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用药

儿童用药
儿童用药

儿童用药分析

初晓艺林彬

第一部分儿童用药特点

儿童是指14周岁以下的小儿,通常分为新生儿期(neonatal period,出生后28天内)、婴儿期(infancy,出生后1个月~1周岁,亦称乳儿期)、幼儿期(toddlar’s age,1~3周岁)、学龄前期(preschool age,3~6/7周岁)、学龄期(school age,女6、男7~女12、男13周岁,亦称青春期前)、青春期或少年期(adolescence,女11~12周岁至17~18周岁,男13~14周岁至18~20周岁)。儿童处于生长发育阶段,组织器官的生理功能和生化代谢尚不完善。随着年龄的增长,在解剖、生理、生化、病理、免疫等方面不断变化,如身高、体重、体表面积、组织器官均在逐步增长,在不同阶段有不同的生理生化功能特点,对药物的吸收、分布、生物转化等过程和药物敏感性均有影响。因此,儿童用药并不是成人剂量的简单缩减。儿童用药应正确选择药物,合理使用药物,保证用药安全。

一、新生儿用药特点

新生儿的生理功能及生化代谢过程处于从宫内到宫外生活急剧变化的适应过程,如肺呼吸的建立、消化及排泄功能的启动、血液循环的改变等,这些以迅速变化的生理过程为特征的新生儿期,决定了其对药物的吸收、分布、代谢、排泄等体内过程,不同于其他年龄组的小儿,更不同于成人,尤其是新生儿脏器发育尚不成熟,多数酶系统不够健全。因此,新生儿的用药诸如给药的剂量、给药的间隔时间、给药的途径等,必须确切掌握新生儿的药动学特点和药效学的规律,才能保证安全有效地用药,既使药物发挥治疗作用,而又不致出现毒性反应。

(一)新生儿药动学的特点

1.药物的吸收

吸收是指药物经用药部位进入血液循环的转运过程,吸收的速度与程度取决于药物的理化特性、机体的状况和给药途径。

(1)口服给药

新生儿胃液接近中性,pH可达6~8,但在出生后24~48h内下降至1 ~3,生后10 天左右回升至6~8,接近中性,然后渐降,至2岁后才逐渐达成人水平。早产儿出生后pH没有下降的过程,而且出生后1周内几乎没有胃酸分泌。因此,新生儿对不耐酸的口服青霉素类(青霉素、氨苄西林、阿莫西林等)吸收完全,生物利用度高,受胃酸破坏少,血药浓度较成人高。新生儿胃排空时间长达6~8h(出生6~8个月后才接近成人),因此,主要在胃部吸收的药物表现吸收完全,如β-内酰胺类抗生素、地高辛等。

新生儿小肠液pH高,可影响药物的化学稳定性和非离子态转运,肠道菌群量少,菌种特点不同且变化较大,由于细菌代谢类型不同,也可影响一些药物的吸收。新生儿肠蠕动不规则,使药物吸收无规律,难以预测,因此新生儿口服给药的吸收与成人不同,有些药物的吸收量和吸收速率增加,如半合成青霉素类,而有些药物则吸收减少,如苯巴比妥和苯妥英

钠、对乙酰氨基酚等,有些药物的吸收量则与成人相仿,如地西泮、地高辛及易吸收的磺胺类药物等。主要在十二指肠等部位吸收的药物表现吸收缓慢,达峰时间延长,如阿司匹林、红霉素等。

(2)直肠给药新生儿直肠给药具有简便易行和避免服药呕吐的优点,如直肠灌注地西泮溶液,数分钟后即可达止惊的血药浓度,效果确切,但由于新生儿大便次数多,直肠黏膜受刺激易引起反射性排便,或因粪便的阻塞使药物的吸收不规则,因此宜在小儿排便后进行。使用栓剂应放置于括约肌以上,避免自行脱出。新生儿便秘不宜使用开塞露和甘油栓,宜用液状石蜡或适当地调整饮食,如饮用果汁等。

(3)注射给药肌内或皮下注射的药物吸收主要取决于局部的血流灌注。新生儿肌肉组织和皮下脂肪少,局部血流灌注不足,药物多滞留于局部组织,有时形成硬肿或结节,影响吸收,肌内注射地高辛、氨基苷类抗生素和地西泮时吸收不规则。故一般不主张肌内或皮下注射给药。

静脉注射给药可使药物直接进入血液循环,是可靠的给药途径,该给药方式尤其适用于急症新生儿,多从头皮或四肢小静脉滴入。一般不通过脐静脉给药,因脐静脉给药可引起肝坏死,脐动脉给药可导致肢体或骨坏死。

对新生儿脑脊液给药,一般取慎重态度,因为新生儿血脑屏障通透力强,静脉给药可使一些药物在脑脊液内达到一定浓度,除非一些药物难以通过血脑屏障,可考虑使用鞘内注射给药,如在治疗结核性脑膜炎时使用链霉素;在治疗脑膜白血病时鞘注甲氨蝶呤、阿糖胞苷等。

(4)皮肤黏膜给药新生儿体表面积相对较大,皮肤角化层薄,皮肤黏膜娇嫩,易破损,局部经皮吸收比成人迅速,尤其在皮肤黏膜有破损时,局部用药过多可致中毒。如大面积使用硼酸制剂,可被皮肤吸收引起腹泻、皮肤病变,以致肝中毒而死亡;使用皮质类固醇软膏,经皮肤吸收后,引起全身中毒,影响生长发育;水杨酸软膏可引起水杨酸中毒;萘甲唑林给新生儿滴鼻或滴眼后可中毒;聚乙烯吡咯烷酮碘可致碘过敏、甲状腺功能减退、皮肤肿痛等。

2.药物的分布

新生儿的早期,药物分布与组织、器官的血流量成正比,但最终分布则取决于组织器官大小、脂肪含量、体液pH、药物脂溶性和与血浆蛋白结合率、体内各种屏障等诸多因素的影响。

(1)体液与细胞外液容量新生儿总体液量占体重的80% (成人占60%),细胞外液为40%(成人为20%),相对比成人高。由于新生儿体液量大,水溶性的β-内酰胺类、氨基苷类等药物的分布容积增大,一方面会因被细胞外液稀释而浓度下降,降低药物的最大效应,若按体重计算给药量,则应需要加大剂量,另一方面是药物消除速率减慢,药物作用维持时间延长。

由于新生儿脂肪含量低(占体重的12%~15%,早产儿仅1%~3%),脂溶性药物如地西泮等分布容积相对较小,血中游离药物浓度增大,故易出现中毒;而新生儿脑组织脂质含量丰富,血脑屏障发育尚未完善,脂溶性药物易分布入脑,而发生神经系统的不良反应,如

全身麻醉药、催眠镇静药及吗啡类镇痛药等,故新生儿最好避免使用吗啡及苯巴比妥类药物。

(2)药物与血浆蛋白结合率新生儿血浆蛋白含量少,药物与其结合率较成人低,如苯巴比妥的蛋白结合率仅为35%~40% (成人60%),若再患有严重感染、营养不良或低蛋白血症,则药物与血浆蛋白结合得更少。这影响药物的分布,造成游离血药浓度过高,如苯妥英钠游离型占11% (成人仅占6%~7%),使其药理作用增强而易引起不良反应甚或中毒,因此,当需应用苯二氮卓类、口服抗凝药、青霉素类、磺胺类、苯巴比妥、苯妥英钠、氯丙嗪、吲哚美辛、水杨酸类、利尿药等高蛋白结合率的药物,应适当减少剂量。

另外,由于新生儿出生后红细胞大量破坏,血中胆红素浓度很高,而葡萄糖醛酸结合能力很低,大部分胆红素与血浆蛋白结合,此时若使用血浆蛋白结合率高的药物(如磺胺、水杨酸盐、呋塞米、苯妥英钠、吲哚美辛、西地兰、水溶性维生素K、氨苄青霉素安钠咖等),可将大量结合型的胆红素游离出来,由于新生儿血脑屏障功能差,游离的胆红素可通过该屏障进入脑脊液与脑核蛋白结合,引起核黄疸。与胆红素竞争结合血浆蛋白的药物见表1。不过,易被药物透过的血脑屏障,亦可有利于抗菌药物对细菌性脑膜炎的治疗。

表1 与胆红素竞争血浆蛋白结合的药物

作用强度药物名称

作用极强X线造影剂

作用强新生霉素、吲哚美辛、磺胺甲恶唑、水溶性合成维生素K、

苯唑西林、地西泮、毛花苷丙

作用较强水杨酸盐、安钠咖、洛贝林、磺胺异恶唑、磺胺嘧啶、甲苯磺丁

脲、毒毛花苷K

作用弱醋酰磺胺、红霉素、卡那霉素、青霉素、肾上腺素、泼尼松龙、

氯丙嗪

3.药物的代谢肝脏是药物代谢的最重要器官。药物在肝脏中的转化包括氧化、还原、水解(这些为Ⅰ相反应)和结合(为Ⅱ相反应)。新生儿肝脏尚未发育成熟,酶系统发育未趋完善,Ⅰ相反应酶(细胞色素P450,cytochrome P450)的活性于出生一周后才逐渐达成人水平,Ⅱ相反应酶活性则需较长时间才能正常适应。药物代谢在出生头几天主要靠乙酰化反应,此反应酶活性需出生4周才达成人水平,因此,需由乙酰化代谢的磺胺类药物在血中游离型浓度较成人为高。

另外,由于新生儿葡萄糖醛酸转移酶不足,药物与葡萄糖醛酸的结合也显著减少。因此药物在肝脏的代谢率减慢,血浆半衰期延长。如吲哚美辛、水杨酸盐和氯霉素等,若不适当调节给药方案(给药剂量、给药间隔及疗程),往往会造成药物蓄积中毒。

新生儿葡萄糖醛酸转移酶不足,肝脏的结合反应主要靠硫酸或甘氨酸的结合来代偿,如对乙酰氨基酚,在成人与葡萄糖醛酸结合,而新生儿可与硫酸结合代谢排泄。因而新生儿对某些药物可以产生与成人不同的代谢产物,如茶碱可转化成咖啡因(只能发生在早产儿),而在成人及小儿体内茶碱被代谢成无活性的3-甲基黄嘌呤及尿酸衍化物后排出体外。

新生霉素有抑制葡萄糖醛酸转移酶的作用,使该酶不能催化胆红素与葡萄糖醛酸的结

合,而引起高胆红素血症。缺乏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的新生儿,可因使用了伯氨喹、丙磺舒、磺胺或呋喃类药物而造成溶血,所以新生儿用药时一定要考虑到肝酶的成熟情况。

4.药物的排泄大多数药物最终通过肾脏排泄,其次还可通过胆汁、肺、汗腺、乳腺、唾液腺等排泄。

新生儿肾脏是药物排泄的主要器官。新生儿肾脏组织结构未发育完全,肾脏清除药物的能力显著低于其他年龄组,新生儿肾小球滤过率和肾小管分泌率只相当成人的1/8~1/5,早产儿更低。这种情况需2个月后才能逐渐完善,8~12个月后才能达到成人水平。由于肾脏清除率低,往往造成血药浓度过高,半衰期延长,许多药物及其代谢物易在体内发生蓄积中毒,如氨基苷类抗生素、地高辛、呋塞米、吲哚美辛、青霉素类、头孢菌素类、万古霉素、呋喃妥因、杆菌肽等。这些药物应列为新生儿慎用药或禁用药。

