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实验设计历年试卷解析

心理实验设计历年试卷解析
心理实验设计历年试卷解析

名词解释

2002

21、定量研究

22、内部效度

23、需要特征

24、ROC曲线

25、阶梯法

2003

21、交互作用:

22、双盲实验:

23、自变量混淆:

24、感觉等距法:

25、简单效应:

2004

21. 实验者效应 P55

22. 安慰剂控制 P56

23. 不同感觉道的交叉匹配法 P112

24. 数量估计法 P110

25. 事后检验

2005

2006

1.个案研究:

2.时间迟滞研究:

3.韦伯定律:

4.随机组设计:

5.准实验设计:

简答题

2002

26、简述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的关系。

27、举例说明什么是自变量混淆,如何防止出现自变量混淆

28、举例说明不等控制组设计。

29、举例说明如何用感觉等距法制作心理等距量表。

30、举例说明反应时间实验中的速度-准确性的权衡现象。2003

26、简述心理学规律的性质。

27、简述单被试实验设计的设计模式。

28、举例说明如何根据ROC曲线分析被试的分辨力和判断标准。

29、举例说明反应时间作为因变量的优越性。

30、信号检测论相对于经典心理物理学方法的优点是什么

2004

26. 简述定量研究和定性研究的关系 P15

27. 简述多基线设计模式 P75

28. 简述评价法相对于有无法的优点 P128

29. 什么是”开窗”实验请举例说明 P142

30. 请结合实验说明中断时间序列设计 P68

2005

2006

1.用实验说明反应时相加因素法。

2.举例说明用差别阈限法制作心理等距量表。

3.举例说明匹配组设计。

4.用实验说明如何控制实验者效应。

5.什么是75%差别阈限它有什么优点

分析题

2002

31、请结合下图说明,评价法中低标准下的击中率和虚报率为什么应该是累计概率

2003

31反应时是字母间隔时间的函数 P138

2004

31. 下图是一项心理学研究的实验结果,请结合图示解释这一结果及其意义

反应时间、信心和判断的关系 P148

2005

2006

图是速度-准确性实验的图(大概是P146页)

问题是:下图是心理实验的研究结果,请说明该实验结果并分析结论。

实验设计题

2002

32、请设计实验考察中断正在完成的任务对抑郁者和非抑郁者记忆成绩的影响。

2003

32、请设计实验考察自我评价高低以及是否有观众在场对作业成绩的影响。

2004

32. 请设计实验考察对于内外倾不同个性特点的人来说,工作压力如何影响他们的业绩有什么不同

2005

2006

听觉适应存在一个听觉疲劳,当一个声音迟续时间很长时,会出现听觉疲劳,就会出现响亮听觉阈限增高。请设计一个实验证明刺激时间和刺激强度对听觉适应的影响。

填空题

2002

三、填空题(每小题1分,共10分)

16、如果自变量的变化不能引起相应的因变量的变化,这样的因变量是不敏感的。不敏感的因变量有两类典型的例子,它们是()和()。

17、与经典的心理物理学不同,信号检测论可以将人的()和()区分开来。

18、用最小变化法进行实验时,当递增系列的阈限值大于递减系列的阈限值且差异显著时,说明存在()误差,如果相反,说明存在()误差。

19、ω2是自变量和因变量联系强度的指标,当ω2≤()时自变量与因变量联系很弱,实验效果很差;ω2≥()时自变量与因变量联系较强,实验效果好。

20、准实验设计是介于()和()之间的实验设计。

2003

三、填空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空1分,共10分)

16.1879年()在德国的()大学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标志着心理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的产生。

17.变量就是一些在()或( ) 上可以改变的事物。

18.恒定刺激法中计算绝对阈限的方法,除了直线内插法之外,还有()和( ) 。

19.心理顺序量表可以用()法和()法来制作。

20.ω2是自变量和因变量联系强度的指标,当(ω2≤( ) 自变量和因变量联系很弱,实验效果很差;当ω2≥( )时,表示自变量和因变量联系较强,实验效果好

2004

三、填空

16.一个完整的研究计划包括变量、样本、()和()四个重要成分。

17.心理量表包括顺序量表、()和()三种类型。

18.标准刺激和比较刺激同时呈现时,要注意平衡()误差;而当二者相继呈现时,要注意平衡()误差。

19.消除组间设计各组被试间差异的方法有()和()。

20. ω2是自变量和因变量联系强度的指标,ω2≤( )时自变量与因变量联系很弱,实验效果很差;ω2≈()时自变量与因变量联系中等,实验效果中等;ω2≥()时自变量与因变量联系较强,实验效果好。

2006

三、填空

16. 信号检测论的实验方法包括()和()。

17. 制作心理等距量表的方法有()和()。

18. 传统的心理物理学所处理的问题大体上可以分为两大类:一类是()的测量,另一类是()的测量。

19. 为了使记忆的研究数量化,艾宾浩斯创造了两个工具,它们是()和()。

20. 韦伯对实验心理学的建立有两个主要的贡献:一是用实验系统证明了()的概念,二是提出了()定律。

选择题

2002

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1分,共10分)

1、斯蒂文斯曾让被试用握力大小来匹配电流、白噪音、振动等的强度,用以验证幂定律,这种方法称为()

A、差别阈限法

B、感觉等距法

C、数量估计法

D、不同感觉道的交叉匹配法

2、SN分布的平均数与N分布的平均数的关系是()

A、大于

B、等于

C、小于

D、不确定

3、样本越大,产生抽样偏差的可能性()

A、越大

B、不变

C、越小

D、不确定

4、在信号检测论的实验中,当没有信号出现,被试回答有信号,说明出现()

A、击中

B、漏报

C、虚报

D、正确否定

5、与单一刺激相比,复合刺激会使反应时间()

A、延长 B缩短 C、不变 D、不确定

6、考察因变量的可靠性的指标是()

A、效度

B、信度

C、敏感度

D、可控度

7、当两个总体没有差异,而统计推论的结论说有差异,就犯了()

A、Ⅰ类错误

B、Ⅱ类错误

C、Ⅲ类错误

D、Ⅳ类错误

8、如果不同的实验条件之间有相互干扰,最好采用()

A、组内设计

B、组间设计

C、拉丁方设计

D、混合设计

9、ROC曲线的曲度越大,即离45°对角线越远,说明被试的感受性()

A、越高

B、不变

C、越低

D、不确定

10、在用恒定刺激法测量重量差别阈限的实验中,标准刺激和比较刺激是继时呈现的,这时需要平衡的误差是()

A、空间误差

B、期望误差

C、动作误差

D、时间误差

二、多项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10分)

11、根据观察场景的不同,可以将观察法分为()

A、直接观察

B、自然观察

C、间接观察

D、实验室观察

12、随机取样的方式有()

A、随机数字表

B、计算机选择

C、分层取样

D、人工选择

13、在组间设计中,消除被试差异的方法有()

A、随机组设计

B、拉丁方设计

C、匹配组设计

D、完全平衡设计

14、信号检测论的实验方法包括()

A、减半法

B、有无法 C评价法 D、次数法

15、影响反应时间的因素有()

A、刺激类型

B、准备状态

C、酒精和药物

D、年龄

2003年北京高教自考心理实验设计试卷

1.《心理物理学纲要》的作者是 ( )

