铜绿假单胞菌治疗策略

铜绿假单胞菌感染治疗策略

铜绿假单胞菌作为一种条件致病菌常定植于正常人的呼吸道,皮肤粘膜以及医疗设备等处。当患者免疫力低下,长期使用广谱抗生素,糖皮质激素及接受吸氧、气管插管机械通气时,铜绿假单胞菌大量繁殖,往往导致严重下呼吸道感染。因为铜绿假单胞菌的耐药及复发率高,故临床治疗较为困难。为更好地预防和控制医院感染,建议应采取以预防为主,加强对铜绿假单胞菌的耐药性监测,及早进行菌株鉴定和药敏检测,避免大量和长期使用同一类型的抗菌药物,并规范抗菌药物的应用,具体措施如下:

一、阻断病原菌播散

医院加强对高危患者的病原菌监测,尤其将下列患者列为目标监测的重点:住在ICU、接受过广谱抗菌药物治疗或抗菌药物治疗效果不佳的患者,留置各种导管以及合并慢性基础疾病的患者。对目标监测患者进行主动筛查和定期监测,及时发现、早期诊断铜绿假单胞菌感染与定植患者。如:患者的呼吸道长期定植铜绿假单胞菌,到多家医院就诊导致其克隆传播,致使不同医院间存在同一克隆株的PA,因此,加强对铜绿假单胞菌定植患者的监控,是控制克隆株播散的关键。有文献报导PA克隆朱主要在ICU病房流行,原因可能为ICU住院患者病情重、自身免疫力低下,多接受过侵入性治疗,因此,加强病区(尤其是重点科室)的消毒、隔离和监控工作,阻断外源性传播媒介,是有效控耐药PA在医院感染发生和流行的重要途径。

二、加强监测抗铜绿假单胞菌的药物及其敏感性

目前可用于治疗铜绿假单胞菌感染的药物基本有六类:青霉素类、头孢菌素类、碳青霉烯类、单环β-内酰胺类,氨基糖苷类和喹诺酮类,另外多黏菌素类(如黏菌素,多黏菌素B)以及磺胺类(甲磺灭脓、磺胺嘧啶银)主要用于铜绿假单胞菌的局部感染的治疗。多黏菌素B也用于难治性的铜绿假单胞菌感染的全身治疗。2011年中国C H IN E T铜绿假单胞菌耐药性监测显示铜绿假单胞菌对阿米卡星的耐

药率最低,为14.3%,对头孢哌酮和氨曲南的耐药率最高,分别为31.7%和38.9%,对其他抗菌药物的耐药率为19~30%,耐药率从低到高依次为:阿米卡星<头孢吡肟<头孢他啶<头孢哌酮一舒巴坦<环丙沙星<哌拉西林一他唑巴坦<庆大霉素<美罗培南<亚胺培南<哌拉

西林<头孢哌酮<氨曲南。

(1)青霉素类药物包括哌拉西林、哌拉西林/他唑巴坦、美洛西林、替卡西林、替卡西林/克拉维酸,其中以哌拉西林最常用于铜绿假单胞菌导致的肺部感染。

(2)头孢菌素类药物包括头孢他啶、头孢吡肟、头孢哌酮、头孢匹胺是铜绿假单胞菌的敏感药物。头孢他啶是目前针对铜绿假单胞菌作用最强的药物,头孢吡肟对铜绿假单胞菌的作用与头孢他啶相似,头孢哌酮对铜绿假单胞菌有良好的抗菌作用,可用于铜绿假单胞菌感染的联合治疗用药,头孢匹胺对铜绿假单胞菌的作用与头孢哌酮和哌拉西林相似或略优。

(3)碳毒霉烯类药物该类药物抗菌谱特别广,抗菌活性强。治疗PA感染应首选敏感药物碳青霉烯类,并且初始剂量宜大,以增强其

迅速的杀菌能力和延长药物浓度依赖性的药物后效应。

(4)单环β-内酰胺类药物该类药物包括氨曲南,对铜绿假单胞菌的作用低于头孢他啶,与庆大霉素相近,可对抗金属酶。

(5)氨基糖苷类药物该类药物包括妥布霉素、庆大霉素、阿米卡星,铜绿假单胞菌对氨基糖苷类药物的敏感性依次为阿米卡星>妥布霉素>庆大霉素,因此,对庆大霉素、妥布霉素耐药的菌株对阿米卡星可能敏感,氨基糖苷类药物常用于铜绿假单胞菌感染的联合治疗用药。协同效果最好的是阿米卡星与头孢他啶组合。

(6)喹诺酮类药物该类药物包括环丙沙星、左氧氟沙星、诺氟沙星,对铜绿假单胞菌都有较好的抗菌活性,其中环丙沙星优于同类其他药品。

(7)其他类药物磷霉素结构独特、耐酶、抗菌机制特异,有抗铜绿假单胞菌的作用,但抗菌活性不强。

三、药物治疗

具有抗假单胞菌活性的药物包括抗假单胞菌青霉素及其与β- 内酰胺酶抑制剂复合制剂(替卡西林、羧苄西林、哌拉西林、美洛西林、阿洛西林、哌拉西林一他唑巴坦、替卡西林。克拉维酸)、抗假单胞菌头孢菌素及其与β- 内酰胺酶抑制剂复合制剂(头孢他啶、头孢哌酮、头孢吡肟、头孢哌酮- 舒巴坦)、抗假单胞菌碳青霉烯类、氨曲南、抗假单胞菌喹诺酮、氨基糖苷类、磷霉素及多黏菌素等。

1.目前推荐用于治疗铜绿假单胞菌的药物

1.1 β内酰胺类抗生素

(1)半合成青霉素类:哌拉西林。

(2)第三代头孢菌素:头孢哌酮、头孢噻肟、头孢匹胺、头孢他啶等。

(3)碳青酶烯类:亚胺培南/西司他丁、美罗培南、比阿培南、多尼培南等。

(4)第4代头孢菌素:近年来新开发的头孢立定最突出的特点是具有极强的抗铜绿假单胞菌活性,其作用是氨曲南的4倍,是头孢他啶的4~16倍。

1.2 β内酰胺类抗生素与β内酰胺酶抑制剂组成的复方抗生素(1)安灭菌:阿莫西林+克拉维酸。

(2)特美汀:替卡西林+克拉维酸。

(3)舒普深:头孢哌酮+舒巴坦。

(4)特治星:哌拉西林+他唑巴坦等。

1.3 氨基糖苷类抗生素

(1)阿米卡星。

(2)妥布霉素等。

1.4 氟喹诺酮类

(1)环丙沙星。

(2)氧氟沙星。

(3)氟罗沙星等。

2. 目前推荐用于铜绿假单胞菌感染的治疗方案

2.1 轻度感染,使用哌拉西林(或环丙沙星)+妥布霉素。

2.2 中~重度感染,采用上诉3代头孢菌素+阿米卡星。

2.3 极严重或伴有免疫功能受损的患者采用亚胺培南(或氨曲南)+阿米卡星。

2.4 联合应用β内酰胺类(如头孢吡肟、头孢他啶或氨曲南)和氨基糖苷类抗生素(如阿米卡星)对铜绿假单胞菌有协同作用。铜绿假单胞菌对这两类药物有交叉耐药的菌株仅占1.3%。

2.5 头孢吡肟与氨曲南合用,对铜绿假单胞菌有协同作用。

2.6 联合应用阿奇霉素和氟罗沙星。因为阿奇霉素虽然本身无抑制铜绿假单胞菌的作用,但可抑制该菌生物被膜的形成,增加氟罗沙星对生物被膜的渗透性,提高后者抗铜绿假单胞菌的作用。

2.7 局部用药。经纤支镜反复做支气管肺泡灌洗,或经雾化器吸入方式局部给予阿米卡星或头孢他啶,可作为铜绿假单胞菌肺炎的一种辅助疗法。

2.8 铜绿假单胞菌噬菌体是一种生态制剂。它是细菌病毒,具有高度特性,能在细菌胞内繁殖,最终将菌细胞裂解。临床上已将其用于呼吸道和皮肤等处治疗铜绿假单胞菌的感染。

