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认识自我

第四章认识自我—大学生自我意识与完善中国古人云:“人贵有自知之明”,古希腊也有名言:“认识你自己”,所以,全面、客观

地认识自己非常重要。对大学生而言,认识自己有什么重要意义呢?大学生只有科学地认识自我,才能建立恰当的理想抱负,获得积极的自我体验,并通过有效的自我监控,完善自我,与周围的人与环境保持和谐的关系。大学生能否自我完善对于他们的成功、成材和人生幸福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第一节什么是自我意识?

一、自我意识及其特点

1.自我意识的概念

自我意识是指个体对自己的身心状况以及自己与周围人和环境关系的一种认识,是人格结构中自我调节的子系统。自我意识是一种特殊的认知过程,认知的主体和客体都是自身(英语中的自身“ Self”,既包括主我“I”,也包括客我“Me”),因此,自我意识是主我(“I”)对客我(“Me”)进行认识,并按照社会的要求对客我进行调控。自我意识是人的心理区别于动物所特有的,是人的意识发展的高级阶段和本质特征。

自我意识具有多个维度和层次,一般可从内容和形式上对其加以分析。

从结构形式上,自我意识表现为自我认识、自我体验和自我调控三个方面。自我认识是个体对自己的身心状况及自己与周围环境关系的认识,包括自我感觉、自我观察、自我概念、自我分析和自我评价等,主要涉及“我是什么样的人”和“我为什么是这样的人”等问题。自我体验是个体在认识自我的过程中所产生的情感体验,反映了个体对自己的态度,包括自爱、自尊、自信、自卑、内疚、自豪、责任感、优越感、成就感和自我效能感等,主要涉及“我是否满意自己”和“我能否悦纳自己”等问题。自我调控是个体对自己的行为和心理活动的调节与控制、自己对待他人和自己的态度的调节与控制,包括自主、自立、自制、自强、自卫、自律、自励、自我设计、自我监控和自我教育等,主要涉及“我怎样调控自己”和“我怎样成为理想的那种人”。

从内容上看,自我意识可分为生理自我、社会自我和心理自我。生理自我是个体对自己的身体和生理状况等的意识。社会自我是个体对自己在社会关系和人际关系中的角色、地位、作用、权利和义务等的意识。心理自我是个体对自己的心理和行为特征的意识,如对气质、性格、能力、兴趣、态度、理想、心理状态和行为表现等的意识。

另外,人们还从自我观念上把自我意识划分为现实我、理想我和投射我。现实我是对

自己目前的实际状况的看法,是个体对自己的现实观感。理想我是个体想要达到的完善的自我形象,是个体追求的目标。投射我是个体想象自己在他人心目中的形象,是由想象他人对自己的评价而产生的自我观感。投射我和现实我的差距过大,个体会感到自己不被别人所理解;理想我和现实我的差距过大,个体会丧失追求自我完善的勇气。这三种类型自我之间的距离和冲突是导致某些心理问题产生的原因。

2.自我意识的特点

自我意识是人格中具有调节作用的子系统。它具有一些本质的特点,如:个体性、社会性、能动性和同一性。

自我意识的个体性是指:自我意识是在个体身上发生、发展的;自我意识是以系统的、完整的形式存在的;每个人的自我意识存在个体差异。也就是说,每个个体秉承着遗传天赋,在后天环境的影响下,通过与周围人的相互作用,逐渐形成了自我意识这一具有相对独立性的自我认识和自我调控的人格子系统。

自我意识的社会性是指:从人类社会来看,自我意识是随着人类的进化、社会的分工等社会发展而产生的具有社会性、群体性的人类反思系统;从个体发展来看,自我意识的发生和发展是社会化的过程,是个体内化、整合别人对自己的态度和评价而产生的心理模式。

自我意识的个体性和社会性是统一的。自我既要努力成为社会中独特的一个,也要力争融入社会,成为其中和谐的一个。

自我意识意识的能动性是指:自我意识是独立的、完整的,能够成为个体自身心理活动和行为的调控系统,能动地指引和确定个体行为的方向,协调个体和环境的关系;自我意识不仅能够适应世界,而且能够自觉地创造世界,并创造自己。

自我意识的同一性是指:虽然随着时间的推移和环境的变化,自我意识是不断变化和发展的,但是,个体在工作态度、生活方式等方面会表现出跨时间和跨情境的一致性,从而反映出支配它们的自我意识的始终一贯性;自我意识是自我形成与转化的形式,是一个动态的过程,真正的自我同一性是个体在与环境的互动中,不断将外在的评价转化为内在的认识,将理想我与现实我相结合所达到的。

二、自我意识的发生与发展

自我意识不是天生就有的,它作为一种个体对自己的反思,比认识外部世界更为复杂。心理学认为,自我意识从发生、发展到相对稳定和成熟,需要20多年的时间。个体自我意识的发展水平,受到其语言能力和思维能力的影响,二者基本上是平行对应的。

1.自我中心时期(出生~3岁)

人初生时,处于主客体未分化的状态,例如不能区分自己的手指和母亲的乳头、自己的手臂和玩具等。至7、8个月,婴儿开始产生自我意识的萌芽,即能意识到自己的身体和外部世界的边界,听到别人叫自己的名字,会知道是在叫自己。至2岁左右,儿童掌握了人称代词“我”,会用“我”来表达自己的意愿,这是自我意识产生的重要标志。至3岁左右,儿童开始出现羞耻感、占有心和独立意愿,自我意识有了新的发展。但这一时期的幼儿是以自己的身体为中心,并以自己的想法和情绪来认识、投射外部世界,即他们能够分清“我”与“非我”,却分不清我与物之间的关系,因此客观认识带有强烈的主观性,被认为是生理自我时期,也叫自我中心时期。

2.客观化时期(3岁~青春期)

从3岁到青春期是个体接受社会文化、学习社会角色的重要时期。儿童在家庭、幼儿园和学校,通过游戏、学习和生产劳动等方式,逐步掌握了社会规范,形成了各种角色观念,并能有意识地调控自己的心理和行为。在这一时期,儿童通过练习、模仿和认同作用,学会了性别角色、家庭角色和同伴角色等各种角色。虽然这一时期青少年开始积极关注自己的内部世界,能够初步意识到自己的兴趣爱好和气质性格等,并具有一定的自主性和自信心等,但是他们主要是根据他人的观点去认识世界,并根据他人对自己的评价来评价自我,因此被认为是社会自我发展阶段,也叫客观化时期。

3. 主观化时期(青春期~成年)

从青春期到成年的大约10年里,是个体的自我意识迅速发展并趋向成熟的关键期。这一时期个体性的成熟和逻辑思维的快速发展等,促使自我意识有了质的变化。由于面临“自我同一性”的危机,即理想我和现实我之间出现分化和矛盾,促使他们去解决矛盾、追求自我意识的统一。总的来说,这一时期,个体的自我意识发展呈现出如下特点:一、个体能从自己的观点出发来认识事物,而不是人云亦云,思想和行为带有浓厚的个人主观色彩;二、个体能根据自己所认识的人的特点,如气质性格和身体特征等,强调相应事物的重要性,从而形成自己特有的价值体系;三、个体能追求理想目标,出现了理想我;

四、个体的抽象思维能力大大提高,使自我意识能超越具体的情境,进入精神领域,从而表现出对哲学、伦理学和文学等探讨人生问题的学科的兴趣。

三、自我意识发展的模式

自我意识发展的模式不是直线式的前进,而是螺旋式的上升。即自我意识的发展呈现出:自我分化、自我矛盾、自我统一再到新一轮的自我发展的过程。

1. 自我分化

个体进入青春期后,开始清晰地意识到自己的内心世界的存在。因此,笼统的自我分化为主我和客我。主我是处于观察地位的“我”,是理想我,客我是处于被观察地位的“我”,是现实我。正是这种分化过程,促进了个体成为思维和行为的主体,从而为客观地评价他人和自己、合理地调节自己的心理活动和行为奠定了基础。这一时期,可观察到个体有较多的自我观察和自我沉思行为,如写日记和与朋友倾心交谈等。

2. 自我矛盾

随着自我的分化,个体会发现理想我和现实我之间往往有较大的差距,于是产生内心冲突,引发不安甚至痛苦的体验。这一时期,可观察到个体对自己的评价具有矛盾性、对自我的态度具有波动性,如时而过高评价自己,认为自己很行、很成熟,并因此极为自豪或自信,时而又过低评价自己,认为自己很差、很幼稚,并因此极为自卑;自我体验的情绪变化幅度非常大、频率非常高。但这种现象是自我意识发展过程中不可避免的,是正常的。

3. 自我统一

一般地,个体在经过一段时间的自我矛盾冲突后,自我意识会在新的水平和方向上协

调一致,达到自我统一。自我统一意味着主我和客我的统一;自我认识、自我体验和自我调控的统一;自我与外部世界的统一。要达到这种自我统一,需要个体从现实我出发,修正理想我;努力改善现实我,有效地控制自我。因此,它既不是放弃理想我,迁就现实我,也不是扭曲现实我,只顾理想我;它不仅包括认识自我,还包括体验自我和控制自我。总之,自我统一应该是积极的、健康的统一。当然,由于个体的情况各异,也可能出现自我的消极的、不健康的统一,指个体放弃了理想我或现实我而达到的虚假的统一。虚假的自我统一的现象在青年中也有一定的比例,实际上他们还处于自我矛盾中。

第二节大学生自我意识发展的特点有哪些?

我国当代的大学生年龄一般在17~23岁,处于从青年期向成年期的过渡时期,心理正从幼稚走向成熟。加上他们生活在社会的转型期,传统价值观让位于多元价值取向、人们生活方式多样化和商业文化冲击力强大等,导致他们的内心更加容易骚动不安,他们渴望向传统挑战,开拓新的生活,但是又自觉现实我的力量薄弱,缺乏足够的自信心。大学生相对于其他社会群体在自我意识的发展上呈现出许多特点。

一、自我认识具有自觉性和理性

进入大学校园,大学生发现生活和学习的天地一下子变得开阔了许多:在生活上,他们摆脱了父母的约束,和同学住在集体宿舍里,基本上可以自由自在地生活,如想吃什么吃什么,不必太顾及营养、想几点睡觉就几点睡觉,只要不耽误上课、想怎么穿就怎么穿,不必太中规中矩、想理什么发型就理什么发型,只要同学认可、想到哪玩就去哪玩,只要有时间和金钱等;在知识学习上,他们摆脱了高考指挥棒的限制,不必紧盯着几本枯躁的课本。大学里除了开设专业课程,还开设了公共必修课程和内容丰富的各类选修课程,基本上可以满足大学生对知识的需求;在信息获得上,大学里同学之间交流内容较广泛,再加上方便的上网条件,使他们对各种社会事件和文化信息都能及时了解。如此自由、宽松的生活和学习条件让大学生更迫切地反思自己,力图把握自己的人生方向。他们会经常追问自己:“我是谁?”、“我为什么是这样的人?”、“我可能和应该成为什么样的人?”、“在社会大舞台上,我扮演什么角色?、“我能为社会做些什么?”和“我今后该怎么办?”等。

因此,大学生在自我认识上更加主动自觉,并更加理论化和理性化。他们不仅经常对“我是谁”之类的问题进行深入地独立地思考,而且还热中于就此类问题与同学交流,例如,与同学争论人生目的的问题,或向同学倾述自己的人生经历和体验。他们经常暗中观察周围的同学,根据与别人的比较和别人对自己的评价来力图更客观地认识、评价自己。大学生常常会对哲学、伦理学和道德修养等课程表现出较浓厚的兴趣,原因是这些学科会系统地探讨人生的意义,并锻炼人的理性的思维方式。大学生也对文学艺术感兴趣,因为它们提供了人生是怎样的范例,并启迪他们对人生的深层次的思考。大学生还经常参照现实生活中自己景仰的老师和成人,参照书本或媒介中宣传的学者、名人和模范等的榜样,通过和他们认同,将他们的品质内化为自己的人格特征。

