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科学概论

环境科学概论

第一章绪论

环境与发展是当今世界各国普遍关注的重大问题。人类经过漫长的奋斗历程,特别是

从产业革命以来,在改造自然和发展经济方面做出了巨大的成就。与此同时,由于工业化

过程中的处置适当,尤其是不合理的开发利用自然资源,造成了全球性的环境污染和生态

破坏,对人类的生存和发展构成了现实威胁。保护生态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已成为全

世界紧迫而艰巨的任务。

环境科学就是在现代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为了解决环境问题而诞生的一门新兴科学。他是一个有多学科到跨学科的庞大科学体系组成的新兴学科,也是介于自然科学`社会科

学和技术科学之间的边际科学,是现代科学技术向深度、广度进军的标志,是人类认识自然、改造自然,并进一步升华的表现。环境科学诞生的时间不久,并正在发展之中,因此

对于环境科学的研究对象`任务`内容和分科给以确切完备的答复尚有一定困难。但是,学

科的发展异常迅速,特别是自70年代以来20年间所取得的丰硕成果,其研究领域之广,

出版书刊之多,资料积累之丰富,在科学发展史上都是罕见的。在这种情况下,对它的研

究对象`任新的学科发展更是有益的。第五章固体废物与环境务`内容`分科和发展动向进

行概括的总结和探讨是十分必要和可能的,对于促进

随着生产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使固体废弃物的排放量骤增,堆放和处置场

地却日益减少,处置费用也越来越高],以及有害废弃物处置不当所造成的对大气、水士

的严重污染,加恶化着环境,危害人体。另一方面,全球范围的天然资源的渐减少,迫使

大家重固体废弃物的再生利用,增加会的物质财富。因此,固体废物的处和利用已日成环

境科学中急需研究解决的问题之一。

第一章绪论

环境与发展是当今世界各国普遍关注的重大问题。人类经过漫长的奋斗历程,特别是

从产业革命以来,在改造自然和发展经济方面做出了巨大的成就。与此同时,由于工业化

过程中的处置适当,尤其是不合理的开发利用自然资源,造成了全球性的环境污染和生态

破坏,五章对人类的生存和发展构成了现实威胁。保护生态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已成

为全世界紧迫而艰巨的任务。

环境科学就是在现代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为了解决环境问题而诞生的一门新兴科学。他是一个有多学科到跨学科的庞大科学体系组成的新兴学科,也是介于自然科学`社会科

学和技术科学之间的边际科学,是现代科学技术向深度`广度进军的标志,是人类认识自

然`改造自然,并进一步升化的表现。环境科学诞生的时间不久,并正在发展之中,因此

对于环境科学的研究对象`任务`内容和分科给以确切完备的答复尚有一定困难。但是,学

科的发展异常迅速,特别是自70年代以来20年间所取得的丰硕成果,其研究领域之广,

出版书刊之多,资料积累之丰富,在科学发展史上都是罕见的。在这种情况下,对它的研

究对象、对新的学科发展更是有益的。

第五章固体废物与环境务`内容`分科和发展动向进行概括的总结和探讨是十分必要和

可能的,对于促进随着生产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使固体废弃物的排放量骤增,堆放和处置场地确日减少处置费用也越来越高],以及有害废弃物处置不当所造成的对大气、水士的严重污染,加恶化着环境,危害人体。另一方面,全球范围的天然资源的渐减少,迫使大家重固体废弃物的再生利用,增加会的物质财富。因此,固体废物的处和利用

已日成环境科学中急研究解决的问题之一。本章着重介绍关于固体废物方面的基本知识。

所谓固体废物通常系指生产和生活活动中丢弃的固体和泥土状物质,包括从废水、废

气中分离出来的固体颗物。实际上就是所谓废物的骨骼及排泄物,人们生活中各种垃圾,

工业生产过程的排出物等,所有这类形形色色的物质统称为固体废物。但如果说进一步分析,这些废物中有些属有机物,经过适当处理可做优质肥料供植物生长,工业废物中有之

物中有些属有机做原料。这说明‘废物有相对性,一种过程的废物,往往可以成为另一种

过程的原料。因此,固体废物只能认为是在某种特定条件下的一种习惯性称谓。

是可以依据情况的变化称之为“人类一环境”系统。就是以人类为主体的生态系统。

环境科学在宏砚上研究人类与环境之间相互作用、相互促进、相互制约的对立统一关系,遵循社会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协调发展的基本规律,调控人类与环境间的物质流、能量

流的运行、转换过程。维护生态平衡。在微观上研究环境中的物质,尤其是污染物在有机

体内迁移、转化和积蓄的过程及其运动规律,探索它对生命的影响及作用的机理等。环

境科学研究最终达到的目的:一是可更新资源得以永续利用,不可更新的自然资源将以

最佳的方式

1

节约利用:二是使环境质量保持在人类生存、发展所必需的水平上,并趋向逐渐改善。环境科学的基本任务如下。

①探索全球范围内自然环境演化的规律。环境总是不断地演化,环境变异也随时随

地发生,在人类改造自然的过程中,为使环境向有利于人类的方向发展,避免向不利于人

类的方向发展,就必须了解环境变化的过程,包括环境的基本特征、环境结构和演化机理等。

②探索全球范围内人与环境相互依存的关系。环境变化是由物理的、化学的、生

物的和社会的因素以及它们的相互作用所引起的,因此必须研究污染物在环境中的物理、

化学的变化过程,在生态系统中迁移转化的机理,以及进入人体后发生的各种作用,包括

致畸作用、致突变作用和致癌作用。同时,必须研究环境退化同物质之间的关系,这些研

究可为保护人类生存环境、制定各项环境标准、控制污染物的徘放量提供依据。

③协调人类的生产、消费活动同生态要求的关系。人类通过生产和消费活动,不断

影响环境的质量,人类生产和消费系统中物质和能量的迁移、转化过程是异常复杂的。但

必须使物质和能量的输入同输出之间保持相对平衡。这个平衡包括两个方面:一是输入环

境的废弃物不能超过环境自净能力,以免造成环境污染,损害环境质量;二是从环境中获

取可更新资源不能超过它的再生增殖能力,以保障永久持续利用;从环境中获取不可更新

资源要做到合理开发和利用。

④探索区域环境综合防治的技术与管理措施。引起环境问题的因素很多,实践证明

需要综合运用多种工程技术措施和管理手段,从区域环境的整体出发,调节并控制人类和

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利用系统分析和系统工程的方法寻找解决问题的最优方案。

(2)环境科学是综合性的新兴学科,已逐步形成多种学科相互交叉渗透的庞大的学

科体系。按其性质和作用可分为三个部分:基础环境学、环境学、应用环境学。

基础环境学包括:环境数学、环境物理学、环境化学、环境地学、环境生物学、污染

物毒理学等。环境学包括:大气环境学、水体环境学、土壤环境学、城市环境学、

区域环境学等。

应用环境学包括:环境工程学、环境管理学、环境规划、环境监测、环境经济学、环

境法学、环境行为学、环境质量评价等。归纳起来,环境科学主要研究人类与环境

的关系;污染物在环境中的迁移、转化、循环和积累的过程与规律;环境污染的危害;环

境状况的调查、评价和环境预测;环境污染的控制与防治;自然资源的保护与合理利用;

环境监测、分析技术与环境预报;环境管理与环境规划。环境科学研究的核心问题

是环境质量的变化和发展。通过研究在人类活动影响下环境质量的发展变化规律及其对人

类的反作用,提出调控环境质量的变化和改善环境质量的有效措施。

第一章绪论

环境与发展是当今世界各国普遍关注的重大问题。人类经过漫长的奋斗历程,特别是

从产业革命以来,在改造自然和发展经济方面做出了巨大的成就。与此同时,由于工业化

过程中的处置适当,尤其是不合理的开发利用自然资源,造成了全球性的环境污染和生态

破坏,对人类的生存和发展构成了现实威胁。保护生态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已成为全

世界紧迫而艰巨的任务。

环境科学就是在现代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为了解决环境问题而诞生的一门新兴科学。他是一个有多学科到跨学科的庞大科学体系组成的新兴学科,也是介于自然科学、社会科

