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心理学[第三章社会化与自我概念的发展]山东大学期末考试知识点复习

第三章社会化与自我概念的发展

一、社会化的概念

(一)社会化

社会化(socialization)通常指个体在社会影响下,通过社会知识的学习和社会经验的获得,形成一定社会所认可的心理一行为模式,成为合格社会成员的过程。

1.社会化的意义

个人要通过社会化而得以适应社会并获得发展的基点。社会则通过社会化而培养它的继承者,使得人类文化可以延续并在此基础上发展。

2.社会化的内部条件

人类素质(人类个体自身的学习潜力和人类存在独有的语言)客观地决定了人类独有的接受社会化的可能性。

3.社会化的本质

社会化的本质是社会经验的传递。人类社会特有的语言现象为这种传递提供了实现的条件。由于语言的存在,人类祖先的经验得以积累下来,并直接构成后人赖以社会化的最为重要的文化环境。

4.社会化过程的特征

(1)连续性。人生每一阶段的社会化,都是以前一阶段的社会化为基础的。前一阶段的社会化状况,会对后一阶段的社会化产生深远影响。

(2)无终点性。科技的发展,文化的碰撞不断引导着生活方式的变化,迫使人们不断适应社会新的变化,不断进行社会化。

(二)社会化的基本目标

1.语言社会化

语言社会化是社会化最为重要的一个目标。本质上人的社会化是从掌握语言开始的,其他一切社会化目标的实现,也是以语言社会化为前提的。掌握一种语言本身的过程就是社会化的过程,在某种意义上,在多大程度上掌握了一种社会的语言,也就在多大程度上获得了社会化。

2.社会角色的社会化

一个人一生中的社会角色在不断变化,不同的阶段社会化的任务也不同。社会化的一般结果是使人们适应特定社会的要求,获得特定社会角色的知识技能,并形成与特定社会角色相统一的自我概念。

(三)社会化与个性化

1.个性化的含义

个性化是指个体在特定社会条件的影响下,在实现社会化的同时形成个人心理—行为倾向独特性的过程。个人的独特性通过高度带有个人色彩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以及稳定而特别的个人能力、气质和性格等特点得到显示。

2.个性化的过程

个人的个性化是与社会化同步进行的,社会化目标的实现过程也是个性化的过程。

(1)对于群体而言,社会对于一个特定群体有着相对一致的期望和对待,这使在同一个特定群体中的人们有着系统化的共同社会生活。因此人们可以发展起社会要求的、共同的、与社会期望一致的观念、情感、思维和行为方式,使社会的社会化目标得以实现。

(2)对于个体而言,除了与其群体中他人相对一致的共同生活外,还有着不同于他人的、独特的、难于被系统化的社会生活。

①每一个具体的社会化执行者,除了按与社会文化相适应的要求、期望和对待作为被社会化者的个人之外,还按照自己独特的倾向与方式对待不同的个人,从而

导致每一个被社会化者与社会化执行者之间的相互作用都有其独特的一面。

②在与社会环境发生相互作用时,个人是一个具有能动性与选择性的主体。这种能动与选择使得人们的经验世界与他人有所不同,使观念、情感、思维和行为方式在内容和表现方式上都高度具有个人色彩。

3.社会化与个性化的关系

社会化与个性化过程是相互影响、不可分割的统一体。对于个人的发展而言,个性化与社会化具有同等重要的地位。社会化保证了人类社会的延续与文化的传留,个性化使得个人可能具有超越和改善现实的独特性与创造性。

一个社会如果只允许社会化的存在而扼杀个性化,它就可能长期在一种水平上简单重复而少有革命性的成就;但如果一个社会过分强调个性化而忽视社会化,那么这个社会将可能冒失范和动乱的危险。

二、社会化的心理机制

(一)角色引导机制

1.角色的含义

角色指一定社会身份所要求的一般行为方式及其相应的内在心理状态。社会对人的要求、期望与对待,取决于他在社会结构中所处的位置和担负的社会角色。

2.社会化经验高度一致的原因

(1)人们总体的社会化倾向,是由大社会的基本倾向决定的。

(2)社会是人们进行各种社会判断和自我价值判断的首要的和稳定的参照系。

3.角色采择在角色引导中的作用

通过角色采择,人们可以反回来调节自己的行为,使其符合情境的需要和他人的期望。

1.自我评价需要的产生

个人的不断成长,自我意识水平的不断提高,直接导致人们进行自我评价的需要越来越强烈。在明确评价和确认自己的状况后,才能明确自己作为主体同别人及周围世界的关系,以及对所处环境中的他人及其他客体应当怎样行为。

2.社会比较机制的研究

社会比较是将自己的状态与他人的状态进行对比以获得明确自我评价的过程。在许多情况下,社会比较是人们形成明确自我评价的惟一途径。对社会比较机制的研究大致有以下结论:

(1)高田利武(1979)指出:人们面临的情境越是偏于社会方面,越是缺乏客观标准,他们要求进行社会比较的倾向也越强。

(2)米尔格莱姆(1965)与谢立夫(1935,1969)指出:社会比较不仅有即时的行为效应,而且会导致稳定的观念改变,经过社会比较过程所获得的规范概念在人们独处时也会发挥作用。

(3)L.Festinger(1957)指出:当人们不能确定自身状况的社会评价意义时,人们倾向于选择与自己社会特征相同的人进行比较。

(4)R.M.Friend & J.Gilbert(1973)指出:人们进行社会比较的动机十分复杂,确切了解自己的状况仅仅是社会比较动机的一种原因。

(5)A.S.Dreyer(1954)和R.M.Friend &J.Gilbert(1973)指出:人们的自信心状况直接决定着其社会比较的性质及其社会化后果的指向。

(6)古火田和孝(1981)指出:在对人们进行社会引导时,除了要注意进行个人问比较外,也应该重视个人内在的历时性比较,重视超出自身所属社会群体的狭窄范围而进行广泛的比较,从而有助于人们形成更为适当的自我概念并向更为理想的社会化目标发展。

1.传统的强化倾向的心理学理论强调外部社会制约力量对于人们社会化过程的影响,认为个人行为规则与行为方式的获得依赖于个人接受社会外部强化的直接经验。

2.班杜拉认为人们的社会化不只取决于行为实践,还受观察学习的经验及其相关的心理机制的影响。

(1)个人行为规则与行为方式的获得不仅依赖于个人接受社会外部强化的直接经验,也是建立在由替代强化作为支持心理机制的观察学习经验基础上的。

当人们通过对他人接受外部社会的强化作用进行观察并取得间接经验时,这种间接的学习也会对人们产生同样或类似的定向作用,即替代强化作用。

(2)随着人们自我意识水平的不断提高和自我评价的标准与系统逐步形成,自我强化也是社会化经验中具有自我引导性质的重要机制。

运用自我强化机制来引导自己的经验时,当行为符合于自设标准,人们会以奖励的方式来给自己以强化;反之,便会进行自我惩罚。

(四)亚社会认同饥制

1.亚社会也称次级社会,通常指相对于宏观意义上的大社会而存在的直接社会环境,有时也指对应于较大社会背景存在的较小社会背景。

2.亚社会与大社会是特殊与一般的关系,它除了包含大社会所具有的特点、要求、规范、价值倾向和强化手段外,还具有许多大社会没有的独具特色的要求、规范、价值倾向和强化手段。亚社会中存在着许多与大社会相一致的特征,同时也可能存在与大社会不同甚至相悖的特征。

3.亚社会是人们社会化的直接背景。外部社会对于人们的要求与期望、奖励与惩罚,都是以亚社会为出发点的,因此人们在其社会化过程中需要认同的是作为自己直接生活世界的亚社会。不同的亚社会生活经验,是人们能在获得社会

