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锺书翻译理论与实践

钱锺书翻译理论与实践

钱锺书学贯古今,被称为“文化昆仑”。接下来,小编给大家准备了钱锺书翻译理论与实践,欢迎大家参考与借鉴。

钱锺书翻译理论与实践

其作品《林纾的翻译》比较全面地反映了钱钟书的翻译观,另有大量见地独到的论述翻译的片段,散落在《管锥编》、《谈艺录》等著述中。他所标举的“化境”说,更是在中国译界产生了深远影响。

钱锺书提出翻译的最高理想是“化境”。他认为:“文字翻译的最高理想可以说是‘化’。把作品从一国文字转变为另一国文字,既能不以语文习惯的差异而露出生硬牵强的痕迹,又能完全保存原作的风格,那就算得入于‘化境’。”这表明翻译既要用译入语再现原语信息,又能完全保持原作的风味;既要在内容、形式等诸多方面忠实于原作,有要求译文自然流畅,不可生硬牵强。

例1、 One man was lamed in his legs, while another has lost his eyesight. The blind man, taking the lame man on his shoulders, kept a straight course by listening to the other’s orders. It was bitter, all-daring necessity which taught them how, by dividing their imperfections between them, to make a perfect whole.

译文:一人腿脚不好,另一人眼睛不好。盲人背着瘸子,听着他指路。但教他们如何通过分开他们之间的缺陷,组合为一个完美的整体却需要莫大勇气,因为这有点残忍。

钱译:一跛一盲,此负彼相,因难见巧,何缺成全。

解析:此段摘自《管锥编》,以极简的语言说明了一位盲人和一位跛者相互扶助,取长补短,彼此协作的情况。译文相较于原文来说,更加精炼,但对原文意思的表达却没有任何删减。

例2、A rotten carcass of a butt, not rigged, / Nor tackle, sail, nor mast; the very rats/ Instinctively have quit it.

译文:传位已腐烂,没有装载,/无轳无帆,也无桅杆; 那只老鼠 /

本能地已经弃船。

钱译:船已漏,鼠不留。

Rats leave a sinking ship.

译文:鼠不恋破舟。

解析:这两句的意思相近,但是语言表达则不尽相同。前者是莎士比亚戏剧《暴风雨》的一句台词。钱钟书译为“船已漏,鼠不留”,音韵和谐,更适合舞台演出效果。

例3、 Fie wrangling Queen/ Whom every thing becomes, to chide, to laugh, / T o weep; whose every passion fully strives/ To make itself, in thee, fair and admired!

译文:皇后即便争吵、斥责、大笑、哭泣也仪态万千;每个情态都风情万种、令人殷羡!

钱译:(赞皇后之美)嗔骂、嬉笑、涕气,各态咸宜,七情能生百媚。

Fie, fie upon her! / There’s language in her eyes, her cheek, her lip;/ Nay her foot speaks.

译文:看看她啊! / 她的眼睛、脸颊、嘴唇都有言语;/ 甚至她的脚也会说话。

钱译:咄咄!若人眼中、颊上、唇边莫不有话言,即其足亦解语。

解析:赞扬美貌历来被看作难事,加之东西方对美貌的判别差别较大,更是难上加难。且看钱老如何化解。前一句展现了皇后各态皆美,“七情六欲”,“千娇百媚”是汉语中的词语,根据原文,两者加以组合,“七情能生百媚”不仅对仗工整,还给读者留下足够的想象空间,想象皇后的美貌。后一句同样是赞美,“in her eyes, her cheek, her lip”,钱老在“眼”、“颊”和“唇”后分别添了“中”、“上”和“边”,勾画出一幅顾盼生姿、唇角着笑的美人图。在形式上也符合汉字偏好双音节的特征。

扩展:如何来吐槽那些糟糕的饭菜

1. A dry sandwich is a drag to eat.

放干的三明治很难吃。

2. The lousy food upsets my stomach.

这饭菜太糟糕了,吃得我肚子直难受。

3. That pizza tastes like cardboard.

那张披萨味同嚼蜡。

4. The dishes were many, but they were all poorly cooked.

菜很多,但烧得都不好吃。

5. The salad was unsavory.

那色拉难吃极了。

6. The food in our dining hall is the pits.

我们食堂的东西糟糕透了。

7. Those sandwiches taste terrible.

那些三明治很难吃。

8. The baby spat1 out the nasty pill.

婴儿吐出了难吃的药丸。

9. Well, I hate to say this, Lucy, but this is the worst food I've had.

嗯,我不想说这些,露西,但是这是我吃过的最难吃的食物。

10. But this is disgusting, you know.

但你也知道这东西难吃。

11. The food in the school cafeteria is yucky.

学校餐厅的饭菜真难吃。

12. I find raw fish completely unpalatable!

我觉得生鱼非常难吃!

13. My first attempt at a chocolate cake tasted horrible.

首次做的巧克力蛋糕难吃极了。

14. Spanish rice was really very awful!

西班牙的米饭实在不敢恭维,太难吃了!