学和技术科学之间的边际科学,是现代科学技术向深度、广度进军的标志,是人类认识自然、改造自然,并进一步升华的表现。环境科学诞生的时间不久,并正在发展之中,因此

对于环境科学的研究对象、任务、内容和分科给以确切完备的答复尚有一定困难。但是,

学科的发展异常迅速,特别是自70年代以来20年间所取得的丰硕成果,其研究领域之广,

出版书刊之多,资料积累之丰富,在科学发展史上都是罕见的。在这种情况下,对它的研

究对象、任新的学科发展更是有益的。第五章固体废物与环境务、内容、分科和发展动向

进行概括的总结和探讨是十分必要和可能的,对于促进

随着生产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使固体废弃物的排放量骤增,堆放和处置场

地却日益减少,处置费用也越来越高],以及有害废弃物处置不当所造成的对大气、水土

的严重污染,加恶化着环境,危害人体。另一方面,全球范围的天然资源的渐减少,迫使

大家重固体废弃物的再生利用,增加会的物质财富。因此,固体废物的处和利用已日成环

境科学中急需研究解决的问题之一。

2

第二节大气污染和污染物

一、大气污染的发生

(一)大气污染的概念

大气污染是指大气中一些物质的含量达到有害的程度,以及破坏人和生态系统的正常

生存和发展,对人体、生态和材料造成危害的现象。(二)大气污染的发生

大气污染物由人为源或天然源进入大气(输入),就参与了大气的循环过程,经过一

定的滞留时间后,又通过大气中的化学反应、生物活动和物理沉降等过程从大气中去除

(输出)。如果它们输出大气的速率小于输入大气的速率,就会在大气中相对地积聚,造

成大气中某种物质浓度的升高。当浓度升高到一定程度时,就会直接或间接地对人体、生

物或材料等造成急、慢性危害。一般他说,由于自然环境所具有的物理、化学和生物作用

过程(自然的净化作用),使天然源造成的大气污染经过一定时间后会得到恢复,所以说,大气污染主要是指人类活动造成的。

造成大气污染的物质,主要是由于人类活动的结果,如工业的发展,城市人口的增加,交通运输等活动使大气加入了各种各样的有害气体和烟尘、造成了大气污染、一般认为

大气污染只发生在城市和工业区,那里的大气污染物浓度往往要比农村或郊区高出许多倍,似乎大气污染仅局限于局部地区或是区域性问题。但是,从实际表现大气污染是全球性的

问题,因为污染物最终将散布到整个大气层。

二、大气污染物的来源

大气污染源是指向大气环境徘放有害物质或对大气环境产生有害影响的场所,设备和

装置。按污染物质的来源可分为天然污染源和人为污染源。

(一)天然污染源

自然界中某些自然现象向环境排放有害物质或造成有害影响的场所,是大气污染物的

一个很重要的来源。尽管与人为源相比,由自然现象所产生的大气污染物种类少,浓度低,在局部地区某一时段可能形成严重影响,但从全球角度看,天然源还是很重要的,尤其在

清洁地区。大气污染物的天然源主要有:

1.火山喷发:排放出SO2、H2S、CO2、CO、HF及火山灰等颗粒物。

2.森林火灾:排

放出CO、CO2、SO2、NO、HC等。 3.自然尘:风砂、土壤尘等。

4.森林植物释放:主要为萜烯类碳氢化合物。

5.海浪飞沫:颗粒物主要为硫酸盐与亚硫酸盐。在有些情况下天然源比人为源更重要,有人曾对全球的硫氧化物和氮氧化物的排放作了估计,认为全球氮排放中的93%,硫

氧化物排放中的60%来自天然源。

(二)人为污染

人类的生产和生活活动是大气污染的主要来源。通常所说的大气污染源是指人类活动

向大气输送污染物的发生源。大气的人为污染源可概括为三方面:

1.燃料燃烧:燃料(煤、石油、天然气等)的燃烧过程是向大气输送污染物的重要发

生源。 2.工业生产过程排放:

根据工业企业的性质、规模的不同,对大气产生污染的程度也不同。

家庭日常生活用的炉灶,由于居住区分布广泛、密度大,排放高度又很低,再加上无

任何处理,所排出的各种污染物的量往往不比大锅炉低,在有些地区甚至更高。

工业生产过程中排放到大气中的污染物种类多,数量大,是城市或工业区大气的主要

污染源。

工业生产过程中产生废气的工厂很多。例如,石油化工企业排放二氧化硫、硫化氢、

二氧化碳、氮氧化物;有色金属冶炼工业排出的二氧化硫、氮氧化物以及含重金属元素的

烟尘;磷肥厂排出氟化物;酸碱盐化工工业排出二

3

氧化硫、氮氧化物、氯化氢及各种酸性气体;钢铁工业在炼铁、炼钢、炼焦过程中排

出粉尘、硫氧化物、氰化物、一氧化碳、硫化氢、酚、苯类、烃类等。总之,工业生产过

程排放的污染物的组成与工业企业的性质密切相关。

3.交通运输过程中排放:现代化交通运输工具如汽车、飞机、船舶等排放的尾气是造成大气污染的主要来源、、内燃机燃烧排放的废气中含有一氧化碳、氮氧化物、碳氢化台物、含氧有机化合物、硫氧化物和铅的化合物等多种有害物质。由于交通工具数量庞大,来往频繁,故排放污染物的量也非常可观。

4.农业活动排放:农药及化肥的使用,对提高农业产量起着重大的作用,但也给环境带来了不利影响,致使施用农药和化肥的农业活动成为大气的重要污染源。

田间施用农药时,一部分农药会以粉尘等颗粒物形式散逸到大气中,残留在作物体上或粘附在作物表面的仍可挥发到大气中。进入大气的农药可以被悬浮的颗粒物吸收并随气流向各地输送,造成大气农药污染。

关于化肥在农业生产中的施用给环境带来的不利因素,正逐渐引起关注。例如,氮肥在土壤中经一系列的变化过程会产生氮氧化物释放到大气中;氮在反硝化作用下可形成氮(N2)和氧化亚氮(N2O)释放到空气中,氧化亚氮不易溶于水,可传输到平流层,并与臭氧相互作用,使臭氧层遭到破坏。

此外,为便于分析污染物在大气中的运动,按照污染源性状特点可分为固定式污染源和移动式污染源。固定式污染源是指污染物从固定地点排出,如各种工业生产及家庭炉灶排放源排出的污染物,其位置是固定不变的;移动式污染源是指各种交通工具,如汽车、轮船、飞机等是在运行中排放废气,向周围大气环境散发出的各种有害物质。按照排放污染物的空间分布方式,可分为点污染源和面污染源,点污染源即集中在一点或一个可当作一点的小范围排放污染物;面污染源,即在一个大面积范围排放污染物。

三、大气污染物及大气污染类型

大气污染物系指由于人类活动或自然过程排人大气的并对环境或人产生有害影响的那些物质。目前已认识到的对环境已产生影响的主要大气污染物种类很多。按其存在的物理状态可概括为两大类:气体状态污染物和固体颗粒状态污染物;若按形成过程分类则可分的一次污染和二次污染物。

(一)一次污染物

一次污染物是指直接从污染源排放的污染物质,如二氧化硫、一氧化氮、一氧化碳、颗粒物等。它们又可分为反应物和非反应物。反应物不稳定,在大气环境中常与其他物质发生化学反应,或者作催化剂促进其他污染物之间的反应;非反应物则不发生反应或反应速度缓慢。

(二)二次污染物

二次污染物是指由一次污染物在大气中互相作用经化学反应形成的毒性比一次污染物更强的新的大气污染物。最常见的二次污染物如硫酸及硫酸盐气溶胶、硝酸及硝酸盐气溶

胶、臭氧、光化学氧化剂OX,以及许多不同寿命的活性中间物(又称自由基):如HO2、HO等。

目前已受到人们普遍重视的大气污染物如表2.2所示。

表2―2 大气中主要污染物类别含硫化合物含氮化合物碳的氧化物碳氢化合物(碳氢氧化合物)含卤素化合物颗粒物

一次污染物 SO2,H2S NO,NH3 CO,CO2 C1-C5H10化合物 HF,HCl,ClFC3 重金属元素,多环芳烃 4

二次污染物 SO3,H2SO4,MSO4 NO2,HNO3,MNO3 醛,酮,过氧一酰硝酸酯醛,酮,过

氧一酰硝酸酯醛,酮,过氧一酰硝酸酯 H2SO4,SO4,NO3 2--

(三)主要大气污染物

1.气溶胶状态污染物:在大气污染中,气溶胶系指固体粒子、液体粒子或它们在气体

介质中的悬浮体。其直径约为0.002~100μm大小的液滴或固态粒子。大气气溶胶中各种

粒子按其粒径大小,又可分为

(1)总悬浮颗粒物(TSP):是指用标准大容量颗粒采样器(流量在1.1~1.7m3/min)在滤膜上所收集到的颗粒物的总质量。其粒径大小,绝大多数在100μm以下,其中

