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历史秦汉时期的文化 例题解析人教版

秦汉时期的文化例题解析

例1中国造纸术的发明对人类文化发展有什么贡献?

提示(1)造纸术发明以前,世界各国的书写材料,有的坚硬,有的笨重,有的价格昂贵,都不是理想的书写材料,不利于文化的传播;(2)造纸术的发明,引起了书写材料的一场革命,特别是蔡伦改进造纸术,提高了纸的质量和产量,使纸日益成为普遍的书写材料;(3)造纸术的对外传播,促进了文化的交流和教育的普及,深刻地影响了世界文明的发展进程。造纸术的发明是中华民族对世界文明的伟大贡献。

例2 关于造纸术发明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发明纸的国家

B.西汉前期就已出现用于书写和绘画的纸

C.东汉蔡伦发明了造纸术

D.造纸术是中华民族对世界文明的贡献

解析:这是一道逆向选择题,该类题型是一种以表述错误的选项为答案的选择题,在所给的答案中只选一个答案的反向选择,要排除三项表述正确的选项。该类题可用排除法,先排除表述正确的三项,选出剩下的一项即可。该题通过仔细阅读后,就可以发现第二选项和第三选项是矛盾选项,必有一错。注意蔡伦的主要贡献是“改进”,而非“发明”,在他之前的西汉,已经有纸了。答案:C 例3(1)我国土生土长的宗教是()

A.佛教B.道教C.基督教D.伊斯兰教

[解析]此题解题的关键是注意题目所问的是土生土长的宗教,课本上讲到了世界三大宗教,并在注释中说明世界三大宗教是佛教、基督教和伊斯兰教,讲到了佛教的诞生地是古印度,也提到了道教产生于我国本土。而作为常识,基督教和伊斯兰教的产生地不是中国。故本题答案:B

(2)资料解析题

“人死血脉竭,竭而精气灭,灭而形体朽,朽而成灰土,何用为鬼?”

请回答:

(1)这是谁的言论?

(2)出自他的哪本著作?

(3)批判了什么思想?

[解析]此题需要注意材料与课本所学内容的联系,课本上所引《论衡》中的一段话虽与此不完全相同,但都讲了同一个道理。在解题时,要注意抓住材料中的关键字,如“死、灭、朽、鬼”,就能回答该题了。

答案:(1)王充(2)《论衡》(3)迷信的思想

例4佛教传入中国后,尽管影响很大,但没有占统治地位,这主要是因为()A.民间道教的抵制B.无神论思想家的批判

C.教义不符合中国国情D.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稳固

分析:因为从西汉以后,儒家思想逐渐成为中国社会的正统思想,佛教的传入丰富了中华文化的内涵,但它对封建统治者来说,其作用远不如儒家思想。敢正确答案为D。

高考历史大一轮复习 中华文明的形成和发展 第5讲 秦汉时期的经济、思想与科技文化教案(含解析)新人教版

第5讲秦汉时期的经济、思想与科技文化 一、秦汉时期的社会经济 1.农业的发展 (1)耕作方式 ①西汉赵过推广耦犁,东汉时推广到珠江流域。 ②汉朝以后,铁犁牛耕成为我国传统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 (2)耕作技术 ①西汉时,赵过推广代田法。 ②西汉发明播种工具耧车。 (3)耕作制度:以一年一熟为主。 (4)水利灌溉:汉朝出现漕渠、白渠、龙首渠等。 2.手工业的进步 (1)概况:汉武帝以后,煮盐、冶铁、铸钱等行业都收归官办。 (2)成就 ①冶金业 西汉时期,出现高炉炼铁和炒钢技术。 东汉杜诗发明水力鼓风冶铁工具水排。 ②制瓷业:东汉烧出成熟的青瓷。 ③纺织业 西汉政府设在长安的东西织室有数千工人。 丝织技术相当成熟,能织出二十多个花色品种。 西汉时期,中国丝绸远销欧亚。 图示总结古代农业和古代手工业的关系 3.古代商业 (1)商业发展 ①受时间、地点的限制,总体水平不高。 ②由于开通陆上和海上丝绸之路,中外贸易发展。 (2)城市发展:西汉长安城东、西有“市”九处。 (3)政府政策:汉武帝实行货币官铸、盐铁酒专卖、官营贩运、物价管理,向工商业者加重征

税等措施,抑制富商大贾的势力。 二、秦汉时期的思想 1.秦朝“焚书坑儒” 原因(1)秦王朝的建立实现了国家的统一,这就需要统一的学术形态。 (2)一些儒生和游士引用儒家经典,借用古代圣贤的言论批评时政。 (3)在关于郡县制的辩论中,丞相李斯斥责儒者依古制实行分封制的主张不合时宜 内容秦始皇于公元前213年和公元前212年焚毁书籍、坑杀术士(术音述,术士,即儒士)的事件 影响“焚书坑儒”事件的影响是极为消极的,表明秦王朝在文化领域由博采先秦诸子学术向以法为教、以吏为师的文化专制转型,新官学的内容也由综合宽容转向了专制 2.董仲舒的新儒学 (1)背景 ①经济:汉武帝时期,经济恢复发展,国力增强,为中央集权的加强奠定了物质基础。 ②政治:诸侯国势力膨胀,土地兼并剧烈,匈奴为患,威胁西汉的稳定。 ③思想:道家“无为而治”的思想已不能满足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 (2)内容 ①为加强中央集权,提出“春秋大一统”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②为加强君权,宣扬“君权神授”“天人合一”和“天人感应”学说。 ③为维护统治秩序,提出“三纲五常”。 (3)特点:把道家、法家和阴阳五行家的一些思想糅合到儒家思想中,加以改造,形成具有时代特色的新儒学体系。 易错提醒“焚书坑儒”与“独尊儒术”的本质目的相同 “焚书坑儒”与“独尊儒术”在本质上都是思想专制,只不过采取的手段不同。秦始皇是通过暴力手段实现思想专制,而汉武帝通过和平手段实现。 3.儒家思想主流地位的确立 (1)汉武帝的尊儒措施 ①思想:全面肯定董仲舒的新儒学思想。 ②政治:起用儒学家参与国家大政,儒家学说成为政府选拔人才、任官授爵的标准。 ③教育 教科书:规定儒家经典为教科书。 中央:兴办太学,大大提高了儒学的地位。