15. The medicine is distasteful but good for you.

这药虽难吃,但对你身体有好处。

钱锺书翻译理论与实践

钱锺书翻译理论与实践 钱锺书学贯古今,被称为“文化昆仑”。接下来,小编给大家准备了钱锺书翻译理论与实践,欢迎大家参考与借鉴。 钱锺书翻译理论与实践 其作品《林纾的翻译》比较全面地反映了钱钟书的翻译观,另有大量见地独到的论述翻译的片段,散落在《管锥编》、《谈艺录》等著述中。他所标举的“化境”说,更是在中国译界产生了深远影响。 钱锺书提出翻译的最高理想是“化境”。他认为:“文字翻译的最高理想可以说是‘化’。把作品从一国文字转变为另一国文字,既能不以语文习惯的差异而露出生硬牵强的痕迹,又能完全保存原作的风格,那就算得入于‘化境’。”这表明翻译既要用译入语再现原语信息,又能完全保持原作的风味;既要在内容、形式等诸多方面忠实于原作,有要求译文自然流畅,不可生硬牵强。 例1、 One man was lamed in his legs, while another has lost his eyesight. The blind man, taking the lame man on his shoulders, kept a straight course by listening to the other’s orders. It was bitter, all-daring necessity which taught them how, by dividing their imperfections between them, to make a perfect whole. 译文:一人腿脚不好,另一人眼睛不好。盲人背着瘸子,听着他指路。但教他们如何通过分开他们之间的缺陷,组合为一个完美的整体却需要莫大勇气,因为这有点残忍。 钱译:一跛一盲,此负彼相,因难见巧,何缺成全。 解析:此段摘自《管锥编》,以极简的语言说明了一位盲人和一位跛者相互扶助,取长补短,彼此协作的情况。译文相较于原文来说,更加精炼,但对原文意思的表达却没有任何删减。 例2、A rotten carcass of a butt, not rigged, / Nor tackle, sail, nor mast; the very rats/ Instinctively have quit it. 译文:传位已腐烂,没有装载,/无轳无帆,也无桅杆; 那只老鼠 /

关于翻译家钱钟书先生

关于翻译家钱钟书先生 目录 摘要 (1) 关键字 (2) 正文 (2) 一、钱老简介 (2) 二、“诱”、“讹”、“化”的翻译思想 (3) 三、翻译例文欣赏 (4) 四、我的观点 (5) 参考文献 (5) 摘要 钱钟书先生不仅是一位著名作家,也是一名翻译家,他对中国的翻译理论做出了自己的贡献。本文主要对钱钟书先生在翻译方面的理论进行了简单的介绍,并通过举例展示了钱钟书老先生在翻译方面独特的手法。同时,在本文中还提到了我对翻译的理解,和我认为的要成为一名好的翻译的必要条件。 Abstract MrQian is not only a famous writer but a translator, who made great contribution to the translation theory of China. I will give a brief introduction to his translation theory in my paper, and analyze the unique methods of his translation.

I also give my own opinion of the requirementswhich is necessary for being a good translator. 关键字 成就翻译观点理论原则 Key words achievement translation views theoretical principles 正文 一、钱老简介 中学时代,在语文课本上第一次接触到了钱钟书老先生。那时候只知道钱老先生是一个作家,只知道他写的文章很好,很受欢迎。后来才知道,原来钱老还是一个著名的翻译家。 在课上,通过高老师的讲解才知道,一个好的翻译,原来需要将两种语言所处的文化背景有一个很好的了解,掌握好两种语言才能将一种语言的意思尽量完整的去转化到另一种语言中去。翻译,不仅仅是将文字的意思转化过去,能否将原文中所包含的意思很好的翻译出来也是极其重要的一方面。所以要想做一个好的翻译,必须两种语言都掌握的很好。这段时间,我对钱钟书老先生的翻译及其对翻译的观点进行了简单的研究,在这里做下简单介绍并谈谈我的看法:钱钟书老先生是一代比较文学尤其是比较文化大家,是当代中国学贯中西的大学者之一。他精熟于英、法、拉丁、德、意、西等国文字与艺术,在很多重要的文化学术领域有着卓越的建树,主要著作有《谈艺录》、《管锥编》、《七缀集》等。同时,对翻译理论也做出了杰出的贡献,虽然他在翻译学上的成就只是其学术研究中的一个“雕栏”,但对译学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钱钟书“化境说”对翻译的启示---以商务英语翻译为例

钱钟书“化境说”对翻译的启示---以商务 英语翻译为例 Abstract: The traditional Chinese translation theories emphasize the principle of “faithfulness”, and ignore the cultural background of the target language and the readability of the translation works. Theory of “Sublimity”presented by Qian Zhongshu advocates that the translation should not only accord with language expression custom of the target language, but also keep the style of the original work. In light of this, Theory of “Sublimity” is able to be used as the guiding thought of Business English. Substantially, Theory of “Sublimity”requires translators to comprehensive the meaning of the original work and to consider the factors of semantic relation, style, cultural differences and information transfer effect etc, and then translators should translate selectively. In this way, translation of Business English can achieve the aim of business communication. This paper illustrates Theory of “Sublimity”gives enlightenment to Business English translation through stating basic concept of Theory of “Sublimity”, characteristics of Business English, principles of applying this theory to Business English translation and specific examples of Business English reflecting this theory. Key words: Theory of “Sublimity”; Business English; translation 摘要:中国传统的翻译理论强调对原作的“忠实”,忽视了目的语的文化背景和译文的可读性。钱钟书提出的“化境说”要求在翻译实践中既符合译入语表达习惯,又保留了原文的风格,适合做商务英语翻译的指导思想。“化境说”本质上需要译者在理解了原文的意思,考虑到语义、文体、文化差异和信息的传递效果等因素后有选择有判断地进行翻译,这就达到了商务英语翻译中商务交流的目的。本文通过阐述“化境说”的基本概念、商务英语的特点、将“化境说”应用到商务英语翻译实践中的基本原则以及“化境”在商务英语翻译中的具体体现等部分来说明钱钟书的“化境说”对商务英语翻译的启示。 关键词:“化境说”;商务英语;翻译 一、引言 随着全球化进程不断加快,国际商务活动日益频繁,从而出现了大量商务英语翻译和口译活动,然而许多翻译实践的质量却不尽如人意。商务英语跨多

