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理学课堂笔记 复习资料:镇痛药

镇痛药

1.疼痛

疼痛是一种令人不快的主观感觉和情感体验,是机体受到伤害刺激后产生的一种保护性反应。

病理生理意义:具有保护作用(局限性),但带给病人极大痛苦。

临床意义:疼痛的部位和性质具有诊断意义

2.疼痛的分类

2.1 持续时间

急性疼痛

• 短期存在,<2个月;

• 躯体损伤,如手术、创伤后等;

• 有保护作用。

慢性疼痛

• ≥3个月;

• 多数与以往的损伤有关,还受其它的因素影响(心理、社会、经济等);

• 目前被认为是一种疾病。

2.2 性质

锐痛

• 痛觉和痛反应均比较强烈;

• 持续时间较短;

• 如刺痛、绞痛、跳痛、灼痛、切割痛、撕裂样痛、触电样痛等;

钝痛

• 痛觉和痛反应均比较轻;

• 持续时间较长;

• 如胀痛、酸痛、隐痛、闷痛等。

2.3 发生部位

躯体痛

• 定位明确;

• 刀割样、针刺样疼痛;

• 常见骨痛和软组织疼痛。

内脏痛

• 定位不准确;

• 钝性、绞榨样疼痛。

神经痛

• 神经损伤或兴奋性增高;

• 糖尿病性神经痛(DNP)、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PHN)

2.5 产生原因

生理性疼痛(伤害感受性疼痛)

• 外周伤害性刺激引起;

• 持续时间短;

• 保护作用;

病理性疼痛(神经病理性疼痛)

• 自发的;

• 痛觉过敏或超敏;

• 持续时间长、范围大。

3.疼痛与痛觉传导通路

刺激(伤害性刺激)→ 外周感受器(伤害性感受器)→ 神经冲动(伤害性信息)→ 感觉传入神经(伤害性传入通路)→ 中枢神经系统→ 各级中枢整合后产生疼痛感觉和疼痛反应

伤害性感受器:

外周游离的神经末梢;

广泛分布于机体的皮肤、肌肉、关节和内脏组织;

直接接受伤害性刺激或者间接为致痛物质所激活。

4.伤害性信息的传入

一般认为传导伤害性信息的纤维是较细的Aδ和C两类纤维;

Aδ纤维(有髓鞘):传导速度快;

C纤维(无髓鞘):传导速度较慢。

5.痛觉的上行传导通路

经脊髓、脑干、间脑中继后到大脑边缘系统和大脑皮质, 通过各级中枢整合后产生疼痛感觉和疼痛反应。

6.痛觉调制的机制

6.1. 痛觉调制的外周机制

伤害性刺激引起外周组织释放和生成多种化学和细胞因子,参与激活和调制伤害性感受器;创伤和炎症反应产生的这些介质直接激活伤害性感受器,使高阈值痛觉感受器转化为低阈值痛觉感受器,产生痛觉致敏。

外周组织释放和生成多种化学和细胞因子:(1)组织损伤产物:缓激肽、前列腺素、5-羟色胺、组胺、乙酰胆碱、腺苷三磷酸、H+和K+等;(2)感觉神经末梢释放:谷氨酸、P物质、钙降素基因相关肽、甘丙肽、胆囊收缩素、生长抑素、一氧化氮等;(3)交感神经释放:神经肽Y、去甲肾上腺素、花生四烯酸代谢物等;(4)免疫细胞产物:白细胞介素、阿片肽、激肽类等;(5)神经营养因子;(6)血管因子:一氧化氮、激肽类、胺类等。

6.2. 痛觉调制的中枢机制

闸门控制学说(20世纪60年代)

内源性痛觉调制系统(20世纪70年代)

可塑性改变或者中枢敏感化-痛觉调制的分子机制(20世纪80年代至今)

止痛药

脏器平滑肌绞痛-抗胆碱药(颠茄);

血管痉挛引起的心绞痛-扩张血管药(硝酸甘油);

炎症发烧慢性钝痛-非甾(zai)体类抗炎药(阿司匹林);

剧烈难忍疼痛-麻醉性镇痛药(多数易成瘾,作为麻醉药品管理);

抗抑郁药,在非抑郁症有镇痛作用(抑制单胺通路)

卡马西平(carbamazepine),治疗三叉神经痛

麦角胺(ergotamine)治疗偏头痛

镇痛药

作用于CNS,在不影响患者意识状态下选择性地解除或减轻疼痛的药物

使用原则:查明原因前不应轻易使用镇痛药

分类:

阿片生物碱类镇痛药

人工合成镇痛药

其他类镇痛药

阿片生物碱类镇痛药

罂粟果(yīng sù)浆汁的干燥物,含20多种生物碱,分为:

菲类:吗啡(10-15%)、可待因(1%) ——镇痛

异喹啉类:罂粟碱(1%) ——松弛平滑肌、舒张血管

吗啡(Morphine)

1.作用机制

主要分为μ(mu)δ(delta)κ(kappa)受体

阿片受体激动剂和拮抗剂激动剂:吗啡-μ受体,脑啡肽-δ受体,内啡肽-μ受体,强啡肽-κ受体,二氢埃托啡-μ、δ、κ。

拮抗剂:纳洛酮,拮抗以上三种受体

吗啡镇痛作用机制:

激动脊髓胶质区、延髓吻侧腹侧区、中脑导水管周围灰质的阿片受体,减少P物质释放,阻断神经冲动传递而镇痛

欣快:激动蓝斑核的阿片受体

2.药理作用

(1) 中枢神经系统:① 镇痛、镇静;② 抑制呼吸;③ 镇咳;④ 缩瞳;

(一) 镇痛

特点:① 作用强大,迅速缓解各种疼痛;② 不影响意识及其他感觉;③ 镇静;④ 欣快

(二) 抑制呼吸

激动呼吸中枢的阿片受体,降低呼吸中枢对血液CO2张力的敏感性,并抑制脑桥呼吸调整中枢,减慢呼吸频率,降低潮气量。

阿片急性中毒最常见的致死原因

(三)镇咳

激动延髓孤束核的阿片受体,抑制咳嗽

(四)其他作用

缩瞳:激动中脑盖前核的阿片受体催吐:激动延脑极后区的阿片受体

(2) 心血管系统:

扩张外周血管——降压(体位性低血压)

① 激动孤束核的阿片受体,降低中枢交感张力。② 促进组胺释放

扩张脑血管——增高颅内压

抑制呼吸,致CO2蓄积。

(3) 胃肠道:收缩平滑肌、兴奋平滑肌

① 提高胃肠平滑肌张力,产生止泻及致便秘作用;

② 兴奋胆道奥狄氏括约肌,提高胆囊内压而致上腹不适甚至胆绞痛;

③ 兴奋支气管平滑肌,诱发哮喘;

④ 提高膀胱括约肌张力,导致尿潴留

3.临床应用

3.1.各种急性锐痛、癌症剧痛、心肌梗死引起的剧痛,血压正常者可用;

3.2.心源性哮喘

机制:①扩张血管;②镇静;③抑制呼吸。

3.3.止泻:急、慢性消耗性腹泻。

4.不良反应

4.1. 副作用

4.2. 耐受性和依赖性:常规剂量2-3周交叉耐受替代疗法

4.3. 急性中毒:三大症状:昏迷呼吸深度抑制针尖样瞳孔

药物耐受性(drug tolerance)

指人体在重复用药条件下形成的一种对药物的反应性逐渐减弱的状态。

特点:

① 对药物不同作用的耐受程度并非完全相同(如吗啡)

②具有可逆性

③交叉耐受性-化学结构或作用机制类似的药物

药物依赖性常同时伴有对该药的耐受性。

可待因(Codeine)

特点:镇咳作用较强(1/4 吗啡),

镇痛作用弱(1/12 吗啡);

成瘾性弱于吗啡。(OTC)

用途:缓解中等程度疼痛。干咳、剧咳

人工合成镇痛药

哌替啶(Pethidine)/度冷丁(Dolantin)

作用特点:

• 镇痛作用弱,维持时间短;

• 镇咳作用弱;

• 不引起便秘,也无止泻作用。

临床应用

各种剧痛:治疗胆绞痛需合用阿托品;

麻醉前给药;

人工冬眠;

心源性哮喘。

美沙酮(Methadone)

主要特点:口服与注射同样有效;