对于非多重耐药铜绿假单胞菌感染或病情较轻的患者可采取具有抗假单胞菌活性抗菌药物的单药治疗,通常采用B- 内酰胺类抗生素,如酶抑制剂复合制剂(哌拉西林- 他唑巴坦、头孢哌酮- 舒巴坦)、头孢菌素类(头孢他啶、头孢吡肟)或碳青霉烯类(美罗培南、亚胺培南)。

氟喹诺酮类和氨基糖苷类可在β- 内酰胺类过敏或其他原因不能使用时采用,或作为联合治疗用药。对多重耐药铜绿假单胞菌感染或重症患者常需要以敏感的β- 内酰胺类抗生素为基础的联合治疗,并尽可能避免患者近期使用过的抗菌药物。β- 内酰胺类抗生素与氨基糖苷类或氟喹诺酮类抗菌药物联合可提高对铜绿假单胞菌的抗菌活性,荟萃分析结果显示,联合用药组病死率均低于单药治疗组。

铜绿假单胞菌肺炎治疗的国内外指南常推荐联合用药,包括抗假单胞菌β- 内酰胺类+ 氨基糖苷类,或抗假单胞菌β- 内酰胺类+ 抗假单胞菌喹诺酮类,或抗假单胞菌喹诺酮类+ 氨基糖苷类;也可采用双β- 内酰胺类联合治疗。而对碳青霉烯类耐药尤其是广泛耐药或全耐药铜绿假单胞菌的肺部感染,国外推荐上述联合的基础上再加多黏菌素的治疗。针对铜绿假胞菌肺炎初始治疗的抗菌药物选择见下表(肝功能正常成年患者给药方案):

(a一般作为青霉素过敏患者的备用药物,b应调整剂量使血清谷浓

度<1ug/ml;c应调整剂量使血清谷浓度<4-5ug/ml)

抗假单胞菌青霉素类和头孢菌素类及其与酶抑制剂复合制剂均属于

时间依赖性抗生素,血清药物浓度高于MIC 的时间%(T>MIC%) 与临床疗效密切相关。这类药物需日剂量分3-4 次给药,以加强

杀菌作用和提高临床疗效。碳青霉烯类可通过延长滴注时间提高对铜

绿假单胞菌严重感染或耐药菌感染的疗效,如美罗培南可缓慢持续静

脉输注2-3 h。

氨基糖苷类药物是浓度依赖性抗生素,临床实施氨基糖苷类药

物日剂量单次给药方案来控制感染性疾病。环丙沙星和左氧氟沙星均

为浓度依赖性抗菌药物,左氧氟沙星日剂量单次给药,环丙沙星日剂

量分2-3 次给药。

美国临床实验室标准化研究所(CLSI)建议,对铜绿假单胞菌严重感染患者的治疗,用大剂量抗假单胞菌青霉素或加酶抑制剂复合制剂,并推荐与氨基糖苷类或氟喹诺酮类联合应用。目前已发现十四、十五元环大环内酯类抗生素:红霉素、克拉霉素、阿奇霉素等在体外能抑制铜绿假单胞菌生物被膜的形成。喹诺酮类药物与大环内酯类无拮抗作用,在细菌生物被膜形成初期有较强渗透性。克拉霉素与加替沙星联合应用,在抑制铜绿假单胞菌生物被膜同时加强了抗菌药物的渗透性,起到了较好的杀菌作用。诺氟沙星也是一种铜绿假单细胞菌敏感性相对较高的抗菌类药物,对抗呼吸道感染效果明显,与阿奇霉素以及哌拉西林联合使用后,可进一步增强整体药效。三联用药对铜绿假单细胞菌的抑制力度明显更强,整体用药效果明显增强。

四、掌握目前PA耐药趋势

铜绿假单胞菌临床感染类型分为菌血症、肺炎、烧伤和手术部位感染、脑膜炎、眼科术后感染和泌尿道感染。随着PA耐药率增加,且呈多重耐药,其趋势是:对碳青霉烯类仍最敏感,但敏感率已经下降甚至明显下降;头孢哌酮/舒巴坦钠和哌拉西林/三唑巴坦对PA显示较好抗菌活性;头孢他啶和头孢吡肟抗PA活性与碳青霉烯类相仿或略优;喹诺酮类对PA耐药率不断增加,而氨基糖苷类仍保留较好活性。在我国,因为头孢哌酮/舒巴坦钠和头孢他啶对PA的良好抗菌活性,在尚未威胁生命的中重度感染可以作为首选药物。

五、研发新药

针对耐药PA的耐药机制探索新的药物作用靶点,如:作用于外排泵系统的外排泵抑制剂(1)CCCP是最典型的质子泵抑制剂,通过抑制细菌细胞膜主动外排系统能量来源的跨胞浆膜质子浓度梯度,来破坏外排系统的主动外排作用,使药物在细菌体内的蓄积浓度增加。(2)植物来源外排泵抑制剂研究发现,粉防己碱能够使多药耐药的铜绿假单胞菌对氧氟沙星的耐药性明显降低,不同浓度的粉防己碱在与铜绿假单胞菌作用不同时间后,原来的M IC值可以降低23倍~27倍。可以考虑将主动外排泵抑制剂粉防己碱作为一种治疗耐药铜绿假单胞菌辅助药物,增强铜绿假单胞菌对氧氟沙星的敏感性,从而提高抗菌药物疗效。(3)有研究发现不同浓度穿心莲内酯可在mRNA 水平抑制铜绿假单胞菌外排泵MexA B-OprM的表达,使其恢复对抗菌药物的敏感性。(4)近来研究还发现了一种新的外排泵抑制剂:MC-207,110。这是一种广谱的泵抑制剂,对铜绿假单胞菌所有四类外排泵均有抑制作用。因此,外排泵抑制剂可和抗生素联合应用于抗菌治疗。

泛耐药的铜绿假单胞菌与鲍曼不动杆菌感染的防治策略

泛耐药的铜绿假单胞菌与鲍曼不动杆菌感染的防治策略 鲍曼不动杆菌和铜绿假单胞菌是医院感染中最常见的条件致病菌,近年来临床上出现了泛耐药菌株日趋增多,给临床治疗带来了极大困难,笔者就泛耐药的铜绿假单胞菌和鲍曼不动杆菌的流行病学、耐药机制、基因分型、防治对策及病原治疗等作了综述。 标签:铜绿假单胞菌;鲍曼不动杆菌;泛耐药 近年来随着广谱抗菌药物、糖皮质激素、免疫抑制剂等的应用以及介入性医疗操作,铜绿假单胞菌和鲍曼不动杆菌成为医院感染和机会感染的主要病原菌,并且临床上泛耐药的铜绿假单胞菌和鲍曼不动杆菌日趋增多,给临床治疗带来了极大困难。鲍曼不动杆菌是医院感染中最常见的条件致病菌,多重耐药菌比例可高达70%以上,泛耐药菌比例可高达50%以上,泛耐药铜绿假单胞菌的发生率由4.6%上升至14.3%,最高可达到42.1%。笔者就泛耐药的铜绿假单胞菌和鲍曼不动杆菌的流行病学、耐药机制、基因分型、防治对策及病原治疗等问题作一综述。 1 泛耐药菌定义及流行病学 泛耐药铜绿假单胞菌(PDRPA)和泛耐药鲍曼不动杆菌(PDRA)是指分离菌株对临床常用药物绝大部分或全部耐药,但多黏菌素类除外。鲍曼不动杆菌和铜绿假单孢菌同样都是需氧的不发酵糖类的革兰阴性杆菌,广泛分布于自然界,属于条件致病菌,医院中呼吸机、蒸馏水容器、瓶装水、静脉营养液、湿化器吸引管、冲洗液人工通气装置等可能受到该菌污染。其还是住院患者常见的病原体,尤其是有免疫缺陷和ICU监护室的患者。主要引起医院获得性肺炎,尤其是呼吸机相关肺炎、菌血症、尿路感染、伤口感染、继发性脑膜炎,亦可引起腹膜炎、心内膜炎、眼内炎等。 2 铜绿假单胞菌和不动杆菌属的耐药机制 2.1 β-内酰胺酶 铜绿假单胞菌和不动杆菌属均可产生染色体介导头孢菌素酶(AmpC酶),某些抗生素的应用可能选择出抑制高产AmpC酶的突变株导致铜绿假单胞菌对哌拉西林、第3代头孢菌素等多种抗生素耐药。此外这两种菌尚可产生多种其他J3一内酰胺酶以及丝氨酸或金属碳青霉烯酶(IMP、VIM酶)等。 2.2细菌外膜蛋白改变 细菌外膜蛋白改变使抗生素进入细菌体内的量减少。 2.3 氨基糖苷类钝化酶

