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历史教案-秦汉 最新

第二章封建大一统时期——秦汉

引言分析

1.引言指出了秦汉王朝的起止时间及在中国历史发展过程中的地位。其历史地位突出体现在三个方面:

①秦汉王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封建大一统的时代;

②秦汉王朝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奠基时期;

③秦汉王朝开创的一系列制度,为历代封建统治者所沿袭。

2.引言通过中外历史的对比,指出了秦汉王朝在当时的世界地位。

①印度的孔雀帝国昙花一现,迟至公元4世纪才形成局部统一。而中国在秦亡之后出

现长达四百年的大一统繁盛局面。

②古罗马和安息帝国雄踞地中海和西亚时,东亚屹立着强大的秦汉王朝。

③公元1—2世纪,亚欧大陆古文明地区并列的4个帝国(东汉、贵霜、安息和罗马)

中,汉朝和罗马的历史地位尤其重要。

3.引言指出了汉朝丝绸之路产生的影响。

①使中国辉煌灿烂的文化开始影响世界;

②世界优秀的文明成就也开始融入中国固有的文化。

高考范围

2.秦汉

(1)秦朝建立统一的多民族的中央集权国家

①秦朝的统一

②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

(2)秦末农民战争

(3)两汉政治经济制度

①刺史制度

②郡县制与封国制的并存

③察举制

④编户齐民

(4)两汉时期边疆各族的发展和民族关系

①匈奴的兴衰

②西域各族与张骞通西域

③西南夷与百越

(5)两汉时期的对外关系

①与朝鲜的关系

②与日本、越南的关系

③与西亚、欧洲的往来

④丝绸之路

(6)秦汉时期的文化

①科学技术

②哲学与宗教

③史学与文学

④雕塑与绘画

近五年高考试题

(一)全国卷

2000年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招生统一考试历史试题

2.从战国“百家争鸣”到西汉“独尊儒术”的转变体现了 D

①中央集权的强化②思想控制的加强

③大一统局面的形成④儒家以外各学派的消亡

A.②④B.①②④C.①③D.①②③

2001年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招生统一考试历史试题

2.导致东汉末年军阀混战、分裂割据局面的根本原因是 A

A.豪强地主势力膨胀B.外戚、宦官交替专权

C.黄巾起义D.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

3.下列手工业行业中较早兴起的是 A

A.冶铁业B.制瓷业C.造纸业D.印刷业

(二)上海卷

2000年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招生统一考试上海市历史试题

4.秦朝时期,郡的监御史主要负责 D

A.收取赋税B.征发兵役C.管理军事D.监察郡守

5.既通天文,又擅文学,其发明创造保持世界记录长达1700多年的我国科学家

是 A

A.张衡B.祖冲之C.僧一行D.郭守敬

2001年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招生统一考试上海市历史试题

2.下列帝王中,被誉为“中兴之主”的是 A

A.光武帝刘秀B.隋文帝杨坚C.唐玄宗李隆基D.明成祖朱棣

4.堪称当时世界之最,却加速民不聊生、王朝倾覆的宏大工程,除隋朝的大运河外,最为典型的是 B

A.都江堰B.秦长城C.唐长安D.明皇宫

37.西汉时期,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中央集权Array国家的巩固,与边疆各民族的联系也得到了加强。请

回答以下问题:

(1)列举西汉同西域关系的主要史实。(5分)

(2)2000年北京老山汉墓被确认是汉武帝儿子

燕王夫人之墓。科学家对女主人的头像进行了复原后,

意外地发现她极像西域女子(见下图),这引起了人们

的关注和猜测:她是今新疆地区人?是古代中亚人?

是有西域民族血统的汉族人?还是西域以外的人?你

倾向于哪一种说法?请简要说一说你的理由。(3分)

(3)女主人究竟属于哪一民族,需要进一步探究。

研究这一问题有何历史意义?(1分)

(4)揭开这一谜底,有待进一步收集直接和间接的证据。你认为有哪些方法?(4分)

37.(1)汉与匈奴的战争、和亲、张骞通西域、丝绸之路、西域物产传内地、西汉技

术入西域、西域都护设置等,以上几点每点1分,5点以上给5分。

(2)能以一定的史实为依据;(1分)能结合史实,逻辑合理(2—3分);

(3)能正确对应和概括其历史意义(1分),如:假定为今新疆地区人,则可答进一步了解西汉时期的民族关系。

(4)能结合史实具体回答(1—4分)如:可以从老山汉墓中继续查找(l 分);到西域实地考查研究(1分);查阅有关历史文献资料(1分);如具体答《史记》、《汉书》等资料;民间的史料;国外记载的资料等;(2分)。(如答从西域民族的衣食住行等风俗习惯上来旁证,或其他合理的方法,可酌情加1—2分)

2002年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招生统一考试上海历史试卷

28.文物是形象的历史。人们从商周青铜器不仅看到了那一时期的各种器皿、兵器

和工具,而且了解到当时的冶炼技术、生产水平、文字、艺术和社会生活等各种情况。从下列秦砖、汉瓦与画像石中,你能获得哪些历史信息?(6分)

秦·砖 西汉·瓦当 东汉·画像石

28.秦砖:秦砖的形状,秦朝文字的特点(或小篆)等。

汉瓦:汉瓦的形状,文字的特点(或隶书)等。

东汉画像石:东汉农民耕作、狩猎(或畜牧),或汉朝农业生产的状况和特点等。

35.水是生命之源水利是农业的命脉。

远古时代,长江、黄河流域就是我国先民聚族而居、繁衍生息的地方;在漫长的农业

文明时期,防洪治水、农田灌溉和舟辑航运的进步与创新,也始终是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请按前述四个方面分别举出我国从原始社会到明清时期的若干史实。(13分)

35.先民聚居:半坡氏族、河姆渡氏族、大汶口文化等。

防洪治水:都江堰、东汉(或王景)治黄河、元朝修治黄河等。

农田灌溉:战国时期的都江堰、郑国渠,吴国、唐朝、吴越、南宋、明朝等兴修水利工

程,三国时期的翻车、唐朝的筒车等灌溉工具等。

舟楫航运:秦朝的灵渠、隋朝大运河,元朝修建运河(或漕运)、造船业、指南

针的使用等。

2003年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招生统一考试上海历史试卷

34.“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在漫长的古代文明进程中,中华民族在科学技术领域群星璀璨,卓越的创新成果为人类文明的发展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有些还成为近代文明的助推器或催化剂。影响了整个世界的发展,请按朝代顺序举出你认为最重要的十项成果,并逐项概要说明理由。(共13分)

例:战国时期的“四诊法”,奠定了中医诊断的基础。

汉代的造纸术,方便了文字记录,也是对世界文化交流的一大贡献。

34.每项成果及其理由只要言之有据都给分,有成果无理由或理由错误都不得分。火药、活字印刷、指南针对世界近代文明的三大影响另加分。同一朝代不分先后,朝代顺序错误,按最小剔除法处理,如c.a.b.e.f.d.g.h.j.i, c.d.j. 不计分,a.b.e..fg.h.i.计分。2004年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招生统一考试上海历史试卷

4.汉武帝问策贤良文学,董仲舒对曰:“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

道,勿使并进。” 引自《汉书·董仲舒传》D

董的对策

A.指出了汉武帝弱点B.违背了汉武帝初衷

C.触犯了汉武帝忌讳D.迎合了汉武帝意愿

(三)广东卷

2000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历史考试广东试卷

3.秦朝施政主要依据的学说是 D

A.儒家学说B.墨家学说C.道家学说D.法家学说

4.西汉时取消了一些残损肢体肉刑的皇帝是 B

A.汉高祖B.汉文帝C.汉景帝D.汉武帝

38.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国不农,则与诸侯争权不能自持(自保)也,则众力不足也。故诸侯挠其弱,乘其衰。……圣人知治国之要,故令民归心于农。归心于农则民朴而可正(治理)也,纷纷则易使也,信可以守战也。

——《商君书•农战》

材料二(晁错对汉文帝说)民贫,则奸邪生。贫生于不足,不足生于不农,不农则不地著(依附土地),不地著则离乡轻家,民如鸟兽,虽有高城深池,严法重刑,犹不能禁也。……腹饥不得食,肤寒不得衣,虽慈母不能保其子,君安能以有其民哉!明主知其然也,故务民于农桑,薄赋敛,广畜积,以实仓廪,备水旱,故民可得而有也。

