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理学6 药物的镇痛作用

药物的镇痛作用(热板法)

【目的】

1.熟悉镇痛药的筛选方法。

2.观察中枢性镇痛药哌替啶的镇痛作用。

【原理】

1.致痛模型:热刺激、机械刺激和电刺激致痛模型均适用于筛选麻醉性镇痛药,而扭体法属于化学刺激致痛模型,适用于筛选解热镇痛抗炎药。

本次试验用热板法进行热刺激致痛试验,考察哌替啶的镇痛作用。将小鼠置于55±0.5 ℃的金属热板上,其“舔后足”现象可作为疼痛反应的指标。通过考察疼痛反应出现时间(痛阈),可反映镇痛药的疗效。

2. 哌替啶的镇痛机理:作用机制同吗啡,通过激动丘脑内侧、第三脑室、中脑

导水管周围灰质、脊髓胶质区的阿片受体,增强体内的抗痛系统的抗痛作用。【材料】

1.器材:电热板、注射器、电子秤;

2.药品:0.1%哌替啶溶液、生理盐水、苦味酸;

3.动物:小鼠12只,20 g左右,雌性。

【试验步骤】

1.小鼠标记,称重;

2.筛选并测定给药前痛觉反应时间(T前):将小鼠置于温度为55±0.5 ℃的金属

板上,测定其痛觉反应(“舔后足”)现象出现的时间。筛选出痛觉反应时间

在10-30 s内的合格小鼠,此时间也为T

3.分组:随机分为两组,分别为哌替啶组和生理盐水组。若筛选出的小鼠数量

为奇数,则平均分;若为偶数,则哌替啶组多一只。

4.给药:两组动物分别腹腔注射哌替啶和生理盐水,给药体积为0.2 ml/10 g。

记录给药时间。

5.测定给药后痛觉反应时间(T后):给药30 min后,用热板法测定其痛觉反应

(“舔后足”)现象出现的时间。

6.计算痛阈提高率。痛阈提高率(%)=(T后- T前)/ T前×100%。

7.数据统计分析,得到平均值,标准偏差,Student T-Test得到P值。

【结果】

表1哌替啶对小鼠热板法致痛的影响

表2 哌替啶对小鼠热板法致痛的影响(mean±SD,n=6)

组别痛阈提高率(%)P值

哌替啶

生理盐水

【注意】

1.试验选用小鼠均为雌性,因为雄性小鼠阴囊下垂,阴囊皮肤可接触热板,并对疼痛较为敏感,可能影响试验结果;

2. 腹腔注射注意正确的操作,防止将将药物注入皮下。

3. 测定疼痛反应出现时间时,若小鼠置于热板上60 s内仍未出现疼痛反应,则均视为60 s。

药物的镇痛作用2

【目的要求】 1.学习化学物质醋酸的致痛方法 2.观察度冷丁的镇痛作用 3.学习“扭体法” 镇痛实验方法 4.学习“热板法” 镇痛实验方法 5.学习YLS-6B型智能热板仪的便用方法 【实验原理】 1.动物的致痛方法:热刺激法、电刺激法、机械刺激法、化学刺激法。 2.某些化学物质致痛方法:酒石酸锑钾溶液、醋酸溶液等化学物质注入小鼠腹腔可刺激腹膜引起持久的疼痛。致使小鼠产生“扭体”反应〔腹部内凹,那体和后腿伸张〕。 3.学习YLS-6B型智能热板仪:热刺激法。 【实验材料】 动物:小鼠〔雌性〕 药物:0.2%度冷丁溶液.0.6%醋酸。 配药:度冷丁稀释液:以蒸馏水将度冷丁稀释1倍。 器衬:YLS-6B型智能热板仪、注射器、电子天平、鼠笼、小烧杯 【实验步骤和方法】 1.每实验台取5只小鼠。称重,标号。 2.分组、给药:生理盐水组:腹腔注射0.2ml/10g 低剂量组:腹腔注射度冷丁稀释液0.2ml/10g 高剂量组:腹腔注射度冷丁溶液0.2ml/10g 3.给药20min后,各鼠分别腹腔注射醋酸0.2ml/只。 4.观察10分钟内出现扭体反应的次数。 5.以10min内出观扭体反应的次数为指标用SPSS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方差分析)。 6.调试YLS-6B型智能热板仪,测量小鼠给药后痛阈,以各组小鼠痛阈值为指标用SPSS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方差分析〕。

【实验结果】 【注息事项】 1.爱护仪器,操作正确。 2注射醋酸时,针头要贴近腹膜处。【讨论】 1.致炎方法有哪些? 2.抗炎实验方法还有哪些?

3.如何便用统计学软件中方差分析处理实验验数据?

药理学课堂笔记 复习资料:镇痛药

镇痛药 1.疼痛 疼痛是一种令人不快的主观感觉和情感体验,是机体受到伤害刺激后产生的一种保护性反应。 病理生理意义:具有保护作用(局限性),但带给病人极大痛苦。 临床意义:疼痛的部位和性质具有诊断意义 2.疼痛的分类 2.1 持续时间 急性疼痛 • 短期存在,<2个月; • 躯体损伤,如手术、创伤后等; • 有保护作用。 慢性疼痛 • ≥3个月; • 多数与以往的损伤有关,还受其它的因素影响(心理、社会、经济等); • 目前被认为是一种疾病。 2.2 性质 锐痛 • 痛觉和痛反应均比较强烈; • 持续时间较短; • 如刺痛、绞痛、跳痛、灼痛、切割痛、撕裂样痛、触电样痛等; 钝痛 • 痛觉和痛反应均比较轻; • 持续时间较长; • 如胀痛、酸痛、隐痛、闷痛等。 2.3 发生部位 躯体痛 • 定位明确; • 刀割样、针刺样疼痛; • 常见骨痛和软组织疼痛。 内脏痛 • 定位不准确; • 钝性、绞榨样疼痛。 神经痛 • 神经损伤或兴奋性增高; • 糖尿病性神经痛(DNP)、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PHN) 2.5 产生原因 生理性疼痛(伤害感受性疼痛) • 外周伤害性刺激引起; • 持续时间短; • 保护作用; 病理性疼痛(神经病理性疼痛) • 自发的;

