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地球的圈层结构》课件

【精】《地球的圈层结构》课件

能力1掌握地球内部圈层的特点地球内部圈层特点:【典例示范】2018年3月30日,南太平洋上巴布亚新几内亚新不列颠岛发生6.9级地

震,震源深度35千米。据此完成(1)、(2)题。(1)此次地震的震源位于 ()A.地核 B.上地幔C.下地幔 D

.地壳(2)地震发生时,当地居民的感觉是 ()A.左右摇晃 B.先左右摇晃后上下颠簸C.上下颠簸 D.先上下颠簸

后左右摇晃【思路点拨】解该类题应从以下两点入手:(1)震源的位置要结合莫霍界面的位置判断,同时要注意结合陆壳厚、洋壳薄这一具体

特征分析。(2)知道地震波纵波和横波的速度以及震动方向的差异。【解析】(1)选B,(2)选D。第(1)题,地壳的平均厚度为17

千米,震源深度35千米超过了地壳的厚度,位于上地幔。第(2)题,纵波的传播速度快于横波的传播速度,当纵波传导到地面时,居民感觉到上下颠簸,当横波又传来时,居民又感觉到左右摇晃。【补偿训练】日本西南部九州熊本县发生7.3级地震,震源深度约10千米。据此回答(1)、(2)题。(1)地震发生时释放出巨大的能量,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地震通过地震波向外释放出能量

B.地球的内能主要来源于太阳辐射

C.地震发生时,首先到达地面的是地震波中的横波

D.发生在海洋中的强烈地震不会对人类产生危害

(2)这次地震的震源位于地球内部圈层中的 ()A.地幔 B.地壳C.内

核D.软流层【解析】(1)选A,(2)选B。第(1)题,地球内能主要来源于地球内部放射性元素衰变产生的热能;地震发生时

,首先到达地面的是纵波;海洋中的强烈地震可能引发海啸,对人类产生危害。第(2)题,根据地球内部圈层的划分可知,该次地震的震源位于地壳中。【素养探究】假如你乘坐一辆既能耐高温高压,又能穿透坚硬岩石的微型汽车,正进行一次穿越地心的科学探险活动。下图是地球内

部圈层示意图。假如汽车上的车载仪表和各种感应器记录下了沿途的见闻,那么:(1)(地理实践力)地壳的组成物质主要是什么?提示: 地壳的组成物质主要是岩石。(2)(区域认知)软流层是在上地幔上部还是上地幔底部,为什么有人认为它是岩浆的发源地之一?提示:软流层位于上地幔上部。由于该处放射性元素衰变积累的热量可能使岩石处于熔融状态,因此有人认为它是岩浆的发源地之一。能力2地球的外部

圈层的特点比较1.外部圈层的组成及特征:圈层组成特征大气圈气体和悬浮物,主要成分是氮和氧密度随着高度的增加而降低,是地球生命生存的基础条件之一圈层组成特征水圈由液态水、气态水和固态水组成。按照存在位置又可分为海洋水、陆地水(地表水、地下水)、大气水和生物水陆地水与人类社会的关系最为密切,水圈的水处于不间断的循环运动之中圈层组成特征生物

圈地球上所有生物及其生存环境的总称生物圈与其他圈层相互渗透、相互影响,共同组成了地球的生态系统,生物是这个系统中的主体和最活跃的因素2.生物圈特殊性:(1)组成成分特殊:生物圈由所有生物和它们的生存环境组成,是唯一有生命存在的有机圈层,也是最活跃的圈层。(2)空间分布范围特殊:生物圈占有大气圈的底部、水圈的全部和岩石圈的上部,是唯一不占独立空间的圈层。(3)形成过程特殊:生物圈寓于大气圈、水圈、岩石圈之中,离开了它们,生物圈将不复存在。生物圈是大气圈、水圈和岩石圈相互渗透、相互影响的结果,也正

因为如此,这些圈层才能紧密相连。第三节地球的圈层结构一、地震和地震波1.地震:(1)地震:地壳快速释放_____过程中

造成的地面震动,是一种危害和影响巨大的_________。能量自然灾害①C为_____、B为_____、BC为______

___、AB为_______。②D为_______:是把烈度相同的点连成封闭的曲线。震源震中震源深度震中距等震线(

2)震级:地震释放的能量越大,震级_____;一次地震,只有一个震级。

(3)烈度:地震对地表和建筑物等破坏_____的程度;一

次地震,可以有多个烈度。越高强弱2.地震波:分___波和___波。横纵[辨一辨]判断下列说法的正误。①地球内部圈

层划分的依据是地震波在地球内部传播速度的变化。()②与横波相比,纵波传播速度快,可以通过固体、液体、气体介质传播。

()√√【激疑】为什么能用地震波来探测地内结构?提示:地球内部物质性质不均一,不同深度上性状、组成不同。纵波和横波的传播速度,会随着通过物质的性质不同而变化。二、地球的内部圈层(1)地壳。①范围:是位于地面以下,_____面以上,由固体岩石组成的坚硬外壳。莫霍②厚度分布:平均厚度___千米大陆地壳较厚,平均为_______千米大洋地壳较薄,平均为_

_____千米1739~415~10地球大范围固体表面的海拔越高,地壳越___;海拔越低,地壳越___。厚薄(2)

地幔。①范围:从_____面以下到_______面以上。②特点:上地幔的上部存在一个_____层,科学家推断是岩浆主要发源地

。③岩石圈:包括_____和上地幔顶部(软流层以上)。莫霍古登堡软流地壳[填图]结合所学知识,在下图中的空白处填上恰当

的内容。[辨一辨]判断下列说法的正误。①上地幔与下地幔的分界线就是软流层。()②地壳是由岩石组成的,岩石圈即地壳。

()××(3)地核。①范围:_______面所包围的球体。②特点:由___和___等金属组成;外核呈液态或____

_状态,内核呈___态。古登堡铁镍熔融固三、地球的外部圈层1.大气圈:包裹地球的_______。近地面密度大,随海

拔升高,大气密度迅速_____。气体层减小2.水圈:(1)组成:液态水、_______和气态水。(2)分类:按位置和状

态,分为海洋水、陆地水、大气水和生物水。其中_______和人类社会关系最为密切。固态水陆地水3.生物圈:(1)概念:地

球上所有_____及其生存环境的总称。(2)范围:大气圈的_____、水圈的全部和_______的上部。生物底部岩石圈【激疑】结合图示,找出图中主要事物,按照圈层划分思考其所属的圈层。提示:云属于大气圈,树木属于生物圈,瀑布属于水圈,岩石属于岩石圈。