二、自我评价能力在增强,但仍具片面性

自我评价是个体对自我所作的判断,是自我意识的核心部分。经观察发现,大学生自我评价与老师、家长和同学对其评价之间呈显著的相关,并且自我评价能力有随着年级的上升而增高的趋势。这表明,大学生随着年龄的增长,知识和经验的积累,自我评价能力在增强,日趋成熟。

但是,大学生要能客观有效地评价自我并非易事,其自我评价仍具有片面性。主要有两种倾向:一是高估自己,二是低估自己。经观察,大多数大学生喜欢高估自己。这主要是因为他们自尊心和优越感强,富于自我想象,以对自己目前和未来状况的美好想象代替现实;在与别人比较时,倾向于以己之长比他人之短,从而自信心过强。部分大学生则低估自己,主要是因为:自我期望偏高,以致难以实现,导致对现实我的不满;无法正确看待社会竞争激烈的事实,导致对自我现状和未来的焦虑;社会适应能力不强,而自尊心过强,极易受到挫折,导致自信心下降。

三、大学生的自我同一性发展状况各异

根据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埃里克森(Erikson E.)人格发展渐成理论,青少年阶段面临的核心任务和危险是是否能发展出自我同一性(Self-identity)。自我同一性的涵义是个体对自己的身心特点,如能力、兴趣、理想、价值观、性格特征、交友方式和职业发展等的认识和认可。该时期的成长危险是自我同一性的混乱(Identity diffusion)。意思是个体对自我的认识和发展产生困惑和迷茫,理想我和现实我之间存在剧烈的矛盾冲突,两者不能实现积极的、健康的统一,导致不能确定自我形象和人生目标、情绪体验为焦虑、痛苦,严重的甚至导致人格障碍和精神病。

大学生处在青年中期,他们在自我同一性的探索中主要是确定“我到底是什么人?”,并达到“这就是我”的自我认同。参照美国心理学家马萨(Marcia J.)关于青少年同一性的四种方式的分类,我们来论述我国大学生自我同一性的发展状况。我国大学生自我同一性的发展状况也可以分为四种类型:

(1)达成型

这类大学生能做到较客观地认识和认可自我。因为他们能从现实我出发,修正和追求理想我,并控制、完善现实我,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现实我和理想我的积极的、健康的统一。他们的自我同一性已经达成。这类大学生一般具有许多优良的性格特点,如:善于独立思考、富于好奇心、具有刻苦钻研的精神、幽默大度和耐挫折能力强等。例如,某大学生从小父母就比较注意锻炼他的独立思考问题的精神,并引导他树立远大的理想,一步一个脚印地朝着目标奋斗。结果该生自上小学以来,基本上一直保持着昂扬的学习斗志,并在德、体和劳等方面也得到了较全面的锻炼和发展。他考入某名牌大学后,又在老师的帮助引导下,较快确立了自己的事业目标,并通过勤奋努力,取得了较好的成绩。该大学生的人格发展比较健全,其之所以能较早达成自我同一性,归功于父母、老师的正确要求、引导和帮助,以及他自身的积极努力。

由于主观和客观条件的限制,目前这种类型的大学生在大学生中仍占少数。大多数的大学生仍处在探索和发展其自我同一性的过程中。

(2)早定型

这类大学生从小是听父母话的“乖孩子”,在学校在则是听老师话的“好学生”。他们

习惯于放弃自己的独立自主性,完全内化家长和老师的价值观,根据他们对自己的评价来评价自己,并完全按照家长和老师对自己未来的设计来确定自己的人生方向。这类大学生固然可以免除在自我确认和自我探索中的痛苦思考。但是,早定实际上并非好事。因为这种类型的大学生所达到自我认识和自我认可不是基于自己的独立思考和探索得出来的,所以当外界条件不顺利时,他们的自我认识就会变得模糊不清,也无法再达到自我认可。例如,某大学生从小就很听父母和老师的话,按照他们对他的设计顺利地考上了某大学某名牌专业。但是,进入大学后,却越来越发现自己并不像他们认为的那样,具有在该专业上发展的巨大潜力,而且,自己远非像他们评价的那样具有完美的品质,如聪明、坚强、乐观和独立等,由此对“我究竟是怎样的人?”和“我的前途会怎样?”产生困惑和怀疑,甚至导致严重的倒退,不得不申请退学。

由于现在的很多大学生都是独生子女,他们的父母出于对孩子的过分的爱和害怕孩子在社会上吃亏的心理,在物质上尽一切可能满足他们的各种需要,在精神上要求他们依附自己,从而使他们逐渐形成了缺乏独立性的性格。再加上现在的幼儿教育、基础教育和高中教育,并不太注重对学生的健全人格的培养,而是片面强调学生要听老师的话,循规蹈矩,也使得不少学生形成了胆小怕事、缺乏自主性和创造性的平庸性格。鉴于以上的情况,早定型的大学生在大学生总数中可能占有一定的比例。

(3)延缓型

这类大学生在上中学时只顾埋头读书,对自我思考较少。进入大学以后,才发现生活和学习的天地很宽广,课程学习只是一部分,其他同学会把相当多的精力用在学习其他的有用的知识、了解社会、相互交往和娱乐休闲等方面。因此,在丰富多彩的大学生活里,他们才开始反思“我究竟是怎样的人?”和“我为什么是这样的人?”等问题。在这样的反思中,他们常常为自己只会学习、不懂生活而自觉自己是个枯燥乏味的人,并且还很可能发现自己即使在学习方面也不是出类拔萃的,因此而深感自卑自责。一些人经过痛苦的自我确认,逐渐发现了自己的特点和前进的方向,找到了理想我和现实我结合的最佳点,从而对未来充满了信心。而另一些人还处在自我探索的困惑中,暂时无法找到理想我和现实我结合的交点,为此深感不安和痛苦。对这部分人应给予安慰和鼓励,因为只要没有放弃对自我的反思和追寻,就一定会逐步实现自我同一性。例如,某大学生从小在极单纯的家庭环境下长大,父母对他的要求只是读好书。该大学生逐渐养成了善良天真而沉默的个性。进入大学后,他起初不能适应大学里同学之间较为复杂的人际关系,只好把自己封闭起来,刻意回避与人交往;相比于许多同学表现出的学习之外的多种兴趣和多才多艺,他感到自己一无是处,很自卑。后来,在班主任和班干部的耐心开导下,他逐渐融入了同学中间,也能积极参加学院、学校的各种社团活动。经过一年多的努力,他逐渐克服了自我确认的困惑,发现自己其实比较愿意与人打交道、能善解人意、口才也较好,而且这些性格特征和能力恰好非常适合所学的专业市场营销,他为此感到对未来信心倍增。

由于现行的教育还是过分强调智育,忽视全面发展,所以,这种延缓型的大学生在大学生总数中也有一定的比例。

(4)迷惘型

这种类型的大学生对现实我不满,又认为理想我难以实现,因此陷入了对自我确认的困惑之中。他们往往表现出对一切事物或活动都心灰意懒,如因为害怕别人知道了自己内心的困惑和苦恼会嘲笑自己,或认为别人根本无法理解自己、帮助自己,所以就把自己的内心封闭起来,很少与别人倾心交流;因为无法确定明确的学习目标或学习的知识对自己未来的意义,所以对学习不感兴趣,敷衍了事;因为觉得自己心境不佳,根本无法投入进娱乐活动,或者觉得这些活动没有什么意义,所以对此不感兴趣,较少参加,或参加了也没法得到快乐;等等。例如,某大学生对自己的能力和性格等都不甚满意,但他又对自己

有很高的期待,幻想自己将来能做出一番大事业,像当个总经理什么的。于是,当一家他想去的公司要他去参加招聘面试时,他却意外地怯场了。他当时的心情很矛盾,既有害怕和慌乱,还有傲气和不屑。事后,他到校心理咨询中心寻求帮助。经过心理工作者的帮助,他明白了自己的问题主要在于对现实我的评价不客观。原来他一直受到母亲在他小时候说过的他有某种身体残疾的话的影响,从而对自己的能力和性格很不满。找到了问题的症结,他较快地恢复了自信,成功地在通过了下一次面试。

迷惘型的大学生内心仍然有理想,但是因为不能从现实出发,所以难以将理想和现实很好地结合起来,从而在现实中屡屡有挫败感。因为迷惘型的大学生尚处在向成年期过渡的心理未成熟阶段,所以他们在认识现实我上容易因一时的挫折而否定自己,也容易因过分富于想象力而使理想我变得遥不可及,这些问题一般会随着他们的年龄的增长、知识经验的增多而在一定程度上得到好转。在大学阶段里,如果老师和同学对他们给予积极关注,适当引导,可以更快地帮助他们走出自我困惑的怪圈。目前,这种类型的大学生在大学生总数中也占有相当的比例。

四、大学生自我意识发展的矛盾性

矛盾性是大学生自我意识发展的一个最突出的特点。这种矛盾性从心理上看根源于他们的心理尚处于从不成熟向成熟的过渡期,从社会上看则根源于他们尚未真正走向社会,缺乏社会生活经验,尚未取得独立的社会地位和经济地位。大学生自我意识发展的矛盾性表现在许多方面,最主要的是:理想我与现实我的矛盾、交往需要与闭锁需要的矛盾、独立性与依附性的矛盾以及自尊心和自卑感的矛盾,除此之外,还有追求成功与避免失败的矛盾、求知欲强而识别力低的矛盾、情感与理智的矛盾和对异性的向往与害怕的矛盾等。下面只探讨四个主要矛盾:

(1)理想我与现实我的矛盾

大学生的抽象逻辑思维能力已发展到高峰,加之他们的情绪体验十分深刻和丰富,导致他们对自己的未来具有丰富的想象力。但是,他们又不得不面对自己的现实状况,譬如,学习成绩不尽如人意、体魄不够强健和社会交往技巧较差等。由于大学生是以群体的形式在大学校园里共同生活和学习,他们远离家长的管束,在一定程度上也较少受学校的约束,所以他们相互之间的影响力很大,表现在:情绪上容易相互感染、行为上相互模仿、认识上相互传播,这在一定程度上容易使他们的理想我更加远离现实,加重理想我和现实我之间的矛盾冲突。例如,大学生之间常就一些社会热点问题加以讨论,但由于他们对现实的批判往往过于简单、片面,他们从理想化的角度提出的解决方案常常引不起社会关注,从而加重了他们的失落感。要注意的是,理想我与现实我之间的矛盾对大学生心理的影响是双向的:一方面,它给大学生带来了困惑和苦恼;另一方面,它为大学生的成长提供了动力和方向。在大学阶段,理想我与现实我之间的矛盾冲突是不可避免的,大学生要借此锻炼自己的心理承受力,重新认识和评价自己,寻找理想我与现实我的结合点。

(2)交往需要与闭锁需要的矛盾

根据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人在基本满足了生理需要和安全需要的基础上,会产生归属和爱的需要。大学生基本上可以满足前两种低层次的需要,所以,他们会受交往需要的支配,迫切地希望广交朋友,并能有几个知心朋友,大家彼此倾吐自己的心事,共同交流和探讨人生问题。但是,大学生又有强烈的封闭自己、与人隔绝的需要。这是因为他们的内心向往一种个人的、独特的、自由的状态,希望在这种状态下独自思考和体验人生。大学生如果不能恰当地处理好交往需要与闭锁需要之间的矛盾,就要么会感到自己被朋友

占据了、毫无自我,从而萌生失落感,要么会感到没有朋友,从而产生孤独感。恰当地处理好交往需要与闭锁需要之间的矛盾,则既能用友情抵御住孤独,又能守住自我内心世界那份独特和宁静。要做到这一点,关键是:与同学交往要真诚,即敞开心扉,切忌说假话骗人;对同学的困难要主动热情地关心,只有这样才能赢得同学的真情;保留交往的界限,即注意所交的人、场合和时间等因素,掌握好自我暴露的分寸。

