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医史话

藏医史话
藏医史话

藏医史话

李富 2005-12-22 11:20:17

青藏高原自从有了人类以来,便以它独特的方式产生了颇具特色的保养身体、抗拒病毒和治疗疾病的方法。古人云:“病因之始溃于,沸水能治矣。”

藏族地区数千年前,在同各种自然灾害和疾病作斗争时,经过长期的经验积累,便开始用开水来治疗肠胃系统的病,用熬化了的酥油来止血。至今藏医理论已有2500多年的历史,有的人认为,藏医理论也像佛学一样是从外地传来的,他们说藏医学是从公元七世纪印度的《阿耶本达》和汉地的中医而创作产生出来的一种学科。为了消除这种误传,我在这里需要讲讲藏医真正的起源和发展。

丹巴西绕是最早的藏医象雄是藏族文化最早的发源地,也是藏族原始本教的发源地。象雄位于今天西藏自治区阿里地区普兰县一带。这个地方是雍仲本教创始人登巴西绕的诞生地。根据本教的传说,他诞生有一万多年,但实际上他同佛教创始人释迦牟尼是同一个时代的,也就是公元前657年藏历木鼠年诞生的。他从小就开始学习本教等文化知识并长期精心从事自然界的观察和研究,在这个过程中,他发现任何事物都包含着4种元素,即土、水、火、风。这4种最小的分子,他认为世间万事万物的变化都是由于这4种元素相互作用的结果。后来他写出了《宇宙从蛋生》、《藏医九显论》、《五行历算》、《天文历算》等一些理论著作和打卦驱鬼等一些册子。本教的第一本“医典”传说登巴西绕一生娶了9个部落主的女儿做妻子,并生有8个子女,其中一个姓翟的妃子为他在公元前637年藏历木猴年生了杰布楚西。杰布楚西后来成为登巴西绕的医学继承人,并将他父亲的医学论著编纂命名为《多个梦移》,这部书就是现在我们使用的《四部医典》中的宗源书之一。它的后记记载了从杰布楚西到公元七世纪所有继承人的历史。登巴西绕将《干酪药九显论》传承给了本教主要继承人杰布楚西,后来由姆扎扎嘿、色拖杰江、东青吐青、杰察马琼依次相传下来。杰察马琼召集了7个本教人想修改佛教时险些被害,幸亏这7位本教人把书藏在上藏(藏就是现在日喀则的地名)杰马拥宗的岩洞里,后来由一个名叫

布错色白恰布的本教徒挖出藏书传给了麦欧的学者巴青,又由康区呷的僧人、本教的宏扬者中姆尼尔将此书在藏区广为传播。藏王御医们的译著公元629年藏历土牛年,第33代藏王松赞干布执政后,派了吞米桑布扎等聪明能干的年轻人去印度学翻译,还从印度邀请了巴拉当扎、汉地的韩王航、大食的呷勒弄3位名医,让他们同藏族御医一起翻译了《牟晓麻布切穷》、《甲解拖不如》、《恶恩度巴》等医书。经他们3位讨论后同各自的医论相结合写出了《无畏的武器》。呷勒弄后来定居西藏成为藏王的御医,称卓洛家族。

据说汉地和尚马哈地瓦和藏文翻译家群则二位合译了文成公主从汉地带

来的中医书籍。和尚马哈金达、群布知子、群布多楚、甲楚干坑、脚拉木朗巴等合译了公元712年金城公主进藏时带来的一部分医书。那时从大食请来的名医密切增巴些拉哈,他也写过大、中、小3种医书。他的后代居住在西藏称为木吉家族,都是藏王麦阿充的御医。群布知子、群布多楚、甲楚干坑、脚拉木朗巴等一些学者研讨了新翻译的医书后写出了《医法月王诊》,当时前后翻译出了的医书包装在绸缎里称为“宫廷秘医”。

公元762年藏历水虎年赤松德赞时期,著名藏医宇妥·云登贡波在工布麦落首次创立了藏医学院,招收学生300余人。他和大学者毗卢遮那负责授课,

学制10年。他们将《索瑞梦忆》修改为《四部医典》作为教材。同时根据学员的水平制定了一系列学位,最高学位是“梦让巴”(相当于博士)、“然将巴”(相当硕士学位)、“呷举巴”(学士学位),最低就是“杜然瓦”这4个层次。他们严格规定了医生的医德,要求每一个医生都要具有同情心、责任心和医务水平。根据现在所见的历史资料,这所学校属历史上首届管理比较正规、学科比较齐全的。10年后,他们培养出“梦让巴”50名,“然将巴”50名,“呷举巴”100名。这批人推动了西藏藏医事业的向速发展。宇妥·云登贡布到西藏东部和祖国内地旅行考察返回后,开始扩大招收第二批藏医学生。学生们来自西藏各地、印度、大食和汉地等地区,大约有1000余人进行藏医学习和研究。来自汉地的马哈金达、大食的曾巴西拉哈和印度达麻那扎研究和汇集了各民族

