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球的圈层结构知识点总结

地球的圈层结构

地球是我们所居住的行星,它由不同的层次组成,包括地壳、地幔、外核和内核。这些圈层之间存在着不同的物理和化学特性,对地球的形成、地震活动和板块运动等地球现象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本文将对地球的圈层结构进行全面、深入的总结,包括重要观点、关键发现和进一步思考。

1. 地壳

地壳是地球最外层的固体壳层,包括陆地地壳和海洋地壳。地壳的平均厚度约为

30-50千米,但在大陆地壳最厚的地方可达70千米,而海洋地壳则相对较薄,约

为5-10千米。地壳主要由硅酸盐岩石组成,包括花岗岩、玄武岩等。

重要观点: - 地壳是地球上最薄的圈层,但也是我们所熟悉的地球表面。 - 地壳是地球上生命存在的基础,提供了丰富的生态环境和资源。

关键发现: - 20世纪初,地球科学家首次利用地震波测定了地壳的厚度和性质。

- 钻探深海地壳的国际计划“国际海底钻探计划”(IODP)揭示了海洋地壳的特征和历史。

进一步思考: - 地壳的变化对地球的气候和环境有何影响? - 地壳中的矿物资源如何形成?如何利用和保护这些资源?

2. 地幔

地幔是地壳下方的一层固体岩石层,厚度约为2900千米。地幔由固态硅酸盐矿物

组成,包括橄榄石、辉石等。地幔的温度和压力较高,使得岩石呈现出流动的塑性。

重要观点: - 地幔是地球最大的圈层,占据地球半径的大约84%。 - 地幔是地球

内部热量的主要来源,与地壳和核之间的物质循环密切相关。

关键发现: - 地震波的传播速度和路径揭示了地幔的物理性质和结构。 - 地幔柱假说提出了地幔对板块运动的驱动作用。

进一步思考: - 地幔中的岩浆运动如何导致火山喷发和地震活动? - 地幔的研究对于了解地球演化和地质灾害的预测有何意义?

3. 外核

外核是地幔下方的一层液态金属层,厚度约为2200千米。外核主要由铁和镍等金

属组成,温度和压力较高,使得金属呈现液态状态。

重要观点: - 外核是地球的磁场产生的关键部分,对地球的生命和环境保护起到

重要作用。 - 外核的流动是地球自转的原因之一,导致了地球的磁场变化。

关键发现: - 地震波的传播特性表明外核是液态的。 - 地球磁场的测量和模拟揭示了外核的物理特性和运动方式。

进一步思考: - 地球磁场的变化对地球上的生物和电子设备有何影响? - 外核中的液态金属运动如何影响地球的自转和磁场?

4. 内核

内核是地球的最内层,位于外核之下,直径约为内外核界面的一半。内核主要由固态铁和镍等金属组成,温度和压力较高,使得金属呈现固态状态。

重要观点: - 内核是地球内部最热的部分,温度可能高达5000摄氏度。 - 内核的形成和演化对地球的磁场和地震活动产生了重要影响。

关键发现: - 地震波的传播速度和路径揭示了内核的物理性质和结构。 - 地震波的折射现象揭示了内核的存在和性质。

进一步思考: - 内核的热量来源是什么?如何影响地球的演化和地震活动? - 内核的形成和演化与其他行星的内部结构有何异同?

总结

地球的圈层结构包括地壳、地幔、外核和内核,每一层都具有不同的物理和化学特性,对地球的形成、地震活动和板块运动等地球现象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地壳是地球最外层的固体壳层,提供了生命存在的基础和丰富的资源。•地幔是地球最大的圈层,热量的主要来源,与地壳和核之间的物质循环密切相关。

•外核是液态金属层,对地球磁场的产生和变化起到关键作用。

•内核是地球的最内层,固态金属层,对地球磁场和地震活动产生重要影响。

通过对地球圈层结构的研究,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地球的演化和地球现象的产生机制,为地球科学和地球资源利用提供重要的基础。然而,仍有许多未解之谜等待我们的进一步探索和研究。