(3)独立性与依附性的矛盾

大学生既强烈地要求摆脱父母和老师的约束,独立自主地决定自己的生活、学习的方方面面,又仍在情感上和行为上对家庭、学校存在较大程度的依附。这是因为进入大学以后,大学生的独立意向迅速发展,他们已处于向成人角色的过渡时期;而由于缺乏社会生活经验、仍需要家庭的经济供给和与父母的感情深厚等原因,他们的依恋、依赖心理仍难以割舍。特别是对那些被父母过多保护、已经习惯于一切都依赖父母的大学生来说,独立性与依附性之间的矛盾会特别突出。要解决这个问题,关键是:增强独立意识;锻炼独立的才能;与父母和老师等建立、保持亲密的联系,但要逐渐增加关系的平等性质。

(4)自尊感与自卑感的矛盾

自尊感是个体能悦纳自己,并尊重自己,对自己抱着肯定的态度。自卑感则是个体对自己不满,对自己持否定的态度。它们是自我体验中的两种相互对立的情感,但是在大学生身上,经常交织在一起。一般来看,大学生的自尊感特别强。这与他们在中学时代相比于其他同学比较突出有关。而进入大学后,与其他同学重新比较,许多人会发现自己的优势不见了,从而感到焦虑、痛苦,自卑感强烈。另外,大学生在这一年龄阶段,往往对自己有着过高的接近完美的要求,一旦发现自己存在某些不足,如容貌不是很突出、身材不是很健美、学习算不上拔尖、家庭背景谈不上显赫和才艺算不上专业等,就容易夸大自己的不足,认为自己一无是处。要解决这一矛盾,关键是:学会客观地评价自己的优点,增强自尊心,减少自傲情绪;学会客观地评价自己的不足,增加进取心,减少自卑情绪;不要盲目地与别人比较,增强自信心和耐挫折能力。

五、自我塑造愿望强烈,主动性、自律性有所提高

对许多大学生来说,他们一旦意识到并认可了某种自我形象,就会产生强烈的自我塑造的愿望,并能够主动约束自己的行为。而且他们一般还会对自己身上的不足之处非常敏感,有非改之而后快的决心,并可能切实在行动上有所体现。这些与大学生追求自我的完善、甚至完美有关,是他们力图实现理想我、控制现实我的表现。大学生在大学里,可以汲取到广泛的知识,并结识性格各异、家庭背景不同、甚至文化背景也有差异的同学和朋友,这给他们提供了多个认识自我、评价自我的参照系,激发了他们原来就有的自我塑造、自我完善的动机。大学集体的生活给了大学生更多的自由空间,对许多大学生来说,这会锻炼他们的自制力,并促进他们提高自控能力。但也有些大学生,在这更多的自由空间里失去了方向,变得意志消沉,行为懒散,缺乏自控力。还有极少部分的大学生抱着消极的宿命论,根本不相信自己改变自己的可能性。因此,要教育大学生客观地认识自己,并使他们了解改变自己的可能性和方式方法,促进他们积极地进行自我塑造,提高主动性和自律性。

六、自我意识发展过程中存在失误与缺陷

我国心理学家分别于20世纪80年代中期、90年代初期和中期对我国大学生的自我意识问题进行过系统的科学研究,结果发现,我国当代大学生自我意识发展的总趋势是较好的,但理想我和现实我之间还存在着比较大的矛盾,具体表现为:自我意愿高而多,自觉行动低而少;自我认识较清楚,但自我调控能力相对落后;过分关注自我,过多考虑自己,过于看重自己,而对他人、集体、社会考虑较少1[1]。也就是说,由于大学生的心理尚未成熟等因素的影响,部分大学生在自我意识的发展过程中存在着失误与缺陷。下面着重探讨几种比较典型的失误与缺陷:

(1)过分的以自我为中心

随着自我意识的发展,个体越来越多地关注自我,如果不能够摆正社会、集体和个人之间的关系,容易出现凡事从我出发,唯我独尊、自私自利的问题。大学生的自尊心、自信心和独立性等都较强,且未必牢固地确立正确的个人价值观,因此更容易出现过分的以自我为中心的倾向。经观察发现,有一些大学生十分自私自利,不能站在同学的立场上替对方着想,人际关系很紧张。他们也容易因别人没有按照他们的意愿行事而责备别人,或与别人结下仇怨。当然,这些大学生不仅伤害了他人,而且伤害了自己。例如,某大学生从小受到父母和长辈的娇宠,他们总是设法满足他的一切要求,包括一些无理要求,象他学习时家人必须绝对保持安静、穿衣服必须是高档名牌的、想什么时候上网玩游戏都可以,家人不得有微词等,逐渐地他养成了自我中心的性格。进入大学后,该大学生在和其同宿舍同学相处中,把他们看作是自己的家人,也要求他们绝对地服从自己,结果,其他同学都因无法忍受他的做法而纷纷指责他,继而远离他。最后,该大学生在宿舍和班上都成了不受人欢迎的孤家寡人,他也为此感到困惑和苦闷,学习成绩一落千丈。后来,他在老师的督促下,到校心理咨询中心寻求帮助。在心理工作者的耐心开导下,他才对自己的问题有所认识。

(2)过分的自卑心理

自我意识发展到了一定阶段,个体越来越注意与他人比较,十分在意他人对自己的评价,并想象他人将如何评价自己,结果容易因过分敏感和不能正确认识自己的不足而导致过分的自卑。一定程度的自卑心理常常是有益的,可能促使个体努力改进其不足。但过分的自卑则只会摧跨一个人继续努力的信心和勇气,导致个体一蹶不振,最终一事无成。部分大学生在其发展自我意识的过程中,自卑心过重成为他们必须要挑战的一只“拦路虎”。例如,某大学生性格较内向,他有次偶尔听到同学议论自己的长相有点难看,就认为自己真的外貌丑陋,为此先是不敢和同学多交往,后来发展到为逃避与同学见面而不去上课。在心理医生的帮助下,他才认识到原来不是自己的长相真有什么问题,而是自己的过分的自卑心理在作怪。最后,该大学生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逐渐消除了自卑心理,找到了知心朋友,也提高了学习成绩。

(3)过分的逆反心理

逆反心理是指个体对某些事情不论正确与否,一概简单排斥,并带有较大的情绪成分,甚至为反抗而反抗。一般地,适度的逆反心理是青少年自我意识发展到一定阶段所必然会出现的正常现象,而且客观上有益于他们的独立。所谓适度的逆反心理,是指逆反心理和行为表现的范围、强度、场合等较为适中,与其年龄阶段相符合。大学生由于处在向成年期的过渡期,容易出现认知片面、情绪偏激。他们在摆脱对父母和长辈的依赖走向独立的过程中,有时会因过于寻求自我肯定而有意、无意地把这些自己原来服从和尊敬的对象树立为自己的“敌人”,与之进行“斗争”。许多大学生借助对父母和长辈的一定的逆反心理的动力,培养了独立精神和各方面的能力。但是,如果逆反心理过强,则不利于个体的成长,需要进行心理矫正。例如,某大学生的父母含辛茹苦地培养自己的孩子上了大学,但是该大学生却对父母很不尊重,经常借故向他们大发脾气。后来在心理工作者的帮助下才知道,该大学生是嫌父母都是普通的工人,认为他们没有什么本事,所以看不起他

1[1]转引自:谭顶良主编. 高等教育心理学. 河海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176页

们。其实该大学生也知道父母培养自己很不容易,所以,他每次对父母发完脾气后,也会对自己的恶劣态度感到很内疚。该大学生对父母并非没有感激之情,也知道父母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他好,但就是控制不住自己要对父母发脾气。经过心理工作者的分析,发现他内心潜意识的想法是:“我向父母发脾气,表示我比他们高明。”该大学生意识到自己潜意识的想法后,终于逐渐改变了对父母的态度。

(4)过分的依赖心理

一般地,青少年适度的依赖性有利于他们和父母、长辈之间维系感情,并能为他们走向独立提供社会支持。但是,过分的依赖性却显然不利于青少年的成长。一些大学生对父母过分的依赖,表现在;进大学要父母亲自送、上了大学要父母来照料自己或者不大与同学交流,却整天忙着给父母打电话、课程选择要父母定、花钱比较大手大脚,用完了只管向父母伸手,而自觉理所当然、恋爱的对象要父母定,或者恋爱中出现任何问题都向父母汇报,完全听父母的话、未来的职业选择要父母定,或者干脆把找工作的事情全权委托给父母,等等。大学生对父母过分的依赖将会导致他们自身人格发展的延迟和不健全。例如,某大学生在许多事情上都依靠父母,他经常给父母打电话或发短信,而与同学的交往很少,没有知心朋友。其他同学对他的评价是;不合群、对他人不信任和生活自理能力差。该大学生因不满自己的人际关系不佳而去寻求心理工作者的帮助。心理工作者了解到导致他的这种性格形成的原因是:家长从小就或明或暗地告诉他社会过于复杂、人与人的竞争十分激烈,因此,要他在与同学相处时要多加小心,以免吃亏。等他上了大学,父母虽然不在身边,但是对他还是关怀备至,他们几乎每天都要长时间地通电话或发很多条短信。该大学生已经习惯于把每天生活中发生的大事小事都向父母汇报,一旦要做什么决定,都要父母帮助拿主意。经过心理工作者的开导,该大学生醒悟到自己虽然已经具备了男子汉的体魄,但是似乎还是个躺在摇篮里里的小婴儿,摇篮几乎就是他全部的生活空间,而作为男子汉,他必须学会离开摇篮,靠自己的勇气、智慧和劳动来独立地谋生。心理工作者帮助他确立了一些可以效仿的榜样,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他逐渐学会了与父母保持适当的距离,而与同学增加交往,直到能完全融入同辈群体。

(5)过分的情绪化

大学生处在向成年期的过渡阶段,自我体验的特点是:情绪丰富、波动性大、敏感性大和情境性强等。也就是说,在一定意义上,大学生表现出理性缺乏、情绪的不太稳定或不太成熟是正常的。但是,大学生如果过分的情绪化,即表现为经常情绪大起大落、对他人的言行过分敏感,反应激烈、不顾时间场合地乱发脾气等,则是不健康的,需要矫正。这类大学生大多是因为从小受到父母长辈的过分娇宠或被放任不管,所以形成了或任性或暴躁的性格,也有部分大学生是因为自尊心受到过伤害,所以不自信。大学生过分的情绪化可能对他们的学习、交往和娱乐等生活的一切方面产生不良的影响。例如,某大学生自认为同学对他不友好,原因是:有两次他看到几个同学聚在一起热烈地议论着什么,但是,当他出现时,他们就奇怪地终止了议论,并散开了。为此,他忧心匆匆,几天都在琢磨这件事。后来,他变得越来越郁郁寡欢,回避与其他同学交往。后来,他主动去寻求心理工作者的帮助。原来,该大学生在上初中时曾几次被其他同学嘲笑过,他们讥笑他的长样显得很傻、很滑稽。当时,他非常尴尬,不知所措。事后心里感觉既气愤又自卑。他进入高中后,由于学习很忙,也就把这些事忘记了。但没想到进入大学后不久,他又遇到了相似的情况,触发了旧痛。经过心理工作者的开导,他逐渐明白了自己的心结在于对人际关系过敏,而只有学着勇敢主动地与他人交往,才能锻炼交往技能,提高交往能力,拥有自信。

第三节大学生如何塑造健全的自我意识?

