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就医行为及其影响因素:基于微观数据的实证分析

大学生就医行为及其影响因素:基于微观数据的实证分析于大川;李雨晴

【摘要】利用广东省高校在校大学生的微观调查数据,采用 Multinomial logit 模型,实证分析大学生就医行为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年龄、性别、所处年级以及健康状况等因素对大学生就医行为具有显著影响,年龄越大、女性、低年级和健康状况相对差的大学生选择积极就医行为的可能性越大。而是否拥有医疗保险、户口类型以及生活费用对大学生就医行为的影响并不显著。因此,可以从加强高校或社区的医疗服务体系建设、强化健康宣传教育和完善大学生医保制度等方面满足他们的医疗服务需求,促进他们的理性就医。%Based on the questionnaire data from college students in Guangdong,this paper carried out empirical research with Multi-nomial logit model on the issue of college students’hospitalizing behavior and its influencing factors.The results show that age,gen-der,grade and health condition of college students have significant impact on their hospitalizing behavior,that the college students with elder age,female,low grade and poor health condition are more possible to choose to be hospitalized,and that health insurance, household registration and living expenses have no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influence on college students’hospitalizing behavior.There-fore,the government department should reinforce campus and community health service system to meet the hospitalizing demand of col-lege students by consolidating the propaganda and education as well as the perfection of the medical insurance system of the college students to boost their rationally hospitalizing behavior.

【期刊名称】《重庆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卷),期】2016(033)002

【总页数】7页(P42-48)

【关键词】大学生;就医行为;影响因素;Multinomial logit 模型

【作者】于大川;李雨晴

【作者单位】广东金融学院劳动经济与人力资源管理系,广东广州 510520;广东金融学院劳动经济与人力资源管理系,广东广州 510520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G647.22

引言

大学生是社会中的精英人群,一个国家大学生的数量和质量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这个国家的发展潜力。统计数据显示,2012年中国普通高等院校在校研究生、本专科生的数量为2 536多万人,[1]随着时间的推移及高校扩招政策的深入实施,会有越来越多的年轻人走进大学校园,中国大学生的总体规模将变得越来越庞大。然而,大学生规模的扩张并不能完全代表一个国家的人才储备情况,更为关键的是大学生的质量提升,即大学生人力资本存量的增加。人力资本理论认为,提升人力资本存量的途径有三个:分别为教育(培训)、医疗保健和人口迁徙。[2]其中,接受适当的医疗保健是个体获得健康人力资本的主要途径[3]。

在传统观念中,大学生群体具有明显的特殊性,表现为大学生正值青春期,其身体各项机能处于一生中的巅峰状态,身体健康状况普遍好于其他年龄阶段的人群,因此,长期以来,大学生群体的就医行为并没有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实际上,正是

由于大学生所处的年龄阶段的特殊性以及较好的身体健康状况,决定了这一群体具有不同于其他人群的就医行为,例如,在疾病风险发生后,大学生可能会对自己的健康状况过于自信或缺少必要的风险规避意识,选择有病不就诊或自行购药治疗,从而埋下更大的损失隐患。因此,探讨大学生的就医行为及其影响因素,对改善大学生的医疗服务利用行为、提高大学生的健康水平以及提升国家的潜在竞争力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国外关于就医行为的经验研究大多是在安德森的卫生服务利用行为模型[4]框架下展开的。该模型认为,决定医疗服务利用的主要因素有先决变量、使能变量和需要变量三种,这些变量共同影响并决定人们对于医疗服务的利用情况。在先决变量方面,现有文献证实,相比较年轻群体,老年群体的就医行为更加积极[5];男性比女性有着更低的医疗服务利用率[6];另外,教育与医疗服务利用率之间呈正相关关系[7]。使能变量方面,多数文献的研究结论表明,收入对医疗服务利用具有正的显著性影响[8],但也有一些文献得到了完全相反的研究结论[5][7];与没有医疗保险的群体相比,拥有医疗保险群体的住院日以及接受适当医疗服务的概率明显提升[9];此外,医疗服务的可及性和可得性对医疗服务利用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10]。需要变量方面,绝大多数研究证实了健康状况是影响医疗服务利用率的重要因素[5][7],人们的健康状况越差,对医疗服务的利用率会越高。

借鉴国外相对成熟的理论研究成果及研究方法,国内学者在这一领域亦取得了丰硕的研究成果。例如,王俊等基于中国3省调查数据的研究发现,医疗费用是影响城镇及农村居民医疗需求行为的一个决定性因素。[11]高梦滔、姚洋利用中国8省农户调查数据的研究表明,家庭收入和财富变量对农民两周患病就诊决定没有显著影响,但医疗服务的可得性和可及性对农民就诊决定意义重大。[12]潘丹采用中国健康与营养调查(CHNS)数据的研究证明,性别、婚姻状况、家庭财富及医疗费用等因素对农民医疗服务利用具有显著影响。[13]于大川基于中国健康与养老追踪调

查(CHARLS)数据的研究发现,城镇居民医疗保险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参保人的医疗服务利用,但总体影响水平不高,且对不同群体的医疗服务利用存在结构性差异。

[14]

国内对大学生就医行为的专门研究并不多见,更多学者将研究注意力集中在大学生医疗保险制度之上。在这一领域,代表性的研究有两项:孙国梅等基于安徽省三所高校的调查数据,采用描述性统计方法分析了大学生的就医行为及其影响因素,研究表明,在患病后就诊率上,女性要高于男性,城镇要高于农村,老生要高于新生。

[15]李芬同样使用描述性分析方法,对海南大学在校学生就医行为的研究显示,是否参保(商业保险或社会医疗保险)对大学生的就医行为并没有显著影响。[16]

已有文献为本文研究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但现有研究仍然存在以下不足:一是在研究对象上,多数文献将研究注意力集中在一般社会群体之上,对大学生群体的关注较少,相关研究文献不多;二是在研究方法上,已有研究大多采用简单描述性分析方法,由于描述性统计分析缺少对其他变量对因变量影响的控制,所得到的研究结果可能是有偏差的;三是在研究框架上,多数文献将研究重点放在了制度层面,即研究某项医疗保障制度对人们就医行为的影响,对其他因素的关注度不高。

本文利用广东省高校在校学生的调查数据,对大学生的就医行为及其影响因素进行实证分析。大学生的就医行为是一系列主观和客观因素交叉影响的结果。因此本文的研究框架中除了制度因素外,还包括其他因素对大学生就医行为影响的讨论。研究将对以下现实问题做出解答:(1)影响大学生就医行为的主要因素有哪些?它们

的影响程度分别有多大?(2)这些因素是如何影响大学生的就医行为的?

在分析个体在获取医疗服务时的行为选择时,国外文献通常遵循的一个研究范式是:从微观个体效用理论出发,通过建立个体就医行为选择模型,利用参数估计的方法进行经验研究。[11]沿着这一研究范式,本文首先给出个体就医行为选择过程中的间接效用函数为:

U=U(X,Y,A)

其中,X为一组个体特征变量的向量,如性别、年龄、户口类型、婚姻状况、教育程度和健康状况等;Y为个体的收入状况;A为其他消费品价格。式(1)表明,个体在个体禀赋X、个体收入水平Y,以及其他消费品价格A的约束下,选择不同治疗方式所能得到的最大效用U。为了简化实证分析过程,将其他消费品价格A标准化为1,由式(1)得到可用于实证分析的计量模型为:

Uij=α+βjGi+εij(i=1,...,n;j=1,...,J)

其中,α为常数项,Gi为个体i的特征向量,包括Xi、Yi,εij为随机误差项,βj 为要估计的参数。

很显然,个体i在患病后就医过程中,可供选择的治疗方式j,即就医行为有很多种,如果个体i选择j方式进行治疗,按照式(1),说明在所有的J种就医行为中,第j种给个体带来的效用最大。假设εij独立且服从对数韦布尔分布(Log Weibull distribution),则个体i选择j的条件概率为:

P(y=j|y=1或j)=exp(βjGi)/1+exp(βjGi)

对第i个个体而言,其似然函数为:

lnLi(β1,...,

其中,1(·)为示性函数,即如果括号中的表达式成立,则取值为1,否则,取值为0。将所有个体的对数似然函数加总可以得到样本总体的对数似然函数,将其最大化可以得到系数估计值MLE。

(一)数据来源

本文研究所用的数据来源于2014年3月~5月在广东省3所高校*这三所高校分别为:广东金融学院、广东工业大学、广东财经大学。

进行的大学生就医行为特征及影响因素问卷调查。此次调查共发放问卷455份,回收448份,经过整理筛选,剔除2份无效问卷,共获得446份有效问卷,有效

回收率98%。

(二)变量选择

因变量大学生就医行为界定为大学生在遭遇疾病风险时将采取怎么样的应对方式,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大学生的疾病风险态度及其具体的行为方式。在调查问卷中,对应的问题为“当你生病或感到不舒服时,你首先选择的治疗方式是什么?”,该问题有完全不在意、自我治疗和去医疗机构就医三个选项,不同的选择代表了大学生的不同就医行为。实证分析中以完全不在意作为参照组。

按照模型设定,自变量主要包括大学生的年龄、性别、教育程度、户口类型、个人收入状况、是否购买医疗保险和健康状况等。主要自变量的构造方法如下:

1.教育程度以被调查对象所在年级作为代理变量,虽然同属于大学生,但所在年级不同,其所接受的教育内容会有所变化,这可能也会影响就医时的决策。

2.大学生不属于劳动者群体,没有固定工作,所以也不存在个人收入,本文以大学生每月的生活费作为代理变量。这一变量一方面代表了大学生的可支配现金情况,另一方面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大学生所在家庭的经济状况。

3.所拥有的医疗保险情况不仅仅局限于大学生参加的城镇居民医疗保险,还包括他们可能参加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以及商业健康保险。

4.对大学生健康状况的衡量,分别采用主观和客观两种测量指标,其中,主观测量指标为自评健康状况,有好和差两种状态,而客观测量指标分别为身高、身体质量指数(BMI)、疾病冲击,这三个指标分别代表了大学生的长期、中期和短期健康状况。

此外,年龄采用连续数值型变量形式,原因是大学生的年龄差距较小,采用连续变量可以更准确的探测到年龄变化对就医行为的影响。性别和户口类型均为二值离散变量。各变量的定义与描述性统计结果见表1。

从因变量的描述性统计结果看,在疾病发生后,有相当数量的大学生(占24%)选择

自我治疗方式,可能的原因可能是大学生的身体健康状况普遍较好,没有或较少遭遇疾病风险,即使患病,疾病的严重程度也相对轻,当然,也可能是因为大学生没有收入,存在较强的预算约束。而72%的大学生会选择去医疗机构就医,这一定

程度说明了大部分大学生的就医行为是积极的。但也应该看到,仍然有4%的大学生选择完全不在意,这说明大学生的就医行为并没有预想中的那么乐观。

以上是对描述性统计结果的一些粗浅讨论,但仅从表1中还无法得到大学生进行

不同就医选择决策过程中各个因素的影响显著性和影响程度,更严谨的假设检验还有赖于回归分析。

(三)估计结果

大学生就医行为影响因素的Multinomial logit模型的估计结果如表2所示。(四)结果分析

在年龄方面,虽然大学生之间的年龄差距不大,但年龄对大学生的就医行为依然具有显著性影响,年龄越大,进行积极就医行为的概率越大。从客观上讲,随着年龄的增长,大学生的健康状况也会发生变化,如某些疾病风险的发生概率会逐渐上升。从主观上讲,大学生知识存量与年龄呈正相关关系,这种知识存量既来源于专业知识学习,也来源于其他渠道,如新闻媒体、网络等,这些知识存量的增加会使大学生更加关注自己的健康状况,从而在疾病发生后采取积极而非消极的就医行为。

从性别上看,男性和女性的就医行为存在显著差异。相对于男性,女性的就医行为更加积极,其选择自我治疗和到医疗机构就医的概率更高。这与大多数已有文献的结论相符合。[11][15]这与男性和女性大学生在生理以及心理上的差异有关。首先,从心理角度来看,女性对自身健康状况的关注度较高,对健康变化的敏感程度要高于男性,而男性却往往过于高估自己的健康状况;其次,在生理方面,女性特殊的生理构造决定了她们有着比男性更高的疾病风险发生概率,如生殖系统疾病、痛经等,这也可能是女性的就医行为更加积极的原因。

从所处的年级来看,大一和大二的学生(新生)要比大三和大四的学生(老生)更可能选择自我治疗和到医疗机构就医,这种情况在大四学生中最为明显,这似乎与之前得出的结论相悖,因为老生的年龄要普遍大于新生的年龄。但考虑到大学生的实际情况,这一结果的出现并不意外。一方面,老生比新生有更多的课程安排和课外活动安排(如校内社团活动、校外实习、兼职活动),可支配的时间较少,在患小病的情况下,可能会选择放任不管;另一方面,随着在校时间的增长,老生对家中父母的依赖程度降低,在遭遇到疾病风险后,可能在对风险估计不足的情况下选择消极的应对方式。

大学生的户口类型对就医行为的影响不显著,但从回归系数的符号上看,与消极治疗方式(参照组)相比,农村户口的学生更倾向于选择自我治疗的方式,而城镇户口的学生选择到医疗机构就医的概率更高。这一结论与现实情况相符,其根本原因在于城乡家庭经济状况的差异性,一般而言,城镇家庭的经济状况要好于农村家庭,较好的收入情况使得对医疗服务的需要转化为有效需求成为可能。这也可以从大学生生活费用的回归系数上得到证实,大学生的生活费用越高,选择更为积极治疗方式的可能性就越大,每增加1元的月生活费用,可以相应提高0.39%自我治疗的概率和0.27%到医疗机构就医的概率。但需要指出的是,生活费对大学生就医行为的影响并不显著,原因可能是这一变量对大学生及其所代表的家庭经济状况的衡量较为粗糙。

令人意外的是,拥有医疗保险对大学生的就医行为没有正向促进作用,从回归系数的符号上判断,这种影响是负向的,即拥有医疗保险的大学生反而更倾向于对已经发生的疾病风险置之不理,这种负面影响在去医疗机构就医和参照组之间的对比上更为突出,医疗保险变量在5%的置信水平下显著,且符号为负。这一结果虽然与李芬对海南大学在校学生就医行为的研究结论[16]一致,但有悖于现有的大多数研究结论,可能的解释是现有针对大学生的医疗保险制度的实施效果并不明显,大学

生并没有真正从参加的医疗保险制度*大学生参与的医疗保险制度主要包括商业性

的健康保险、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以及城镇居民医疗保险制度,本文的描述性统计显示,城镇居民医保是参保大学生群体中主要参与的险种。中获得实惠,对医