化的同时实现个性化的重要原因之一。

4.亚社会与大社会的不相一致,常常是人们特别是青少年社会化过程产生冲突的根源。

三、自我概念及其发展

社会化过程中,人们的行为导向机制包括外部引导和自我引导。人们自我引导能力的形成是通过自我概念的发展来实现的。

(一)自我概念的含义

1.自我

在心理学领域,有两个高度不同的概念都被译作自我:

(1)self

self是指个人的反身意识或自我意识(self - consciousness)。西方绝大多数心理学家关于自我的讨论都是在这一意义上进行的。我国心理学家对于自我的理解也高度一致地与self的内涵相对应。

(2)ego

ego是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理论中的核心概念之一,指人的个性从本我(id)分化出来,指导个人适应现实社会生活,使个人行为超越快乐原则而遵循现实原则的个性部分,是个人与现实的协调者。

2.自我概念(self - concept)

(1)罗杰斯认为,自我概念是个人现象场中与个人自身有关的内容,是个人自我知觉的组织系统和看待自身的方式,对于一个人的个性与行为具有重要意义,控制并统合着对于环境知觉的意义,高度决定着个人对环境的反应。

(2)伯恩斯将对象自我(self as known)和主体自我(self as knower,即作用自我)并列为自我概念的两个部分,并将自我概念理解为自我态度系统。

(3)奥尔波特提出以“统我”(proprium)替代自我概念。统我包括个人的躯体自我感觉、自我同一性、自我扩展、自尊、自我意象、理性活动的自我意识、对统我的追求及主体自我等。

而后奥尔波特又将主体自我的内涵从统我概念之中独立了出来,认为“自我”就是主体自我,而其他以自身作为对象的各个方面则为统我。

(二)自我概念的功能

1.保持内在一致性

个人对自己的理解是其内在一致性的关键部分。个人需要按照保持自我看法一致性的方式行动。通过维持内在一致性的机制,自我概念起着引导个人行为的作用。2.决定个人对经验的解释

经验对于个人具有的意义是由个人的自我概念决定的。获得相同经验的人们对于经验的解释可能很不同。人们倾向于按照与自己的自我概念相一致的方式来解释自己的行为。

3.决定人们的期望

人们对于事情发生的期待、对于情境中其他人行为的解释以及自己在情境中的行为都高度决定于自我概念。由于自我概念引发与其性质相一致或自我支持性的期望,并使人们倾向于运用可以导致期望实现的方式行为,因而自我概念具有预言自我实现的作用。

(三)自我概念的结构

各个学者对自我概念的结构存在不同的看法,有代表性的观点包括:1.詹姆斯将自我划分为主体自我和客体自我两部分,前者指个体的纯粹经验,后者指经验的内容。他主要分析的是客体自我的结构,认为自我具有身体自我(bodily self)、物质自我(material self)、社会自我(social self)和精神自我(spiritual self)四个重要性不同的层次。个人在每一方面对自己的反身意识,就构成了每一

种自我的具体内容。

2.米德也将自我划分为主体我和客体我,并对二者的关系进行了探讨。

(1)主体我(I):是自我的动力部分,是自我活动的过程,虽然它在客体我的框架范围内活动,但具有面向未来的前瞻性,可以超出既有的客体我框架,使人的行为具有自由性、创新性与新异性。

(2)客体我(me):是自我意识的对象,同时也是自我意识的本体,它是通过接受别人或社会对自己的有组织的态度系统而形成起来的。

客体我是自我活动的本体建构,它制约主体我的活动,而主体我是客体我变化和发展的引导者,前一时相的主体我活动将成为后一时相的客体我的内容。

3.伯恩斯明确提出了一个同时包括主体自我与客体自我的自我概念结构图,如图3-1所示。

图3-1 自我概念的结构图

4.罗杰斯根据自己的临床实践,提出了与现实自我相对应的理想自我概念,

并认为现实自我与理想自我的差距是诱发神经症的一个原因。

5.施奈德与坎贝尔提出了实用自我(pragmatic self)与原则自我(principled self)概念。实用自我与原则自我可能是与人们实际的自我概念结构高度接近的。

6.罗森伯格提出自我可以划分为现有自我、期望自我(相当于理想自我)与表现自我。

(四)自我概念的发展

1.自我概念发展的基础

婴儿初生时没有自我与非我的分化。从认知上,6~8月龄时的婴儿开始有对自身的连续性的感觉。这是自我意识的萌芽,也是自我概念发展的基础。

2.自我概念发展的核心机制

儿童自我概念发展的核心机制,是他们在认知能力不断提高的同时存在着与他人的相互作用。

(1)镜像自我

社会学家库利认为儿童的自我概念是通过“镜像过程”(looking - glass process)形成起来的“镜像自我”(looking - glass self),儿童通过别人对于他的态度反应来了解和界定自己并形成相应的自我概念和实际自我。

(2)一般化他人

米德提出了“一般化他人”(generalized other)概念。儿童进行自我评价的依据,不是个别的人或独特的群体,而是将他们转换成了一个抽象的一般化他人,其自我概念是在设想的一般化他人如何看待自己的基础上形成的。

(3)重要他人

重要他人(significant others)是指对儿童自我概念发展起着非常重要影响的人。在不同的发展阶段,重要他人的构成也不同。在学龄前阶段,重要他人主要是家长。

山东大学期末考试知识点复习

到小学阶段,教师开始发挥可能超越家长的影响力,在小学高年级阶段,同伴的影响力会明显增加。进人中学直至大学,教师的影响力虽有所减弱,但也仍然会高度影响学生的自我概念状况。

3.自我概念形成的基础

自省能力是儿童形成自我概念的基础。我国3~3.5岁的儿童就已有近1/4的比例开始有自我体验,这一比例随年龄增长而逐步上升。

4.自我概念的相关研究结果

(1)小学三年级学生已形成十分清晰的自我概念,三到五年级学生自我概念的性别差异显著。

(2)不同年龄阶段学生的自我概念在结构上既有共同性,也有不同点。群体隶属、心理类型、人际关系、爱好、理想和学生角色是最为重要的几个方面的内容。

(3)自我概念对主观幸福感有预测作用;自我概念是双重的,存在外显自我和内隐自我两种成分。

(4)由于一切外部影响力量内化为个人的个性品质,都需要经过自我概念的中介。所以积极自我概念的培养,应当成为社会化的重要目标。

(5)自我会随着自我卷入变化和发展。

(6)个人的自我概念与脑功能有密切关系。位于人类大脑右额叶前部的某个区域,可能是人的自我意识中枢。

社会心理学期末复习

社会心理学期末复习【提纲】 第一章——绪论 1、社会心理学的研究对象 行为的内隐过程+外显过程 研究人在社会与文化环境中的行为。 *什么是社会行为? 社会行为包括:社会、文化、互动、人格 社会行为:人对各种简单与复杂的社会刺激所作的反应 人是社会行为的主体,在特定的社会生活条件下、具有独特的文化、具有完整的人格结构社会刺激:一类为社会情境,与某个个体或群体直接发生联系的其他个体或群体;一类为社会文化环境 反应:指广义的社会行为,是一个连续统,包括内隐的和外显的。 2、社会心理学的定义 (1)心理学取向的社会心理学 美国社会心理学家G.W.奥尔波特(G.W.Allport,1954)认为,社会心理学试图了解和解释个体的思想、情感和行为怎样受他人的现实的、想象的和隐含的存在所影响。 (2)社会学取向的社会心理学 艾尔乌德(C.A.Ellwood,1925),他指出“社会心理学是关于社会互动的科学”,他所关心的是“人类群体行为的心理学解释”。 3、社会心理学的学科定位 ·社会心理学是心理学的分支学科(吴江霖) ·社会心理学是社会学的分支学科 ·社会心理学是独立的边缘学科 边缘性:社会学和心理学这两门学科在解决社会问题时相互渗透的结果 独立性:独特的分析视角 独立边缘学科 (1)社会学(见“林”)