虽也是阿片μ受体激动药,但消除半衰期期长,耐受性与成瘾性发生较慢,戒断症状不如吗啡明显;

吗啡、海洛因等成瘾者使用美沙酮的主要目的是替代治疗,抑制吗啡戒断症状出现。

芬太尼(Fentanyl)

作用特点:

• 为阿片μ受体激动剂;

• 属强效中枢性镇痛药(100倍),镇痛作用产生快,但持续时间较短;

• 用于麻醉的镇静与镇痛,也用于各种原因引起的疼痛。

二氢埃托啡(dihydroetorphine)

作用特点:

• 主要激动阿片μ受体,对δ、κ作用弱

• 目前临床应用镇痛作用最强的药物(吗啡的6000-10000倍)

• 用于急性重度疼痛

• 依赖性强

喷他佐辛(Pentazocin)

主要激动κ、σ受体,但拮抗μ受体,成瘾性很小;

镇痛效力为吗啡的1/3,呼吸抑制为吗啡的1/2。用于各种慢性剧痛;

大剂量引起血压升高,心率加快。

其他镇痛药

曲马朵

激动阿片受体;适用于中、重度急慢性疼痛;久用也可成瘾。

罗通定

镇痛<比哌替啶弱>,镇痛作用与阻断脑内多巴胺受体有关;镇静催眠;无成瘾性;用

于治疗慢性持续性钝痛。

阿片受体拮抗剂

纳洛酮(Naloxone)

竞争性阻断各亚型阿片R

用于:解救阿片类药物急性中毒,改善呼吸抑制、增加呼吸频率,使昏迷者复苏诊断吸毒成瘾者(纳洛酮催瘾实验)

纳曲酮(Naltrixone)

可用于防止复吸

药理学—— 镇痛药知识点归纳

药理学——镇痛药知识点归纳 镇痛药——是一类主要作用于中枢神经系统,选择性减轻或消除疼痛以及疼痛引起的精神紧张和烦躁不安等情绪反应,但不影响意识及其他感觉的药物。 因多数药物反复应用可成瘾,又称麻醉性镇痛药或成瘾性镇痛药。 一、阿片生物碱类镇痛药:如吗啡和可待因等; 二、人工合成镇痛药:如哌替啶、曲马多和芬太尼等; 三、其他镇痛药:如罗通定、奈福泮等。 一、阿片类镇痛药 阿片是罂粟果浆汁的干燥物,含20多种生物碱,分为: 菲类(吗啡、可待因等) 异喹啉类(罂粟碱等) (一)吗啡 【药动学】 1.吸收:口服易吸收,但首关效应显著,生物利用度低,故常注射给药。 2.分布:1/3与血浆蛋白结合,游离型吗啡迅速分布于全身组织,极少量通过血-脑脊液屏障进入中枢发挥作用。 3.代谢:60%~70%在肝中与葡萄糖醛酸结合,10%脱甲基生成去甲吗啡。 4.排泄:代谢物及原形主要经肾排泄,少量经胆汁排泄和乳汁排泄,t1/2约2.5~3h。也可通过胎盘进入胎儿体内。 ——故临产前及哺乳期妇女禁用吗啡。 【镇痛机制】 ◇吗啡 + 阿片受体 ◇阿片受体的类型:μ(产生成瘾性) κ δ σ 【药理作用】 1.中枢作用 镇痛、镇静、致欣快 抑制呼吸 镇咳 缩瞳

催吐 2.外周作用 心血管:血管扩张 平滑肌:兴奋 镇痛、镇静、致欣快 特点: 作用强、选择性高、意识清楚。 慢性钝痛>急性锐痛; 镇静和致欣快作用可消除疼痛引起的焦虑、紧张、恐惧,提高对疼痛的耐受力。抑制呼吸 机制: 降低呼吸中枢对CO2的敏感性,并直接抑制呼吸中枢。 特点: 治疗量——呼吸频率减慢; 急性中毒——呼吸频率3-4次/分,应给予中枢兴奋药解救。 ——呼吸抑制是吗啡急性中毒致死的主要原因。 镇咳 机制:抑制延髓咳嗽中枢,使咳嗽反射消失。 特点:镇咳作用强,但易成瘾。 ——临床常用可待因代替。 缩瞳 机制:作用于中脑盖前核阿片受体,兴奋动眼神经缩瞳核,引起瞳孔缩小。 特点:针尖样瞳孔常作为诊断吗啡过量中毒的重要依据之一。 ——有机磷中毒、吗啡中毒,都有针尖样瞳孔。 催吐 机制:兴奋延髓催吐化学感受区(CTZ),引起恶心和呕吐。 特点:连续用药可消失。 ——中枢性催吐药:阿扑吗啡(去水吗啡)用于急性中毒不能洗胃时。 平滑肌:兴奋 (1)消化系统(平滑肌张力升高) ①便秘: 胃窦张力增加——胃排空速度减慢; 小肠、结肠张力增加——推进性蠕动减慢或消失; 中枢抑制——便意迟钝; ②兴奋胆道Oddi括约肌: 胆道和胆囊内压增加——可诱发胆绞痛; ③抑制胆汁、胰液和肠液的分泌。 (2)其它 ①治疗量吗啡增强子宫平滑肌张力:延长产程,影响分娩。 ②增强膀胱括约肌张力:导致尿潴留 ③对支气管哮喘患者,治疗量吗啡可诱发哮喘:禁用 心血管:血管扩张 ①全身血管扩张→直立性低血压 ②脑血管扩张→颅内压增高 ——颅外伤和颅内占位性病变(脑肿瘤)者禁用。

药理学镇痛药

药理学镇痛药 一、A1 1、哌替啶禁用于 A、人工冬眠 B、产前止痛 C、手术止痛 D、麻醉前给药 E、心源性哮喘 2、吗啡不具有的药理作用是 A、缩瞳作用 B、止吐作用 C、欣快作用 D、呼吸抑制作用 E、镇静作用 3、镇痛作用效价强度最高的药物是 A、吗啡 B、哌替啶 C、芬太尼 D、喷他佐辛 E、美沙酮 4、哌替啶不引起 A、恶心呕吐 B、便秘 C、镇静 D、体位性低血压 E、呼吸抑制 5、常用于吗啡或海洛因成瘾者脱毒治疗的药物是 A、哌替啶 B、可待因 C、罗通定 D、喷他佐辛 E、美沙酮 6、下列关于镇痛药吗啡的镇痛作用,说法不正确的是 A、镇痛作用强大,对各种疼痛均有效 B、对持续性钝痛强于间断性锐痛 C、镇痛同时伴有镇静,可消除紧张情绪 D、对间断性锐痛强于持续性钝痛 E、伴有欣快感

7、吗啡引起胆绞痛是由于 A、胃窦部、十二指肠张力提高 B、抑制消化液分泌 C、胆道平滑肌痉挛,括约肌收缩 D、食物消化延缓 E、胃排空延迟 8、因吗啡具有扩张血管、镇静和抑制呼吸等作用,故可用于治疗 A、心源性哮喘 B、支气管哮喘 C、肺源性心脏病 D、颅脑损伤致颅内压升高 E、分娩镇痛 9、下列各种原因引起的剧痛,吗啡不适用于 A、心肌梗死性心前区剧痛 B、癌症引起的剧痛 C、大面积烧伤引起的剧痛 D、严重创伤引起的剧痛 E、颅脑外伤引起的剧痛 10、可用于急慢性消耗性腹泻的药物是 A、阿片酊 B、美沙酮 C、阿法罗定 D、阿司匹林 E、哌替啶 11、吗啡对中枢神经系统的作用是 A、镇痛、镇静、催眠、呼吸抑制、止吐 B、镇痛、镇静、镇咳、缩瞳、催吐 C、镇痛、镇静、镇咳、呼吸兴奋 D、镇痛、镇静、止吐、呼吸抑制 E、镇痛、镇静、扩瞳、呼吸抑制 12、吗啡中毒最主要的体征是 A、瞳孔缩小 B、循环衰竭 C、恶心、呕吐 D、中枢兴奋 E、血压降低 13、吗啡中毒死亡的主要原因是 A、心源性哮喘 B、瞳孔缩小 C、呼吸肌麻痹