铜绿假单胞菌下呼吸道感染的治疗策略和治疗方案(2022版)

铜绿假单胞菌下呼吸道感染的治疗策略和治疗方案(2022 版) 缩写:PA:铜绿假单胞菌;CAP:社区获得性肺炎;HAP:医院获得性肺炎;VAP:呼吸机相关性肺炎;CRPA:碳青霉烯类耐药铜绿假单胞菌;DTR-PA:难治耐药性铜绿假单胞菌;MDR-PA:多重耐药铜绿假单胞菌;CF:囊性纤维化。 1、铜绿假单胞菌(PA)下呼吸道感染的治疗目标(1)治疗目标:包括清除病原体、消除炎症、缓解症状和保护肺功能等。治疗终点应基于患者的基础疾病、临床表现、实验室和影像学检查以及病原体检查等指标进行综合判断。(2)对于 PA 引起的CAP 和 HAP 等急性感染,治疗目标包括症状和体征缓解或消失,实验室检查基本恢复正常,感染部位的病原菌清除,后期影像学随访病灶明显消散。(3)对于PA 引起的慢性下呼吸道感染,治疗目标除了改善症状、尽可能清除PA 以外,还包括减少后续的急性加重风险,维持或改善肺功能和生活质量。 2、PA下呼吸道感染的治疗原则(1)基于临床特征和药敏检测结果,选择抗PA 活性强的抗菌药物,进行单药或联合治疗。对于MDR-PA 下呼吸道感染如存在敏感药物且其肺内药物分布充分,可予以单药治疗,否则应选择抗PA 活性较强的药物联合治疗。对于DTR-PA 感染或结构性肺病的PA 慢性感染,吸入抗菌药物可作为静脉或口服治疗的补充。(2)根据药PK/PD理论选择充分的给药剂量、频次和恰当的用药方式。治疗PA 感染的抗菌药物剂量通常高于治疗其他革兰阴性菌感染的剂量。在达到治疗目标的同时,尽可能减少抗菌药物的不良反应和附加损害,避免形成定植菌,减少产生治疗相关的耐药菌。(3)在抗 PA 治疗过程中,应动态评估疗效和 PA 耐药状况,并根据疗效和耐药性的变化合理调整抗菌药物。(4)重视气道廓清、改善氧合、营养支持和保护脏器功能等抗感染以外的综合治疗。

铜绿假单胞菌最新治疗药物

铜绿假单胞菌(Pseudomonas aeruginosa)是院内获得性感染的常见致病菌,耐药率高 、耐药机制复杂,所致感染可供选择的抗菌药少,治疗极为困难。通常以一种β-内酰胺类抗 生素(酰脲类青霉素,头孢他啶,亚胺培南)为基础,联合氨基糖苷类或氟喹诺酮类抗菌药 进行治疗,但细菌清除率低,临床疗效尚待改进。因此迫切需要研究开发新的抗铜绿假单胞 菌药物。目前已经涌现出多种对铜绿假单胞菌更为有效的抗菌药。 1 β-内酰胺类抗生素 青霉素类 以哌拉西林为代表的酰脲类青霉素有抗铜绿假单胞菌活性,但由于抗菌活性低(仅 为头孢他啶的1/2~1/4)和耐药率高,临床应用受限。近年经过结构改造出现了一些仅针 对革兰氏阴性菌的窄谱青霉素类抗生素,其中6α-甲酰胺基青霉素福米西林(fomidacillin ,BRL36650)对铜绿假单胞菌的活性较强(MIC90≤2 mg/L),强于哌拉西林、氨曲南和头 孢他啶;有较好的酶稳定性,对质粒介导的TEM-1、TEM-2、OXA-2、PSE-4、SHV-1和染色体介导的Sabath-Abraham酶稳定,其临床价值正在评价。 第四代头孢菌素 第三代头孢菌素中头孢他啶是经典的抗铜绿假单胞菌药物,但活性仍不尽人意,且 耐药菌株迅速增加。一些对铜绿假单胞菌活性增强或对目前耐药菌株有效的第四代头孢菌素 已经涌现,部分品种已用于临床。 头孢瑞南头孢瑞南(cefluprenam,E-1077)是在头孢母核的3-位引入丙烯氨基, 7-位侧链引入氟甲氧亚氨基而获得的新注射用头孢菌素,对铜绿假单胞菌的活性较头孢他啶 和头孢匹罗强约2~4倍。已完成的临床研究证实为有效的抗铜绿假单胞菌药。 头孢克定头孢克定(cefclidin,E-1040)是目前抗铜绿假单胞菌活性最强的第四 代头孢菌素之一。其体外活性较头孢他啶强4~16倍,且对头孢他啶或亚胺培南耐药株高度敏 感(MIC90分别为6.25和3.13 mg/L。较其它第四代头孢菌素活性增强的原因在于其不仅对染 色体介导的头孢菌素酶稳定,而且亲水性好、对细菌细胞膜穿透性增强。 含儿茶酚的第四代头孢菌素含儿茶酚取代基的第四代头孢菌素是开发研究的热点, 有被称为"第五代"之势。其中GR69153、LB10522、Ro09-1428、Ro09-1227和RU-59863对铜绿假单胞菌抗菌作用增强且对耐药菌株更有效,其作用机制可能有:(1)通过依赖tonB的铁 转运系统进行跨膜转运,绕过了抗生素摄取的渗透屏障;(2)对β-内酰胺酶更稳定。GR69 153 的抗铜绿假单胞菌活性约为头孢地啶的2~4倍,而LB10522的活性是头孢他啶的16~32 倍且药物动力学特性好以及酶诱导活性低。约99%铜绿假单胞菌临床分离株对Ro09-1428敏 感;且因其对PBP3亲和力更好,所以体外活性极为出色,远强于头孢他啶,稍强于头孢克定 。RU-59863对β-内酰胺酶很稳定,对铜绿假单胞菌的体外活性较强(MIC900.5mg/L),耐 环丙沙星、氨基糖苷类和头孢他啶的多重耐药性铜绿假单胞菌株也对其高度敏感,有望成为 治疗难治性铜绿假单胞菌感染的有效药物。 碳青霉烯类

多重耐药铜绿假单胞菌与不动杆菌治疗策略

多重耐药的鲍曼不动杆菌治疗探索 中国医学科学院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北京协和医院加强医疗科 石岩刘大为教授 随着抗生素的广泛应用, 细菌耐药问题日趋严重。其中,不动杆菌对抗生素的敏感性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出现了多重耐药株(MDR),因其表现出高度的耐药性,我们可能面临着无药可治的局面,故而这一问题引起了广泛的关注。本篇仅就其耐药发展趋势、治疗选择及面临的问题进行探讨。 不动杆菌耐药发展趋势 不动杆菌属是一种非发酵糖的革兰阴性杆菌,其中鲍曼不动杆菌是最常见的条件致病菌, 它广泛分布于医院环境中,在高危人群中可引发严重的感染。同时不动杆菌属耐药机制复杂,易表现为多重耐药性, 又因其生命力强,可长期在医院内定植,易造成感染的爆发流行,故人们更加关注该菌的耐药趋势及引发的感染。自1991年纽约首次爆发多重耐药的鲍曼不动杆菌(MDR-Ab)感染后,该菌的耐药日益严重。2000年,来自SENTRY的调查显示,该菌对一线药物碳青霉烯类的耐药率从2%上升至46%~54%[1]。这一事件成为全球性的标志事件。此后该菌的耐药性仍在飞速进展,1998年台湾国立大学医院分离出对目前常规检测的药物全耐药的不动杆菌,称之为泛耐药菌(PDR-Ab)。自此这一菌株在全球迅速增加。 该菌的耐药并非偶然,它与细菌耐药变迁的总体趋势一致。目前研究认为获得MDR-Ab感染的危险因素主要与患者病情严重程度、治疗干预强度、免疫力、基础心肺功能、接受多种侵袭性操作、机械通气、广谱抗生素使用等有关,这些决定了它在院内的分布以ICU、血液、移植、烧伤等病房多见。它主要引起医院获得性肺炎尤其是呼吸机相关性肺炎、菌血症、尿路感染、脑膜炎等,其中在机械通气患者中引起的下呼吸道感染已越来越受临床的关注。 该菌耐药变迁的重要意义在于: 对碳青霉烯类的耐药将意味着同时对多种抗生素耐药。不仅如此,随着PDR-Ab的出现,将有可能把我们真正推向无药可治的地步[ 2-4 ],故近年来掀起了如何应对这一严峻挑战的热潮。 所谓多重耐药株,是指对常用的7类抗假单胞菌的抗生素(包括: 抗假单孢