注:本文所提供的内容仅供参考和学习,请勿用于其他用途。

地球的内部圈层结构

地球内部圈层由外向里分为地壳、地幔和地核。地壳与地幔的分界面为莫霍界面,地幔与地核的分界面为古登堡界面。 圈层结构 1、地壳 地壳是地球固体地表构造的最外圈层,整个地壳平均厚度约17千米,其中大陆地壳厚度较大,平均约为39-41千米。高山、高原地区地壳更厚,最高可达70千米;平原、盆地地壳相对较薄。大洋地壳则远比大陆地壳薄,厚度只有几千米。 2、莫霍面 1910年莫霍洛维奇提出地球有内外层之分。他指的内外层就是我们所说的地幔和地壳。而地壳与地幔的分界面也就被称之为莫霍洛维奇不连续面(莫霍面)。 在莫霍面上,地震波的纵波和横波传播速度增加明显,弹性和密度随深度逐渐增加,地幔物质密度、硬度大于地壳。此面以上物质平均化学组成与玄武岩相似,密度约 2.9×10^3kg/m^3;此面以下物质平均化学组成与橄榄岩相近,密度约3.1-3.3×10^3kg/m^3。莫霍面温度为400-1000/℃ 3、地幔 地幔介于莫霍面和古登堡面之间,厚度在2800km以上,平均密度为4.59/cm3,积约占地球体积的82.26%,地幔的质量约占地球总质量的67.0%,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地球物质的总组成。地幔的横向变化比较均匀,根据地震波速度的变化以1000km激增带为界面(雷波蒂面),进一步划分出上地幔和下地幔两个次一级圈层。 4、古登堡界面 古登堡界面,又名古腾堡界面。根据地震波波速变化而划分,是地幔与地核的分界面。地震波传播时,除了在地球内部深度约33千米处波速有一个显著的变化(此处称为莫霍界面,是地壳与地幔的分界线)之外,在深度约为2900千米处,地震波传播状态也会发生明显的改变,此处便被称为古登堡界面。地幔位于莫霍界面与古登堡界面之间。 由于地球外核为液态,在地幔中的地震波S波(S波即横波,横波只能在固体中传播)不能穿过此界面在外核中传播。P波(指纵波)曲线在此界面处的速度也急剧减低。 5、地核 地核是地球的核心部分,位于地球的最内部。半径约有3470km,主要由铁、镍元素组成,高密度,地核物质的平均密度大约为每立方厘米10.7克。温度非常高,有4000~6800℃。 圈层图示及性质

地球的内部圈层结构

地球的内部圈层结构 地球内部圈层由外向里分为地壳、地幔和地核。地壳与地幔的分界面为莫霍界面,地 幔与地核的分界面为古登堡界面。 1、地壳 地壳是地球固体地表构造的最外圈层,整个地壳平均厚度约17千米,其中大陆地壳 厚度较大,平均约为39-41千米。高山、高原地区地壳更厚,最高可达70千米;平原、 盆地地壳相对较薄。大洋地壳则远比大陆地壳薄,厚度只有几千米。 2、莫霍面 1910年莫霍洛维奇提出地球有内外层之分。他指的内外层就是我们所说的地幔和地壳。而地壳与地幔的分界面也就被称之为莫霍洛维奇不连续面(莫霍面)。 在莫霍面上,地震波的纵波和横波传播速度增加明显,弹性和密度随深度逐渐增加, 地幔物质密度、硬度大于地壳。此面以上物质平均化学组成与玄武岩相似,密度约 2.9×10^3kg/m^3;此面以下物质平均化学组成与橄榄岩相近,密度约 3.1- 3.3×10^3kg/m^3。莫霍面温度为400-1000/℃ 3、地幔 地幔介于莫霍面和古登堡面之间,厚度在2800km以上,平均密度为4.59/cm3,积约 占地球体积的82.26%,地幔的质量约占地球总质量的67.0%,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地球物 质的总组成。地幔的横向变化比较均匀,根据地震波速度的变化以1000km激增带为界面 雷波蒂面,进一步划分出上地幔和下地幔两个次一级圈层。 4、古登堡界面 古登堡界面,又名古腾堡界面。根据地震波波速变化而划分,是地幔与地核的分界面。地震波传播时,除了在地球内部深度约33千米处波速有一个显著的变化(此处称为莫霍 界面,是地壳与地幔的分界线)之外,在深度约为2900千米处,地震波传播状态也会发 生明显的改变,此处便被称为古登堡界面。地幔位于莫霍界面与古登堡界面之间。 由于地球外核为液态,在地幔中的地震波S波(S波即横波,横波只能在固体中传播)不能穿过此界面在外核中传播。P波(指纵波)曲线在此界面处的速度也急剧减低。 5、地核