英语翻译理论

第二章翻译的标准、过程以及对译作的要求 第二章翻译的标准、过程以及对译作的要求 翻译虽为个体所承作,却是一种社会活动,一门综合性很 强的学科。它既有很强的理论性又有丰富的实践内涵。就前者而言,翻译经过千百年来各国翻译家的共同努力,已经在语言学、文学、文化、心理学、人类学、哲学和教育学等学科的基础上初步建立了一套理论体系,并在具体实践中总结出了一套行之有效的跨文化和语言转换模式。随着科学的日益进步,这种体系和模式正处在不断地完善之中。就后者而言,翻译是人类社会活动的产物,具有很强的实践性。翻译理论与实践的关系是辨证的;翻译理论产生于翻译实践,反过来又指导实践,实践转过来又丰富翻译理论。可以说,没有社会实践就不会有翻译理论的产生;没有翻译理论作为指导,翻译实践就会难免走弯路。因此,学好翻译既要重视翻译理论的学习,又要加强翻译实践;理论联系实际,这是我们学好翻译的必由之路。 第一节翻译的标准 所谓翻译标准,亦曰翻译原则,即指导翻译实践、评价译文质量的尺度。翻译标准的确立,对于建立科学的翻译理论体系具有重要意义。 一、严复的三字标准 中国清末思想家严复的三字标准“信、达、雅”(Faithfulness, Expressiveness and Elegance)。 1898年,严复在《天演论》的《译例言》中说:“译事之难:信、达、雅。求其信,已大难矣!顾信矣,不达,虽译,犹不译也,则达尚焉。”后来一般就把

“信、达、雅”当作翻译的标准。用今天的话来说,“信”就是忠实准确,“达”就是通顺流畅,“雅”就是文字古雅。严复的“信、达、雅”被公认为翻译标准,其影响深远。它对商务英语的翻译同样指导作用,商务英语要求语言严谨、准确就要做到“信”,同时在“信”的基础上追求“达、雅”。 严复的三字标准在中国翻译界讨论翻译标准时,几乎无不提及。正是在三字标准的基础上,许多学者和翻译家结合自己的丰富经验,提出了自己的独特见解,从而进一步推动了我国的翻译研究和实践。例如,20世纪50年代初,傅雷在《〈高老头〉重译本序》中提出了“所求的不在形似而在神似”的重要观点;60年代初,钱钟书在《林纾的翻译》中提出了“化境”之说。“神似”论和“化境”说,同“信、达、雅”三字标准一样,都是具有中国特色的翻译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泰特勒的三条基本原则标准 18世纪末,爱丁堡大学历史教授亚历山大·F·泰特勒(Alexander Fraser Tytler,1947—1814年)在《论翻译的原则》(Essay on the Principles of Translation, 1791)一书中系统地提出了进行翻译和评判翻译的三条基本原则: (Essay on the Principles of Translation)一书中提出的著名的“三原则”: (1)A translation should give a complete transcript of the ideas of the original work.(译文应当完全复写出原作的思想) (2)The style and manner of writing should be of the same character as that of the original. (译文的风格和笔调应与原文的性质相同) (3)A translation should have all the ease of the original composition. (译文应和原文同样流畅) 三、“功能对等”

钱钟书的翻译语妙天下

钱钟书的翻译语妙天下 钱钟书,一座文化昆仑,一代博学鸿儒。他博学多能,兼通数国语言,学贯中西,在文学创作和学术研究、翻译三方面均做出了卓越成绩。 钱钟书的翻译恣肆传神信属鬼工。他译英国诗人拜伦写给情人的一封信,走笔典雅,一不留神,竟超过了原文,成了倾诉离别之苦的绝唱;也完美地实践了他提出的翻译的“化境”(既能不因语文习惯的差异而露出生硬牵强的痕迹,又能完全保存原有的风味)之说。拜论原文:Everything is the same, but you are not here, and I still am. In separation theone who goes away suffere less than the one who stays behind.钱钟书译文:此间百凡如故,我仍留而君已去耳。行行生别离,去者不如留者神伤之甚。 译文用典浑然天成,丝毫不露翻译之痕;令人玩味再三,拍案叫绝。 从1950年到1956年,钱先生几乎没有文章发表。这六七年时间,一个大学问家怎能无论著问世?一直让学界感到不可思议。