铜绿假单胞菌

铜绿假单胞菌(也称绿脓杆菌),为革兰阴性杆菌。在自然界分布广泛,对外界环境的抵抗力较其他细菌强,在潮湿环境能长期生存,对干燥也有较强的抵抗力。 资料表明,水与铜绿假单胞菌的存在联系紧密。医院内长期潮湿的地方及湿的物品是铜绿假单胞菌贮存的场所。水源污染主要来自人或动物排泄物、人肠道铜绿假单胞菌两个途径。铜绿假单胞菌在污染的水中可较长时间的存留,各种液体药剂,包括眼药水长期放置有可能被铜绿假单胞菌污染,消毒剂、手术器械浸泡液都可能成为铜绿假单胞菌的贮存场所。呼吸机湿化装置及导管可作为传播的直接媒介。 铜绿假单胞菌因其生物学特点,营养要求低,潮湿处易生长。大量资料表明医院内病人带菌率很高。人体本身是一个主要的铜绿假单胞菌贮存所,细菌主要存在人体较为潮湿的部位如腋下、会阴部、呼吸道和肠道等。本菌是医院内感染的主要病原菌之一,气管切开和插管、大面积烧伤、恶性肿瘤、免疫力低下、静脉插管及各种侵入性操作的患者易感染本菌,近年来住院患者感染的该细菌多为多重耐药菌,治疗上难度较大。 预防措施 1、铜绿假单胞菌感染的患者应实行接触隔离,住隔离病室,隔离标志明确、醒目,在隔离病房或者区域的入口处应配备手套、手消毒凝胶、隔离衣及外科口罩; 2、医务人员接触患者前,戴好口罩、帽子,穿隔离衣; 3、加强医务人员手卫生,接触患者血液、体液、污物后均应洗手。洗手提倡采用流动水洗手,如果手没有明显污染时,可以用消毒凝胶消毒双手;医务人员如手皮肤有破损,不宜护理此类感染性疾病的患者; 4、护士对患者导管的各项操作,应先从清洁的部位开始再到污染的部位,避免交叉污染,如进行可能产生气溶胶的操作(吸痰或雾化治疗、纤维支气管镜等)时必须戴标准外科口罩,必要时带保护性眼罩; 5、进行床旁检查(如便携式照片、心电图、B超)的仪器在检查完成后用消毒剂进行擦拭消毒; 6、如患者需离开隔离病室到医技科室做检查,主管医生应先电话通知该诊疗科室或在检查单上标注患者感染情况,检查完毕患者接触过的物体表面要及时进行消毒处理; 7、隔离病室患者接触过的一切物品,如被单、衣物、各类医疗器械、导管等应先行消毒处理,然后再清洁(洗)、消毒、灭菌; 8、严格医疗废物管理,患者用过的所有敷料、导管等废物须置入专用黄色医疗废物袋内、封口,锐利器具用后及时放入专用利器盒内,集中焚毁。 铜绿假单胞菌和不动杆菌属都是医院感染的重要病原菌。近年来临床上出现了两者对所有β内酰胺类及喹诺酮类抗菌药耐药的多重耐药株,造成治疗的极大困难。2004 年5 月美国匹兹

一例铜绿假单胞菌感染患者抗菌药物方案优化分析

一例铜绿假单胞菌感染患者抗菌药物 方案优化分析 一、案例背景知识简介 医院获得性肺炎(HAP)指在入院时未处于潜伏期而入院≥48小时后发生的肺炎。与社区获得性肺炎相比,HAP多数为定植菌和多重耐药(MDR)病原菌感染引起,常见的致病菌为铜绿假单胞菌、肺炎克雷伯菌、不动杆菌属等革兰阴性杆菌以及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等革兰阳性球菌。铜绿假单胞菌作为引起HAP常见的MDR 革兰阴性菌,对许多抗菌药物具有固有的耐药性,抗感染治疗策略复杂。在临床治疗时,除了选择对铜绿假单胞菌有效的抗菌药物联合应用外,按照抗菌药物PK/Pd理论正确使用抗菌药物也显得尤为重要。本案例拟通过一例铜绿假单胞菌感染HAP病例,基于氟喹诺酮类抗菌药物环丙沙星治疗方案优化,探讨抗菌药物PK/PD理论在抗菌药物治疗方案优化中的指导意义。 二、病例内容简介 患者,男性,96岁,体重60kg,主因间断性发热、咳嗽、咳痰2个月余入院。患者2010年8月20日突发意识模糊、左侧口角歪斜伴肢体力弱,于当地医院神经内科行颅脑CT示:脑栓塞;肺部CT示:双肺斑片状阴影,双侧胸腔积液;诊断为“心源性脑栓塞、肺部感染、双侧胸腔积液”,给予改善微循环、神经保护、抗感染等对症处理后,病情趋于平稳。9月8日患者出现发热,最高体温38℃左右,伴有咳

嗽,不能自主排痰,经口鼻吸痰可吸出大量白色黏痰,转入当地医院呼吸内科治疗。期间痰培养提示:金黄色葡萄球菌、铜绿假单胞菌,间断予以万古霉素、头孢哌酮舒巴坦治疗,症状有所缓解。住院期间因多次痰栓窒息导致再次发热,体温最高38.9℃,予以激素治疗,体温可降至正常。2010年11月18日为进一步诊疗入院。 既往史:肺结核病史(治疗不详);睡眠障碍30年,长期服用安眠药;冠心病、房颤病史30年;个人史、家族史无特殊。否认药物食物过敏史。 入院检查:体温36.6℃,脉搏72次/分,呼吸18次/分,血压140/80mmHg,双肺下叶呼吸音弱,双肺未闻及干湿性啰音。血常规:白细胞7.49×109/L,中性粒细胞 0.76,CRP 2.45ng/dl。血生化:血清白蛋白 28.9g/L,肌酐148.1μmol/L,尿素氮20.17mmol/L,钾3.31mmol/L,脑利钠肽前体15416pg/ml。胸部CT:双肺下叶可见大片状密度增高影,双侧胸腔积液。 入院诊断:①肺部感染,吸入性肺炎;②双侧胸腔积液性质待查; ③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④心律失常,永久性房颤;⑤心源性脑栓塞。 三、主要治疗经过及典型事件 患者高龄,既往有脑血管病史,伴有吞咽功能障碍,需鼻饲饮食,近3个月以来完全卧床,自主排痰能力差,多次痰液堵塞窒息,并致发热,吸入性肺炎可能性大。入院后治疗上主要给予哌拉西林/舒巴

铜绿假单胞菌治疗策略

铜绿假单胞菌治疗策略 Prepared on 22 November 2020

铜绿假单胞菌感染治疗策略 铜绿假单胞菌作为一种条件致病菌常定植于正常人的呼吸道,皮肤粘膜以及医疗设备等处。当患者免疫力低下,长期使用广谱抗生素,糖皮质激素及接受吸氧、气管插管机械通气时,铜绿假单胞菌大量繁殖,往往导致严重下呼吸道感染。因为铜绿假单胞菌的耐药及复发率高,故临床治疗较为困难。为更好地预防和控制医院感染,建议应采取以预防为主,加强对铜绿假单胞菌的耐药性监测,及早进行菌株 鉴定和药敏检测,避免大量和长期使用同一类型的抗菌药物,并规 范抗菌药物的应用,具体措施如下: 一、阻断病原菌播散 医院加强对高危患者的病原菌监测,尤其将下列患者列为目标 监测的重点:住在ICU、接受过广谱抗菌药物治疗或抗菌药物治疗 效果不佳的患者,留置各种导管以及合并慢性基础疾病的患者。对 目标监测患者进行主动筛查和定期监测,及时发现、早期诊断铜绿 假单胞菌感染与定植患者。如:患者的呼吸道长期定植铜绿假单胞菌,到多家医院就诊导致其克隆传播,致使不同医院间存在同一克 隆株的PA,因此,加强对铜绿假单胞菌定植患者的监控,是控制克 隆株播散的关键。有文献报导PA克隆朱主要在ICU病房流行,原因可能为ICU住院患者病情重、自身免疫力低下,多接受过侵入性治疗,因此,加强病区(尤其是重点科室)的消毒、隔离和监控工