地球的圈层结构必修一知识总结梳理2021

地球的圈层结构必修一知识总结梳理2021 人文地理主要指下册的内容。这部分内容的学习与自然地理的学习有较大的差异,它所涉及的内容主要是社会生产活动,下面是小偏整理的地球的圈层结构地理必修一知识总结梳理2021,感谢您的每一次阅读。 地球的圈层结构必修一知识总结梳理2021 一、地球的内部圈层 1.地震波 2.地球内部圈层——根据地震波在地球内部传播速度的变化划分三个圈层。 二、地球的外部圈层 高中地理学习方法的基本原则和一般规律介绍

1.哪些内容应成为学习的重点内容 ⑴地理基本概念。 ①能说明某种特点地理现象的特定概念。如太阳高度、正午太阳高度,低气压、高气压、地球的自转、公转等 ②反映某种地理事物类别的特定概念(对这类概念特别要注意概念的内涵与外延的分析) ⑵地理基本规律与基本原理。 地理事物的时空分布规律及其成因分析。 ⑶地理基本技能。如等值线的分析应用、各类经济图表的绘制与判读、各种地理示意图的绘制与判读、图文转换与图图转换能力等等。 ⑷地理内容的文字逻辑表达能力 ⑸收集、整理地理资料的能力 2.怎样高效地掌握上述学习重点内容 ⑴用理科思维的方法学习自然地理。 ①充分运用图解法,从三维空间的角度理解基本概念、基本规律和基本原理。 ②用跨学科的知识解决地理问题 ⑵注重各类地理图表的表达功能及其相互之间的转换关系 ⑶用文科思维方法学习人文地理。 所谓人文地理主要指下册的内容。这部分内容的学习与自然地理的学习有较大的差异,它所涉及的内容主要是社会生产活动,从历史的角度分析各社会生产部门是怎样发展起来的,为什么会沿着这样的轨迹发展,人类目前面临的怎样的可持续发展问题;从经济的角度多因素的分析各社会生产部门布局的合理性、科学性,这部分可能与政治课的内容有较多的联系,同学们应该把政治课上学到的知识运用到地理学习上来。 50333“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没有兴趣,学习就会从“享受”变作“忍受”,成为负担。下面是小偏整理的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必修一知识总结梳理2021,感谢您的每一次阅读。 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必修一知识总结梳理2021

地球的圈层结构知识点

地球的圈层结构知识点 地球有六大圈层:大气圈、护层、地幔、地壳、表层和核心。这些圈层是地球 的水汽分布和温度特征,以及地球物理形态和地质构造等变化的重要调节者。建筑工程设计师需要了解地球的圈层结构,从而能够更好地规划项目和安排顺畅地施工,这样才能更加安全高效地实现建筑功能。 地球最大的圈层是大气圈,它包含水汽、气态物质,如水蒸气、二氧化碳和氮 气等,还有细小的悬浮微粒,并涵盖范围最广的区域范围,但内部结构稠密,其厚度只有百分之六十为一个地球半径。大气圈促进地球热量平衡,同时支持有机生物活动。同样重要的,地球上有一个错综复杂的护层系统,由磁暴、太阳风和表面碱蒸发组成,具有超强的保护作用,可以阻挡太阳碎片和其他宇宙物质的侵袭,调节地球的温度和气候。 另一个重要的结构是地幔。它位于地壳之下,厚度可达一千公里,包含熔融的 矿物质、气体和碎石,密度较低,温度超过千摄氏度,有着非常混乱的内部结构。地壳是地球圈层中最薄的,厚度只有百分之三十;它具有低密度、温度比较低、断裂作用强烈的特点,由岩石和其它混合物构成,参与控制地壳重力作用、地质运动和活动等。 地壳之上又分布着一层表层,其厚度和地幔的厚度差不多,由土壤、岩石和苔 藓构成,称为表层,表层是我们最容易接触和影响的一层,因此建筑工程设计师需要重视地质特性,例如岩性、土壤性质和地层构造等,以保证建筑物的稳定性和安全性。 最后,是地球的核心,由热带硅酸盐和金属混合而成,铁为主要成分,厚度可 达三千五百公里,温度高达5千摄氏度,其内部的熔融金属通过磁力和发射的热能,支持地球在空间中的运动和轨道稳定。 通过以上介绍,大家应该可以有基本的了解