药理学课堂笔记 复习资料:镇痛药

镇痛药 1.疼痛 疼痛是一种令人不快的主观感觉和情感体验,是机体受到伤害刺激后产生的一种保护性反应。 病理生理意义:具有保护作用(局限性),但带给病人极大痛苦。 临床意义:疼痛的部位和性质具有诊断意义 2.疼痛的分类 2.1 持续时间 急性疼痛 • 短期存在,<2个月; • 躯体损伤,如手术、创伤后等; • 有保护作用。 慢性疼痛 • ≥3个月; • 多数与以往的损伤有关,还受其它的因素影响(心理、社会、经济等); • 目前被认为是一种疾病。 2.2 性质 锐痛 • 痛觉和痛反应均比较强烈; • 持续时间较短; • 如刺痛、绞痛、跳痛、灼痛、切割痛、撕裂样痛、触电样痛等; 钝痛 • 痛觉和痛反应均比较轻; • 持续时间较长; • 如胀痛、酸痛、隐痛、闷痛等。 2.3 发生部位 躯体痛 • 定位明确; • 刀割样、针刺样疼痛; • 常见骨痛和软组织疼痛。 内脏痛 • 定位不准确; • 钝性、绞榨样疼痛。 神经痛 • 神经损伤或兴奋性增高; • 糖尿病性神经痛(DNP)、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PHN) 2.5 产生原因 生理性疼痛(伤害感受性疼痛) • 外周伤害性刺激引起; • 持续时间短; • 保护作用; 病理性疼痛(神经病理性疼痛) • 自发的;

• 痛觉过敏或超敏; • 持续时间长、范围大。 3.疼痛与痛觉传导通路 刺激(伤害性刺激)→ 外周感受器(伤害性感受器)→ 神经冲动(伤害性信息)→ 感觉传入神经(伤害性传入通路)→ 中枢神经系统→ 各级中枢整合后产生疼痛感觉和疼痛反应 伤害性感受器: 外周游离的神经末梢; 广泛分布于机体的皮肤、肌肉、关节和内脏组织; 直接接受伤害性刺激或者间接为致痛物质所激活。 4.伤害性信息的传入 一般认为传导伤害性信息的纤维是较细的Aδ和C两类纤维; Aδ纤维(有髓鞘):传导速度快; C纤维(无髓鞘):传导速度较慢。 5.痛觉的上行传导通路 经脊髓、脑干、间脑中继后到大脑边缘系统和大脑皮质, 通过各级中枢整合后产生疼痛感觉和疼痛反应。 6.痛觉调制的机制 6.1. 痛觉调制的外周机制 伤害性刺激引起外周组织释放和生成多种化学和细胞因子,参与激活和调制伤害性感受器;创伤和炎症反应产生的这些介质直接激活伤害性感受器,使高阈值痛觉感受器转化为低阈值痛觉感受器,产生痛觉致敏。 外周组织释放和生成多种化学和细胞因子:(1)组织损伤产物:缓激肽、前列腺素、5-羟色胺、组胺、乙酰胆碱、腺苷三磷酸、H+和K+等;(2)感觉神经末梢释放:谷氨酸、P物质、钙降素基因相关肽、甘丙肽、胆囊收缩素、生长抑素、一氧化氮等;(3)交感神经释放:神经肽Y、去甲肾上腺素、花生四烯酸代谢物等;(4)免疫细胞产物:白细胞介素、阿片肽、激肽类等;(5)神经营养因子;(6)血管因子:一氧化氮、激肽类、胺类等。 6.2. 痛觉调制的中枢机制 闸门控制学说(20世纪60年代) 内源性痛觉调制系统(20世纪70年代) 可塑性改变或者中枢敏感化-痛觉调制的分子机制(20世纪80年代至今) 止痛药 脏器平滑肌绞痛-抗胆碱药(颠茄); 血管痉挛引起的心绞痛-扩张血管药(硝酸甘油);

药理学笔记

总论 1、药理学:研究药物与机体(包括病原体)相互作用及其作用规律的一门医学基础科学。 2、药物的选择性:全身作用时, 指药物引起机体产生效应的范围的专一或广泛程度。 选择性较高,发挥选择作用;选择性较低,发挥广泛作用, 药物选择性低是产生药物副作用(side effect)的基础。 3、药理效应的基本类型是兴奋和抑制 4、药物的两重性:治疗作用和不良反应 5、药物的不良反应有副作用、毒性反应、后遗效应、停药反应、变态反应、特异质反应 6、副作用:是指药物在治疗剂量时产生的与治疗目的无关的作用。 7、效能:或称最大效应,为药物的药理效应的最大值(Y轴最高点) 。 8、效价:反应药物效应与药量的关系, 9、治疗指数:LD50∕ED50为治疗指数用以表示药物的安全性。 10、关于受体 解离常数KD是引起50%最大效应时所需的药物剂量(或浓度),此时[AR]=50%[RT]即50%受体被占领。 KD与药物和受体之间的亲和力成反比,KD越小药物与受体的亲和力越大。药物-受体复合物解离常数KD的负对数(–lgKD)为pD2, pD2值与药物和受体之间的亲和力成正比。 pA2是竞争性拮抗药与受体的亲和力的定量表示,pA2越大,竞争性拮抗药对相应激动药的拮抗作用越强。 11、拮抗药:为有较强的亲和力,而无内在活性(α=0)的药物。 12、激动药:为既有亲和力又有内在活性的药物,它们能与受体结合并激动受体而产生效应 13、药物的体内过程包括: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 14、药物的转运方式主要是单纯扩散(和PH值有密切关系) 15、首关消除:口服药物在吸收过程中受到胃肠道和肝脏细胞的酶灭活代谢导致进入体循环的活性药量减少,这种现象称为首过消除。 16、血浆蛋白结合对药物分布的影响 血浆蛋白结合率很高的药物在长期用药时可能发生具有临床意义的药物相互作用。 极少数血浆蛋白结合率高、消除慢和安全范围窄的药物,如华法林和磺胺或阿司匹林的相互作用。 两种药物竞争共同的血浆蛋白结合位点时,可能引起游离血药浓度增加,作用和毒性增强。 17、药酶诱导剂:能够增强酶活性的药物称为酶诱导剂 18、药酶抑制剂:能够减弱CYP 酶活性的药物称为酶抑制剂 19、肝肠循环:经胆汁排泄的药物,再由肠道重吸收入学的过程 AUC表示实际吸收入血量 20、一级速率:单位时间内体内药物浓度按恒定比例消除。(恒比消除) 零级速率:单位时间内体内药物浓度按恒定的量消除。(恒量消除)

镇痛药习题及答案

药理学练习题:第十九章镇痛药 一、选择题 A型题 1、典型的镇痛药其特点是: A.有镇痛、解热作用 B.有镇痛、抗炎作用 C.有镇痛、解热、抗炎作用 D.有强大的镇痛作用,无成瘾性 E.有强大的镇痛作用,反复应用容易成瘾 2、吗啡常用注射给药的原因是: A.口服不吸收 B.片剂不稳定 C.易被肠道破坏 D.首关消除明显 E.口服刺激性大 3、吗啡一次给药,镇痛作用可持续: A.导水管周围灰质 B.蓝斑核 C.延脑的孤束核 D.中脑盖前核 E.边缘系统 4、吗啡镇咳的部位是: A.迷走神经背核 B.延脑的孤束核 C.中脑盖前核 D.导水管周围灰 E.蓝斑核 5、吗啡抑制呼吸的主要原因是: A.作用于时水管周围灰质 B.作用于蓝斑核 C.降低呼吸中枢对血液CO2张力的敏感区 D.作用于脑干极后区 E.作用于迷走神经背核 6、吗啡缩瞳的原因是: A.作用于中脑盖前核的阿片受体 B.作用于导水管周围灰质 C.作用于延脑孤束核的阿片受体 D.作用于蓝斑核 E.作用于边缘系统 7、镇痛作用最强的药物是: A.吗啡 B.喷他佐辛 C.芬太尼 D.美沙酮

