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用药分析初晓艺共21页

儿童用药分析初晓艺共21页
儿童用药分析初晓艺共21页

儿童用药分析

初晓艺林彬

第一部分儿童用药特点

儿童是指14周岁以下的小儿,通常分为新生儿期(neonatal period,出生后28天内)、婴儿期(infancy,出生后1个月~1周岁,亦称乳儿期)、幼儿期(toddlar’s age,1~3周岁)、学龄前期(preschool age,3~6/7周岁)、学龄期 (school age,女6、男7~女12、男13周岁,亦称青春期前)、青春期或少年期(adolescence,女11~12周岁至17~18周岁,男13~14周岁至18~20周岁)。儿童处于生长发育阶段,组织器官的生理功能和生化代谢尚不完善。随着年龄的增长,在解剖、生理、生化、病理、免疫等方面不断变化,如身高、体重、体表面积、组织器官均在逐步增长,在不同阶段有不同的生理生化功能特点,对药物的吸收、分布、生物转化等过程和药物敏感性均有影响。因此,儿童用药并不是成人剂量的简单缩减。儿童用药应正确选择药物,合理使用药物,保证用药安全。

一、新生儿用药特点

新生儿的生理功能及生化代谢过程处于从宫内到宫外生活急剧变化的适应过程,如肺呼吸的建立、消化及排泄功能的启动、血液循环的改变等,这些以迅速变化的生理过程为特征的新生儿期,决定了其对药物的吸收、分布、代谢、排泄等体内过程,不同于其他年龄组的小儿,更不同于成人,尤其是新生儿脏器发育尚不成熟,多数酶系统不够健全。因此,新生儿的用药诸如给药的剂量、给药的间隔时间、给药的途径等,必须确切

掌握新生儿的药动学特点和药效学的规律,才能保证安全有效地用药,既使药物发挥治疗作用,而又不致出现毒性反应。

(一)新生儿药动学的特点

1.药物的吸收

吸收是指药物经用药部位进入血液循环的转运过程,吸收的速度与程度取决于药物的理化特性、机体的状况和给药途径。

(1)口服给药

新生儿胃液接近中性,pH可达6~8,但在出生后24~48h内下降至1 ~3,生后10 天左右回升至6~8,接近中性,然后渐降,至2岁后才逐渐达成人水平。早产儿出生后pH没有下降的过程,而且出生后1周内几乎没有胃酸分泌。因此,新生儿对不耐酸的口服青霉素类(青霉素、氨苄西林、阿莫西林等)吸收完全,生物利用度高,受胃酸破坏少,血药浓度较成人高。新生儿胃排空时间长达6~8h(出生6~8个月后才接近成人),因此,主要在胃部吸收的药物表现吸收完全,如β-内酰胺类抗生素、地高辛等。

新生儿小肠液pH高,可影响药物的化学稳定性和非离子态转运,肠道菌群量少,菌种特点不同且变化较大,由于细菌代谢类型不同,也可影响一些药物的吸收。新生儿肠蠕动不规则,使药物吸收无规律,难以预测,因此新生儿口服给药的吸收与成人不同,有些药物的吸收量和吸收速率增加,如半合成青霉素类,而有些药物则吸收减少,如苯巴比妥和苯妥英钠、对乙酰氨基酚等,有些药物的吸收量则与成人相仿,如地西泮、地高辛及易吸收的磺胺类药物等。主要在十二指肠等部位吸收的药物表现吸收缓慢,达峰时间延长,如阿司匹林、红霉素等。

(2)直肠给药新生儿直肠给药具有简便易行和避免服药呕吐的优点,如直肠灌注地西泮溶液,数分钟后即可达止惊的血药浓度,效果确切,但由于新生儿大便次数多,直肠黏膜受刺激易引起反射性排便,或因粪便的阻塞使药物的吸收不规则,因此宜在小儿排便后进行。使用栓剂应放置于括约肌以上,避免自行脱出。新生儿便秘不宜使用开塞露和甘油栓,宜用液状石蜡或适当地调整饮食,如饮用果汁等。

(3)注射给药肌内或皮下注射的药物吸收主要取决于局部的血流灌注。新生儿肌肉组织和皮下脂肪少,局部血流灌注不足,药物多滞留于局部组织,有时形成硬肿或结节,影响吸收,肌内注射地高辛、氨基苷类抗生素和地西泮时吸收不规则。故一般不主张肌内或皮下注射给药。

静脉注射给药可使药物直接进入血液循环,是可靠的给药途径,该给药方式尤其适用于急症新生儿,多从头皮或四肢小静脉滴入。一般不通过脐静脉给药,因脐静脉给药可引起肝坏死,脐动脉给药可导致肢体或骨坏死。

对新生儿脑脊液给药,一般取慎重态度,因为新生儿血脑屏障通透力强,静脉给药可使一些药物在脑脊液内达到一定浓度,除非一些药物难以通过血脑屏障,可考虑使用鞘内注射给药,如在治疗结核性脑膜炎时使用链霉素;在治疗脑膜白血病时鞘注甲氨蝶呤、阿糖胞苷等。

(4)皮肤黏膜给药新生儿体表面积相对较大,皮肤角化层薄,皮肤黏膜娇嫩,易破损,局部经皮吸收比成人迅速,尤其在皮肤黏膜有破损时,局部用药过多可致中毒。如大面积使用硼酸制剂,可被皮肤吸收引起腹泻、皮肤病变,以致肝中毒而死亡;使用皮质类固醇软膏,经皮肤吸收

后,引起全身中毒,影响生长发育;水杨酸软膏可引起水杨酸中毒;萘甲唑林给新生儿滴鼻或滴眼后可中毒;聚乙烯吡咯烷酮碘可致碘过敏、甲状腺功能减退、皮肤肿痛等。

2.药物的分布

新生儿的早期,药物分布与组织、器官的血流量成正比,但最终分布则取决于组织器官大小、脂肪含量、体液pH、药物脂溶性和与血浆蛋白结合率、体内各种屏障等诸多因素的影响。

(1)体液与细胞外液容量新生儿总体液量占体重的80% (成人占60%),细胞外液为40%(成人为20%),相对比成人高。由于新生儿体液量大,水溶性的β-内酰胺类、氨基苷类等药物的分布容积增大,一方面会因被细胞外液稀释而浓度下降,降低药物的最大效应,若按体重计算给药量,则应需要加大剂量,另一方面是药物消除速率减慢,药物作用维持时间延长。

由于新生儿脂肪含量低(占体重的12%~15%,早产儿仅1%~3%),脂溶性药物如地西泮等分布容积相对较小,血中游离药物浓度增大,故易出现中毒;而新生儿脑组织脂质含量丰富,血脑屏障发育尚未完善,脂溶性药物易分布入脑,而发生神经系统的不良反应,如全身麻醉药、催眠镇静药及吗啡类镇痛药等,故新生儿最好避免使用吗啡及苯巴比妥类药物。

(2)药物与血浆蛋白结合率新生儿血浆蛋白含量少,药物与其结合率较成人低,如苯巴比妥的蛋白结合率仅为35%~40% (成人60%),若再患有严重感染、营养不良或低蛋白血症,则药物与血浆蛋白结合得更少。这影响药物的分布,造成游离血药浓度过高,如苯妥英钠游离型占11%

(成人仅占6%~7%),使其药理作用增强而易引起不良反应甚或中毒,因此,当需应用苯二氮卓类、口服抗凝药、青霉素类、磺胺类、苯巴比妥、苯妥英钠、氯丙嗪、吲哚美辛、水杨酸类、利尿药等高蛋白结合率的药物,应适当减少剂量。

另外,由于新生儿出生后红细胞大量破坏,血中胆红素浓度很高,而葡萄糖醛酸结合能力很低,大部分胆红素与血浆蛋白结合,此时若使用血浆蛋白结合率高的药物(如磺胺、水杨酸盐、呋塞米、苯妥英钠、吲哚美辛、西地兰、水溶性维生素K、氨苄青霉素安钠咖等),可将大量结合型的胆红素游离出来,由于新生儿血脑屏障功能差,游离的胆红素可通过该屏障进入脑脊液与脑核蛋白结合,引起核黄疸。与胆红素竞争结合血浆蛋白的药物见表1。不过,易被药物透过的血脑屏障,亦可有利于抗菌药物对细菌性脑膜炎的治疗。