作,阻断外源性传播媒介,是有效控耐药PA在医院感染发生和流行的重要途径。 二、加强监测抗铜绿假单胞菌的药物及其敏感性 目前可用于治疗铜绿假单胞菌感染的药物基本有六类:青霉素类、头孢菌素类、碳青霉烯类、单环β-内酰胺类,氨基糖苷类和喹诺酮类,另外多黏菌素类(如黏菌素,多黏菌素B)以及磺胺类(甲磺灭脓、磺胺嘧啶银)主要用于铜绿假单胞菌的局部感染的治疗。多黏菌素B也用于难治性的铜绿假单胞菌感染的全身治疗。2011年中国C H IN E T铜绿假单胞菌耐药性监测显示铜绿假单胞菌对阿米卡星的耐药率最低,为14.3%,对头孢哌酮和氨曲南的耐药率最高,分别为%和%,对其他抗菌药物的耐药率为19~30%,耐药率从低到高依次为:阿米卡星<头孢吡肟<头孢他啶<头孢哌酮一舒巴坦<环丙沙星<哌拉西林一他唑巴坦<庆大霉素<美罗培南<亚胺培南<哌拉西林<头孢哌酮<氨曲南。 (1)青霉素类药物包括哌拉西林、哌拉西林/他唑巴坦、美洛西林、替卡西林、替卡西林/克拉维酸,其中以哌拉西林最常用于铜绿假单胞菌导致的肺部感染。 (2)头孢菌素类药物包括头孢他啶、头孢吡肟、头孢哌酮、头孢匹胺是铜绿假单胞菌的敏感药物。头孢他啶是目前针对铜绿假单胞菌作用最强的药物,头孢吡肟对铜绿假单胞菌的作用与头孢他啶相似,头孢哌酮对铜绿假单胞菌有良好的抗菌作用,可用于铜绿假单

铜绿假单胞菌感染的防控策略及措施评估

铜绿假单胞菌感染的防控策略及措施评估 铜绿假单胞菌是一种常见的医院感染病原体,对于感染控制和治疗计划的设立 非常关键。本文将讨论铜绿假单胞菌感染的防控策略及措施评估,以保障患者的安全和医疗质量。 防控策略: 1. 提高感染控制的意识:铜绿假单胞菌感染的防控应该成为医疗机构的重要工作,需要医务人员和患者对感染控制的重要性有清晰的认识。定期开展相关培训和教育,加强感染控制知识的传播。 2. 加强手卫生:手是感染传播的主要途径之一,医务人员应按照规范程序正确 洗手,并采取适当的手卫生措施。同时,也需要患者合理地进行手卫生,如勤洗手、正确使用洗手液等。 3. 强化医疗设施与器械的清洁与消毒:严格按照清洁消毒制度进行操作,确保 医疗设施和器械的清洁与消毒达到标准。特别是高风险区域或手术室等关键部位,需要加强消毒措施。 4. 加强监测和诊断能力:建立感染监测和报告系统,及时发现和报告感染病例。同时,改进铜绿假单胞菌的诊断方法和技术,提高准确性和敏感性。 5. 应用适当的抗菌药物:根据药敏试验结果,选择合适的抗菌药物进行治疗。 在使用抗菌药物时,应坚持个体化、合理用药原则,避免滥用和不当使用抗菌药物。 6. 定期开展环境清洁:定期对医疗机构内的环境进行清洁和消毒处理,保持良 好的卫生环境。 评估措施:

1. 评估感染控制措施的实施情况:对医务人员进行定期评估,了解感染控制措 施的贯彻程度和效果。可以采用专业的评估手段,如设立评估小组、开展感染控制督导等。 2. 实施感染率监测:建立感染率监测系统,收集分析铜绿假单胞菌感染发生情 况和流行病学特征。通过监测数据,评估感染控制措施的效果,并及时调整防控策略。 3. 进行环境监测:定期检测医疗机构内空气、水源、设施器械等环境因素,评 估其是否满足感染控制标准。如有不达标情况,及时采取相应的改善措施。 4. 开展细菌耐药性监测:铜绿假单胞菌对抗生素的耐药性较高,因此建立细菌 耐药性监测系统,及时掌握不同菌株的耐药情况,并根据监测结果调整抗菌药物的使用策略。 5. 评估患者教育效果:对患者进行感染控制知识的教育,并评估教育效果。通 过了解患者的行为变化和使用抗菌药物的合理性,评估教育是否起到了预期的效果。 总结: 铜绿假单胞菌感染的防控工作需要医务人员和患者共同努力。加强感染控制的 意识、改善手卫生和医疗设施消毒、加强监测和诊断能力、合理使用抗菌药物等策略可以有效降低铜绿假单胞菌感染的发生率和传播风险。同时,通过评估措施的实施情况、感染率监测、环境监测、细菌耐药性监测和患者教育效果评估等方式,可以及时发现问题和改进措施,提高防控工作的效果。铜绿假单胞菌感染的防控是一个系统性的工作,需要全体医务人员的共同努力和持续关注。

铜绿假单胞菌的抗生素耐药性与抗菌治疗策略

铜绿假单胞菌的抗生素耐药性与抗菌治疗策 略 铜绿假单胞菌(Pseudomonas aeruginosa)是一种常见的革兰阴性细菌,被广泛认为是院内感染的主要致病菌之一。它能够造成多种感染,特别是对于免疫功能低下的患者,如机械通气、烧伤、固定术后等患者,感染的风险更高。然而,铜绿假单胞菌的抗生素耐药性日益成为一个严重的问题,给治疗带来了困难。因此,针对铜绿假单胞菌的抗菌治疗策略需要得到详细的研究和指导。 一、铜绿假单胞菌的抗生素耐药性 铜绿假单胞菌的抗生素耐药性主要归因于其先天性耐药性基因的存在以及后天性的耐药机制的获得。先天性耐药性基因包括外膜通道蛋白质的相关基因、多药泵的基因等,可以降低抗生素进入细菌细胞的能力。后天性耐药机制则源于铜绿假单胞菌细胞的遗传变异和外源性基因的水平传递。 1.多重抗药 (Multi-drug resistance, MDR):MDR是指铜绿假单胞菌对两种或更多不同类别的抗菌药物耐药。这种耐药性的主要机制是多药泵的过度表达,它能从细菌细胞中主动排出抗生素,从而降低抗生素在细菌内的有效浓度。 2.广谱β-内酰胺酶 (Extended-spectrum β-lactamases, ESBLs):铜绿假单胞菌产生的β-内酰胺酶能够水解多种β-内酰胺类抗生素,使得这些药物失去抗菌效果。此外,铜绿假单胞菌也能产生金属酶,使得抗生素大环内酯类和氨基糖苷类产生耐药性。 3.碳青霉烯酶 (Carbapenemases):碳青霉烯酶是一种能够水解碳青霉烯类抗生素的β-内酰胺酶,是目前对碳青霉烯类抗生素最为重要的耐药机制。碳青霉烯酶主要分为A、B、D三类,其中KPC、NDM和OXA是临床上较为常见的。 二、铜绿假单胞菌的抗菌治疗策略

