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科学概论

环境科学(kēxué)概论

环境科学(kēxué)概论

一章(yī zhānɡ)绪论

1环境要素(huán jìnɡ yào sù):又称环境(huánjìng)基质,构成人类环境整体各个独立、性质不同而又服从整体演化规律(guīlǜ)基本物质组分,(自然环境要素和人工环境要素)。

2环境要素(huán jìnɡ yào sù)特点①最差(小)限制律②等值性③整体性大于个体之和④先后出现,相互联系,相互联系。

3环境质量:在一个具体环境内,环境的总体或环境的某些要素对人群生存和繁衍以及社会经济发展适宜程度,是反映人群的具体要求而形成对环境评定一种概念。

4环境分类①聚落环境②地理环境③地质环境④宇宙环境。

5环境功能特性:整体性;有限性;不可逆性;隐显性;持续反应性;灾害放大性。

6环境本底值:环境在未受到人类干扰情况下,环境中化学元素及物质和能量分布正常值。

7环境自净作用:环境对于进入其内部的污染物或污染因子,具有一定迁移、扩散和同化、异化能力。

8环境容量:在人类生存和自然环境下不致受害的前提下,环境可能(kěnéng)容纳污染物最大负荷量。

9环境自净(huán jìnɡ zì jìnɡ):污染物或污染因素进入环境后,将引起一系列物理的、化学的和生物变化,而自身逐步被清除出去,从而使环境达到自然(zìrán)净化目的。

10环境科学所研究(yánjiū)和任务①人类(rénlèi)和环境关系②污染物在自然环境中迁移、转化、循环和积累过程和规律③环境污染调查、评价和环境和预测④环境状况控制和防治⑤环境污染危害⑥自然资料保护和合理作用⑦环境监测、分析技术和预报⑧环境区域规划和环境规划⑨环境管理。

11环境科学分科:环境学;基础环境学;应用环境学。

12环境问题分类:自然引起的为原生环境问题(第一环境问题);次生环境问题(第二次环境问题:环境污染和生态环境破坏)。

13全球性大气环境问题:臭氧层破坏;全球变暖;酸沉降。

14环境问题产生和发展①好问题产生与生态环境早期破坏②城市环境问题突出和公害加剧③全球性大气环境问题,即当代环境问题阶段(a 影响范围与性质不同b人民关心重点不同c重视环境问题国家增多d解决问题难易程度不同。

15环境(huánjìng)问题性质①环境问题具有不可(bùkě)根除和不断发展属性②环境问题(wènt í)范围广泛而全面③环境问题对人类(rénlèi)行为具有反馈作用。

16环境问题(wèntí)实质:是人类自然自觉地建设人类文明问题。当代容纳量面临所谓环境污染,以及自然资源的不合理开发利用造成森林破坏、水土流失和资源枯竭,都是人类经济活动直接或间接的结果;环境污染和破坏治理和控制,又必须有相当经济实力,这就是环境问题的实质所在。

17当前世界关注全球性生态环境问题①全球性生态环境问题②发达国家环境状况③发展中国家环境问题(a生态环境遭受破坏b土地沙漠化c土壤侵蚀d积水和盐责化)。

18我国环境问题①生态环境问题②环境污染严重。

2章大气环境

1大气结构:对流层;平流层;中间层;热成层;逸散层。

2大气污染(dà qì wū rǎn):大气环境排放有害物质(wùzhì)或对大气环境产生有害的场所、设备和装置。按污染物质来源:天然污染源和认为污染源。

3大气污染(dà qì wū rǎn)天然源a火山喷发b 森林火灾c自然尘埃d森林植物释放(shìfàng)d海浪飞沫。

4人为(rénwéi)污染源a燃料燃烧b工业排放c 交通运输d农业排放

5大气污染种类a一次污染b二次污染物

6主要大气污染物a颗粒污染物(TSP;飘尘;降尘)b硫氧化物c氮氧化物d氮氧化物e碳氧化物f碳氢化合物。

7大气污染类型a按影响范围分:局部性污染;地区行污染;广域性污染、全球性污染。B污染物性质分:还原型又称伦敦性(污染物SO2、CO);氧化型又称洛杉矶型污染(污染物汽车

尾气、燃油锅炉、石油化工生产)c根据能源性和大气污染物组成划分:煤炭型、石油型、混

合型、特殊性。

8主要大气污染物化学转化:SO2转化;氮氧化合物转化

9颗粒物危害:是由于颗粒物具有很强吸附能力,能够把SO2、NOX、有机物等许多有害物质吸附在颗粒表面上,并随呼吸进入人体内产生

危害。

10颗粒物对植物(zhíwù)危害主要表现:在对植物叶片覆盖,阻碍气孔呼吸作用,阻挡(zǔdǎng)阳光,减弱光合作用,严重时导致植物枯萎。11SO2危害(wēihài):是一种中等强度刺激性

气体。在较低浓度时,SO2主要影响呼吸道;浓度较高时,喉头感觉(gǎnjué)异常,并出现咳嗽、胸痛、呼吸困难,呼吸红肿等症状,造成

支气管炎等症状(zhèngzhuàng)。

12大气污染综合防治a全面规划、合理布局b

区域中供暖、供热(作用①可以提高锅炉设备

效率,降低燃料消耗②可以利用废热,提高效

率③集中供热大锅炉适于采用高效率的除尘

器,而大大减少颗粒物污染④可以减少燃料运

用输量c改变燃料构成d绿化造林e大气污染控制技术。

13大气环境标准按其用途分:大气环境质量标准;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国家标准、地方标准、行业标准);大气污染控制技术标准及大气污染报警标准。

14按适用范围分:国家标准;地方标准;行业标准。

3章全球性大气环境问题(wèntí)

1近100年来全球性气温变化(biànhuà)特点①全球气温(qìwēn)趋势明显,平均大约上升

0.6℃②全球气温变化(biànhuà)不呈直进式,而是呈现冷暖交替波动。

2全球变暖对人类(rénlèi)影响①沿海地区的海岸线变化②气候带移动③全球性气候变暖对中国影响(a气候变暖使中国农业生产的不稳定性增大b海水平面上升使中国沿海经济发展受到威胁c全球变暖还会中国生物多样化生产影响④控制全球变暖综合政策。

3控制温室气体剧增基本对策①调整能源战略②绿化对策③控制人口,提高人口,提高粮产,

限制毁林④加强环境意识教育,促进全球合作。

4提高现有能源利用率,减少CO2排放可以采取以下几项措施①采用高效能转化设备②采用低耗能工艺③改进运输,降低油耗④推出新型高效家电⑤改进建筑保温⑥利用废热,余热集中供暖,可节能30%⑦加强废旧物资回收利用。5臭氧层变化对人类影响①对人类健康影响②对植物影响③对水生生态系统影响。

6CFC

排放(pái fànɡ)可通过4种方法①提高利

S

用效率,降低操作(cāozuò)损失②回收(huíshōu)与再循环③改进(gǎijìn)CFC

产品(chǎnpǐn)

S

④非CFC S产品代替品。

6酸雨来源①天然排放硫化合物与氮化合物②人为排放硫化合物与氮氧化合物。

7酸雨形成①SO2氧化途径②NOx氧化途径。

8酸雨危害:水生生态系统;陆生生态系统;材料和人体健康。

9防治酸雨综合对策①使用低硫燃料和改进燃烧装置②烟道气脱硫脱氮③控制汽车尾气排放。10我国政府阐明关于环境与发展问题加强国际合作五点主张①经济发展必须与环境保护相协

调②保护环境是全人类共同任务,但是经济发达国家负有更大责任③加强国际合作要以尊重国家主权为基础。国家不论大小贫富、强弱都有权平等参与环境和发展领域的国际事务④保护环境和发展离不开世界和平与稳定⑤处理环境问题应当兼顾各国现实世界利益和世界的长远利益。

11森林对全球碳平衡的作用主要表现①森林破坏减少了对CO2的吸收固化②森林采伐可向大气释放CO2.