A.韦伯 B.艾宾浩斯 C.斯蒂文斯 D.费希纳

2.我们可以在1995年、2000年和2005年分别选择当时16岁的被试进行研究,这种实验设计称为 ( ) A.时间迟滞研究 B.横断研究 C.纵向研究 D.比较研究

3.下列哪种自变量属于环境自变量 ( )

A.任务难度 B.个性特征 C.时间 D.指导语

4.制作心理等距量表的间接方法是 ( )

A.分段法 B.数量估计法 C.对偶比较法 D.差别阈限法

5.霍克基等人发展了一种新的反应时实验技术,能够直接测量每个加工阶段的时间,称为 ( ) A. "开窗"实验 B.相加因素法 C.反应时相减法 D. ABC反应时

6.在信号检测论中,P(y/SN)指( )

A.正确否定率 B.虚报率 C.漏报率 D.击中率

7.在方差分析之后还要对实验中的各个总体进行两两比较,这种比较称为 ( )

A.简单效应检验 B.事后检验 C.主效应检验 D.交互作用检验

8.差别阈限与标准刺激的比例称为相对差别阈限,也就是指 ( )

A.主观相等点 B.相等地带 C.韦伯比例 D.不肯定间距

9.随着判断标准的提高,击中率和虚报率都会 ( )

A.增加 B.不变 C.降低 D.不确定

10.如果心理量和物理量画在双对数坐标上是一条直线 ( )

A.线性定律 B.幂定律 C.对数定律 D.韦伯定律

二、多项选择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2分,共10分)

11.用数量估计法制作的心理比例量表符合 ( )

A.对数定律 B.幂定律 C.斯蒂文斯定律 D.费希纳定律

12.确保代表性样本的方法有 ( )

A.分层取样 B.成团取样 C.配额取样 D.雪球式取样

13.凡是能够对因变量产生影响的实验条件叫做实验的有关变量( )

A.自变量 B.控制变量巳反应变量 C.反应变量 D.额外变量

14.下列哪些设计属于准实验设计 ( )

A.不等控制组设计 B.随机区组设计 C.中断时间序列设计 D.混合设计

15.为了获得较高的外部效度,其研究结果必须能够推论到以下几个方面 ( )

A.其他人群 B.其他研究 C.其他环境 D.其他时间

2004年北京高教自考心理实验设计试卷

一、单选

1.实验心理学的创建者是 ( )

A、赫尔姆霍兹

B、冯特

C、韦伯

D、费希纳

2.《论记忆》一书是下列哪位心理学家的著作 ( )

A、冯特

B、费希纳

C、艾宾浩斯

D、斯蒂文斯

3.自变量与因变量之间的因果关系可以通过下列哪个指标来表示 ( )

A、内部效度

B、结构效度

C、外部效度

D、统计效度

4.随着判断标准的降低,击中率和虚报率都会 ( )

A、增加 B.不变 C.降低 D.不确定

5.下列哪种自变量属于被试变量 ( )

A.任务难度

B.指导语

C.时间

D.个性特征

6.在信号检测论中,P(y/N)指 ( )

A.正确否定率

B.虚报率

C.漏报率

D.击中率

7取样时按各个层次中各种研究对象在总体中占的配额进行抽取,这种抽样( )

A分层取样B配额取样C 雪球取样D成团取样

8差别阈限刺激的比例为相对差别阈限就指 ( )

A主观相等点B相等地带C韦伯比例D不肯定间距

9当判断标准高时,人们报告信息的次数发生什么变化 ( )

A增加B不变C减少D不确定

10SN分布的平均数与N分布的平均数的关系是 ( )

A大于B等于C小于D不确定

二多选

1当要求被试完成的任务过与简单,所有不同水平的自变量都获得很好的结果,并没有什么差别时,说明A低限效应B天花板效应C地板效应D高限效应

2信号侦察实验中,下列哪些因素会影响人的判断

A信号出现的概率B反应特征办法C噪音出现概率D反应倾向性

3用恒定刺激法计算绝对阈限的方法

A极限法B直线内插法C平均Z分数法D最小二乘法

4比较研究包括

A横段研究B纵向研究C个案研究D跨文化研究

5信号检测论实验的方法

A有无法B评价法C论述法D

2005心理实验设计

一、单项选择

1.下列哪位心理学家于1887年创办了第一份心理学杂志()

A冯特 B詹姆斯 C费希纳 D霍尔

2.费希纳定律认为,感觉量和刺激量之间是()

A线性关系 B幂函数关系 C对数关系 D非线性关系

3.在因素设计中,一个因素仅在另一个因素的某一个水平上的效应,称为()A主效应 B交互作用 C简单效应 D事后效应

4.研究结果能否在不同人群和不同种属之间进行推论,反映了()

A内部效度 B外部效度 C统计效度 D结构效度

5.物理刺激的强度不变,增加刺激作用于感官的时间,会使反应时间()

A延长 B缩短 C不变 D不确定

6.考察因变量的有效性的指标是()

A效度 B信度 C敏感度 D可控度

7.当两个总体存在差异,而统计推论的结论说没有差异,就犯了()

AI类错误 BII类错误 CⅢ类错误 DⅣ类错误

8.对于被试变量,只能采用()

A组内设计 B组间设计 C拉丁方设计 D混合设计

曲线的曲度越小,即离45度对角线越近,说明被试的感受性()

A越高 B不变 C越低 D不确定

10. 当刺激强度提高时,产生一个所必需的绝对变化增量就()

A增大 B减小 C不变 D不确定

二、多项选择

11. 在用最小变化法测量感觉阈限时,容易出现的误差有()

A时间误差 B习惯误差 C期望误差 D空间误差

12. 选择因变量时,要注意指标的哪些特点()

A有效性 B客观性 C数量化 D可靠性

13. 下列哪些是因变量不敏感的例子()

A高限效应 B地板效应 C低限效应 D天花板效应

14. 测量感觉阈限的基本方法有()

A评价法 B恒定刺激法 C最小变化法 D有无法

15. 下列哪些自变量属于环境自变量()

A噪音 B时间 C个性特征 D指导语

实验心理学实验设计方案

实验心理学实验设计方 案 Document serial number【UU89WT-UU98YT-UU8CB-UUUT-UUT108】

一、研究课题:考察“不同面部表情的识别速度与识别准确性存在差异”[预期可能结果:不同的面部表情,识别速度有差异;或者不同的面部表情,识别的准确率也有差异] 引言:速度—准确性权衡是关系到一切反应时实验信度的基本问题,下面我们将尝试通过一个简单的生活化的实验来展示任务速度和任务准确性之间普遍的权衡关系。在反应时实验中,当被试追求较快的速度时,必然要以牺牲准确性为代价。同样,当被试力求高的准确性时,也必然要以放慢速度为代价。在具体的实验中,被试究竟会如何权衡二者的关系,取决于很多因素。本实验主要探讨不同面部表情(痛苦、微笑、悲哀、快乐)识别速度与准确率是否存在显着差异。 假设:假设不同面部表情的识别速度与识别准确性存在差异 二、实验目的:通过实验证明不同面部表情(痛苦、微笑、悲哀、快乐)的识别速度与识别准确性存在差异,本实验旨在研究不同面部表情的识别速度与识别准确性存在差异,通过自编的e-prime实验程序对四十名被试进行施测。 三、实验材料:痛苦、微笑、悲哀、快乐的图片(均选自于标准的实验图片库)、电脑、e-prime程序 四、实验设计 采用单因素完全随机化设计 自变量为不同面部表情、区分为(痛苦、微笑、悲哀、快乐)四种。每个小组只接受一种实验处理,只对一种表情做出反应。 因变量为反应时、准确率,分别是识别的准确率、以及被试对不同面部表情识别的反应时。