的医术特点,写出了《宝石堆》这一医学论著。

这时西藏的兽医也开始发展起来。据《知识总汇》记载,国王赤松德赞有匹他非常喜欢的马得了病,他把西藏各地有名的医生邀请到拉萨并给马会诊。甲楚色拖、象雄的克来木克、霍尔的本根次仁、博(山南地区)的脚若忙薄仁、瓦下(阿坝地区)的它那曲却几位医生给他的马治病。他们会聚一起讨论将多种医术相结合写出了《兽医理论》上贡给国王。赤松德赞特别尊重医生,为此他专门下令全国人们要尊重医生。那时人们称国王为“拉”,意为神,称医生为“拉杰”意为神的上司,一般的医生称梦巴。

公元841年,最后一位藏王朗达玛被杀,吐蕃王朝解体。西藏陷入长期分裂状态,后来阿里古格王朝首领益西沃重新弘扬佛教,派27名年轻人到印度学翻译,其中有个叫仁青桑波(公元958-1055年)学完回藏后,他翻译了印度的《八支集要》、《兽医夏那火扎》等部分医书,并培养了一部分接班人。仁青桑波的医术有两支传承,其中忙洛门宗后成为藏区最有名望、事业最发达的医生。那时卫藏的大部分医生都到他那里学医取经。他把自己的所有医术都传给了切吉邓巴。切吉邓巴的第四个儿子切吉雄登锡布撰写了《医学概论》、《医学章节》、《医学注释》、《医学实践》等名著。切吉邓巴的学生章德·当马贡布也写出了“纪要”、“精要”等医学方法的手册,后来章德·当马贡布将这支传承传给了珀东寺学派。

仁青桑波对藏医的理论和实践有着非常大的贡献。他翻译的《八支集要》为藏医对照研究提供了方便。大约在这时,卫藏地区的藏医9大学者:卫藏上域的不吉冷勒、吾巴却省、却吉多纳嘎;中域的藏医大学者宇妥·甲嘎那吉、林亚达瓦、藏得吉布;下域的雅如贡布、堆龙医生松默、卫如·它西等,另外,扎巴·恩协坚、达布大畏协弄等有名的汉医学专家都在这时出现,他们编著了许多医学专著,特别是达布达畏协弄创立了人体解剖学。他妈妈吃了萝卜因消化不良去世了,于是他解剖了尸体,用药物进行实验,经多次验证,后来他研制出“达布麦浪”(黑药)专治消化系统的病症。直到今天,医生们仍然使用这种药

来治疗肠胃病。第二位宇妥·云登贡波《四部医典》的宏扬者宇妥·云登贡波生于公元1126年第二饶迥的火马年,章得顾依热堂(日喀则)。他从小聪明好学,8岁开始学医。12岁跟随查笼巴·如登干布甲医生学习《四部医典》,用一匹马和全套马具作学费。在那里他随同老师看病、识别草药,后来他写出了《俄本青布》,意为草药全集。那时的《四部医典》中只有200多种药物。后来经他补充增加成为380多种。他还编写了“十八分支”《八支纪要的注释》和《四部医典》的金注和铜注等。他还培养了徒弟松得益西绒、宇妥·四朗孙根等接班人。公元1202年藏历水狗年,宇妥·云登贡波圆寂。

“珍宝丸”的发明者竹青·乌金巴出生于1230年藏历第四饶迥铁猴年。小时他随父亲学密宗,16岁到珀东寺学习,21岁出家当喇嘛。他拜第二世噶玛巴为上师学习了“大手印”的传承、理论等,精读了“金岗论”,特别研习了天文历算和藏医,后来他为了寻求到更高深的密宗、天文和医学知识去了印度、阿富汗等一些国家。回藏后,他新创立了一个教派——多吉宋杰提珠。他悉心研究了药物的性能,并发明了提炼黄金、矿石和水银的方法,运用提炼出来的原料配制出了仁青日布。他为藏医事业作出的贡献是前所未有的。西藏历史上认定转世活佛的制度也是经过他实现的,他的上师噶玛巴去世后,他找到了一个从阿里来的小孩认定他为第二世噶玛巴的转世,即三世噶玛巴攘琼多杰,这是历史上第一个被认定的转世活佛。他还写出了《百蹦》和《提炼水银的方法》等医学理论多本经书。他于公元1309年圆寂。