铜绿假单胞菌的耐药性机制及其对临床治疗的影响

铜绿假单胞菌的耐药性机制及其对临床治疗 的影响 铜绿假单胞菌(Pseudomonas aeruginosa)是一种常见的革兰阴性杆菌,广泛存 在于自然环境中。它是一种致病菌,可以引起多种感染,尤其是对免疫系统抵抗力较弱的人群,如免疫系统受损的患者、呼吸机相关性肺炎患者等,其感染程度常为严重。然而,铜绿假单胞菌对多种抗生素表现出高度耐药性,这给临床治疗带来了很大的挑战。 铜绿假单胞菌的耐药性机制主要包括基因突变、菌膜代谢障碍、外源性抗性基 因的传递和生物膜的形成等。 首先,基因突变是铜绿假单胞菌耐药性产生的一个重要机制。菌体内的基因可 以发生突变,从而改变细菌对抗生素的敏感性。例如,有研究发现铜绿假单胞菌的某些突变体可以产生类似β-内酰胺类抗生素的酶,使其能够降解β-内酰胺类抗生素,从而耐药。 其次,菌膜代谢障碍也是铜绿假单胞菌耐药性的重要机制之一。菌膜是细菌的 外层保护层,可以阻止抗生素的进入。铜绿假单胞菌可以改变菌膜的脂质组成,使其更为不透水和紧密,从而降低抗生素的渗透性,增加耐药性。 另外,外源性抗性基因的传递也是铜绿假单胞菌耐药性的重要机制之一。铜绿 假单胞菌具有高度的基因可塑性和遗传转移性,可以通过水平基因转移的方式获得其他菌株的耐药基因。这些耐药基因可以使铜绿假单胞菌对多种抗生素产生耐药。 此外,铜绿假单胞菌的生物膜形成也与其耐药性密切相关。生物膜是一种由菌 体分泌的胶样物质组成的黏附层,可以在附着于生物表面的过程中提供额外的保护。生物膜内的细菌可以通过相互之间的化学相互作用和物理隔离来保护自己,使其更

难被抗生素杀灭。铜绿假单胞菌形成的生物膜可以使其更难被抗生素杀灭,从而增加耐药性。 铜绿假单胞菌对临床治疗的影响是显而易见的。由于它对多种抗生素展现出耐 药性,临床上对其感染的治疗是非常困难的。尽管有一些抗生素在体外对铜绿假单胞菌有效,但在临床上的应用却不尽如人意。此外,由于铜绿假单胞菌常与其他细菌形成混合感染,临床上的治疗策略也更加复杂。铜绿假单胞菌的耐药性使得传统的抗生素治疗无效,导致感染无法根除,增加了患者的病情恶化和死亡率。 因此,为了有效应对铜绿假单胞菌的耐药性问题,在临床上需要进行正确的药 物选择和合理的治疗方案。目前,医学界已经意识到了传统抗生素治疗的限制,不断努力寻找新型的治疗策略,如抗生素联合治疗、药物的高剂量给药等,以期提高治疗效果。此外,临床医生和患者也需要加强预防措施,避免不必要的抗生素使用,减少耐药菌株的产生和传播。对于高危人群,如免疫系统受损的患者,可以考虑采取有效的感染控制策略,包括严密的卫生管理、个人防护设备的使用等。

铜绿假单胞菌的耐药性与多重抗生素治疗策略

铜绿假单胞菌的耐药性与多重抗生素治疗策 略 铜绿假单胞菌是一种常见的革兰氏阴性细菌,它可以在人体内引起多种感染,特别是对于免疫系统较弱的人群,如住院患者和疾病患者。然而,近年来,铜绿假单胞菌的耐药性成为医疗领域面临的一个严重问题。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探讨铜绿假单胞菌的耐药性机制以及多重抗生素治疗策略。 首先,我们来了解铜绿假单胞菌的耐药性机制。铜绿假单胞菌的耐药性主要通过两种机制实现:靶变异和外源性耐药基因的获取。靶变异是指细菌通过修改或改变其靶位点,从而使原本敏感的抗生素不能有效作用于其细胞。这种变异可以通过基因突变或转移性基因传递等方式实现。外源性耐药基因的获取是指细菌通过水平基因转移,从其他耐药菌株中获取耐药基因,进而表达耐药性。这种机制使得铜绿假单胞菌可以在短时间内快速获得多种耐药性。 面对铜绿假单胞菌的耐药性问题,多重抗生素治疗策略成为重要的治疗手段。多重抗生素治疗策略是指同时或连续应用多种抗生素来治疗感染。这种策略的目的是通过多种抗生素的联合应用,以提高疗效、减少耐药性发展和减少副作用。多重抗生素治疗策略在医院的临床实践中被广泛采用。 多重抗生素治疗策略的优势之一是可以通过不同的机制同时或连续靶向细菌的不同机制。由于耐药性机制的多样性,单一抗生素很容易激发细菌的耐药性发展。而多重抗生素治疗策略的应用可以大大降低耐药性的发生率。此外,多重抗生素治疗策略还可以扩大抗菌谱,增加对多种耐药性细菌的敏感性。这对于避免细菌交叉感染和治疗复杂感染特别有效。 然而,多重抗生素治疗策略也存在一些限制和挑战。首先是抗生素之间的相互作用。不同抗生素之间可能存在相互作用,如药物代谢酶的激活或抑制,从而影响抗生素的疗效和毒性。其次,多重抗生素治疗策略可能导致更严重的副作用。抗生

铜绿假单胞菌下呼吸道感染诊治专家共识(全文)

铜绿假单胞菌下呼吸道感染诊治专家共识(全文) 铜绿假单胞菌(Pseudomonas aeruginosa,P. aeruginosa,PA)是一种革兰阴性杆菌,也是临床最常见的非发酵菌,在自然界广泛分布,可作为正常菌群在人体皮肤表面分离到,还可污染医疗器械甚至消毒液,从而导致医源性感染,是医院获得性感染重要的条件致病菌,具有易定植、易变异和多耐药的特点。下呼吸道是医院内细菌感染最常见的发生部位,感染种类主要包括支气管扩张合并感染、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简称慢阻肺)合并感染和肺炎等,由多重耐药PA(multidrug resistant P aeruginosa,MDR-PA)引起的下呼吸道感染病死率高,治疗困难,因此规范PA下呼吸道感染的诊断和治疗具有特别重要意义。 一、微生物学特点 假单胞菌属为需氧、有鞭毛、无芽孢及无荚膜的革兰阴性杆菌,和不动杆菌属、黄杆菌属、嗜麦芽窄食单胞菌及洋葱伯克霍尔德菌等共同构成非发酵糖(Nonfermenters)革兰阴性杆菌,是常见的条件致病菌,是医院感染的主要病原之一。PA是假单胞菌的代表菌株,占所有假单胞菌感染的70%以上。PA呈球杆状或长丝状,宽约0.5~1.0 µm,长约1.5~3.0 µm,一端有单鞭毛,无芽孢,成双或短链排列。PA能产生多种色素,如绿脓素和荧光素等,专性需氧,部分菌株能在兼性厌氧条件下生长。 二、流行病学

(一)流行状况 近年来,PA感染的流行病学特点突出地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院内感染尤其是肺部感染的发病率不断增加。国内已有多项大型流行病学调查显示我国PA感染的严重性,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中国CHINET细菌耐药性监测”资料显示,2012年综合性教学医院PA的分离率占所有分离菌的第5位,2005-2012年PA的分离率分别占革兰阴性菌的11.6%、14.1%、16.9%、16.4%、15.8%、14.8%、14.2%和14.0%,居第2~5位[1]。有13家教学医院参与的中国医院院内获得性细菌耐药性分析(CARES)结果显示,2009年和2011年PA在所有分离细菌中也是居第4位,分离率分别为10.8%和12.6% [2],且MDR-PA的比例高达12.7%。这一点在呼吸系统感染更为突出,根据美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CDC)的全国医院感染研究数据显示,PA肺炎的发生率在逐年升高,1975-2003年医院获得性肺炎(HAP)中PA比例从9.6%上升至18.1%,几乎翻了一倍[3]。一项大规模ICU感染病原学的流行病学调查结果显示,PA是最常见的革兰阴性需氧菌,占23%(8 244/35 790),也是最常见的从呼吸道分离出的细菌(31.6%)[4]。美国一项关于呼吸机相关肺炎(VAP)的回顾性研究结果显示,PA分离率达9.3%。即便得到有效地治疗,PA导致的感染总病死率仍高达42.1%~87.0%,直接病死率为32.0%~42.8%[5]。2005年胡必杰等[6]报道562例HAP中PA的分离率为18.6%,列第1位;我国近期进行的13家大型教学医院HAP的临床调查结果显示,PA 的分离率为20.9%,居第2位[7]。2011年CARES研究也证实HAP中PA的分离率为22.9%,居第2位[2]。二是PA的耐药率居高不下,全球