多数在10μm以下。它是分散在大气中的各种粒子的总称,也是目前大气质量评价中的一

个通用的重要污染指标。

(2)飘尘:是指能在大气中长期飘浮的悬浮物质。其粒径主要是小于10μm的微粒。由于飘尘粒径小,能被人直接吸人呼吸道内造成危害;又由于它能在大气中长期飘浮,易

将污染物带到很远的地方,导致污染范围扩大,同时在大气中还可为化学反应提供反应床。因此,飘尘是从事环境科学工作者所关注的研究对象之一。

(3)降尘:降尘是指用降尘罐采集到的大气颗粒物。在总悬浮颗粒物中一般直径大

于30μm的粒子;由于其自身的重力作用会很快沉降下来,所以将这部分的微粒称为降尘。

(4)可吸人粒子(IP):美国环保局1978年引用密勒(Miller)等人所定的可进入

呼吸道的粒径范围,把粒径Dr≤15μm的粒子称为可吸人粒子。随着研究工作的不断深入,国际标准化组织(ISO)建议将IP定为粒径Dr≤10μm的粒子。此标准目前已为日本和我

国科学工作者所接受。

气溶胶粒子按其来源及其物理形态的不同,又可分天然气溶胶和人为气溶胶。烟、雾、尘等。它们的物理特征和成因等如表2-3所示。

表2―2 气溶胶形态及其主要形成特征粒径(μm)形态分散质形成特征主要效应轻雾(mist)水滴浓雾(fog) 粉尘(dust) 烟尘(fume)(气) 烟(smoke) 烟雾(smog)

烟炱(soot) 霾(haze) 液滴固体粒子固、液微粒固体微粒液滴、固体微粒固体微粒

液滴、固粒 >40 <10 >1 0.01~1 <1 <1 <0.5 <1 雾化、冷凝过程机械粉碎、扬尘、煤燃烧蒸发、凝聚、升华等过程,一旦形成很难再分散升华、冷凝、燃烧冷凝、化学反应燃烧、升华、冷凝凝聚、化学反应净化空气能形成水核影响能见度降低能见度,影响人体健康降低能见度,影响人体健康影响人体健康湿度小时有吸水性,降低能见度,影响人体健康雾化、蒸发、凝结和凝聚降低能见度,影响人体健康 2.硫氧化合物:硫氧化物(SOx)主要是指二氧化硫(SO2)和三氧化硫(SO3)。二氧化硫是无色,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其本身毒性不大,动物连续接触30 ppm的SO2无明显的生理学影响。但是SO2在大气中,尤其在污染大气中易被氧化形成SO3,再与水分子结合生成硫酸分子,经过均相或非均相成核作用,形成硫酸气溶胶,并同时发生化学反应生成硫酸盐。硫酸和硫酸盐可形成硫酸烟雾和酸性降水,造成较大的危害。SO2所以被作为重要的大气污染物,原因就在于它参与了硫酸烟雾和酸雨的形成。

大气中SO2主要来源于合硫燃料的燃烧过程,以及硫化物矿石的焙烧、冶炼过程、火力发电厂、有色金属冶炼厂、硫酸厂、炼油厂和所有燃煤或油的工业锅炉、炉灶等都排放SO2烟气。在排放SO2的各种过程中约有96%来自燃料燃烧过程,其中火电厂排烟中的SO2浓度虽然较低,但总排放量却最大。

通常煤的合硫量为0.5一6%,石油为0.5~3%。硫在燃料中可以无机硫化物或有机硫化物的形式存在。无机硫绝大部合以硫化矿物形式存在,在燃烧时生成SO2,例如:

5

感谢您的阅读,祝您生活愉快。

环境科学概论含答案

一、填空题 1、1962年美国海洋生物学家蕾切尔 卡逊在研究了美国使用杀虫剂所产 生的危害之后,出版了《寂静的春天》。 2、可持续发展的公平性原则包括:代内公平和代际公 平。 3、影响近地层空气质量的因子主要包括:污染源因子、气象因子和 地形因子。 4、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是生态系统的三大 功能类群。 5、按监测目的分,环境监测分为:监视性监测、特定目的的检测和 研究性检测。 6、典型物理污染包括:噪声污染、电磁辐射、光污染、放射性污染 和热污染。 7、在经济发展过程中,随着人均收入的提高环境先恶化后改善的情况, 称为环境库兹涅兹曲线。 8、按照处理原理除尘装置主要分为机械除尘、湿式除尘、过滤除尘 和电除尘。 9、根据不同的原则,环境划分也不同。按环境主体,环境可分为_人类环境__ 和__生物环境__。 10、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有两个显着特点,一是能量在流动过程中,数量逐 级__递减_;二是能量流动是___不循环____的,__不可逆_____的。

11、根据大气的物理性质差异和垂直运动状况,可将大气圈分为五层,分别 是__对流层______、__平流层_____、__中间层____、___热成层_____和____逸散层___。 12、大气是由多种气体、水汽、__液体颗粒______和__悬浮固体杂质______ 组成的混合物。其组分可分为___稳定组分_____和___不稳定组分____。13、人工环境根据空间分布特点可分为___点状环境_、___面状环境__和___ 线状环境___。 14、环境污染对人体健康的损害包括_引起呼吸道疾病_、____致癌____、_ 传染病暴发流行____和_损伤遗传物质_。 15、水中所含的杂质,按其在水中的存在状态可分为三类:_悬浮物____、__ 胶体__、___溶解物_____。 16、水体中的污染物按其种类和性质一般可以分为四大类,即__无机无毒物 _、_无机有毒物____、__有机无毒物__和___有机有毒物___。 17、土地退化包括_土地荒漠化_______、__土地盐碱化______、___土壤污染 _____三种形式。 18、可持续发展的经济目标是追求__、质量和效率_____;生态—环境—资源 目标是强调为使系统达到良性循环,发展必须有限制,要与__自身承载力_____相协调;社会目标是实现__社会公平_,人口适度增长。 19、可持续发展强调发展的__公平性原则_____、__可持续性原则___、__共 同性原则___和_需求性原则_____原则。

环境科学概论

环境科学概论 第一章绪论 环境与发展是当今世界各国普遍关注的重大问题。人类经过漫长的奋斗历程,特别是 从产业革命以来,在改造自然和发展经济方面做出了巨大的成就。与此同时,由于工业化 过程中的处置适当,尤其是不合理的开发利用自然资源,造成了全球性的环境污染和生态 破坏,对人类的生存和发展构成了现实威胁。保护生态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已成为全 世界紧迫而艰巨的任务。 环境科学就是在现代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为了解决环境问题而诞生的一门新兴科学。他是一个有多学科到跨学科的庞大科学体系组成的新兴学科,也是介于自然科学`社会科 学和技术科学之间的边际科学,是现代科学技术向深度、广度进军的标志,是人类认识自然、改造自然,并进一步升华的表现。环境科学诞生的时间不久,并正在发展之中,因此 对于环境科学的研究对象`任务`内容和分科给以确切完备的答复尚有一定困难。但是,学 科的发展异常迅速,特别是自70年代以来20年间所取得的丰硕成果,其研究领域之广, 出版书刊之多,资料积累之丰富,在科学发展史上都是罕见的。在这种情况下,对它的研 究对象`任新的学科发展更是有益的。第五章固体废物与环境务`内容`分科和发展动向进 行概括的总结和探讨是十分必要和可能的,对于促进 随着生产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使固体废弃物的排放量骤增,堆放和处置场 地却日益减少,处置费用也越来越高],以及有害废弃物处置不当所造成的对大气、水士 的严重污染,加恶化着环境,危害人体。另一方面,全球范围的天然资源的渐减少,迫使 大家重固体废弃物的再生利用,增加会的物质财富。因此,固体废物的处和利用已日成环 境科学中急需研究解决的问题之一。 第一章绪论 环境与发展是当今世界各国普遍关注的重大问题。人类经过漫长的奋斗历程,特别是 从产业革命以来,在改造自然和发展经济方面做出了巨大的成就。与此同时,由于工业化 过程中的处置适当,尤其是不合理的开发利用自然资源,造成了全球性的环境污染和生态 破坏,五章对人类的生存和发展构成了现实威胁。保护生态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已成 为全世界紧迫而艰巨的任务。 环境科学就是在现代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为了解决环境问题而诞生的一门新兴科学。他是一个有多学科到跨学科的庞大科学体系组成的新兴学科,也是介于自然科学`社会科 学和技术科学之间的边际科学,是现代科学技术向深度`广度进军的标志,是人类认识自 然`改造自然,并进一步升化的表现。环境科学诞生的时间不久,并正在发展之中,因此 对于环境科学的研究对象`任务`内容和分科给以确切完备的答复尚有一定困难。但是,学 科的发展异常迅速,特别是自70年代以来20年间所取得的丰硕成果,其研究领域之广,