原来在这段时间里,钱钟书先生担任《毛泽东选集》英译委员会主任委员。刘继兴考证,钱钟书先生曾在1955年填写的《中国作家协会会员表》中说:“自1950年7月起至去年(1954)2月皆全部从事《毛泽东选集》英译工作,故无暇顾及其他活动”。 《毛泽东选集》是毛泽东思想的集中体现。把“毛选”四卷准确地译成英文,是极为严肃的政治任务。谁能领衔担此重任,学贯中西的钱钟书先生自然是最合适的人选了。 钱钟书当年从清华考取牛津大学留学生时,其考试成绩名列榜首。他在牛津大学爱克赛特学院潜心攻读英国文学,其时牛津大学出版一套“东方哲学、宗教、艺术丛书 ”,聘请钱钟书担任特约编辑,他是编辑组中惟一的一个中国学生,其英文水平可见一斑。钱钟书的学术代表作《管锥编》中征引西方学者和作家达千余人,征引包括数种语言的著作1780多种。很多引用的外文是钱钟书先生凭他超人的记忆默写出的。由此可见他英文造诣之深。 1950年,中央有关领导几次邀他担任《毛泽东选集》英译

翻译理论与实践试题及答案

翻译理论与实践试题 一、选择题(在四个选项中选择一个正确答案):20% 1. 中国古代佛经翻译家------提出了“既须求真,又须喻俗”的翻译思想。 A. 鸠摩罗什 B. 玄奘 C.安世高D。释道安 2. 严复说的“一名之立,旬月踟躇”是指---------------------。 A. 翻译一部书要化一个月时间作准备 B 翻译一个术语往往要考虑很久 C.只有化苦功才能翻译成一部名著 D.书名的翻译颇费思量 3..下列四句,----句的表述是不正确的。 A. 鲁迅提出过“宁信而不顺”的翻译观点。 B. 马建忠主张“善译”的翻译标准。 C. 钱钟书认为文学翻译的最高标准是“化”。 D. 傅雷认为文学翻译的最高境界是“形似”。 4.下列四位翻译家中,英译《红楼梦》的是------。 A. 林语堂 B. 杨宪益 C. 杨必 D. 鲁迅 5.英国语言学家M.A.K.Halliday提出的构成语境三要素中,fields of discourse指---------------------------。 A. 交际内容 B. 交际方式 C. 交际风格 D. 交际地点 6. 多用被动语态是----------的一个比较明显的语法特点。 A. 广告英语 B. 科技英语 C. 新闻英语 D. 法律英语 7. “意译”是指译文从意义出发,要求将原文的意义正确表达出来,不必拘泥于------的形式。 A.词句 B. 词句和比喻 C. 各种修辞手段 D. 词、句、以及各种修辞手段 8.. ------翻译了莎士比亚的全部戏剧作品。 A. 朱生豪 B. 卞之琳 C. 梁实秋 D. 林语堂 9. fast, firm, secure三个同义词中,firm的正规程度介于前后两者之间,由此可以判定,它最有可能源自------。 A. 法语 B. 拉丁语 C.盎格鲁-撒克逊语 D. 德语 10. 下列四种“语体”中,--------的语言最为正规。 A. 广告英语 B. 法律英语 C. 新闻英语 D. 科技英语 二、问答题:30% 1. 为什么严复要在他的翻译标准中加上一个“雅”字?你认为现在我们应该怎样理解 这个“雅”字?

[钱钟书翻译观浅析]钱钟书翻译观

[钱钟书翻译观浅析]钱钟书翻译观 钱钟书作为中国20世纪以睿智和博学著称的国学大师,不仅深谙中国古典文化,而且对西方主流学术思想也有着深刻的见解。从20世纪八九十年代开始,钱钟书的影响从学术界、知识界逐步扩大到大众文化领域,并在国内外形成了“钱学”这一文化现象。本文从钱钟书《林纾的翻译》着手介绍了其“化境”翻译观极其影响。 一、钱钟书小传 钱钟书,字默存,号槐聚,笔名中书君,1910年出生于江苏无锡。十岁在无锡东林小学就读,十三岁考入美国圣公会办的苏州桃坞中学。他读书过目不忘,幼年时读了许多古代小说,并能流畅无碍的背出其中章节。1929年,十九岁的钱钟书被破格录取考入清华大学外文系――数学仅得15分,但国文和英文成绩突出。1933年,清华大学外文系毕业;1935年至1938年在欧洲留学,获得文学学士学位;1941年出版散文集《写在人生边上》;1946年出版短篇小说集《人•兽•鬼》;1947年出版了长篇小说《围城》;翌年出版《谈艺录》。1949年后,在清华大学及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从事文学研究。1998年,钱钟书先生因病在北京逝世,享年88岁。 二、“化境”翻译观 文学翻译的最高境界可以说是“化”。把作品从一国文字变成另一国文字,既能不因语言习惯的差异而露出生硬牵强的痕迹,又能完全保存原作的风味,那就算得入于“化境”。 《林纾的翻译》――钱钟书 1、“化境” “化境”是钱钟书1964 年在一篇谈论翻译的文章《林纾的翻译》中提出的翻译主张,颠覆了以“信”为基本的传统翻译主张,开创了以追求“美”为标准的现代翻译理论,比较全面地反映了钱先生的翻译思想,也为当代翻译理论研究指明了新的方向。