第三世噶玛巴攘琼多杰,公元1284年藏历第五饶迥木猴年生于阿里贡塘地方,因家中贫困,小时随父母到处乞讨,过着流浪的生活。有一天,他们一家来到堆龙楚布寺见到了竹青·乌金巴,乌金巴一见他就觉得这个小孩气宇非凡,不是一般人,便认定他为第二世噶玛巴的转世。于是攘琼多杰就留在了他身边,从此开始在楚布寺里学习各种知识。他聪明好学有慧根,不久便掌握了很多密宗和显宗的知识,他对藏医和天文历算有着特别的兴趣。他研究了宝石、植物和动物等的性能,并研制了830多种药物,对其药味、疗效都进行直接实验鉴定。著有《药名大海》,这部书比《四部医典》的药物增加了近两倍,为后来的

藏医研究发展留下了非常宝贵的财富,也为他们认识自然、利用资源打开了大门。攘琼多杰于公元1339年在北京圆寂,享年56岁。

另外,在这个时期还出现了许多著名藏医专家,他们撰写和挖掘出许多藏医著作,并以各自的特长创造和发明了治疗和抗拒疾病方法,同时还预测到今

后将出现的疾病以及治疗方法,例如《甘洛大瓶》、《甘洛小瓶》、《让木歇麦预防药物》、《甘洛麦瓶》、《天法咒药》、《汤东杰布的白丸和红丸》等。

中世纪藏医的北派和南派。绛北派是绛巴·襄杰扎桑传承下来的。绛巴·襄杰扎桑,1395年生于后藏昂仁地方官家中,从小学习藏医。他编写了《八支纪要·如意宝珠》120卷、《本论注·议义明灯》、《释论注·甘露河流》、《后论释难·万想如意》等;培养出他的儿子麦西尼玛、拉宗扎西巴桑、索朗益西降泽等接班人。他们也写出了《四部医典的注释》和《四部医典的补充》等一些专著并创立了绛北派。藏医绛巴·襄杰扎桑1475年圆寂,享年81岁。对此派最有贡献的人是第悉·桑杰嘉措。他在拉萨创立了第一所“药王山藏医学院”,培养出了许多医生。由他编写了四部医典的注释《蓝琉璃》。此书的第一、第二、第四部摘自于原宿喀·洛追杰波的《祖先言教》一书,第三部是他自己写的。南派是宿喀·娘尼多吉传承下来的。宿喀·娘尼多吉别名阿欧曲杰,公元1439年生于前藏塔波拉妥地方。10岁时梦见受到宇妥·云登贡波的接见,跟他说:“从前的老医生因为文化知识不高,至使《四部医典》中有不正确的说法,你一定要将其修正。你的喇嘛是宇妥巴,你的佛法任务就是学医。”于是他专攻医学,有《医学四续广注·水晶彩蛋》、《四续问难·银镜》等多种著述,又于后藏夏却恩噶寺中,会集前藏山南专区涅·洛甲及塔工地区阿尼

洋工布等处名医合著《珍宝药物形态识别》、《药味·铁鬘》、《甘露宝库》等书,以论述药物的味道、功效、性能、本质、释名及其作用等。他还培养了许多学生,其中4名佼佼者密九·泽登木长于医术窍门;查丸·索朗扎西的医

学事业出类拔萃;泽旺多吉有看丰富的实践经验;勒穷·白马甲是理论讲述的

高手。另外还有声威远播的8个学生和智慧聪明的16个学生,有名气的学生20个。这些学生继承和发掘了降巴学派的医药事业。宿喀·娘尼多吉于1475

年圆寂,享年37岁。后来他的四大佼佼者的徒弟公麦、金巴·拉达泽旺、充脉肯麦、加布本青等根据各自所长写出了许多专著,特别是宿喀·洛追杰波,写了《祖传言教》和《来自四大元素不同功能表》,又据宇妥手抄本《四论金注》等前代可信版本校订《医学四续》刻板,是为《医学四续》最早刊刻之扎塘版。德格藏医的成就司徒·却吉穷乃(1700-1774)在1754年藏历第三绕迥木狗年