社会学使用社会水平的分析,试图理解社会行为的一般模式。 (2)人格心理学(见“树”) 根据个人独特生活历史和心理特征来解释行为。强调儿童期经历、能力和动机以及人格或心理调适的个人差异。 (3)社会心理学 社会心理学家采用“人际分析”水平进行研究。社会心理学家通常关注个人当前的社会情境,包括环境中的其他人,他们的态度和行为,他们与个体的关系。 4、社会心理学的研究范围 A.个体层面的社会心理和社会行为 (1)研究人的社会化(2)研究自我意识 (3)研究社会态度(4)研究社会认知 B.人际层面:社会交往和互动 (1)人际关系(2)人际沟通 (3)社会影响(4)侵犯和利他 C.群体心理(去个性化-巴金、费孝通;国民性;民族心理等研究) D.应用社会心理学(消费心理与广告效应;管理心理;宣传效应 第二章——社会心理学的历史和理论 一、社会心理学的形成历史 1971年美国当代社会心理学家E·霍兰德(E.P.Hollander) 《社会心理学的原则与方法》将社会心理学发展阶段划分为: 1) 社会哲学阶段 2) 社会经验论阶段 3) 社会分析学阶段 孕育时期——形成时期——确立阶段 二、社会心理学的孕育时期 两条基本线索: S-P-K-R(苏格拉底—柏拉图—卢梭): 人性虽然不能摆脱生物遗传的纠缠,但是却可以受到环境和教育的深刻影响。 A-M-H(亚里士多德—马基雅维利-霍布斯):

社会心理学复习资料

社会心理学复习资料 第一章 社会心理学:社会心理学是研究社会相互作用背景中人的社会行为及心理根据的科学。 社会心理学的主要构成部分:个人的社会心理与行为、人际相互作用和社会影响 一、社会心理发展 1、社会化 2、态度及其测量 二、认知社会心理学 1、社会知觉 2、刻板印象与归因 3、自我概念 4、价值取向 三、社会互动 1、沟通 2、人际吸引 3、人际关系 4、助人行为 5、侵犯行为 四、社会影响 1、从众、依从和服从 2、劝导与态度改变 3、群体中的相互作用 4、合作、竞争与冲突社会心理学的发展 一、史前思想积累阶段 柏拉图:人性深受社会环境影响,教育和社会制度可以改变人性。 亚里士多德:人性由生物本能决定,难以改变。 孔子:对人的社会知觉和评价是相对的。 老子内心和外表的矛盾长存。 二、产生阶段阶段 (一)社会心理学的初创时期 学科影响:社会心理学由“生物复原主义”向“心理复原主义”过渡 心理学与社会学靠近和渗透 直接来源:德国的民族心理学、法国的群众心理学、英国的本能心理学 (二)实验社会心理学的产生

三、迅速发展阶段 社会心理学发展趋势: 1、各种心理学努力寻求统一 2、实证主义研究方法与人文主义研究方法并用 3、世界化和本土化相兼 4、各种研究取向进一步综合 5、话语心理学可能促使社会心理学深化 第二章社会心理学的主要理论 强化理论的核心概念:联结、强化、模仿 社会学习理论 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又称为观察学习理论),接受了行为主义心理学的多数原理,但是更加注意线索对行为、对内在心理过程的作用,强调思想对行为和行为对思想的作用。 社会学习的过程:〔一〕注意过程〔二〕保持过程〔三〕复制过程〔四〕动机过程 社会学习理论的评价:社会学习理论也被批评为借用认知概念,但没有揭示导致认知活动结果的过程与条件,并且其交互决定论带有二元论色彩。 社会交换理论 社会交换理论认为社会中的任何事物都有特定的价格,整个社会活动的实质是人与人之间相互等价地给予或回报彼此间所需要的事物。 基本命题:成功命题、刺激命题、价值命题、 剥夺——满足命题、攻击——赞同命题、理性命题 核心概念:行为者、资源、交换结构、交换过程 新进展:承诺、情感、信任 社会交换理论的评价:社会交换理论与整个刺激-反应理论一样,无视对中介心理过程的探讨,又不像社会学习理论有系统的实验证据,其理论的视角也倾向于将人看成是简单实惠驱动。 认知理论的主要概念和特点

社会心理学知识点总结

社会心理学知识点总结 社会心理学是研究社会相互作用背景下人的社会行为及其心理依据的科学。社会心理学的目标是科学描述、解释、预测和控制人的社会行为。个人的社会心理与行为、人际相互作用和社会影响是社会心理学的三个主要构成部分。下面是小编整理的一些社会心理学知识点总结,有需要的朋友可以参考一下。 1. 1908年,美国社会学罗斯的著作《社会心理学》,英国心理学家麦孤独的著作《社会心理学导论》先后出版,标志着社会心理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的诞生。 2. 奥尔波特认为,社会心理学研究个体的社会行为和社会意识的科学。 3. 奥尔波特认为,社会心理学试图了解和解释个体的思想、情感和行为怎样受他人的现实的、想象的和隐含的存在所影响。 4. 艾尔乌德认为,社会心理学是关于社会互动的科学,以群体生活的心理学为基础。 5. 本书认为,社会心理学是研究社会情境中的人的心理过程及其行为规律的科学。 6. 社会行为:是人对社会因素引起的并对社会产生影

响的反应系统。它包括个体的习得行为、亲社会行为和反社会行为、人际合作与竞争、群体的决策行为等等。 7. 勒温提出了一个著名的公式B=f,其中B是行为,P 是个体,E是个体所处的情景,f是函数关系。也就是说个体行为是个体于其所处情景相互作用的结果。勒温指出,“要理解和描述行为,人和他所处的情景必须被看成时一个相互依赖的因素群。” 8. 社会心理:是社会刺激与社会行为之间的中介过程,是由社会因素引起并对社会行为具有引导作用的心理活动。 9. 社会心理学的研究可分为四个层面:个体层面、人际层面、群体层面和是社会层面。 ①个体层面主要研究:个体社会化与自我意识、社会知觉、态度、社会动机、社会学习。 ②人际层面主要研究:个体之间相互作用如人际沟通、人际关系等等。 ③群体层面主要研究:群体凝聚力、群体心理氛围、个体与群体的相互作用、社会影响。 ④社会层面主要研究:风俗、时尚、阶层、民族心理特征、国民性。

社会心理学复习资料

社会心理学 名词解释 1.社会心理学:社会心理学是研究社会心理现象的科学;是从社会与个体 相互作用的观点出发;研究特定社会生活下;个体与群体心理活动发生发展及其变化规律的科学.. 2.参照群体:个体从心理上把自己列入与之对照;并在评价;态度;行为及 价值观形成之上接受其影响的群体.. 3.社会化:是个体在社会的影响下;通过社会知识的学习和社会经验的获 得;形成一定社会所认可的心理——行为模式;成为合格社会成员的过程.. 4.自我意识:是对自己存在的觉察;是对所有属于自己身心状况的认识; 体验和控制..包括认识自己的生理状况;心理特征及自己与他人的关系等.. 5.社会角色:是处于一定社会地位的个体;依据社会客观期望;借助自己的 主观能力适应社会环境所表现出的行为模式.. 6.镜像自我:依据别人对自己的态度形成自我概念.. 7.角色采择:依据镜像自我;按照别人的期望不断调节自己的行为并塑造 自己.. 8.社会认知:是个体对人们包括自己个他人的社会信息作出感知;推断的 过程..包括对他人的认知;对自己的认知;对人和人关系的认知.. 9.图式:过去经验中形成的关于个人群体角色或事件;一套有组织的认知 系统或结构..可以是语言材料的;也可以是视觉材料的或其他具体材料

