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球圈层结构示意图

地球圈层结构示意图

地球圈层结构分为地球外部圈层和地球内部圈层两大部分。

地球外部圈层可进一步划分为三个基本圈层,即大气圈、水圈、生物圈。

地球外圈层结构示意图:

地球内圈可进一步划分为三个基本圈层,即地壳、地幔和地核。地壳和上地幔顶部(软流层以上)由坚硬的岩石组成,合称岩石圈。

地球内圈层结构示意图:

地球的内部圈层结构(导学案)

地球的内部圈层结构(导学案) 第一章第4节第一课时地球的内部圈层结构 班级姓名学号 【学习目标】 1.了解并能说出地震波的波速及传播特点,能区分横波与纵波。 2.知道地球内部圈层的特点及划分依据,掌握地壳、地幔、地核的界线及主要特点。 【学习重点】 1.横波与纵波的区别。 2.地球内部各圈层的划分依据及具体特征。 【学习难点】 1.通过地震波波速与深度变化关系划分气球内部圈层结构并分析圈层结构的性质。 2.岩石圈与地壳的区别。 –––––––––––––––––––––––––––––––––––––––– 第1课时地球的内部圈层结构 (一)课前预习 知识点一:地球的内部圈层结构 地球的内部圈层结构示意图 1.地球具有圈层结构,其内部圈层可以分为地壳、地幔和________。 3.圈层划分依据:目前人类将地球的固体部分分为三个圈层,划分的依据主要是根据________在不同物质中的传播速度不同。 知识点二:地震波

1.概念:当地震发生时,地下岩石受到强烈冲击,产生弹性震动,并以波的形式向四周传播,这种弹性波叫做地震波。 纵波与横波示意图 2.分类:地震波主要分为____和____。其中质点的振动方向和波的传播方向____的是横波,也称____波,横波的速度____,能通过的介质是____,它使地面发生前后、__ _抖动,破坏性较强;振动方向与波的传播方向____的是纵波,也称____波,速度____,能通过的介质是____、____、____,它是地面发生____振动,破坏性较弱。 知识点三:地壳、地幔和地核 1.填空:①______ ②_______ ③_______ E______(不连续界面)F__________(不连续界面); 2.地壳:地壳是指地表至________(不连续界面)之间的部分,地壳的厚度不一,平均厚度为______千米,与大陆部分相比较,海洋对应的地壳部分厚度________。 3.地幔:________(不连续界面)以下至____________(不连续界面)之间的圈层部分,我们称之为地幔。地幔又分为__________(莫霍面至地下1000千米深度)和__________(地下1000~2900千米的范围)。 4.地核:(不连续界面)以下至为地核。地核分为______和___;前 者可能呈______ 状态,后者呈_______态。

第四节 地球的圈层结构

第四节地球的圈层结构 商洛中学贾雪莉 课程标准:说出地球的圈层结构,概括各圈层的主要特点 对课标的理解: 地球的外部和内部圈层结构,并概括各圈层的特点。同时了解自然环境的组成。 标准解读: 本条“标准”有显性和隐性两方面的要求。显性要求是从宏观上了解地球的结构及特点。地球呈现出圈层结构,可以划分出内部圈层和外部圈层。内部圈层包括地壳、地幔和地核,外部圈层包括大气圈、水圈和生物圈。岩石圈是介于内部圈层和外部圈层之间的一个圈层,包括地壳和上地幔顶部,即软流层之上的固体岩石部分。 本条“标准”的隐性要求是了解自然环境的组成,这也是根本要求。本模块的主题是“自然环境及其对人类活动的影响”,在学习了有关“宇宙中的地球”之后,面临的一个基本问题就是“什么是自然环境”。“标准”以“宇宙环境—地球—自然环境”的认识思路,设计了在宏观了解地球圈层结构的基础上认识自然环境的组成,即在空间范围上把自然环境放在地球圈层结构中认识。 自然环境可以从宏观和微观两个层面上理解。从宏观层面上,根据现代自然地理学的研究,自然环境就是指地球表层系统,它是由岩石圈、大气圈、水圈、生物圈四大圈层交叉而成的。人类属生物圈的一部分。也有人为强调人类的重要性和特殊性,单分出一个“智慧圈”,这样就共有五大圈层。 从微观层面上讲(如落实到一定的地域),自然环境是由岩石、地貌、土壤、气候、水文、生物等要素组成的。 从人地关系角度出发,并且本条“标准”的行为动词为“说出”(要求较低),对于各圈层不要求展开深入了解,而应抓其主要特点及与人类活动关系密切的内容。 在自然环境的基础上,人类通过长期活动创造了人文环境(也有称社会环境),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共同组成地理环境。可见,地理环境的空间范围与自然环境是一致的 对教学的要求(教学目标制定的举例) (1)了解地球内部圈层的分界线,绘制、标识地球内部圈层与外部圈层结构示意图;(2)概括地核、地幔、地壳、岩石圈、生物圈、水圈、大气圈的主要特点; (3)正确认识人类所处的自然环境。大气圈关键是掌握大气密度随高度增加递减;水圈是一个连续的、不规则的圈层;生物圈是一个充满活力的,最活跃的圈层。(特点) 课标拆析: 新课程标准中对“地球的圈层结构”部分提出的要求是“说出地球的圈层结构,概括各圈层主要特点”。并且在活动建议中提出:“绘制示意图,或利用教具、学具,说明地球的圈层结构”。由此看来,对地球的圈层结构,从分布到划分依据,从各层特点到学生理解、分析、判断和运用,都是本章内容的重点。因此,在教学中,始终把握住该节内容的标准要求,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是教师力求完成的主要任务。 一、知识要求: 1.使学生了解地球的圈层构造,初步掌握地球内部圈层的组成和划分依据 2.使学生了解各内部圈层的界限、厚度、物理性状等。 二、能力要求: 1.使学生了解研究地球内部构造的方法,从而认识人类对未知事物所进行的探索实践,激发同学们学科学、爱科学的兴趣及责任感。 2.了解地球内部圈层划分实况及各层主要特点,从宏观上认识全球的整体面貌,形成