12森林在一定程度上与大气中臭氧变化相关主要(zhǔyào)表现①森林(sēnlín)与臭氧耗损的关系②森林(sēnlín)与地面臭氧关系。

13研究森林(sēnlín)与大气污染和酸沉降之间关系①大气污染影响(yǐngxiǎng)森林(原因a 大气污染物浓度超过了,森林安全阈值b两种或多种以上大气污染物并存在,岁森林伤害有明显增效作用;主要表现a直接伤害:大气污染和酸沉降引起植物光合能力下降,叶细胞受损,营养成分淋失等b间接伤害:大气污染和酸沉降引起土壤酸化,土壤营养元素淋失,但

对植物有伤害作用铝离子增加②森林度大气污

染物吸收和减缓作用。

4章水体环境

1在天然水中进行化学及物理化学作用主要①固体物质溶解和沉淀②酸碱反应③水化平衡系中

离子成分与气相间平衡④氧化-还原作用⑤固体物质与水中离子成分之间贾环反应⑥有机物的

跨化作用⑦生物化学作用。

2水体按类型分a还原水体b陆地水体。

3水体自净作用a物理净化b化学净化c生物

净化。

4水体(shuǐ tǐ)污染源:是向水体排放污染物

场所(chǎnɡ suǒ)、设备和装置等

5水体(shuǐ tǐ)污染物来源a工业废水(fèishuǐ)(有机物废水、无机物废水)b生活污水c农业退水。

6水体(shuǐ tǐ)污染物主要污染物:物理(颜色、浊度、温度、悬浮固体、放射性);化学(无机无毒物质、无机有毒物质、耗氧有机物);生物。

7水体中耗氧有机物主要:动、植物和生活污水及某些工业废水中碳水化合物、脂肪、蛋白质

等易分解有机物,它们在分解过程中要消耗水中溶解氧,是水质恶化。

8有机分解生物化学分解基本反应a水解反应b 氧化反应。

9水体富营养化类型a天然富营养化b人为富营养化。

10天然富营养化和人为富营养化共同点:他们都是由于水体中氮、磷物质富集,引起海藻及其他浮游生物迅速繁殖,水体溶解氧量下降,是鱼类或其他生物大量死亡,水质恶化现象。11水体富营养化主要表现:浮游生物大量繁殖,因占优势的浮游生物颜色不同水面往往诚信蓝色、红色、棕色、乳白色等,这种现象在江河湖泊中称为水华,在海洋中则称为赤潮。12重金属元素在水中环境(huánjìng)中污染特征a重金属元素自然界分布b重金属属于过渡性元素c重金属在水环境中迁移d重金属毒性(dú xìnɡ)效应。

13重金属在水体(shuǐ tǐ)中转化a重金属化合物沉淀-溶解(róngjiě)作用b重金属氧化还原转化c重金属元素与离子和分子结合作用d重

金属胶体化学吸附转化e某些重金属甲基化作用。

14海洋污染(hǎi yánɡ wū rǎn)物质:指由于人类活动而进入海洋并破坏海洋生态平衡和造成有害影响物质。

15污染物质进入海洋途径a又陆地通过河川流入海洋中b污染物质先扩散到大气中,在被带入海水c工业废水、生活废弃物直接向海中排放、投弃或由航行中的船舶排弃,海底管道发生事故滴漏排放等。

16海洋污染种类a使用种类b赤潮c毒物污染d塑料垃圾e核污染。

17世界上污染严重海域a日本近海污染b美国沿岸海域污染c独联体国家沿岸海域污染d地中海和菠罗的海的污染。

18海洋污染(hǎi yánɡ wū rǎn)特点:污染源广;持续性强;扩散(kuòsàn)范围广;控制复杂。

19海洋污染(hǎi yánɡ wū rǎn)对环境影响①海水影响(yǐngxiǎng)②油污染(wūrǎn)影响③赤潮危害(a导致水体危氧,危及海洋生物b赤潮生物(浮游植物)是海洋生物的呼吸器官发

生堵塞,妨碍呼吸,从而导致海洋生物死亡c 含毒素赤潮生物使鱼、贝类死亡或产生鱼毒、贝毒危害人体健康)④污染物浓集⑤海洋热污染。

20海洋污染控制①油污染控制(a油包围Ⅰ油障Ⅱ扩散抑制b油回收Ⅰ油的吸附材料Ⅱ油的收船Ⅲ油的吸引装置Ⅳ撇取c油化学处理d有焚烧e其他②塑料垃圾防治③赤潮问题管理对策。

24水体标准分:地面水水质标准、海水水质标准和地下水质标准;按照水的用途,又可分为生活饮用水水质标准、渔业用水水质标准、农业灌溉水质标准、娱乐用水水质标准和工业用水水质标准等。

25水环境污染防治对策a减少耗水量b建立城市污水处理系统c调整工业布局d加强水资源规划管理。

26废水处理方法(fāngfǎ)①废水处理基本方法(物理(wùlǐ)法、化学法、生物法)②城市污水处理(chǔlǐ)(一、二、三级处理)。

五章(wǔ zhānɡ)土壤环境

1土壤(tǔrǎng)是环境重要组成部分,它它介于生物与非生物之间,由矿物质、有机物质、水分和空气四中物质组成。

2环境科学角度看,土壤环境中起着三种作用a 由于土壤中存在着各种微生物和土壤动物,从外界进入土壤的各种物质能被分解和转化,它对环境能起净化作用b由于土壤中有各种各样有机和无机胶体,有巨大表面积,能吸着和吸附各种阴阳离子和某些分子,对某些物质起着蓄积作用,起着仓库作用c由于土壤介于岩石圈、大气圈和生物圈之间。

3土壤主要特征a土壤是一个多相疏松多孔体系b土是一个胶体体系c土壤是一个氧化还原物质体系d土壤是一个化学体系e土壤是一个生物体系。

4土壤具有净化功能,这是由于土壤具有作用a 植物根系吸收、转化、降解与合成等作用b土壤中各种微生物和土壤生物分解转化及生物固定化等作用c土壤中有机和无机胶体的吸附、代换、络合、沉淀等作用,对进入土壤中物质起到“蓄积作用和迁移转化”作用d土壤离子交

换作用e土壤机械截留过滤作用f土壤气体扩散或蒸发作用。

5土壤污染(tǔ rǎnɡ wū rǎn)是指人类活动产生污染物质通过(tōngguò)各种途径输入土壤,其输入量和速度,超过了土壤净化速度,破坏了自然动态平衡,是污染物积累逐渐占据优势,从而导致土壤自然正常功能失调,土壤质量下降,并影响到作物生长发育,依据产量和质量下降。

6目前常用度量土壤污染程度(chéngdù)指标几个方面a土壤背景(bèijǐng)值b植物中污染物含量c生物指标

7土壤(tǔrǎng)污染源分a工业污染源b农业污染源c生物污染源

8土壤污染物质:进入土壤中并影响土壤正常作用物质,即会改变土壤部分、降低农作物产量或质量、有害于人体健康的哪些物质。

9按污染物性质大致分a有机物类b重金属污染物c放射性物质d化学肥料的治病微生物。

10土壤污染发生类型a水体污染性b大气污染性c农业污染性d固体废弃物污染性。

11土壤(tǔrǎng)重金属元素可区分五种:水溶态、弱代换剂(醋酸盐溶液)可代换、强代换剂提取、次生矿物(cì shēnɡ kuànɡ wù)中、原生矿物中。前三种形态在土壤中可能为植物吸收。

12化学农药:人类(rénlèi)防治植物病虫害有效药物,对农林牧业增产、保收和保存,以及人类传染疾病预防和控制(kòngzhì)等方面都起了非常大作用。

13化学农药在土壤中迁移(qiānyí)转化a土壤对化学农药吸附作用b化学农药在土壤中的挥发和扩散c农药在土壤中降解。(光化学降解、化学降解和生物降解)。

14光化学降解:土壤表面接受太阳辐射能而使农药分解。

15化学降解:以水解和氧化最为重要,水解是重要反应过程之一。

16微生物降解:土壤中微生物对有机农药的降解起着重要的作用,土壤中微生物能够通过各种生物化学作用参与分解土壤中有机农药。

17控制和消除土壤污染源a控制和消除工业三废排放b加强土壤污灌区监测和管理c合理施用化肥和农药。

18土壤污染(tǔ rǎnɡ wū rǎn)治理a施加抑制剂b控制土壤氧化-还原状况c改变耕作制度d 客土(kètǔ)深翻e增加土壤容量和提高土壤净化能力。

6章土体废物(fèiwù)环境

1 固体废物:生产(shēngchǎn)和生活活动中丢弃固体和泥状物质,包括废水、废气中分离出来固体颗粒物。

2固体废物来源(láiyuán):人类生产和消费活动,人们在资源开发和产品制造过程中,必然有废物产生,任何产品经过使用和消费后,都会变为废物。

3按化学性质分:有机废物和无机废物。按危害状况分:有害废物和一般废物。按其形状分:国体(颗粒状、粉状、块状)和泥状(污泥)。按来源分:矿业固体废物、工业固体废物、城市垃圾,农业废弃物和放射性固体废物,简称矿业废物、工业废物、垃圾、农业废物和放射性废物。

