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部门和非公共部门劳动力收入差距研究

公共部门和非公共部门劳动力收入差距研究作者:万相昱唐亮张晨

来源:《产业经济评论》2021年第02期

摘要:应用内生转换模型考虑收入对于部门选择的影响,文章对非公共部门和公共部门的收入方程进行估计,估算部门收入差距。实证结果表明,部门间收入差距显著存在,受到一系列人口特征的影响。男性在公共部门能够获得更高的收入,但是对于女性,收入溢价存在于非公共部门。男性的收入差距伴随着学历层次的提高而增加。已婚和拥有户主身份的男性,在非公共部门中更能够获得较高的收入。健康状态和党员身份能够显著增加男性和女性的部门收入差距。

关键词:公共部门;非公共部门;收入差距;内生转换模型

一、引言

行为选择和行为结果的联合建模是微观计量领域的重要内容。Heckman(1979)指出,如果不考虑选择行为,直接进行与选择结果相关的模型估计会造成样本选择偏差,因此,涉及微

观领域的计量模型均首先考虑是否存在选择偏差,如果存在,如何进行修正。Heckman两步法作为解决选择偏差的经典方法已经被广泛运用到各种微观问题的实证研究,比如工资率方程的估计。由于存在非劳动参与,导致样本工资率不可观测。传统两步法首先对劳动参与方程进行估计,计算得到逆米尔斯比作为工资率方程中误差项条件均值的估计,最后得到工资率方程。传统两步法可能存在的问题是在设定第一步选择方程时并没有考虑第二步的选择结果,对于工资率方程的估计,个人在选择是否参与劳动时,工资应作为一个重要影响因素出现在选择方程中,缺少工资变量的劳动参与决策并不符合经济理论和常识。为了解决这个问题,Lee (1978)提出了一个针对定性和受限被解释变量的联立方程模型,在进行选择方程构建时引入第二步的选择结果,被称为内生转换模型。内生转换模型具备两个优点:(1)将选择结果作为行为选择的影响因素,符合经济理论和现实;(2)能够估计出同一个体不同选择状态下的选择结果,即反事实结果,便于进行因果关系判断。

文章应用内生转换模型对公共部门和非公共部门的劳动力收入差距进行实证检验。部门选择和部门收入差距的研究由来已久,其原因可以从三个角度进行分析。第一,劳动力选择公共部门是为了规避外部冲击比如经济改革,降低失业的可能,即追求“稳定性”,因此公共部门较低的收入水平可能是由于较高的工作保障。第二,非公共部门工资收入更倾向于属于“效率工资”,因此相比公共部门,非公共部门收入可能更高。Salop(1979)指出,为了降低人员流动成本、提高公司效率,私营部门雇主倾向于支付高于劳动力市场均衡价格水平的工资。Shapiro 和Stiglit(z1984)认为雇主提供高于均衡价格的工资是为了减少员工的偷懒行为。第三,非公共部门的高收入可能是为了补偿相比公共部门较低的福利水平(Estrin等,1995)。因此,部门收入差距从理论上显著存在,研究目的在于应用内生转换模型计算公共部门和非公共部门的收入差距,然后对教育、经验等变量对部门选择的影响及其回报率进行分析。

文章结构安排如下:第二部分为部门收入差距的研究成果,第三部分进行模型设定和变量选择,第四部分为实证结果分析,最后为文章研究结论。

二、文献综述

公共部门和非公共部门之间的收入差距已经得到了普遍证实。Gyourko和Tracy(1988)在估算工资率差距时考虑了内生性选择问题,研究发现工资率溢价显著出现在公共部门。Moulton,(1990)对20世纪80年代美国联邦政府和私人部门之间的工资差距进行研究,发现控制职业和地区因素后,工资差距逐渐缩小。Mueller(1998)利用分位数回归对加拿大公共部门和私人部门的工资率差距进行实证检验,结果表明政府工作人员的工资更高,即公共部门存在工资率溢价。Heitmueller(2006)对发达国家的部门收入差距进行研究,发现女性群体中,公共部门收入显著更高。Cho等(2010)对比美国和韩国不同部门的收入差距,发现在韩国,私人部门工资更低,工作时间更长、美国私人部门的工作时间同样较长,但是工资收入更高。

国内学者关于中国公共部门和非公共部门收入差距的研究同样很多。尹志超和甘犁(2009)基于CHNS调查数据发现1997年之前公共部门工资收入低于非公共部门约2.9%,2000-2006年公共部门收入则显著更高,并且这种差距逐渐扩大。朱南苗等(2011)基于家庭消费角度,认为近年来中国出现的公共部门工资溢价现象可能源于非公共部门收入系统性的低报,考虑低报可能,公共部门工资溢价不足2%。张义博和付明卫(2011)持有相同的观点,1997年之前非公共部门具有工资优势,教育回报也更高,2000-2009年公共部门工资水平更高,此阶段两部门的教育回报相近。姜励卿和钱文荣(2012)基于2010年浙江省城镇调查数据,采用工具变量分位数回归方法对公共部门和非公共部门工资差距进行检验,结果表明,公共部门工资水平更高,另外发现忽略部门选择内生性会造成工资差距的低估。何翠香等(2015)基于2007年CHIP数据,采用匹配和分位数回归方法,发现公共部门工资水平更高。兰永生和铁卫(2016)发现2000年后公共部门工资率溢价显著,部门工资差距呈现逆周期特征。姚东旻等(2016)基于2008年CHIP数据,利用Blinder-Oaxaca分解法对公共部门和私人部门的收入差距进行研究,发现私人部门的工资水平更高,地区因素显著影响部门间的工资差距。

综合已有研究成果不难发现,诸多国家公共部门和非公共部门的收入差距显著存在。虽然由于“效率工资”、福利补偿等因素,理论上非公共部门应该具有显著的工资溢价,但是实证结果,特别是近年来的研究,普遍性认为公共部门工资水平更高。已有关于中国部门间收入差距测算和分析的研究存在的问题是:实证方法上国内文献普遍采用分位数回归或者面板数据回归,并没有对可能出现的部门选择内生性问题进行讨论和修正,正如姜励卿和钱文荣(2012)所指出的,忽略选择内生性可能造成工资差距低估。文章将应用内生转换模型解决部门选择的内生性问题,估算样本在不同部门的反事实收入水平。

三、模型设定

(一)内生转换模型

每一位劳动者就业面临两个选择:公共部门和非公共部门,结果取决于劳动者自身和劳动供给方。同样,每一位劳动者面临两个工资率:公共部门工资和非公共部门工资。部门选择结果取决于劳动供给方和需求方的共同决策,劳动者首先决定想要进入哪个部门工作,随后去寻找工作并经过雇主同意后得到工作。工作的获取成本取决于不被录用的概率,劳动者将在预期收益和工作获取成本之间进行权衡,由于雇主决策取决于一系列劳动者特征,因此工作成本同样受到这些因素影响。遵循Gaag 和Vijverberg(1988)的设定,采用工资率差距作为预期收益的度量,假定如果预期收益超过工作获取成本,则劳动者选择加入非公共部门:

(三)变量选择和度量

1. 被解释变量

依据研究内容,两个重要的被解释变量分别为工作单位所属部门(公共部门和非公共部门),以及收入。首先,关于部门划分,尹志超和甘犁(2009)、张义博(2012)基于CHNS 调查数据,将政府机关、国有企业、国有事业单位和研究所划分为公共部门,其他为非公共部门。钱先航等(2015)基于CHFS数据,选择政府部门和事业单位作为公共部门。由于研究的数据来源于CHIPS,调查问卷中关于工作单位问题共有9个选项:党政机关团体、事业单位、国有及控股企业、集体企业、中外合资或外商独资企业、个体、私营企业、土地承包者和其他,参考以往研究并结合样本数据,文章将党政机关单位、事业单位、国有及控股企业、集体企业划分为公共部门,其他为非公共部门。