新生儿用药情况十分复杂,尤其是早产儿,既不同于足月儿,更不同于年长儿,必须要结合各自的生理特点用药,一般要求剂量要小,给药次数要少,疗程不宜过久,间隔时间要适当延长。对于1周内的新生儿,主张每I2h给药一次,1周以上的新生儿每8h给药一次。若为毒性强的药物(如卡那霉素)每日只能给药1次。新生儿随着年龄的增大,生理功能逐日成熟,此时即应恢复到一般用量和方法,否则药物浓度降低也会影响疗效。

(二)各器官系统药物对新生儿的影响

1.中枢神经抑制药对新生儿的影响孕妇产前给予中枢神经系统抑制药,常可造成新生儿缺氧脑损伤,中枢神经和周围神经障碍,四肢松软,吸吮无力,甚至生后窒息,呼吸抑制。当深度中毒时,切断脐带可使新生儿致死。因此产前孕妇应慎用各种中枢神经抑制药。

(1)麻醉药吸入麻醉药(乙醚、三氯甲烷、氟烷和氧化亚氮)都易通过胎盘,产前应用可使新生儿受到抑制。吸人麻醉药过量时,应增加肺部的换气量来救治。

(2)成瘾性镇痛药胎儿及出生不足6个月的婴儿,对吗啡及其人工合成代用品哌替啶、喷他佐辛、芬太尼、美沙酮、阿法罗定等都非常敏感。因为他们的血脑屏障功能尚未健全,这类药物可直接进入脑脊液,对呼吸中枢产生抑制,胎儿出生后可能窒息,新生儿易产生戒断症状,表现为激动、抽搐、高声哭叫,此时可用吗啡受体拮抗剂烯丙吗啡或纳洛酮拮抗这类药对中枢的抑制作用和成瘾性。

(3)镇静催眠药由于胎儿和新生儿肝肾功能尚未发育成熟,代谢排泄能力差,巴比妥类催眠药可在体内蓄积造成对胎儿或新生儿的抑制。当孕妇巴比妥中毒时,药物的胎血浓度比母血中髙,此时不宜用中枢兴奋药解救,可用碱性药物(如碳酸氢钠)碱化孕妇尿液促其排泄。分娩前使用地西泮可使胎儿娩出后窒息,体温不升,四肢松软,周围神经和中枢神经障碍。其他催眠药如副醛、水合氯醛等均能通过胎盘引起新生儿嗜睡、中枢抑制等。

2.抗高血压药对新生儿的影响孕妇被给予利血平后,约有10%的新生儿出现嗜睡、心动过缓、厌食、鼻充血、呼吸抑制等严重不良反应,并可持续5~6日,故产前2周应停用利血平,以保证胎儿安全。分娩时产妇若应用美加明能使早产儿发生麻痹性肠绞痛、低血压及骨髓抑制。

3.抗甲状腺素药对新生儿的影响妊娠4个月胎儿甲状腺开始有功能活动,任何一种抗甲状腺素药物都能影响胎儿甲状腺功能和甲状腺-垂体轴的发育。这是因为该类药物能通过胎盘,而母体的促甲状腺激素和甲状腺激素则不能足量地通过胎盘。硫脲衍生物可通过胎盘抑制甲状腺激素的合成,可导致死胎和克汀病;还可能引起胎儿甲状腺肿大,从而压迫新生儿呼吸,造成窒息,肿大的甲状腺一般出生后可逐渐消退。

4.其他药物的影响注射用氨基苷类抗生素均能通过胎盘,可能损害胎儿第8对脑神经而致先天性耳聋;孕妇服用氯喹可使新生儿发生惊厥、智力障碍和先天性耳聋;新生儿尤其是早产儿,使用氯霉素可致“灰婴综合征”;多黏菌素、杆菌肽可损伤新生儿肾小管;头孢噻啶、万古霉素均有较强的肾毒性,新生儿不宜应用。孕妇应慎用噻嗪类利尿剂,因为除了可以引起母体胰腺炎外,尚可引起新生儿血小板减少或发生死胎的危险。妊娠期缺乏维生素A可引起新生儿白内障。孕妇若摄人过多的维生素D,可使新生儿血钙过髙、智力障碍、肾和肺小动脉狭窄和高血压。妊娠期使用锂盐,可致新生儿青紫和骨骼肌松弛。

二、婴幼儿期用药特点

婴儿期生长迅速,体格发育显著加快,而其组织器官的功能亦日趋成熟,但婴儿期消化吸收功能仍不完善,易发生消化与营养紊乱,因此,抗病能力弱,易患感染性疾病。幼儿期的智力发育较为突出,因此,应密切注意药物对婴幼儿的发育尤其是对智力发育的损害,如氨基苷类抗生素的中枢神经系统的毒性,早期很难发现,一旦出现听神经受损,则多成聋哑,造成终身残疾。因此,婴幼儿用药,应根据其年龄、病种、病情和身体状况谨慎选择,严格掌握用药剂量,必要时应进行血药浓度监测。

(一)婴幼儿药动学特点

1.药物的吸收婴幼儿口服给药时,因吞咽能力差及惧怕服药而哭闹拒服,易造成呛咳及气管异物,因此宜用合剂、颗粒剂等制剂替代片剂、丸剂等制剂,但油类药液口服应注意避免引起油脂吸入性肺炎,混悬剂在使用前应充分摇匀,服用肠溶片或控释片时,不能压碎,否则影响药物疗效,造成刺激,引起恶心、呕吐等,或失去肠溶或控释效果。婴幼儿胃内酸度仍低于成人,因此,对苯巴比妥、苯妥英钠、利福平等弱酸性药物口服吸收减少,而弱碱性药物、青霉素类等药物吸收增加。婴幼儿胃排空时间缩短,十二指肠对药物的吸收速度快于新生儿。对危重患者,因皮下、肌内注射吸收不完全,为达有效血药浓度,宜静注给药。有些药物还可使用滴剂、喷雾剂、栓剂,通过口腔、鼻、眼、直肠等黏膜和皮肤给药吸收。

2.药物的分布婴幼儿体液总量和细胞外液比例仍高于成人,水溶性药物往往被细胞外液稀释而浓度下降。同时,因其体液调节功能差,脱水时可影响药物的分布和血药浓度。由于血浆蛋白含量较成人低,与药物的结合率下降,使一些高蛋白结合率的药物血中游离型增多,作用增强,易导致毒性反应。婴幼儿血脑屏障功能差而通透性较强,致某些药物易进

入脑脊液,如服用吡哌酸偶可致颅内压增高。

3.药物的代谢由于婴幼儿期的肝脏相对较大,肝脏的药物代谢能力高于新生儿,甚至高于成人,主要经肝代谢消除的药物如茶碱、地西泮、苯妥英钠等消除半衰期较成人为短。

4.药物的排泄婴幼儿期肾血流量、肾小球滤过率迅速增加,出生后6~12个月可达成人值,肾小管的排泌功能亦于出生后7~12个月接近成人水平,故一些经肾排泄的药物总消除率较成人为高。

(二)主要器官系统用药对婴幼儿的影响

1.中枢神经系统药物吗啡、哌替啶等药物,易引起婴幼儿出现呼吸抑制等中毒现象,应禁用。婴幼儿对镇静药、抗惊厥药或洋地黄毒苷等的耐受性较大,不过敏感性可随年龄增长而增强,故应用剂量应随年龄适当调整。而氨茶碱虽非中枢兴奋药,但婴幼儿应用后可出现兴奋作用,故使用时应谨慎。

2.呼吸系统药物婴幼儿的气道较狭窄,呼吸道发生炎症时黏膜肿胀,渗出物多,因婴幼儿尚不会咳痰,往往易发生气道阻塞性呼吸困难,因此治疗时应以祛痰消炎为主,不宜使用可待因等中枢性镇咳药,以防加重气道阻塞和呼吸困难。氨茶碱虽可用于婴幼儿哮喘治疗,但其治疗指数较小,且应注意其屮枢兴奋的不良反应。

3.消化系统药物婴幼儿腹泻吋,不宜过早使用止泻药,因其可使肠毒素吸收加快而加重病情,宜口服补液防止脱水和电解质紊乱,亦可使用调整肠微生态制剂。若发生便秘,不宜使用导泻药,而以调整饮食为主,避免因腹泻不止引起脱水。

三、3岁以上儿童用药的特点

3岁以上的儿童,体格发育稳步增长,智能发育日趋完善,进人青春发育早期后,第二性征开始出现。这一时期主要用药特点为:

1.对影响神经、骨骼发育和内分泌的药物特别敏感如长期服用中枢神经抑制剂可造成中枢神经及智力的损害。长期服用类固醇皮质激素可造成难愈性骨质疏松症,影响儿童的生长,四环素类抗生素吸收入血后与血钙结合,形成不解离的络合物沉积于儿童的骨骼牙齿中,使骨质黄染,影响骨骼发育,并使颅内压增高,智力低下,故孕妇及8岁以下小儿应禁用四环素。喹诺酮类类药物动物实验表明,可影响幼狗软骨的发育。在人类尚无试验证明,但可引起关节肿痛,故在儿童期不主张使用。雄激素长期使用,可使骨骼闭合过早,影响发育,甚至使男童性早熟,女婴男性化。10岁以下患儿长期服用阿司匹林可引起水杨酸盐中毒症状。有报道,阿司匹林用于病毒性感染性疾病,可使儿童发生瑞氏综合征(Reye′s syndrome),表现为严重的恶心、呕吐和突然的神智改变,中枢神经系统功能的变化可由轻度记忆力减退和嗜睡到周期性定向障碍和激惹发作,常常很快发展到昏迷,在急性脑病的同时有肝脏和其他器官脂肪浸润,病死率达40%。某些国家规定在怀疑有病毒感染期间,12岁以下的儿童禁用阿司匹林,用对乙酰氨基酚代替。我国报道罕见,可能与特异体质及种族遗传因素有关,但也应引起注意。

2.对影响水盐代谢或酸碱代谢的药物非常敏感3岁以上的儿童新陈代谢旺盛,水盐转换率较成人快,但对水及电解质的调节功能差,容易失衡,对影响水盐代谢或酸碱代谢的药物非常敏感,较成人易中毒。在应用利尿剂时也容易产生电解质紊乱,引起低钠、低钾现

象,故应间歇给药,且剂量不宜过大。低氧血症、酸中毒可增强异丙肾上腺素的毒性反应,发生室性心动过速。其他意外中毒事故也容易发生,因此在此期间使用药物应十分注意。

四、儿童用药原则

儿童是一个特殊群体,安全、有效、经济、合理用药对我国广大儿童的健康成长是至关重要的问题。儿童用药应遵循一下原则:

(一)明确诊断,合理选药

疾病是一个复杂的过程,查明病因是诊断疾病的关键,应根据病史、体检及实验室检查结果,综合判断,明确诊断,对因施治,对症下药。如对感染性疾病应尽早做出病原学诊断,才有利于抗感染药的选用;药物的选用,不仅要考虑疗效,还应考虑其毒副作用和药动学特点,如白喉杆菌感染,虽氯霉素对白喉杆菌作用强,但其毒性大,故首选治疗药应是红霉素,同时亦应依据病情选药,如肺炎并发急性心力衰竭,应选速效强心药毛花苷C(注射用),而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则选地高辛。若一种药能控制或治愈时,则不再使用第二种药物,只有对如亚急性心内膜炎、败血症、铜绿假单胞菌感染等难治性疾病,才必须采用联合用药治疗。同时,治疗考虑应全面,除药物治疗外,不要忽视营养支持疗法、心理行为矫治等。

(二)防止抗生素、糖皮质激素等药物的滥用

治疗儿童的上呼吸道感染或普通感冒时,使用抗菌药尤其是抗生素者高达99%,然而这种感染的初期往往是病毒感染,而抗菌药仅限用于细菌感染,对病毒感染无效。对诸如肠痉挛、单纯性腹泻、一般的伤风感冒等非感染性疾病,不宜一见患儿发烧就用抗生素,即使是婴幼儿感染性腹泻,亦有63%左右是由轮状病毒和肠产毒性大肠杆菌引起,此时使用抗生素治疗,既不能缩短病程,亦不能减轻腹泻症状,相反会导致耐药菌株的产生,给治疗造成困难。抗菌药物的滥用或使用不当,还将产生其他不良反应,甚至危及生命,如大剂量使用青霉素可引起神经毒性,长期应用红霉素、螺旋霉素、麦迪霉素可导致肝损害,因此伴有肝功不全患儿,不宜选用主要由肝代谢的四环素、利福平、酯类红霉素、氯霉素、林可霉素等抗生素;如果伴有肾功不全时,则不宜选用氨基苷类、四环素、万古霉素、多黏菌素、杆菌肽、头孢噻啶等抗生素。喹诺酮类药物可能对骨关节及软骨组织的损伤及长期使用广谱抗生素尤其是与糖皮质激素联用,由于后者可致免疫功能低下,而可引起真菌(白色念珠菌、曲菌、毛霉菌)或耐药菌的二重感染等,若不及时诊断治疗,常可致死。

糖皮质激素具有抗炎、抗毒、抗过敏、抗免疫等作用,常用于白血病、肾病综合征、急性严重感染等有良好的治疗作用,但不良反应多,尤其是抑制免疫功能、抑制生长发育、抑制骨骼生长及易患感染性疾病,因此亦不能滥用,尤其是诊断未明时,不能凡发烧即使用糖皮质激素,只能在高烧伴明显中毒症状或中毒休克时,才是最佳的用药指征。同时,长期应用糖皮质激素应注意避免诱发结核病、糖尿病、溃疡病、髙血压及菌群失调等。

在农村及基层医疗卫生单位,还应严格掌握维生素、解热镇痛药、血液制品如丙种球蛋白等的应用指征,避免药物滥用或不合理应用。

(三)选择适宜的药物剂型及给药途径

药物剂型和给药途径间接影响药物的生物利用度和体内过程,从而影响疗效,故应予以重视。

1.口服一般病症及年长儿童尽量采用口服给药,口服的药物剂型较多,如溶液剂、乳剂、糖浆剂、颗粒剂、片剂、粉剂等,但对儿童来说,溶液剂优于片剂、粉剂,果味溶液更适用于儿童,如地高辛醑剂;糖浆剂口感好,易吸收,如苯海拉明糖浆,适用于儿章荨麻疹及其他过敏性疾病;含糖颗粒剂儿童适宜,糖衣片年长儿可吞服,以减少对胃黏膜刺激。

2.注射儿童肌肉血管丰富,肌注有利于药物吸收,但对组织有刺激性药物或过酸过碱的药物不宜作肌内注射,如氯化钙、磺胺嘧啶钠、青霉素钾。预防注射仍采用皮下注射,糖尿病患儿的胰岛素治疗可在腹部和大腿内外侧有序地进行皮下注射。新生儿及危重病患儿大多采用静注或静滴,作用迅速,疗效确实可靠,使败血症、细菌性脑膜炎、心内膜炎等重症治愈率大大提高。但并不是所有的药物或所有的疾病都能够或需要静脉给药的,如维生素B1、B12等不宜静脉注射。因眼-血屏障作用,静脉给药对内眼疾患难以奏效。静脉给药,应按规定速度滴注,不可过快过急。要防止药物渗出引起组织坏死。注射时需经常变换注射部位,防止反复应用同一血管引起血栓静脉炎。

3.其他途径哮喘治疗,可经呼吸道吸入给药;化脓性结膜炎、中耳炎、鼻炎可加用抗菌滴眼液、滴耳液和滴鼻液;口腔溃疡、咽炎可用消毒漱口液漱口或喉片口含;胸腔、心包腔、腹腔、关节腔等的化脓性积液,可在穿刺后局部加用抗菌药,以增强杀菌抗炎作用。不宜使用栓剂直肠给药,因儿童直肠黏膜较敏感,排便次数多而药物不易保留在直肠中,导致吸收不规则。婴幼儿和新生儿的皮肤角质层薄,局部经皮给药或使用外用制剂时,导致大面积经皮吸收而可能引起全身中毒。

(四)严格掌握用药的剂量,个体化给药

儿童用药剂量计算方法有十余种之多,但常用的是:①根据体重计算,即小儿剂量=成人剂量×小儿体重/70kg,此法特点是简单易记,但可能对年幼儿偏小,年长儿或体重过重儿偏大,虽可用标准体重计算,但对特殊性体型应相应增减。②根据成人剂量折算,表2来自中国药典,临床应用安全。③根据体表面积计算,即小儿剂量=成人剂量×小儿体表面积(m2)/1.73m2,小儿体表而积=体重×0.035+0.1,10岁以上儿童,每增5kg体重,增加0.lm2体表面积,此法计算比较合理和较为精确。注意许多药物在不同患儿有很大的个体差异,如肥胖儿童的药物分布与普通儿童不同,体内药物浓度也具有差异,故要注意药物的个体化,最好是进行血药浓度的监测,肥胖儿童的个体化给药也是当前应予以关注的问题。

表2小儿剂量折算表

小儿年龄相当成人用量比例小儿年龄相当成人用量比例

初生~1个月1/18 ~1/14 2岁~4岁1/4~1/3

1个月~6个月1/14~1/7 1岁~6岁1/3~2/5

6个月~1岁1/7~1/5 6岁~9岁2/5~1/2

1岁~2岁1/5~1/4 9岁~14岁1/2~2/3 (五)注意给药时间和间隔

给药时间的确定,应考虑药物的性质及作用,机体的消化吸收功能,尤其是生物钟等诸多因素。通常的给药时间为:①肾上腺皮质激素,应在早晨8点钟服药,以减轻药源性肾上腺皮质功能减退;②抗酸药、健胃药、胃黏膜保护药、收敛止泻药、利胆药与肠溶

片、胶囊剂等,宜在进餐前30min服药;③胃蛋白酶、酵母等消化药应于进餐前后片刻服用;④水杨酸类、奎尼丁、铁剂等具胃肠道刺激性的及吸收缓慢的维生素类药物,宜在进餐后15~30min服;⑤驱肠虫药宜于清晨空腹;⑥催眠药、抗肿瘤药、缓泻药及抗过敏药等一般于睡前用药。

一般以药物的一个消除半衰期为准来确定给药间隔,如磺胺多辛的半衰期为150h,故毎周仅给药1次。但青霉素的半衰期仅30min,其给药间隔并非是30min,原因是青霉素为繁殖期杀菌药,一次给药杀灭正处生长繁殖期的细菌后,有待静止期的细菌进入繁殖时再次给药,故其给药间隔为4~6h。给药间隔确定还应结合给药剂量、患儿的身体状况及肝、肾功能等进行综合考虑。

(六)重视用药的依从性

依从性(compliance)乂称顺从性、顺应性,是患儿对治疗药物接受的程度。患儿往往不能自觉地克服用药过程中给其带来的异常口感或注射疼痛而拒绝治疗,不仅可引起患儿哭闹、挣扎反抗,造成用药量不足或注射针头折断等意外情况,还给患儿心理上加重对治疗的恐惧,提高用药的依从性,可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①在保证疗效的前提下减少给药次数和缩短疗程,研究证明,每天服药1次,依从性可达75%,而每天服药4次,依从性仅42%;3~5天为一疗程,依从性为51%,而7天为1疗程时,依从性仅为20%;因此,可选用一些半衰期相对长些或长效、缓释、控释制剂,如下呼吸道感染推荐应用阿奇霉素是由于其半衰期长达68h,采用每天给药1次,3天为一疗程,从而提高了依从性;②建议生产适合儿科使用的药物制剂和规格,亦是当前为提高依从性而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如多生产能口服的制剂替代只能注射的制剂,且能解决喂药困难而生产糖浆剂、含糖颗粒剂并加一些口感好的果味香料,使患儿乐于接受,同时,注意针对不同年龄生产与年龄相适应规格的滴剂、混悬剂、咀嚼片或泡腾片,还可附带配置计量杯和特殊防护装置,保证每次用药的准确,避免浪费和提高用药安全性。

第二部分儿童用药案例分析

案例一患儿,女性,1岁半,体重10kg,发热、轻咳3天,伴流涕。给予布洛芬混悬液7.5ml/次(混悬液:20mg/ml,100ml/瓶)口服。

分析:①退热药选择:FDA推荐对乙酰氨基酚为婴幼儿退热用药,3岁以下幼儿因肝肾功能发育不完善,应慎用;6个月以下小儿慎用布洛芬;吲哚美辛在幼儿体内代谢缓慢,半衰期长达18~28h,对幼儿血小板抑制作用较强,可能产生严重的全身毒性反应,如肾毒性、出血性肠炎、坏死性小肠结肠炎等,因此14岁以下儿童禁用。建议选择对乙酰氨基酚或布洛芬,同时可以辅以酒精擦浴、冰枕等物理降温方法。②退热药剂型选择和剂量确定:对乙酰氨基酚和布洛芬有混悬液、混悬滴剂、片剂等剂型,小儿宜选择液体制剂如混悬剂和混悬滴剂。对乙酰氨基酚(混悬滴剂:100mg/ml,15ml/瓶;混悬液:32mg/ml,100ml/瓶)参照国外用量每次10~15mg/kg,或参照说明书上年龄、体重计量表,用滴管或量杯量取。每天不超过4次。滴剂:1~1.5ml/次;混悬液:3~5ml/次。布洛芬(混悬滴剂:40mg/ml,15ml/瓶;混悬液:20mg/ml,100ml/瓶)每次5~10mg/kg,该患儿应使用剂量为

50~100mg/次,或参照说明书上年龄、体重计量表,用滴管或量杯量取。故该患儿布洛芬剂量偏大,建议为3-5ml/次,每天不超过4次。

案例二患儿,男,1个月,鼻出血1天。查体:鼻衄,四肢淤点淤斑。实验室检查:凝血酶原时间(PT)>100s,白陶土部分凝血活酶时间(KPTT)>100s。诊为:维生素K 缺乏。给予静脉注射维生素K1治疗。患儿用药1分钟后出现气促、喘憋,15分钟后出现红色皮疹。停药后,不良反应的症状、体征消失。