4有害固体废物:有毒性、易燃性、腐蚀性、反应性、传染性、放射性废物。

5固体废物特点(tèdiǎn)a固体废物是各种污染最终形态,特别是从污染控制设施排出固体废物,浓集了许多成份,具有呆滞性和不可稀释性,是固体废物重要特点之一b在自然条件影

响(yǐngxiǎng)下,固体废物中的一些有害成份会转入大气、水体和土壤中,参与生态系统物

质循环,因而具有长期潜在危害性c固体废物

上述两个特点决定了从其产生到运输、贮存、

处置及处理的每个环节都要妥善控制,使其不

危害生态环节,即具有全过程管理特点。

6固体废物对环境危害a侵占土地b污染土壤

(tǔrǎng)和地下水c污染水体d污染大气。

7固体废物管理(guǎnlǐ)a固体废物管理(guǎnlǐ)观点b固体废物管理状况。

8固体废物管理:固体废物产生、收集、运输、贮存、处置和最终处置等全过程管理。

9国内外固体废物管理发展过程,三个阶段a未加控制的土地处置阶段b卫生填埋与简单资源

回收并存阶段c固体废物综合管理阶段。

10固体废物综合管理模式①减少废弃物产量a 推广无污染工艺b提高废弃物内部循环利用率c 强化管理手段②物资回收途径a采用明智生产技术b加强废弃物服务能力回收c资源化工厂(堆肥厂)③能源回收途径aRDF产品b焚烧c 厌氧分解d热解④安全填埋a废物干燥b废物稳定性c废物封装d混合填埋(城市垃圾和工业废物)⑤废弃物最终工厂施工。

11固体废物综合(zōnghé)管理主要目标:通过促进(cùjìn)资源回收、节约原材料和减少废物处置量,从而降低固体废物环境影响,即达到减量化、资源化和无害化三化目的。

12工厂(gōngchǎng)减少废物实践涉及五种a 改变生产过程b革新工厂设备c重新调整(tiáozhěng)化学品配方d无害化学品代替有毒化学品e简化操作和改善运行管理。

13实现无废生产主要(zhǔyào)途径a原料综合利用b改革原有工艺或开发全新流程c实现物料的闭路循环c工业废料转化成二次资源d改进产品设计,加强废品回收利用。

14在设计废物综合处理时应注意问题a调查了解工厂排放污染物种类、数量及其允许排放标

环境科学概论含答案

一、填空题 1、1962年美国海洋生物学家蕾切尔 卡逊在研究了美国使用杀虫剂所产 生的危害之后,出版了《寂静的春天》。 2、可持续发展的公平性原则包括:代内公平和代际公 平。 3、影响近地层空气质量的因子主要包括:污染源因子、气象因子和 地形因子。 4、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是生态系统的三大 功能类群。 5、按监测目的分,环境监测分为:监视性监测、特定目的的检测和 研究性检测。 6、典型物理污染包括:噪声污染、电磁辐射、光污染、放射性污染 和热污染。 7、在经济发展过程中,随着人均收入的提高环境先恶化后改善的情况, 称为环境库兹涅兹曲线。 8、按照处理原理除尘装置主要分为机械除尘、湿式除尘、过滤除尘 和电除尘。 9、根据不同的原则,环境划分也不同。按环境主体,环境可分为_人类环境__ 和__生物环境__。 10、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有两个显着特点,一是能量在流动过程中,数量逐 级__递减_;二是能量流动是___不循环____的,__不可逆_____的。

11、根据大气的物理性质差异和垂直运动状况,可将大气圈分为五层,分别 是__对流层______、__平流层_____、__中间层____、___热成层_____和____逸散层___。 12、大气是由多种气体、水汽、__液体颗粒______和__悬浮固体杂质______ 组成的混合物。其组分可分为___稳定组分_____和___不稳定组分____。13、人工环境根据空间分布特点可分为___点状环境_、___面状环境__和___ 线状环境___。 14、环境污染对人体健康的损害包括_引起呼吸道疾病_、____致癌____、_ 传染病暴发流行____和_损伤遗传物质_。 15、水中所含的杂质,按其在水中的存在状态可分为三类:_悬浮物____、__ 胶体__、___溶解物_____。 16、水体中的污染物按其种类和性质一般可以分为四大类,即__无机无毒物 _、_无机有毒物____、__有机无毒物__和___有机有毒物___。 17、土地退化包括_土地荒漠化_______、__土地盐碱化______、___土壤污染 _____三种形式。 18、可持续发展的经济目标是追求__、质量和效率_____;生态—环境—资源 目标是强调为使系统达到良性循环,发展必须有限制,要与__自身承载力_____相协调;社会目标是实现__社会公平_,人口适度增长。 19、可持续发展强调发展的__公平性原则_____、__可持续性原则___、__共 同性原则___和_需求性原则_____原则。

环境科学概论

环境科学概论 第一章绪论 环境与发展是当今世界各国普遍关注的重大问题。人类经过漫长的奋斗历程,特别是 从产业革命以来,在改造自然和发展经济方面做出了巨大的成就。与此同时,由于工业化 过程中的处置适当,尤其是不合理的开发利用自然资源,造成了全球性的环境污染和生态 破坏,对人类的生存和发展构成了现实威胁。保护生态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已成为全 世界紧迫而艰巨的任务。 环境科学就是在现代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为了解决环境问题而诞生的一门新兴科学。他是一个有多学科到跨学科的庞大科学体系组成的新兴学科,也是介于自然科学`社会科 学和技术科学之间的边际科学,是现代科学技术向深度、广度进军的标志,是人类认识自然、改造自然,并进一步升华的表现。环境科学诞生的时间不久,并正在发展之中,因此 对于环境科学的研究对象`任务`内容和分科给以确切完备的答复尚有一定困难。但是,学 科的发展异常迅速,特别是自70年代以来20年间所取得的丰硕成果,其研究领域之广, 出版书刊之多,资料积累之丰富,在科学发展史上都是罕见的。在这种情况下,对它的研 究对象`任新的学科发展更是有益的。第五章固体废物与环境务`内容`分科和发展动向进 行概括的总结和探讨是十分必要和可能的,对于促进 随着生产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使固体废弃物的排放量骤增,堆放和处置场 地却日益减少,处置费用也越来越高],以及有害废弃物处置不当所造成的对大气、水士 的严重污染,加恶化着环境,危害人体。另一方面,全球范围的天然资源的渐减少,迫使 大家重固体废弃物的再生利用,增加会的物质财富。因此,固体废物的处和利用已日成环 境科学中急需研究解决的问题之一。 第一章绪论 环境与发展是当今世界各国普遍关注的重大问题。人类经过漫长的奋斗历程,特别是 从产业革命以来,在改造自然和发展经济方面做出了巨大的成就。与此同时,由于工业化 过程中的处置适当,尤其是不合理的开发利用自然资源,造成了全球性的环境污染和生态 破坏,五章对人类的生存和发展构成了现实威胁。保护生态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已成 为全世界紧迫而艰巨的任务。 环境科学就是在现代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为了解决环境问题而诞生的一门新兴科学。他是一个有多学科到跨学科的庞大科学体系组成的新兴学科,也是介于自然科学`社会科 学和技术科学之间的边际科学,是现代科学技术向深度`广度进军的标志,是人类认识自 然`改造自然,并进一步升化的表现。环境科学诞生的时间不久,并正在发展之中,因此 对于环境科学的研究对象`任务`内容和分科给以确切完备的答复尚有一定困难。但是,学 科的发展异常迅速,特别是自70年代以来20年间所取得的丰硕成果,其研究领域之广,

环境科学概论提纲

第一章绪论 1、环境的概念 广义的概念: 环境总是相对于某一中心事物而言,作为某一中心事物的对立面而存在。它因中心事物的不同而不同,随中心事物的变化而变化。与某一中心事物有关的周围事物,就是这个中心事物的环境。 狭义的概念: 中心事物是人类,以人类为主体的外部世界,即人类生存、繁衍所必须的相适应的环境,或物质条件的综合体。 2、环境质量与要素 1环境要素 Ø环境要素:构成人类环境整体的各个独立的、性质不同而又服从于整体演化规律的基本物质组分称环境要素,也称环境基质。 ——包括水、大气、阳光、岩石、土壤等非生物环境要素以及动物、植物、微生物等生物环境要素。 ——环境要素组成环境结构单元,环境结构单元又组成环境整体或环境系统。例如:由水组成水体,全部水体总称为水圈;由大气组成大气层,整个大气层总称为大气圈;由生物体组成生物群落,全部生物群落构成生物圈…… 2环境质量 Ø环境质量是指在一个具体的环境内,环境的总体或环境的某些要素,对人群的生存和繁衍以及社会经济发展的适宜程度,是反映人群的具体要求而形成的对环境评定的一种概念。 ü环境质量是对环境状况的一种描述; ü环境状况的形成有来自自然的原因,也有来自人为的原因,而且从某种意义来说,人为原因是更重要的原因; ü人群的文化状态也影响着环境质量。 3、环境的分类

