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科学概论提纲

第一章绪论

1、环境的概念

广义的概念:

环境总是相对于某一中心事物而言,作为某一中心事物的对立面而存在。它因中心事物的不同而不同,随中心事物的变化而变化。与某一中心事物有关的周围事物,就是这个中心事物的环境。

狭义的概念:

中心事物是人类,以人类为主体的外部世界,即人类生存、繁衍所必须的相适应的环境,或物质条件的综合体。

2、环境质量与要素

1环境要素

Ø环境要素:构成人类环境整体的各个独立的、性质不同而又服从于整体演化规律的基本物质组分称环境要素,也称环境基质。

——包括水、大气、阳光、岩石、土壤等非生物环境要素以及动物、植物、微生物等生物环境要素。

——环境要素组成环境结构单元,环境结构单元又组成环境整体或环境系统。例如:由水组成水体,全部水体总称为水圈;由大气组成大气层,整个大气层总称为大气圈;由生物体组成生物群落,全部生物群落构成生物圈……

2环境质量

Ø环境质量是指在一个具体的环境内,环境的总体或环境的某些要素,对人群的生存和繁衍以及社会经济发展的适宜程度,是反映人群的具体要求而形成的对环境评定的一种概念。

ü环境质量是对环境状况的一种描述;

ü环境状况的形成有来自自然的原因,也有来自人为的原因,而且从某种意义来说,人为原因是更重要的原因;

ü人群的文化状态也影响着环境质量。

3、环境的分类

人类环境是由若干规模大小不同、复杂程度有别、等级高低有序、彼此交错重叠、彼此互相转化变换的子系统所组成,是一个具有程序性和层次结构的网络。

如按照人类环境的范围来分:

4、环境的功能

人类环境系统是一个复杂的,有时、空、量、序变化的动态系统和开放系统。由于存在连续不断的、巨大的和高速的物质、能量和信息的流动,表现出对人类活动的干扰和压力。

环境有以下特性:

(1)整体性、(2)有限性、(3)不可逆性、

(4)隐显性、(5)持续反应性、(6)灾害放大性。

5、环境问题及其分类

环境问题的定义

广义:由自然力或人力引起生态平衡破坏,最后直接或间接影响人类的生存和发展的一切客观存在的问题。

狭义:由于人类的生产和生活活动,使自然生态系统失去平衡,反过来影响人类生存和发展的一切问题。

根据环境问题的来源,可分为两类:

1、由自然力引起的为原生环境问题,又称第一环境问题,它主要是指地震、洪捞、干旱、滑坡等自然灾害问题;

2、由人类活动引起的为次生环境问题,也叫第二环境问题,它又分为环境污染和生态环境破坏两类。其中,环境污染又可分为环境污染(如水污染、大气污染、土壤污染等)和环境干扰(噪声干扰、热干扰和电磁干扰等)。

第二章全球环境问题

1、全球环境问题

全球环境问题

是指对全球产生直接影响的,或具有普遍性、随后又发展为对全球造成危害的环境问题,也就是引起全球范围内生态环境退化的问题。包括两层含义:

其一,有些环境问题在地球上普遍存在,不同国家和地区的环境问题在性质上具有普遍性和共同性;

其二,虽然是某些国家和地区的环境问题,但其影响具有跨国或跨区域的结果

2、全球环境问题的特点

全球环境问题的共同特点

•人为性——人类与环境关系密切,人类是环境的产物

•隐蔽性——许多重大的环境问题都是缓慢积累性灾害现象,通过食物链的转移,其危害具有缓慢性和长期性的特点,在形成过程中难以被发现。

•危害性——严重威胁全人类的生存安全与发展。

•移动性——许多重大环境问题具有跨区域特征。

•加速性——重大环境问题的种类和强度是一个动态过程,其危害有增加的趋势。

•可变性——全球各重大环境问题具有成因相关性。

3、全球环境问题的分布特点

全球环境问题的分布特点

²——区域差异:各地区由于经济结构、产业政策和环境政策不同,环境问题也有所不同。因此环境问题具有地域性特征。

1)城市和农村的比较

2)发展中国家与发展中国家比较

发展中国家比发达国家环境问题更为严重

(1)环境承受经济发展和人口快速增长的双重压力

(2)经济、技术水平落后,没有足够的能力进行环境保护

(3)发达国家污染将严重的工业转移到发展中国家

²——区域集中性:

全球集中分布——人类主要集中在陆地,因此陆地环境问题远重于海洋……全球80%的人口集中在北半球……

国家内部集中分布——大城镇、工矿区是人类对环境改造最深刻和影响程度最大的区域。

4、主要全球环境问题及其危害

1全球气候变暖

•大气中的水汽、臭氧、二氧化碳等气体,可以透过太阳短波辐射,使地球表面升温;但阻挡地球表面向宇宙空间发射长波辐射,从而使大气增温。

•工业革命以来,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大量排放,温室效应加剧。

全球气候变化危害

•海平面上升

•加剧洪涝、干旱及其他气象灾害

•影响农业和自然生态系统

•影响人类健康

2臭氧层破坏

•臭氧层能够吸收99%以上来自太阳的,对生物具有极强的杀伤力的紫外辐射,从而保护了地球上各种生命的存在、繁衍和发展,维持着地球上的生态平衡。

•科学家观察证实,近40年来,大气中臭氧层的破坏和损耗越来越严重,臭氧层空洞发生的持续期间和面积不断延长和扩大。

•人类排放的许多物质能引起臭氧层破坏的元凶。这些物质主要有氟氯烃(CFCs)、哈龙、氮氧化物、四氯化碳以及甲烷等,其中破坏作用最大的为哈龙与氟氯烃类物质。

臭氧破坏的危害

•使皮肤癌和白内障患者增加,损坏人的免疫力,使传染病的发病率增加;

•破坏生态系统

•引起新的环境问题

3酸雨

•自然或人为产生的硫氧化物(SO

x )和氮氧化物(NO

x

),在大气中

经过复杂的化学反应,形成硫酸和硝酸气溶胶,或为云、雨雪、雾捕捉吸收,降到地面成为pH值低于5.6的酸雨。

•工业化后,燃料大量使用,燃烧过程中产生CO、 HC、SO

2、NO

X

悬浮固体物,排放到大气使酸雨加剧。

酸雨的危害

•对人类健康的影响:酸雨直接或间接的影响到人类的健康。

•对建筑物的影响:酸性粒子也会沉积在建筑物和雕像上,造成侵蚀。这些侵蚀累积起来会导致各种安全事故,或造成文化资产的破坏。

•对森林的影响:酸雨造成最严重的影响之一是在森林和土壤,使土壤中的养分流失,树木枯死。

•对农作物的影响:酸雨会影响农作物稻子的叶子,同时土壤中的金属元素因被酸雨溶解,造成矿物质大量流失,植物无法获得充足的养分,将枯萎、死亡。

•对水生生态系统的影响:通过食物链系统会连锁导致各种水生生物难以存活。

•跨区域传输:酸雨传输性扩大了其危害性,加急了跨区域污染。

4水资源状况恶化

•全球淡水资源相对短缺;随着人口膨胀和工农业生产规模的扩大,用水量迅速增长;人类活动大规模污染水体,导致水质恶化。

•水资源状况恶化直接导致人类赖以生存的淡水资源匮乏,污染也会导致水生生物灭绝,减少生物多样性,破坏生态平衡。

5土壤资源退化

•土壤资源退化的最主要方式是土壤侵蚀、盐碱化和荒漠化。

•土壤资源退化会导致植被减少,农作物减产,引发沙尘暴等地质灾害。

6生物多样性减少(物种灭绝)