分析维生素K1注射液说明书提示,本品一般应采用肌内和皮下注射的给药途径,特殊情况下患者可使用静脉注射。静脉注射时宜缓慢,给药速度不应超过1mg/min;静注过快(超过5mg/min)可引起面部潮红、出汗、支气管痉挛、心动过速、低血压等。病例报告分析显示,95.3%的严重不良反应/事件报告为静脉途径给药。本例情况应属于错误的给药途径。

案例三患儿,男,4岁,咳嗽5天,发热1天,体温39℃,伴流涕,诊为:上呼吸道感染。处方:肺炎合剂20ml,一日3次;阿司匹林泡腾片200mg/次,需要时服。家长将阿司匹林泡腾片掰成四份,让患儿配合白开水吞服,造成患儿恶心、上腹不适。

分析由于对胃刺激,阿司匹林一般被制成肠溶片,用水冲服。在用于发热或镇痛时,为迅速发挥疗效,可制成泡腾片,用温开水溶解后服用。泡腾片中柠檬酸钠的缓冲作用以及碳酸氢钠的中和作用降低了阿司匹林对胃肠道的刺激,副作用较普通片剂低。患儿家长的服药方法显然错误。

案例四患儿,男,4岁,体重15kg,主诉:咳嗽5天,发热2天。查体:体温38.5℃,呼吸30次/分,咽充血,双侧扁桃体不大,双肺呼吸音粗,双肺可闻及细湿音。实验室检查:WBC 13.9×109/L,N 89.2%。给予头孢氨苄颗粒500mg/次,一日3次,抗感染治疗。

分析头孢氨苄为半合成的第一代口服头孢菌素,口服吸收良好,半衰期仅为0.6~1小时,属时间依赖型抗菌药物,应采取一日多次给药形式。头孢氨苄(说明书)成人剂量:250~500 mg/次,每6小时一次;儿童剂量:按体重一日量为25~50mg/kg,每6小时一次或一日2~4次。患儿4岁体重约15公斤,一次给药用量已达到成人剂量(一次500mg),属于超剂量用药。

一、单选题:共10个

1.肝功不全时,宜选用下列哪项()

A四环素B林可霉素C利福平D氨苄青霉素

2.伴肾功不全时,宜选用下列哪项()

A氨基苷类B林可霉素C四环素D多黏菌素

3.6个月~1岁用药量相当成人用量比例()

A1/7~1/5 B1/18 ~1/14 C1/14~1/7 D1/4~1/3

4.下列哪种药物不宜在进餐前30min服药()

A抗酸药B健胃药C缓泻药D胃黏膜保护药

5.下列哪项不宜睡前用药()

A催眠药B抗肿瘤药C抗过敏药D肾上腺皮质激素

6.下列哪项不宜在进餐后15~30min服()

A水杨酸类B健胃药C铁剂D奎尼丁

7.新生儿对下列哪种药物的吸收量则与成人不同()

A苯巴比妥B地西泮C地高辛D易吸收的磺胺类药物

8.下列哪项药物易分布入脑,而发生神经系统的不良反应()

A青霉素B氨基苷类C吗啡类镇痛药D氨苄青霉素

9.小儿剂量根据体表面积计算方法为()

A小儿剂量=成人剂量×小儿体表面积(m2)/1.73m2,小儿体表而积=体重×0.035+0.1,10岁以上儿童,每增10kg体重,增加0.lm2体表面积;

B小儿剂量=成人剂量×小儿体表面积(m2)/1.73m2,小儿体表而积=体重×0.035+0.1,10岁以上儿童,每增5kg体重,增加0.lm2体表面积;

C小儿剂量=成人剂量×小儿体表面积(m2)/1.73m2,小儿体表而积=体重×0.05+0.1,10岁以上儿童,每增5kg体重,增加0.lm2体表面积;

D小儿剂量=成人剂量×小儿体表面积(m2)/1.73m2,小儿体表而积=体重×0.05+0.1,10岁以上儿童,每增10kg体重,增加0.lm2体表面积

10.3岁以上的儿童的特点除了()

A对利尿药不敏感B新陈代谢旺盛C水盐转换率较成人快D水及电解质的调节功能差

二、多选题:共5个

1.吸收的速度与程度决定于()

A药物的理化特性B机体的状况 C选择的给药途径

D体内屏障 E血浆蛋白结合率

2.新生儿对下列哪些药物吸收完全,生物利用度高,受胃酸破坏少,血药浓度较成人高。()

A青霉素B阿司匹林C红霉素D氨苄西林E阿莫西林

3.新生儿口服给药的吸收与成人不同,有些药物的吸收量和吸收速率减少,如()

A青霉素B苯巴比妥C苯妥英钠D对乙酰氨基酚E阿莫西林

4.新生儿便秘不宜采用下列哪种治疗()

A开塞露B饮用果汁C将栓剂放置于括约肌以上D液体石蜡E甘油栓

5.缺乏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的新生儿,可因使用了下列哪些药物而造成溶血()

A伯氨喹B丙磺舒C磺胺D呋喃类药物E阿司匹林

三、判断题:共15个

()1.新生儿直肠给药具有简便易行和避免服药呕吐的优点,如直肠灌注地西泮溶液,数分钟后即可达止惊的血药浓度,效果确切。

()2.氨茶碱虽非中枢兴奋药,婴幼儿应用后不良反应较小。

()3.新生儿使用脂溶性药物,由于药物在细胞外液被稀释,浓度降低,按体重计算药量时,应考虑给予加大剂量。

()4.由于新生儿血管细,故一般不采用静脉给药,一般不主张肌内或皮下注射给药。()5.新生儿血浆蛋白含量少,药物与其结合率较成人低,游离血药浓度过高,易引起不良反应和中毒。

()6.新生儿使用血浆蛋白结合率低的药物(如磺胺、水杨酸盐等),可引起核黄疸。()7.诊断未明的发烧应使用糖皮质激素退热。

()8.婴幼儿和新生儿的皮肤角质层薄,局部经皮给药或使用外用制剂时,易经皮吸收,大剂量使用易出现中毒。

()9.喹诺酮类药物动物实验表明,可影响幼狗软骨的发育。在人类尚无试验证明,因此可用于儿童期。

()10.给药间隔主要取决于半衰期,与给药剂量、患儿的身体状况及肝、肾功能等无关。

()11.提高依从性可以在保证疗效的前提下减少给药次数和缩短疗程。

()12.12岁以下考虑儿童发热首选阿司匹林。

()13.泡腾片不宜掰开服用。

()14.妊娠期缺乏维生素A可引起新生儿白内障,故应多补充维生素A。

()15.除了对亚急性心内膜炎、败血症、铜绿假单胞菌感染等难治性疾病采用联合用药治疗,若一种药能控制或治愈时,不再使用第二种药物。

单选题答案:1D 2B 3A 4C 5D 6B 7A 8C 9B 10A

多选题答案:1ABC 2ADE 3BCD 4AE 5ABCD

判断题答案: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儿童用药指导

儿童用药指导 在长期的工作实践中,深深地感到儿童合理用药问题意义重大。指导儿童安全、合理、有效地用药对药剂师来讲是一项重要的课题。 儿童处于生长发育期,身体各个器官发育尚未成熟,对药物的反应与成人不同,其用药的合理性及服药方法亦不同。因此,药师应把好关。目前,上市药物品种繁多,许多药品广告及说明书夸大治疗作用,副作用书写不详,常造成不合理用药。甚至出现用药后不良反应的情况十分常见。如何与患儿家长进行有效的沟通,(今天概括二个方面:1、执业药师在社会药房工作的药师直接与患儿家长交流;2、医院药师——按处方的要求与患儿家长交待)正确地指导患儿的用药,让患儿承受最小的用药风险,获得最大的治疗效果,以期达到安全、有效、经济、适当的合理用药要求,下面从四个方面谈一下儿童用药应注意的问题。 1 对患儿家长的指导 1.1对依药品广告、说明书买药的家长给予用药指导,告知药物的主要药理作用、副作用。 1.2详细询问患儿的病情,必要时劝说看医生,以免延误病情。 1.3推荐患儿易接受的药品及制剂剂型,甜味、无味的冲剂易接受,片剂、中药丸剂小儿不易接受。 1.4对一种药品多种商品名的药品应告知患儿家长,避免重复给药,例如:胃动力药:多潘立酮又名吗丁啉,大环内酯类抗生素:严迪、琥乙红霉素、利君沙三种药名实际为同一种药物。 1.5详细告知药品具体使用方法及注意事项,必要时在药袋或药盒上注明。病人能正确服

用药品,增加病人的依从性,较好地完成治疗过程,加快病情的好转,例如:肠溶片不可掰开、压碎服用,胶囊剂要整粒吞服,不能用牛奶、饮料送服药物,除非药品注明可用牛奶、果汁同服(如泰诺林-对乙酰氨基酚混悬剂)。 1.6准确计算小儿用药剂量,对处方有疑问的用药剂量,应核实后再进行调配。 1.7对有果香味的药品(小儿施尔康、希刻劳冲剂、可福乐糖浆等)要特别交待,以免患儿贪吃、贪喝“果汁”服药过量。 1.8交待药品的储存方法,如:阿斯匹林要放置在较干燥处,它吸潮而分解生成乙酸和水杨酸增加对胃肠道的刺激性。生物制品、血液制品、医院自制的眼用制剂(如0.4%庆大霉素眼液,1% 毛果云香碱眼液),需低温保存(2~10℃),室温中易失效。鱼肝油应避光保存,它氧化后颜色变红。氨茶碱易吸收CO2而成茶碱。 2 儿童处方调剂中的注意点 2.1儿童应有专用处方,在接到儿童处方时应严格审查。 2.2年龄需注意到月份,与家长核对,防止岁、月混乱。 2.3药名、规格是否书写正确。 2.4用药剂量是否合理,简易计算:小儿用量=小儿体重×成人剂量/600。 2.5用药方法是否恰当?对3岁以下小患儿,应避免使用胶囊剂型的药物,因其吞咽比较困难。 2.6审查药物是否有相互作用及配伍禁忌,如:红霉素与阿斯匹林合用,增加耳毒性,易致耳鸣,听觉减弱等。 2.7特别注意儿童禁用、慎用药的审查,如:喹诺酮类抗生素,16岁以下,儿童禁用,可以引起骨关节生长抑制。氨基糖苷抗生素,儿童慎用,可能引发耳聋等等。 2.8如果处方里所开药品的剂量或给药方法确有问题,必须请医师改正后方可调配,药师无权为病人更换药品。 2.9麻醉药品处方,必须用特殊的红色处方,按规定发放。 3 儿童常见病及用药注意事项 3.1发热 患儿体温在38℃左右,服用解热镇痛药的同时,也应合用抗生素、抗病毒药物,必要时作血象常规检查,以判断是细菌还是病毒感染。解热的同时应多喝水,以利排尿和降温,否则因出汗过多,体温下降过快而造成虚脱,水电解质平衡失调。10岁左右儿童患流感或水痘发热,忌服阿司匹林,它可诱发瑞氏综合征(Reye’s)。 卡巴匹林钙(速可痛冲剂):具有解热镇痛作用,用于牙痛发热、肌肉痛等(儿童常常拔