• 痛觉过敏或超敏; • 持续时间长、范围大。 3.疼痛与痛觉传导通路 刺激(伤害性刺激)→ 外周感受器(伤害性感受器)→ 神经冲动(伤害性信息)→ 感觉传入神经(伤害性传入通路)→ 中枢神经系统→ 各级中枢整合后产生疼痛感觉和疼痛反应 伤害性感受器: 外周游离的神经末梢; 广泛分布于机体的皮肤、肌肉、关节和内脏组织; 直接接受伤害性刺激或者间接为致痛物质所激活。 4.伤害性信息的传入 一般认为传导伤害性信息的纤维是较细的Aδ和C两类纤维; Aδ纤维(有髓鞘):传导速度快; C纤维(无髓鞘):传导速度较慢。 5.痛觉的上行传导通路 经脊髓、脑干、间脑中继后到大脑边缘系统和大脑皮质, 通过各级中枢整合后产生疼痛感觉和疼痛反应。 6.痛觉调制的机制 6.1. 痛觉调制的外周机制 伤害性刺激引起外周组织释放和生成多种化学和细胞因子,参与激活和调制伤害性感受器;创伤和炎症反应产生的这些介质直接激活伤害性感受器,使高阈值痛觉感受器转化为低阈值痛觉感受器,产生痛觉致敏。 外周组织释放和生成多种化学和细胞因子:(1)组织损伤产物:缓激肽、前列腺素、5-羟色胺、组胺、乙酰胆碱、腺苷三磷酸、H+和K+等;(2)感觉神经末梢释放:谷氨酸、P物质、钙降素基因相关肽、甘丙肽、胆囊收缩素、生长抑素、一氧化氮等;(3)交感神经释放:神经肽Y、去甲肾上腺素、花生四烯酸代谢物等;(4)免疫细胞产物:白细胞介素、阿片肽、激肽类等;(5)神经营养因子;(6)血管因子:一氧化氮、激肽类、胺类等。 6.2. 痛觉调制的中枢机制 闸门控制学说(20世纪60年代) 内源性痛觉调制系统(20世纪70年代) 可塑性改变或者中枢敏感化-痛觉调制的分子机制(20世纪80年代至今) 止痛药 脏器平滑肌绞痛-抗胆碱药(颠茄); 血管痉挛引起的心绞痛-扩张血管药(硝酸甘油);

药物的镇痛作用

药物的镇痛作用—扭体法 【目的】了解用热板法和腹腔注射刺激性药物法筛选镇痛药的方法 【原理】各种伤害如热刺激引起的疼痛性刺激通过感觉纤维传入脊髓,最后到达大脑皮层感觉区引起疼痛。中枢性镇痛药和外周性镇痛药通过痛感觉中枢整合作用以及抑制或者减少痛觉的传入而达到镇痛作用。 将小鼠置于一定温度的热板上,热刺激小鼠足部产生痛反应,即舔足反应。以小鼠出现舔足的时间作用为痛反应指标,判断药物是否具有镇痛作用。 腹腔注射醋酸后刺激腹膜引起深部的、大面积而持久的疼痛刺激,致使小鼠产生扭体反应,表现为腹部内凹,躯干与后肢伸展,臀部高起。 了解用,引起扭体反应来筛选药物的方法 【原理】腹腔注射醋酸后刺激腹膜引起深部的、大面积而持久的疼痛刺激,致使小鼠产生扭体反应,表现为腹部内凹,躯干与后肢伸展,臀部高起。 【材料】 1. 动物小鼠,雌性,体重18-22g 2. 药品复方氨林巴比妥注射液(每ml含氨基比林50mg,安替比林2mg,巴比妥9mg),使用时稀释5倍后使用;生理盐水、0.6%醋酸 【方法】 1.将动物编号空白组10只,给药组10只 2.动物选择将热板调节到55度,置小鼠于热板上,测定小鼠的正 常痛反应时间,共测两次,每次间隔5min,以平均不超过30s为合格,共选出3只小鼠。 3.给药空白对照组每只小鼠按照体重腹腔注射0.1ml/10g生理盐 水,给药组每只小鼠按照体重给予0.1ml/10g复方氨林巴比妥稀释液 4.痛反应时间测定将热板调节到55度,30分钟后将各小鼠置于 热板上,测定痛反应的时间1次,如小鼠在热板上60秒无痛反应,按60s 计算。计算两组痛反应提高值,并比较空白对照组与给药组是否存在显著差异。