•生物多样性锐减使全球普遍关注的重大生态环境问题。

•生物多样性减少破坏生态平衡,间接威胁人类自身的生存。

7森林植被破坏

•森林是陆地生态的主体,在维持全球生态平衡、调节气候、保持水土、保持生物多样性、减少洪涝灾害等自然灾害方面,均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砍伐树木、开垦林地以及酸雨等空气污染导致全球,尤其是许多发展中国家面临森林植被破坏的严重问题。

森林减少的危害

•产生气候异常

的排放

•增加CO

2

•物种灭绝和生物多样性减少

•加剧水土流失

•减少水源涵养,加剧洪涝灾害

第三章生态学基础

1、生态学及其研究内容

Ø定义:生态学是研究生物和环境之间相互关系以及生物与生物之间相互关系及其作用机理的一门科学。

Ø生态学的研究内容

• 以自然生态系统为对象:探索环境对生物的作用,以及生物对环境的反作用,及其相互关系的规律。

• 以人工生态系统或半自然生态系统为对象:研究不同区域系统的组成、结构、功能,是当前研究的主要内容。纯粹自然生态系统已很少,大多为受干扰的(disturbed)生态系统。

• 以社会生态系统为对象:生态学与社会经济的结合。

2、种群数量变动规律

Ø种群

•种群(Population):某特定时间,栖居在某个自然区域内的同种有机体的组合(一定空间里某种个体的组合)。

•种群大小: 指一个种的个体数目多少。可以用以下指标来衡量–种群数量:一定面积或容积中某个种的个体总数。

–种群密度:单位面积或单位容积内的个体数目。

Ø种群数量变动规律

•时间 t 之末的种群数 N

t =N

+(b-d)

(N

为起始种群数,b为出生数,d为死亡数。)•种群在单位时间内或某一瞬间增长率(r)

r(%)=(N

t -N

)/N

×100

dN/dt = rN (设环境资源不受限制,增长率r为一恒值)

•其指数式为 N

t = N

e rt ( e为自然对数的底),表示种群在这种环境状况下

呈指数式增长。

当r>0时,种群按指数曲线形式无限制地增长,呈“J”字型指数生长曲线;当

r=0时,则N

t =N

;当r<0时,种群衰退。

Ø逻辑斯谛增长方程(Logistic growth equation)曲线

•环境负荷量:实际上,在一定的空间时间下,环境条件(包括资源、食物、生活空间等)是有限的,它所能支持的种群最大数量也是有限的,其极限值,即环境负荷量,用K表示。

• Verhulst(1839)及Pearl和Reed(1920)最早提出描述公式,即逻辑斯谛增长方程: dN/dt=rN(K-N)/K ; K为环境负荷量

当K-N>0,种群增长;当K-N<0,种群个体数目减少;当K-N=0,种群大小基本处于稳定的平衡状态;

上式积分得: N=K/(1+e a-rt) ; 式中a=r/K

•此方程画出的曲线开始时呈指数增长趋势,后来增长趋势逐渐缓慢,最后(在接近环境负荷量K时)达到比较稳定的停滞水平,呈现“S”形。

3、群落的演替与环境因子的关系

•演替是指群落经过一定历史发展的时期,由一种类型变为另一种类型的顺序进程。

•演替的动力

–内因动态演替

–外因动态演替

•演替的基本类型

–原生演替(primary succession )——在原生裸地上发生的演替系列。

–次生演替(secondary succession)——原来的植物群落由于火灾、洪水、崖崩、火山爆发,风灾、人类活动等原因大部消失后所发生的演替。

•演替顶级就是这样的一个群落,它们的种类在综合彼此之间发展起来的环境中很好地互相适合;它们能够在群落内繁殖而且能排除新的种类,特别是可能成为优势种的种类在群落内的定居。也就是说,演替顶级是群落演替的最终阶段。

4、生态系统

•生态系统实际上就是指一定地域内生存的所有生物和环境相互作用的、具有能量转换、物质循环代谢和信息传递功能的统一体。生态系统的范围可大可小,大至整个生物圈、整个海洋……。它在大小和空间范围上往往依据人们所研究的对象、研究内容和研究目的或地理条件等因素而确定。

5、生态系统的组成

•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使之系统内所包括的若干类相互联系的各种要素。

•生态系统由两大部分、四个基本成分组成。两大部分就是生物和非生物环境;四个基本成分是指生产者、消费者、还原者和非生物环境。

6、生态系统的主要功能

生态系统的主要功能

Ø生物生产

•生物生产力: 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把太阳能转变成贮存在化学键中的化学能的过程叫做生态系统的初级生产过程。单位时间,单位面积内的初级

生产称为初级生产力,用 gC/m2表示。总初级生产力P

g ,净初级生产力P

n

P

g =P

n

+R 或 P

n

=P

g

-R (R为呼吸的消耗)

•次级生产:除了初级生产者以外,其它有机体的生产称为次级生产,次级生产者利用初级生产量进行生长、发育、繁殖以及营养物质的贮存和积蓄。

Ø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

n 生态系统中的能流是单向的,即单向流动。

n 流动过程中的各营养级层层递减(十分之一定律)。

n 能量流动是以物质的形式为主要传递形式。

Ø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循环

• 生物地化循环矿物元素在生态系统之间的输入和输出,它们在大气圈、水圈、岩圈之间以及生物间的流动和交换称生物地(球)化(学)循环,即物质循环。

• 水循环——生态系统中物质和能量交换的基础

• 碳循环——碳是构成生物体的主要元素

• 氮循环——氮是构成生物体有机物质的重要元素

• 硫循环、磷循环——硫、磷是维持生命所必需的重要元素

Ø有毒物质的迁移和转化

n 迁移:是重要的物理过程,包括分散、混合、稀释和沉降等;

n 转化:主要是通过氧化、还原、分解和组合等作用,会发生物理的化学的和生物化学的变化。

Ø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生态系统中各生命成分之间与环境之间的信息交流与反馈过程。