的.. 10.社会印象:通过人们对认知对象的接触和知觉在头脑中形成并留在记忆 里的认知对象的形象..包括对认知对象外表的记忆和人的行为;人格; 情绪特征的记忆;具有综合性和完整性.. 11.印象管理:指一个人通过一定的方式影响或控制别人形成对自己印象的 过程..即有意识地留给别人一定的印象.. 12.社会态度:是个人对特定对象以一定方式做出反应时所持有的评价性的 较稳定的内部心理倾向.. 13.侵犯:即侵犯行为;也称攻击或攻击行为..指有意伤害别人;不为社会规 范所许可的行为.. 14.利他行为:一种自发形成的;把帮助别人当做唯一目的且不期望任何外 在酬赏的社会行为.. 15.人际交往:在社会生活中;人们运用语言符号系统或非语言符号系统相 互交流信息;沟通情感的过程.. 16.群体:当个人按某个特征结合在一起;并进行共同活动相互交往时;才形 成了群体.. 简答论述 1.社会心理学的研究对象 答:1个体社会心理和行为;主要研究特定生活条件下的个体;考察影响个体心理和行为特征形成的社会因素有哪些;它们是通过什么途径发生作用的;发生了怎么的作用;怎么发生作用..①人的社会化和自我意识 ②人的社会动机

《教育心理学》 山师专业课二 第三章 学生个性、社会性和道德的发展 张老师课本知识点精心整理版

第三章学生个性、社会性和道德的发展 (本章至19年也没出过题) 第一节埃里克森的个性发展理论 埃里克森,新精神分析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他的理论关注自我实现、同一性获得、个人与他人关系和社会文化在人的一生发展中的作用。 一、自我及自我同一性 自我:埃里克森认为自我不是本我和超我压迫的产物,它是一种独立的力量。自我是人的过去经验和现在经验的综合体,并且能够把进化过程中的两种力量即人的内部发展和社会发展综合起来,引导心理性欲向合理的方向发展,决定着个人的命运。 自我同一性:埃里克森提出了此概念,是指将一个人的动机、能力、信仰和历史组织成一个恒定的自我形象,对自我一致性或连续性的感知,是对“我是谁”这一问题的综合性回答。它既指个体认识清楚自己固有的特点、爱好、理想,确定自己做什么样的人,也指个体追求一种社会的认同感。 二、个体发展的八个阶段 埃里克森认为,个性的发展应包括机体成熟、自我成长和社会关系三个不可分割的过程。根据这三个过程的演化,把个性分为八个阶段: (一)婴儿前期(0-1岁):基本信任对基本不信任 这一阶段是一个生命来到世界时的无助阶段,婴儿需要积极的爱与关怀。因此婴儿的主要照顾者(一般是父母)应积极、前后一致的满足婴儿的需求,才能帮助他顺利度过本阶段。 (二)婴儿后期(1-3岁):自主对害羞与怀疑

这一阶段的孩子掌握了大量的技能,如说话、行走等,也开始有自己的“小主意”决定做某事或不做某事。 教师或父母应该多给儿童提供完成任务的机会,包括吃饭、穿衣、大小便等。对儿童自发的尝试行为加以鼓励,对他们偶尔的成功举动加以表扬。如果儿童不小心做了错事,不要过分批评,更不能羞辱,否则儿童的自主性就会降低,从而产生害羞和怀疑。 (三)幼儿期(3-6岁):主动对内疚 这一阶段的孩子应该是在幼儿园度过的。教师或家长应多给儿童提供自主做决定的机会,不要横加干涉或包办代替。 (四)童年期(6-12岁):勤奋对自卑 这个阶段的儿童大多数是在小学里度过的。这一阶段儿童所学的重要课程是体验通过集中注意和勤奋努力而完成工作时的愉快,在这一过程中,儿童会产生一种勤奋感。教师应多鼓励和肯定学生的成绩,鼓励学生与自己做纵向比较而非与他人做横向比较。 (五)青年期(12-20岁):同一性对角色混乱 这一时期的学生基本都处于中学阶段,正是儿童向成人转变的过渡阶段。这个阶段的学生生理上会发生重大变化,认知方面正在发展抽象思维能力,学习从别人的角度来理解问题和看待自己,无论身体还是认知方面的变化都使他们面临着建构同一性的问题。教师应鼓励青少年进行自我认同,并以身作则,给他们树立良好的榜样。 (六)成年早期(20-25岁):亲密对孤独 这个阶段的个体有的进入大学进行学习,有的则踏入社会参加工作。这个阶段是发展具有爱的能力和会工作的人,因此教师应鼓励学生广交益友,多参加群体活动或兴趣小组。 (七)成年中期(25-65岁):繁殖对停滞

社会心理学期末考试重点

态度:态度是以情感、行为和认知为基础,比较持久的个人内在结构,是外界刺激与个体反应之间的中介因素。 登门槛效应 ?当个体先接受了一个小的要求后,为保持形象的一致,他可能接受一项重大、更不合意的要求,这叫做登门槛效应。 内隐认知:受人们意识不到的、自动启动的评价所控制的判断和决策。 自我概念:我们所拥有的关于我们是谁的有组织的一组观念和情感,是一个人对自己身体、行为、能力、态度、价值观等所有关于“我”的知觉、情感和评价。 自我妨碍:人们为自己制造障碍和借口,以便在表现不佳时避免自责的策略。 利他行为:是指在毫无回报的期待下,表现出志愿帮助他人的行为。 侵犯行为:指那些意图伤害他人的身体行为或语言行为。 群体规范:为了保证群体目标的实现,群体本身必须有制约其成员思想、信念与行为的准则,这种要求群体成员必须严格遵守的准则。 从众:个体在社会群体压力下,放弃自己的意见,转变原有的态度,采取与大多数人一致的行为。 简述认知失调理论 ?一般情况下,个体的态度与行为是相协调的,因此不需要改变态度与行为。假如两者出现了不一致,比如做了一些与态度相违背的事,或没做想做的事,这时就产生了认知失调。 ?认知失调会产生一种心理紧张,个体会力图解除这种紧张,以重新恢复平衡。人们最常用的方法是改变自己的态度,从而解决态度与行为之间的不一致。 简述影响态度改变的因素 沟通者 沟通内容 沟通对象 个性因素 人们在印象形成中使用的非言语线索有哪些 ?面部表情 ?目光接触 ?肢体语言 ?社会距离 简述自我概念如何形成 社会化 他人的反馈自我知觉标签激起 情景的区别性 社会比较社会认同 自我概念的文化差异 简述自我知觉理论 ?我们的态度和感受处于不确定或模棱两可状态时,我们会通过观察自己的行为和改变行为发生时的情境,来推论自己的态度和感受。

2020心理咨询师考试社会心理学备考知识点:社会化与自我

2020心理咨询师考试社会心理学备考知识点:社会化与自我 在备考复习的时间里,考生应该把心思放到学习上面,下面由小编为你精心准备了“2020心理咨询师考试社会心理学备考知识点:社会化与自我”,持续关注本站将可以持续获取更多的考试资讯! 2020心理咨询师考试社会心理学备考知识点:社会化与自我 一、社会化是个体由自然人成长、发展为社会人的过程。由于社会急剧变化,对个体重新进行社会化的过程叫再社会化。我国的劳动教养和劳动改造制度就是一种再社会化的机制。 二、1.社会化的基本条件:⑴人类有较长的生活依附期;⑵人类的遗传素质提供了社会化的可能性。 2.个体社会化的载体:⑴家庭⑵学校⑶大众传播媒介⑷参照群体。 3.社会化的分类:⑴语言社会化。个体社会化从掌握语言开始,全部社会化是以语言社会化为前提的。⑵性别角色社会化。“性”是个生物学概念;性别表示男女在人格特征方面的差异,是心理学概念;性别角色表示社会对男女在态度、角色和行为方式方面的期待,是个社会学概念。 三、社会角色的分类: 1.先赋角色和成就角色; 2.规定角色和开放型角色; 3.功利型角色和表现型角色(工人、农民是功利型角色,教师、咨询师是表现型角色); 4.自觉角色和不自觉角色。 四、角色扮演:角色期待、角色领悟、角色是实践 角色失调的四种形式:角色冲突、角色不清、角色中断、角色失败。角色失败,是最严重的角色失调,角色承担者不得不退出舞台,放弃原有角色。 五、1.自我是心理学的古老课题。 2.自我的概念:自我,亦称自我意识或自我概念,是个体对自己存在状态的认知。包括对自己生理状态、心理状态、人际关系及社会