E.可待因 8、哌替啶比吗啡应用多的原因是: A.无便秘作用 B.呼吸抑制作用轻 C.作用较慢,维持时间短 D.成瘾性较吗啡轻 E.对支气平滑肌无影响 9、胆绞痛病人最好选用: A.阿托品 B.哌替啶 C.氯丙嗪+阿托品 D.哌替啶+阿托品 E.阿司匹林+阿托品。 10、心源性哮喘可以选用: A.肾上腺素 B.沙丁胺醇 C.地塞米松 D.格列齐特 E.吗啡 11、吗啡镇痛作用的主要部位是: A.蓝斑核的阿片受体 B.丘脑内侧、脑室及导水管周围灰质 C.黑质-纹状体通路 D.脑干网状结构 E.大脑边缘系统 12、吗啡的镇痛作用最适用于: A.其他镇痛药无效时的急性锐痛 B.神经痛 C.脑外伤疼痛 D.分娩止痛 E.诊断未明的急腹症疼痛 13、二氢埃托啡镇痛作用的主要部位是: A.壳核 B.大脑边缘系统 C.延脑苍白球 D.丘脑内侧、脑室及导水管周围灰质 E.丘脑内侧、脑室及导水管周围灰质 14、人工冬眠合剂的组成是: A.哌替啶、氯丙嗪、异丙嗪 B.派替啶、吗啡、异丙嗪 C.哌替啶、芬太尼、氯丙嗪 D.哌替啶、芬太尼、异丙嗪 E.芬太尼、氯丙嗪、异丙嗪 15、镇痛作用较吗啡强100倍的药物是:

药理学之镇痛药

第八章镇痛药 一、选择题 【A1型题】 1.吗啡的适应证为 A.分娩止痛 B.感染性腹泻 C.心源性哮喘 D.颅脑外伤止痛 E.支气管哮喘 2.吗啡的作用有 A.镇痛、镇静、止吐 B. 镇痛、镇静、抑制呼吸 C. 镇痛、镇静、兴奋呼吸 D. 镇痛、欣快、止吐 E. 镇痛、欣快、散瞳 3.慢性钝痛不宜用吗啡治疗的主要原因是 A.对钝痛疗效差 B.可引起呕吐 C.可引起体位性低血压 D.治疗量即抑制呼吸 E.久用易成瘾 4.吗啡可用于下列哪种疼痛 A.诊断未明的急腹症 B.分娩止痛 C.颅脑外伤 D.癌症剧痛 E.胃肠绞痛 5.喷他佐辛的特点是 A.无呼吸抑制作用 B.可引起体位性低血压

C.成瘾性很小,不属于麻醉药品 D.镇痛作用很强 E.无止泻作用 6.不属于哌替啶的适应证的是 A.术后疼痛 B.人工冬眠 C.心源性哮喘 D.麻醉前给药 E.支气管哮喘 7.胆绞痛应首选 A.哌替啶+阿托品 B.吗啡 C.哌替啶 D.罗通定 E.阿司匹林 8.心源性哮喘应选用 A.肾上腺素 B.麻黄碱 C.异丙肾上腺素 D.哌替啶 E.氢化可的松 9.吗啡中毒致死的主要原因是 A.昏睡 B.震颤 C.呼吸麻痹 D.血压降低 E.心律失常 10.吗啡引起胆绞痛是因为 A.胃肠道平滑肌和括约肌张力提高 B.抑制消化液分泌 C.胆道括约肌收缩 D.食物消化延缓 E .胃排空延迟 11.下列哪个药物可用于人工冬眠 A.吗啡 B.美沙酮 C.哌替啶 D.芬太尼 E.阿法罗定 12.下列有关吗啡镇痛作用的叙述,错误的是 A.对各种疼痛都有效 B.对持续性慢性钝痛强于间断性锐痛

C.镇痛的同时可产生欣快感 D.对间断性锐痛强于持续性慢性钝痛 E.能消除因疼痛所致的焦虑、紧张、恐惧等 13.对哌替啶的描述,错误的是 A.用于创伤性剧痛 B.用于内脏绞痛 C.用于晚期癌症疼痛 D.用于手术后疼痛 E.用于关节痛 【A2型题】 14. 53岁男性患者,3个月前曾发生急性心肌梗死,经治疗后基本好转,已两周未用药。今晚突发剧咳而憋醒,不能平卧,且咳出粉红色泡沫样痰,病人烦躁、大汗淋漓。查体:心率120次/分、呼吸38次/分、血压21.3/12.6kPa,两肺野可闻及密集小水泡音。该患者宜选用下列哪组药物治疗? A.地高辛与氢氯噻嗪 B.毒毛花甙K与吗啡 C.硝普钠与氢氯噻嗪 D.卡托普利与氢氯噻嗪 E.氨茶碱与氢氯噻嗪 15.女性患者,45岁,因上腹剧烈绞痛并放射至右肩及腹部,伴有恶心、呕吐、腹泻等症状前来就诊。入院后诊断为胆石症,慢性胆囊炎。医生用数种药物进行治疗,病人疼痛缓解,呼吸变慢,腹泻得到控制,而呕吐却更剧烈。上述现象与应用哪种药物有关? A.吗啡 B阿托品 C.利福平 D.地西泮 E.氯化钾 【B1型题】 16~19题共用答案 A.罗通定 B.纳洛酮 C.曲马朵 D.喷他佐辛 E.哌替啶

执业药师药理学第二十一章 镇痛药习题及答案

第二十一章镇痛药 一、A 1、关于哌替啶的不良反应,下列错误的是 A、轻微的阿托品样作用 B、反复用易产生成瘾性 C、偶可引起肌肉痉挛 D、可致心率加快 E、过量不引起呼吸抑制 2、吗啡的下述药理作用哪项是错误的 A、镇痛作用 B、食欲抑制作用 C、促血中ACTH水平升高 D、呼吸抑制作用 E、止泻作用 3、下列对哌替啶的描述哪项是错误的 A、等效镇痛剂量较吗啡大 B、镇痛的同时可出现欣快感 C、镇痛持续时间比吗啡长 D、激动中枢阿片受体而镇痛 E、等效镇痛剂量时其呼吸抑制程度与吗啡相等 4、哌替啶不具有下列哪项作用 A、镇痛、镇静 B、欣快感 C、止咳 D、恶心、呕吐 E、抑制呼吸 5、下列对吗啡药理作用的描述哪项是错误的 A、抑制呼吸 B、提高膀胱括约肌张力 C、兴奋胃肠道平滑肌 D、收缩外周血管平滑肌 E、镇痛、镇静 6、下列关于吗啡抑制呼吸的叙述哪项是错误的 A、呼吸频率减慢 B、潮气量降低 C、降低呼吸中枢对CO2敏感性 D、呼吸频率增加 E、抑制脑桥呼吸调节中枢 7、下述吗啡对心血管系统作用哪项是错误的 A、扩张容量及阻力血管 B、降压作用是由于中枢交感张力降低,外周小动脉扩张 C、降压作用部分与吗啡促进组胺释放有关 D、可致脑血管扩张使颅内压升高 E、可直接兴奋心脏引起心率加快 8、下列吗啡镇痛作用哪项是错误的 A、对各种疼痛都有效 B、对慢性钝痛作用大于间断性锐痛 C、镇痛同时引起欣快感 D、对间断性锐痛作用大于慢性钝痛 E、能消除因疼痛所致焦虑、紧张、恐惧等 9、下列对阿片类药物的叙述哪项是错误的 A、镇痛的同时意识丧失 B、镇痛作用强大C反复多次应用易成瘾D又称麻醉性镇痛药E、镇痛作用与激动阿片受体有关 10、吗啡禁用于分娩止痛及哺乳妇女止痛的原因是 A、促进组胺释放 B、激动蓝斑核的阿片受体 C、呼吸抑制、血管扩张和延长产程 D、抑制去甲肾上腺素神经元活动 E、以上都不是 11、作用持续时间最短的镇痛药是 A、哌替啶 B、阿芬太尼 C、吗啡 D、喷他佐辛 E、曲马朵 12、下列哪个药物可用于人工冬眠 A、吗啡 B、哌替啶 C、喷他佐辛 D、曲马朵 E、那曲酮