药理学实验八镇痛作用

实验八镇痛作用 一、热板法 【目的和原理】 掌握用热板法测试镇痛药物的方法;观察吗啡的镇痛作用。 将小鼠置于一定温度的热板上,热刺激小鼠足部产生痛反应,即舔后足反应。以小鼠出现舔后足的时间作为痛反应指标(痛阈值),判断药物是否具有镇痛作用。【实验对象】小白鼠,雌性,体重18~22g 【实验药品】0.1%盐酸吗啡、生理盐水 【实验器材】鼠笼、天平、注射器、热板 【实验方法】 1.取小鼠10只,编号、称量体重 2、将恒温水浴调节至55°C左右。将小鼠放于热板上,记录自放入热板至出现舔后足所需时间(s)作为该鼠的痛阈值。凡痛阈值在10~30s之间为合格。取筛选合格的小鼠6只,随机分成两组,测定各小鼠的正常痛反应(舔后足)时间,各测2次,每次间隔时间5min,求平均值作为该鼠给药前痛阈值。 3、给药组小鼠腹腔注射盐酸吗啡0.15mg/10g(0.1%溶液0.15mL/10g)。对照组小鼠腹腔注射生理盐水0.15mL/10g。给药后15、30、45、69、90min分布测定痛反应时间。如小鼠在热板上60s仍无痛反应,应立即取出,按60s计。 【实验结果】填表计算出用药后不同时间的痛阈提高百分率。以痛阈提高百分率作纵坐标,给药后时间作横坐标,绘出各药镇痛作用的药-时曲线,加以分析讨论。 痛阈提高百分率=(用药后痛反应时间-用药前平均痛反应时间)/用药前平均痛反应时间X100%

【注意事项】1、热板法个体差异大,应筛选实验动物,对热刺激反应过敏、迟钝或跳跃者则剔除不用。 2、小白鼠以雌性为好,雌性小白鼠遇热时阴囊松弛,与热板接触而反应过敏(易致跳跃),常影响实验结果。 3、室温在13-18°C,实验动物对痛反应时间波动较小,实验时宜将温度控制在此范围内。

药理学第六章解热镇痛药和非甾体抗炎药

第六章 解热镇痛药和非甾体抗炎药 学习要求 1、掌握阿司匹林、对乙酰氨基酚的化学名、结构、理化性质、体内代谢、合成及用途。熟悉阿司匹林衍生物的结构和特点,掌握苯胺类解热镇痛药代谢化学与毒性的关系。了解水杨酸类解热镇痛药物的发展历史。 2、掌握非甾体抗药物的分类及羟布宗、吲哚美辛、甲芬那酸、吡罗西康、双氯芬酸钠、布洛芬和萘普生化学名、结构、理化性质、体内代谢、合成及用途。掌握芳基丙酸类镇痛抗炎药的构效关系及布洛芬光学异构体代谢的活性变化。熟悉3,5-吡唑烷二酮类药物的结构与活性的关系。熟悉灭酸类药物立体结构特征。了解芳基烷酸类药物的发展概况。熟悉COX-1和COX-2的结构和作用的差别。了解选择性COX-2抑制剂的作用,了解塞来昔布的化学名、结构及结构与活性的关系。 第六章解热镇痛药和非甾体抗炎药 术语解释 1、前列腺素(prostaglandin,PG):一类具有五元脂环带二个侧链(上链7个碳原子,下链为8个碳原子)的20碳的酸,是内源性的活性物质,具有多种生理功能。 2、解热镇痛药(antipyretic analgesics):临床上主要用于降低发热和镇痛的一些药物,其中除苯胺类外,大都也具有抗炎作用。其作用机制被认为是抑制前列腺素的生物合成,故也属于非甾类抗炎药。 3、非甾类抗炎药(nonsteroidal anti-inflammatory drug,NSAID):抑制环氧合酶的活性,减少体内从花生四烯酸合成前列腺素和血栓素前体的一大类具有不同化学结构的药物。这些药物都具有解热、镇痛和抗炎的作用。其抗炎作用的机制与甾类抗炎药如可的松不同。广义的非甾类抗炎药也包括解热镇痛药、抗痛风药。 1

药理学6 药物的镇痛作用

药物的镇痛作用(热板法) 【目的】 1.熟悉镇痛药的筛选方法。 2.观察中枢性镇痛药哌替啶的镇痛作用。 【原理】 1.致痛模型:热刺激、机械刺激和电刺激致痛模型均适用于筛选麻醉性镇痛药,而扭体法属于化学刺激致痛模型,适用于筛选解热镇痛抗炎药。 本次试验用热板法进行热刺激致痛试验,考察哌替啶的镇痛作用。将小鼠置于55±0.5 ℃的金属热板上,其“舔后足”现象可作为疼痛反应的指标。通过考察疼痛反应出现时间(痛阈),可反映镇痛药的疗效。 2. 哌替啶的镇痛机理:作用机制同吗啡,通过激动丘脑内侧、第三脑室、中脑 导水管周围灰质、脊髓胶质区的阿片受体,增强体内的抗痛系统的抗痛作用。【材料】 1.器材:电热板、注射器、电子秤; 2.药品:0.1%哌替啶溶液、生理盐水、苦味酸; 3.动物:小鼠12只,20 g左右,雌性。 【试验步骤】 1.小鼠标记,称重; 2.筛选并测定给药前痛觉反应时间(T前):将小鼠置于温度为55±0.5 ℃的金属 板上,测定其痛觉反应(“舔后足”)现象出现的时间。筛选出痛觉反应时间 。 在10-30 s内的合格小鼠,此时间也为T 前 3.分组:随机分为两组,分别为哌替啶组和生理盐水组。若筛选出的小鼠数量 为奇数,则平均分;若为偶数,则哌替啶组多一只。 4.给药:两组动物分别腹腔注射哌替啶和生理盐水,给药体积为0.2 ml/10 g。 记录给药时间。 5.测定给药后痛觉反应时间(T后):给药30 min后,用热板法测定其痛觉反应 (“舔后足”)现象出现的时间。 6.计算痛阈提高率。痛阈提高率(%)=(T后- T前)/ T前×100%。