角色的认知。镜我,是由他人判断所反映的自我概念。罗杰斯认为,自我概念比真实自我对个体的的行为及价格有更重要的作用,因为它是个体自我知觉的体系与认识自己的方式(积极的自我暗示)。 3.自我概念的功能:⑴保持个体内在的一致性⑵解释经验⑶决定期待。 4.自我概念的形成与发展的三个阶段:⑴生理自我(始于出生8个月左右,3岁左右基本成熟)⑵社会自我(大致从3岁到13、14岁)⑶心理自我(这阶段需时10年左右,大约从青春期到成年)。 六、1.自尊是个体对其社会角色进行自我评价的结果。是一种高级需要。自尊需要的满足会导致自信。 2.詹姆斯在《心理学原理》(1890)一书中提出了一个自尊的经典公式:自尊=成功/抱负。 3.影响自尊的因素:⑴家庭中亲子关系⑵行为表现的反馈⑶选择参与和扬长避短⑷根据相似性原理正确进行社会比较。

社会心理学知识点

社会心理学知识点 ■除心理学外,社会学、文化人类学乃至哲学等都与社会心理学有密切关系 社会心理学侧重于心理学的定义 ●F.H.奥尔波特(哥哥)指出,社会心理学是“研究个体的社会行为和社会意识的学科”。 ●美国社会心理学家G.W.奥尔波特(弟弟)认为,社会心理学试图了解和解释个体的思想、情感和行为怎样受他人的影响(社会心理学倾向于心理学的定义)。他人的影响包括: 1) 现实的影响; 2) 想像的影响; 3) 隐含的存在的影响(不包括“虚拟”影响,“宏观”的影响)。 社会行为 ●行为是有机体的反应和反应系统,社会行为是人对社会因素引起的并对社会产生影响的反应系统。它包括: 1) 个体的习得行为; 2) 亲社会行为; 3) 群体的决策行为等等。 勒温关于行为的著名公式是:B=f(P, E)。 其中, P——个体 E——个体所处的情境。 勒温指出:“要理解和描述行为,人和他所处的情境必须被看成是一个相互依赖的因素群。”

■奖赏是给予喜欢的刺激,属于正强化,取消惩罚,以引发所希望的行为属于负强化。 ● 价值中立原则 对一些反社会的价值观和一些引起心理障碍的价值理念,咨询师应该进行积极的干预和引导 ● 再社会化 关于再社会化,正确的说法是对早期社会化及继续社会化过程中没有取得合格社会成员资格的个体的再教化。 我国的劳动教养和劳动改造制度是一种再社会化的机制。 ● 社会化的基本条件 1) 人类有较长的生活依附期; 2) 人类的遗传素质提供了社会化的可能性。 ● 个体社会化的载体 家庭; 学校; 大众传播媒体; 参照群体。 社会化的分类 ●(一)语言社会化 个体社会化从掌握语言开始,全部社会化是以语言社会化为条件的。 ●(二)性别角色社会化 “性别”表示男女在人格特征方面的差异(而不是“男女在生物学方面的差异”)。

社会心理学[第三章社会化与自我概念的发展]山东大学期末考试知识点复习

社会心理学[第三章社会化与自我概念的发展]山东大学期末考 试知识点复习 第三章社会化与自我概念的发展 一、社会化的概念 (一)社会化 社会化(socialization)通常指个体在社会影响下,通过社会知识的学习和社会经验的获得,形成一定社会所认可的心理一行为模式,成为合格社会成员的过程。 1.社会化的意义 个人要通过社会化而得以适应社会并获得发展的基点。社会则通过社会化而培养它的继承者,使得人类文化可以延续并在此基础上发展。 2.社会化的内部条件 人类素质(人类个体自身的学习潜力和人类存在独有的语言)客观地决定了人类独有的接受社会化的可能性。 3.社会化的本质 社会化的本质是社会经验的传递。人类社会特有的语言现象为这种传递提供了实现的条件。由于语言的存在,人类祖先的经验得以积累下来,并直接构成后人赖以社会化的最为重要的文化环境。 4.社会化过程的特征 (1)连续性。人生每一阶段的社会化,都是以前一阶段的社会化为基础的。前一阶段的社会化状况,会对后一阶段的社会化产生深远影响。 (2)无终点性。科技的发展,文化的碰撞不断引导着生活方式的变化,迫使人们不断适应社会新的变化,不断进行社会化。 (二)社会化的基本目标 1.语言社会化 语言社会化是社会化最为重要的一个目标。本质上人的社会化是从掌握语言开始的,其他一切社会化目标的实现,也是以语言社会化

为前提的。掌握一种语言本身的过程就是社会化的过程,在某种意义上,在多大程度上掌握了一种社会的语言,也就在多大程度上获得了社会化。 2.社会角色的社会化 一个人一生中的社会角色在不断变化,不同的阶段社会化的任务也不同。社会化的一般结果是使人们适应特定社会的要求,获得特定社会角色的知识技能,并形成与特定社会角色相统一的自我概念。 (三)社会化与个性化 1.个性化的含义 个性化是指个体在特定社会条件的影响下,在实现社会化的同时形成个人心理—行为倾向独特性的过程。个人的独特性通过高度带有个人色彩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以及稳定而特别的个人能力、气质和性格等特点得到显示。 2.个性化的过程 个人的个性化是与社会化同步进行的,社会化目标的实现过程也是个性化的过程。 (1)对于群体而言,社会对于一个特定群体有着相对一致的期望和对待,这使在同一个特定群体中的人们有着系统化的共同社会生活。因此人们可以发展起社会要求的、共同的、与社会期望一致的观念、情感、思维和行为方式,使社会的社会化目标得以实现。 (2)对于个体而言,除了与其群体中他人相对一致的共同生活外,还有着不同于他人的、独特的、难于被系统化的社会生活。 ①每一个具体的社会化执行者,除了按与社会文化相适应的要求、期望和对待作为被社会化者的个人之外,还按照自己独特的倾向与方式对待不同的个人,从而 导致每一个被社会化者与社会化执行者之间的相互作用都有其独特的一面。 ②在与社会环境发生相互作用时,个人是一个具有能动性与选择性的主体。这种能动与选择使得人们的经验世界与他人有所不同,使观念、情感、思维和行为方式在内容和表现方式上都高度具有个人色

《社会心理学》期末考点

社会心理学考试总结 自我效能感: 自我效能感是你在多大程度上感觉自己有能力去做一些事情。 •自我效能高感高的儿童和成人更有韧性,较少焦虑和抑郁,生活的更健康,并且有更高的学业成就。 •在生产中,自我效能感甚至可以预测生产力。 控制点 •你觉得自己是个合格的司机(高自我效能),但是现在喝醉了,感觉开车会有危险(低控制) ◆你觉得发生在自己身上的事情是被外部力量支配的还是受自己的努力或技巧所支 配的? •你觉得自己是命运的主宰者还是环境的牺牲品,是生活的导演还是环境的俘虏? ◆内部控制点Vs外部控制点 •内控的人更可能在学校表现优秀、成功戒烟、系安全带、直接处理婚姻的问题、挣很多钱、并且可以延迟满足以实现长远目标。 •外控的学生常常认为自己是受害者—将糟糕的学习成绩归因于自己无法控制的因素,比如他们觉得自己很笨,或老师、课本、考试太“糟糕”。 •如果训练这些学生采取更有希望的态度—相信努力、良好习惯和自律的作用,可以产生不同的效果 习得性无助 当动物和人敬礼无法控制的有害事件时,他们就会习得一种被动和无助感。 被关入笼内而无法逃避电击的狗,会习得一种无助感。之后这些狗就算处在其他可以逃避惩罚的条件下也只会被动地畏缩。 行为与态度的观点 态度可以界定为个体对事情的反应方式,这种积极或消极的反应是可以进行评价的,它通常体现在个体的信念、感觉或者行为倾向中。 ◆最初社会心理学认为,研究人们的态度就是为了预测他们的行为。 ◆但费斯廷格认为改变态度不会导致行为的变化 •他认为态度和行为之间是另外一种关系:如果我们的行为是马,那么我们的态度就是马车。 •我们精通并擅长为自己的行为寻找原因,但却非常不善于做我们已找到原因的事。 ◆何时能检测到影响行为的特定态度 ◆当测量的态度非常笼统时,要预测的行为却非常具体的时候,我们的确无法得出言 行之间的紧密联系 ◆只有: •将影响态度和行为的其他因素最小化 •态度与观察到的行为存在具体的相关 ⏹强有力的态度能够更好地预测行为态度何时是有效的