表1 与胆红素竞争血浆蛋白结合的药物

作用强度药物名称

作用极强X线造影剂

作用强新生霉素、吲哚美辛、磺胺甲恶唑、水溶性合成维生

素K、

苯唑西林、地西泮、毛花苷丙

作用较强水杨酸盐、安钠咖、洛贝林、磺胺异恶唑、磺胺嘧啶、

甲苯磺丁脲、毒毛花苷K

作用弱醋酰磺胺、红霉素、卡那霉素、青霉素、肾上腺素、

泼尼松龙、氯丙嗪

3.药物的代谢肝脏是药物代谢的最重要器官。药物在肝脏中的转化包括氧化、还原、水解(这些为Ⅰ相反应)和结合(为Ⅱ相反应)。新

,生儿肝脏尚未发育成熟,酶系统发育未趋完善,Ⅰ相反应酶(细胞色素P

450)的活性于出生一周后才逐渐达成人水平,Ⅱ相反应酶活cytochrome P

450

性则需较长时间才能正常适应。药物代谢在出生头几天主要靠乙酰化反应,此反应酶活性需出生4周才达成人水平,因此,需由乙酰化代谢的磺胺类药物在血中游离型浓度较成人为高。

另外,由于新生儿葡萄糖醛酸转移酶不足,药物与葡萄糖醛酸的结合也显著减少。因此药物在肝脏的代谢率减慢,血浆半衰期延长。如吲哚美辛、水杨酸盐和氯霉素等,若不适当调节给药方案(给药剂量、给药间隔及疗程),往往会造成药物蓄积中毒。

新生儿葡萄糖醛酸转移酶不足,肝脏的结合反应主要靠硫酸或甘氨酸的结合来代偿,如对乙酰氨基酚,在成人与葡萄糖醛酸结合,而新生儿可与硫酸结合代谢排泄。因而新生儿对某些药物可以产生与成人不同的代谢产物,如茶碱可转化成咖啡因(只能发生在早产儿),而在成人及小儿体内茶碱被代谢成无活性的3-甲基黄嘌呤及尿酸衍化物后排出体外。

新生霉素有抑制葡萄糖醛酸转移酶的作用,使该酶不能催化胆红素与葡萄糖醛酸的结合,而引起高胆红素血症。缺乏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的新生儿,可因使用了伯氨喹、丙磺舒、磺胺或呋喃类药物而造成溶血,所以新生儿用药时一定要考虑到肝酶的成熟情况。

4.药物的排泄大多数药物最终通过肾脏排泄,其次还可通过胆汁、肺、汗腺、乳腺、唾液腺等排泄。

新生儿肾脏是药物排泄的主要器官。新生儿肾脏组织结构未发育完全,肾脏清除药物的能力显著低于其他年龄组,新生儿肾小球滤过率和肾小管分泌率只相当成人的1/8~1/5,早产儿更低。这种情况需2个月后才能逐渐完善,8~12个月后才能达到成人水平。由于肾脏清除率低,往往造成血药浓度过高,半衰期延长,许多药物及其代谢物易在体内发生蓄积中毒,如氨基苷类抗生素、地高辛、呋塞米、吲哚美辛、青霉素类、头孢菌素类、万古霉素、呋喃妥因、杆菌肽等。这些药物应列为新生儿慎用药或禁用药。

新生儿用药情况十分复杂,尤其是早产儿,既不同于足月儿,更不同于年长儿,必须要结合各自的生理特点用药,一般要求剂量要小,给药次数要少,疗程不宜过久,间隔时间要适当延长。对于1周内的新生儿,主张每I2h给药一次,1周以上的新生儿每8h给药一次。若为毒性强的药物(如卡那霉素)每日只能给药1次。新生儿随着年龄的增大,生理功能逐日成熟,此时即应恢复到一般用量和方法,否则药物浓度降低也会影响疗效。

(二)各器官系统药物对新生儿的影响

1.中枢神经抑制药对新生儿的影响孕妇产前给予中枢神经系统抑制药,常可造成新生儿缺氧脑损伤,中枢神经和周围神经障碍,四肢松软,吸吮无力,甚至生后窒息,呼吸抑制。当深度中毒时,切断脐带可使新生儿致死。因此产前孕妇应慎用各种中枢神经抑制药。

(1)麻醉药吸入麻醉药(乙醚、三氯甲烷、氟烷和氧化亚氮)都易通过胎盘,产前应用可使新生儿受到抑制。吸人麻醉药过量时,应增加

肺部的换气量来救治。

(2)成瘾性镇痛药胎儿及出生不足6个月的婴儿,对吗啡及其人工合成代用品哌替啶、喷他佐辛、芬太尼、美沙酮、阿法罗定等都非常敏感。因为他们的血脑屏障功能尚未健全,这类药物可直接进入脑脊液,对呼吸中枢产生抑制,胎儿出生后可能窒息,新生儿易产生戒断症状,表现为激动、抽搐、高声哭叫,此时可用吗啡受体拮抗剂烯丙吗啡或纳洛酮拮抗这类药对中枢的抑制作用和成瘾性。

(3)镇静催眠药由于胎儿和新生儿肝肾功能尚未发育成熟,代谢排泄能力差,巴比妥类催眠药可在体内蓄积造成对胎儿或新生儿的抑制。当孕妇巴比妥中毒时,药物的胎血浓度比母血中髙,此时不宜用中枢兴奋药解救,可用碱性药物(如碳酸氢钠)碱化孕妇尿液促其排泄。分娩前使用地西泮可使胎儿娩出后窒息,体温不升,四肢松软,周围神经和中枢神经障碍。其他催眠药如副醛、水合氯醛等均能通过胎盘引起新生儿嗜睡、中枢抑制等。

2.抗高血压药对新生儿的影响孕妇被给予利血平后,约有10%的新生儿出现嗜睡、心动过缓、厌食、鼻充血、呼吸抑制等严重不良反应,并可持续5~6日,故产前2周应停用利血平,以保证胎儿安全。分娩时产妇若应用美加明能使早产儿发生麻痹性肠绞痛、低血压及骨髓抑制。

3.抗甲状腺素药对新生儿的影响妊娠4个月胎儿甲状腺开始有功能活动,任何一种抗甲状腺素药物都能影响胎儿甲状腺功能和甲状腺-垂体轴的发育。这是因为该类药物能通过胎盘,而母体的促甲状腺激素和甲状腺激素则不能足量地通过胎盘。硫脲衍生物可通过胎盘抑制甲状腺激素的合成,可导致死胎和克汀病;还可能引起胎儿甲状腺肿大,从而压迫新生儿呼吸,造成窒息,肿大的甲状腺一般出生后可逐渐消退。

4.其他药物的影响注射用氨基苷类抗生素均能通过胎盘,可能损害胎儿第8对脑神经而致先天性耳聋;孕妇服用氯喹可使新生儿发生惊厥、智力障碍和先天性耳聋;新生儿尤其是早产儿,使用氯霉素可致“灰婴综合征”;多黏菌素、杆菌肽可损伤新生儿肾小管;头孢噻啶、万古霉素均有较强的肾毒性,新生儿不宜应用。孕妇应慎用噻嗪类利尿剂,因为除了可以引起母体胰腺炎外,尚可引起新生儿血小板减少或发生死胎的危险。妊娠期缺乏维生素A可引起新生儿白内障。孕妇若摄人过多的维生素D,可使新生儿血钙过髙、智力障碍、肾和肺小动脉狭窄和高血压。妊娠期使用锂盐,可致新生儿青紫和骨骼肌松弛。

二、婴幼儿期用药特点

婴儿期生长迅速,体格发育显著加快,而其组织器官的功能亦日趋成熟,但婴儿期消化吸收功能仍不完善,易发生消化与营养紊乱,因此,抗

病能力弱,易患感染性疾病。幼儿期的智力发育较为突出,因此,应密切注意药物对婴幼儿的发育尤其是对智力发育的损害,如氨基苷类抗生素的中枢神经系统的毒性,早期很难发现,一旦出现听神经受损,则多成聋哑,造成终身残疾。因此,婴幼儿用药,应根据其年龄、病种、病情和身体状况谨慎选择,严格掌握用药剂量,必要时应进行血药浓度监测。