2020届高三地理复习重难点:地球的圈层结构

2020届高三地理复习重难点:地球的圈层结构 重难点1.地球内部圈层具体划分及特点 以莫霍界面和古登堡界面为界,可以将地球内部分为地壳、地幔和地核三个圈层,具体比较见下表。 重难点2.地壳与岩石圈的区别与联系 地壳位于莫霍界面以上,是地球表面一层薄薄的、由岩石组成的坚硬的外壳。岩石圈不同于地壳,岩石圈包括地壳和上地幔顶部(软流层以上),二者关系如下图所示: 重难点3.地球的外部圈层 地球的外部圈层包括大气圈、水圈、生物圈等,这些圈层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形成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自然环境。

地震波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速度是不同的,科学家就是利用这一原理,根据地震波在地球内部传播速度的变化来探知地球内部结构的。据此回答1~2题。 1.下列有关地震波传播速度的叙述,正确的是 ( ) A.地震波波速突然变化处,上下层物质组成存在很大差异 B.地震波向下传播的过程中,波速一直在增加 C.地震波中的横波不能通过软流层,软流层之下只有纵波 D.在任一深度都是横波的传播速度大于纵波 2.有关地球内部圈层结构的叙述,正确的是 ( ) A.地壳和地核的分界是古登堡界面 B.地核部分的温度、压力和密度都较小 C.在莫霍界面下,纵波的传播速度突然下降,横波则完全消失 D.在莫霍界面下,纵波和横波的传播速度都明显增加 1.A 2.D [第1题,由于地震波在不同介质中传播的速度不同,根据地震波波速的突然变化,可以推测该处上下层的物质组成存在很大差异;横波能在软流层中传播;在任一深度,横波的传播速度都小于纵波。第2题,在莫霍界面下,纵波和横波的传播速度都明显增加;在古登堡界面下,纵波的传播速度下降,横波则完全消失。莫霍界面是地壳和地幔的分界。古登堡界面是地幔和地核的分界。] 下图为地球内部圈层结构的局部图,读图回答3~4题。 3.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

高中地理湘教版2019必修一公开课教案地球的圈层结构

第一章宇宙中的地球 第3节地球的圈层结构 本节教材教材主要介绍了地球的圈层结构,包括地球的内部圈层和外部圈层。人类对地球内部的了解,主要通过对地震波的研究,来推知地球内部的组成及其他特征。所以,在具体教学中,首先掌握地震波的特点:纵波传播速度快,能通过固态、液态、气态三态物质;横波传播速度慢,只能通过固态物质。在此基础上,我们就可以根据地震波速度的变化,来推知地球内部的物质的组成及特点。我们把地震波速度突然变化的面叫做不连续面:一个在地面下平均33千米处,纵波和横波的传播速度都明显增加,这个不连续面叫莫霍界面;另一个在地下2900千米处,在这里纵波的传播速度突然下降,横波完全消失,这个面叫做古登堡界面。根据这两个界面,我们可以将地球内部划分为地壳、地幔和地核三个圈层。 地球外部圈层与人类关系比较密切,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在后面的教材中会有更详细的介绍,所以在本节中介绍可简略点。当然,要强调的是地球外部圈层之间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形成了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自然环境。它占有大气圈的底部、水圈的全部和岩石圈的上部,是大气圈、水圈和岩石圈相互渗透、相互影响的结果,是地球上所有生物及其生存环境的总称,是世界上最大的生态系统。同样,人类与自然环境的关系也是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人类对地理环境的作用都会造成环境对人类的反作用。所以,人类只有按自然规律办事,合理利用、改造自然,才能促进生态系统的良性发展,为人类造福。否则,会使生态系统恶性发展,影响人类的生存和发展。 人地协调观:了解地球圈层结构的基础上认识自然环境的组成,即在空间范围上把自然环境放在地球圈层结构中认识。但是对于各圈层不要求展开深入了解,而应抓其主要特点及与人类活动关系密切的内容。 综合思维:通过认识地球的圈层结构系统,培养树立起热爱地球和保护地球的观念。 区域认知:充分运用感性认知的手段,如利用教具、学具,或者绘制示意图,进而构架起地球圈结构的认知框架。 地理实践力:人类通过长期活动创造了人文环境,而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共同组成地理环境,加深对人类生活的地球表层的认识。 【教学难点】

高三地理知识点:地球的圈层结构及各圈层的主要特点

高三地理知识点:地球的圈层结构及各圈层 的主要特点 【】鉴于大家对查字典地理网十分关注,小编在此为大家整理了此文高三地理知识点:地球的圈层结构及各圈层的主要特点,供大家参考! 本文题目:高三地理知识点:地球的圈层结构及各圈层的主要特点 第6讲地球的圈层结构及各圈层的主要特点 【考点整合】 【要点热点探究】 探究点一地球的内部圈层 1.划分依据:根据地震波在地球内部传播速度的变化 地震的能量以波动的方式向外传播,形成地震波。根据地震波传播的特征,可将地震波分为纵波(P波)和横波(S波)。纵波能在固体、液体中传播,速度较快;横波只能在固体中传播,速度较慢。 2.划分界面:莫霍面和古登堡面。 莫霍面距离地表约33千米(大陆部分),纵波和横波的传播速度都明显增加;古登堡面距离地表约2900千米,纵波传播速度突然下降,横波则突然消失。 3.三大圈层:以莫霍面和古登堡面为界,可以将地球内部划分为地壳、地幔和地核三个圈层。