——《汉书•食货志》回答:根据材料,结合商鞅、晁错所处时代背景,从目的和结果方面评述两人的重农主张。(10分)

38、答案要点:(10分)

商鞅处于战国兼并战争时代,认为只有发展农业,国家才能强大;百姓从事农业,则易于治理和驱使。(这是赢得兼并战争的保证)。这种主张的实行,为日后秦统一奠定了基础。(5分)

晁错处于西汉安年经济凋敝时期,主张通过发展农业生产满足人民基本生活要求,缓

和社会矛盾,稳定统治秩序,恢复社会经济。这种主张的实行,为“文景之治”的出现奠定了基础。(5分)

2001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历史考试广东试卷

2.关于“文景之治”出现的原因,下列表达不正确的是 B

A.吸取秦亡教训

B.儒家治国思想占据主导地位

C.汉初“休养生息”政策取得成效

D.秦末农民战争促使统治者调整生产关系

3.封建王朝在珠江流域设置行政机构进行管理始于 A

A.秦朝B.西汉C.东汉D.东晋

34.我国古代曾多次发生大规模人口流动,原因不尽相同。试按三种不同的流动原因各举一例,并分别阐述其影响。(15分)

34.答案要点:(15分)

政府移民实边:如秦迁徙内地人民到河套地区等。

少数民族内迁:如西晋末年五族内迁等。

躲避战乱:如西晋末年北方人迁往南方等。

向海外谋生:如明清时期许多中国人到南洋等。

评分说明:各次人口流动的影响不尽相同,答案只要符合史实,叙述成理,即可给分,每例所得不超过5分。

2002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历史考试广东试卷

2.下列各项,属于人头税的是A

①算赋②口赋③调④租

A.①②B.②③C.①③D.②④

3.史书记载:“主父偃说上曰:‘愿陛下令诸侯得推恩分子弟以地,侯之。’于是上从其计。”文中“上”指D

A.汉高祖B.汉文帝C.汉景帝D.汉武帝

31.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秦始皇)收泰半(三分取其二)之赋,发闾左之戍。男子力耕不足粮饷,女子纺绩不足衣服,竭天下之资财以奉其政,犹未足以赡其欲也。

材料二(汉高祖)约法省禁,轻田租,十五而税一。……文帝即位,躬修俭节,思安百姓,……遂除民田之租税。后十三岁,孝景二年,令民半出田租,三十而税一。至武帝之初七十年间,国家亡(无)事,非遇水旱,则民人给家足,都鄙廪庾尽满,而府库余财。

均摘自《汉书·食货志》回答:

分别概括材料一、二所反映的历史现象。(4分)结合材料分析封建统治者的赋税政策与经济发展、社会安定的关系。(6分)

31.答案要点:(l分)

秦朝的暴政;(2分)文景之治。(2分)赋税繁重,超过社会承受能力,导致民不聊生,甚至天下大乱;(3分)轻摇薄赋,有利于经济发展和社会安定。(3分)

(四)综合卷

2002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文科综合能力测试

40.历史上的“丝绸之路”是中外经济、文化交流的重要通道,今天的“亚欧大陆桥”

被誉为“现代丝绸之路”。读图5回答:(34分)

图5 丝绸之路示意图

(1)西汉和唐朝,在现今的天山山脉南北,曾先设置了 、 和 等军事行政机构(或官职),保障了“丝绸之路”的畅通。(6分)

(2)古代的“葱岭”。相当于我国今天 市附近的 高原和 山。(4分)

(3)位于“丝绸之路”上的敦煌莫高窟所反映的主要是哪一时期、哪种宗教的艺术成

就。(4分)

(4)读图6,并根据所学知识,说明敦煌许多文物经历千余年保存比较完好的自然地

理原因。(6分)

(5)亚欧大陆桥东起连云港,西至鹿特丹。它既是横贯我国东西的大动脉,又是联结

亚欧大陆的新纽带。它加强了我国东西部的联系,也加强了我国同中亚及欧洲一些国家的友好往来。据此请分析亚欧大陆桥的经济、政治意义。(14分)

40.(共34分)

(1)西域都护 安西都护府 北庭都护府

(2)喀什 帕米尔 喀喇昆仑

(3)隋唐 佛教

(4)从图示的资料可以看出,该地地处内陆,年降水量约50毫米,气候干旱,风沙

埋没。

(5)①基础产业先行,有利于东西部之间的物质和信息的交流;②推动沿线各国的经济与国际贸易发展;③创造有利于我国经济建设的和平的周边环境。

2003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文科综合能力测试

37.(34分)长城是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的中国古代伟大工程。中华人民共和国恢复在

联合国的合法席位后,赠给联合国的礼品之一便是一幅以长城为图案的挂毯。

材料一

汉武帝时期,西汉在修复秦长城的基础上继续向西北大规模修筑长城。据《汉书》记载:

“北边自敦煌至辽东万一千五百余里,乘塞利遂,……(匈奴)攻之,而不能害。”“自敦煌西至 泽(今新疆罗布泊),往往起亭,……置使者校尉领护, 以给使外国者。” 材料二

嘉峪关地区魏晋墓砖壁画。

材料三

据《明史》记载,明中后期增修加固长城,“筑数台三千,起居庸(关)至山海(关), 控守要害。……边备大劫,故不敢入犯”,长城沿线“九边生齿日繁,守备日围,田野 日辟,商赏日通,边民始知有生之乐。”

回答:

(1)根据所学知识,举出汉武帝时期西汉除修筑长城之外,向西北地区拓展的重大事件。

(2)嘉峪关魏晋砖壁画生动地反映了当时河西地区的经济发展与社会风貌,透过材料二

你获得了什么重要历史信息?魏晋时期河西地区的繁荣与西汉以来对西北的长期 开拓有密切关系,参照材料一与所学知识,分析汉长城如何促进了西北地区的发展。

(3)参照材料三与所学知识,指出明中后期在处理汉蒙关系方面采取了哪些重大举措,

这些举措产生了什么影响。

(4)九一八事变后,中国面临严重的民族危机,“把我们的血肉筑成我们新的长城”成

为中华民族的心声。1933年,中国军民在长城一线英勇抗击日本侵略军。请举出其

中的一个事例。

(5)参照上述材料与所学知识,简要回答为什么说长城是中国华民族的象征。

37.答案要点:

(1)对匈奴战争取得重大胜利;张骞通西域。

(2)使用先进农耕技术(或农业发达);丝绸之路(或道路)畅通,民族经济文化交流

密切。抵御匈奴侵扰;实施军事、政治管理;保护商旅往来;有利于民族交往和

经济发展。

(3)加强长城防御,阻止蒙古侵扰;与蒙古议和互市。边塞安定,互通贸易,长城南北经济共同发展,促进民族交融。

(4)中国守军在山海关、长城各口抗击日军(或察哈尔民众抗日同盟军收复多伦)(5)体现了中华民族的凝聚力(或爱国精神);聪明智慧、坚韧、勤奋、开拓进取。2004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考试文科综合能力测试(北京卷)

37.(28分)对人的尊重和对生存权、发展权的追求,推动了人类文明的进步。回答:(1)战乱使庐舍为墟,生灵涂炭。《汉书》记载“汉兴,高祖初入关,约法三章曰:‘杀人者死,伤人及盗抵罪。’……兆民大悦”。

结合“约法三章”的背景,谈谈你对该法规内容及其历史作用的认识。(4分)37.(1)约法三章体现了对人的生命和财产的尊重,获得人民拥护。是刘邦战胜项羽的原因之一。

2004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文科综合能力测试(二)(四川、吉林、湖北、湖南、重庆卷)

12.最早沟通长江流域和珠江流域的人工运河开凿于B

A、战国时期

B、秦朝

C、汉朝

D、隋朝

中国古代地方官制的演变体现了中央集权的不断加强。回答16——17题。

16.废除分封制、建立郡县制以后,秦朝A

A.郡县长官直接由皇帝任免

B.贵族不得担任地方行政长官

C.家族势力在地方绝迹

D.县以下不设立基层组织

17.汉武帝为加强对地方官僚的监察、控制而采取的措施是B

A.实行察举制度

B.设置刺史

C.取消封国

D.创设御史大夫

2004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文科综合能力测试(老课程版)