高三历史秦汉时期的文化 例题解析人教版

秦汉时期的文化例题解析 例1中国造纸术的发明对人类文化发展有什么贡献? 提示(1)造纸术发明以前,世界各国的书写材料,有的坚硬,有的笨重,有的价格昂贵,都不是理想的书写材料,不利于文化的传播;(2)造纸术的发明,引起了书写材料的一场革命,特别是蔡伦改进造纸术,提高了纸的质量和产量,使纸日益成为普遍的书写材料;(3)造纸术的对外传播,促进了文化的交流和教育的普及,深刻地影响了世界文明的发展进程。造纸术的发明是中华民族对世界文明的伟大贡献。 例2 关于造纸术发明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发明纸的国家 B.西汉前期就已出现用于书写和绘画的纸 C.东汉蔡伦发明了造纸术 D.造纸术是中华民族对世界文明的贡献 解析:这是一道逆向选择题,该类题型是一种以表述错误的选项为答案的选择题,在所给的答案中只选一个答案的反向选择,要排除三项表述正确的选项。该类题可用排除法,先排除表述正确的三项,选出剩下的一项即可。该题通过仔细阅读后,就可以发现第二选项和第三选项是矛盾选项,必有一错。注意蔡伦的主要贡献是“改进”,而非“发明”,在他之前的西汉,已经有纸了。答案:C 例3(1)我国土生土长的宗教是() A.佛教B.道教C.基督教D.伊斯兰教 [解析]此题解题的关键是注意题目所问的是土生土长的宗教,课本上讲到了世界三大宗教,并在注释中说明世界三大宗教是佛教、基督教和伊斯兰教,讲到了佛教的诞生地是古印度,也提到了道教产生于我国本土。而作为常识,基督教和伊斯兰教的产生地不是中国。故本题答案:B (2)资料解析题 “人死血脉竭,竭而精气灭,灭而形体朽,朽而成灰土,何用为鬼?”

请回答: (1)这是谁的言论? (2)出自他的哪本著作? (3)批判了什么思想? [解析]此题需要注意材料与课本所学内容的联系,课本上所引《论衡》中的一段话虽与此不完全相同,但都讲了同一个道理。在解题时,要注意抓住材料中的关键字,如“死、灭、朽、鬼”,就能回答该题了。 答案:(1)王充(2)《论衡》(3)迷信的思想 例4佛教传入中国后,尽管影响很大,但没有占统治地位,这主要是因为()A.民间道教的抵制B.无神论思想家的批判 C.教义不符合中国国情D.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稳固 分析:因为从西汉以后,儒家思想逐渐成为中国社会的正统思想,佛教的传入丰富了中华文化的内涵,但它对封建统治者来说,其作用远不如儒家思想。敢正确答案为D。

(天津专用)2020届高考历史课时规范练5秦汉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经济与思想文化(含解析)新人教版

课时规范练5 秦汉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经济与思想文化 一、选择题 1.(2018山东潍坊一模)《汉书·食货志》认为,“治田勤谨则亩益三斗”。东汉王充提出了“勉致人工,以助地力”。南宋陈旁认为,对待不同土壤只要对症下药,可使土地更加精熟肥美,这反映了古代农业( ) A.需要大量劳力 B.适时增加肥力 C.提倡精耕细作 D.善于积累经验 2.下面是东汉时期我国西南地区铁器分布表。由此可以推知( ) A.西南农业已逐步实现精耕细作 B.铁器成为西南主要生产工具 C.铁器在逐步向西南地区推广 D.西南冶铁技术水平大大提高 3.西汉时期,晁错向文帝提出“贵粟之道,在于使民以粟为赏罚。今募天下入粟县官(即国家),得以拜爵,得以除罪”的建议。照此办理,富商大贾要想得到爵位或赎罪,就必须向农民购买粮食。这一建议的主要目的是( ) A.维持全国粮价稳定 B.增加国家财政收入 C.促进农业生产发展 D.争取富商大贾支持 4.下表是据《汉书·食货志》简编而成的西汉农民家庭年收入(粮食)与支出情况表(单位:钱)。该表信息主要反映出西汉时期( ) 常 衣 祭祀等仪式

A.小农经济的根基脆弱 B.采用耕织结合的经营方式 C.生活水平大大提高 D.采用精耕细作的生产方式 5.(2018四川成都二模)汉代,达官贵人聚居的核心经济区(渭河流域、黄河平原和淮河上游部分地区)较其他地区土地兼并现象更加普遍,却更少发生农民起义。对此,解释合理的是( ) A.土地兼并对农民生计影响有限 B.国家在核心经济区的赋役征调较轻 C.庄园经济有效抑制了社会矛盾 D.核心经济区的经济结构更具多元性 6.(2018四川成都二模)北魏均田制对部曲(家仆)、奴婢均有授田的规定。在唐代的授田对象中,增加了对杂户、官户、工商业者的授田,取消了对部曲、奴婢的授田。这反映出唐代( ) A.门阀士族的衰落 B.“重农抑商”政策的调适 C.人地矛盾的缓解 D.底层民众生存环境恶化 二、非选择题 7.中国古代是一个以农立国、以农为本的国家。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武帝末年,悔征伐之事,乃封丞相为富民侯。下诏曰:“方今之务,在于力农。”以赵过为搜粟都尉。过能为代田,一亩三甽。岁代处,故曰代田。……用耦犁,二牛三人。一岁之收常过缦田亩一斛以上,善者倍之。……过试以离宫卒田其宫堧地,课得谷皆多旁田亩一斛以上。……至昭帝时,流民稍还,田野益辟,颇有蓄积。 ——《汉书·食货志上》材料二窃惟四民之中,惟农最苦。农夫寒耕热耘,沾体涂足,戴星而作,戴星而息。蚕妇育蚕治茧,绩麻纺纬,缕缕而积之,寸寸而成之,其勤极矣。而又水旱、霜雹、蝗蜮,间为之灾。幸而收成……谷未离场,帛未下机,已非己有矣。农夫、蚕妇所食者糠籺而不足,所衣者绨褐而不完。直以世服田亩,不知舍此之外,更有可生之路。 ——司马光《司马文正公传家集》材料三在传统时代,所谓农业生产结构,其主要生产要素可归纳为四项:①耕地;②作物;③农具; ④劳力……农业负担过重,这是一个比起小农经济的生产结构不符合现代要求更为严重、更为致命的病症。……中国的传统农业,无论从其现实的经济效益,还是潜在的发展可能,它自身不是不能转变,而是其“自转变”的通道,受到来自帝国政治、经济体制的阻扼,被堵塞以致堵死。……农业经济效果、历史效应,不只取决于它产生的内环境,还要受制于它的外部环境的有利与否。对传统中国而言,后者更是致命性的障碍。 ——王家范《中国历史通论》(1)材料一反映了哪些进步的农业生产技术?农业技术的进步对农业产生了怎样的作用?体现了怎样的特点?