环境科学概论提纲

第一章绪论 1、环境的概念 广义的概念: 环境总是相对于某一中心事物而言,作为某一中心事物的对立面而存在。它因中心事物的不同而不同,随中心事物的变化而变化。与某一中心事物有关的周围事物,就是这个中心事物的环境。 狭义的概念: 中心事物是人类,以人类为主体的外部世界,即人类生存、繁衍所必须的相适应的环境,或物质条件的综合体。 2、环境质量与要素 1环境要素 Ø环境要素:构成人类环境整体的各个独立的、性质不同而又服从于整体演化规律的基本物质组分称环境要素,也称环境基质。 ——包括水、大气、阳光、岩石、土壤等非生物环境要素以及动物、植物、微生物等生物环境要素。 ——环境要素组成环境结构单元,环境结构单元又组成环境整体或环境系统。例如:由水组成水体,全部水体总称为水圈;由大气组成大气层,整个大气层总称为大气圈;由生物体组成生物群落,全部生物群落构成生物圈…… 2环境质量 Ø环境质量是指在一个具体的环境内,环境的总体或环境的某些要素,对人群的生存和繁衍以及社会经济发展的适宜程度,是反映人群的具体要求而形成的对环境评定的一种概念。 ü环境质量是对环境状况的一种描述; ü环境状况的形成有来自自然的原因,也有来自人为的原因,而且从某种意义来说,人为原因是更重要的原因; ü人群的文化状态也影响着环境质量。 3、环境的分类

人类环境是由若干规模大小不同、复杂程度有别、等级高低有序、彼此交错重叠、彼此互相转化变换的子系统所组成,是一个具有程序性和层次结构的网络。 如按照人类环境的范围来分: 4、环境的功能 人类环境系统是一个复杂的,有时、空、量、序变化的动态系统和开放系统。由于存在连续不断的、巨大的和高速的物质、能量和信息的流动,表现出对人类活动的干扰和压力。 环境有以下特性: (1)整体性、(2)有限性、(3)不可逆性、 (4)隐显性、(5)持续反应性、(6)灾害放大性。 5、环境问题及其分类 环境问题的定义 广义:由自然力或人力引起生态平衡破坏,最后直接或间接影响人类的生存和发展的一切客观存在的问题。 狭义:由于人类的生产和生活活动,使自然生态系统失去平衡,反过来影响人类生存和发展的一切问题。 根据环境问题的来源,可分为两类: 1、由自然力引起的为原生环境问题,又称第一环境问题,它主要是指地震、洪捞、干旱、滑坡等自然灾害问题; 2、由人类活动引起的为次生环境问题,也叫第二环境问题,它又分为环境污染和生态环境破坏两类。其中,环境污染又可分为环境污染(如水污染、大气污染、土壤污染等)和环境干扰(噪声干扰、热干扰和电磁干扰等)。 第二章全球环境问题 1、全球环境问题 全球环境问题

环境科学概论考点 新

环境科学概论考点 第一章绪论 第一节环境与环境问题 一、环境(名解) 影响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各种天然的和经过人工改造的自然因素的总体,包括大气、水、海洋、土地、矿藏、森林、草原、野生生物、自然遗迹、人文遗迹、自然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城市和乡村等。 二、环境的基本特征 1、环境的整体性与区域性 环境的整体性是指环境中的各个部分之间存在着密切的相互联系和相互制约,环境中的各种变化不是孤立的,而是多种因素的综合反映。环境的区域性是指环境特性的区域差异,即环境因地理位置的不同而表现出不同的特性。如湿润地区与干旱地区、平原地区与高山地区等,其环境特性有明显的差异。 2、环境的变动性和稳定性 环境变动性指的是环境的内部结构和外在状态始终处于不断的变化之中,环境的稳定性是指环境系统具有一定的自我调节能力,当环境的结构与状态在自然或人类行为的作用下发生的变化不超过一定限度时,环境可以借助自身的调节功能减轻这些变化的影响。环境的变动性和稳定性是相辅相成的,变动是绝对,稳定是相对的。 3、环境的资源性和价值性 环境的资源性指环境是一种资源,环境可提供给人类生存与发展所必需的物质和能量。环境既然是一种资源,它就应具有相应的价值。最初人们对环境价值的认识存在误区,认为环境中的物质取之不尽、用之不竭,没有对环境的价值性给予足够的重视,从而导致人类大肆攫取自然资源,并引发严重的环境破坏问题。 三、环境问题(名解) 所谓环境问题是指由于人类活动作用于人们周围的环境所引起的环境质量变化,这种变化反过来对人类的生产、生活和健康产生不利的影响。 四、环境问题的四个发展阶段(起止时间+表现特征): 1、环境问题萌芽阶段(工业革命以前)

《环境科学概论》名词解释

环境科学概论名词解释 1、环境:影响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各种天然的和经过人工改造的自然因素的总体,包括大气、水、海洋、土地、矿藏、森林、草原、野生生物、自然遗迹、人文遗迹、自然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城市和乡村等。 2、环境问题:所谓环境问题是指由于人类活动作用于人们周围的环境所引起的环境质量变化,这种变化反过来对人类的生产、生活和健康产生不利的影响。 3、大气污染:由于自然或人为的过程,使得大气中的一些物质的含量达到有害的程度,以至影响到生态系统的平衡,严重威胁着人类健康和经济发展,这种现象称为大气污染。 4、大气污染源:指向大气环境排放有害物质或对大气环境产生有害影响的设备、装置和场所。 5、大气污染物:由于人类活动或自然过程排入大气,并对人体、生物或环境产生有害影响的物质。 6、总悬浮颗粒(TSP):指悬浮于大气中,粒径小于100μm的所有固体颗粒物,包括飘尘和降尘。它是悬浮在大气中的各种粒子的总称,也是大气污染监测和评价中的一个重要指标。 7、降尘:指大气中粒径大于30μm的固体颗粒物,因重力作用,在短时间内可因自身重力沉降到地面。 8、飘尘或可吸入粒子:指在大气中长期飘浮的悬浮物,分为PM10(粒径<10μm)和PM2.5(粒径<2.5μm)。PM10可以通过呼吸道进入人体,从而对人体健康产生危害,PM2.5的危害则更为严重。 9、光化学反应:大气中存在的吸光物质(氧气、臭氧、NO2等)的原子、分子、自由基或离子,它们吸收光子所引发的反应,称为光化学反应。 10、自由基或游离基:由于共价键均裂而生成的带有未成对电子的碎片。即化合物分子中共价健在光、热等影响下,分裂而成的含有不成对价电子的原子或原子