16.秦始皇“焚书坑儒”的直接原因是A

A.儒生攻击郡县制,非议秦始皇B.儒生主张“非攻”,反对兼并战争

C.秦的暴政与儒家仁政思想相抵触D.儒家的仁爱主张不利于秦始皇横征暴敛

17.汉武帝实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目的是B

A.彻底抛弃法家思想

B.加强君主专制中央集权

C.向西域传播儒家思想

D.使儒生成为官僚队伍主体

(五)春季卷

2000年普通高等学校春季招生考试(北京、安徽卷)历史试卷

6.下列水渠。开凿时不以灌溉为目的的是 A

A. 灵渠

B. 白渠

C. 六辅渠

D. 郑国渠

7.张骞第一次出使西域的主要目的是 C

A. 恢复和西域各国的交往B.加强对西域各国的控制

B. 联络大月氏夹攻匈奴 D. 打通“丝绸之路”

2001年普通高等学校春季招生考试(北京、安徽卷)历史试卷

3.我国以煤为燃料冶铁始于 C

A.战国B.秦C.西汉D.东汉

2004年普通高等学校春季招生考试(北京卷)

13.平定叛乱是巩固国家统一的重要途径。西汉“吴楚七国之乱”发生的原因是A ()

A.地方势力坐大,中央无法有效控制

B.民族矛盾的激化

C.皇帝与开国功臣的斗争

D.境外势力的煽动

(六)广西卷

2004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考试(广西卷)历史试卷

2、秦汉之际北方游民族中势力最强大的是A

A 匈奴

B 鲜卑

C 突厥

D 乌桓

(七)江苏卷

2004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考试(江苏卷)历史试卷

2.下列政治举措中,不属于汉武帝时代的是B

A.实行刺史制度B,设置西域都护

C.实行察举制 D.颁布“推恩令”

高考历史大一轮复习 中华文明的形成和发展 第5讲 秦汉时期的经济、思想与科技文化教案(含解析)新人教版

第5讲秦汉时期的经济、思想与科技文化 一、秦汉时期的社会经济 1.农业的发展 (1)耕作方式 ①西汉赵过推广耦犁,东汉时推广到珠江流域。 ②汉朝以后,铁犁牛耕成为我国传统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 (2)耕作技术 ①西汉时,赵过推广代田法。 ②西汉发明播种工具耧车。 (3)耕作制度:以一年一熟为主。 (4)水利灌溉:汉朝出现漕渠、白渠、龙首渠等。 2.手工业的进步 (1)概况:汉武帝以后,煮盐、冶铁、铸钱等行业都收归官办。 (2)成就 ①冶金业 西汉时期,出现高炉炼铁和炒钢技术。 东汉杜诗发明水力鼓风冶铁工具水排。 ②制瓷业:东汉烧出成熟的青瓷。 ③纺织业 西汉政府设在长安的东西织室有数千工人。 丝织技术相当成熟,能织出二十多个花色品种。 西汉时期,中国丝绸远销欧亚。 图示总结古代农业和古代手工业的关系 3.古代商业 (1)商业发展 ①受时间、地点的限制,总体水平不高。 ②由于开通陆上和海上丝绸之路,中外贸易发展。 (2)城市发展:西汉长安城东、西有“市”九处。 (3)政府政策:汉武帝实行货币官铸、盐铁酒专卖、官营贩运、物价管理,向工商业者加重征

税等措施,抑制富商大贾的势力。 二、秦汉时期的思想 1.秦朝“焚书坑儒” 原因(1)秦王朝的建立实现了国家的统一,这就需要统一的学术形态。 (2)一些儒生和游士引用儒家经典,借用古代圣贤的言论批评时政。 (3)在关于郡县制的辩论中,丞相李斯斥责儒者依古制实行分封制的主张不合时宜 内容秦始皇于公元前213年和公元前212年焚毁书籍、坑杀术士(术音述,术士,即儒士)的事件 影响“焚书坑儒”事件的影响是极为消极的,表明秦王朝在文化领域由博采先秦诸子学术向以法为教、以吏为师的文化专制转型,新官学的内容也由综合宽容转向了专制 2.董仲舒的新儒学 (1)背景 ①经济:汉武帝时期,经济恢复发展,国力增强,为中央集权的加强奠定了物质基础。 ②政治:诸侯国势力膨胀,土地兼并剧烈,匈奴为患,威胁西汉的稳定。 ③思想:道家“无为而治”的思想已不能满足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 (2)内容 ①为加强中央集权,提出“春秋大一统”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②为加强君权,宣扬“君权神授”“天人合一”和“天人感应”学说。 ③为维护统治秩序,提出“三纲五常”。 (3)特点:把道家、法家和阴阳五行家的一些思想糅合到儒家思想中,加以改造,形成具有时代特色的新儒学体系。 易错提醒“焚书坑儒”与“独尊儒术”的本质目的相同 “焚书坑儒”与“独尊儒术”在本质上都是思想专制,只不过采取的手段不同。秦始皇是通过暴力手段实现思想专制,而汉武帝通过和平手段实现。 3.儒家思想主流地位的确立 (1)汉武帝的尊儒措施 ①思想:全面肯定董仲舒的新儒学思想。 ②政治:起用儒学家参与国家大政,儒家学说成为政府选拔人才、任官授爵的标准。 ③教育 教科书:规定儒家经典为教科书。 中央:兴办太学,大大提高了儒学的地位。

高三历史教案-高中《中国古代史》新教材秦汉部分资料 最新

高中《中国古代史》新教材[秦汉]图文资料的释读与应用 高中《中国古代史》(试验修订本)秦汉部分,共有历史地图10幅、历史图片22幅、文字史料8则。 【例1】“明法度,定律令,皆以始皇起。”——《史记》 图文释读 材料引自《史记·李斯列传》。它表明从秦始皇时全国开始有了统一的制度和律令,反映了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创立了一整套封建统治制度,制定了许多律令,对我国后世制度和律令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图文应用 .问题设计 始皇是谁?他叫什么名字? 始皇创建了哪些重要的政治制度?制定了怎样的律令? 始皇创建的政治制度和制定的法律在当时起到了怎样的作用? 《史记》为什么说“明法度,定律令,皆以始皇起”? .参考答案 秦始皇,嬴政。②创建了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如皇帝制度、从中央到地方的官制和行政机构等。参照六国律令,制定并颁布了条目繁杂而严厉的秦律。③加强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有利于国家统一和经济发展,对中华民族的形成也起了重要作用。但是,它也加强了地主阶级统治力量,使人民处境日益恶化,最终导致了秦末农民战争的爆发。④因为,秦朝是我国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我国封建社会的一些重要的政治、经济和文化制度都是在秦朝时开始创立的,如政治上的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经济上的度量衡和货币制度等等。它奠定了我国封建社会的政治、经济、军事、民族和文化制度的基础,对后世影响很大。 【例2】图《铜权》(左图《秦半两钱》(中图《五铢钱》(右) 图文释读 权,就是秤锤,即秤砣。该铜权权身刻有秦始皇二十六年(前221)统一度量衡的诏文和秦二世元年(前209)诏文。它是秦统一度量衡的物证。 秦半两钱,为秦朝统一的货币,铜质圆形,径一寸二分,重十二铢,以半两作单位,故称“半两钱”。这种圆形方孔的形制,为后来历代王朝所沿用。 五铢钱,为汉武帝时改革币制而铸造的通行全国的法定货币。王莽改制时,发行大钱,废五铢钱。五铢钱是中国历史上使用时间最长的钱币。 图文应用 .问题设计 图1的用途是什么?它反映了秦巩固统治的哪一项措施?这一措施有何意义? 图2的制作材料是什么?它反映秦巩固统治的哪一项措施?这一措施有何意义?