人类环境是由若干规模大小不同、复杂程度有别、等级高低有序、彼此交错重叠、彼此互相转化变换的子系统所组成,是一个具有程序性和层次结构的网络。 如按照人类环境的范围来分: 4、环境的功能 人类环境系统是一个复杂的,有时、空、量、序变化的动态系统和开放系统。由于存在连续不断的、巨大的和高速的物质、能量和信息的流动,表现出对人类活动的干扰和压力。 环境有以下特性: (1)整体性、(2)有限性、(3)不可逆性、 (4)隐显性、(5)持续反应性、(6)灾害放大性。 5、环境问题及其分类 环境问题的定义 广义:由自然力或人力引起生态平衡破坏,最后直接或间接影响人类的生存和发展的一切客观存在的问题。 狭义:由于人类的生产和生活活动,使自然生态系统失去平衡,反过来影响人类生存和发展的一切问题。 根据环境问题的来源,可分为两类: 1、由自然力引起的为原生环境问题,又称第一环境问题,它主要是指地震、洪捞、干旱、滑坡等自然灾害问题; 2、由人类活动引起的为次生环境问题,也叫第二环境问题,它又分为环境污染和生态环境破坏两类。其中,环境污染又可分为环境污染(如水污染、大气污染、土壤污染等)和环境干扰(噪声干扰、热干扰和电磁干扰等)。 第二章全球环境问题 1、全球环境问题 全球环境问题

环境科学概论考点 新

环境科学概论考点 第一章绪论 第一节环境与环境问题 一、环境(名解) 影响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各种天然的和经过人工改造的自然因素的总体,包括大气、水、海洋、土地、矿藏、森林、草原、野生生物、自然遗迹、人文遗迹、自然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城市和乡村等。 二、环境的基本特征 1、环境的整体性与区域性 环境的整体性是指环境中的各个部分之间存在着密切的相互联系和相互制约,环境中的各种变化不是孤立的,而是多种因素的综合反映。环境的区域性是指环境特性的区域差异,即环境因地理位置的不同而表现出不同的特性。如湿润地区与干旱地区、平原地区与高山地区等,其环境特性有明显的差异。 2、环境的变动性和稳定性 环境变动性指的是环境的内部结构和外在状态始终处于不断的变化之中,环境的稳定性是指环境系统具有一定的自我调节能力,当环境的结构与状态在自然或人类行为的作用下发生的变化不超过一定限度时,环境可以借助自身的调节功能减轻这些变化的影响。环境的变动性和稳定性是相辅相成的,变动是绝对,稳定是相对的。 3、环境的资源性和价值性 环境的资源性指环境是一种资源,环境可提供给人类生存与发展所必需的物质和能量。环境既然是一种资源,它就应具有相应的价值。最初人们对环境价值的认识存在误区,认为环境中的物质取之不尽、用之不竭,没有对环境的价值性给予足够的重视,从而导致人类大肆攫取自然资源,并引发严重的环境破坏问题。 三、环境问题(名解) 所谓环境问题是指由于人类活动作用于人们周围的环境所引起的环境质量变化,这种变化反过来对人类的生产、生活和健康产生不利的影响。 四、环境问题的四个发展阶段(起止时间+表现特征): 1、环境问题萌芽阶段(工业革命以前)

《环境科学概论》名词解释

环境科学概论名词解释 1、环境:影响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各种天然的和经过人工改造的自然因素的总体,包括大气、水、海洋、土地、矿藏、森林、草原、野生生物、自然遗迹、人文遗迹、自然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城市和乡村等。 2、环境问题:所谓环境问题是指由于人类活动作用于人们周围的环境所引起的环境质量变化,这种变化反过来对人类的生产、生活和健康产生不利的影响。 3、大气污染:由于自然或人为的过程,使得大气中的一些物质的含量达到有害的程度,以至影响到生态系统的平衡,严重威胁着人类健康和经济发展,这种现象称为大气污染。 4、大气污染源:指向大气环境排放有害物质或对大气环境产生有害影响的设备、装置和场所。 5、大气污染物:由于人类活动或自然过程排入大气,并对人体、生物或环境产生有害影响的物质。 6、总悬浮颗粒(TSP):指悬浮于大气中,粒径小于100μm的所有固体颗粒物,包括飘尘和降尘。它是悬浮在大气中的各种粒子的总称,也是大气污染监测和评价中的一个重要指标。 7、降尘:指大气中粒径大于30μm的固体颗粒物,因重力作用,在短时间内可因自身重力沉降到地面。 8、飘尘或可吸入粒子:指在大气中长期飘浮的悬浮物,分为PM10(粒径<10μm)和PM2.5(粒径<2.5μm)。PM10可以通过呼吸道进入人体,从而对人体健康产生危害,PM2.5的危害则更为严重。 9、光化学反应:大气中存在的吸光物质(氧气、臭氧、NO2等)的原子、分子、自由基或离子,它们吸收光子所引发的反应,称为光化学反应。 10、自由基或游离基:由于共价键均裂而生成的带有未成对电子的碎片。即化合物分子中共价健在光、热等影响下,分裂而成的含有不成对价电子的原子或原子

环境科学概论 清华

第一章绪论 1.环境要素(环境基质):构成人类环境整体的各个相对独立的,性质不同而又服从整体演化规律的基本物质成分。 2.环境质量:是环境素质好坏的表征,是用定性和定量的方法对具体的环境要素所处的状态的描述。 (环境质量好坏的界定只有参照环境质量标准,通过环境评价的结果来实现)3.环境容量:是在人类生存和自然生态系统不致受害的前提下,某一环境所能容纳的污染物的最大负荷量,或一个生态系统在维持生命机体的再生能力,适应能力和更新能力的前提下,承受有机体数量的最大限度。 4.环境的组成: 环境是由自然环境和人工环境组成的。 (1)自然环境是指围绕人群空间,可以直接,间接影响人类生活,生产的一切自然形成的物质,能量的总体,分为生物环境和非生物环境。 生物环境包括植物,动物,微生物,可划分为生产者,消费者和分接者。 非生物环境是指太阳,大气,水体以及土壤以不同方式组合而成的无机环境。 (2)人工环境是在自然环境的基础上,通过人类长期有意识的社会劳动,加工和改造自然物质,创造物质生产体系,积累物质文化等所形成的环境。5.环境问题及分类: 环境问题是指由于人类生活或自然原因引起环境质量恶化或生态系统失调,对人类的生活和生产带来不利的影响或灾害,甚至对人体健康带来有害影响的现象。 分类:原生环境问题和次生环境问题。 由自然因素引起的为原生环境问题,如火山喷发,地震,洪涝等。 由于人类活动而引起的为次生环境问题,一般细分为环境污染,资源短缺和生态破坏。 6.环境问题的由来和发展: 大体经历4个阶段: (1)人类发展初期:人们只是利用自然环境而很少有意识地去改造环境,产生了第一个环境问题,主要是以过度采集和狩猎引起的局部地区物种减少为特征。 (2)第一次浪潮时期:随着农业和畜牧业的发展,人类改造自然环境的能力也逐渐增强,产生了以土地破坏为特征的人类的第二个环境问题,如大量砍 伐森林,破坏草原,刀耕火种,导致水土流失;兴修水利,不合理灌溉引 起土壤盐渍化,沼泽化。 (3)第二次浪潮时期:人类史上的工业革命,使大气,水体,土壤污染严重,如著名的八大公害事件,主要表现为SO2污染,光化学烟雾,重金属污染和毒物污染。 (4)第三次浪潮时期:以电子工程,遗传工程等新兴工业为基础的第三次浪潮,使工业技术阶段发展到信息社会阶段,带来了新的环境问题:一是全球性 的大气污染问题,如温室效应,臭氧层破坏和酸雨;二是大面积的生态破坏,如大面积的森林被毁,草场退化,土壤侵蚀和沙漠化;三是突发性的环境污染事件频繁出现。