地理笔记地球的圈层结构

考点06 地球的历史地球的圈层结构 一、化石和地质年代表 1.地球的历史:约有46 亿年 2.认识途径:研究地层是最主要的途径 3.地层 (1)含义:具有时间顺序的层状岩石。 (2)沉积岩地层特点 ① 具有明显的层理构造:一般先沉积的层在下,后沉积的层在上。 ② 常含有化石:沉积物中含有生物的遗体或遗迹。 (3)分布规律:越古老的地层含有越低级、越简单生物的化石。 (4)研究意义:通过研究地层和它们包含的化石,可以了解地球的生命历史和古地理环境。 4.地质年代表 概念:科学家对全球各地的地层和古生物化石进行了对比研究,发现地球演化呈现明显的阶段性。根据地层顺序、生物演化阶段、岩石年龄等,科学家把漫长的地球历史按照宙、代、纪等时间单位,进行系统性地编年,这就是地质年代表。 二、地球的演化历程 1.前寒武纪 (1)时间:自地球诞生到距今5.41亿年,包含冥古宙、太古宙、元古宙,约占地球历史的90% 。

2.地球的外部圈层结构 (1 )大气圈:由气体和悬浮物组成的复杂系统,主要成 分是氮和氧。 ( 2 )水圈:由地球表层水体构成的连续但不规则的圈层。 ( 3 )生物圈 ① 构成:地球表层生物及其生存环境。 ② 范围:大气圈的底部、水圈的全部、岩石圈的上 部。 四、地球的演化历程 1、地层是记录地球历史的“ 书页”,化石是记录地球历史的“ 文字” (1)在正常情况下,地层是按顺序排列的,老的地层在下,新的地层在上,呈水平状态。研究地层的性质、厚度、相互关系以及地层中的化石,可以了解地球的演化过程。 (2)生物是由低级向高级,由简单到复杂不断进化的。不同年代的地层一般含有不同的化石,而相同年代的地层里往往保存着相同的或相近的化石,如含有三叶虫、大羽羊齿化石的为古生代地层等。 2、根据地层和化石推断地理环境 根据地层的组成物质的物理和化学性质,以及所含的化 石,可以推知沉积物沉积时的环境特征,如由珊瑚礁组成的石灰岩,可以推知其沉积时的环境是温暖广阔的浅海地区;由丰富植物化石组成的含煤地层,可以推知其沉积时

地球的圈层结构及各圈层的主要特点

考点四地球的圈层结构及各圈层的主要特点 【考点解读】地球的圈层结构包括由地核、地慢、地壳组成的内部圈层和由大气圈、水圈、生物圈组成的外部圈层。它们的特点是:地核的外核为液态或熔融状,内核为铁镍固体;地慢为铁镁固体,地慢上部的软流层为岩浆发源地;地壳厚度不均,陆壳厚洋壳薄,地壳上为硅铝层,下为硅镁层;大气圈高度愈增大气密度愈降;水圈由液、固、气三态组成,连续而不均匀分布;生物圈与地壳、大气圈、水圈交叉分布且相互渗透,是包括人类在内的生命最活跃的圈层。 (一)地球内部圈层 (1)地球内部圈层的划分依据——地震波 (2)地球内部圈层的划分界面——不连续面 地震波分类及特点 (3)划分:以两个不连续面(莫霍界面、古登堡界面)将地球的内部圈层分为地壳、地幔、地核三层。 (4)岩石圈包括地壳和地幔顶部(软流层以上),全部由岩石构成,是构成地貌、土壤的物质基础,提供各种矿产资源。岩石圈与其它三个外部圈层(大气圈、水圈、生物圈)一起,构成了人类生存的地理环境。 (二)地球外部的四大圈层:大气圈、水圈、岩石圈、生物圈。 1.大气圈的作用:提供生命活动所需要的大气,而且还是生物生存的保护层等,对人类有重大作用。 2.大气的主要成分及各种成分的环境意义

总的说来,自然界干洁空气中各部分的含量处于动态平衡中,但是不合理的人类活动,能够改变大气各种成分的含量(特别是微量气体,如、臭氧的含量的变化)。当前,特别引起人类关注的是全球二氧化碳含量上升和臭氧含量减少的现象,已经对人类的生存环境产生了重大的负面影响。 3.大气的垂直分层各部分大气层的基本特点: 大气层虽然有数千千米(一般认为有2000~3000千米),但其质量的3/4以上却分布在离地面十几千米的低层。依据各大气层温度(如图5-1)、密度和运动状况,我们可以将大气层分成对流层、平流层和高层大气。 (1)大气层的基本特点见下表: 【考题例析】 1.读“地震波速度与地球内部构造图”,回答下列问题:

