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儒家的哲学系统--《儒学的现代意义》代序

说儒家的哲学系统--《儒学的现代意义》代序
说儒家的哲学系统--《儒学的现代意义》代序

说儒家的哲学系统--《儒学的现代意义》代序

说儒家的哲学系统--《儒学的现代意义》代序

刘国强(香港中文大学教育行政及政策学系教授) 前言

本书所收录的十一篇论文,是作者过去十多年陆续写成及发表的其中一些文章,虽然对

自己所写的东西从来都不感到满意,总希望待有优悠的时间可以写得更有系统、更清晰和更

严谨才结集出版。奈何是个人性格的缺点(也是优点吧),总觉得值得参与的事太多,及总

不断有人情难却的事,不觉间成为了时间的奴隶。因此本书收录的论文,除了字辞上的修订

更正外,都保留了原初发表时的样貌。因此这部集子,可以代表作者个人学思的纪录。各篇

的内容都是围绕著一个中心主题──儒家思想的现代意义──而发,各篇所论具体虽不同,

也可说有一种内在系统的关连,其中基本观念固大部份源自当代新儒家。作者今日读来,各

篇在阐述儒学的现代意义上,仍自信有确定不移的义理在。关心笔者的朋友曾多次建议笔者

把文章结集出版,自忖虽然离理想尚远,希望对後学仍可有所裨益之处。本书能够顺利出版,对杨祖汉兄的居间连

络、对作者催促,黄梅英学妹编辑的辛劳,衷

心致谢,更承蔡仁厚老师赐序,谨衷心感谢。为了更显出本书各篇之内在关连性,以下将扼要的略说作者所了解的儒家哲学系统,以

为代序。说儒家的哲学系统从哲学思想发展历史的角度看,儒学至今可分为三个发展阶段。即(一)先秦儒学,(

二)宋明儒学,(三)当代新儒学。当代新儒学尚在发展中。以下所说的儒家哲学系统,主

要是孔孟所奠基,融合宋明儒及当代新儒家,尤其是徐复观先生唐君毅先生牟宗三先生的一

些阐释,藉此以论儒家的哲学,不失为一种有生命力的现代思潮。孔子继承周初的人文主义传统说儒家为孔子所创始固然不错,但孔子所强调的是继往开来。孔子尝谓:「述而不作,

信而好古。」(《论语.述而》)。孔子并非刻意要创教立宗,要当教主。孔子是要继承周

初以来「郁郁乎文」的人文主义传统。上古人类,在大自然中挣扎求存,惊惧於自然的力量,同时也发现自然有一定的规律,

遂信仰谟拜自然界事物背後具有超越的神秘力量或所谓神祗。正如当代新儒家徐复观先生所

说:原始宗教,常常由〔人〕对天灾人祸的恐怖情绪而来的原始性地对神秘力量的皈依。

(注一) 今日世界各大文化,皆始於神话宗教,实理有所必至。(注二)中华文明,并不例外,也

有其原始的神话与宗教。中国有文字记载的历史始於商代(约1700—1122B.C.),而殷商文

化,仍处於宗教性甚浓的时代。殷商人万事求卜,特别是「祀与戎」,固是特别重视祭祀与

战事。在二十世纪二十年代自河南商丘殷墟遗址发掘出土的大量甲骨文,即提供了丰富的材

料,说明商朝人的文化仍基本是宗教性的文明。《礼记》〈表记〉篇有谓:「殷人尚鬼」、

「殷人尊神,率民以事神,先鬼而後礼」。周武王伐纣,建立了周朝。周公制礼作乐,「郁郁乎文」,中国文化,自周初开始,即

由商之较原始之宗教性文化,转变为重人文精神之文化。徐复观先生即指出,从文献中可见

周初周民族及其统治者显示一种忧患意识,是一种人文精神的跃动。(注三)周民族在取代商

民族的统治地位後,全不像一般民族战胜另一民族後的趾高气扬的心理,而是战战兢兢,如

临深渊,如履薄冰的心情。因夏朝商朝之亡,而知「天命靡

常,惟德是辅」(注四),周人

要得上天之继续降命,王者必须「疾敬德」。此种忧患意识(注五),如徐复观先生云:「乃

人类精神开始直接对事物发生责任感的表现,也即是精神上开始有了人地自觉的表现。」

(注六)道德概念价值概念如「敬」、「德」等在周初时才出现。(注七)「礼」亦由纯粹祭祀

的意义演变成为指祭祀中人的行为所表现的礼仪以及规范

人生活行为的准则。由此而人对自

我的存在的重要性,与及对自己的行为可决定或影响自身的命运,加强了自觉,这是一种凸

显了人的主体性与人自身的价值的一种人文精神之跃动。周初的至高主宰──天,既是根据

人的德行而降命或赏罚,则周初之天,已由商代的「帝」或「上帝」或「宗族神」的一种盲

目和神秘的超越力量,变为合於道德而趋向理性化的主宰,周初的天已是道德的理性的天。孔子自觉确立周初人文精神之传统孔子是实事求是的,他看到了商对夏之文化有所继承有所扬弃,周代对商代之文化亦有

所继承有所扬弃。此即《论语.为政》中记孔子所说的:「殷因於夏礼,所损益可知也;周

因於殷礼,所损益可知也。」孔子是要继往开来的,他了解

周文粲备,郁郁乎文,而自己所

在之春秋末世却已礼崩乐坏,所以他是要以恢复周礼为职志。孔子是超越於民族血统与统治

者的观点,而是从人的存在人的价值来肯定周礼之价值,就是周礼之「郁郁乎文哉」更能符

合人存在的尊严与价值。孔子的祖先是宋国宗室贵族,周公本「兴灭国,继绝世」之原则,

封商纣之子微子於宋,因此宋为商朝之後,孔子自己也就是商王室之後裔,孔子显然不从种

族朝代的兴替观点,以求败周人而复兴商王朝,反而要求复周礼。据《史记.孔子世家》所

载,孔子五十岁左右,为鲁国中都宰,继而为大司寇,不过三年,使鲁国人民夜不闭户,路

不拾遗,远来者若宾至如归,鲁国日渐强大,齐国因怕鲁国之强大,而赠送美女骏马与鲁国

国君及权臣季桓子。鲁君及季桓子到鲁齐边界接受美女与马匹,而乐不思蜀,数月不朝,孔

子见在鲁事不可为,然後离开鲁周游列国十四年,以仁政说各诸侯。如孔子恋栈权位,孔子

实可以投鲁君与季桓子之所好,便依然可以位高权重,何必为了仁政,恢复周之礼乐,而四

处奔走,恓恓遑遑,累累若丧家之狗。可见孔子一心一意要

推动他的人文政治理想。孔子是继承了周初人文精神之传统,而更自觉地把这个传统确立下来。周初的天虽然已

是道德的理性的天,但仍然是超越於人外在於人,而高高在上的。这样,一方面人之成德之

内在基础(注八)尚未确立,而成德之意义及德福的合一之要

求便全依赖於外在超越之天,但

在现实上,人很快发现,德福并不完全一致,有德的人上天不一定降福或降命。春秋末年出

现了不少怨天的诗,也就是反映了有德而未得到天之降福,因而对超越的天的失望与怀疑。

对生命的意义与生命的充份理性化而言,单单依赖超越外在的天仍无法完全确立。孔子通过对人具有仁性的自觉,提出「仁」的概念,使原本超越外在的道德的天内在化

。这样,人的行为的道德标准,可以求诸人的内在仁性,而不单是靠仰望外在的超越的天。从文化发展及哲学理论的角度看,这一种把道德根源内在化的步骤十分重要,是具有划

时代的重大意义。因为如果道德的根源与标准完全是外在的,则人能否实践道德,或实践道

德的意义(meaningfulness),在原则上仍没有确定的保障,正如前面提到的,如果天不保

障德福合一怎样办,人只能怨天不公平。怨天并没有解决问

题,因为不能使道德实践的意义

得到确定。如果人心人性里没有道德的基础,则人的主动性自主性便没有了,人文精神也不

能真正确立。所以孔子的仁教是进一步确立周初的人文精神,使道德的基础不单建立在外在

的超越的天上,而且在人性中有了基础。孔子因此奠定了中国文化的基本型态。孟子性本善论是孔子仁教理论之必然发展孔子固然没有明确说人性本善。孔子亟亟教人实践仁,以仁是内在於人性中而为人所本