社会心理学期末重点

第一章绪论 一、社会心理学有哪三种研究取向 A、社会学取向:a、关注的中心是群体和社会 b、尝试通过分析一些社会变量,入社会地位、社会角色、社会规范等来理解和解释社会行为。 c、研究主要目的是描述行为 d、只要研究犯法是调查和参与观察法 B、心理学取向:a、关注的中心是个体 b、尝试通过分析即使刺激心理状态和人格特质来理解和解释社会行为 c、研究的主要目的是预测行为 d、实验法为主、调查法为辅 C、文化人类学取向:人类发展、民族群体、民族习俗、原始部落 二、社会心理学的概念及研究范围 1、概念 A、汪青:社会心理学研究在人们的社会相互作用中,个体和群体的社会心理活动的发生发展的变化规律的科学。 B、社会心理是社会刺激与社会行为之间的中介过程,即由社会因素引起并对社会行为具有导向作用的心理活动。与情境、经验和人格特征有密切关系。 2、研究范围 A、个体的社会心理和社会行为:a、个体的社会化、自我意识b、人的社会动机 c、人的社会意识 d、人的社会态度 B、群体的社会心理:a、群体凝聚力b、群体压力和效力 c、群体领导和群体决策 d、民族心理、性别差异心理 C、相互作用(社会交往)心理:a、人际关系b、人际沟通c、社会影响 D、应用社会心理:a、环境社会心理学:污染、自然对人的社会心理的影响 b、宣传社会心理学:各种媒体尤其是网络对人心理的影响 三、简述社会心理学的发展历史 1、孕育时期(古希腊—19世纪中叶) 社会心理学形成前的一个准备时期,也是霍兰德所说的社会哲学阶段。从古希腊开始一直延续到19世纪上半叶的西欧思辨哲学,它是三个是其中跨度时间最长的。 2、形成时期(19世纪中叶—20世纪20年代) 即霍兰德的社会经验论阶段(经验描述阶段),这一阶段阐述了人及人类社会本质的社会学、心理学、文化人类学都是逐步建立起来,而且这几个学科相互渗透,逐渐形成了早起社会心理学的三大流派:德国的民族心理学、法国的群众心理学和英国的本能心理学。 3、确立时期(20世纪20年代—至今) 1924年美国社会心理学家F.奥尔波特在自己大量的心理学取向的实验研究基础上,写出自己的《社会心理学》使心理学进入了科学实验阶段,因此,他被称为实验社会心理学之父。同时也不能忽视这时期的社会学传统和文化人类学的冲击。二战以后的一段时期,社会心理学得到了长足的发展。 中国社会心理学的发展 1917年陈大齐北大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 1924年我国心理学家陆志伟也出版了《社会心理学新论》,可见我国社会心理学起步不晚……种种原因发展停滞,所幸,港台发展较好。 1979年,社会心理学在大陆开始重建,发展至今大致分为三个阶段: 1979-1984为第一阶段,以学术引进和学科恢复为主要目标 1985-1999为第二阶段,本土化研究异常活跃 1999年之后,主题研究成为研究的主流 四、试述社会交换理论的基础及思路 1、有社会学家和社会心理学家提出来的,他们用经济学的概率和行为主义的强化理论来解释社会行为,认为社会行为是通过人们的相互强化而发生相互影响得以持续的过程。人们之间的互动是物质与非物质的一种交换。 2、霍曼斯—创始人,基本观点体现在五个基本命题: A、成功命题:个体的某种行为能得到相应的奖赏,他们就会重复这种行为。某一行为获得的奖赏越多,重复该行为的频率就越高。 B、刺激命题:相同的刺激可能引起相同或相似的行为。 C、价值命题:某种行为的结果对个体越有价值,他重复该行为的可能性就越高。 D、剥夺与满足命题:个体重复相同的奖励的次数越多,该奖励对个体的价值越小。

社会心理学复习重点

1.社会化完全是一个自动化的过程.(×) 2.性别角色社会化即个体在成人之后的行为要符合其性别的社会规范.(√) 3.社会态度揭示我们在社会当中认识自己、认识别人的规律。(√)4.广告对人的影响就是一个态度改变的过程。(√) 5.心理学研究的是一种看不见摸不着的东西,我们通常通过某人的外在行为去推测他的心理.(√) 6.相关的事件一定能够揭示因果.(×) 7.社会心理是受文化差异影响的,所以不同文化背景下,人们对所有事情所表现的社会心理都不同。(×) 8.阿西的实验证明所有人都会屈服于群体压力。(×) 9.被研究人员揣摩研究者研究动机的现象被称为研究者倾向。(×)10.运用观察法进行心理学研究时,可以进行无目的的观察。(×)11.马基雅维里认为一个好的君主既要勇猛无比有力量,还要狡猾无比像个狐狸一样。(√) 12.中国的荀子和西方的马基雅维利都认为人性本恶。(√)13.德国的民族心理学、法国的群众心理学、英国的本能心理学、工业心理学和中国古典心理学都是形成社会心理学的直接来源。(×)14.迪尔凯姆认为社会心理学它要研究由诸多个体所构成的群体的心理。(√) 15.戈弗曼的拟剧论讲人生如戏.(√) 16.米德是从社会微观的角度去理解社会心理学。(×)

性别角色社会化就是个体成人之后的行为要符合其性别的社会规√社会化的过程是一个一生的过程√ 个体因素会影响我们的认知准确度,造成认知偏差。√ 心理学研究的是一种看不见摸不着的东西,我们通常通过某人的外在行为去推测他的心理√ 方法论是研究社会心理学的最高的或者是原则性的指导思想√ 随着自变量的变化而出现变化的变量叫做因变量。√ 古代心理学思想主要是一些名家的言论或者思想对人类心理的理解√ 观察法我们都是以旁观者的身份进行观察分析。× 亚里士多德倡导性善论. × 麦独孤认为人的社会行为后面隐藏的动因是本能√ 迪尔凯姆认为可以把社会的整体意识还原为个体意识的相加× 米德是从社会微观的角度去理解社会心理学。× 奥尔波特认为研究心理学应当研究群体。× 过分注重实验室研究是社会心理学20 世纪70 年代出现危机的原因之一√ 苏联的社会心理学研究比较注重实验× 西方社会心理学注重实验研究。√ 精神分析当中的社会文化学派是弗洛伊德本人的精神分析理论×弗洛伊德是一位可以被称为大师的社会心理学家√ 自我扮演的是调节本我和超我的冲突的角色。√ 弗洛伊德认为人格结构发展的第五个阶段是性器期阶段× 霍妮认为孩子跟父母的关系是一种社会关系√