⑴地壳:①厚度:地壳平均厚度约17千米,地壳厚度的变化规律是:大陆地壳较厚,平均厚度约33千米,海洋地壳较薄,平均厚度约6千米;海拔越高,地壳越厚,海拔越低,地壳越薄;②结构:上层为硅铝层,相对密度较小,分布不连续,在大洋底部罕见甚至缺失;下层为硅镁层,相对密度较大,分布是连续的。 ⑵地幔:①结构:分上地幔和下地幔。上地幔具有固体特征,主要由含铁、镁的硅酸盐类矿物组成;②岩石圈:由地壳和上地幔顶部(软流层以上)合在一起组成;③软流层:位于上层地幔中,一般认为可能是岩浆的主要发源地之一。 ⑶地核:①组成:可能是极高温度和高压状态下的铁和镍组成;②结构:根据地震波传播速度的不同,地核又分为内核和外核。外核呈液态或熔融状态;内核呈固态。 例1 (改编)地震会给人类带来巨大灾害,人类也可以利用地震技术探索地球内部物质分异、勘探石油。填图并回答问题。 ⑴根据地震波的传播状况可以划分地球内部圈层构造。在地球内部圈层构造示意图中的方框内,填写地球内部各圈层和分界面的名称。 ⑵最近,我国在渤海湾发现储量逾10亿吨的大油田。该油田储量的探明是采用三维地震勘探技术的结果。地震波分为纵波与横波,根据地震波传播原理,在通过含油层时,传播速度发生明显变化的主要是______波。

【精】《地球的圈层结构》课件

【精】《地球的圈层结构》课件 能力1掌握地球内部圈层的特点地球内部圈层特点:【典例示范】2018年3月30日,南太平洋上巴布亚新几内亚新不列颠岛发生6.9级地 震,震源深度35千米。据此完成(1)、(2)题。(1)此次地震的震源位于 ()A.地核 B.上地幔C.下地幔 D .地壳(2)地震发生时,当地居民的感觉是 ()A.左右摇晃 B.先左右摇晃后上下颠簸C.上下颠簸 D.先上下颠簸 后左右摇晃【思路点拨】解该类题应从以下两点入手:(1)震源的位置要结合莫霍界面的位置判断,同时要注意结合陆壳厚、洋壳薄这一具体 特征分析。(2)知道地震波纵波和横波的速度以及震动方向的差异。【解析】(1)选B,(2)选D。第(1)题,地壳的平均厚度为17 千米,震源深度35千米超过了地壳的厚度,位于上地幔。第(2)题,纵波的传播速度快于横波的传播速度,当纵波传导到地面时,居民感觉到上下颠簸,当横波又传来时,居民又感觉到左右摇晃。【补偿训练】日本西南部九州熊本县发生7.3级地震,震源深度约10千米。据此回答(1)、(2)题。(1)地震发生时释放出巨大的能量,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地震通过地震波向外释放出能量 B.地球的内能主要来源于太阳辐射 C.地震发生时,首先到达地面的是地震波中的横波 D.发生在海洋中的强烈地震不会对人类产生危害 (2)这次地震的震源位于地球内部圈层中的 ()A.地幔 B.地壳C.内 核D.软流层【解析】(1)选A,(2)选B。第(1)题,地球内能主要来源于地球内部放射性元素衰变产生的热能;地震发生时 ,首先到达地面的是纵波;海洋中的强烈地震可能引发海啸,对人类产生危害。第(2)题,根据地球内部圈层的划分可知,该次地震的震源位于地壳中。【素养探究】假如你乘坐一辆既能耐高温高压,又能穿透坚硬岩石的微型汽车,正进行一次穿越地心的科学探险活动。下图是地球内

地球的圈层结构地理必修一考点2021

地球的圈层结构地理必修一考点2021 大气圈包围着地球,是由气体和悬浮物组成的复杂系统,它的主要成分是氮和氧。它是地球自然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下面是小偏整理的地球的圈层结构地理必修一考点2021,感谢您的每一次阅读。 地球的圈层结构地理必修一考点2021 一、知识点梳理 1、地球内部圈层结构 划分依据及内部圈层结构——对地震波的研究地震波特点 2、地球的外部圈层结构 大气圈包围着地球,是由气体和悬浮物组成的复杂系统,它的主要成分是氮和氧。它是地球自然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 水圈是由地球表层水体构成的连续但不规则的圈层。它包括地表水、地下水、大气水、生物水等。水圈的水处于不间断的循环运动之中。 生物圈是地球表层生物及其生存环境的总称。它占有大气圈的底部、水圈的全部和岩石圈的上部。它是大气圈、水圈和岩石圈相互渗透、相互影响的结果。 两个判断题 (1)为探测莫霍界面的情况,在下列四地同时进行了地震波的测定,最迟从莫霍界面传来地震波的是() A.当雄 B.成都 C.上海 D.北京 (2)此次地震,拉萨有轻微震感,理论上拉萨居民感觉到() A.先左右摇晃,后上下颠簸 B.先上下颠簸,后左右摇晃 C.只左右摇晃 D.只上下颠簸 (3)掌握地震发生规律可有效减少危害,我们要了解西藏地区地球各圈层组成物质和结构特征,目前主要的研究依据是________,其研究

