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历史总复习:秦汉时期考点归纳整理

精品基础教育教学资料,仅供参考,需要可下载使用!

高考历史总复习:秦汉时期考点归纳整理

考纲解读

考点提示

1、秦汉时期的政治:皇帝制度与中央官制、郡县制、汉武帝的集权措施

2、秦汉时期的经济

3、秦汉时期的思想文化:“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4、秦始皇

复习建议

秦汉时期的政治。一般从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发展角度,考查秦朝所建立的中央集权制度的内容、基本特点。复习时要注意把握两对基本矛盾:中央与地方、君权与相权,一般高考会考查解决这两对矛盾的措施。

秦汉时期的思想,注意“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我们要将其放在整个儒家思想发展过程中进行掌握。

知识清单

参考答案:

1、①前221,②皇帝,③三公九卿,④郡县,⑤焚书坑儒,⑥推恩,⑦休养生息,⑧正统。

考点聚焦

考点一、政治: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和发展

(一)秦朝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

1.至高无上的皇帝制

秦王嬴政将三皇和五帝的名称合为“皇帝”,自称“始皇帝”,总揽全国的政治、经济、军事等一切大权。中央和地方的主要官员由皇帝任免,军队的调动以虎符为凭据,由皇帝控制。

秦始皇首创的皇帝制度,一方面以皇位世袭显示权力的不可转移,另一方面以皇权至上显示地位不可僭越。这是中国古代专制制度的重要特征。

2.三公九卿制

中央设丞相,为百官之首,帮助皇帝处理全国政事,下设诸卿;以御史大夫为副丞相,执掌群臣奏章,下达皇帝诏令,并监察百官;又设太尉管理全国军务。

丞相之下设有诸卿,分别掌管国家的各项具体事务,是中央政府的职能部门。 如图所示:

特点:秦朝中央的主要官职,在地位、职责和权利方面互相配合,彼此牵制,军政大权操纵在皇帝手中。 3.朝议制度

秦始皇统治前期,对于军政大事的决策,一般先由丞相、御史大夫和诸卿进行朝议,最后由皇帝裁决。 4.郡县制

秦始皇采纳李斯建议,在全国范围内推行郡县制,分全国为36郡,郡下设县。郡守为郡最高行政长官,上承中央命令,下督所属各县。县的长官称县令或县长,负责治理民众,管理财政、司法、狱讼和兵役。

影响:①郡守和县令由皇帝直接任免,实现了中央对地方直接有效的控制。②打破了西周以来的分封割据状态,有力地维护了国家统一。③郡县制的建立,是中央集权制度形成过程的重要环节,也是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的重要标志。

注:分封制到郡县制的进步性主要体现在官吏任用原则上。分封制下的诸侯世袭,具有很大的独立性,在其领地内有设置官员、征派赋役、建立武装等大权,这为其分裂割据准备了条件。而郡县长官由中央任免,就消除了地方的独立性。这种官吏任用原则的改变,使中央与地方的关系从分权变为中央集权,从而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管理。

(二)秦始皇

1.结束分裂割据,统一六国,建立大一统的中央集权王朝,开创中国历史新纪元。(功) 2.征服百越,北击匈奴,增设闽中、南海、桂林、象郡四郡,奠定中国基本疆域。(功) 3.统一文字(小篆)、度量衡、货币,修筑以咸阳为中心的水陆交通,以巩固国家统一。(功)

4.焚书坑儒,大兴土木,修建长城、阿房宫、骊山陵,导致民怨沸腾。(过) 5.严刑峻法。(过)

(三)汉代中央集权制度的巩固和发展

太尉

丞相 御史大夫

诸卿

1.王国问题的解决

汉初实行郡国并行的地方制度。地方王国实力壮大,威胁中央。

汉武帝颁布“推恩令”,规定诸侯王死后以嫡长子继承,其他子弟分割土地为侯,王国力量削弱,中央集权得以加强。

注:除“推恩令”外,还有酎金夺爵和附益法也是解决王国问题的措施。

酎金夺爵:汉制每年八月举行饮酎大典,诸侯王和列侯献“酎金”助祭。公元前112年,汉武帝以列侯酎金斤两成色不足,削夺106个列侯的爵位。

附益法:不许诸侯招结宾客,以限制诸侯王与士人的交往,并且诸侯王只能衣食租税,不得参与政事。

2.内外朝制度

汉武帝以尚书令、侍中等官职参与国家大事,形成内朝,以削弱外朝丞相权力。

3.选官制度:察举制

这套制度包括征辟和察举等内容。“征”是指皇帝征召,皇帝征聘社会知名人士到朝廷充任要职。“辟”是指公府、州郡辟除(由中央和地方高官辟为僚属,然后向朝廷推荐)。二者合称“征辟”,如《张衡传》载“连辟公府,不就。”“安帝雅闻衡善术学,公车特征拜郎中。”

察举是两汉选拔官吏最主要的方式,这是一种自下而上推选人才为官的制度,孝廉成为士大夫做官的主要途径。东汉时,随着地方豪强势力的发展,封建国家的行政组织日趋瘫痪,声望影响逐渐被官僚家族所支配,门第族望成为选举的主要依据,累世公卿的世家地主因此形成并发展起来。如袁绍家族有“四世三公”之称。

【典型例题】

1、《三国志》称秦始皇“罢侯置守,设官分职,不与古同”。这是指秦朝实行了()

A.郡县制B.分封制

C.井田制D.宗法制

解析:材料中“罢侯置守”指的是罢去分封制的“诸侯”,改行郡县制的“郡守”,因此材料是指秦朝实行郡县制,A项正确;根据材料中“设官分职,不与古同”可知不是分封制,B项错误;井田制是商周时期实行的土地国有制度,与题干材料不符,C项错误;宗法制是西周实行的以血缘关系为基础的政治制度,与题干材料不符,D项错误。答案:A

2、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自殷以前,天子、诸侯君臣之分未定也。……诸侯之于天子,犹后世诸侯之于盟主,未有君臣之分也。……逮克殷践奄,灭国数十,而新建之国皆其功臣、昆弟、甥舅,本周之臣子;而鲁、卫、晋、齐四国,又以王室至亲为东方大藩,……由是天子之尊,非复诸侯之长而为诸侯之君;……盖天子、诸侯君臣之分始定于此。此周初大一统之规模,实与其大居正之制度相待而成者也。

——王国维《殷周制度论》,《观堂集林》卷十二

材料二秦有天下,裂都会而为之郡邑,废侯卫而为之守宰,据天下之雄图,都六合之上游,摄制四海,运于掌握之内,此其所以为得也。

——柳宗元《封建论》

材料三知封建(分封制)之弊变而为郡县,则知郡县之弊而讲复变。然则将复变而为封建呼?曰:不能……封建之失,其专在下;郡县之失,其专在上。

——顾炎武《天下郡国利病书》

材料四政治制度是现实的,每一制度,必须针对现实,时时刻刻求其能变动适应。任何制度,断无二三十年而变的,更无二三百年而变的。但无论如何变,一项制度背后的本原精神所在,即此制度之用意的主要处则仍可不变,于是每一项制度,便可循其正常轨道而发展。此即是此一项制度之自然生长。

——摘编自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

(1)依据材料一概括西周制度相比于以前的变化。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种变化的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秦统一后为巩固统治实行了什么制度?柳宗元对这一制度的基本态度是什么?