7.数据统计分析,得到平均值,标准偏差,Student T-Test得到P值。 【结果】 表1哌替啶对小鼠热板法致痛的影响 表2 哌替啶对小鼠热板法致痛的影响(mean±SD,n=6) 组别痛阈提高率(%)P值 哌替啶 生理盐水 【注意】 1.试验选用小鼠均为雌性,因为雄性小鼠阴囊下垂,阴囊皮肤可接触热板,并对疼痛较为敏感,可能影响试验结果; 2. 腹腔注射注意正确的操作,防止将将药物注入皮下。 3. 测定疼痛反应出现时间时,若小鼠置于热板上60 s内仍未出现疼痛反应,则均视为60 s。

药物的镇痛作用实验

药物的镇痛作用实验(化学刺激法) 【实验目的】 1. 学习化学刺激镇痛实验方法。 2. 观察吗啡的镇痛作用。 【实验原理】 任何刺激达到一定阈值时,均可引起动物特有的疼痛反应。许多刺激性化学物质(如醋酸、酒石酸锑钾、缓激肽、钾离子等)腹腔注射刺激腹膜,能使动物产生疼痛反应,可用作疼痛模型,研究疼痛生理及筛选镇痛药物。腹膜有广泛的感觉神经分布,把醋酸等化学刺激物注入腹腔,可使小鼠很快产生疼痛反应,表现为腹部两侧收缩内陷、腹壁下贴、臀部抬高或后肢伸展,通称扭体反应。 【实验对象】 小鼠4只,体重18-22 g,雌雄不拘。 【实验材料】 1. 药品 0.1%盐酸吗啡溶液,0.6%醋酸溶液,生理盐水。 2. 器材电子称,1 ml注射器,秒表,鼠罩。 【实验步骤】 1. 取小鼠4只,随机分为甲、乙两组,每组2只,标记,称重。 2. 观察小鼠的正常活动。 3. 给药:甲、乙两组小鼠分别腹腔注射0.1%盐酸吗啡溶液0.1 ml/10g及生理盐水 0.1ml/10g(对照组)。 4. 给药后20 min,两组小鼠均腹腔注射0.6%醋酸溶液0.1 ml/10g,观察记录注射醋酸后20 min内的两组出现扭体的鼠数和扭体次数。 【实验结果】 统计全班的实验结果填入表3-22中,按照下列公式计算药物扭体抑制率: 表3-22 两组小鼠的扭体反应 组别动物数扭体鼠数扭体次数扭体抑制率(%) 甲(给药组) 乙(对照组)

【注意事项】 1. 室温不能低于10℃,否则不易发生扭体反应。 2. 醋酸溶液临用时配制,现配现用。 3. 给药组比对照组减少扭体反应发生率50%以上才能认为有镇痛效力。 4. 小鼠体重轻,扭体反应发生率低。 药物扭体抑制率(%)= 对照组扭体次数-给药组扭体次数 ×100% 对照组扭体次数

药理学——镇痛药

药理学——镇痛药 药理学——镇痛药 镇痛药——是一类主要作用于中枢神经系统,选择性减轻或消除疼痛以及疼痛引起的精神紧张和烦躁不安等情绪反应,但不影响意识及其他感觉的药物。 因多数药物反复应用可成瘾,又称麻醉性镇痛药或成瘾性镇痛药。 一、阿片生物碱类镇痛药:如吗啡和可待因等; 二、人工合成镇痛药:如哌替啶、曲马多和芬太尼等; 三、其他镇痛药:如罗通定、奈福泮等。 一、阿片类镇痛药 阿片是罂粟果浆汁的干燥物,含20多种生物碱,分为: 菲类(吗啡、可待因等) 异喹啉类(罂粟碱等) (一)吗啡 【药动学】 1.吸收:口服易吸收,但首关效应显著,生物利用度低,故常注射给药。 2.分布:1/3与血浆蛋白结合,游离型吗啡迅速分布于全身组织,极少量通过血-脑脊液屏障进入中枢发挥作用。 3.代谢:60%~70%在肝中与葡萄糖醛酸结合,10%脱甲基生成去甲吗啡。 4.排泄:代谢物及原形主要经肾排泄,少量经胆汁排泄和乳汁排

泄,t1/2约2.5~3h。也可通过胎盘进入胎儿体内。 ——故临产前及哺乳期妇女禁用吗啡。 【镇痛机制】 ◇吗啡 + 阿片受体 ◇阿片受体的类型:μ(产生成瘾性) κ δ σ 【药理作用】 1.中枢作用 镇痛、镇静、致欣快 抑制呼吸 镇咳 缩瞳 催吐 2.外周作用 心血管:血管扩张 平滑肌:兴奋 镇痛、镇静、致欣快 特点: 作用强、选择性高、意识清楚。 慢性钝痛>急性锐痛; 镇静和致欣快作用可消除疼痛引起的焦虑、紧张、恐惧,提高对疼痛的耐受力。抑制呼吸 机制: 降低呼吸中枢对CO2的敏感性,并直接抑制呼吸中枢。 特点: 治疗量——呼吸频率减慢; 急性中毒——呼吸频率3-4次/分,应给予中枢兴奋药解救。 ——呼吸抑制是吗啡急性中毒致死的主要原因。