•物理信息:生态系统中的光、声、温度、湿度、磁力等通过物理过程传递的信息。

•化学信息:生物产生一些可以传递信息的化学物质,如植物的生物碱、有机酸、性外激素等。

•行为信息:动物的特殊行为,向同种或异种生物传递特定的信息,即生物的行为特征可以体现为行为信息。

7、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见上题)

8、生态系统的平衡

Ø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物质循环与信息交流总是不断地进行着,在一定时间内,生态系统内的生物种类与数量相对稳定,它们之间及它们与环境之间的能量流动、物质循环与信息交流也保持稳定,达到统一协调的状态,这种平衡状态就叫生态平衡。

Ø生态平衡是动态的和相对的平衡,其主要特征包括:

(1)生物的种类和数量保持相对稳定;

(2)物质与能量的输入和输出保持相对稳定;

(3)物质与能量的循环与流动保持合理的比例与速度;

(4)生态系统具有良好的自我调节能力。

环境科学概论课程教学大纲

《环境科学概论》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代码:080232012 课程英文名称:Introduction to environmental science 课程总学时:32 讲课:32 实验:0 上机:0 适用专业:环境工程环境科学其它非专业 大纲编写(修订)时间:2017.6 一、大纲使用说明 (一)课程的地位及教学目标 《环境科学概论》是环境工程专业必修的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程。它以人类生态系统为研究对象,系统论述人类生态系统环境的发生和发展,以及人类活动引起的主要环境问题、污染物在环境中的迁移转化规律。阐述环境科学分支学科及其在环境治理与保护中的作用。使学生能够分析污染控制工程、环境污染综合防治对可持续发展的影响,并培养学生自学能力与终身学习能力。 (二)知识、能力及技能方面的基本要求 1.环境概念、环境基础理论、环境问题等基础知识; 2.环境基础学科、环境分支学科体系; 3.环境问题产生原理及防治途径与手段。 4.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5.培养学生自学与终身学习能力。 (三)实施说明 1.教学方法。重点讲述课程难点,以学生课后自主学习为主,重点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终身学习意识,具有不断适应环境与发展的能力。 2.教学手段。以学生为中心,教师引导为主,课堂与课外结合方式,重点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终生学习能力。 3.适当聘请校外管理与技术人员开展环境保护讲座。 (四)对先修课的要求 先修物理、化学课程。 (五)对习题课、实践环节的要求 学生根据所学知识及课外查阅文献,学会循序渐进运用所学知识分析环境问题、综合进行环境保护与污染防治。 (六)课程考核方式 1.考核方式:考查 2.考核目标:重点考核学生掌握的概念及基础理论,综合分析环境问题并进行污染综合防治。 3.成绩构成 平时成绩0-50%,大作业占50-100%。 (七)参考书目 1.《环境科学概论》,杨志峰、刘静玲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1 2.10; 2.《环境科学概论》,方淑荣编,清华大学出版社,2011.7; 3.《可持续发展与生态文明》,周敬宣,化学工业出版社,2009.9; 4.《环境学导论》,王羽亭、井文涌、何强编,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8 5.9;

环境科学概论复习提纲

《环境科学概论》复习提纲 一、基本概念 环境、环境问题、环境质量、环境容量、环境污染、环境标准、水体自净作用、水质、水质指标、土壤背景值、固体废物处理、固体废物处置、噪声、环境评价、环境监测、环境规划。环境标准分级: 国家标准和地方标准两级。 地方标准包括地方环境质量标准和地方污染物排放标准。 国家环境标准包括(分类): 环境质量标准、污染物排放标准、环境基础标准、环境方法标准、环境标准物质标准和环境保护行业标准六大类。 3、固体废物处理 固体废物处理是通过物理、化学、生物等不同方法使固体废物转化为便于运输、储存、资源化利用及最终处置的一种过程。 4、固体废物处置 固体废物处置是将已无回收价值或确定不能再利用的固体废物长期置于与生物圈隔离地带的技术措施。 环境容量是一个复杂的反映环境净化能力的量,其数值应能表征污染物在环境中的物理、化学变化及空间机械运动性质。 噪声的定义: 从物理学的角度来看:噪声是指声波频率和强弱变化毫无规则,杂乱无章的声音。 从环境保护的角度看:凡是妨碍到人们正常休息、学习和工作的声音,以及对人们要听的声音产生干扰的声音,都属于噪声。 从心理学的角度看:噪声是人们不需要的、使人烦躁的声音。 噪声污染的定义: 噪声污染是指噪声对人和周围环境产生了不良影响。 二、主要知识点 1、环境的分类、环境问题的分类;

自然环境可分为生物环境和非生物环境。 2、环境的特性; 多样性,整体性,区域性,相对稳定性,变化滞后性,脆弱性 3、污染源类型; 大气污染源、水污染源、固体废物污染源、噪声污染源、辐射污染源等。 4、大气污染物分类、大气污染源分类、大气污染分类; (1)大气污染物分类(2-0:29) ①据来源分为天然污染物和人为污染物; ②据污染物存在的形态分为颗粒污染物与气态污染物; ③根据污染物形成过程的不同分为一次污染物和二次污染物。 (2)大气污染源分类(2-0:17、28) 天然污染源:如:火山喷发的有害物质、尘埃、气体等。 人为污染源 1)据产生类型:生活污染源、工业污染源、交通污染源、农业污染源 2)按形状特点:固定污染源、移动污染源 3)按排放方式:高架源、线源、面源 4)按排放时间:连续源、间断源、瞬间源 (3)大气污染分类(P15/2-0:60) 1)按污染物的性质:还原型大气污染(条件:煤炭为主,SO2、CO颗粒物,低温、高湿度的阴天静风:伦敦烟雾)、氧化型大气污染(条件:石油为主,CO、氮氧化物、碳氢化物,阳光普照:洛杉矶光化学烟雾) 2)燃料性质和大气污染物:煤炭型、石油型、混合型、特殊型 3)按大气污染范围大小:局部地区大气污染、区域性大气污染、广域性大气污染、全球性大气污染 5、大气污染的一次污染物和二次污染物; (1)一次污染物:是指直接从污染源排放的污染物,如:一氧化碳、二氧化碳、一氧化硫、硫化氢等 (2)二次污染:是指由一次污染物在大气中相互作用或与大气原有成分作用,经过化学反应形成的与一次污染物的物理、化学性质完全不同的新的大气污染物。如:硫酸、硫酸盐、硝酸、臭氧、寿命不同的活性自由基。