高三历史教案-秦汉 最新

第二章封建大一统时期——秦汉 引言分析 1.引言指出了秦汉王朝的起止时间及在中国历史发展过程中的地位。其历史地位突出体现在三个方面: ①秦汉王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封建大一统的时代; ②秦汉王朝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奠基时期; ③秦汉王朝开创的一系列制度,为历代封建统治者所沿袭。 2.引言通过中外历史的对比,指出了秦汉王朝在当时的世界地位。 ①印度的孔雀帝国昙花一现,迟至公元4世纪才形成局部统一。而中国在秦亡之后出 现长达四百年的大一统繁盛局面。 ②古罗马和安息帝国雄踞地中海和西亚时,东亚屹立着强大的秦汉王朝。 ③公元1—2世纪,亚欧大陆古文明地区并列的4个帝国(东汉、贵霜、安息和罗马) 中,汉朝和罗马的历史地位尤其重要。 3.引言指出了汉朝丝绸之路产生的影响。 ①使中国辉煌灿烂的文化开始影响世界; ②世界优秀的文明成就也开始融入中国固有的文化。 高考范围 2.秦汉 (1)秦朝建立统一的多民族的中央集权国家 ①秦朝的统一 ②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 (2)秦末农民战争 (3)两汉政治经济制度 ①刺史制度 ②郡县制与封国制的并存 ③察举制 ④编户齐民 (4)两汉时期边疆各族的发展和民族关系 ①匈奴的兴衰 ②西域各族与张骞通西域 ③西南夷与百越 (5)两汉时期的对外关系 ①与朝鲜的关系 ②与日本、越南的关系 ③与西亚、欧洲的往来 ④丝绸之路 (6)秦汉时期的文化 ①科学技术 ②哲学与宗教 ③史学与文学 ④雕塑与绘画

近五年高考试题 (一)全国卷 2000年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招生统一考试历史试题 2.从战国“百家争鸣”到西汉“独尊儒术”的转变体现了 D ①中央集权的强化②思想控制的加强 ③大一统局面的形成④儒家以外各学派的消亡 A.②④B.①②④C.①③D.①②③ 2001年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招生统一考试历史试题 2.导致东汉末年军阀混战、分裂割据局面的根本原因是 A A.豪强地主势力膨胀B.外戚、宦官交替专权 C.黄巾起义D.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 3.下列手工业行业中较早兴起的是 A A.冶铁业B.制瓷业C.造纸业D.印刷业 (二)上海卷 2000年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招生统一考试上海市历史试题 4.秦朝时期,郡的监御史主要负责 D A.收取赋税B.征发兵役C.管理军事D.监察郡守 5.既通天文,又擅文学,其发明创造保持世界记录长达1700多年的我国科学家 是 A A.张衡B.祖冲之C.僧一行D.郭守敬 2001年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招生统一考试上海市历史试题 2.下列帝王中,被誉为“中兴之主”的是 A A.光武帝刘秀B.隋文帝杨坚C.唐玄宗李隆基D.明成祖朱棣 4.堪称当时世界之最,却加速民不聊生、王朝倾覆的宏大工程,除隋朝的大运河外,最为典型的是 B A.都江堰B.秦长城C.唐长安D.明皇宫 37.西汉时期,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中央集权Array国家的巩固,与边疆各民族的联系也得到了加强。请 回答以下问题: (1)列举西汉同西域关系的主要史实。(5分) (2)2000年北京老山汉墓被确认是汉武帝儿子 燕王夫人之墓。科学家对女主人的头像进行了复原后, 意外地发现她极像西域女子(见下图),这引起了人们 的关注和猜测:她是今新疆地区人?是古代中亚人? 是有西域民族血统的汉族人?还是西域以外的人?你 倾向于哪一种说法?请简要说一说你的理由。(3分) (3)女主人究竟属于哪一民族,需要进一步探究。 研究这一问题有何历史意义?(1分)

高三公开课教案

高三历史公开课教案 第二章第七节秦汉时期的文化 教学目标 一、知识: 领先世界的科技成就、董仲舒大一统思想和王充的唯物主义思想、史记 二、能力: .秦汉大一统,社会比较稳定,封建经济发展,促成了文化发达昌明。国内各民族之间联系密切,中外交往活跃,又为秦汉文化提供了更广阔的发展空间。通过本节学习,培养学生对历史发展进行立体观察和分析研究的能力。 三、情感: 1.一定的文化是一定的历史时代的产物,是在它的物质条件和相应的社会关系的基础上创造和构成的。中国在世界上最先跨入封建时代,秦汉时期又迅速进入中国封建时代的第一个发展高峰。这是秦汉文化气势宏大、辉煌灿烂的前提和重要条件。 2.中国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秦汉时期,中华民族在科学技术和思想、史学、文学、艺术诸方面,都创造了突出的成就。它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也向世界展现了特有的东方文化的魅力,为人类文明的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 教学重点:秦汉文化的特点;科学技术的成就;董仲舒的新儒学; 司马迁与《史记》;汉赋与乐府诗;秦汉时期的雕塑艺术。

教学难点:秦汉时期的哲学和宗教。 教学过程: 一、秦汉文化的主要特征:一定的文化是一定的历史时代的产物 1.文化发展的时代背景——国家大一统;封建经济繁荣。 2.秦汉文化大发展的原因:①国家统一、政权巩固、社会安定、疆域辽阔为文化繁荣发达创造了必要的前提。②经济繁荣是文化繁荣的物质前提。③民族交往,对外交往频繁,促进了文化的繁荣发达。 ④统治阶级的重视,实行开明的民族政策和对外政策,也是文化繁荣的重要因素。⑤文化发展的继承性。⑥广大人民的辛勤创造。应注意不同时期文化发展原因的特殊性 3.秦汉文化特点:统一与多样化的有机结合;中外文化交流空前频繁;水平居于世界先进行列;秦汉文化气度不凡,气势恢宏,而且充满自信,具有奋发向上的精神。 二、科技 1、天文地理⑴太初历—始以正月为岁首⑵太阳黑子记录—世界最早⑶张衡对月食的最早科学解释⑷张衡发明地动仪 2、数学《九章算术》—成书于东汉,世界上最先进的应用数学,标志中国古代数学形成了完整体系。 3、医学⑴《黄帝内经》—战国问世、西汉编定。⑵《神农本草经》—东汉,我第一部完整的药物学著作。⑶华佗—东汉“神医”,发明麻沸散。⑷张仲景—东汉“医圣”,著有《伤寒杂病论》。 4、造纸⑴西汉前期已经有纸⑵东汉蔡伦改进造纸术:树皮、

【配套K12】高三历史复习 秦汉(三)教案 人教版

一、教学内容: 复习第二章封建大一统时期——秦汉(三) 二、教学目的要求: 复习秦汉时期的文化,掌握分析文化发展原因的方法。 三、教学重难点: 秦汉时期我国文化的特点、概况及文化繁荣的原因 四、主要教法:分析,提问 五、教具及现代化教学技术设计:投影仪 导入新课 提问:秦汉文化的特征:(古代文化的大发展时期,是先秦文化成就的总结和升华,为后世封建文化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1、统一性和多样性有机结合;为什么? 2、中外文化交流空前频繁; 3、水平居于世界先进行列;表现 4、气势恢弘;体现在哪里? 复习内容 1、秦汉时期文化大发展的原因是什么? ①秦统一,汉强盛,政治稳定,大一统局面形成。 ②与欧洲相比,中国封建制度早于西方千年,制度先进。 ③农业、手工业、商业发展,经济繁荣。 ④实行对外开放格局,开辟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中外交流

频繁。 ⑤统治阶级比较重视,如汉武帝兴办太学,推广儒学。 ⑥秦汉文化是先秦文化成就的总结和升华,又为后世封建文化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基础。 2、提问:秦汉时期我国在科学技术方面取得了哪些成就?哪些是领先于世界的? (一)天文历法: “太初历”——第一部比较完整的历书; 西汉关于太阳黑子的记录,——世界公认是有关太阳黑子最早的记录; 东汉张衡对月食作了最早的科学解释,发明了地动仪比欧洲人早1700多人; (二)数学: 东汉成书的《九章算术》是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应用数学,标志着中国古代数学形成了完 整的体系。 (三)医学: 战国问世、西汉编定的《皇帝内经》,是我国现存较早的重要医学文献,它奠定了祖国医学的理论基础。