对于收入变量,尹志超和甘犁(2009)、张义博(2012)均使用年度收入,其中包括工资性收入和补贴、奖金、商业活动收入、农业经营收入等非工资性收入。钱先航等(2015)同样选择包含工资性收入和非工资性收入的年度总收入。Adamchik和Bedi(2000)则使用月度总收入。由此可见,对于收入的范围学者们基本相同:工资性收入和非工资性收入,但是关于收入的计算时间并不一致。因此,文章将采用三种收入度量——年度总收入、月度总收入和小时工资收入分别进行实证分析。

2. 解释变量

部门选择方程和收入方程通常包含诸多反映个体特征和地区特征的变量,广泛关注的个体特征有性别、年龄、教育和工作经验。年龄变量对于部门选择和工作收入的影响部分可以从工作经验角度进行解释,因此一些文献在包括了工作经验后并没有将年龄纳入到模型中(Adamchik和Bedi,2000;尹志超和甘犁,2009),或者只包含了年龄的一次项(张义博,2012;钱先航等,2015),工作经验往往以二次形式出现。文章遵循以往研究,在选择方程和收入方程中包含年龄变量的一次项。工作经验通常选择工作年限进行度量,CHIPS问卷中可以从“开始從事当前工作的时间”的回答中获取工作经验的度量。另外,样本数据中有关于以往工作数量的调查,但是由于历史工作数量指标过于集中,可能作为经验的测算不如持续工作年限更合理,这也是多数文献选择工作年限的原因。教育作为影响收入的重要变量一般有两种度量方法:受教育年限和虚拟变量,由于教育回报往往具有非线性特征,因此根据学历信息,将教育变量设定为:初中及其以下、高职高专(高中、职高、技校、中专)、大专及本科和研究生。

考虑到模型识别问题,要求选择方程(9)中至少包含一个不影响工资率的因素,Adamchik和Bedi(2000)认为年轻劳动者有更大的可能进入非公共部门,所以包含了年龄变量。根据国内的研究成果,如张义博(2012)选取了其他家庭成员平均收入。由于以往关于收入或者工资率方程设定中,年龄往往被认为是一个重要变量,因此在部门选择方程(9)中额外包括其他家庭成员平均收入。另外,引入婚姻状况、健康状况、户主身份、政治面貌和省份变量。变量度量和符号如表1所示。

四、实证结果和分析

(一)数据来源

文章实证所需样本来自CHIP2013城镇调查数据,数据筛选条件:1. 年龄16-60周岁;2. 均为在职员工(剔除就业身份为“雇主”“自营劳动者”和“家庭帮工”);3. 剔除数据缺失和明显错误样本,如工作时间(年工作月份、月工作天数和日工作小时)缺失、持续工作年限为负。连续变量收入进行缩尾处理(1%和99%)。最终获得样本7 140份,分布如表2所示。

(二)描述性统计

表3为连续变量的统计描述。表中收入变量、年龄、工作经验均为取自然对数后的结果。收入变量由三个指标度量:年工作收入、月工作收入和小时工资,均由总收入(工资性收入和非工资性收入)除以工作时间计算得到。就劳动者收入统计来看,年工作收入均值为10.34,月工作收入均值为7.928,小时工资为2.662,标准差较为接近,均在0.6-0.7之间。极值统计表明高收入和低收入之间差距较为明显,均相差4.5。小时工资最小值为0的原因是少数样本小时工资为1元左右。与个人收入相对应的其他家庭成员的平均收入,可以明显看到标准差随着工作时间调整频率的增加而减少,该指标最小值为0的原因在于部分样本的其他家庭成员工资收入为0,因此在进行取自然对数时,令其加1。年龄均值为3.642,工作经验即持续工作年限平均为2.101,标准差为1.055。

三、模型设定

(一)内生转换模型

每一位劳动者就业面临两个选择:公共部门和非公共部门,结果取决于劳动者自身和劳动供给方。同样,每一位劳动者面临两个工资率:公共部门工资和非公共部门工资。部门选择结果取决于劳动供给方和需求方的共同决策,劳动者首先决定想要进入哪个部门工作,随后去寻找工作并经过雇主同意后得到工作。工作的获取成本取决于不被录用的概率,劳动者将在预期收益和工作获取成本之间进行权衡,由于雇主决策取决于一系列劳动者特征,因此工作成本同样受到这些因素影响。遵循Gaag 和Vijverberg(1988)的设定,采用工资率差距作为预期收益的度量,假定如果预期收益超过工作获取成本,则劳动者选择加入非公共部门:

(三)变量选择和度量

1. 被解释变量

依据研究内容,两个重要的被解释变量分别为工作单位所属部门(公共部门和非公共部门),以及收入。首先,关于部门划分,尹志超和甘犁(2009)、张义博(2012)基于CHNS 调查数据,将政府机关、国有企业、国有事业单位和研究所划分为公共部门,其他为非公共部门。钱先航等(2015)基于CHFS数据,选择政府部门和事业单位作为公共部门。由于研究的数据来源于CHIPS,调查问卷中关于工作单位问题共有9个选项:党政机关团体、事业单位、国有及控股企业、集体企业、中外合资或外商独资企业、个体、私营企业、土地承包者和其他,参考以往研究并结合样本数据,文章将党政机关单位、事业单位、国有及控股企业、集体企业划分为公共部门,其他为非公共部门。

对于收入变量,尹志超和甘犁(2009)、张义博(2012)均使用年度收入,其中包括工资性收入和补贴、奖金、商业活动收入、农业经营收入等非工资性收入。钱先航等(2015)同样选择包含工资性收入和非工资性收入的年度总收入。Adamchik和Bedi(2000)则使用月度总收入。由此可见,对于收入的范围学者们基本相同:工资性收入和非工资性收入,但是关于收入的计算时间并不一致。因此,文章将采用三种收入度量——年度总收入、月度总收入和小时工资收入分别进行实证分析。

2. 解释变量

部门选择方程和收入方程通常包含诸多反映个体特征和地区特征的变量,广泛关注的个体特征有性别、年龄、教育和工作经验。年龄变量对于部门选择和工作收入的影响部分可以从工作经验角度进行解释,因此一些文献在包括了工作经验后并没有将年龄纳入到模型中(Adamchik和Bedi,2000;尹志超和甘犁,2009),或者只包含了年龄的一次项(张义博,2012;钱先航等,2015),工作经验往往以二次形式出现。文章遵循以往研究,在选择方程和收入方程中包含年龄变量的一次项。工作经验通常选择工作年限进行度量,CHIPS问卷中可以从“开始从事当前工作的时间”的回答中获取工作经验的度量。另外,样本数据中有关于以往工作数量的调查,但是由于历史工作数量指标过于集中,可能作为经验的测算不如持续工作年限更合理,这也是多数文献选择工作年限的原因。教育作为影响收入的重要变量一般有两种度量方法:受教育年限和虚拟变量,由于教育回报往往具有非线性特征,因此根据学历信息,将教育变量设定为:初中及其以下、高职高专(高中、职高、技校、中专)、大专及本科和研究生。

考虑到模型识别问题,要求选择方程(9)中至少包含一个不影响工资率的因素,Adamchik和Bedi(2000)认为年轻劳动者有更大的可能进入非公共部门,所以包含了年龄变量。根据国内的研究成果,如张义博(2012)选取了其他家庭成员平均收入。由于以往关于收入或者工资率方程设定中,年龄往往被认为是一个重要变量,因此在部门选择方程(9)中额外包括其他家庭成员平均收入。另外,引入婚姻状况、健康状况、户主身份、政治面貌和省份变量。变量度量和符号如表1所示。

四、实证结果和分析

(一)数据来源

文章实证所需样本来自CHIP2013城镇调查数据,数据筛选条件:1. 年龄16-60周岁;2. 均为在职员工(剔除就业身份为“雇主”“自营劳动者”和“家庭帮工”);3. 剔除数据缺失和明显错误样本,如工作时间(年工作月份、月工作天数和日工作小时)缺失、持续工作年限为负。连续变量收入进行缩尾处理(1%和99%)。最终获得样本7 140份,分布如表2所示。

