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中天文明的意志与中华的位置读后感

易中天文明的意志与中华的位置读后感
易中天文明的意志与中华的位置读后感

读易中天《文明的意志与中华的位置》著名学者易中天教授的新著《易中天中华史:文明的意志与中华的位置》是他最具影响力和价值的作品,此文分六节,分别是天下大势,历史谜团,伊斯兰,西方,中华,关键时刻。他秉承一贯风格,自出机杼、风趣诙谐,许多观点耐人寻味。他把传统文化来做现代表达,这样使人们喜闻乐见,更容易从中吸取营养。

该文首先把文明依色彩分为黄色、蓝色和绿色三种文明,黄色代表的是“大陆农耕文明”,诸如四大河域文明。蓝色代表的是“海洋工商文明”,是以地中海和爱琴海等地域为主,也是今日现代文明的主旋律。而绿色代表的是“游牧商贸文明”,为阿拉伯半岛人所创造,也即是人类历史上赫赫有名的伊斯兰文明。而中国、西方、伊斯兰则是这三种文明的代表。这种文明分类方法和下面的液态一说,颇有意思。

在第二章,作者又按时间把文明分为三代:第一代是“古代文明”,包括五千多年前的有人类文明“先行者”的苏美尔和埃及,苏美尔和后来的阿卡德、巴比伦、亚述,统称为“美索不达米亚”,也即发生于幼发拉底河与底格里斯河之间的“两河文明”。还有1000年后发生在印度河流域的哈拉巴文明,以及而后五百到八百年的克里特和夏文明。第二代是“古典文明”。按照时间来分,公元前的印度文明、玛雅文明,以及希腊、波斯、罗马;公元后的拜占庭、日本、阿拉伯、俄罗斯。第三代即“现代文明”,主要指西方。分别代表这三代文明的是中华文明、伊斯兰文明和西方文明。后面的三章,作者开始一一揭示曾经或正傲然于世的伊斯兰、西方、中华这三大文明的奥秘。最后,作者就世界性文明做了回顾。开始于公元前二百多年,“是时,罗马称霸地中海,秦汉一统大中华,形成当时最大的两个文明圈。但到中国的南北朝时期,罗马文明陨落了。于是汉与罗马的双雄并峙,变成了唐文明的独占鳌头。唐代的长安,众望所归,四海瞩目,八方来朝。因此,汉唐七百年,可以说是世界文明的中华时代。”

面对自己的历史,“我们不但不是亲历者,也不是参与者,甚至算不上旁观和远眺。于是我们不知道自己是谁,从哪里来,到哪里去。我们也很难明确无误地回答,什么是‘中华根’,什么是‘中华梦’,什么是‘中华魂’。

所谓的中华的位置就是指中华文明在世界文明中的历史地位、作用影响、责任担当。文明就是对野蛮的否定和改造。那么人类为什么要对野蛮进行否定和改

造呢?很简单,为了更好的生存和发展。这就是文明的意志。文明的意志就是为全人类找到谋求幸福的途径和方式。

没有宗教,也没有信仰的中华文明,能成为世界性文明,得益于“方式”。“方式”全方位涵盖了中国人生活,“男耕女织的经济生活方式,四世同堂的家庭结构方式,君臣父子的社会组织方式,称兄道弟的身份认同方式,家国一体的政治管理方式。”与伊斯兰文明的“政教合一”相对,中华文明要害在与“家国一体”,其精要在于“血缘和泛血缘”维系整个文明圈的关系。作者又称之为“以人为本”,正因如此,无宗教无信仰也不足为奇。

中华文明的特点是“以祖宗代上帝,以圣人代神祇,以道德代法治,以纲常代信仰”,其体现的,则是人本精神、现实精神和艺术精神。这就是方式背后的精神,而精神背后也有价值,只是我们的文化体系中不称之为价值。我们这个民族,灾难深重。从鸦片战争到十年浩劫,3700年不曾中断的文明被折腾得差不多了。所有的文明,都有自己的位置。明确了我们的位置,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中华文明的灾后重建,就有了精气神。不管是谁,只要属于这个文明,哪怕漂洋过海,背井离乡,改变国籍,嫁娶洋人,也仍是Chinese,到头来还得认祖归宗,心中也永远“澎湃着中华的声音”。文明的泉水充满地涌流,它就开始漫游,开始吸收,开始融合,开始交汇,然后形成文明圈。如果这个文明圈足够大,大到可以超越国界,涵盖不同的民族和种族,不同的文化,不同的文化点,文化面,文化片、文化圈,一旦它超越国界和种族,那么这种文明就是世界性的。我们回顾这三千七百年以来,我们会发现商周时期,我们是用眼睛看世界的,因此商周文化的特点是绚烂多彩,春秋战国我们是用脑袋看世界的,因此有先秦诸子,百家争鸣。汉唐两代,我们民族是用心胸看世界的,因此有汉的强悍,唐的广阔。中华文明的特点是“以祖宗代上帝,以圣人代神祇,以道德代法治,以纲常代信仰”,其体现的,则是人本精神、现实精神和艺术精神。这就是方式背后的精神,而精神背后也有价值,只是我们的文化体系中不称之为价值。事实上,当今世界需要的,正是这样一个开放平台。”而“这个平台,也只能由没有宗教和信仰的文明来搭建。”中华文明的独特地位便由之体现出来了。因“中华在人类文明中的位置不来自信仰,而来自历史。”易先生敢于担当历史重任的勇气和舍我其谁

的使命感,尤为值得我辈钦佩。因为,在提炼中华浩瀚历史精髓,整合中华文明核心价值的过程中,任何一个人的努力和尝试都是值得鼓励的。

易中天中华史_百家争鸣

百家争鸣 1、这世界有救吗? 孔子:克己复礼(核心价值:仁;政治主张:礼) 墨子:兼爱(兼相爱,交相利)- 天下之利,庶民之用 庄子:不爱(圣人不死,大盗不止),先存诸己而后存于人 韩非:庶人剑,军国指利,君主之用 仁爱:出发点是亲情,有差别的爱 兼爱:一视同仁的爱,无差别的爱 墨子和韩非:功利主义者,实用主义者 2、这个社会好吗? 墨子:社会主义,兼爱,按劳分配,公平正义– 违法人之常情伦理 庄子:无政府主义 老子:政府不要作为,无为而治,寡欲,愚民政策 韩非:君主无为(前提:要在中央– 中央集权),蜂蚁社会,制度保障:法治(专制) 孔子:垂拱而治,为政以德 墨家:蜂蚁社会,公平正义平等,尚同– 专制、独裁 3、君权,民权,人权 孟子:民权高于君权(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君臣对等(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 君权天授(名为天授,实为民授) 韩非:霸道(君不仁,臣不忠,则可以霸王矣) 两面三刀(两面:奖惩,赏罚,德刑;三刀:势(威势)- 势立威, 术(权术)- 权驭臣,法(法规)- 法制民。“君无术则弊于上,臣无 法则乱于下”,“潜御群臣,一民之轨” 只有君权(蜂蚁社会),为君主谋 墨子:为天下谋(蜂蚁社会– 人治– 独裁) 兼爱,尚同 理想:社会的公平、正义 公权 杨朱:一毛不拔(“拔一毛而利天下,不为也”),“损一毫利天下,不与也,悉天下奉一身不取也。人人不损一豪,人人不利天下,天下治矣。” 私权 历史上的所有制:家有(家庭或家族所有) 文化内核:群体意识