(一)婴幼儿药动学特点

1.药物的吸收婴幼儿口服给药时,因吞咽能力差及惧怕服药而哭闹拒服,易造成呛咳及气管异物,因此宜用合剂、颗粒剂等制剂替代片剂、丸剂等制剂,但油类药液口服应注意避免引起油脂吸入性肺炎,混悬剂在使用前应充分摇匀,服用肠溶片或控释片时,不能压碎,否则影响药物疗效,造成刺激,引起恶心、呕吐等,或失去肠溶或控释效果。婴幼儿胃内酸度仍低于成人,因此,对苯巴比妥、苯妥英钠、利福平等弱酸性药物口服吸收减少,而弱碱性药物、青霉素类等药物吸收增加。婴幼儿胃排空时间缩短,十二指肠对药物的吸收速度快于新生儿。对危重患者,因皮下、肌内注射吸收不完全,为达有效血药浓度,宜静注给药。有些药物还可使用滴剂、喷雾剂、栓剂,通过口腔、鼻、眼、直肠等黏膜和皮肤给药吸收。

2.药物的分布婴幼儿体液总量和细胞外液比例仍高于成人,水溶性药物往往被细胞外液稀释而浓度下降。同时,因其体液调节功能差,脱水时可影响药物的分布和血药浓度。由于血浆蛋白含量较成人低,与药物的结合率下降,使一些高蛋白结合率的药物血中游离型增多,作用增强,易导致毒性反应。婴幼儿血脑屏障功能差而通透性较强,致某些药物易进入脑脊液,如服用吡哌酸偶可致颅内压增高。

儿科用药问题及现状分析

儿科用药问题及现状分析 摘要】目的:对儿科用药领域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促进儿科合理用药。方法:翻阅查看相关书籍、教材、文献,总结归纳目前儿科用药现状。结果:儿童用药不同与成人,需要专门的用药知识。结论:为了促进儿科合理用药,需 要建立完善儿科用药的规范制度,及时监控用药过程中可能产生的不良反应。 【关键词】儿科用药现状;合理用药 【中图分类号】R9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752(2017)35-0334-02 儿童是国家的未来,因此儿童的健康保障也是关系到国计民生的大事。药物 在人体内主要通过肝脏和肾脏进行代谢,而儿童尤其是新生儿处于快速的生长发 育阶段,肝脏肾脏等器官的代谢功能明显低于成人,因此相较成人,儿科用药更 容易产生药物不良反应,并且临床效果也会有所不同。目前,儿科用药中存在不 少的不足和问题,下面将进行总结并提出一些可行的建议。 1.儿科用药中的问题 儿童尤其是新生儿,早产儿,婴儿,药物在体内的代谢过程与成人有明显的 不同,即便按照体重或者体表面积进行计量换算,也可能难以达到预期的临床效果。这也对儿科药品提出来了更高的要求。 1.1 儿科药品 通常儿童专用的药品会在外包装上注明“小儿”或“儿童”,这类药品的儿科用 药信息比较完整,用药安全性相对比较高。但是在其他非专门儿科用药中,大多 数都缺乏明确的儿童用药指导信息。目前大约80%的药品没有儿童用药指导信息。不仅如此,儿科专门用药的种类也极其有限,只占市场上全部药品的1.5%左右[1]。在中国基本药品目录中,只有5种标明具体儿童用量的化学药品,只有一种儿童 专用的中成药品种。一方面这是因为儿童临床试验面临着政策限制,展开困难, 另一方面也是因为儿科专门用药需求量小,生产成本相对较高,药企研发生产的 积极性不高。 成人药品的剂型并不完全适合儿童用药。比如成人口服药以片剂和胶囊剂为主,一般儿童都需要减量使用,这样就需要切割片剂和打开胶囊。这不仅在具体 操作时不方便,而且用药剂量准确性也无法保证,往往容易出现剂量过大或过小,从而导致不必要的药品不良反应或者达不到疗效。另外有些缓控释片剂和肠溶胶 囊更是无法分量使用[2]。国家食品药品管理监督总局的一项调查显示,国内市场 中有90%的药品缺乏儿童适合使用的剂型[3],儿童使用成人药品的现象十分常见。有报道指出,儿童用药不按照药品生产规格使用的比例很高,而且随着年龄的减 小这个比例也不断提高[4]。 药品说明书在合理用药中也起着重要作用,是医生开具处方,药师审核处方,患者使用药品的重要依据。湖南某医院进行的一项针对药品说明书的调查显示, 中成药说明书中很多项目严重缺失,远超过化学药品和生物制剂的缺失程度[5]。 这也导致了儿科用药中超说明书用药现象很普遍。尽管超说明书用药一定程度上 弥补了儿科药品不足的现象,有其现实意义,但是儿童也因此承担了更大的药物 不良反应风险。最典型的就是上个世纪七八十年代使用的四环素类抗生素,这类 药物会使儿童牙齿变黄,牙齿发育畸形。伍兹的研究指出,每年住院儿童所经历 的药物不良反应,有60%左右是可以通过合理方式预防的[6]。 1.2 儿科用药不合理现象

儿童用药分析初晓艺共21页

儿童用药分析 初晓艺林彬 第一部分儿童用药特点 儿童是指14周岁以下的小儿,通常分为新生儿期(neonatal period,出生后28天内)、婴儿期(infancy,出生后1个月~1周岁,亦称乳儿期)、幼儿期(toddlar’s age,1~3周岁)、学龄前期(preschool age,3~6/7周岁)、学龄期 (school age,女6、男7~女12、男13周岁,亦称青春期前)、青春期或少年期(adolescence,女11~12周岁至17~18周岁,男13~14周岁至18~20周岁)。儿童处于生长发育阶段,组织器官的生理功能和生化代谢尚不完善。随着年龄的增长,在解剖、生理、生化、病理、免疫等方面不断变化,如身高、体重、体表面积、组织器官均在逐步增长,在不同阶段有不同的生理生化功能特点,对药物的吸收、分布、生物转化等过程和药物敏感性均有影响。因此,儿童用药并不是成人剂量的简单缩减。儿童用药应正确选择药物,合理使用药物,保证用药安全。 一、新生儿用药特点 新生儿的生理功能及生化代谢过程处于从宫内到宫外生活急剧变化的适应过程,如肺呼吸的建立、消化及排泄功能的启动、血液循环的改变等,这些以迅速变化的生理过程为特征的新生儿期,决定了其对药物的吸收、分布、代谢、排泄等体内过程,不同于其他年龄组的小儿,更不同于成人,尤其是新生儿脏器发育尚不成熟,多数酶系统不够健全。因此,新生儿的用药诸如给药的剂量、给药的间隔时间、给药的途径等,必须确切

掌握新生儿的药动学特点和药效学的规律,才能保证安全有效地用药,既使药物发挥治疗作用,而又不致出现毒性反应。 (一)新生儿药动学的特点 1.药物的吸收 吸收是指药物经用药部位进入血液循环的转运过程,吸收的速度与程度取决于药物的理化特性、机体的状况和给药途径。 (1)口服给药 新生儿胃液接近中性,pH可达6~8,但在出生后24~48h内下降至1 ~3,生后10 天左右回升至6~8,接近中性,然后渐降,至2岁后才逐渐达成人水平。早产儿出生后pH没有下降的过程,而且出生后1周内几乎没有胃酸分泌。因此,新生儿对不耐酸的口服青霉素类(青霉素、氨苄西林、阿莫西林等)吸收完全,生物利用度高,受胃酸破坏少,血药浓度较成人高。新生儿胃排空时间长达6~8h(出生6~8个月后才接近成人),因此,主要在胃部吸收的药物表现吸收完全,如β-内酰胺类抗生素、地高辛等。 新生儿小肠液pH高,可影响药物的化学稳定性和非离子态转运,肠道菌群量少,菌种特点不同且变化较大,由于细菌代谢类型不同,也可影响一些药物的吸收。新生儿肠蠕动不规则,使药物吸收无规律,难以预测,因此新生儿口服给药的吸收与成人不同,有些药物的吸收量和吸收速率增加,如半合成青霉素类,而有些药物则吸收减少,如苯巴比妥和苯妥英钠、对乙酰氨基酚等,有些药物的吸收量则与成人相仿,如地西泮、地高辛及易吸收的磺胺类药物等。主要在十二指肠等部位吸收的药物表现吸收缓慢,达峰时间延长,如阿司匹林、红霉素等。