儿童用药原则

儿童用药原则 儿童用药应慎重选择,不可滥用,必须在医师或药师指导下使用。药物种类不宜过多,可用可不用尽量不用,用一种能解决的就不要用两种,合并应用几种药物时应注意避免由于药物在体内相互作用而产生的毒副反应或药效相抵消的问题;用口服剂能解决的就不要打针,肌内注射能解决的就不要用静脉滴注,能局部用药不主张全身用药,能用普通抗菌素就不要用高级的特殊抗菌素;应按照药品说明书严格按时用药,严格把握剂量;尽量选用儿童专用剂型药品,如:糖浆剂,干糖浆,果味型片剂、冲剂、滴剂、口服液;儿童服药最好用白开水送服,糖水服药不利于治病。 儿童用药的基本原则:①辨明病情,有的放矢。②选药慎重,把握剂量。 2 儿童常见疾病及对策 2.1 感冒 常由病毒、细菌、衣原体、支原体等感染引起上呼吸道感染,肺内感染,并常伴有头痛、发热、鼻塞、喉痛及全身疼痛等症状。首先要通过化验确定感染的病菌类型对因治疗,并根据感冒体征对症治疗。如果是一般的伤风感冒,用些抗病毒的药就可以,如:大青叶合剂、双黄连、银黄冲剂、病毒灵(吗啉胍)、板蓝根冲剂、金刚烷胺、抗病毒口服液、抗感解毒冲剂等。只要不合并细菌感染,就不要用抗菌素。一般呼吸道感染常为革兰氏阳性球菌感染,可以使用青霉素类的抗生素,如阿莫西林(阿莫仙),头孢氨苄颗粒剂作为青霉素的代用品,由于不需作过敏皮试,口服方便,肠道吸收好,副反应发生率低,常用于细菌性感染。支原体感染常用红霉素类,如罗红霉素、阿奇霉素对各种细菌均有良好的抗菌作用。 2.2 咳嗽 首先要弄清情况,如有无痰液、痰量多少、黏不黏。更重要的还要查明是什么原因引起的,然后合理使用止咳药与化痰药。咳嗽有清除呼吸道分泌物的作用,儿童呼吸道较窄,发炎时黏膜肿胀,分泌物较多,容易出现呼吸困难,因此在呼吸道感染时应多使用祛痰药,少用镇咳药,因为使用镇咳药后不利于痰液排出,可能会加重感染。因此,对于小儿咳嗽,只要不是过于频繁、剧烈的咳嗽,切莫盲目止咳,过早使用止咳药。 2.3 哮喘 哮喘是一种发生于呼吸道的非特异性炎症性疾病,如果没有继发或并发细菌感染,一般不主张使用抗生素,即使是重度哮喘患儿,只要不发热、没有肺炎,也

儿科用药问题及现状分析

儿科用药问题及现状分析 摘要】目的:对儿科用药领域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促进儿科合理用药。方法:翻阅查看相关书籍、教材、文献,总结归纳目前儿科用药现状。结果:儿童用药不同与成人,需要专门的用药知识。结论:为了促进儿科合理用药,需 要建立完善儿科用药的规范制度,及时监控用药过程中可能产生的不良反应。 【关键词】儿科用药现状;合理用药 【中图分类号】R9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752(2017)35-0334-02 儿童是国家的未来,因此儿童的健康保障也是关系到国计民生的大事。药物 在人体内主要通过肝脏和肾脏进行代谢,而儿童尤其是新生儿处于快速的生长发 育阶段,肝脏肾脏等器官的代谢功能明显低于成人,因此相较成人,儿科用药更 容易产生药物不良反应,并且临床效果也会有所不同。目前,儿科用药中存在不 少的不足和问题,下面将进行总结并提出一些可行的建议。 1.儿科用药中的问题 儿童尤其是新生儿,早产儿,婴儿,药物在体内的代谢过程与成人有明显的 不同,即便按照体重或者体表面积进行计量换算,也可能难以达到预期的临床效果。这也对儿科药品提出来了更高的要求。 1.1 儿科药品 通常儿童专用的药品会在外包装上注明“小儿”或“儿童”,这类药品的儿科用 药信息比较完整,用药安全性相对比较高。但是在其他非专门儿科用药中,大多 数都缺乏明确的儿童用药指导信息。目前大约80%的药品没有儿童用药指导信息。不仅如此,儿科专门用药的种类也极其有限,只占市场上全部药品的1.5%左右[1]。在中国基本药品目录中,只有5种标明具体儿童用量的化学药品,只有一种儿童 专用的中成药品种。一方面这是因为儿童临床试验面临着政策限制,展开困难, 另一方面也是因为儿科专门用药需求量小,生产成本相对较高,药企研发生产的 积极性不高。 成人药品的剂型并不完全适合儿童用药。比如成人口服药以片剂和胶囊剂为主,一般儿童都需要减量使用,这样就需要切割片剂和打开胶囊。这不仅在具体 操作时不方便,而且用药剂量准确性也无法保证,往往容易出现剂量过大或过小,从而导致不必要的药品不良反应或者达不到疗效。另外有些缓控释片剂和肠溶胶 囊更是无法分量使用[2]。国家食品药品管理监督总局的一项调查显示,国内市场 中有90%的药品缺乏儿童适合使用的剂型[3],儿童使用成人药品的现象十分常见。有报道指出,儿童用药不按照药品生产规格使用的比例很高,而且随着年龄的减 小这个比例也不断提高[4]。 药品说明书在合理用药中也起着重要作用,是医生开具处方,药师审核处方,患者使用药品的重要依据。湖南某医院进行的一项针对药品说明书的调查显示, 中成药说明书中很多项目严重缺失,远超过化学药品和生物制剂的缺失程度[5]。 这也导致了儿科用药中超说明书用药现象很普遍。尽管超说明书用药一定程度上 弥补了儿科药品不足的现象,有其现实意义,但是儿童也因此承担了更大的药物 不良反应风险。最典型的就是上个世纪七八十年代使用的四环素类抗生素,这类 药物会使儿童牙齿变黄,牙齿发育畸形。伍兹的研究指出,每年住院儿童所经历 的药物不良反应,有60%左右是可以通过合理方式预防的[6]。 1.2 儿科用药不合理现象

儿童用药分析初晓艺共21页

儿童用药分析 初晓艺林彬 第一部分儿童用药特点 儿童是指14周岁以下的小儿,通常分为新生儿期(neonatal period,出生后28天内)、婴儿期(infancy,出生后1个月~1周岁,亦称乳儿期)、幼儿期(toddlar’s age,1~3周岁)、学龄前期(preschool age,3~6/7周岁)、学龄期 (school age,女6、男7~女12、男13周岁,亦称青春期前)、青春期或少年期(adolescence,女11~12周岁至17~18周岁,男13~14周岁至18~20周岁)。儿童处于生长发育阶段,组织器官的生理功能和生化代谢尚不完善。随着年龄的增长,在解剖、生理、生化、病理、免疫等方面不断变化,如身高、体重、体表面积、组织器官均在逐步增长,在不同阶段有不同的生理生化功能特点,对药物的吸收、分布、生物转化等过程和药物敏感性均有影响。因此,儿童用药并不是成人剂量的简单缩减。儿童用药应正确选择药物,合理使用药物,保证用药安全。 一、新生儿用药特点 新生儿的生理功能及生化代谢过程处于从宫内到宫外生活急剧变化的适应过程,如肺呼吸的建立、消化及排泄功能的启动、血液循环的改变等,这些以迅速变化的生理过程为特征的新生儿期,决定了其对药物的吸收、分布、代谢、排泄等体内过程,不同于其他年龄组的小儿,更不同于成人,尤其是新生儿脏器发育尚不成熟,多数酶系统不够健全。因此,新生儿的用药诸如给药的剂量、给药的间隔时间、给药的途径等,必须确切

掌握新生儿的药动学特点和药效学的规律,才能保证安全有效地用药,既使药物发挥治疗作用,而又不致出现毒性反应。 (一)新生儿药动学的特点 1.药物的吸收 吸收是指药物经用药部位进入血液循环的转运过程,吸收的速度与程度取决于药物的理化特性、机体的状况和给药途径。 (1)口服给药 新生儿胃液接近中性,pH可达6~8,但在出生后24~48h内下降至1 ~3,生后10 天左右回升至6~8,接近中性,然后渐降,至2岁后才逐渐达成人水平。早产儿出生后pH没有下降的过程,而且出生后1周内几乎没有胃酸分泌。因此,新生儿对不耐酸的口服青霉素类(青霉素、氨苄西林、阿莫西林等)吸收完全,生物利用度高,受胃酸破坏少,血药浓度较成人高。新生儿胃排空时间长达6~8h(出生6~8个月后才接近成人),因此,主要在胃部吸收的药物表现吸收完全,如β-内酰胺类抗生素、地高辛等。 新生儿小肠液pH高,可影响药物的化学稳定性和非离子态转运,肠道菌群量少,菌种特点不同且变化较大,由于细菌代谢类型不同,也可影响一些药物的吸收。新生儿肠蠕动不规则,使药物吸收无规律,难以预测,因此新生儿口服给药的吸收与成人不同,有些药物的吸收量和吸收速率增加,如半合成青霉素类,而有些药物则吸收减少,如苯巴比妥和苯妥英钠、对乙酰氨基酚等,有些药物的吸收量则与成人相仿,如地西泮、地高辛及易吸收的磺胺类药物等。主要在十二指肠等部位吸收的药物表现吸收缓慢,达峰时间延长,如阿司匹林、红霉素等。

2021年《必须了解的儿童用药的常识》

必须了解的儿童用药的常识 欧阳光明(2021.03.07) 试题正确答案如下: 必须了解的儿童用药的常识 选择题(共 10 题,每题 10 分) 1 . (单选题)酚麻美敏混悬液不包含下列哪种成分() A .对乙酰氨基酚 B .伪麻黄碱 C .右美沙芬 D .氯雷他定 2 . (单选题)服用完硫糖铝后,正确的做法是() A .多喝水 B .少喝水或不喝水 C .立刻喝水

D .立刻服用其他药物 3 . (单选题)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临床用药须知》,需要长期注射青霉素药物的患儿在停药几日以上,都需要重新做皮试实验() A .1日 B .2日 C .3日 D .5日 4 . (单选题)下列哪种不是推荐为儿童家庭常备药物() A .退烧药 B .抗生素 C .止泻药 D .消毒棉签 5 . (单选题)根据《中国居民膳食营养素参考摄入量》,0-6月龄的婴幼儿对钙的需求量是() A .300

B .400 C .500 D .600 6 . (单选题)下列哪种情况儿童不需要立刻输液() A .需要抢救的紧急状况 B .严重的过敏现象 C .严重脱水 D .轻微咳嗽 7 . (单选题)世界卫生组织确定的合理用药原则是() A .能口服不肌注,能肌注不静滴 B .能肌注不口服,能口服不静滴 C .能静滴不肌注,能肌注不口服 D .能口服不静滴,能静滴不肌注 8 . (单选题)下列哪项描述不符合鱼油() A .富含DHA和EPA B .富含维生素A和维生素D