(二)描述性統计

表3为连续变量的统计描述。表中收入变量、年龄、工作经验均为取自然对数后的结果。收入变量由三个指标度量:年工作收入、月工作收入和小时工资,均由总收入(工资性收入和非工资性收入)除以工作时间计算得到。就劳动者收入统计来看,年工作收入均值为10.34,月工作收入均值为7.928,小时工资为2.662,标准差较为接近,均在0.6-0.7之间。极值统计表明高收入和低收入之间差距较为明显,均相差4.5。小时工资最小值为0的原因是少数样本小时工资为1元左右。与个人收入相对应的其他家庭成员的平均收入,可以明显看到标准差随着工作时间调整频率的增加而减少,该指标最小值为0的原因在于部分样本的其他家庭成员工资收入为0,因此在进行取自然对数时,令其加1。年龄均值为3.642,工作经验即持续工作年限平均为2.101,标准差为1.055。

三、模型设定

(一)内生转换模型

1 试述公共部门与私人部门在人力资源管理方面的不同

1、理论联系实际讨论公共部门应如何运用人力资本理论要点提示: (1)、逐步缩小地区经济差距; (2)、改善育人环境,着重培养高层次人力资源; (3)、优化人力资源战略和政策环境,引进适用人才; (4)、创造良好的劳动力市场竞争环境,选拔优秀人才; (5)、提高人力资源安全环境,防止人才流失。 2、理论联系实际讨论工作分析在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管理中的作用。 工作分析作为一种常规性工具,在人力资源管理和整个组织管理系统中发挥着基础性作用。工作分析为人力资源规划、人员招募与录用、员工培训与开发、绩效考核、薪酬管职业安全及工作设计等管理活动提供了必要的信息支持,成为人力资源管理各项活动顺利开展的基石,被认为是重要的基础性工作。 (1)工作分析是公共部门人力资源规划的基础。制定人力资源规划首先需要掌握职位的工作性质及其对知识、技能等工作条件要求的信息,这样才能确保组织的人员供给和人员储备能够合理地满足组织战略发展的需要。工作分析则明确规定了工作的目的、职责和任务,界定了符合岗位要求的任职资格条件,从而使人力资源规划建立在可靠的工作和人员条件信息基础上,能及时反映内外环境变化,确保了人力资源规划的科学性和前瞻性。 (2)工作分析为公共部门人员甄选与录用提供了客观标准。工作分析对从事具体岗位的从业人员的知识、技能、态度、行为、价值观、品质等方面做出了明确的规定,有助于制定符合岗位要求的人员录用标准,有利于组织客观、公正地衡量和评价求职人员,从而使人员甄选和录用工作科学化、正规化,避免了经验主义,减少录用中的盲目性。 (3)工作分析对公共部门的员工培训与开发工作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开展员工培训与开发主要基于两个前提:一是员工目前的知识、技能或能力无法满足现有岗位要求,与既定的工作资格要求存在一定的差距,这时就有可能需要通过培训来提升其绩效水平;二是现有员工的知识、技能等素质条件无法满足组织战略发展对人才素质结构的要求,也需要借助于培训和开发手段来实现人才储备。工作分析信息全面反映了组织内各层次具体岗位对从业人员在知识、技能、经验、态度、行为等方面的工作要求,通过将这些信息与现有岗位人员的素质进行比较,就能够帮助判断从业人员是否符合工作要求,员工目前的综合能力与工作要求之间的差距,并进一步根据工作岗位的性质将培训人员分类,并采取科学的培训方法来确保良好的培训效果,从而不仅为组织的培训和开发工作指明了明确的方向,而且还保证了员工培训效益和效果。因此,工作分析对于员工培训和开发工作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4)工作分析为公共部门的绩效评价提供客观依据。工作分析信息提供了一项工作的目的、职责、任务等具体内容,根据这些具体内容,我们就能制定出符合组织要求的绩效评估内容和具体的绩效标准,进而根据这些标准对员工工作的有效性进行客观评价和考核。 (5)工作分析有助于薪酬制度设计的科学性。工作复杂程度越高,该项工作所需的知识、技能或能力就更多,工作在组织中相对价值就越大;工作职责越重要,该工作在组织中也更具价值。而工作分析过程正是通过全面收集有关工作性质、工作内容、技能难易程度等方面的信息,并进一步对这些信息进行评估,从而科学的确定各项工作对于组织目标实现的重要程度,明

劳动力市场失衡与收入差距扩大的分析

劳动力市场失衡与收入差距扩大的分析 近年来,劳动力市场失衡和收入差距扩大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这一现象在全 球范围内都存在,对于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本文将从经济发展、教育体系、技术进步等不同角度探讨劳动力市场失衡和收入差距的原因及其对社会的影响。 经济发展是影响劳动力市场失衡和收入差距扩大的主要因素之一。随着经济的 发展,个人和企业对人才需求的不断增长,与之相应的收入差距也随之扩大。一方面,高技能和高学历人才供不应求,导致他们的薪资水平居高不下。另一方面,低技能劳动者的就业机会不断减少,从而增加了其收入差距。此外,不同地区的经济发展不平衡也加剧了劳动力市场失衡和收入差距扩大的问题。发达地区的人才集聚效应使得该地区的收入水平较高,而欠发达地区的人才流失则导致其收入水平较低。 教育体系的不完善也是劳动力市场失衡和收入差距扩大的重要原因。教育水平 与人才的供需匹配是决定劳动力市场平衡的关键因素。然而,当前教育体系存在诸多问题,如重视理论知识而忽视实践技能的培养,不适应市场需求的职业教育体系等。这导致了人才供需失衡,使得高技能人才供不应求,而低技能劳动者面临着就业困难和收入低下的境地。改革教育体系、培养创新创业能力以及发展职业教育等举措都是解决劳动力市场失衡和收入差距扩大问题的有效途径。 技术进步对劳动力市场失衡和收入差距也起到了深远影响。随着科技的发展, 许多传统行业面临被自动化和信息化取代的风险,从而导致大量劳动力失业。与此同时,技术革新也创造了新的产业和就业机会,但需要高技能人才才能胜任。这就使得高技能人才供不应求的问题更加突出,造成了劳动力市场失衡和收入差距扩大的局面。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政府应该加大对技术革新的支持力度,提升整个社会的科技水平,同时加强职业培训,提高劳动者的技能水平,以更好地适应技术进步带来的变革。

公共部门与私营部门薪酬差异的原因分析

公共部门与私营部门薪酬差异的原因分析 在当代社会中,公共部门与私营部门薪酬差异的问题备受关注。许多人认为, 在同等条件下,公共部门的工资应该高于私营部门,但实际情况却并非如此。下面就公共部门与私营部门薪酬差异的原因进行分析。 1. 工作性质 公共部门与私营部门的工作性质不同,这是两者薪酬差异的关键因素之一。公 共部门的工作通常是为政府、社会主义集体或社会公共事业服务,例如教育、医疗、交通等,其目的在于满足公众的基本需求,而私营部门则是为了营利而存在。由于公共部门的工作具有一定的社会意义,因此人们普遍认为公共部门的工资应该比私营部门高出许多。但实际上,这并不是决定工资高低的关键因素。 2. 劳动力供需关系 另一个影响公共部门与私营部门工资的因素是劳动力供求关系。根据经济学理论,劳动力供求关系是导致工资高低的重要因素之一。如果劳动力短缺,工资自然会上涨,而如果劳动力过剩,工资就会下降。在公共部门与私营部门中,也存在着劳动力供需的差异。相对而言,公共部门的劳动力较为稳定,供需关系也相对平衡;而私营部门的劳动力参差不齐,有时会出现供需失衡的情况,这就导致了工资的波动。 3. 行业特征 除了工作性质和劳动力供求关系之外,行业特征也是影响公共部门与私营部门 薪酬差异的重要因素之一。不同的行业有着不同的工资结构和工作强度,这也导致了薪酬的差异。例如,在医疗行业中,公共部门的医护人员通常比私营部门的医护人员工资高一些,这是因为公共部门的医院通常是社会公益性质的,医疗服务的目的在于为广大民众提供医疗保健,而私营医疗机构则是以获取利润为目的的企业,因此其薪酬结构也略有不同。