国内外儿童安全用药情况分析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360docs.net/doc/169859650.html, 国内外儿童安全用药情况分析 作者:葛吴颖周萍胡小萍 来源:《医学信息》2016年第10期 摘要:由于儿童有其特殊的生理、心理、社会反应,儿童如何安全用药已经越来越受到关注,但在临床和现实生活中儿童安全用药有关的知识认知度较低,本文将从儿童用药特点、用药现状、国内外的差异、解决对策等方面进行分析,以便全面了解国内外儿童用药问题,提高国人对儿童用药安全方面的重视度。 关键词:儿童;安全用药;分析 目前在全世界人口中,14岁以下的儿童比例约占20%~25%,我国儿童总数约占全国总人口的16.6%[1]。儿童抵抗力差,在社会中属于易感人群,因此用药比较多见。但如何安全用药,已经成为全世界共同关注的话题。儿童专用药品缺乏是世界范围内的共性问题,近年问题虽然有所改善,但仍然面临十分艰巨的挑战。据不完全统计,目前我国国内市场上供应的儿童用药品种不足成人用药的5%,即使是在药品研发、生产、监管水平都很高的美国,也有超过75%的药品没有儿童用药信息[2]。 1 儿童用药的特点 儿童是指自出生后至14岁的年龄阶段,此阶段又分为新生儿期、婴幼儿期、儿童期3个不同的生理阶段。由于儿童正处于生长发育阶段,全身各个器官组织都处于不断变化的过程中,肝、肾的解毒和排泄功能以及血脑屏障的作用均不健全,生理、病理情况与成人不同,有其独特的药代动力学和药效动力学特点。儿童对药物的剂量需求会因年龄、体重和发育的情况的不同而存在差异。因此儿童用药具有特殊性[3]。 2 儿童用药现状 2.1儿童专用药品种类少据全国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显示,我国目前约有2.2亿14岁以下的儿童,儿科疾病约占所有疾病就诊人数的20%。十一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八次会议的联组会上,国家发展改革委副主任朱之鑫指出:目前我国存在儿童专用药品种少、剂型单一的情况,国内市场上常用的3000多种流通药中,供小儿使用的药物剂型只有60多种(含中成药),小于2%[4],儿童专用剂型无法满足临床一线用药的需求,导致儿童治疗用药范围狭窄。我国儿童用药缺失问题非常严峻,主要由以下两个方面产生。 2.1.1企业不生产或少生产我国制药企业以成人药品生产为主,儿童药的研发和生产处于未成熟阶段,因而很难在数量上、品种上适应儿童用药的特殊需求。在第三届中国"量身定制儿童药物"高峰论坛上专家指出,我国专业的儿童药物企业太小,药物品种严重缺乏、儿童药

儿童药发展现状及展望分析

儿童药发展现状及展望分析 一、我国儿童药市场规模 儿童药是医药行业中为数不多的供需缺口较为明显的细分子行业,受益于政策扶持以及市场迅速扩容,未来几年将维持高景气度。我国通常将-0-14 岁年龄段人口定义为儿童,由于环境污染、空气污染等原因,我国儿科门急诊率长期居高不下,综合医院儿科门急诊量增长迅速,儿童年纪越小患病率越高。0-4 岁儿童的两周患病率高达174.2%,5-14 岁儿童两周患病率达到76.9%,儿童门诊人次占医院总门诊人次的9%,且门诊量呈逐年上升趋势。2015年,我国广义儿童药市场规模已经超过1200 亿元。进入2016 年以来,我国全面二胎政策放开,2016 年新生儿人数达到了近15 年来最高水平,儿童总数维持在2.2-2.5 亿之间,而根据《国家人口发展规划(2016-2030)》要求,未来5年内平均每年还需新增1925万人口,2017年广义儿童用药市场将达到1469亿元。儿童药市场呈现出的巨大需求有望迎来新一轮加速扩容,近年来我国儿童药市场规模增速均维持在15%以上,远高行业整体平均增速。 细分来看,在中国城市零售药店终端中成药儿科用药市场中,销售规模最大的三个亚类分别是儿科止咳祛痰用药、儿科感冒用药以及儿科厌食症用药,2016 年的市场份额分别是40.28%、24.27%、17.75%。 重点城市样本医院中成药儿科市场情况

重点城市样本零售药店中成药儿童药市场结构 然而另一方面,我国儿童专用药相对而言比较匮乏,呈现“三少”即药品品种少、剂量规格少、剂型少,90%以上的药品没有儿童急剂型,导致儿童药用药不合理比率最高达32%,医生在开药时在用药剂量上经常采取将成人用药酌情减半等方法,临床儿童用药超说明书使用问题突出。我国3500 多种化学药品制剂中,供应儿童专用的药品不足60种,90%的药品无适用于儿童剂型。国内18万条药品注册批件中,儿童专用药3000 多条,所占比例不足2%,涉及400多个品种,剂型以颗粒剂为主,且多是以感冒药为主的中成药。儿童药供给匮乏的背后确实有着研发困难、定价优势不明显等诸多客观原因: 1)研发难度相对较大且费用较高,造成企业对儿童药研发不积极。第一,《药物临床试验质量管理规范》对儿童作为药物临床试验受试者作出了严格规定,导致儿童药品临床试验受试者少,而儿童用药的研发需要针对儿童不同的年龄层次进行临床试验,对疗效和安全性的要求很高,这使得临床试验成本较为昂贵。第二,我国缺乏儿童专业研发机构,研发水平跟不上儿童疾病谱变化,导致与国际水平差距明显。第三,儿科新药从研发到上市所需的时间较普通新药要长。新产品从研发到上市所需的平均时间不尽相同,普通新药需要10-12年时间,而儿科新药则需要14-16年。

儿童用药错误常见类型及案例分析

儿童用药错误常见类型及案例分析 作者:来源:中国医学论坛报2015-02-12 第A-11 版:综合字数:2820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儿童医院药学部王晓玲 用药错误(Medication Error,ME),《医疗机构药事管理规定》将其定义为:合格药品在临床使用及管理全过程中出现的、任何可以防范的用药不当。可见,用药错误可发生在医疗行为的任何环节,并且,不管该错误是否导致不良后果,一旦行为发生即可判定为用药错误。与成人患者一样,儿童用药错误也可发生在处方、转抄、调剂、给药等多个环节。但由于儿童在疾病的种类、临床表现及预后与成人不尽相同、儿科医疗服务不足、儿童专用药稀缺、药品说明书中“儿童用药”信息严重不足、儿科用药“成人化”及超说明书用药现象普遍等原因,儿童患者可能更易发生用药错误。 给药剂量错误 剂量计算错误 临床医师在开具处方环节,需熟悉本专业儿童常用药物的用法用量,能根据患儿的年龄、体重或体表面积来准确地计算给药剂量。不正确的年龄计算方式如“虚岁”,不规范的体重单位如“斤”等均易导致剂量计算错误。另外,需要注意超重儿童按体重计算给药剂量时可能超过儿童用量上限,造成超剂量给药。 例如,一名10岁患儿,体重70kg,诊断为“上呼吸道感染”。医师处方头孢氨苄25~50mg/(kg·d),按体重计算即为600mg/次,一日4次。由于患儿超重,按体重计算出的一次用量已超过成人剂量(500mg/次)。药师审方时发现,拦截了该处方并及时与处方医师沟通修改给药剂量,未造成不良事件。 处方书写错误 医师处方时要确保医嘱书写清楚,不使用不规范、不明确的缩写,例如,应写“每天一次”而不是“q·d”,后者可能被误认为“q·i·d”(一天四次),或被误认为“0·d”(右眼)。使用规范的药物剂量单位如“mg”,而不写剂型单位如“片”或“瓶”。在小数表达时,使用引导零如“0.5ml”,而不使用末尾零如“5.0ml”,因为有可能误读导致10倍的过量用药。“units”(单位)应拼写出全名,例如,10单位胰岛素,不缩写成“10u”,后者可能被误看为“100”。 给药剂量错误 医师处方正确,药师调配无误,依然可能发生实际给药剂量与医嘱不符的用药错误,为给药剂量错误。 由于市售药品缺乏适宜儿童规格,儿童用药常需要一次甚至多次稀释,稀释药品所涉及的计算和注射器精确量取,是发生用药错误的主要危险因素。在注射剂复配和给药过程中,护士可能出现剂量计算错误、注射液量取错误、给药速度错误等。一项研究收集了配制后注射器药液并测定其中药液浓度,发现7%的注射器药物浓度超出规定浓度50%。此外,依从性差,据服、漏服或擅自加大剂量,也属于给药剂量错误。 例如,一名1岁5个月“川崎病”患儿,医师处方阿司匹林泡腾片40mg,每日一次。药师常规交代将阿司匹林泡腾片0.1g/片溶入50ml水,一次服用20ml。但给药过程中,因患儿不配合,母亲每次喂药不足5ml,实际给药剂量不足医嘱剂量的1/4,病情控制不理想。 给药品种错误 给药品种错误,意即给予患儿与治疗无关或不适宜的药物,包括儿童禁用的药物、患儿疾病症状与药物适应证不符的药物、医生处方时错开缩写名相同的药物或错误品规的药物、药师调配错误药品、护士或者监护人给药品种错误等。 一品多规药品、缩写名相同的药品易发生给药品种错误 因儿童期包含从新生儿到18岁青少年,临床用药需要“一品多规”。例如,阿司匹林有50mg

