高一地球的圈层结构知识点总结

2019高一地球的圈层结构知识点总结

地球是目前宇宙中已知存在生命的唯一的天体,是包括人类在内上百万种生物的家园。接下来我们一起来看看地球的圈层结构知识点。

一、地球的内部圈层

地球内部的结构的研究:由于地球内部的知识主要来自对地震波的研究。

当地震发生时,地下岩石受到强烈冲击,产生弹性震动,并以波的形式向四周传播,这种弹性波叫地震波。地震波有纵波(P波)和横波(S波)之分。纵波传播速度较快,可以通过固体、液体和气体传播;横波的传播速度较慢,只能通过固体传播。

以莫霍界面和古登堡界面为界,可以将地球内部划分为地壳、地幔和地核三个圈层

(1)由于地震波在不同的介质中传播的速度不同,地震波在经过不同介质的界面时就会发生反射和折射现象,科学家正是利用了地震波的上述性质,通过对地震波的精确测量,“透视”了地球内部的结构。?

(2)从地球内部地震波曲线图上可以看出,地震波在一定深度发生突然变化,这种速度发生突然变化的面,叫做不连续面。?

(3)地球内部有两个不连续面。一个在地面下平均33千米处

(指大陆部分),在这个不连续面以下,纵波和横波传播速度都明显增加。这个不连续面是奥地利地震学家莫霍洛维奇首先发现的,所以叫莫霍面。另一个在地下2900千米深处,纵波传播速度突然下降,横波则完全消失。这个不连续面是德国地震学家古登堡最早研究的,所以叫古登堡面。? (4)用莫霍面和古登堡面为界面,把地球内部划分为地壳、地幔和地核三个圈层。所以地球的内部圈层是依据地震波传播的突然变化的两个不连续面(莫霍面和古登堡面)来划分的。?

二、地球的外部圈层

各外部圈层的概况比较

地球的外部圈层包括大气圈、水圈、生物圈等,这些圈层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形成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自然环境。

地球的圈层结构知识点到这里就结束了,希望同学们的成绩能够更上一层楼。

地球的圈层结构知识点总结

地球的圈层结构 地球是我们所居住的行星,它由不同的层次组成,包括地壳、地幔、外核和内核。这些圈层之间存在着不同的物理和化学特性,对地球的形成、地震活动和板块运动等地球现象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本文将对地球的圈层结构进行全面、深入的总结,包括重要观点、关键发现和进一步思考。 1. 地壳 地壳是地球最外层的固体壳层,包括陆地地壳和海洋地壳。地壳的平均厚度约为 30-50千米,但在大陆地壳最厚的地方可达70千米,而海洋地壳则相对较薄,约 为5-10千米。地壳主要由硅酸盐岩石组成,包括花岗岩、玄武岩等。 重要观点: - 地壳是地球上最薄的圈层,但也是我们所熟悉的地球表面。 - 地壳是地球上生命存在的基础,提供了丰富的生态环境和资源。 关键发现: - 20世纪初,地球科学家首次利用地震波测定了地壳的厚度和性质。 - 钻探深海地壳的国际计划“国际海底钻探计划”(IODP)揭示了海洋地壳的特征和历史。 进一步思考: - 地壳的变化对地球的气候和环境有何影响? - 地壳中的矿物资源如何形成?如何利用和保护这些资源? 2. 地幔 地幔是地壳下方的一层固体岩石层,厚度约为2900千米。地幔由固态硅酸盐矿物 组成,包括橄榄石、辉石等。地幔的温度和压力较高,使得岩石呈现出流动的塑性。 重要观点: - 地幔是地球最大的圈层,占据地球半径的大约84%。 - 地幔是地球 内部热量的主要来源,与地壳和核之间的物质循环密切相关。 关键发现: - 地震波的传播速度和路径揭示了地幔的物理性质和结构。 - 地幔柱假说提出了地幔对板块运动的驱动作用。 进一步思考: - 地幔中的岩浆运动如何导致火山喷发和地震活动? - 地幔的研究对于了解地球演化和地质灾害的预测有何意义? 3. 外核 外核是地幔下方的一层液态金属层,厚度约为2200千米。外核主要由铁和镍等金 属组成,温度和压力较高,使得金属呈现液态状态。 重要观点: - 外核是地球的磁场产生的关键部分,对地球的生命和环境保护起到 重要作用。 - 外核的流动是地球自转的原因之一,导致了地球的磁场变化。