4. 员工资历和能力 最后,员工的资历和能力也是影响公共部门与私营部门薪酬差异的重要因素之一。由于不同的员工具有不同的资历和能力,他们所获得的工资也不尽相同。在公共部门中,年资较长、知识水平较高的员工通常会获得较高的工资;而在私营部门中,高素质员工也往往能获得更高的薪酬待遇。 总之,公共部门与私营部门薪酬差异的原因是多方面的。虽然公共部门的工作性质和社会意义使得人们普遍认为公共部门的薪资应该高于私营部门,但实际的情况并非如此。各种因素综合作用,导致了公共部门与私营部门薪酬的差异。

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管理的现状与改进研究

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管理的现状与改进研究 近年来,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和人民对公共服务的不断需求,公共部门的人力 资源管理越发凸显出其对于公共服务质量和效率的重要作用。然而,与私营企业相比,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管理存在一些独特的挑战和问题。本文将探讨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管理的现状,并提出一些可能的改进措施。 首先,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管理面临的一个挑战是人员流动性较低。由于公共部 门具有相对稳定的就业环境和较高的福利待遇,员工通常更倾向于长期留在公共部门从事工作。这种长期稳定的就业模式可能导致公共部门中的人力资源流动性较低,难以迅速适应新的需求和挑战。因此,公共部门应该通过制定灵活的人员流动机制,鼓励员工参与不同岗位的轮岗和交流,以促进员工的全面发展和知识更新。 其次,公共部门中的招聘和选拔过程往往存在一定的不公平现象。公共部门的 招聘与选拔通常需要通过一系列考试和面试过程来筛选人才。然而,这一过程可能存在不公正的现象,包括考试内容不合理、透明度不足、招聘程序不规范等。为了确保公正、公平的选拔机制,公共部门应该建立一个科学、透明的选拔体系,加强监督和评估工作人员的能力和道德素质。 另外,公共部门的绩效管理也是需要关注的一个方面。传统的绩效评估可能只 关注员工的出勤率和基本职责履行情况,而忽视了更广泛的绩效和贡献。为了更好地激励和发展员工,公共部门应该采用多维度的绩效评估方法,包括项目成果、团队协作、创新能力等。此外,还应该注重员工的职业发展规划和培训机会,提供更多的晋升空间和专业发展支持。 除了以上提到的问题,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管理还需要更加关注员工的工作满意 度和福利待遇。在人才竞争激烈的当今社会,公共部门需要提供具有竞争力的薪酬和福利,激发员工的积极性和动力。同时,公共部门应该关注员工的工作环境和工作氛围,创造一个积极、和谐的工作氛围,提高员工的工作满意度。

劳动力市场的薪酬差异与收入不平等

劳动力市场的薪酬差异与收入不平等 在当今社会,劳动力市场的薪酬差异和收入不平等已成为一个备受关注的问题。这不仅涉及到个人的经济状况,也直接影响到整个社会的稳定和发展。本文将从不同角度探讨劳动力市场的薪酬差异与收入不平等的原因和影响。 首先,劳动力市场的薪酬差异与收入不平等与个人的技能和教育背景密切相关。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对高技能劳动力的需求日益增加。高技能劳动者通常拥有更高的学历和专业知识,他们的薪酬也相对较高。而低技能劳动者由于缺乏相应的技能和知识,往往只能从事一些体力劳动或低技能工作,因此他们的薪酬相对较低。这种技能和教育背景的差异导致了劳动力市场上的薪酬差异和收入不平等。 其次,劳动力市场的薪酬差异与收入不平等还与行业和职业的选择有关。不同 行业和职业的薪酬水平存在差异,一些高薪行业和职业往往吸引了大量的人才,而一些低薪行业和职业则面临人才短缺。例如,在科技行业和金融行业,由于对高技能人才的需求较高,薪酬水平相对较高。而在农业和制造业等传统行业,由于劳动力需求相对较低,薪酬水平相对较低。这种行业和职业的选择导致了劳动力市场上的薪酬差异和收入不平等。 此外,劳动力市场的薪酬差异与收入不平等还受到性别和种族等因素的影响。 长期以来,女性在劳动力市场上的薪酬往往低于男性,这是由于性别歧视和职业选择等原因造成的。同样,种族歧视也导致了不同种族之间的薪酬差异和收入不平等。这些因素的存在使得劳动力市场上的薪酬差异和收入不平等更加突出。 劳动力市场的薪酬差异和收入不平等对个人和社会都带来了一系列的影响。对 个人而言,薪酬差异和收入不平等可能导致心理压力和社会地位的不平等感,进而影响到个人的幸福感和生活质量。对社会而言,薪酬差异和收入不平等可能导致社会不稳定和社会矛盾的加剧。当一部分人的收入远远高于另一部分人时,社会的贫富差距扩大,社会的凝聚力和和谐性将受到威胁。

【城乡收入差距研究文献综述3600字】

城乡收入差距研究文献综述 目录 文献综述 (1) (一)城乡收入差距文献综述 (1) 1.国外城乡收入差距的文献综述 (1) 2.国内城乡收入差距文献综述 (1) (二)城乡收入差距制约因素研究 (1) 1.国外城乡收入差距制约因素文献综述 (2) 2.国内城乡收入差距影响因素文献综述 (2) (三)文献评述 (3) 参考文献 (4) (一)城乡收入差距文献综述 1.国外城乡收入差距的文献综述 海外国家研究者在探讨城乡收益之间显著差异方面,二十世纪九十年年代早期,大卫李嘉图通过其创作的《政治经济学及赋税原理》指出,工业化发展的特定阶段,城乡人们收益出现差异是一个比较广泛的现象,原因是工业农业两个部门的生产模式的不同以及多样化的产品需求所导致的;刘易斯(1954)借助二元经济结构相关理论说明了城乡收益的显著差异,其中,二元经济结构指的是欠发达国家主要将工业作为典范的现代化体系以及以农业为主体的传统农业体系,也就是所谓的两个部门的经济结构模型;这个模型二院经济结构可以充分影响到城乡收入差距;经济学家C.Gini(1912)是第一个通过基尼系数对收益不均衡幅度进行评估的人,世界上评估收益分配不均衡的标准为0.4,倘若其值比0.4大,就表明收益不均衡幅度太大,这对经济的健康运行是十分不利的,可能会导致社会问题激化。 2.国内城乡收入差距文献综述 陈宗胜(1992)指出从收益差距的角度来看,城乡人们收益差距对国内总的收益差距形成了显著的影响,其通过基尼系数分布分解方式推导出其影响幅度为40%。樊纲和王小鲁(2005)根据实证模型对国内有没有库兹涅茨倒U型曲线出现进行了检验,通过结果可知,国内的城乡收益差距还有逐步提高的趋势,但无法检验到降低出现的具体时间;陈宗胜(1994)指出因为国内经济体制与运行的特殊性的特点,国内城乡收益差距表现为阶梯式倒U曲线,此类跳跃式的曲线由于国内经济体制的变化呈现提升的现象,在短时间内无法缩减;赵桂婷与李国璋(2012)通过宁夏、甘肃和西安这些区域从1990至2010年的相关数据推导了城乡收益差距的泰尔指数,细致分析了区域经济提升和城乡收益差距有着显著的倒U型关联。 (二)城乡收入差距制约因素研究