(3)根据材料三,概括顾炎武对两种政治制度的评价。

(4)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材料四中钱穆的观点。

解析:本题考查中国古代地方制度的发展变化,考查阅读理解材料,运用材料有效信息解决问题的能力。

(1)材料一的主题是周以前没有君臣之分,西周建立后实行分封制,这样就有了君臣之别。解题时抓住“殷以前……君臣之分未定”,“由是天子之尊,非复诸侯之长而为诸侯之君”即可,其影响可以迁移教材知识回答。

(2)材料二的主题是秦朝实行了郡县制,这样有利于全国的统一。问题问柳宗元的态度如何,很明显通过阅读材料可知他是持肯定态度的。

(3)第三问要求回答顾炎武对分封制与郡县制的评价,通过“将复变而为封建呼?曰:不能”可知,他是反对分封制的,认为郡县制代替分封制是历史的进步,但是又指出了郡县制的弊端——“郡县之失,其专在上”,即郡县制容易导致皇帝集权。

(4)第四问考查学生概括史料的能力,要求学生能够将材料观点与所学知识结合,并概括出古代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变化趋势——加强皇权,抑制相权;加强中央集权,抑制地方分权。

答案:

(1)变化:天子由诸侯之长变为诸侯之君(或君臣之名分确定)。(如答出“分封的主体是王族和功臣”可酌情给分)影响:加强了对地方的控制,巩固了周王室统治;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和团结,维护了西周较长时间的强盛。

(2)郡县制。肯定郡县制有利于秦朝的统一。

(3)顾炎武肯定了郡县制代替分封制是历史的进步,同时也指出郡县制的弊端——容易导致集权与专制皇权。但顾炎武也反对分封制。

(4)中国古代的中央集权制度,一直处于不断变动之中,但一直是围绕其核心思想变化的,即加强中央集权,抑制地方权力的膨胀;加强皇权,抑制相权。

考点二、经济:恢复与繁荣

(一)农业

1.农具和技术:

西汉赵过推广二牛三人的耦犁,后来又出现犁壁,使铁犁可以朝着同一个方向翻土。耦犁到东汉时推广到珠江流域。汉朝以后,铁犁牛耕成为我国传统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

赵过还推行先进的撒播方法——代田法。耕作制度以一年一熟为主。

2.水利工程:漕渠、白渠、龙首渠等;王景治理黄河,使桀骜不驯的黄河安流近800年。

(二)手工业

1.冶铸业:两汉时期出现高炉炼铁和炒钢技术,东汉杜诗发明水力鼓风冶铁工具。

2.制瓷业:东汉烧出成熟的青瓷。

3.丝织业:西汉政府设在长安的东西织室有数千工人;包括斜纹提花在内的丝织技术相当成熟,能够织出绫、锦、罗、绢、纱等二十多个花色品种。

(三)商业

1.西汉都城长安城东、西有“市”九处。

2.西汉开始,陆、海丝绸之路开通,中国丝绸远销亚、欧。

陆上丝绸之路

(四)经济政策

汉武帝推行一系列经济政策,包括:货币官铸、盐铁酒专卖、官营贩运、物价管理,以及向工商业者加重征税等。这些政策,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富商大贾的势力。

【典型例题】

1、下图描绘了汉代农民使用四齿钉耙耕作的场景。它反映出当时()

A.开始使用铁器

B.注重精耕细作

C.尚未推广牛耕

D.雇佣关系盛行

解析:本题考查农业,从关键词“汉代”,可以排除A项,因为春秋时期就开始使用铁器;汉代随着犁壁的发明,已经开始推广使用牛耕,排除C;雇佣关系盛行是在明清时期,排除D。故选B。

答案:B。

2、在古代,抑制小商人的“贱商令”,各朝代一脉相承,反复颁行。但是如《汉书食货志》中所言:“今法律贱商人,商人已富贵矣”。出现这种背离现象的原因是()

A.古代法律不健全

B.封建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

C.封建制度不健全

D.古代官商一体

解析:题干中“今法律贱商人,商人已富贵矣”只能说明“贱商令”的执行力度不够,不能说明法律不健全,A项错误;题干中“今法律贱商人,商人已富贵矣”的现象说明了古代社会经济的繁荣为商人的发展提供了条件,B项正确;“法律贱商人,商人已富贵”现象与封建制度健全与否无关,C项错误;古代中国并未出现官商一体的现象,D项错误。

答案:B

考点三、文化

(一)思想

1.汉初的“无为而治”

背景:战争之后,经济残破。

目的:恢复生产,安定人心。

治国原则:“无为而治”。

应用:休养生息政策。

2.儒学成为正统

背景:汉武帝时期,国力强盛,社会也潜伏危机;“有为”成为时代需要。

董仲舒的儒家思想:董仲舒结合道家、法家和阴阳五行家的思想,宣扬“君权神授”,提出“天人合一”和“天人感应”,宣扬“三纲五常”,有利于巩固统治。他还提出“春秋大一统”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被汉武帝采纳。

儒学成为正统:汉武帝以儒家标准选拔人才,设“五经”博士,在中央设太学,各郡县设学校,初步建立地方教育系统,以儒家经典教授青年子弟。从此,儒家思想成为历代统治者推崇的正统思想,成为两千多年来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

(二)科技

1.造纸术

西汉前期中国已有纸。105年,东汉宦官蔡伦改进造纸术,制成“蔡侯纸”,是书写材料的一次伟大革命。

2.数学

成书于东汉的《九章算术》,采用十进位值记数法,汇集许多算术命题,采用了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运算方法,是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应用数学著作,标志着中国古代以计算为中心的数学形成完整体系。

汉朝史籍中提到“珠算”。

3.天文历法

浑仪是望远镜发明前世界上最先进的天文观测工具,两汉时期使用浑仪确定天体坐标。

4.农学

西汉氾胜之的《氾胜之书》,我国最早的一部农书。区田法在该书中占有重要地位。它是在铁犁牛耕基本普及的条件下对我国农业科学技术的一个具有划时代意义的新总结。

5.医学

战国问世、西汉编定的《黄帝内经》是中医学的奠基之作。

东汉末年,张仲景写成《伤寒杂病论》,提出辩证施治的方法,奠定中医临床学的理论基础,被誉为“万世宝典”。

(三)文学

出现半诗半文的综合文体——赋。辞藻华丽,手法夸张,内容丰富,表现出大一统时代恢宏的气度。代表作有西汉司马相如的《子虚赋》、《上林赋》,东汉张衡的《二京赋》。

【典型例题】

1、《春秋繁露》中写道:“正朔、服色之改,受命应天制礼作乐之异,人心之动也,二者离而复合,所为一也。”

该主张的主要目的是()

A.巩固儒学在思想界的统治地位

B.为三纲五常学说提供理论基础

C.借助天意来宣扬大一统和加强君权

D.将哲理引入儒学促使其思辨化

解析:《春秋繁露》是董仲舒的代表作,材料的意思是“改变纪年、服色和制定礼乐制度,虽然在时间上有先后不同,但顺天应人的想法是相同的,都最终归一个大治的目的”,体现了他“春秋大一统”思想,汉武帝采纳了他的主张后,儒学才成为正统思想,在此之前儒学地位低下,所以谈不上“巩固儒学地位”,A项错误;“三纲五常”是封建伦理道德原则,是为“大一统”服务的,是维护“大一统”的手段,B项错误;在西汉中期,诸侯王国割据局面基本结束,生产得到恢复与发展,中央集权得到巩固与加强,出现了经济繁荣和政治大一统的局面,为适应统一的中央集权的需要,董仲舒提出“大一统”思想,C项正确;“将哲学理论引入儒学促使其思辨化”是宋明理学的特征,D项错误。答案:C

高三历史秦汉知识点总结

高三历史秦汉知识点总结 秦汉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时期,也是中华民族迈向强盛的关键时期。在这个时期,国家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领域都有了显著的发展和变化。本文将对高三历史秦汉知识点进行总结,以帮助同学们更好地掌握和复习相关内容。 一、秦朝的建立与统一 秦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制国家,其建立与统一对中国的历史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秦始皇嬴政通过一系列的政治、军事和经济改革措施,成功地完成了中国历史上第一次的统一战争,并建立了大一统的秦朝。 1. 政治制度的改革 秦朝实行的主要政治制度是郡县制和郡县制、郡县制及郡县制的改革是秦朝政治制度改革的核心,也是秦朝能够实现统一的重要原因之一。嬴政废除了以前诸侯国的封建制度,将全国划分为三十六个郡,进一步实现了中央集权。 2. 统一法律与文字