翻译理论与实践基础知识

Wheelchair Accessible/ For Disabled Only 残疾人厕所 Automatic Flush 免冲式厕所 Sensor Tap 伸手出水 Flush after Use请便后冲洗/来也匆匆,去也冲冲 Toilet/Washroom/Restroom 公共厕所 Caution: Wet Floor 小心滑倒 Gentle Reminder 温馨提示 Drinking Water 取水处 Do Not Leave Your Belongings behind 请你带好随身物品 Keep off the Grass 少一个脚印,多一份绿色 Drive Slowly 高高兴兴上班去,平平安安回家来 Look out for coming traffic! 别往火坑里跳(交通安全) 20% Off 八折优惠 Beverage Not Included 酒水另付 do not know their ABC 他们目不识丁 2.If the public officials of higher authorities resort to bribery, those of lower authorities will follow. This is called “Fish begins to stink at the head .” 【译文】上级公务员行受贿,下级公务员也会效仿。这叫“上行下效”。 3.Only the knife can save him. 【译文】“只有外科手术才能救他。” 4. When I am Dead,My Dearest (C.G.Rossetti) I shall not see the shadows,(a) 我不会重见那荫影, I shall not feel the rain;(b) 我不会感觉雨天来临; I shall not hear the nightingale(C) 我不会听见那夜莺, Sing on as if in pain(b) 一声声仿佛哀鸣。(虞苏美译) 5. The Golden Sunset (H.W.Long Fellow) The sea is but another sky, 茫茫然苍天如大海, The sky a sea as well, 浩浩然大海似苍天; And which is earth and which is heaven, 何处天上?何处人间 The eye can scarcely tell. 俗眼岂能分辨?!(孙梁译) Criterion of Translation ? 1. Yan Fu’s (1853-1921)Triple Principle of Translation (faithfulness, expressiveness, elegance) ?His faithfulness means that the translated text should be faithful to the original text. ?His expressiveness means that the translated text should be expressive and coherent and the version should be smooth, and easy to read and understand. ?His elegance demands that the translated text should be exquisite and that its style ought to be very graceful. ? 2. Liu Zhongde’s Triple Principle for translation ( faithfulness, expressiveness and closeness) 信于内容(to be faithful to the content of the original) 达如其分(to be as expressive as the original) 切合风格(to be as close to the original style as possible)

钱锺书论翻译-2 versions

原文: 把作品从一国文字转变成另一国文字,既能不因语文习惯的差异而露出生硬牵强的痕迹,又能完全保存原有的风味,那就算得入于“化境”。十七世纪有人赞美这种造诣的翻译,比为原作的“投胎转世”,躯壳换了一个,而精神姿致依然故我。但是,一国文字和另一国文字之间必然有距离,而且译者的体会和他自己的表达能力之间还时常有距离。因此,译文总有失真和走样的地方,在意义或口吻上违背或不尽贴合原文。那就是“讹”,西洋谚语所谓“翻译者即反逆者”。中国古人也说翻译的“翻”等于把绣花纺织品的正面翻过去的“翻”,展开了它的反面。 译文1 蔡力坚?s version Sublimation is reached when a discourse is transformed from one language into another without a trace of awkwardness typically resulting from the tension in reconciling the differences between the languages, while whatever is present in the source text is still there in the target text, and hence what is called …the transmigration of souls?, to quote a seventeenth century scholar, is flawlessly engineered. As a result, the spirit and stylistic flavor of the original remain intact despite the change of their container, i.e. the coding system. There is, however, an unbridgeable divide between languages and between the translator?s appreciation of the original and his ability to present what?s in his mind to the target reader. Some losses and d amages are inevitable along the way. One should not be surprised when deviations from the original do occur whether in meaning or tone, leading to such accusations as …traduttore, traditore? (Translator, you?re a traitor) in the West and …Translating is like turning over an embroidered picture and showing its back? in ancient China. 译文2 (adapted version based on Cai?s ): Huajing, or the acme of perfection, is attained when a literary work is translated from one language into another with whatever style in the original retained but no trace of awkwardness in the translation typically resulting from the differences in language use. Such a brilliantly crafted translation was acclaimed by a seventeenth century scholar as the transmigration of souls: the spirit and stylistic flavor of the original remain intact despite a changed body. There exists, however, an inevitable gap between the two languages involved and, what?s more, the frequent discrepancy between the translator?s appreciation of the original and his ability to present it in the target language. Hence instances of distortion and misrepresentation can always be found in the translation, departing to a greater or lesser degree from the original either in meaning or tone. Such is what has been called "deviation", as is reflected also in the proverbial criticism “Traduttore, traditore” (Translator is traitor) in the West and the lament in ancient China that translating amounts to turning over a piece of embroidery, only to find its wrong side to be seen.