五、实验程序: 被试构成: 采用简单随机抽样,在弘德楼随机选取了几个自习室,共选取了40个被试。男女各半,年龄为18-23岁,随机分为四个小组。 研究工具: 在计算机上自编好e-prime实验程序 研究过程 (1)正式实验前被试要先进行几次类似练习,以熟悉按键反应。 (2)被试坐在电脑前,接受相同的指导语。其指导语为:“在接下来的一段时间里你将继续进行此类题目的正式作答,请用心作答”。被试按键确认后即开始正式实验、期间不再中断休息。 (3)使用主试自编计算机视觉搜索程序,每帧呈现一副面部表情图片,每幅图片呈现的间隔时间一致,随机播放图片。每种表情的图片都有10张,每张呈现2次,共呈现20次,所有表情图片共呈现80次。痛苦按“1”键、微笑按“2”键、悲哀按“3”键、快乐按“4”键。其中第1小组只对痛苦做反应、2小组只对微笑做反应、3小组只对悲哀做反应、4小组只对快乐做反应。每出现一幅图要求被试按对应的反应键,计算机自动记录反应时间和正确率。 六、数据处理 采用进行统计分析。 以不同面部表情为自变量,反应时和准确率为因变量。 针对两个反应指标均可分别采用单因素完全随机化/独立样本的方差分析来进行差异检验。

【实验心理学】复习题(二)

二、选择题 1. 心理物理法的创始人是: (A)冯特(B)费希纳(C)高尔顿(D)艾宾浩斯 2. 在“超常与常态儿童的兴趣、动机与创造性思维的比较研究”一文中,因变量显然是指: (A) 超常儿童(B) 常态儿童 (C) 超常与常态儿童(D) 兴趣、动机与创造性思维 3. “时距信息的加工机制及其通道效应的实验研究”一文标题显示,作为自变量的是: (A)时距信息(B)加工机制(C)通道(D)实验 4. 涉及人类被试的实验心理学研究必循遵循以下伦理道德,除了。 (A) 保障被试的知情同意权(B) 保障被试的退出自由(C) 保密原则(D) 给被试一定的被试费用 5. 冯特(W.Wundt)对心理学的最深远贡献是: (A) 对感觉元素的描述(B) 建立了作为实验科学的心理学 (C) 对神经传导速度的测量(D) 发展了最小可觉差的方法 6. 下列各领域中,被看作心理学的应用领域的是: (A) 实验心理学(B) 组织心理学(C) 比较心理学(D) 认知心理学 7. 下列问题中,临床心理学家最可能研究的是: (A) 调适问题(B) 老鼠走迷津(C) 儿童数学问题解决(D) 种属行为 8. 根据格式塔的观点,人们知觉的是____而不是个别的网点 (A) 图形(B) 封闭性(C) 刺激间的关系(D) 以上都对 9. 下列用于被试间设计的方法是, (A) 匹配 (B) 随机化 (C) 拉丁方设计 (D) ABBA设计 10. 下列用于被试内设计的方法是, (A) ABA设计(B)拉丁方设计(C) 匹配(D)ABBA设计 11. 内部效度的影响因素有, (A) 统计回归(B)主试—被试的相互作用(C) 零结果(D)测量工具的局限性 12. 外部效度的影响因素有, (A)实验环境的人为性(B)没有预备实验(C) 测量工具的局限性(D)样本缺乏代表性 13. 实验信度的验证,包括: (A) 直接验证(B) 系统验证 (C) 概念验证(D) 内容验证 14. 序列反应时任务试图将反应时实验的逻辑应用于____心理过程的研究. (A) 有意识(B) 无意识(C) 前意识(D) 潜意识 15. 内隐联想测验是以____为指标来进行的. (A) 概率密度(B) 反应时 (C) 正确率(D) 信心评价 16. 关于感觉的差别阈限,费希纳(Fechner)定律对韦伯(Weber )定律的发展是基于____的假设 (A) 韦伯分数是一个常数(B) 每个最小可觉差主观相等 (C) 仅在中等刺激强度范围有效(D) 不同感觉系统韦伯分数差异很大 17. 对暗适应产生的原因是: (A) 视杆细胞的视紫红质被分解(B) 视杆细胞的视紫红质合成增多 (C) 视锥细胞的视紫红质被分解(D) 视锥细胞的视紫红质合成增多 18. 使用直线内插法计算阈限的方法是, (A) 极限法(B) 恒定刺激法(C) 阶梯法(D) 平均差误法 19. 感觉的直接测量方法有,

心理学实验设计方案

心理学实验设计方案 一,实验题目:人类在背诵英语单词时,英语单词的长度和被试背诵的时间是否影响背诵者的记忆效果 1假设 1.1选用短的英语单词背诵时,背诵者的记忆效果比选用长的英语单词好; 1.2背诵英语单词的时间长的比背诵时间短的记忆效果好 2变量及额外变量的操纵方法 2.1自变量:单词的长度,背诵时间 2.2因变量:背诵者的记忆效果(在分析中,选取单词默写正确个数为 2.3额外变量:被试的性别、智商水平,疲劳效应等 2.3.1额外变量的操控方法: 2.3.1.1选择性别数量上相等的被试(男10女10) 2.3.1.2选择在同一智商水平(按韦克斯勒智力量表)的被试 2.3.1.3让被试在实验中休息 3被试的选择及分组 选取男女被试各10名,每位被试接受四种水平(长单词—长时间、长单词—短时间、短单词—长时间、短单词—短时间)的实验处理 4实验实施过程及方法 4.1选择100个英语单词(其中,长短单词各50个)作为实验材料,20名被试把他们随机分配到四个处理水平上,每个处理水平上分配5名被试。 4.2让每组被试记忆单词,短单词选取CET四级词汇中含5-6个字母的单词,长单词选取CET四级词汇中含9-11个字母的单词;记忆的短时间为5分钟,长时间为10分钟。 4.3记忆时间到时,让被试默写自己记忆的单词;批改被试默写的单词 二、计算机键盘与水平面可有三种倾斜度:0度、10度和15度,试设计一项实验来证明,哪一种倾斜度最有利于输入字符。 单因素被试间设计