中国城乡居民收入差距问题研究文献综述

中国城乡居民收入差距问题研究文献综述 摘要:我国经济经过三十年的高速增长,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经济总量已经跃居全球第二,仅次于美国,但是收入差距,特别是城乡收入差距从20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出现了持续扩大的态势,虽然近年来政府采取了多种措施,但是差距仍然在继续扩大。本文对当前国内研究收入差距的文献进行归纳综述,以期对城乡收入差距的研究有一个更深的认识。 关键词:城乡收入差距;城市化;户籍制度 一、我国城乡收入差距的现状 以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与农村居民纯收入之比来衡量城乡收入之间的差距,改革开放初,1978年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为343.4元,而农村居民纯收入为133.6元,绝对差209.8元,城乡居民收入比为2.57:1。随着农村家庭联产责任制的推行,通过克服收入分配上的平均主义,加强激励机制,提高了生产效率,农村收入开始增长,与城市居民的收入差距开始缩小,1985年缩小到1.86:1。但随着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展开,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几度陷入停滞,此后城乡收入差距不断扩大,2009年为3.33:1,而2010年我国城乡居民收入比也达到3.23:1,绝对差为13190元。这还不包括城市居民享有的社会保障、住房津贴、教育补贴、交通补贴等。如考虑上述因素,城乡居民真实的收入差距可能达到6倍左右,说明我国城乡居民间的收入差距相当大。李实认为,如果仅看货币收入差距,或者名义收入的差距,津巴布韦的城乡收入差距比我国稍高一点,但如果把非货币因素考虑进去,我国城乡收入差距是世界上最高的。 二、各文献对造成我国城乡收入差距的原因分析 有些学者认为,城乡收入差距之所以存在,并且呈扩大之势是由于城乡产业特性即与农业、农民自身的特点分不开的。曾国安(2007)认为,在不考虑政府干预因素的情况下,分析了包括比较劳动生产率的变化、农产品贸易条件的恶化等导致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扩大的自然因素。陈玉光(2011)认为,农业生产目前仍以一家一户的小规模经营为主,不仅难以形成规模效应,而且也难以实现与大市场的有效对接。农业生产具有天然的弱质性,风险高,比较效益低。在经过几次农产品提价之后,国家通过提高农产品价格而使农民增收的空间已经很小,农民想仅仅通过种田而发家致富是根本不可能的。一些学者认为长期以来政府采取的城市偏向政策导致了中国巨大的城乡收入差距。王建成(2010)认为,为了实现工业化的目标,政府实现了一系列向工业倾斜的政策,人为压低农产品价格,以“剪刀差”的形式向工业提供原料,即从农业取得现代化建设所需要的原始积累。林毅夫、陈斌开(2010)在静态框架和动态框架中探讨了重工业优先发展对城市化、城乡工资差距的静态和长期的影响。他们的研究认为,落后国家推行重工业优先发展战略将会导致更低的城市化水平和更高的城乡工资差距;落后的国家推行重工业优先发展战略将降低资本积累率,从而导致更慢的城市化进程和更

劳动力市场的性别收入差距原因与解决方案

劳动力市场的性别收入差距原因与解决方案劳动力市场的性别收入差距是指男性和女性在相同职业、相同工作岗位下所获得的薪酬存在的差异。尽管社会对性别平等的重视逐渐增强,但性别收入差距依然存在并且较为普遍。本文将对劳动力市场中性别收入差距的原因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 一、原因分析 1.职业选择的差异 在劳动力市场中,男性和女性的职业选择存在明显的差异。女性普遍偏向于选择社会服务、教育、医疗等相对低薪行业,而男性则更容易选择高薪行业如科技、金融、制造等。这种职业选择的差异直接导致了性别收入差距的存在。 2.职业晋升的障碍 性别差距在职业晋升方面也表现得明显。男性在升职和晋升方面往往更容易获得机会,而女性则面临着更多的职业晋升障碍。这主要是因为一些企业普遍持有旧有观念,认为女性在领导岗位上不如男性出色,导致女性难以取得更高的职位和相应的薪酬。 3.性别歧视的存在 尽管性别歧视在现代社会受到了很大的抵制,但仍然存在着一些隐性的性别歧视现象。性别别对待导致女性在同等岗位下相对于男性获得的工资更低,有时甚至同样的工作也无法得到相等的薪酬。

二、解决方案 1.提倡职业平等 为了消除性别收入差距,社会应当积极提倡职业平等观念,鼓励女 性在选择职业时不受传统观念的束缚,鼓励女性参与到科技、金融等 高薪行业中。同时,鼓励男性在社会服务、教育、医疗等低薪行业中 发挥更大的作用,以促进职业选择的多样化。 2.改善职业晋升机会 企业应该建立公平的晋升机制,避免性别成为影响职业发展的因素。对于男女员工,应当根据其工作表现和能力来评估,而不是过多关注 性别因素。同时,企业应积极培养女性的领导能力,提供相应的培训 和机会,为女性晋升创造良好的条件。 3.加强法律保护 政府应强化对性别收入差距的法律保护,完善法律法规,明确规定 性别歧视行为的违法性,并加大对违法行为的处罚力度。同时,建立 投诉举报渠道,保护受到性别歧视的员工的合法权益。 4.塑造公平的工作环境 企业应注重打造一个公平、开放、包容的工作环境,避免性别差异 对工作评价造成不公平。同时,鼓励家庭友好政策的实施,为员工提 供更加灵活的工作时间和工作方式,促进男女员工在家庭和职业之间 实现平衡。

劳动力市场的技能与收入差距

劳动力市场的技能与收入差距在现代社会中,劳动力市场被认为是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重要组 成部分。然而,我们也意识到,在劳动力市场中,存在着人们技能和 收入之间的差距。本文将探讨造成这种差距的原因,并且探讨可能解 决这个问题的途径。 一、技能带来的收入差异 首先,技能是劳动力市场中影响收入差距的一个主要因素。技能通 常根据教育程度、专业知识和工作经验来衡量。拥有高技能的员工通 常能够提供更高质量的工作并具备更高的生产能力,因此他们在劳动 力市场上更具竞争力。然而,低技能工人可能面临着更多的就业难题,并且容易陷入低收入岗位。因此,技能差距成为导致收入差距的一个 关键因素。 二、教育和培训的重要性 教育和培训是提高劳动力市场技能水平的重要途径。通过接受良好 的教育,人们可以获得更多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并提高他们在劳动力 市场上的竞争力。此外,不断学习和进修也可以使个人保持在技术发 展的最前沿。政府和企业应该加大对教育和培训的投资,提供更多的 机会,以便所有人都能够充分发展自己的技能。 三、技能升级与职业发展 技能升级是保持劳动力市场竞争力的重要途径之一。随着科技的迅 速发展和经济结构的变化,一些技能可能会迅速过时。因此,不断学

习新的技能和适应新的工作要求变得尤为重要。此外,积极参与职业 培训和开展跨领域学习也可以促进个人的职业发展,并有可能获得更 高的收入。 四、公平的薪酬制度和福利保障 建立一个公平的薪酬制度对于减小技能与收入差距也至关重要。薪 酬制度应该基于个人能力和贡献,而不是基于背景和个人特点。此外,社会应该提供福利保障,确保每个人都能够获得基本的社会保障和福 利待遇。这样可以减轻低收入人群的生活压力,并提高整体社会的公 平性。 五、促进创新和创业 创新和创业是减小技能与收入差距的另一个有效途径。创新意味着 提供新的产品、服务和解决方案,创造更多的工作机会,并创造更高 的价值。同时,创业也为人们提供了一个发挥个人能力和才华的平台,有机会取得较高的收入。因此,社会应该鼓励创新和创业精神,并提 供支持和政策保障。 六、消除性别和种族的不平等 在劳动力市场中,性别和种族也是导致收入差距的重要因素。女性 和少数族群通常面临着更大的就业难题和低薪问题。因此,社会应该 积极推动性别平等和种族平等,并采取措施消除这些不平等现象,确 保每个人都能够平等地参与劳动力市场,并获得公平的收入。