镇痛药物实验实验报告

实验题目:药物的镇痛作用 班级:12级临七3班姓名:廖梦宇学号:2012021320 一、实验原理: 扭体反应是药物镇痛作用实验的一个重要指标,是指给小白鼠某些药物所引起的一种刺 激腹膜的持久性疼痛、且间歇发作的运动反应,表现为腹部收内凹、腹前壁紧贴笼底、臀部 歪扭和后肢伸张,呈一种特殊姿势。本实验中采用醋酸溶液腹腔注射刺激腹膜引起疼痛,从 而通过扭体反应观察杜冷丁、安痛定的镇痛效果。 二、实验目的: 1. 比较分析杜冷丁、安痛定的镇痛效果及特点; 2. 掌握扭体反应。 三、实验步骤: 1. 分组:取6只小鼠,分为3组。分别称重并标记编号。观察一般活动。 2. 给药:1#, 2# 小鼠给杜冷丁, 0.1ml/10g 3#, 4# 小鼠给安痛定, 0.1ml/10g 5#, 6# 小鼠给生理盐水,0.1ml/10g 给药途径:皮下注射 15分钟后,腹腔注射醋酸溶液,0.1ml/10g 3. 观察:20分钟内扭体反应的次数,每次持续的时间 4. 动物最后全部处死。 四、实验结果: 编号 2 3 4 5 6 给药杜冷丁安痛定安痛定生理盐水生理盐水扭体反应出现次数 0 10 0 1 7 13 每 次持续时间(秒) 0 2 0 3 2 五、讨论: 根据实验结果,生理盐水没有明显的药理作用,小鼠因腹痛而产生扭体反应;杜冷丁有 显著的镇痛作用,为人工合成的阿片受体激动剂,是一种临床应用的合成镇痛药,对人体的 作用和机理与吗啡相似,主要作用于中枢神经系统;安痛定是用于治疗紧急发热时的退热、 发热时的头痛、关节痛、神经痛、风湿痛与痛经等病症的片剂、注射液药物,给药后产生即 时解热镇痛作用。本实验中,由于操作失误,3号小鼠安痛定给药不足,所以也出现了几次 扭体反应。理论上,杜冷丁与安痛定都有较好的镇痛作用,但杜冷丁的镇痛作用更强大。篇 二:药理学实验镇痛药的镇痛作用 篇三:热板法镇痛实验 热板法镇痛实验 [摘要] 目的掌握镇痛药的实验法。观察麻醉性镇痛药度冷丁(dolantin)和非麻醉性镇痛药罗通定(rotundine)的镇痛效应。方法将小鼠置于一定温度的热板上,热刺 激小鼠足部产生痛反应,即舔足反应。以小鼠出现舔足的时间作用为痛反应指标,判断药物 是否具有镇痛作用。结果比较不同时间度冷丁、罗通定和对照组的痛阈提高百分率。度冷丁 组、罗通定组、对照组的小鼠在注射药物前的痛阈值比较,没有显著性差异(p>0.05); 15min时,度冷丁组的小鼠的痛阈提高百分率为163.1%,痛阈值为47±14.39 s,罗通定组的

药物的镇痛作用实验报告

药物的镇痛作用实验报告 【摘要】:本次实验采用动物模型,通过自我观察和自愿反应的方式,探究不同药物的镇痛作用。实验结果表明,吗啡、芬太尼和非甾体消炎药都具有显著的镇痛作用,其中吗啡的镇痛效果最为明显,其次是芬太尼和非甾体消炎药。本实验为镇痛药物的评价提供了一定的参考依据。 【关键词】:镇痛药物;自我观察;自愿反应;动物模型 一、实验目的: 研究不同药物的镇痛作用,为临床应用提供参考依据。 二、实验原理: 镇痛药物的作用机制主要是通过干扰疼痛信号的传递,从而降低疼痛感。主要分为中枢作用和周围作用两种。 中枢作用的药物主要是阿片类药物,如吗啡、芬太尼等。阿片类药物通过作用于中枢神经系统的鸦片受体,抑制神经元的兴奋性,从而减弱或消除疼痛感。 周围作用的药物主要是非甾体抗炎药,如阿司匹林、布洛芬等。这些药物主要是通过干扰疼痛发生的原因,即抗炎、退热等,从而降低疼痛感。 三、实验方法: 1. 实验材料: 小白鼠12只 吗啡、芬太尼、阿司匹林液体剂量分别为0.1mg/kg、0.1μg/kg和5mg/kg 注射器、针头、生理盐水 1)将12只小白鼠随机分为4组,每组3只。 3)待药物吸收5分钟后,利用热刺激法(将热台加热到52℃,将小白鼠的尾巴在热台上放置5秒钟),观察小白鼠的反应。如果小白鼠表现出舔脚、跃起等疼痛反应,即表示疼痛感强烈。 4)观察时间为30分钟,每5分钟一次,共记录6次。 4. 数据处理:

1)每组小白鼠反应次数和表现时间的平均值作为该组的数据。 2)将各组数据进行比较分析,得到药物的镇痛效果。 四、实验结果: 表1 不同药物的镇痛效果比较 药物反应次数(/3min)平均反应时间(s) 吗啡 1.3 1.0 芬太尼 2.7 2.2 阿司匹林 3.7 3.5 生理盐水 4.3 4.0 注:数据均为平均值,误差为标准差 五、实验分析: 通过比较不同药物的镇痛效果,可以得出以下结论: 1. 吗啡、芬太尼和非甾体消炎药都具有显著的镇痛作用,其镇痛效果依次递减。 3. 生理盐水组的疼痛反应次数和表现时间均最长,说明注射生理盐水并不会对疼痛产生抑制作用。 以上结果表明,镇痛药物的作用机制和功效存在差异,临床应用需根据病情和病人情况进行选择。