我国儿童用药市场分析

我国儿童用药市场分析

我国儿童用药市场分析SFDA南方药物经济研究所

核心提 示:按联合国“儿童权利公约”定义,儿童系指18岁以下的任何人,尽管国内对儿童年龄的界定正在逐步与国际接轨,但我国儿童的概念通常仍是指0~14岁的儿童。由于国家实施计划生育政策,0~14岁儿童总数及占比呈下... 按联合国“儿童权利公约”定义,儿童系指18岁以下的任何人,尽管国内对儿童年龄的界定正在逐步与国际接轨,但我国儿童的概念通常仍是指0~14岁的儿童。由于国家实施计划生育政策,0~14岁儿童总数及占比呈下降趋势,但总人数仍超过2亿人。 表1 我国儿童人群情况 年龄组1990年2000年2007年 0~4岁儿童人数(万人)11776.3 7034.2 6672.5 5~14岁儿童人数(万人)19893.9 21989.9 16952.2 全国儿童人数合计(万人)31670.2 29024.1 23624.7 全国人口总数114333 126743 132129 0~4岁儿童全国占比10.30% 5.55% 5.05% 5~14岁儿童全国占比17.40% 17.35% 12.83% (数据来源:中国统计年鉴)

一、儿童疾病分类构成比例及疾病门诊情况 1、儿童疾病分类构成比例 儿童最容易患的疾病是呼吸系统疾病和消化系统疾病,其中呼吸系统疾病0~4岁儿童患病数量占该年龄段患病总数量的79.82%,5-14岁儿童患病数量占该年龄段患病总数量的73.96%。传染病、皮肤和皮下组织疾病、损伤和中毒、眼及附器疾病儿童患病数量相对较少,而神经系统疾病、耳和乳突疾病、泌尿生殖系统疾病、肌肉骨骼和结缔组织疾病、循环系统疾病、代谢病及免疫疾病、寄生虫病、血液和造血器官疾病儿童患病数量更少,这些疾病患病数量合计只占0~4岁儿童患病总数量的2.62%。 表2 我国儿童疾病分类构成比例情况 疾病种类0~4岁儿童患病率 (‰) 疾病分布比 例 5~14岁儿童患病 率(‰) 疾病分布比 例 呼吸系统疾病160.9179.82%74.4173.96%消化系统疾病20.4310.13%9.159.09%传染病 5.9 2.93% 4.8 4.77%皮肤和皮下组织疾病 5.37 2.66% 2.54 2.52%

儿童合理用药

儿童合理用药 课程21 儿童合理用药 合理用药(rational drug use)是以系统的、综合的医药学和管理学等知识来指导用药,使药物治疗达到安全、有效、经济的基本要求。世界卫生组织对合理用药的定义是“患者能得到适合于他们的临床需要和符合他们个体需要的药品以及正确的用药方法(给药途径、剂量、给药间隔时间和疗程);这些药物必须质量可靠、可获得、而且可负担的起(对患者和社会的费用最低)”。 儿童作为一个特殊的群体,生长发育是其突出特点,在整个生长发育过程中,各脏器和身体机能不断成熟和完善。不同年龄段儿童的身高、体重、体表面积、组织器官、内脏功能等差别很大,对药物的吸收、分布、代谢、排泄,以及所患疾病与成人不尽相同,因此不能把儿童看作“成人的缩影”,在治疗疾病用药时不能仅仅将成人剂量进行简单的缩减,应根据疾病特点、生理特点、个体特点选择适宜的药物和剂量,保证治疗药物的安全和有效。 一、我国儿童用药现状和存在问题 我国现有14周岁以下儿童占人口总数的30%,据我国药品不良反应监测显示:儿童用药不良反应发生率平均12.9%,其中新生儿是24.4%。其不良反应发生率如此之高,除了和儿童自身生理特点有关之外,也反映出儿童用药存在许多问题: 1、适合不同年龄阶段需要的专用药物制剂品种与规格太少。据中商情报网资料报道,截至到2013年1月我国国产药品批文共有18万余条,其中专用于儿童的药品(指通用名中有明确说明儿童用药的药品)批文仅3000余条,涉及品种400多个。3000余条批文中,超过六成为中成药,400多个品种超过八成为中成药,从剂型的角度看颗粒剂等口服剂型占主导地位。有资料表明,国内医药市场现有3500多个制剂品种,90%的药品无适用于儿童的剂型,其中写明供儿童使用的只有70多种。 2、专属的儿童药物临床试验基础薄弱、药学资料不足(如小儿药物治疗浓度范围),新药上市往往缺乏必要的儿童临床试验资料。 3、使用说明不规范,儿童临床常用药和市场上的常见药品中,药品说明书关于儿童用药的用法、用量、禁忌、不良反应和注意事项几乎没有特别说明;儿童被迫使用成人药。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对全国27个省(区、市)城乡居民安全用药问题调查显示,69%的人看不懂说明书,乱吃药者近4成,有近3成家长把成人药减量给小孩吃。 4、不规范处方行为和不合理用药,未经许可的或超药品说明书规定的用药等问题仍比较突出;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对全国27个省(区、市)城乡居民安全用药问题调查显示,儿童不合理用药比例高达12-32%。

咳嗽药市场分析及研究

咳嗽药市场的初步分析和研究 摘要:1、研究背景:咳嗽是呼吸系统疾病的主要症状表现,呼吸科门诊患者中,有70%~80%的患者都会有咳嗽症状。此外,随着自然环境 及气候的变化,咳嗽的发病比例还有不断上升的趋势。因此,止 咳类产品拥有庞大的消费人群。专家预测,止咳祛痰平喘药物市 场是未来20年内最具有发展潜力的十大药品市场之一。 2、临床引起咳嗽症状的最常见疾病分析和消费者需求及特点。 3、分析研究市场上常用品牌咳嗽药的特点及目标人群和医院用药情 况。 4、对盐酸氨溴索沙丁胺醇片和磷酸二甲啡烷市场前景的分析探讨。 一、临床疾病分析与咳嗽类药消费特点 (一)临床疾病分析 由于工业化空气污染,气候变化,吸烟以及人口老龄化等因素,呼吸系统疾病发病率持续增高,因此有着庞大的患者人群,在卫生部公布的2008年两周患病率的前十名中,呼吸系统占据4位,分别是急性上感(1.82%,第二位),急性鼻咽炎(1.54%,第三位),流行感冒(0.44%,第九位),慢性阻塞性肺疾病(0.41%,第十位)。而在居民慢性病患病率前十位中,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排在第七位(0.69%)。下面从引起咳嗽的最常见原因或疾病进行分析和探讨: 1、上呼吸道感染,90%以上由病毒感染,常见的有(1)普通感冒(或流行感冒)引起的咳嗽,多由于病毒对呼吸道黏膜的刺激而引起反射性咳嗽,是机体的一种自然防御。一年四季均可发生,以冬春季节为多,各类人群均可患病,尤其小儿多见,初期多表现为干咳,如伴有支气管感染则伴有咳嗽咯痰,在有的感冒药中常加入中枢性镇咳药如右美沙芬进行镇咳治疗,缓解症状。(2)病毒性咽炎喉炎,此类疾病也是上呼吸道感染中最常见的疾病,常表现为干咳,伴有声音嘶哑等症状,也是由于病毒感染导致黏膜炎性反应,局部抵抗力下降,并可伴发细菌感染,治疗上多采用镇咳药对症治疗。从门诊就诊情况来看,上呼吸道感染疾病占大部分,是最常见的多发病种,其相关治疗用药需求数量较大。 2感冒后咳嗽,是指当感冒本身急性期症状消失后,咳嗽仍然迁延不愈,临床上称之为感冒后咳嗽。除了呼吸道病毒外,其他呼吸道感染亦可能导致此类咳嗽,有文献统称为感染后咳嗽(postinfectiovs cough)。目前对感冒后咳嗽的发病机制及本质尚不清楚,但临床上确实存在这类患者,而且极为常见。 引起感冒的常见病毒有鼻病毒、冠状病毒、流感病毒、副流病毒、呼吸道合胞病毒等,其中以鼻病毒和冠状病毒最为常见。由于感冒后咳嗽发