《环境科学概论》课程教学大纲.doc

二、课程内容与学时分《环境科学概论》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代码: 课程负责人: 课程中文名称:环境科学概论 课程英文名称:Environment Science Generality 课程类别:必修课程学分数:2 课程学时数:36 授课对象:坏境科学本课程的前导课程:无 一、教学目的和要求 通过该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对人类社会与环境的关系,人类活动对环境的影响,人类对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环境科学的基本原理以及现代环境理念、环境科学研究的基本内容、基本 方法等方而的问题有一初步了解,为进一步深入学习环境科学方而的专业知识打下良好基础。 课程内容与学时分配农 内容学时 绪论6学时 |勺然环境3学时 社会环境3学时 环境污染与防治9学时 环境价值与经济6学时 环境管理3学时 环境理念与伦理观3学时 生态文明与可持续发展3学时 第一章绪论 第一节环境的基木概念 •、环境的定义 二、环境的纽成与分类 三、环境要素与环境质景 四、环境的功能与特征 第二节环境问题 一、环境问题的基本概念 二、环境问题的产生和发展 三、全球环境问题 第三节环境科学 一、环境科学的定义 二、环境科学的研究对象、目的和任务 三、环境科学的研究内容和特点 四、环境科学的形成与发展 五、环境科学的分支学科 六、环境科学的研究方法 七、环境科学的未来 本章重点讲授:请授课老师填写 第二章白然环境

第一节地球环境 一、地球的形成 二、地球的圈层结构 第二节生态系统 一、生态系统的概念及纽成 二、生态系统的类型及特性 三、生态系统的结构与功能 四、生态系统的演化与平衡 第三节自然资源 一、自然资源的基本概念及分类 二、水资源 三、土地资源 四、矿产资源 五、生物资源 六、能源 本章重点讲授:请授课老师填写 第三章社会环境 第一节人类社会的文明进程 一、史前文明 二、农业文明 三、工业文明 四、生态文明 第二节人口与环境 一、人口与人口过程 二、世界人口发展状况 三、中国人口发展状况 四、人口增长対环境的影响 五、地球人口环境容量 第三节城市环境 一、城市的形成与发展 二、城市化及英进程 三、城市化进程中产生的生态环境问题 四、城市生态系统 五、保护和改善城市生态环境的措施 六、生态城市及英建设 第四节经济与环境 一、人类活动的环境影响方程 二、环境库兹涅茨曲线 三、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的辩证关系艸、工业发展模式 第五节社会环境 一、政治与环境

《环境科学概论》课程教学大纲

《环境科学概论》教学大纲 一、说明 (一)本课程的目的、要求 《环境科学概论》是化学(师范)、应用化学、化学工程与工艺等专业的选修课程,主要讲授我国及世界所面临的环境问题;可持续发展概念的提出及其思想实质,以及世界各国对可持续发展战略做出的努力;环境污染对人体健康的危害;水环境、大气环境、土壤环境、固体废物环境、物理环境等的污染现状、发展趋势以及防治措施;环境学基本原理、环境调控等基础知识以及有关环境保护的法律、法规、政策与制度。 通过对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应建立对环境及环境问题的基本认识,掌握环境保护的基本理论以及污染防治与控制技术,具备一定的评价环境质量和在本专业范围内解决环境问题的能力,同时可以把理论知识同实践紧密地结合起来,训练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严肃认真,实事求是的学习态度,树立保护环境的道德观和可持续发展的世界观。 (二)内容选取和实施中注意的问题 1.以左玉辉主编的《环境学》(第二版)为基本教材,共三篇、十七章。重点讲授第一至第七章,十三到十五章。应特别注意教学内容与实际生活的联系,适时介绍社会热点和相关新知识、新动向,提升其对环境保护的关注和学习。做到“大众化”、“生活化”和“通俗化”。 2.通过本课程的教学应有意识地培养学生正确的思维方式,使学生认识到环境科学的理论来源于实践而又高于实践,紧密联系实践反复检验理论并发展理论。 3.在讲授中,应精讲基本内容,注意教学方法,尽量采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辅助教学。 4.为了培养学生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应适当的讲授例题,帮助学生正确理解概念,牢固掌握相关知识。 5.在应用本大纲进行教学时,应保证大纲的基本内容,而对系统安排、课时分配及教学方法等可根据教学和学生的具体情况灵活掌握,必要时可进行适当的调整。 (三)教学方法

《环境科学概论II》课程教学大纲

环境科学概论II General of environmental science II 一、课程基本情况 课程类别:专业任选课 课程学分:2学分 课程总学时:32 学时,其中讲课:32学时 课程性质:选修 开课学期:第5学期 先修课程:无机化学,有机化学 适用专业:大气环境、生态学 教材:郑有飞主编,环境科学概论,气象出版社,2011 开课单位:应用气象学院生态系 二、课程性质、教学目标和任务 环境科学是一门新兴的边缘科学,是针对当前世界面临的重大环境问题而发展起来的。本课程以人类生态系统的基本原理为基础,着重阐述环境问题的发生,发展;探讨人类活动对多环境要素的影响。特别是大气﹑水﹑土壤﹑生物等环境要素的影响;以及污染物在环境中的迁移转化规律。介绍了城市环境﹑环境质量的评价﹑区域环境以及人口﹑能源﹑资源与环境等问题。因为是概论性的,故本课程涉及的内容主要介绍环境学中的基本概念,基础理论和研究方法。 课程内容包括十二章,其中第一章集中讲解环境学基础理论,集中讲述环境规律、环境科学、环境学的基本概念,首次系统阐述了环境基本规律、环境学四项基本原理和环境科学的内涵与外延。第二到第十二章分别从大气环境、水环境、土壤环境、固体废弃物环境、全球环境、人口与环境和可持续发展等十个方面多方位、多层次、多角度地展示人类与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使学生在学科基础知识的学习中体验、领悟环境学基本原理,加深和巩固对环境学基本理论的理解。 三、教学内容和要求 第1章绪论(2学时) (1)掌握环境、环境问题、环境保护、环境科学等基本概念 (2)熟悉环境科学的性质、研究对象和任务 (3)了解环境问题的产生、环境科学的由来及其发展过程 重点:环境的概念;环境问题的概念和分类;环境科学的由来 难点:环境科学研究的组成和分支 第2章大气环境(5学时) (1)掌握大气的构成及主要组成;大气污染的来源;主要大气污染物及大气污染类型(2)理解大气污染的危害;大气光化学特性;硫氧化物及氮氧化物的化学转化;光化学烟雾的形成机理