地球的圈层结构地理必修一考点2021

地球的圈层结构地理必修一考点2021 大气圈包围着地球,是由气体和悬浮物组成的复杂系统,它的主要成分是氮和氧。它是地球自然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下面是小偏整理的地球的圈层结构地理必修一考点2021,感谢您的每一次阅读。 地球的圈层结构地理必修一考点2021 一、知识点梳理 1、地球内部圈层结构 划分依据及内部圈层结构——对地震波的研究地震波特点 2、地球的外部圈层结构 大气圈包围着地球,是由气体和悬浮物组成的复杂系统,它的主要成分是氮和氧。它是地球自然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 水圈是由地球表层水体构成的连续但不规则的圈层。它包括地表水、地下水、大气水、生物水等。水圈的水处于不间断的循环运动之中。 生物圈是地球表层生物及其生存环境的总称。它占有大气圈的底部、水圈的全部和岩石圈的上部。它是大气圈、水圈和岩石圈相互渗透、相互影响的结果。 两个判断题 (1)为探测莫霍界面的情况,在下列四地同时进行了地震波的测定,最迟从莫霍界面传来地震波的是() A.当雄 B.成都 C.上海 D.北京 (2)此次地震,拉萨有轻微震感,理论上拉萨居民感觉到() A.先左右摇晃,后上下颠簸 B.先上下颠簸,后左右摇晃 C.只左右摇晃 D.只上下颠簸 (3)掌握地震发生规律可有效减少危害,我们要了解西藏地区地球各圈层组成物质和结构特征,目前主要的研究依据是________,其研究

原理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第(1)题,地壳厚度不均,高山、高原较厚,平原、盆地较薄。 第(2)题,纵波传播速度快,横波传播速度慢。 第(3)题,利用地震波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速度不同,可以了解地球内部各圈层的特征。。 【答案】 (1)A(2)B (3)地震波地震波的传播速度随所通过的介质不同而变化;纵波能通过固体、液体和气体传播,横波只能通过固体传播。 《地球的内部圈层结构》考点 地球的内部圈层结构这一知识点是教师考试中的高频考点,今天特为大家总结了这一考点的相关知识,并结合练习题进行巩固,希望对考生有所帮助。 地球内部圈层的划分依据是地震波的传播方式和传播速度。地震波有横波和纵波之分。 岩石圈的范围:包括地壳的全部和上地幔顶部(软流层以上),由岩石组成。 例题:下图为地球圈层结构的局部图。读图,回答1~2题。 1.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A.地壳在海洋中常常缺失 B.①层和②层属于地壳 C.②是软流层 D.岩石圈的范围是指①②的全部和③的大部分 【答案】B。解析:根据地球内部圈层划分依据,莫霍界面以上为地壳,据此知①层和②层属于地壳。 2.在地球内部,地震波传播速度最快的地方是()。 A.莫霍界面附近 B.上、下地幔之间 C.古登堡界面上部附近 D.内、外核之间 【答案】C。解析:根据横波和纵波在地球内部传播速度差异及其