药理学习题十(镇痛药 )练习题库及参考答案

第十九章镇痛药练习题库及参考 答案 一、填空题: ⒈吗啡急性中毒时应用呼吸兴奋药 ___________或阿片受体拮抗药 __________进行解救。 尼可刹米纳洛酮 ⒉吗啡属于 ___________药,其作用机理是与 ___________结合,临床用途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 镇痛阿片受体镇痛心源性哮喘 ⒊吗啡的禁忌症有 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肺源性心脏病临产前与哺乳期妇女支气管哮喘颅内压升高的患者肝功能严重损伤 ⒋ ___________可用于伴有胸痛的干咳,连用可产生 ___________,应控制使用。 可待因成瘾性 ⒌具有镇痛作用,中毒时可散瞳的药物是 _________,可缩瞳的药物是 ___________。阿托品吗啡 ⒍镇痛作用比吗啡强100倍,但成瘾性比吗啡轻的药物是 __________;镇痛作用为 吗啡的1/10,但较吗啡多用的药物是 __________;镇痛作用比吗啡弱,成瘾性极 少,已列入非麻醉药品的药物是 __________;镇痛作用及副作用均小于吗啡,主 要用于干咳的药物是 __________;具有阿片受体拮抗作用的药物是 __________。 芬太尼度冷丁镇痛新可待因纳洛酮 ⒎吗啡可用于 ___________哮喘,而禁用于___________哮喘。 心源性支气管 8.哌替啶镇痛作用虽比吗啡弱,但比吗啡常用,因为 ___________也比吗啡弱。 成瘾性 9.治疗胆绞痛、肾绞痛、宜以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合用。 解痉药阿托品;度冷丁 10.人工冬眠合剂由异丙嗪 ___________和 ___________ 组成。

药理学第19章整理

第十九章镇痛药 第一节概述 概念:疼痛是一种因实际的或潜在的组织损伤而产生的痛苦感觉,常伴有不愉快的情绪或心血管和呼吸方面的变化。它既是机体的一种保护性反应,提醒机体避开或处理伤害,也是临床许多疾病的常见症状。剧烈疼痛不仅给患者带来痛苦和紧张不安等情绪反应,还可引起机体生理功能紊乱,甚至诱发休克。控制疼痛是临床药物治疗的主要目的之一。 分类:根据痛觉冲动的发生部位,疼痛可分为躯体痛、内脏痛和神经性痛3种类型。 递质:谷氨酸和神经肽类是伤害性感觉传入神经末梢释放的主要递质,两者同时释放,对突触后神经元产生不同的生理作用。 谷氨酸被释放后仅局限于该突触间隙内,作用于突触后膜的NMDA受体和AMPA受体而将痛觉信号传递给下一级神经元。因其作用发生和消除均很快,故称快递质。 Р物质(SP)等神经肽被释放后则扩散到一定范围且同时持续影响多个神经元的兴奋性而使疼痛信号扩散。因其作用缓慢而持久,故称慢递质。 谷氨酸和神经肽类可协同调节突触后神经元放电特性。 镇痛药:是指通过激动中枢神经系统特定部位的阿片受体,从而产生镇痛作用,并同时缓解疼痛引起的不愉快情绪的药物。因其镇痛作用与激动阿片受体有关,且易产生药物依赖性或成瘾性,易导致药物滥用及戒断综合征,故称阿片类镇痛药或麻醉性镇痛药、成瘾性镇痛药。 第二节阿片受体和内源性阿片肽 现有结果表明,机体内主要由μ(包括μ1、μ2)受体(MOR)、δ(包括受体δ1、δ2)(DOR)、κ(包括κ 1、κ 2、κ3)受体(KOR)3类阿片受体介导阿片类药物的药理效应。 阿片受体中,μ受体是介导吗啡镇痛效应的主要受体,也有镇静、呼吸抑制、缩瞳、欣快及依赖性等效应;κ受体主要介导脊髓镇痛效应,也能引起镇静作用;δ受体介导的镇痛效应不明显,但能引起抗焦虑和抗抑郁作用,成瘾性较小。 根据药理作用机制,阿片类镇痛药可分为3类: 1.吗啡及其相关阿片受体激动药 2.阿片受体部分激动药和激动-拮抗药 3.其他镇痛药。 第三节吗啡及其相关阿片受体激动药 吗啡 【化学结构】

药理学笔记总结

执业药师考试专业知识一之药理学笔记总结药物作用:药物与机体细胞间通过分子相互作用所引起的初始作用,是动因,有其特异性。量效关系:药物剂量与其药理作用在一定范围内成比例。受体:存在于细胞膜上、胞浆内或细胞核上的大分子蛋白质,它能识不四周环境中某种微量化学物质,首先与之结合,并通过中介的信息传导与放大系统,触发随后的生理反响或药理效应。TD50/ED50或TC50/EC50称为治疗指数,此数值越大越平安。ED95与TD5之间的距离的距离成为平安范围,越大越平安。第一重点:药物的药理作用〔特点〕与机制 1. 毛果芸香碱:M样作用〔用阿托品拮抗〕。缩瞳、调节眼内压和调节痉挛。用于青光眼。 2. 新斯的明:胆碱脂酶抑制剂。用于重症肌无力,术后腹气胀及尿潴留,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肌松药的解毒。禁用于支气管哮喘,机械性肠梗阻,尿路堵塞。M样作用可用阿托品拮抗。 3. 碘解磷定:胆碱脂酶复活药,有机磷酸酯类中毒的常用拯救药。应临时配置,静脉注射。 4. 阿托品:M受体阻滞药。竞争性拮抗Ach或拟胆碱药对M胆碱受体的冲动作用。用于解除平滑肌痉挛,抑制腺体分泌,虹膜睫状体炎,眼底检查,验光,抗感染中毒性休克,抗心律失常,拯救有机磷酸酯类中毒。禁用于青光眼及前列腺胖大患者禁用。用冷静药和抗惊厥药对抗阿托品的中枢兴奋病症,同时用拟胆碱药毛果芸香碱或毒扁豆碱对抗“阿托品化〞。同类药物莨菪碱。合成代用品:扩瞳药:后马托品。解痉药:丙胺太林。抑制胃酸药:哌纶西平。溃疡药:溴化甲基阿托品。 5. 东莨菪碱山莨菪碱作用特点:东莨菪碱中枢冷静及抑制腺体分泌作用强于阿托品。还有防晕止吐作用,可治疗帕金森氏病。山莨菪碱可改善微循环。要紧用于各种感染中毒性休克,也用于治疗内脏平滑肌绞痛,急性胰腺炎。 6. 筒箭毒碱:肌松作用,全麻辅助药。呼吸肌麻痹用新斯的明拯救。 7. 琥珀胆碱:速效短效肌松药,插管时作为全麻辅助药。禁用于胆碱酯酶缺乏症病人,与氟烷合用体温巨升的遗传病人,青光眼,高血钾患者〔持续往极化,释放K过多〕如偏瘫、烧伤病人,以免引起心脏意外。使用抗胆碱脂酶药患者禁用。 8. 往甲肾上腺素:α受体冲动药。用于休克,上消化道出血。不良反响有局部组织坏死,急性肾功能衰竭,停药后的血压下落。禁用于高血压、动脉粥样硬化,器质性心脏病,无尿病人与孕妇。要紧机理为收缩外周血管。 9. 往氧肾上腺素〔苯肾上腺素〕:α1受体冲动药,防治脊髓麻醉或全身麻醉的低血压。速效短效扩瞳药。 10. 可乐定:α2受体冲动药。用于落血压。中枢性落压药。落压快而强,使用于中度高血压。尚可用于偏头痛以及开角型青光眼的治疗,也用于吗啡类镇痛药成瘾者的戒毒。〔见后〕 11. 肾上腺素:α、β受体冲动药。用于心脏停搏,过敏性休克,支气管哮喘,减少局麻药的汲取,局部止血。不良反响:剂量过大可发生心律失常,脑溢血,心室颤抖。禁用于器质性心脏病,高血压,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甲状腺机能亢进及糖尿病。要紧机理为兴奋心脏,兴奋血管,舒张支气管平滑肌。 12. 多巴胺:α、β受体冲动药。作用特点:要紧冲动多巴胺受体,也能冲动α和β1受体,用于抗休克。可与利尿药合用治疗急性肾功能衰竭。〔对肾脏的特色是直截了当冲动肾脏的多巴胺受体,增加肾脏血流量,排钠利尿,注重补充血容量,纠正酸中毒〕。可用于抗慢性心功能不全。 13. 间羟胺作用特点:冲动α受体,作用弱而持久,用于各种休克早期。 14. 麻黄碱:α、β受体冲动药,较肾上腺素弱而持久。特点是有中枢作用。可产生快速耐药性,停药一定时刻后可恢复。用于防止低血压,治疗鼻塞,过敏,缓解支气管哮喘。大量长期应用可引起失眠、不安、头痛、心悸。 15. 异丙肾上腺素:β受体冲动药。能兴奋心脏,松弛支气管平滑肌及扩张骨骼肌血管。用于支气管哮喘〔可产生耐受性〕,房室传导阻滞,心脏骤停,休克。禁用于冠心病,心肌炎,甲状腺机能亢进病人。〔对支气管哮喘病人用量过大可因心肌缺氧而导致心律失常〕。 16. 多巴酚丁胺:作用于β1受体,有耐受性,适用于短期治疗急性心肌梗死伴有的心力衰竭,中毒性休克伴有心肌收缩力减弱或心力衰竭。禁用于心房颤抖患者。 17. 沙丁胺醇:作用于β2受体。舒张支气管平滑肌,用于支气管哮喘。