环境科学概论

自然环境 物质自然现象 水 岩石、土壤 动植物、微生物气温阳光 引力地磁力 太阳的稳定性地壳稳定性 大气力量水循环水土演变等 地质构造情况地震、火山活动海啸 能量 第一章 绪论 一、基本概念 1.什么是环境? 1)环境是相对于中心事物而言的,与某一中心事物有关的事物, 就是这个中心事物的环境。 2)直接或间接影响到人类的一切自然形成的物质、 能量和自然现象的总体,有时也称为环境。 3)环境科学研究的环境,是以人类为主体的外部世界,即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条件的综合体。 4)自然环境亦可以看作由地球环境和外围空间环境两部分组成。 2.环境质量 环境的总体或环境的某些要素对人群的生存和繁衍以及社会经济发展的适宜程度,反映人类自身的具体要求对环境的评价概念。 3.环境容量和环境自净能力 1)环境本底值 在自然状况下,环境中物质和能量的分布值。 2)环境容量 在人类生存不致受害、自然环境结构保持稳定的前提下,环境可能容纳污染物的最大负荷量。 3)环境自净能力 在环境容量范围内,环境对进入其内部的物质和能量,具有一定的迁移、扩散、同化、异化能力,称之。 二、环境规律 1、环境功能特性 ● 整体性 ● 有限性 ● 不可逆性(能量循环、物质循环) ● 隐显性(汞污染引起的水俣病、DDT 农药) ● 持续反应性(遗传性、生态资源的破坏) ● 灾害放大性(温室效应、臭氧层空洞、酸雨) 2、环境要素 1)构成人类环境整体的各个独立的、性质不同的而服从整体演化规律的基本物质组成。 2)分自然要素和人工要素。自然要素:水、大气、生物、阳光、岩石、土壤 3、环境要素属性 ①最差(小)限制律: 整体环境的质量,不能由环境诸要素的平均状态决定,而是受环境诸要素中那个与最优状态差距最大的要素所控制。 ②等值性:

环境科学概论

环境科学(kēxué)概论

环境科学(kēxué)概论

一章(yī zhānɡ)绪论 1环境要素(huán jìnɡ yào sù):又称环境(huánjìng)基质,构成人类环境整体各个独立、性质不同而又服从整体演化规律(guīlǜ)基本物质组分,(自然环境要素和人工环境要素)。 2环境要素(huán jìnɡ yào sù)特点①最差(小)限制律②等值性③整体性大于个体之和④先后出现,相互联系,相互联系。 3环境质量:在一个具体环境内,环境的总体或环境的某些要素对人群生存和繁衍以及社会经济发展适宜程度,是反映人群的具体要求而形成对环境评定一种概念。 4环境分类①聚落环境②地理环境③地质环境④宇宙环境。 5环境功能特性:整体性;有限性;不可逆性;隐显性;持续反应性;灾害放大性。 6环境本底值:环境在未受到人类干扰情况下,环境中化学元素及物质和能量分布正常值。 7环境自净作用:环境对于进入其内部的污染物或污染因子,具有一定迁移、扩散和同化、异化能力。

8环境容量:在人类生存和自然环境下不致受害的前提下,环境可能(kěnéng)容纳污染物最大负荷量。 9环境自净(huán jìnɡ zì jìnɡ):污染物或污染因素进入环境后,将引起一系列物理的、化学的和生物变化,而自身逐步被清除出去,从而使环境达到自然(zìrán)净化目的。 10环境科学所研究(yánjiū)和任务①人类(rénlèi)和环境关系②污染物在自然环境中迁移、转化、循环和积累过程和规律③环境污染调查、评价和环境和预测④环境状况控制和防治⑤环境污染危害⑥自然资料保护和合理作用⑦环境监测、分析技术和预报⑧环境区域规划和环境规划⑨环境管理。 11环境科学分科:环境学;基础环境学;应用环境学。 12环境问题分类:自然引起的为原生环境问题(第一环境问题);次生环境问题(第二次环境问题:环境污染和生态环境破坏)。 13全球性大气环境问题:臭氧层破坏;全球变暖;酸沉降。

环境科学概论复习提纲

环境科学概论复习提纲 环境科学概论复习提纲 第一章绪论 一、名词概念 环境——是指以人类为主体的外部世界的总体,即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条件的综合体。环境问题——是指全球环境或区域环境中出现的不利于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各种现象。环境要素——又称环境基质,指构成环境整体的各个独立的、性质不同而又相互联系的基本物质组分。公害病——因环境污染引起的地方性疾病。 公害事件——因环境污染造成在短期内人群大量发病和死亡的事件。 二、填空题 三、问答题 1、如何理解“环境”这个概念? 1)从哲学上来说,环境是一个相对主体而言的客体,是一个相对的概念。 2)生态学中的环境是指某一特定生物体或生物群体以外的空间,以及直接或间接影响该生物体或生物群体生存的一切事物的总和。 3)对于环境科学而言,环境是指以人类为主体的外部世界的总体,即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条件的综合体。或者是指围绕着人群空间,以及其中可以直接、间接影响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各种自然因素和社会因素的总体。中心事物:人 4)《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中的环境是指“影响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各种天然的和经过人工改造的自然因素的总体,包括大气、水、海洋、土地、矿藏、森林、草原、野生生物、自然遗迹、人文遗迹、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城市和乡村等” 2、什么是环境问题?举例说明环境问题分为哪几类? 1)环境问题是指全球环境或区域环境中出现的不利于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各种现象。

环境问题的分类: ①第一环境问题。也称原生环境问题,是指由自然力引起的环境问题。分两类:一是自然灾害:如火山爆发、山崩、地震、海啸、台风、水旱灾害等;二是自然界本来就存在对人类和生物有害的因素:如某些地方水土中缺少(或过多)某些人体所需的化学元素而导致疾病的发生(地方病)。 ②第二环境问题。又称次生环境问题,由于人类的生产和生活活动作用于周围的环境,引起环境质量的恶化,以及这种恶化反过来影响人类生存和发展的问题。分为三种类型: a)生态环境破坏问题:不合理开发利用自然资源,超出环境承载力,使生态环境质量恶化或自然资源枯竭的现象。包括生物环境破坏问题和非生物环境破坏问题 b)环境污染问题:人类活动排放的物质进入环境,达到一定的程度,使环境系统的结构与功能发生变化,对人类或其他生物的正常和发展产生不利影响的现象。可分为水污染,大气污染,土壤污染等c)环境干扰问题:人类活动排出的能量进入环境,达到一定的程度,对人类产生不利影响的现象,包括噪声、电磁辐射、光污染、热污染等。 3、何为潜在的环境问题?主要有哪几种? 潜在的环境问题是指目前尚没有从总体上认识,但在一定的时期后会对人类产生巨大影响的环境问题。①环境诱变剂——凡是能引起生物体染色体畸变或基因突变的物质统称为诱变剂,诱变剂具有“三致”作用,即致癌、致畸、致突变。环境中的诱变剂被称为环境诱变剂。 ②物种入侵——由于外来物种的存在而使本地物种的生存安全受到威胁的现象称之为“物种入侵”或“生物入侵” ③转基因生物的风险 第二章生态学基础 一、名词概念 现代生态学:研究生命系统与环境系统之间相互作用的规律及机理