有,否则孔子不能说「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及「为仁由己」(参阅〈儒家人性

本善论〉一文,本书页38)。所以孔子已有天人合一之意涵了。孟子是在理论上将以上所说

孔子的思想推进一步,以一切人皆有孔子所说的「仁」之性,那怕只是仁之端倪或种子,已

足以作为一切人实践善德之基础。也只有这样肯定,孔子之仁教才不是只对少数有仁性之人

而说,而可对一切人而说。可见孟子之性本善论或四端说,是孔子思想的逻辑必然发展。至此,人们还可以进一步问,如何证明人性本善?如何证明孟子所说人皆有善端是合乎

事实,本书中〈儒家人性本善论〉一文,即尝试分疏解答这

一问题。时代的偏向与超越肯定的必需我们的结论是:人性本善是一种超越的肯定。说是一种超越的肯定,固是指这不完全是

由经验科学实证而来的肯定。超越的肯定,学究的说,也就是形而上学的肯定。说「天人合

一」,说「上帝存在」,这些都是形而上学的肯定。现代是科学的时代,科学的影响是巨大

的,尤其是当前资讯科技与生物遗传基因科技的突破性发展,肯定将带来人类生活的重大改

变。现代人的头脑说好,是科学的头脑;说坏,也因科学的头脑把人生存在与世界看得太狭

小了。现代人只重科学,只重经验实证的肯断,对价值的肯断,形而上的肯断皆不重视。重

科学重实证不是问题,而且需要;但问题在只重科学、只重经验实证,以至视一切超越的肯

定为玄虚,一切价值判断为不客观不真实。这其实是由经验主义实证主义等哲学下来的时代

偏向。逻辑实证论者(Logical Positivists)在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已宣称形而上学的

取消以及道德判断只有判断者的主观情绪意义。而功用主义(Utilitarianism)与实用主义

(Pragmatism)成为普遍人的价值取向。(参看〈孔子重德

重人之精神为二十一世纪教育的

转向提供基础〉,本书页175-176。)然而,人的存在不完全是现实的,人生是由过去到现在而指向未来的。西哲中海德格(

Heidegger)即强调人存有的真实性相是人的时间性,是过去现在未来统一於人的存有中。

人生是在现实的限制中指向於未来的创造的。所以人不单单是一个现实的存在、经验的存在

。人是如何的存有,是在他所开启的创造中,是在他的价值取向中,所以海德格也说:「人

永远超越他自己,在每一时刻他的存在是向未来开展。」(注九) 一方面人不单单是一现实的存在,另方面科学的观点只说明所谓「事实」(fact)而不

足以说明价值与创造,只说明「是甚么」而不能说明「为甚么」。经验主义(Empiricism)

、实证主义(Positivism)、物理主义(Physicalism)、或科学主义(Scientism),都冀

图否定形上学的意义,却不自觉地变成另一种形态的形上学(注十)——即以物质,物理或物

理的语言所陈述的知识(或所谓「事实」),为最终真实,凡不能归约到物理语言的陈述即

成为无意义或不真实(注十一)。重经验,重实证,重科学,

没有问题,若推向极至成为经验

主义、实证主义、科学主义或物理主义,即变成一套形上学,只是这种形上学认为没有超越

经验或物理世界之存在或真实而已。所以抱持科学主义物理主义的人,反对其他对超越存在

有所肯定的形上学为玄虚时,只是反映了他们的反省并不够深刻,对自己的形上学立场没有

自觉而已。因此,在笔者看来,问题不在不能建立形上学系统,而是要看怎样的一套系统更能圆融

地说明人们内外的一切经验,正如怀德海(N. Whitehead)所强调的,重要是「建构一套在

逻辑上一致和必然的普遍概念系统以解释所有经验」(to frame a coherent, logical,

necessary system of general ideas in terms of which every element of our

experience can be interpreted.)(注十二)。经验主义、物理主义、科学主义所隐藏的形

上学观点所看到的宇宙是狭隘的宇宙,不要说超越的肯定建立不起来,也无法圆融地一致地

解释人生内外的一切经验。休谟(David Hume)的经验主义是较洛克(John Locke)的经验

主义更进一步推演,更合乎逻辑的内在要求,但却归结到「不

可知论」(Agnosticism)的

一种怀疑主义(Skepticism)。物理主义、科学主义既无法安立价值,时至今日,以科学的

方法研究心灵现象时,除了发现相关的脑部神经细胞中的电子脉冲之放射活动之加强的物理

现象外,却无法说明心灵内部意识的意义,或许只好像行为主义者所主张的,取消一切内部

心理意义,把所谓心理心灵现象归约,只看成是外部的行为和运作。也因此一套说明外在运

作和行为的语言已足够,无需心理或心灵的语言。但人对自己的存在真的安於这种归约的解

释吗?我们一切内在的心理活动心灵活动都不真实吗?这

显然并未圆融地说明人生一切内外

的经验。宋明儒发挥孔孟天人合一之旨现在让我们再回头来看儒家传统,由孔孟所确立天人合一,仁即天理,仁为人之本性而

为善的基本观点,固然可说是一套形上学观点。这一形上学的观点,到了宋明儒学者,得到

了更系统化的发展。宋明儒者之理论,自其细处看,固亦各有相异之处(注十三),然皆发挥

《中庸》、《易传》、《大学》、《论语》、《孟子》之义理,以肯定孔孟确立之「天人合

一」、「天道性命相贯通」之旨。即无论此终极之「本体」或「实体」(Ultimate Reality

)为「太极」或「太虚」或「天道」或「道」,其下贯於人而为人之性(注十四),此性即天

理,在天或超越面说,则以「太极」或「天道」或「道」称之,在人则为「性」,此皆从客

观面说,在人的主观能动性上说,则名之为「心」。一切名言也是方便说。在陆象山王阳明

,心也即是性,也即是理,故在陆王之系统,「天道」、「理」、「性」、「心」其实是一

。在朱子,心虽不即是性不即是理,但心是可以具万理,可以统御情而使合於理,故从结果

上说心亦可与性与理合一。天命之谓性,人性即天理,天人合一,天道性命相贯通──此儒家之基本观点,固是一

种超越的形而上的肯定,此种肯定是不能通过科学的检证去证明,因此也像一神教对上帝之

肯定一样,是有信仰的成份。(注十五)但这种信仰也不是完全主观和任意的(arbitrary)