药理学复习资料

药理学复习资料 一、名词解释 1、药理学: 2、不良反响: 3、受体激动剂: 4、肝肠循环: 5、肾上腺皮质功能亢进症: 6、药效动力学: 7、治疗量(有效量): 8、首关效应(首过效应): 9、习惯性: 10、反跳现象: 11、变态反响: 12、最小有效量: 13、儿茶酚胺类: 14、镇痛药: 15、镇咳药: 二、填空题 1、药物的治疗作用可分为( )治疗和 ( )治疗。 2、长期连续用药可引起机体对药物的依赖包括 ( )和 ( )。 3、阿托品禁用于 ( )、幽门梗阻和 ( )等。 4、肾上腺素的主要不良反响有( )、( )和心悸。 5、普萘洛尔的主要适应症是 ( )、( )和心律失常等。 6、左旋多巴通过补充( )( )的含量而产生抗帕金森病作用。 7、地高辛在体内的消除大部以原形经 ( )排出,洋地黄毒甙主要经 ( )消除。 8、长期应用糖皮质激素的停药反响有肾上腺皮质功能不全、( )、( )。 9、螺旋体感染梅毒可选用 ( )和( )等治疗。 10.红霉素类主要不良反响有 ( )、静滴时局部刺激和 ( )等。 11、副作用是指药物在 ( )下出现的与( )无关的作用。

12、药物的不良反响包括副作用、毒性反响、( )和 ( )。 13、拮抗剂是指药物与受体的亲和力( ),内在活性( )。 14、常用的胆碱酯酶复活药有 ( )和 ( )。 15、阿斯匹林引起的胃肠道不良反响的防治措施有〔 )、选用肠溶片、饭后服药和 ( )等。 16、强心苷的主要不良反响有〔〕、( )和心脏反响。 17、糖皮质激素用于感染的目的是〔 )、( )和预防休克。 18、胰岛素的主要不良反响有 ( )、( )、局部反响和耐受性。 19、链霉素过敏休克可选用 ( )和 ( )药物抢救。 20、四环素类主要不良反响有胃肠道反响、( )、 ( )和肝脏损害等。 21、毛果云香碱对眼的作用是( )、( )和调节痉挛。 22、用于有机磷酸酯类中毒的解救药是( )和( )。 23、巴比妥类随剂量由小到大产生 ( )、催眠、〔 )和麻醉作用。 24、抢救吗啡急性中毒引起的呼吸抑制可选用( ) 25、阿斯匹林具有 ( )、( )、( )和抗风湿等作用,这些作用的机制均与抑制 前列腺素合成有关。 26、强心苷的主要不良反响有〔〕、( )和心脏反响。 27、利多卡因主要用于治疗 ( ),是防治( )的首选药。 28、治疗心绞痛的药物可分为( )、( )、钙结抗剂三类。 29、氨茶碱的主要药理作用有( )扩X冠脉血管和( )。 30、甲状腺素可用于( )、粘液性水肿和 ( )。 三.单项选择题 1、药效动力学是研究 ( ) A、药物对机体的作用和作用原理的科学 B、药物作用原理的科学 C、药物临床用量 D、药物对机体的作用规律和作用机制的科学 E、药物的不良反响

药理学重点药物归纳

药理学重点药物归纳 一、毛果芸香碱是一种M胆碱受体激动药,它能够缩瞳、降低眼内压、调节痉挛,同时还能增加腺体分泌和平滑肌兴奋性。毛果芸香碱可用于治疗青光眼、虹膜炎和口腔干燥等疾病。 二、新斯的明是一种易逆性胆碱酯酶抑制剂,对骨骼肌兴奋作用最强。它通过抑制AchE发挥完全拟胆碱作用,直接激 动骨骼肌运动终板上的N2受体,促进运动神经末梢释放Ach。新斯的明可用于治疗重症肌无力、手术后腹气胀及尿潴留、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等疾病,但禁用于机械性肠梗阻、尿路梗阻、肌麻痹及支气管哮喘患者。 三、阿托品是一种M胆碱受体阻断药,它能够松驰内脏 平滑肌、抑制腺体分泌、扩瞳、眼内压升高、调节麻痹、兴奋中枢神经系统等。阿托品可用于解除平滑肌痉挛、抑制腺体分泌、眼科治疗、抗休克、治疗缓慢型心律失常等疾病,但禁用于休克伴高热或心率加快者,对肌束颤动、肌无力等N样症 状无效。

四、去甲肾上腺素是一种α1、α2受体激动药,可引起血 管强烈收缩、心脏兴奋、血压升高、血糖升高等作用。去甲肾上腺素可用于抗休克和上消化道出血等疾病,但大剂量和长期应用需谨慎。 药物中毒低血压的治疗可使用氯丙嗪(一种α受体阻断药),但不宜使用肾上腺素。氯丙嗪的不良反应包括局部组织坏死、急性肾功能衰退和停药后的血压下降。在使用氯丙嗪时,应避免使用过长时间、过高浓度或药液外漏的情况。如果出现急性肾功能衰竭,可使用甘露醇等脱水药利尿。 α、β受体激动药如肾上腺素(AD)一般需要皮下注射才 能发挥作用。肾上腺素的作用包括激动心脏β1受体、收缩血管、扩张支气管、促进糖原及脂肪分解以及使血糖升高。肾上腺素可用于心脏骤停、过敏性疾病、局部止血和缓解支气管哮喘等情况。 β1、β2受体激动药如异丙肾上腺素需要舌下给药才能发 挥作用。异丙肾上腺素的作用包括兴奋心脏、增强心肌收缩力和心率、松弛平滑肌、扩张骨骼肌血管以及升高血糖。异丙肾

药理学名词解释含英文

1.药物(drug)是指能够影响机体(包括病原体)功能和(或)细胞代谢活动,用于疾病 的治疗、预防和诊断,以及计划生育等方面的化学物质。 2.不良反应(adverse drug reaction ADR)是指上市的合格药品在常规用法、用量情况下 出现的,与用药目的无关,并给患者带来痛苦或危害的反应。 3.副作用( side effect)是由于药物作用选择性低,作用范围广,在治疗剂量引起的,与 用药目的无关的作用。 4.毒性反应(toxic effect)是由于用量过大或用药时间过长引起的严重不良反应。 5.后遗效应(residual effect)是指在停药后,血浆药物浓度下降至阈浓度以下时残存的药 理效应。 6.变态反应(allergic reaction)是药物引起的免疫反应,反应性质与药物原有效应无关, 其临床表现包括免疫反应的各种类型。致敏原可以是药物本身或药物代谢产物,亦可能是制剂中的杂质或辅剂。 7.继发反应(secondary reaction)是继发于药物治疗作用之后的不良反应。 8.停药反应(withdrawal reaction)是指患者长期应用某种药物,突然停药后发生病情恶 化的现象。 9.特异质反应(idiosyncrasy reaction)是指少数患者由于遗传因素对某些药物的反应性发 生了变化。特异质反应表现为对药物的反应特别敏感,或出现与在常人不同性质的反应。 10.依赖性(dependence)是药物与机体相互作用所造成的一种状态,表现出强迫要求连续 或定期使用该药的行为或其他反应,其目的是感受药物的精神效应,或避免由于停药造成身体不适应。 11.量效关系(does-effect relationship)药理效应的强弱与其剂量大小或浓度高低呈一定关 系,称剂量-效应关系,简称量效关系。 12.最小有效量(minimal effective does)或最小有效浓度是指引起效应的最小药量或最低 药物浓度,亦称阈剂量或阈浓度。 13.最大效应(maximal effect Emax)在一定范围内增加药物剂量或浓度,效应强度随之增 加。但当效应增强打最大时,继续增加剂量或浓度,效应不再增强。这一药理效应的极限称为最大效应,又称效能(efficacy)。 14.效价强度(potency)用于作用性质相同的药物之间的等效剂量的比较,达到等效时所 用药量较小者效价强度大,所用药量较大者效价强度小。 15.构效关系(structure-activity relationship ,SAR)药物的结构与药理活性或毒性之间的关 系称为SAR。 16.受体(receptor)是细胞在长期进化过程中形成的,对生物活性物质具有识别和结合的 能力,并具有介导细胞信号转导功能的蛋白质。与受体特异性结合的生物活性物质称为配体(ligand)。 17.激动药(agonist)是指既有亲和力又有内在活性的药物,它能与受体结合并激动受体而 产生效应。分为完全激动药和部分激动药。 18.拮抗药(antagonist)是指具有较强的亲和力,而无内在活性,拮抗药与受体结合但不 能激动受体。竞争性拮抗药(competitive antagonist)能与激动药竞争相同受体,但其结合是可逆的,竞争性拮抗药能使激动药的量效曲线平行右移,但最大效应不变。非竞争性拮抗药指拮抗药与受体的结合是相对不可逆的,或能引起受体构象的改变,从而干扰激动药与受体的正常结合,使激动药不能竞争性对抗这种干扰。增大激动药的剂量也不能使量效曲线的最大作用强度达到原来的水平。 19.PA2:竞争性拮抗药对相应激动药的拮抗作用强度,pA2=-log[A2],[A2]是指在拮抗药这 一浓度下,可使激动药在2倍浓度使所产生的效应恰好等于未加入拮抗药时激动药引起