环境科学概论 清华

第一章绪论 1.环境要素(环境基质):构成人类环境整体的各个相对独立的,性质不同而又服从整体演化规律的基本物质成分。 2.环境质量:是环境素质好坏的表征,是用定性和定量的方法对具体的环境要素所处的状态的描述。 (环境质量好坏的界定只有参照环境质量标准,通过环境评价的结果来实现)3.环境容量:是在人类生存和自然生态系统不致受害的前提下,某一环境所能容纳的污染物的最大负荷量,或一个生态系统在维持生命机体的再生能力,适应能力和更新能力的前提下,承受有机体数量的最大限度。 4.环境的组成: 环境是由自然环境和人工环境组成的。 (1)自然环境是指围绕人群空间,可以直接,间接影响人类生活,生产的一切自然形成的物质,能量的总体,分为生物环境和非生物环境。 生物环境包括植物,动物,微生物,可划分为生产者,消费者和分接者。 非生物环境是指太阳,大气,水体以及土壤以不同方式组合而成的无机环境。 (2)人工环境是在自然环境的基础上,通过人类长期有意识的社会劳动,加工和改造自然物质,创造物质生产体系,积累物质文化等所形成的环境。5.环境问题及分类: 环境问题是指由于人类生活或自然原因引起环境质量恶化或生态系统失调,对人类的生活和生产带来不利的影响或灾害,甚至对人体健康带来有害影响的现象。 分类:原生环境问题和次生环境问题。 由自然因素引起的为原生环境问题,如火山喷发,地震,洪涝等。 由于人类活动而引起的为次生环境问题,一般细分为环境污染,资源短缺和生态破坏。 6.环境问题的由来和发展: 大体经历4个阶段: (1)人类发展初期:人们只是利用自然环境而很少有意识地去改造环境,产生了第一个环境问题,主要是以过度采集和狩猎引起的局部地区物种减少为特征。 (2)第一次浪潮时期:随着农业和畜牧业的发展,人类改造自然环境的能力也逐渐增强,产生了以土地破坏为特征的人类的第二个环境问题,如大量砍 伐森林,破坏草原,刀耕火种,导致水土流失;兴修水利,不合理灌溉引 起土壤盐渍化,沼泽化。 (3)第二次浪潮时期:人类史上的工业革命,使大气,水体,土壤污染严重,如著名的八大公害事件,主要表现为SO2污染,光化学烟雾,重金属污染和毒物污染。 (4)第三次浪潮时期:以电子工程,遗传工程等新兴工业为基础的第三次浪潮,使工业技术阶段发展到信息社会阶段,带来了新的环境问题:一是全球性 的大气污染问题,如温室效应,臭氧层破坏和酸雨;二是大面积的生态破坏,如大面积的森林被毁,草场退化,土壤侵蚀和沙漠化;三是突发性的环境污染事件频繁出现。

环境科学概论

自然环境 物质自然现象 水 岩石、土壤 动植物、微生物气温阳光 引力地磁力 太阳的稳定性地壳稳定性 大气力量水循环水土演变等 地质构造情况地震、火山活动海啸 能量 第一章 绪论 一、基本概念 1.什么是环境? 1)环境是相对于中心事物而言的,与某一中心事物有关的事物, 就是这个中心事物的环境。 2)直接或间接影响到人类的一切自然形成的物质、 能量和自然现象的总体,有时也称为环境。 3)环境科学研究的环境,是以人类为主体的外部世界,即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条件的综合体。 4)自然环境亦可以看作由地球环境和外围空间环境两部分组成。 2.环境质量 环境的总体或环境的某些要素对人群的生存和繁衍以及社会经济发展的适宜程度,反映人类自身的具体要求对环境的评价概念。 3.环境容量和环境自净能力 1)环境本底值 在自然状况下,环境中物质和能量的分布值。 2)环境容量 在人类生存不致受害、自然环境结构保持稳定的前提下,环境可能容纳污染物的最大负荷量。 3)环境自净能力 在环境容量范围内,环境对进入其内部的物质和能量,具有一定的迁移、扩散、同化、异化能力,称之。 二、环境规律 1、环境功能特性 ● 整体性 ● 有限性 ● 不可逆性(能量循环、物质循环) ● 隐显性(汞污染引起的水俣病、DDT 农药) ● 持续反应性(遗传性、生态资源的破坏) ● 灾害放大性(温室效应、臭氧层空洞、酸雨) 2、环境要素 1)构成人类环境整体的各个独立的、性质不同的而服从整体演化规律的基本物质组成。 2)分自然要素和人工要素。自然要素:水、大气、生物、阳光、岩石、土壤 3、环境要素属性 ①最差(小)限制律: 整体环境的质量,不能由环境诸要素的平均状态决定,而是受环境诸要素中那个与最优状态差距最大的要素所控制。 ②等值性:

环境科学概论

环境科学(kēxué)概论

环境科学(kēxué)概论

一章(yī zhānɡ)绪论 1环境要素(huán jìnɡ yào sù):又称环境(huánjìng)基质,构成人类环境整体各个独立、性质不同而又服从整体演化规律(guīlǜ)基本物质组分,(自然环境要素和人工环境要素)。 2环境要素(huán jìnɡ yào sù)特点①最差(小)限制律②等值性③整体性大于个体之和④先后出现,相互联系,相互联系。 3环境质量:在一个具体环境内,环境的总体或环境的某些要素对人群生存和繁衍以及社会经济发展适宜程度,是反映人群的具体要求而形成对环境评定一种概念。 4环境分类①聚落环境②地理环境③地质环境④宇宙环境。 5环境功能特性:整体性;有限性;不可逆性;隐显性;持续反应性;灾害放大性。 6环境本底值:环境在未受到人类干扰情况下,环境中化学元素及物质和能量分布正常值。 7环境自净作用:环境对于进入其内部的污染物或污染因子,具有一定迁移、扩散和同化、异化能力。

8环境容量:在人类生存和自然环境下不致受害的前提下,环境可能(kěnéng)容纳污染物最大负荷量。 9环境自净(huán jìnɡ zì jìnɡ):污染物或污染因素进入环境后,将引起一系列物理的、化学的和生物变化,而自身逐步被清除出去,从而使环境达到自然(zìrán)净化目的。 10环境科学所研究(yánjiū)和任务①人类(rénlèi)和环境关系②污染物在自然环境中迁移、转化、循环和积累过程和规律③环境污染调查、评价和环境和预测④环境状况控制和防治⑤环境污染危害⑥自然资料保护和合理作用⑦环境监测、分析技术和预报⑧环境区域规划和环境规划⑨环境管理。 11环境科学分科:环境学;基础环境学;应用环境学。 12环境问题分类:自然引起的为原生环境问题(第一环境问题);次生环境问题(第二次环境问题:环境污染和生态环境破坏)。 13全球性大气环境问题:臭氧层破坏;全球变暖;酸沉降。

环境科学概论复习提纲

环境科学概论复习提纲 环境科学概论复习提纲 第一章绪论 一、名词概念 环境——是指以人类为主体的外部世界的总体,即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条件的综合体。环境问题——是指全球环境或区域环境中出现的不利于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各种现象。环境要素——又称环境基质,指构成环境整体的各个独立的、性质不同而又相互联系的基本物质组分。公害病——因环境污染引起的地方性疾病。 公害事件——因环境污染造成在短期内人群大量发病和死亡的事件。 二、填空题 三、问答题 1、如何理解“环境”这个概念? 1)从哲学上来说,环境是一个相对主体而言的客体,是一个相对的概念。 2)生态学中的环境是指某一特定生物体或生物群体以外的空间,以及直接或间接影响该生物体或生物群体生存的一切事物的总和。 3)对于环境科学而言,环境是指以人类为主体的外部世界的总体,即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条件的综合体。或者是指围绕着人群空间,以及其中可以直接、间接影响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各种自然因素和社会因素的总体。中心事物:人 4)《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中的环境是指“影响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各种天然的和经过人工改造的自然因素的总体,包括大气、水、海洋、土地、矿藏、森林、草原、野生生物、自然遗迹、人文遗迹、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城市和乡村等” 2、什么是环境问题?举例说明环境问题分为哪几类? 1)环境问题是指全球环境或区域环境中出现的不利于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各种现象。

环境问题的分类: ①第一环境问题。也称原生环境问题,是指由自然力引起的环境问题。分两类:一是自然灾害:如火山爆发、山崩、地震、海啸、台风、水旱灾害等;二是自然界本来就存在对人类和生物有害的因素:如某些地方水土中缺少(或过多)某些人体所需的化学元素而导致疾病的发生(地方病)。 ②第二环境问题。又称次生环境问题,由于人类的生产和生活活动作用于周围的环境,引起环境质量的恶化,以及这种恶化反过来影响人类生存和发展的问题。分为三种类型: a)生态环境破坏问题:不合理开发利用自然资源,超出环境承载力,使生态环境质量恶化或自然资源枯竭的现象。包括生物环境破坏问题和非生物环境破坏问题 b)环境污染问题:人类活动排放的物质进入环境,达到一定的程度,使环境系统的结构与功能发生变化,对人类或其他生物的正常和发展产生不利影响的现象。可分为水污染,大气污染,土壤污染等c)环境干扰问题:人类活动排出的能量进入环境,达到一定的程度,对人类产生不利影响的现象,包括噪声、电磁辐射、光污染、热污染等。 3、何为潜在的环境问题?主要有哪几种? 潜在的环境问题是指目前尚没有从总体上认识,但在一定的时期后会对人类产生巨大影响的环境问题。①环境诱变剂——凡是能引起生物体染色体畸变或基因突变的物质统称为诱变剂,诱变剂具有“三致”作用,即致癌、致畸、致突变。环境中的诱变剂被称为环境诱变剂。 ②物种入侵——由于外来物种的存在而使本地物种的生存安全受到威胁的现象称之为“物种入侵”或“生物入侵” ③转基因生物的风险 第二章生态学基础 一、名词概念 现代生态学:研究生命系统与环境系统之间相互作用的规律及机理