。儒者讲天道性命相贯通,往往不是由上而下,先肯定天道天理,再由天道天理讲到性命,

再讲到道德之修养与实践(也许周敦颐可算是较重由太极讲到诚,较表现此一进路),而是

由下而上,下学而上达,从道德实践由内省而对心性有所体会,再由心性以悟天道,即孟子

所说的「尽其心也,知其性也;知其性则知天」之进路(《孟子.尽心》)。天道虽远,但

「人道尔(近也)」,深玄之天道,亦可由最切近之事实体会了解。因此宋明儒学特别重视

和发挥对心性修养的工夫论。如朱子所言,喜怒哀乐未发时对心体之「涵养」,喜怒哀乐已

发後对心之「省察」,是心性工夫之二面;或如周敦颐言诚,或伊川朱子强调「涵养须用敬

」,或如王阳明倡言「致良知」,皆心性工夫之发明。儒者用工夫,皆於生心动念之几微处

用力,既先自须浩浩狂澜翻到底,把一切沙石如利害之心,如意气之心,如争胜之心,如好

表现之心,如好名之心等一一化掉,以养其未发之中。未发之时,是「无声无臭独知时」,

然却是「天地乾坤万有基」,「寂然不动,感而遂通天下」。这是一套由心性修养工夫体悟

而来的义理。儒学不纯粹是一套知识系统心性是终极实体(天道实体)在於人者,人通过修养工夫以显现心性之体,亦即显现天

道实体,所以工夫是用,用以显体,也即工夫以显体,此即

孔子所说「人能弘道」,也即中

庸所说「参天地之化育」。所以儒家由孔孟至宋明儒者所阐

发的一套义理,严格说不纯粹是

一套知识系统或哲学系统,「太极」或「天道」或「最终实在」并不是纯粹认知理解的对象

,而是由人之工夫实践以体证体悟,以呈显其存在;不实践,不呈显,「天道」「太极」便

没有,便不存在(此尤其以经验或认知的角度看)。任何认

知或分解进路的模式,都是把「

能知」与「所知」,即认知者与对象分裂为二。一旦主客分

裂为二,即永无法是「浑沦为一

」的太极或「终极实体」。经验科学的进路,也就是认知分

解的进路。认知分解的进路有其

表现优越的范围(即经验世界、物理世界、对象世界),同

时亦即有其限制。所以不能以认

知分解的尺度,即不能只用科学经验实证的尺度作为衡量标准,以否定儒学之所说。正如前

文所说,经验科学实证的尺度作为唯一标准时,科学主义、实证主义、经验主义变成了一种

形而上学。这种形上学所见的世界是不完全的,是有缺憾的。儒学的说服力用心和批判的读者,於此仍可合理地疑问,儒家这一套由实践工夫贯通到形而上的终极

实体的思想既然不能科学地证明,那么有甚么标准可以说明儒学仍比较可信,而不是另一套

的语言游戏呢?或只不过是另一套的形而上学,只不过说建基於工夫实践。还有,一则不同

儒者所强调的工夫也有不同,二则其他宗教如佛教道教基督教,何尝不重视实践,何尝不重

视修养,如何知道儒者所谓由工夫实践所体证的所谓「天道」,确是宇宙客观的真实,而不

是个人主观的愿想(wishful thinking)而已?笔者以为,历代儒者所运用的语言概念,所已成的学理说,儒学固已表现为一定的型态

,儒学固可以说是一套哲学系统或思想系统。有型态有系统便有限定,因此总可以有而且也

事实上有儒学以外的思想型态思想系统(如道家系统、佛家系统、基督教系统),亦总可以

有新儒发挥前儒所未及说者。历史上之各儒者亦可因不同侧重而立言不尽相同,甚至显为矛

盾冲突者。然亦不碍其对宇宙人生存在的基本价值取向同为儒家。学者亦自可疏其同异,判

其儒学之高下。如孟子主性善,荀子主性恶,孟子重「求放心」(即寻回放失之本心),荀

子重礼义法制。二子固有不同,然皆肯定人可以及应该去恶

而从善,皆肯定人人皆可为圣贤

,立言皆以人民之福乐而非君主之权力为目的,故同属儒家。而孟子以心(注十六)为性,荀

子以气质及生理说性,使到孟子系统内部更见一致,而荀子系统内部即有互相扞挌矛盾之处

。(注十七)又如据牟宗三先生判定,朱子不能直承孔孟心性论之旨,而以心为气,求道求善

即多了一重间隔,过於侧重外在的格物致知,只算是「别子为宗」(注十八)。以上所举例只

是说明儒学内部亦自可有不同,亦有各种言之成理之判别。从儒学内部各种论说作判分,自较容易,若从儒学作为一套学理,一套哲学系统,与其

他东西哲学系统比较,而判分何者更可信,或何者更具说服力,这当然不容易,唐君毅牟宗

三二位先生在教学时,多次说到,我们学生须要经过西方哲学的各种问题和困难,才了解中

国哲学的慧见。这是大判教的工作(注十九),也非笔者学力与能力可逮的。虽然如此,若要

问如何衡量儒学作为一形而上学(如前文所扼要说明的)系统,或其工夫实践之体验,是否

反映宇宙之真实,而非只是个人主观的愿想。这还是有一些准则可以说明的。第一个标准,是任何理论,其内部

(即构成此理论之各相关命题及概念)必须符合一致

性原则,若其内部自相矛盾,则其可信性必大打折扣。第二个标准,是前文引西哲怀德海所

说的,这些内部逻辑一致而必然的概念,必须能解释我们内外的一切经验,也就是说,不单

其内部概念命题一致,而且与我们内外的经验也能一致。因此一套理论或思想,除内部一致

外,越能解释所有人的内外经验,即其涵盖的解释力越高,越不祗是一纯粹的内部一致的语

言游戏。可以说,儒家的心性论工夫实践论,较其他纯粹建立於知性概念的形上系统,更能符合

以上所说的第二个标准,因为由心性体验而来的经验是人最切近的经验。对於那些由内在心

性修养实践而体证天道的人,天道是既超越而又是内在的,就像其他宗教所说的那些得到上

帝恩宠而对上帝有神秘经验的人对上帝深信不移一样,儒者对天道也是深信不移的。然而儒

家式的对天道(或终极实体)的体证,似乎较上帝的恩宠更容易窥测和有迹可循,虽然路途

遥远,但仍可拾级而上。像孔子这样的一个人,排除了一切功利的计算,知其不可而为之,

为推行仁政四处奔走,累累若丧家狗,而这个人一生弦歌不

绝,显然并非愚笨或心理不正常

所致,其所以有如此表现,其所以有「知我者其天乎」之叹,正表示孔子具有超越於现实世

界的宗教情怀,对永恒真实有所体验。唐君毅先生亦多次强调,精神生命是没有死亡的。儒

者显然是找到了其安身立命之所在。如果轻率的批评,谓这些只是儒者的主观猜想或失败者

的自我补偿的心理机制在作用,则这仍在经验科学范围中说的话。仍未自觉科学之限制,与

正视儒者及人的宗教情怀之根源。当然,说到死亡,固然任何大思想系统,任何大宗教也必须处理死亡问题,死亡使人面

对现实的有限性,面对人存在的有限性。宗教就是把现实有限的生命通向於无限的一种要求

的具体表现,不少宗教如基督教,则於超越於人世间之外的天国寻找永恒生命的寄托以安身

立命。儒者则认为在当下具体情境中实现义所当为(也即仁心所感通,良知所知,而自我命

令之义务),即为人实现永恒之天道天理於当下,因此当下即同时是永恒。因此伦理是通於

宗教的。相较於西方,看似宗教淡薄的儒家,却是最具宗教性的——因为不是想著死後的补

偿,不是憧憬著死後的天国,而是因为义所当为。也难怪儒者给人之表面的印象往往是固执

不通,欠缺灵活以至表现愚笨。或许笔者在此引用笔者很久以前观看过的科学片集的启发,或可引起对儒家天人合一,

当下即永恒有另一番的思索,以结束这篇代序。在长和阔的二度平面空间上,假如一个有意识者存在(在二度空间中本来无法产生意识

),这个在二度空间的意识者,当然无法了解所在的平面原是构成一个立体的三度空间的盒

子的一个平面,及平面存在的更真实的面相。在平面者的存在所要求的永恒,是平面的无限

伸展。同样的,一个在立体三度空间存在的有意识者(三度空间也无法产生意识),固然了

解平面的更真实意义,但永恒存在对於他便是立体之无限扩大。在三度空间加上时间的四度

空间存在的有意识者,固然了解立体东西是在时间中存在的更真实意识,永恒存在对於他而

言便是在空间里(这个空间或另外的空间)在继续时间里的继续存在。人心灵所把握的意义

或义理,至少是超越了四度空间的存在。这样看来,我们是否值得再重新思考,甚么是真实

?甚么是永恒呢?注释注一:徐复观,《中国人性论史——先秦篇》,台湾商务,1984,页15。注二:如印度文明起於婆罗门教(Brahmanism),四吠陀经典多是对神的颂赞。西方文明始於

希腊的神话,希伯莱的犹太基督教传统。注三:同注2,页13-32。注四:《诗经》〈大雅文王〉篇。注五:其他如《诗经.康诰》中的「敬哉」;《书经.召告》中的「曷其奈何弗敬」、「王

其疾敬德」、「惟不敬厥德,乃早坠厥命」;《诗经.周颂敬之》的「敬之、敬之,天维显

思,命不易哉!」等。注六:同注2,页21。注七:同上,页20-24,42-46。注八:成德的「内在基础」也即是说成德可能性的内在的或人性的基础,若人性或人之内在

根本全是恶,没有成德的基础或种子,则人之成德便成不可能实现。因此「内在基础」很重

要。注九:William Barrett, Irrational Man –A Study in Existential Philosophy, Lon. :

Heinemann, 1958, 1967, p.203.注十:Sustan Bergmann 在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已把自己反省批判逻辑实证论者的论文

辑成文

集,文集即命名为The Metaphysics of Logical Positivism。见Gustan Bergmann, The

经典哲学句子大全

造物之前,必先造人。 赚钱之道很多,但是找不到赚钱的种子,便成不了事业家。 最有效的资本是我们的信誉,它24小时不停为我们工作。 绊脚石乃是进身之阶。 销售世界上第一号的产品——不是汽车,而是自己。在你成功地把自己推销给别人之前,你必须百分之百的把自己推销给自己。 积极思考造成积极人生,消极思考造成消极人生。 你的脸是为了呈现上帝赐给人类最贵重的礼物——微笑,一定要成为你工作最大的资产。以诚感人者,人亦诚而应。 伟人之所以伟大,是因为他与别人共处逆境时,别人失去了信心,他却下决心实现自己的目标。 世上没有绝望的处境,只有对处境绝望的人。 先知三日,富贵十年。 世上没有绝望的处境,只有对处境绝望的人。 经典语句 什么是忠诚? 就是背叛的程度不够深什么是友谊? 就是他给你的利益够多. 什么是爱情?就是犯贱的付出. 什么是善良? 你做的坏事不够大 也许梦是虚幻的,但当梦化为梦想时,那么请你抛开一切烦恼,用积极的行动来去追求“它”。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用科学解释不了的事情。那就试试伪科学吧。用科学证明灵魂的存在那就等自己变成灵魂用科学证明的东西以经太晚了。 有生命的地方就不会有平静 回味记忆的枯涩,黑夜的降临不是你我,可左右的,迷茫中的哭泣,岁月的长河逝去了孤独,我!——选择逃避~ 什么叫浪漫?明知那个女孩儿不爱他,还送给她999朵玫瑰; 什么叫浪费?明知那个女孩儿爱他,还送给她999朵玫瑰。 每个女人都有两个版本∶精装本和平装本。精装本是给别人看的,平装本是给家人和丈夫看的。婚姻中的丈夫只看到妻子的平装本和别的女人的精装本--这就是婚外恋的动机。 人类如鸟,有双翼,一翼是男,一翼是女。除非两翼健壮并以共同的力量来推动它,否则,这只鸟不能飞向天空。 结婚是爱情的坟墓,但是如果不结婚,爱情就死无葬身之地。 吃胃能消化的食物,娶自己能养活的女人。 ------------------一男人长寿的秘诀婚姻不是1+1=2,而是0.5+0.5=1。即∶两个人各削去自己的个性和缺点,然后凑合在一起。男人依靠征服世界来征服女人; 女人依靠征服男人来征服世界。篇二:古人生哲学经典语句 陆游的一首《东篱杂题》: 深居远悔吝,简事养精神。 曳杖一萧散,待茶时欠伸。 风生丛竹啸,露坼野花新。 自作东篱後,经旬不过邻。 谢灵运《斋中读书诗》 昔余游京华,未尝废丘壑。 矧乃归山川,心迹双寂寞。 虚馆绝诤讼,空庭来鸟雀。