4、活着为什么? 孟子:大丈夫– 养浩然之气(充实之谓美,充实而有光辉之谓大,大而化之之谓圣,圣而不可知之之谓神) 墨子:行义,“万事莫贵于义”,重功利讲实用 孔子:天命论(使命),“知其不可为而为之”,不求如愿,但求心安 庄子:真实而自由,“率性” 5、生存之道 老子:刚亡弱存,不争,装孙子,天道(天道无为) 庄子:逍遥游,真实自然 孔子:中庸,人道(不讲天道、人性) 荀子:天道有为,自强 韩非:防范(防范身边的人)- 制度 6、制度与人性 孟子:人性向善(不是人性本恶),引导人人讲仁义 仁(恻隐之心)义(羞恶之心)礼(恭敬之心)智(是非之心)荀子:性恶论– 人性有恶,需要靠礼乐来防范 人性有性和伪两面,性– 人的自然属性,天生如此的;伪– 人的社 会属性,事在人为的 韩非:人性本恶,趋利避害– 要靠制度:以法治国(刑治),高官厚禄,严刑峻法,令行禁止 孔子:不讲人性,以德治国 如何做人– 生存之道 人性论:道家– 不讲人性,人性就是天性 墨子– 劳动,贵义(公平和正义) 孟子– 仁义礼智 荀子– 尊礼(秩序与文明) 方法论:韩非– 斗争哲学 孔子– 中庸之道 老子– 正言若反 如何治国 道家:自治– 天道(回到太古) 墨家:人治– 帝道(回到尧舜) 儒家:德治– 王道(回到商周) 法家:法治– 霸道(走向秦汉) 问题: 所有的质疑和争辩,都没有超越出世俗生活的范围,缺失了宗教和科学这两个向度

易中天品三国读书笔记

读《易中天品三国》的一些想法 洪泽外国语中学丁家海记得在我很小的时候特别喜欢三国,经常听爷爷讲三国的故事,三国里的英雄。在初中的时候我就已经读完了整本三国演义,在我的脑海里一直都有着不可磨灭的印象。 自从06年易中天品三国开始,出现了很多的争论,一开始我对他没什么好感,只看了很少的一部分,不喜欢他在央视上面的做作,所以也只是很少的看了一点点。今年暑假曾经坐过两次长途火车,为了消磨时间就简单的拿来看看,突然发现他讲得很对我的胃口.虽然骂他的人很多,说他好的人也不少.一时板砖四处飞.好歹也是厦大出了个这么风云人物啊。 在看《品三国》的时候首先在我的心里思考的是这样的一个问题:该不该把历史通俗化? 学者们不屑他的论三国. 咱们不过也是老百姓,文学造诣很一般。坛子上关于易中天我比较赞许这种说法. 转贴:你可以批评易中天绝不能说他没文化 天价版权《品三国》出版之际,成为各路人马讨伐易中天之时。一时间,博客和BBS上唾沫四溅,板砖横飞,大有把这位年近六旬一炮走红的教授批臭、批倒的气势。 讨伐大军里多是作家和学者。他们的“批易”文章或不屑一

顾,或义正严辞,或鞭辟入里,或头头是道。言外之意却大多只有一个:易中天品读历史系列的火爆,不是他学问有多高,讲得有多好,而是听他的讲座读他的书的老百姓太俗太无知,欣赏水平太低。易中天以堂堂教授之尊,居然向这样的老百姓抛媚眼,媚他们的俗,迎合他们低人一等的欣赏水平,实在不应该!他这是在把严肃的历史“娱乐化、庸俗化、粗鄙化”! 初中就看过《三国演义》,至今没有什么大众熟悉的作品的丁天丁大作家,更是在博客上义愤填膺地表示“易中天的偷机是你们的耻辱”,“看《易中天品三国》的时候,我就有种强烈感觉,此人毫无文化”。 按理说,易中天如今是公众人物,刚拿了140万元的版税,被人说三道四,甚至被人骂几句都是他应该付出的代价。但是,你批他什么都可以,绝对不能说他没文化!因为,按这样的逻辑来推断,深受群众喜欢的大学教授易中天都被你说成“毫无文化”,我等普通老百姓在你眼中还不成了文盲? 《疯狂的石头》里,道哥骂谢小萌:“你先侮辱了我的人格,现在还来侮辱我的智商!”在这里,我认为,丁天丁大作家先是侮辱了易教授的人格,现在还来侮辱大众的智商!为什么这么说呢? 首先,对于一名教授来说,没有什么比说他“毫无文化”更耻辱的了。丁大作家公开批评易中天“毫无文化”,无疑算是在侮

【读后感】中国文明史读后感

【读后感】中国文明史读后感 书的魅力 书的出现代表着人类文明的进步,它是知识诞生的源泉,书载着知识绕着地球飞翔, 从竹简到丝帛……隔着千山万水,穿越千年时光,带到一代又一代人的头脑里,人类文明 才不会永远在原地打转,才会这么灿烂。 原始人类从一个无声的世界开始,人们为了记录发明了文字,从刚开始把字刻在龟甲上,再到羊皮卷上,由于文字的诞生,才有了现在的书。它的出现让人类文明有了飞速的 变化,可见书的魅力对后人影响有多大。今天看到《中国文明史》这套书,让我真正了书 的历史,让我对书有了更深的感情。 过去人类的书是怎么来的呢?又是怎么做成了呢?我带着疑问掀开了它的面纱,两千 多年前春秋战国时代,它还是一捆捆竹简,打开来读时会咔咔作响,那是个了不起的时代,每个人的脑袋里都有各种各样的想法,而且可以大胆讲出来,或者写下来。各种思想纷纷 出现,就出现了现在我们知道了儒家、墨家、道家等思想家。 有一天书的敌人突然出现了,他就是大名鼎鼎的秦始皇,他怕学者散播谣言,除了医学、药物,卜卦、种树类的书,其他全部烧掉,烧了整整3个月。使得许多经典书籍因为 秦始皇的一把火全部失传。 人类对书的态度,往往能决定自己的命运。项羽和刘邦在“帝国争夺战”时,书让刘 邦知道:哪里人口多,哪里物产丰富,哪里容易防守,哪里容易进攻。而不懂得利用书籍 学习的项羽败给了刘邦。可见在战争年代,书依然发挥着作用。 感谢您的阅读,希望文章能帮助到您。 到了汉朝,汉武帝派人到处搜集古书,把笨重的竹牍变成了帛书之后,把所有分过类 的书收藏在书库里。还有的书沿着丝绸之路到了外国,可是外国被一群野蛮人占领,把书 当作烧火来取了,书一卷又一卷的被烧毁,那些美丽的神话哲学家,无比深奥的思想,科 学家令人兴奋的发现都将要消失了吗?这时,一处避难所出现了———基督教的修道院, 白天抄收集来的书,晚上休息。就这样,修道院里的书越来越多,修道院外面的书却越来 越少了。 在敦煌千佛洞,有许多商人、军人、江上湖人……来到这里。于是,有许多书被埋在 了敦煌千佛洞。当中国人发现以后,却不知道这些废纸是什么,就被一些外国人“偷”走了。当中国老学者,看到中国的国宝就这样到别人的手里,气得咬牙切齿,向清朝政府报告,才将大书库里的书搬了回来,但是搬回来的只剩下原来的一小部分了。要不然现在会 有更多的古书流传下来。 书籍的命运往往与时代的兴衰息息相关。太平的时候,人们对书呵护备至;一但战火 燃起,书又会难逃被焚烧、毁弃的命运。