环境科学概论知识点总结

环境科学概论 第一章绪论 概念: 环境:指以人类为主体①外部世界,环境就是人类生存环境,指①是环绕于人类周围①客观 事物①整体,它包括自然环境,也包括社会环境。或者为指围绕着人群空间,以及其中可以 直接、间接影响人类生活和发展①各种自然因素和社会因素①总体。 环境法中①环境:指影响人类生存和发展①各种天然①和经过人工改造①自然因素①总体, 包括大气、水、海洋、土地、矿藏、森林、草原、野生生物、自然遗迹、人文遗迹、自然保 护区、风景名胜区、城市和乡村等。 环境科学:以“人类-环境”系统为其特定①研究对象,它是研究“人类-环境”系统①发生 和发展、调节和控制以及改造和利用①科学。其目①在于探讨人类社会持续发展对环境①影 响及其环境质量①变化规律,从而为改善环境和创造新环境提供科学依据。 环境要素:又称环境基质,是指构成人类环境整体①各个独立①、性质不同①而又服从整体 演化规律①基本物质组成。 环境问题:指自然过程突变或人类活动引起①环境破坏和环境质量变化,以及由此给人类生产、生活和健康带来①不利影响。其原因是人类认识①局限性和环境①复杂多变性。 原生环境问题:又称第一类环境问题,是指由于自然环境自身变化引起①,没有人为因素或 人为因素很少①环境问题。 次生环境问题:又称第二类环境问题,是指由于人为因素所造成①环境问题。 第二章大气环境 概念: 干结空气:大气中除去水汽和固体杂质以外①整个混合气体。主要成分是氮气(78.09%)和氧气(20.94%)。其次是氩气(0.934%体积)和二氧化碳(0.033%体积)。空气中水①体积百分含量在0.1-0.5%之间,其余①大气成分为稀有气体。 大气污染:指由于人类活动和自然过程引起某种物质进入大气中,呈现出足够①浓度,达到 了足够①时间并因此而危害了人体①舒适、健康和福利或危害了环境①现象。 大气污染源:指向大气环境排放有害物质或对大气环境产生有害影响①场所,设备和装置。 包括:天然源(指自然界自行向大气环境排入污染物①污染源。)人为源(指人类①生产活 动所形成①污染源。) 大气污染物:指由于人类活动或自然过程排入大气,并对人和环境产生有毒影响①物质。 气溶胶体:是空气中①固体和液体颗粒物质与空气一起结合成①悬浮体,它①粒径在1微米 以下,可以悬浮在大气中。 总悬浮颗粒物(TSP) : D(粒径)在100 m以下,其中多数在 10 m以下,是分散在大气中① 各种粒子①总称。 可吸入粒子(IP):大于10卩m①颗粒物能被鼻腔①鼻毛吸留住,而小于10卩m①飘尘却能长 驱直入侵蚀肺泡,叫“可吸入因子”。在可吸入微粒中80%^沉积于肺泡,且沉积时间可达 数年之久,导致肺心病等一系列病变。 一次污染物:又称原发性污染物,指直接由污染源排放①污染物。进入大气后其性质没有发 生变化。 二次污染物:又称继发性污染物,指进入大气①一次污染物之间相互作用,或一次污染物与 正常大气组分发生化学反应,以及在太阳辐射线①参与下引起光化学反应而产生①新①污染物。 光化学烟雾:是在一定条件下(如强日光、低风速和低温等),氮氧化物和碳氢化物发生化

环境科学概论名词解释

名词解释 1、环境:影响人类生存和开展的各种天然的和经过人工改造的自然因素的总体,包括大气、水、海洋、土地、矿藏、森林、草原、野生生物、自然遗迹、人文遗迹、自然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城市和乡村等。 2、环境问题:所谓环境问题是指由于人类活动作用于人们周围的环境所引起的环境质量变化,这种变化反过来对人类的生产、生活和安康产生不利的影响。 3、大气污染:由于自然或人为的过程,使得大气中的一些物质的含量到达有害的程度,以至影响到生态系统的平衡,严重威胁着人类安康和经济开展,这种现象称为大气污染。 4、大气污染源:指向大气环境排放有害物质或对大气环境产生有害影响的设备、装置和场所。 5、大气污染物:由于人类活动或自然过程排入大气,并对人体、生物或环境产生有害影响的物质。 6、总悬浮颗粒〔TSP〕:指悬浮于大气中,粒径小于100μm的所有固体颗粒物,包括飘尘和降尘。它是悬浮在大气中的各种粒子的总称,也是大气污染监测和评价中的一个重要指标。 7、降尘:指大气中粒径大于30μm的固体颗粒物,因重力作用,在短时间内可因自身重力沉降到地面。 8、飘尘或可吸入粒子:指在大气中长期飘浮的悬浮物,分为PM10〔粒径<10μμm〕。PM10可以通过呼吸道进入人体,从而对人体安康产生危害,PM2.5的危害那么更为严重。 9、光化学反响:大气中存在的吸光物质〔氧气、臭氧、NO2等〕的原子、分子、自由基或离子,它们吸收光子所引发的反响,称为光化学反响。 10、自由基或游离基:由于共价键均裂而生成的带有未成对电子的碎片。即化合物分子中共价健在光、热等影响下,分裂而成的含有不成对价电子的原子或原子团。具有很高的活性和强氧化作用。 11、光化学烟雾:含有氮氧化物和烃类化合物的大气,在阳光中紫外线的照射下发生光化学反响所生成的臭氧醛、酮、过氧乙酰硝酸酯〔PAN〕等二次污染物的混合物。

环境科学概论复习提纲

《环境科学概论》复习提纲 一、基本概念 环境、环境问题、环境质量、环境容量、环境污染、环境标准、水体自净作用、水质、水质指标、土壤背景值、固体废物处理、固体废物处置、噪声、环境评价、环境监测、环境规划。环境标准分级: 国家标准和地方标准两级。 地方标准包括地方环境质量标准和地方污染物排放标准。 国家环境标准包括(分类): 环境质量标准、污染物排放标准、环境基础标准、环境方法标准、环境标准物质标准和环境保护行业标准六大类。 3、固体废物处理 固体废物处理是通过物理、化学、生物等不同方法使固体废物转化为便于运输、储存、资源化利用及最终处置的一种过程。 4、固体废物处置 固体废物处置是将已无回收价值或确定不能再利用的固体废物长期置于与生物圈隔离地带的技术措施。 环境容量是一个复杂的反映环境净化能力的量,其数值应能表征污染物在环境中的物理、化学变化及空间机械运动性质。 噪声的定义: 从物理学的角度来看:噪声是指声波频率和强弱变化毫无规则,杂乱无章的声音。 从环境保护的角度看:凡是妨碍到人们正常休息、学习和工作的声音,以及对人们要听的声音产生干扰的声音,都属于噪声。 从心理学的角度看:噪声是人们不需要的、使人烦躁的声音。 噪声污染的定义: 噪声污染是指噪声对人和周围环境产生了不良影响。 二、主要知识点 1、环境的分类、环境问题的分类;

自然环境可分为生物环境和非生物环境。 2、环境的特性; 多样性,整体性,区域性,相对稳定性,变化滞后性,脆弱性 3、污染源类型; 大气污染源、水污染源、固体废物污染源、噪声污染源、辐射污染源等。 4、大气污染物分类、大气污染源分类、大气污染分类; (1)大气污染物分类(2-0:29) ①据来源分为天然污染物和人为污染物; ②据污染物存在的形态分为颗粒污染物与气态污染物; ③根据污染物形成过程的不同分为一次污染物和二次污染物。 (2)大气污染源分类(2-0:17、28) 天然污染源:如:火山喷发的有害物质、尘埃、气体等。 人为污染源 1)据产生类型:生活污染源、工业污染源、交通污染源、农业污染源 2)按形状特点:固定污染源、移动污染源 3)按排放方式:高架源、线源、面源 4)按排放时间:连续源、间断源、瞬间源 (3)大气污染分类(P15/2-0:60) 1)按污染物的性质:还原型大气污染(条件:煤炭为主,SO2、CO颗粒物,低温、高湿度的阴天静风:伦敦烟雾)、氧化型大气污染(条件:石油为主,CO、氮氧化物、碳氢化物,阳光普照:洛杉矶光化学烟雾) 2)燃料性质和大气污染物:煤炭型、石油型、混合型、特殊型 3)按大气污染范围大小:局部地区大气污染、区域性大气污染、广域性大气污染、全球性大气污染 5、大气污染的一次污染物和二次污染物; (1)一次污染物:是指直接从污染源排放的污染物,如:一氧化碳、二氧化碳、一氧化硫、硫化氢等 (2)二次污染:是指由一次污染物在大气中相互作用或与大气原有成分作用,经过化学反应形成的与一次污染物的物理、化学性质完全不同的新的大气污染物。如:硫酸、硫酸盐、硝酸、臭氧、寿命不同的活性自由基。