疗保险制度的福利认同感不高,这与医保制度的宣传不到位、医疗费用报销机制不合理以及费用补偿标准过低等密切相关。

健康变量方面,首先是自评健康状况,不管是自我治疗还是去医疗机构就医,自评健康对大学生就医行为均具有统计意义上的显著性,而且影响的方向与预期相符,即相比较自评健康为好和非常好的大学生,那些自评健康为差和一般的大学生更倾向于采取积极的就医行为。但在四周患病情况方面,回归结果却与我们的预期相反,没有患病群体要比患病群体的就医行为更加积极,这种情况同样出现在以慢性病所代表的长期疾病冲击上。可能的原因有:一是自我报告发病率指标的准确性依赖于被调查者的记忆力,在数据采集过程中会存在误差,从而导致估计结果有偏;二是本文所使用的慢性病指标来自于问卷中“医生是否给你下过胃病的诊断”的询问结果,对于身体各项机能处在巅峰状态的大学生,他们通常对自己的身体过于自信,因此对于此类疾病,他们的通常做法是放任不管。身体质量指数对大学生就医行为有显著影响,回归结果显示,随着身体质量指数的提高,大学生采取积极就医行为的概率更高,这是因为身体质量指数通常有一个正常范围,太高或太低的指数值都是不健康的表现,随着指数值的增加,也就是“长胖”时,可能会导致一些疾病的发生,如高血压、消化系统疾病和内分泌系统疾病,从而改变大学生的就医行为。除去遗传因素外,一般认为,身高反映了个体在儿童时期的营养摄入状况,更高的身高代表了更好的营养摄入状况,而营养供给情况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家庭的经济状况。因此,身高越高,大学生的就医行为会越积极,这一结论也在意料之中。(一)主要结论

本文选取年龄、性别、年级、户口类型、医疗保险情况以及健康状况等变量,基于

广东省高校在校学生的问卷调查数据,采用Multinomial logit模型估计了大学生就医行为效用函数,为理解大学生的就医行为及其影响因素提供了经验证据。本文的实证结果表明:第一,年龄对大学生的就医行为有显著影响,年龄越大,选择积极就医行为的可能性越大;第二,与男性大学生相比,女性大学生选择自我治疗和到医疗机构就医的概率更高;第三,大学新生要比老生更有可能选择自我治疗和到医疗机构就医;第四,是否拥有医疗保险对大学生的就医行为没有显著影响,这说明政府针对大学生群体实施的医疗保险制度的福利性没有得到很好的体现,制度的实施效果并不明显;第五,以自评健康衡量的健康状况对大学生的就医行为有显著影响,自评健康状况越差,选择积极就医行为的概率越高。

(二)政策启示

作为一个社会特殊群体,大学生的就医行为往往容易被忽视,原因在于大学生所处的年龄阶段被认为代表了较好的健康状况。但大学生作为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他们对健康需求以及由此引致的对医疗服务需求的满足应该引起社会的关注。在这一背景下,本文的研究结论具有明显的政策含义:其一,政府部门要合理配置社会医疗卫生资源,加强基层卫生服务体系建设,特别是高校及社区医疗机构建设投入,更好地满足大学生群体的医疗服务需求;其二,在将大学生纳入社会医疗保险体系时要充分考虑群体的就医特征,让大学生从社会医疗保险制度中得到实惠,体现制度的福利特征;其三,继续完善现有大学生社会医疗保险制度的微观运行机制,如简化补偿流程、提高补偿标准以及完善补偿机制等,提高制度建设质量;其四,高校应加强对在校大学生的医疗保险知识和健康知识宣传,提高学生的风险意识和风险应对意识,引导大学生在疾病风险发生后进行理性就医。上述四点的整体推进和协同发展,将有助于大学生群体形成更为理性的就医行为选择,提高大学生整体的健康水平。

【相关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 中国统计年鉴(2012)[M]. 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12.

[2] 舒尔茨. 改造传统农业[M]. 北京: 商务印书馆, 1987.

[3] Grossman M. The Demand for Health: A Theoretical and Empirical Investigation[M]. UMI, 1972.

[4] Andersen R M. A behavioral model of families’ use of health services[M]. Research Ser., 1968.

[5] Salvado J C. The Determinants of Health Care Utilization in Portugal: An Approach with Count Data Models[J]. Swiss Journal of Economics and Statistics, 2008,144(3).

[6] Rosenberg M W, Wilson K. Gender, poverty and location: how much difference do they make in the geography of health inequalities?[J]. Social Science & Medicine, 2000,51(2).

[7] Lindelow M. The Utilisation of Curative Healthcare in Mozambique: Does Income Matter?[J]. Journal of African Economies, 2005,14(3).

[8] Schoen C, Doty M M. Inequities in access to medical care in five countries: findings from the 2001 Commonwealth Fund International Health Policy Survey[J]. Health Policy, 2004,67(3).

[9] Phillips. Effect of economic reform on the treatment of schizophrenia in China[J]. American Journal of Psychiatry, 1997.

[10] Rosenberg M W, Hanlon N T. Access and utilization: A continuum of health service environments[J]. Social Science & Medicine, 1996,43(6).

[11] 王俊, 昌忠泽, 刘宏. 中国居民卫生医疗需求行为研究[J]. 经济研究, 2008(7):105-117.

[12] 高梦滔, 姚洋. 性别、生命周期与家庭内部健康投资——中国农户就诊的经验证据[J]. 经济研究, 2004(7):115-125.

[13] 潘丹. 中国农村居民医疗服务利用影响因素分析[J]. 农业技术经济, 2010(7):41-46.

[14] 于大川.城镇居民医疗保险是否促进了医疗服务利用?——一项对制度运行效果的实证评估[J].金融经济学研究, 2015,30(5):117-128.

[15] 孙国梅, 张冬梅, 王法艳. 安徽省大学生就医行为及其影响因素分析[J]. 中国学校卫生, 2009,30(5):422-423.

[16] 李芬. 大学生就医行为与医疗保险[J]. 人口与发展, 2010(1):85-91.

行为医学(主编韦波)章节重难点第8章-医患行为

第八章医患行为 一、学习纲要 掌握: 1.就医行为、遵医行为的概念。 2.影响就医行为的因素。 3.医患关系对患者就医的影响。 4.医患关系对医护人员行医的影响。 熟悉: 1.患者的权利和义务。 2.患者角色适应不良的表现。 3.不遵医行为的主要原因。 4.医患沟通的语言技巧。 5.医患关系的类型。 了解: 1.患者常见的心理与行为反应。 2.我国医患关系现状及影响因素。 二、教材精要 【内容简介】 本章首先介绍了患者的角色与行为、就医行为与遵医行为及其影响因素;然后介绍了医患关系及其影响因素,医患沟通与医患沟通技巧及其对医患行为的影响。 【教材知识点】 (一)患者角色与行为 1.患者角色患者是指那些有疾病行为、就医行为和治疗行为的社会人群。患者也是一种社会角色,即患者角色或患者身份。 (1)患者的权利:

1)平等的医疗权:是患者最基本的权利。 2)疾病的认知权:有权利了解自己的病情、治疗措施、疗程和预后等情况,并有权查询和了解与疾病有关的各项治疗费用。 3)知情同意权:有权知晓各种诊治手段的作用、成功率、可能引起的并发症及危险,而且有权利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决定是否采取该诊治手段。 4)隐私保护权:有权要求医务人员对个人隐私保密。 5)免除一定社会责任权:有权根据疾病的性质和严重程度免除或部分免除其健康时的社会责任和角色行为。 6)诉讼权和赔偿权:有权对医生的诊断结果和治疗措施提出质疑,并有权向卫生行政部门和法律部门提出诉讼。 (2)患者的义务: 1)及时就医的义务。 2)配合诊治的义务。 3)遵守医院规章制度的义务。 4)病愈后及时出院的义务。 (3)患者角色适应不良: 1)角色行为缺如:指患者患病后未能进入患者角色,表现为患者未能意识到自己患病,或者意识到自己患病但却拒绝进入患者角色。 2)角色行为冲突:患病后的个体应以患者角色为主,原有的其他社会角色变为从属地位。如果个体存在某种强烈动机超过就医治病的动机时,患者不能或不愿进行这种角色转换,就会产生角色冲突。 3)角色行为减退:指已经进入患者角色的个体,疾病还未痊愈时,不顾自己的病情而从事不应承担的活动,即过早地从患者角色中退出转入常态角色去承担其正常时角色的责任和义务。 4)角色行为强化:患者不愿承认病情好转或痊愈,行为上表现出较强的退缩性和依赖性,表现为患者安于患者的角色,或自觉病情严重程度超过实际情况,或小病大养。 5)角色行为异常:患者因受病痛折磨而悲观、失望,由此导致行为异常。 2.患者行为主要包括疾病行为、就医遵医行为及疾病状态下患者的心理