收入差距基本原因

一、改革开放以来收入分配格局的变化 在过去的计划经济体制下,我国收入分配均等化程度很高,改革之初基尼系数比世界上大多数发展中国家都要低。我国的经济体制改革采取的是渐进的方式,即“增量改革”。增量改革实现了改革和增长的同步进行,国民经济高速增长,克服平均主义和做大“馅饼”两方面都取得了明显成效,收入分配格局发生了重大变化。 收入分配格局的变化可以分为三个阶段。1970年代末至1980年代中期,收入分配主要倾向还是计划经济时期遗留下来的平均主义。农村改革取得了很大的成功,但无论是农产品收购价格的提高还是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推行,其经济利益的分配都比较均衡;城市的改革还没有全面推开,收入分配基本上还是沿用计划经济体制的传统做法。从1980年代中后期到1990年代初期,收入分配方面的主要特征是计划体制内的平均主义与体制外和体制间的收入差距扩大并存,这是双重体制的并存和摩擦初现时的矛盾在收入分配上的反映。从1990年代中后期以来,尽管平均主义问题在某些部门和企业内还存在,但从全社会来看,收入差距过大已经成为主要倾向。居民收入来源多元化,除了劳动收入以外,还有财产性收入,财产分布问题成为人们关注的一个新焦点。 概括收入分配格局的变化,一是总体收入差距明显扩大,二是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呈先缩小后扩大的趋势,三是区域间居民收入差距较明显,四是垄断部门和竞争部门之间的工资差距在扩大,五是因财产分布的不平等而引起的收入差距正在突显。 二、正确认识收入差距扩大的原因 对于收入差距的扩大,我认为应该分为三个不同层次来看待。第一层次是属于有利于提高效率的激励部分,这部分属于克服平均主义的成果,应加以肯定。第二层次在一定限度内属于经济改革必须付出的代价。第三层次属于不应该付出的代价,例如腐败、垄断、寻租和设租等活动,这是应该防止和避免的。 在分析收入差距扩大的原因时,有人认为是经济高速发展的必然结果。我认为问题并不这么简单。我们并不否认经济增长在一定程度上和一定范围内会引起收入差距的扩大,例如改革开放初期,农村非农产业的较快发展和城市多种经济成分的较快发展就曾引起收入差距的扩大,但仅就经济增长来解释持续许多年的收入差距的不断扩大是缺乏根据的。首先,经济发展难免在初期出现收入差距扩大,但即使按照某种流行的理论假设,收入分配差距应有一个先扩大后缩小的趋势,而在我国迄今还没有看到这种趋势。其次,一些经济发展比我们先走一步的国家和地区,当年收入分配的差距并未达到我们今天的程度。 有人认为市场取向的经济改革必然带来这样大的收入差距。我认为,在分析收入差距扩大同经济改革的关系时,有两种倾向需要防止。一种是把收入差距的扩大以及出现的问题都简单地归咎于经济改革本身,另一种是把收入差距的扩大简单地归结为经济改革所应该付出的代价。我们并不否认市场机制在促进效率提高的同时会带来公平缺失的问题,因此强调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宏观调控对实现公平的促进作用。然而,目前我国既面临市场机制失灵的问题,也存在市场发育不足的问题。计划经济时期遗留下来的垄断因素、转型期产生的新的垄断因素,包括部门垄断、地区封锁、行政性分割以及同工不能同酬的问题,都成为收入差距扩大的重要原因。

劳动力市场隔离与收入差距的关系研究

劳动力市场隔离与收入差距的关系研究 近年来,随着全球化和科技的快速发展,人们对劳动力市场中的隔离现象和收入差距的关系越来越关注。劳动力市场隔离是指个体在就业关系中遭受不平等待遇的现象,如性别、种族、教育背景等因素会影响着个体在就业机会、薪资和晋升可能性方面所受到的待遇。而这些不平等的待遇则直接反映在收入差距上。 首先,性别在劳动力市场隔离和收入差距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长期以来,男性往往在职业选择上更偏向于高薪职位,而女性则更多地从事低收入的劳动。这一现象部分可以归因于传统社会角色和性别刻板印象的影响,导致女性在职业发展中受到限制。在同等技能和经验的情况下,女性依然面临着薪资的压制。因此,劳动力市场中性别隔离的存在导致了收入差距的进一步加剧。 另外,种族和民族背景也是劳动力市场隔离和收入差距的重要因素之一。许多研究发现,不同种族的群体在就业和薪资方面存在差异。例如,鉴于历史和社会文化因素,非洲裔美国人和拉美裔在就业机会和工资水平上常常面临不公平待遇。这种种族和民族背景带来的隔离不仅影响到个体的收入,同时也对整个社会的稳定和公平性产生了负面影响。 此外,教育背景在劳动力市场中也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教育程度的不同会直接决定个体在就业机会和薪资方面的差距。研究表明,受过高等教育的人往往能够获得更好的工作条件和薪资待遇。然而,由于教育资源的不平衡分配和经济条件的限制,一些群体往往无法获得高质量的教育。这就导致了劳动力市场中的教育隔离现象,进而加大了收入差距。 最后,劳动力市场隔离和收入差距的研究不仅需要关注个体的因素,还需要从制度和政策层面进行思考。例如,提供公平的就业机会和薪酬体系、推行性别和种族平等政策、改善教育资源的分配等措施都可以帮助缩小劳动力市场隔离和收入差距。此外,还需要加强社会各界的意识和行动,树立起一个包容、公平和平等的劳动力市场。

FDI与居民收入差距:研究述评与展望

FDI与居民收入差距:研究述评与展望 收入差距一直是经济学领域研究重点。目前国内外相关研究主要分为理论研究和实证研究。理论研究方面,最早提出贸易影响收入差距的,是斯托尔珀、萨缪尔森在《保护主义与实际工资》(1941)中提到国际贸易对收入分配会产生影响。 之后形成了较具代表性的三个观点。 第一,现代化假说。以库兹涅茨的“倒U”曲线为核心代表,假说认为,投资增加必然会带来经济增长,这种增长效应即使在短期内可能会暂时聚焦于某些领先行业或关键部门,但最终一定会传播到整个社会,实现收入分配的更均衡。 第二,依附假说。影响收入分配的关键因素是国际关系格局,FDI不一定会缩小收入差距,可能还会进一步扩大收入差距。 第三,供求假说。FDI的流入和增加,会使劳动力收入增加,从而减少与资本所有者之间的收入差距。尤其对发展中国家而言其影响更加明显。 实证研究方面,大多都是对上述理论的验证,但由于选取的研究角度、研究对象、研究模型和研究数据的不同,便产生了不同结论。 2 FDI与收入差距的关系探索 2.1 不存在明显关系 Mah(2003)利用韩国时间序列数据回归分析发现,支持库兹涅茨假说的证据不足。开放比率的变化和FDI流入的变化对基尼系数的影响都不显著,全球化并未影响韩国收入分配。沈桂龙和宋方钊(2011)基于FDI与城乡收入差距的总量和人均值进行多模型检验,对比分析发现FDI不是城乡收入总差距变化的原因(但对于人均城乡收入差距和人均FDI间的关系较为明显)。 也有学者针对FDI对收入差距的总量和人均值两方面影响进行探究,基本都认为FDI与收入差距的总量不存在明显关系,而对FDI与收入差距的人均值之