铜绿假单胞菌感染预防与控制策略评估和推荐

铜绿假单胞菌感染预防与控制策略评估和推 荐 铜绿假单胞菌(Pseudomonas aeruginosa)是一种常见的、耐药性较强的细菌, 对人类和其他动物造成严重的感染。为了预防和控制铜绿假单胞菌感染,需要制定相应的策略和措施。本文将评估现有的预防与控制策略,并提出一些建议。 首先,对于医疗机构来说,建立强有力的感染控制工作是预防铜绿假单胞菌感 染的关键。以下是一些建议的控制策略: 1. 依据感染病例进行监测:建立有效的感染监测系统,对于出现铜绿假单胞菌 感染的病例进行实时监测,了解感染的流行病学数据和发展趋势,及时采取措施。 2. 严格实施手卫生措施:手是细菌传播的主要途径之一,因此,全体医务人员 和患者应严格执行手卫生措施,包括正确的手洗程序和使用合适的手消毒剂。 3. 加强环境清洁与消毒:铜绿假单胞菌可以在各种环境中存活并传播,因此, 医疗机构应定期进行环境清洁与消毒,特别是对设备表面、床铺和护理用具等进行定期和彻底的清洁和消毒。 4. 采取适当的隔离措施:对于患有高风险的患者,如免疫受损或手术后的患者,应采取适当的隔离措施,减少铜绿假单胞菌的传播。 5. 严格控制抗生素的合理使用:控制抗生素的滥用和过度使用是预防耐药性菌 株形成的关键。医疗机构应制定抗生素使用指南,培训医务人员正确使用抗生素,并加强监测和反馈机制。 除医疗机构外,对于个人来说,也可以采取以下措施预防铜绿假单胞菌感染: 1. 维持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保持经常洗手,并避免触摸自己的脸和眼睛,特 别是在公共场所或与患有传染病的人接触后。

2. 食品安全注意:生熟食品分开存放,熟食及时食用或储存,避免食品污染。 3. 避免接触污染的水源:特别是在游泳池、浴缸、温泉中游泳前要确保水质安全。 4. 加强免疫力: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包括健康饮食、充足的睡眠和适度的运动,以增强身体的免疫力,降低感染的风险。 需要注意的是,铜绿假单胞菌对许多抗生素具有耐药性,因此,在制定预防和控制策略时,应关注耐药性的问题,并积极推行合理使用抗生素的措施。 总之,为了预防和控制铜绿假单胞菌的感染,医疗机构和个人都需要采取一系列有效的措施。医疗机构应建立强有力的感染控制工作,包括监测、手卫生、环境清洁与消毒、隔离措施和合理使用抗生素。个人则需要保持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食品安全意识、避免接触污染的水源以及提高免疫力等。只有全社会共同努力,才能有效预防和控制铜绿假单胞菌感染的发生。

铜绿假单胞菌的研究进展和未来发展方向

铜绿假单胞菌的研究进展和未来发展方向 铜绿假单胞菌(Pseudomonas aeruginosa)是一种常见的革兰氏阴性细菌,广泛 分布于土壤、水体以及人体的多种环境中。它是一种典型的致病菌,可引起多种感染如呼吸道感染、尿路感染和创伤感染,尤其在免疫功能低下的患者中表现出严重的致病性。铜绿假单胞菌的研究一直处于科学界的关注对象,近年来取得了许多重要的进展。本文将重点就铜绿假单胞菌的研究进展和未来发展方向进行探讨。 1. 耐药性与耐药机制研究 铜绿假单胞菌对抗生素的高度耐药性是临床治疗的主要挑战之一。耐药性的形 成机制多样复杂,包括产生β内酰胺酶、药物外排泵等多种机制。研究人员通过分析耐药菌株基因组和转录组,探索耐药菌株中耐药基因的表达调控方式,为耐药性的治疗提供了新的思路。 2. 生物膜形成的研究 铜绿假单胞菌具有形成生物膜的能力,这是其致病性的重要因素之一。生物膜 能够提供菌体对外部环境的保护,使得细菌在抗生素和宿主免疫系统的攻击下更加耐受。研究生物膜形成的机制,有助于寻找新的抗菌靶点并研发新的抗菌药物。 3. 毒力因子研究 铜绿假单胞菌产生多种毒力因子,包括外毒素、内毒素和溶解酶等。这些毒力 因子对宿主细胞和免疫系统的破坏作用至关重要。研究毒力因子的功能和作用机制,对了解铜绿假单胞菌的致病性和防治具有重要意义。 4. 宿主与宿主免疫反应的研究 铜绿假单胞菌感染的过程受宿主的免疫反应调控。研究宿主免疫系统如何应对 铜绿假单胞菌的感染,以及如何调节炎症反应的平衡,对于开发新的治疗策略具有

重要意义。近年来,一些研究已经揭示了T细胞、巨噬细胞和炎症因子在铜绿假 单胞菌感染中的作用,为治疗提供了新的方向。 未来发展方向: 1. 高通量测序技术的广泛应用:随着高通量测序技术的不断发展,研究人员能 够更加深入地了解铜绿假单胞菌的遗传变异和耐药机制,有助于抑制其耐药性的发展。 2. 手性药物的研发:铜绿假单胞菌对于手性药物的耐受性与其表面的膜组分有关。因此,研制手性药物来对抗铜绿假单胞菌可能是未来的方向之一。 3. 抗菌药物的研发:研究人员需要进一步寻找能够靶向铜绿假单胞菌的新型抗 菌药物,并要对其耐药机制进行深入研究,以提高抗菌药物的疗效。 4. 生物膜的治疗方法:生物膜对于铜绿假单胞菌感染的耐受性起到了重要作用。通过研究生物膜的形成机制,有望开发新的方法来破坏生物膜,提高对抗菌药物的敏感性。 总之,铜绿假单胞菌的研究进展已经取得一系列重要成果,但仍然面临着诸多 挑战。未来的研究应该在耐药性、生物膜形成、毒力因子以及宿主免疫反应等方面进行深入探索,同时加强各学科之间的合作,以期找到新的治疗策略,为患者提供更有效的治疗手段。

铜绿假单胞菌耐药性机制及其对抗生素治疗的挑战

铜绿假单胞菌耐药性机制及其对抗生素治疗 的挑战 铜绿假单胞菌(Pseudomonas aeruginosa)是一种常见的细菌,广泛存在于土壤、水和生物体表面等自然环境中。它是一种革兰氏阴性杆菌,具有强大的耐受力和适应能力,可在严苛的环境中存活并繁殖。然而,它也是导致人类多种感染的主要病原体之一,尤其在医院内感染率较高。 铜绿假单胞菌对抗生素的耐药性机制是其展开对抗生素治疗的主要挑战之一。 以下是有关铜绿假单胞菌耐药性机制及其对抗生素治疗挑战的内容描述。 1. 多药耐药性:铜绿假单胞菌能发展出对多种抗生素的耐药性。这主要是由于 其细胞墙结构的改变,导致抗生素无法进入细胞。此外,铜绿假单胞菌还能通过获得耐药基因和药物泵等机制来耐受抗生素的作用。 2. β-内酰胺类酶:铜绿假单胞菌常通过产生β-内酰胺类酶来降解β-内酰胺类抗 生素。这种酶会分解β-内酰胺类抗生素的β-内酰胺环,导致抗生素失去作用。由 于β-内酰胺类抗生素广泛应用于临床治疗中,该机制对铜绿假单胞菌的对抗生素 治疗造成了很大的挑战。 3. 产生外膜囊泡:铜绿假单胞菌能够释放外膜囊泡,在其周围形成的囊泡中存 在可耐受抗生素的病菌。这些外膜囊泡提供了一种保护细菌免受抗生素的机制,加重了对治疗的困难。 4. 生化途径改变:铜绿假单胞菌还通过改变其生化途径来降低对抗生素的敏感性。例如,它可以改变亚硝酸盐还原酶的活性,从而导致对氨基糖苷类抗生素的耐药性。