秦朝对法律进行了大规模的统一,推行了一系列的法律制度, 如法者独行,秦朝还制定了统一的文字、度量衡等标准,使得全 国的法律和文字统一,促进了中国的统一和统治。 3. 建设工程 在秦朝,兴修了烽燧、官道、遮山、长城等一系列的建设工程,这些工程的建设极大地促进了交通和军事的发展,进一步巩固了 秦朝的统治。 二、秦汉文化的发展 秦汉时期,中国的文化得到了广泛的发展与传播。在这个时期,诸子百家思想兴起,文学、艺术等领域也有了很大的突破和进步。 1. 儒家与法家 儒家学说在秦汉时期得到了进一步的兴盛,儒家思想成为主流 的社会思想,对社会的发展和国家的稳定产生了积极的影响。而 法家学说则对秦朝的政治制度和法律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2. 文学与艺术

秦汉时期是中国文学史上的一个重要时期,出现了许多文学巨 匠和名篇。如《离骚》是屈原的代表作,它以奇特的思想和豪放 的文采,给人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而在艺术领域,汉代的陶器、玉器、青铜器等都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三、秦汉经济与治理 秦汉时期,中国的经济得到了快速的发展,农业、手工业和贸 易等各个方面都取得了明显的进步。同时,秦汉政府也采取了一 系列的措施,以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 1. 农业发展 秦汉时期,农业得到了迅速发展,水利工程的兴修、土地制度 的改革以及耕作技术的进步都为农业的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持。粮 食产量的提高不仅维持了社会的稳定,还为秦汉政府提供了强大 的物质基础。 2. 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 随着经济的发展,手工业和商业也得到了很大的发展。在冶炼、陶瓷、丝织、盐铁制作等方面,都出现了一系列突破。同时,国

2020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秦汉时期的经济、思想和科技文化

2020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秦汉时期的经济、思想和科技文化 一、秦汉时期封建经济的初步发展 1.农业的发展 (1)耕作方式 ①西汉赵过推广耦犁,东汉时推广到珠江流域。 ②汉朝以后,铁犁牛耕成为我国传统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 (2)耕作技术 ①西汉时赵过推广代田法。 ②西汉发明了播种工具耧车。 (3)耕作制度:以一年一熟为主。 (4)水利灌溉 ①汉朝出现了漕渠、白渠、龙首渠等著名水利工程。 ②曹魏时改制的翻车用于灌溉。 ③东汉王景治理黄河。 2.土地制度 汉代,土地买卖成为地主扩大地产的主要途径;租佃现象比较普遍。 3.地主田庄 汉代,随着土地的集中,出现了新的农业生产组织形式,即豪强地主控制下的田庄。 4.手工业的进步 (1)概况:汉武帝以后,煮盐、冶铁、铸钱等行业都收归官办。 (2)成就 ①冶金业:西汉时期,出现高炉炼铁和炒钢技术;东汉杜诗发明水力鼓风冶铁工具水排。 ②制瓷业:东汉烧出成熟的青瓷。 ③纺织业:西汉政府设在长安的东西织室有数千工人。西汉时期,中国丝绸远销欧亚,赢得“丝国”誉称。 (3)田庄手工业:生产经营活动包括酿造加工、纺织手工业、农具和兵器修造等。田庄中手工业生产是自然经济活动中的重要内容。

5.古代商业 (1)商业发展 ①发展艰难,总体水平不高。 ②由于开通陆上和海上丝绸之路,中外贸易发达。 (2)城市发展:西汉长安城东、西有“市”九处,设有专门的管理机构,市的时空有严格限制。 (3)政府政策:汉武帝实行货币官铸、盐铁酒专卖、官营贩运、物价管理,向工商业者加重征税等措施,抑制富商大贾的势力。 [教材补遗] “盐铁官营”政策 “盐铁官营”是中国封建社会政府为打击富商大贾,增加财政收入而实行的对盐和铁的垄断经营政策。它始于春秋战国时期,汉武帝时加强,此后历朝历代不同程度地加强了盐铁专卖。盐铁专卖收入是历代政府的重要财源。盐铁官营虽然在增加国家财政收入,抑制商人势力,改进与推广先进技术方面起了积极作用,但也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商品流通及商业的发展。 二、汉代儒学成为正统 1.董仲舒的新儒学 (1)背景 ①经济:汉武帝时期,经济恢复发展,国力增强,为中央集权的加强奠定了物质基础。 ②政治:诸侯国势力膨胀,土地兼并剧烈,匈奴为患,威胁西汉的稳定。 ③思想:道家“无为而治”的思想已不能满足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 (2)内容 ①为加强中央集权,提出“春秋大一统”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②为加强君权,宣扬“君权神授”“天人合一”和“天人感应”学说。 ③为维护统治秩序,提出“三纲五常”。 (3)特点:把道家、法家和阴阳五行家的一些思想糅合到儒家思想中,加以改造,形成具有时代特色的新儒学体系。 2.儒家思想主流地位的确立

高考历史16个阶段特征2中国:秦汉时期含解析

秦汉时期(公元前221年秦朝统一~公元220年曹魏建立) ——古代中华文明的发展 【阶段特征】 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封建大一统的时代,也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奠基时期。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得到确立和巩固,为以后历代封建王朝所沿袭;农耕经济进一步发展,重农抑商政策的强化对后世影响深远;思想文化上使百家争鸣局面不复存在,儒家思想从此成为封建社会正统思想,思想专制的局面开始形成。 【主要表现】 1.政治 (1)秦朝:完成国家统一;确立皇帝制度和中央官制(丞相、御史大夫和太尉);加强中央集权,地方实行郡县制度。 (2)汉朝:汉武帝设立“中朝”,削弱相权;汉景帝平定七国之乱,汉武帝颁布“推恩令”,解决王国问题,加强中央集权;汉朝采用察举制选官,孝廉成为士大夫做官的主要途径。 2.经济 (1)农业:赵过推广耦犁,后来出现犁壁,铁犁牛耕成为我国传统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兴修水利;耕作技术进步(代田法);土地兼并现象严重;东汉豪强地主的田庄经济。 (2)手工业:汉武帝实行盐铁专卖,西汉政府在长安设东西织室(官办);汉代开始用煤作燃料冶铁、高炉炼铁和炒钢技术,东汉南阳太守杜诗发明水力鼓风冶铁工具——水排;东汉烧出成熟青瓷;开辟丝绸之路,产品外销。 (3)商业:实行“重农抑商”政策;形成坊市制。 3.文化 (1)开创了文化专制主义的先河:从焚书坑儒到独尊儒术,开始了儒家思想作为封建社会正统思想的历史,结束了文化开放的历史。 (2)开创了中国科技发展的新时代:造纸术发明并得到改进,地动仪发明,《九章算术》《黄帝内经》《伤寒杂病论》《氾胜之书》问世等。 (3)教育的发展:汉武帝创立太学并建立地方教育系统。

高考历史总复习:秦汉时期考点归纳整理

精品基础教育教学资料,仅供参考,需要可下载使用! 高考历史总复习:秦汉时期考点归纳整理 考纲解读 考点提示 1、秦汉时期的政治:皇帝制度与中央官制、郡县制、汉武帝的集权措施 2、秦汉时期的经济 3、秦汉时期的思想文化:“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4、秦始皇 复习建议 秦汉时期的政治。一般从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发展角度,考查秦朝所建立的中央集权制度的内容、基本特点。复习时要注意把握两对基本矛盾:中央与地方、君权与相权,一般高考会考查解决这两对矛盾的措施。 秦汉时期的思想,注意“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我们要将其放在整个儒家思想发展过程中进行掌握。 知识清单 参考答案: 1、①前221,②皇帝,③三公九卿,④郡县,⑤焚书坑儒,⑥推恩,⑦休养生息,⑧正统。 考点聚焦 考点一、政治: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和发展 (一)秦朝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 1.至高无上的皇帝制