人教版高中地理地球的圈层结构知识点总结

第四节地球的圈层结构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地球的圈层构造,初步掌握地球内部圈层的组成和划分依据(有关地震波的基本知识、地震波在地球内部的传播情况及两个主要的不连续面)。 2.掌握地壳、地核、地幔的基本特征(界线、厚度、物理性状和物质组成等)。 3.了解地球的外部圈层——大气圈、水圈和生物圈的基本特征 过程与方法 1.初步学会读地球内部地震波与地球内部圈层构造图,了解地球内部圈层的划分。 2.运用比较法学习各内部和外部圈层的特点。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地球内部圈层划分的教学,培养学生“本质是通过现象表现出来的,而现象总是表现本质”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2.通过教学对学生进行热爱自然、热爱科学的教育。 教学重点 1.了解地球的内部圈层和外部圈层结构,并能概括出各圈层的主要特点。 2.利用“地震波的传播速度与地球内部圈层的划分示意图”,初步掌握读图分析技能。 教学难点 1.地震波在地球内部传播速度的变化与地球内部物质组成的关系。 2.地球的内部圈层。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 前边我们学习了地球的宇宙环境,“谈天”是为了“说地”,整个地球不是一个均质体,而是一个由不同物质、不同状态组成的同心圈层结构,每个圈层的成分、密度、温度等各不相同。以地心为共同球心,地球圈层分为地球外圈和地球内圈两大部分。下面我们就来学习第四节——地球的圈层结构。 (板书)第四节地球的圈层结构 师:我们先来看看地球的内部圈层。 (板书)一、地球的内部圈层 师:地球内部究竟是什么样子?钻探是了解地球内部情况的直接手段,最好把地球挖开来看看。我国地处江苏省东海县茆北村的亚洲第一井也就深5000多米,目前挖出来最深的井为12000 m,还不到地球半径的1/500,矿山的采挖就更浅了,目前最深的矿井可达3000 m。 目前的科学技术日新月异,载人宇宙飞船可以在外太空遨游,宇宙探测器甚至能飞出太阳系,可谓上天有路。然而对于我们脚下6371 km半径的地球,却至今还是入地无门。我们如何得知地球内部可划分为三大圈层呢?不妨借鉴一下夏季我们挑选西瓜的方法,为了能够吃到可口的西瓜,我们通常把西瓜托在手上,用另一只手敲打西瓜,靠听这种敲打产生的震动在西瓜内部传播的声音来判断西

地球的圈层结构必修一知识总结梳理2021

地球的圈层结构必修一知识总结梳理2021 人文地理主要指下册的内容。这部分内容的学习与自然地理的学习有较大的差异,它所涉及的内容主要是社会生产活动,下面是小偏整理的地球的圈层结构地理必修一知识总结梳理2021,感谢您的每一次阅读。 地球的圈层结构必修一知识总结梳理2021 一、地球的内部圈层 1.地震波 2.地球内部圈层——根据地震波在地球内部传播速度的变化划分三个圈层。 二、地球的外部圈层 高中地理学习方法的基本原则和一般规律介绍

1.哪些内容应成为学习的重点内容 ⑴地理基本概念。 ①能说明某种特点地理现象的特定概念。如太阳高度、正午太阳高度,低气压、高气压、地球的自转、公转等 ②反映某种地理事物类别的特定概念(对这类概念特别要注意概念的内涵与外延的分析) ⑵地理基本规律与基本原理。 地理事物的时空分布规律及其成因分析。 ⑶地理基本技能。如等值线的分析应用、各类经济图表的绘制与判读、各种地理示意图的绘制与判读、图文转换与图图转换能力等等。 ⑷地理内容的文字逻辑表达能力 ⑸收集、整理地理资料的能力 2.怎样高效地掌握上述学习重点内容 ⑴用理科思维的方法学习自然地理。 ①充分运用图解法,从三维空间的角度理解基本概念、基本规律和基本原理。 ②用跨学科的知识解决地理问题 ⑵注重各类地理图表的表达功能及其相互之间的转换关系 ⑶用文科思维方法学习人文地理。 所谓人文地理主要指下册的内容。这部分内容的学习与自然地理的学习有较大的差异,它所涉及的内容主要是社会生产活动,从历史的角度分析各社会生产部门是怎样发展起来的,为什么会沿着这样的轨迹发展,人类目前面临的怎样的可持续发展问题;从经济的角度多因素的分析各社会生产部门布局的合理性、科学性,这部分可能与政治课的内容有较多的联系,同学们应该把政治课上学到的知识运用到地理学习上来。 50333“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没有兴趣,学习就会从“享受”变作“忍受”,成为负担。下面是小偏整理的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必修一知识总结梳理2021,感谢您的每一次阅读。 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必修一知识总结梳理2021

地球的圈层结构地理必修一考点2021

地球的圈层结构地理必修一考点2021 大气圈包围着地球,是由气体和悬浮物组成的复杂系统,它的主要成分是氮和氧。它是地球自然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下面是小偏整理的地球的圈层结构地理必修一考点2021,感谢您的每一次阅读。 地球的圈层结构地理必修一考点2021 一、知识点梳理 1、地球内部圈层结构 划分依据及内部圈层结构——对地震波的研究地震波特点 2、地球的外部圈层结构 大气圈包围着地球,是由气体和悬浮物组成的复杂系统,它的主要成分是氮和氧。它是地球自然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 水圈是由地球表层水体构成的连续但不规则的圈层。它包括地表水、地下水、大气水、生物水等。水圈的水处于不间断的循环运动之中。 生物圈是地球表层生物及其生存环境的总称。它占有大气圈的底部、水圈的全部和岩石圈的上部。它是大气圈、水圈和岩石圈相互渗透、相互影响的结果。 两个判断题 (1)为探测莫霍界面的情况,在下列四地同时进行了地震波的测定,最迟从莫霍界面传来地震波的是() A.当雄 B.成都 C.上海 D.北京 (2)此次地震,拉萨有轻微震感,理论上拉萨居民感觉到() A.先左右摇晃,后上下颠簸 B.先上下颠簸,后左右摇晃 C.只左右摇晃 D.只上下颠簸 (3)掌握地震发生规律可有效减少危害,我们要了解西藏地区地球各圈层组成物质和结构特征,目前主要的研究依据是________,其研究