基于前景理论的患者就医行为决策研究

基于前景理论的患者就医行为决策研究 [目的]本研究遵循行为经济学研究范式,基于前景理论,结合“有限理性”假设,选择重庆市黔江区高血压患者这一特殊人群作为研究对象,从其对就医行为的内涵认知和价值判断入手,分析和描述患者 就医行为决策信念特征的形成过程和在此过程中可能存在的主观系 统性偏差,以及患者在不确定条件下对预期就医行为选择的风险偏好结构。综合外部决策情景因素,完整系统的分析就医行为决策的形成和选定过程,探索在此过程中患者主观系统性偏差、风险偏好和外部决策情景因素之间的相互作用机制,深入挖掘影响患者就医行为价值判断和选择的参考点,并量化患者对参考点的敏感度,从而寻找不合 理就医行为的深层次原因,进而探索适合我国农村环境的农村患者就医行为理论,并尝试提出引导农村患者合理、良性就医行为的有效措施。[方法]本研究基于前景理论,结合认知心理学和实验心理学,采用实验研究的方法,针对患者就医行为决策过程中可能存在的主观系统性偏差和风险偏好设计心理实验,确定影响患者信念特征形成的主观系统性偏差和患者的风险偏好结构。运用问卷调查法收集就医行为决策的外部情景因素和患者个体信息,包括患者的社会人口学特征、政策环境因素,患者的健康素养、自我管理效能、疾病认知状况、生命质量等。数据资料分析采用构建结构方程模型的方法,诠释患者就医行为决策的决策逻辑及机制,并对患者对于决策敏感要素的敏感度进行定量研究,确定患者对预期就医行为进行认知和价值判断的参考点,以及在不确定条件下就医行为决策的风险偏好。[结果]1、患者就医

行为决策的现状在就医时机的选择上,患者延时就医的现象较为普遍。出现不适症状时,73.2%的患者选择延迟就医,通常先以休息或自我医 疗的方式缓解症状,在症状无缓解的情况下才会选择寻求医疗服务帮助。就医方式的选择上,大多数患者选择门诊就医,门诊就医决策多由患者本人或家庭成员做出;住院决策多由患者的接诊医生提出建议, 经患者本人权衡后决定,有一定数量的患者是在门诊就诊时接受医生 的建议而住院。在就医机构的选择上,机构的可及性对于患者的选择 影响较大,相对于医疗机构的级别和服务能力,患者更多的关注到达 机构的便利程度。有多次就诊经验的患者则多根据以往的就诊体验选择就医机构。2、患者就医行为决策逻辑与机制患者的信念特征和决 策时点上的风险偏好结构直接决定了患者的就医行为决策。外部环境中的情景因素通过与患者的认知能力、价值观念、经验阅历等主观因素相互作用而形成患者的信念特征,信念特征与外部环境中政策因素 和客观限制条件相结合,形成患者的决策参考点,参考点是患者做出 决策的直接依据。在自身需求的引导下,患者基于信念特征和参考点 对预期行为进行认知和价值判断,按照“满意”原则而非“最佳”原 则进行选择。大多数患者达到近期缓解疾病症状的目的即“满意”, 通常不愿意为改善远期的健康状况在近期增加经济支出从而获得“最佳”的疾病控制效果。决策时点上患者的风险偏好会对患者的最终决策产生直接影响。3、患者就医行为决策的敏感要素及其作用机制(1)患者在对预期就医行为进行认知和价值判断过程中会受到代表性直觉、易得性直觉、锚定和调整三类直觉偏差的影响;在评价阶段,其风

不同类型高校本科生源质量的实证研究——基于“国家大学生学习情况调查”的数据分析

不同类型高校本科生源质量的实证研究——基于“国家大学生学习情况调查”的数据分析 摘要:近年来,我国高校的快速发展导致不同类型高校本科生源质量的差异引起了广泛关注。本文以“国家大学生学习情况调查”的数据为基础,通过实证研究的方法,探讨了不同类型高校本科生源质量对学生学业成绩和自我评价的影响情况。 关键词:高校本科生源质量;学业成绩;自我评价;实证研究 一、引言 高等教育是我国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不同类型的高校对于培养各类人才起着重要的作用。然而,由于历史、地域、学科发展等因素的影响,不同类型高校的学生源质量存在着一定的差异。因此,了解和分析不同类型高校本科生源质量的实际情况,对于提高教育质量和引导学生成长具有重要意义。 二、研究方法 本文采用“国家大学生学习情况调查”的调查数据作为研究基础。调查涵盖了来自各类型高校的本科生样本,包括综合类高校、理工类高校、师范类高校和财经类高校等。根据样本数据,本文将不同类型高校本科生源质量与学生的学业成绩和自我评价进行相关性分析,并对结果进行统计处理和解读。 三、不同类型高校本科生源质量与学业成绩的相关性分析根据调查样本数据,我们获得了不同类型高校本科生源质量与学生学业成绩之间的相关系数。研究结果显示,不同类型高校本科生源质量与学生学业成绩呈现出一定的相关性。其中,综合类高校的生源质量与学生的学业成绩关系最为显著,其次是

理工类高校和师范类高校,财经类高校的相关性相对较弱。 具体来看,综合类高校在保证学生招生质量的同时,也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这使得该类高校的学生在学习上更加积极主动,对学科知识的掌握和应用能力较强,因此相对容易取得较好的学业成绩。相比之下,理工类高校注重培养学生的专业应用能力,学生在学科知识上的理解和掌握程度相对较高,但可能在其他方面的综合素质表现较弱。师范类高校则侧重培养教师和教育从业人员,其学生在教育理论和实践方面可能具有优势,但学科知识的广度和深度可能相对较低。财经类高校的生源质量与学生成绩的相关性较弱,可能与财经类专业的培养目标和特点有关。 四、不同类型高校本科生源质量与自我评价的相关性分析除了学业成绩外,学生的自我评价也是衡量高等教育质量的重要指标之一。通过对调查数据的分析,我们发现了不同类型高校本科生源质量与学生自我评价之间的相关性。 结果显示,不同类型高校本科生源质量与学生自我评价之间呈现出明显的相关性。综合类高校的生源质量与学生的自我评价关系最为显著,其次是财经类高校和理工类高校,师范类高校的相关性相对较弱。 综合类高校的生源质量较好,学生具有较高的综合素质和自信心,相对容易对自己进行积极评价。财经类高校的学生在专业知识上有一定优势,其自我评价可能较高。理工类高校的生源质量相对较高,但由于专业知识上的特殊性,学生可能对自己的评价较为严谨。师范类高校的学生在教育方面具有专业优势,但由于学科知识的广度和深度相对较低,可能对自己的评价相对较低。 五、结论与建议