百家讲坛观后感10篇

《百家讲坛观后感》 百家讲坛观后感(一): 这天我看了百家讲坛,主要讲的是贞观之治之李世民夺位。 当时汉高祖时期,皇帝李渊治国有方,当时全国上下夜不闭户,路不拾遗。这时,李世民就起了夺位之心,他的第一步就是朝太子和齐王开刀,他设计计谋在玄武门把太子和齐王杀了。这就是所谓的玄武门政变。为什么当时皇帝不处罚李世民呢是因为他的声望太高了,杀了他天下就会暴乱。杀了齐王和太子后,李世民就派他的一员大将去找皇帝要兵权。当时,皇帝和几个大臣在划船,看见一名全副武装的将士来到他的面前,就被吓着了,明白了此人的来意,但皇帝还是故作镇静地问他:你来干什么此人就说外面有人生乱,请你把兵权交给秦王,让他来 统一安排,全部听从他的指挥,旁边两位大臣也帮李世民说好话,皇帝没有办法,也只有交了兵权。从而也把自己的皇位拱手相让了,因为当时兵权就等于一切,所以李世民就顺理成章地当上了皇帝。 李世民当上了皇帝,众说纷纭,有的说是他篡位,有的又说是继位。史书是史书,说法归说法,我认为李世民的做法是错的。因为他不就应为了自己的利益而杀兄囚父。虽然他到达了自己的目的,却失去了手足、父子亲情。 百家讲坛观后感(二): 近一段时间来,中央电视台的百家讲坛栏目红极一时,其间的易中天品三国、阎崇年评清史、张瑞芳说聊斋、刘心武谈红楼。虽其褒贬不一,众说纷纭,但是却得到了老百姓的普遍理解,使其收视率大大提高。这种现象从某种程度上对我们中学历史老师也有不少启示,《百家讲坛》却能深受大众欢迎肯定有其优秀之处,所以对于历史教师来说,学习、借鉴《百家讲坛》的长处也是很有必要的。 课程悬念化就是值得历史教师学习的重要技巧。悬念的设置是为了引起观众紧张而期盼的情绪,《百家讲坛》的学者充分利用悬念作为牵引,极大地吸引了观众的注意力。在历史教学中,悬念同样能够运用于新课导入、授课过程、课堂小结等各个环节,以此吸引学生注意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探究欲,使授课场景波澜起伏,给学生留下无尽思考和品味。 场景生动化也是值得历史教师借鉴的。所谓的场景,包括授课过程中的语言、肢体动作和情景表演等。《百家讲坛》超多运用上述这些元素,大大增加了讲座的幽默感并吸引了观众的注意力。这一点,历史教师透过借鉴与钻研,一样能够做到。 知识故事化是《百家讲坛》值得借鉴的另一大法宝。之所以此刻的学生对历史不感兴趣,重要原因在于,历史教师将精彩的历史史实和活生生的历史人物抽象成了教条理论,完全消磨了学生的兴趣。相反,《百家讲坛》那种故事化的讲述却充满了跌宕起伏、引人入胜、感人至深的情节,这也是其深受大众喜爱的重要原因。历史教师如果能尝试着将历史知识进行故事化的改造,并在讲故事的过程透过各种教学方法来完成《新课标》的三维教学目标,那么这样的历史教学必须是十分成功的。 百家讲坛观后感(三): 回家有一段时间了,除了和哥们在一齐抽烟,侃大山,就是看电视了,说实在的啊,电视上是真的没有什么好节目啊,电视剧还是以前那几个,翻来覆去的,这帮电视台也不明白烦不

易中天的野心VS路金波的豪赌

易中天的野心vs路金波的豪赌 易中天流寇路线图 1947年 出生于湖南长沙,6岁随父易庭源来到湖北武汉。 1965年 高中毕业,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去新疆。 1978年 考入武汉大学中文系古代文学专业研究生,师从著名魏晋南北朝文学及唐宋诗词专家胡国瑞,获文学硕士学位。时任武汉大学校长刘道玉坚持将其留校任教。 1992年 易中天离开武大,到了厦门大学,开始撰写出版易中天随笔体学术著作·中国文化系列四种:《闲话中国人》、《中国的男人和女人》、《读城记》和《品人录》。 2005年 开始在cctv-10《百家讲坛》节目里讲解历史,品评汉代风云人物,因其白话式的幽默分析,受到追捧。 2006年 制作《易中天品三国》,终于大红大紫,变身明星学者。他的《品读三国》书稿在北京举行了无底价竞标。由此,他的成功也引发争议,形成了易中天现象:有人批评他为夺人眼球,将历史变成了娱乐,思想成了笑谈,也有人称赞他打通了专业、学术和通俗文化之间的关节,让更多人了解历史。 2007年12月 在上海出版《帝国的终结》。 2008年 和《百家讲坛》再度合作,录制播出《先秦诸子·百家争鸣》。 2011年5月 出版16卷本《易中天文集》。 2012年 开始酝酿写作36卷本《易中天中华史》,从女娲写到邓小平。 2013年5月16日 《易中天中华史》第一、二卷在北京首发。 a角 易中天:不要跟我提钱,我要爽快一把 66岁的易中天先生再次站在了聚光灯下,身后是一个庞大的写作计划:用5到8年时间完成一部36卷的《易中天中华史》,从女娲写到邓小平。他把历史当成一个个案子来侦破,用易式语言讲给读者听。小学生,大学生,工人,公务员,演员,花几小时读其中一本,就能了解一个朝代。他称之为寓研究于传播。 他的搭档,果麦文化传媒董事长路金波要像播连续剧一样,两卷两卷推销给大众。路金波把这当成一门大生意,甚至夸口这套书的销售额要向《泰囧》看齐。 从女娲写到邓小平 5月16日,《易中天中华史》第一、二卷在北大百年讲堂首发。两千余个座位上都放着当期的《南方周末》,上面整版刊登了这套书的总序《文明的意志与中华的位置》。这也是当天易中天演讲的题目。

易中天中华史读后感

易中天中华史读后感 易中天中华史读后感(一) 春节黄金周,大吃大喝、生物钟紊乱之余,在各种时间、各种地点、用各种姿势,抱着Kindle,看《易中天中华史》。 目前读到第九卷《两汉两罗马》,没有完成年前定下的看完目前出版的所有卷的目标,内心还是有点惭愧。 36卷本的《易中天中华史》,写至《两汉两罗马》时,已到了四分之一。在我个人的体验中,这是第二个小高潮。从汉高祖刘邦建国,经过文景之治的休养生息,到汉武帝刘彻建立空前庞大的汉帝国,中华文明在世界范围内大放光芒。而此前的第一个小高潮,是西周、东周时期,封邦国、制礼乐,自此,中华文明的基调就定下了。 易中天认为,两千多年的中华史,真正具有革命性的、影响深远的变化只有三次:一次是西周确立封建制度,一