药理学记忆口诀及笔记

一:毛果芸香碱(匹罗卡品———--拟胆碱药) 药理作用:1:对眼睛(缩瞳;降低眼内压;调解痉挛) 2:促进腺体分泌(汗腺;唾液腺最为明显) 临床应用:1:青光眼2:虹膜炎(与扩瞳药交替使用)3:M胆碱阻断药中毒(如阿托品) 不良反应:流口水;多汗;腹痛;腹泻;支气管痉挛。 二:新斯的明(胆碱酯酶抑制药) 药理作用:对胃肠平滑肌和膀胱平滑肌作用较强;对骨骼肌作用最强 临床应用:1:重症肌无力 2:腹气胀和尿潴留 3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 4:肌松药中毒解救(对非除极化型效果明显;对除极化型无效) 不良发生:恶心,呕吐,腹痛腹泻,心动过缓,呼吸困难,肌肉震颤。对胃肠梗阻,排尿困难,哮喘患者禁用 三:阿托品(M受体阻断药) 用药理作:1:松弛内脏平滑肌 2:减少腺体分泌 3:兴奋中枢 4:对眼的作用(升高眼内压;扩瞳孔;调解麻痹) 5:对心血管的作用(心率加快;传导加快;血管扩张) 临床应用:1:内脏绞痛(对胃肠绞痛及膀胱刺激症效果较好;对肾绞痛和胆绞痛应与哌替啶合用) 2:减少腺体分泌(用于麻醉前给药) 3:眼科应用(虹膜睫状体炎;眼光配镜) 4治疗缓慢性心律失常 5:抗休克(用于抢救爆发型流行性脑脊髓膜炎,中毒性痢疾等引起 的休克。对半有高热,心率加快者禁用) 6:解救有机磷酯类中毒不良反应:口干,畏光,视近物模糊,及排 尿困难体温升高等症状 四;山莨菪碱(654—2) 药理作用;1:对胃肠平滑肌和血管平滑肌的解痉作用与阿托品相同 2:对眼和腺体的作用比阿托品弱 3中枢作用不明显 五:肾上腺素(AD—A,B受体激动药) 药理作用:1:兴奋心脏 2:对血管的作用(A受体激动-——-—皮肤,黏膜和内脏血管收缩。 B受体激动——-- 骨骼肌血管和冠状动脉舒张) 3:对血压的影响(治疗量--—-—收升舒不变。大剂量--—-收舒都升) 4:扩张支气管 5:影响代谢(代谢加快,分解加速,耗氧增加) 临床应用:1:心脏骤停(用药方法:AD+阿托品+利多卡因) 2过敏性休克(1:首选药 2:一般皮下注射或肌内注射,必要时也可生理盐水稀释十倍缓慢静脉注射) 3:支气管哮喘 4:与局麻药配伍(延长局麻时间,减少麻药中毒)

药理学重点笔记

1 免费药理笔记总结 第一重点:药物的药理作用〔特点〕与机制 1. 毛果芸香碱:M样作用〔用阿托品拮抗〕。缩瞳、调节眼压和调节痉挛。用于青光眼。 2. 新斯的明:胆碱脂酶抑制剂。用于重症肌无力,术后腹气胀与尿潴留,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肌松药的解毒。禁用于支气管哮喘,机械性肠梗阻,尿路阻塞。M样作用可用阿托品拮抗。 3. 碘解磷定:胆碱脂酶复活药,有机磷酸酯类中毒的常用解救药。应临时配置,静脉注射。 4. 阿托品:M受体阻滞药。竞争性拮抗Ach或拟胆碱药对M胆碱受体的激动作用。用于解除平滑肌痉挛,抑制腺体分泌,虹膜睫状体炎,眼底检查,验光,抗感染中毒性休克,抗心律失常,解救有机磷酸酯类中毒。禁用于青光眼与前列腺肥大患者禁用。用镇静药和抗惊厥药对抗阿托品的中枢兴奋症状,同时用拟胆碱药毛果芸香碱或毒扁豆碱对抗“阿托品化〞。同类药物莨菪碱。合成代用品:扩瞳药:后马托品。解痉药:丙胺太林。抑制胃酸药:哌纶西平。溃疡药:溴化甲基阿托品。 5. 东莨菪碱山莨菪碱作用特点:东莨菪碱中枢镇静与抑制腺体分泌作用强于阿托品。还有防晕止吐作用,可治疗帕金森氏病。山莨菪碱可改善微循环。主要用于各种感染中毒性休克,也用于治疗脏平滑肌绞痛,急性胰腺炎。 6. 筒箭毒碱:肌松作用,全麻辅助药。呼吸肌麻痹用新斯的明解救。 7. 琥珀胆碱:速效短效肌松药,插管时作为全麻辅助药。禁用于胆碱酯酶缺乏症病人,与氟烷合用体温巨升的遗传病人,青光眼,高血钾患者〔持续去极化,释放K过多〕如偏瘫、烧伤病人,以免引起心脏意外。使用抗胆碱脂酶药患者禁用。 8. 去甲肾上腺素:α受体激动药。用于休克,上消化道出血。不良反响有局部组织坏死,急性肾功能衰竭,停药后的血压下降。禁用于高血压、动脉粥样硬化,器质性心脏病,无尿病人与孕妇。主要机理为收缩外周血管。 9. 去氧肾上腺素〔苯肾上腺素〕:α1受体激动药,防治脊髓麻醉或全身麻醉的低血压。速效短效扩瞳药。 10. 可乐定:α2受体激动药。用于降血压。中枢性降压药。降压快而强,使用于中度高血压。尚可用于偏头痛以与开角型青光眼的治疗,也用于吗啡类镇痛药成瘾者的戒毒。〔见后〕 11. 肾上腺素:α、β受体激动药。用于心脏停搏,过敏性休克,支气管哮喘,减少局麻药的吸收,局部止血。不良反响:剂量过大可发生心律失常,脑溢血,心室颤动。禁用于器质性心脏病,高血压,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甲状腺机能亢进与糖尿病。主要机理为兴奋心脏,兴奋血管,舒支气管平滑肌。 12. 多巴胺:α、β受体激动药。作用特点:主要激动多巴胺受体,也能激动α和β1受体,用于抗休克。可与利尿药合用治疗急性肾功能衰竭。〔对肾脏的特色是直接激动肾脏的多巴胺受体,增加肾脏血流量,排钠利尿,注意补充血容量,纠正酸中毒〕。可用于抗慢性心功能不全。 13. 间羟胺作用特点:激动α受体,作用弱而持久,用于各种休克早期。 14. 麻黄碱:α、β受体激动药,较肾上腺素弱而持久。特点是有中枢作用。可产生快速耐药性,停药一定时间后可恢复。用于防止低血压,治疗鼻塞,过敏,缓解支气管哮喘。大量长期应用可引起失眠、不安、头痛、心悸。 15. 异丙肾上腺素:β受体激动药。能兴奋心脏,松弛支气管平滑肌与扩骨骼肌血管。用于支气管哮喘〔可产生耐受性〕,房室传导阻滞,心脏骤停,休克。禁用于冠心病,心肌炎,甲状腺机能亢进病人。〔对支气管哮喘病人用量过大可因心肌缺氧而导致心律失常〕。 16. 多巴酚丁胺:作用于β1受体,有耐受性,适用于短期治疗急性心肌梗死伴有的心力衰竭,中毒性休克伴有心肌收缩力减弱或心力衰竭。禁用于心房颤动患者。17. 沙丁胺醇:作用于β2受体。舒支气管平滑肌,用于支气管哮喘。 18. 酚托拉明:阻断α受体,舒血管,降血压。用于治疗外周血管痉挛性疾病和血栓闭塞性脉管炎,抗休克〔需补充血容量〕,缓解因嗜铬细胞瘤分泌大量肾上腺素而引起的高血压与危象,用于充血性心力衰竭。不良反响:腹痛,腹泻,恶心,呕吐,胃酸过多等拟M样作用。注射量较大时,可引起心动过