婴幼儿营养知识

1.婴儿婴儿指从出生到满1周岁。这个时期的婴儿经历从母体到外界,从母乳喂养到完全食物供给的过程,体重和身长的发育迅速,营养需要和膳食安排有着特殊性和复杂性。坚持母乳喂养是这个时期婴儿喂养的原则。 因各种原因造成母乳不足或不能按时喂养,可用婴儿配方奶粉喂养,称为人工喂养,或在坚持用母乳喂养的同时用婴儿配方奶粉补充母乳的不足,称为混合喂养。 1.婴儿生长和消化的特点 婴儿期是人类生命生长发育的第一高峰,新生儿体重正常范围为2.5-4.0kg.出生后前3个月,每月体重增加700-800g,出生4-6个月,每月体重增加500-600g,7-12个月,每月体重增加300-400g. 新生儿身长平均为50cm,至12月龄,身长增加至75cm,为出生时身长的1.5倍。 新生儿口腔黏膜娇嫩,易受损。唾液腺功能较弱,唾液分泌量少,消化酶含量较低。咀嚼肌利于吮吸。舌和牙齿不能完成口腔消化食物的第一步。胃容积小,出生时为30-50ml,3个月为100ml,6个月为200ml,12个月为300ml.胃液盐酸和蛋白酶的分泌量远远低于成人。 2.婴儿营养需要 婴儿营养需要多根据健康婴儿母乳喂养情况估计。 (1)能量和宏量营养素 2000年中国营养学会建议,0-12月龄的婴儿的能量适宜摄入量为95kcal/(kg,日)(1kcal=4.184kJ),非母乳喂养应增加20%。所需蛋白质的量按每单位体重计大于成人,除成人的八种必需氨基酸外,婴儿早期肝脏功能还不成熟,需要由食物提供组氨酸半胱氨酸\酪氨酸以及牛磺酸。母乳中必需氨基酸的比例最适合婴儿生长的需要。母乳喂养者每日需蛋白质2.0g/kg;牛乳喂养者需3.5g/kg,大豆或谷类蛋白喂养者需4.0g/kg. 0-6个月龄的婴儿按每日摄入母乳800ml计,则可获得脂肪27.7g,占总能量的47%。中国营养学会推荐0-6月龄婴儿脂肪摄入量为总能量的45%-50%。FAO/WHO于1994年推荐婴儿亚油酸提供的能量不低于膳食总能量的3%。母乳喂养的婴儿平均每日碳水化合物摄入量约为12g/kg(供能比约为37%),人工喂养的婴儿略高(40%-50%)。 (2)主要微量营养素 母乳中含钙量约为350mg/L.婴儿钙的适宜摄入量前6个月为300mg/d,后6个月为400mg/d.足月新生儿体内约有300mg的铁储备,通常可防止出生后4个月内的铁缺乏。我国6月龄以上婴儿铁的每日适宜摄入量是10mg.0-6月龄婴儿锌的RNI为1.5mg/d,6月龄以上为8mg/d.婴儿维生素A推荐摄入量约400ugRE/d。牛乳中的维生素A仅为母乳含量的一半。用牛乳喂养的婴儿需要额外补充维生素A150-200ugRE/d.母乳及牛乳中维生素D含量均较低,从出生2周到1岁半之内都应添加维生素D。婴儿每天维生素D的参考摄入量为10ug(400IU). 3.婴儿喂养要点 因各种原因不能用母乳喂养婴儿时,可采用牛奶、羊奶等动物奶或其他代乳品喂养婴儿,这种非母乳眼养婴儿的方法即为人工喂养。人工喂养所用奶量可根据婴儿的能量需要量来计算。新生儿第一周的能量需要量为60kcal/(kg.日),第二周以后约需95kcal/(kg.日),再根据代乳品每100mL(直接喂养的浓度)提供的能量来确定一日所需的奶量。开始每天分6~8次喂养,较大婴儿可逐渐减少喂养次数。具体技术细节可参考第3章相关内容。 4.婴儿混合喂养要点 对于6个月以下,特别是0~4个月的婴儿,混合喂为优于人工喂养。尽管母乳不足,但也应坚持按时给婴儿喂奶,让婴儿吸空乳汁,这样有利于刺激乳汁的分泌。如母亲因故不能按时喂奶时,应将多余的乳汁及时挤出或吸空,一方面用清洁的

儿童用药安全的调查报告白皮书

儿童用药安全的调查报告白皮书 1. 我国人口出生率下降,儿童占比越来越小,意味着我国独生子女越来越多,家庭对儿童健康会越来越重视,对医疗服务质量的要求也会越来越高。 2. 我国 0~14 儿童两周患病率在 90~130%。 0~4 岁儿童两周患病率远高于 5~14 岁儿童。据国家卫生服务调查,2008 年我国0~4 岁、5~14 岁儿童的两周患病率分别为174.2%和 76.9%,均较 2003 年有明显上升。 3. 虽然近年我国儿童人口数及人口占比均呈下降趋势,但儿童门诊量一直处于增长态势。这与我国儿童医保覆盖率的增加以及人们的就诊意识增强有关。 4. 儿童患病率较高的疾病主要是呼吸系统疾病和消化系统疾病. 5. 口服是儿童最常用的给药方法。除此之外,适合儿童的给药方法有静脉注射法、肌肉注射法、吸入法、灌肠法、外用法等。 6. 临床专家建议,给儿童用药时,能选用口服、外用给药时,不选用注射给药。 7. 儿童由于年龄尚小,不宜服用片剂、胶囊等大体积药物。适用于该年龄段儿童的剂型有: (1)溶液剂、颗粒剂、糖浆剂、(干)混悬剂、泡腾片、散剂、滴剂等液体制剂或溶于液体后可制成液体状服用的剂

型; (2)注射剂; (3)皮肤黏膜剂型:贴剂、栓剂、软膏等; (4)吸入雾化剂型:气雾剂、喷雾剂、吸入粉雾剂等; 儿童服用的药物在口味上要求较高,具有不同果味的口服剂型儿童服用的依从性更高。 8. 儿童用药,按体表面积换算方法: <30kg 儿童体表面积(m2)估计:体重(kg)×0.035+0.1 >30kg 儿童体表面积(m2)估计:×0.02+1.05 药物剂量=儿童剂量/m2×估计体表面积 9. 本次调研中,调查家长认为生产企业应针对哪些疾病研发儿童专用药品,旨在指导生产企业针对何种疾病研发儿童专用药品,解决儿童药品市场需求问题。调研数据结果显示,流行性感冒既是儿童患病率最高,也是最多家长认为需要研发儿童用药的疾病,其次是扁桃体炎和支气管炎。儿童年龄段不同,各自家长认为企业应研发儿童专用药品的疾病领域也不同。相比而言,消化不良(便秘等)在 1 岁以下儿童中患病率较高,也较多该类家长认为需要研发儿童消化不良用药。4~8 岁儿童则对扁桃体炎儿童专用药品需求更为迫切。 10. 据统计,国内儿童用药(限药品说明书中标明儿童使用用法用量的药品)市场规模 2009 年已达 347.42 亿元