2020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走向大一统的秦汉政治、经济和思想文化测试卷及答案解析

2020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走向大一统的秦汉政治、经济和思想文 化测试卷及答案解析 (时间:45分钟分值:85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 1.秦始皇横扫六合,开创封建专制中央集权统治的政治格局,这使得关于“分封”与“郡县”的这场争论无非只是走了一个与其说是“讨论”,还不如说其具有宣传“作秀”意义的过场。这说明() A.郡县制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要求 B.秦朝的朝议制度徒有虚名 C.秦始皇早已决定要实行郡县制 D.贵族政治已取代官僚政治 【答案】A 【解析】根据材料“‘分封’与‘郡县’的这场争论无非只是走了一个与其说是‘讨论’,还不如说其具有宣传‘作秀’意义的过场”可知,郡县制取代分封制的‘讨论’仅仅是个过场,即使没有这场讨论,郡县制也必然会取代分封制,即郡县制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要求,故A项正确。材料不能体现秦朝的朝议制度,故排除B项;C项说法错误,推行郡县制是秦李斯提出的,故排除;郡县制的推行是官僚政治代替贵族政治的标志,故排除D项。 2.(2019·长沙模拟)秦朝的“三公九卿”中,奉常掌宗庙礼仪,郎中令掌宫殿警卫,少府管皇帝的生活供应,宗正管皇帝家族和亲戚等。这反映了中国古代政体的本质是() A.职分细化,各负其责 B.化国为家,君权至上 C.选贤举能,唯才是用 D.官员众多,政务繁杂 【答案】B 【解析】材料中出现的“九卿”的原先职能是皇家的内侍机构,秦始皇统一全国后,这种机构转为行政机构,显然是化国为家的体现,目的是突出皇权至上,故答案为B项。

3.(2018·黑龙江牡丹江期末)学者阎步克认为:以九品论人,盖源于汉末士林的月旦品题之风。由于名士在汉末的重大影响,在士林舆论中得到好评者,朝廷州郡便争相辟举、唯恐不及。此材料反映了() A.民间文化性评价影响政府对官员的行政性评价 B.品评官在官员选举中起了决定性作用 C.士林舆论在官员选拔中起决定性作用 D.民间评价在官员选举中的作用大于政府评价 【答案】A 【解析】根据题干材料“在士林舆论中得到好评者,朝廷州郡便争相辟举、唯恐不及”可以看出,材料主要反映了民间文化性评价影响政府对官员的行政性评价,故A项符合题意;B、C两项“决定性作用”表述不准确;D项民间评价在官员选举中的作用大于政府评价表述不正确。 4.秦始皇历来是一位充满争议的帝王。董仲舒批评秦王朝“力役三十倍于古。田租口赋,盐铁之利,二十倍于古……故贫民常衣牛马之衣,食犬彘之食”。而唐太宗则评论说“近代平一天下,拓定边方者,惟秦皇、汉武”。下列说法最为合理的是() A.董仲舒去秦不远,他的评论应该更接近于历史事实 B.唐太宗着眼国家统一的历史大趋势,评论更为准确 C.两人没有认识历史规律,对秦始皇的评价均不准确 D.出发点和标准不同,对同一历史事物的评价就不同 【答案】D 【解析】不同的出发点和评价标准对同一事物的评价的结果是不同的。董仲舒说的是秦的暴政,而唐太宗则是从国家统一的角度来说的。故选D项。 5.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指出:“从后来的历史看,秦帝国废弃了早先在诸王国发展起来的写法众多的语言文字,代之以全中国都能理解的统一文字。由于这种文字所共有的性质,证明是一种非常有效且持久的统一的黏合剂”。这说明秦帝国统一文字() A.对中国后来的民族统一影响深远 B.促进了民族大融合

高考历史 通史模式 中国古代史知能专练(一)先秦、秦汉-中国古代文明的奠基和初步发展(含解析)

知能专练(一) 先秦、秦汉——中国古代文明的奠基和初步发展(时间45分钟满分100分) 一、选择题(每小题5分,共60分) 1李雪山先生全面梳理了甲骨文中有关方国、封国名称,用青铜器铭文等材料与甲骨文对勘,以及卜辞同版或关联的记载推定方国、封国的具体地方;通过对甲骨文中所见的侯、伯、公、男、田、卫、亚、子、妇等诸称是否为爵称的缜密分析,判断封国应始于() A.夏朝B.商朝 C.西周D.春秋时期 2.王国维评价商周时期的政治变革时说:“自其表言之,不过一姓一家之兴亡与都邑之移动;自其里言之,则旧制度废而新制度兴。”该材料反映了() A.官吏选择和任命的出现B.学在民间取代学在官府 C.嫡长子继承制结束D.王位世袭制出现 3.(2014·威海一模)两千多年以前的春秋战国时代,中国就已经有了活跃的市场经济……不管是土地市场、劳动力市场还是产品市场都已经非常完善。当时中国的文明不仅在经济基础、科学技术上领先于西方,而且在制度层面也走在世界前列。下列关于春秋战国时期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A.建立了君主专制的中央集权制,在制度层面走在世界前列 B.工商食官局面被打破,有利于市场经济的发展 C.编制出世界上最早的星表,对天文研究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D.小农经济成为中国传统农业社会生产的基本模式 4.(2014·常德质检)清初思想家顾炎武在《日知录》中写道:“……春秋时犹宗周王,而七国则绝不言王矣;春秋时犹严祭祀、重聘享,而七国则绝无其事矣;春秋时犹论宗姓氏族,而七国则无一言及之矣;春秋时犹宴会赋《诗》,而七国则不闻矣……”材料主要反映出 () A.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剧烈 B.春秋战国时期“礼崩乐坏” C.周末社会风俗发生了巨大变化 D.国家由分裂到统一的发展趋势 5.(2014·保定模拟)从春秋战国到秦汉时期,旧贵族阶层不断遭到打击。下列对其权益有较强冲击作用的是() A.君轻民贵思想、焚书坑儒 B.有教无类思想、郡县制 C.有教无类思想、中朝的设立 D.“仁”的思想、郡县制 6.(1921年梁启超语)“我想中国历史上有意义的革命,只有三回:第一回是周朝的革命,打破黄帝、尧、舜以来部落政治的局面;第二回是汉朝的革命,打破三代以来贵族政治的局面;第三回就是我们今天所纪念的辛亥革命了。”其中第二回革命主要是指() ①察举制的实行②中央集权制度的初步发展 ③儒学正统地位的确立④分封制的建立 A.①②③B.②③④ C.①③④D.①②④ 7.(2014·长沙模拟)汉高祖刘邦进入咸阳时曾与关中百姓“约法三章”,但他并未悉除秦法,甚

秦汉时期的文化题目(附答案)