原理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第(1)题,地壳厚度不均,高山、高原较厚,平原、盆地较薄。 第(2)题,纵波传播速度快,横波传播速度慢。 第(3)题,利用地震波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速度不同,可以了解地球内部各圈层的特征。。 【答案】 (1)A(2)B (3)地震波地震波的传播速度随所通过的介质不同而变化;纵波能通过固体、液体和气体传播,横波只能通过固体传播。 《地球的内部圈层结构》考点 地球的内部圈层结构这一知识点是教师考试中的高频考点,今天特为大家总结了这一考点的相关知识,并结合练习题进行巩固,希望对考生有所帮助。 地球内部圈层的划分依据是地震波的传播方式和传播速度。地震波有横波和纵波之分。 岩石圈的范围:包括地壳的全部和上地幔顶部(软流层以上),由岩石组成。 例题:下图为地球圈层结构的局部图。读图,回答1~2题。 1.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A.地壳在海洋中常常缺失 B.①层和②层属于地壳 C.②是软流层 D.岩石圈的范围是指①②的全部和③的大部分 【答案】B。解析:根据地球内部圈层划分依据,莫霍界面以上为地壳,据此知①层和②层属于地壳。 2.在地球内部,地震波传播速度最快的地方是()。 A.莫霍界面附近 B.上、下地幔之间 C.古登堡界面上部附近 D.内、外核之间 【答案】C。解析:根据横波和纵波在地球内部传播速度差异及其

高中湘教版地理必修学案1.3地球的圈层结构含解析

第三节地球的圈层结构 课标呈现·素养导读主干知识·宏观把握课程标准运用示意图,说明地球的圈层结构。 核心素养1.通过视频和示意图等材料,了解地区内部圈层和外部圈层的组成,明确其位置。(区域认知) 2.结合图表、文字等相关材料,分析地震波的特点及在地球内部圈层划分中的应用。(综合思维) 3.通过野外实地考察和观测,了解地球外部圈层的特点,明确各个圈层之间的关系及意义。(地理实践力) 一、地震和地震波 1.地震 (1)概念:地壳快速释放能量过程中造成的地面震动。 (2)地震构造 ①图中C为震源、B为震中、BC为震源深度、AB为震中距。 ②D位于等震线上,等震线是指在地图上把地面破坏程度相似的各点连接起来的曲线。

(3)震级与烈度:震级表示地震的大小,地震释放的能量越大,震级越高。烈度表示地震对地表和建筑物等破坏强弱的程度。 [特别提醒] (1)一次地震,只有一个震级。 (2)一次地震,烈度可以有多个。 2.地震波 (1)概念:地震的能量以波动的方式向外传播。 (2)类型:纵波和横波。 (3)特征 ①横波:传播速度慢,只能在固体中传播。 ②纵波:传播速度快,固体、液体和气体中均能传播。 (4)意义:划分地球内部圈层的依据。 二、地球的内部圈层 1.地球内部圈层的划分 (1)依据:地震波的传播速度。图中A表示横波,B表示纵波。 (2)波速变化 ①在地下33 km的C处(指大陆部分):传播速度都明显增加。 ②在地下2 900 km的D处:A波完全消失,B波传播速度突然下降。 (3)界面:图中C莫霍面,D古登堡面。 (4)圈层:由内向外E+F为地核,G为地幔,H为地壳。 2.各圈层特征 (1)地壳:平均厚度为17km,大陆地壳较厚,大洋地壳较薄;地球大范围固体表面的海拔越高,地壳越厚;海拔越低,地壳越薄。 (2)地幔:主要由含铁、镁的硅酸盐类矿物组成,分上地幔和下地幔。上地幔上部存在

四大圈层关系

14.地球的外部圈层是如何划分的? 地球的外部圈层(图5-3-2)与磁层及内部圈层之间并没有严格的界线,各圈层之间也没有明显的分界,特别在底层大气圈、水圈、生物圈相互交错。 (1)大气圈大气圈是地球外圈中最外部的气体圈层,存在于整个地球外层。大气圈是地球海陆表面到星际空间的过渡圈层,没有明显的上限,一直可以延续到800千米高度以上,只是越趋向外大气越少,在2000 ~ 16000 千米高空仍有稀薄的气体和基本粒子。它包围着海洋和陆地。地下土壤和某些岩石中也会有少量空气,它们也可认为是大气圈的一个组成部分。 图5-3-2 地球外部圈层 大气圈对生物的形成、发育和保护有很大的作用。由于大气圈的存在,挡住住绝大多数飞向地球的陨石,拦截下太阳辐射中的大部分紫外线和来自宇宙的高能粒子流,保护了地球生命,免遭外来的打击。因此,大气圈是地球表面和生命的盾牌。 (2)水圈水圈是指连续包围地球表面的水层,包括海洋、江河、湖泊、沼泽、冰川和地下水等,它是一个连续但不很规则的圈层。既有液态水,也包括气态水和固态水。 从离地球数万千米的高空看地球,可以看到地球大气圈中水汽形成的白云和覆盖地球大部分的蓝色海洋,它使地球成为一颗“蓝色的行星”,又是一颗“水球”。 水圈是地球特有的环境优势。水圈的运动和循环影响了地球上各种环境条件的变化,影响各个圈层,使地球处在不断地变换之中。更重要的是水对亿万种生命以及人类能在地球上生存和发展,具有决定性的意义。 (3)生物圈生物圈是太阳系所有行星中仅在地球上存在的一个独特圈层。生物圈是指地球表层生物有机体及其生存环境的总称,是一个有生命的特殊圈层。 生物圈是地球特有的圈层,它是地球大气、水和地壳长期演化、相互作用的结果,它又参与了对岩石、大气和水等其他圈层的改造,对地表物质的循环、能量转换和积聚具有特殊作用。 河流属于水圈,它的补给来自两方面:地下水(岩石圈)和降水(大气圈) 河流水量的损失包括:蒸发(进入大气圈)、渗流(进入岩石圈)以及被植物吸收(进入生物圈)。 同时,在河流的形成和发展过程中,还会直接作用于岩石圈:侵蚀、切割和堆积。