《环境科学概论》考试大纲

《环境科学概论》考试大纲 I.考试性质与试题命制的原则 一、考试性质 《环境科学概论》是我校自然地理与资源环境专业本科插班生专业课考试科目,是本专业的基础理论课程,主要内容包括大气环境、水体环境、土壤环境、固体废物与环境、环境质量评价、环境规划、全球环境问题、人口、能源、资源与环境、持续发展与环境等内容。《环境科学概论》课程考试目的是:准确、简明地考核考生对《环境科学概论》的基本知识、基础理论、基本要素、分析方法及其之间相互关系的理解水平和掌握程度,具有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分析现实生产、生活中各种环境问题的现象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试题命制的原则 1、根据《环境科学概论》的基本教学要求,考试命题具有一定的覆盖面且重点突出,侧重考核考生对本学科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掌握程度,以及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作为一项选拔性考试,自然地理与资源环境专业本科插班生《环境科学概论》考试试题在设计上具有必要的区分度和合理的难度系数。 3、考试主要参考书为《环境学概论(第二版)》,刘培桐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1995年5月第2版。 Ⅱ.考试形式及试卷结构 1、考试形式为闭卷、笔试,考试时间为120分钟,试卷满分为100分。 2、试卷能力层次结构的分数比例为:识记占30%,理解占40%,应用占30%。 3、试卷的难度结构:试题难易度分为易、较易、较难、难四个等级,其分数比例为,易约占20%,较易约占30%,较难约占30%,难约占20%。 4、试卷的题型结构:名词解释(20%)、填空题(10%)、简答题(30%)、论述题(30%)、计算题(10%)等五种题型。(各种题型的具体样式参见题型示例)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2023考研大纲:823环境科学概论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2023考研大纲:823环境科学概 论1500字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2023考研大纲:823环境科学概论 考试科目编号:823 考试科目名称:环境科学概论 考试时间:150分钟 考试方式:闭卷 总分:100分 一、考试内容和要求 本科目主要考察考生对环境科学概论的基本理论和相关知识的理解和应用能力。考生应该具备以下知识和能力: 1. 理解和运用环境科学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 2. 掌握环境保护的基本原理和方法。 3. 熟悉环境工程和环境监测的基本理论和实践。

4. 了解环境法规、环境管理和环境规划的基本内容。 二、考试题型和分数分配 本科目的考试题型包括选择题、简答题和计算题。其中,选择题占总分的40%,简答题占总分的40%,计算题占总分的20%。 具体分数分配如下: 选择题:共20道,每道题2分,总分40分。 简答题:共4题,每题12分,总分48分。 计算题:共2题,每题10分,总分20分。 三、考试内容和范围 1. 环境科学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 2. 环境保护的基本原理和方法。 3. 环境工程和环境监测的基本理论和实践。 4. 环境法规、环境管理和环境规划的基本内容。 具体的考试范围如下:

1. 环境科学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 (1) 环境科学的定义和范围。 (2) 环境系统的组成和相互关系。 (3) 环境污染和环境保护的基本概念。 (4) 环境科学的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 2. 环境保护的基本原理和方法: (1) 环境保护的目标和任务。 (2) 环境保护的原则和策略。 (3) 环境保护的技术和措施。 (4) 环境保护的评价和监测。 3. 环境工程和环境监测的基本理论和实践: (1) 环境工程的基本概念和分类。 (2) 环境工程的主要技术和方法。 (3) 环境监测的目的和内容。

《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教学大纲

《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教学大纲 一、说明 (一)本课程的目的、要求 《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是自然地理与资源环境专业基础平台课程的一门选修课,旨在介绍环境学的基本理论体系、与相关学科的交叉与应用、环境学科的内涵充实与外延拓展,使学生在学习专业课之前建立起比较完善的环境知识体系,以可持续发展的观点、辩证的思维和积极的行动措施,了解目前我国乃至世界的环境状况、面临的环境问题以及学科发展的新动向和最新研究成果。其教学目标包括: 1. 增进学生对环境科学知识、环境法律法规知识、可持续发展理论及环境伦理知识的认识和理解; 2. 帮助学生提高环境意识,掌握保护和改善环境和参与可持续发展的实践能力; 3. 使学生树立新的环境伦理观,促进学生的环境保护行动。 (二)内容选取和实施中注意的问题 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是提高全民族环境素质的基本手段,它帮助学生较为全面认识人与自然的关系,具备保护环境和参与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能力。在教学中应注意:1.选取全球和我国的热点环境问题,当前的环境状况、资源利用状况以及发展趋势,认识环境问题对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危害; 2.介绍可持续发展理论的形成及其内涵,以及全球可持续发展实施进展; 3. 选取基本的环境保护技术与方法,使学生掌握地球环境和生态系统、生态平衡的基本知识; 4. 了解环境跟各专业的交叉,具体到各个不同的领域存在哪些环境问题,了解环境管理与文化方面的内容

5.帮助学生树立保护地球环境、预防环境问题产生的责任感,树立正确的环境伦理道德观,并尽可能采取行动 (三)教学方法 1.课堂教学。采样多媒体辅助教学,结合案例教学 2.实践教学。安排1—2次现场参观实习,以让学生对环境问题有感性认识。布置学生对周围的相关问题进行调查,并提出相应的解决办法。 (四)考核方式 考查。考试成绩由两部分组成,期末考查占70-80%;平时作业、课程论文考察学生分析问题的综合应用能力,占20-30%。 (五)教学内容与学时分配 二、大纲内容 第一章环境与可持续发展 1. 环境学科发展 2. 环境问题 3. 可持续发展 说明和要求: (1)主要了解环境的由来,环境学科各个部分的分类等基础知识以及环境学科的历史沿革。 (2)了解当前国内外的热点环境问题,了解身边环境问题; (3)掌握可持续发展的具体定义及内涵,环境与可持续发展的关系。 第二章环境保护技术与方法 1. 水、气、固废污染及其防治 2. 物理性污染及其防治

环境科学概论 教学大纲

环境科学概论 一、课程说明 课程编号:050107Z10 课程名称:环境科学概论/Introduction to Environmental Science 课程类别:专业选修课 学时/学分:32/2 先修课程:无 适用专业:环境工程、冶金工程 教材、教学参考书: 1、杨志峰、刘静玲主编,《环境科学概论》(第二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11-22 2、仝川主编,《环境科学概论》,北京:科学出版社,2010-8-1 3、方淑荣主编,《环境科学概论》,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1-6-1 4、莫祥银主编,《环境科学概论》,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9-8-1 二、课程设置的目的意义 《环境科学概论》是一门学习环境科学知识的入门课程,是环境工程专业的基础主干课之一,属于学科教育模块课程。对于冶金工程及新能源与器件专业的学生,该门课程是学习我校特色专业冶金环境工程的入门课程。本课程的讲解过程密切结合有色冶金过程中含有重金属的废气、废水、废渣的产生、治理等工程实践,启发引导,培养学生注重冶金过程的环境污染问题及污染物的高效治理能力。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为下一步专业课程的选择和选修专业方向的确定提供必要的参考信息和技术支持,以利于后续专业课程学习,并可培养学生全面了解环境科学学科基础知识,培养学生工程与社会、职业规划及终身学习的能力。另外,本课程为学生专业课程的选择和专业方向的确定提供必要的参考信息和技术支持,以利于后续专业课程的学习。 三、课程的基本要求 知识要求:《环境科学概论》课程共分为4篇:第一篇:环境概述。论述了环境概念、类型和环境科学发展过程。第二篇:环境科学的理论基础。归纳和总结了环境科学理论体系中最重要的理论与环境问题形成的机理。第三篇:环境科学技术与方法。概述了环境科学技术与方法,及近年来环境科学在新技术方法手段的最新进展和发展趋势。第四篇:环境管理与实践。重点论述了相关环境管理的理论与方法,特别强调了环境教育的重要性。 能力要求:本课程的学习可使学生在概要了解环境科学理论体系的基础上,掌握基础理论和关键知识点。包括:环境科学发展和环境思想演变历程;环境科