次是秦始皇大一统,改封建制为郡县制,建立第一个高度中央集权的帝国,一次是辛亥革命,帝制退出历史舞台。 易中天以大历史观的视野写这部中华史的同时,又能在书写的过程中充分地照顾到读者的感受,这很不容易。比如,他在写春秋战国时,较少从霸主和诸侯的角度写,而是从那些小人物的个人经历出发,以小见大,以小人物的起落去反映大历史的变革。又比如,他在写汉朝时,不是像传统史学那样单独描述一个帝国的兴亡史,而是将其与西周、秦王朝联系起来写,试图从纵向的历史长河中理清规律,同时将其与罗马帝国联系起来写,试图从横向的世界视野中寻找启示。 大汉帝国和罗马帝国被放在一起比较,很有些意思。这两个帝国都是人类历史上空前壮大、繁盛的大帝国,都在世界文明史中留下了浓墨重彩的印记。两者在时间上的同步性更是让人感到匪夷所思:王莽称帝、西汉灭亡时,差不

多是罗马从共和制走向帝制的转折点;晋亡,中国分裂为南、北朝,也差不多是罗马分裂为东、西两个帝国的开始。 这太有趣了。 易中天用四个字总结两罗马延续数千年的精髓所在:共和,法治。 用另四个字总结两汉强盛的秘诀:帝制,礼乐。 这短短几个字,基本概括了两大帝国的本质差别所在,同时,这也是西方文明和东方文明的分水岭。 自此之后,罗马帝国灰飞烟灭,而中华帝国长盛不衰两千年。对于这其中的原因,易中天给出了自己的答案:罗马的灭亡,是因为没有”道”,也就是没有核心价值、没有终极追求。 这一点,希腊人是有的,它们是独立、自由、平等。但他们的问题在于有民主而无共和,因而最终走向衰亡。 这一点,中国人也是有的,它们是小康、仁政、王道。中国人从不缺乏政治智慧,总能在现实和理想之间找到平

《中国文化史》课程感想

我上<<中国文化史>>课程有感 中国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然而该课程带我畅游其中,了解中国文化,一个学期下来觉得自己是从古代一路走来,走到今天,终于我懂得了好多好多的,原来是那么的丰富多彩的。这一课堂,扩大了我的知识面,丰富了我的灵魂,让我受益匪浅。 记得一次课堂上,老师给我们介绍了中国的传统节日。以前过节假日时,都不是很清楚它们的由来,只是从老一辈人的口中了解到一点知识。如今,我已大抵了解了,每一个节日背后都有它的故事,流传至今。 中华民族历史悠久,中国传统节日形式多样。中华民族在不同的社会历史发展阶段创造了特色鲜明的节日文化。形成了汉民族所共有的春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等延续了上千年的传统节日文化形式,这是华夏儿女世代传承的文化精华。如中秋节,我们有嫦娥奔月的传说;端午节,为了纪念伟大诗人屈原,人们才有了现在的吃粽子这一风俗。 “中国传统节日,凝结着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和民族情感,承载着中华民族的文化血脉和思想精华,是维系国家统一、民族团结和社会和谐的重要精神纽带,是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宝贵资源”。[1]是中华传统文化的核心,是中华民族在传统节日庆典活动中展现的具有一定地域文化特征、带有强烈民俗文化色彩、包涵伦理道德和精神内涵、具有独特歌舞形式、曲艺音乐特点的传统文化精华。中华民族在传统节日里不仅拥有共同的民间庆典习俗,同时还拥有是充分张扬地方个性、思想内容真挚纯洁、表现形式浪漫开放,形象鲜明的图腾和神仙崇拜等极其丰富的民间文艺表演形式,是中华传统文化绚丽多彩的表现形式。另外,从节日文化的角度看休闲文化,一个共性的东西,那就是祥和安逸;在传统节日中无一例外地张显出汉族文化的厚重,那就是天人和一、喜庆团圆、和谐共荣,因而形成了传统节日的共同习俗。在传统文化民俗文化的视角看休闲文化,还有一个共性的东西就是山水文化,寄情于山水是汉民族旅游休闲的开始,千百年来,著名的山水名胜区从来都是人们真心向往的好地方,在许多名山大川中都留有历代文人、雅士、高道、圣僧的碑刻、居室、观堂、寺院,成为人们观光览胜、谈古论今、缅怀先贤的好场所。再有,不同地域的名山、古镇、村落拥有不同的宗教(佛教文化、道教文化、儒教文化)、民俗和一些约定俗成的民间文化娱乐节目,就是祈福、平安。这是人们渴望得到的和欣赏的,因此,人们在休闲的时刻深深地沉浸在了这种浓浓的情谊中。传统文化、民俗文化是休闲文化的母体,其文化的基因是一脉相传的。所以,我们不能忘记,要把它们永远地流传下来。 中华传统文化和传统美德是中华民族经过五千年的文明发展, 历代流传下来的。中国传统文化和传统美德的基本精神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是能够反映民族特征的传统观念和思想意识, 是具有民族特征的世界观和人生观。它是中华民族自强不息, 前赴后继, 英勇顽强形成的精神支柱, 是指导人们实践活动的基本精神。得到普遍认同的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包含以下几方面:1.1 崇尚伦理道德;所谓“在其位, 谋其政; 不在其位, 不谋其政”。要求形成民族的传统美德和高尚道德价值体系, 作为个人必须要有做人的底线。每个人都有相适应的个人的地位、责任、义务和权利。说自己该说的话, 做自己该做的事。1.2 注重人文理性;传统文化重视人的实体存在, 重视人的精神存在, 注重对人进行礼乐的教化。中国传统文化坚持以人为本, 人被看作天地间一切事物的根本。天地之间人为先、人为贵, 重视人生、重视人的权利和义务,这就构成了以人的价值和人

百家讲坛观后感1000字

百家讲坛观后感1000字 百家讲坛观后感1000字评论家们说,中国的老百姓现在存在着一种“收视饥渴”。于是《百家讲坛》就这么应运而生了,紧接着有这么一批以易中天、于丹为首的人物也就活跃在了荧幕上。霎时间中国大地上刮起了一阵风,叫做“全民送暖”,春天是被春风送来的,但如果像沈阳的春风一样卷着沙尘到处刮刮,也就不是什么好现象了。这《百家讲坛》到底是哪样的风,至今仍众说纷纭。 我读《于丹论语心得》是在模拟考试前后,因为学习的关系,所以并没有认真细读,只是粗略了解了其大概。那时只觉得它是众多《百家讲坛》中的一本,只因为它不是什么“疑案”,不是什么“之谜”,加之舆论哗然,对之赞赏有佳,才买来读的。只当读故事一般,觉得于丹的“心得”不无道理,之后就渐渐忘了。《于丹论语心得》再一次引起我的关注是1月份的一次新闻联播,以及紧随其后的焦点访谈,主要是对XX年一年里中国的娱乐传媒作以总结,其中特意提到于丹和她的这本《于丹论语心得》,于丹到处签名售书,这本心得狂卖60万册等等。我买了一套光盘,决定亲自看看这位所谓“美女学者”。看过之后,我的感慨颇多,真是所谓“腹有诗书气自华”,于丹谈不上漂亮,但绝对能看出她是一位受过国学熏陶的学者。于丹说话有她自己的魅力,从最基本的说,在没有稿子的情况下,她不说错字,妙语连