高中地理地球的圈层结构

地球的圈层结构 [教学目的]: 1、了解地球圈层结构及特点,并能概括出各圈层的主要特点; 2、尝试分析划分地球内部圈层的依据; 3、运用图表了解地球表层的含义。 [重点难点]: 1.地震波的波速以及地震波的传播特点,区别横波与纵波。 2.地球内部圈层划分实况及各层主要特点,特别是地壳的特点。 3.岩石圈概念,软流层知识。 4.“地幔”的有关知识。 [教学方法] 讲述法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前面几节,我们已经大致认识了地球的外貌特点,如形状,大小体积,等. [提问]:有谁能告诉我,地球的半径是多少? [学生回答]:……(约6400千米) [讲述]:对,地球是个半径为6370千米的球体. 那么, 这么厚的一个球, 它里面都有些什么呢? 它里面物质都是一样的吗? 怎样才能知道它里的结构呢? 好,带着这些疑问,我们一起来学习今天要讲的内容------地球的圈层结构. [板书]: 第四节, 地球的圈层结构 [提问]: 大家都吃过煮熟的鸡蛋吧,有谁告诉我它有几层? [学生回答]:……(三层) [讲述]: 好, 鸡蛋是分为蛋壳, 蛋清, 蛋黄三层. 如果把地球比作一只鸡蛋的话, 它是不是也可以分层呢, 如果可以的话, 那么可以分为几层呢. [讲述]: 首先,我们来研究下地球的内部圈层. [板书]: 一.地球的内部圈层 [讲述]: 我们都知道,地球那么厚, 我们无法直接观察它的内部结构, 想凭挖地,钻孔等手段来探索地球内部结构, 肯定也是行不通的. 应用现在的科学技术,我们已经完全可以探知地球内部的知识,那就是利用地震波. 大家都知道地震, 实际上,当地震发生时, 地下岩石受到强烈冲击, 会产生弹性震动, 并以波的形式向四周传播. 这种弹性波叫地震波. 我们学过物理, 知道波有两种, 横波(P波)和纵波(S波), 而且纵波的传播速度比横波快. [提问]:同一种波的传播速度,受什么影响呢. [学生回答]: ……(介质) [讲述]:对,波的传播速度主要受介质影响. 波在固体中传播的速度要比液体,气体快.那么反过来, 我们是不是可以说, 如果波的传播速度较快, 我们就可以说, 它下在固体中传播, 或者更概括地说, 如果波在传播过程中, 它的速度突然发生很大的变化, 我们就可以说明, 这是由于波的传播介质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讲述]: 答案是肯定的. [讲述]: 实际上, 我们从地震波曲线图上可以看出, 地震波的速度在一定深度发生了突然变化. 这也就说明, 地震波传播的介质也发生了突然的变化. 我们把波速发生突然变化的面叫做不连续面. [板书]: 不连续面 [讲述]: 我们来大致上描绘一下.

2020届高三地理复习重难点:地球的圈层结构

2020届高三地理复习重难点:地球的圈层结构 重难点1.地球内部圈层具体划分及特点 以莫霍界面和古登堡界面为界,可以将地球内部分为地壳、地幔和地核三个圈层,具体比较见下表。 重难点2.地壳与岩石圈的区别与联系 地壳位于莫霍界面以上,是地球表面一层薄薄的、由岩石组成的坚硬的外壳。岩石圈不同于地壳,岩石圈包括地壳和上地幔顶部(软流层以上),二者关系如下图所示: 重难点3.地球的外部圈层 地球的外部圈层包括大气圈、水圈、生物圈等,这些圈层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形成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自然环境。

地震波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速度是不同的,科学家就是利用这一原理,根据地震波在地球内部传播速度的变化来探知地球内部结构的。据此回答1~2题。 1.下列有关地震波传播速度的叙述,正确的是 ( ) A.地震波波速突然变化处,上下层物质组成存在很大差异 B.地震波向下传播的过程中,波速一直在增加 C.地震波中的横波不能通过软流层,软流层之下只有纵波 D.在任一深度都是横波的传播速度大于纵波 2.有关地球内部圈层结构的叙述,正确的是 ( ) A.地壳和地核的分界是古登堡界面 B.地核部分的温度、压力和密度都较小 C.在莫霍界面下,纵波的传播速度突然下降,横波则完全消失 D.在莫霍界面下,纵波和横波的传播速度都明显增加 1.A 2.D [第1题,由于地震波在不同介质中传播的速度不同,根据地震波波速的突然变化,可以推测该处上下层的物质组成存在很大差异;横波能在软流层中传播;在任一深度,横波的传播速度都小于纵波。第2题,在莫霍界面下,纵波和横波的传播速度都明显增加;在古登堡界面下,纵波的传播速度下降,横波则完全消失。莫霍界面是地壳和地幔的分界。古登堡界面是地幔和地核的分界。] 下图为地球内部圈层结构的局部图,读图回答3~4题。 3.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

地球的圈层结构必修一知识总结梳理2021

地球的圈层结构必修一知识总结梳理2021 人文地理主要指下册的内容。这部分内容的学习与自然地理的学习有较大的差异,它所涉及的内容主要是社会生产活动,下面是小偏整理的地球的圈层结构地理必修一知识总结梳理2021,感谢您的每一次阅读。 地球的圈层结构必修一知识总结梳理2021 一、地球的内部圈层 1.地震波 2.地球内部圈层——根据地震波在地球内部传播速度的变化划分三个圈层。 二、地球的外部圈层 高中地理学习方法的基本原则和一般规律介绍

1.哪些内容应成为学习的重点内容 ⑴地理基本概念。 ①能说明某种特点地理现象的特定概念。如太阳高度、正午太阳高度,低气压、高气压、地球的自转、公转等 ②反映某种地理事物类别的特定概念(对这类概念特别要注意概念的内涵与外延的分析) ⑵地理基本规律与基本原理。 地理事物的时空分布规律及其成因分析。 ⑶地理基本技能。如等值线的分析应用、各类经济图表的绘制与判读、各种地理示意图的绘制与判读、图文转换与图图转换能力等等。 ⑷地理内容的文字逻辑表达能力 ⑸收集、整理地理资料的能力 2.怎样高效地掌握上述学习重点内容 ⑴用理科思维的方法学习自然地理。 ①充分运用图解法,从三维空间的角度理解基本概念、基本规律和基本原理。 ②用跨学科的知识解决地理问题 ⑵注重各类地理图表的表达功能及其相互之间的转换关系 ⑶用文科思维方法学习人文地理。 所谓人文地理主要指下册的内容。这部分内容的学习与自然地理的学习有较大的差异,它所涉及的内容主要是社会生产活动,从历史的角度分析各社会生产部门是怎样发展起来的,为什么会沿着这样的轨迹发展,人类目前面临的怎样的可持续发展问题;从经济的角度多因素的分析各社会生产部门布局的合理性、科学性,这部分可能与政治课的内容有较多的联系,同学们应该把政治课上学到的知识运用到地理学习上来。 50333“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没有兴趣,学习就会从“享受”变作“忍受”,成为负担。下面是小偏整理的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必修一知识总结梳理2021,感谢您的每一次阅读。 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必修一知识总结梳理2021