一、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30分) 1.秦汉文化领先世界的主要原因是 A.中外文化交流 B.各民族文化交流 C.经济发达,国力强大 D.统治者开明的文化政策 2.两汉时期,处于世界领先地位,对世界文化发展做出巨大贡献的科技发明是A.提出勾股定理 B.发明造纸术 C.创制地动仪 D.制成“麻沸散” 3.假如在东汉末年要修一条水渠,计算土方可采用下列哪部书所介绍的方法A.《九章算术》 B.《周髀算经》 C.《缀术》 D.《论衡》 4.下列关于两汉时期医学成就的叙述,正确的是 A.《内经》编定于西汉,奠定了祖国医学理论的基础 B.西汉的《神农本草经》是中国第一部药物学著作 C.华佗的《伤寒杂病论》是后世中医的重要经典 D.张仲景发明的麻沸散,比西方早一千六百多年 5.下列关于两汉天文学成就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制订出中国第一部比较完整的历书“太初历” B.张衡对月食作了最早的科学解释 C.张衡发明的地动仪比欧洲早1700多年 D.东汉关于太阳黑子的记录,是世界最早对此现象的记录 6.下列史学著作中论及当时统治者的是 A.《史记》 B.《汉书》 C.《左传》 D.《后汉书》 7.董仲舒“大一统”的思想实际吸收了 A.孟子的思想 B.韩非子的思想 C.荀子的思想 D.孔子的思想 8.下列各项在《史记》《汉书》中均可查到的是 A.班超出使西域 B.吴越争霸 C.大秦使臣来汉 D.刘邦分封同姓王 9.在西汉实施休养生息政策的同时,在文化发展上取得的新成就是 A.在文学中出现了“赋”体裁 B.勾股定理被证明 C.在中央设立太学 D.王充写成《论衡》

10.下列关于秦朝兵马俑的说法正确的是 ①再现了秦朝时的军容②显示了秦朝高超的造型艺术③说明秦朝兵役、徭役繁重④反映了秦朝手工业的成就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①③④ 二、材料解析题(共10分) 11.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1:观天人相与之际,甚可畏也!国家将有失道之败,而天乃出灾害以遣告之;不知自警,又出怪异以警惧之;尚不知变,而伤败乃至。 ——董仲舒《春秋繁露》 材料2:(西汉成帝时,一方士著作)“言汉家逢天地之大终,当更(重新)受命于天”所以哀帝继位后,以为“汉历中衰”,于公元前5年下诏将“建平二年”改为“太初元年”,他不称汉帝,改称“陈圣刘太平皇帝”,以为这样就符合“更受天命”之意。 ——朱绍候《中国古代史》 材料3:(光武帝继位时,信奉天象预决凶吉的说教,对此,桓谭上疏说)观先王之所记述,咸以仁义正道为本,非有奇怪虚诞之事。 ——《后汉书?桓谭传》 回答: (1)材料1中董仲舒宣扬了一种什么思想? 唯心主义天命论思想 (2)汉哀帝是在怎样的历史背景下改元的?改元对西汉的统治有何影响? 西汉末年,阶级矛盾尖锐,政局动荡不安,西汉政权处于风雨飘摇之中。 方士预言西汉统治即将结束,需要重新受命于天。( (3)桓谭的上书包含了一种什么思想?结合三则材料说明桓谭思想的积极意义? 包含唯物主义无神论思想 积极意义:桓谭敢于直接指责光武帝的荒谬的信仰,要求光武帝行仁义正道,其思想是值得弘扬的,其斗争精神亦值得学习。 三、问答题(共10分) 12.概括并用史实说明两汉文化的突出特点?并分析形成这些特点的原因。 特点:(1)统一与多样化有机结合:如秦朝“车同轨,书同文,行同伦”;边疆民族文化蓬勃发展,形成不同风格。原因:秦汉为统一和多民族国家。(2)中外文化交流频繁:如佛教传入中国;中国造纸术传入朝鲜、日本等国。原因:国家强盛;张骞、班超通西域、丝绸之路开辟。(3)水平居世界领先地位:如《九章算术》、造纸术发明等。原因:国家统一;经济发达;教育先进;优秀人才的涌现。(4)气势恢宏:如万里长城、秦始皇兵马俑等。原因:国家统一、强盛。

新人教版高考历史二轮专题复习 1.1.1 第一讲 中国古代文明的奠基与初步发展:先秦、秦汉(含解析)

第一讲中国古代文明的奠基与初步发展:先秦、秦汉 步骤一 通史概览一目了然 [阶段特征] 先秦是我国由原始社会进入文明社会的重要历史阶段,是国家产生和完善的重要时期,是中华民族形成和发展的重要时期,是中华文明的奠基时期。秦汉是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和初步发展时期。 [整体感知] 1.政治上:从分封制、宗法制到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中央对地方的控制逐渐加强,官僚政治逐渐取代贵族政治;权力高度集中的政治体制奠定了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基础。 2.经济上:经历了由原始农业到小农经济的演变,农耕经济是中国古代经济的主体。小农经济形成并成为中国古代经济的基本形态;土地制度由井田制向土地私有制转化。在农业发展的基础上,手工业、商业也得到了很大发展。 3.思想文化上:从“百家争鸣”到儒学独尊,儒学官方化得以确立,中国传统文化奠基和发展起来;文学体裁多样;实用科学兴起。 考点整合一一突破 [主干知识重构——理线索] 整合一先秦时期(公元前221年以前) 一、夏、商、西周时期

(5)商业:官营局面被打破;抑商政策出现。 3.文化 (1)思想:老子“无为而治”和朴素辩证法思想;孔子“仁”“礼”儒家思想体系形成;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奠定了中国思想文化发展的基础。 (2)科技:战国时期发明了指南仪器——司南;战国时期的《石氏星表》是世界上最早的星表;春秋战国时期出现算筹计算法。 (3)文学和艺术:《诗经》(中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和楚辞体《离骚》;帛画《人物龙凤图》等。 ·关注新教材、新观点· 1.中华文明起源的特点 (1)多元一体的格局 ①新石器时代:格局初步奠定。其文化遗存从“满天星斗”走向“中原核心”。 ②战国时期:以华夏族为主体的多元一体格局正式形成。 ③从秦代开始,多元一体的文明格局发展为大一统的政治格局,并进一步巩固。 (2)源远流长,生生不息 超过200万年的文化根系(旧石器文明遗存);上万年的文明起步(新石器文明遗存);五千年古国(中华文明的形成);两千年的中华统一实体(秦代以来的大一统局面)。 (3)兼容并蓄、相互交融 不仅各主要史前文化区之间彼此吸收各自长处,交流日益深入,而且中华文明在形成过程中还吸收周边地区先进文化因素,造就了中华文化的丰富与长久生命力。 2.春秋战国时期的华夏认同 (1)从春秋到战国,民族关系出现了重要变化。 (2)春秋时期,中原各国因社会发展比相邻的戎狄蛮夷先进,自称为“华夏”。在频繁往来和密切联系中,这些民族也产生了华夏认同观念。 (3)进入战国之后,戎狄蛮夷逐渐融入华夏族。 3.春秋战国时期经济的重大发展 (1)农业:冶铁技术出现,铁制农具开始使用,牛耕也得到推广,都江堰、X国渠等水利灌溉工程纷纷兴建。 (2)手工业:分工更加细密。 (3)商业和城市:货币流通广泛,各地涌现出一批人口众多、商贾云集的中心城市,不少工商业主聚集了大量钱财,有的富比王侯。