秦王嬴政将三皇和五帝的名称合为“皇帝”,自称“始皇帝”,总揽全国的政治、经济、军事等一切大权。中央和地方的主要官员由皇帝任免,军队的调动以虎符为凭据,由皇帝控制。 秦始皇首创的皇帝制度,一方面以皇位世袭显示权力的不可转移,另一方面以皇权至上显示地位不可僭越。这是中国古代专制制度的重要特征。 2.三公九卿制 中央设丞相,为百官之首,帮助皇帝处理全国政事,下设诸卿;以御史大夫为副丞相,执掌群臣奏章,下达皇帝诏令,并监察百官;又设太尉管理全国军务。 丞相之下设有诸卿,分别掌管国家的各项具体事务,是中央政府的职能部门。 如图所示: 特点:秦朝中央的主要官职,在地位、职责和权利方面互相配合,彼此牵制,军政大权操纵在皇帝手中。 3.朝议制度 秦始皇统治前期,对于军政大事的决策,一般先由丞相、御史大夫和诸卿进行朝议,最后由皇帝裁决。 4.郡县制 秦始皇采纳李斯建议,在全国范围内推行郡县制,分全国为36郡,郡下设县。郡守为郡最高行政长官,上承中央命令,下督所属各县。县的长官称县令或县长,负责治理民众,管理财政、司法、狱讼和兵役。 影响:①郡守和县令由皇帝直接任免,实现了中央对地方直接有效的控制。②打破了西周以来的分封割据状态,有力地维护了国家统一。③郡县制的建立,是中央集权制度形成过程的重要环节,也是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的重要标志。 注:分封制到郡县制的进步性主要体现在官吏任用原则上。分封制下的诸侯世袭,具有很大的独立性,在其领地内有设置官员、征派赋役、建立武装等大权,这为其分裂割据准备了条件。而郡县长官由中央任免,就消除了地方的独立性。这种官吏任用原则的改变,使中央与地方的关系从分权变为中央集权,从而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管理。 (二)秦始皇 1.结束分裂割据,统一六国,建立大一统的中央集权王朝,开创中国历史新纪元。(功) 2.征服百越,北击匈奴,增设闽中、南海、桂林、象郡四郡,奠定中国基本疆域。(功) 3.统一文字(小篆)、度量衡、货币,修筑以咸阳为中心的水陆交通,以巩固国家统一。(功) 4.焚书坑儒,大兴土木,修建长城、阿房宫、骊山陵,导致民怨沸腾。(过) 5.严刑峻法。(过) (三)汉代中央集权制度的巩固和发展 皇 帝 制 太尉 丞相 御史大夫 诸卿

历史高考第一轮复习:秦汉至南北朝时期知识点

第二单元秦汉至南北朝时期(前221年-公元589年) 【时代特征】 一、秦汉时期(前221-公元220年) 1.政治:国家统一,疆域拓展;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确立和初步发展(皇帝、三公九卿、郡县制、内外朝、刺史制度等)。 2.经济:统一度量衡、货币;重农抑商,奖励耕织和垦荒;推广犁耕,修水利;手工业技术提高(丝织、青瓷),丝绸之路兴起;政府严格控制工商业。 3.文化:思想专制(焚书坑儒到独尊儒术);科技领先(造纸术);文字统一,文化发展(书法、汉赋等) 二、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220-589年) 1.政治:国家分裂,民族交融;士族势力强大,垄断仕途。 2.经济:均田制实行,北方经济恢复;江南开发;生产技术创新(翻车、灌钢法等)。 3.文化:书法、绘画成就显著(行书、草书、文人画等)。 【考点整合】 一、政治制度的演变 1.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 ⑴皇权至上:嬴政以功盖“三皇五帝”自居,为体现统治权威,称“皇帝”,号“始皇帝”,将国家的司法、立法和行政、军事等大权总揽于一人之手。中国封建帝制由此开始。 ⑵中央三公九卿制:设丞相、太尉和御史大夫,称“三公”。丞相辅佐皇帝处理全国政务;太尉协助皇帝管理军务;御史大夫是副丞相,负责监察百官。三公下设九卿,分管具体事务。各级官员相互配合,互相牵制。 ⑶地方郡县制:郡为地方最高行政机构,设郡守、郡尉等职;郡下置县,设县令、县尉等职;县下设乡、里等基层行政机构。郡县长官由皇帝任免,不得世袭。 2.秦朝巩固统一的其它措施 ⑴经济:奖励耕织,按亩征税;奖励移民垦荒;统一度量衡、货币。 ⑵文化:统一文字为小篆;推崇法家思想,焚书坑儒。 ⑶交通:修驰道、开灵渠、车同轨。 ⑷边疆:征百越、击匈奴;筑长城。 3.汉朝中央的内外朝制度 西汉武帝时期,设“内朝”牵制“外朝”。它削弱相权,加强皇权。 4.汉朝地方的郡国并行制度的形成和演变 ⑴郡国并行制:在楚汉战争中,刘邦分封了一些重要将领为王。刘邦即位后开始铲除异姓王,分封了一批刘姓子弟为王。刘邦在总结秦亡的原因时,认为没有分封同姓子弟为王也是秦短命的关键所在,为此实行郡国并存的地方行政体制。它对汉初稳定局势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⑵解决王国问题:随着封国日益强大,威胁中央政权,汉景帝时酿成了吴楚“七国之乱”。汉武帝颁布“推恩令”:诸侯死后,除嫡长子继承王位外,其他子弟可分割王国的部分土地成为列侯,由郡统辖,诸侯王被解除军政大权,只能衣食租税,封国名存实亡。 ⑶汉武帝设置十三部州刺史代表中央监察地方郡、国,加强中央对地方控制。西汉末年刺史一度改称“州牧”,由监察官逐步变为地方军事行政长官。 5.汉朝选官制度的演变 ⑴察举制:是自下而上的选官制度。汉武帝颁布“初令郡国举孝廉各一人”的诏令,表明察举制已经发展比较完备。举荐的标准主要看德行和才能。东汉后期,经营请托和弄虚作假之风盛行,

备战2020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5讲 秦汉时期的经济、思想与科技文化 讲义

第5讲秦汉时期的经济、思想与科技文化 一、秦汉时期的社会经济 1.农业的发展 (1)耕作方式 ①西汉赵过推广耦犁,东汉时推广到珠江流域。 ②汉朝以后,铁犁牛耕成为我国传统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 (2)耕作技术 ①西汉时,赵过推广代田法。 ②西汉发明播种工具耧车。 (3)耕作制度:以一年一熟为主。 (4)水利灌溉:汉朝出现漕渠、白渠、龙首渠等。 2.手工业的进步 (1)概况:汉武帝以后,煮盐、冶铁、铸钱等行业都收归官办。 (2)成就 ①冶金业 西汉时期,出现高炉炼铁和炒钢技术。 东汉杜诗发明水力鼓风冶铁工具水排。 ②制瓷业:东汉烧出成熟的青瓷。 ③纺织业 西汉政府设在长安的东西织室有数千工人。 丝织技术相当成熟,能织出二十多个花色品种。 西汉时期,中国丝绸远销欧亚。 图示总结古代农业和古代手工业的关系 3.古代商业 (1)商业发展 ①受时间、地点的限制,总体水平不高。 ②由于开通陆上和海上丝绸之路,中外贸易发展。 (2)城市发展:西汉长安城东、西有“市”九处。 (3)政府政策:汉武帝实行货币官铸、盐铁酒专卖、官营贩运、物价管理,向工商业者加重征税等措施,抑制富商大贾的势力。 二、秦汉时期的思想

1.秦朝“焚书坑儒” 2.董仲舒的新儒学 (1)背景 ①经济:汉武帝时期,经济恢复发展,国力增强,为中央集权的加强奠定了物质基础。 ②政治:诸侯国势力膨胀,土地兼并剧烈,匈奴为患,威胁西汉的稳定。 ③思想:道家“无为而治”的思想已不能满足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 (2)内容 ①为加强中央集权,提出“春秋大一统”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②为加强君权,宣扬“君权神授”“天人合一”和“天人感应”学说。 ③为维护统治秩序,提出“三纲五常”。 (3)特点:把道家、法家和阴阳五行家的一些思想糅合到儒家思想中,加以改造,形成具有时代特色的新儒学体系。 易错提醒“焚书坑儒”与“独尊儒术”的本质目的相同 “焚书坑儒”与“独尊儒术”在本质上都是思想专制,只不过采取的手段不同。秦始皇是通过暴力手段实现思想专制,而汉武帝通过和平手段实现。 3.儒家思想主流地位的确立 (1)汉武帝的尊儒措施 ①思想:全面肯定董仲舒的新儒学思想。 ②政治:起用儒学家参与国家大政,儒家学说成为政府选拔人才、任官授爵的标准。 ③教育 教科书:规定儒家经典为教科书。 中央:兴办太学,大大提高了儒学的地位。 地方:各郡县设立学校,初步建立地方教育系统。 (2)影响:儒家思想成为历代统治者推崇的正统思想,逐渐成为两千多年来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 轻巧识记董仲舒的新儒学