必修1 1.4 地球的圈层结构

地球内部圈层结构示意图 学案10 1.4 地球的圈层结构 重、难点分析 1.学习重点:掌握地球内部圈层的分层结构及其主要特点。 2.学习难点:地震波的传播特征及其应用。 第一部分 自主学习(预习课本,思考问题) 一、地球的内部圈层 概念:地震发生时,产生弹性 ,并以 的形式向四周传播。 1. 地震波 纵波(P ):传播速度 ,可以通过 、 、 传播。 横波(S ):传播速度较 ,只能通过 传播。 2. 划分地球内部圈层的依据: 不连续面 莫霍界面:地下 千米处,纵波和横波传播速度都明显 。 古登堡界面:地下 千米处,纵波传播速度突然 ,横波 。 位置:位于 界面以上。 地壳 组成:由 组成的坚硬外壳。 厚度:厚薄不一,平均厚度为 千米。 3. 内部圈层 范围:介于 和 之间,呈固态。 地幔 分层:分为 和 。 软流层:位于 的上部, 这里可能是 主要发源地。 范围:介于古登堡界面到 。 地核 分层:分为 和 。 特点:地核的温度很高, 压力和密度很大。 第二部分 合作探究 1.下图是地震波速度与地球内部构造图,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A 、B 表示地震波, 其中A 表示 波,B 表示 波, 其判断依据是它们传播的 不一样, 波速度比较快。 (2)分界面:D 为 界面F 为 界面 (3)内部结构:C 为 ,E 为 G 为 ,H 为 ⑷图中F 处,地震波A 完全 , 地震波B 速度 并继续往深处传播。 这说明F 面以上的E 物质状态为 态, 以下的G 物质状态为 态。 2、读下面的文字并看图思考,地壳的厚度是不是均一的?陆壳和洋壳的厚度有何差异? 地壳的厚度和组成物质各不相同。大陆地壳厚,大洋地壳薄。根据地壳化学组成的差异和地震波传播速度的不同,地壳可以分为两层。上层叫硅铝层,下层叫硅镁层。硅铝层在大洋地壳中很薄,甚至缺失,硅镁层则是普遍存在的。地壳的厚度不均和硅铝层的不连续分布状态,是地壳结构的主要特点。 地壳的厚度 , 大陆地壳 ,平均厚度为 千米;大洋地壳 ,平均厚度为 千米;整个地壳的平均厚度为 千米。 3、岩石圈和地壳的范围是否一致? 岩石圈与地壳 (相同/不同), 岩石圈包括 和 。 第三部分 随堂检测 1.有关地震波的说法,正确的是( ) A.纵波的传播速度较慢,横波的传播速度较快 B.纵波可以穿过固态、液态、气态三态物质 C.横波只能穿过气态的物质 D.纵波传播的速度随经过的物质不同而发生变化,而横波不变 2.地震发生时,在鄱阳湖一艘渔船上的人们感觉到( ) A .左右摇晃 B.上下颠簸 C.先左右摇晃,后上下颠簸 D.先上下颠簸,后左右摇晃 3.地球内部圈层的划分依据是( )A.岩浆组成物质的不同B.岩浆比例的不同 C.各层的厚度不同 D.地震波传播速度的突然变化 4.地球内部由外向里的分层依次是( ) A.地幔、地壳、地核 B.地核、地幔、地壳 C .地壳、地幔、地核 D .地壳、地核、地幔 5. 下列各地的地壳厚度,最厚的是( ) A.长江中下游平原 B.渤海海底 C.青藏高原 D.云贵高原 6.下列关于岩石圈的叙述,正确的是( ) ①岩石圈指地壳部分 ②岩石圈是地壳加地幔 ③软流层之上部分为岩石圈 ④地壳和上地幔顶部合在一起为岩石圈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第四部分 课堂小结

【精】《地球的圈层结构》课件

【精】《地球的圈层结构》课件 能力1掌握地球内部圈层的特点地球内部圈层特点:【典例示范】2018年3月30日,南太平洋上巴布亚新几内亚新不列颠岛发生6.9级地 震,震源深度35千米。据此完成(1)、(2)题。(1)此次地震的震源位于 ()A.地核 B.上地幔C.下地幔 D .地壳(2)地震发生时,当地居民的感觉是 ()A.左右摇晃 B.先左右摇晃后上下颠簸C.上下颠簸 D.先上下颠簸 后左右摇晃【思路点拨】解该类题应从以下两点入手:(1)震源的位置要结合莫霍界面的位置判断,同时要注意结合陆壳厚、洋壳薄这一具体 特征分析。(2)知道地震波纵波和横波的速度以及震动方向的差异。【解析】(1)选B,(2)选D。第(1)题,地壳的平均厚度为17 千米,震源深度35千米超过了地壳的厚度,位于上地幔。第(2)题,纵波的传播速度快于横波的传播速度,当纵波传导到地面时,居民感觉到上下颠簸,当横波又传来时,居民又感觉到左右摇晃。【补偿训练】日本西南部九州熊本县发生7.3级地震,震源深度约10千米。据此回答(1)、(2)题。(1)地震发生时释放出巨大的能量,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地震通过地震波向外释放出能量 B.地球的内能主要来源于太阳辐射 C.地震发生时,首先到达地面的是地震波中的横波 D.发生在海洋中的强烈地震不会对人类产生危害 (2)这次地震的震源位于地球内部圈层中的 ()A.地幔 B.地壳C.内 核D.软流层【解析】(1)选A,(2)选B。第(1)题,地球内能主要来源于地球内部放射性元素衰变产生的热能;地震发生时 ,首先到达地面的是纵波;海洋中的强烈地震可能引发海啸,对人类产生危害。第(2)题,根据地球内部圈层的划分可知,该次地震的震源位于地壳中。【素养探究】假如你乘坐一辆既能耐高温高压,又能穿透坚硬岩石的微型汽车,正进行一次穿越地心的科学探险活动。下图是地球内