儒家哲学思想的主要内容

儒家哲学思想的主要容 二、儒家哲学思想的主要容 儒学先后有先儒学、汉唐经学、宋明儒学(包括宋明理学、宋明实学)、清代实学。儒学是中国古代宗法等级制社会的正统意识形态,是当时的实际社会生活形态及其社会基本原则在哲学思想上的折射。 严格地讲儒学起源很早,可追溯至尧、舜,而周公是孔子十分尊崇的儒家圣人。儒学重视人生问题、伦理道德问题,是关于中国古代宗法等级社会中人际关系和谐的学问,故儒学精于认识人生而疏于认识自然。 孔子的学说以伦理为重心,主仁爱。其爱人有差等,并从亲亲做起。孔子日:“仁者,人也,亲亲为大。”因此孔子的仁爱是建立在中国古代宗法制度的“亲亲”、“尊尊”两大原则之上的。 孔子提倡“修己以安百姓”之学,既要搞好自己的修身,又要搞好济世之事功,即“圣外王"之道。因此孔子不仅重视心性道德修养,而且重视经世致用。明道为根本,而济世是

最终目的。孔子教育的重点是培养人们的德行,要求其门人修己以治世,故儒家有经世的传统,关心现实的社会问题和政治问题,并积极参与国家政治。孔子务实,不空谈天道性命,主学用结合,知行统一,强调明理笃行的重要性。 孔子以仁为最高的道德原则,仁是在的道德意识,而礼是仁的外在表现形式。为了遵循仁,有必要把仁外化为一系列调节人们之间关系的行为规定和仪式,即所谓礼。孔子主“克己复礼为仁”③即克制自己的情欲,自觉地遵循礼就是仁。 孔子提倡中庸之道,即处处注意适度原则,把握分寸,恰到好处,无过和不及,正好适中符合常道。孔子推崇中庸是最高的道德品质,“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④因为中庸不仅是知,而且是行,是道德实践。孔子中庸的思想对中国传统思想文化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孔子区别义与利,提出了义利关系问题。孔子认为义高于利,义与利应统一;当义与利产生矛盾不能兼顾时,应舍利存义,即舍一己之私利,而存公利。孔子主“君子谋道,不谋食”。又说:“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②但孔子并不一概否定利,谋利若符合道义即是正当的,故日:“因

论儒家修身之道的现实意义

儒家修身之道的现实意义 摘要:修身即修养身心,修身是儒家学说的核心组成部分。儒家文化强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其中,个人的道德修养则是必要的前提和基础。儒家文化构成了中华民族文化的核心,经过几千年的丰富和发展,形成了很多具有普世功能的思想。因此,儒家所提倡的一些关于个人发展的内容,对现代人品德修养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儒家修身之道现实意义 儒家所讲求的道德理想是追求至善至美的独立人格。儒家学说作为一种道德哲学,其主要目标是在探究怎样通过砥砺自我而成为“至善”的“圣人”。儒家的最高道德理想是“至善”,即达到德才完美的最高境界,如同宋代儒学家张载所说:“为天地立心,为民生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这一理想完美地体现在古代中国的传统教育之中。自从孔子首创私学以来,儒家道德理想教育在各式各样的私塾、学院之中一直薪火相传,不绝如缕。我国现在正处于社会转型期,如何在复杂的社会形势下完成对个人独立完美人格的培养,是一项急需解决的任务。而儒家树立的完美道德理想则在这方面具有很强的启发意义。 儒家的修身理论在中国传统社会中一直起着道德教育和社会教化的作用,中国道德传统的形成与儒家的修身理论关系密切。儒家的一些修身理念,如“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乐以天下,忧以天下”,“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等,都是关于儒家如何实现自身道德修养的至理名言,并成为为人处事的规范。中华民族的一些传统美德,譬如尊老爱幼、诚实守信、舍生取义、自强不息等,都和儒家对修身理论的提倡息息相关。修身,在儒家看来,是人成为“圣人”的起点,也是维护社会和谐,提高个人自身能力培养,维持家庭和睦乃至实现治国安邦之才的根本。在儒家的文献中,修身理念经常被人提及。其中的最为人所熟知的《大学》所云:“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中庸》亦云:“凡为天下国家有九经,曰:修身也,尊贤也,亲亲也,敬大臣也,体群臣也,子庶民也,来百工也,柔远人也,怀诸侯也。”除去一些具有历史性的表述,儒家的修身理论对如今的人们,尤其是当今大学生的个人道德修养的养成具有很强的借鉴作用。概括而言,青年人道德修养的养成大体包含以下几个方面:刻苦耐劳的学习精神、锲而不舍的实践精神和爱人助人的合作奉献精神。 首先,儒家的学习观与刻苦耐劳的学习精神的培养。儒家十分推崇勤奋的重要性。孔子常说:“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荀子亦云:“学不可以已”。学习是最基本的开始,也是一个人成长为对国家有用的人才的关键。并且,儒家还强调学习不是一朝一夕就可以完成的工作,而是一项终身的事业。所以,儒家要求人们要时刻“涵养省察,慎独自律”。孔子尝言:“吾日三省吾身”。《中庸》中亦云:“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清朝扶大厦之将倾的曾国藩,就是其中最好的体现。曾国藩一直秉承天道酬勤的训诫,坚持自律勤奋的学习,通过不断地努力终于建立了扬名后世的丰功伟业。古代匡衡凿壁偷光坚持读书、苏秦头悬梁锥刺股苦读、晋朝囊萤映雪的典故,中国历史上勤奋苦读的故事比比皆是,不胜枚举。在这其中反复说明的一个道理就是,作为一个具有完整人格的个人,在日常生活和社会实践中十分重要的一点是要“慎独”,也就是要不断地通过坚持不懈的自我实践和磨练来达到渊博的学识和高尚的品格的完美人格。在此期间,人们要常常自我反思,时时慎独自律。当代社会浮躁风气极重,人们往往热衷于快而时效性强的事物,在此过程中往往不注重个人的道德修养和精神品格。要实现个人的完美人格,

于丹论儒家与道家心灵的天空心灵的土地

儒家与道家给我们地是什么呢?我觉得儒家给我们地中国人地一片心灵地土地,道家给我们地是头顶上一片心灵地天空. 大家都知道中国地儒家哲学,核心地就是讲要兼济天下.孔子地学生曾子说:“士不可不孔矣,任重而道远,死而后已,不宜悦乎.”人在这个世界上,要有一种时代使命感,要有宏大刚毅地指向,任重而道远.以仁爱天下作为自己地责任;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道有多远呢?死而后已.其实这一片土地需要一步一步丈量过去,它教给我们地是一个人地社会人格地实现. 但是光有勾勒不够,他认同地是社会规则,群体意识.但是过分地认同沉迷其中,就不认识自己是谁了,这就是中国地道家精神.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 庄子说:“独于天地精神共往来.”也就是说,天下万物跟自己地生命之间是有呼应地,我们今天往往是太忙碌了,就不接地气.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 中国古人讲:每一年春风起地时候,人地神思就随着胸怀浩大,看到一年走地时候,觉得生命要有所承诺和担当.这种情怀今天少了,老是封闭在一个很封闭地屋子里,忽视了外界自然地沟通和交流.庄子是从宇宙地眼光去看世界,他说很多东西没有写出来,靠你地心去感悟:“万物有大美而不言、四时有名法而不遇、万物有成理而不说”.也就是天地之间地美都是没说出来,这一切靠你地心去体会呀!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儒家教我们地自我实现,道家教我们地是自我超越;儒家教我们地入世,而道家教我们地出世.于是天和地就起来了.也就是说,我们今天完全可以以出世之心做入世之事,但是不能太拘泥、太计较,还是在乎自己生命地愿望.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中国人地人格理想有一个神话叫“盘古开天辟地”.盘古在天地之间是神于天,圣于地.老在说我们有神圣地理想,神圣地抱负,人在天地间,头顶苍天,有思想地翅膀可以飞扬做个神仙,在大地上用双脚行走去努力做事,做一个圣贤.当一个人在生命里可以快乐如神仙,这就是“神于天,圣于地”.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 其实我们活着地方式,我们这样去想就拥有了天高地阔.一个人不光是一个区区地小我,为什么不去造城池呢?让自己更大一点,中国文化从来不是一元地,我也不是说中国有中国文化就够了.有精英文化与大众文化地共荣,我们可以在热爱宫殿地同时,热爱当下地生活方式.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 当一个人包容更多地时候,就说明你地生命地可能性更大,我们一生地使命就是拓宽河床,让自己尽量成为宽阔地大河,从这个意义上出发,我们来看圣贤,什么人是圣贤?什么是经典呢?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 中国地儒家讲究地是从自己地内心出发,叫君子“吾日三省吾身”,你要看到世间地人是“见贤思齐”,一切从内心地反省开始.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 孔子地学生曾经问老师,说你成天教我们做君子.那何谓君子呢?老师地回答很简单,孔子说:“不忧不惧.”一个人没有那么多地忧伤、忧思,他地心灵坦然光明宁静,这就是君子.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 年轻地学生就觉得,你说地这个太简单了吧,难道一个君子不需要去名垂青史吗?所以学生特别不以为然.老师又反问了一句话,孔子说:“内省不疚”,什么叫“内省不疚”呢?一天下来想想我今天该做地事情没耍小聪明,不辜负别人,一切都尽心尽力了,可以做到上不愧于天,下不愧于人,当一个人不愧疚地时候,何来那些恐惧呀?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 现在地睡眠障碍,重地就是失眠,医生告诉你如何如何调节,实在不行就吃安眠药,你心里地忧和惧太多了,觉得好多事自己该做地而没有做到,而有深深地愧疚.白天在人前遮着掩着,也就是说这种状况是由自己心灵决定地,在行为层面上做到“了无遗憾、坦坦荡荡”.孔子说你以为能做到吗?这话对每个人都适用.每个人看看是不是能做到内心不遗憾,把该