1. 提出假设:在计算机和水平面之间的三种倾斜度中,0度,10度和15度中,打一段相同的材料(使用相同的语言),在完成任务以后,比较一下哪种任务完成的时间是最少的,假设倾斜10度所需要的时间是最少的。 2. 被试 筛选被试:筛选被试:在对被试进行选择的过程中,需要进行严格的筛选。在进行最后的测试之前,要对每个被试进行测试。让所有被试在同一个房间里进行,给他们500字的中文文字,在最后的结果中筛选出在3-4分钟内完成的被试,这样能够排除掉打字技术对成绩的干扰。其中选出被试45名。每个被试分别接受三个水平的实验处理(0度,10度和15度)。 单因素被试间设计 3. 实验材料 3台配置一样的电脑,分别是:0度,10度和15度。 分别给被试呈现不熟悉的材料,避免对材料有熟悉度,每段文字500字。 4. 实验程序 (1) 把被试统一安排在指定教室进行,事先不需要太多的交流。 (2) 指导语:大家好,今天我们要进行一项文字输入的测试。在屏幕中央将会出现一篇文字,请您以最快的速度输入文字。在我说开始后,大家可以开始了。 (3)电脑自动记录被试完成的时间。 (4)进行数据分析。 三、研究者要探讨灯光强度与颜色对反应时的影响,试设计一个2×2实验研究范式。(要求说明实验中自变量、因变量与控制变量,是组间设计还是组内设计,被试如何分组,实验结果如何整理等) 参考答案: 实验设计:采用2×2多因素实验设计。 该实验研究的自变量有两个:灯光强度:分为强、弱两个水平,灯光的颜色:可分为红、绿两种不同颜色的灯光。这样,共有四种实验处理:红色的强光、红色的弱光、绿色的强光、绿色的弱光。 因变量:记录每个被试在不同实验条件下的反应时间。 控制变量:所有被试的练习次数、准备状态、额外动机、年龄以及其他个别差异应保持相等。

实验心理学试题及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1×30=30分): 1.以下哪种方法不是费希纳在心里物理学中创造的感觉测量的方法(C) A 最小可觉差法 B 恒定刺激法 C加因素法D 平均误差法 2.由刺激所引起的知觉大小是该感觉系统的K值与刺激强度的对数之积,这是(A)定律 A 费希纳定律 B 韦伯定律 C 史蒂文森定律 D 艾克玛定律 3.构成实验的三大要素中不包括(C) A 变量 B 假设 C 结果 D 控制 4. 2×3×4×3有(B)个自变量,共有(D)个水平 A 3 B 4 C 9 D 24 5.想要有效的消除源自实验者效应和被试效应的额外变量的干扰,最有效的方法是(A) A 双盲法 B 恒定法 C 随机化法 D 统计控制法 6.历史上第一个反应时实验是由(B)实施的 A 唐德斯 B 赫尔姆霍茨 C 卡特尔 D 冯特 7.下面哪项实验是应用的开窗实验技术(B) A 短时记忆的信息提取实验 B 字母转换作业 C 心理旋转实验 D 短时记忆视觉编码实验 8.以下哪个是差别阈限的操作定义(C) A 刚好能够引起心理感受的刺激大小 B 刚好能引起差异感受的刺激变化量 C 有50%的实验次数能引起差别感觉的两个刺激强度之差 D 有50%的实验次数能引起反应的刺激值 9以下哪项不是注意的研究方法(A) A信号检测范式 B 提示范式 C 搜索范式 D 双任务范式 10被试内设计用来专门解决顺序误差的方法是(C) A 随机化技术 B 匹配技术 C 平衡技术 D多基线设计技术 11影响实验内部效度的被试因素有(A) A 评价忧虑 B 期望效应 C 投射效应 D 刻板效应 12对于涉及两个变量的试验资料,由于每个变量的总变异既包含了“自身变异”又包含了“协同变异”(是指由另一个变量所引起的变异),须采用(C)法来进行分析才能得到正确结论 A 方差分析 B 重复测量方差分析 C 协方差分析 D 回归分析 13因变量的主观指标主要是指(D) A 反应速度的差异 B 反应的难度 C 反应速度 D 口语记录 14要求特征的典型例子是(C)

心理实验设计自考真题Word版

2002年下半年北京市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心理实验设计试卷 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1分,共10分) 1、斯蒂文斯曾让被试用握力大小来匹配电流、白噪音、振动等的强度,用以验证幂定律,这种方法称为(D) A、差别阈限法 B、感觉等距法 C、数量估计法 D、不同感觉道的交*匹配法 2、SN分布的平均数与N分布的平均数的关系是( A ) A、大于 B、等于 C、小于 D、不确定 3、样本越大,产生抽样偏差的可能性( C ) A、越大 B、不变 C、越小 D、不确定 4、在信号检测论的实验中,当没有信号出现,被试回答有信号,说明出现( C ) A、击中 B、漏报 C、虚报 D、正确否定 5、与单一刺激相比,复合刺激会使反应时间( B ) A、延长 B缩短 C、不变 D、不确定 6、考察因变量的可*性的指标是( B ) A、效度 B、信度 C、敏感度 D、可控度 7、当两个总体没有差异,而统计推论的结论说有差异,就犯了( B ) A、Ⅰ类错误 B、Ⅱ类错误 C、Ⅲ类错误 D、Ⅳ类错误 8、如果不同的实验条件之间有相互干扰,最好采用( B ) A、组内设计 B、组间设计 C、拉丁方设计 D、混合设计 9、ROC曲线的曲度越大,即离45°对角线越远,说明被试的感受性( A ) A、越高 B、不变 C、越低 D、不确定 10、在用恒定刺激法测量重量差别阈限的实验中,标准刺激和比较刺激是继时呈现的,这时需要平衡的误差是( D ) A、空间误差 B、期望误差 C、动作误差 D、时间误差 二、多项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10分) 11、根据观察场景的不同,可以将观察法分为( B D ) A、直接观察 B、自然观察 C、间接观察 D、实验室观察 12、随机取样的方式有( A B D ) A、随机数字表 B、计算机选择 C、分层取样 D、人工选择 13、在组间设计中,消除被试差异的方法有( A C ) A、随机组设计 B、拉丁方设计 C、匹配组设计 D、完全平衡设计 14、信号检测论的实验方法包括( B C ) A、减半法 B、有无法 C评价法 D、次数法 15、影响反应时间的因素有( A B C D ) A、刺激类型 B、准备状态 C、酒精和药物 D、年龄 三、填空题(每小题1分,共10分) 16、如果自变量的变化不能引起相应的因变量的变化,这样的因变量是不敏感的。不敏感的因变量有两类典型的例子,它们是(高限效应)和(低限效应)。 17、与经典的心理物理学不同,信号检测论可以将人的(感受性)和(判断标准)区分开来。 18、用最小变化法进行实验时,当递增系列的阈限值大于递减系列的阈限值且差异显著时,说明存在(习惯)误差,如果相反,说明存在(期望)误差。 19、ω2是自变量和因变量联系强度的指标,当ω2≤(·01)时自变量与因变量联系很弱,实验效果很差;ω2≥(·15)时自变量与因变量联系较强,实验效果好。 20、准实验设计是介于(非实验设计)和(真实验设计)之间的实验设计。 四、名词解释(每小题4分,共20分) 21、定量研究