珠,神闲气定,娓娓道来。先不论她到底讲了些什么,她的语言就可以留住一批观众,这就是许我迩者做不到的。中国的历史上不缺乏研究《论语》这本儒家至上经典的学者、专家,他们语言的精僻,理解的深入,只过不惑之年的于丹是无法与之相比的;中国也不科学家能说会道的教师、出口成章的文人。但于丹却可以做到让一本冷了几十年的《论语》重新回到中国书生的视野里,是因为她兼容了这两者,并且有自己独到的赏析视角和表现能力,她能够站在现如今最有影响力的传媒平台——电视上讲《论语》,以最现代的手段传播最古老的经典,最重要的是她有了这样一次机会并且逢着这样一个时代。正是有了这多方的融合,才有了《于丹论语心得》今天奇迹般的效应和影响力。 再说易中天,《易中天品三国》我只看过前两部,第一部说魏,第二部说蜀。易中天吸引人的地方众所周知,就是他特别通俗的个性语言。比如“美女”、“帅哥”随处可闻,他说诸葛亮是刘备民营企业里的CEO,说曹操是可爱的奸雄还开了个公司……易中天话说得不是字正腔圆,长得也只是五官端正,但他的话中却散发着磁性的魅力。这点很多老师都可以做到,易中天用的就是好多老师为了吸引同学们眼球的惯用的伎俩,就以我们的物理老师为例,听易中天讲三国和上物理课可能会收获同样的笑声,但效果不同。易中天顶着一个群雄逐鹿的社会和一个人才辈出时代,他的幽默也带

2020年《易中天中华史》读后感1500字

嘉靖十四年到万历十二年,年仅十几岁的懵懂少年嘉靖帝被迫成为皇帝,自此大明王朝内阁朝夕莫测,上演一出出独裁专断的荒唐戏码,估摸着时间跨度半个世纪。 《严嵩与张居正》一书正是以浅显易俗的白话描述着曲折离奇的历史故事。 在古代封建制度的王朝中,皇帝就是真命天子,那就自然有一批辅佐天子的内阁朝臣。即是朝臣,自然有忠臣、奸臣之分,还有一小撮表面中立者们。 事实上,作为一个王朝中最高权力者,嘉靖帝可谓是一个玩弄政权的高手。他即重用忠臣,也重用奸臣,使其相互制衡,朝廷也就达到坐收渔翁之利。可见,无数群臣挣得你死我活,归根结底还是天家江山得了最大益处。 虽说嘉靖帝少年做了皇帝,可他毕竟是过继来的,他自己也有亲生父母,这不刚坐上皇位就到处串掇要立自己父母为兴献帝后,还不顾群臣反对,打死了几十个大臣,收了奸臣张璁和桂萼为朝廷重臣。 自古以来,大家都信奉“天命不可违,来者犹可追。” 因此,严嵩被嘉靖提拔重用,不可谓不是天命。成熟起来的嘉靖帝就是一只狡猾的狐狸,正巧遇上经验丰富的老狐狸严嵩,两人臭味相投,一拍即合。 从此,这个靠着严苛的科举制度出头的历史大奸臣,就走上了奴颜婢膝媚上邀宠和弄权谋私的不归之路。恶人自有恶人磨,最终把自己搭进了权术的坟墓,成了王朝的殉葬品。 作为有着士大夫深厚底蕴的重臣张居正,他的命运相对严嵩要顺遂一些,也可以说是他把握住了命运赐予他的好时机,遇到了年少不经事的小皇帝,获取他的极度信任。于是,有着皇帝这个大靠山,张居正手握专权,直达王朝内阁的顶缝,做了大明唯一的太师。 虽说,张居正聪明的把握了这个绝好时机,完全有能力糊弄小皇帝,从而做一个隐形的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独裁者。然而,从骨子里就接受权臣尊卑思想的他是一个一心为国家出力的做实事的人。用此时机,他施展浑身解数,大显身手,励精图治,只改革五年,朝廷的国库财富就增长了三倍之多。 张居正是个有能力有野心的人,但他的确是一个才华横溢做实事的人,他用这场改革挽救了大厦将倾的大明王朝,这也是之后腐朽没落的大明万历三十多年不问朝事,政权机构停驻,却没有灭亡的主要原因。 然而,不管你如何努力,如何为王权做贡献,但在天家的眼中,这些都是你的份内职责,不管你做得好还是做的不好,是奸臣还是忠臣,天家人都理所当然的把他们都当做卑微的奴仆对待,毫无真心可言。这也是他们没有善终的主要理由之一。 千百年传下来的封建思想就是普通人对皇权无底线的崇拜与信仰。 在《严嵩与张居正》这本书中,我们看到了历史的龌龊一面。当时,许多学子能人都屈

读后感中华文化

读后感中华文化 导语:中华文化不仅只有文学,它是由许许多多的东西组合而成。以下我为大家介绍读后感中华文化文章,欢迎大家阅读参考! 在中华民族五千年的灿烂文化中,精髓莫过于国学;在岁月的长河中,国学是华夏沃土灿若晨星的瑰宝。为了使我们感受到国学的博大精深,学校给我们每位同学送了一份“礼物”——一本《中华文化经典教育读本》。 六年级的《中华文化经典教育读本》主要收录了《新古文观止》和《古体诗词》中的名篇。其中我最喜欢的莫过于北宋周敦颐的《爱莲说》。 《爱莲说》主要表达了作者无意于隐逸,也不贪图荣华富贵,志在坚贞不渝地保持君子的操守,既抒发了感情,又讽刺了世态。 当我读到“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时,我可以感受到作者不赞同当一个用隐逸来逃避社会责任的隐士,也不赞同当一个贪图荣华富贵的世俗小人,作者只想当一个正直、清高的君子。 当我读到“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时,我可以感受到在这个社会上大多数人都贪图荣华富贵,只有少数像周敦颐那样的人,“出淤泥而不染”,不阿世俗。贪图荣华富贵的人,就是喜欢“牡丹”的人,他们为了名利,成了世俗之人。而像周敦颐那样的人,即为“爱莲者”,他们为人洒脱,仙风道骨,多数都是思想家、理学家,他们为世俗者所不能了解,算是人群中的圣人,这多么可叹啊! 《中华文化经典教育读本》中像《爱莲说》这样的名篇比比皆是,这些名篇潜移默化使人变得知书达理、善良聪慧和乐观坚定。《中华文化经典教育读本》,