环境科学概论知识点总结

环境科学概论 第一章绪论 概念: 环境:指以人类为主体①外部世界,环境就是人类生存环境,指①是环绕于人类周围①客观 事物①整体,它包括自然环境,也包括社会环境。或者为指围绕着人群空间,以及其中可以 直接、间接影响人类生活和发展①各种自然因素和社会因素①总体。 环境法中①环境:指影响人类生存和发展①各种天然①和经过人工改造①自然因素①总体, 包括大气、水、海洋、土地、矿藏、森林、草原、野生生物、自然遗迹、人文遗迹、自然保 护区、风景名胜区、城市和乡村等。 环境科学:以“人类-环境”系统为其特定①研究对象,它是研究“人类-环境”系统①发生 和发展、调节和控制以及改造和利用①科学。其目①在于探讨人类社会持续发展对环境①影 响及其环境质量①变化规律,从而为改善环境和创造新环境提供科学依据。 环境要素:又称环境基质,是指构成人类环境整体①各个独立①、性质不同①而又服从整体 演化规律①基本物质组成。 环境问题:指自然过程突变或人类活动引起①环境破坏和环境质量变化,以及由此给人类生产、生活和健康带来①不利影响。其原因是人类认识①局限性和环境①复杂多变性。 原生环境问题:又称第一类环境问题,是指由于自然环境自身变化引起①,没有人为因素或 人为因素很少①环境问题。 次生环境问题:又称第二类环境问题,是指由于人为因素所造成①环境问题。 第二章大气环境 概念: 干结空气:大气中除去水汽和固体杂质以外①整个混合气体。主要成分是氮气(78.09%)和氧气(20.94%)。其次是氩气(0.934%体积)和二氧化碳(0.033%体积)。空气中水①体积百分含量在0.1-0.5%之间,其余①大气成分为稀有气体。 大气污染:指由于人类活动和自然过程引起某种物质进入大气中,呈现出足够①浓度,达到 了足够①时间并因此而危害了人体①舒适、健康和福利或危害了环境①现象。 大气污染源:指向大气环境排放有害物质或对大气环境产生有害影响①场所,设备和装置。 包括:天然源(指自然界自行向大气环境排入污染物①污染源。)人为源(指人类①生产活 动所形成①污染源。) 大气污染物:指由于人类活动或自然过程排入大气,并对人和环境产生有毒影响①物质。 气溶胶体:是空气中①固体和液体颗粒物质与空气一起结合成①悬浮体,它①粒径在1微米 以下,可以悬浮在大气中。 总悬浮颗粒物(TSP) : D(粒径)在100 m以下,其中多数在 10 m以下,是分散在大气中① 各种粒子①总称。 可吸入粒子(IP):大于10卩m①颗粒物能被鼻腔①鼻毛吸留住,而小于10卩m①飘尘却能长 驱直入侵蚀肺泡,叫“可吸入因子”。在可吸入微粒中80%^沉积于肺泡,且沉积时间可达 数年之久,导致肺心病等一系列病变。 一次污染物:又称原发性污染物,指直接由污染源排放①污染物。进入大气后其性质没有发 生变化。 二次污染物:又称继发性污染物,指进入大气①一次污染物之间相互作用,或一次污染物与 正常大气组分发生化学反应,以及在太阳辐射线①参与下引起光化学反应而产生①新①污染物。 光化学烟雾:是在一定条件下(如强日光、低风速和低温等),氮氧化物和碳氢化物发生化

《环境科学概论》教学大纲

《环境科学概论》教学大纲 一、说明 (一)本课程的目的、要求 《环境科学概论》是环境科学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本课程以人——地环境复合系统的基本原理为依据,系统论述环境的发生和发展,并深入剖析环境问题产生的根源,系统阐述环境科学及其相关交叉学科的基础理论和规律,结合学科前沿领域及热点问题,探讨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有效途径,为培养21世纪环境专门人才应具备的两个基本能力(对人类社会行为及其与自然相互关系进行综合分析的能力和处理实际环境问题的能力)打下基础。 本课程的教学目的是使学生系统掌握环境科学的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为后续其他专业课程的学习提供必要的知识储备。在课程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通过各个教学环节逐步培养学生具有环境保护的意识,认识到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和迫切性。注重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采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理论讲述与案例分析相结合的方法进行教学,培养和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内容选取和实施中注意的问题 以杨志峰等主编的《环境科学概论》为基本教材,共四篇、二十一章,其中第七章(环境地学)和第八章(环境生态)合并讲解,重点讲解第三篇环境科学技术与方法(第十二至第十五章),第四篇环境管理与实践(第十六至第二十一章)部分内容由学生自学完成。(三)教学方法 以理论教学为主,讨论和学生自学为辅。适当增加案例教学、视频演示、“第二课堂” 等的比例,提高教学效果。 (四)考核方式 总评成绩根据期末考试成绩(占80%)和平时成绩(包括平时考勤情况、作业、课堂表现等,占20%)综合确定。

(五)教学内容与学时分配 二、大纲内容第一篇环境与环境问题 第一章绪论 1.环境及环境的类型 2.环境科学及其发展 3.环境科学思想与方法论 4.环境科学概论课程的学习目标与要求 说明和要求: (1)了解环境的定义及其类型; (2)了解环境科学及其发展、环境科学方法论; (3)掌握环境科学的研究对象和任务。 第二章自然环境 1.地球表层系统 2.自然环境的圈层结构 3.自然环境中的能量流动、物质循环与信息传递4.自然环境的地带性规律 说明和要求:

环境科学概论名词解释

名词解释 1、环境:影响人类生存和开展的各种天然的和经过人工改造的自然因素的总体,包括大气、水、海洋、土地、矿藏、森林、草原、野生生物、自然遗迹、人文遗迹、自然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城市和乡村等。 2、环境问题:所谓环境问题是指由于人类活动作用于人们周围的环境所引起的环境质量变化,这种变化反过来对人类的生产、生活和安康产生不利的影响。 3、大气污染:由于自然或人为的过程,使得大气中的一些物质的含量到达有害的程度,以至影响到生态系统的平衡,严重威胁着人类安康和经济开展,这种现象称为大气污染。 4、大气污染源:指向大气环境排放有害物质或对大气环境产生有害影响的设备、装置和场所。 5、大气污染物:由于人类活动或自然过程排入大气,并对人体、生物或环境产生有害影响的物质。 6、总悬浮颗粒〔TSP〕:指悬浮于大气中,粒径小于100μm的所有固体颗粒物,包括飘尘和降尘。它是悬浮在大气中的各种粒子的总称,也是大气污染监测和评价中的一个重要指标。 7、降尘:指大气中粒径大于30μm的固体颗粒物,因重力作用,在短时间内可因自身重力沉降到地面。 8、飘尘或可吸入粒子:指在大气中长期飘浮的悬浮物,分为PM10〔粒径<10μμm〕。PM10可以通过呼吸道进入人体,从而对人体安康产生危害,PM2.5的危害那么更为严重。 9、光化学反响:大气中存在的吸光物质〔氧气、臭氧、NO2等〕的原子、分子、自由基或离子,它们吸收光子所引发的反响,称为光化学反响。 10、自由基或游离基:由于共价键均裂而生成的带有未成对电子的碎片。即化合物分子中共价健在光、热等影响下,分裂而成的含有不成对价电子的原子或原子团。具有很高的活性和强氧化作用。 11、光化学烟雾:含有氮氧化物和烃类化合物的大气,在阳光中紫外线的照射下发生光化学反响所生成的臭氧醛、酮、过氧乙酰硝酸酯〔PAN〕等二次污染物的混合物。