我国儿童用药存在问题及分析

我国儿童用药存在问题及分析 (2012-12-19 09:09:35) 转载▼ 标签: 杂谈 药品各细分领域的龙头企业最容易成为黑马和牛股,因此细分龙头一直是我关注的重点,儿童药就是一个重要的细分品类,也值得各位重视。 2011年人口普查的数据显示,我国小于14岁的儿童有2.28亿人,毋庸置疑,儿童的身体健康关系到国家未来。由于儿童的生理特点较为特殊,使得儿童对药物的吸收、分布、代谢、排泄差别很大,并且在不同的病理阶段对药物的反应也不相同。目前,我国儿童用药无论是药物制剂设计、产品供应还是临床使用方面均存在不同程度的不足,急需改进和提高,儿童用药的重要性与特殊性时刻提醒着临床应关注儿童用药,关注儿科药学的发展,更好地为儿童健康服务。 1 儿童用药现状及存在问题 1.1 不合理用药 我国儿童服药存在较多误区,如擅自用药,不懂医学的家长自己给子女“治病”,导致轻者延误了治疗时机,重者造成药物中毒;多药同用重复用药,儿童得病,一些家长以自己过去的病症与子女对比,然后“对症下药”,殊不知儿童用药的特殊性,对儿童健康造成了危害;求愈心切,乱加剂量,随意改变药物剂型;盲目进补,很多家长认为儿童成长发育需要进步,却不知大量钙剂会造成骨骼的过早钙化,影响了儿童的正常生长发育,大量营养滋补品因含激素或类激素物质,造成儿童内分泌功能紊乱,形成早熟或影响发育。大量进补维生素,导致维生素中毒等现象[1]。 而在儿童临床用药方面,用药不合理问题同样较为突出。超说明书用药在住院儿科患者中高达50%~90%。在儿科的实际医疗行为中,超说明书用药较为普遍。据文献对50多家医院的处方进行统计分析,发现儿童抗生素的使用率在80%左右,有不少地区抗生素使用率甚至高达90%~98%,不合理用药率高达50%,抗生素预防用药占抗生素使用的比例为57%[2]。由于不合理用药导致耐药菌株大量产生,给临床感染疾病的治疗带来了很大困难。注射剂滥用的现象也很普遍。不少医生及患儿家长对滥用注射剂的危害性认识不足,习惯将静脉给药作为首选。据调查,医生及患儿家长对滥用注射剂的危害性均认识不足,在医院就诊的发热儿童81.6%通过静脉滴注方式给药[3],习惯将静脉给药作为首选,患儿家长甚至还主动要求打“吊瓶”。

儿童用药类市场发展分析

儿童用药类市场发展分析 1引言 儿童用药指应用于儿童患病所使用的药物,包括专门针对儿童的专用药品或药品说明书中标明儿童使用用法用量的药品。我国儿童的概念通常是指0-14 岁的未成年人。儿童机体尚未发育成熟,与成人在生理上具有显著不同,不适合直接使用成人用药。 过去数十年中,我国儿童用药市场发展速度相对缓慢。主要在于研发及市场方面的原因。一方面,儿童用药研发难度大,儿童病人群可分为不同的年龄层次,需要针对不同的年龄层次进行临床试验,儿童药品针对的疗效和安全性要求更高,增加了临床试验的风险和难度,且儿童药品临床试验的病人招募难度较大,从而增加了研发成本;另一方面,儿童用药剂型多变、不良反应处理难度较高,学术推广等市场活动的投入较大,费用较高,我国对儿童用药无专门的管理法规,企业无法获得相应的税收优惠及政策扶持。 在上述背景下,我国儿童用药缺失,儿童使用成人药现象普遍。国家食药监局相关数据显示,我国3,500 多种化学药品制剂中,供应儿童专用的药品不足60 种,90%的药品无适用于儿童剂型。而国内18 万个药品注册批件中,儿童专用药物3,000 个,所占比例不足2%。根据一项针对国内15 家三级医院临床中用于儿童的药品情况调查,调查品种共6,020 种,其中儿童专用药品有253 种,其他药品有5,767 种。去掉重复品种后参与调查的药品数量为1,098 种,其中儿童专用药仅45 种,其他药品1,053 种,其他药品中包含儿童用法用量的共455种。即参与调查的药品(去掉重复品种)中,儿童专用药占比约为4.1%,包含儿童用法用量的品种占比约为41.44%,合计占比45.54%。 2儿童用药类市场发展分析 2.1儿童疾病分类构成比例及疾病门诊情况 1、儿童疾病分类构成比例 儿童最容易患的疾病是呼吸系统疾病和消化系统疾病,其中呼吸系统疾病0~4岁儿童患病数量占该年龄段患病总数量的79.82%,5-14岁儿童患病数量占该年龄段患病总数量的73.96%。传染病、皮肤和皮下组织疾病、损伤和中毒、

儿童用药市场现状分析(完)

儿童医药市场现状 1、用药供需两旺。 在2006年全球医药市场上,儿科处方药品市场约占7%左右,市场份额已达到390亿美元,复合年增长率为7%。随着诊断率的提升和新药的不断问世,儿科药品种类在不断发展。从近年国内外儿科用药的开发情况来看,传统儿科用药领域主要集中在抗感冒药、止咳抗喘药、止泻用药、抗感染类和维生素类等药物,已占据了儿童用药总量的80%。而新兴的品类集中在胃肠道系列用药、中枢神经系统用药、降胆固醇和降糖系列药物方面。随着国内新释药技术开发水平的提高,儿童服用的颗粒剂和糖浆剂增长较快,同时一些新型制剂像儿童用贴剂也成了制药企业发展儿童剂型的重点。 目前,我国儿童用药市场总规模已发展到195亿元左右。前几年,国产儿童用药发展较慢,主要由进口、合资药占据市场,曾一度面临高度集中的市场竞争格局。但近两年已有所改观,一些发展较快的企业已把目光转移到这一领域,但是除了传统药物领域外,像儿童耳鼻喉、五官科、皮肤科等专科用药市场的竞争还较为分散。 2、产业未成气候。 在我国市场上流通而且较为常用的3000多种药品中,儿童处方药所占比重不足3%,儿童占总患病人口的20%左右,但生产儿童用药的专业厂家却寥寥无几。造成这种状况的主要原因是:①受儿童用药开发周期较长、利润较低的影响下,目前国内儿童专用药厂较少,多数儿童药品由制药企业附带少量生产,较知名的专业化生产儿童用药企业有首都儿童制药厂、哈尔滨儿童制药厂、天津儿童制药厂、上海延安药厂儿童药品分厂等。②儿童新药开发经费投入有限,能够自主开发出新药的儿童专业化制药企业更是少得可怜。③药品生产方面,儿童用药小批量、多批次,工艺相对复杂,生产成本较高。④是研制的新药在临床试验中需要有志愿者配合,但在儿童药品的开发中,寻找儿童受试者往往比较困难。 在销售方面,我国许多大城市儿童医药品专营商店仍是凤毛麟角,在普通药房中儿童药品专柜也相对较少,这恐怕是与儿童专用药品较少有关。 3、感染类药用量较大。 抗感染类药物在儿童用药中占有重要的份额,在0~14岁儿童患病率中呼吸系统、传染病和消化系统疾病居于前3位,因此全身抗感染类药物约占40%,而在儿童医院略高,约占50%左右。这一方面与儿童呼吸系统疾病多与感染性疾病有关,也与传统的用药习惯有关,临床的需求特征也导致了用药市场容量的扩展。 4、无儿童剂型 据SFDA南方所的一项统计表明,国内市场90%的药物都没有儿童剂型。中国药学会儿科药学组副组长吴季俭认为,儿童用药因为没有儿童剂型,现在国内儿童用药都是按“把儿童看成是缩小的成人,按照年龄、体重、体表面积来区分。“根本谈不上科学用药”。 中国医药企业管理协会会长于明德坦言,因为市场上儿童用药剂型的短缺而造成巨大的资源浪费,随之而来的则是由于儿童药物不良反应增多、药物浪费严重。除了加重经济负担外,儿童用药剂型短缺带来的最大弊端就是对患儿身体带来的伤害。这一市场亟待受到重视。5、儿童治疗型药品较少 纵观国内儿童用药的现状,儿童滋补营养药品已呈饱和状态,而儿童治疗药品则少之又少,市场上的儿童滋补药品充斥着大小医药商店的柜台,令人眼花缭乱,目不暇接。但在市场上见得到的品种屈指可数,供应紧缺的状况长期得不到缓解,医疗单位和患儿家长对儿童治疗药品的成人化反映日益强烈。医院在临床治疗上显得十分尴尬,不得不多以成人药品代替。