中国古代文化:儒家哲学

中国古代文化:儒家哲学 儒家传统指得是中华民族传统价值观中的儒学一支,它以强势的道德意识及政治理想成为贯串中华民族历史的主流价值观,时至今日,儒家传统的价值意识依然主导着并决定着中国人社群的道德信念与家庭伦理。 基本观点 儒学世界观基本上以对天的理解以及天人关系的各种型态的可能性之优劣比较与选择等两个问题为出发点,作为其建立世界观的主要脉络。而人的存在意义与价值,更可因而由其自身之努力与创造,得与天地的存在意义同其伟大。 孔子教导“为仁”的原理;孟子则提出“养浩然之气”、“求放心”、“尽心”的功夫论;荀子提出“化性起伪”;《大学》的“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三纲领、“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八德目;《中庸》的“诚之者人之道也”“慎独”的哲学;周敦颐的“主静立人极”功夫;张横渠的“存天理去人欲”;程颢“识仁”、“体贴天理”;程颐“涵养须用敬,进学在致知”;朱熹的“格物致知”、“穷理尽性”;陆象山的“立其心之大者”;王阳明的“致良知”;刘蕺山的“慎独”与“诚意”……等等。不论这些儒家学者试图透过何种相近或相异的概念范畴或思想体系,对于人类自我修养及超越的可能提出各种设计,他们所共同承认并以此种共识为基础而发展其本

身思想的观点,即是透过这些人类自身由内而外的功夫修养,追求并达至儒家理想的社会政治体制与文化理想。 儒家哲学最重视社会哲学,因为成就一个现世的人类理想社会是儒家最原始的关怀,为了设计与建立一个理想的人类社会,孔、孟、荀等人都可说是不断提出各项有关社会的、政治的、经济的或伦理的观点的思想家,同时这正可以说明何以社会哲学才是儒家思想起步的主要重心,亦即,就儒学传统的整体来说,儒家哲学的进路是社会哲学的。儒家的社会哲学内容条理清晰,《大学》八条目是最具体的代表,《礼记》的《礼运大同篇》也是重要的社会哲学著作;此外,周公制礼作乐与孔、孟、荀三人所提出的许多政治制度与施政原则如行仁政、不重敛赋、礼乐化民等,都是儒家思想传统中极具代表性的观点。另外,表现在汉代经学思想中的儒家思想就是以儒家经典为根据而设计出来的社会体制之学。同时,为建立理想的社会文化,家庭间的伦理关系更是其中的关键要目,因此孝道更是《论语》中孔子以之为一切德性的根本德性者。最后,《易经》哲学中藉由《易传》注解之作而建立了儒家价值本位的情境伦理学,此即针对各种伦理冲突情境的知识解析提出进退智慧,从而作为儒者处世应世的操作知识根据。 原始儒家是继承中华远古文明思想而来,并特别重视国家社群的维护及个人修养的实践的哲学,其中周文化的社会

说儒家的哲学系统--《儒学的现代意义》代序

说儒家的哲学系统--《儒学的现代意义》代序 说儒家的哲学系统--《儒学的现代意义》代序 刘国强(香港中文大学教育行政及政策学系教授) 前言 本书所收录的十一篇论文,是作者过去十多年陆续写成及发表的其中一些文章,虽然对 自己所写的东西从来都不感到满意,总希望待有优悠的时间可以写得更有系统、更清晰和更 严谨才结集出版。奈何是个人性格的缺点(也是优点吧),总觉得值得参与的事太多,及总 不断有人情难却的事,不觉间成为了时间的奴隶。因此本书收录的论文,除了字辞上的修订 更正外,都保留了原初发表时的样貌。因此这部集子,可以代表作者个人学思的纪录。各篇 的内容都是围绕著一个中心主题──儒家思想的现代意义──而发,各篇所论具体虽不同, 也可说有一种内在系统的关连,其中基本观念固大部份源自当代新儒家。作者今日读来,各 篇在阐述儒学的现代意义上,仍自信有确定不移的义理在。关心笔者的朋友曾多次建议笔者 把文章结集出版,自忖虽然离理想尚远,希望对後学仍可有所裨益之处。本书能够顺利出版,对杨祖汉兄的居间连

络、对作者催促,黄梅英学妹编辑的辛劳,衷 心致谢,更承蔡仁厚老师赐序,谨衷心感谢。为了更显出本书各篇之内在关连性,以下将扼要的略说作者所了解的儒家哲学系统,以 为代序。说儒家的哲学系统从哲学思想发展历史的角度看,儒学至今可分为三个发展阶段。即(一)先秦儒学,( 二)宋明儒学,(三)当代新儒学。当代新儒学尚在发展中。以下所说的儒家哲学系统,主 要是孔孟所奠基,融合宋明儒及当代新儒家,尤其是徐复观先生唐君毅先生牟宗三先生的一 些阐释,藉此以论儒家的哲学,不失为一种有生命力的现代思潮。孔子继承周初的人文主义传统说儒家为孔子所创始固然不错,但孔子所强调的是继往开来。孔子尝谓:「述而不作, 信而好古。」(《论语.述而》)。孔子并非刻意要创教立宗,要当教主。孔子是要继承周 初以来「郁郁乎文」的人文主义传统。上古人类,在大自然中挣扎求存,惊惧於自然的力量,同时也发现自然有一定的规律, 遂信仰谟拜自然界事物背後具有超越的神秘力量或所谓神祗。正如当代新儒家徐复观先生所

论孔子儒家思想在当代社会的现实意义

论孔子儒家思想在当代社会的现实意义 来源:中国论文下载中心 [ 09-09-14 08:07:00 ] 作者:程嘉宏编辑:studa090420 论文关键词:孔子;儒家思想;当代社会 论文摘要:随着科学技术和现代工业的发展,人们在变得更加理性的同时,也更加物欲化。迫切需要一种理论指引我们重新步入正常的发展轨道。孔子作为儒学的创始人,是人道的启蒙者。他的儒家思想至今还具有现实意义,我们应进一步发扬光大。 孔子是儒学的创始人。是人道的启蒙者。他的思想博大精深。既有崇高的价值理想,又有切实的百姓日用,是中国古代思想的结晶。孔子的思想,一言以蔽之,是以治平为本,以仁为核,以和为贵。他的思想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源头活水,礼乐文化的重要根据,价值观念的是非标准。伦理道德的规范所据,构成了中华文化的基本精神价值。 早在公元一世纪,孔子儒家思想就传入东亚地区。先后在日本、朝鲜、越南等国产生广泛的影响。到十七、十八世纪后,孔子及儒家思想又影响到欧洲,在十八世纪曾掀起一股“孔子热”,当时人们就尊称法国的启蒙思想家伏尔泰为欧洲的孔夫子。 2l世纪的今天,人类在经过了三次工业革命的大变革和二次世界大战血的 洗礼以后在思想上已经进入一个迷茫时期。在人类所面临的众多挑战中。最大的挑战是来自于人类自身的道德水准,西方学者因此提出了“全球精神危论”。 随着科学技术和现代工业的发展,给人类社会带来了前所未有的经济繁荣和高度的物质文明,也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使其价值取向更趋于复杂和多元。人在变得更加理性的同时,也更加物欲化,在一定程度上出现了人文精神的弱化和道德的下滑。这样就迫切需要一种理论指引我们重新步人正常的发展轨道。 儒家讲究天人合一,君子以自强不息,应该说对当今世界的和平发展、和谐社会的构建等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诺贝尔物理学获奖者汉内斯·阿尔文博士就说过:“人类如果要在2l世纪生存下去,必须回到2540年前去吸取孔子的智慧!”那么,孔子的儒家思想在当代社会的现实意义究竟体现在哪几方面呢?下文将详细阐述。 一、孔子儒家思想在当代社会的突出价值 (一)自强不息 孔子的一生是奋斗的一生,年轻时,他好学上进,不断进德修业。他的政治思想形成后,便为实现自己的主张孜孜以求。孔子向往三代圣王之治,希望王道大行,实现仁政德治。孔子有自己的独立人格,他对社会历史与现实有清醒而深刻的认识,可他依然为实现自己的政治理想不懈奋斗。他希望教化社会人心,讲究仁爱,遵守秩序,并为之四处奔走,到处碰壁亦信念不改,甚至“知其不可而为之”(《论语·宪问》)。孔子心目中有一片圣洁的天地,这就是要实现天下为公、讲信修睦、谋逆不兴、盗贼不作的大同社会。孔子晚年喜爱《周易》,