东汉的《神农本草经》是我国第一部完整的药物学著作。 东汉张仲景(医圣)的《伤寒杂病论》是后世中医的重要医典。华佗(神医),发明的麻沸散,比西方早了1600多年。 造纸业:西汉已经有了纸,东汉蔡伦改进了造纸术。 3、战国、秦汉时期,我国思想界经历了一个怎样的发展过程? 这种发展变化的社会根源 何在?说明了什么? (一)发展过程: ①战国时期思想界出现了百家争鸣的局面;②秦朝时采用法家思想,加强中央集权,实行焚书坑儒;③西汉前期,道家思想占据主导地位;汉武帝时期“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儒家思想成为统治思想。 (二)特点:由百家争鸣到思想专制。 (二)社会根源: ①战国时期,奴隶制进一步崩溃,封建制形成,时代经历着划时代的变革,许多思想家从不同角度、不同立场出发,提出自己主张。形成百家争鸣局面。 ②秦统一后,为巩固统一,加强统治,建立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国家大权集中于皇帝。这一时期尊崇和应用法家思想,

高三历史教案-《中国古代史》第二单元秦汉时期(BC221—220) 最新

《中国古代史》第二单元秦汉时期(BC221—220) 基本线索 统一全国:条件、历史意义 秦朝建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政治、经济、文化 社会经济的发展:水利工程、移民 政治、经济制度:刺史制、郡国制、察举制、编户齐民 两汉民族关系:与匈奴和战,经营西域 对外关系:丝绸之路,与日、韩、越、大秦、安息等往来 特点:统一性与多样性结合、中外交流频繁、水平先进、气势恢弘 科技:天文历法、数学、医学、造纸 秦汉哲学宗教:董仲舒的儒学、王充、佛教传入、道教形成 文化史学:《史记》、《汉书》 文学:汉赋、“乐府” 艺术:雕塑、绘画 主干知识整合 阶段特征:(秦汉时期的历史特点) 1、统一的中央集权制的封建国家的创建和巩固,出现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大一统”局面。 2、封建经济迅速发展,位于世界前列。 3、以汉族为主体的多民族国家格局形成。 4、中外交往开始发展起来,科技文化世界领先地位的确立。 知识梳理: 一、秦朝统一全国 1、条件: a、长期战争给人民带来巨大灾难,人民渴望统一; b、商鞅变法使秦的实力最强,为统一六国准备了条件; c、生产力发展、民族之间、区域之间联系加强,为统一提供了必要的社会基础; d、长期争霸,大国兼并小国,诸侯国数目减少,有利于统一; e、秦王赢政广罗人才,积极部署,十年兼并,实现统一。 2、统一过程: ①灭六国。前230—221年,先后灭韩、赵、魏、楚、燕、齐六国,初步统一。②平越族,统一西南地区。③击匈奴,夺河套,筑长城,最终建立起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 3、历史意义: 结束诸侯割据局面,符合历史发展要求,奠定统一多民族国家发展基础;创造安定环境,促进经济的恢复发展,密切民族联系,符合各族人民愿望。 二、秦巩固统一的措施: 1、政治方面: ①确立至高无尚的皇权。自称“始皇帝”,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力,凡行政、军事、经济一切大权,均由皇帝总揽。此制为历代沿用。 ②建立官制和行政机构。各级主要官职均由皇帝任免。 A、中央:设“三公”。丞相:帮助皇帝处理全国政事;御史大夫:执掌群臣奏章,下达皇帝诏令,兼理国家监察事务;太尉:负责管理军事。“三公”以下设“九卿”,分掌政务。 B、地方:推行郡县制。县以下设乡、里等基层行政组织,负责

高三历史总复习 第二单元 秦汉时期教案

单元秦汉时期 【阶段特征】 秦汉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封建大一统的时代,是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和初步发展时期。 一、政治:(1)秦汉大一统专制主义帝国的建立,以皇权独尊为核心的官僚体制成为 当时社会的主 宰。秦汉王朝开创的一系列制度,为以后历代封建统治者所沿袭。 (2)大一统的政体,需要大一统的思想。秦崇尚法家思想;西汉初年一度崇尚道家黄老思想,到汉武帝采儒生董仲舒的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从此儒家思想成为中国封建社会的统治思想。 二、经济:(1)封建经济初步发展。秦代,度量衡、货币的统一,为国家统一和经济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 (2)西汉初期的休养生息政策为社会经济恢复和发展提供了政策保障,精耕细作技术日益成熟。 三、思想文化:(1)文学方面,汉赋是这个时期具有鲜明时代特色的文学形式。(2)科技方面,出现了许多领先世界的科技成就,数学、医学、造纸术、地动仪是主要标志。 (3)思想方面,从秦始皇“焚书坑儒”到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儒家思想在受到打击后实现了复兴,并开始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 【知识整合】 一、秦朝的大一统 1.秦朝统一 (1)历史背景:春秋争霸战争→战国兼并战争;社会生产力提高,经济发展;民族、地域之间联系加强;人民渴望统一;秦国变法彻底。 (2)过程:先后灭掉韩、赵、魏、楚、燕、齐六国,于公元前221年,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王朝 ——秦朝,定都咸阳。 2.秦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 (1)背景或条件 A、政治前提:秦王赢政灭六国,建立秦朝, 实现了国家统一。 B、经济根源: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和农民 土地私有制的形成(小农经济分散性,需要 强有力的国家政权保证国统一)。 C、政治根源:地主阶级需要借助强大的政权维护自己的经济利益及镇压人民反抗。 D、思想来源:法家思想的形成和传播。 E、实践条件:商鞅变法增强了秦国实力,并证明法家思想的可行性。 (2)目的:巩固政权,维护大一统。 (3)中央集权制的主要内容:皇帝制度;中央:三公九卿制;地方:郡县制。 (4)秦朝巩固统一的政治经济文化措施 学思归纳 ●我国古代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建立的经济基础、思想基础、基本矛盾、演变趋势、发展历程及基本评价如何? ●

《秦汉》教案

《秦汉》教案 秦汉教案 一、教学目标 - 了解秦汉时期的历史背景 - 理解秦始皇的统一政策及其对中国历史的影响- 掌握汉武帝的改革措施和帝国的繁荣时期 - 知晓秦汉时期的社会制度和文化发展 二、教学内容 1. 秦始皇的统一政策 - 统一文字和度量衡 - 修建长城和修订历法 - 设置郡县制度 2. 汉武帝的改革措施 - 推行科举制度 - 发展农业、手工业和商业 - 扩大领土和经济影响力 3. 社会制度和文化发展

- 农民起义和豪族的斗争 - 儒家思想的影响和兴盛 - 文化繁荣和科技进步 三、教学步骤 1. 导入(5分钟) - 通过图片、地图等展示秦汉时期的历史背景,引发学生的兴 趣和思考。 2. 授课(30分钟) - 讲解秦始皇的统一政策及其影响。 - 介绍汉武帝的改革措施和帝国繁荣时期。 - 分析秦汉时期的社会制度和文化发展。 3. 讨论(20分钟) - 设立小组,让学生就秦始皇和汉武帝的政策进行讨论和总结。 - 就秦汉时期的社会制度和文化发展进行思考和分享。 4. 总结(10分钟) - 整理学生的讨论和分享,总结秦汉时期的重要特点和影响。 5. 作业布置(5分钟) - 要求学生撰写一篇关于秦汉时期的历史论文。

四、教学资源 - 图片、地图等展示秦汉时期的历史背景 - 相关教材和资料 - ___演示文稿 五、教学评价 - 学生的讨论和分享表现 - 论文的写作质量和深度 - 学生对于秦汉时期历史的理解程度 六、教学延伸 - 组织参观秦始皇兵马俑或其他与秦汉时期相关的文物展览 - 鼓励学生阅读更多秦汉时期的历史资料和研究文献 以上是《秦汉》教案的基本框架和内容,具体教学中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适当调整和补充。 Note: This document provides a basic framework and content for a teaching plan on the topic of "Qin and Han Dynasties." ___ based on the students' specific ___.