社会心理学复习笔记

社会心理学 第一章:社会心理学与现代社会 社会心理学史是在社会学、心理学和文化人类学等母体学科的基础上形成的一门带有边缘性质的独立学科。是有关人类社会行为研究的一门现代社会科学。 一、本章主要讨论问题 1、研究对象与逻辑框架 ①吴江霖:(提出较早,被人广泛引述)社会心理学是研究个体或若干个体在特定社会生活条件下心理活动的变化发展的科学; ②沙莲香:所谓社会心理,是人们在社会生活中自发产生,并相互影响的主题反应。其实研究社会心理的基本过程及其变化发展的条件和规律的具体科学。 ③王康:(最具有特色)社会心理学是研究社会环境对人的思想、情感、态度、行为产生什么影的学科。后孙晔、李等人简化:社会心理学额是研究个体和群体的社会心理和社会行为规律的一门科学。我们认为,社会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并非是两个独立存在的成分,而是一种从内隐到外显的“连续统”。 ④周晓虹:社会心理学应该研究生活在特定的社会生活条件下、具有独特的文化和完整的人格结构的人对各种简单与复杂的社会刺激所作的放映,他研究人的社会后文化ing为U发生、发展、变化的过程及其规律。 2、影响社会行为及制约因素的若干因素 不同取向的社会心理学家用了来解释人类行为的因素及相应的主要概念有:社会、文化和人格。 社会:是通过人们社会生活中所扮演的“角色“实现的; 文化:是在一特定群体或社会的生活中形成的并为其成员所共有的生存方式的总和。P10 人格:(个人的面具) 人格是在个人的社会化或曰文化濡化过程中形成的包括各种生理、心理及其他具有社会意义的内在特征在内的完整、统一的系统; 人格这个网站同意的内在系统为人们在社会文化情景中的行为提供了稳固、一致的放映模式,或者说,社会或曰文化行为是在具体的社会人格结构中形成的; 具体的人格既包含了独特的社会成分,也包含了由个人体现但又为某一群体的成员所有的成分,前者是规定一个人区别于其他人的内在因素,后者这是规定一群体区别于他群体的内在因素。 3、学科性质 行为与社会、文化等因素的天然的制约与被制约关系,不仅决定了社会心理学具有“边缘学科”的性质,事实上也决定了社会心理学的研对象本身就属于可以从各个方向探索的“边缘问题”。 4、研究取向 从20实际出社会心理学诞生之日起,它就分为以罗斯和麦独孤的著作分别代表的两支: 罗斯:社会学取向的社会心理学 麦独孤:心理学取向的社会心理学 二、社会心理学的形成时期 始:19实际下半叶到20世纪初,伴随着工业文明的进步

社会心理学期末复习资料含答案

社会心理学期末复习资料含答案 《社会心理学》(行政管理专业)期末复习指导 2015.6 (一)考试方式: 半开卷、笔试,允许携带一张用于记录知识要点的A4纸,时限90分钟,占总评70%。 (二)试卷结构与试题类型: 试题分较难、适中、较易三个等级,分别占卷面20%、40%、40%。试题类型包括: 1.单项选择题(8题,每题1分,共8分)2.填空题(每空1分,共15分) 3.名词解释题(5题,每题5分,共25分)4.简答题(4题,每题8分,共32分) 5.应用分析题(2题,每题10分,20分) 一、填空题: 1、1908 年,美国社会学家(罗斯)和英国心理学家(麦独孤)各出版了一本社会心理学专著,标志着社会心理学终于从促使其诞生的社会学和心理学土壤中脱生出来,并走向独立。 2、暗示可以分为(直接暗示)、(间接暗示)、(反暗示)和自我暗示四种类型。P224 3、多伊奇(M. Deutsch)和克劳斯(R. M. Krauss)于1960年进行的“运输竞赛”研究是一项说明(竞争)与(合作)之间关系的经典研究。P239 4、服从根据服从的对象一般可分为:对(他人)的服从和对(规范)的服从。P218 5、个体对自我的认识,即自我概念可分为(生理)自我、(社会)自我和(心理)自我。 6、根据攻击方式的不同,攻击行为可分为(言语)攻击和(动作)攻击。P181

7、根据攻击行为的目的不同可以将攻击行为分为(工具性)攻击行为和(敌对性)攻击行为。P181 8、根据角色扮演者获得角色的方式不同,可以把角色分为(先赋)角色和(自致)角色。 9、根据角色扮演者受角色规范的制约程度的不同,可将角色分为(规定性)角色和(开放性)角色。 10、根据认知失调理论,消除失调状态的方法有(改变认知)、(改变行为)和(增加新的认知)。 11、根据希金斯(Higgins,1987)的自我差距理论,个体有两种内在的标准:(理想的自我)与(应该的自我)。 12、观察法有多种形式,可分为(一般观察法)与(参与观察法)。 13、角色冲突的类型可分为两大类:(角色内的)冲突和(角色间的)冲突。 14、解释攻击行为为什么会产生的理论主要有(本能论)、(挫折—攻击理论)和(社会学习理论)。 15、凯尔曼指出,态度的改变要经历(服从)、(认同)和(内化)三个阶段。 16、凯利的三度归因理论把行为的原因分为三种,即(行动者)、(行动者知觉的对象)和(行动产生的环境)。 17、刻板印象的形成主要通过两种途径:一是个人的(亲身经验);二是(社会学习)。 18、勒温等人把群体领导方式分为(专制型领导)、(民主型领导)和(放任型领导)。P238 19、领导是一个过程,是对人们施加影响的过程,它由(领导者)、(被领导者)、和(环境)三个因素所构成。P251 20、琼斯与戴维斯(Jones & Davis,1965)提出的对应推论理论认为,人们常假设他人的内在(品质)与他们的外在(行为)相对应。 21、人际沟通是人与人之间传递(信息)、沟通(思想)和交流(情感)的过程。P121 22、人际关系具有个体性、(直接性)和(情感性)三个特点。

2023年社会心理学人际关系及其改善与测量山东大学期末考试知识点复习

第八章人际关系及其改善与测量 一、人际关系及其建立与发展 (一)人际关系旳慨念与意义 1.人际关系旳概念 人际关系是指人与人通过直接交往(包括沟通和其他多种形式旳交流)过程发展起来旳较为稳定旳倾向性情感联络。人际关系在本质上是人与人之间直接交往所产生旳情感旳积淀,是人与人之间相对稳定旳情感纽带。 2.人际关系旳意义 人际关系系统是一种人旳情感支持系统。人作为社会性旳动物,其自身旳意义是由其所存在旳社会系统决定旳。为此,人际关系对于个人旳各个方面具有重要影响,直接成为个人心理健康、工作成功和生活幸福旳重要背景条件。 人们在自己旳整个生活构造中,总是将人际关系,尤其是亲情置于重要地位。人际关系是人们快乐旳重要来源。 (二)人际关系旳状态 1.人际关系旳状态 (1)动态:人与人之间旳信息沟通和物品旳互换。 (2)静态:在双方直接旳语言沟通开始之前,彼此对于对方处在旁观者旳立场,没有互相旳情感卷入。

2.人际关系旳互相作用过程 (1)人与人之间互相关联旳状态从无关到关系亲密,要通过一系列旳变化过程,依次如下: ①彼此没故意识到对方存在,双方关系处在零接触状态; ②单向注意或双向注意,人与人之间旳互相作用开始; ③交往双方开始直接谈话,产生直接接触。直接接触是双方情感关系发展旳起始点; ④沟通不停深入和扩展,双方共同旳心理领域也逐渐被发现,并伴随情感逐渐融合。 (2)按照情感融合旳相对程度,可将人际关系分为如下三种: ①轻度卷入:共同心理领域较小,心理世界只有小部分重叠,情感融合范围小; ②中度卷入:共同心理领域较大,心理世界有较大旳重叠,情感融合范围对应较大; ③深度卷入:共同心理领域不小于相异心理领域,心理世界高度重叠,情感融合旳范围覆盖了大多数旳生活内容。人们往往只同很少数人甚至不能与人到达这种人际关系深度。 应当注意旳是,人与人心理世界完全重叠旳状况是不存在旳。