1.4《地球的圈层结构》精品教案

第四节地球的圈层结构 【三维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熟悉地震波的概念,了解其分类和特点。 2.认识地球内部的两个不连续面——莫霍界面和古登堡界面。 3.熟悉地球内部的三大圈层:地壳、地幔、地核,并能够根据地震波波速变化推测其物质形态。 4.了解岩石圈的结构,注意它跟地球内部圈层和外部圈层的区别。 5.熟悉地球的外部圈层,并知道他们的特点。 二、过程与方法: 1.使学生了解研究地球内部构造的方法,从而认识人类对未知事物所进行的探索实践,激发同学们学科学、爱科学的兴趣及责任感。 2.了解地球内部圈层划分实况及各层主要特点,从宏观上认识全球的整体面貌,形成地球系统观念。 3.通过归纳、总结、对比地球内部各层的特点,对学生进行综合归纳等思维能力的培养和训练。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学习对学生进行热爱自然、热爱科学的教育,鼓励学生献身于科学教育事业。 【教学重点】 1.地震波类型;纵波和横波传播速度和介质的区别。 2.地球内部圈层划分实况及各层主要特点,特别是上地幔上部软流层的介

绍。 3.岩石圈概念及特征。 4.地球外部圈层划分的层次、特点及外部圈层间的相互关系。 【教学难点】 1.纵波和横波的区别。 2.通过纵波和横波波速变化推测地球内部圈层物质结构。 3.软流层的相关介绍。 4.岩石圈的划分依据和岩石圈与地球内部圈层和外部圈层的关系。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具设计】 教学课件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课件展示“嫦娥奔月”和“土行孙”两幅神话人物的图片。“嫦娥奔月”象征着中华民族的飞天梦,这也是我们共同的中国梦。从神舟五号飞船到神舟十一号飞船,我国实现了载人航天、出舱活动、飞船与在轨飞行器交会对接、太空生活等一系列空间实验,奠定了中国航天大国的地位,说明人类对宇宙的探索已经非常深入。谈天是为了说地,对于我们脚下的大地来说,它的探索难度远大于太空,现在还有很多未解之谜。下面我们来看第二位神话人物——土行孙。他可以钻地,但是现实生活中我们可以做到吗?(学生回答:不能)。同学们能给出一些研究地球内部结构的方法吗?(学生回答,老师点评,最终引出地震波这个主题,开始接续课文内容)。 【讲授新课】 【板书】第四节:地球的圈层结构

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讲义地球的圈层结构

第三节 地球的圈层结构 学习目标:1.了解地震波的概念、分类及特点。2.了解地震灾害的危害及防御措施。3.掌握地球内部圈层的结构、特点及划分依据。(重点)4.理解地球外部圈层及其相互关系。(重点 ) 一、地震与地震波 1.地震 (1)含义:地震是指大地突然发生的震动,是地球内部能量快速释放的一种形式。 (2)特点:突发性。 (3)危害 ①造成人员伤亡。 ②破坏房屋和其他工程设施。 ③引发次生灾害。 2.地震波 1.划分依据:地震波的传播速度。 2.地壳(A)

(1)范围:地球表面以下、a 莫霍面以上的固体外壳。 (2)厚度:平均厚度为17千米,大陆部分平均厚度为39-41千米,海洋部分平均厚度为5-10千米。 (3)分层:⎩ ⎨⎧ 上层:硅铝层,密度相对小些,不连续下层:硅镁层,密度相对大些,连续 3.地幔(B) (1)范围:介于地壳和地核之间,在莫霍面与b 古登堡面之间,深度从地壳底界到2900千米。 (2)分层:分为上地幔和下地幔。上地幔上部存在软流层,可能是岩浆的发源地。 (3)岩石圈:地壳和上地幔顶部(软流层以上)的合称,平均厚度100~110千米。 4.地核(C) (1)范围:地球的核心部分,即古登堡面所包围的球体。 (2)分层⎩⎨⎧ C 1外核:高温高压下呈液态或熔融状态C 2内核:一般认为呈固态 三、地球的外部圈层 1.大气圈 (1)组成:包裹地球的气体层。 (2)特点:随着高度的增加,大气的密度迅速减小。 2.水圈⎩⎨⎧ 组成:液态水、固态水和气态水 分类:海洋水、大气水、陆地水和生物水意义:与人类社会关系密切,尤其是陆地水 3.生物圈 (1)组成:地球上所有生物及其生存环境。 (2)范围:大气圈的底部、水圈的全部和地壳的表层。 (1)地震波可在不同的介质中传播。 ( ) (2)岩石圈包括地壳和上地幔两部分。 ( ) (3)地球的外部圈层中,不断转化和循环运动最明显的是大气圈。 ( )

地球的圈层结构 (教学设计)—高中地理人教版(2019)必修一(图表版)