当之无愧的经典阅读。 从品读学习中我知道了做人的尊严、人格的力量。感谢《中华文化经典教育读本》,因为有了它,让我的生活不再单调乏味,让我的心灵受到洗礼,它真是一碗“心灵鸡汤”! 原以为《中华传统文化经典导读》只适合小学生阅读,翻了几页后,发现自己的想法是错误的。纵览全书能感受到中华文化的渊博,能看到中华文化的缩影,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团结奋进的不竭动力。他的阅读对象不应只是中小学生,应该是所有的中华儿女。 德国著名哲学家尼采称赞《老子》“像一个永不枯竭的井泉,满载宝藏,放下汲桶,唾手可得”。诺贝尔文学奖得者、作家赫尔曼.赫塞说:“我们现在急需的智慧,都存在老子的书中。”是的,《老子》是经典的,但《墨子》、《管子》、《左转》、《荀子》……也同样值得我们去一一品味。《中华传统文化经典导读》把我们带到千年前的古代尽情翱翔,在传统文化的星空中漫步。 轻叩中华传统的大门,我们应该做到“自知”、“自胜”、“自省”,自然的规律就像拉弓射箭,要射中目标,箭头高时就压低一些,箭头低时就太高一些,老师称它为“损有余而补不足”。里面有很多我们熟悉的故事,《老子》(二)中的第七十八章写到:“水不断地滴到石头上,时间长了就可以把石头滴穿”。这是“水滴石出”的故事的出处。 《中华传统文化经典导读》让我们共享经典,引导我们要坚持不懈、任人唯贤、持之以恒,让我们懂得“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让我们学会“天生我材必有用”……这样一种积极的向上的思想境界应成为我们的人生态度。 可惜的是现在丧失传统文化教养的人越来越多,一个丧失传统文化教养的

易中天品三国读后感

易中天品三国读后感 观看了央视的《百家讲坛》,我认识了易中天先生,怀着极大的兴趣,我拜读了他的《品三国》上下卷,使我明白了真正历史上的三国,也使我对三国中的历史人物有了新的了解。虽然我没有真正细看过《三国演义》这本书,只是看过三国演义电视剧(动画片),只能说对三国有一个肤浅的了解,知道一些耳熟能详的人物以及事件,具体到人物和事件的本身就更加的模糊了,但是我很喜欢易老师在《品三国》这本书对三国的讲解风格和历史态度。我不禁为易中天教授严谨的治学态度所折服。 从天下大乱到诸侯割据,从三国鼎立到重归统一的扑朔迷离的历史、一个个引人入胜的故事、一位位栩栩如生的英雄,都浮现在了我的脑海里,也对魏、蜀、吴三国兴衰的原因大概了解了一些。《易中天品三国》中讲述了三国时期的大事,而且非常透彻,曹操、周瑜、关羽、鲁肃、刘备、孙权等人在他的妙笔下栩栩如生。例如:讲到空城记时,司马懿不敢上城,因为诸葛亮在上面唱“卡拉OK”,司马懿想:我上去卡拉,你还不把我“OK”了呢! 易中天对人物的刻画比较全面,这样,才更真实。读过《三国演义》,里面的伟人就是高大全式的人物,明明一点功劳,作者敢加上十二分的想象,让鬼啊神啊的都来显灵显圣,以突出人物的睿智与神圣,其实多看几遍,就很容易发现那些描述根本不靠谱。易中天对人物的评述比较真实,是因为在他看来:恶人不一定十分恶,时势、环境都是造就人向恶的因素;善人也不一定十分善良,都是有外在因素影响的。 易老师的讲解非常幽默,对历史的态度非常认真,对每个历史人物的解析力求全面真实。读完易老师的书后给我很大启发,而我们应该从他的这种严谨的治学态度中反思我们教学的态度:怎样在今后的教学中抓好常规教学,创新教法,突出重点,多问几个“为什么”,这样才能取得更多的进步。 我们知道:兴趣是学生最好的动力!是激发小学生各项能力的直接动力!我们应当多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入手。让学生对教学内容感兴趣,才能引发求知的欲望,这就要求教师必须要学会运用生动活泼的教学形式,采用引人入胜的教学方法和手段,才能激发起学生强烈的认识兴趣,从而为其创造活动打下良好基础, “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这句话是我读完这本书之后能想到的第一句话,三国的历史值得我们去品读,去研究,去分析。总之,这部书,读一读还是比较好,你一定会收获不小。

(完整word版)《中国通史》读后感

吕思勉先生《中国通史》读后感 本人作为一名历史爱好者,从小就喜欢读关于历史的著作、小说,如《史记》、《三国志》、《易中天品三国》、《易中天中华史》、《卑鄙的圣人曹操》、《流血的仕途——李斯与秦始皇》、《明朝那些事儿》、《全球通史》等。本学期选了中国通史概要课堂,才知道了现代中国史学四大家是吕思勉、陈寅恪、陈垣、钱穆四位先生。于是迫不及待买了吕思勉先生的《中国通史》,拜读这位史学大家的经典。 全书共分为上、下两编,上编主讲文化现象,下编则按照历史顺序加以串联在理乱兴亡的同时将历史知识更系统地进行梳理。在前面的出版序和绪论中,我了解到吕思勉先生的生平,了解到先生所处的那个波澜壮阔的历史背景。在那个特殊的年代,抗日战争进行的如火如荼,先生为了满足大学教学需要,呕心沥血编写此书,用简单易懂、精练上口的语言,写下这本堪称经典的通史。 绪论。 历史到底是什么?是前车之鉴?什么是前车之鉴?答曰:昔人所谓而得,我可以奉为模范;如其实测,便当设法避免;这就是所谓“法戒”。吕思勉先生告诉我们,世上没有真正相同的事,所谓相同,都是察之不精,误以不同之事为同罢了。历史虽是记事之书,我们所之探求则为理而非事。要应付一件事,必须明白它的性质。明白之后,应付指数,就不求而自得了。而要明白一件事的性质,又非先知其既往不可。 我所理解的历史,记录往世之事,传播前人的智慧。正所谓“读史使人明智”,后人读史、学史,总会从各种复杂的历史事件中学到点什么。万事万物总存在一条“理”,这个理就是规律,是客观存在的,不随着时间的流逝、世事的变化而改变。就拿政治上来说吧,实行变法改革总会触动既得利益者的利益,实施改革的人会遇到种种阻力,非常艰难,这就需要改革家付出很大的代价才能完成,并且要有很大的决心以及漫长的过程。这一点,两千多年前的商鞅遇到过,一千多年前的王安石遇到过,五百年前的张居正经历过,一百多年前晚清政府的洋务运动、戊戌变法如是,当代的改革开放、现任领导人的深化改革、大力反腐更是如此。虽然背景不一,形势不定,所变法的内容更是千差万别,但内部的那个“理”

百家讲坛易中天品三国经典语录

百家讲坛易中天品三国经典语录 百家讲坛众多主讲教授中以易中天品三国最为精彩,他站在平民的立场讲“三国”,用了很多诙谐幽默的语言以故事说人物,以人物说历史,以历史说文化,以文化说人性,分享易中天品三国中的诙谐幽默的语录。 喜欢历史故事的朋友,相信都看过央视10套的《百家讲坛》,尤以易中天品三国最为精彩,这位历史学家,社会问题专家也因此荣登“2007第二届中国作家富豪榜”第3位。 有网友这样评论易中天的三国,:他是站在平民的立场讲“三国”,用了很多现代语言和诙谐说法,通过现代视野,以故事说人物,以人物说历史,以历史说文化,以文化说人性。 这里分享易中天品三国中的诙谐幽默的语录: 易中天品三国,易中天百家讲坛,易中天语录,易中天品人录,经