大学生对自我意识的追求应落实到自我的塑造、自我的完善上,它是大学生自我意识的最高级的表现。大学生要发展自己的个性、实现自己的价值,也应该塑造健全的自我意

识。

一、客观、全面地认识自我

认识自我是人类的永恒话题。客观、全面地认识自我是培养健全的自我意识的基础。大学生对自己的理想、兴趣、价值观、性格特征、品德和行为有一个正确的、全面的认识和评价,就能够控制自我、发展自我和完善自我,也就能够提高自己在社会交往中的能力和作用,处理好与他人的关系。否则,不利于自身人格的健康发展,并会造成人际关系不协调。大学生要真正认识自己,并非易事,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努力:

1. 通过与他人的比较来认识自我

个体对自己的能力和品德等人格特征的认识、评价往往是通过与他人的比较而实现的。一项有趣的心理学实验证明了这一点2[2]。请大学生作被试,让他们和一些竞争对手一起讨论参加工作的问题。在讨论前,所有的被试都接受了自尊测验。然后,一半被试看到的竞争对手是衣冠不整、仪表一般;另一半被试看到的对手是仪表端庄、谈吐文雅。讨论后,实验者又对大学生作了自尊测验。结果表明:接触到“仪表比自己强”的竞争者的被试自信心明显降低;而看到仪表不如自己的竞争对手的被试,自信心大大提高。

一般地,大学生在选择比较的对象时,会选择条件跟自己相似的人,认为这样的比较才有可比性。例如,某大学生想客观评价自己进入大学一年以来学习成绩的状况,他选择考入大学时的分数跟他差不多的另一名同学作比较对象是比较恰当的。但也有些大学生出于进取心不强或自信心不强的原因,会倾向于选择那些比自己差的人作为比较对象。这样向下比固然能给比较者以暂时的心理安慰或心理平衡,但长此以往,可能造成自大或相反地更加自卑。也有些自信心强的大学生敢于和比自己强的人比,比较的结果是知耻而后勇,找到了方向,并有动力赶超对方。因此,大学生在与他人比较时,首先要明确与他人比较的目的,即既要认识自己的优势,又要认识自己的劣势,这样才能有利于自己的不断进步。

2. 从他人对自己的态度中认识自我

他人的态度是一面镜子,可以用来认识自己。例如,某大学生发现另一同学对他很友善,愿意与他一起学习、交谈和娱乐等,那么就可以断定自己很可能有吸引对方的品质。但是,如果相反,那么该大学生就该反省自己身上很可能有什么特征引起对方的厌恶了。人们对自己的认识和评价往往要受到他人对我们的态度的影响。艾里斯和霍姆斯的一项实验证明了这一点3[3]。被试为大学生。让他们参加10分钟的会谈。在交谈的前2分钟,主试对大学生的态度反应为中性。正式交谈时,通过微笑次数和声调等非语言行为对一部分大学生表现出感情深厚,而对另一部分大学生表现出冷淡的态度。会谈后,让大学生评价自己的表现。结果表明,那些受到热情接待的大学生比受到冷遇的大学生对自己的评价要高。

要注意的是,他人这面镜子有时也会歪曲我们的形象,这是因为他人可能对我们缺乏了解、有成见或偏爱和不太擅长评价别人等。因此,多用几面镜子往往可以避免偏听偏信。有些大学生只能接受他人对自己的赞美之辞,或只顾及好朋友对自己的态度,而对批

2[2]转引自:桑志芹,李绍珠.大学生心理健康教程.江苏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49页

评之辞感觉很难接受,或对非好朋友的态度不予领会,结果是容易盲目骄傲,不能看清自己的弱点和错误。

3. 通过自我比较来认识自我

我们既然可以通过与他人的横向比较来认识自己,那么也可以通过与自己的纵向比较来认识自己。心理学研究表明,人们常常通过和过去的自己相比较来认识、评价现在的自己。例如,一个青年把现在的自己和童年时的自己相比,很可能认为自己在身体状况和能力水平等方面取得了极大的发展;一个老年人把现在的自己和青年时的自己比较,则很可能得出相反的结论。

大学生一般喜欢和中学时代的自己比。有不少大学生作了这种比较后认为,他们现在虽然在知识上更丰富、眼界上更开阔,但是,在理想信念上则更模糊、心态上更焦虑不安。这主要是因为:这些大学生在中学时对大学生活充满了过高的期待,进入大学后不能较快地调整好心理落差,另外,对多元化的社会和社会竞争缺乏正确的了解、不知如何应对。教师要引导大学生通过与自己过去的比较,既充分肯定自己的成绩和进步,从而树立自信心,又发现自己的不足和退步,然后分析其原因,找出适当的解决方法。

4. 通过自我反省来认识自我

我们不仅是他人眼中的客体,也是自己眼中的客体,因此,可以通过直接地观察自己的心理过程、行为举止和活动结果来认识、评价自己。有些大学生不知该如何自我反省,他们以为自我反省就是把自己封闭起来进行玄想。事实上,自我反省必须建立在自己积极地投身各种实践活动的基础上才是可靠的。因为,个体只有通过积极地参加各种实践活动,在活动中让自己的品德和才能等充分地展示出来,才能给自己观察、思考自己提供机会和依据。特别地,个体根据自己活动的结果来对自己作出判断往往是更加客观的。

自我反省是自我认识的一个重要途径。有一项调查表明,大学生的自我评价仍带有较大的主观性4[4]。大约60%以上的大学生的自我评价与他人评价接近,其中,少数大学生是基本吻合的。还有1/3的大学生主观评价和客观评价差距较为悬殊,其中,个别大学生差距甚大。经观察,这可能是因为大学生虽然已经具有了较高的自我反省能力,但是,他们并不习惯于事事时时处处反思自己,更不要说经常拿“手术刀”解剖自己。因此,教师要引导大学生养成适当地自我反省的习惯,即不仅当成功的时候要反省自己,发现自己的优点和长处,而且当失败的时候也要勇于反省自己,发现自己的缺点和不足。另外,教师以身作则,进行一定的自我解剖,可以帮助大学生勇于严格地要求自己。

5. 学会辨证地认识自我

辨证思维是对事物进行一分为二的认识,可以避免认识的极端和片面,它是思维的重要品质之一。由于自我十分复杂,包含多个层面和多个维度,所以只有学会用辨证的思维方式来认识自我,才能达到客观、全面和正确的自我认识。大学生已经具有较高的辨证思维能力,但是由于缺乏社会生活经验,以及还不善于用它来认识自己,所以,自我认识水平还不是很高。经观察发现,有不少大学生无论是通过与他人比较,还是通过与自己比较、自我反省等途径获取认识自我的信息时,都习惯于用以偏概全的思维方式,结果自我评价和客观评价之间相差甚远。辨证地认识自我要求我们既认识自己的长处,也认识自己的短处;既认识自己的现在(现在的我指现实我),也认识自己的过去和将来(将来的我主要指理想我);既认识自己的某一方面,也认识自己的全部方面。

二、积极、快乐地接受自我

人在客观、全面地认识自己的基础上,还要进一步,即积极、快乐地接受自己,或称悦纳自己、爱自己。能否爱自己,这是发展健全的自我意识的关键。爱自己意味着按照自己的本来面目来认可、肯定自己,是无条件地接受自己的一切优劣短长,而不是对自己的缺点自责、自我回避,或以假象自欺欺人。爱自己是不需要理由的,如果硬要找理由的话,那么可能是:“我是独一无二的存在”、“我被赋予了最宝贵的生命”、“我的生命里充满了喜悦”和“我觉得自己是有价值的”诸如此类。大学生要爱自己,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进行努力:

1. 积极地肯定自我

俗话说:“人无完人,金无足赤”。既然人都有缺点或短处,那么要发展自我,明智的做法不是企图否认、遮掩或回避它们,因为这只能是自欺欺人。学会正确地对待自己的短处是积极地肯定自我的关键。大学生对自己不能改变的短处,如先天的身材矮小、相貌平平等要勇于面对现实、坦然接受,然后再设法通过适当的修饰加以弥补,也可以通过在其他方面取得的建设性成就而得到“补偿”。对自己可以改变的短处,如不良的生活习惯、自私自利、意志薄弱等,则要坚决改正。有些大学生因为自己存在种种缺点,就妄自菲薄,导致自信心越来越下降,连自己原来有的优势也发挥不出来。而积极地肯定自我,则可以最大限度地调动个体的能动性,使其心情愉悦,智力和创造力得到充分地发挥,使其朝着自我完善的方向大踏步地迈进。

2. 正确地对待挫折

挫折是一种因原来既定的目标无法实现而导致的需要不能满足时的情绪状态。挫折发生时,有些个体常常会一味地自责自咎,贬低自己,导致自信心下降。大学生由于自我认识存在一定的片面性和情绪的起伏性较大,当他们面临挫折时,如考试成绩不及格、考试作弊被发现、考研究生失败、与同学发生人际冲突、失恋和毕业时找不到理想的工作等时,他们常常会变得非常消沉,看不清自己的未来和希望,对自己全盘否定。因此,要帮助大学生学会正确地看待挫折,就要使他们清醒地认识到:一、人生不可能总是一帆风顺,挫折是难以避免的;二、对待挫折的态度而不是挫折本身对个体的心理和行为影响更大,即要把一时一事的挫折看轻、看淡,愈挫愈奋,“失败乃成功之母”。大学生只有做到不因遭遇挫折而盲目地否定自己,才能得到完整的生活体验,达到健全的自我意识。

三、勇敢、勤劳地塑造自我

大学生在自我认识、自我悦纳的基础上,还要更进一步地达到自我调节和自我完善,因为这才是自我教育的最终目标。自我教育是个体把社会的需要转化为个体内在的个人需要,以实现社会价值和个人价值的过程。它体现了人的社会性和个体性的统一。大学生要鼓足勇气、不畏艰难、勤奋努力,才能逐步迈向理想我的目标和境界。为此,大学生必须从以下两个方面积极努力:

1. 尽早确立正确的理想我

经观察发现,许多大学生之所以自我塑造、自我完善的动力不足,与他们不知道什么才是真正值得追求的理想我有着密切关系。他们确实常常会为各种流行的观念和行为方式所吸引,但很快又会觉得空虚。正确的理想我是既符合社会需要、又符合个人特点的个人发展目标。大学生如果能够尽早确立正确的理想我,就能为塑造健全的自我意识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为此,大学生首先必须尽可能地了解社会,认识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树立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人生观。大学里开设的哲学、政治经济学、伦理学和大学生修养等课程都旨在帮助大学生从理论上科学地认识社会,而到农村访贫问苦、到工厂车间劳动、到革命老区调研和做青年志愿者等各种社会实践活动则旨在从实践上帮助他们客观地了解社会。其次,大学生要积极地进行自我认识和自我悦纳,尽可能全面认识自己的特点,并接受自己。

2. 有效调控、提高现实我

理想我是一个远大的目标,它的实现需要经历一个较为漫长的过程。因此,需要将它分解成一些子目标。只有把阶段目标和长远目标结合起来,立足现实,循序渐进,才能逐步实现理想,登上辉煌的人生顶峰。有些大学生一味沉迷于远大的理想,小事不愿做,大事做不了,最终他们只能是望着人生的顶峰兴叹。因此,必须教育大学生,切忌好高骛远、眼高手低。要培养他们脚踏实地的精神,使他们制订切实可行的目标,做力所能及的事情,这样才能逐步提高现实我,接近理想我。

大学生从一个阶段目标到下一个阶段目标的位移,必须通过有效地调控现实我来实现。为此,大学生要增加自控力。自控力是个体自觉地调节和控制自己的心理活动和行为的意志品质。自控力的强弱对个体能否实现既定目标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大学生只有不断提高自己的自控力才能抵制外界的各种诱惑,并把自己内部的心理活动调节到有利于目标实现的最佳状态,最终成为自己命运的主人。

第四节课堂活动设计

一、课堂活动设计

1.二十个我是谁5[5]

目的:认识并接纳自我。

时间:约30分钟。

准备:1张纸,1枝笔

操作:指导者要求大家认真思考,写下20个“我是谁?”要尽量选择一些能反映个人风格的语句。希望控制时间,每20 秒钟写下一项“我是谁”,约7分钟完成。然后7~8人小组交流。每个人都真诚表达,同时抱着理解他人的心情,去认识团体内每一个人。最后,组织代表全班交流活动的感受。

2.谦卑一课6[6]

目的:认识什么是自我中心,并减少自我中心,增进健康的自我意识。

时间:约50分钟。

操作:指导者提示:同学们可以自由组合成几个小组,一个小组4~5人,围坐在一起。

(1)每个小组成员分别对小组其他成员讲一个自己的故事,时间2~3分钟。要求一个人在讲故事时,其他小组成员要认真听。

(2)每个小组成员分别对小组其他成员重复一遍刚才自己讲过的故事,要求:尽量少用“我”和“我的”一类的词;时间尽量与上次用的差不多;一个人在讲故事时,其他小组成员要认真听。

(3)小组成员交流自己在两次讲故事中自我感受有何不同,以及听他人两次讲故事中你对他的感受有何不同。时间约20分钟。

二、思考题

1.什么是自我意识?自我意识的特点是什么?