高中地理必修一 第一章 宇宙中的地球 第四节 地球的圈层结构

2020-2021学年高一地理人教版(2019)必修一 同步课时作业(4)地球的圈层结构 1.若动画片《喜羊羊与灰太狼》有一集想设计喜羊羊“遁地”前往地球另外一侧去看看。他从家中钻入地下,始终保持直线前进并穿越地心。据此完成下列两题。 (1)在他穿越地心前,依次穿越的是( ) A.地壳—地幔—地核—莫霍界面—古登堡界面 B.地壳—古登堡界面—地幔—莫霍界面—地核 C.地幔—莫霍界面—地核—古登堡界面—地壳 D.地壳—莫霍界面—地幔—古登堡界面—地核 (2)如果喜羊羊希望利用地震波来寻找海底油气矿藏,下列四幅地震波示意图中表示海底储有石油的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2.下图为地球内部圈层结构示意图。读图,完成下列两题。

(1)图中a表示( ) A.地核 B.软流层 C.地壳 D.地幔 (2)有关a、b、c三个圈层之间的界面说法正确的是( ) A.a、b之间为古登堡界面 B.a、b之间界面纵波和横波速度都明显增加 C.b、c之间为莫霍界面 D.b、c之间横波速度突然下降,纵波完全消失 3.分析地震波波速的变化可以了解地球内部的圈层结构。读图,回答下列两题。 (1)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在①层中的地震波波速随深度增加而增快 B.①是地壳,②是地幔,③是地核 C.甲波由①层进入②层波速急剧上升 D.乙波无法通过地幔 (2)上图中的X处为( )

A.莫霍界面 B.古登堡界面 C.岩石圈与软流层交界 D.内核与外核交界 4.干热岩是一种高温岩体,埋藏于地下3~10千米处,温度在150℃以上。通过注入凉水,吸收岩体热量转化成蒸汽,再抽取到地表加以利用,可用于发电、供暖等。在综合分析地质条件后,2017年9月我国在青海省钻获236℃的高温干热岩体。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两题。 (1)干热岩位于( ) A.地壳 B.地幔 C.地核 D.软流层 (2)与太阳能发电相比,利用干热岩发电的优势是( ) A.受气候的影响小 B.属于清洁可再生能源 C.开发技术要求高 D.资源分布范围更广泛 5.2017年8月8日,在我国四川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九寨沟县发生里氏7.0级地震,震源深度20千米。据此完成下列两题。 (1)此次四川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九寨沟县地震的震源位于( ) A.地壳 B.上地幔 C.下地幔 D.地核 (2)地震发生以后,建筑物并不会马上倒塌,一般都要间隔约12秒,这就是地震救援领域所说的“黄金12秒”,在这12秒中人们可以决定是躲还是逃。根据所学知识推断,“黄金12秒”确定的依据是( ) A.横波和纵波的传播速度差异 B.人体对紧急事件的生理反应能 力 C.横波和纵波的传播介质差异 D.建筑物的抗震系数

高中必修一地理《地球的圈层结构》教案

地球的圈层结构 【教学分析】 地球的圈层结构包括内部圈层和外部圈层。对内部圈层内容的教学,关键要使学生抓住地震波、横波、纵波的概念和特征,知道不连续面的含义,地震波传播速度的变化及原因,再引导学生分析教材,划分出地球的内部圈层。岩石圈概念的教学要据图讲授,划出范围,强调岩石圈与地壳的区别。外部圈层则要重点讲明各圈层的空间分布和物质形态,知道外部圈层是同心圈层。对内外圈层逐个显示和叠加,并初步使学生了解各圈层之间的相互联系。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地球的圈层构造,初步掌握地球内部圈层的组成和划分依据(有关地震波的基本知识、地震波在地球内部的传播情况及两个主要的不连续面)。 2.掌握地壳、地核、地幔的基本特征(界线、厚度、物理性状和物质组成等)。 3.了解地球的外部圈层——大气圈、水圈和生物圈的基本特征。 二、过程与方法 1.初步学会读地球内部地震波与地球内部圈层构造图,了解地球内部圈层的划分。 2.运用比较法学习各内部和外部圈层的特点。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地球内部圈层划分的教学,培养学生“本质是通过现象表现出来的,而现象总是表现本质”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2.通过教学对学生进行热爱自然、热爱科学的教育。 【教学重点】 1.了解地球的内部圈层和外部圈层结构,并能概括出各圈层的主要特点。 2.利用“地震波的传播速度与地球内部圈层的划分示意图”,初步掌握读图分析技能。【教学难点】 1.地震波在地球内部传播速度的变化与地球内部物质组成的关系。 2.地球的内部圈层。 【教学准备】