大学生在线学习成效及满意度的影响因素探究——基于结构方程模型的实证分析

大学生在线学习成效及满意度的影响因素探究——基于 结构方程模型的实证分析 大学生在线学习成效及满意度的影响因素探究——基于结构方程模型的实证分析 在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和互联网的普及下,网络学习作为一种新兴的学习方式受到了广泛的关注和应用。大学生通过网络学习可以随时随地获取知识,方便灵活,受到了越来越多的青年学子的青睐。然而,随着网络学习的普及,也引发了一些问题,比如线上学习的学习效果以及学习者对于在线学习的满意度等。为了了解大学生在线学习的成效和满意度,本文选择了结构方程模型为研究方法,并探究了其影响因素。 首先,大学生的学习方式对于在线学习的成效具有影响。大学生们可以通过自主学习或者合作学习的方式进行在线学习。自主学习是指学生独立地完成学习任务,强调学生的主动性和自主性。而合作学习则是指学生通过小组学习或者远程教学等方式进行协作学习。研究显示,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的方式对于在线学习的成效有着不同程度的影响。 其次,大学生的学习风格也是影响在线学习成效的重要因素。学习风格指的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所采用的个人习惯和方式,包括表现为视觉型、听觉型和动觉型等。研究表明,不同的学习风格对于在线学习的情境适应性不同,因此也会对在线学习的成效产生一定影响。 此外,大学生在进行在线学习时的学习动机也是影响在线学习成效的因素之一。学习动机是指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动机和目标。研究发现,学生的学习动机对于线上学习的投入和学习成效具有显著影响。具有高度内在动机的学生更容易保持学

习兴趣和积极情绪,从而提高在线学习的成效。 同时,大学生对于在线学习的满意度也是影响因素之一。满意度是评价线上学习效果的一种指标,直接关系到学生对于在线学习环境和教学质量的认可程度。研究发现,教学质量、学习资源以及学习支持等因素会对学生的满意度产生显著影响。 为了验证以上影响因素,本研究采用了问卷调查的方式,以大学生为研究对象,收集了关于学习方式、学习风格、学习动机以及满意度等方面的数据。通过结构方程模型的分析,得到了以下结论: 首先,自主学习对于在线学习的成效具有正向影响,合作学习对在线学习的成效影响较小;其次,学习风格对于在线学习的成效产生了显著影响,动觉型学习者相对于视觉型和听觉型学习者在在线学习中的成效更高;再次,学习动机对于在线学习的成效具有显著影响,具有高度内在动机的学生在在线学习中表现更好;最后,教学质量、学习资源以及学习支持等因素对于学生的满意度产生显著影响。 综上所述,大学生在线学习的成效和满意度受到学习方式、学习风格、学习动机等多个因素的影响。通过科学合理的指导和引导,可以提高大学生在线学习的效果和满意度,从而更好地适应信息技术快速发展的时代 综上所述,大学生在线学习的成效和满意度受到多个因素的影响,包括学习方式、学习风格、学习动机、教学质量、学习资源和学习支持等。自主学习和动觉型学习者在在线学习中取得更好的成效,而合作学习对成效的影响较小。具有高度内在动机的学生在在线学习中表现更好。教学质量、学习资源和学习支持等因素对学生的满意度产生显著影响。因此,通过科

微观经济中消费行为的影响因素分析研究

微观经济中消费行为的影响因素分析研究 消费行为是指个人或家庭在满足自身需求时购买商品或服务的行为。在微观经 济中,消费行为是经济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对经济发展和市场运行起着重要的作用。本文将从收入水平、价格因素、个人偏好以及广告宣传等方面进行分析,探讨这些因素对消费行为的影响。 首先,收入水平是影响消费行为的最重要因素之一。收入水平的提高将带动消 费能力的提升,从而促进消费行为的增加。当个人或家庭收入增加时,他们往往会更倾向于购买更昂贵、更高档次的商品或服务,以满足他们的物质和精神需求。这种现象被称为收入效应,即随着收入的增加,个人或家庭的消费倾向也会增加。然而,需要指出的是,收入对消费行为的影响并不是单向的,消费行为也反过来影响收入水平。例如,大规模的消费能够刺激经济增长,从而提高就业水平和工资水平,进而增加个人或家庭的收入。因此,收入水平和消费行为之间存在着相互关联和互动的关系。 其次,价格因素是消费行为的重要影响因素之一。价格水平的变化会直接影响 到消费者的购买决策。通常情况下,商品价格的上涨会降低消费者的购买能力,从而减少消费行为的发生。相反,商品价格的下降会提高消费者的购买能力,从而增加消费行为的发生。此外,价格水平的变化还会引起消费者对不同商品之间的替代效应与收入效应的权衡。当商品的价格上涨时,消费者可能会寻找价格更低的替代品,以满足自己的需求。因此,在消费行为中,价格因素不仅会直接影响到购买决策,还会间接影响到商品的市场需求和供给关系。 第三,个人偏好是消费行为的重要决定因素之一。个人偏好是指个体对不同商 品或服务的偏好程度。消费者的个人偏好是多样且复杂的,受到文化、教育、家庭背景等多种因素的影响。个人偏好的变化将直接影响到消费者对商品或服务的购买决策。例如,某些消费者可能更倾向于购买环保产品,而另一些消费者可能更倾向

当前女大学生消费行为问题的影响因素分析-2019年文档

当前女大学生消费行为问题的影响因素分析 大学生消费行为问题不是一个孤立的问题,它深深影响着大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的形成。关注、研究大学生消费行为问题应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促进大学生健康、全面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实践意义和理论价值。本文以天津师范大学本科女生为样本进行调查,发现女大学生的消费行为从整体上来看,呈现出多样、健康、积极的主流,但同时也存在着一些错误的消费倾向。这主要表现在:盲目消费;炫耀性消费和攀比消费;消费特点“两极分化”现象严重。笔者认为影响女大学生消费行为问题的因素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一、女大学生的自身因素 (一)女大学生的消费价值观 随着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和外国消费主义观念的传播,一些错误的消费观影响到了当代的女大学生,并且动摇了一些学生对于勤俭节约美德的认同。这些错误的消费观主要有三种:第一,超前消费观。超前消费表现为高消费、借贷消费。第二,攀比消费观。女大学生们在推崇物质化享受的同时,会产生攀比消费的观念。第三,享乐主义消费观。享乐主义消费观把消费当成是人生存的唯一目的,把对感官欲望、物质欲望的享受和追求看做人生幸福的唯一目标。 (二)女大学生的心理因素 1.认同心理 在女大学生的消费行为中,认同心理起着重要的作用。比如,身边朋友、同学等对商品或服务的看法和评价会影响女大学生的购买决策。另外,当使用某种商品成为一种时尚时,即使有些女性消费者不需要或不喜欢这类商品,但受到虚荣心、从众心理的影响,她们也有可能购买该类商品。 2.自尊心理 这种心理反映在消费行为方面,使她们喜欢独立自主地选购商品,还希望别人效仿自己,经常以自己的购物眼光、标准、习惯和爱好来分析和评价别人

大学生消费调查报告调查目的

大学生消费调查报告调查目的 大学生消费调查报告调查目的 引言 消费是人们生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而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大学生的消费水平也逐渐提高。因此,对大学生的消费行为进行调查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旨在通过对大学生消费行为的调查研究,探讨大学生消费的特点、影响因素以及对学生个人和家庭的影响,以期为大学生消费教育和消费政策制定提供参考。 一、调查目的的背景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家庭经济状况的改善,大学生的消费水平与日俱增。在高等教育的大环境下,大学生消费的特点和趋势已引起人们的广泛关注。因此,对大学生消费行为进行科学调查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调查目的的重要性 1. 了解大学生消费行为的特点 大学生是社会的一支重要力量,他们的消费行为直接关系到国家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了解大学生的消费特点,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把握大学生消费需求和趋势,为相关企事业单位提供市场依据和决策参考。 2. 探寻大学生消费的影响因素 大学生消费行为的形成受到多种因素的综合影响,包括社会环境、家庭条件、同伴影响以及自身需求等。通过调查研究可以深入了解这些因素对大学生消费行为的影响程度和影响方式,为相关部门提供科学依据,制定更精准的消费政策。 3. 分析大学生消费对个人和家庭的影响