C .有助于促进大脑发育 D .可以改善血脂状况 9 . (单选题)对于普通婴幼儿,维生素D的推荐剂量是() A .200U/天 B .400U/天 C .600U/天 D .800U/天 10 . (单选题)下列哪项措施能预防中暑() A .服用仁丹 B .服用人丹 C .服用藿香正气水 D .做好防晒,补充水和电解质

婴幼儿用药原则

给宝宝喂药原则和10大误区 一、选好药剂 3岁以内的婴幼儿最好不要用片剂,应首先选择液体制剂、泡腾片、干糖浆剂、冲剂或果味型咀嚼片,对于婴儿尤适宜滴剂,剂量容易掌握而且服用方便。年轻的父母喜欢用普通汤匙或茶匙量药水喂宝宝。但是普通汤匙不易掌握药量,给的药物过多或过少都会影响疗效 二、掌握正确方法 1.新生儿最好的喂药方法是:在喂奶前1小时左右给药为妥,把药水倒入奶瓶,让宝宝像吸奶一样服药,必要时用滴管慢慢滴入,待吞咽后再滴第二滴。 2婴幼儿服药时可先将患儿抱起,半卧于喂药者身上,头部抬高,颈部垫以纱布或手帕,然后再喂药。也可以把丸、片剂研成粉状,用糖水调成稀糊状,把宝宝抱在怀里,呈半仰卧状,左手扶持宝宝头部,右手持食匙取药慢慢喂下,待宝宝将药吞咽后,再继续喂。必须注意不要强行喂服,以免口腔黏膜或齿龈受损出血。服药后应将患儿抱起轻轻拍击背部,使胃内空气排出。 3.给新生儿喂药前,也可先喂几口奶,再喂点药,反复这样做,直至将药喂完,然后将宝宝竖起轻拍背部,以防反胃呕吐。但应注意,喂药之前不应喂饱奶,以免宝宝拒绝服药。也不可将药和乳汁混在一起喂,因为两者混合后可能出现凝结现象或者降低药物疗效。 4.由于一些药物实在太苦(如中药汤剂)宝宝拒绝服药时,可暂时通过一个软管把药注入颊与臼齿间,避免药液与舌面上的味蕾接触,也可冷却药液使药味减轻。 5.有些宝宝已能识别物品,当认出是药物拒绝服用时,家长应给孩子讲明药物的作用是治疗疾病,不吃药会耽搁疾病导致严重的后果。这对3岁左右的幼儿尤为重要。这样做能使他们理解药物与疾病的关系,并积极参与药物治疗。 喂药的10大误区 误区一:捏住宝宝的鼻子强行喂药 造成后果:宝宝容易将药物呛入呼吸道而窒息。

国内外儿童安全用药情况分析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360docs.net/doc/1917637837.html, 国内外儿童安全用药情况分析 作者:葛吴颖周萍胡小萍 来源:《医学信息》2016年第10期 摘要:由于儿童有其特殊的生理、心理、社会反应,儿童如何安全用药已经越来越受到关注,但在临床和现实生活中儿童安全用药有关的知识认知度较低,本文将从儿童用药特点、用药现状、国内外的差异、解决对策等方面进行分析,以便全面了解国内外儿童用药问题,提高国人对儿童用药安全方面的重视度。 关键词:儿童;安全用药;分析 目前在全世界人口中,14岁以下的儿童比例约占20%~25%,我国儿童总数约占全国总人口的16.6%[1]。儿童抵抗力差,在社会中属于易感人群,因此用药比较多见。但如何安全用药,已经成为全世界共同关注的话题。儿童专用药品缺乏是世界范围内的共性问题,近年问题虽然有所改善,但仍然面临十分艰巨的挑战。据不完全统计,目前我国国内市场上供应的儿童用药品种不足成人用药的5%,即使是在药品研发、生产、监管水平都很高的美国,也有超过75%的药品没有儿童用药信息[2]。 1 儿童用药的特点 儿童是指自出生后至14岁的年龄阶段,此阶段又分为新生儿期、婴幼儿期、儿童期3个不同的生理阶段。由于儿童正处于生长发育阶段,全身各个器官组织都处于不断变化的过程中,肝、肾的解毒和排泄功能以及血脑屏障的作用均不健全,生理、病理情况与成人不同,有其独特的药代动力学和药效动力学特点。儿童对药物的剂量需求会因年龄、体重和发育的情况的不同而存在差异。因此儿童用药具有特殊性[3]。 2 儿童用药现状 2.1儿童专用药品种类少据全国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显示,我国目前约有2.2亿14岁以下的儿童,儿科疾病约占所有疾病就诊人数的20%。十一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八次会议的联组会上,国家发展改革委副主任朱之鑫指出:目前我国存在儿童专用药品种少、剂型单一的情况,国内市场上常用的3000多种流通药中,供小儿使用的药物剂型只有60多种(含中成药),小于2%[4],儿童专用剂型无法满足临床一线用药的需求,导致儿童治疗用药范围狭窄。我国儿童用药缺失问题非常严峻,主要由以下两个方面产生。 2.1.1企业不生产或少生产我国制药企业以成人药品生产为主,儿童药的研发和生产处于未成熟阶段,因而很难在数量上、品种上适应儿童用药的特殊需求。在第三届中国"量身定制儿童药物"高峰论坛上专家指出,我国专业的儿童药物企业太小,药物品种严重缺乏、儿童药

医药行业投资分析报告

医药行业分析报告 2014年底,我国年龄60岁以上的人口大概是2.12亿,2050年将达到4.8亿.据相关报告研究,大健康产业已成为全球最大的新兴产业。美国的健康产业占GDP比重超过15%,加拿大、日本等国健康产业占GDP比重超过10%,而我国的健康产业仅占GDP的4%-5%。“健康中国”有望开启十万亿级的健康产业投资盛宴。 一、医药行业定义及分类 医药行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传统产业和现代产业相结合,一、二、三产业为一体的产业。医药行业从运营情况来看,主要分为医药工业和医药商业两大类;其中医药工业可分为七大子行业,分别为:化学原料药制造业、化学制剂制造业、生物制剂制造业、医疗器械制造业、卫生材料制造业、中成药制造业、中药饮片制造业。 二、行业概况及现状 医药是高技术、高风险、高投入、高回报的产业,一直是发达国家竞争的焦点。回顾中国医药行业这些年的发展情况,全国医药生产一直处于持续、稳定、快速发展阶段。我国医药工业的重点子行业主要包括化学制药、中药工业、医疗器械和生物制药业。 近年来,国家相继出台了一系列改革措施,中国报告大厅获悉,与医药行业有密切关系的主要包括:基本医疗保险制度、药品分类管理、GMP认证制度、药品集中招标采购、药品降价、降低出口退税率等。2015年上半年,医药行业整体增速是下滑的。而生物医药类(包括生物检测)、医疗器械类、医疗服务类几乎全部预增,这三类企业的快速发展,说明我国医药产业在政策支撑下正在进行结构性调整,整个行业向技术提升方向发展趋势明显。 2015年上半年医药生物行业实现营业收入3819.86亿元,同比增长13.01%;实现营业利润411.21亿,同比增长20.28%,行业处在低速增长区间,但利润增速继续高于营收增速,表明行业盈利能力得到提升。同比来看,营收增速下降 0.32%,但利润增速上升了4.42%;环比来看,二季度营业收入增长5%,营业利润增长14.95%,高于前几年的增长水平。行业盈利能力继续得到提升。 三、政策及环境 自1997年以来,医药工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稳步提高,主要经济指标占全部工业总额的比重,呈现稳步增长态势。我国是目前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制药大国,可生产化学原料药1300多种,总产量80余万吨,其中有60多个品种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 英国《金融时报》500强企业所属行业中,制药业是仅次于银行业的全球最有投资价值的行业。9月23日从工信部网站获悉,为进一步落实《中国制造2025》工作部署,促进医药工业持续健康发展,按照1+X规划编制工作要求,21日,工业和信息化部消费品工业司在京组织召开《医药工业“十三五”发展规划》编制工作座谈会。工信部副部长辛国斌指出,近两年来我国医药工业继续保持了中高速增长,在各工业大类中位居前列,利润率显着高于工业整体水平。但行业发展仍存在创新体系有待完善、产品结构亟待升级、质量安全有待提高等问题。通过规划的编制,为我国医药产业发展做好顶层设计和科学谋划,对于引导医药产

精选-必须了解的儿童用药的常识

必须了解的儿童用药的常识 选择题(共 10 题,每题 10 分) 1 . (单选题)酚麻美敏混悬液不包含下列哪种成分() A .对乙酰氨基酚 B .伪麻黄碱 C .右美沙芬 D .氯雷他定 2 . (单选题)服用完硫糖铝后,正确的做法是() A .多喝水 B .少喝水或不喝水 C .立刻喝水 D .立刻服用其他药物 3 . (单选题)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临床用药须知》,需要长期注射青霉素药物的患儿在停药几日以上,都需要重新做皮试实验() A .1日 B .2日 C .3日 D .5日 4 . (单选题)下列哪种不是推荐为儿童家庭常备药物() A .退烧药 B .抗生素

C .止泻药 D .消毒棉签 5 . (单选题)根据《中国居民膳食营养素参考摄入量》,0-6月龄的婴幼儿对钙的需求量是() A .300 B .400 C .500 D .600 6 . (单选题)下列哪种情况儿童不需要立刻输液() A .需要抢救的紧急状况 B .严重的过敏现象 C .严重脱水 D .轻微咳嗽 7 . (单选题)世界卫生组织确定的合理用药原则是() A .能口服不肌注,能肌注不静滴 B .能肌注不口服,能口服不静滴 C .能静滴不肌注,能肌注不口服 D .能口服不静滴,能静滴不肌注 8 . (单选题)下列哪项描述不符合鱼油() A .富含DHA和EPA B .富含维生素A和维生素D

C .有助于促进大脑发育 D .可以改善血脂状况 9 . (单选题)对于普通婴幼儿,维生素D的推荐剂量是() A .200U/天 B .400U/天 C .600U/天 D .800U/天 10 . (单选题)下列哪项措施能预防中暑() A .服用仁丹 B .服用人丹 C .服用藿香正气水 D .做好防晒,补充水和电解质 (注:专业文档是经验性极强的领域,无法思考和涵盖全面,素材和资料部分来自网络,供参考。可复制、编制,期待你的好评与关注)