环境科学概论重点

环境科学概论 一、名词解释 1、环境:指与某一生命主体相联系,对生命主体的生存与开展产生作用,发生影响的一切外部因素的总和,它包括生命主体的存在空间,维持生命主体生命活动的能量和物质,对该能量与物质产生的一切因素。 2、生物圈:由动物、植物、微生物等生物体组成生物群落,而全部生物群落的总集称为生物圈。 3、大气圈:大气层(atmosphere)又叫大气圈,地球就被这一层很厚的大气层包围着。大气层的成分主要有氮气,占78.1%;氧气占20.9%;氩气占0.93%;还有少量的二氧化碳、稀有气体〔氦气、氖气、氩气、氪气、氙气、氡气〕和水蒸气。 4、环境地球承载力:某一环境状态和构造在不发生对人类生存开展危害的前提下,所能承受的人类社会作用在规模、强度和速度上的限值。 5、可持续开展:可持续开展是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求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开展称为可持续开展。它们是一个密不可分的系统,既要到达开展经济的目的,又要保护好人类赖以生存的大气、淡水、海洋、土地和森林等自然资源和环境,使子X后代能够永续开展和安居乐业。可持续开展与环境保护既有联系,又不等同。环境保护是可持续开展的重要方面。可持续开展的核心是开展,但要求在严格控制人口、提高人口素质和保护环境、资源永续利用的前提下进展经济和社会的开展。开展是可持续开展的前提;人是可持续开展的中心体;可持续长久的开展才是真正的开展。使子X后代能够永续开展和安居乐业。也就是同志指出的:“决不能吃祖宗饭,断子X路〞。〔可持续开展,就是既要考虑当前开展的需要,又要考虑未来开展的需要,不要以牺牲后代人的利益为代价来满足当代人的利益〞。〕 6、臭氧层:离地面20-30千米高的大气圈的同温层阻挡紫外线,底部有一个臭氧浓度相对较高的小圆圈,厚度在正常压力下约8km. 7、生态脆弱带:具有不稳定性、敏感性强且有退化趋势的生态环境过渡带 8、人体退化:指由于人类活动对自然活动的改变,导致人体出现非正常疾病和有害生理过程,人类生理因素下降和**水平下降的现象,简而言之,是指人的体质下降和**退化,也称“人体退化病〞,其产生原因是环境污染 9、全球变暖:指地球外表的大气、土壤、水体、植被、温度等年际间的缓慢上升的现象,其形成原因是温室效应。 10、土壤污染:有害有毒的物质进入土壤的量超过土壤净化能力,导致土壤污染,突然质量下降,农作物生长不良,从而危害人类。 11、老年型人口社会:根据联合国人口老龄化的标准,一个国家60 及以上的老年人口占人口总数的比例超过10%,或65岁及以上的老年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高于7%,这个国家就进入老年型社会或老年型国家。

环境科学概论环境科学概论

第一章绪论 第一节环境及环境要素 第二节环境问题及环境保护 第三节环境学及环境科学 第一节环境及环境要素 环——周围境——事物及其状态 环境是相对于中心事物而言的,与某一中心事物发生关系的周围一切因素的总和。 中心事物是环境的主体周围相关事物是环境的客体 环境科学研究的环境,是以人类为主体的外部世界,即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条件的综合体。 生态学研究的环境,是生物周围与生物发生关系的相关事物的集合。 《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的环境是指影响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各种天然的和经过人工改造的自然因素的总体,包括大气、水、海洋、土地、矿藏、森林、草原、野生生物、自然遗迹、人文遗迹、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城市和乡村等。 环境有一定范围,其大小取决于主体的影响力, 即主体和客体之间相互作用的“辐射半径”。 ——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所必需的自然条件和自然资源的总和。包括空间、物质(大气、土壤、水体)、能量(物理、化学、生物)、自然现象 人工环境——通过人类活动形成的物质(汽车)、能量(电)、精神产品(影视) 1)物质多样性生命物质、非生命物质 (2)形态多样性陆地:高山、丘陵、平原、高原、盆地,水域:江、河、湖、海……(3)过程多样性 过程性质:物理过程、化学过程、生物过程、生态过程 过程时间:短期过程、中期过程、长期过程 (4)功能多样性生态功能、资源功能、废物消纳功能…… 人类需求与创造的多样性 1)人类的需求物质需求、精神需求、服务需求…… (2)人类的创造创造的方式、过程和结果具有多样性 人与环境相互作用多样性 (1)界面多样性城市、乡村、陆海空…… (2)方式多样性资源开发、工农业生产、废物排放、城市建设…… (3)过程多样性物理过程、化学过程、生物过程、生态过程 (4)效应多样性人类活动对环境产生的效应:物理、化学、生物、生态…… 环境变化对人类产生的效应:生理、社会、经济、技术…… 指构成人类环境系统的各个独立的、性质不同而又服从整体演化规律的基本物质组分。水、空气、土壤、生物、岩石、阳光等 1)环境要素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制约。2)环境要素是认识环境、评价环境、改造环境的基本依据及对象。

环境科学概论

环境:是指影响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各种天然的和经过人工改造的自然因素的总体,包括大气、水、海洋、土地、矿藏、森林、草原、野生生物、自然遗迹、人文遗迹、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城市和乡村等。 环境承载力:是衡量地球承载力以及人与环境和谐程度的重要指标,是指在一定时期、范围下,维持人类—环境系统稳定,人类活动不引起环境功能破坏发生质的改变的能力,其实质就是在维持人与环境和谐的前提下,人类环境系统所能承受的人类活动的阀值。 地理环境:是指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地球表层。它一般包括自然环境、经济环境和社会文化环境。 环境问题:是指由于自然力或人类活动所导致的全球环境或区域环境中出现的不利于人类生存和社会发展的各种现象。 环境污染:是指由于人类活动使得有害物质或因子进入到环境中,通过扩散、迁移和转化的过程,是整个环境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发生变化,出现了不利于人类和其他生物生存和发展的现象。 环境背景值:也称自然本底值,是指在不受人为污染的情况下,组成环境的各要素,如大气、水体、岩石、土壤、植物、农作物、水生生物和人体组织中与环境污染有关的各种化学元素的含量及其基本的化学成分。 土壤污染:是指人类活动所产生的污染物通过多种途径进入土壤,其数量和速度超过了土壤的容纳能力和净化速度,从而引起土地的正常功能遭到破坏或土壤肥力降低,并对土壤、植物和动物造成损害的现象。 水环境污染:是指排入水体的污染物在数量上超过了该物质在水体中的本底含量和水体的环境容量,从而导致水体的物理特征、化学特征和生物特征发生不良变化,破坏了水中固有的生态系统,破坏了水体的功能以及在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中的作用。 生态破坏:是指人类活动直接作用于自然生态系统,造成生态系统的生产功能显著下降和结构显著改变,从而引起的环境问题。 生态平衡:在任何一个生态系统中,生物与其环境总是不断地进行着物质、能量与信息的交流,但在一定时期内,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之间保持着一种动态平衡,这种平衡状态就叫生态平衡。 生态失衡:当外界干扰超过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时,即超过生态平衡阀值是时,就会造成生态系统的结构破坏、功能受阻、生态功能紊乱以及反馈自控能力下降,这种情况称为生态平衡失调。 特异性损害:就是污染物可引起人体急性或慢性中毒,以及产生致畸作用、致突变作用和致癌作用等。 影响全球气温变化的因子有四类:外力驱动作用、温室效应、阳伞效应、下垫面变动。 臭氧层豪杰的潜在威胁:(1)威胁生态系统的安全(2)损害人体健康(3)破坏水生生态系统(4)危害人类生存环境(5)影响全球及区域气候变化(6)其他负面影响 我国四大酸雨区:以广东、广西、四川盆地和贵州大部分地区为中心的华南、西南酸雨区;以长沙、南昌为中心的华中酸雨区;以厦门、上海为中心的华东沿海酸雨区;以青岛为中心的北方酸雨区。 土地退化的三种形式:土地荒漠化、土地盐碱化和土壤污染。 环境安全:两层含义:一是生产、生活、技术层面的环境安全,主要指因环境污染和破坏所引起的有害于人群健康的影响;二是社会、政治、国际层面的环境安全,主要是指因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所引起的有害于国际和平、国家利益、社会安定的影响。 生物安全:即生物生长发育及其与环境协调一致的动态安全过程,是指在基因、细胞、个体、种群与群落水平上皆处于不受威胁的良好状态。

环境科学概论题目汇总

环境科学概论题目汇总 环境科学概论复习资料 一、填空题 1.人类活动产生的污染物或污染因素,进入环境的数量超过(环境容量)时,就会导致环境质量恶化,出现环境污染。 2.光化学烟雾是由碳氢化合物和(氮氧化物)的大气,在一定的条件下发生化学反应所产生的中间产物及最终产物的混合物。 3.二氧化硫在大气中的氧化主要通过两种途径,一种是光化学氧化,另一种是(催化)氧化。 4.大气污染中,根据污染物的生成过程及化学性质的不同,可将污染物分为(一次污染物)和(二次污染物)。5.大气污染中,为便于分析污染物在大气中的运动,按污染源特点可分为(固定式)污染源和(移动式)污染源。 6.酸雨通常指pH值低于(5.6 )的降水。 7.水体富营养化是一种由(氮)和(磷)等植物营养物质含量过多所引起的水质污染现象。 8.农药在土壤中降解包括化学降解、微生物降解和(光化学)降解。 9.噪声和微波对环境的影响,同属(物理)污染。 10.所谓生物多佯性是指地球上所有生物一—植物、动物、(微生物)及其所构成的综合体。 11.“既要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人的生存发展构成危害”主要地概括了(可持续发展)的概念。12.中国环保三大政策是指:预防为主、(谁污染谁治理)、强化管理。 13.环境科学研究的核心是(),环境质量评价是人们认识环境质量的手段和工具,是环境科学的一个重要分支科学。 14.环境质量是环境系统客观存在的一种本质属性,并能用定性和定量的方法加以描述的环境系统所处的(状态)。 15.对林地土壤进行土壤污染评价时,应选用《土壤环境质量标