原理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第(1)题,地壳厚度不均,高山、高原较厚,平原、盆地较薄。 第(2)题,纵波传播速度快,横波传播速度慢。 第(3)题,利用地震波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速度不同,可以了解地球内部各圈层的特征。。 【答案】 (1)A(2)B (3)地震波地震波的传播速度随所通过的介质不同而变化;纵波能通过固体、液体和气体传播,横波只能通过固体传播。 《地球的内部圈层结构》考点 地球的内部圈层结构这一知识点是教师考试中的高频考点,今天特为大家总结了这一考点的相关知识,并结合练习题进行巩固,希望对考生有所帮助。 地球内部圈层的划分依据是地震波的传播方式和传播速度。地震波有横波和纵波之分。 岩石圈的范围:包括地壳的全部和上地幔顶部(软流层以上),由岩石组成。 例题:下图为地球圈层结构的局部图。读图,回答1~2题。 1.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A.地壳在海洋中常常缺失 B.①层和②层属于地壳 C.②是软流层 D.岩石圈的范围是指①②的全部和③的大部分 【答案】B。解析:根据地球内部圈层划分依据,莫霍界面以上为地壳,据此知①层和②层属于地壳。 2.在地球内部,地震波传播速度最快的地方是()。 A.莫霍界面附近 B.上、下地幔之间 C.古登堡界面上部附近 D.内、外核之间 【答案】C。解析:根据横波和纵波在地球内部传播速度差异及其

地球圈层结构知识点

地球圈层结构知识点 地球圈层结构是指地球内部由不同物质组成的不同层次。根据地球内部物质的性质和组成,可以将地球划分为地壳、地幔和地核三个主要圈层。 地壳是地球最外层的固体壳体,厚度约为5-70公里。地壳分为两种类型:大洲地壳和海洋地壳。大洲地壳主要由硅酸盐岩石组成,厚度较大,密度较低。海洋地壳则由玄武岩组成,厚度较薄,密度较高。地壳是地球上陆地和海洋的基础,也是人类活动的主要范围。 地幔是地壳之下的一层,厚度约为2900公里。地幔由固态岩石组成,主要成分是硅酸盐矿物。地幔温度较高,存在部分熔融物质,形成了地球上的火山和岩浆。地幔是地球内部传热和地震活动的主要区域。 地核是地球最内层,分为外核和内核。外核是一层液态的铁-镍合金,厚度约为2200公里。内核则是一层固态的铁-镍合金,直径约为2400公里。地核是地球内部磁场产生的主要区域,也是地震波传播的主要路径。 地球圈层结构是由地球演化过程中的物质分层和物理特性差异所形成的。地壳、地幔和地核具有不同的密度、温度和物质组成,这些差异导致了地球内部的物质运动和地球表面的地质现象。地球圈层结构也为我们研究地球演化、地震活动和地热能等提供了重要的依

据。 地球圈层结构对地质活动、地震和火山喷发等现象有着重要影响。地壳的不断运动和碰撞形成了地震带和地震断裂带,地幔的对流和上升形成了火山和岩浆活动。地核的磁场和物质运动则影响了地球的磁性和地热活动。研究地球圈层结构可以帮助我们理解地球内部的物质运动和地球表面的地理变化,对预测自然灾害和资源勘探具有重要意义。 总结起来,地球圈层结构是地球内部由不同物质组成的不同层次,包括地壳、地幔和地核。这些圈层具有不同的密度、温度和物质组成,影响着地球的地质活动、地震和火山喷发等现象。研究地球圈层结构可以帮助我们理解地球的演化和地球表面的地理变化,对预测自然灾害和资源勘探具有重要意义。通过进一步的研究和探索,我们可以更加深入地了解地球圈层结构的奥秘。

高一地球的圈层结构知识点总结

2019高一地球的圈层结构知识点总结 地球是目前宇宙中已知存在生命的唯一的天体,是包括人类在内上百万种生物的家园。接下来我们一起来看看地球的圈层结构知识点。 一、地球的内部圈层 地球内部的结构的研究:由于地球内部的知识主要来自对地震波的研究。 当地震发生时,地下岩石受到强烈冲击,产生弹性震动,并以波的形式向四周传播,这种弹性波叫地震波。地震波有纵波(P波)和横波(S波)之分。纵波传播速度较快,可以通过固体、液体和气体传播;横波的传播速度较慢,只能通过固体传播。 以莫霍界面和古登堡界面为界,可以将地球内部划分为地壳、地幔和地核三个圈层 (1)由于地震波在不同的介质中传播的速度不同,地震波在经过不同介质的界面时就会发生反射和折射现象,科学家正是利用了地震波的上述性质,通过对地震波的精确测量,“透视”了地球内部的结构。? (2)从地球内部地震波曲线图上可以看出,地震波在一定深度发生突然变化,这种速度发生突然变化的面,叫做不连续面。? (3)地球内部有两个不连续面。一个在地面下平均33千米处