儿科用药问题及现状分析

儿科用药问题及现状分析 发表时间:2018-01-11T14:34:41.397Z 来源:《医药前沿》2017年12月第35期作者:张卓帆 [导读] 医护人员应该更加紧密的联系起来,根据儿科用药的特点来有的放矢的展开工作,安全,正确,合理,有效的儿科用药。 (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浙江杭州 310003) 【摘要】目的:对儿科用药领域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促进儿科合理用药。方法:翻阅查看相关书籍、教材、文献,总结归纳目前儿科用药现状。结果:儿童用药不同与成人,需要专门的用药知识。结论:为了促进儿科合理用药,需要建立完善儿科用药的规范制度,及时监控用药过程中可能产生的不良反应。 【关键词】儿科用药现状;合理用药 【中图分类号】R9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752(2017)35-0334-02 儿童是国家的未来,因此儿童的健康保障也是关系到国计民生的大事。药物在人体内主要通过肝脏和肾脏进行代谢,而儿童尤其是新生儿处于快速的生长发育阶段,肝脏肾脏等器官的代谢功能明显低于成人,因此相较成人,儿科用药更容易产生药物不良反应,并且临床效果也会有所不同。目前,儿科用药中存在不少的不足和问题,下面将进行总结并提出一些可行的建议。 1.儿科用药中的问题 儿童尤其是新生儿,早产儿,婴儿,药物在体内的代谢过程与成人有明显的不同,即便按照体重或者体表面积进行计量换算,也可能难以达到预期的临床效果。这也对儿科药品提出来了更高的要求。 1.1 儿科药品 通常儿童专用的药品会在外包装上注明“小儿”或“儿童”,这类药品的儿科用药信息比较完整,用药安全性相对比较高。但是在其他非专门儿科用药中,大多数都缺乏明确的儿童用药指导信息。目前大约80%的药品没有儿童用药指导信息。不仅如此,儿科专门用药的种类也极其有限,只占市场上全部药品的1.5%左右[1]。在中国基本药品目录中,只有5种标明具体儿童用量的化学药品,只有一种儿童专用的中成药品种。一方面这是因为儿童临床试验面临着政策限制,展开困难,另一方面也是因为儿科专门用药需求量小,生产成本相对较高,药企研发生产的积极性不高。 成人药品的剂型并不完全适合儿童用药。比如成人口服药以片剂和胶囊剂为主,一般儿童都需要减量使用,这样就需要切割片剂和打开胶囊。这不仅在具体操作时不方便,而且用药剂量准确性也无法保证,往往容易出现剂量过大或过小,从而导致不必要的药品不良反应或者达不到疗效。另外有些缓控释片剂和肠溶胶囊更是无法分量使用[2]。国家食品药品管理监督总局的一项调查显示,国内市场中有90%的药品缺乏儿童适合使用的剂型[3],儿童使用成人药品的现象十分常见。有报道指出,儿童用药不按照药品生产规格使用的比例很高,而且随着年龄的减小这个比例也不断提高[4]。 药品说明书在合理用药中也起着重要作用,是医生开具处方,药师审核处方,患者使用药品的重要依据。湖南某医院进行的一项针对药品说明书的调查显示,中成药说明书中很多项目严重缺失,远超过化学药品和生物制剂的缺失程度[5]。这也导致了儿科用药中超说明书用药现象很普遍。尽管超说明书用药一定程度上弥补了儿科药品不足的现象,有其现实意义,但是儿童也因此承担了更大的药物不良反应风险。最典型的就是上个世纪七八十年代使用的四环素类抗生素,这类药物会使儿童牙齿变黄,牙齿发育畸形。伍兹的研究指出,每年住院儿童所经历的药物不良反应,有60%左右是可以通过合理方式预防的[6]。 1.2 儿科用药不合理现象 抗菌药物的滥用现象一直存在,在儿科用药中也是如此。一方面,家长关心孩子,看到发烧感冒等症状时,往往想用上抗菌药物让孩子快点恢复,另一方面,医生面对生病的儿童,也很难对家长说出不需要用药,迫于压力选择使用抗菌药物。例如一般的上呼吸道感染大部分是由病毒引起的,不做病原学诊断直接使用抗菌药物起不到治疗作用,还会加重细菌耐药的问题。所以不加限制的滥用抗菌药物不仅不能缩短病程,反而有可能产生耐药菌株和二重感染[7]。 发烧是人体面对病原体的一种防御反应,一般只有在儿童体温在38.5℃以上时才有必要处理。目前市面上有多中儿童使用的解热镇痛药,各种药品的药理作用基本相同。儿童常用的有扑热息痛和布洛芬。由于是非处方药,家长在使用时容易发生超剂量用药,从而引起不必要的药物不良反应。 不少家长把维生素和微量元素视为“灵丹妙药”,不顾说明书提示长期超剂量的给儿童服用。服用此类药物需要遵照医嘱,长期滥用会带来不良反应。比如维生素D过量使用会导致儿童胃肠不适,骨关节痛,头痛,高钙血症等慢性症状[8]。 2.儿科合理用药的建议 2.1 树立正确的儿科合理用药观念,面对症状比较轻的感冒发烧时,没有必要就不需要使用药物治疗。建议多休息,多喝开水即可。在需要用药时,选择安全性高,不良反应小的药品。 2.2 建立健全儿科用药目录,规范儿科用成人药品的使用标准,补充说明书缺项的注意事项。将儿科药品与成人药品分开管理并做出明显的标识,面对医护人员及时更新最新的儿科用药信息,包括药品最大剂量,药品最小有效量,儿科药品剂量换算方法等信息,确保儿科用药的安全新。 2.3 正确的选择药品。上呼吸道感染大多由病毒引起,抗菌药物不适合治疗,可以选择中药制剂,能起到良好的疗效。选择抗菌药物时尽量选择抗菌谱窄的种类,给药量要根据说明书要求或者严格进行体表面积换算。 2.4 根据儿童的具体情况选择最合适的给药途径。能口服的优先选择口服给药,儿童较大时可以采用肌注,当使用静脉滴注时要特别注意控制滴速;儿童的经皮吸收率高于成人,所以使用外用药时应注意剂量和用药时间。 2.5 药物不良反应监测是确保用药安全的一个重要手段。我国的儿科用药不良反应监测开展的相对较晚,可以查到的报告在上世纪八十年代中期[9]。目前不良反应监测以自发上报为主,在儿科临床应该加强重视不良反应,同时积极开展国内与国际的交流,来加强儿科安全用药。 综上所述,目前儿科用药任然面临着许多仍未解决的问题,为了加强儿科安全用药及合理用药,医护人员应该更加紧密的联系起来,根据儿科用药的特点来有的放矢的展开工作,安全,正确,合理,有效的儿科用药。

国内外儿童安全用药情况分析

国内外儿童安全用药情况分析 由于儿童有其特殊的生理、心理、社会反应,儿童如何安全用药已经越来越受到关注,但在临床和现实生活中儿童安全用药有关的知识认知度较低,本文将从儿童用药特点、用药现状、国内外的差异、解决对策等方面进行分析,以便全面了解国内外儿童用药问题,提高国人对儿童用药安全方面的重视度。 标签:儿童;安全用药;分析 目前在全世界人口中,14岁以下的儿童比例约占20%~25%,我国儿童总数约占全国总人口的16.6%[1]。儿童抵抗力差,在社会中属于易感人群,因此用药比较多见。但如何安全用药,已经成为全世界共同关注的话题。儿童专用药品缺乏是世界范围内的共性问题,近年问题虽然有所改善,但仍然面临十分艰巨的挑战。据不完全统计,目前我国国内市场上供应的儿童用药品种不足成人用药的5%,即使是在药品研发、生产、监管水平都很高的美国,也有超过75%的药品没有儿童用药信息[2]。 1 儿童用药的特点 儿童是指自出生后至14岁的年龄阶段,此阶段又分为新生儿期、婴幼儿期、儿童期3个不同的生理阶段。由于儿童正处于生长发育阶段,全身各个器官组织都处于不断变化的过程中,肝、肾的解毒和排泄功能以及血脑屏障的作用均不健全,生理、病理情况与成人不同,有其独特的药代动力学和药效动力学特点。儿童对药物的剂量需求会因年龄、体重和发育的情况的不同而存在差异。因此儿童用药具有特殊性[3]。 2 儿童用药现状 2.1儿童专用药品种类少据全国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显示,我国目前约有2.2亿14岁以下的儿童,儿科疾病约占所有疾病就诊人数的20%。十一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八次会议的联组会上,国家发展改革委副主任朱之鑫指出:目前我国存在儿童专用药品种少、剂型单一的情况,国内市场上常用的3000多种流通药中,供小儿使用的药物剂型只有60多种(含中成药),小于2%[4],儿童专用剂型无法满足临床一线用药的需求,导致儿童治疗用药范围狭窄。我国儿童用药缺失问题非常严峻,主要由以下两个方面产生。 2.1.1企业不生产或少生产我国制药企业以成人药品生产为主,儿童药的研发和生产处于未成熟阶段,因而很难在数量上、品种上适应儿童用药的特殊需求。在第三届中国”量身定制儿童药物”高峰论坛上专家指出,我国专业的儿童药物企业太小,药物品种严重缺乏、儿童药成本高利润薄,企业不愿投入[5]。儿童药作为一种专科药物,仅局限于儿童,而且研发时间久,工艺复杂,所需成本大。因此,导致生产儿童用药的企业很少。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