典语录,名人语录 1.诺,相当于现在的OK。 2.清朝入关前将领们都学三国,把三国演义印了一千本,发给 各个将领作内部文件…… 3.如果别人惹你一下,你马上扑上去,一口咬住,死死不放, 这是什么,螃蟹!韩信肯定不是螃蟹。 4.我被你雇用了,我是忠心耿耿给你谋划,如果我的主意你不听,bye-bye,我换一个老板。 5.桓帝和灵帝都是不适合当皇帝的……灵帝的爱好是文学艺术 和建筑艺术。他对于建筑还是颇有研究的。他成天搞研究,结果在皇宫里搞成了一个自来水系统!而且他还要在全城推广自己的科研成果,宣布:要让全城的老百姓都喝上自来水——你是当皇帝的,不是搞上下水的嘛! 6.朝廷派人去查吴王,也没有发现什么大规模杀伤性武器嘛。 7.曹操第一个官职是洛阳县北部尉,相当于副县级公安局长。

8.曹操身材短小,估计也就和我差不多吧。跟1米84的诸葛亮比起来,只能算是不合格的残次品。 9.曹操是喜欢美女的,他不管走到哪里都喜欢“搂草打兔子”,收编一些美女什么的! 10.宝贝,你回来吧,好不好?别闹了,跟我回去吧!这就是曹操劝老婆回家。 11.曹操对各路诸侯说:“现在是灭董卓的最好时机——董卓已经把洛阳烧掉了,还劫持了皇帝,基本可以把他定位为恐怖组织了。” 12.吕布想:曹操这个贼,狡猾狡猾地! 13.袁绍整天在家里面大会宾客,用现在的话说就是办沙龙,开Party,车水马龙,门庭若市。这个事情当时就引起了当局的注意。 14.袁术以为皇帝的称号就像现在我们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商标一样,要抢先注册,他以为他抢先注册了皇帝的商标别人就不能把他怎么的了,没想到他反而成了“众矢之的”。 15.袁尚、袁熙哥俩一合计:“咱们请公孙康那小子喝酒,在酒

中国文明史读后感_读后感

中国文明史读后感 书的魅力 书的出现代表着人类文明的进步,它是知识诞生的源泉,书载着知识绕着地球飞翔,从竹简到丝帛……隔着千山万水,穿越千年时光,带到一代又一代人的头脑里,人类文明才不会永远在原地打转,才会这么灿烂。 原始人类从一个无声的世界开始,人们为了记录发明了文字,从刚开始把字刻在龟甲上,再到羊皮卷上,由于文字的诞生,才有了现在的书。它的出现让人类文明有了飞速的变化,可见书的魅力对后人影响有多大。今天看到《中国文明史》这套书,让我真正了书的历史,让我对书有了更深的感情。 过去人类的书是怎么来的呢?又是怎么做成了呢?我带着疑问 掀开了它的面纱,两千多年前春秋战国时代,它还是一捆捆竹简,打开来读时会咔咔作响,那是个了不起的时代,每个人的脑袋里都有各种各样的想法,而且可以大胆讲出来,或者写下来。各种思想纷纷出现,就出现了现在我们知道了儒家、墨家、道家等思想家。 有一天书的敌人突然出现了,他就是大名鼎鼎的秦始皇,他怕学者散播谣言,除了医学、药物,卜卦、种树类的书,其他全部烧掉,烧了整整3个月。使得许多经典书籍因为秦始皇的一把火全部失传。 人类对书的态度,往往能决定自己的命运。项羽和刘邦在“帝国争夺战”时,书让刘邦知道:哪里人口多,哪里物产丰富,哪里容易

防守,哪里容易进攻。而不懂得利用书籍学习的项羽败给了刘邦。可见在战争年代,书依然发挥着作用。 到了汉朝,汉武帝派人到处搜集古书,把笨重的竹牍变成了帛书之后,把所有分过类的书收藏在书库里。还有的书沿着丝绸之路到了外国,可是外国被一群野蛮人占领,把书当作烧火来取了,书一卷又一卷的被烧毁,那些美丽的神话哲学家,无比深奥的思想,科学家令人兴奋的发现都将要消失了吗?这时,一处避难所出现了———基督教的修道院,白天抄收集来的书,晚上休息。就这样,修道院里的书越来越多,修道院外面的书却越来越少了。 在敦煌千佛洞,有许多商人、军人、江上湖人……来到这里。于是,有许多书被埋在了敦煌千佛洞。当中国人发现以后,却不知道这些废纸是什么,就被一些外国人“偷”走了。当中国老学者,看到中国的国宝就这样到别人的手里,气得咬牙切齿,向清朝政府报告,才将大书库里的书搬了回来,但是搬回来的只剩下原来的一小部分了。要不然现在会有更多的古书流传下来。 书籍的命运往往与时代的兴衰息息相关。太平的时候,人们对书呵护备至;一但战火燃起,书又会难逃被焚烧、毁弃的命运。 而到了现在,各种各样的精美书籍随处可见,还出现了电子书。书从竹简到现代精装书,随着事件不停地变换。可见它的魅力无人能挡。以后的书还会有什么样的变换,也许它们的命运就由你来决定了。

“00后”遇到移动互联网作文1000字高分作文

“00后”遇到移动互联网作文1000字 妈妈说,移动互联网一来,我们的大块时间都变得碎片化了,做事效率不如以前高了。哼!这话我可不信,作为移动互联网的原住民,我们“00后”一定会将碎片化时间利用好的,不信咱就走着瞧吧。我信心满满地想到。 升入预初后,班里好多同学都有了自己的手机。看着他们拿着手机,我便央求妈妈也给我买一部。现在都是移动互联网时代了,在移动设备上学习、阅读,开阔视野、增长知识,多方便啊。而且我跟妈妈保证,我只用手机来阅读、查阅学习资料,绝对不玩游戏。在我的软磨硬泡下,妈妈终于给我买了手机。拿到手机后,我欣喜不已,并暗下决心,我要把碎片化时间利用起来,给自己制定阅读计划,利用好每一分一秒的时间,不能让妈妈小瞧了我。妈妈送我上学、放学的路上,周末带我出去玩的路上,我都要拿出手机来看电子书,粗略计算了一下,利用这些时间,一个月至少看两本电子书呐,我对自己说道。说干就干,很快,我便在手机上下载了老师最近刚推荐的几本书《苏轼传》《易中天中华史》等。 看着手机里的一部部电子书,我得意地笑了,心想:“哼哼,我这个00后一定会安排好我的碎片化时间的”。 第二天妈妈送我上车的路上,阳光正好,轻风拂来,凉爽惬意,这种天气正适合读书,我便拿出了手机开始阅读。妈妈看到了,告诫我说:“在车上看电子书对眼睛不好。”我哈哈一笑,这可难不倒我:“那我就听书,现在的电子书不仅可以看,还可以听呢。”没想到,刚听了一会儿,我渐渐开始走神了,我忍不住拿出手机翻翻有趣的新闻,看看有趣的视频。不知不觉到了学校,我一回想,自己这一路上听了哪些电子书啊,怎么没记住多少啊。我心里不禁有点惭愧:自己在车上压根就没有认真听书。早上的大好时光就在翻阅新闻和视频中偷偷溜走啦。 难道真如妈妈所说,移动互联网导致我们时间的碎片化而降低了阅读效率吗? 下午放学回家,妈妈在烧饭,我等在桌边。我忽然又想起自己的“雄心壮志”,我要把碎片化时间利用起来!想到这里,我便拿起了手机,开始看电子书。十分钟过去了,我渐渐有点心不在焉,心里一直念着周末玩过的游戏,想点开游戏APP,我终于还是控制住了玩游戏的冲动了。没过多久,我又有点手痒了。我安慰自己:没事没事,妈妈马上烧好饭了,我只玩十分钟。不知不觉,我便在饭桌前打起了游戏。 ……转眼,一个月过去了,我手机里的电子书并没有翻阅多少。手机不仅没有帮助我增加阅读量,反而将我的时间变得更加碎片化了。 妈妈看出了我的失落,走过来拍拍我的肩旁说:“小A,你知道吗?古人没有移动互联网,他们虽然见识比我们少,但是纸质的书籍却让他们变得非常有智慧;现在的人在移动互联网