镇痛实验报告doc

镇痛实验报告 篇一:镇痛实验报告 实验题目:药物的镇痛作用班级:12级临七3班姓名:廖梦宇学号:XX021320 一、实验原理: 扭体反应是药物镇痛作用实验的一个重要指标,是指给小白鼠某些药物所引起的一种刺 激腹膜的持久性疼痛、且间歇发作的运动反应,表现为腹部收内凹、腹前壁紧贴笼底、臀部 歪扭和后肢伸张,呈一种特殊姿势。本实验中采用醋酸溶液腹腔注射刺激腹膜引起疼痛,从 而通过扭体反应观察杜冷丁、安痛定的镇痛效果。 二、实验目的: 1. 比较分析杜冷丁、安痛定的镇痛效果及特点; 2. 掌握扭体反应。 三、实验步骤: 1. 分组:取6只小鼠,分为3组。分别称重并标记编号。观察一般活动。 2. 给药:1#, 2# 小鼠给杜冷丁, 0.1ml/10g3#, 4# 小鼠给安痛定, 0.1ml/10g5#, 6# 小鼠给生理盐水,0.1ml/10g 给药途径:皮下注射 15分钟后,腹腔注射醋酸溶液,0.1ml/10g

3. 观察:20分钟内扭体反应的次数,每次持续的时间 4. 动物最后全部处死。 四、实验结果: 编号 2 3 4 5 6 给药杜冷丁安痛定安痛定生理盐水生理盐水扭体反应出现次数 0 10 0 1 7 13 每 次持续时间(秒) 0 2 0 3 2 五、讨论: 根据实验结果,生理盐水没有明显的药理作用,小鼠因腹痛而产生扭体反应;杜冷丁有 显著的镇痛作用,为人工合成的阿片受体激动剂,是一种临床应用的合成镇痛药,对人体的 作用和机理与吗啡相似,主要作用于中枢神经系统;安痛定是用于治疗紧急发热时的退热、 发热时的头痛、关节痛、神经痛、风湿痛与痛经等病症的片剂、注射液药物,给药后产生即 时解热镇痛作用。本实验中,由于操作失误,3号小鼠安痛定给药不足,所以也出现了几次

药理学镇痛实验报告

药理学镇痛实验报告 实验目的 1.了解不同类型的镇痛剂对实验动物的镇痛作用; 2.研究镇痛剂的剂量对疼痛感受的影响。 实验原理 疼痛是生理现象,也是病理现象。静息状态下的人体产生持续的疼痛感觉,通常认为这是感知神经末梢受到刺激引起的。疼痛刺激可以通过不同的传入路线(伤害感觉神经、交感神经或内脏神经)到达脊髓,并超越到脊髓背角。 一种致痛物质(如组胺、蛇毒)刺激感觉神经末梢释放物质介导机体的疼痛反应,包括组胺释放后引起的红肿、疼痛等症状。 镇痛剂常被使用于多种不同的情况下,例如:术后镇痛和慢性疼痛治疗。许多镇痛药物作用于脊髓感觉反射,而另一些作用于大脑。通过不断使用这些类型的药物,可以提高疼痛阈值,达到镇痛效果。 实验方法 材料 -实验动物(Rats)15只,重120~150克 -盐酸吗啡、硝酸吗啡、异丙酚、阿片样肽类药物 实验操作 实验动物被放置在通风的、干燥的实验室内,标记它们的体重和性别并随机分成三个组。 第一组: 每只老鼠注射盐酸吗啡0.1ml/100g,检测其疼痛程度。 分别测量实验动物在注射不同剂量的镇痛剂后的反应时间、掉尾反应和腹蹙反应,记录数据并进行比较分析。 实验结果

我们的实验数据表明不同类型的镇痛剂在相同的剂量下对镇痛效果的影响是不同的。 具体数据见下表: 处理组反应时间(s)掉尾反应(%)腹蹙反应(%) 盐酸吗啡8.50±1.50 95% 95% 硝酸吗啡7.20±1.50 92% 92% 异丙酚9.20±2.00 75% 85% 图表解释: 实验数据统计 从数据可以看出,相同剂量下,盐酸吗啡和硝酸吗啡对实验动物疼痛阈值的提高程度 基本相同,而异丙酚的镇痛效果不如吗啡剂量,但也有一定的作用。 在三种镇痛剂中,盐酸吗啡和硝酸吗啡对感官阈值的影响似乎是相同的。硝酸吗啡的 透过脑部镇痛作用可能更强,因此其镇痛效果更好。异丙酚的镇痛作用可能比盐酸吗啡弱,但也可以达到一定的镇痛效果。 结论 本研究证明,不同类型的镇痛剂对实验动物的镇痛作用是不相同的。盐酸吗啡和硝酸 吗啡在相同剂量下的镇痛效果最强,而异丙酚的镇痛效果较弱。在临床上选择合适的镇痛 剂是非常关键的,应根据患者疼痛类型、严重程度和个人情况来选择最合适的治疗方案。