高中历史高考二轮专题复习资料《秦汉 》

第二单元秦汉时期:中国古代文明的形成 (公元前221年~公元220年) 一、预习提示 二、大事概览(见先秦史大事概览秦汉部分) 三、材料导学 1.社会发展既要重视以人为本,又要注重法制建设。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秦朝建立了从上至下的比较系统的监察机构,并将这个机构完全置于皇帝的直接掌控之下。秦朝中央监察机构称为御史大夫寺,其最高首脑是御史大夫。……御史大夫之下设副职御史丞、御史中丞各一人,统率众多的御史。御史一部分在中央负责日常监察工作,另一部分常驻地方郡一级机构,负责对郡县两级官员的监察,又称监御史、监察史,或简称郡监。——单卫华、赖红卫、张相军《中国廉政文化史》 材料二秦汉是官僚政治制度全面展开的时期,官僚政治的各个要素都发展到了相当的高度。……若从政府机构来看,秦和汉初中央政府中皇家事务与国家事务尚未分离,九卿不仅从执掌上来说皇帝家务与国家政务没有分离,而且“卿”这个称呼本身即带有家臣的意味,宰相和百官也是具有浓厚的为皇帝个人服务的色彩。国家还保持了古老的家国不分、家国一体的传统和形式。 ——吴宗国《中国古代官僚政治制度研究》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秦朝的监察制度的主要特点,试分析其出现的背景和目的。 特点: 背景:

目的: (2)结合材料二,从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发展演进的角度,归纳秦汉时期政治制度发展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一特点出现的时代背景。 特点: 背景: (3)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先秦、秦汉时期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发展演进的认识。 2.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可学而能、可事而成之在人者,谓之伪。 人生而有欲,欲而不得,则不能无求;求而无度量分界,则不能不争。(人群)争则乱,乱则穷。先王恶其乱也,故制礼义以分之……使欲必不穷乎物,物必不屈于欲,两者相持而长,是礼之所起也。 隆礼贵义者其国治,简礼贱义者其国乱。礼义生而制法度。法者,治之端也。 隆礼至法则国有常。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从天而颂之,孰与制天命而

高考历史常考考点归纳

高考历史常考考点归纳 随着高考的临近,历史作为非常重要的学科之一,考生们也需要重点了解历史常考考点和重点知识点。下面,小编将历史常考考点做一下整理,供考生参考。 一、秦汉 1.秦统一六国:背景、成就、缺陷。 2.秦始皇的政治、军事、文化。 3.秦始皇的改革与制度的成就。 4.秦始皇的法治思想、法律、律令制度。 5.汉武帝的政治、驾文化、对外政策。 6.汉武帝对中央集权的改进。 8.汉武帝统一匈奴,并发展丝绸之路。 9.汉朝的科技、文学、艺术和哲学。 二、魏晋南北朝 1.三国时期的分裂局面,三国统一的可能性。 2.典型地区特点、内部矛盾及其表现。 3.典型人物形象、思想心态及其代表性作品。 4.太康政治、玄学思潮、禅宗兴起。 5.魏晋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与社会矛盾。 6.南北朝政治、文化、社会变化及其影响。 7.佛教传入、禅宗兴起及其对社会的影响。 三、唐宋传统 1.唐朝的国家制度、政治改革和文化建设。 2.唐朝的开放政策, 对外贸易和文化往来。 4.宋朝的变法、中央集权和科举制度的完善。

5.宋朝的经济、文化和城市化发展。 6.宋朝对外开放和科技成就。 四、元明清时期 3.明朝对元朝的反抗、对外扩张和统一整顿。 5.明朝社会矛盾、民族关系和农民起义。 6.清朝的政治制度、经济变革和农田开垦。 7.清朝的外交政策、对民族关系的处理和文化交流。 8.太平天国起义和洋务运动。 五、近代史 1.鸦片战争及近代化进程。 2.戊戌变法与维新思潮。 3.义和团运动和“百日维新”运动。 4.辛亥革命的社会基础、内容和影响。 6.五四运动的社会背景、经济、文化背景。 7.新文化运动、五四运动的“社会追求”。

2021届新高考高三历史一轮复习知识点汇总 一、中国古代史 历史复习06:秦汉时期的思想文化

2021届新高考高三历史一轮复习知识点汇总 一、中国古代史 历史复习06:秦汉时期的思想文化 一、思想文化 1、秦朝的法家治国思想的评价 ①积极:有利于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稳定统治。 ②消极:过度强调严刑峻法,易激化社会矛盾,引发民变。 2、秦朝焚书坑儒的评价 ①积极:有利于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统一思想。 ②消极:破坏传统文化典籍,思想专制,不利于学术自由、文化繁荣。 3、汉朝初期“无为而治”的具体措施 ①减轻田租。 ②免自卖为奴婢者为庶人。 ③让大量士兵回家,授予田宅,并免除一定的赋税和徭役。 4、汉朝初期“无为而治”的影响 积极: ①经济实力逐渐恢复和增强。 ②人民生活安定。 ③社会繁荣,国力日盛。 消极: ①诸侯国势力膨胀,终酿成七国之乱。

②土地兼并剧烈。 ③匈奴为患。 5、汉武帝积极有为的措施 ①经济上:改革币制,盐铁酒专卖,平抑物价,官营贩运等。 ②政治上:实行推恩令,削弱诸侯势力;实行内外朝制;察举选官;全国划分13州部设置刺史监察。 ③军事上:北击匈奴。卫青(出身低微,在十余年与匈奴作战中七战七捷,官至大司马大将军,封长平侯。)、霍去病(卫青外甥,英年早逝,仅24岁,官至大司马骠骑将军,封冠军侯,河南南阳邓州有冠军村。)在漠北之战重挫匈奴,迫使其不敢南侵。 ④思想上: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6、董仲舒的新儒学 ①简介:董仲舒(前179年-前104年),广川(河北省枣强)人。汉景帝时任博士,讲授《公羊春秋》。汉武帝时下诏征求治国方略,他上《天人三策》,受到赏识。晚年辞职回家,从事修学著书,著有《春秋繁露》一书。 ②董仲舒以《公羊春秋》为依据,将周代以来的宗教天道观和阴阳、五行学说结合起来,吸收法家、道家、阴阳家思想,建立了一个新的思想体系。 7、董仲舒新儒学的主张 ①基础:天人感应,天人合一。指天意与人事的交感相应,认为天能影响人事、预示灾祥,人的行为也能感应上天。

秦汉、魏晋南北朝时期的高考历史知识点

秦汉、魏晋南北朝时期的高考历史知识点 并不是说哪种人生更好,但是高考让你拥有决定未来人生的能力。小编整理了秦汉、魏晋南北朝时期的高考历史知识点,希望能帮助到您。 秦汉、魏晋南北朝时期的高考历史知识点 【知识梳理】 一、政治: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和发展 1.中央机构 (1)秦朝 ①皇帝制度:秦始皇统一全国后创立,皇位世袭、皇权至高无上是其突出特征。 ②三公九卿制度:丞相、御史大夫、太尉分掌政事、监察、军务,彼此既相互配合又相互牵制,便于皇帝专制集权。 (2)汉朝:汉承秦制;形成了“中外朝制度”,君主专制得以强化。 (3)魏晋南北朝时期:三省机构已经出现,但是职责尚未定型,也不是正式的国家权力机关。 2.地方制度 (1)郡县制:春秋战国时期出现,秦朝在全国推行,加强了中央集权,这是我国地方行政制度上一个划时代的改革。 (2)郡国并行制:西汉初期在地方推行,酿成“七国之乱”,直到汉武帝实行“推恩令”,基本解决了王国问题。 3.选官制度 (1)战国、秦朝和汉初:按照军功大小授予不同爵位,有利于国家选拔军事人才,满足了实现国家统一的社会需求。 (2)两汉:察举制。按人口比例举“孝廉”,并加以考试选用,给中小地主阶级及其他社会阶层提供了参政机会。 (3)魏晋南北朝时期:九品中正制。按照门第选拔官吏的制度,使世家大族长期垄断官僚职位。 4.监察制度