收入差距理论

1.标题:收入差距的理论分析、现状评判与政策选择 作者:湖南益阳职业技术学院喻国良 时间:2008-10-28 0:00:00 来源:《经济研究参考》2008年第40期 正文: 一、收入差距的概念及类型 收入差距(本文指居民个人收入差距)是历史上任何国家都存在的、不可避免的普遍现象,一个国家只要不是在全国范围内按照统一的标准实行单一的平均分配方式,社会成员之间的收入就必然存在差距,只不过不同的国家,由于经济发展水平、经济制度(特别是收入分配制度)、经济体制、经济政策(特别是收人分配政策)等因素不同,社会成员之间收入差距的大小程度、形成原因以及解决办法等不尽相同而已。 研究和解决收入差距过大问题,首先必须从理论上弄清楚收入差距这一基本概念,界定收入差距的内涵和外延,研究收入差距的具体类型。什么是收入差距?对于这一基本概念,至今尚未有明确的解释,笔者认为:收入差距是指在一定的社会经济条件下,不同地区、不同行业或同一地区、同一行业内部不同社会成员之间按照同一货币单位或实物指标所表示的人均收入的数量差别,包括收入的绝对差距和相对差距两种。收入绝对差距是指以同一货币单位或实物指标表示的人均收入绝对数的差距,它可以衡量不同社会成员之间的富裕程度。而收入相对差距是指以同一货币单位或实物指标表示的人均收入比值、比重或以相对份额表示的收入差距,是社会成员之间人均收入的相对比重的差别,是衡量收入差距大小的主要指标。收入相对差距指标主要有国际上通用的基尼系数和人均收入比值等。我们通常所说的收入差距,实际上是指收入相对差距,因为收入相对差距能够比较准确地反映出社会成员之间的收入差距大小程度,而收入绝对差距则不具备这一功能。对于收入差距,我们可以而且应当从多个不同的角度进行分类研究。 1.合法正常收入差距和非法非正常收入差距。这是根据收入差距的性质和形成原因进行区分的。根据收入的性质和来源不同,所有社会成员的各种收入都可以区分为合法正常收人和非法非正常收入两类,由此也可以把收入差距区分为合法正常收入差距和非正常收入差距。合法正常收入是指在执行法律制度框架内通过合法、正常的途经而获得的各种收入,包括工资收入、合法经营性收入以及各种生产要素收入等。合法正常收入差距是由合法正常收入所形成的差距,由于不同社会成员受教育程度、工作能力以及拥有的生产要素的数量和质量等因素不同,获得的收入就会有多有少,因而必然导致收入的差距,只要社会成员的各种收入都是合法正常的,收入差距即使较大也是合法正常的。非法非正常收入是指违反现行法律制度规

公私部门差异

解释公私部门之间的差异 郑萍 2013101554 摘要:本文首先综述了学者对公共部门的界定,并在此基础上总结了学者们对公私组织之间的差异研究。随后回顾了前人对公私部门雇员的工作满意度的研究,发现从整体上来讲,在工作的内在维度方面比私人部门雇员有更高的满意度。文章的最后,结合学者们对英国、澳大利亚和中国公私部门工资的研究以及统计数据的收集分析,发现公共部门工资溢价是个普遍的现状,且公私部门之间工资差异有扩大的趋势。 关键词:公共部门私人部门工作满意度工资差异 公共部门和私人部门之间的不同引起了国内外学者们的广泛关注,学者们无论从理论上,还是从实践上都对其进行了大量的研究。理解公共部门和私人部门之间的差异,以及为何会有这种差异对于我们进行政策方针的制定是非常有意义的,因此,本文综合了前人对公共部门的概念以及公私部门之间差异的研究,以期使读者对公共和部门之间的差别有一个理论上的认识。与此同时,笔者选取了工作满意度和工资这两个人力资源管理的实践问题在公共部门和私人部门在具体实践中的不同,对现状的了解能够为以后的工作提供更多的信息和支持。 一、公共部门和私人部门的概念 “公共部门”这个概念总是与“私人部门”联系在一起的。传统上,人们认为社会存在两大部门:公共部门与私人部门。只要清楚地界定了公共部门,那么与之对应的私人部门的概念就很清晰了。但人们在认定公共部门内涵和外延时采纳的标准和评价方式不同,因此,对“公共部门”范畴的界定,国内外专家学者的看法并不统一。

美国学者普塔林指出公共部门是相对于所有者、合伙人和公司组织的私人 部门而言的,是由政府和人民所有并加以控制的部门[1]。经济学家希克斯指出:“公共部门是指这样一种提供服务和产品的部门,其所提供的服务和产品的范 围与种类不是由消费者直接愿望决定的,而是由政府机构决定的,在民主社会,是由公民的代表来决定的。”[2]而Benn和Gaus(1983)指出公共部门和私人部门至少在三个方面存在不同:(1)利益,利益的活动或者损失是面向大众还是个人是区分是否是公共组织的关键;(2)连接,指的是资源、设施以及信息的开放性;(3)代理,涉及的是个人或者组织的行动是代表个人还是代表整个集体[3]。后来的学者又从很多方面对公共部门进行过界定,比如基于公共利益,Blau和Scott(1962)指出公益组织与商业组织最明显的区别就是它的受益人 是普通民众[4]。Downs(1967)基于公共物品和市场失灵界定了公共组织,他认 为公共物品和市场失灵是政府活动的结果,因此也是公共组织存在的原因[5]。 而最普遍的界定是基于所有权或者基金的界定,Clarkson(1980)指出承认所 有权是区分公共组织和私人组织的关键,对于政府组织来说,所有权不能转移 到个人身上,因此风险可以高度分散,而在私人部门,管理被视为生产性投入,而在公共部门,管理能力并不总是和市场价值相对应。[6] 无论从何种角度出发,我们可以看到公共部门是指负责提供公共产品或进 行公共管理,致力于增进公共利益的各种组织和机构,最典型的公共部门是政 府部门,它以公共权力为基础,具有明显的强制性,依法管理社会公共事务, 其目标是谋求社会的公共利益,对社会与公众负责,不以营利为根本目的,不 偏向于任何集团的私利。而与之相对应的私人部门一般来理解就是指个人、家 庭和私人所拥有的企事业单位。 二、反映公共部门和私人部门差异的因素 公共部门的组织与私人部门的组织在哪些方面存在差异?国内外学者也对 此进行了广泛的研究。国内研究从作用领域、掌握资源适用范围、动机目的、 价值标准等十个方面进行了比较和概括(周志忍,1999[7];张福成、党秀云,2001:12-16[8];胡象明,2001[9];陈荣富,2002:41-50[10];董建新,2003[11]; 邹东升,2004[12])如表1所示。通过这十个方面的描述分析,我们可以看出,

公务员地区之间工资关系研究

公务员地区之间工资关系研究 何宪 【摘要】目前我国公务员工资地区差距较大.依据客观的数据和科学的办法,建立合理的地区之间工资关系,缩小地区之间的公务员工资收入差距,这是我国公务员工资制度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本文讨论了地区差距的相关理论,研究了公务员工资地区差距的特点,考察了公务员地区工资关系的历史演变,分析了目前公务员地区工资关系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建立合理公务员地区工资关系的几点思考. 【期刊名称】《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 【年(卷),期】2016(000)002 【总页数】9页(P5-13) 【关键词】公务员;工资;地区关系 【作者】何宪 【作者单位】中国人才研究会,100013 【正文语种】中文 我国幅员辽阔,不同地区之间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和生活成本的差异较大,处理好公务员地区之间的工资收入关系是公务员工资管理制度的重要内容。目前,我国包括公务员工资收入在内的地区之间收入差距过大。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要缩小包括区域之间收入分配差距在内的三大收入差距,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也把缩小收入差距作为十三五时期的重要任务提出。本文主要研究地区之间工资收入的相关理论和实践,分析