环境科学概论

环境:是指影响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各种天然的和经过人工改造的自然因素的总体,包括大气、水、海洋、土地、矿藏、森林、草原、野生生物、自然遗迹、人文遗迹、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城市和乡村等。 环境承载力:是衡量地球承载力以及人与环境和谐程度的重要指标,是指在一定时期、范围下,维持人类—环境系统稳定,人类活动不引起环境功能破坏发生质的改变的能力,其实质就是在维持人与环境和谐的前提下,人类环境系统所能承受的人类活动的阀值。 地理环境:是指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地球表层。它一般包括自然环境、经济环境和社会文化环境。 环境问题:是指由于自然力或人类活动所导致的全球环境或区域环境中出现的不利于人类生存和社会发展的各种现象。 环境污染:是指由于人类活动使得有害物质或因子进入到环境中,通过扩散、迁移和转化的过程,是整个环境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发生变化,出现了不利于人类和其他生物生存和发展的现象。 环境背景值:也称自然本底值,是指在不受人为污染的情况下,组成环境的各要素,如大气、水体、岩石、土壤、植物、农作物、水生生物和人体组织中与环境污染有关的各种化学元素的含量及其基本的化学成分。 土壤污染:是指人类活动所产生的污染物通过多种途径进入土壤,其数量和速度超过了土壤的容纳能力和净化速度,从而引起土地的正常功能遭到破坏或土壤肥力降低,并对土壤、植物和动物造成损害的现象。 水环境污染:是指排入水体的污染物在数量上超过了该物质在水体中的本底含量和水体的环境容量,从而导致水体的物理特征、化学特征和生物特征发生不良变化,破坏了水中固有的生态系统,破坏了水体的功能以及在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中的作用。 生态破坏:是指人类活动直接作用于自然生态系统,造成生态系统的生产功能显著下降和结构显著改变,从而引起的环境问题。 生态平衡:在任何一个生态系统中,生物与其环境总是不断地进行着物质、能量与信息的交流,但在一定时期内,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之间保持着一种动态平衡,这种平衡状态就叫生态平衡。 生态失衡:当外界干扰超过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时,即超过生态平衡阀值是时,就会造成生态系统的结构破坏、功能受阻、生态功能紊乱以及反馈自控能力下降,这种情况称为生态平衡失调。 特异性损害:就是污染物可引起人体急性或慢性中毒,以及产生致畸作用、致突变作用和致癌作用等。 影响全球气温变化的因子有四类:外力驱动作用、温室效应、阳伞效应、下垫面变动。 臭氧层豪杰的潜在威胁:(1)威胁生态系统的安全(2)损害人体健康(3)破坏水生生态系统(4)危害人类生存环境(5)影响全球及区域气候变化(6)其他负面影响 我国四大酸雨区:以广东、广西、四川盆地和贵州大部分地区为中心的华南、西南酸雨区;以长沙、南昌为中心的华中酸雨区;以厦门、上海为中心的华东沿海酸雨区;以青岛为中心的北方酸雨区。 土地退化的三种形式:土地荒漠化、土地盐碱化和土壤污染。 环境安全:两层含义:一是生产、生活、技术层面的环境安全,主要指因环境污染和破坏所引起的有害于人群健康的影响;二是社会、政治、国际层面的环境安全,主要是指因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所引起的有害于国际和平、国家利益、社会安定的影响。 生物安全:即生物生长发育及其与环境协调一致的动态安全过程,是指在基因、细胞、个体、种群与群落水平上皆处于不受威胁的良好状态。

环境科学概论重点

环境科学概论 一、名词解释 1、环境:指与某一生命主体相联系,对生命主体的生存与开展产生作用,发生影响的一切外部因素的总和,它包括生命主体的存在空间,维持生命主体生命活动的能量和物质,对该能量与物质产生的一切因素。 2、生物圈:由动物、植物、微生物等生物体组成生物群落,而全部生物群落的总集称为生物圈。 3、大气圈:大气层(atmosphere)又叫大气圈,地球就被这一层很厚的大气层包围着。大气层的成分主要有氮气,占78.1%;氧气占20.9%;氩气占0.93%;还有少量的二氧化碳、稀有气体〔氦气、氖气、氩气、氪气、氙气、氡气〕和水蒸气。 4、环境地球承载力:某一环境状态和构造在不发生对人类生存开展危害的前提下,所能承受的人类社会作用在规模、强度和速度上的限值。 5、可持续开展:可持续开展是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求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开展称为可持续开展。它们是一个密不可分的系统,既要到达开展经济的目的,又要保护好人类赖以生存的大气、淡水、海洋、土地和森林等自然资源和环境,使子X后代能够永续开展和安居乐业。可持续开展与环境保护既有联系,又不等同。环境保护是可持续开展的重要方面。可持续开展的核心是开展,但要求在严格控制人口、提高人口素质和保护环境、资源永续利用的前提下进展经济和社会的开展。开展是可持续开展的前提;人是可持续开展的中心体;可持续长久的开展才是真正的开展。使子X后代能够永续开展和安居乐业。也就是同志指出的:“决不能吃祖宗饭,断子X路〞。〔可持续开展,就是既要考虑当前开展的需要,又要考虑未来开展的需要,不要以牺牲后代人的利益为代价来满足当代人的利益〞。〕 6、臭氧层:离地面20-30千米高的大气圈的同温层阻挡紫外线,底部有一个臭氧浓度相对较高的小圆圈,厚度在正常压力下约8km. 7、生态脆弱带:具有不稳定性、敏感性强且有退化趋势的生态环境过渡带 8、人体退化:指由于人类活动对自然活动的改变,导致人体出现非正常疾病和有害生理过程,人类生理因素下降和**水平下降的现象,简而言之,是指人的体质下降和**退化,也称“人体退化病〞,其产生原因是环境污染 9、全球变暖:指地球外表的大气、土壤、水体、植被、温度等年际间的缓慢上升的现象,其形成原因是温室效应。 10、土壤污染:有害有毒的物质进入土壤的量超过土壤净化能力,导致土壤污染,突然质量下降,农作物生长不良,从而危害人类。 11、老年型人口社会:根据联合国人口老龄化的标准,一个国家60 及以上的老年人口占人口总数的比例超过10%,或65岁及以上的老年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高于7%,这个国家就进入老年型社会或老年型国家。

环境科学概论复习提纲

《环境科学概论》复习提纲 一、基本概念 环境、环境问题、环境质量、环境容量、环境污染、环境标准、水体自净作用、水质、水质指标、土壤背景值、固体废物处理、固体废物处置、噪声、环境评价、环境监测、环境规划。环境标准分级: 国家标准和地方标准两级。 地方标准包括地方环境质量标准和地方污染物排放标准。 国家环境标准包括(分类): 环境质量标准、污染物排放标准、环境基础标准、环境方法标准、环境标准物质标准和环境保护行业标准六大类。 3、固体废物处理 固体废物处理是通过物理、化学、生物等不同方法使固体废物转化为便于运输、储存、资源化利用及最终处置的一种过程。 4、固体废物处置 固体废物处置是将已无回收价值或确定不能再利用的固体废物长期置于与生物圈隔离地带的技术措施。 环境容量是一个复杂的反映环境净化能力的量,其数值应能表征污染物在环境中的物理、化学变化及空间机械运动性质。 噪声的定义: 从物理学的角度来看:噪声是指声波频率和强弱变化毫无规则,杂乱无章的声音。 从环境保护的角度看:凡是妨碍到人们正常休息、学习和工作的声音,以及对人们要听的声音产生干扰的声音,都属于噪声。 从心理学的角度看:噪声是人们不需要的、使人烦躁的声音。 噪声污染的定义: 噪声污染是指噪声对人和周围环境产生了不良影响。 二、主要知识点 1、环境的分类、环境问题的分类;

自然环境可分为生物环境和非生物环境。 2、环境的特性; 多样性,整体性,区域性,相对稳定性,变化滞后性,脆弱性 3、污染源类型; 大气污染源、水污染源、固体废物污染源、噪声污染源、辐射污染源等。 4、大气污染物分类、大气污染源分类、大气污染分类; (1)大气污染物分类(2-0:29) ①据来源分为天然污染物和人为污染物; ②据污染物存在的形态分为颗粒污染物与气态污染物; ③根据污染物形成过程的不同分为一次污染物和二次污染物。 (2)大气污染源分类(2-0:17、28) 天然污染源:如:火山喷发的有害物质、尘埃、气体等。 人为污染源 1)据产生类型:生活污染源、工业污染源、交通污染源、农业污染源 2)按形状特点:固定污染源、移动污染源 3)按排放方式:高架源、线源、面源 4)按排放时间:连续源、间断源、瞬间源 (3)大气污染分类(P15/2-0:60) 1)按污染物的性质:还原型大气污染(条件:煤炭为主,SO2、CO颗粒物,低温、高湿度的阴天静风:伦敦烟雾)、氧化型大气污染(条件:石油为主,CO、氮氧化物、碳氢化物,阳光普照:洛杉矶光化学烟雾) 2)燃料性质和大气污染物:煤炭型、石油型、混合型、特殊型 3)按大气污染范围大小:局部地区大气污染、区域性大气污染、广域性大气污染、全球性大气污染 5、大气污染的一次污染物和二次污染物; (1)一次污染物:是指直接从污染源排放的污染物,如:一氧化碳、二氧化碳、一氧化硫、硫化氢等 (2)二次污染:是指由一次污染物在大气中相互作用或与大气原有成分作用,经过化学反应形成的与一次污染物的物理、化学性质完全不同的新的大气污染物。如:硫酸、硫酸盐、硝酸、臭氧、寿命不同的活性自由基。