(完整版)药理学重点汇总笔记全

药理学一、名词解释: 1不良反应:对机体带来不适,痛苦或损害的反应。 2血浆半衰期:是指体内血药浓度下降一半所需要的时间,是表示药物消除速度的一种参数。 3选择性作用:在一定剂量范围内,多数药物吸收后,只对某一.两种器官或组织产生明显的药理作用,而对其它组织作用很小甚至无作用,药物的这种特性称为选择性。 4激动剂:药物与受体有较强的亲和力,也有较强的内在活性。它兴奋受体产生明显效应。 5拮抗剂:药物与受体亲和力较强,但无内在活性,故不产生效应,但能阻断激动药与受体结合,因而对抗或取消激动药的作用。 6部分激动剂:本类药物与受体的亲和力较强,但只有弱的内在活性,能引起较弱的生理效应,较大剂量时,如与激动药同时存在,能拮抗激动药的部分效应。 7半数致死量(LD50):如以死亡为指标,则称为半数惊厥量或半数致死量。 8安全范围:有人用1%致死量与99%有效量的比值来衡量药物的安全性,5%致死量与95%有效量之间的距离称为药物的安全范围。 9生物利用度:指药物吸收进入血液循环的速度和程度,生物利用度高,说明药物吸收良好,反之,则药物吸收差。10首关消除:口服某些药物时,在胃肠道吸收后,经肝门静脉进入肝脏,在进入体循环前被肠粘膜及肝脏酶代谢灭活或结合贮存,使进入体循环的药量明显减少。称首关消除。 12.首过效应:口服经门静脉进人肝脏的药物,在进人体循环前被代谢灭活或结合储存,使进人体循环的药量明显减少。 11肝肠循环:药物自胆汁排泄到十二指肠后,在肠道被再吸收又回到肝脏的过程 12量效关系:在一定的范围内,药物的效应与靶部位的浓度成正相关,而后者决定于用药剂量或血中药物浓度,定量地分析与阐明两者间的变化规律称为量效关系。药物剂量与效应之间的规律性变化为量效关系。 13有效量:出现疗效的剂量。 14肝药酶诱导剂:是指有些药物长期使用后能加速肝药酶的合成并增强其活性,这类药物就称为肝药酶诱导剂。15最小有效量:在一定剂量范围内, 随剂量的增加药物效应逐渐增强,出 现疗效的最小剂量称为最小有效量。 16耐药性:是在长期应用化疗药物 后,病原体对药物产生的耐受性。 17身体依赖性:是由反复用药造成 的一种适应状态,中断用药产生一系 列痛苦难以忍受的戒断症状。 18抑菌药:指仅有抑制病原菌生长繁 殖而无杀灭作用的药物 19首剂现象:即部分患者首次给予哌唑 嗪(2mg以上)后出现直立性低血压、 心悸、昏厥等。 20稳态浓度:按一级消除动力学规 律,如恒速静脉滴注药物,血药浓度 平稳上升,没有任何波动,约经5个 半衰期达到稳态浓度,此时给药速率 与消除速率达到平衡,其血药浓度称 为稳态浓度。 21反跳现象长期用药因减量太快或 骤然停药所致原病复发加重的现象。 22半数有效量:是指药物在一群动 物中引起半数动物阳性反应的剂量 23二重感染:正常人体内的菌群处于 一种平衡共生状态,长期应用广谱抗生 素后,使敏感菌受到抑制,不敏感菌乘 机在体内繁殖生长,造成新的感染,称 为二重感染。 24后遗效应:指停药后血浆药物浓度已 降低到浓度以下时残存的生物效应 25抗菌谱:抗菌药物的抗菌作用范围。 26抗菌活性:抗菌药物抑制或杀灭病原 微生物的能力称为抗菌活性 27钙拮抗剂:主要通过阻断心肌和血 管平滑肌细胞膜上的钙离子通道,抑 制细胞外钙离子内流,使细胞内钙离 子水平降低而引起心血管等组织器 官功能改变的药物。 28治疗指数:药物的半数致死量 (LD50)和半数有效量(ED50)的 比值,用以评价药物的安全性,治疗 指数大的药物相对较安全。 29替代疗法:用于补充身体内生理 剂量不足的治疗方法,用于治疗急慢 性肾上腺皮质功能不全,脑垂体前叶 功能减退症及肾上腺次全切除术后。 30细菌耐药性:细菌耐药性是细菌 产生对抗生素不敏感的现象,产生原 因是细菌在自身生存过程中的一种 特殊表现形式。耐药性可分为固有耐 药和获得性耐药。 31副作用:在治疗剂量时出现的与 治疗目的无关的作用,可能给病人带 来不适或痛苦。 药理学:药理学是研究药物与机体相 互作用规律及其原理的科学。 药效学:药效学是研究药物对机体的作 用或在药物影响下机体细胞功能如何发 生变化。 药动学:药动学是研究药物的吸收、分 布、生物转化和排泄等体内过程的变化 规律。 药物:指用以防治及诊断疾病的物质。 在理论上,凡能影响机体器官生理功能 及细胞代谢的物质都属药物范畴。对药 物的基本要求安全,有效,故对其质量, 适应症、用法和用量均有严格的规定, 符合有关规定标准的才可供临床应用。 制剂:是药物经加工后制成便于病人使 用,能安全运输,贮存,又符合治疗要 求的剂型如片剂、注射剂、软膏等。 效能:药物所能达到的最大效应的能力 就是该药的效能,即最大效应。如再增 加药物剂量,效应不再进一步增强。 效价强度:产生相同效应的各个药物在 其达到一定治疗强度时所需要的剂量。 最小有效量:刚能引起效应的剂量称最 小有效量,亦称阈剂量。 半数有效量:能引起半数实验动物阳性 反应的剂量。 半数致死量:引起50%实验动物死亡的 剂量。 对因治疗:应用药物消除致病原因的治 疗。如抗生素杀灭体内的致病微生物。 对症治疗:应用药物来减轻或消灭疾病 症状的治疗。如发烧时的解热作用。 副作用:在治疗剂量时出现的与治疗目 的无关的作用。如阿托品引起的口干。 毒性反应:由于用药剂量过大而产生的 药物中毒反应,对机体有明显损害甚至 危及生命。可有急性毒性、慢性毒性急 特殊毒性。 后遗效应:停药后血浆药物浓度已降到 阈浓度以下时所残存的生物效应。 变态反应:人体对药物过敏所引起的反 应,与用药剂量无关。 选择性作用:治疗剂量的药物吸收入血 后,只对某个或几个器官组织产生明显 的作用,对其他器官组织作用很小或不 发生作用。 质反应:药物效应以阳性或阴性表示的 反应。 量反应:可以数量分级表示的药理效应 如血压、心率、呼吸等。 治疗指数:指药物安全性的指标,以 LD50/ED50的比值表示,此值越大越安 全。 安全范围:指ED95与LD5之间的距离。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