大学生消费行为的特点和趋势直接影响到大学生个人的成长和发展。对于学生而言,合理的消费行为可以培养他们理财意识、消费观念和独立生活能力。同时,大学生的消费行为也会对家庭经济状况产生一定的影响。了解大学生消费对个人和家庭的影响,可以帮助家庭更好地提供支持和引导。 三、调查方法与步骤 1. 调查方法 本次调查采用了问卷调查和访谈相结合的方式。问卷调查可以广泛收集到大量的数据,从全面的角度了解大学生的消费特点和趋势。而访谈则可以深入了解一些大学生消费行为的背后原因和影响因素。 2. 调查步骤 (1)问题定义:明确研究的问题和目标,确保调查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2)问卷设计:根据调查目的和研究问题,设计问题结构合理、具有可操作性的问卷。 (3)样本选择:选取一定数量的大学生作为调查对象,确保样本的代表性。 (4)问卷发放与回收:将问卷发放给调查对象,确保问卷数量足够,收集到尽可能多的有效数据。 (5)访谈记录:选择一部分调查对象进行访谈,记录和分析访谈内容。 (6)数据分析与总结:对收集到的数据进行整理、分析和总结,形成调查报告。 四、调查目标和预期结果 1. 调查目标 通过对大学生消费行为的调查研究,深入了解大学生的消

当代大学生消费行为问题研究

当代大学生消费行为问题研究 【摘要】 当代大学生消费行为问题研究摘要: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 大学生消费行为日益引起人们的关注。本文从消费观念变迁、影响因素、消费行为特点、存在问题及改进建议等方面展开讨论。研究发现,大学生消费观念逐渐趋向个性化和多元化,受多方面影响。大学生消 费行为呈现出理性消费、追求品质、注重体验等特点,但也存在消费 过度、盲目消费等问题。探讨了消费行为问题的深层原因、未来研究 方向以及社会应对方式,旨在为促进大学生消费行为的健康发展提供 参考。 【关键词】 大学生消费行为、消费观念、消费行为特点、消费问题、改进建议、消费行为因素、消费行为研究、社会应对、消费行为原因、未来 研究方向、大学生生活消费。 1. 引言 1.1 背景介绍 当代大学生消费行为问题日益受到关注,大学生作为新一代消费 者群体,其消费行为不仅影响着个体及家庭经济状况,也对社会经济 发展及环境产生重要影响。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变迁,大学 生消费观念和行为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从过去注重节俭和实用到现

在更加注重品质和个性,大学生消费观念不断与时俱进,呈现出多样 化和个性化的趋势。 与此社会各界对大学生消费行为的关注也日益增加。消费行为导 向着市场的需求和消费模式的变化,因此了解大学生消费行为的特点 和问题,对于指导和促进消费市场的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对当代 大学生消费行为问题进行深入研究,可以帮助提高大学生的消费意识 和素质,引导他们形成理性消费观念,促进社会和谐发展。 1.2 研究意义 现代大学生消费行为问题研究的意义在于能够深入了解当代大学 生消费行为的特点、变迁和存在的问题,为制定有效的消费教育政策、引导青年学生形成正确的消费观念提供科学依据。 研究可以帮助我们了解大学生消费观念的变迁。随着社会经济的 快速发展和信息的普及,大学生消费观念不断更新和变化。通过研究,可以发现不同年龄、性别、专业背景的大学生对消费的理解和态度有 所不同,为针对性的消费教育提供指导。 研究可以揭示影响大学生消费行为的因素。大学生作为未来社会 的中坚力量,其消费行为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如家庭背景、同龄人 的消费水平、媒体宣传等。了解这些影响因素有助于更好地引导大学 生良好的消费行为。 最重要的是,研究有助于发现大学生消费行为中存在的问题,并 提出相应的改进建议。大学生消费行为中存在诸如盲目消费、消费陷

基于统计分析的大学生消费调查

基于统计分析的大学生消费调查 【摘要】 本文基于统计分析的大学生消费调查,旨在探究大学生的消费行为特征及其影响因素。在研究方法上,通过问卷调查和数据分析,对大学生消费水平、消费结构、消费偏好、消费观念等进行详细统计和分析。研究结果显示,大学生消费以食品饮料、服饰美容和娱乐休闲为主,消费受到家庭经济状况、社交圈子以及媒体影响较大。结合消费趋势预测,本文提出了对大学生消费行为的建议,如理性消费、积极储蓄,培养正确的消费观念和消费习惯。通过本研究可更好地了解大学生消费现状,为大学生消费管理和指导提供科学依据。 【关键词】 大学生、消费调查、统计分析、消费水平、消费结构、消费影响因素、消费偏好、消费观念、消费趋势、消费行为、建议。 1. 引言 1.1 研究背景 通过对大学生消费行为进行深入调查和分析,可以更好地了解大学生的消费特点和规律,为相关部门提供科学的消费政策建议,促进经济的稳步发展和大学生消费能力的提升。 1.2 研究目的

研究目的是为了深入了解大学生的消费行为和消费观念,探究其 消费水平、消费结构、消费影响因素、消费偏好以及消费观念的情况。通过对大学生消费的统计分析,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他们的消费 行为特点,为制定针对性的大学生消费政策提供参考和依据。通过对 大学生消费行为的调查研究,还可以预测未来大学生的消费趋势,为 商家和社会提供有益的市场信息和参考建议。通过本次研究,我们旨 在揭示大学生消费行为背后的规律与变化,为大学生消费提供更有效 的指导和管理,促进大学生消费理念的健康发展和建设。 1.3 研究方法 本研究采用问卷调查的方式收集数据,并对大学生消费行为进行 统计分析。我们设计了一份涵盖消费水平、消费结构、消费影响因素、消费偏好和消费观念等方面的问卷,确保能够全面了解大学生的消费 情况。问卷中包括单选题、多选题、量表题等多种题型,以确保数据 的多样性和准确性。 我们在选取调查样本时,采取了分层抽样的方法,确保样本的代 表性。我们在各个学院、年级中进行随机抽样,以保证样本的多样性 和广泛性。在问卷发放和回收过程中,我们采用了在线调查和线下调 查相结合的方式,以提高问卷回收率和数据的完整性。 在数据分析阶段,我们将运用SPSS等统计软件对收集到的数据进行分析,包括描述性统计、相关分析、回归分析等方法,以获取大学 生消费行为的整体情况和规律。通过以上研究方法的科学设计和严谨

大学生空心病状况及影响因素分析——以武汉理工大学为例

大学生空心病状况及影响因素分析——以武汉理工大学为例 摘要】空心病是指一种由价值观缺陷导致的心理障碍,它在大学生群体中表现 得非常突出。近年来,大学生群体的心理问题愈来愈受到社会的广泛关注,空心 病作为一个新的病理概念,体现着当代青年的心理现状和表现形式。目前,对于 空心病的差异化成因和针对性政策研究还不够深入。本文以武汉理工大学为例, 旨在通过对问卷调查结果的数据分析,了解大学生空心病在不同年级、性别、专 业上罹患状况的差异程度,进行深入的心理学层面的探析并为大学生潜在性空心病、空心病以及趋向于发生“病变”的病症提供解决方法,进行针对性干预并引起社会 重视。 【关键词】大学生;空心病;影响因素;对策 【中图分类号】R39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8231(2019)06-0294-04 1.空心病的现状与研究问题 1.1 研究问题与动机 空心病是近几年才出现的心理学概念,空心病的正式表达是“价值观缺失所 导致的心理障碍”。其最早由北京大学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中心副主任、总督导、精神科主治医师徐凯文在2016年11月的《时代空心病与焦虑经济学》中提出, 其中表示30.4%的北大学生“兴趣低落、兴趣减退、快感缺乏”,症状表现与抑郁 症极相似,但按照抑郁症的治疗方式没有效果[1]。“空心病”的提出引起了社会各 界的强烈关注与重视,但就目前的研究而言,空心病仅以北大学生作为调查对象 缺乏广泛性、普遍性,需要对不同年级、专业、性别、地域等学生罹患空心病的 针对性分析。除此之外,相关的解决方案过泛,实践性不强,对于学生和校方而言,在短期内很难及时发现和解决。 1.2 研究意义 这一研究旨在探索空心病的个体差异性特征,厘清年级、性别、学科对空心 病状况的差异化影响。在此基础上分析相关对策,为大学生心理健康发展有力支 持和解决方向。同时,找出大学教育不同阶段、不同性质的科目与大学生自我认 同之间的关系,为社会教育模式、父母、学校教育方法提供改进意见。 此研究关注到未引起足够重视的空心病,且对其个体差异特征及其对自我认 同和社会现实间的关联构建进行探索和分析。 2.研究对象与内容 2.1 研究对象 基于大学生问卷调查的可行性,本研究采用问卷调查法,针对理科学院与文 科学院的同学进行问卷发放。共调查223名大学生,剔除不合格问卷,有效问卷221份,有效率为99.1%。其中在性别占比上男生51.1%,女生48.9%;在不同年 级分段上,大一学生29.9%,大二学生56.6%,大三学生8.6%,大四学生4.9%; 在专业上,文科学生47.5%,理科学生52.5%。 2.2 调查方法 采用随机抽样调查法,包括的一般信息有性别、年龄、专业、年级。调查前 对问卷的调查内容进行说明,打消被调查者的心理疑虑,提高调查结果的真实性 和可靠性。本调查根据北京大学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中心副主任、总督导、精神 科主治医师徐凯文提供的《空心病量表》、《空心病问卷介绍和评分标准》进行 研究和分析,调查结果按分值分为正常、轻度异常、中度异常和重度异常。