地球圈层结构知识点

地球圈层结构知识点 地球圈层结构是指地球内部由不同物质组成的不同层次。根据地球内部物质的性质和组成,可以将地球划分为地壳、地幔和地核三个主要圈层。 地壳是地球最外层的固体壳体,厚度约为5-70公里。地壳分为两种类型:大洲地壳和海洋地壳。大洲地壳主要由硅酸盐岩石组成,厚度较大,密度较低。海洋地壳则由玄武岩组成,厚度较薄,密度较高。地壳是地球上陆地和海洋的基础,也是人类活动的主要范围。 地幔是地壳之下的一层,厚度约为2900公里。地幔由固态岩石组成,主要成分是硅酸盐矿物。地幔温度较高,存在部分熔融物质,形成了地球上的火山和岩浆。地幔是地球内部传热和地震活动的主要区域。 地核是地球最内层,分为外核和内核。外核是一层液态的铁-镍合金,厚度约为2200公里。内核则是一层固态的铁-镍合金,直径约为2400公里。地核是地球内部磁场产生的主要区域,也是地震波传播的主要路径。 地球圈层结构是由地球演化过程中的物质分层和物理特性差异所形成的。地壳、地幔和地核具有不同的密度、温度和物质组成,这些差异导致了地球内部的物质运动和地球表面的地质现象。地球圈层结构也为我们研究地球演化、地震活动和地热能等提供了重要的依

据。 地球圈层结构对地质活动、地震和火山喷发等现象有着重要影响。地壳的不断运动和碰撞形成了地震带和地震断裂带,地幔的对流和上升形成了火山和岩浆活动。地核的磁场和物质运动则影响了地球的磁性和地热活动。研究地球圈层结构可以帮助我们理解地球内部的物质运动和地球表面的地理变化,对预测自然灾害和资源勘探具有重要意义。 总结起来,地球圈层结构是地球内部由不同物质组成的不同层次,包括地壳、地幔和地核。这些圈层具有不同的密度、温度和物质组成,影响着地球的地质活动、地震和火山喷发等现象。研究地球圈层结构可以帮助我们理解地球的演化和地球表面的地理变化,对预测自然灾害和资源勘探具有重要意义。通过进一步的研究和探索,我们可以更加深入地了解地球圈层结构的奥秘。

地球内部圈层结构特点

地球内部圈层结构特点 地球内部的结构可以分为地壳、地幔和地核三个圈层。地壳是地球最外部的固态圈层,分为大陆地壳和海洋地壳。大陆地壳主要由硅酸盐岩石组成,厚度一般在20-70公里之间,最厚处可达到70公里以上。海洋地壳则由玄武岩组成,厚度相对较薄,一般在5-10公里之间。地壳的平均厚度约为30公里。 地壳下面是地幔,地幔是地球的中间固态圈层,厚度约为2900公里。地幔主要由镁铁硅酸盐岩石组成,温度和压力较高。地幔可以分为上地幔和下地幔两个部分。上地幔温度较低,岩石相对坚硬,而下地幔温度较高,岩石变得更加粘稠。 地幔下面是地核,地核是地球的内核圈层,主要由铁和镍组成。地核分为外核和内核两部分。外核是液态的,温度较高,厚度约为2250公里。内核则是固态的,温度更高,厚度约为1220公里。地核的存在使得地球具有磁场。 地球内部圈层的结构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圈层厚度变化大:地壳的厚度相对较薄,而地幔和地核的厚度则相对较大。地壳的厚度主要受到地质运动的影响,不同地区的地壳厚度有所差异。地幔和地核的厚度则主要受到地球内部的温度和压力的影响。

2. 圈层物质组成不同:不同圈层的物质组成存在差异。地壳主要由硅酸盐岩石组成,而地幔则主要由镁铁硅酸盐岩石组成。地核则主要由铁和镍等金属元素组成。这种不同的物质组成导致了不同圈层的物理特性和化学性质的差异。 3. 圈层温度和压力变化大:随着深度的增加,地球内部的温度和压力逐渐增大。地壳的温度和压力相对较低,而地幔和地核的温度和压力则较高。地幔和地核的高温高压条件对地球内部的物质运动和地球的地热活动有重要影响。 4. 圈层状态不同:地壳和地幔是固态的,而地核的外核是液态的,内核是固态的。这种不同的状态使得地球内部存在着物质的上升和下沉运动,形成了地球的对流循环。 5. 圈层相互作用:不同圈层之间存在相互作用。地壳的运动和地幔的物质循环相互影响,构成了地球的板块构造和地震、火山等地质灾害。地幔和地核之间的热对流作用导致了地球的地热活动和地磁场的生成。 总结起来,地球内部圈层结构的特点包括厚度变化大、物质组成不同、温度和压力变化大、状态不同以及相互作用等。这些特点决定了地球内部的物质运动和地球表面的地质现象,对地球的演化和地球系统的运行起着重要作用。