高三历史 两汉时期的对外关系和秦汉时期的文化 知识精讲 人教版

高三历史两汉时期的对外关系和秦汉时期的文化知识精讲人教版 一. 本周教学内容 两汉时期的对外关系和秦汉时期的文化 二. 重点、难点 重点:两汉与朝鲜、日本的关系;丝绸之路;汉朝与大秦的往来;秦汉文化的特点;秦汉时期科学技术的成就;董仲舒的新儒学。 难点:中外交流中的相互影响。分析秦汉文化与当时社会政治经济的关系;秦汉时期的哲学和宗教。 第六节两汉时期的对外关系 秦汉时期,中国第一次出现了大一统的繁荣局面,成为东方的一大文明中心。汉朝空前强大,开展积极的对外交往,以中国为中心的东亚文化圈日益扩展,影响着朝鲜半岛、日本、越南等国。当时在地中海和西亚雄踞着古罗马(中国古代称之为大秦)和安息两个大国。随着丝绸之路的开辟,中国辉煌灿烂的文化开始影响世界,世界优秀的文明成就也逐渐传入中国。 (一)与朝鲜的关系 朝鲜半岛与我国相邻,中朝之间关系密切,交往始于殷商,从未间断。在中原地区每有动乱之时,一些中国人就避祸而去,战国纷争和秦汉之交时有许多中国人到朝鲜,东汉“灵帝末,……百姓苦乱,多流亡入韩者”(《后汉书·东夷传》)。朝鲜半岛上逐渐形成一些国家后,与汉朝就有正式的使节往来。两汉时期,朝鲜半岛南部的三韩曾多次派人赴汉,会见汉武帝和光武帝,加强了双方的联系。其中的辰韩,引进中国先进文化,有人因此称之为“秦韩”。中朝双方的经济贸易往来频繁密切。朝鲜特产输入中国,中国的铜镜、漆器等工艺品,以及铁制工具等输往朝鲜。这样的贸易往来,使双方互通有无。中国先进的文明传到朝鲜,对朝鲜的发展进步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二)同日本、越南的交往 日本是中国隔海相望的邻国,中日之间很早就有联系。中国古代,日本称“倭”《汉书·地理志》记载了倭人的生产、生活和习俗。说明当时我国对日本已经有了初步的了解。秦汉时期,不少中国人渡海去日本,中日两国流传的徐福东渡的故事,反映了这一历史现

高三历史第二章封建大一统时期秦汉教案人民版

云南省陇川县第一中学高三历史教案:其次章封建大一统时期秦汉(人 民版) 一、教学内容分析: (一)、内容:1.秦朝建立统一的多民族的中心集权国家:(1)秦朝的统一;(2)中心集权制度的建立;(3)秦末农夫斗争 2.两汉时期的政治经济制度:(1)刺史制度;(2)郡县制与封国制的并存;(3)察举制;(4)编户齐民3.两汉时期边疆各族的发展和民族关系:(1)匈奴的兴衰;(2)张骞通西域;(3)西南夷与百越4.两汉时期的对外关系:(1)与朝鲜的关系;(2)与日本、越南的关系;(3)与西亚、欧洲的往来;(4)丝绸之路 5.秦汉时期的文化:(1)科学技术 (2)哲学与宗教 (3)史学与文学 (4)雕塑与绘画。 (二)、分析:秦汉王朝,从公元前221年到公元220年,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封建大一统的时代,也是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奠基时期。 (1)政治上:从春秋战国的分裂割据走向封建大一统,专制主义中心集权制度建立并得以巩固。 (2)经济上:社会经济快速发展,为后世封建经济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3)制度上:秦汉王朝开创的一系列政治经济制度,为以后历代封建统治者所沿袭。 (4)民族关系上:以汉族为主体的统一多民族国家初步形成并得以发展,边疆各族与中原有着不同形式的交往和联系。 (5)对外关系上:中外交往起先发展,以中国为中心的东亚文化圈日益扩展,其影响突破了东亚的范围,远与欧洲和非洲。 (6)文化方面:秦汉是中国古代文化的大发展时期,科技文化水平居世界先进行列,为后世文化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基础。

二、教学重点分析:本单元的重点是秦朝专制主义中心集权的确立、西汉解决王国问题的措施、秦汉与匈奴的关系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等。 三、教学过程: 2. 1 秦汉时期的政治经济制度 秦始皇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中心集权的封建国家。秦朝的一系列制度和政策,对祖国疆域的初步奠定和维护国家的统一,形成以华夏族为主体的中华民族,起了重要作用。秦朝的封建专制度对中国社会的发展有深远影响。秦末农夫斗争,是中国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农夫斗争,它推翻了秦朝的暴虐统治,显示了人民群众的巨大作用。 两汉基本上沿袭秦朝制度,史称“汉承秦制”,但是也有较大的损益改变。汉代的刺史制度、察举制、编户齐民等对后世产生了重要影响。 问题1 专制主义中心集权制度产生的缘由与其特点是什么? 【引思】专制主义中心集权制度产生的缘由,一方面缘于战国时期社会制度交替、巩固封建国家统治的须要;另一方面也是长期分裂割据、巩固统一的要求。【精讲】缘由 (1)经济根源:由封建的经济基础确定。封建的个体小农经济要求有一个强有力的中心政权,维护国家统一和社会安定,保证生产发展。封建地主阶级也须要一个强有力的政权爱护封建土地全部制,镇压农夫的抗拒。 (2)政治根源:适应地主阶级完成、巩固统一,加强对人民限制的须要。 (3)理论法家“集权”理论影响。 特点:皇权的至高无上和不行分割;帝位终身制和皇位世袭制;皇帝干脆任免各级官史;皇权借助于神权来巩固和加强;以文化专制来巩固政治专制;中心和地方、君权和相权的冲突伴随中心集权制度发展的始终。 【迁移1】秦朝郡县制适应封建集权政治的须要,最主要在于( D ) A.郡县官吏必需对上一级负责 B.郡县地方行政管理机构 C.郡县官吏与皇帝是臣与君的关系 D.郡县完全由中心和皇帝限制,官吏不能世袭 解析:联系郡县制内容,通过与分封制对比可以知道,郡县长官 由皇帝任免,并且不能世袭,事实上中心对地方的限制加强了。故选D。