社会心理学期末复习要点

2014秋季双学位 《社会心理学》期末考试复习要点 第一章社会心理学概论 一、名词解释 1。社会心理学 有两种偏向。其一是心理学偏向的定义,例如,美国社会心理学家奥尔波特将社会心理学定义为“研究个体的社会行为和社会意识的学科”,他认为,社会心理学试图了解和解释个体的思想、情感和行为怎样受他人的现实的、想象的和隐含的存在所影响。侧重于社会学的定义;另一是社会学偏向的定义,例如,美国早期社会学家艾尔乌德认为,“社会心理学是关于社会互动的科学,以群体生活的心理学为基础”。 2.社会行为 由社会因素引起,并对社会产生影响的人的反应和反应系统,它包括个人行为(习得行为、亲社会行为以及反社会行为)、个人在群体或集群中的行为(例如从众、社会促进、社会懈怠等),以及群体或集群行为(例如群体决策、时尚、恐慌等)。 3.社会心理 联结社会刺激与社会行为的中介过程,是由社会因素引起,并对社会行为具有引导与调控作用的心理活动。 二、简答 简述社会心理学的分析水平/解释水平。

第二章自我 一、名词解释 1.自我(self):“自我”本质上是一种根植于生理实体以及特定社会文化脉络的心理现实,它是个体在以符号为中介与他人及社会环境进行互动,并籍此习得社会生活模式的参与过程中发展出来的。 2。聚光灯效应(spotlight effect):人们高估周围人对自己外表和行为关注度的一种表现.焦点效应意味着人类往往会把自己看作一切的中心,并且直觉地高估别人对我们的注意程度。 3。被洞悉错觉(illusion of transparency):由于过高的估计别人对自己的洞悉水平而产生的被他人“看透”的错误知觉。 4. 虚假共识性效应(false consensus effect):在观点方面,我们过高的估计别人对我们观点的赞成度以支持自己的立场。 5。虚假独特性效应(false uniqueness effect):在能力方面,我们过高的估计自己的才智与品德。 6。自我概念(self—concept):自我的内容,亦即我们对于自己所抱持的各项信念,包括自己的个性或特质。 7。自我察觉(self-awareness):以自我为思考对象的心理历程,包括思考判断自己是什么样的人、自己的情绪状态,以及行动的原因等。也就是以“自我”为思考对象的行为。 8. 自我参照效应(self—reference effect):当信息与我们的自我概念有关时,我们会对他进行快速的加工和很好的回忆。 9。自尊(self-esteem):个体对自己本质是好是坏的主观评价。

社会心理学重要知识点

社会心理学重要知识点

第一章 美国社会心理学家E . Aronson说:“社会心理学的定义之多,几乎如同社会心理学家的人数之多一样。” 社会心理学定义:社会心理学是从个体与社会相互作用的观点出发,研究特定社会情境中个体的心理和行为的发生、发展及其变化规律的学科。两种社会心理学:社会学的社会心理学、心理学的社会心理学 1908年,美国的社会学家罗斯出版了《社会心理学》,无独有偶,同年,英国的心理学家麦独孤出版了《社会心理学导论》,这两本社会心理学教科书的出版,标志着社会心理学的诞生。社会心理学的学科性质:1. 边缘性学科:心理学、社会学、文化人类学是其母科学; 2. 理论性强的应用性学科。 第二章 霍兰德(E.P.Hollander,1976)认为整个社会心理学的历程可分为社会哲学、社会经验论和社会分析学三阶段,而后两个阶段构成了社会心理学的现代历程,与这三阶段相对应的分别是社会心理学的孕育时期、形成时期和确立时期。

孕育时期:这一阶段的特点是哲学思辨,核心内容是关于“人性”问题的争论。主要有两条线索: 1、苏格拉底、柏拉图:人性由社会决定,“善”由教育而成。 被18世纪康德、卢梭等人所继承:通过改变社会来改变人性。 2、亚里斯多德:人性由生物或本能的力量决定。被17世纪霍布斯等人所继承:人生来就是邪恶的,所以必须施以法律的强制。 形成时期:本阶段的特点是经验描述。本阶段最有意义的事件,是1908年在美国纽约和英国伦敦同时出版了两本书:美国社会学家罗斯的《社会心理学》和英国心理学家麦独孤的《社会心理学导论》。这标志着社会心理学成为一门独立的科学。 在理论上有五大直接来源: 1、德国民族心理学:冯特10卷本的《民族心理学》; 2、法国群众心理学:塔德关于模仿和暗示的研究;迪尔凯姆对群体的强调; 3、英国本能心理学:达尔文的生物进化论;麦

社会心理学期末重点附件

第一章 社会意理学的涵义:社会意理学是研究社会互相作用背景中人的社会行为及其 心理依据的科学。 社会意理学的学科性质:社会意理学是一门新兴的、交错的、边沿学科,拥有必定的独立性,它是心理学的分支学科之一。社会意理学的研究对象: 1.总论 (基本理论问题 ) 2.人际交往和互相作用 (小集体 ) 3.集体社会意理学 (大集体 ) 4.个体社会意理学 (人的个性社会化 ) 5.社会意理学的分支及实质应用 社会意理学的研究方法: 实验方法——实验室实验法(在特定的实验室内,实验者借助各样实验仪器操控和控制某些自变量,获取精准的数据,进而研究个体或集体心理的方法。)、自然实验法、现场实验法 察看方法——一般察见解、参加察见解 检查方法——访谈法、问卷法 档案研究法 第二章 社会意理学的发源: (一)哲学思辩阶段(孕育期间)——根源:亚里士多德、柏拉图 (二)社会经验阶段(始创期间)——标记: 1908年,罗斯的《社会意理学》和麦独孤的《社会意理学引论》第一版。 (三)实验剖析阶段(形成期间)——特里普利特的实验、奥尔波特的实验 (四)社会意理学的扩展期间 初期心理学学派: 德国的民族心理学派——拉扎鲁斯、斯汤达尔和冯特 法国的民众心理学派——塔尔德、雷朋和塔尔德 英国的本能心理学派——麦独孤 第三章 社会化的看法:在特定的社会与文化环境中,个体形成适应于该社会与文化的人品,掌握该社会所公认的行为方式,就叫做社会化( socialization)。社会化的种类: 1.初期社会化 2.预期社会化 3.发展社会化 4.再社会

5.反向社会化 社会化的因素: (一)遗传因素 (二)社会教化(社会文化、家庭、学校、平辈集体、大众流传) (三)个体内化(察看学习、认知加工、角色饰演、主观认可、自我奖励) 自我意识的看法:自我意识就是一个人对自己的意识。 (1)自我认知 (2)自我体验(自我感情) (3)自我调控(自我意愿) 自我认知的方法: 1.经过自察来认识自己(自察( introspection):向心里深处探究,并检视自己的想法、感觉及动机的历程。) 2.经过察看自己的行为来认识自己 3.经过他人认识自己——( 1)经过与他人比较认识自己( 2)经过他人的眼睛看自己 自我行动的方式: 1.整饰自己以获取他人对自己的好印象 2.投其所好以获取他人对自己的好感 3.自我防卫以变换自己与现实世界的关系 第四章 态度的看法和特色:态度是个体对特定对象(人、看法、情境或事件等)所拥有的稳固的心理偏向。 心理偏向 对象性 一致性和稳固性 组织性和构造性 态度的构造: 1.认知成分:包含对态度对象的想法和信念。 2.感情成分:包含对态度对象的情绪反响。 3.行为成分:包含对态度对象采纳的行动或可察看的行为。 态度的功能: 1.适应功能 2.认识功能 3.防守功能 4.调理功能 态度改变的理论: (一)增强论看法的社会态度研究 1.经典条件作用理论的研究 2.操作性条件作用理论的研究 3.社会学习理论的研究 (二)认知论看法的社会态度研究 1. 均衡理论 (balance theory) —— P-O-X 模型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