高一地球的圈层结构知识点总结

2019高一地球的圈层结构知识点总结 地球是目前宇宙中已知存在生命的唯一的天体,是包括人类在内上百万种生物的家园。接下来我们一起来看看地球的圈层结构知识点。 一、地球的内部圈层 地球内部的结构的研究:由于地球内部的知识主要来自对地震波的研究。 当地震发生时,地下岩石受到强烈冲击,产生弹性震动,并以波的形式向四周传播,这种弹性波叫地震波。地震波有纵波(P波)和横波(S波)之分。纵波传播速度较快,可以通过固体、液体和气体传播;横波的传播速度较慢,只能通过固体传播。 以莫霍界面和古登堡界面为界,可以将地球内部划分为地壳、地幔和地核三个圈层 (1)由于地震波在不同的介质中传播的速度不同,地震波在经过不同介质的界面时就会发生反射和折射现象,科学家正是利用了地震波的上述性质,通过对地震波的精确测量,“透视”了地球内部的结构。? (2)从地球内部地震波曲线图上可以看出,地震波在一定深度发生突然变化,这种速度发生突然变化的面,叫做不连续面。? (3)地球内部有两个不连续面。一个在地面下平均33千米处

(指大陆部分),在这个不连续面以下,纵波和横波传播速度都明显增加。这个不连续面是奥地利地震学家莫霍洛维奇首先发现的,所以叫莫霍面。另一个在地下2900千米深处,纵波传播速度突然下降,横波则完全消失。这个不连续面是德国地震学家古登堡最早研究的,所以叫古登堡面。? (4)用莫霍面和古登堡面为界面,把地球内部划分为地壳、地幔和地核三个圈层。所以地球的内部圈层是依据地震波传播的突然变化的两个不连续面(莫霍面和古登堡面)来划分的。? 二、地球的外部圈层 各外部圈层的概况比较 地球的外部圈层包括大气圈、水圈、生物圈等,这些圈层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形成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自然环境。 地球的圈层结构知识点到这里就结束了,希望同学们的成绩能够更上一层楼。

地球的圈层结构讲解

地球的圈层结构讲解 地球的圈层结构实际上是由地球表面往下探究的层层构造,不同的 层次间存在着不同的化学、物理和地质差异。按照性质不同,可以分 为大气圈、水圈、地壳、地幔和地核等五个部分。 一、大气圈 大气圈是地球最外层的一层,因为包含着空气,所以也被称为空气层。大气圈的厚度并不固定,但最高点在约200万公里的地方才能与太阳 风相抵消,因此,大气圈的上限一般被设定为同样距离内的卡门线。 在这一层我们能够看到天空、云朵、星星、彩虹、日落等美丽的景象。 大气圈中的物质主要是气体,主要包括氮气、氧气、氩气、二氧化碳、氢等。这些不同的气体层层叠加在一起,形成了大气圈的分层结构。 分为对流层、平流层、中间层、热层和外部层等。 二、水圈 水圈是指覆盖在地球表面的水体,包括海洋、河流、湖泊、岛屿等, 以及地下的地下水,以及空气中的水汽等。它不仅是地球上最重要的 资源之一,也是地球上生命存在的物质基础,是一种自然资源具有重 要的经济、社会价值。 三、地壳

地壳是地球上最外层的一部分,与地球内部的物质有所不同。它是由岩石和土壤组成的,包括固态地壳、海底地壳和大陆地壳三种类型。固态地壳是地球上大部分地区的地壳,既包括陆地上的岩石,也包括海底的岩石。海底地壳是覆盖在海底上的一层岩石,由复杂的岩石和海洋沉积物组成。大陆地壳是地球上大陆的主体,主要由花岗岩、片麻岩等岩石构成。 四、地幔 地幔是地球的第二层,位于地壳的下方。地幔是地球上最大、最复杂的区域之一,也是地上物质循环的重要组成部分。地幔主要由硅、氧和铁元素等构成,并包含着大量的熔体和游离子。 五、地核 地核是地球的最内部部分,也是地球上最重要的部分之一。地核主要由铁、镍、硫、氢等元素组成,并包含了大量的热能。由于外核中的运动和内核的热力学性质,地核也是地球磁场的主要来源之一。 总之,地球的圈层结构是复杂的、完整的,是地球内部构成的重要组成部分。不同的板块、岩石类型和岩浆都存放在这些结构中,成为地球生命存在的物质基础,也为人们探寻地球内部提供了重要的信息。