德格八蚌寺建立了五明学院,内设一个藏医专业班,培养出一批有名的学者。这所学校在藏区影响很大。其弟嘎玛恩勒编写的《配药厄旺》和嘎玛恩德编写出来的《启明罗称》是当时藏医们配药的常用手册。后来的配药用书都源于此。公珠·扬登降措编的《医疗方法等的精要记录》也是当时藏医们医疗常用手册。特别是最珍贵的藏药仁青日布,其原料八黄金、八矿石、水银等的原料提炼加工方法都是这个派继承下来的,提炼需要有一定的经济实力,没有这个前提是

不行的。司徒·却吉穷乃就请求德格法王登巴泽仁投资。在整个制作过程中,他详细地记录了每天的情况并编写成书。后来藏区所做的仁青日布都是依照此手册来做的。例如公珠·扬登降措、降央群则、曲几洛则等,连本世纪的学者措如·次朗也是依照这本书所介绍并结合个人的经验技术使仁青日布的制作

得以完善和发展。降派和宿派的传承在根本上没有多大区别。

民主改革后,西藏的藏医从佛事活动的场所区分开来,藏医院成为专门设

立的部门。拉萨藏医院由近代医算大师钦绕罗布主持,德格藏医院也具有良好的环境。1979年以后,藏区医务事业得到恢复和发展,逐步建立了藏医学

院;1991年四川省民宗委为了抢救民族文化,在德格建立了藏文学校,设有藏医专业;1985年西藏师范学院更名为西藏大学,设有藏医系;1988年西藏大学的

藏医系划分出来专门成立了西藏藏医学院,现任院长是出身德格藏医世家的措如·次朗先生。1994年青海省建立了藏医学院等。这些都为培养藏医接班人创造了良好的条件。同时,还逐步增建藏医院:在原西藏藏医院和德格藏医院的基础上增建了阿里地区藏医院、日喀则藏医院、山南藏医院、那曲藏医院、昌都地区藏医院、贡觉县藏医院、甘孜州康定藏医院、白玉县藏医院、四川省藏文学校藏医院、桑曲县藏医院、阿坝若尔盖藏医院、云南迪庆州藏医院等。另外属于民办的有些寺庙开设的藏医门诊。一些集体或个人捐资开办的藏医门诊

和培训班,此事对藏医事业的发展和藏区人民的身体健康有着不可磨灭的贡献。现在藏医藏药已开始走出国门,给人类的健康带来福音。(

程丽敏浅谈中医情志养生

浅谈中医情志养生 程丽敏急诊科 【摘要】目的调神摄生,首贵静养,有利于防病去疾、促进,有利于抗衰防老、益寿延年,情志养生在康复中的运用。方法综合运用各种调神的方法,保持心身处于健康的状态.通过情志护理的原则,内容和方法,以及结合临床应用举例达到中医养生的作用. 结果根据中医养生实施心理护理后病人情绪的稳定,对治疗护理合作,满意度提高。结论情志养生的意义在当下尤为重要,现代社会生活节奏加快,心理压力增大,人们不仅需要维护生理方面的健康状态,还需要注重在情绪心理方面养生.中医学重视“治未病”,“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情志因素在现代社会病因中的地位逐渐增高,情志养生的意义日渐重要。 【关键词】养生;情志;健康 1.情志护理的含义及理论基础 所谓情志护理:主要是通过护理人员的语言、表情、态度、行为及气质等影响和改善患者的情绪,解除其顾虑和烦恼,以愉快的心情接受治疗和护理,促进疾病早日康复目的。中医学认为:人的精神与情绪活动与人体身心健康和疾病的变化有着密切的关系。由于人的精神、意识、思维活动不仅仅是人的生理需要,而且在一定的条件下,又可能影响整个机体功能的协调平衡。如果经常处于情绪异常,甚至精神刺激,可使人的气机逆乱、气血失调而发病;情绪的刺激还可使机体正气内虚,招致外邪而发病;而心情舒畅、精神愉快,则气机畅调、气血平和,有利于身心健康和疾病的恢复。所谓“正气存内,邪不可干”就是这个道理。 2.情志致病的特点 《医学正传》指出:“喜、怒、忧、思、悲、恐、惊,称之为七情。七情通于五脏:喜通心、怒通肝、悲通肺、忧思通脾、恐通肾、惊通心肝。故七情太过,则伤五脏.......”。在正常情况下,七情是人们对自然界的情感反映,不会使人致病,只有突然、强烈或长期持久的精神刺激,超过了人体正常生活范围,使人体气机发生紊乱,脏腑气血失调,导致疾病的发生。《素问·举痛论》云:“百病生于气也,怒则气上,喜则气缓,悲则气消,恐则气下,思则气结,惊则气乱”。怒则气上,愤怒过度可使肝气横逆上冲,血随气逆,并走于上,故临床可气逆,