1.4地球的圈层结构 新课标要求】 本节课所涉及的内容标准是“说出地球的圈层结构,概括各圈层的主要特点”,对于本条标准的把握应注意以下几点: 1、标准中的“说出”属于了解水平,“概括”属于“理解水平” 2、本条标准有两层含义:显性要求是从宏观上了解地球的结构及特点。隐性要求是了解自然环境的组成。 【教材分析】 “地球的圈层结构”是人教版高中必修1的第一章第四节,适用于高一年级学生。它是第一节《宇宙中的地球》知识的延续,是对地球宇宙环境的进一步补充,对激发学生求知欲有很大裨益,为以后大气、水的运动的教学做好了铺垫,因此,这一节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学情分析】 高一的学生对事物的认识多停留在感性认识上,理性分析问题的能力、读图能力已经具备但比较薄弱。本节知识比较形象直观,与生活联系紧密,教师应该适当的加以引导,重视探究性学习在地理教学中的运用,通过对地理问题的探究,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尊重学生已有知识与体验,把学生的学习过程当作是自我建构、自我生成的过程本节知识的学习必须以运动和联系的思想来进行理解,不能死记硬背、照搬照套。对课文中的图表,要进行认真的整理、分析,提炼出有效的地理信息。在小组探究合作中一定要主动参与、积极交流,取长补短,共同进步。 【教学目标】 综合思维:综合分析地震波的特性,推理不连续面的划分过程和内部圈层结构特征。 地理实践力:了解地震的相关知识,培养学生面对自然灾害时的应急救援能力。 人地协调观:尊重自然规律,了解自然现象背后的地理原理,运用能动性进

行预 防。 【教学重点】 重点:分析地震波的特性;推理不连续面的划分过程和内部圈层结构特征; 难点:推理不连续面的划分过程和内部圈层结构特征 【教学方法】 作为新授课,本节内容可通过“串珠”的方法,深刻挖掘教材、揭示知识的内在联系,使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达到一个新的高度,贯彻精讲多练,因材施教的原则。为此必须采用多种教学方法。 1、讲授法 教师通过深入地讲授知识,详细地分析知识点,将深奥、抽象的课本知识变为具体、形象的东西,使得学生更容易理解并接受新知识。 2、启发法 为使学生能深刻理解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提出掌握和运用知识的方法和途径,指出学生易错、常错的地方,严格纠错,教师要妥善地组织教材,进行启发法讲解。 3、探究式法 教师通过拟定有一定综合性、思考性的问题,进行启发性对话,帮助学生把已学过的分散的知识概括和系统起来,发展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提高学习效果。【教学过程】

新教材高中地理人教版必修一教案:第1章 第四节 地球的圈层结构 含答案

第一章宇宙中的地球 第四节地球的圈层结构 一、教学目标 1.了解地球的圈层构造,初步掌握地球内部圈层的组成和划分依据(有关地震波的基本知识、地震波在地球内部的传播情况及两个主要的不连续面)。 2.掌握地壳、地核、地慢的基本特征(界线、厚度、物理性状和物质组成等)。 3.了解地球的外部圈层--大气圈、水圈和生物圈的基本特征 二、教学重难点 1.重点: a、横波与纵波的区别; b、地球内部各圈层的划分依据及具体特征; c、地球外部圈层间及其与人类的相互作用关系。 2.难点:通过地震波波速与深度变化关系划分气球内部圈层结构并分析圈层结构的性质。 三、教学方法 讲授法、探究法、综合分析法 四、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 在凡尔纳的科幻小说《地心游记》中,主人公可以在地下旅行,甚至穿过地心。但就当前实际的科技水平来说,人类还无法实现“地心漫游"。目前最深的钻井深度为12千米,仅仅触及地球的“表皮”。那么人类通过什么方式认识地球的内部结构呢?地球的内部结构究竟是怎样的呢?

[新课教学]: (板书)第四节地球的圈层结构 师:我们先来看看地球的内部圈层。 (板书)一、地球的内部圈层结构 师:地球内部究竟是什么样子?钻探是了解地球内部情况的直接手段,最好把地球挖开来看看。我国地处江苏省东海县茆北村的亚洲第一井也就深5000多米,目前挖出来最深的井为12000 m,还不到地球半径的1500,矿山的采挖就更浅了,目前最深的矿井可达3000 m。 地球的内部结构,无法直接观察。科学家主要通过对地震波"的研究来了解地球的内部结构。接下来我们看课件展示的地球内部地震波传播速度与圈层结构示意图。 (板书)1.地震波 地震波有纵波(P波)和横波(S波)之分。纵波的传播速度较快,横波的传播速

高中地理湘教版(2023)必修一1.3地球的圈层结构课件(共27张ppt)

高中地理湘教版(2023)必修一1.3地球的圈层结构课件(共27张ppt) (共27张PPT) 地球的圈层结构 第三节 思考 你 俗话说:“上天有路,入地无门”。议一议,在“入地无门”的情况下,科学家是如何探测地球内部奥秘的? 地震和地震波 1 大地突然发生的震动,称为地震。 地震是地球内部能量快速释放的一种形式。 地震是一种危害和影响巨大的自然灾害。 地震 读中国2023年3级以上地震分布图,概括中国地震分布特征。 地震 震源 震中 震源深度 震中距

地震能量以地震波向四周传播; 地震波是震源释放的能量波。 一次地震,只有一个震级,可以有多个烈度。地震 震源 震中 震源深度 震中距 地震能量以地震波向四周传播 横波(S) 纵波(P) 固 固 液 气 快 慢 上下颠簸 (先) 左右摇晃 (后)

当某处发生地震时,附近有明显震感的城市中,街道上的行人与湖中船上的人的感觉是否一样,为什么? 不一样。 处于街道上的行人首先感到地面上下颠簸,然后左右晃动,因为陆地上纵波、横波都能通过,且纵波传播速度比横波快;处于行船上的人只能感到上下颠簸,因为水只有纵波通过。 地震波 地球的内部圈层 2 内核 外核 地幔 地壳 横波 纵波 3 6 9 12 15