2. 大学生自我意识发展的模式是什么?

3.试分析自己的自我同一性发展的状况及其原因。

4.结合你自己的实际,谈谈你准备如何塑造健全的自我意识?

第四章认识自我

第四章认识自我—大学生自我意识与完善中国古人云:“人贵有自知之明”,古希腊也有名言:“认识你自己”,所以,全面、客观 地认识自己非常重要。对大学生而言,认识自己有什么重要意义呢?大学生只有科学地认识自我,才能建立恰当的理想抱负,获得积极的自我体验,并通过有效的自我监控,完善自我,与周围的人与环境保持和谐的关系。大学生能否自我完善对于他们的成功、成材和人生幸福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第一节什么是自我意识? 一、自我意识及其特点 1.自我意识的概念 自我意识是指个体对自己的身心状况以及自己与周围人和环境关系的一种认识,是人格结构中自我调节的子系统。自我意识是一种特殊的认知过程,认知的主体和客体都是自身(英语中的自身“ Self”,既包括主我“I”,也包括客我“Me”),因此,自我意识是主我(“I”)对客我(“Me”)进行认识,并按照社会的要求对客我进行调控。自我意识是人的心理区别于动物所特有的,是人的意识发展的高级阶段和本质特征。 自我意识具有多个维度和层次,一般可从内容和形式上对其加以分析。 从结构形式上,自我意识表现为自我认识、自我体验和自我调控三个方面。自我认识是个体对自己的身心状况及自己与周围环境关系的认识,包括自我感觉、自我观察、自我概念、自我分析和自我评价等,主要涉及“我是什么样的人”和“我为什么是这样的人”等问题。自我体验是个体在认识自我的过程中所产生的情感体验,反映了个体对自己的态度,包括自爱、自尊、自信、自卑、内疚、自豪、责任感、优越感、成就感和自我效能感等,主要涉及“我是否满意自己”和“我能否悦纳自己”等问题。自我调控是个体对自己的行为和心理活动的调节与控制、自己对待他人和自己的态度的调节与控制,包括自主、自立、自制、自强、自卫、自律、自励、自我设计、自我监控和自我教育等,主要涉及“我怎样调控自己”和“我怎样成为理想的那种人”。 从内容上看,自我意识可分为生理自我、社会自我和心理自我。生理自我是个体对自己的身体和生理状况等的意识。社会自我是个体对自己在社会关系和人际关系中的角色、地位、作用、权利和义务等的意识。心理自我是个体对自己的心理和行为特征的意识,如对气质、性格、能力、兴趣、态度、理想、心理状态和行为表现等的意识。 另外,人们还从自我观念上把自我意识划分为现实我、理想我和投射我。现实我是对

自我意识和心理健康

第四章自我意识与心理健康 自我意识与人才的成长和发展有着密切的联系,健全的自我意识在人才成长和发展中起着导向、激励、自控和自我教育调节作用;不完善的或扭曲的自我意识往往成为心理困扰和问题的根源。大学生正处在自我意识确立和发展的时期,大学生了解有关自我意识的基本知识,树立真实的自信,有利于自我健康发展。 一、自我意识的概念、结构与功能 综观自我概念的心理学研究,我们认为,个体既可以以主体我(即英语中的I)的身份去认识和改造客观事物,此时的我处于观察地位,又可以以客体我(即英语中的Me)的身份被认识、被改造,此时的我处于被观察地位。可见,每个人都是主体我(主我)和客体我(客我)的统一体。当个体把自己及其与外界事物的关系作为认识对象时,这就涉及到对自我意识这个概念和结构的探讨了。 1、自我意识的概念 自我意识是个体对自己的认识。具体地说,自我意识就是个体对自身的认识和对自身周围世界关系的认识,就是对自己存在的觉察。认识自己的一切,大致包括以下三方面的内容:一是个体对自身生理状态的认识和评价。主要包括对自己的体重、身高、身材、容貌等体像和性别方面的认识,以及对身体的痛苦、饥饿、疲倦等感觉。二是对自身心理状态的认识和评价。主要包括对自己的能力、知识、情绪、气质、性格、理想、信念、兴趣、爱好等方面的认识和评价。三是对自己与周围关系的认识和评价。主要包括对自己在一定社会关系中的地位、作用,以及对自己与他人关系的认识和评价。 自我意识的出现,不是意识对象或意识内容的简单转移,而是人的心理发展进入的一个全新的阶段,是个体社会化的结果,是人类特有的高级心理活动形式之一。它不仅使人们能认识和改造客观世界,而且能认识和改造主观世界。因此,心理学界把自我意识归入个性的调节系统,作为个性结构中的一个组成部分,成为个性自我完善的心理基础。 2、自我意识的结构 自我意识是一个多维度、多层次的心理系统,不是个别的心理机能。我们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对自我意识的构建进行解析: 从结构上看,自我意识可分为自我认识、自我体验、自我调控。自我认识是认知的一种形式,主要包括个体的自我感觉、自我观察、自我分析和自我评价等方面内容。如我是什么类型的人、我的言行举止是否落落大方、我的进取心是否很强等,都是自我认识的内涵。自我体验属于情绪、情感的范畴,主要包括自尊、自信、自卑、自负、自责、自豪感等方面内容。如我对自己的学习成绩很满意、我对自己的社交能力弱而感到失望等,反映了个体的情绪体验。自我调控是指个体对自己的心理、行为和态度等方面的调节,主要包括自主、自立、自律、自我教育、自我控制等方面。如我如何控制自己的不良情绪、怎样才能成为一个受人欢迎的人等。心理学研究表明,每个人的自我意识是由自我认识、自我体验和自我调控三个部分有机组合而成的。三者之间的和谐程度以及与客观现实的吻合程度,决定了个体自我意识的健康状况。 从内容上看,自我意识可分为生理自我、社会自我和心理自我。所谓生理自我,是指个体对自己的身体、性别、年龄、容貌、仪表、健康状况以及所有物等方面的认识。在自我体

中职《就业指导》课程标准

合用全日制三年制中等职业学校学生. 为公共必修课程. 通过本门课程教学,中职学生在三个方面实现发展: 〔一〕态度层面:通过本课程的教学,使学生树立起职业生涯发展的自觉意识,树立积极正确职业态度和就业观念,把个人发展和国家需要、社会发展相结合,确立职业的概念和意识,愿意为实现个人的生涯发展和社会发展做出努力的积极态度. 〔二〕知识层面:通过本课程的教学,使学生了解职业的有关概念、职业生涯设计以与发展、求职就业、劳动合同等有关知识;了解职业道德以与职业道德行为养成,了解就业形势与政策法规;掌握基本的劳动力市场相关信息与就业创业的基本知识. 〔三〕技能层面:通过本课程的教学,使学生具备能进行生涯决策、搜集就业信息、求职面试、正确的处理与同事、领导的关系,适应新环境,做个受欢迎的人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各种通用技能,比如沟通技能、问题解决技能、自我管理技能和人际交往技能等, 对创业有正确的认识,具有初步创业能力. 1、职业道德 要求:能按照职业要求培养自己的职业道德. 2、态度转变 要求:了解职业角色知识和能力要求,建立积极正确的职业态度. 3、职业规划能力 要求:使学生树立自己的专业意识,增加专业兴趣,初步确定就业行业去向.更好地了解自己,建立适合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

4、人际交往能力 要求:掌握与同学、老师、上级、同事建立良好合作关系的方法和技巧. 5、求职就业能力 要求:掌握搜集就业信息的能力,面试技巧、礼仪,培养适应新环境的能力,签订劳 动合同,了解五险一金. 6、创业能力 要求:掌握创业的概念、创业的方法、需要做的准备以与开设公司的手续,残疾人 享有的优惠政策,初步具有创业能力. 五、教学内容 总课时 36 学时. 具体教学内容安排: 教学 教学目标 方法 课堂讲 使学生正确掌握职业与专业的 授、 典型 内涵,认识职业角色与学生角色 案例分 的关系,了解职业素质与其构 析、 小组 成,对职业与专业有正确的认 识 讨论 课堂讲 授、调 使学生了解影响职业发展与规 查、案例划的内外部重要因素,初步进行 分析、 小职业生涯规划. 组讨论 第一章 第一节 第二节 的关系 第三节 第四节 第二章 第一节 的关系 教学内容 职业与专业 认识职业 职业角色与社会角色 专业与职业资格 职业素质与其构成 生涯规划与职业发展 生涯规划与未来生活 第二节 决定职业生涯发展 的因素 课时 2 学 时 1 学 时

《认识自己》教案四篇

《认识自己》教案四篇 《认识自己》教案篇1 活动目标: 1、知道人体最基本的组成部分,头躯干四肢 2 知道随时都要注意保护自己。 活动准备: 1 录音机磁带活动娃娃 2 人体图片幼儿用书 活动过程: 1 放录音机健康歌,幼儿跟着老师随音乐跳健康歌 问:健康歌里唱了什么呀?(脖子妞妞抖抖手抖抖脚) 2 出示一个活动娃娃,让幼儿知道人体最基本的组成部分:头.躯干.四肢. 教师演出活动娃娃。小朋友跟着动起来。边做动作边说:点点头.弯弯腰踢踢腿.招招手.扭扭腰.........