大学生各专业论文中的实证研究与质性研究比较

大学生各专业论文中的实证研究与质性研究 比较 在大学生的学术研究中,实证研究和质性研究是两种常见的研究方法。实证研究是一种基于数据和统计分析的定量研究方法,而质性研 究则注重深度理解和描述性分析。本文将比较这两种研究方法的特点、应用领域以及优缺点。 一、实证研究 实证研究是一种以数据为基础,通过收集、分析和解释数据来回答 研究问题的方法。它注重量化分析,利用统计学方法检验假设,并试 图得出普遍化的结论。在大学生的专业论文中,实证研究通常会使用 问卷调查、实验设计和统计分析等技巧。 实证研究的优点在于可以提供客观、可重复的结果。通过大样本的 数据收集和统计分析,实证研究可以得出较为准确的结论,具有较高 的科学性和可信度。此外,实证研究可以帮助揭示现象背后的规律和 因果关系,有助于进一步理解和预测。 然而,实证研究也存在一些限制。首先,实证研究对于研究问题的 限制较大,只能回答“是”或“否”的问题,难以涉及更为复杂的社会现象。其次,实证研究在数据分析过程中需要严格控制变量,忽略了个体的 差异性和多样性。最后,实证研究常常需要较长的时间和大量的资源,对于一些实践性的问题来说不太实用。 二、质性研究

质性研究是一种注重深度理解和描述性分析的研究方法。与实证研 究相比,质性研究更加关注个体的观点、经验和行为,并通过观察、 访谈和文本分析等手段收集和分析数据。 质性研究的优点在于可以提供丰富的细节和深入的理解。通过对个 体的访谈和观察,质性研究可以深入挖掘问题的本质,揭示更多的因 果关系和背后的意义。此外,质性研究对于涉及个体感受、观点和体 验等主观因素的问题更为适用。 然而,质性研究也存在一些限制。首先,质性研究的结果较为主观,受到研究者的观点和主观判断的影响。其次,质性研究的结果难以普 遍化,只适用于具体的情境和背景。最后,质性研究的数据分析过程 较为复杂,需要较高的研究技能和经验。 三、实证研究与质性研究的比较 实证研究和质性研究在方法论和应用领域上存在明显的差异。实证 研究更适用于定量分析和普遍化的结论,而质性研究则更适用于深度 理解和特定情境下的研究问题。两种方法各有优势,可以根据研究问 题的不同选择合适的方法。 然而,在实际研究中,实证研究和质性研究并不是严格对立的,更 多的是相互补充和结合。很多研究会同时使用定量和定性方法,通过 综合分析来得出全面的结论。比如,在某个教育研究中,可以先通过 实证研究收集问卷数据,然后再通过质性研究深入访谈少数幸福学生,从而更好地理解他们的幸福感。

影响大学生消费行为的因素分析

影响大学生消费行为的因素分析 Summary:当前大学生在消费上出现的攀比、无计划消费、人情消费过度等现象是受多方面影响的,这些既与个人的价值取向有关,也与社会大环境的负面思潮有关。本文就影响大学生消费行为的因素加以分析。 Key:大学生;消费行为;因素分析 : G645.5 : A DOI编号: 10.14025/https://www.360docs.net/doc/1f19309037.html,ki.jlny.2015.04.069 1 个人内在因素的影响 大学生出现的不良消费行为很大一部分因素源于自身心理不够成熟。现在的大学生中大多数都是独生子女,当他们在学习、生活以及人际交往中受到一些不良消费观的影响时,部分学生往往不能及时调整自己的心理和行为,而出现随大流、攀比、无节制的高消费行为,这些不良的消费行为不仅对家庭造成经济负担,而且也影响了学生身心的健康成长。作为正处在成长阶段的大学生,他们一旦缺乏好的指引和向导,在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等各种思潮的冲击下,往往显得十分迷茫,不知道怎样合理作出消费选择,心理出现扭曲、不平衡且越来越注重物质上的享乐,偏离节俭淳朴的人生原则。据调查,74%的同学有消费

透支现象,35%的同学有过为了买奢侈品或者去旅游、看明星演唱会而打工的经历,有75%的同学曾经有过借钱度日的经历。这些数据都表明了,当代大学生在消费中自身缺乏理性的消费和理财能力。自控能力的不足也是导致大学生消费时产生了很多违背初衷的原因。 2 外部社会环境因素的影响 社会是个大环境,人作为社会环境下的产物,人是在情境中的。不良的社会风气势必从方方面面影响大学生的消费行为。大众传媒传播的低俗信息、家庭环境中父母的溺爱,接受不正确的消费观念、校园内外环境的影响等,使得一部分大学生迷失了正确的消费方向,从而出现了无节制的高消费行为,部分大学生群体走入了非理性消费的误区。 2.1 大众传媒的影响 大众传媒作为传播媒介,在现代社会中所起的作用越来越明显。有研究表明,目前青少年对于社会的基本认识,对游戏规则的把握,甚至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形成,90%以上的影响来自于传播媒介,这就说明了大众传媒对大学生产生的影响之深。随着网络科技的发达,媒体信息传播量的变快变广,一些商家通过网络、广告、电脑、手机等传播媒介,利用大学生的不成熟思想,触动他们的感官刺激,吸引他们进行消费。在大学校园里我们经常可以听到一些大学生能够很流利地说出各种广告词。如“爱我所(索)爱,无可取代”,“我的地盘,我做主”等,这些广告词常常能迅速转化为学生的日常词汇,并很快体现在他们的消费行为上,大学生虽然是拥有广博知识面的人,但在消费意识、消费心理还不成熟,很容易受外界环境的影响,使自己的消费趋向于媒体传播所指引的方向。而一些广告媒介为了提高其经济效益,常常置道德于不顾,宣扬一些