(1)秦朝:中央设御史大夫,负责监察百官,监理国家监察事务。 (2)两汉:汉武帝设刺史监察诸侯和地方高官,东汉末年刺史成为州的最高长官。 二、经济:农耕经济的发展 1.秦朝时期:统一货币、度量衡、修筑驰道等措施,促进了经济的交流和发展。 2.两汉时期 (1)农业:牛耕逐渐普及,出现了耧车,代田法和二牛一人犁耕法;兴修漕渠、白渠等水利工程。 (2)手工业:西汉开始用煤做燃料冶铁;汉代中国丝绸远销欧洲并获“丝国”称号;东汉烧制出成熟的青瓷表明了手工业的进步。 (3)商业:专供贸易的“市”出现,但受重农抑商等政策影响,政府管理严格;西汉时开通海上和陆上丝绸之路。 3.魏晋南北朝时期 (1)农业 ①土地制度:北魏至唐前期实行均田制。 ②经济重心的变化:北方农耕经济一度遭到破坏,人口南迁,带去了先进的生产技术,江南得到初步开发。 (2)手工业:出现灌钢法,北朝烧制出成熟的白瓷。 (3)商业:北方商业一度遭到严重破坏,长江流域经济发展相对稳定;草市形成。 三、文化:封建文化的发展 1.秦朝:“焚书坑儒”,实行思想文化专制,儒学受到沉重打击。小篆成为官方文字。 2.两汉 (1)两汉治国思想的演变 ①汉初推崇黄老之学,适应了恢复发展经济、巩固统治、“无为而治”的时代需要。 ②汉武帝时期,董仲舒融合道家、法家、阴阳五行家思想,提出君权神授、天人感应、大一统、三纲五常主张,适应了加强中央集权,

秦汉历史知识点总结高考

秦汉历史知识点总结高考 在高考历史考试中,对于秦汉历史的了解是非常重要的。下面我将 对一些重要的秦汉历史知识点进行总结,以帮助考生更好地理解和记 忆这一时期的历史。 一、秦朝的建立和统一 秦朝的建立始于公元前221年,由秦始皇统一六国而形成。秦始皇 实行了一系列的中央集权政策,包括推行郡县制、统一货币和度量衡等,以促进国家的统一和发展。同时,秦始皇还制定了严苛的法律, 例如焚书坑儒,以压制知识分子和思想自由。 二、秦朝的地方行政制度 秦朝采用郡县制,将国家划分为36个郡,郡下设有若干个县。郡 守和县令由中央任命,以保证中央的统治权力。这一地方行政制度的 建立使得秦朝能够更好地统一和控制地方。 三、秦朝的农业发展 在秦朝,农业是国家经济的主要支柱。秦始皇实施了土地制度改革,将土地收归国家所有,并根据土地的肥沃程度进行重新分配。同时, 秦朝还推行了一系列的农业技术和灌溉工程,以提高农田的利用率和 农作物的产量。 四、秦朝的长城和修筑工程

秦始皇下令修筑了长城,以防御北方的侵略。长城的修筑过程艰苦,耗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但也成为了中国古代工程建筑的奇迹。同时,秦朝还修筑了许多运输和水利工程,以促进交通和农业的发展。 五、汉朝的建立和政治制度 汉朝是秦朝的后继者,由刘邦建立。刘邦实行了“分封制”,将天下 分封给功臣和亲信,以确保自己的统治。此外,汉朝还采取了文武分 治的政策,由文臣负责文化教育和政务管理,由武将负责军事事务。 六、汉朝的科举制度 汉朝推行了科举制度,即通过考试选拔官员。科举考试分为三级, 分别是乡试、省试和殿试。通过科举考试的人可以成为官员,从而实 现社会晋升。这一制度的推行为人才选拔提供了公平机会,并且推动 了文化教育的进步。 七、汉朝的经济繁荣 汉朝是中国历史上一个经济繁荣的时期。汉朝的农业、手工业、商 业和海上贸易都得到了较大发展。特别是丝绸之路的开通,促进了中 西方的贸易往来,也为中国和其他国家的文化交流提供了机会。 八、汉朝的文化和科技 汉朝是中国古代文化和科技的鼎盛时期。在汉代,儒家思想逐渐兴盛,成为了社会的主流思想。汉朝还出现了许多著名的文化和学术成就,如“易经”、“汉赋”、“历法”等。在科技方面,汉朝的制陶、锻铁和 造纸工艺也实现了重大突破。

(原创)高考历史冲刺必备资料之通史梳理——秦汉时期

秦汉——中华文明的发展 ■ 1.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 2.西汉郡国并行制。 3.秦汉时期的冶金、制瓷和纺织业。 4.秦汉时期的商业发展。 5.秦汉时期的科技、文化成就。 6.汉代儒学。 ■ 1.考点分布 ■ 2.命题规律 近三年来各地高考对秦汉史的考查呈现出如下特点:从题型看,以选择题为主。从考点看,主要集中在秦朝的统一、秦朝中央集权制度建立、西汉中央集权的巩固、察举制、古代农业经济的特点、“重农抑商”政策、董仲舒新儒学等主干知识点上。从考查方式看,多运用新史料创设新情境,规避不同版本教科书的具体表述,以考查学生获取信息、解读信息、分析问题、甄别判断的能力。 3.考向预测 (1)联系小农经济、法家思想以及时代转型的特点,将秦朝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的确立置于当时的历史背景下,考查其确立的原因及其在当时的历史作用。 (2)从原因、方式、实质、影响等角度,考查“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与新文化运动对儒学的批判。 (3)将董仲舒的新儒学与先秦儒学从内容、地位等角度进行对比,体现其与时俱进的特点。 ■ 1.整体上:秦汉时期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封建大一统时期,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奠定时期,是中华文明的大发展时期,在政治、经济、思想文化、民族政策等方面都具有开创性的贡献。 2.政治上:是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和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奠基时期。 (1)国家统一的进程:秦灭六国,结束了春秋战国时期长期割据混战的局面,实现了国家统一,建立了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两汉较好地处理了与周边少数民族的关系,民族融合进一步加强,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进一步发展。 (2)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和发展:秦灭六国后,秦始皇确立了皇帝制度和三公九卿制度,在地方上普遍推行郡县制度,首次创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对后世影响极为深远;汉承秦制,略有所改,西汉在地方上实行郡国并行制度,酿成王国问题,中央集权受到严重威胁,在平定“七国之乱”的基础上,汉武帝实行“推恩令”等措施,有效巩固中央集权,实现了大一统的政治局面。 (3)选官制度的演变:秦国实行军功授爵制,废除了世卿世禄制;汉代实行察举制。 3.经济上:秦的政治统一和统一货币、度量衡等措施都有利于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与交流。经过几代君主的治理,以及劳动人民的辛勤创造,两汉经济得到恢复发展,社会出现安定繁荣的局面。 (1)农业:汉代,牛耕普及,出现耧车、代田法。 (2)手工业:秦汉时期在冶金、制瓷和纺织等领域都出现重大成就。