对抗铜绿假单胞菌耐药性的挑战推动了对新型抗生素的研发。科学家们正在寻 找新的目标和机制以克服这些耐药机制。同时,利用联合治疗、顺序治疗和改变抗生素使用方法等策略也被提出,用于控制铜绿假单胞菌感染。 1. 联合治疗:联合应用不同机制的抗生素可以减少铜绿假单胞菌对抗生素的耐 药性。通过同时靶向不同的抗菌机制,联合治疗能够增加杀菌效果,提高治疗效果。 2. 顺序治疗:铜绿假单胞菌可能在感染过程中发展出新的耐药机制。顺序治疗 就是在病程中改变抗生素的使用,以绕过耐药机制并提高治疗效果。 3. 定制化抗生素治疗:对耐药性的了解可以指导抗生素的选择。通过对铜绿假 单胞菌耐药性机制的深入研究,可以设计针对其病原体的特异性抗生素,提高治疗效果。 4. 抗生素使用控制:正确使用和监督抗生素的使用是控制铜绿假单胞菌耐药性 的关键。合理应用抗生素、减少滥用和误用抗生素的情况可以减缓耐药性的发展。 总结起来,铜绿假单胞菌耐药性机制是对抗生素治疗的挑战。了解铜绿假单胞 菌对抗生素的耐药机制是控制感染和提高治疗效果的关键。不断研发新型抗生素、寻找新的治疗策略以及正确使用抗生素都是应对这一挑战的重要方向。

铜绿假单胞菌特点及感染治疗策略

铜绿假单胞菌特点及感染治疗策略 一、选择题 1. 怀疑铜绿假单胞菌引起感染时的经验治疗不建议使用的抗生素()。[单选题] * A、头孢他啶 B、阿米卡星 C、环丙沙星 D、美罗培南√ 2. 铜绿假单胞菌生长温度范围是()。[单选题] * A、5~22℃ B、15~32℃ C、15~42℃ D、25~42℃√ 3. 铜绿假单胞菌引起的感染病灶可导致()。[单选题] * A、直接散播 B、淋巴散播 C、血行散播√ D、邻近散播 4. 下列不是铜绿假单胞菌的耐药机制()。[单选题] * A、生物膜形成 B、抗菌活性酶

C、荚膜√ D、外膜通透性降低 5. 铜绿假单胞菌是重症监护室感染的第()位最常见的病原菌。[单选题] * A、一 B、二√ C、三 D、四 6. 产气荚膜梭菌既能产生强烈的外毒素有()种。[单选题] * A、6 B、8 C、10 D、12√ 7. 产气荚膜梭菌生长温度范围是()。[单选题] * A、27~37℃ B、17~37℃ C、27~47℃ D、37~47℃√ 8. 产气荚膜梭菌可分为()个型。[单选题] * A、2 B、3 C、5√ D、7

9. 产气荚膜梭菌对人致病的主要是()。[单选题] * A、a型√ B、b型 C、c型 D、d型 10. 产气荚膜梭菌产生的α毒素能损伤多种细胞的细胞膜,不会引起()使血管通透性增高,造成水肿。[单选题] * A、溶血 B、脱水√ C、组织坏死 D、血管内皮细胞损伤 填空题 1. 铜绿假单胞菌原称()杆菌。[填空题]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绿脓) 2. 在自然界分布广泛,为土壤中存在的最常见的细菌之一,各种水、空气、正常人的皮肤、呼吸道和()道等都有本菌存在。[填空题]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肠) 3. 本菌存在的重要条件是()的环境。[填空题]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潮湿) 4. 本菌是一种常见的条件致病菌,属于()革兰氏阴性杆菌。[填空题]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非发酵)

《中国铜绿假单胞菌下呼吸道感染诊治专家共识(2022 版)》更新解读

《中国铜绿假单胞菌下呼吸道感染诊治专家共识 (2022 版)》更新解读 一、新共识在 PA 下呼吸道流行病学和耐药性变迁方面的更新 新共识分析了疾病流行病学、病原菌流行病学和耐药性变迁。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 •PA 的分离率近年来有下降趋势,占呼吸道标本分离菌的第 3~4 位; •但在支气管肺泡灌洗液(BALF)标本分离菌中 PA 占第 1 位,而构成比有下降趋势; •医院获得性肺炎(HAP)中 MDR-PA 比例较高,呼吸机相关性肺炎(VAP)中 MDR-PA 比例更高; •下呼吸道感染中碳青霉烯类耐药 PA(CRPA)的比例上升明显,已经成为当前临床抗感染治疗的难题。 ▶ DTR-PA 的概念 在所有的革兰氏阴性菌中,PA 的耐药表现形式复杂多样。过去,大家对铜绿多重耐药(MDR-PA)、泛耐药(XDR-PA)、全耐药(PDR-PA),包括碳青霉烯类耐药(CR-PA)的概念比较清晰,但是根据新的形势,共识提出了 DTR-PA——难治耐药性铜绿假单胞菌,这个新的概念。这一次新共识里面,对于耐药的新形式:DTR-PA 做了重点介绍。 DTR-PA 这个概念最早是在 2015 年由美国 CDC 提出,并做了简单的定义,2018 年,通过一项回顾性队列分析正式阐述了 DTR-PA 的概念及其对于临床治疗的影响。 首先,DTR 是不同于传统的 MDR、XDR,因为 DTR 更加关注一线治疗药物的耐药性,如果出现 DTR 则意味着我们失去了高效、低毒性的治疗药物选择,因此这个概念的区分是更加贴近临床的。其实 DTR 菌株完全符合 CDC 定义的 MDR、XDR 的概念,但是和 PDR 比较,DTR 提供了更符合临床实际应用的

中国铜绿假单胞菌下呼吸道感染诊治专家共识(完整版)

中国铜绿假单胞菌下呼吸道感染诊治专家共识(完整版) 铜绿假单胞菌是难治性下呼吸道感染最常见致病菌之一,由于其耐药严重和易形成生物被膜,特别是近10 多年来碳青霉烯类耐药株的出现,使其治疗更为困难;同时新的治疗药物和治疗策略不断问世,有必要加以评估以指导临床合理应用。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感染学组在《铜绿假单胞菌下呼吸道感染诊治专家共识(2014年版)》的基础上进行更新,并以临床诊治和预防的思路和技术为重点,以期为临床医生规范化诊治铜绿假单胞菌下呼吸道感染提供切实可行的参考。 铜绿假单胞菌(Pseudomonas aeruginosa,P.aeruginosa,PA)是临床常见的革兰阴性杆菌,也是医院感染的主要病原菌之一。根据中国细菌耐药监测网的资料显示,2021 年综合性教学医院PA 的分离率占所有分离菌的第4 位,呼吸道标本分离菌的第3 位,近5 年来PA 的分离率占革兰阴性菌第3~4 位(10.6%~13.3%),感染率居高不下。 由于PA 具有易定植、易变异、多耐药、“难治”耐药性DTR(诊治复杂)等特点,导致下呼吸道感染的病死率较高,且治疗困难。因此,掌握PA 的耐药机制,对于临床的精准抗感染治疗具有指导意义。 一、绿假单胞菌下呼吸道感染诊断 (一)急性下呼吸道感染

1. 高危因素: (1)PA急性下呼吸道感染高危因素:①既往有下呼吸道PA分离史;②结构性肺疾病,如支扩、CF、弥漫性泛细支气管炎、慢阻肺尤其是FEV1占预计值%<30%;③基础疾病或免疫缺陷,如恶性肿瘤、营养不良、外周血中性粒细胞<1.0×109/L、应用糖皮质激素(泼尼松>10 mg/d)或其他免疫抑制药物超过1周;④90 d内全身抗菌药物使用史;⑤接受有创检查、治疗或手术;⑥在PA流行区获得的感染、接触被PA污染的气溶胶或水。 (2)MDR-PA急性下呼吸道感染高危因素:①呼吸道MDR-PA分离史; ②MDR-PA流行区获得的感染;③90 d内全身广谱抗菌药物使用史;④接受有创检查、治疗或手术,特别是人工气道、机械通气治疗。 (3)PA急性下呼吸道感染预后不良危险因素:①年龄≥65岁;②慢性肝脏疾病;③神经系统疾病;④ARDS;⑤急性肾功能衰竭;⑥不恰当的经验性抗感染治疗。 2. 临床表现: 包括肺炎(CAP、HAP和VAP)、气管支气管炎、肺脓肿和脓胸。不同类型PA下呼吸道感染的临床表现有相似性,并与其他细菌性下呼吸道感染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