《资源环境科学概论》课程教学大纲.doc

《资源环境科学概论》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编号:380304011 学时:32学分学分:2分 适用对象:资源环境科学 课程类别:专业必修课 考核要求:考试 使用教材及主要参考书: 王敬国主编,《资源与环境概论》(第2版),屮国农业大学出版社,2011年 彭补拙等编,《资源科学概论》,科学出版社,2009年 孙强编,《环境科学概论》,化学工业出版社,2012年 一、课程的性质和任务 《资源环境科学概论》是资源环境科学专业的专业必修课。资源环境科学将资源科学与环境科学的各个方面有机地联系在一起,其原理和方法是环境科学专业学生必备的基本知识和技能。因此本课程在本科教学占有重要地位。 本课程以资源的合理利用、生态环境的保护与可持续环发展为主线、以资源系统与环境系统屮物质与能力循环为重点,将资源科学与环境科学的各个方面有机地结合起来,系统地阐述资源与环境科学的原理、自然资源的现状,发生与发展规律,资源利用与环境之间的关系,人类活动对生态环境的影响;介绍资源环境与经济发展、人类社会以及可持续发展的意义以及面临的挑战与发展战略等。要求学生系统掌握资源环境科学及相关基础学科的基本理论,获得较宽的专业知识,提高分析和解决实际存在的资源与环境问题的能力。 二、课程教学目的与要求 通过本课程学习,使学生了解我国资源与环境的现状、发展趋势与对策,增强他们的资源与环境意识,以便能将可持续发展的思想渗透到专业阶段的学习和今后的工作屮,实现资源的合理利用、生态环境的有效保护和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1 •掌握资源与环境科学的原理、自然资源的现状,发生与发展规律; 2.分析资源利用与环境之间的关系; 3.了解人类活动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环境经济学》课程教学大纲

《环境经济学》教学大纲 一、说明 (一)本课程的目的、要求 环境经济学是经济科学与环境科学交叉渗透形成的新兴学科。它运用经济科学及环境科学的理论和方法,研究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相互关系,建立良性循环的环境经济系统,实现经济与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本课程是环境科学专业的专业拓展课程,该课程的教学目的是使学生通过学习,能够了解和掌握环境经济学学科的发展历史与研究领域,熟悉环境经济学的基本理论,掌握环境影响经济损益分析方法、环境经济政策的类型及主要政策的特点与实际应用,学会从经济学的角度分析和讨论自然资源的开发、使用和管理问题以及污染控制和管理问题,为以后从事理论研究及实际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本课程的基本要求是: 1、正确认识课程的性质、任务及其研究对象,全面了解课程的体系、结构,对环境经济学有一个总体的认识; 2、掌握环境经济学的基本理论、环境经济评价基本方法和基本的环境经济政策。 3、紧密联系实际,学会分析案例、解决实际问题,把学科理论的学习融入对实践中的环境问题的研究和认识之中,切实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内容选取和实施中注意的问题 以马中主编的《环境与自然资源经济学概论》(第2版)为基本教材,在教学的具体实施中注意以下问题: 1、要系统、全面、准确地阐述环境经济学的基本原理,在原理的阐述和案例的列举中要多联系中国实际,使之既忠实于学科原貌,又通俗易懂; 2、适当增加案例教学的比重,文字教材、音像教材中都要突出典型案例的剖析; 3、正常的教学辅导应着重于重点的归纳、难点的剖析以及作业讲解。建议布置适量的

作业题,以综合练习和案例分析的形式为主。 (三)教学方法 由于环境经济学的基本理论和分析方法的实践性很强,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必须采用理论联系实际的教学方法,结合现实的环境经济问题,以案例分析、课堂讨论等互动式教学方法,在系统地阐述、研究基本理论的同时,将理论运用于我国的实际,帮助学生加深对经济和环境系统的理解。 (四)考核方式 总评成绩根据期末考核成绩(占60%)和平时成绩(包括考勤情况、作业、平时表现及拓展训练,占40%)综合确定。 (五)教学内容与学时分配

《环境管理》课程教学大纲

《环境管理》教学大纲 一、说明 (一)本课程的目的、要求 《环境管理》是环境科学专业的一门专业选修课,它是一门研究环境管理最一般规律的科学,隶属于通识课程的范畴。环境管理是指运用法律、行政、经济、技术、教育等手段,限制人类损害环境质量的活动,通过全面规划使经济发展与环境相协调,达到既要发展经济满足人类的基本需要,又不超出环境的容许极限。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能了解人类社会运动与环境变化之间协调的规律性,掌握环境管理基础知识、理论体系与环境管理方法,具有从事环境管理研究和管理工作以及解决环境管理问题的能力;能站在理论的高度,来认识中国的环境管理实践以及在实践中出现的实际问题,从宏观和微观管理的两个层面上解决环境管理中“管什么”和“怎么管”的基本问题,为今后从事各领域的环境管理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因本课程指定的教材已经更新到第三版,而在2013年之前该教材才是第二版,故本教学大纲针对最新版本的教材进行了部分修订,特此说明。 (二)内容选取和实施中注意的问题 以叶文虎、张勇编著的《环境管理学》(第三版)为基本教材,共十章,其中第二章《环境管理的理论基础》、第八章《自然资源保护与管理》中的部分内容由学生自学完成,第十章《全球环境管理》全部由学生自学完成,重点讲解第二章《环境管理的理论基础》以及第四章《环境管理的技术方法》,在教学的具体实施中还应注意以下问题: 1、要系统、全面、准确地阐述环境管理学的基本概念、环境管理的目的、任务、对象与内容、职能与手段; 2、详细地阐述环境质量管理中的环境标准体系、分类、制定环境标准的原则和依据、环境监测,环境质量管理方法、环境容量、污染物总量控制;