易中天品三国:曹操的用人之道

目录 一、曹操的用人政策中的五种关系 (2) 曹操的用人政策一:名至实归更重实际——名与实 (2) 曹操的用人政策二:德才兼备唯才是举——德与才 (3) 曹操的用人政策三:重用清官不避小贪——廉与贪 (5) 曹操的用人政策四:招降纳叛尽释前嫌——降与叛 (5) 曹操的用人政策五:抓大放小不拘小节——大与小 (6) 二、曹操是个好老板 (8) 1、知人善任,唯才所宜 (9) 2、推诚取信,用人不疑 (10) 3、令行禁止,赏罚分明 (11) 4、虚怀若谷,见贤思齐 (12)

陈寿的《三国志》为曹操做传,最后有一段总结,这段总结陈寿表达了这么一个意思:第一点,战胜袁绍是曹操一生中最重要的成功;第二点,曹操为什么能够战胜袁绍呢?两个原因,第一是曹操精于谋略,第二是曹操善于用人。这是《三国志》的作者陈寿给曹操一生做的一个总结,可见用人之道对于曹操来说是多么地重要。其实所谓用人之道,无非两个问题,第一个问题是用什么人,第二个问题是怎么用。 曹操的的用人做法可以总结十六个字:实事求是、唯才是举、不拘一格、来者不拒。也就是说曹操他是实实在在地希望有很多的人才来帮助他,在此前提下,曹操妥善地处理了五种关系。 一、曹操的用人政策中的五种关系 曹操的用人政策一:名至实归更重实际——名与实 第一种关系就是“名与实”。我们知道,世界上有名人,也有能人,名人和能人它不是一个概念,有名的他不一定有能耐,有很多人有能耐他可能不一定有名声,他可能默默无闻。那么你在招揽人才的时候就有一个选项,你是要名人呢,你还是要能人呢?曹操的政策是什么呢?名至实归,更重实际。这个话怎么讲?曹操他很清楚地意识到,自己要成就一番事业,必须有很多很多的人来帮助他。而且相比较而言,曹操的条件是比较差的,政治资本是不如他的对手的,比如袁绍,他有一个庞大的家族作为支持,比方说孙权,他有父兄留下一片现成的基业,比方说刘备,当然也没有什么本钱,但是他自己弄出一个来,刘皇叔,他至少有一张可以骗人的名片,曹操有什么呢?一说起来,太监的孙子。我们知道在东汉这个时代它是很重名的,因为自从汉武帝独尊儒术以后汉代便以名教治天下,我们读孔子的书知道,孔子的学生问孔子说,先生如果做了官,第一件要做的是什么事?孔子说,必也正名乎。所以在这样一个时代名是很重要的,曹操明白这一点,所以他希望争取当时的豪门世族、社会贤达、社会名流这样一些人能够来支持他。 所以曹操不是不要名人,而且是很欢迎名人,但是曹操心里很清楚,这些名人不一定能够帮忙。曹操的态度很简单,你来帮忙固然好,帮腔也不错,帮凶也

《百家讲坛》观后感作文600字心得体会

《百家讲坛》观后感作文600字心得体会 百家讲坛是一档开阔我们的视野,增长我们的知识的节目。下面是橙子为大家整理收集的关于《百家讲坛》观后感作文600字心得体会,欢迎大家阅读! 《百家讲坛》观后感作文600字心得体会 我对宋史很不了解,一次,我在电脑上搜关于历史的百家讲坛视频,看到了袁*飞老师做客百家讲坛讲述专题《两宋风云》之《康王赵构》,听着袁老师精彩的讲述,这段历史一下子就迷住了我,也使我从中受益匪浅。 《两宋风云》这个专题给我们展现了从北宋靖康之变到南宋皇帝宋高宗禅位这40多年来的风风雨雨。在此之中,一个又一个精彩之幕不断上演。若将中华5000年的历史比作深蓝色的天空,那么这40多年的历史就是这广阔天空中的一颗闪亮的星星。看完了30集的讲述,不仅让我对宋史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有了更多的了解,而且使我学到了不少的东西。 40多年来,宋金两国虽有几次议和,但仍处于战争状态。一场场着名的战事令人拍案叫绝,一次次错误的决定让人嗟叹不已,一位位英雄人物在深入了解他们后,更使人顿生敬佩之情。老师说,事物应该一分为二地去看待。虽然诸位人物身上有许多的缺点,但我们更应懂得汲取其中的精华之处。正如《论语》所讲:“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宋高宗的朴素节俭,秦桧的富有心计,岳飞的忠心、勇敢,韦贤妃的冰雪聪明,都是非常值得我们去认真体会和学习

的。 两宋风云只是历史长河中的短短一瞬,仿佛划破夜空的一颗明亮的彗星,让人感受到之中的悲壮,让人惋惜它的匆促。它虽然是历史中最精彩的一幕,但“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作为新一代的青少年,我们更应好好学习,实现人生的价值,并为社会作出应有的贡献。 百家讲坛观后感500字观《百家讲坛》有感 今年寒假,我为了增长知识,经常看《百家讲坛》这个节目。它开阔了我们的视野,增长了我们的知识,启发了我们的心灵,架起了通向百姓的桥梁……它带领着我们穿越时空,回到过去,让我们了解了我国5千年的历史,了解了古代伟大人物的故事,了解了我们历史上的重大事件。 看了百家讲坛我明白了不少,本以为罗贯中的《三国演义》就是真正的三国,因为《三国演义》把东汉末年的战事夸张的淋漓尽致,自从听了易中天教授品论《三国演义》后才明白真正的三国并不是那么惊心动魄,只是少了几分精彩,多了几分阴险。 《三国演义》里把诸葛亮说成了一个神机妙算的智多星,关羽、马超等一帮文武双全的武武将成了诸葛亮手中的一线木偶,只需在危急时刻打开诸葛亮预先准备好的锦囊,依计行事,就能够安然退敌,攻无不克,战无不胜,而把那些文武双全的文臣武将贬得是一文不值。在《易中天品三国》中,易中天把三国历史上真正的诸葛亮展此刻我们眼前,其实与其说诸葛亮是一个杰出的军事家,不如说诸葛亮是一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