3 教师小结。让幼儿知道要随时随地保护我们的身体不要让他们受伤害。 师:我们的身体有头.躯干.四肢它们能使我们快乐地生活.我们离不开它们.因此.我们要保护它们.不要让它们受伤害 4 歌表演头发身体膝盖脚.边唱边表演.根据歌词做相应的动作。 活动结束: 小朋友一起探讨 《认识自己》教案篇2 主题活动的由来 中班幼儿的自我概念已经开始萌生,他们已初步感受到自己的外貌、身体、喜好等等与他人的不同,对于“我”和“他人”有着许多的疑问,而要解答他们的这些疑问,则是我们这次主题活动开展的主要目的。 主题教育目标 1、认识了解自己身体的外部特征。 2、培养幼儿爱幼儿园、爱家的良好情感。 3、培养幼儿大胆的用语言表达自己的能力。

4、培养幼儿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及快速应答能力。 5、激发幼儿在集体面前大胆表达、交流的兴趣。 主题墙饰的创设 主题墙饰的创设作为课程内容,不像以前那样追求速度和结果,在每一个平行单元的开展过程中,我们都会组织幼儿进行讨论,听听孩子们的想法和需要,我们会为孩子留出最大的空间,让他们大胆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让孩子们主动地去关心主题墙饰,使我们的主题环境创设伴随主题开展的日渐深入而不断完善。我们的主题活动探索式、连续性的进行,课程的内容不断丰富完善,课程形式也日趋多样,由谈话、讨论发展到手工、绘画、观察、资料查阅、分工合作、家园合作等等。在主题板的正中间是由几名小朋友画的自己的形象,而延伸出的几个平行单元里,贴满了孩子们的介绍,如在“我的生日”这个单元里,孩子们自己设计了生日蛋糕、生日贺卡;在“我的表情”这个单元里,孩子们画出了自己不同的表情;在“我的动作”这个单元里,孩子们画出了自己的小手、小脚,以及自己各种各样的身体动作。这样的环境创设过程不仅美观、天天有新意,反馈新信息,而且很形象直观的记录课程的进展情况,孩子们非常喜欢。 主题络的建构

《认识自我》教案(15篇)

《认识自我》教案(15篇) 《认识自我》教案1 一、教材分析 本框是浙教版《思想政治》第一册第二课《正视自我开拓进取》的第一框内容。正确认识自我是正确对待自我、激励自我、进展自我的前提和基础。因而,本框的学习是第二课教学的起点和基础。学好这一框对于援助同学正视自我,从而正确树立奋斗目标具有重要意义。 “正确认识自我”有三个层次:〔1〕阐述正确认识自我的涵义;〔2〕说明正确认识自我的重要性;〔3〕了解和学习正确认识自我的方法。 教学目标 1、情感立场价值目标:激发同学认识自我的爱好,使其主动积极地认识自我,在认识自我的基础上,树立自信心,从而形成正确的人生奋斗目标。 2、过程和方法目标:通过表演、争论等形式为载体的过程体验,援助同学初步学会一些基本的正确认识自我的方法,在日常生活与学习活动中进展自我。 3、知识技能目标:通过同学表演、分析,懂得什么是正确认识自我,理解正确认识自我的重要意义,初步学会正确认识自我的一些基本方法及正确认识自我的技能。

二、同学分析 进入中学对同学来说是一个新的起点,他们对四周的人和物有新鲜感,他们盼望认识自己、他人和新的集体。关于如何认识自我,在学校的教学中几乎没有提到,这个问题对刚进中学的同学来说是崭新的,也有肯定的难度。老师在教学时要抓住这种新奇心与认识欲望,从同学已有的生活阅历出发,通过对自己熟识的角色的扮演,创设生活情境,引导同学合作、探究,从而使同学学会正确认识自我的一些基本方法,理解正确认识自我的涵义与重要性,通过同学介绍自己的优点、特长,为同学提供一个呈现自我的平台,从而清除部分同学身上的自卑心理,增进同学之间的相互认识和更好地认识自我,在此基础上加强自尊自信,使同学能健康的成长。 三、教学理念 角色扮演法是一种通过行为仿照或行为替代来影响个体心理过程的方法。多元智能”理论认为:同学在扮演角色的过程中,理解他人的观点、社会期盼和普遍价值的'存在,学会与他人交往,体味他人的体验并在这一过程中理解自我,对自己作出恰如其分的评价。 角色扮演对各个年龄层次的同学而言,是一种参加性极强、富有乐趣的活动。在角色扮演的过程中,同学需要体验角色的思想情感和性格,理解角色并以合适的语言、动作

认识自我,挖掘潜能_人生哲理文章

认识自我,挖掘潜能_人生哲理文章 静坐观心,真妄毕现。 静中念虑澄澈,见心之真体;闲中气象从容,识心之真机;淡中意趣冲夷,得心之真味。观心证道,在于自我。 一切成就,均始于一个意念,认识了自我,就算是成功了一半。 人生如戏,关键在己 人生就是一出戏,每个人都是主角。然而,我们不只是演出而已,更是这出戏的创作者。一般戏剧总有个既定的结局,人生则不同,结果是操控在我们自己手中的。 有些人相信,出生之时,一切都命定好了。真的如此吗?我们应该相信,籍由心灵和思考的升华,就可以为自己写出剧本,演出自己想演的角色?愈早动手,就愈能利用每一刻,掌握自己的人生。 在生命的每个转角,都有机会在等着我们。如果我们努力,就能抓住机会;然而,若心中没有清楚的任务和目的,原本唾手可得的成功,也将成为过眼云烟。

在人生这出戏里,为自己写好脚本的人,与庸庸碌碌过日子的人,有着天壤之别。 以心为根基,以己为主角 自我意识表示个体自己身心状态的认知、体察和监控,而身心状态中,最重要的就是情绪。戈尔曼在《情绪智力》一书中阐述道: 这种自我意识似乎必须在新皮质别激活的情形下才可能发生,尤其是语言皮质区,因为你必须同时认知并指出哪一种情绪被激发。所谓自我意识是指注意力不因外界或自身情绪的干扰而迷失、夸大或产生过度反应,反而在情绪纷扰中仍可保持中立自省的能力。 著名作家威廉·史泰隆(WilliamStyron)在自述严重抑郁的心境时,也有十分生动的描述: 我感觉似乎有另一个自我与我相随——一个幽魂的旁观者,心智清明如常,无动于衷而带着一丝好奇地旁观我的痛苦挣扎。 有些人在自我体察时的确对激昂或困扰的情绪了然于胸,从自身的体验向旁迈开一步,平行并存着一层超然的意识流,仿佛另一个自我在半空中冷静旁观。

自我的认知

自我的认知 什么是自我 在回答“我是谁”这个问题时,通常人们能想出大量的内容。关于“自我是什么?”心理学者还没有一致的看法。在心理学中,“自我”有着丰富的内涵,人们可以从不同的角度来认识自我。根据不同的学派,自我有不同的划分方法。 主体自我和客体自我是一个人具有的两重性。主体自我是观察事物的主体。他感受外部世界,并进行思考、判断。客体自我是把自己视为一个被感知和评价的客体。我们所说的自我认知,就是要以主体自我的身份来认识客体自我。 自我概念是变化的,也就是说它随着情景、自我评定的行为类型和文化的不同而不同。文化和群体的信念与价值深深地影响着个体如何看待自己和未来,甚至自我的概念和定义也有很大的文化差异。 自我认知 自我认知也叫自我意识,或叫自我,是个体对自己存在的觉察,包括对自己的行为和心理状态和认知。 在心理学中就是指个体对自己存在的觉察。觉察是一种心理经验,是一种主观意识,故心理学中讲自我就是讲自我意识,两者是同义语。在我们的经验中,觉察到自己的一切而区别于周围其他的物与其他的人,这就是自我,就是自我意识。 对于任何人来说,自我都是随着时间和年龄在不断变化的。当前已具备的既定人格特征,构成了现实自我。希望自己将来成为什么样的人、具有何等人格,那是理想自我。现实自我是理想自我的基础。理想自我是现实自我的期望,是现实,自我不断努力的方向。

自我认知是对自己的洞察和理解,包括自我观察和自我评价。自我观察是指对自己的感知,思维和意向的方面的觉察;自我评价是指对自己的想法、期望、行为及人格特征的判断与评估,这是自我调节的重要条件。 如果一个人不能正确的认识自我,觉得处处不如别人,就会产生自卑,丧失信心,做事畏缩不前;相反,如果一个人过高的估计自己,就会骄傲自大、盲目乐观,导致学习过程的失误。因此,恰当的认识自我,实事求是地评价自我,是自我调节和人格完善的重要前提。 自我认知的内容 1.生理自我认知 依照生物学的观点,人是一种有复杂的解剖结构和生理功能的动物。作为物质存在,具有其物质属性,包括外部特性(性别、身高、体重、相貌、肤色等)、解剖结构(各种器官是否健全或异常)和生理功能(各系统的功能是否正常、有无疾病)。 2.心里自我认知 心理自我认知就是把自己的心理状况作为客观存在的客体加以认识。它包括性格、气质、兴趣、知识、技能、能力、理想、意志、价值观等。 3.社会自我认知 社会自我认知需要客观的认识个人特定的社会属性。它包括社会地位,社会环境,人际关系等内容。 每个人的出生都是无法选择的。但是,一旦来到世上,他就有了确定的家庭环境和社会角色。随着年龄的增长,又置身于特定的教育环境和社会环境中。一个人最早接触的社会环境,就是自己的父母、家庭其他成员、亲戚朋友。父母的

自我认知的书

自我认知的书 第一章:认识自我 自我认知是人们对自己的认识和了解。它是一个深入探索自己内心世界的过程,帮助我们了解自己的优点和不足,认识自己的价值观和信念,明确自己的目标和梦想。只有通过认识自己,我们才能更好地发掘自己的潜力,成就自己的人生。 第二章:反思与成长 自我认知需要持续的反思与成长。通过反思,我们能够审视自己的行为和决策,找出问题所在,并及时调整。通过成长,我们能够不断学习和提升自己,不断完善自己的能力和素质。只有通过反思与成长,我们才能不断进步,不断追求更好的自己。 第三章:情绪管理 情绪管理是自我认知的重要一环。了解自己的情绪,掌握情绪的表达和调节,能够更好地应对各种挑战和压力。情绪管理也能帮助我们更好地与他人交流和相处,维持良好的人际关系。只有通过情绪管理,我们才能保持内心的平静与稳定,更好地面对生活中的各种困难和挫折。 第四章:自我激励 自我激励是自我认知的重要动力。通过激励自己,我们能够坚持不懈地追求目标,克服困难和挑战。自我激励也能够帮助我们保持积

极的心态,增强自信和勇气。只有通过自我激励,我们才能在人生的道路上不断前行,实现自己的理想和梦想。 第五章:自我接纳 自我接纳是自我认知的关键一环。接纳自己的优点和不足,接纳自己的过去和现在,能够让我们更好地面对自己,更好地接纳他人。自我接纳也能够帮助我们建立积极的自我形象,培养健康的自尊心和自信心。只有通过自我接纳,我们才能真正实现内心的和谐与平衡。 第六章:自我管理 自我管理是自我认知的重要能力。通过管理自己的时间、情绪和行为,我们能够更好地组织和规划自己的生活,提高工作效率和生活质量。自我管理也能够帮助我们克服拖延和消极情绪,增强自律和坚持的能力。只有通过自我管理,我们才能更好地掌控自己的人生,追求自己的幸福和成功。 结语: 自我认知是一本关于了解自己、成长自己的书。它教会我们如何认识自己、反思与成长、情绪管理、自我激励、自我接纳和自我管理。通过认识自己,我们能够更好地发掘自己的潜力,实现自己的人生目标。希望每个人都能够读懂这本书,成为自己人生的主角,创造属于自己的精彩人生。

《认识自我》导学案 (粤教版高一必修一)共3篇

《认识自我》导学案 (粤教版高一必 修一)共3篇 《认识自我》导学案 (粤教版高一必修一)1 《认识自我》导学案 (粤教版高一必修一)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会遭遇种种困境,比如说学业上遇到难题、情感上遇到挫折、人际交往上遇到瓶颈等等。这些困境的产生,一方面缘于外部环境的影响,另一方面却也极大程度上与自己内心的问题有关。因此,《认识自我》成为了我们需要面对和深入了解的一个重要主题。 一、学习目标 1.理解个体差异及其意义。 2.了解自我意识和自尊感的构成和形成过程。 3.认识自己的性格特点和行为特点,并思考其积极和消极的影响。 4.借助性格测试等工具,深入认识自我。 二、学习内容 1.个体差异及其意义