速度/km S-1 1000 2000 3000 4000 5000 6000 深度/km 莫霍界面 古登堡界面6371 地面 地心 33 2900 5150 地球的内部圈层地壳:固态 地幔:熔融固态外核:液态 内核:固态

80 400 900 2900 5150 6370 内核 深度/km 外核 下地幔 地壳 上地幔顶部 软流层 包括地壳和上地幔顶部 由坚硬岩石组成 岩石圈 内部圈层 地球的内部圈层 大陆地壳和大洋地壳厚度相同吗? 不一样,地壳平均厚度约17千米。 大陆部分较厚,平均厚度约37千米,高山、高原地区地壳厚度可达60~70千米;大洋地壳较薄,平均厚度约7千米。

(人教版2019必修1)2021年新高一地理暑假精品讲义-第4讲 地球的圈层结构(学生版)

第4讲地球的圈层结构【学习目标】 1.了解地震波的传播特征及其在划分地球内部圈层方面的应用。 2.掌握地球内部圈层的划分及圈层特点。 3.了解地球外部圈层的组成及意义。 【基础知识】 一、地球的内部圈层结构 1.地震波 2. (1)依据:地震波在地球内部传播速度的变化。 (2)界面:

(3) ①地壳:由固体岩石组成,位于莫霍界面以外;地壳厚薄不一,海洋地壳薄,大陆地壳厚。 ②地幔:从莫霍界面直至2 900千米深处的古登堡界面。根据地震波波速的变化,地幔分为上地幔和下地幔,上地幔的上部存在一个软流层,是岩浆的主要发源地;上地幔顶部与地壳合称岩石圈。 ③地核:主要由铁和镍等金属组成。外核是熔融状态的金属物质,外核液态物质的运动形成了地球的磁场;内核是一个密度极大的固体金属球,压力超强。 判断 1.海洋地壳和大陆地壳厚度相同。( × ) 2.软流层位于上地幔上部,是岩浆的主要发源地。( √ ) 3.地震发生时,位于震中地面上的人们先感觉到上下颠簸,然后左右摇晃。( √ ) 4.岩石圈就是地壳。( × ) 二、地球的外部圈层结构 2.各圈层的组成和作用

判断 1.水是自然界中最活跃的地理要素之一。( √ ) 2.四大圈层之间是相互独立发展的。( × ) 【考点剖析】 考点一:地球内部圈层的划分及各层主要特征 例1.1.一般认为岩浆的主要发源地() A.地壳B.下地幔C.上地幔顶部D.软流层考点二:地球的外圈部层结构及其相互关系 例2.2.自然地理环境中最活跃的圈层是() A.大气圈B.水圈C.岩石圈D.生物圈考点三:地震波分类及其传播特征 例3.3.下列关于地震波中纵波与横波的叙述正确的是() A.横波波速慢,纵波波速快。

2020地理新教材教程人教第一册:第一章 第四节 地球的圈层结构

第四节 地球的圈层结构 一、地球的内部圈层结构 1.地震波 (1)分类:图中A 表示□ 01横波,B 表示□02纵波。 (2)特性⎩⎨ ⎧ A □ 03固体传播B 波:传播速度快,可以通过□04固体、□05液体和□06气体传播 (3)波速变化 ①在地下平均□ 0733千米C 处(大陆部分):传播速度都明显□08增加。 ②在地下□092_900千米D 处:A 波□10完全消失,B 波传播速度□11突然下降。 2.圈层划分 (1)依据:地震波在地球内部□ 12传播速度的变化。

(2)界面:图中C为□13莫霍界面,D为□14古登堡界面。 1.判断正误。 (1)纵波传播速度慢于横波。(×) (2)横波能通过固体、液体和气体传播,纵波只能通过固体传播。(×) 2.地震波横波(S)和纵波(P)的传播速度在莫霍面处发生的显著变化是() A.S波、P波都明显增加 B.S波完全消失,P波突然下降 C.S波、P波都明显下降 D.P波完全消失,S波突然下降 答案 A 解析横波和纵波的传播速度在莫霍面处都明显增加。 (3)内部圈层 3.岩石圈:地壳和□19上地幔顶部(软流层以上),由坚硬的□20岩石组成。,3.试说明软流层和岩石圈的区别和联系。 提示上地幔的上部存在一个软流层,一般认为是岩浆的发源地。上地幔上部与地壳都是由坚硬岩石组成的,合称岩石圈。岩石圈位于软流层之上。 二、地球的外部圈层结构 1.组成 (1)包括大气圈、水圈、生物圈等。 (2)特点

2.自然环境的组成 大气圈、□10水圈、生物圈与□11岩石圈相互联系、□12相互渗透,共同构成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自然环境。 1.判断正误。 (1)大气圈的主要成分是氢气和氧气。(×) (2)生物集中分布在大气圈、水圈和岩石圈的结合部。(√) 2.地球的外部圈层包括() A.大气圈、水圈、地壳 B.大气圈、水圈、生物圈 C.地壳、地幔、地核 D.岩石圈、水圈、上地幔 答案 B 解析地球的外部圈层包括大气圈、水圈、生物圈。 3.请说出地表水的类型。 提示地表水包括河流水、湖泊水、沼泽水、冰川水等。 任务探究地球的内部圈层结构 据中国地震台网测定,2018年12月24日7时8分,在汤加群岛