老庄与孔孟哲学

老庄与孔孟哲学 就哲学本身发展的内在规律而言,中国哲学的发展大致经历了两个大的阶段:从子学到玄学为第一阶段,从佛学到理学为第二阶段。第一阶段的主题是人心、人性的天道。本文的主旨就是以这些问题为主要线索,探讨老庄孔孟哲学的思想底蕴及其相互贯通——表面上,儒道对立,势若水火,实质上,它们不但同根同源,而且相互贯通。 本文所遵循的主要研究方法有三:一是实事求是,因其固然,以求索各家所要解决的问题及其思路;二是把各派哲学分为人生观和方法论两个层面,并注重其人生观的差异性和方法论的相通性;三是以建立哲学体系的出发点和致思方式为依据,把哲学划分为生命主义和认知主义两大类,并以此把握各个哲学体系的本质特征——人心有两基本层面,一日生命之心,是心对生命的体验和感悟的那一部分(略相当于英语中的heart);二日认知之心,是心对事物的认识的那一部分(略相当于英语中的brain)。以这两者为出发点和致思方式而建立的哲学分别为生命主义(如孟庄)和认知主义(如墨荀)。 春秋以前的文化是一种列国文化,它经历了三个阶段。夏商以前,尽管华夏族的文化发展较快,并得到了一定的传播,但总的说来当时中国境内的各族文化还是相对独立发展的。此为独立发展期。西周时期,随着分封制的实行和华夏族对夷人的殖民统治,华夏文化便比较迅速地向周围其他民族进行传播和渗透。此为殖民渗透期,春秋时期随着列国混战、大国兼并,各种类型的文化相互交汇、相互融合,列国文化进入交汇融合期。发源于黄河流域的华夏文化和发源于长江流域的荆楚文化是当时两种最强壮、发展水平最高的文化,它们完全具备孕育大哲学家的文化条件,所以中国最早的哲学家老子、孔子分别产生于这两个地区并非偶然。 中国哲学建立的学术思想背景主要有三:一是天命鬼神观念。它产生于原始社会,西周时期有重要发展。首先是命运之命的出现,其次是认为人事对它有反作用,并开始怀疑它,周公更提出“敬德”的观点,这标志着人文主义思潮的出

经典哲学名言与解释

1. 别人为食而生存,我为生存而食泰勒斯 希腊最早的哲学学派(伊奥尼亚学派)的创始人,古希腊有文献记载以来的第一位哲学家。早年是商人,后游历巴比伦,埃及等国,学到数学和天文知识,后从事政治和工程活动,晚年转向哲学。几乎涉足人类的全部思想和活动领域,被尊为“希腊七贤之首”。 认为水是世界的本源。“水是万物之本源,万物终归于水” 2. 人的本性在于求知亚里士多德 哲学家与船夫的故事 求知是人的本性,人类不会先衡量一门学问是否有用再去决定是否继续思考下去。同样,哲学不会因为有用和无用而被人类有所取舍,实际上,你每时每刻都生活在着哲学中,人说到底是“哲学的”存在。所以,哲学永远不会消亡,因为人不能否认自己的本性。3.聪明的人应该像猪一样不动心皮浪 古希腊怀疑主义的主要代表人物。认为,感觉是我们感受外在世界的唯一通道,但是感觉又是不真实的,所以,感觉并不能告诉我们什么是真理,什么是错误。我们一点也不能相信他们,应该保持不介入,无意见,不动摇,对任何一个东西都说它既不是也不非,既同为是和非,又不同为是和非。提出:不作任何决定,悬搁判断。就是中止,不肯定也不否定,首先应该沉默,然后就是没有任何烦恼。“最高的善就是不作任何判断,随着这种态度而来的就是灵魂的安宁,就像影子随着形体一样。” 4. 给我一个支点,我就可以撬动地球阿基米德 伟大的古希腊哲学家数学家物理学家。 居里夫人:弱者等待时机,强者创造时机 5. 人不可能两次踏入同一条河流赫拉克利特 因为万物皆变,此河流已经不是彼河流了。很多事情根本无法回到过去,与其对着逝去的河流空自悲切,还不如珍惜现在,把握现在。 我们很少想到我们有什么,可是总想到我们缺什么。叔本华 拥有的想放弃,没有的想拥有,也许这就是生活。但生活也同时告诉我们,有些东西可能失而复得,如健康,金钱,地位,朋友等,有些东西一旦失去,便不会再有,如青春,生命。 6. 世界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莱布尼茨 世界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也没有完全相同的两个人。所以,你要对自己严格,因为你是独一无二的;你要对别人宽容,因为别人和你一样,尽管有时候这种差别微乎其微。 【QQ:2460103120】第1 页共1 页

先秦儒家哲学新

先秦儒家哲学新 The pony was revised in January 2021

第二讲先秦儒家哲学 提纲: 一、先秦哲学分类 二、孔子哲学思想(伦理学与政治哲学) 三、孟子哲学思想(心性之学;伦理学与政治哲学) 四、荀子哲学思想(自然哲学、伦理学(礼乐之学)与政治哲学) 一、先秦哲学分类 1.庄子:《庄子.天下篇》(庄子:公元前369年-286年;最早之哲学史文献。庄子分五家,不谈儒家;庄子是反对儒家学说的。) 天下大乱,贤圣不明,道德不一,天下多得一察焉以自好。譬如耳目鼻口,皆有所明,不能相通。犹百家众技也,皆有所长,时有所用。虽然,不该不遍,一曲之士也。判天地之美,析万物之理,察古人之全,寡能备于天地之美,称神明之容。是故内圣外王之道,暗而不明,郁而不发,天下之人各为其所欲焉以自为方。悲夫,百家往而不反,必不合矣!后世之学者,不幸不见天地之纯,古人之大体,道术将为天下裂。 (1)墨家:不侈于后世,不靡于万物,不晖于数度,以绳墨自矫而备世之急,古之道术有在于是者。墨翟、禽滑厘闻其风而说之。为之大过,已之大循。作为〈非乐〉,命之曰〈节用〉;生不歌,死无服。墨子泛爱,兼利而非鬬,其道不怒;又好学而博,不异,不与先王同,毁古之礼乐。黄帝有〈咸池〉,尧有〈大章〉,舜有〈大韶〉,禹有〈大夏〉,汤有〈大濩〉,文王有〈辟雍〉之乐,武王、周公作〈武〉。古之丧礼,贵贱有仪,上下有等,天子棺椁七重,诸侯五重,大夫三重,士再重。今墨子独生不歌,死不服,桐瓣寸而无椁,以为法式。以此教人,恐不爱人;以此自行,固不爱己,未败墨子道。

(2)稷下道家(学于公孙龙):不累于俗,不饰于物,不苟于人,不忮于众,愿天下之安宁以活民命,人我之养毕足而止,以此白心,古之道术有在于是者。宋钘、尹文闻其风而悦之,作为华山之冠以自表,接万物以别宥为始;语心之容,命之曰心之行,以聏合欢,以调海内,请欲置之以为主。见侮不辱,救民之鬬,禁攻寝兵,救世之战。以此周行天下,上说下教,虽天下不取,强聒而不舍者也,故曰上下见厌而强见也。 (3)法家:公而不当,易而无私,决然无主,趣物而不两,不顾于虑,不谋于知,于物无择,与之俱往。古之道术有在于是者。彭蒙、田骈、慎到闻其风而悦之。齐万物以为首,曰:「天能覆之而不能载之,地能载之而不能覆之,大道能包之而不能辩之,知万物皆有所可,有所不可,故曰选则不遍,教则不至,道则无遗者矣。 (4)道家:以本为精,以物为粗,以有积为不足,澹然独与神明居。古之道术有在于是者,关尹、老聃闻其风而悦之。建之以常无有,主之以太一;以濡弱谦下为表,以空虚不毁万物为实。关尹曰:「在己无居,形物自着。其动若水,其静若镜,其应若响。芴乎若亡,寂乎若清。同焉者和,得焉者失。未尝先人,而常随人。」老聃曰:「知其雄,守其雌,为天下溪;知其白,守其辱,为天下谷。人皆取先,己独取后,曰受天下之垢;人皆取实,己独取虚,无藏也故有余,岿然而有余。其行身也,徐而不费,无为也而笑巧;人皆求福,己独曲全,曰苟免于咎。以深为根,以约为纪,曰坚则毁矣,锐则挫矣。常宽容于物,不削于人,可谓至极。」关尹、老聃乎!古之博大真人哉! 芴漠无形,变化无常。死与生与天地并与神明往与芒乎何之忽乎何适万物毕罗,莫足以归。古之道术有在于是者,庄周闻其风而悦之。以谬悠之说,荒唐之言,无端崖之辞,时恣纵而不傥,不以觭见之也。以天下为沈浊,不可与庄语,以卮言为曼衍,以重言为真,以寓言为广。独与天地精神往来,而不敖倪于万物,不谴是非,以与世俗处。 其书虽环玮,而连犿无伤也。其辞虽参差而諔诡可观。彼其充实不可以已,上与造物者游,而下与外死生、无终始者为友。其于本也,弘大而辟,深闳而肆;其于宗也,可谓调适而上遂者矣。 (5)名家:惠施多方,其书五车,其道舛驳,其言也不中。历物之意,曰:「至大无外,谓之大一;至小无内,谓之小一。无厚,不可积也,其大千里。天与地卑,山与泽平。日,方中方睨;物,方生方死。大同而与小同异,此之谓小同异;万物毕同毕异,此