高考历史秦汉专项练习题附答案

高考历史秦汉专项练习题附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60分 秦朝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为巩固统治,秦始皇采取了 一系列措施,但短暂而亡,对后世影响深远。据此回答1-7题。 1?以下有关秦始皇定“皇帝”称号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具有神化皇权的意图 B.表明秦始皇立志效法古代明君 C.是君主集权制下的产物 D.体现了专制主义的倾向 2?秦朝地方百姓如果打官司,按秦朝官吏职责,他应当首先找 A.御史大夫 B.太尉 C.丞相 D.郡守 3?秦始皇在全国范围内推行郡县制度,郡守和县令产生的方式是 A.世代相袭 B.考试选拔 C.地方推荐 D.皇帝任命 4?秦始皇在咸阳宫举行的一次庆功宴上对群臣说:“天下共苦,战斗不休,以有诸侯。赖宗庙,天下初定,又复立国,是树兵也,而求其宁息,岂不难哉!”始皇为解决上述问题,“求其宁息”的措施是 A.焚书坑儒 B.推行郡县制 C.攻打匈奴 D.修筑长城 5?“竹帛烟销帝业虚,关河空锁祖龙居。坑灰未冷山东乱,刘项原来不读书。”诗中 提到秦朝的历史事件是 A.政治改革,平定山东 B.统一六国,焚书坑儒 C.焚书坑儒,农民起义 D.农民起义,刘项文盲 6?焚书坑儒反映了

①儒家思想和法家思想的矛盾 ②郡县制度和分封制的矛盾 ③君权与相权的矛盾 ④统一和分裂的矛盾 A.①② B.②③ C.①③ D.②④ 7?古人对秦朝短期而亡原因的分析,最接近事实的是 A.废先王之道,燔百家之言,以愚黔首 B.四维礼义廉耻不张……故万民离叛 C.所以殄灭而降辱者,亡于六王之后也 D.乃举措暴众而用刑太极故也 两汉基本上沿袭秦朝的制度,史称“汉承秦制”。但是,汉朝在废除秦苛法的前提下,对这些制度又有所损益变化。据此回答8-11题。 8?西周的分封制与西汉初年的王国分封制比较 A.都是中央集权制 B.都是为了巩固自身的统治而实行 C.都是封建君主专制的产物 D.都随社会经济基础的变化而瓦解 9?西汉选用官吏最主要的途径除察举外,还有 A.皇帝征召 B.辟除 C.大臣举荐 D.考试 10?汉代实行编户制度的主要目的是 A.控制人口增长 B.组织人民进行训练 C.控制剥削平民

高考历史中国传统文化专题山东地区历年真题及答案详解

高考历史中国传统文化专题山东地区历年真 题及答案详解 一、秦汉时期的贵族礼仪 秦汉时期,贵族礼仪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贵族礼 仪体现了尊重、秩序和社会地位的价值观,也是中国古代社会等级制 度的一种体现。下面是山东地区历年高考真题中与秦汉时期贵族礼仪 相关的题目及详细解答: (1)2018年山东高考真题 题目:秦汉时期的人们如何表达彼此之间的尊敬之情? 解答:秦汉时期,人们表达彼此之间的尊敬之情主要通过礼仪来展示。贵族之间拜访时,一般会遵循特定的礼节,如鞠躬行礼、呈献礼 物等。这些礼仪举止都显示出对对方的尊重和礼貌。 (2)2017年山东高考真题 题目:秦汉时期贵族以何种方式表示自己的高贵地位? 解答:秦汉时期的贵族通过穿戴特定的服饰来显示自己的高贵地位。他们通常会穿戴华丽的衣袍、戴着宝石首饰、佩戴玉带等。这些服饰 的选材和造型都体现了他们的高贵身份。 二、南北朝时期的文化交流 南北朝时期是中国历史上文化交流较为频繁的时期之一。各地的文 化在南北朝时期互相交融,为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以下是山东地区历年高考真题中与南北朝时期文化交流相关的题目及详细解答: (1)2016年山东高考真题 题目:南北朝时期,民间文化的融合表现在哪些方面? 解答:在南北朝时期,民间文化融合的表现较为明显。不同地区的民间艺术形式相互借鉴、交流,广州的木板年画和洛阳的太平谷泥塑就是一个例子。此外,南北朝时期的文人雅士也积极借鉴彼此的文化艺术成果,以丰富自己的创作。 (2)2014年山东高考真题 题目:南北朝时期佛教文化在山东地区的传播对当地文化产生了哪些影响? 解答:南北朝时期,佛教文化在山东地区的传播对当地文化产生了积极影响。佛教的传入丰富了山东地区的宗教信仰,同时也为当地的文化艺术带来了新的元素。例如,佛教造像艺术的兴起,促进了当地雕塑艺术的发展。 三、宋明清时期的科举制度 科举制度是中国古代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宋明清时期达到了巅峰。科举制度不仅影响了中国的政治体制,也对中国社会和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以下是山东地区历年高考真题中与宋明清时期科举制度相关的题目及详细解答:

新人教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阶段二 古代中华文明的形成——秦汉时期 第2讲 秦汉时期的思想文化高效作业

第2讲秦汉时期的思想文化 (建议用时:45分钟) 一、选择题 1.(2020·滨州调研)从汉初崇尚黄老之学,到汉武帝罢黜“黄老刑名百家之言”。这一变化反映了( ) A.春秋以来思想自由局面的结束 B.统治集团内部权力与利益的冲突 C.董仲舒对儒家思想的发展创新 D.恢复国力到加强集权的政治转变 解析:选D。汉初,社会经济破坏严重,为了恢复生产和安定人心,统治者吸取了道家的“黄老之术”,即“无为而治”的思想,到了汉武帝时期,西汉的经济实力恢复和增强,国力日盛,为了加强中央集权,适应国家统一的发展形势,积极有为的政治思想成为时代的需要,所以汉武帝采纳董仲舒的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D项正确。 2.(2020·某某省长郡中学调研)汉初,陆贾告诫X邦,守天下与夺天下不同,马上得之不能马上治之,“汤武逆取而以顺守之,文武并用,长久之术也”,他在《新语·本行》中,还提出了“治以道德为上”的观点。据此可知,陆贾( ) A.告诫统治者吸取秦亡教训 B.反对汉初黄老思想的治国方略 C.阐述了社会教化的必要性 D.治国理念深受儒家思想的影响 解析:选D。材料强调了“文武并用,长久之术”“治以道德为上”的观点,未体现汲取秦亡教训,故A项错误;材料不能反映陆贾反对黄老之学,故B项错误;材料意在强调守天下应“文武并用”“道德为上”,与社会教化关联不大,故C项错误;材料“文武并用,长久之术”“治以道德为上”,说明陆贾的思想深受儒学“为政以德”理念影响,故D项正确。 3.(2020·某某省长郡中学月考)董仲舒说:“民受未能善之性于天,而退受成性之教于王。王承天意,以成民之性为任者也。”材料反映出董仲舒( ) A.强调“君权神授”的正当性 B.教化民众有利于维护社会稳定