药物镇痛作用实验报告doc

药物镇痛作用实验报告 篇一:3.药物的镇痛作用实验报告 实验题目:药物的镇痛作用 班级:12级临七3班姓名:廖梦宇学号:XX021320 一、实验原理: 扭体反应是药物镇痛作用实验的一个重要指标,是指给小白鼠某些药物所引起的一种刺激腹膜的持久性疼痛、且间歇发作的运动反应,表现为腹部收内凹、腹前壁紧贴笼底、臀部歪扭和后肢伸张,呈一种特殊姿势。本实验中采用醋酸溶液腹腔注射刺激腹膜引起疼痛,从而通过扭体反应观察杜冷丁、安痛定的镇痛效果。 二、实验目的: 1. 比较分析杜冷丁、安痛定的镇痛效果及特点; 2. 掌握扭体反应。 三、实验步骤: 1. 分组:取6只小鼠,分为3组。分别称重并标记编号。观察一般活动。 2. 给药:1#, 2# 小鼠给杜冷丁, 0.1ml/10g 3#, 4# 小鼠给安痛定, 0.1ml/10g 5#, 6# 小鼠给生理盐水,0.1ml/10g 给药途径:皮下注射 15分钟后,腹腔注射醋酸溶液,0.1ml/10g

3. 观察:20分钟内扭体反应的次数,每次持续的时间 4. 动物最后全部处死。 四、实验结果: 编号 2 3 4 5 6 给药杜冷丁安痛定安痛定生理盐水生理盐水扭体反应出现次数 0 10 0 1 7 13 每次持续时间(秒) 0 2 0 3 2 五、讨论: 根据实验结果,生理盐水没有明显的药理作用,小鼠因腹痛而产生扭体反应;杜冷丁有显著的镇痛作用,为人工合成的阿片受体激动剂,是一种临床应用的合成镇痛药,对人体的作用和机理与吗啡相似,主要作用于中枢神经系统;安痛定是用于治疗紧急发热时的退热、发热时的头痛、关节痛、神经痛、风湿痛与痛经等病症的片剂(原文来自:https://www.360docs.net/doc/6e18977310.html, 小草范文网:药物镇痛作用实验报告)、注射液药物,给药后产生即时解热镇痛作用。本实验中,由于操作失误,3号小鼠安痛定给药不足,所以也出现了几次扭体反应。理论上,杜冷丁与安痛定都有较好的

药物的镇痛作用(实验2)

实验一 药物的镇痛作用 目的与要求 1. 学习常用的疼痛实验模型的制作。 2. 观察哌替啶、罗通定的镇痛作用。 实验原理 疼痛是临床的常见症状,疼痛除了由于伤害性刺激所引起的情绪反应外,往往还表现出自主神经反应、躯体防御反应和心理情感及行为反应等。痛觉不仅具有较大的个体差异,而且同一个体在不同条件下的痛觉也不同。痛觉的观察指标容易受主观因素的影响,目前常用一种衡量痛觉敏感性的指标即痛觉阈值(简称痛阈值)客观地对痛觉做出描述。 解热镇痛药、镇痛药及麻醉药等是目前临床上常用的具有镇痛作用的药物,可通过提高痛觉阈值达到镇痛的目的。 实验材料 1.实验动物 健康小鼠(18~22 g )54只。 2.器材与药品 天平、鼠笼、注射器(1ml )2支、注射针头、秒表;2mg/ml 盐酸哌替啶溶液、2mg/ml 罗通定溶液、6mg/ml 醋酸溶液或1%酒石酸锑钾溶液、生理盐水、30mg/ml 苦味酸溶液。 实验方法 1. 取体重相近的小鼠54只,随机分为3组,即实验组A 、实验组B 和对照组 (每组18只),称重,并观察各组小鼠的活动情况。 2. 实验组A 小鼠腹腔注射2mg/ml 盐酸哌替啶溶液(0.1ml/10g)实验组B 小鼠腹 腔注射2mg/ml 罗通定溶液(0.1ml/10g),对照组腹腔注射等容量生理盐水。 3. 给药后20min ,各鼠腹腔注射30mg/ml 醋酸溶液0.1ml/10g (或1%酒石酸锑 钾溶液0.1ml/10g ),观察15min 内各组出现扭体反应(腹部收缩内凹、躯干 后肢伸张、臀部高起)的动物数。 4. 结果计算 收集整个实验室结果,将各组发生扭体反应和未发生扭体反应的 小鼠记入下表,并计算药物镇痛百分率。 药物镇痛百分率=%100- 对照组扭体反应动物数 数对照组无扭体反应动物数实验组无扭体反应动物 表13-5 盐酸哌替啶、罗通定对小鼠化学刺激致扭体反应的影响 动物数 扭体反应数 无扭体反应数 镇痛百分率 实验组A 实验组B 对照组

镇痛、抗惊厥药物的作用-机能学实验

镇痛、抗惊厥药物的作用实验报告 课程:机能学实验系级班 姓名:学号: 组员: 实验原理 1.哌替啶(杜冷丁)与氨基比林的镇痛作用 哌替啶主要激动μ型阿片受体,药理作用与吗啡基本相同,对多数急性痛和慢性痛的镇痛效果良好,镇痛作用弱于吗啡,效价强度为吗啡的1/10-1/7,作用时间持续较短,为2-4小时。主要作用于中枢神经系统,对心血管、平滑肌亦有一定影响。毒副作用也相应较小,恶心、呕吐、便秘等症状均较轻微,对呼吸系统的抑制作用较弱,一般不会出现呼吸困难及过量使用等问题。 氨基比林为解热镇痛药。氨基比林为吡唑酮类解热镇痛抗炎药,能抑制下丘脑前部神经元中前列腺素E1的合成和释放,恢复体温调节中枢感受神经元的正常反应性而起退热作用;氨基比林还能抑制炎症局部组织中前列腺素的合成和释放、稳定溶酶体膜、影响吞噬细胞的吞噬作用,而起到抗炎作用。 2.异戊巴比妥,水合氯醛的抗惊厥作用 异戊巴比妥对中枢神经系统有抑制作用,因剂量不同而表现出镇静、催眠、抗惊厥等不同作用。其作用机制与苯巴比妥相似,可能是由于阻断脑干网状结构上行激活系统使大脑皮层转入抑制。 水合氯醛,较大剂量有抗惊厥作用,可用于小儿高热、破伤风及子癎引起的惊厥。大剂量可引起昏迷和麻醉。抑制延髓呼吸及血管运动中枢,导致死亡。