环境科学概论

环境的概念:影响人类生存和开展的各种天然的经过人工改造的自然因素的总体。包括大气、水、海洋、土地、矿产、森林、草原、野生动物、自然遗迹、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城市和乡村等。 环境的特点:1 整体性2 有限性3 不可逆性4 隐显性5 持续反响性6 灾害放大性 环境问题概念:一切危害人类和其他生物生存和开展的环境构造或状态的变化,均应称为环境问题。 解决环境问题的根本途径:协调人类与环境的关系。 环 境问 题分类 原 生 境问题 次生环境问题

人类面临的环境问题 1 酸雨区的扩展。 2 温室效应引起的全球气候的变暖。 3 臭氧层的破坏。 4 淡水资源危机。 5 土地荒漠化。 6 生态破坏和生物多样性的减少。 一、酸雨1、酸雨:pH值低于5.6的降水。 2、酸雨的形成:是复杂的大气化学和大气物理现象,是由自然排放和人为活动等释放到大气中的SO2或NOx通过氧化反响〔气相或液相反响〕,生成硫酸或硝酸和亚硝酸,附在凝结核上降落到地面上的。 3、影响与危害: 〔1〕损害水生、陆生生物:如鱼类和森林 〔2〕对人体**影响:使有毒重金属溶入饮用水中,危害饮用者 〔3〕腐蚀建筑材料、金属构件、油漆以及名胜古迹等 大气污染物对仪器、设备和建筑物等,都有腐蚀作用。如金属建筑物出现的锈斑、古代文物的严重风化等。美国纽约的自由女神像也饱受酸雨的侵蚀 二、温室效应 地球大气中存在一些微量气体,如二氧化碳、一氧化碳、水蒸气、甲烷、氟利昂等,它们能让太阳短波辐射通过,同时吸收地面和空气放出的长波辐射〔红外线〕,从而造成近地层增温。我们称这些微量气体为温室气体,它们的增温作用为温室效应。 1、温室气体: 大气中能强烈吸收地面辐射产生温室效应的气体,称为温室气体.主要的温室气体有二氧化碳〔CO2〕、甲烷〔CH4〕、氧化亚氮〔N2O〕、氯氟烷烃〔CFCs〕等。 2、影响与危害: 〔1〕海平面上升 如果全球变暖,温度升高,海水膨胀,冰川融化,海平面上升,将使沿海低地淹没 〔2〕影响农业生产 正面影响:CO2浓度的增加和气候变暖,增加植物光合作用和作物的生产力,延长生产季节,有利于产量提高。降水量增加,使世界可耕作范围增加; 负面效应:中低纬内陆地区干旱加剧,农业将减产 〔3〕生态系统发生变化 全球长期升温,将导致由水热条件控制的自然地带向极地或偏高地区转移,改变地区的生态系统。 〔4〕加剧洪涝、干旱及其它气象灾害 可能带来频繁的气象灾害,局部地区降水过多,大范围干旱和持续高温将带来大规模灾害。 〔5〕影响人类** 极热天气频率增加,心血管和呼吸道疾病增加。 3、根本控制对策 能源:开展核能与氢能、开发新能源和替代能源 绿色:保护热带森林,扩大世界森林面积 4、兴旺国家负有减少温室气体的主要责任 占世界人口不到24%的兴旺国家,消费了世界能源的75%。1997年12月在日本京都召开"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第三次缔约方会议,通过一项议定--京都议定书,要求38个国家以1990年排放的温室气体为基数,2021至2021年间,实现平均减排5.2%。 三、臭氧层保护 1、臭氧空洞由于地面向大气排放氯氟烃化合物过多,导致平流层里局部臭氧层浓度降低,我们称此低浓度臭氧区为“臭氧空洞〞。 这将造成地球外表太阳紫外线辐射量增加,危及到人类和生物的生命。 2、影响与危害 1〕臭氧层浓度每减少1%,太阳紫外线辐射就增加2%,皮肤癌就会增加2%,白内障患者增加0.6%,同时损坏人的免疫力,使各肤色人们的免疫系统受到抑制,传染病发病率增加,导致黑瘤病死亡率增加。 2〕破坏生态系统:可以杀死水中单细胞藻类,导致鱼类大量死亡,破坏水生态系统食物链和渔业,同时紫外线辐射可能导致生物物种变异,甚至灭绝。紫外线辐射破坏植物光合作用和授粉能力,使农作物减产或绝收。 3〕过量的紫外线使塑料等高分子材料易于老化和分解,带来光化学烟雾污染。 4〕过量紫外线会导致地球升温,出现冷热失衡。 我国主要环境问题

环境科学概论题目汇总

环境科学概论题目汇总 环境科学概论复习资料 一、填空题 1.人类活动产生的污染物或污染因素,进入环境的数量超过(环境容量)时,就会导致环境质量恶化,出现环境污染。 2.光化学烟雾是由碳氢化合物和(氮氧化物)的大气,在一定的条件下发生化学反应所产生的中间产物及最终产物的混合物。 3.二氧化硫在大气中的氧化主要通过两种途径,一种是光化学氧化,另一种是(催化)氧化。 4.大气污染中,根据污染物的生成过程及化学性质的不同,可将污染物分为(一次污染物)和(二次污染物)。5.大气污染中,为便于分析污染物在大气中的运动,按污染源特点可分为(固定式)污染源和(移动式)污染源。 6.酸雨通常指pH值低于(5.6 )的降水。 7.水体富营养化是一种由(氮)和(磷)等植物营养物质含量过多所引起的水质污染现象。 8.农药在土壤中降解包括化学降解、微生物降解和(光化学)降解。 9.噪声和微波对环境的影响,同属(物理)污染。 10.所谓生物多佯性是指地球上所有生物一—植物、动物、(微生物)及其所构成的综合体。 11.“既要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人的生存发展构成危害”主要地概括了(可持续发展)的概念。12.中国环保三大政策是指:预防为主、(谁污染谁治理)、强化管理。 13.环境科学研究的核心是(),环境质量评价是人们认识环境质量的手段和工具,是环境科学的一个重要分支科学。 14.环境质量是环境系统客观存在的一种本质属性,并能用定性和定量的方法加以描述的环境系统所处的(状态)。 15.对林地土壤进行土壤污染评价时,应选用《土壤环境质量标

准》中的(三)级标准。 16.1996年我国颁布了《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3096—1996)用以代替1982年颁布的《大气环境质量标准》。17.生物监测结果之所以具有可比性,是由于生命具有()。 18.某一污染物质如SO2的环境质量指数可看成是(),区域的环境质量指数可看成是综合指数或分指数。 19.在一定的环境影响因素的作用下,环境因子的变化具有时间和()变化特征。 20.作水环境影响评价须先同主管的环保部门确定河段或水域的功能和环境()值。 21.人类对森林生态环境的要求有()和经济需求。 1.有毒有机物的生物转化反应的主要类型有氧化、_还原_、水解、结合。 2.光化学烟雾从产生到结束,其中主要污染物依次出现的顺序为NO,NO2,烃,醛,O3,自由基,RC(O)O2,二次污染物有O3,醛,PAN,过氧化氢等。 3.导致臭氧层耗损的典型物质有NOx,HOx,ClOx,CFCs。 4.大气中的自由基有HO,HO2,R,RO,RO2。 5.清洁生产审核七个阶段筹划和组织、预评估、评估、方案产生和筛选、可靠性分析、方案实施、持续清洁生产。 6.气体状态污染物主要包括硫氧化合物、氮氧化合物、碳氧化合物、碳氢化合物、含卤素化合物。 7.国际上一直把PH为5.6 作为判断酸雨的界限。 8.土壤污染物按污染物性质大致分为有机物类、重金属污染物、放射性物质、致病微生物四类。 9.固体废弃物的最终处理的方法有许多种,目前使用最多的方法是卫生填埋、堆肥和焚烧。 10.噪声源、传播途径、接受者是噪声污染的三个要素,控制噪声源是降低噪声最根本的最有效的方法。 1、水俣事件的主要污染物是甲基汞,富山事件的主要污染物是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