2010届高三历史复习题:秦汉时期的文化

2010届高三历史复习题:秦汉时期的文化 习题精选 一、单项选择题 1.我国劳动人民用丝絮和麻纤维造纸开始于() A.秦朝时期B.战国时期C.西汉时期D.东汉时期 2.我国造纸术传至下列地区或国家的先后顺序为() ①欧洲②北非③印度④阿拉伯 A.①②③④ B.③④②① C.③④①② D.①③②④ 3.后人尊称张仲景为“医圣”是因为他() A.奠定了中医治疗学的基础B.最早采用全身麻醉的方法 C.最早采用了分科治病的方法D.首创“望、闻、问、切”四诊法 4.以下工具或仪器中,运用水力来推动的有() ①耧车②水排③浑天仪④地动仪 A.①②③B.②③④C.②③D.①④ 5.以下有关道教的论述中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东汉时期在我国民间兴起 B.来源于战国时期道家思想和神仙方术 C.主张今生忍受苦难,来世可得幸福 D.对我国后世文化有深远影响 6.“死人不为鬼,无知,不能害人。”这种思想属于() A.儒家思想B.道家思想C.唯物论思想D.唯心论思想

7.誉称“”究天地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著名史书是() A.《尚书》B.《史记》C.《汉书》D.《春秋》 8.我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是() A.《春秋》B.《左传》C.《战国策》D.《汉书》 9.以下人物中属汉赋著名作者的有() ①司马相如②班超③张衡④贾谊 A.①②③④B.①③④C.①②③D.②③④ 10.秦始皇陵兵马俑的发现,为我们研究下列哪些历史内容提供了宝贵资料() ①艺术②手工业③军事④阶级关系 A.①B.①②C.①②③D.①②③④ 11.蹴鞠是古代的足球运动,它产生在() A.夏商时期B.西周时期C.春秋战国时期D.西汉时期 12.东汉时传到朝鲜的有() ①铸铜技术②制漆工艺③汉字④造纸术 A.①B.①②C.①②③D.①②③④ 参考答案: 单项选择题 1.C 2.B 3.A 4.C5.C 6.C 7.B 8.D 9.B 10.D11.C 12.C 二、材料解析题 [材料一]周灭秦兴至隋民,十代采诗官不置。 ——白居易《采诗官》

高考历史总复习 专题1 中国古代史—先秦、秦汉时期整合训练-人教版高三全册历史试题

专题一中国古代史—先秦、秦汉时期整合训练 1、殷墟甲骨卜辞大多是占卜的记录。从10多万片甲骨卜辞中可以看出,一切民事都被涂上了“神事”的色彩。商王一年之中,无日不祭;大事小事,无事不卜。这反映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是( ) A.宗法制度雏形已现端倪 B.政权与神权的紧密结合 C.政权以血缘关系为纽带 D.权力尚未实现高度集中 2、清代史学家赵翼认为秦汉间是一大变局:“自古皆封建诸侯,各君其国,卿大夫亦世其官……其后积弊日甚,其势不得不变。于是先从在下者起……开后世布衣将相之例。”材料表明秦朝政治体制的影响是( ) A.百姓不再是封君的属民 B.由血缘政治转向地缘政治 C.中央集权政治开始出现 D.由贵族政治转向官僚政治 3、《全球通史》写到:“新皇帝……将广阔的国土划分为若干行政区,每一行政区都配备一批由中央政府任命,并向中央政府负责的官员。”材料所说的行政管理制度( ) A.具有浓厚的贵族政治色彩 B.使中央得以垂直管理地方 C.旨在充分发挥地方自主性 D.由秦始皇首创并推行全国 4、文物是鲜活的历史。下面图片所示文物透出的历史相关信息是() A.原始居民的生活B.商朝的青铜文明 C.春秋战国的纷争D.秦汉时期大一统 5、战国后期,秦国建造了一批大型水利工程,如X国渠、都江堰等,一些至今仍在发挥作用。这些工程能够在秦国完成,主要是因为( ) A.公田制度逐渐完善 B.铁制生产工具普及 C.交通运输网络通畅 D.国家组织能力强大 6、下图为汉代画像砖中的农事图。此图可以说明当时( )

A.个体农户的生产劳作状况 B.牛耕方式以二牛抬杠为主 C.曲辕犁结构相对比较完备 D.豪强地主的田庄规模巨大 7、春秋战国时期出现“百家争鸣”局面的最主要原因是( ) A.私学发展,涌现出大量人才 B.诸侯争霸,各种治国观点层出不穷 C.阶级阶层间关系复杂,矛盾众多 D.社会处在划时代的重大变革时期 8、《易中天中华史》在对春秋战国诸子百家的历史观评述中说:①家向往太古,②家向往禹世,③家向往西周,④家肯定今世和将来。这里①②③④分别应该是指( ) A.儒、道、法、墨 B.道、儒、墨、法 C.道、儒、法、墨 D.道、墨、儒、法 9、《史记》载:汉武帝时,“公孙弘以《春秋》白衣为天子三公,封以平津侯。天下之学士靡然乡风矣”。该材料主要表明( ) A.汉武帝广泛吸纳人才 B.平民将相大量涌现 C.儒学在民间开始兴起 D.儒学地位显著提高 10、汉代《九章算术》中有“方田”“粟米”“均输”(计算赋税)等章节,其内容多是与农业社会相关的计算问答。这体现了中国古代科技的( ) A.理论性 B.实用性 C.复杂性 D.文学性 11、《诗经》中的《七月》描述农民无冬无夏地劳动,却“无衣无褐”;一些爱情诗,反映了青年男女在恋爱婚姻生活中的喜怒哀乐。这说明《诗经》( ) A.是中国古代最长的抒情诗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课时检测(四)秦汉时期的经济与文化(含解析)-人教版高三全册历史试题