秦汉时期的思想教案

秦汉时期的思想教案 教案标题:秦汉时期的思想教案 教案目标: 1. 了解秦汉时期的历史背景和思想特点; 2. 分析秦汉时期的思想对中国历史的影响; 3. 培养学生分析和评价历史事件和思想的能力; 4. 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和表达能力。 教学内容: 1. 秦汉时期的历史背景和社会状况; 2. 秦汉时期的思想流派和代表人物; 3. 秦汉思想对中国历史的影响。 教学步骤: 引入: 1. 利用图片、视频或故事引入秦汉时期的历史背景,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知识讲解: 2. 介绍秦汉时期的历史背景和社会状况,包括秦始皇统一六国、焚书坑儒、汉 朝的兴起等重要事件。 3. 分析秦汉时期的思想流派和代表人物,如法家、儒家、道家、墨家等,重点 介绍他们的思想核心和主要代表人物。 讨论与分析: 4. 将学生分成小组,每个小组选择一个思想流派或代表人物进行深入研究。 5. 小组展示并讨论各自研究的内容,包括思想核心、对社会的影响等。

6. 整合各小组的研究成果,共同分析秦汉思想对中国历史的影响,例如对政治、文化、教育等方面的影响。 拓展与评价: 7. 引导学生思考秦汉思想对当代社会的启示和借鉴。 8. 分组讨论并展示对秦汉思想的评价,包括其优点和局限性。 9. 教师对学生的表现进行评价和总结。 教学资源: 1. 图片、视频或故事,用于引入秦汉时期的历史背景; 2. 书籍、文献和网络资源,用于学生研究和讨论; 3. 小组讨论和展示的材料和工具。 教学评估: 1. 学生对秦汉时期的历史背景和思想特点的理解程度; 2. 学生对秦汉思想对中国历史的影响的分析和评价能力; 3. 学生在小组合作和展示中的表现; 4. 教师对学生的观察和评价。 教学延伸: 1. 鼓励学生进一步研究秦汉时期的文化、艺术等方面的内容; 2. 组织学生进行实地考察,参观与秦汉时期相关的博物馆或遗址; 3. 鼓励学生进行秦汉思想与其他时期思想的比较研究。 教学反思: 1. 教学过程中是否能够激发学生的兴趣和主动性; 2. 学生对秦汉思想的理解是否准确和全面;

秦汉时期的经济科技与文化教案

秦汉时期的经济科技与文化教案 教案标题:秦汉时期的经济科技与文化 教学目标: 1. 了解秦汉时期的经济、科技和文化发展状况; 2. 掌握秦汉时期的重要科技发明和文化成就; 3. 培养学生对历史文化的兴趣和探索精神。 教学重点: 1. 秦汉时期的经济状况及其影响; 2. 秦汉时期的科技发明和进步; 3. 秦汉时期的文化成就和影响。 教学准备: 1. PowerPoint演示文稿; 2. 彩色图片和插图,展示秦汉时期的重要科技发明和文化成就; 3. 相关历史书籍和资料。 教学过程: 一、导入(5分钟) 通过展示一些秦汉时期的图片和文物,引起学生对该时期的兴趣,并与学生讨论他们对秦汉时期的了解。 二、知识讲解(15分钟) 1. 秦汉时期的经济状况及其影响: a. 介绍秦朝的统一货币制度和土地制度改革; b. 分析汉朝的农业发展和手工业繁荣;

c. 解释秦汉时期的商业和贸易发展。 2. 秦汉时期的科技发明和进步: a. 介绍秦朝的水利工程和军事科技; b. 分析汉朝的农业技术改进和医学发展; c. 解释秦汉时期的造纸术和指南针的发明。 3. 秦汉时期的文化成就和影响: a. 介绍秦朝的书法和篆刻艺术; b. 分析汉朝的文学和历史著作; c. 解释秦汉时期的建筑和艺术成就。 三、讨论与互动(15分钟) 1. 学生分组讨论秦汉时期的经济、科技和文化对当时社会的影响; 2. 每个小组选出代表,向全班汇报他们的观点和结论; 3. 教师引导学生进行互动讨论,激发学生的思考和创新能力。 四、案例分析(10分钟) 通过展示一些具体案例,让学生分析秦汉时期的经济、科技和文化对个人和社会的影响。 五、小结与评价(5分钟) 教师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小结,并对学生的表现进行评价和鼓励。 六、拓展延伸(5分钟) 鼓励学生进一步研究秦汉时期的经济、科技和文化,提出他们自己的观点和研究成果。 教学资源:

高三历史第二章封建大一统时期秦汉教案人民版

云南省陇川县第一中学高三历史教案:其次章封建大一统时期秦汉(人 民版) 一、教学内容分析: (一)、内容:1.秦朝建立统一的多民族的中心集权国家:(1)秦朝的统一;(2)中心集权制度的建立;(3)秦末农夫斗争 2.两汉时期的政治经济制度:(1)刺史制度;(2)郡县制与封国制的并存;(3)察举制;(4)编户齐民3.两汉时期边疆各族的发展和民族关系:(1)匈奴的兴衰;(2)张骞通西域;(3)西南夷与百越4.两汉时期的对外关系:(1)与朝鲜的关系;(2)与日本、越南的关系;(3)与西亚、欧洲的往来;(4)丝绸之路 5.秦汉时期的文化:(1)科学技术 (2)哲学与宗教 (3)史学与文学 (4)雕塑与绘画。 (二)、分析:秦汉王朝,从公元前221年到公元220年,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封建大一统的时代,也是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奠基时期。 (1)政治上:从春秋战国的分裂割据走向封建大一统,专制主义中心集权制度建立并得以巩固。 (2)经济上:社会经济快速发展,为后世封建经济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3)制度上:秦汉王朝开创的一系列政治经济制度,为以后历代封建统治者所沿袭。 (4)民族关系上:以汉族为主体的统一多民族国家初步形成并得以发展,边疆各族与中原有着不同形式的交往和联系。 (5)对外关系上:中外交往起先发展,以中国为中心的东亚文化圈日益扩展,其影响突破了东亚的范围,远与欧洲和非洲。 (6)文化方面:秦汉是中国古代文化的大发展时期,科技文化水平居世界先进行列,为后世文化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基础。

二、教学重点分析:本单元的重点是秦朝专制主义中心集权的确立、西汉解决王国问题的措施、秦汉与匈奴的关系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等。 三、教学过程: 2. 1 秦汉时期的政治经济制度 秦始皇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中心集权的封建国家。秦朝的一系列制度和政策,对祖国疆域的初步奠定和维护国家的统一,形成以华夏族为主体的中华民族,起了重要作用。秦朝的封建专制度对中国社会的发展有深远影响。秦末农夫斗争,是中国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农夫斗争,它推翻了秦朝的暴虐统治,显示了人民群众的巨大作用。 两汉基本上沿袭秦朝制度,史称“汉承秦制”,但是也有较大的损益改变。汉代的刺史制度、察举制、编户齐民等对后世产生了重要影响。 问题1 专制主义中心集权制度产生的缘由与其特点是什么? 【引思】专制主义中心集权制度产生的缘由,一方面缘于战国时期社会制度交替、巩固封建国家统治的须要;另一方面也是长期分裂割据、巩固统一的要求。【精讲】缘由 (1)经济根源:由封建的经济基础确定。封建的个体小农经济要求有一个强有力的中心政权,维护国家统一和社会安定,保证生产发展。封建地主阶级也须要一个强有力的政权爱护封建土地全部制,镇压农夫的抗拒。 (2)政治根源:适应地主阶级完成、巩固统一,加强对人民限制的须要。 (3)理论法家“集权”理论影响。 特点:皇权的至高无上和不行分割;帝位终身制和皇位世袭制;皇帝干脆任免各级官史;皇权借助于神权来巩固和加强;以文化专制来巩固政治专制;中心和地方、君权和相权的冲突伴随中心集权制度发展的始终。 【迁移1】秦朝郡县制适应封建集权政治的须要,最主要在于( D ) A.郡县官吏必需对上一级负责 B.郡县地方行政管理机构 C.郡县官吏与皇帝是臣与君的关系 D.郡县完全由中心和皇帝限制,官吏不能世袭 解析:联系郡县制内容,通过与分封制对比可以知道,郡县长官 由皇帝任免,并且不能世袭,事实上中心对地方的限制加强了。故选D。

高三历史总复习 第二单元 秦汉时期教案 新

诚西郊市崇武区沿街学校单元秦汉时 期 【阶段特征】 秦汉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封建大一统的时代,是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和初步开展时期。 一、政治:〔1〕秦汉大一统专制主义帝国的建立,以皇权独尊为核心的官僚体制成为当时社会的主宰。秦汉王朝创始的一系列制度,为以后历代封建统治者所沿袭。 〔2〕大一统的政体,需要大一统的思想。秦崇尚法家思想;西汉初年一度崇尚道家黄老思想,到汉武帝采儒生董仲舒的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从此儒家思想成为中国封建社会的统治思想。 二、经济:〔1〕封建经济初步开展。秦代,度量衡、货币的统一,为国家统一和经济开展创造了有利条件。 〔2〕西汉初期的休养生息政策为社会经济恢复和开展提供了政策保障,精耕细作技术日益成熟。 三、思想文化:〔1〕文学方面,汉赋是这个时期具有鲜明时代特色的文学形式。 〔2〕科技方面,出现了许多领先世界的科技成就,数学、医学、造纸术、地动仪是主要标志。〔3〕思想方面,从秦始皇“焚书坑儒〞到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儒家思想在受到打击后实现了复兴,并开始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 【知识整合】 一、秦朝的大一统 1.秦朝统一 〔1〕历史背景:春秋争霸战争→战国兼并战争;社会消费力进步,经济开展;民族、地域之间联络加强;人民渴望统一;秦国变法彻底。 〔2〕过程:先后灭掉韩、赵、魏、楚、燕、齐六 学思归纳 ●我国古代国制主国中央集国建立的国国根底、思想根底、根本矛盾、演国国国、国国国程及根本国价如何?