儒家人性论的现代意义

儒家人性论的现代意义 两千多年前,孟子就曾这样说过:“今人乍见孺子将入于井,皆有怵惕恻隐之心;非所以内交于孺子之父母也,非所以要誉于乡党朋友也,非恶其声而然也。由是观之,无恻隐之心,非人也;无羞恶之心,非人也;无辞让之心,非人也;无是非之心,非人也。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孟子·公孙丑上》)孟子认为,每个正常人的内心都应具有仁、义、礼、智这些善的端倪,因此看见小孩落井,便会自然而然产生悲悯同情之心而积极施救,这既不是为了讨好巴结幼子的父母,也不是为了在亲朋好友面前有意“作秀”,就像水往低处留一样自然,皆是出于人的本性。否则,在一旁置若罔闻,落井下石看热闹,孟子则怒斥其“非人”。孟子认为,人性本善,是人区别于禽兽的特有属性。 然而当今社会,“毒奶粉”“地沟油”“瘦肉精”一系列的食品安全问题和“小悦悦事件”“彭宇案”“药家鑫事件”一系列的社会道德问题被媒体炒得沸沸扬扬。面对这一幕幕惨痛的现实,我们不禁产生了疑问:一向以五千年文明古国、礼仪之邦为傲的中国人到底怎么了?毋庸置疑,诚信和道德是现代社会应该解决的紧迫问题。 儒家人性论的内涵与认识 孔子是最早谈到人性的,他老人家说:“性相近,习相远。”不过,他没给人性下什么定义,也没明确回答人性是善,还是恶。孔夫子到底是大圣人,对人性这个很复杂的问题,谈得很少,总是笑而不语,也不轻率武断地下结论。留给了后人想象,探讨的余地。 孟子主张人性本善,认为:“恻隐之心,人皆有之; 羞恶之心,人皆有之;恭敬之心, 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恻隐之心,仁也;羞恶之心,义也;恭敬之心,礼也;是非之心,智也。仁义礼智,非由外铄我也,我固有之也,弗思耳矣。”把仁义礼智这些所谓的善,当成是人天生就有的,每一个人的人性都是善的,“人皆可以为尧舜”,关键在你是否能“尽心”、“知性”,挖掘、培养这些善的萌芽开出人性之花。 荀子主张人性本恶。认为性,是天赋的、与生俱来的原始质朴的自然属性,是不待后天学习而成的自然本能。与“性”相对的是“伪”。“伪”是人为、后天加工的意思。比如,仁义礼智信就是“伪”,是人为教化的结果。他认为:凡人都是好色好利、憎丑恨恶的,这些都是人性本恶的表现,如顺其自然发展,社会就会充满争夺、残暴、淫乱。因此,必须用师法教化、礼仪规范来使人向善。 人性:即人之所以成为人的特有属性。人首先是动物,然后才是人。儒家正是在同其他动物的比较中发现了人性,并以动物为参照系来认识到了人的本质。他们将道德性作为人兽之别的根本内涵,这一点成为古代哲学家们讨论人性的起点。孟子的“性善论”和荀子的“性恶论”是中国古代思想史上影响最大的两种人性论。他们二者一个立足于人的道德属性,主张道德修养是对人先天具有的内在的道德意识的开发,强调了道德修养的可能性和主动性;一个则立足于人的自然属性,主张道德修养是通过主体的学习达到对外在的礼法制度的遵从,强调了道德修养的必要性和被动性。在人性问题上,孟子主张本善,荀子主张本恶。在人性向善的方法上,孟子主张通过教化,扶植和培养善的萌芽,使善性得以发扬光大;荀子主张通过教化,限制恶的趋势,使人性之恶向善转化。 新时代儒家人性论的重新诠释 两千多年来,儒家思想被中国的统治阶级成功的应用于封建社会的国家治理中。然而思想与文化必须要不断地适应时代的需求。在二十一世纪的今天,封建社会已经退出了历史潮

儒家与道家的区别和联系

儒家与道家的区别和联 系 集团公司文件内部编码:(TTT-UUTT-MMYB-URTTY-ITTLTY-

儒家与道家的区别和联系 众所周知,儒家思想和道家思想都是中国文明发展至今还扮演着重要角色的思想流派,同时也都对中国甚至世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道家和儒家,均起源于春秋末期,道家最早来自于老子的思想,到汉才被人们称为“道”,而儒家思想是孔子在概括和继承了夏、商、周三代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形成的一个较为完整的思想体系。 道家的起始阶段,老子领悟了矛盾的某些重要法则,特别是正反两面互相转化的法则,也就是后人所说的阴阳,这随后成为老子学说的精髓。这种思想在后来开创了经久不衰的中医养生学。老子的思想的哲学体系结构较为明显,以阴阳做出基础,提出了顺其自然,无为而治这句流传千年还给人们以思想启迪的话,个人认为其目的在于顺应天道,效法自然规律,从而达到治国养生的目的。 而同时儒家思想也进入了起步阶段,与道家不同的是,当时社会处于动荡状态,儒家及同时期出现的流派多提出的是解决社会具体问题的办法,孔子把过去的时代精神注入自己的思想体系中去,为了在乱世中寻求一种新的和谐秩序。而“礼治”“德治”“人治”的核心思想因为符合当时社会统治阶级的利益,被长时间奉为正统思想。儒学至今大部分仍是具有时代精神的指导性思想,但是诸如要求“三从四德”的妇女观,“别尊卑,明贵贱”的等级观念,则必须被抛弃。 因为流传的颇为广泛,可以不夸张的说儒家思想形成了我们中国人很大一部分主流思想核心,是中国文明一个不可分割的部分。同时道家一直传承延续,给人们的生活以更多精神层面上的追求,对于自然,修身,处世方面都有很大帮助。两种思想并不是严格意义上的融会贯通,但在不同方向上的蓬勃发展,各取所长,却正好从多方面丰富了人们的精神境界,形成了国学的精粹,形成了中华文明的精粹。

儒家哲学思想的核心-涵义及其影响

儒家哲学思想的核心-涵义及其影响

儒家哲学思想的核心,涵义及其影响 仁礼 仁:仁爱。 “仁者爱人”。“礼”是孔子思想中的传统部分,“仁”则是孔子的创新部分。孔子的最主要核心思想是仁爱思想,包含了原始人道主义的成分,重理性、道德、人生的人本主义等,在不同的情况下不一而论。例如:何事于仁!必也圣乎!尧舜其犹病诸!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 礼:礼节。

孔子认为,“礼”是区别尊卑贵贱的等级制度及相应的礼节仪式。其主要作用是区别差异。在礼的前提下进行调和,而不是将等级取消进行混同。例如: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小大由之。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 “仁”、“礼”思想是孔子思想的核心,“仁”“礼”所包含的内容十分广泛。孔子之后,“仁”、“礼”思想被历代思想家、儒士“损益”,已经大为变化了。但“仁”、“礼”思想却深深扎根于中华民族历史土壤之中,对中华民族的民族性格和文化的形成产生了深远影响。 孔子生当春秋战国时代,正值中国新旧社会交替

之际。周天子已失势,王室衰微,诸侯大夫专权,烽火连年,人民陷入“易子而食,析骸以衅”的境地。所谓“春秋二百四十四年,亡国五十二,弑君三十六”,“诸侯奔走不得保其社稷者不可胜数”,天下无道,人欲横流。一方面是奴隶制趋于崩溃,另一方面是新兴的封建制正待建立。旧的尚未完全崩溃,新的又未完全建立。社会在动荡中急剧变化,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出现了混乱。在这种情况下,孔子提出了“仁”的思想,用以匡正被弄混了的人际关系、社会关系、道德关系,以适应时代的需要。这既适应了新兴地主阶级的政治需要,又顺应了奴隶解放的历史潮流。 孔子“仁”学思想的提出在哲学史上是一个具有理论贡献的创新。他是第一个将“仁”提到哲学

儒家的为已之学传统及其现代意义(一)

儒家的为已之学传统及其现代意义(一) 摘要]:儒家的为已之学传统是一以贯之的,从先秦孔孟荀到宋明朱子王阳明甚至现代新儒家都坚持了“学者为己”的为学宗旨。为已之学的含义似可包括:为学性质上的学做人与为学内容的道德性;为学动机的为已性与为学目的的成已性;为学过程的涉已性与为学效果的已为性。儒家的为已之学传统,其价值导向的精神实质是:第一,是成人成圣的心性之学,而非功名利禄的事功之学,旨在强调一种道德价值而非功利价值。第二,是对人的自我完善、安身立命的内在价值的弘扬,是对人不受外在的功名利禄所役的独立精神和人的主体性的肯定。第三,是对为学的正确学风的倡导,对功利的、虚浮的不良学风的贬抑。其现代意义体现为:第一,对于在当代社会生活中提升价值理性、弘扬人文精神,克服工具理性与功利主义思潮过于膨胀的偏频有积极的借鉴意义。第二,在当代民众的精神生活的价值趋向上,对于引导民众注重修德成善、安身立命的内在价值,提高国民道德素质,提升民族精神气质有积极作用。第三,对于端正学风教风,克服学术与教育中过于功利化、工具化的偏频和不良社会风气有积极作用。 关键词]:儒家为已之学现代意义 儒家的为已之学传统是一以贯之的,那么,其含义和其价值导向的精神实质是什么?其现代意义何在?这是本文欲加以探讨的。 一 孔子是儒家的创始人,他在《论语•宪问》中说:“古之学者为已,