课时检测(四)秦汉时期的经济与文化 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48分) 1.西汉“田虽三十……加之以口赋更徭之役,率一人之作,中分其功。农夫悉其所得,或假贷而益之。是以百姓疾耕力作,而饥寒遂及己也。”这说明汉代( ) A.自耕农是国家赋税的主要承担者 B.田赋之外的负担使农民生活困苦 C.土地兼并导致大量农民饥寒交迫 D.高利贷导致大量农民濒临破产 解析:选B 材料反映自耕农除田赋之外负担依然沉重,这导致“百姓疾耕力作,而饥寒遂及己也”,可见自耕农饥寒交迫、生活困苦的原因是田赋之外的负担,而非土地兼并,故排除C项,选B项;中国古代封建社会,自耕农一直是国家赋税的主要承担者,但与材料无关,排除A项;材料表明自耕农困苦的根源在于“加之以口赋更徭之役”而非高利贷,排除D项。 2.更赋,汉制,成年男子均须为政府服徭役,共有三种,即正卒、戍边、更卒。更卒之役是每人每年须在本地为地方官府服一个月的无偿劳役。如不愿或不能亲身服役者,可出一定量的钱交官府雇人代替;而所出之钱,即谓之更赋。更赋的实行( ) A.成为汉朝敛财的重要途径 B.有助于农业生产的发展 C.反映了汉朝商品经济发达 D.促进了汉初经济的恢复 解析:选B 据材料“如不愿或不能亲身服役者,可出一定量的钱交官府雇人代替”可知通过更赋能够减少对农民的负担,尤其是在农忙时,让农民能够有充足的时间进行农业生产,故B项正确。 3.史载,东汉初期,庐江(今某某某某)“地力有余而食常不足”。后来,王景迁任庐江太守,“驱率吏民,修起芜废,教民犁耕,由是垦辟倍多,境内丰给”。据此可知,东汉( ) A.农耕技术的推广促进农业发展 B.犁制农具的改良巩固传统经济模式 C.人口迁移使江南地区得到开发 D.水利工程的修复影响经济重心南移

高中历史 专题一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第2课 汉代儒学课时作业(含解析)人民版必修3-人民版

第2课汉代儒学 一、选择题(1~10题为基础达标题,11~15题为能力提升题) 1.“国家将有失道之败,而天乃先出灾害以谴告之,不知自省,又出怪异以警惧之,尚不知变,而伤败乃至。”这反映了董仲舒的( ) A.大一统思想B.天人感应思想 C.君权神授思想D.无为而治思想 答案 B 解析董仲舒提出天人合一,宣扬君权神授的思想,此外为了限制君主暴政,提出天人感应,要求统治者实行仁政。本题题干材料强调上天通过自然现象警告君主要实行仁政,故选B。2.董仲舒提出“天生民性,有善质而未能善,于是为之立王以善之,此天意也”。该观点( ) A.确立了儒学的独尊地位 B.主要体现“天人感应”的理念 C.为君主受命于天提供了理论保障 D.直接结束了各派思想平等的局面 答案 C 解析材料的大意是“上天赋予人以本性,具有善良的本质而不能成为善良的人,于是上天为他们创造了一个王,来教化人为善,这就是上天的本意”,董仲舒是在借天意来构建君权理论,为君权寻找一个无上的、不可辩驳的理由,这为君主受命于天提供了理论保障,故C 与题意符合。 3.(2017·宿迁高二期末)“儒学神学化,儒家某某化,孔子教主化的进程,为封建统治找到了较为理想的意识形态。”这一历史现象开始于( ) A.春秋战国B.西汉 C.宋代D.明清 答案 B 解析儒家学派的创立者是春秋时期的孔子,孔子的思想在诸国争霸和社会变革的时代并未受到太多重视,故A项错误;汉武帝采纳董仲舒的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从此儒学确立了在政治上的统治地位,故B项正确;宋代出现了理学,故C项错误;明清时期,明清之际的进步思想家对理学进行了反思、批判,为儒学的发展变革注入了新的活力,故D项错误。 4.(2018·启东高二检测)汉武帝推崇“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根本目的是( )

高中 阶段检测(一)文明起源 秦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与巩固(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中外纲要(上

阶段检测(一) 中华文明起源秦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与巩固 (测试范围:从中华文明起源到秦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与巩固) (时间:90分钟分值:100分)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每小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请将正确答案填入表格中相应的题号下面) 1.下图是对中国新石器时代某一文化遗存的描述。该文化遗存是() A.河姆渡文化B.红山文化C.良渚文化D.陶寺文化 2.仰韶文化是中原地区分布十分广泛的一种新石器文化.据考古发现,黄河中游的河北武安磁山文化、河南新郑裴李岗文化与仰韶文化有一定的源流关系;长江流域的大溪文化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仰韶文化的影响。这说明() A.中原地区率先迈入文明时代 B.新石器时期各地文化平衡发展 C.各种文化在相互影响中发展 D.中原文化和江南文化各具特色 3.殷墟考古发掘中,曾经在一个坑内集中出土一千多把石刀,另有坑内出土440把石镰和78件蚌器,由此可推测商朝() A。尚未进入青铜时代 B.家庭手工业很发达 C.农业采取集体劳作 D。开始出现贫富分化 4.“舜子商均亦不肖,舜乃豫荐禹于天……然后禹践天子位”.这反映的政治制度是() A.禅让制B.世袭制C.分封制D.宗法制 5.据文献记载,禹死后,“启即天子位”,“益(人名)干启位,启杀之”,又有“有氏不服,启伐之,大战于甘"。这说明() A.父子相传已成王位继承的定制B。当时中国政治制度发生了变革 C.夏启通过战争手段获得了王位 D.大禹禅让于启引发了社会动荡 6.在当今保存的青铜器皿中,商代青铜器经常刻以夸张变形的兽面或原始图腾作为纹饰;周代青铜器皿则大多遵从固有的规格,在装饰上具有显著的秩序感.引起这一变化的主要因素是() A.制造技术进步 B.法家思想影响 C.政治伦理规范 D.审美观念变化 7.《左传》记载:晋献公曾“娶二女于戎”,鲁庄公也曾娶东夷族须句国人成风为妾。这些现象说明在春秋战国时期() A.华夏族开始形成 B。夏夷间普遍通婚 C.华夏文化的先进 D.民族融合的加强 8.郑国渠引泾水东注洛水,不仅解决了关中地区的干旱问题,而且改良了土壤.这表明() A.西周时期小农经济已经出现 B.春秋战国时期水利工程发展 C.郑国的水利灌溉发展较好 D.农业促进了工商业的发展 9.据《史记·货殖列传》记载,春秋晚期,范蠡帮助越王勾践灭吴以后,去往齐国的陶隐居经商,“三致千金”;子贡在曹、鲁之间做买卖,“家累千金",以财力结交诸侯,所到之处,诸侯无不以平等之礼相待.由此可知这一时期() A.商业发展的空间相对宽松 B.重农抑商政策受到全面抵制 C.商人的社会地位普遍提高 D.儒商诚信经营聚集大量财富 10.春秋战国时,秦国地处西陲,长期与西戎为伍,但最终却取得了灭六国,一统天下的成就。下列各项能够构成秦国开创历史新局面的原因的是其在战国七雄中() A.地理位置比六国优越 B.长期与周边民族交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