地球的圈层结构

地球的圈层结构 作者:孟凡刚孙彦顺 来源:《地理教育》2009年第04期 通过科学家研究表明,数十亿年前,原始地球是一个刚从太阳星云中分化出来的接近均质的物体。主要由碳、氧、镁、硅、铁和镍等元素组成,没有明显的分层现象。地球圈层的分化过程同整个地球的温度变化过程密切相关。放射性元素的辐射能量在地球内部的积累,使那里的温度逐渐升高,因而物质就有了可塑性,加上重力的作用,物质便发生分异,逐渐形成性质不同的圈层,不同圈层间存在着相互联系。 一、地球的内部圈层 地球物理学家通过对地震波传播速度的研究,将地球内部大致分为三个主要圈层:地壳、地幔和地核。 1、地壳 地壳是地球表面一层薄薄的、由岩石组成的固体外壳,地球固体圈层的最外层,岩石圈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底界为莫霍洛维契奇不连续面(简称莫霍面)。整个地壳平均厚度约17千米,其中大陆地壳厚度较大,平均为33千米。高山、高原地区地壳更厚,最高可达70千米;平原、盆地地壳相对较薄。大洋地壳则远比大陆地壳薄,厚度只有几千米。 地壳分为上下两层。上层化学成分以氧、硅、铝为主,平均化学组成与花岗岩相似,称为花岗岩层,亦有人称之为“硅铝层”。此层在海洋底部很薄,尤其是在大洋盆底地区,太平洋中部甚至缺失,是不连续圈层。下层富含硅和镁,平均化学组成与玄武岩相似,称为玄武岩层,所以有人称之为“硅镁层”,在大陆和海洋均有分布,是连续圈层。 2、地慢 地幔介于莫霍界面与古登堡界面之间,厚度约2800多千米,分上地幔与下地幔。上地幔深35~1000千米,上地幔的组成可以从岩浆岩推知。源于地幔的基性岩、超基性岩(ultraba-sieroek)以及金伯利岩等都具有共同的高铁、镁特征,与地震波传播速度也一致,结合地球化学研究,可以认为上地幔的成分接近于超基性岩即二辉橄榄岩的组成。

地球外部圈层的主要层次及各自的范围和作用

地球外部圈层的主要层次及各自的范围和作用地球大气圈是指环绕地球的气体包围层,主要由氮气、氧气、氩气、 二氧化碳等组成。根据海拔高度的不同,地球大气圈可以分为对流层、平 流层、中间层、热层和外热层。每一层的范围和作用如下: 1.对流层:从地球表面起到海拔16千米的范围。对流层是最接近地 球表面的一层大气环境,包含大部分的气象现象,如云、雨、雪和雷电等。对流层的温度逐渐降低,平均每升高1千米温度下降6.5℃。 2.平流层:对流层之上,到海拔50千米。平流层的温度基本保持在-50℃到-60℃之间。这一层主要由各种稳定的气流组成,其中最重要的是 马格努斯-格登平流、弗日塞环流和极夜风等。 3.中间层:平流层之上,到海拔80千米。中间层又称跃层,温度开 始逐渐升高。跃层以上已不能靠空气对流来传热,中间层的空气变得非常 稀薄。 4.热层:中间层之上,到海拔700千米。热层由电离气体构成,温度 迅速升高,达到约1000℃。这一层的主要特征是大量的电离,形成等离 子体,使得电磁信号可以在这一层传播。 地球大气圈的主要作用包括: 1.保护地球:大气圈可以过滤掉太阳的紫外线和其他有害辐射,使其 不会直接照射到地球表面,保护地球上的生物免受伤害。 2.控制气候:大气圈通过调节太阳辐射的吸收和反射来控制地球的温度。它吸收地球表面的热量,然后通过对流、辐射和传导的方式将热量重 新分配给地球的不同部分,从而维持地球的气候平衡。