国,于公元前221年,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王朝——秦朝,定都。 2.秦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 A、政治前提:秦王赢政灭六国,建立秦朝,实现了国家统一。 B、经济根源: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和农民土地私有制的形成〔小农经济分散性,需要强有力的国 家政权保证国统一〕。 C、政治根源:地主阶级需要借助强大的政权维护自己的经济利益及镇压人民对抗。 D、思想来源:法家思想的形成和传播。 E、理论条件:商鞅变法增强了秦国实力,并证明法家思想的可行性。 〔2〕目的:稳固政权,维护大一统。 〔3〕中央集权制的主要内容:皇帝制度;中央:三公九卿制;地方:郡县制。 〔4〕秦朝稳固统一的政治经济文化措施 选拔、考察官吏的制度;制定秦律;统一货币和度量衡,车同轨;建长城,修弛道,开灵渠; 移民;统一文字;焚书坑儒。 〔5〕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建立的影响 ①积极:A、彻底打破了贵族分封制;B、初步奠定了祖国疆域;C、初步奠定了两千多年的政治制 度的根本格局,历代沿用;D、有利于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形成和开展,有利于封建经济文化开展。 ②消极:A、容易导致暴政,是秦朝灭亡的重要原因;B、高度的中央集权,造成地方官对中央和君主的绝对依赖,难免人浮于事,地方的政治自主性和能动性越来越受到压抑,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中国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自由开展。 〔同时注意在封建社会早期和晚期区分其积极作用、消极作用的程度〕

高中历史部编版必修中外史纲要上(2019版)第3课 秦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 教案

第3课秦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从宏观上来看,本单元的主题是从中华文明起源到秦汉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与巩固。秦朝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封建国家,是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发展历史的开篇,在政治、经济、文化上都为以后的封建王朝奠定了基础,其国家治理模式的经验与教训也被后世的统治王朝所借鉴。 从微观上来看,本课的三个子目按照时间顺序展开,主题是秦统一。第一子目秦的统一说明了的条件与措施,而第二、第三子目则说明了秦的崩溃。三个子目之间存在着很强的逻辑联系。 二、学情分析 本课教授对象是高一学生。从知识角度上看,通过初中阶段的学习,他们已经对秦国时期商鞅变法、秦统一六国过程、实现统一的措施以及秦朝灭亡等相关知识有所了解,但对于秦朝官僚政治制度的确立以及秦朝灭亡背后国家治理模式的僵化仍然缺乏一定的认识。从思维角度上看,此阶段的学生正处于从形象思维到抽象思维的过渡期。从素养上来看,不利条件是缺乏史学方法,知识碎片化,不完整。从有利角度上看,学生的学习热情较高。 三、教学目标 1.通过自主梳理教材内容,学生识记秦朝的政治、经济、文化相关史实,运用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关系来理解秦朝政治制度、国家统一与社会经济、文化的关系,学会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和辨证唯物主义来分析历史问题,形成唯物史观。 2.通过阅读秦末农民起义示意图,自主梳理教材第三子目有关于秦末农民起义与楚汉战争的基本进程,抓住当时的特定时空背景与阶段特征,形成时空观念。 3.通过历史图片以及史料提出问题,学生分析秦朝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内容、特征与影响,提高分析历史问题与概括的能力,培养史料实证和历史解释的素养。 4.通过阅读史料以及对比西汉的治国状况,理解秦朝灭亡的重要原因在于其单一僵化的法家治国思想,学生认识到治国理念必须顺应民心、顺势而为,培养家国情怀。 四、教学重难点 1.重点:秦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建立的历史意义 2.难点:秦王朝创立中央集权制度的原因与内容 五、教法学法 史料研读法、问题探究法、讲授法、合作学习法 六、教学过程 【课题导入】 【教师活动】展示两幅地图,引出秦的统一及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并提问“秦是如何实现统一的呢?又是如何来巩固多民族封建国家的统治的呢?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第3课《秦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 【设计意图】引出本课的教学主题“秦的统一”,为接下来的教学做铺垫,同时通过提问调动学生的思维,以进入到听课状态。 【学习目标】 1.通过秦朝的统一业绩,认识大一统国家的建立及巩固在中国历史上的意义; 2.通过了解秦朝的社会矛盾,认识秦朝崩溃的原因。 【预习检测】 结合导学案完成

高三历史第二单元 封建社会初步发展——秦汉时期 (前 221——220 年)

高三历史第二单元封建社会初步发展——秦汉时期 (前 221—— 220 年) 四川省南溪一中 一.阶段特征: 阶段特征:封建大一统局面出现,封建社会初步发展;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奠基时代。 1)政治:国家实现统一;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确立、巩固; 2)经济:封建经济初步发展; 3)文化:中国古代文化大发展时期;其文化成就领先于世界,呈现出统一性与多样性结合;中外文化交流频繁;水平居世界领先;气势恢弘等特点。对中国后世文化的发展和世界文明的进步都产生了重要而深远的影响。 4)民族关系: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形成、发展; 5)对外关系:开创时期;中外交往开始发展起来,中外交往中中国主要是文化输出。 二.重难点剖析 主题一、秦汉的统治与制度 1.春秋战国时期为秦朝的统一孕育了哪些客观因素?从中我们得出什么认识? 1)经济基础:发展,民族、地区之间联系加强; 2)政治基础:诸侯国争霸战争和兼并战争,局部实现和建立; 3)理论基础:家关于建立君主专制的中央集权封建国家的理论; 4)人心导向:人民厌恶战争,渴望统一;5)民族关系:各族接触和融合加强; 6)具有完成统一的实力。秦国比较彻底,建立了比较巩固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秦国新兴地主阶级力量较强,封建经济发展迅速,军队战斗力强;秦国实行了等正确策略;秦王嬴政本人的雄才大略。 ——认识:统一是主流,是人心所向,大势所趋。 2、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从概念、基础、实质、社会根源、发展过程、发展过程中的趋势、认识七方面掌握) 1)概念:A、专制主义:指中央的决策方式;具体说就是皇帝个人专断独裁。 B、中央集权:指政治制度;是全国各种军政财大权归属中央,地方完全交中央管理和控制,完全执行中央政令。 2)基础:理论基础-;经济基础- 3)实质:处理两个关系,在中央内部权与权的关系,中央与的关系。4)社会根源(历史必然性)(经济根源)分散性,需要强有力的国家政权保证国家统一;(政治根源)需借助强大的政权维护自己的经济利益及镇压人民反抗。(思想根源)。 5)发展过程:(贯穿封建社会始终)形成于战国,秦朝确立,西汉巩固,隋唐完善。北宋加强,元朝有了新发展。明清强化并发展到顶峰。 6)发展过程中的趋势:一是调整中央官制加强;二是不断强化对地方的监督与管理;三是强化对的思想控制。 7)认识:分封建社会前期和后期;A、积极作用:有利于多民族国家建立、巩固和发展;有利于防止割剧,维护统一与完整;有利于各地方交流;有利于民族融合能有效地组织人力、物力、财力从事大规模经济活动;有利于社会经济发展和大型工程兴建 B、消极作用:皇权专制极易形成;阻止新生产关系产生;不利于思想文化发展;极易形成庞大的官僚机构。 3.秦汉时期三种治国思想的选择