环境生态学 教学大纲

环境生态学 一、课程说明 课程编号:050212Z10 课程名称:环境生态学/Environmental Ecology 课程类别:专业选修课 学时/学分:32/2 先修课程:环境科学概论 适用专业:环境工程、环境科学 先修课程要求:环境科学概论 适应专业:环境工程 1、盛连喜主编,环境生态学导论,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 2、李博主编.生态学.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 二、课程设置的目的意义 《环境生态学》是根据全国高等学校环境工程专业规范设定的专业方向课程。《环境生态学》是伴随着环境问题的出现而产生和发展的新兴的综合性学科,是一门运用生态学理论,研究人为干扰下,生态系统内在的变化机制,规律和对人类的反效应,寻求受损生态系统恢复,重建和保护对策的科学。 通过该课程学习,使学生掌握生态学基本知识,包括生态过程的基本规律、自然界生命系统与其支持系统间的相互关系、人类社会发展及生产活动对生物圈各类生态系统所产生的影响,以及人类为实现可持续发展而对生态系统的保育,对受损生态系统的修复和所开展的生态建设等知识,能灵活运用生态学原理分析和解决环境科学和工程中的机理问题,为后续涉及环境生态学内容的课程学习、培养解决受损生态系统修复、环境生态工程等复杂工程问题的基本技能和工程实践能力打下良好、扎实的专业知识基础。 三、课程的基本要求 知识要求:环境生态学是运用生态学理论解决环境问题的科学。本课程的主要目的不仅是培养学生生态学的学科思维、学科视野和学科方法论知识,也为学生从事环境生态工程专业技术工作、科学研究工作及工程应用工作提供重要的专业理论基础。环境生态学整合了生态学基础理论的内容,重点突出生态系统的理论及其实际应用,目的是使学生了解人为干扰下生态系统内在变化机制和规律,运用生态学理论实施生态系统受损程度及危害性的判断,熟悉各类生态系统的功能和受损生态系统的恢复重建技术,掌握解决环境问题的生态学对策及生态工程技术、具备基本的生态规划与生态风险评估技能。 能力和素质要求:

《环境规划》课程教学大纲

环境规划 Environmental Planning 一、课程基本情况 课程类别:专业任选课 课程学分:2学分 课程总学时:32学时,其中讲课:32学时 课程性质:选修 开课学期:第5学期 先修课程:环境监测、环境科学概论 适用专业:环境科学 教材:环境规划学(第二版),高等教育出版社,郭怀成等,2009 开课单位: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环境科学系 二、课程性质、教学目标和任务 环境规划是环境科学专业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本课程在《环境监测》、《环境影响评价》和《环境经济学》的基础上,对环境规划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与基本技术方法进行系统介绍,并对水环境、大气环境污染、土地资源保护、固体废物管理、城镇环境等方面的规划进行实证分析。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了解环境规划的基本概念、环境规划的基本理论;掌握环境规划方法与技术,为今后在这一领域的继续深造或从事环境规划工作打下较扎实的基础。 三、教学内容和要求 第1章绪论(2学时) 1.1环境规划概述(0.5学时) (1)了解环境的概念; (2)理解环境影响; (3)掌握环境规划的概念及内涵; 重点:环境影规划的功能 难点:环境规划的定位 1.2环境规划的基本内容与体系(0.5学时) (1)了解环境规划的基本内容; (2)掌握环境规划的类型与体系; 重点:环境规划的类型与体系 难点:环境规划的基本内容 1.3环境规划的进展与评估(0.5学时) (1)了解国外环境规划的发展历程;

(2)理解我国环境规划的发展历程; 重点:我国环境规划发展的简要评估 难点:我国环境规划的发展历程 1.4环境规划的发展方向(0.5学时) (1)理解环境规划的发展方向; 重点:环境规划的协调与衔接战略 难点:环境规划的导向性与调控性 第2章环境规划学的理论基础(4学时) 2.1环境容量与环境承载力(0.5学时) (1)了解环境系统; (2)理解环境系统与环境规划的关系; (3)掌握环境承载力的概念; 重点:境承载力 难点:环境容量 2.2可持续发展与人地系统(1学时) (1)了解可持续发展的途径; (2)理解可持续发展的定义与内涵,人地系统协调共生理论,人地系统持续发展理论;(3)掌握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重点:可持续发展理论与环境规划间的关系 难点:人地系统系统共生的熵变描述,人地系统发展的动力学过程 2.3复合生态系统(1学时) (1)了解复合生态系统; (2)理解复合生态系统的特性; (3)掌握复合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 重点:复合生态系统与环境规划间的关系 难点:复合生态系统对环境规划的指导 2.4空间结构理论(0.5学时) (1)理解城市空间结构理论,城市空间结构的环境经济效应; 重点与难点:城市空间结构理论与环境规划间的关系 2.5循环经济理论与产业生态学(1学时) (1)了解环经济理论与产业生态学的概念; (2)理解循环经济理论的特征; (3)掌握循环经济理论与产业生态学的原则; 重点:实现循环经济发展的必要途径

《环境科学概论》课程教学大纲

《环境科学概论》教学大纲 课程名称:环境科学概论课程英文名称:Introduction to Environmental Science 课程编码:0901XK047 课程类别/性质:专业/必修 学分: 1.0 总学时/理论/实验(上机):16 开课单位:化学与环境工程学院适用专业:环境工程 先修课程:无机及分析化学 一、课程简介 《环境科学概论》是环境工程和环境科学专业学生的必修课程。 通过环境科学概论课的学习,使学生弄清环境的范畴和当前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弄清环境污染及主要污染物,了解各种污染物的危害,熟悉环境科学的主要基本原理,了解污染防治的基本途径和方法,为学习环境工程和环境科学其它课程打好专业基础。 二、课程教学目标 1.了解国内外发展现状,能针对专业问题发表自己的独到见解,能与同行进行有效的沟通交流。 2.具备自主学习和独立思考能力,能够根据工作环境的变化,终身学习专业知识。 三、课程教学内容及学时分配 课程教学包括课堂教学、课堂研讨、课堂及课后习题三部分,课内理论教学16学时。课堂理论教学内容、要求及学时分配如下: 课程教学内容及学习要求

四、教学方法 本课程的主要教学方法:讲授、辅以视频学习、课堂讨论、课堂作业、课前/后自学等。 本课程采用的教学形式:线上线下混合。 五、考核及成绩评定方式 平时成绩(作业+课堂讨论):20%; 考试成绩:80%。 六、参考教学资源 教材:徐慧,陈林.环境科学概论,中国铁道出版社,2014. 参考书: [1]刘天齐、林肇信、刘逸农主编.环境保护概论.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82. [2]王羽亭、井文涌、何强编.环境学导论.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85.9. [3]殷维君.环境保护基础.武汉工业大学出版社,1998.9. [4]左玉辉. 环境学. 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 [5]何强、井文涌、王翊亭主编. 环境学导论. 清华大学出版社(第二版),1998.