3.供应氧气:大气圈中的氧气是地球上所有生物的呼吸之源。植物通 过光合作用将二氧化碳转化为氧气,为地球上的生物提供氧气。同时,大 气圈中的氧气也起着保护地球免受陨石和宇宙尘埃的伤害的作用。 地球水圈是指地球上固态、液态和气态水的循环系统,主要由海洋、 大陆水体、大气和地下水组成。地球水圈主要包括以下层次: 1.海洋:地球表面的70%是海洋,海洋是地球上最大的水体。海洋中 的水不仅占据了地球表面的大部分,还为地球上的生物提供了生存所需的 水分和养分。 2.大陆水体:包括河流、湖泊、湿地和冰川等。大陆水体是地球上的 淡水资源,为地球上的生物提供了淡水资源,同时还起着调节气候和维持 水循环的重要作用。 3.大气中的水:大气中含有水汽,水汽是地球水循环的重要组成部分。太阳能使地表水蒸发,形成水汽,然后水汽通过凝结形成云和露水,并最 终以降水的形式返回到地面。 地球水圈的主要作用包括: 1.维持生态平衡:地球水圈为地球上的生物提供了水分和养分,保持 了生态系统的平衡。水圈中的水不断循环,通过降水、蒸发和水汽的运动,将水分传输到不同地区,满足不同生物的需求。 2.调节气候:地球水圈通过水循环的过程,调节了地球的温度和气候。海洋和大陆水体可以吸收和释放热量,调节地球表面的温度,水汽的凝结 又会释放热量,同时以云和雨的形式调节了降水分布和气候变化。

地理笔记地球的圈层结构

考点06 地球的历史地球的圈层结构 一、化石和地质年代表 1.地球的历史:约有46 亿年 2.认识途径:研究地层是最主要的途径 3.地层 (1)含义:具有时间顺序的层状岩石。 (2)沉积岩地层特点 ① 具有明显的层理构造:一般先沉积的层在下,后沉积的层在上。 ② 常含有化石:沉积物中含有生物的遗体或遗迹。 (3)分布规律:越古老的地层含有越低级、越简单生物的化石。 (4)研究意义:通过研究地层和它们包含的化石,可以了解地球的生命历史和古地理环境。 4.地质年代表 概念:科学家对全球各地的地层和古生物化石进行了对比研究,发现地球演化呈现明显的阶段性。根据地层顺序、生物演化阶段、岩石年龄等,科学家把漫长的地球历史按照宙、代、纪等时间单位,进行系统性地编年,这就是地质年代表。 二、地球的演化历程 1.前寒武纪 (1)时间:自地球诞生到距今5.41亿年,包含冥古宙、太古宙、元古宙,约占地球历史的90% 。

2.地球的外部圈层结构 (1 )大气圈:由气体和悬浮物组成的复杂系统,主要成 分是氮和氧。 ( 2 )水圈:由地球表层水体构成的连续但不规则的圈层。 ( 3 )生物圈 ① 构成:地球表层生物及其生存环境。 ② 范围:大气圈的底部、水圈的全部、岩石圈的上 部。 四、地球的演化历程 1、地层是记录地球历史的“ 书页”,化石是记录地球历史的“ 文字” (1)在正常情况下,地层是按顺序排列的,老的地层在下,新的地层在上,呈水平状态。研究地层的性质、厚度、相互关系以及地层中的化石,可以了解地球的演化过程。 (2)生物是由低级向高级,由简单到复杂不断进化的。不同年代的地层一般含有不同的化石,而相同年代的地层里往往保存着相同的或相近的化石,如含有三叶虫、大羽羊齿化石的为古生代地层等。 2、根据地层和化石推断地理环境 根据地层的组成物质的物理和化学性质,以及所含的化 石,可以推知沉积物沉积时的环境特征,如由珊瑚礁组成的石灰岩,可以推知其沉积时的环境是温暖广阔的浅海地区;由丰富植物化石组成的含煤地层,可以推知其沉积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