地震波的传播速度与地球内部圈层的划分示意图,地球的内部圈层结构示意图,地球各内部圈层对比表,地球的外部圈层示意图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 前边我们学习了地球的宇宙环境,“谈天”是为了“说地”,整个地球不是一个均质体,而是一个由不同物质、不同状态组成的同心圈层结构,每个圈层的成分、密度、温度等各不相同。以地心为共同球心,地球圈层分为地球外圈和地球内圈两大部分。下面我们就来学习第四节——地球的圈层结构。 (板书)地球的圈层结构 师:我们先来看看地球的内部圈层。 (板书) 一、地球的内部圈层 推进(新知识传授) [教师精讲] (知识拓展) 师:地球内部究竟是什么样子?钻探是了解地球内部情况的直接手段,最好把地球挖开来看看。我国地处江苏省东海县茆北村的亚洲第一井也就深5000多米,目前挖出来最深的井为12000m,还不到地球半径的1/500,矿山的采挖就更浅了,目前最深的矿井可达3000m。 目前的科学技术日新月异,载人宇宙飞船可以在外太空遨游,宇宙探测器甚至能飞出太阳系,可谓上天有路。然而对于我们脚下6371 km半径的地球,却至今还是入地无门。我们如何得知地球内部可划分为三大圈层呢?不妨借鉴一下夏季我们挑选西瓜的方法,为了能够吃到可口的西瓜,我们通常把西瓜托在手上,用另一只手敲打西瓜,靠听这种敲打产生的震动在西瓜内部传播的声音来判断西瓜的生熟、质量的优劣。我们也可以在地球内部制造某种震动,通过分析这种震动在地球内部传播的情况来了解地球的内部结构、组成。我们知道,地震常常给人类带来巨大的灾难,但对于科学工作者来说,地震波却带来了地球内部的信息。那么什么是地震波? (板书) 1.地震波

地球的圈层结构3

第四节 地球的圈层结构 【要点梳理】 1.地球的内部圈层: 地震波:当地震发生时,地下岩层受到强烈的冲击会产生弹性震动,并以波的形式向四周传播。即地震波。 特性:纵波:速度快,可以通过固体、液体和气体传播;横波:能量大,只能在固体中传播。地震波在地下传播速度会发生变化,而某些地区一定深度处,地震波有明显的突变,这种波速发生突变处的层面叫不连续面。 根据地震波在地球内部传播状态,地球内部有圈层由外向内分三层:地壳、地幔、地核。地壳是地球内部结构中最外的圈层,是由岩石组成的地壳固体外壳。地壳总厚度在5至70公里之间,大陆地区壳厚,如青藏高原地区厚度达70公里,大洋地区地壳薄,如大西洋地壳有的地方仅厚5公里。海陆地壳的平均厚度约为33公里,仅占地球半径的二百分之一。地壳的上部主要由密度小、比重较轻的花岗岩组成,主要成分是硅、铅元素,称为“硅铅层”。 地壳的下部是由密度较大、比重较重的玄武岩组成,主要成分是镁、铁、硅元素,称为“硅 镁层”。地幔可分为上下两层,上地幔约到1000公里深处,一般认为,这里的物质处于局部 的熔融状态,是岩浆的发源地,地球上分布广泛的玄武岩就是这一层喷发出来的。地核地球 内部结构的中心圈层,可分为外核和内核两部分。 地壳:地面以下,莫霍界面以上部分,由岩石组成。大陆部分的平均厚度为 33Km 地幔:莫霍界面以下,古登堡界面以上。在上地幔的上部,有一个物质呈融熔状态的软 流层,一般认为软流层是岩浆和地震的发源地。 岩石圈:软流层以上部分,物质由岩石组成。包含地壳。 地核:外核部分呈液态(因为横波不能通过),内核为固态。 2.地球的外部圈层:地球的外部有四大圈层:大气圈、水圈、岩石圈、生物圈,它们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理环境。 ①大气圈:气体和悬浮物 ②水圈:地表水、地下水、大气水、生物水;不断循环运动着 ③生物圈:地球表层生物及生存环境的总称。大气圈的底部,水圈的全部和岩石圈的上部 3.地球表层系统:是由岩石圈、大气圈、生物圈、水圈等共同组成的界面 其具有三个特点:它是一个开放的系统,与系统外的宇宙空间和地球内部始终保持着物质和能量联系;它是一个不均一的层面,存在明显的地域分异;它在不断地变化着。 【典例剖析】 例1:纵波和横波在古登堡界面处发生的显著变化是 ( ) A .波速都明显下降 B .波速都明显增加 C .纵波完全消失、横波波速突然下降 D .横波完全消失、纵波波速突然下降 解析:纵波速度快,可以通过固体、液体和气体传播;横波只能在固体中传播,地核位于的外核部分呈液态,故横波完全消失、纵波波速突然下降。答案: D 例2:例题 下图是“地震波速度与地球内部构造图”,读图后回答问题: (1)图中A 、B 表示地震波,其中A 表示 波,B 表示 波; 判断的依据是 。 (2)图中C ~H 分别表示地球内部构造各部分,D 表示 面, 其判断依据是 ,该面以下E 代表 。 大气圈 它是一个开放的系统,与系统外的宇宙空间和地球内部始终保持着物质和能量联系; 它是一个不均一的层面,存在明显的地域分异; 它在不断地变化着。

地球的圈层结构 (教学设计)—高中地理人教版(2019)必修一(图表版)