(指大陆部分),在这个不连续面以下,纵波和横波传播速度都明显增加。这个不连续面是奥地利地震学家莫霍洛维奇首先发现的,所以叫莫霍面。另一个在地下2900千米深处,纵波传播速度突然下降,横波则完全消失。这个不连续面是德国地震学家古登堡最早研究的,所以叫古登堡面。? (4)用莫霍面和古登堡面为界面,把地球内部划分为地壳、地幔和地核三个圈层。所以地球的内部圈层是依据地震波传播的突然变化的两个不连续面(莫霍面和古登堡面)来划分的。? 二、地球的外部圈层 各外部圈层的概况比较 地球的外部圈层包括大气圈、水圈、生物圈等,这些圈层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形成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自然环境。 地球的圈层结构知识点到这里就结束了,希望同学们的成绩能够更上一层楼。

(人教版2019必修1)2021年新高一地理暑假精品讲义-第4讲 地球的圈层结构(学生版)

第4讲地球的圈层结构【学习目标】 1.了解地震波的传播特征及其在划分地球内部圈层方面的应用。 2.掌握地球内部圈层的划分及圈层特点。 3.了解地球外部圈层的组成及意义。 【基础知识】 一、地球的内部圈层结构 1.地震波 2. (1)依据:地震波在地球内部传播速度的变化。 (2)界面:

(3) ①地壳:由固体岩石组成,位于莫霍界面以外;地壳厚薄不一,海洋地壳薄,大陆地壳厚。 ②地幔:从莫霍界面直至2 900千米深处的古登堡界面。根据地震波波速的变化,地幔分为上地幔和下地幔,上地幔的上部存在一个软流层,是岩浆的主要发源地;上地幔顶部与地壳合称岩石圈。 ③地核:主要由铁和镍等金属组成。外核是熔融状态的金属物质,外核液态物质的运动形成了地球的磁场;内核是一个密度极大的固体金属球,压力超强。 判断 1.海洋地壳和大陆地壳厚度相同。( × ) 2.软流层位于上地幔上部,是岩浆的主要发源地。( √ ) 3.地震发生时,位于震中地面上的人们先感觉到上下颠簸,然后左右摇晃。( √ ) 4.岩石圈就是地壳。( × ) 二、地球的外部圈层结构 2.各圈层的组成和作用

判断 1.水是自然界中最活跃的地理要素之一。( √ ) 2.四大圈层之间是相互独立发展的。( × ) 【考点剖析】 考点一:地球内部圈层的划分及各层主要特征 例1.1.一般认为岩浆的主要发源地() A.地壳B.下地幔C.上地幔顶部D.软流层考点二:地球的外圈部层结构及其相互关系 例2.2.自然地理环境中最活跃的圈层是() A.大气圈B.水圈C.岩石圈D.生物圈考点三:地震波分类及其传播特征 例3.3.下列关于地震波中纵波与横波的叙述正确的是() A.横波波速慢,纵波波速快。

高一人教版地理必修一1.4地球的圈层结构

地球的圈层构造 [考纲及解读] 1、地球的圈层构造及各圈层的主要特点 2、记住地球内部圈层〔由内到外:地核、地幔与地壳〕,地球外部圈层〔大气圈、水圈和 生物圈〕; 3、说明地震波〔纵波和横波〕通过物质、传播速度方面的差异点; 4、区别地壳、地幔、岩石圈于软流层之间的关系。 解读: 1)、利用地震波探矿,如找石油、天然气; 2〕、结合板块构造学说,考察板块的边界类型及特点; 3〕、结合大气环流、水循环、生物循环等外部圈层知识来组织知识要点。 [要点梳理] 一、地球的内部圈层 1、地震波: ①概念:当地震发生时,地下岩石受到强烈冲击,产生弹性震动,并以波的形式向四周传 播,这种弹性波即为地震波。 ②特点:传播速度随着而变化。 ③分类:〔1〕纵波〔P波〕传播速度较,可以通过固体、液体和气体传播; 〔2〕横波〔S波〕传播速度较,只能通过传播。 2、不连续面:地震波传播速度突然发生变化的面。 〔1〕莫霍界面:地面以下千米处,该界面以下,纵波〔P波〕和横波〔S波〕的传播速度都明显; 〔2〕古登堡界面:地下千米处, 在这里纵波〔P波〕的传播速度, 横波〔S波〕的传播速度; 3、地球内部圈层: 4、表2.地球各圈层的划分及特点列表分析、 比照:

地球内部圈层构造不连续界面 〔圈层界限〕 深度〔千米〕 地震波的速 度变化 各圈层的主要特点 地壳 〔莫霍界面〕17 900 2900 5150 〔纵波和横 波速度加快〕 〔纵波速度 突然减慢,横 波消失〕 由岩石组成,厚度不均 地幔上地幔 上部由岩石组成,密度 较大,有软流层 下地幔 地核外核 〔古登堡界面〕 外核可能为液态,内核 可能是固态 内核 4、岩石圈:地壳和上地幔顶部〔层以上〕, 由坚硬的岩石组成,合称为岩石圈。 二、地球的外部圈层: ①组成:〔1〕大气圈:主要成分是和。 水圈:连续但不规那么的圈层,处于不连续的运动之中。 (2)生物圈:是地球表层生物及其生存环境的总称。它占 有大气圈的部、水圈的全部和岩石圈的部. ②互相关系:各圈层互相联络、互相制约,形成自然环境。 [重点探究] 1.当地震发生时,人们首先感到地面上下跳动还是左右晃动? 2.你知道地震波在经过莫霍界面和古登堡界面时速度有什么变化吗?你能解释为什么吗? 地震波在经过莫霍界面时,纵波和横波的速度都明显加快,一般认为是由于温度和密度都明显增加造成的;在经过古登堡界面时,纵波的传播速度突然下降,横波完全消失,一般认为地球的外核是液态。 3.地壳和岩石圈都是由岩石构成的,你能说明它们之间的关系吗? 地壳位于莫霍界面以上,其大陆局部较厚,约33千米,海洋局部较薄,只有几千米,地壳的平均厚度约17千米。岩石圈包括地壳和上地幔顶部〔软流层以上〕。 [典型例题精析] 读图答复以下问题。地震波的传播速度与地球的内部圈层 的划分〔1〕地震波:E________,F________。 〔2〕不连续界面:A________,B________。 〔3〕圈层;D________,C________。 〔4〕地震波在经过B界面时传播速度有什么变化?

高一地理地球的圈层结构

高一地理地球的圈层结构 地球的圈层结构是指地球由不同层次的圈层组成,包括地壳、地幔、地核等。这些圈层之间存在着不同的物质组成和物理特性,共同构成了地球的结构和特征。 地球的最外层是地壳,它是地球最薄的一层,厚度约为5-70公里。地壳主要由岩石和土壤组成,是人类活动的主要空间。地壳分为大陆地壳和海洋地壳两种类型。大陆地壳主要由花岗岩和片麻岩等岩石组成,而海洋地壳则主要由玄武岩等火山岩组成。地壳是地球上生命存活的基础,也是人类活动的重要空间。 地壳下面是地幔,它是地球的最厚层,厚度约为2900公里。地幔主要由硅酸盐矿物组成,温度和压力较高,处于半固态状态。地幔分为上地幔和下地幔两个部分,上地幔温度较高,物质较为流动,下地幔温度较低,物质较为固态。地幔的物质流动是地球板块运动的重要动力源。 地幔下面是地核,地核是地球的最内层,由外核和内核组成。外核主要由液态的铁和镍组成,温度较高,内核则由固态的铁和镍组成,温度更高。地核的高温高压条件使得地核物质处于高度活动状态,形成了地球的磁场。地核的热对流和旋转运动是地球自转的重要原因,也是地震和火山活动的主要动力来源。 地球的圈层结构是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地球板块在地幔流动的

推动下,不断漂移、碰撞和分裂,形成了地球的地壳构造和地形地貌。地球的圈层结构也决定了地球上的自然资源分布和环境特征。地壳中的岩石矿产、地幔中的岩浆和地核中的磁场等都对人类的生产生活产生着重要影响。 地球的圈层结构包括地壳、地幔和地核。这些圈层之间存在着不同的物质组成和物理特性,共同构成了地球的结构和特征。地球的圈层结构是地球板块运动、地震、火山活动等自然现象的重要基础,也是人类活动的重要空间和资源来源。我们应该加强对地球圈层结构的研究和保护,以更好地认识和利用地球的资源和环境。

高一地球的圈层结构知识点

高一地球的圈层结构知识点 地球是我们居住的家园,它由一系列圈层组成,每个圈层都有 不同的特点和功能。了解地球的圈层结构对于理解地球的形成和 地球科学的研究至关重要。本文将重点介绍高一地球的圈层结构 的知识点。 一、地壳 地壳是地球最外围的固体外壳。它包括陆地和海洋地壳两部分,具有不同的厚度和性质。陆地地壳主要由硅酸盐岩石组成,是我 们生活和活动的主要场所。海洋地壳则主要由玄武岩和玄武安山 岩组成,分布在海洋底部。 二、地幔 地幔位于地壳之下,是地球较大的层,占据了地球体积的大部分。地幔主要由硅酸盐岩石和铁镁硅酸盐矿物组成。地幔的温度 和压力较高,因此岩石呈现部分熔融状态。地幔具有流动性,形 成了地球运动的动力来源。