儿童药发展现状及展望分析

儿童药发展现状及展望分析 一、我国儿童药市场规模 儿童药是医药行业中为数不多的供需缺口较为明显的细分子行业,受益于政策扶持以及市场迅速扩容,未来几年将维持高景气度。我国通常将-0-14 岁年龄段人口定义为儿童,由于环境污染、空气污染等原因,我国儿科门急诊率长期居高不下,综合医院儿科门急诊量增长迅速,儿童年纪越小患病率越高。0-4 岁儿童的两周患病率高达174.2%,5-14 岁儿童两周患病率达到76.9%,儿童门诊人次占医院总门诊人次的9%,且门诊量呈逐年上升趋势。2015年,我国广义儿童药市场规模已经超过1200 亿元。进入2016 年以来,我国全面二胎政策放开,2016 年新生儿人数达到了近15 年来最高水平,儿童总数维持在2.2-2.5 亿之间,而根据《国家人口发展规划(2016-2030)》要求,未来5年内平均每年还需新增1925万人口,2017年广义儿童用药市场将达到1469亿元。儿童药市场呈现出的巨大需求有望迎来新一轮加速扩容,近年来我国儿童药市场规模增速均维持在15%以上,远高行业整体平均增速。 细分来看,在中国城市零售药店终端中成药儿科用药市场中,销售规模最大的三个亚类分别是儿科止咳祛痰用药、儿科感冒用药以及儿科厌食症用药,2016 年的市场份额分别是40.28%、24.27%、17.75%。 重点城市样本医院中成药儿科市场情况

重点城市样本零售药店中成药儿童药市场结构 然而另一方面,我国儿童专用药相对而言比较匮乏,呈现“三少”即药品品种少、剂量规格少、剂型少,90%以上的药品没有儿童急剂型,导致儿童药用药不合理比率最高达32%,医生在开药时在用药剂量上经常采取将成人用药酌情减半等方法,临床儿童用药超说明书使用问题突出。我国3500 多种化学药品制剂中,供应儿童专用的药品不足60种,90%的药品无适用于儿童剂型。国内18万条药品注册批件中,儿童专用药3000 多条,所占比例不足2%,涉及400多个品种,剂型以颗粒剂为主,且多是以感冒药为主的中成药。儿童药供给匮乏的背后确实有着研发困难、定价优势不明显等诸多客观原因: 1)研发难度相对较大且费用较高,造成企业对儿童药研发不积极。第一,《药物临床试验质量管理规范》对儿童作为药物临床试验受试者作出了严格规定,导致儿童药品临床试验受试者少,而儿童用药的研发需要针对儿童不同的年龄层次进行临床试验,对疗效和安全性的要求很高,这使得临床试验成本较为昂贵。第二,我国缺乏儿童专业研发机构,研发水平跟不上儿童疾病谱变化,导致与国际水平差距明显。第三,儿科新药从研发到上市所需的时间较普通新药要长。新产品从研发到上市所需的平均时间不尽相同,普通新药需要10-12年时间,而儿科新药则需要14-16年。

儿童用药错误常见类型及案例分析

儿童用药错误常见类型及案例分析 作者:来源:中国医学论坛报2015-02-12 第A-11 版:综合字数:2820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儿童医院药学部王晓玲 用药错误(Medication Error,ME),《医疗机构药事管理规定》将其定义为:合格药品在临床使用及管理全过程中出现的、任何可以防范的用药不当。可见,用药错误可发生在医疗行为的任何环节,并且,不管该错误是否导致不良后果,一旦行为发生即可判定为用药错误。与成人患者一样,儿童用药错误也可发生在处方、转抄、调剂、给药等多个环节。但由于儿童在疾病的种类、临床表现及预后与成人不尽相同、儿科医疗服务不足、儿童专用药稀缺、药品说明书中“儿童用药”信息严重不足、儿科用药“成人化”及超说明书用药现象普遍等原因,儿童患者可能更易发生用药错误。 给药剂量错误 剂量计算错误 临床医师在开具处方环节,需熟悉本专业儿童常用药物的用法用量,能根据患儿的年龄、体重或体表面积来准确地计算给药剂量。不正确的年龄计算方式如“虚岁”,不规范的体重单位如“斤”等均易导致剂量计算错误。另外,需要注意超重儿童按体重计算给药剂量时可能超过儿童用量上限,造成超剂量给药。 例如,一名10岁患儿,体重70kg,诊断为“上呼吸道感染”。医师处方头孢氨苄25~50mg/(kg·d),按体重计算即为600mg/次,一日4次。由于患儿超重,按体重计算出的一次用量已超过成人剂量(500mg/次)。药师审方时发现,拦截了该处方并及时与处方医师沟通修改给药剂量,未造成不良事件。 处方书写错误 医师处方时要确保医嘱书写清楚,不使用不规范、不明确的缩写,例如,应写“每天一次”而不是“q·d”,后者可能被误认为“q·i·d”(一天四次),或被误认为“0·d”(右眼)。使用规范的药物剂量单位如“mg”,而不写剂型单位如“片”或“瓶”。在小数表达时,使用引导零如“0.5ml”,而不使用末尾零如“5.0ml”,因为有可能误读导致10倍的过量用药。“units”(单位)应拼写出全名,例如,10单位胰岛素,不缩写成“10u”,后者可能被误看为“100”。 给药剂量错误 医师处方正确,药师调配无误,依然可能发生实际给药剂量与医嘱不符的用药错误,为给药剂量错误。 由于市售药品缺乏适宜儿童规格,儿童用药常需要一次甚至多次稀释,稀释药品所涉及的计算和注射器精确量取,是发生用药错误的主要危险因素。在注射剂复配和给药过程中,护士可能出现剂量计算错误、注射液量取错误、给药速度错误等。一项研究收集了配制后注射器药液并测定其中药液浓度,发现7%的注射器药物浓度超出规定浓度50%。此外,依从性差,据服、漏服或擅自加大剂量,也属于给药剂量错误。 例如,一名1岁5个月“川崎病”患儿,医师处方阿司匹林泡腾片40mg,每日一次。药师常规交代将阿司匹林泡腾片0.1g/片溶入50ml水,一次服用20ml。但给药过程中,因患儿不配合,母亲每次喂药不足5ml,实际给药剂量不足医嘱剂量的1/4,病情控制不理想。 给药品种错误 给药品种错误,意即给予患儿与治疗无关或不适宜的药物,包括儿童禁用的药物、患儿疾病症状与药物适应证不符的药物、医生处方时错开缩写名相同的药物或错误品规的药物、药师调配错误药品、护士或者监护人给药品种错误等。 一品多规药品、缩写名相同的药品易发生给药品种错误 因儿童期包含从新生儿到18岁青少年,临床用药需要“一品多规”。例如,阿司匹林有50mg

儿童用药剂量的计算方法

儿童用药剂量的计算方法 新生儿用药剂量应该没有专门的书籍介绍,不过可以参照临床《指南》和药品说明书。儿童用药有几种计算方法,可以掌握。 ? 方法一:简易快速计算法 此法适用于药品说明书未规定小儿剂量,或忘记按公斤体重计算的剂量。公式如下: 1 岁以内剂量:成人剂量 **(月龄 +3) 1 岁以上剂量:成人剂量 **(年龄 +2) 例:成人服痢特灵每次 100 毫克 (即 1 片),8 岁儿童 1 次该服多少按上式计算:100(毫克)**(8+2)=50(毫克),即 8 岁儿童服痢特灵剂量每次为 50 毫克 (即半片)。 ? 方法二:根据小儿体重计算 多数药物已算出每公斤体重,每天或每次的用量,因此根据小儿体重决定用药剂量的方法,目前应用相当广泛。对于已测知体重的小儿,可按实际测得的体重 (千克) 计算用药量。公式如下: 小儿剂量 = 每公斤每天 (或每次) 用药量 * 体重(千克) ? 方法三:按公斤折算剂量 小儿剂量 = 成人剂量 * 儿童体重 /50(即成人平均体重)。对没有测知体重的小儿可按下列公式推算: 婴儿 6 月前体重 (千克)= 月龄 *+3 7 个月~12 个月体重 (千克)= 月龄 *+3 一周岁以上体重 (千克)= 年龄 *2+7 ? 方法四:根据体表面积计算 近年来,国外推荐药物按小儿体表面积计算,既适于儿童,也适用于成人,科学性较强。其计算方法如下: 1、体重在 30 公斤以下者,其体表现积计算公式为: 体重 (公斤)*+= 体表现积 (平方米)。 2、体重在 30 公斤以上者,在前公式基础上每增加体重 5 公斤,体表面积增加平方米。比如 30 公斤体重者,体表面积为平方米,35 公斤体重者为平方米,40 公斤体重者为平方米。

儿童用药常识

1.镇静催眠药知识: 各类镇静催眠药对中枢神经系统都有抑制作用,其催眠和镇静并没有明确的界限,只有量的差别。较大剂量的镇静药可以促进入睡,小剂量催眠药具有镇静效果。常用镇静催眠的药物,如安定、利眠宁、眠尔通、硝基安定等药既有镇静作用,服药后可诱导病人睡眠,又有抗焦虑作用,可用于焦虑症、失眠、紧张不安的治疗,此类药物安全性很大。安眠酮、速可眠、鲁米那等镇静催眠疗效可靠也较安全,但若超过催眠剂量时则安全性较差。而溴化物则只有镇静作用无催眠作用,可用于神经衰弱的治疗。目前常用的这些药物,长期应用可产生耐受性和成瘾性,应防止滥用。 对于失眠的治疗,应针对病人的具体情况分别对待,因疼痛、咳嗽而引起的失眠,应查清病因并给予治疗,否则催眠药也难以奏效,对于神经衰弱所致失眠,要做好思想工作,帮助患者分析原因,消除焦虑、急躁情绪,再适当使用镇静催眠药,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同时还需要了解睡眠的生理过程,并根据要求起效的快慢、药效维持时间和用药时间的长短、病人的年龄大小等具体情况全面衡量,对不宜入睡者宜选用起效快、作用维持时间较短的催眠药,对入睡并不困难,而睡眠不实或易醒者,则宜选择起效慢而作用持久的药物。 睡眠是一个复杂而又重要的生理过程,失眠在一生中几乎每个人都会涉及到。理想的催眠药,不但要缩短入睡时间,还要求达到一定的睡眠深度和充足的睡眠时间,同时要求撤去药物后无反跳。目前还没有理想化的药物,这就要求我们在选择药物时,更多的是考虑其副作用的一面。可以肯定地说,长期服用此类药均易产生耐药性和依赖性,因此宜交替使用,尽量避免长期使用,过量服用还会招致生命危险,应有高度的警惕。 2.家庭常备药有哪些 家庭常用药品是为了使一些小毛病能得到及时治疗、尽早控制,或至少能在去医院前作些临时处理。但要注意:对自己不能确诊或症状较重、变化较大的疾病,不能擅自用药,尤其是小儿生病时,常常发病急,变化大,小儿自己也难以言表,此时应去医院诊治。对成年人突发的各种病痛,老年人原有慢性病的突然变化,也应及时去医院诊治。 常用药种类如下: 1)抗菌素:如麦迪霉素、复方新诺明、诺氟沙星、乙酰螺旋霉素、黄连素、克霉唑等。 2)消化不良药:如多酶片、复合维生素B、吗丁啉等。