秦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与巩固+考点精练 高三统编版(2019)历史一轮复习

秦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与巩固 一、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45分) 1.秦统一前,“属邦”是管理少数民族居住地的中央机构,同时还下辖这些地区的地方县治;至公元前214年后,蒙恬北逐匈奴所设陇西郡和北地郡接管了最后的少数民族县治。至此,“属邦”成为专职管理少数民族事务的中央机构。这说明秦朝() A.郡县治理体系不断加强 B.大一统实现民族大交融 C.分化事权强化君主权力 D.地方官吏行政能力提升 2.田余庆在《中国古代史上的国家统一问题》中写到:秦统一后,迁徙七种共50万身份低下或犯了罪的人到岭南去戍守,叫做“七科谪”。这次行动把中国南方的国土一直推进到南海边上,把长江和珠江之间大片的还没有开发的土地和各族人民,一次圈到中国范围里面来。他认为这一措施() A.标志经济重心开始南移 B.促进了南方地区的繁荣 C.扩大了中国的统治疆域 D.完成了南北方民族交融 3.秦朝的中央集权国家治理中明确规定“有事请殹(也)必以书”“行命书及书署,急者,辄行之;不急者,日毕勿敢留。留者以律论之”。秦还建立起以邮传为中心的文书传送系统。这些措施和规定() A.彰显了皇帝工作繁重 B.有利于加强专制皇权 C.提高了政府行政效率 D.密切了郡国间的联系 4.秦朝设有监御史,其地位不高,排在郡守、郡尉之后,但因其隶属御史大夫,代表朝廷监察地方官员,限制地方官员的活动,而具有相当大的权力。秦朝监御史的设置是() A.维护地方统治权的需要 B.树立监察体系独立性的要求 C.实行郡县制的重要措施 D.中央与地方分权制衡的手段 5.秦朝手工业规模很大,为了加强管理,政府设立多种职官及法规,内容丰富而具体,涉及劳动定额、产品规格、产品质量、工匠培训等。这表明秦朝() A.农工商各业得到保护

高中历史一轮复习考点规范练2 秦汉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与巩固(含答案)

考点规范练秦汉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与巩 固 一、选择题 1.李白曾写道:“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挥剑决浮云,诸侯尽西来。明断自天启,大略驾 群才。收兵铸金人,函谷正东开。铭功会稽岭,骋望琅琊台。”这主要反映出李白() A.对秦始皇炫耀武力不满 B.认为秦的统一不利于思想解放 C.对秦始皇统一全国充满赞叹 D.认为秦的统一加强了中央集权 2.《史记·蒙恬列传》记载:“始皇……乃使蒙恬通道,自九原抵甘泉,堑山堙谷,千八百里。”下列与该记载有关的是() A.修筑直道 B.征服越族地区 C.平西南夷 D.修筑长城 3.(2022湖北武汉二模)秦权、秦量分别是秦朝的权衡器和量器实物,出土地点分布极广, 除秦国故地陕西、甘肃大量出土外,在山东、山西、江苏等地都有出土。秦权质地有铜、铁、陶三种,秦量有铜方升、铜椭量等,其上有大量的秦朝诏令。秦权、秦量的大量出土,反映了秦朝() A.推行郡县制效果明显 B.颁布律令维护长治久安 C.统一度量衡措施得力 D.修筑驰道沟通南北 4.秦朝三公之下设有九卿:奉常,掌管宗庙祭祀礼仪;郎中令,掌管宫殿警卫;少府,掌管专供 皇室的税收收入与官府手工业;卫尉,掌管宫门警卫;太仆,掌管宫廷用马;宗正,掌管皇族、宗族事务……这反映了九卿() A.职权细化,各负其责 B.服务皇室,君权至上 C.政务繁杂,中央集权 D.官员众多,权力分化 5.下图是四川省彭州市出土的东汉画像砖《迎谒图》。画面右侧有伍伯二人,肩荷大旗, 向右奔走,是出行者的前驱。左侧三人是迎谒者,中者衣冠整饬,持笏躬身迎候,另外两名 椎髻者,持笏跪拜。据此可以研究汉代()

A.礼乐制度的实施范围 B.儒学教育的普及情况 C.等级森严的官吏制度 D.中央集权的强化程度 6.西汉时期,主父偃提出“令诸侯得推恩分子弟,以地侯之”的建议,被汉武帝采用。该建议的高明之处在于() A.缓解了皇族内部矛盾 B.有利于削弱宰相权力 C.彻底瓦解了地方势力 D.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 7.西汉初年,皇帝找不到颜色相同的四匹马来驾车,将相大臣有时只能乘坐牛车;至汉武帝初年,普通百姓也拥有马匹,“阡陌之间成群”。马匹大量增加的主要原因是() A.社会稳定,经济得到迅速发展 B.西域良马引进与马种改良 C.游牧民族大规模移居中原地区 D.长期和平使战马消耗减少 8.(2022辽宁沈阳三模)汉朝主管马厩、马苑的官僚“太仆”位列九卿之中,政府明确鼓励私人养马。《汉书》记载,通过关市贸易输入的马匹数量巨大,汉景帝针对马匹输出规定“马高五尺九寸以上,齿未平,不得出关”。汉朝的马政措施旨在() A.发展精耕细作农业生产 B.应对边疆危机以巩固统治 C.密切内地与边疆商业往来 D.加强对西域地区的控制 9.(2021广东卷,2)汉代设尚书台,其首领是尚书令、尚书仆射。魏晋时期,“事无大小,咸归令、仆”。这一现象说明() A.皇权旁落 B.相权转移 C.地方权力削弱 D.行政效率降低 10.董仲舒放弃了先秦儒家重人事而轻自然的思维方式,开始像道家、阴阳家那样大讲天道,并由天道来推演与论证其形而下的人道。董仲舒意在() A.发展优化儒家思想体系 B.化解人事与天道的矛盾 C.借鉴道家、阴阳家的优势

高考历史旧人教一轮复习秦汉史(1):秦朝的统治

旧人教一轮复习秦汉史(1):秦朝的统治 一、秦朝统一全国 1、历史条件 (1)客观条件:结束诸侯分裂割据,是历史发展的必然 ①经济方面:生产力提高,社会经济发展,使各地联系加强;(物质条件) ②政治方面:战国时,分封制的废除,局部实行了中央集权制;(政治基础) ③民族方面:以华夏族为中心,各民族间的联系、融合加强; ④民心趋向:人民厌倦战争,渴望统一; ⑤发展形势:长期战争,局部统一出现; (2)主观条件:秦国国力强大,具备完成统一的实力 ①商鞅变法比较彻底,使秦国国富兵强; ②秦王嬴政,雄才大略,搜罗人才,积极部署统一策略; 2、秦朝统一进程 (1)统一中原 ①时间:BC 230年到BC 221年; ②概况:秦灭六国(韩、赵、魏、楚、燕、齐),一匡天下; (2)拓展边疆 ①南部地区:开凿灵渠,统一百越,设置三郡,加强统治;

② 西南地区 :统一西南,加强统治 ; ③ 北部地区 :北击匈奴,夺取河套,修筑长城 ; (3)秦朝疆域 :东临大海,西到陇西;南濒南海,北抵长城 ; 二、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 1、秦朝建立 (1)概况 :BC 221年,秦王嬴政,建都某某(今某某某某) ; (2)性质 :第一个统一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 ; 2、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1)基本含义 ① 专制主义 :就中央决策而言 ;指帝位终身制与皇位世袭制 ;皇帝个人专断独裁,集国家最高权力于一身 ; ② 中央集权 :针对地主分权而言 ;地方政府必须严格服从中央政府 ; (2)形成原因 :由封建经济基础决定(封建土地私有制); (3)发展沿革 : 形成于战国 确立于秦朝 巩固于西汉 完善于隋唐 强化并衰落于明清 发展于元朝 加强于北宋 3、秦朝加强中央集权,巩固统治的措施 (1)政治方面 ① 确立至高无上的皇权制度 ;