实验心理学题目整理

一.名词解释:: 1. 双耳分听技术:让被试双耳同时听见两个分离的相互独立的声音信息。 本质:让被试双耳同时听见不同声音。 2. 追随耳实验:要求被试在双耳分听实验过程中始终复述某一个耳朵听到的信息,并且忽略所有来自另一只耳朵的信息。分别为“追随耳”和“非追随耳”。 3. 材料限制:指作业收到任务的低劣质量或不适宜的记忆信息的限制,因而即使分配到较多的资源也不能改善其作业水平。 4. 资源限制:指其作业收到所分配资源的限制,一旦得到较多的资源,这种过程便能顺利进行。因此,两个同事进行的作业若对资源的总需求量超过中枢能量,就会干扰。此时两个作业水平受互补原则决定,即一个作业应用的资源增加多少就会使另一个作业可得的资源减少多少。 5. 客体和特征特征是某个维量的一个特定值。客体是一些特征的结合。 6. 错觉性结合实验。指在不注意的条件下,向被试呈现的不同客体的特征发生彼此交换的现象。 7. 任务定义注意:在实验控制条件下,对某些刺激值或刺激维度而非其他刺激值或刺激维度的反应。 8. 加工定向注意:将注意看做一个把心理集中于多个感觉输入的一个的主动加工过程,注意提高了某些“被注意到”的任务或信息的加工质量。即为了改进加工的速度或准确性而把认知加工过程限制并集中在所有当前信息的某个子集上的过程。 9.(1)外围提示和符号提示。外围提示指提示直接出现在将被注意的位置,此类提示能自动引起注意,也被称为外源提示。 符号提示指提示只是指出注意应指向某个位置的一个符号。这种提示不会自动使注意指向被提示的位置,因此也被称为中间提示或内源提示。 (2)预言性提示和非预言性提示 预言性提示指对整个实验中有效试验次数多于无效试验次数的提示。(即目标更频繁地出现在被提示的位置上) 非预言性提示指在整个实验中有效试验次数与无效实验次数接近的提示。(即目标出现在被提示位置的次数并不比不被提示的位置多) 10.双任务范式:是在多个并行任务间注意的指向和调节作用。 11.警戒:持续性注意的一种形式,指个体在一定环境中为觉察特定的,难以预测而又较少出现的信号所保持的准备状态。(注意章节) 14.自下而上加工指由外部刺激开始的加工,而从上而下加工则指有关知觉对象的一般知识开始的加工。 15.不可能图形:是一种无法获得整体知觉经验的图形,也可说是一种特殊的错觉。 16.主观轮廓:错觉现象,指人们在一片完全同质区域中知觉到的轮廓。 17.知觉恒常性:人在一定范围内不随知觉条件的改变而保持客观事物相对稳定特性的组织加工过程。 18.暗适应:指在低亮度环境下感觉缓慢提高的过程。 19.视敏度:指分辨物体细节和轮廓的能力。 20.闪光融合:P369 21.视错觉:指单凭眼睛所见而形成的失真或扭曲的知觉经验。 22.接近法则:P372 23.听觉掩蔽:指两个声音同时呈现时,一个声音因受到另一个声音影响而减弱的现象。 24.促声融合:来自双耳的声觉信息融合成了来自一个“中央耳”的信息。

实验心理学第二章习题

一、填空题 1. 额外变量是使实验结果发生混淆的主要根源。对额外变量的控制,通常采用以下几种方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被试内设计是__________须接受自变量的________的处理。 3. 多自变量实验是指在一个实验中包含_______的自变量的实验。它具有三个明显的优点: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 4. 变量是指在___________或__________可变的事物的___________。在实验中实验者_________、 __________的变量称为自变量;由操纵而引起的被试者的__________称为因变量。 5. 当一个自变量产生的效果在第二个自变量的______________不一样时,就发生了__________。 6. 匹配法是使_________和___________中的被试属性相等的一种方法。 7. 排除法是把___________从实验中排除出去。 8. 实验的外部效度是指___________能够普遍推论到_________的总体和其它同类现象中去的程度,即实验结果的_________和__________。 9. 实验设计乃是进行科学实验前做的____________。它主要是__________和安排__________的计划。 10. 心理学实验涉及的自变量种类很多,大致可以分为三类: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 11. 在实验尚未正式开始前先行着手控制额外变量的方法称为实验前控制。但有时候由于条件限制,在实验前,难以完全控制额外变量的影响,这时必须使用实验后控制,又称为__________。 12. 主试在实验中可能以某种方式(如表情、手势、语气等)______影响被试,使他们的反应附和主试的_________。 13. 实验信度其实就是实验的可验证性问题。它有三种类型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 14. 操作定义由美国物理学家布里奇曼提出,他主张一个_____________应由测定它的_________来下定义。 15. 从实验变量角度实验设计涉及三个基本问题:(1)实验采用多少_______和________?(2)各自变量内又采用多少________?(3)如何将_________分配到各自变量的各处理水平中? 16. 匹配设计是指将被试按某一个或几个特征上水平的______加以配对,然后再把每一对中的每个被试 _______到各个组别。 17. 小样本设计是___________的一种变式,实验时它向________或___________呈现自变量的不同水平或 处理方式。 18. 实验效度是指_____________能达到_______________的程度,也就是实验结果的___________和 __________程度。实验效度主要包括_________效度和___________效度。 19. ____________是指实验研究假设和测量指标的理论构思及其操作化问题,即理论构思及其转换的有效性。 二、选择题 1. 下列用于被试间设计的方法是, (A) 匹配 (B) 随机化 (C) 拉丁方设计 (D) ABBA设计 2. 下列用于被试内设计的方法是, (A) ABA设计 (B)拉丁方设计 (C) 匹配 (D)ABBA设计 3. 内部效度的影响因素有, (A) 统计回归 (B)主试—被试的相互作用 (C) 零结果 (D)测量工具的局限性

心理实验设计11和12真题

2012年10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北京市命题考试心理实验设计试卷 第一部分选择题(共20分) 一、选项选择(本大题共10小题,每小题1分,共1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选出并将“答题卡”的相应代码冷曩。错涂、多涂或未涂均无分。 1.绝对差别阈限与标准刺激的比值称为相对差别阈限,也就是指()A.主观相等点B.相等地带 C.韦伯比例 D. 不肯定间距 2.在—个三因素实验中,如果A为组内因素,B和C为组间因素,用符号可以表示为()A.ASBC B.BCSA C.BSAC D.CSAB 3.斯蒂文斯曾让被试用握力大小来匹配电流、白噪音、振动等的强度,用以验证幂定律,这种方法称为() A.差别阈限法 B.感觉等距法 C.数量估计法D.不同感觉道的交叉匹配法 4.如果不同的实验条件之间有相互干扰,最好采用() A.组内设计B.组间设计 C.拉丁方设计D.混合设计 5.ROC曲线的曲度越小,即离45度对角线越近,说明被试的辨别力()A.越强B.不变 C.越弱D.不确定 6.在迷宫学习实验中,不同组被试学习的迷宫的复杂程度不同,这里迷宫的复杂程度就是一种自变量。它属于下列哪种类型自变量() A.环境自变量B.任务自变量 c.指导语自变量D.被试自变量 7.当刺激强度提高时,产生一个j.n.d所必需的绝对变化增量就()A.增大B.减小 C.不变D.不确定 8.在一条ROC曲线上,随着击中率的增加,被试的感受性会()A.提高B.降低 c.不变D.不确定 9.在方差分析之后还要对实验中的各个总体进行两两比较,这种比较称为()A.简单效应检验B.事后检验 c.主效应检验D.交互作用检验 10.在用平均差误法测量视觉长度差别阈限时,被试从长于和短于标准刺激处开始调节的次数应各占一半,这是为了消除() A.习惯误差B.时间误差 C.空间误差D.动作误差 二、多项选择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2分,共1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至少有两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选出并将“答题卡”的相应代码涂黑。错涂、多涂、少涂或未涂均无分。 1 1.根据观察场景的不同,可以将观察法分为()