三、外核 外核是地幔与内核之间的一层液态岩石层。外核主要由铁和镍 组成,温度较高,因此处于熔融状态。外核的流动产生了地球的 磁场,保护了地球免受太阳风和宇宙射线的伤害。 四、内核 内核是地球的最内部核心层,位于外核之下。内核主要由固态 铁和镍组成,温度较高,但由于巨大的压力,铁和镍保持着固态。内核的热量释放和传导对地球的热力平衡和地壳板块运动起着重 要作用。 通过对地球的圈层结构的了解,我们可以看到地球是一个复杂 而有序的系统。每个圈层都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它们相互作用, 共同维持着地球的稳定和生命的存在。 此外,地球的圈层结构还与地震、火山爆发等地质灾害密切相关。地震是地球圈层运动的结果,它释放了地壳中积累的能量。

火山爆发则是地幔中的岩浆通过地壳进入地表活动的结果。因此,了解地球的圈层结构对于预测和防范地质灾害具有重要意义。 总结起来,高一地球的圈层结构是由地壳、地幔、外核和内核 组成的。每个圈层都具有不同的特点和功能,相互作用,共同维 持着地球的稳定和生命的存在。通过研究地球的圈层结构,我们 能更好地了解地质灾害的产生和地球科学的发展。希望本文对你 理解地球的圈层结构知识有所帮助。

03 衡水中学高一地理预习知识点——地球的圈层结构

衡水中学高一地理预习知识点——地球的圈层结构 一、地球的内部圈层 1.地球内部圈层的划分主要依据地震波在地球内部传播速度的变化,地震波的分类和特征如下: 2.地球内部圈层结构比较 3.不连续面:从地球内部地震波曲线图上,可以看出地震波在一定深度发生突然变化。

这种波速发生突然变化的面叫做不连续面。 4.主要的不连续面及其分布 地球内部有两个明显的不连续面,即莫霍界面和古登堡界面(如下图和表所示)。 二、地球的外部圈层 1.外部圈层的组成及相互关系 地球的外部圈层包括大气圈、水圈和生物圈等,其中生物圈占有大气圈的底部、水圈的全部和岩石圈的上部。各个圈层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形成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自然环境。 2.地球的外部圈层比较表 三、地球自转的一般规律 1.运动轴心及轨道:地轴北端始终指向北极星附近,并与公转轨道面成66 º 34′夹角。

2.方向:自西向东,从北极上空看呈逆时针,从南极上空看呈顺时针。 3.周期: ①恒星日:自转360º,23时56分4秒,是真正周期。 ②太阳日,自转360º 59′,24小时,是日常所用周期。 4.速度: ①角速度:除极点为0外,其它各点均为15 º /小时 ②线速度:赤道线速度最大(约为1670km/h),向高纬递减,两极为零。 纬度为α°的某地其线速度约为1670km/h × cos α°。 ★影响自转线速度的因素:纬度、海拔 四、地球公转的一般规律 1.运动轴心及轨道: ①轨道为黄道 ②太阳位于椭圆的一个焦点上,地球有近日点(1月初)和远日点(7月初)之分 2.方向:自西向东,从北极上空看呈逆时针,从南极上空看呈顺时针 3.周期: ①恒星年,是真正周期 ②回归年,太阳直射点移动一个周期,365天5时48分46秒,是日常所用周期 4.速度:位于近日点(1月初)时速度快,位于远日点(7月初)时速度慢

高一地理第四节地球的圈层结构笔记

高一地理第四节地球的圈层结构笔记 本节课主要学习地球的圈层结构,通过了解地球内部的不同层次和特征,加深对地球的认识。以下是地球的圈层结构的笔记概要: 1.引入:教师通过提问学生对地球的认识和了解,引导学生思考地球的形状、大小和组成等基本知识。 2.地球的圈层结构:教师向学生介绍地球的圈层结构,包括地壳、地幔和地核三个主要部分。 -地壳:地球最外层的固体壳层,分为大洲地壳和海洋地壳两部分。大洲地壳较厚,由花岗岩等岩石构成;海洋地壳较薄,以玄武岩为主。 -地幔:地壳下面的层次,包括上地幔和下地幔。地幔由固态岩石构成,温度和压力逐渐增加。 -地核:地球的中心部分,分为外核和内核。外核是液态铁合金,内核是固态铁镍合金。地核温度很高,压力也非常大。 3.地球圈层的特征:教师详细讲解每个圈层的特征和性质。 -地壳:地壳是最薄的一层,平均厚度约为30-35公里。它包含了我们生活的陆地和海洋,具有不同的地貌特征和岩石类型。 -地幔:地幔是地球体积最大的一层,厚度约为2900公里。地幔主要由硅酸盐矿物构成,存在着流动性较大的部分,称为软流圈。 -地核:地核温度非常高,达到数千摄氏度,压力也非常大。外核是液态的,内核是固态的。地核对地球的自转起到重要的作用。