考点6.地球的圈层结构

兖州一中高三艺术班地理总复习 必修一第二单元从地球圈层看地理环境 6.地球的圈层结构 编写人:孙玉国时间:【考纲解读】 1.了解地球的内部圈层——地核、地幔、地壳和外部圈层——大气圈、水圈、生物圈。 2. 知道岩石圈、大气圈的主要特点。 3.运用示意图说明地壳内部物质循环过程 4.了解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吸收、反射作用。 5.运用图表分析说明大气受热过程及大气保温作用的基本原理。 【自主学习】 知识点一:岩石圈的物质循环 1.地球由一系列物质圈层构成:地表以下为地球内部圈层,包括_____、_____、_____;地表以上为地球外部圈层,包括_____、_____、_____。 2._____是岩浆的发源地,_____以上的地幔部分与地壳主要由岩石组成,构成了_____。 3.地壳的结构:地壳是一个不连续圈层,______部分较厚,______部分较薄。 4.岩浆及三大类岩石的形成 原物质地质作用生成物质 岩浆______作用______ 沉积岩 岩浆岩、变质岩和已生成的沉积岩外力作用(______、侵蚀、______、沉积、 固结成岩) 岩浆岩、沉积岩和已生成的变质岩______作用(温度、压力)变质岩变质岩______作用岩浆5.岩石圈的物质循环 组成岩石圈的三大类岩石是可以转化的,这种转化被称为岩石圈的__________(也称之为地壳的物质循环)。如下图所示: 6.岩石圈物质循环的意义 形成了地球上丰富的__________资源;改变了__________,塑造出了千姿百态的地貌景观;实现了地区之间、圈层之间的__________交换和__________传输,从而改变了地表的环境。 知识点二:大气圈

人教版地理必修一第一章第四节地球的圈层结构说课稿

第四节地球的圈层结构 一、说教材 (一)教材的地位与作用 本节教材主要从两个方面阐述课程标准:第一是地球的内部圈层,要求能够说出地球内部圈层主要包括地壳、地幔和地核;第二是地球的外部圈层,包括大气圈、水圈和生物圈;还有介于内部和外部圈层之间的一个圈层,包括地壳和上地幔顶部,即软流层之上的固体岩石部分。本条标准有显性和隐性两方面的要求,显性要求是从宏观上了解地球结构的特点,隐性要求是了解自然环境的组成。在宏观了解地球圈层结构的基础上认识自然环境的组成,即在空间范围上把自然环境放在地球圈层结构中认识。但是对于各圈层不要求展开深入了解,而应抓其主要特点及与人类活动关系密切的内容。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1.了解地球圈层结构及特点,知道地球内部圈层的组成及其划分依据; 2.尝试根据地震波划分地球内部圈层,并能概括出各圈层的主要特点; 3.运用图表了解地球表层的含义。 (2)过程与方法目标: 1.通过绘制内部圈层和外部圈层示意图,掌握地球圈层结构,并掌握抓住主要特征图示结构组成的学习和表述地理事物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结合我国深空、深海、深陆探测计划和地球圈层结构图绘制,体验地球结构的优美,激发探索地球奥秘的兴趣。 (三)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1.地球内外圈层的空间分布、特点是教学重点。它们相互作用形成自然环境,对认识以后各章涉及的地理现象、地理规律具有统摄作用。 教学难点: 1.岩石圈和地壳的区别是难点所在,这是因为本节涉及了较多的地球圈层,在层之间形成的

跨层结构容易和其他圈层相混淆。 二、说学情 学生已具备地震、地壳、外部圈层等感性知识,具备一定读图、绘图能力和资料分析能力。但由于本节内容的宏观性,学生接触不多、涉及其他学科知识,教师宜采用讲授为主的教学方法,采用比喻方式,提供相关图文资料,设置必要的问题,把学生自主学习和教师启发讲授相结合,引导学生用图表形式把复杂关系条理化。 三、说教法 比较分析法、读图分析法和探究式教学,在教学中,营造宽松和谐的课堂氛围,激励学生在解决问题中探究。 四、说学法 自主学习法、导学法、对比法和分组合作讨论 五、说教学过程 教学流程

第05讲地球的圈层结构-【暑假自学课】2023年新高一地理暑假精品课原卷版

第05讲地球的圈层结构 1.从地球圈层的角度,熟悉地球的内部圈层和外部圈层的结构。 2.观看、描述与地球圈层有关的一些自然现象。 3.能够运用圈层理论,说明各圈层之间的关系和变化过程,描述地球各圈层和人类活动的关系。 学问点01 地球的内部圈层结构 根底学问梳理 一、地震波 1. 概念:地震发生时,地下岩石收到猛烈的冲击,产生弹性震惊,并以波的形式向四周传播,这种弹性波叫地震波。 2.分类: 地震波按传播方式分为两种类型:和横波。 3.横波、纵波的特点: 纵波传播速度,最先到达震中,又称P波,它使地面发生上下振动,破坏性较弱,纵波可以通过固体、液体和气体传播。横波传播速度较纵波慢,又称S波,它使地面发生抖动,破坏性较强,横波只能通过传播。 【学问拓展】某地发生地震,这时水中的鱼、地面上的人和四周的飞鸟都会有什么感受? 3. 不连续界面 从地球内部地震波曲线图上,可以看出地震波在肯定深度发生突然变化〔如上图〕。这种波速突然变化的面叫不连续面。

〔1〕莫霍界面 地球内部有两个不连续面:一个在大陆地面下平均处,在这个不连续面下,横波和纵波的速度都明显增加,这个不连续面叫莫霍界面; 〔2〕古登堡界面 另一个在地下约2 900千米处,在这里纵波的传播速度突然下降,横波完全消逝,这个面叫古登堡界面。以这两个界面为界,地球内部被划分为、和三个圈层。 二、内部圈层结构 1.地壳 位于莫霍界面之外,是地球外表一层薄薄的、由岩石组成的坚硬外壳。大陆局部比拟厚,一般为3941千米,有高达山脉的地方会更厚,最终达70千米,大洋局部比拟薄,一般为,平均厚度17千米。 2.地幔 介于莫霍界面和深处的古登堡界面之间。地幔分为上地幔和下地幔。上地幔上部存在软流层。软流层:由塑性物质组成,是岩浆的主要发源地。 上地幔顶部与地壳都由坚硬的岩石组成,合称。〔区分岩石圈与地壳〕 3.地核 以古登堡界面与地幔分界。地核分为外核和内核,地核温度很高,压力和密度很。 典例 读地球圈层结构示意图,完成1~2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