大学生消费调查报告调查过程

大学生消费调查报告调查过程 大学生消费调查报告调查过程 导言 消费行为是现代社会中人们重要的经济活动之一,而大学生是未来社会的重要力量。了解大学生消费行为对于研究市场需求、指导产品开发和优化营销策略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将介绍一项关于大学生消费行为的调查项目,探讨调查过程以及得出的结论。 一、调查目的和设计 调查目的:了解大学生的消费行为和消费特点,探讨其对产品品牌、价格、质量和推广策略等因素的关注程度和偏好,以及其消费决策的影响因素。 调查设计:采用问卷调查的方式,以大学校园为调查对象的原野,调查时间跨度为一个月。问卷由三个部分组成:个人信息、消费习惯和消费态度。采用随机抽样的方法,每个学院随机选择100名学生作为调查对象,共计1000名大学生参与调查。 二、调查过程 1. 问卷设计 调查工作开始前,研究团队对主题进行深入研究,根据研究目的设计问卷。问卷设计要兼顾问卷的具体性、易理解性和调查问题的全面性。经过几轮修改和讨论,最终确定了具体的问卷内容和题型。在设计过程中,特别注重平衡量表,避免出现太多的极端选择。 2. 问卷发放 问卷设计完成后,研究团队联系学校并获得许可。然后,与学

校合作确定调查时间和地点,并获得学生的参与同意。问卷发放前,研究团队向调查对象简要介绍研究目的并保证调查结果的匿名性和保密性。问卷由团队成员发放给被调查者,并给予足够的时间填写。 3. 数据收集 问卷收回后,研究团队对回收的数据进行整理和归纳。为了确保数据的准确性,研究团队检查问卷的完整性并排除一些填写错误的情况。对于缺少重要信息的问卷,团队将与被调查者联系以获取更多细节。 4. 数据分析 数据整理完成后,研究团队使用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主要使用频数分析、交叉分析和回归分析等方法,对问卷中的问题进行统计和分析。通过数据分析,研究团队得出大学生消费行为的一些重要特点和规律。 三、调查结果和分析 1. 个人信息调查 通过个人信息的调查,可以了解大学生的年龄、性别、专业、家庭背景等个人特征。这些信息有助于分析大学生消费行为的差异和偏好。例如,调查结果显示女生更注重品牌和外观,而男生更注重性能和价格。 2. 消费习惯调查 通过消费习惯的调查,可以了解大学生的购买频率、消费金额、购买渠道等方面。调查结果显示大学生的消费习惯呈现多样性和动态性,更倾向于线上购物和社交媒体推广。 3. 消费态度调查 通过消费态度的调查,可以了解大学生对产品质量、价格、推广策略和售后服务等方面的态度。调查结果显示大学生对产品

大学生就业影响因素分析

大学生就业影响因素分析 ---基于Logit 模型 信息与计算科学 2005级刘小润 指导教师王莉莉讲师 摘要:目前,大学生就业问题是我国就业问题重点之一。从影响大学生就业的因素出发,对我校05级信息与计算科学的毕业生进行调查,搜集数据,建立Logit模型,并通过模型估计和检验,从定量和定性角度分析影响大学生就业的主要因素,发现大学生的性别特征、英语水平、计算机水平、社会实践和兼职经验等因素对就业机会比率的影响作用大. 关键词:logit模型,回归,就业 Survey Analysis to Factors Influencing Employment --- based on Logit Model Liu Xiao-Run Information and Computational Science,Grade 2005 Directed by Wang Li-li(Lecturer) Abstract:At present, the employment of college students is one of the key issues of employment in China. From the factors affecting the employment of college students, the paper conducts a questionnaire survey to graduates of Information and Computer Science, grade 2005 of sichuan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to collect data and establish a Logit model. Then by model estimation and testing, the paper analyzes the main factors relevant to college students' employment from the quantitative and qualitative angles and finds that such factors as graduates' gender, English level, Computer level, social activities, and part-time work experience play a relatively greater role in their job opportunities. Key words: Logit model, Return, Employment 1引言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飞速发展,高等院校每年的毕业生数量在快速增长[1],据了解,2009年我国高校毕业生规模达到611万人,比往年增加52万人。其中,四川省高校毕业生有28.18万人。四川农业大学今年有本专科毕业生5544人,研究生870人。 毕业生就业问题成为众多高职院校关注的热点和难点。解决大学生的就业问题成了建设和谐社会,促进经济稳定发展以及大学生实现社会价值与自我价值的需要所面临的重大问题,这直接关系

广州市儿童就医行为及其影响因素调查

广州市儿童就医行为及其影响因素调查 黄绪琼;张丽;蔡帆;晁洁;王颖;张建华 【摘要】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children′s medical-care-seeking behavior and explore the main influencing factors for children′s medical-care-seeking behavior , to guide children′s parents to conduct correct medical -care-seeking mode.Methods According to the administrative map of Guangzhou , we divided Guangzhou into three areas .Using pure random sampling method , we selected one district/county -level city from each area , and we at last selected Haizhu district , Baiyun district and Conghua district from the three different areas .In the three districts, we enrolled parents′of children as respondents by random encounter in the major gathering places for child ( in parks or at school gates ) .From April to June in 2014, a self-designed questionnaire for the status of children′s medical-care-seeking conduct in Guangzhou was adopted .The content of the questionnaire included children′s basic information , post processing mode after getting general diseases and its influencing factors, the medical setting chosen to seek medical care at the latest disease attack and its influencing factors .A total of 1 500 questionnaire were distributed , and 1 205 effective questionnaires were collected , with an effective recovery rate of 80.3%. Results For"general processing mode after finding diseases in children", there were 689 (57.2%) respondents who chose to observe first, 417 (34.6%) choose to seek for medical care immediately , 87 (7.2%) chose to purchase drugs from drugstore, and 12 (1.0%) chose to bring their

网络消费及其影响因素基于中国数据的实证研究

网络消费及其影响因素基于中国数据的实证研究 一、本文概述 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和互联网的普及,网络消费已成为现代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网络消费不仅改变了人们的购物习惯,也对企业的营销策略和整个社会的经济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然而,网络消费的发展并非一帆风顺,其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包括消费者个人特征、网络环境、产品特性等。因此,深入探究网络消费及其影响因素,对于理解网络消费市场的运行机制,促进网络消费的健康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本文旨在基于中国数据,对网络消费及其影响因素进行实证研究。我们将对网络消费的概念进行界定,明确研究范围。然后,通过文献综述,梳理网络消费的发展历程和影响因素的相关理论。在此基础上,我们将构建理论模型,并提出相应的研究假设。接着,利用中国数据,运用统计分析方法对理论模型进行检验,揭示各影响因素对网络消费的具体作用机制。根据研究结果,提出促进网络消费健康发展的政策建议,为政府、企业和消费者提供决策参考。 本文的研究不仅有助于深化对网络消费及其影响因素的理解,还可以为网络消费市场的监管和发展提供科学依据,对于推动中国网络消费市场的健康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文献综述 随着电子商务的快速发展和互联网的普及,网络消费已成为现代消费的重要组成部分。众多学者对此现象进行了深入研究,探讨了网络消费的影响因素及其作用机制。本文将从消费者个体特征、网络环境、产品特性以及社会文化因素等方面,对已有文献进行综述。 消费者个体特征是影响网络消费的关键因素之一。研究发现,消费者的年龄、性别、教育背景、收入水平等都会影响其网络消费行为。例如,年轻人和受过高等教育的人群更倾向于网络购物,因为他们通常更熟悉互联网技术,也更容易接受新的消费方式。消费者的心理特征,如感知风险、信任感、创新精神等也会对网络消费产生重要影响。 网络环境是网络消费的重要影响因素。网络环境的便利性、安全性、信息丰富性等因素都会直接影响消费者的购物意愿和购买行为。例如,网络购物的便利性使得消费者可以随时随地购物,而网络支付的安全性则保障了消费者的权益。网络购物平台的信息丰富性为消费者提供了更多的选择,使得消费者可以更加便捷地找到满足自己需求的产品。 再次,产品特性也是影响网络消费的重要因素。研究发现,产品的标准化程度、价格、品牌知名度等因素都会影响消费者的网络购买决策。标准化程度高的产品通常更适合网络购物,因为消费者可以通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