准》中的(三)级标准。 16.1996年我国颁布了《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3096—1996)用以代替1982年颁布的《大气环境质量标准》。17.生物监测结果之所以具有可比性,是由于生命具有()。 18.某一污染物质如SO2的环境质量指数可看成是(),区域的环境质量指数可看成是综合指数或分指数。 19.在一定的环境影响因素的作用下,环境因子的变化具有时间和()变化特征。 20.作水环境影响评价须先同主管的环保部门确定河段或水域的功能和环境()值。 21.人类对森林生态环境的要求有()和经济需求。 1.有毒有机物的生物转化反应的主要类型有氧化、_还原_、水解、结合。 2.光化学烟雾从产生到结束,其中主要污染物依次出现的顺序为NO,NO2,烃,醛,O3,自由基,RC(O)O2,二次污染物有O3,醛,PAN,过氧化氢等。 3.导致臭氧层耗损的典型物质有NOx,HOx,ClOx,CFCs。 4.大气中的自由基有HO,HO2,R,RO,RO2。 5.清洁生产审核七个阶段筹划和组织、预评估、评估、方案产生和筛选、可靠性分析、方案实施、持续清洁生产。 6.气体状态污染物主要包括硫氧化合物、氮氧化合物、碳氧化合物、碳氢化合物、含卤素化合物。 7.国际上一直把PH为5.6 作为判断酸雨的界限。 8.土壤污染物按污染物性质大致分为有机物类、重金属污染物、放射性物质、致病微生物四类。 9.固体废弃物的最终处理的方法有许多种,目前使用最多的方法是卫生填埋、堆肥和焚烧。 10.噪声源、传播途径、接受者是噪声污染的三个要素,控制噪声源是降低噪声最根本的最有效的方法。 1、水俣事件的主要污染物是甲基汞,富山事件的主要污染物是镉。

《环境科学概论》课程教学大纲

《环境科学概论》教学大纲 一、说明 (一)本课程的目的、要求 《环境科学概论》是化学(师范)、应用化学、化学工程与工艺等专业的选修课程,主要讲授我国及世界所面临的环境问题;可持续发展概念的提出及其思想实质,以及世界各国对可持续发展战略做出的努力;环境污染对人体健康的危害;水环境、大气环境、土壤环境、固体废物环境、物理环境等的污染现状、发展趋势以及防治措施;环境学基本原理、环境调控等基础知识以及有关环境保护的法律、法规、政策与制度。 通过对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应建立对环境及环境问题的基本认识,掌握环境保护的基本理论以及污染防治与控制技术,具备一定的评价环境质量和在本专业范围内解决环境问题的能力,同时可以把理论知识同实践紧密地结合起来,训练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严肃认真,实事求是的学习态度,树立保护环境的道德观和可持续发展的世界观。 (二)内容选取和实施中注意的问题 1.以左玉辉主编的《环境学》(第二版)为基本教材,共三篇、十七章。重点讲授第一至第七章,十三到十五章。应特别注意教学内容与实际生活的联系,适时介绍社会热点和相关新知识、新动向,提升其对环境保护的关注和学习。做到“大众化”、“生活化”和“通俗化”。 2.通过本课程的教学应有意识地培养学生正确的思维方式,使学生认识到环境科学的理论来源于实践而又高于实践,紧密联系实践反复检验理论并发展理论。 3.在讲授中,应精讲基本内容,注意教学方法,尽量采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辅助教学。 4.为了培养学生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应适当的讲授例题,帮助学生正确理解概念,牢固掌握相关知识。 5.在应用本大纲进行教学时,应保证大纲的基本内容,而对系统安排、课时分配及教学方法等可根据教学和学生的具体情况灵活掌握,必要时可进行适当的调整。 (三)教学方法

环境科学概论

环境的概念:影响人类生存和开展的各种天然的经过人工改造的自然因素的总体。包括大气、水、海洋、土地、矿产、森林、草原、野生动物、自然遗迹、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城市和乡村等。 环境的特点:1 整体性2 有限性3 不可逆性4 隐显性5 持续反响性6 灾害放大性 环境问题概念:一切危害人类和其他生物生存和开展的环境构造或状态的变化,均应称为环境问题。 解决环境问题的根本途径:协调人类与环境的关系。 环 境问 题分类 原 生 境问题 次生环境问题

人类面临的环境问题 1 酸雨区的扩展。 2 温室效应引起的全球气候的变暖。 3 臭氧层的破坏。 4 淡水资源危机。 5 土地荒漠化。 6 生态破坏和生物多样性的减少。 一、酸雨1、酸雨:pH值低于5.6的降水。 2、酸雨的形成:是复杂的大气化学和大气物理现象,是由自然排放和人为活动等释放到大气中的SO2或NOx通过氧化反响〔气相或液相反响〕,生成硫酸或硝酸和亚硝酸,附在凝结核上降落到地面上的。 3、影响与危害: 〔1〕损害水生、陆生生物:如鱼类和森林 〔2〕对人体**影响:使有毒重金属溶入饮用水中,危害饮用者 〔3〕腐蚀建筑材料、金属构件、油漆以及名胜古迹等 大气污染物对仪器、设备和建筑物等,都有腐蚀作用。如金属建筑物出现的锈斑、古代文物的严重风化等。美国纽约的自由女神像也饱受酸雨的侵蚀 二、温室效应 地球大气中存在一些微量气体,如二氧化碳、一氧化碳、水蒸气、甲烷、氟利昂等,它们能让太阳短波辐射通过,同时吸收地面和空气放出的长波辐射〔红外线〕,从而造成近地层增温。我们称这些微量气体为温室气体,它们的增温作用为温室效应。 1、温室气体: 大气中能强烈吸收地面辐射产生温室效应的气体,称为温室气体.主要的温室气体有二氧化碳〔CO2〕、甲烷〔CH4〕、氧化亚氮〔N2O〕、氯氟烷烃〔CFCs〕等。 2、影响与危害: 〔1〕海平面上升 如果全球变暖,温度升高,海水膨胀,冰川融化,海平面上升,将使沿海低地淹没 〔2〕影响农业生产 正面影响:CO2浓度的增加和气候变暖,增加植物光合作用和作物的生产力,延长生产季节,有利于产量提高。降水量增加,使世界可耕作范围增加; 负面效应:中低纬内陆地区干旱加剧,农业将减产 〔3〕生态系统发生变化 全球长期升温,将导致由水热条件控制的自然地带向极地或偏高地区转移,改变地区的生态系统。 〔4〕加剧洪涝、干旱及其它气象灾害 可能带来频繁的气象灾害,局部地区降水过多,大范围干旱和持续高温将带来大规模灾害。 〔5〕影响人类** 极热天气频率增加,心血管和呼吸道疾病增加。 3、根本控制对策 能源:开展核能与氢能、开发新能源和替代能源 绿色:保护热带森林,扩大世界森林面积 4、兴旺国家负有减少温室气体的主要责任 占世界人口不到24%的兴旺国家,消费了世界能源的75%。1997年12月在日本京都召开"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第三次缔约方会议,通过一项议定--京都议定书,要求38个国家以1990年排放的温室气体为基数,2021至2021年间,实现平均减排5.2%。 三、臭氧层保护 1、臭氧空洞由于地面向大气排放氯氟烃化合物过多,导致平流层里局部臭氧层浓度降低,我们称此低浓度臭氧区为“臭氧空洞〞。 这将造成地球外表太阳紫外线辐射量增加,危及到人类和生物的生命。 2、影响与危害 1〕臭氧层浓度每减少1%,太阳紫外线辐射就增加2%,皮肤癌就会增加2%,白内障患者增加0.6%,同时损坏人的免疫力,使各肤色人们的免疫系统受到抑制,传染病发病率增加,导致黑瘤病死亡率增加。 2〕破坏生态系统:可以杀死水中单细胞藻类,导致鱼类大量死亡,破坏水生态系统食物链和渔业,同时紫外线辐射可能导致生物物种变异,甚至灭绝。紫外线辐射破坏植物光合作用和授粉能力,使农作物减产或绝收。 3〕过量的紫外线使塑料等高分子材料易于老化和分解,带来光化学烟雾污染。 4〕过量紫外线会导致地球升温,出现冷热失衡。 我国主要环境问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