个体差异是指每个人在身体、心理、行为等方面都有自己独特的特点。这些差异是由遗传和环境所共同作用而形成的,对于人们的生命和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了解个体差异有利于个人更好地发展自我,也有助于促进社会的发展。 2.自我意识和自尊感的构成和形成过程 自我意识是指人们对自己所知所觉的总体意识。而自尊感则是指人们对自己的评价和看法,包括个人对自己的信心、自信和自满等情绪体验。这两者是相互影响,相互依存的。自我意识的形成受遗传、环境等多方面因素影响,而自尊感的形成则主要受到外部评价的影响。家庭、教育、同伴等等都会对个体产生深远的影响,塑造了个人的自尊感和自我意识。 3.性格特点和行为特点 性格是指人们长期处于某种特定环境中,在一系列的社会交往和实践活动中所形成的相对稳定的个人心理特征的总和。而行为特点则是指人们在具体行动中所表现的特点和习惯。人的性格和行为特点虽然各有侧重,但它们又相互影响、相互制约。良好的性格和行为特点有利于个人发挥自己的优势,而不良的性格和行为特点则会阻碍个人的发展。 4.性格测试等工具的运用 性格测试等工具可以帮助个体更深入地认识自己和自己的性格

第四章 大学生的自我探索

第四章大学生的自我探索 【本章导读】 “我是谁?”这是一个难解的人生课题,早在几千年前,古希腊奥林匹斯山特耳菲神殿之上有句名言——“人,认识你自己”,这被称之为“人生根底”问题,不断警示世人:“人的一生就是一个探索自我的过程,认识自己是人生之旅的出发点,是实现自我价值的基础。”了解自己,才能建立自信,超越自我;了解自己,才能立足现在,规划未来。 第一节自我探索概述 一、自我探索的内涵及意义 我们每个人都渴望了解自己,认识自己,但是想要认识自己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情,很多人因为缺乏对自己有一个清晰的认识,导致自己迷失在人生的旅途上,所以探索自己、认识自己对每一个人来说都是一件重要的事情。 (一)自我探索的内涵 自我探索是个人利用一定的方法对自己全部身心状态的认识,从而形成一定的自我概念,形成自我评价。只有进行自我探索、正确认识自己,才能有的放失地进行生涯规划,理性地经营自己的职业生涯,因此自我探索是职业选择和发展的前提和根据。 1.自我探索的维度 自我是一个复杂的概念,指个体对自己的主观知觉,具有评价性、稳定性和可变性等特点。它是个体对自己各个方面总体的自我评价,是个体在长期的生活中形成的相对稳定的、综合的自我观,是个体对自己的行为、能力或价值所持有的知觉、态度和评价,是基于自我意识的知、情、意的统一。 自我是心理学的重要内容。精神分析学派创始人弗洛伊德提出了“自我的三结构说”即本我(id)、自我(ego)和超我(superego),从人格的三个维度上研究自我的发展。 我们所说的自我,不过是指“我”所有的一些特征和素质,而这些特征和素

质是自己所能觉察的。所以,自我是一个人对自己存在的一种察觉,是对自已“一切”的察觉。这里所说的一切应该包括生理状况(如身高、体重、相貌等)、心理特征(如急躁、安静、沉稳等)、人际关系(别人对自己的看法,自己对别人的看法)以及自己所拥有的外在的物体(如衣服、鞋子、手机等)。 自我意识是(Self-consciousness)是意识的核心部分,就是对“自我的认知”,或者说是个人对自己的探索或认知。它包括自我认知、自我体验和自我控制。即自我意识是对自己及自己与周围环境关系的认识,包括对自己存在的认识,以及对个体身体、心理、社会特征等方面的认识。这种认识是个体通过观察、分析外部活动、情景及社会比较等途径获得的,是一个多维度、多层级的心理系统。 自我探索从自我本身的角度进行分析可分为生理我、心理我和社会我三个维度。 (1)生理我 生理我是个体对自己的生理属性的意识,包括对自己的身体、体能、容貌及温饱感、舒适感、疼痛感等生理方面的意识,是自我的最初形态。生理我是自我中最基本的内容,是其他自我内容的基础,它也是在自我形成过程中最早形成的内容,认知自我最早也是从认识生理我开始的。生理我使一个人把自我和非我区别开来,意识到自己的生存是寄托在自己的躯体上的。例如:我是个高鼻梁的女生,我是个高个子的男生等。 生理我是与生俱来的,我们只能接受它而不能改变它。随着自我意识的成长,我们逐渐对生理我有一个明晰的看法和正确的认识,但由于青年时期的特殊性,有的学生对生理自我产生较高的心理关注。例如,女生关注自己是否漂亮,是否迷人;男生则关注自己的身高、体型,甚至声音的吸引力等。这些都是因为大学生正处于青春期乃至青年初期,生理我处于高度关注时期。 (2)心理我 心理我是个体对自己的心理属性的意识,包括对自己的感知、记忆、思维、价值观、性格、能力、兴趣等方面的认识和体验,它是人认识到自己心理特征和心理倾向,是职业自我的核心内容,也是自我探索的重点领域,它对一个人的职业选择和职业发展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伴随着生理我的成长及自我意识的发展,心理我的突出表现之一是自我意识的矛盾性。表现在“理想的我”与“现实的我”的矛盾,这种矛盾集中体现为理想和现实的矛盾,比如理想的大学与现实

追寻自我认知与人生的探索

追寻自我认知与人生的探索人生的旅程如同一本浩瀚的书籍,其中充满了无数的篇章与故事,也时常让人不禁追寻自我认知与人生的探索。自我认知,即对自己的了解和认识,是人们在成长和发展过程中不断探索的重要方面。本文将从不同角度探讨追寻自我认知与人生的意义,并探讨一些实践和方法以帮助我们更好地认识自己。 第一章:自我认知的重要性 自我认知是一种深入了解自己的过程,它帮助我们了解自己的价值观、优势和弱点,进而更好地理解自己的行为和决策。具有良好的自我认知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自己的情绪、需求和目标,进而帮助我们更好地应对挑战和实现个人成长。同时,自我认知也是建立健康自信心和积极心态的基石,有助于我们在人际关系、工作和学习中更好地发展。 第二章:追寻自我认知的途径 追寻自我认知的途径多种多样,个人可以通过反思、沟通和探索的方式来深入了解自己。首先,反思是一种重要的方式,可以通过自省和回顾过去的经验来更好地认识自己的思维和行为方式。其次,与他人的沟通和交流也是一种重要的途径,他人的反馈和观察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认识自己。此外,通过尝试新的事物和体验,我们也可以探索自己的兴趣和潜能,进一步了解自己的能力和喜好。 第三章:自我认知的益处

拥有良好的自我认知具有许多益处。首先,良好的自我认知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应对挑战和压力,因为我们清楚地知道自己的能力和局限,可以更好地制定适合自己的目标和策略。其次,自我认知也有助于建立健康的自信心和积极的心态,可以提高我们的自尊和自尊心,更好地应对失败和挫折。最后,拥有良好的自我认知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发展人际关系,因为我们更加了解自己的需求和期望,能够更好地与他人交流和合作。 第四章:实践自我认知的方法 除了上述提到的反思、沟通和探索,还有一些其他方法可以帮助我们实践自我认知。首先,保持身心健康非常重要,通过运动、良好的睡眠和饮食习惯,可以提高身体状态和注意力,从而更好地认识自己的需求和感受。其次,保持日记或写作习惯可以帮助我们记录和思考自己的想法和情绪,增强自我觉察能力。此外,参加培训、课程或与导师进行交流,可以从专业的角度获得反馈和指导,进一步提升自我认知。 第五章:自我认知与人生的启示 追寻自我认知与人生的探索是人类永恒的主题,不仅有助于我们个人的成长和发展,也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他人和世界。通过认知自己的需求和优势,我们可以更好地规划自己的人生道路和目标,从而更好地追寻自己的梦想和价值。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也可以学会更好地理解和尊重他人的差异,从而建立更加和谐和包容的社会。 结语:

三年级上册心理健康导学案-独一无二的我 全国通用

三年级上册心理健康导学案 - 独一无二的我前言 心理健康是人类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而在儿童时期便培养良好心理健康习惯,对他们未来的生活以及成长都具有积极的意义。为此,此处为大家带来一份三年级上册心理健康导学案,帮助孩子们更好地认识自我,树立自信心,让他们在成长中掌握一定的自我管理的能力,更好地应对生活中各种困难和问题。 第一章:认识自我 1.1 了解自己的优点和长处 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优点和长处,这些都是他们个性的体现,因此孩子们需要认识到自己的优点和长处,不要总是看他人长处而自我贬低。 任务要求:请在本章末尾的问答题中列举出自己的3个优点或长处。 1.2 性格特点 每个人的性格都不同,其中一些是天生的,而一些则会随着成长而发生变化。了解自己的性格特点可以帮助孩子们更好地管理自己的情绪和行为。 任务要求:请在本章末尾的问答题中列举出自己的主要性格特点。 第二章:建立自信 自信是孩子们成长过程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它可以帮助孩子们克服恐惧心理和挑战困难。然而自信并不是许多孩子天生就拥有的,需要通过培养来逐渐建立。 2.1 相信自己,表达自己 面对困难或挫折时,孩子们需要相信自己的能力,同时学会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情感,这不仅可以帮助他们得到身边人的支持和理解,也可以激发他们的自信心。 任务要求:请写下一个你曾经克服困难或挑战的经历,并写下当时你是如何克服的。

2.2 积极面对失败 成功对于每个人都十分重要,但是失败同样是成长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通过积极面对失败,孩子们可以更好地认识自己,并从中吸取经验和教训。 任务要求:请写下一个你曾经经历失败的经历,并写下你从中吸取的经验和教训。 第三章:培养自我管理能力 自我管理是指通过一些有效的方法和技巧,来帮助自己更好地掌控情绪、行为和思维。儿童时期便开始培养自我管理能力,不仅可以帮助孩子们迅速适应不同的环境和人际关系,更能让他们成为自信而独立的人。 3.1 管理情绪与表达情感 情绪是每个人都会面临的问题,而儿童时期十分容易受到情绪的干扰。因此,孩子们需要学会管理自己的情绪,并通过表达情感来获取内心的宣泄与理解。 任务要求:请写下你遇到过哪些情绪问题,你是如何处理的。 3.2 培养集中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集中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是儿童成长进程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通过培养集中力和问题解决能力,孩子们可以更好地应对学习和生活中的种种问题。 任务要求:请写下你有哪些有效的方法来提高自己的集中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第四章:总结 自我认识、自信和自我管理能力是孩子们成长过程中最为基础的一部分,也是最为重要的一部分。因此,家长应当帮助孩子们建立良好的心理体系,不断学习和培养个人潜力,以成为自信、勇敢而独立的人。

简述正确认识自我的四个途径

简述正确认识自我的四个途径 正确认识自我是一项庞大的发展任务,探索自我的过程具有持久的价值。没有正确认识自我的能力,很难找到内心深处那份最真实的安稳,生活就会变得无力无比。因此,学会正确认识自我对我们的成长有着重要的意义。 正确认识自我的途径有四: 一、修正自我认知 日常生活中,我们常常会受到外界的各种影响,以致于把外界刻板的标准和规范延伸到自身,这种情况下就会形成自我认知的错误。为了认识自己,要想办法把外界的因素排除,对自我的判断不受他人的影响,确立自己的判断标准,摒弃外界的刻板印象和观念,以树立健康的自我认知。 二、知己知彼,百战百胜 一个人在认识自我的过程中,需要懂得发掘自身的优势与劣势,以着眼于改善自己的缺陷,不断提升自我,成为一个更加完美的自己。同时,要和身边的朋友以及社会上的他人交往,可以了解他们的想法和思维模式,跟他们一起讨论和交流,更好地认识这个世界,也能帮助自己更加了解自我。 三、建立自信 有自信和自信心是正确认识自我的关键,总有些人会把自己的缺点和特点放大,只看到眼前的低谷,自我认知也会贬低,要想改变这种情况,就要坚信自己,认为自己是有价值的,也可以拥有梦想和实