翻译理论与实践方向参考书目

理论与实践方向参考书目 1. 中文部分 《口译技巧》<法>达尼卡.塞莱斯科伟奇著,孙慧双译.北京:北京出版社,1979年12月第一版. 《英汉翻译手册》钟述孔。北京:商务印书馆,1980年3月第一版。 《翻译理论与技巧论文集》。本公司选编,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1983年8月第一版。 《外国翻译理论评介文集》本公司选编,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1983年8月第一版。 《意态山来画不成?―――文学翻译丛谈》翁显良,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1983年12月第一版。 《翻译研究论文集》(1894-1948)中国翻译工作者协会《翻译通讯》编辑部编,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84年2月第一版。 《翻译研究论文集》(1949-1983)中国翻译工作者协会《翻译通讯》编辑部编,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84年11月第一版。 《翻译论集》罗新璋编,北京:商务印书馆,1984年5月第一版。 《新编奈达论翻译》谭载喜编,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1999年10月第一版。 《翻译的艺术》许渊冲,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1984年10月第一版。 《七缀集》钱钟书,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年第一版。 《文体与翻译》刘宓庆,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1986年3月第一版。 《文学翻译原理》张今。开封:河南大学出版社,1987年9月第一版。 《等效翻译探索》金隄,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1989年4月第一版,1998年7月第二版。 《翻译:思考与试笔》王佐良,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中国翻译文学史稿》陈玉刚,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1989年8月第一版。 《当代翻译理论》刘宓庆,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1999年8月第一版。 《西方翻译简史》谭载喜,北京:商务印书馆1991年5月第一版。

浅谈钱钟书的“化境”翻译观

浅谈钱钟书的“化境”翻译观 摘要:本文将首先简要介绍钱钟书先生,其次将着重介绍钱钟书的翻译思想并 对钱钟书的“化境”说做重点描述。钱钟书的“化境”说既传承了中国传统艺术哲学,又吸收了西方的艺术思想;既阐明了翻译艺术的特点,又揭示了艺术创造的普遍 规律。而这些正是我们值得学习和借鉴的地方。 关键词:翻译思想化境钱钟书先生 一、简介 钱钟书是中国著名学者、现代文学研究家、作家、文学史家、古典文学研究家,著有散文集《写在人生边上》,长篇小说《围城》等。但是,他在翻译方面 的成就也很突出。早在1935年,钱钟书为温源宁一本英语文集作书评,将Imperfect Understanding译作《不够知己》,深得“两脚踏中西文化”的林语堂的赏识。虽然 他在翻译学上的成就只是学术研究中的一个“雕栏”,但对译学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二、钱钟书的翻译思想 每个译家在提出一个翻译思想或理论时,首先关心的是这个思想或理论能否 用来指导翻译的实践性操作,基于这样,翻译理论的注意力主要放在翻译方法和 技巧的研究。钱钟书用“诱”、“讹”、“化”三字对翻译的性质、功用、易犯的毛病 和理想的最高境界做出了独特的概括。所谓“诱”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媒”。钱 钟书认为,“媒”和“诱”所指的是翻译在文化交流中的作用。也就是说翻译是个“居 间者”和“联络人”,诱使我们去了解外国作品,去阅读外国作品,好像“做媒婆”似的,促使各国文化结下“文学姻缘”,使国与国之间和平友好相处。所谓“讹”,钱 钟书在《林纾的翻译》中说:“一国文字和另一国文字之间必然有距离,译者的理解和文风跟原作品的内容和形式之间也不一样,而且译者的理解和自己的表达能 力之间还时常不尽相同。”所以译文和原作之间总有“失真”和“走样”的地方,在意 义理解或语气上也和原文的风格不符。也就是说,翻译中,劣等的译文不是“居间而是离间”,就不能吸引读者去读原著,同时也破坏了原著的名誉。 钱钟书认为“化”是文学翻译的最高境界,他提出,把作品从一国文字转换成 另一国文字既不能因语言习惯的差异而露出生硬牵强的痕迹,又不能完全保存原 有的风味,那算得入于“化境”。所谓化境,要在忠实于原文的基础上消除两种语 言之间的隔阂,达到译文的“化”稍近于将传统译论的“信”、“达”、“雅”三者合而为一这种近似,或者说渊源关系,正可以作为探讨“化境”说的起点。按照钱钟书的“化境”说,理想的翻译应基于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内容准确,尽量忠实于原文 和原作者的意图;第二,易于理解,其实质是以读者为中心,确保译文自然、易懂;第三,形式恰当,既要紧密依托原文,又应充分考虑译入语规范,避免生搬 硬造。“化境”的翻译是在没有改变原文精神前提下一种语言形式不漏痕迹的变化。文学翻译中的创造过程是译者与“自然、道、天”相统一的过程。文学翻译中的“自然、道、天”是指和译者相对的客体,主要指原文的内容及风格,也包括翻译的普遍转换规律和译文的语言规律,当译者完全领会了原文的内容及风格并完全掌握 了翻译的普遍转换规律和译文的语言规律时,译者的表现能力、表现技巧和被表 现的对象就融为一体,没有距离了。“化境”还意味着对翻译技巧的超越。钱钟书说:“就文体或风格而论,也许会有希莱尔马诃区分的两种翻译法,譬如说:一种尽量“欧化”,尽可能让外国剧作家安居不动,而引导我国读者走向他们那里去; 另一种尽量“汉化”,尽可能让我国读者安居不动,而引导外国作家走向咱们这来。