高三历史教案-专题五中国古代文化史 最新

专题五中国古代文化史 【复习目标】 1.掌握中国古代各个时期在天文历法、数学、医学等方面取得的居世界前列的科技成就及其产生的原因、影响。 2.正确分析儒家、道家、法家、佛教、道教等方面的思想主张及其社会影响。 3.理解中国古代各个时期的教育和史学成就及其与封建统治的关系,尤其是各个历史阶段的教育特征及其影响。 4.了解春秋战国诗歌、汉斌、乐府诗、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等文学成就。用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原理认识各个时期文学作品的时代特色。 5.掌握中国古代各个时期的书法和绘画名家及其代表作。 观点:一定时期的文化成就就是该时期政治、经济的反映 文化属于上层建筑,政治制度、政策法律、政治统治、国家体制等也属于上层制度。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反映经济基础。因此,一定时期的文化成就既是经济基础的反映,也反映当时的政治状况。 一.中国古代科技发展简史 1、天文历法:为适应农业生产发展的需要,历朝历代都重视历法。 相传夏代就有了历法——夏历;商朝甲骨文记载了世界上最早的日食、月食;春秋时鲁国天文学家测定冬至、夏至的日期,留下了关于哈雷彗星的最早记录;战国时出现世界是最早的天文学著作《甘石星经》,书中记录的800个恒星中有121个位置现在已经被测定,同时这部著作还记录了五大星行的运行情况及出没的规律。战国时廿四节气中的主要节气已经测定;东汉进张衡创制了世界是最早的用水力转动的浑天仪和最早测定地震方位的仪器——地动仪;唐朝僧一行指导了世界上首次测量子午线长度的工作;北宋沈括创制《十二气历》,比欧洲早800年,他还著有《梦溪笔谈》,记述了我国古代许多科技成就,在我国古代科技史上具有重要价值被誉为“中国科学史上的座标”。;元朝郭守敬编成的《授时历》同现行公历的周期相同,比现行公历的确早300年,主持元朝规模空前的天文观测,最北的观测点是北海(今西伯利亚),最南的观测点在南海(今西沙群岛)。 2、数学:春秋时有九九乘法表;《周髀算经》记载了勾股定理;西汉时有数学专著《九章算术》,书中记载的数学上的许多重要成就在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其中的许多数学思想,至今仍然备受称道,为中外科学家所采用;从西汉到南朝时的科学家刘歆、何承天、祖冲之对圆周率的推算,祖冲之著有《缀术》。 3、医学:战国时医生已分科治病;扁鹊采用四诊法,成为中医传统的诊断方法;战国时编写的《内经》反映了我国医学的早期成就,提出了病理学说;东汉时“医圣”张仲景著有《伤寒杂病论》奠定了我国中医治疗学的基础;华佗制成“麻佛散”,在世界是最早采用全身麻醉方法,创作体操“五禽戏”;唐朝太宗时创办了分科较细的医学校,比西方国家早200年;唐高宗时主持编写的《唐本草》是世界上第一部由国家编定和颁布的药典,比欧洲早800年;药王孙思邈写成《千金方》;明朝时李时珍著有药物学巨著《本草纲目》,是当时世界上内容最丰富、考订最详细的药物学专著,成为世界医药学的一部重要文献。 4、农学、手工业:北魏和东魏时的贾思勰写成《齐民要术》是我国现存的一部最早、最完整的家农书,是世界农学史的一部优秀著作之一;明朝时徐光启写成《农政全书》,介绍了当时欧洲的水利方法;宋应星著有《天工开物》,总结了明朝的生产技术,反映了明朝手工工场的面貌,是研究明朝社会生产和中国古代传统技术的宝贵资料,被誉为“中国17世纪的工艺百科全书”。还有一些重要的生产工具的改进成就:如半坡氏族弓箭的发明;夏

第三讲 秦汉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与巩固 导学案-高三统编版历史一轮复习

高考一轮复习第三讲秦汉统一多民族 国家的建立与巩固 课程标准 1通过了解秦朝的统一业绩和汉朝削藩、开疆拓土、尊崇儒术等举措,认识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及巩固在中国历史上的意义。 2.通过了解秦汉时期的社会矛盾和农民起义,认识秦朝崩溃和两汉衰亡的原因。主干知识梳理和巩固 一、秦的统一 1.条件 (1)主观愿望:长期战乱,人民渴望安定统一。 (2)客观条件:地域经济发展,要求打破政治分裂带来的阻碍。 (3)地理位置:秦国地理位置优越,物质基础雄厚。 (4)主观努力:数代秦王励精图治,广纳贤才,吏治较清明。 (5)秦国强大:商鞅变法后,国家日益强盛。 2.过程 (1)秦朝建立:灭六国,建立秦朝,定都咸阳 (2)完成统一;北击匈奴,南征越族,加强西南夷控制,修长城。 3.巩固 (1)建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 皇者制度:嬴政自称~始皇帝”,对国家事务拥有至高无上的决定权 三公九卿:丞相、太尉、御史大夫,为主要辅佐大臣,九卿分掌具体事务 郡县制:设立郡、县两级,主要官员由中央任免和考核 (2)巩固统一 统一车轨、文字、货币和度量衡,修驰道、直道,颁行法律,编制户籍,迁徙六国贵族豪强到关中、巴蜀等地,整顿社会风俗等 4.意义 (1)统一中央集权国家的形成是历史发展的必然,也是客观需要。 (2)促进了各民族的交往交流交融,推动了统一多民族国家政治、经济、社会的发展。 概念解读 1.君主专制 是指一种决策方式,共特点是皇帝个人专断独裁,集国家最高权力于一身,皇帝从决策到行使军、政、财等大权具有很大的随意性和独断性。 2.中央集权 是针对中央和地方的关系而言,是一种国家行政管理体制,与地方分权相对。其特点是全国军、政、财等大权都归属中央,地方必须绝对听命于中央,没有任何独立性。 二,泰朝的暴政与速亡 1.秦朝的暴政 (1)秦始皇穷奢极欲,大兴土木,征发繁重,刑法严苛,社会阶级矛盾严重激化。

高中历史第2课 秦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与巩固 教案

第2课秦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与 巩固 课程标准 1.通过了解秦朝的统一业绩和汉朝削藩、开疆拓土、尊崇儒术等举措,认识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及巩固在中国历史上的意义。 2.通过了解秦汉时期的社会矛盾和农民起义,认识秦朝崩溃和两汉衰亡的原因。 秦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 一、秦的统一 1.条件 角度内容要点 人民愿望长期战乱给社会带来巨大灾难,人民渴望安定统一 经济发展要求各地域经济的发展,要求打破政治分裂所带来的阻碍 统一成为共识战国中后期,统一逐渐成为当时人们的共识 秦国优势地理位置优越;物质基础雄厚;数代秦王励精图治,广纳贤才,吏治较为清明;商鞅变法后,国家日益强盛 秦朝中央和地方机构图 秦代的郡县官僚体制

2.进程 (1)公元前230-前221年,秦国采取远交近攻策略,相继灭掉东方六国,建立起第一个统一王朝--秦朝,定都咸阳。 (2)秦灭六国后,积极开拓边疆。击退了游牧民族匈奴的进攻,修筑了西起临洮、东至辽东的万里长城。 二、巩固中央集权和统一的措施 主要措施作用(意义)和影响 政治最早确立皇帝制度:皇帝独尊、皇权 至上 (1)建立了一整套君主专制中央集 权制度,被以后的王朝长期沿用, 影响深远 (2)统一中央集权国家的形成是历 史发展的必然,也是客观需要 (3)空前统一的封建国家促进了各 民族的交往交流交融,推动了统 一多民族国家政治、经济、社会 的发展 皇帝之下设三公九卿 在地方彻底废除分封制,将郡县制在 全国推广,其主要官员由中央任免和 考核。县以下设乡、里和亭,分别负 责管理民众和治安 经济统一车轨,修驰道、直道 统一货币和度量衡 颁行法律,编制户籍,迁徙六国贵族豪强 文化统一文字;整顿社会风俗等 比较先秦贵族政治与秦汉官僚政治的差异 比较项贵族政治官僚政治 权力来源“世卿世禄”由皇帝授予,临民不食土 权力运作自主性,可以决定治下的一切事 情 受制于皇帝及其代理者;很难发 挥自己的才干和主动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