现它们。 四、找准方向 人生就像一张空白的纸,承载着无限的可能性,想要认识自我,就要想办法找准方向,把自己所处的社会位置和自身特点结合起来,找准自己的路,有了正确的方向才能更加容易地把握人生,达到自我的更高追求。 通过以上讨论可以总结出正确认识自我的四个途径:修正自我认知,知己知彼,建立自信,以及找准方向。这四个步骤贯穿着从不自信到自信自强的过程,是我们探索自我、改善自己的有效方式。只有真正掌握了正确认识自我的方法,我们才能发展起自信心和内在力量,实现自我的蜕变,无论是在生活的实践中还是理论的思考中,我们都可以找到属于自己的方向,昂着头把人生的旅程走下去,给自己一个美好的未来。

纪伯伦《“认识自我”》阅读答案

纪伯伦《“认识自我”》阅读答案 纪伯伦《“认识自我”》阅读答案 “认识自我” 纪伯伦 一个雨夜,赛艾姆坐在书房的书架前,开始翻阅起旧书。他叼着支土耳其大雪茄,厚厚的嘴唇不时喷涌出一阵烟雾。柏拉图记录的他的老师苏格拉底关于“认识自我”的一段对话引起了赛艾姆的注意……赛艾姆掩卷深思,心中油然漾起一种对东西方哲人圣贤敬佩的感情。 “认识你自己。”他嘟囔着苏格拉底这句名言,猛地从座椅上站了起来,展开双臂大声叹道,“对!我必须要认识自我,洞察自己那秘密的心灵,这样我就抛脱了一切疑惧和不安,从我物质的人中找出我精神的人,从我血与肉的具体存在中找出我的抽象实质,这就是生命赋予我的至高无上的神圣使命!”赛艾姆像害了场热病,眼中闪烁着酷爱“认识自我”的狂热光芒。 他踱到邻屋,像座塑像一样伫立在穿衣镜前,凝视着镜子里鬼一般可怕的自我,并默默地估量着自己的头形、面庞、躯干和四肢。 赛艾姆的这种塑像神态持续了半小时,空灵缥缈的“认识自我”,仿佛给他灌注了一套足以揭示自我灵魂秘密的奇异、升华了的思想,并使他心里充满了理性之光。他平静地启动双唇,自言自语地说:“嗯!从身材上看,我是矮小的,但拿破仑、维克多·雨果两位不也是这般吗?我的前额不宽,天庭欠圆,可苏格拉底和斯宾诺莎也是如此;我承认我

是秃顶,这并不寒碜,因为有大名鼎鼎的莎士比亚与我为伴;我的鹰鼻弯长,如同伏尔泰和乔治·华盛顿的一样;我的双眼凹陷,使徒保罗和哲人尼采亦是这般;我那肥厚嘴唇足以同路易十四媲美,而我那粗胖的脖子堪与汉尼拔和马克·安东尼齐肩。 “不错,我的身体是有缺陷,但要注意,这是伟大的思想家们的共同特点。更奇怪的是,我与巴尔扎克一样,阅读写作时,咖啡壶一定要放在身旁;我同托尔斯泰一样,愿意与粗俗的民众交际攀谈;有时我三四天不洗手脸,贝多芬、惠特曼亦有这一习惯;我的嗜酒如命,足令马娄和诺亚自愧弗如;我的饕餮般暴食暴饮使巴夏酋长和亚力山大王也要大出冷汗。” 又沉默了片刻,赛艾姆用肮脏的指尖点了点脑门,继续发言:“这就是我!这就是我的实在。我拥有迄今为止人类历史上的伟人们的种种品质。一位拥有这么多伟大品质的青年是一定能干一番惊天动地的事业的。 “睿智的实质是认识自我。伟人们把宇宙的这一伟大思想根植于我心灵深处,并激励我开始去干伟大的工作。从诺亚到苏格拉底,从薄伽丘到雪莱,我伴随着伟人们一起度过了历史的风风雨雨。我不知道我会以什么样的伟大行动开始,不过一个兼备在白昼的劳作和夜晚的幻梦中所形成的神秘自我和真正本性的人,无疑是可以开创伟业的……是的,我已经认识了自己,而神灵也已洞鉴了我。啊!我的灵魂万岁!自我万岁!愿天长地久,诸事如愿!”

第四章 自我反思-在与自我的对话中成长

第四章自我反思——在与自我的对话中成长 第一节自我反思的内涵 一、反思 (一)哲学意义上的反思——对思维的思维 在哲学意义上,反思(reflection)又被译为“反省”、“反映”,通常指一种精神的自我活动与内省。在西方近代哲学体系中,反思既是一个重要的概念,也是一种重要的思维方式。 反思是对思维的一种理性的把握,是对思维的思维。反思的对象不是客观世界,而是人的思维本身。作为反思的对象,思维包括很多方面。首先,人们常常以常识的、神话的、宗教的、艺术的等等不同的方式来把握世界,也就形成了关于世界的许多思想。因此,在哲学反思中,人类把握世界的各种思维方式是极为重要的反思对象。“通过对人类把握世界的各种基本方式的反思,人类就能够在哲学的层面上不断地更新自己的世界图景,并从而变革自己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和审美意识,实现人类自身的发展”;另外,人的思维有构成自己的根据和原则,这是一种思维的前提。人们想什么?不想什么?怎么样?不怎么想?这是思维构成自身的“逻辑支撑点”,是反思思想的深层使命1;此外,思维本身的对象,以及思维的活动,即思维是如何开展的也是需要反思的重要问题。从对象的角度上讲,反思更是体现了作为一种思维活动的复杂性和深刻性。 (二)心理学意义上的反思——对认知的认知 20世纪中叶,认知心理学逐渐成为西方心理学体系中主要研究方向之一。认知心理学家对人的高级心理过程,主要是认知过程,如注意、知觉、表象、记忆、思维和语言等方面进行研究。在认知心理学领域,元认知(meta-cognition)是一个关键性的概念,它在某些程度上替代了反思。元认知的核心意义就是个体对当前认知活动的认知调节,即对认知的认知。也就是说,元认知是认识主体对自身心理状态、能力、任务目标、认知策略等方面的认识;同时元认知又是认知主体对自身各种认识活动的计划、监控和调节。2从本质上来讲,元认知是一种调节活动过程。元认知理论将传统上割裂的知觉、记忆、思维、言语等范畴统一在一起,将个体作为一个完整的人来研究。与哲学纯粹意义上的思辨不同,元认知突显了“反思”在实践领域中的作用。反思不再被看作是单纯的心理现象,它更多地表现为一种实践行为,可以直接在实践过程中发挥作用。因此,元认知更多地表现为是一种技能,它超越了具体情境,适用于多种问题的解决活动。因此,与一些具体的学习策略相比,它对于个体1孙正聿.哲学通论. 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1998: 157. 2杨宁. 元认知研究的理论意义. 心理学报, 1995,(3):322-328.

自我认识5篇

自我认识5篇 自我认识篇(一):认识自我作文四篇 人贵在认识自己 余莹以故事填补旅行,以旅行挖掘人生,朱之文以满身尘土,华丽绽放,他们都一个朝圣者的姿态,一步步踏上认识自己的过程,人贵在认识自己,不管是在风光绝美之地还是荆棘密布之处。 认识自己是对智慧的追求。甚至是对神性的渴望,苏格拉底说:认识你自己,德尔菲神谕昭示苏格拉底是全雅典最有智慧的人,也许就是因为他能认识自己,他清楚自己与浩渺和无垠的距离,这正是他难以企及的智慧的高度,认识自己,是人最可贵之处。 认识自己是对生命的叩问,是对生活的诠释。穆旦说:"如今,突然面对着坟墓,我冷眼向过去稍稍回顾,只见他曲折灌溉的悲喜,都消失在一片亘古的荒漠,这才知道我的全部努力,不过完成了普通的生活。"一个人的一辈子,搁置在茫茫宇宙中连一粒尘埃都算不上,当我们面对死亡,若连我们自己都对自己感到陌生,那么当无谓的追逐都已如云烟逝去,我们还能留存下什么认识自己便是对意义的留守,也是我们每个人的普通生活,认识自己,我们的灵魂就有了一块自留地,当一切随风而逝,我们对于自己生活生命的认识,就如雕像被永远锲刻下来,认识自己,是人最可贵之处。 认识自己是对精神归宿的追寻,是对精神故乡的憧憬,流浪的灵魂认识自己的本质,发觉自己的属性,便想不再飘乎,寻找一个气场相合的地方安家落户。

苏轼以天柱山为精神故乡,因为他豁达超脱,从此天南海北,心却不再漂流。 张大千以青城山为家园,即使三十年山海相隔,梦中的景色也从未变过。 但丁以佛罗伦萨为故园,驱逐流放迫害都未使他心灰意冷,即使身边血肉横飞,仍是魂可守舍。 他们都认识自己,从而找到灵魂的归属,谱写人生最美丽温柔的乐章,认识自己,是人最高贵的实现与追求。 人贵在认识自己,普通人认识自己,完成梦想与追求,大师认识自己,走向科学与艺术巅峰,山路崎岖时认识自己给我们前进方向,大路宽广时认识自己,让我们登堂入奥,再创辉煌。 而如今,做人做事流行浮夸,外壳膨胀而内容不足,容易塌陷崩溃,在这种形势下,我们更要认识自己,揭开自己的面纱,接近生命的本原,悦纳自身,唯有如此,才不枉此生,不虚此行。 认识自我,超越自我 认识自我,我们首先要做什么当然是相信自我,我想大家一定知道这个道理,但相信自己什么呢 相信自我,就是相信自己的能力与潜力,相信自己的正确与力量,相信自己经过努力可以取得成功。自信而不自卑,认识自我的第一步。 但自信也决非自傲,自傲者看不到自己的短处,也看不到他人的长处。那么,如何才算一个自信者呢

机电专业的职业规划书(7篇)

机电专业的职业规划书(7篇) 机电专业的职业规划书(精选7篇) 机电专业的职业规划书篇1 俗话说得好,天生我材必有用,每个人都有攀登上成功顶峰的可能,但胜利却永远只向强者招手!成功的路上布满荆棘和坎坷,跌倒在所难免,受伤毋庸置疑,难的是你能否在饱经困难和挫折后,仍能喊出“敢叫日月换新天”的豪情壮志。为了更好的利用大学的光阴,清楚地认识自己的优缺点,适合什么职业的发展,特制定本计划。首先,下面是自我认识部分: 一、在校期间规划如下:(20__~20__年) 现已是大一时期,很快就面临就业了,从今以后要利用好大学的学习时间,树立个人的职业目标,以勤奋的态度完成学业,争取通过proe和CAD高级资格考证,英语能力继续加强,以自身所具备的优势,扎实的专业基础在本地公司谋职做一名专业的技术人员。 一、思想道德方面: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奋斗观,坚持正确的人生价值取向。 二、科学技术方面:认真学习专业技能,同时,充分利用校内图书馆,书城与网络信息,开拓视野,扩展知识范围,尝试专

业设计方面的实践。 三、文体与身心发展方面:积极参加校内外文体活动,社团的演讲赛,借此充分锻炼胆量,展示个人能力。 四、技能培训方面:虽然通过了英语(B级)与CAD中级资格证书的考试,但仍达不到目标,我决定下学期参加pro–e资格证书的考试并力争通过。 五、学业方面:提高自身素质,保证学习质量,学习时应注意,听课,复习与综合分析对比,知识累积不仅要博,更应做到专。本学期的任务或许会增加压力,因此,要找准自己的定位,调整好心态,打好基础知识,为更深层次的学习做好准备。 二、缩小差距的方法: 1.教育培训方法 (1)充分利用专科毕业前在校学习的时间,为自己补充所需的知识和技能。包括参与社会团体活动、广泛阅读相关书籍、选修、旁听相关课程、报考技能资格证书等。时间:20__年7月以前。 (2)工作后,充分利用公司给员工提供的培训机会,争取更多的培训机会。时间:长期。 (3)自学攻读研究生学位。时间十年以内。 2.讨论交流方法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