4.地球的圈层结构与地质活动:教师通过图示和实例,向学生介绍地球的圈层结构与地质活动之间的关系,如地震、火山喷发等。 5.总结与思考:教师对本节课的重点内容进行总结,并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回答问题。 6.拓展学习:教师鼓励学生通过阅读相关书籍、观看科学纪录片等方式,进一步深入学习地球的圈层结构和相关知识。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对地球的圈层结构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他们了解到地壳、地幔和地核的特点和组成,以及它们与地球的地质活动之间的关系。这些知识不仅加深了学生对地球的认识,还为后续学习地理学科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同时,学生也被鼓励进一步拓展学习,培养自主学习和探究的能力。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第1章第四节《地球的圈层结构》教案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第1章第四节《地球的圈层结构》教案 一、课标解读了解地球的结构及特点和自然环境的组成。 二、主干知识点的梳理 (一)地球的内部圈层 概念:地震发生时,产生弹性,并以的形式向四周传播。 1.地震波纵波(P):传播速度,可以通过、、传播。 分类 横波(S):传播速度较,只能通过传播。 2.划分地球内部圈层的依据: 莫霍界面:地下千米处,纵波和横波传播速度都明显。 不连续面 古登堡界面:地下千米处,纵波传播速度突然,横波。 位置:位于界面以上。 地壳组成:由组成的坚硬外壳。 厚度:厚薄不一,平均厚度为千米。 2.内部圈层范围:介于和之间,呈固态。 地幔分层:分为和。 软流层:位于的上部,这里可能是主要发源地。 范围:介于古登堡界面到。 地核分层:分为和。 特点:地核的温度很高,压力和密度很大。 (二)地球的外部圈层 圈:是地球自然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 1.外部圈层圈:连续不规则的圈层,水圈中的水处于不间断的循环运动之中。 圈:是地球表层生物及其生存环境的总称。 2.相互关系:地球外部各圈层之间、,形成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自然环境。 三、典题解析 1.岩石圈位于() A.地面以下,古登堡界面以上B.地面以下,软流层以上C.地面以下,莫霍界面以上D.莫霍界面以下,软流层以上 解析:做本题关键在于掌握软流层的位置,软流层以上的上地幔顶部是由岩石组成的,它和地壳共同组成岩石圈。 2.有关地震波的正确叙述是() A.地震波是一种无线电波B.纵波传到古登堡界面时完全消失 C.纵波和横波传播速度在莫霍面都明显减小D.从震源发生的地震波,纵波比横波先到达地面 解析:当地震发生时,地下岩石受强烈冲击。产生弹性震动,并以波的形式向四周传播,地震波是弹性波而不是无线电波。地震波有纵波和横波之分,纵波传播速度较快,可以通过固态、液态和气态介质;横波传播速度较慢,只能通过固态介质。横波传到古登堡面完

高一地理-地球的圈层结构

高一地理-地球的圈层结构 学习目标: 了解地球的结构及特点和自然环境的组成。 重点、难点: 地球的结构及特点 学习过程: 一、地球的内部圈层 (一)自主学习 概念:地震发生时,产生弹性,并以的形式向四周传播。 地震波纵波(P):传播速度,可以通过、、传播。 分类横波(S):传播速度较,只能通过传播。(二)读图探究 1.看下图总结。 (1)图中A、B表示地震波,其中A表示,B表示,其判断依据是。

(2)图中C~H分别表示地球内部构造,D面以上的C代表, 该面以下E代表。 (3)图中F处,地震波A完全,地震波B速度并继续往深处传播,地震波传播速度最快的地方位于。这说明F面以上的 E物质状态是,以下的G物质状态是,F面是界面。(4)C层主要由组成,G层叫,H层叫。 (三)总结归纳 1、划分地球内部圈层的依据: 不连续面莫霍界面:地下千米处,纵波和横波传播速度都明显。 古登堡界面:地下千米处,纵波传播速度突然,横波。 位置:位于界面以上。 地壳组成:由组成的坚硬外壳。 厚度:厚薄不一,平均厚度为千米。 2、内部圈层范围:介于和之间,呈固态。 地幔分层:分为和。 软流层:位于的上部,这里可能是主要发源地。 范围:介于古登堡界面到。 地核分层:分为和。 特点:地核的温度很高,压力和密度很大。 (四)深化拓展 1、读上图思考:在莫霍界面和古登界界面附近,地震波的波速突然 变化,这说明了什么问题?并推测地幔和地核的物质状态。

2、看课本图1.26对比分析地壳与岩石圈的范围及关系。 二、地球的外部圈层(自主学习) 1圈:连续不规则的圈层,水圈中的水处于不间断的循环运动之中。 圈:是地球表层生物及其生存环境的总称。 2.相互关系:地球外部各圈层之间、,形成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自然环境。 典题解析 1、岩石圈位于() A.地面以下,古登堡界面以上 B.地面以下,软流层以上 C.地面以下,莫霍界面以上 D.莫霍界面以下,软流层以上 解析:做本题关键在于掌握软流层的位置,软流层以上的上地幔顶部是由岩石组成的,它和地壳共同组成岩石圈。 2、有关地震波的正确叙述是() A.地震波是一种无线电波 B.纵波传到古登堡界面时完全消失 C.纵波和横波传播速度在莫霍面都明显减小 D.从震源发生的地震波,纵波比横波先到达地面 解析:当地震发生时,地下岩石受强烈冲击。产生弹性震动,并以波的形式向四周传播,地震波是弹性波而不是无线电波。地震波有纵波