1.4地球的圈层结构 新课标要求】 本节课所涉及的内容标准是“说出地球的圈层结构,概括各圈层的主要特点”,对于本条标准的把握应注意以下几点: 1、标准中的“说出”属于了解水平,“概括”属于“理解水平” 2、本条标准有两层含义:显性要求是从宏观上了解地球的结构及特点。隐性要求是了解自然环境的组成。 【教材分析】 “地球的圈层结构”是人教版高中必修1的第一章第四节,适用于高一年级学生。它是第一节《宇宙中的地球》知识的延续,是对地球宇宙环境的进一步补充,对激发学生求知欲有很大裨益,为以后大气、水的运动的教学做好了铺垫,因此,这一节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学情分析】 高一的学生对事物的认识多停留在感性认识上,理性分析问题的能力、读图能力已经具备但比较薄弱。本节知识比较形象直观,与生活联系紧密,教师应该适当的加以引导,重视探究性学习在地理教学中的运用,通过对地理问题的探究,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尊重学生已有知识与体验,把学生的学习过程当作是自我建构、自我生成的过程本节知识的学习必须以运动和联系的思想来进行理解,不能死记硬背、照搬照套。对课文中的图表,要进行认真的整理、分析,提炼出有效的地理信息。在小组探究合作中一定要主动参与、积极交流,取长补短,共同进步。 【教学目标】 综合思维:综合分析地震波的特性,推理不连续面的划分过程和内部圈层结构特征。 地理实践力:了解地震的相关知识,培养学生面对自然灾害时的应急救援能力。 人地协调观:尊重自然规律,了解自然现象背后的地理原理,运用能动性进

行预 防。 【教学重点】 重点:分析地震波的特性;推理不连续面的划分过程和内部圈层结构特征; 难点:推理不连续面的划分过程和内部圈层结构特征 【教学方法】 作为新授课,本节内容可通过“串珠”的方法,深刻挖掘教材、揭示知识的内在联系,使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达到一个新的高度,贯彻精讲多练,因材施教的原则。为此必须采用多种教学方法。 1、讲授法 教师通过深入地讲授知识,详细地分析知识点,将深奥、抽象的课本知识变为具体、形象的东西,使得学生更容易理解并接受新知识。 2、启发法 为使学生能深刻理解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提出掌握和运用知识的方法和途径,指出学生易错、常错的地方,严格纠错,教师要妥善地组织教材,进行启发法讲解。 3、探究式法 教师通过拟定有一定综合性、思考性的问题,进行启发性对话,帮助学生把已学过的分散的知识概括和系统起来,发展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提高学习效果。【教学过程】

2023版新教材高中地理第一章宇宙中的地球第四节地球的圈层结构课时作业新人教版必修第一册(含答案)

新教材高中地理新人教版必修第一册: 第四节地球的圈层结构 下图为地球内部局部地区地震波变化示意图。据此完成1~2题。 1.关于图中甲、乙地震波,正确的是( ) A.甲为横波,传播速度高于乙波 B.甲为纵波,可以在固体中传播 C.乙为横波,传播速度持续加快 D.乙为纵波,可以在液体中传播 2.图中①层是( ) A.软流层 B.地球外核 C.岩石圈 D.上地幔顶部 下图为地球圈层结构示意图。读图,完成3~4题。

3.图中圈层厚度最大的是( ) A.地壳 B.岩石圈 C.地幔 D.地核 4.下列有关地球圈层的叙述,正确的是( ) A.①圈层为生物圈 B.②圈层中陆地的厚度较海洋大 C.纵波不能穿过③圈层 D.④圈层的物质状态为固态 下图为地震波在地球内部传播速度曲线和地球内部结构(①~④为地球内部圈层,甲、乙表示地球内部的两个不连续面)示意图。读图,完成5~6题。 5.下列对地球内部圈层特点的描述,正确的是( ) A.①层厚度分布均匀 B.②层内部物质组成均匀 C.③层呈液态或熔融状态

D.④层由硅酸盐类矿物组成 6.关于地震波在地球内部的传播速度,叙述正确的是( ) A.发生深源地震时,地震波向上经过甲,横波和纵波的速度都减慢 B.地震波依次经过①②圈层,横波和纵波的速度都连续加快 C.横波的速度比纵波快 D.经过乙后,纵波消失,横波速度减慢 下图为辽宁省鸭绿江上游景观图。读图,完成7~8题。 7.图中地理事物,属于岩石圈的有( ) A.瀑布、森林 B.峡谷、山脉 C.蓝天、峡谷 D.瀑布、山脉 8.图示景观说明了( ) A.图中涉及的圈层相互独立,互不干涉 B.图示岩石圈连续不规则,与其他圈层互不联系 C.图示圈层受重力能、太阳辐射能作用 D.图示景观只涉及地球内部圈层无外部圈层 读地球圈层结构示意图(部分),回答第9题。 9.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理环境的空间范围最接近于( ) A.生物圈 B.水圈

2020地理新教材教程人教第一册:第一章 第四节 地球的圈层结构

第四节 地球的圈层结构 一、地球的内部圈层结构 1.地震波 (1)分类:图中A 表示□ 01横波,B 表示□02纵波。 (2)特性⎩⎨ ⎧ A □ 03固体传播B 波:传播速度快,可以通过□04固体、□05液体和□06气体传播 (3)波速变化 ①在地下平均□ 0733千米C 处(大陆部分):传播速度都明显□08增加。 ②在地下□092_900千米D 处:A 波□10完全消失,B 波传播速度□11突然下降。 2.圈层划分 (1)依据:地震波在地球内部□ 12传播速度的变化。

(2)界面:图中C为□13莫霍界面,D为□14古登堡界面。 1.判断正误。 (1)纵波传播速度慢于横波。(×) (2)横波能通过固体、液体和气体传播,纵波只能通过固体传播。(×) 2.地震波横波(S)和纵波(P)的传播速度在莫霍面处发生的显著变化是() A.S波、P波都明显增加 B.S波完全消失,P波突然下降 C.S波、P波都明显下降 D.P波完全消失,S波突然下降 答案 A 解析横波和纵波的传播速度在莫霍面处都明显增加。 (3)内部圈层 3.岩石圈:地壳和□19上地幔顶部(软流层以上),由坚硬的□20岩石组成。,3.试说明软流层和岩石圈的区别和联系。 提示上地幔的上部存在一个软流层,一般认为是岩浆的发源地。上地幔上部与地壳都是由坚硬岩石组成的,合称岩石圈。岩石圈位于软流层之上。 二、地球的外部圈层结构 1.组成 (1)包括大气圈、水圈、生物圈等。 (2)特点