实验心理学历年试题

2007年北京自考实验心理学试卷 一、单项选择题(1*10) 1、用平均差误法测量感觉阈限容易产生(B ) A时间误差和空间误差B空间误差和动作误差 C定势的作用D习惯误差和期望误差 2、在用恒定刺激法测定差别阈限,只允许被试作两类回答时,计算差别阈限时相等地带的下限是(B ) A50%感觉弱于标准刺激的比较刺激B25%感觉重于标准刺激的比较刺激 C50%感觉等于标准刺激的比较刺激D50%感觉等于标准刺激的比较刺激 3、卡特尔制作天文学家声望顺序的顺序量表用的是(D ) A对偶比较法B数量估计法 C差别阈限法D等级排列法 4、当用对偶比较法制作一个对5种儿童服装喜爱程度的顺序量表时,让被试比较的样品对数有多少?(包括为了消除可能产生的空间误差需要增加的对数)(C ) A 10对 B 15对 C 20对 D 30对 5、反应时与刺激强度之间的关系表现为(D ) A反应时不受刺激强度变化的影响 B随着刺激强度的增加反应时逐渐缩短 C随着刺激强度的增加反应时逐渐延长 D随着刺激强度的增加反应时逐渐缩短,达到极限时反应时就不再发生变化了 6、用混色轮产生的颜色混合是(B )

A色光的混合B相减的混合 C颜料的混合D色调混合 7、等响度曲线上的每一条线代表一个响度等级,其单位为(D )A分贝B色C美D方 8、记忆广度是(B ) A9个以上的项目B7±2 C无限的D21个比特 9、对两种过程记忆理论强有力支持的实验是(A ) A系列位置效应的实验B汉字特征抽取的实验 C插入材料对倒摄抑制影响的实验D加工层次对记忆影响的实验10、许多研究证实,赞琼的假设是正确的,即(C ) A当任务容易的时候其他人在场改善操作 B当任务困难的时候其他人在场改善操作 C其他人在场增加了被试主导反应的可能性 D其他人在场增加了被试非主导反应的可能性 二、多项选择题(1*5) 11、为了消除组间设计的缺点可以采用的方法有(AB ) A匹配被试B随机分配被试 C完全平衡的方法D拉丁方的方法 12、触觉适应表现为在刺激物的持续作用下(AC ) A触觉感受性的降低B触觉的完全消失

实验心理学题库整理版

一、准实验设计 准实验设计:未对自变量实施充分的控制,但使用真实实验的某些方法整理、搜集、统计分析数据的研究方法。 单组时间序列设计 1.设计方案:对一组被试先进行周期性测量,之后引入实验处理X,然后再进行一系列周期性的测量。比较插入实验处理前后测量的变化趋势,从而推断实验处理是否产生效果。 2.优点:1.可以较好的控制“成熟”因素对实验处理效果的影响。在O1~O8的系列测量过程中,相邻两次测量的时间间隔基本相同,可以认为在每个时间间隔内“成熟”的发展基本相同。2. 可以有效的控制测验因素的干扰。由于每个被试的成绩都是经过反复测验而得到的一系列结果,这样就能够降低由于只做一次测验而出现的有偏样本成绩的概率,可以有效地减少测量偏差。3.缺点:1、由于无对照组,因而不能有效地识别和控制伴随实验处理发生的偶发事件的影响,不能排除那些与实验处理同时出现的附加变量的影响。2、多次实施前测往往会降低或增加被试对实验处理的敏感性,从而在被试身上产生作用而影响其实验处理后的测量成绩。 4.注意事项:1、研究中要保持实验情境的相对稳定,减少不必要的条件变化对实验结果的干扰。 2、通过单组时间序列设计实验不能得到最后的、确定性的结论,如果想得到肯定的因果关系结论,应选用有控制组参加的实验设计。 3、由于研究中对实验条件控制不是很严格,因此研究者应充分考虑那些突发的或随意事件,详细记录研究中伴随的各种事件,这有利于对结果作出更符合实际的科学评估和解释。 单组相等时间样本设计 1.设计方案:对一组被试连续抽取多个相等的时间样本,即选择完全相等的多个时间段,在其中的一个时间样本中实施实验处理,而在后续的另一个时间样本中并不实施实验处理,并通过对两种时间样本的观测分数之间的差异分析来比较实验处理的准实验设计。 2.数据分析:可对结果做三方面的检验:1.处理条件与无处理条件间的比较,以考察存在处理效应的可能性;2.分别在有处理条件下和无处理条件下考察时间因素的简单效应,这主要是分析研究中的时间效应或顺序效应; 3.分析实验处理与处理顺序的交互效应,以考察在时间序列中不同处理的不同效应。 3.优点:在控制影响内部效度的因素方面是完全有效的,如能较好控制“历史”作用的影响。 4.缺点:1.采用单组设计,实验处理后再重复进行做过的测验可能会增加或降低实验处理实验安排中,实验处理的间断出现会使被试产生新异感,并暴露实验目的,由2.的敏感性。. 此产生实验的霍桑效应。3.实验的重复进行也会产生一系列的顺序效应。 多组不相等组前后测设计 1.设计方案:先将实验组和控制组接受前测,然后给实验组处理,再对这两组被试进行后测。 2.优点:首先,增添了控制组,从而控制了历史、成熟、测验等因素的干扰。其次,前测可以了解实验处理实施前的初始状态,从而也就对选择有了初步的控制。 3.缺点:1.实验组与控制组是不对等的,因而选择与成熟、选择与实验处理的交互作用可能会降低效度。2.不能证明实验处理的长期效应。 多组不等组前后测时间序列设计 1.数据分析:方法1.求出实验组和对照组的前测成绩的平均数,以及实验组和对照组的后测成绩的平均数;然后求出实验组前测成绩和后测成绩平均数的差异,以及对照组前测成绩和后测成绩平均数的差异。采用独立样本的t检验对实验组差值和对照组的差值进行比较。方法 2.回归直线方程。 2.优点:1.既能对一组的一系列的观测成绩的变化趋势进行了解,也能对两组的前测和后测的系列观测成绩的趋势进行比较,以估计实验处理的效果。2.实际使用较多的一种比较完善的准实