高中地理知识点复习:地球的内部圈层结构

高中地理知识点复习:地球的内部圈层结构 1.关于图中各圈层的叙述正确的是() A.A 、B 、C 、D 为地球外部圈层,C 为生物圈 B .地球内部圈层由E 、F 、G 三部分组成 C.A 、B 、C 、D 、E 共同形成了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理环境 D.地震波在F 、G 交界面上,传播速度减为0 2 .一般认为,岩浆的主要发源地是() A .图中C 层 C.软流层 3 .关于地震波的叙述,正确的是 若动画片《喜羊羊与灰太狼》有一集想设计喜羊羊“遁地”前往地球另外一侧去看看。 喜羊羊从家中钻入地下始终保持直线前进并穿越地心。据此完成4〜5题 4 .在喜羊羊穿越地心前,依次穿越的是 A.地壳一地幔一地核一莫霍界面一古登堡界面 B.地壳一古登堡界面一地幔一莫霍界面一地核 C.地幔一莫霍界面一地核一占登堡界面一地壳 D.地壳一莫霍界面一地幔一占登堡界面一地核 5 .如果喜羊羊希望利用地震波来寻找海底油气矿藏,卜.列四幅地震波示意图中表示海底 储有石油的是 B.图中G 层 D.下地幔 A.横波传播速度快于纵波 B .横波能在固体、液体中传播 C.纵波只能在固体中传播 D.纵波、横波波速都随着通过的介质不同而变化 一、单选题 读地球圈层结构示意图,完成1〜2题

读“地球圈层结构示意图”,完成6〜7题 6 .有关岩石圈的叙述,正确的是 ①包括地壳和地幔②主要是由各种岩石组成的③位于软流层以上④厚度不一,大陆部分 厚,大洋部分薄,甚至缺失 A.®® B.②③ C.①④ D.②④ 7 .关于图中各圈层的叙述,正确的是 A.ABCD 为地球外部圈层,C 为生物圈 8 .地球内部圈层由E 、F 、G 三部分组成 C.ABCD 共同形成了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理环境 D.地震波在F 、G 交界面上,速度减为0 自然地理环境的各要素之间存在着物质与能量的交换。读岩石图的物质循环图,完成 8〜 8 .图中①表示 A.岩浆 B.岩浆岩 C.沉积岩 D.变质岩 地 克深度\?: ④ 地爬波速 A.① B.② C.③ D.® L1---、方气的上界 Q=£ > 10题

必修1高中地理1.3地球的圈层结构

《地球的圈层结构》导学案 班级 姓名 学号 【课标内容标准】 课标内容:运用示意图,说明地球的圈层结构。 运用资料,说明地震灾害的成因,了解避灾、防灾的措施。 【课标标准解读】 “运用示意图,说明地球的圈层结构。”有显性和隐性两方面的要求。显性要求是从宏观上了解地球的结构及特点。地球呈现出圈层结构,可以划分出内部圈层和外部圈层。内部圈层包括地壳、地幔和地核,外部圈层包括大气圈、水圈和生物圈。岩石圈是介于内部圈层和外部圈层之间的一个圈层,包括地壳和上地幔顶部,即软流层之上的固体岩石部分。 本条“标准”的隐性要求是了解自然环境的组成,这也是根本要求。本模块的主题是“自然环境及其对人类活动的影响”,在学习了有关“宇宙中的地球”之后,面临的一个基本问题就是“什么是自然环境”。“标准”以“宇宙环境—地球—自然环境”的认识思路,设计了在宏观了解地球圈层结构的基础上认识自然环境的组成,即在空间范围上把自然环境放在地球圈层结构中认识。 自然环境可以从宏观和微观两个层面上理解。从宏观层面上,根据现代自然地理学的研究,自然环境就是指地球表层系统,它是由岩石圈、大气圈、水圈、生物圈四大圈层交叉而成的。人类属生物圈的一部分。也有人为强调人类的重要性和特殊性,单分出一个“智慧圈”,这样就共有五大圈层。 从微观层面上讲(如落实到一定的地域),自然环境是由岩石、地貌、土壤、气候、水文、生物等要素组成的。 【学习目标】 ● 了解地震波的基本特征,并能说明科学家如何利用地震波来研究地球内部的圈层结构。 ● 了解地球各圈层的主要特征。 ● 能从不同层面(宏观、微观)认识地球的自然环境。 ● 利用地图,指出地震灾害的发生规律与分布地区。 ● 运用实例或材料,说明地震灾害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 了解避灾、防灾的措施。 【学习重难点】 ● 地球圈层结构的划分;地球各圈层的主要特点。 ● 了解避灾、防灾的措施。 【温故·习新】 〖知识点一〗地震和地震波 1.地震 (1)概念:是地壳快速释放 过程中造成的地面震动,是一种危害和影响巨大的自然灾害。 (2)地震构造: ①图中C 为 、B 为震中、BC 为 、AB 为震中距。 ②地震的大小用 表示。 ③D 位于 上,是指将烈度相同的点连成封闭的曲线。 ④地震对地表和建筑物等破坏强弱的程度,用 表示。 2.地震波 (1)含义:地震的能量以 的方式向外传播,形成地震波。 (2)地震波的类型及特点 总第 个导学案 上课时间: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