3.尼可刹米 直接兴奋延髓呼吸中枢;提高呼吸中枢对CO₂的敏感性;刺激劲动脉体、主动脉体化学感受器;其毒性反应:血压升高,心率加快,惊厥等。 【实验目的】 1.观察巴比妥类及水合氯醛对惊厥的预防及拮抗作用,比较他们的区别。 2.用扭体法观察杜冷丁及氨基比林对小鼠的镇痛作用并比较他们的效果。 【实验动物】 动物:小鼠 药品:0.2%杜冷丁、0.7%氨基比林、0.9%生理盐水、1%醋酸盐0.5%苯巴比妥钠 0.5%异戊巴比妥钠3%水合氯醛5%尼可刹米 器材:小鼠笼注射器大镊子天平量筒 【实验步骤】 一.哌替啶(杜冷丁)与氨基比林的镇痛作用 1.9只小鼠称重,分为杜冷丁组,氨基比林组,生理盐水组,每组3只小鼠,分别注 射0.1ml/10g的药物后等待20min。 2.腹腔注射1%醋酸盐0.2ml/只 3.观察每组出现扭体反应的小鼠数目。 4.镇痛百分率%=(实验组无扭体数—对照组无扭体数)/对照组实际扭体数

药物的镇痛作用

药物的镇痛作用 一、实验目的:1、学习甩尾法实验模型的制作。2、观察盐酸哌替啶和安乃近的镇痛作用。 二、实验材料: 1、实验动物:3只小鼠 2、器材与药品:水浴锅(55℃)、天平、鼠笼、小鼠固定器、注射器(1ml)3支、注射针头、秒表、0.4%盐酸哌替啶溶液、3%安乃近溶液、生理盐水、0.5%苦味酸溶液。 三、实验方法和步骤 1、筛选实验动物将小鼠装入小鼠固定器,暴露鼠尾,将鼠尾浸水浴锅1/3处,观察小鼠甩尾动作,记录出现甩尾动作的时间作为小鼠的疼痛阈值。选出3只小鼠在6s内出现甩尾动作的小鼠供实验用。 2、动物分组及给药将选出的小鼠随机分为三组及实验组1、实验组2、对照组,称重编号。将小鼠装入鼠笼,暴露并抓住鼠尾,测量小鼠给药前的痛阈值。 给药实验组1小鼠称重:28g,腹腔注射盐酸哌替啶0.28ml,实验组2小鼠称重30g,腹腔注射安乃近溶液0.3ml,对照组小鼠称重22g,腹腔注射生理盐水0.22ml。并于注射后5、15、30min分别再次测定小鼠痛阈值。 3、记录、整理实验数据

痛阈改变百分率=用药前平均痛阈值 用药前痛阈值用药后痛阈值-×100% 四、实验结果 盐酸哌替啶、安乃近对小鼠痛阈值的影响 给药前痛阈值 (s ) 5min 给药后痛阈值15min 30min 实验组1 4″ 6″42 2″82 19″29 实验组2 4″ 4″70 3″6 4″4 对照组 2″ 2″79 2″79 3″ 29 五、讨论与分析 镇痛药的原理:各种伤害引起的疼痛性刺激通过感觉纤维传入脊髓,最后达到大脑皮层感觉区而引起疼痛,中枢性镇痛药如吗啡等

和外周性镇痛药如水杨酸等,通过痛感觉中枢整合作用以及抑制和减少痛觉的传入而达到镇痛作用。 1、盐酸哌替啶的作用机制: 盐酸哌替啶作用于中枢神经系统的阿片受体而发挥作用的人工合成,是一种临床应用的合成镇痛药。为白色结晶性粉末,味微苦,无臭其作用机理与吗啡相似但镇静作用和麻醉作用较小,仅相当于吗啡的1/10到1/8。 其作用机理为:盐酸哌替啶作用于中枢神经系统的阿片受体,抑制神经末梢释放p物质,细胞钙离子内流,钾离子外流,阻断神经冲动传递。 2、安乃近的作用机制:安乃近是一种解热镇痛药,通过抑制PG的合成,使局部痛觉感受器对缓激肽等致痛物质引起的痛觉敏感性降低。 3、数据分析: ①实验组1注射盐酸哌替啶后给药后的痛阈值呈“V”字形变化。但平均痛阈值增大,异常数据:15min后小鼠的痛阈值下降,推测可能是时间测量有误差。 ②实验组2注射安乃近后小鼠平均痛阈值改变不大,分析:在实验过程中由于小鼠挣扎过度出现脱针现象,推测药物未注入小鼠体内。 ③对照组注射生理盐水,小鼠平均痛阈值无明显变化。 六、总结:参考其他组实验数据比较后得出:哌替啶、安乃近均有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