实验心理学练习题

实验心理学练习题 一、填空 1. 现代心理学是一个非常庞大的学科体系,包含有许多心理学分支,例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 、__ ____ 、________ 、____ __、______ 等等。 2. 额外变量是使实验结果发生混淆的主要根源。对额外变量的控制,通常采用以下几种方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当机体处于某种情绪状态时,其内部会发生一系列的_________,测量这些___ ___的指标就是生理指标。 4. 被试内设计是_______ ___须接受自变量的_ _______的处理。 5. 当我们走进电影院,最初什么也看不见,需经过一段时间才逐渐适应,并能区分周围物体的轮廓。这种在_________下的感受性_________的过程,称为_________。 6. ________针对传统的感觉记忆方法的某些缺点,设计了部分报告法,它弥补了以前那些用全部报告方式研究感觉记忆的缺陷,结果他首次发现了被试感觉记忆量为_______。 7. 语图仪是能将______或______分析为组成成分频率,显示频率-强度-时间型式变化的仪器,它能形象地图示________________。 8. 多自变量实验是指在一个实验中包含_______的自变量的实验。它具有三个明显的优点: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 9. 人从暗处到亮处,眼睛大约经过______ _就能适应,这是__ _____。此种适应时,眼的感受性不是___ __,而是___ ___,与__ _____正好相反。 10. 闪光临界融合频率是人眼对光刺激________的指标,最早是用____________进行测定的。 11. 在刺激变量中,对反应时间影响比较大的因素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 12. 阿特金森和希夫林提出了记忆的多存贮模型。该模型把记忆看作是一个系统,按照信息在系统内储存的时间可以划分为三个不同的子系统:__________、短时记忆和长时记忆。 13. 变量是指在___________或__________可变的事物的___________。在实验中实验者_________、__________的变量称为自变量;由操纵而引起的被试者的__________称为因变量。 14. 科学的探索,大致可分为两阶段或两个类型。第一阶段是探明规定某个行为的条件,第二个阶段是探明哪些条件与行为之间的函数关系。与这两个阶段相对应,可以把实验分为两种类型: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 15. 当一个自变量产生的效果在第二个自变量的________ _不一样时,就发生了_____ _。 16. _______(reaction time, 简称RT),它是一个专门的术语,不是指____________的时间,而是指______施于有机体之后到___________开始所需要的时间。 17. 基于感觉阈限的操作定义,__________设计了三种测量感觉阈限的方法——__________、恒定刺激法和___________。这些方法后来被统称为__________。 18. 由于信号检测论在___________与_____________之间作出区分,因此,它能够分析不同被试、不同操作条件下的反应敏感性;同时,还能够分析操作的恶化是因为敏感性下降,还是因为反应偏向的变化,并根据这些分析的资料对操作进行改进。 19. 接受者操作特性曲线,简称ROC曲线,在心理学上又称为_____________,这就是说,曲线上各点反映着___________,它们都是对同一信号刺激的反应,不过是在几种不同的判定标准下所得的结果就是了。 20. 从量表有无相等单位和有无绝对零点来分,心理量表可分为顺序量表、等距量表和

考研心理学统考心理学专业基础综合(实验心理学)-试卷18

考研心理学统考心理学专业基础综合(实验心理学)-试卷18 (总分:54.00,做题时间:90分钟) 一、单选题(总题数:12,分数:24.00) 1.单项选择题(分数: 2.00)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2.“时距信息的加工机制及其通道效应的实验研究”一文标题显示,作为自变量的是( )。 (分数:2.00) A.时距信息√ B.加工机制 C.通道 D.实验 解析: 3.做一个心理学研究,首先需要考虑的是( )。 (分数:2.00) A.研究课题√ B.实验设计 C.变量的控制 D.因变量的指标 解析: 4.涉及人类被试的实验心理学研究必须遵循以下伦理道德,除了( )。 (分数:2.00) A.保障被试的知情同意权 B.保障被试的退出自由 C.保密原则 D.给被试一定的被试费用√ 解析: 5.随着时间的经过,被试内部历程发生改变,而影响了实验结果的真实性,这是指( )。 (分数:2.00) A.历史 B.选择 C.成熟√ D.亡失 解析: 6.在心理学实验中,要求特征是影响实验效果的因素之一,反映要求特征的典型例子是( )。 (分数:2.00) A.Stroop效应 B.练习效应 C.霍桑效应√ D.序列效应 解析: 7.练习与反应时间的关系相当密切,随着练习次数的增多,反应时会( )。 (分数:2.00) A.一直增加 B.一直减少 C.先增加然后趋于稳定√ D.先减少然后趋于稳定

解析: 8.唐德斯的减数法把反应分为三类,即A、B、C三种反应。其中A反应时也称( )。(分数:2.00) A.基线时间√ B.准备时间 C.选择反应 D.辨别反应 解析: 9.当噪音出现的条件下,被试作出“有信号”判断的概率,称作( )的条件概率。(分数:2.00) A.击中 B.漏报 C.虚报√ D.正确拒绝 解析: 10.有相等单位但没有绝对零点的量表是( )。 (分数:2.00) A.等级量表 B.顺序量表 C.等距量表√ D.比例量表 解析: 11.( )负责协调各子系统之间的活动,且与长时记忆保持联系。 (分数:2.00) A.视觉空间模板 B.语音环 C.中央执行系统√ D.加工系统 解析: 12.刺激物说的思想最早来源于( )。 (分数:2.00) A.行为主义 B.格式塔√ C.精神分析 D.人本主义 解析: 二、多选题(总题数:9,分数:18.00) 13.样本容量是由( )等因素决定的。 (分数:2.00) A.统计抽样的基本原理√ B.研究的内容√ C.采用的研究方法√ D.课题本身的客观条件√ 解析: 14.心理学实验中选择研究课题的原则有( )。 (分数:2.00) A.具有理论价值和应用价值√ B.充分的科学依据和实践依据√ C.创造性与创新性√

实验心理学的相关实验设计

1.设计一个多因素实验,要求有一个自变量与语言有关,一个与自变量与语言无关,分别说明: (1)你研究的问题; (2)自变量; (3)因变量; (4)变量控制; (5)实验材料的处理; (6)实验过程; (7)数据的统计处理。 答:(1)我研究的问题是:年龄与文章主题熟悉度对小学儿童阅读理解的影响。 (2)自变量 ①年龄(被试间变量),分三个水平:8岁(小学一年级儿童)、10岁(小学三年级儿童)、12岁(小学五年级儿童); ②文章主题熟悉度(被试内变量),分两个水平:熟悉(和儿童生活紧密相关的文章,如描述游乐园的文章)、不熟悉(儿童很难接触领域的文章,如论述某个生僻物理原理)。 (3)因变量 因变量为阅读理解成绩,对被试回答文章后选择题的情况进行评分,每道题答对计1分,答错或未答计0分,共30 题,满分为30分。每位被试的得分即阅读理解成绩。 (4)变量控制 ①儿童性别,控制方法:在同一个年龄选择同样数量的男生、女生; ②儿童智力水平,控制方法:排除智力水平太高或太低的儿童(教师评定); ③文章字数,控制方法:全部选择字数在400左右的文章,字数变动在20字之内; ④生字水平,控制方法:将生字控制在5~10个,生字指超出小学语文大纲的汉字。 (5)实验材料 ①与儿童生活紧密相关的文章3篇,每篇400字左右,包含生字5~10个每