2012-2021年高考全国卷考点分类真题汇编:秦汉时期

2012—2021年秦汉时期全国卷高考真题考点分类汇编 1.(2020·新课标全国Ⅱ卷高考·24)据史书记载,角抵(摔跤)“盖杂技乐也,巴俞(渝)戏、鱼龙蔓延(百戏节目)之属也”。秦二世曾在宫中欣赏。汉武帝在长安举行了两次大规模的角抵表演,长安百姓“三百里内皆观”,他也曾用角抵表演欢迎来长安的西域人。据此可知,当时角抵 A.促进了川剧艺术的发展B.拥有广泛的社会影响 C.推动了丝路文化的交流D.源于民间的劳作技能 2.(2014·全国新课标卷Ⅰ文综·24)中国古代,“天”被尊为最高神。秦汉以后,以“天子”自居的皇帝举行祭天大典,表明自己“承天”而“子民”,官员、百姓则祭拜自己的祖先。这反映了秦汉以后A.君主专制缘于宗教权威B.政治统治借助于人伦秩序 C.皇权至上促成祖先崇拜D.祭天活动强化了宗法制度 3.(2021·全国甲卷高考·25)汉代,中央各部门长官与地方各郡太守自行辟召属官,曾一度出现“名公巨卿,以能致贤才为高:而英才俊士,以得所依秉为重”的现象。能够保障辟召制度有效运作的是A.分科考试选官制建立B.监察体系的改进 C.郡国并行制度的完善D.察举制度的实施 4.(2021·全国乙卷·25) 郡名西汉末东汉中期代郡(今河北、山西间)5677120123 太原(今属山西)16986330902 南阳(今河南南部及湖北、陕西部分地区)359316528551 汝南(今河南东南、安徽西北)461587404448 豫章(今属江西)67462406496 零陵(今湖南、广西间)21092212284 据表1可知,在此期间 A.长江以南经济发展加速B.豪强大族势力没落 C.南北经济的不平衡加剧D.个体农耕经济衰退 5.(2020·新课标全国Ⅲ卷高考·25)东汉末年,曹操在许下和各地置田官,大力发展屯田,以解决军粮供应、田亩荒芜和流民问题。“数年中所在积粟,仓廪皆满。”曹操实行屯田,客观上 A.助长了大土地所有制B.推动了农业商品化进程 C.促进了中原人口南迁D.缓和了社会的主要矛盾 6.(2020·新课标全国Ⅲ卷高考·24)图5为不同时期的部分货币,据图可知,其形制变化的共同原因是

秦汉时期(答案解析 考点点拨)--2017-2021年高考历史真题汇编

秦汉时期2017-2021年高考历史真题汇编 1.(2021年全国甲卷.25)汉代,中央各部门长官与地方各郡太守自行辟召属官,曾一度出现“名公巨卿,以能致贤才为高;而英才俊士,以得所依秉为重”的现象。能够保障辟召制度有效运作的是 A.分科考试选官制建立 B.监察体系的改进 C.郡国并行制度的完善 D.察举制度的实施 2.(2021年全国乙卷.25)表1 西汉末、东汉中期部分地区民户数量表单 据表1可知,在此期间 A.长江以南经济发展迅速 B.豪强大族势力没落 C.南北经济的不平衡加剧 D.个体农耕经济衰退 3.(2021年山东卷.25)汉高祖时期,王国职官设置与朝廷基本一致。表1为此后西汉统治者对王国职官的调整概况,这些调整的出发点是 A.精简地方行政机构 B.节约中央财政开支C.维护国家政治统一 D.废除郡国并行体制 4.(2021年湖南卷学业水平选考.2). 汉初,丞相陈平、太尉周勃与宗室大臣平定“诸吕之乱”后,商议新帝人选,经再三讨论,认为代王刘恒在高祖刘邦在世诸子中,“最长,仁孝宽厚,太后家薄氏谨良”,决定迎立刘恒为帝,是为汉文帝。这一做法 A. 反映嫡长子继承制得到执行 B. 旨在预防外戚干政的重演 C. 推动仁孝成为选帝主要标准 D. 表明相权对皇权构成威胁 5. (2021年湖南卷学业水平选考.2)汉代设尚书台,其首领是尚书令、尚书仆射。魏晋时期,“事无大小,咸归令、仆”。这一现象说明 A. 皇权旁落 B. 相权转移 C. 地方权力削弱 D. 行政效率降低6.(2020全国3卷.25)东汉末年,曹操在许下和各地置田官,大力发展屯

田,以解决军粮供应、田亩荒芜和流民问题。“数年中所在积粟,仓廪皆满。”曹操实行屯田,客观上 A.助长了大土地所有制 B.推动了农业商品化进程 C.促进了中原人口南迁 D.缓和了社会的主要矛盾 7.(2020年全国2卷24).那史书记载,角抵(神改)“盖杂技乐也,巴价怕)惑仙龙要延百政节目)之属也”。秦二世曾在宫中欣赏,汉武帝在长安举行了两次大规模的角抵表演,长安百姓“三百里内皆观",他也曾用角抵表演欢迎来长安的西城人。据此可知,当时角抵 A.促进了川剧艺术的发展 B.拥有广泛的社会影响 C.推动了丝路文化的交流 D.源于民间的劳作技能 8.(2019年全国1卷.25)汉武帝时,朝廷制作出许多一尺见方的白鹿皮,称为“皮币”,定价为40万钱一张。诸侯王参加献礼时,必须购皮币用来置放礼物,而当时一个“千户侯”一年的租税收入约为20万钱。朝廷这种做法() A.加强了货币管理 B.确立了思想上的统一 C.削弱了诸侯实力 D.实现了对地方的控制 9.(2019年全国2卷.25)西汉初期,道家学说兼采阴阳、儒、墨、名、法各家学说的精髓;后来董仲舒的儒家学说也吸收阴阳五行、法、道等各种思想。促成当时学术思想上呈现这种特征的主要因素是 A.王国势力强大 B.百家争鸣局面的延续 C.现实统治需要 D.兼收并蓄的文化政策 10.(2018年全国2卷.25).西汉文景时期,粮食增产,粮价极低。国家收取的实物田租很少甚至免除,但百姓必须把粮食换成钱币,缴纳较高税额的人头税,富商大贾趁机操纵物价。放高利贷,加剧了土地兼并、农户流亡。这反映出当时() A.重农抑商政策未能实行 B.自耕农经济发展受阻 C.粮价低抑制了生产热情 D.富商大贾操纵税收 11.( 表1为西汉朝廷直接管辖的郡级政区变化表。据此可知 A.诸侯王国与朝廷矛盾渐趋激化B.中央行政体制进行了调整 C.朝廷解决边患的条件更加成熟D.王国控制的区域日益扩大 12.(2017年全国2卷.25)25.《史记》《汉书》均为私家撰著。魏晋以后,朝廷使用史官负责修撰本朝或前朝历史,甚至由宰相主持,皇帝亲自参与,

2020年历史(通用版)高考一轮复习秦汉时期的经济与文化

主干知识 依托教材•高于教材 第4讲秦汉时期的经济与文化 一、秦汉时期封建经济的初步发展 1. 农业的发展 (1) 耕作方式:西汉赵过推广耦犁,东汉时推广到珠江流域;汉朝以后,铁犁牛耕成为我国传统农业的主 要耕作方式。 (2) 耕作技术:西汉时赵过推行代田法;西汉发明了播种工具耧车。 ⑶耕作制度:以一年一熟为主。 (4)水利灌溉:汉朝的漕渠、白渠、龙首渠等著名水利工程;曹魏时改制的翻车用于灌 溉;东汉王景治理黄河。 2. 土地制度:汉代,土地买卖成为地主扩大地产的主要途径;租佃现象比较普遍。 3. 地主田庄:汉代,随着土地的集中,出现了新的农业生产组织形式,即豪强地主控制下的田庄电 4. 手工业的进步 (1) 概况:汉武帝以后,煮盐、冶铁、铸钱等行业都收归官办。 (2) 成就: ①冶金业:西汉时期出现高炉炼铁和炒钢技术;东汉杜诗发明鼓风冶铁工具水排。 ②制瓷业:东汉烧出成熟的青瓷。 ③纺织业:西汉政府设在长安的东西织室有数千工人。丝织技术相当成熟,能织出 十多个花色品种。西汉时期,中国丝绸远销欧亚,赢得“丝国”誉称。 (3) 田庄手工业:生产经营活动包括酿造加工、纺织手工业、农具和兵器修造等。田庄手工业生产是自然经济活动中的重要内容。 九數诒产還过锁注駅 5. 古代商业 (1) 商业发展:发展艰难,总体水平不高;但由于开通陆上和海上丝绸之路,中外贸易发达。 (2) 城市发展:西汉长安城东、西有“市”九处,设有专门的管理机构,市的时空有严格限制。 (3) 政府政策:汉武帝实行货币官铸、盐铁酒专卖、官营贩运、物价管理,向工商业者加重征税等措施, 抑制富商大贾的势力。 、汉代儒学成为正统 寤猜君巅的時容,也走傭字帛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