翻译理论与实践(赵秀明)期末复习题

一、翻译的基本理论复习题 〔一〕列举至少三种翻译标准〔中、西均可〕,并指出是由谁提出的。 中国的:严复,信雅达三字标准; 林语堂:忠实,通顺,美的标准 傅雷,神似;茅盾:意境论;钱钟书:化境 赵秀明:韵味说 外国的: 泰特勒的三原则〔1.译文应完全复写出原作的思想 2.译文的风格和笔调应与原文的性质相同3.译文应和原作同样流畅〕 费道罗夫的等值论:等值即译文和原文等值,表现在读者看了原文和译文之后,其感受的等值性。 奈达的等效理论 奈达从社会语言学和语言交际功能观点,提出“最接近的,自然的等效翻译〞概念,认为翻译必须以接受者服务为中心,要根据不同接受者的要求对译文作相应调整。 二〕翻译的主要方法有_直译_和_意译_。 “直译〞就是忠实的再现原作思想内容,并尽量保存原作语言形式的表现方法。原文如在形、义上与译语全同或是基本相同的可以直译,原语中的比喻或形象能为译语读者所接受的有时也可以采用直译。 “意译〞是忠实传达原作思想内容而放弃原作形式。多强调译文的效果,不求表层次形式对应,只求语言在深层次中的对应。不是主观臆断,是以不背离原文为限度,注意翻译时对原文结构的调整,用规X的译语表达。 〔三〕列举你所掌握的翻译技巧。 技巧是翻译的具体策略,在直译和意译两大类翻译方法之下,具体的翻译技巧有分切、转换、转移、还原、阐释、融合、引申、反转、替代、拆离、增补、省略、重复、重组、移植等。再概括起来,可以归结为增、减、移、换四大策略。 〔四〕列举中、西翻译史上著名翻译家至少十位。 傅雷,季羡林,草婴,鲁迅,杨绛,朱生豪,X谷若,诺思,查普曼,费洛里欧,何兰德,阿瑟伟利,弗兰茨库恩,玄奘、义净、徐寿、李善兰、赵元益、卞之琳、叶水夫、黄龙、茅盾;乔叟、西塞罗、哲罗姆、阿尔弗雷德国王、波伊提乌、诺思 〔五〕谈谈翻译的困难〔至少两点〕。 首先理解的困难。汉语和英语都是很发达的语言,以表达丰富细致著称,要理解的准确必须处处细致。Eg:in the seventh heaven不可按表面译为“升天〞本意是“非常高兴〞:翻译方法的选择是另一困难。直译和意译的选择,翻译腔的消除,内容与形式的统一都需要熟练的技巧。 〔六〕中、西语言的主要差异是: 语言差异:汉语属于汉藏语系,是表意文字,句子有语调,有形态变化。英语属于印欧语言,是拼音文字,单词有声调,没有严格意义的形态变化。汉语语音的一大特点是音节匀称,成双成对。于是双音节化和四音节化成了现代汉语的主要节奏倾向。 句子差异:由于中西方思惟方式不同,英汉两种语言的词的结合表现为两种性质不同的序列。英语是开放式序列,在词的组合中,核心词一般居于首位,其限定成分可以随想随加。而汉语是闭合式序列,在词的组合中,核心词一般位于尾部,限定修饰成分在先,说到核心词,序列便闭合。 〔七〕一个合格的译者应具备哪些素质? 1.扎实的语言功底。~是保证译文质量的根本。译者应具有扎实的汉英语言基本功,较强的驾驭两种语言的能力,能正确理解原文,熟练运用本族语的写作能力。 2.丰富的文化知

翻译理论与实践

Chapter Two: Translation: Theory and Practice Part 1.Understanding of Translation 1. Definition of translation: Definitions of proper translating are almost numerous and varied as the persons who have undertaken to discuss the subject. This diversity is in a sense quite understandable; for there are vast differences in the materials translated, in the purposes of the publication, and in the needs of the prospective audience. Moreover, live languages are constantly changing and stylistic preferences undergo continual modification. Thus a translation acceptable in one period is often quite unacceptable at a latter time. (Eugene Nida) Translation is the expression in one language (or target language) of what have been expressed in another, source language, preserving semantic and stylistic equivalence. (Dubois. J.et al) Translation is craft consisting in the attempt to replace a written message and/or statement in one language by the same message and/or statement in another language. (Peter Newmark) 翻译是运用一种语言把另一种语言所表达的思维内容准确而完整地重新表达出来的语言活动。(张培基) 把已说出或写出的话的意思用另一种语言表达出来的活动。(季羡林、许国璋) 翻译是将一种语言文字所蕴含的意思用另外一种语言文字表达出来的文化活动。(王克非) 2. Translation principles: A. F. Tytler’s three laws of translation: 1) The translation should give a complete transcript of the ideas of the original work. 2) The style and manner of writing should be of the same character with that of the original. 3) The translation should have all the ease (流畅自然) of the original. 严复:信达雅