篇文章后有5道针对文章内容的选择题,四选一,由五位资深语文教师共同编制; ②儿童很难接触领域的文章3篇,每篇400字左右,包含生字5~10个每篇文章后有5道针对文章内容的选择题,四选一,由五位资深语文教师共同编制。 (6)被试选择、材料分配与实验过程 共60人。 每个被试均阅读全部的6篇文章,阅读完每篇文章都要完成文章后的选择题,共限时40分钟,文章呈现的顺序在被试间按照拉丁方进行平衡。 (7)数据的统计处理 ①数据整理:删除得分在平均数上下三个标准差之外的被试数据; ②描述统计分析:计算出6个处理水平结合下被试得分的平均数和标准差; ③方差分析:使用SPSS软件分析主效应和交互作用。 如果因素一(年龄)主效应显著,再进行事后检验,判断差异主要存在于哪两个或三个因素之间。然后结合描述统计分析,得出显著大于或显著小于的结论。 如果因素二(文章主题熟悉度)主效应显著,则可结合描述统计分析,得出显著大于或显著小于的结论。 如果两因素交互作用显著,则分两个方向进行简单效应检验:在年龄三个水平上,分别对熟悉度两个水平之间差异的显著性进行检验,考察在年龄的哪一个或哪几个水平上,熟悉度不同的文章差异显著;也可以在文章主题熟悉度的两个水平上,分别对年龄三个水平之间差异的显著性进行检验,考察在主题熟悉度的哪一个或两个水平上,不同年龄个体的阅读理解成绩差异显著。 2.设计实验,说明咖啡是否对人的集中注意有影响? 答:(1)被试:北大在校大学生16名,年龄18~24岁,男女各8名,视力正

心理学题库 (2)

公共心理学复习材料 一·单选题 1.科学心理学诞生的标志是() A、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的建立 B、第一本心理学著作的问世 C、第一个心理学流派的形成 D、心理学名词的产生 [答案]A 2.被称为心理学之父的是() A、詹姆斯 B、冯特 C、铁钦纳 D、华生 [答案]B 3.()在德国莱比锡大学建立世界上第一个实验室,使心理学成为一门独立的科学。 A、詹姆斯 B、冯特 C、铁钦纳 D、华生 [答案]B 4.认为整体大于部分的相加,主张从整体上来研究心理现象拟理学派别是() A、格式塔心理学 B、人本心理学 C、认知心理学 D、社会心理学 [答案]A 5.主张抛开意识,探索刺激与反应之间联系的心理学派别是() A、行为主义 B、人本心理学 C、认知心理学 D、社会心理学 [答案]A 6.以神经生理学的研究结果为基础,对个体的心理和行为进行解释的心理学观点是()。 A、行为的观点 B、生物学的观点 C、现象学的观点 D、精神分析的观点 [答案]B 7.认为人类行为是由某种潜意识动机驱使的心理学观点是()。 A、行为的观点 B、生物学的观点 C、现象学的观点 D、精神分析的观点 [答案]D 8.用信息加工的观点来研究人的感觉、知觉、记忆、思维等心理过程的心理观点是()。 A、行为的观点 B、生物学的观点 C、现象学的观点 D、认知的观点 [答案]D 9.在控制的条件下系统地操作某种变量,研究该变量对其他变量所产生的影响,这种心理学研究的方法是()。 A、观察法 B、实验法 C、调查法 D、个案研究法 [答案]B 10.在觉醒状态下,人们所感觉到、意识到、体验到的心理现象称为()。

考研心理学统考心理学专业基础综合(实验心理学)-试卷21

考研心理学统考心理学专业基础综合(实验心理学)-试卷21 (总分:56.00,做题时间:90分钟) 一、单选题(总题数:12,分数:38.00) 1.单项选择题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2.拉丁方实验设计属于 (分数:2.00) A.被试内设计√ B.被试间设计 C.混合设计 D.对照组设计 解析:解析:ABBA法和拉丁方设计是被试内设计中平衡实验材料顺序误差的两种方法。因此本题选A。3.在一个2×2的被试内设计中,若每种处理使用30名被试,整个实验设计需使用的被试数是 (分数:2.00) A.30 √ B.60 C.90 D.120 解析:解析:在被试内设计中,每个被试接受所有的处理,因此每种处理使用多少被试,整个实验就需要多少被试,因此本题选A。 4.在一个3×2的混合实验设计中,被试间因素有3种水平,若每种处理使用30名被试,整个实验设计需使用的被试数是 (分数:2.00) A.30 B.60 C.90 √ D.180 解析:解析:在这个二因素混合实验设计中,被试间因素有3种水平,说明共有三个实验组,每个实验组在被试内因素上进行两种处理,使用同样的被试。因此,三个实验组共需90名被试。故本题选C。 5.在2×3的混合实验设计中,被试间因素有2种水平。在这个实验中,研究的因素有 (分数:2.00) A.2个√ B.3个 C.5个 D.6个 解析:解析:当实验设计用A×B表示时,说明研究的因素有两个,研究因素的数量与设计类型和每种因素涉及的水平数没有关系。因此本题选A。 6.在探讨情绪(积极情绪、中性情绪、消极情绪)、活动性质(丰富、单调)、估计方式(对正在发生的事件的评估、事后回忆)对时间估计的影响的一项研究中,其实验设计应是 (分数:2.00) A.二因素设计 B.三因素设计√ C.四因素设计 D.三水平设计 解析:解析:实验设计名称中的因素就是自变量。该研究中有三个自变量,因此是三因素实验设计。故本题选B。

实验心理学复习习题及答案..

欢迎共阅实验心理学 单选题 1.事后回溯设计是:前实验设计 2.在加因素法反应时中,刺激与数目选择反应时的关系是:线性关系 3.与古典心理物理学相比,信号检测论的优点是:能将辨别力与判断标准加以分离 4.补笔测验用来研究:内隐记忆 5.某小学90%以上的学生成绩在30分以下,这种现象是:地板效应 6.注意研究中,所使用的双作业操作范式应遵循的原则:互补研究 7.铁钦纳在1901年出版了一部着作,其中对感知觉的研究和心理物理法进行了大量论述,并致力于将实验心理学建立成一个新的学科体系,该着作是:《实验心理学》 8.依据误差对阈限进行间接测量的方法是:平均差误法 9.A、B、C反应时比较:B>C>A 10.支持知觉直接性观点的是:“视崖”知觉实验 11.动作稳定测量仪(九洞仪)可用于考察:情绪特征 12.华生做的儿童恐惧实验中,采用的研究方法是:刺激---反应法 13.通常用来测量个体距离判断水平的仪器是:深度知觉仪 14.学习一系列单字后,把学过的与未学过的单字随机混在一起,并呈现给被试,要求被试辨认出学过的单字。这种检查记忆效果的方法是:再认法 15.在试验研究中,衡量自变量与因变量关系明确程度的是:内部效度 16.在心理学实验研究中要选取多种指标来评价实验研究的成败,这些指标是:效度和信度 17.信号检测论实验的方法有:评价法和有无法 多选题 1.有人想检验课堂教学中屏幕上呈现的四种类型的文字颜色与背景色搭配是否影响学生的学习效果,结果没有发现这四种搭配类型的学习效果之间存在差异。可能的解释是A.文字颜色与背景色搭配本来就与学习效果无关B.所挑选的文字颜色与背景色的四种搭配类型之间差异过小C.对学习效果的测量不准确D.授课教师的差异削弱了文字颜色与背景色搭配类型的影响效果 2.记忆研究中,材料呈现方法有:全部呈现法、提示法、对偶联合法 3.等响曲线反映的响度听觉特点有:频率是影响响度的一个因素、不同频率的声音有不同的响度增长率、声强提高,响度级也相应增加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