2.自然环境的组成 大气圈、□10水圈、生物圈与□11岩石圈相互联系、□12相互渗透,共同构成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自然环境。 1.判断正误。 (1)大气圈的主要成分是氢气和氧气。(×) (2)生物集中分布在大气圈、水圈和岩石圈的结合部。(√) 2.地球的外部圈层包括() A.大气圈、水圈、地壳 B.大气圈、水圈、生物圈 C.地壳、地幔、地核 D.岩石圈、水圈、上地幔 答案 B 解析地球的外部圈层包括大气圈、水圈、生物圈。 3.请说出地表水的类型。 提示地表水包括河流水、湖泊水、沼泽水、冰川水等。 任务探究地球的内部圈层结构 据中国地震台网测定,2018年12月24日7时8分,在汤加群岛

2023年高考等级考地理一轮复习一题多练(基础+能力+素养)考点 地球的圈层结构含详解

专题01 宇宙中的地球 考点04 地球的圈层结构 2021年4月7日23时左右,湖南科技大学领衔研发的我国首台“海牛Ⅱ号”海底大孔深保压取芯钻机系统,搭载海洋地质Ⅱ号科考船,在南海超2000米深水海底,成功下钻231米,取得这一深度的可燃冰样品,刷新世界深海海底钻机钻探深度。读下图,完成下面小题。 1.南海海域表层海水() A.1000米以下温度变化不大B.盐度由低纬向高纬度递减 C.密度北部高于南部D.盐度与密度成负相关关系 2.研发海底钻机系统的意义有() Ⅱ维护国家海洋权益Ⅱ研究地幔中矿岩的物质组成 Ⅱ改变能源消费构成Ⅱ勘探海洋深海资源 A.ⅡⅡB.ⅡⅡC.ⅡⅡD.ⅡⅡ 积云由空气上升冷却凝结形成,轮廓分明。下图示意韩国西南部冬季风影响下不同地点积云比例的变化。

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3.海岸附近积云的比例相对较大,主要因为() A.大气层较稳定B.海风风速较大C.陆地表面寒冷D.海洋表面温暖 4.该剖面陆地上积云比例的变化主要取决于() A.距海远近B.地形地势C.水汽含量D.近地面气温 2019年6月17日,四川省南部宜宾市的长宁县发生6.0级地震,震源深度为16千米。下图为“地球圈层结构示意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5.地震发生以后,建筑物并不会马上倒塌,一般都要间 隔约12秒,这就是地震救援领域所说的“黄金12秒”。据此推断“黄金12秒”确定的依据是() A.横波和纵波传播速度的差异B.人体对紧急事件的生理反应能力 C.横波和纵波的传播介质差异D.建筑物的抗震系数 6.关于图中各圈层的特点,描述正确的是() A.Ⅱ圈层的根本热源是地面辐射B.Ⅱ圈层空间分布不连续 C.Ⅱ圈层是地核D.Ⅱ圈层为液态或熔融状态物质 下图为“月壳与月幔地震波速度变化示意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地球的圈层及组成

第三章地球的圈层及组成第一节地球的圈层构造及成因 有关地球内部结构方面的认识主要来自地震波纵波和横波的反射和折射研究。其波速与深度的关系表明,地球由若干圈层组成(图3.1)。除了大气圈、水圈及生物圈外,地球从外向内可以分为以下三个圈层:地壳(陆壳和洋壳)、地慢和地核。在100一200km左右的地腹内有一个地震波的低速带,多数学者认为呈部分熔融状态,所以又称为软流国,是地慢中产生岩浆的主要部位。软流圈以上的地球外层,包括地壳及一部分上地幅(又称岩石圈地慢),称为岩石圈,也叫作板块,是我们关注的对象。 地壳以下第一个地震波不连续面称为莫霍面(Moho),是地壳与地慢的分界面。莫霍面的深度在大洋下为10一12km,在大陆下为30—50km。400km和670km处的地震波不连续面是地慢内部的两个主要的不连续面,2900km深度和5000km深度的不连续面则分别是地慢—外核及外核—内核的分界面。对于地球内部各不连续面的性质,一直存在着争论。根据已有的研究成果,目前多数研究者趋向于这样的结论:壳、慢、核之间的界面可能主要是化学界面;各壳、慢、核内部的界面可能主要是物理界面。表3.1列出了地球结构的基本概况。 关于地球圈层的成因,一直存在着争论。一些学者(Grossman,1972i2。J;Cameersnn,19731,s:;C1ark et a1·,1972c 21:)认为地球是由炽热的太阳星云随着其温度下降而使各类组分逐渐凝聚和增生形成的,即地球的分带结构是增生过程中形成的(非均一增生模式)。Ringwood(1979)id y’则认为,地球是在太阳星云的各类组分凝聚以后才开始增生的,以后由于地球内部温度的增高发生熔融引起核、慢、壳的分离而形成分带结构(均一增生模式)。由于非均一增生模式不易解释部分元素在地球内部的实际分布,因此目前人什已更多地趋向于均一增生模式。 第二节地球各圈层的结构及基本组成一、大陆地壳的结构和组成 大陆地壳的厚度一般约40一70km,其结构和组成非常复杂。它虽然只占地球总体积的o.4%,却集中了地球中l/2以上的大离子半径亲石元素,保存了从太古宙以来各地质时期的历史记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