公务员地区工资关系发展历史及存在的问题,提出建立公务员合理地区工资关系的设想。 不同地区劳动力市场的工资为什么会有差别?这些差别是如何形成的?劳动经济学对此有深入的研究,形成了系统的理论。但包括公务员在内的公共部门内部的地区工资差别属于行政管理学的范畴,其形成的机制和劳动力市场的地区差别不完全相同。从某种意义上讲,劳动力市场的地区差别是一个自然的市场现象,而公共部门内部的地区差别是政府管理的结果。公共部门内部不同地区之间工资差别的依据是什么?什么是公共部门内部合理的地区差别?这方面的研究成果还不多,从目前研究看,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四种理论。 (一)生活成本差异理论 这种理论认为,不同地区公务员工资的差别是不同地区生活成本的差异造成的。由于物价等因素,形成了不同地区生活成本的差异。两种情况最为典型。一是一些大城市、特大城市,由于基本生活必需品都需要从外地运入导致价格偏高,特别是由于城市人口集中,土地有限,房价较高,因此生活成本要高于一般地区。二是一些较为边远的地区,由于交通不便或条件恶劣,物质需要长途运输,成本较高,导致生活必需品昂贵,生活成本也大大高于一般地区。在这两种极端情况之间的各个地区,生活成本也多多少少存在一些差异,公务员在不同地区的工资,就根据不同地区的生活成本来确定。建国初期,我国就是按照这种办法确定不同地区公务员(当时称机关工作人员)的工资。国家提出了一揽子的生活必需品,各地分别进行市场价格调查,然后根据调查结果确定工资水平。不同地区公务员工资根据生活成本确定有一定合理性,特别是在农业经济时代,不失为一种可行的办法。但公务员工资不仅仅是生活成本,公务员也要享受经济发展带来的成果,不同经济发展水平的地区,生活成本之外的部分怎么来确定,这个理论没法确定,在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时期,这个理论就显得有明显缺陷了。

全面薪酬视角下的我国公务员薪酬公平理论分析

我国公务员薪酬公平理论分析综述 一、研究背景 薪酬作为人力资源管理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己经得到政府部门的高度重视。正如盖伊.彼得斯所说:“许多公共人事管理领域已经开始了以市场为导向的改革,其中又以政府公职人员报酬制度的改革最为明显”①。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转型,特别是我国加入世贸组织后,国际竞争日益激烈,大量实力雄厚的外资企业进驻中国,正在以其极具吸引力的工资吸引国内的优秀人刁‘。如何吸引和留住人才?己成为我国政府面临的一个严峻的理论课题和实践课题。 从建国到《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务员法》颁布之前,我国己经进行了四次公务员薪酬制度改革,并且进行了六次调整,同时地方政府也在积极试行“阳光工资”改革,通过上述改革和探索,我国公务员薪酬公平在逐步实现,但由于公务员薪酬制度的不完善及其管理体制的滞后,仍然存在一些不公平的现象。例如,公务员薪酬外部缺乏竞争力,内部缺乏一致性及个人贡献与报酬不协调等。因此,党中央、国务院在全面分析经济社会发展形势,统筹协调各方面利益关系的基础上,经过反复研究,决定改革公务员工资制度,规范公务员收入分配秩序,更加注重公平。2006年7月1日,我国公务员开始实行新的工资制度。这是我国自新中国成立以来,经历的第五次工资制度改革。2011年,新一轮旨在消除基层与省市级政府公务员之间,以及富裕地区和贫穷地区之间公务员的收入差距的公务员薪酬制度改革拉开序幕。这一次,明确的将薪酬的公平性问题放在了重要位置,是与以往的薪酬改革明显不同的地方,本次改革有了明确的目标,改革的方向明确清晰;但同时,由于本次的目标很明确,那么对于薪酬和公平的界定就变得很重要,因为对于这两个概念的界定直接关系到现在公务员的薪酬究竟在哪些地方存在不公平、这种程度是多大,以及未来政策的制定方向。 因此,进一步在理论上总结和拓展对薪酬公平的认识,以加深对公务员薪酬的公平性的认识就变得很很重要。 同时,从我自己的角度出发,我打算从全面薪酬这样一个新角度,通过借用一些财务工具来做一个定量化的测量和分析,定量的看待现在公务员的公平性问题,以及通过全面薪酬的视角来提出一些建议;因此做一个关于现有有关公务员薪酬公平性问题的综述也显得很必要。 二、研究现状 2.1国外现状 西方学者对公共部门薪酬制度有比较丰富的研究成果并且出现了很多优秀学者。例如,盖伊。彼得斯提出,市场导向的薪酬体系,是根据市场薪酬平均水平或根据与公共部门有竞争关系对手的薪酬水平,确定公务员的薪酬水平①;约瑟夫·J·马尔托奇奥认为,在传统等级薪酬结构下,员工的薪酬增长,往往取决于个人职务的提升,而不是能力的提高,而“宽带薪酬”是指用少数跨度较大的工资范围,来代替原有数量较多的工资级别跨度的薪酬体系,可以使广大基层次员工在无法晋升职务的情况下,仍能通过资历台阶的攀升获得较为理想的薪酬:②美国经济学家和人力资本理论的创始人舒尔茨认为,公务员薪酬水平与其人力资本含量密切相关。⑧一般来说,受教育程度越高,知识水平也就越高,人力资本含量也就越高,工作能力也就越强,劳动生产率也就越高,边际产品价值也就越大。因此,人力资本含量成为公务员报酬差别的重要依据;美国教授亚当斯在《工人关于工资不公平的内心冲突同其生产率的关系》(1962年,与罗森鲍姆合写),《工资不公平对工作质量的影响》(1964年,与雅各布森合写),《社会交换中的不公平》(1965年)等著作中提出公平理论。他指出一个好的薪酬系统应该同时考虑外部竞争性、内部一致性和公务员贡献因素,也就是说必须具有公平性。

公共部门人力资源问题研究调查报告

陕西师范大学远程教育学院 调查报告 题目 姓名 学号 专业

批次/层次 指导教师 学习中心 工作单位 陕西师范大学远程教育学院社会调查报告表 学习中心名称:时间:

己的专业相一致。调查报告的字数在1500字以上。此表填写后与调查报告一起按时提交到所属学习中心。

公共部门人力资源问题研究调查报告 一、调研方案设计 (一)调研目的 为了分析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管理当中存在的问题,提高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管理水平。本次调研目的具体如下: (1)认清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管理的现状。 (2)分清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管理管理当中问题。 (3)了解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管理的看法、意见和建议。 (二)调研对象 本次调查主要采用问卷调查方法,分为实地问卷调查和邮寄问卷调查两种方式。由于西安残联通过员工入职的职位申请表保留了流失人才的联系方式,因此,对于目前的流失人才,采用实地问卷调查和访谈法;对于在外地工作的人员,采用邮寄问卷调查。问卷设计成表格形式——《西安残联人才流失原因调查表》,共包括二个部分。第一部分是基本资料的统计,包括年龄、性别、工作年限、受教育水平、离职前岗位、离职原因、离职后去向。第二部分是人力资源管理的满意度调查,包括选拔与招募、薪酬、福利、绩效考核、培训、职业生涯规划、管理人性化(具体表格见附录)。从2011年到2015年,西安残联共流失人才39人。在选取样本空间时,将39人都选取为调查对象,共发放调查问卷39份,共收回有效问卷39份,问卷回收率达100%。

(三)调研方法 1、访谈调研法 访谈调研法的实用性很广,在市场调研与预测中可普遍适用于常见的原始资料的收集。访谈法的灵活性大、控制性强、回收率高。 根据访谈法特性我们将对公司采取经理访谈,即我们将到公司员工进行洽谈,洽谈的内容主要以他们对人力资源管理为切入点,以了解员工对人力资源管理水平的看法。 2、问卷调查法 由于调研对象中的目标人员,我们决定采用调查问卷法来收集信息,其具体的步骤是:(1)计划调查内容 (2)确定问卷的格式和内容 二、调研内容分析 (一)人才流失比率居高不下 近年来,随着西安残联的不断发展壮大,人才的需求量也越来越大。公司一方面在不停地从外界招聘新的员工,一方面又面临着越来越多的老员工离职。人才流失问题困扰着公司的发展。2013年到2015年这三年来,西安残联的新进员工数量分别为:22人、18人、29人,每年流失人数为8人、6人、12人。从这些数据可以看出,西安残联的人才流失率较高。这种不正常的员工离职意味着组织核心竞争能力的丧失。西安残联2011-2015年人才引进与流失对比如表1所示。从此表可以看出,西安残联从2011年到2015年的这五年时间内,人才引进与流失的比率一直居高不下,到2015年达到了顶峰。 表2.1 西安残联2010-2014年人才引进与流失对比表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