医药行业投资分析报告

医药行业投资分析报告 Company number:【WTUT-WT88Y-W8BBGB-BWYTT-19998】

医药行业分析报告 2014年底,我国年龄60岁以上的人口大概是亿,2050年将达到亿.据相关报告研究,大健康产业已成为全球最大的新兴产业。美国的健康产业占GDP比重超过15%,加拿大、日本等国健康产业占GDP比重超过10%,而我国的健康产业仅占GDP的4%-5%。“健康中国”有望开启十万亿级的健康产业投资盛宴。一、医药行业定义及分类 医药行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传统产业和现代产业相结合,一、二、三产业为一体的产业。医药行业从运营情况来看,主要分为医药工业和医药商业两大类;其中医药工业可分为七大子行业,分别为:化学原料药制造业、化学制剂制造业、生物制剂制造业、医疗器械制造业、卫生材料制造业、中成药制造业、中药饮片制造业。 二、行业概况及现状 医药是高技术、高风险、高投入、高回报的产业,一直是发达国家竞争的焦点。回顾中国医药行业这些年的发展情况,全国医药生产一直处于持续、稳定、快速发展阶段。我国医药工业的重点子行业主要包括化学制药、中药工业、医疗器械和生物制药业。 近年来,国家相继出台了一系列改革措施,中国报告大厅获悉,与医药行业有密切关系的主要包括:基本医疗保险制度、药品分类管理、GMP认证制度、药品集中招标采购、药品降价、降低出口退税率等。 2015年上半年,医药行业整体增速是下滑的。而生物医药类(包括生物检测)、医疗器械类、医疗服务类几乎全部预增,这三类企业的快速发展,说明我国医药产业在政策支撑下正在进行结构性调整,整个行业向技术提升方向发展趋势明显。

儿科相关临床用药指南试题及答案

儿科相关临床用药指南试题 B 单位:姓名:得分: 一 . 填空题 (共70分每空2分) 1.()缺乏症,在用磺胺类、抗疟药、硝基呋喃类抗菌药、对乙酰氨基酚及砜类抗麻风药等可出现()反应。 2.新生儿(),消除药物能力较差,尿PH值较低,( )排泄尤慢。 3.小儿在酸中毒、()、()和()等病理情况下,影响()功能,使药物容易进入脑组织。 4.可通过母体应用()促进胎儿肺泡表面活性物质的生成,预防 ( )的发生或减轻病情。 5.长期应用糖皮质激素可对抗(),抑制儿童()及();应用影响垂体分泌促性腺激素的制剂可影响(),如对氨基水杨酸、磺胺类及保泰松可抑制()的合成,造成生长发育障碍 6 哺乳母亲需禁用的药物有()、()、()、()溴隐 亭及麦角碱等,如母亲必须服用上述药物需停止母乳喂养。服用()、() 和放射性检查药物需暂停母乳喂养。 7.选择抗菌药物时首选()、()高的药物,中枢神经系统感染时首选易通过()的抗生素,胆道感染时首选()浓度高的药物,肠道感染是首选()血浓度高的抗生素,泌尿道感染时首选血浓度、()浓度高的抗生素。 8.抗生素的序贯治疗又称转换治疗,或降级治疗,优点:()静脉给药时间,()病人痛苦,()静脉炎发生,()住院时间,( )医药资源。 9.常用抗生素的不良反应中()过敏反应最严重,()肾毒性神毒性大,( )血液毒性大。 二.判断题(共10分每题1分) 1.医师实施医疗、预防、保健措施,签署有关医学证明文件,必须亲自诊查、调查,并按照规定及时填写医学文书,不得隐匿、伪造或者销毁医学文书及有关资料。() 2.禁止药品的生产企业、经营企业和医疗机构在药品购销中帐外暗中给予、收受回扣或者其他利益。() 3.儿童用药计算药物剂量时,不论何种情况都应该严格按照体重或体表面积计算所用药量。() 4.医师应当根据医疗、预防、保健需要,按照诊疗规范、药品说明书中的药品适应证、药理作用、用法、用量、禁忌、不良反应和注意事项等开具处方。() 5.处方一般不得超过7日用量;急诊处方一般不得超过3日用量;对于某些慢性病、老年病或特殊情况,处方用量可适当延长,但医师应当注明理由。() 6.药物临床应用管理是对医疗机构临床诊断、预防和治疗疾病用药全过程实施监督管理。医疗机构应当遵循安全、有效、经济的合理用药原则,尊重患者对药品使用的知情权和隐私权。() 7.医疗机构临床科室发现药品不良反应、用药错误和药品损害事件后,应当积极救治患者,立即向药学部门报告,并做好观察与记录。() 8.喹诺酮类抗菌素,由于对骨骼发育可能产生的不良影响,该类药物避免用于18岁以下未成年人。() 9.通常可常规应用预防性应用抗菌素的情况包括:普通感冒、麻疹,水痘等。()

儿童安全用药原则和误区

儿童安全用药原则和误区 儿童安全用药原则 原则1、谨慎选择用药品种 宝宝用的药应注意选择,不可简单地用成人的药品直接减量服用,最好选用小儿专用药品。例如在使用解热镇痛药时,成人用的去痛 片中部分成分易使儿童出现再生障碍性贫血和紫癜;新生儿使用阿斯 匹林易在胃内形成黏膜糜烂;感冒通可能造成儿童血尿。再比如12 岁以下的小儿尤其要注意禁用或慎用的抗生素:四环素可引起牙釉 质发育不良和牙齿着色变黄;诺氟沙星可引起负重骨关节组织的损伤、抑制骨骼生长;庆大霉素可致儿童永久性耳聋及肾脏损害;新生儿使 用氯霉素和磺胺类可引起灰婴综合症和溶血。 原则2、联合用药要控制 由于药物之间产生物理吸附或化学络合作用形成配位化合物,联合用药不当时会影响药物的疗效,不良反应的发生率亦随之增高。 例如部分抗生素与钙、镁、铝等无机盐类抗酸药或含铁的抗贫血药 合用,会生成配位化合物,影响药物的吸收,降低抗菌效果;因而在 服用抗菌素期间,应暂停服用钙片等药品。宝宝用药品种应尽量减少,能用一种药物治疗的,就不用两种或更多的药,一般合用药品 种以不超过3~4种为宜。 原则3、用药剂量严格计算 小儿用药的剂量一般可按照小儿的年龄、体重、体表面积三种方法计算。按年龄计算比较简单(肥胖或瘦弱患儿除外),即不同年龄 儿童的用药是成人剂量的:1个月为1/14、6个月为1/17、1岁为 1/5、2岁为1/4、4岁为1/3、6岁为2/5、9岁为1/2、14岁为2/3。

妈妈同时应注意计算联合用药时同一类药物的总用量,例如服用小儿氨酚黄那敏颗粒(小儿速效感冒颗粒)同时使用阿苯片退烧时, 因都含有解热镇痛药成分,剂量应适当减少。 原则4、营养药不可滥用 宝宝生长中需要的微量元素和维生素主要应当从食物中均衡吸收,饮食正常的儿童一般不必服用营养药。有些儿童因某种原因缺乏维 生素和微量元素需要补充时,应咨询医生适当补充。然而不少家长 误以为此类营养药多吃点没坏处,就给孩子盲目过量服用,实际上 非但起不到保健作用,反而招致机体功能失调。临床显示,过量补 充微量元素锌易发生脓疮病;长期服用鱼肝油会引起慢性中毒,大剂 量长期服用钙剂和维生素C会造成泌尿道结石。 原则5、喂药方法要适当 小儿一般都不喜欢服用药物,家长不应捏着鼻子、掰开嘴强灌,也不能在小儿睡熟、哭闹或挣扎时喂药,以免呛入气管发生危险。 对大孩子应说服讲道理;喂小孩子可将药物研碎(肠溶片、控释片、 薄膜衣片除外)裹在易消化的食物中服用;哺乳期的婴儿除可将药研 粉溶入糖水外,还可将药粉附着于奶嘴上,使药物与奶水一起服下。 家庭儿童用药储备哪些 小宝宝难免会生病,家中为宝宝备一些常用小中药是非常必要的,既可防病,当宝宝有些轻微的不适时,也不必慌慌张张地跑到医院。当然,家里备的药只能用在宝宝病情较轻时,一旦病情变化或加重,一定要及时到医院看医生,以免延误病情。 1、宝宝停乳、停食,或腹胀、腹痛、大便秘结时,可服用一捻 金胶囊。 1岁以下每次服用1粒,每日1-2次。1-3岁每次服用2粒,每 日1-2次。4-6岁每次服用3粒,每日1-2次。 2、宝宝发热、咳嗽并有痰鸣,或腹部胀气而不思饮食,或烦躁 易惊,夜寐不安时,可服用珠珀猴枣散。

儿童用药安全的调查报告白皮书

儿童用药安全的调查报告白皮书 1. 我国人口出生率下降,儿童占比越来越小,意味着我国独生子女越来越多,家庭对儿童健康会越来越重视,对医疗服务质量的要求也会越来越高。 2. 我国 0~14 儿童两周患病率在 90~130%。 0~4 岁儿童两周患病率远高于 5~14 岁儿童。据国家卫生服务调查,2008 年我国0~4 岁、5~14 岁儿童的两周患病率分别为174.2%和 76.9%,均较 2003 年有明显上升。 3. 虽然近年我国儿童人口数及人口占比均呈下降趋势,但儿童门诊量一直处于增长态势。这与我国儿童医保覆盖率的增加以及人们的就诊意识增强有关。 4. 儿童患病率较高的疾病主要是呼吸系统疾病和消化系统疾病. 5. 口服是儿童最常用的给药方法。除此之外,适合儿童的给药方法有静脉注射法、肌肉注射法、吸入法、灌肠法、外用法等。 6. 临床专家建议,给儿童用药时,能选用口服、外用给药时,不选用注射给药。 7. 儿童由于年龄尚小,不宜服用片剂、胶囊等大体积药物。适用于该年龄段儿童的剂型有: (1)溶液剂、颗粒剂、糖浆剂、(干)混悬剂、泡腾片、散剂、滴剂等液体制剂或溶于液体后可制成液体状服用的剂

型; (2)注射剂; (3)皮肤黏膜剂型:贴剂、栓剂、软膏等; (4)吸入雾化剂型:气雾剂、喷雾剂、吸入粉雾剂等; 儿童服用的药物在口味上要求较高,具有不同果味的口服剂型儿童服用的依从性更高。 8. 儿童用药,按体表面积换算方法: <30kg 儿童体表面积(m2)估计:体重(kg)×0.035+0.1 >30kg 儿童体表面积(m2)估计:×0.02+1.05 药物剂量=儿童剂量/m2×估计体表面积 9. 本次调研中,调查家长认为生产企业应针对哪些疾病研发儿童专用药品,旨在指导生产企业针对何种疾病研发儿童专用药品,解决儿童药品市场需求问题。调研数据结果显示,流行性感冒既是儿童患病率最高,也是最多家长认为需要研发儿童用药的疾病,其次是扁桃体炎和支气管炎。儿童年龄段不同,各自家长认为企业应研发儿童专用药品的疾病领域也不同。相比而言,消化不良(便秘等)在 1 岁以下儿童中患病率较高,也较多该类家长认为需要研发儿童消化不良用药。4~8 岁儿童则对扁桃体炎儿童专用药品需求更为迫切。 10. 据统计,国内儿童用药(限药品说明书中标明儿童使用用法用量的药品)市场规模 2009 年已达 347.42 亿元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