今之学者为人。”“古”象征着孔子心目中的理想社会,“今”代表着当时的社会现实。孔子所谓“为已”即自我完善或自我实现,“为人”则是迎合他人以获得外在的赞赏。以为已否定为人,意味着儒家将为学的重点指向自我。完善自我,成就理想人格,达到理想的人生境界,正是儒家哲学的价值取向。 “为己”思想由孔子提出后,作为儒家思想的基本前提为后期儒学流派所继承,“为己之学”得到进一步展开。孔子以为已反对为人,孟子以天爵反对人爵。“有天爵者,有人爵者。仁义忠信,乐善不倦,此天爵也;公卿大夫,此人爵也。古之人。修其天爵而人爵从之。今之人,修其天爵以要人爵,既得人爵又弃其天爵。”(《孟子·告子》上)。荀子持论与孔孟相同。“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君子之学也美其身,小人之学也以为禽犊。”(《苟子·劝学》)这里的“美其身”,就是“为己”,相当于孟子的“修天爵”,指人格的提升;而所谓“以为禽犊”,是说以学问知识取悦于人,不是用以改造自己的品质,而是“为人”,相当于孟子的“要人爵”,即把“学”作为追求名利的手段,这是儒家大师们最为反感的。 汉代以后,儒学流于章句之学。南北朝时期的颜之推对空守章句的形式主义学风进行批判。“夫学者所以求益耳。见人读数十卷书,便自高大,凌乎长者,轻慢同列;人疾之如仇敌,恶之如鸱枭。如此以学自损,不如无学也。古之学者为己,以补不足也;今之学者为人,但能说之也。古之学者为人,行道以利世也;今之学者为己,修身以求进

儒家与道家性哲学观念之比较

【摘要】儒家、道家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占主导地位的学派,儒道有关性哲学问题是中国古代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儒道的性哲学思想同源同质,又存在着明显的差异。本文旨在通过对儒道两家性观念异同之比较,以增强人们对其性哲学思想的了解。 【关键词】儒家;道家;性哲学 1 department of philosophy and social sciences, pkuhsc, beijing 100083, china 2 research institute of neuroscience, pkuhsc, beijing 100083, china 【abstract】 儒家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影响最大的哲学学派,占居中国传统文化的主导地位;道家强调以“道”为最高信仰,相信人通过某种修炼能得道成仙、长生不死。儒道共同构成中国传统信仰的基本框架,是中国古代文化遗产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并渗透在我国社会的政治、经济、哲学、文学、艺术、医学、药物学、养生学、气功学、化学以及社会心理、社会习俗、思维方式等各个方面。两种文化体系之间,既有共同点和联系,又存在明显的差异性。下面仅就二者性哲学观念的异同,做一分析比较。 1性的本体论之同异 1.1同源同质的“阴阳说” 在性哲学本体论上,儒道两家是同源同质,都赞同阴阳天命观,将《周易》之阴阳说作为性哲学的基础。《周易》中明确提出:“一阴一阳之谓道”,把万事万物分成阴阳两个基本范畴,阳象征雄性、光明、主动和渗透,它出现于山中,用连续直线、天蓝色、奇数或龙等表示;阴象征雌性、黑暗、被动和吸附,它出现于河流之中,用六道不连续的短线、红色、偶数或虎等表示。阳与阴都始于太极。为此,天为阳、地为阴,君为阳、臣为阴,男为阳、女为阴,夫为阳、妻为阴,二者既对立,又统一、互补。世界所有过程都是阴阳相互作用的表现。《易》卦中,组成乾卦的阳爻为“―”符号,组成坤卦的阴爻为“--”符号,上面两个符号分别是男女性器官象形之简化,各代表男根和女阴。《老子》中提出:“谷神不死,是谓玄牝(指雌性生殖器官),玄牝之门,是谓天地根法自然。”孔子指出:“有天地,然后有万物;有万物,然后有男女;有男女,然后有夫妇;有夫妇,然后有父子;夫妇之道,不可以不久也,故受之以恒。”认为两性与阴阳相符、相通,性行为符合天地阴阳的变化规律[1]。 1.2性本体差异:性为“人之本性”与“天地之法” 儒道两家虽都同取法《易》,崇尚“阴阳说”的性哲学本体论,但也有异见。如《孟子•告子上》中说:“食、色,性也”,性被儒家看作是人之本性;而道家则把阴阳、雌雄、男女两性关系推崇到崇高、极致、主导的地位,认为性的结合导致阴阳作用,产生新的生命。如《周易•系辞》中指出:“男女构精、万物化生”;老子《道德经》中说:“玄牝之门,是谓天地根。”即“玄牝门”(雌性或女性生殖器)为天地之根本。“归妹,天地之大义也,天地不交而万物不兴”。因而,它是天地之大义、宇宙之大法则的“道”,是一切生命的基础和构成万物、人类、社会的本源。这正是道家性观念的基础和核心[2]。 2性的崇拜分歧:女性生殖崇拜与男性生殖崇拜 随着人类的进化发展,人类性系统、性功能的逐渐完善,人们感受到男女生殖器接触获得的极大愉悦,认识到性、性交与怀孕、生育的关系。同时,中国古代泛灵论哲学认为,每

经典哲学名言解释

哲学名言解释 媳妇难为无米之炊——物质决定意识,意识离不开物质。 日有所思,夜有所梦——意识的内容根源于客观事物。 人贵有自知之明;无巧不成书;外行看热闹,内行看门道——意识是对物质的能动反映,不仅能反映事物的表面现象,而且能反映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情人眼里出西施;美不美,家乡水;亲不亲,故乡人;人心隔肚皮——不同的人对同一事物有不同的反映。 画龙画虎难画骨,知人知面不知心;画鬼容易画人难——意识要能够正确地反映客观事物。 良言一句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人争一口气,佛争一炷香;人活一张脸,树活一张皮;有理走遍天下,无理寸步难行——意识对对物质有反作用,正确意识对事物发展有推动促进作用。因此我们要高度重视精神的力量。 出门问路,入乡随俗;尽信书不如无书;不怕乱如麻,只怕不调查;识时务者为俊杰;男怕入错行,女怕嫁错郎——主观要符合客观,一切从实际出发。 闭着眼睛捉麻雀;高不成,低不就——不从从实际出发,主客观相分离。 生死由命,宝贵在天——主观决定客观的唯心主义思想。 烧钱化纸一堆灰,披麻戴孝假慈悲——意识决定物质的唯心主义思想是错误的。 春江水暖鸭先知;大树下面好乘凉;城门失火,殃及池鱼;瑞雪兆丰年;人看自小,马看蹄爪;病从口入,祸从口出;出门看天色,进门看脸色;睛带雨伞,饱带军粮;磨刀不误砍柴工;远水解不了近渴;远亲不如近邻;上梁不正下梁歪;鱼儿离不开水,瓜儿离不开秧;山外有山,天外有天——事物联系的普遍性。 水有源,树有根——事物存在时间上的联系。 人哄地皮,地哄肚皮;拿人家的手短,吃人家的嘴软;不听老人言,吃亏在眼前;是话就有因,是草就有根;无风不起浪,无鱼水不深;无利不起三分早;无事不登三宝殿;得人钱财,与人消灾——事物之间存在着普遍的因果联系。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瓜田不纳履,李下不整冠——把握事物的因果联系,提高人们活动的自觉性和预见性。 前事不忘,后事之师——牢记历史,根据结果,总结经验教训。 单丝不成线,独木难成林;花在树则生,离树则死;鸟在林则乐,离群则悲——部分离不开整体。 小不忍则乱大谋;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重视部分,以大局为重。 站得高,看得远;大处着眼,小处着手;人无远虑,必有近忧;吃不穷,穿不穷,不会打算一世穷;当局者迷,旁观者清;好汉不吃眼前亏——在整体与部分的关系中,整体居于主导地位,对部分起统率作用。因此,我们要立足整体,综观全局,从长远出发来分析和解决问题。 差之毫厘,失之千里;一着不慎,满盘皆输;养兵千日,用兵一时;一文钱难倒英雄汉;一颗耗子屡搅坏一锅汤;一失足成千古恨——事物关键部分在一定条件下对事物的发展起决定作用。 火烧眉毛顾眼前——从实际出发解决目前急需问题;只顾局部和现在,不能顾全大局和用发展的观点来认识和处理问题。 头痛医头,脚痛医脚——不能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 生命在于运动;流水不腐,户枢不蠹;树挪死,人挪活——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 山不转水转;人无千日好,花无百日红;人是三截草,三穷三富不到老;士别三日,当刮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