翻译理论与实践——翻译概论2009

翻译理论与实践——翻译概论 一、翻译的定义 二、翻译的目的和任务 三、翻译的标准 四、翻译问题研究 五、翻译方法研究 一、翻译的定义 自从人们的翻译活动开始以来,已经有许许多多的人给翻译下过定义。关于翻译,我们不能简单地定义为“一种语言的另一种表现形式”。随着翻译理论和实践的发展,翻译家们对翻译总是产生新的认识,不同的翻译家以及不同时期的翻译家对翻译概念的解释也有所不同,这些解释各有千秋,有的比较片面,有的比较全面。如何给翻译下一个准确的定义的确是一个棘手的问题,它受到人们对翻译实践过程的认识的约束。目前从不同角度对翻译的定义有许多种,下面列举一些比较具有代表性的定义。 国内的翻译家及学者对翻译的定义: 1.吴献书认为,翻译是将一种文字之真义全部移至另一种文字而绝不失其风格和神韵。 2.张培基认为,翻译是用一种语言把另一种语言所表达的思维内容准确而完整地表达出来的语言活动。 3.刘宓(mi)庆认为,翻译的实质是语际的意义转换。 4.蔡毅认为,翻译是将一种语言传达的信息用另外一种语言表达出来。 5.王克非认为,翻译是将一种语言文字所蕴涵的意思用另一种语言文字表达出来的文化活动。 6.李运兴认为,翻译就是用译语语篇传达源语语篇及译者的交际目的。 7.汪涛和黄新渠认为,翻译是一种语言文字的实践,是利用一种语言文字将另一种语言文字所表达的思想确切而完善地重新表达出来的实践。 8.王宏印认为,翻译是以译者为主体,以语言为转换媒介的创造性思维活动。所谓翻译,就是把见诸于一种语言的文本用另一种语言准确而完整地再造出来,使译作获得与原作相当的文献价值或文学价值。 9.冯庆华认为,翻译是许多语言活动中的一种,它是用一种语言形式把另一种语言形式里的内容重新表现出来的语言实践活动。翻译是一门艺术,是语言艺术的再创造。 10.陈宏薇认为,翻译是跨语言、跨文化的交际活动,翻译是科学,是艺术,是技能。 国外的翻译家及学者对翻译的定义: 1.泰特勒认为,好的翻译应该是把原作的长处完全地移注到另一种语言,以使译入语所属国家的本地人能明白地领悟、强烈地感受,如同使用原作语言的人所领悟、所感受一样。

传统翻译的理论分析

传统翻译的理论分析 作为凝结数代人智慧结晶的宝藏,中国传统翻译理论一直闪耀着独特的光芒。回顾对传统翻译理论的研究,从最初的自得,到强烈的反思倾向,再到积极研究,它的价值,尤其是现代价值,逐渐为人们所挖掘、接受。 一、中国传统翻译理论 中国传统翻译理论中,严复的“信达雅”说,傅雷的“神似”论,以及钱钟书的“化境”说较负盛名。不同时期翻译理论的内在联系使我国传统翻译理论形成一个较为完整的结构体系,即“案本—求信—神似—化境”。 严复在《天演论》中,提出自己经典的翻译理论:“译事三难:信、达、雅。”这一理论要求译者在翻译时做到:忠于原文,强调原文内容的准确传递,即信;意思表达准确流畅,强调译文的可接受性,即达;文笔优美,富有文采,强调文章的可读性,即雅。三者是个完整的原则体系,是严复结合了古代佛经翻译基础和自己的实践提出的。 傅雷的“神似”说见于“《高老头》重译本序”,“以效果而论,翻译应该象临画一样,所求不在形似而在神似。”“神韵全部抓握住了,才能放大胆子。”他认为翻译在于“得其精而忘其粗,在其内而忘其外”。神行皆具最佳,当神似与形似无法两全时,就不该拘泥于字面,应使译文成为纯粹的目的语,能朗朗上口。为求神韵,而稍

略形色。而精读熟读原文,对原文透彻理解,是“神似”的前提条件。 在前两个翻译理论的基础上,钱钟书又提出了“化境”论。 “文字翻译的最高理想可以说是‘化’。把作品从一国文字转变成另一国文字,既能不因语文习惯的差异而露出生硬牵强的痕迹,又能完全保存原有的风味,那就算得入于化境。”十七世纪有人将这一翻译的造诣,“比为原作的投胎转世,躯壳换了一个,而精神姿致依然故我”。终于原作而又生动自然。 二、中国传统翻译理论的现代价值 (一)人文主义价值。现代社会中,人文关怀和人性价值已经成为一种时尚的价值名词。我国传统翻译理论中对读者的重视反映出传统理论对人的重视。在翻译中,以读者的理解和享受为先,以人为本,重视读者,反映了传统理论的现代人文价值。 严复的“信达雅”,首者“信”,对原文意思的准确传递有助于读者更好的从文字里领会原文的意思,可以满足读者阅读需要;而“达、雅”,准确流畅又富于文采的译文则帮助读者更好的理解原文的灵魂和真谛。 严复曾在与梁启超的通信中提到:“仆之于文,非务渊雅也,务其事耳。”即反映出他对雅,也就是对文采,对艺术性的要求并不是“渊雅”,而是“务事”的、世人读者多能接受的“通雅”。他“用近世俗利俗文字,则求达雅”来表明对世人阅读需要的重视。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