《环境法学》课程教学大纲

《环境法学》教学大纲 一、说明 (一)本课程的目的、要求 环境法学是伴随着现代环境问题的出现而产生、发展起来的新兴部门法学,对于我国构筑和谐社会、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具有重要的、很强的应用价值。它不仅涉及宪法、民法、行政法、刑法、三大诉讼法、国际法等传统法学学科,而且还涉及环境科学、环境经济学、环境管理学等其他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学科。因此,环境法学与传统法学和环境科学均具有很密切的联系。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能够了解和掌握环境法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熟悉环境污染防治法、自然资源保护法和国际环境法,在此基础上提高运用能力,具有根据环境法进行诉讼和处理环境与资源纠纷的能力。并达到如下目标: 1. 了解环境法的概念、产生和发展; 2. 掌握环境法的体系和立法; 3. 掌握中国环境法的基本原则、基本制度; 4. 掌握环境污染防治法、自然资源保护法; 5. 了解环境法的法律责任、国际环境法、国际环境与资源的法律保护。 本课程的开设有助于提高学生环境保护和依法维护环境权益的意识,培养和提高学生对现实问题进行综合思维与分析的习惯和能力,培养学生如何考量环境利益的法律思维方式。同时,为有志于从事专门的环境法学研究和从事环境立法、环境行政执法、环境司法、环境律师工作的学生,打下一定的研究和工作基础。 (二)内容选取和实施中注意的问题 本课程在教学内容选取上重点讲授与环境问题相关的基本理论、环境法的概念与特点、环境法基本原则、环境法基本制度、环境标准、环境法律责任、环境纠纷的解决等环境法的基础知识,同时,还将分别讲授环境污染防治法、自然资源保护法、国际环境法等环境法的基本内容。 (三)教学方法 主要通过课堂讲授、课堂讨论、平时测验和期终考试等教学环节达到目的。教学过程中,能够使用多媒体辅助教学,使用网络资源拓展教学。另外,根据所教学生的特点,注意教学

《环境科学概论》考试大纲及答疑 重点.

《环境科学概论》考试大纲 考试大纲的性质 环境科学概论是环境科学专业的专业基础课,为帮助考生明确考试复习范围和有关要求,特制定本考试大纲。 本考试大纲适用于报考南京林业大学硕士学位研究生的考生。 考试内容 第一章环境与环境科学及环境学 环境及其组成;近代环境科学及环境学。 第二章当代世界环境问题 环境问题及其与社会经济发展的关系;当前世界关注的全球环境问题;我国的环境问题;解决环境问题的根本途经。 第三章生态学基础 生态学的含义及其发展;生态系统的概念和功能;森林生态系统;生态平衡;生态学的一般规律。 第四章生态学在环境保护中的应用 全面考察人类活动对环境的影响;充分利用生态系统的调节能力;解决近代城市中的环境问题;综合利用资源和能源;在环境保护其他方面的应用。第五章城市生态系统 城市生态系统的结构与功能;城市生态系统的研究任务与方向;城市生态系统的研究方法。 第六章人口的增长与控制 人类人口的增长;未来一百年的世界人口;环境保护与人口控制;我国人口的控制问题。 第七章粮食问题 粮食在人类生活中的重要作用;目前世界粮食的供应情况;农药污染的防治与发展方向;利用生态学原理提高粮食产量。 能源与环境 当前世界能源的消耗情况;能源利用对环境的影响。 未来的能源供应 利用生态学原理解决能源供应问题;太阳能的利用;未来的核能;地热能。 我国的能源供应与环境保护问题 我国能源的现状;如何解决我国的能源问题。 第十一章水资源及其利用与保护 关于水资源的一些基本概念;世界水资源的利用情况;我国水资源的特点;水资源的利用和保护。 第十二章海洋污染 海洋与人类的关系;海洋污染的现状;海洋污染的特点;海洋污染对环境的影响;海洋污染的控制。

【环境课件】兰州大学环境科学专业主要课程教学大纲

环境科学专业主要课程教学大纲兰州大学资源环境学院环境科学系

《环境学概论》教学大纲 课程编号: 课程名称:环境科学概论 总学时数:54 学分:3 开课学期:第二学年第二学期 任课教师: 目的要求:环境科学概论是一门学习环境科学知识的入门课程。该课程的教学目的是提高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树立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思想,激发学生热爱环境保护事业的热情和学习环境科学知识的积极性、主动性,为将来从事环境保护工作奠定基础。该门课程的教学要求是让学生认识环境科学的性质、研究对象、主要内容和方法;了解全球环境状况及环境变化规律;了解人类社会经济活动对环境的影响;认识污染物在环境中迁移转化的一般规律;了解污染物控制、环境综合治理主要技术方法;掌握环境科学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 内容概要:环境科学概论以人类生态系统的基本原理为依据,系统论述了环境的发生和发展,人类社会经济活动引起的主要环境要素(大气、水、土壤等)的污染问题和污染物在环境中迁移转化规律,以环境质量评价、环境规划与管理及其污染综合防治等方法和手段实现环境质量的控制。分析了当前人们普遍关心的人口急剧增加、资源能源过度消耗、环境污染、生态破坏等全球环境问题。简要介绍了环境管理、ISO1400标准体系、清洁生产和可持续发展战略。主要章节内容如下: 第一章绪论,主要介绍了环境科学的性质;环境、环境问题、环境保护和环境科学等基本概念;环境科学的发生和发展。 第二章大气环境,主要介绍大气中的主要污染物及污染类型;污染物在

大气环境中的迁移转化及光化学烟雾的形成;大气的稳定度与污染物的扩散模式;大气污染综合防治与管理。 第三章水环境,主要内容有水体中的主要污染物及其污染途径;污染物在水体中的扩散模型—简单河段水质氧垂曲线;河流的自净作用—耗氧有机物在水体中的降解;重金属在水体中的迁移转化;水污染控制及水环境管理。 第四章土壤环境,主要内容有土壤的物理化学性质;土壤的污染与净化;重金属在土壤中的迁移转化;农药在土壤中的残留和降解作用。土壤污染的防治。 第五章固体废物的处理处置,主要内容有固体废物的种类及其危害;固体废物处理处置的主要技术方法。 第六章环境质量评价,主要内容有环境质量评价的类型、基本评价内容、评价方法;环境质量评价的程序;环境质量现状评价;环境质量影响评价;环境质量评价报告书的基本内容等。 第七章环境规划,主要内容有环境规划的意义及作用;环境规划的常用方法;环境规划编制的程序和管理程序等。 第八章全球环境问题,主要介绍气候变暖和温室效应、臭氧层空洞、酸雨、森林的减少、水土流失和沙漠化、生物多样性锐减、人口问题、城市环境和城市生态等环境问题的产生及其危害。 第九章清洁生产和可持续发展,主要介绍清洁生产的基本思想和内容;ISO14000的概念和基本内容;可持续发展思想的产生过程、基本内涵、实施办法等。 教学方式:以讲授为主,辅以看幻灯片、录象片,于2001年开始多媒体教学。 实践性教学内容及安排: 在课程教学期间进行一次以兰州市环境状况考察为主的实践教学活动。 1实践性教学内容 a 城市污水排放对黄河造成的污染;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