浅谈藏医治疗心动过缓疾病

浅谈藏医治疗心动过缓疾病 发表时间:2017-12-26T10:05:40.280Z 来源:《健康世界》2017年21期作者:格茸 [导读] 有些患者平时的基础心率偏慢,在每分钟50-60次左右,甚至低于50次,平时有头晕、乏力、倦怠精神差的症状。云南省迪庆州德钦县佛山乡卫生院 674506 摘要:心动过缓是由于心脏病变引起博动异常变慢的病理现象。正常人的心率在每分钟60-100次之间,如果超过100次称为心动过速,低于60次称为心动过缓。心动过速能够引起人们的重视,而在临床工作中,心动过缓却往往被人们忽视,特别是中青年。关键词:心动过缓;藏药;动态心电图;七味广枣丸;十一味维命丸 心动过缓是心律失常的一个重要类型。有些患者平时的基础心率偏慢,在每分钟50-60次左右,甚至低于50次,平时有头晕、乏力、倦怠精神差的症状。有些患者平时心率可表现为正常,心动过缓可突然出现,下级到每分钟40次以下,可出现头晕、一过性眼黑、乏力、心悸、胸闷、气短、有时心前区有冲击感,严重者可发生晕厥。还有些患者以头晕、乏力、晕厥的症状就诊,检查时可发现心脏间断出现长时间的停博。 一、引起心动过缓的最常见的原因 1.1迷走神经功能亢进 老年人神经系统的自我调节功能较差,因此易出现迷走神经功能亢进的现象。而迷走神经功能亢进可导致心脏的收缩力减弱,从而引起心动过缓。此类心动过缓患者每分钟的心跳在45~59次之间。其心跳很有规则,而且不影响心脏对其他组织器官的供血,因此此类心动过缓患者大多没有不适的感觉。 1.2、窦房结病变 当心脏的原始起搏点窦房结及其周围组织发生炎症、水肿、出血、缺血、变性、纤维化等病变时,就会破坏窦房结内的起搏细胞,使其数量减少,从而使心跳的速度减慢。同时,上述病变还可引起窦房结动脉发生硬化、窦房结和心房肌纤维化、心脏胶原纤维和弹力纤维增生等一系列退行性病变。这些退行性病变可影响窦房结的正常功能,使心脏的启动性能出现障碍,从而引起心动过缓(临床上将这种情况叫做病态窦房结综合征)。此类心动过缓患者大多患有冠心病、下壁心肌梗死等疾病,其中病情较轻者可无不适症状,病情严重者可出现心、脑、肾等器官供血不足的情况,如头昏、眩晕、耳鸣、记忆力减退等,甚至可发生短暂性的昏厥、抽搐或阿-斯综合征(由心源性因素引起的脑缺血急性发作)及猝死。另外,有些此类心动过缓患者还可出现心跳过快或心跳过慢交替发生的现象,临床上将这种现象叫做“快-慢综合征”,此类患者的预后较差。 1.3、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 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是指窦房结发出的冲动在房室传导过程中完全不能达到心室。该病是引起心动过缓的常见原因之一。由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引起的心动过缓的患者每分钟的心跳可在40次以下,最慢的仅有20次左右,并可经常出现头晕、乏力、心悸、气短、心前区疼痛甚至晕厥、抽搐等脑缺血的症状。需要注意的是,此类心动过缓患者必须进行积极的治疗,但即使这样也大多预后不良。 二、藏医治疗 根据传统藏医药理论,心律失常是因机体故有的三因失调,其中龙(气)分布全身,它的功能是呼吸运动、血液循环、胃肠蠕动、五官感觉、肌肉以及肢体活动、食物分解、输送饮食精华与糟粕,是维持人体生理活动的动力。由于龙(气)所在部位和功能的不同,又分为5种。心脏是在司命龙、上行龙、善行龙及3种龙的(气)作用下完成其情感、思维、运送血液(藏医理论认为)等功能,如果受到某种诱因刺激,其中1种龙(气)失衡就会出现心动过缓或过速以及其他心脏病,所以总的治则为整体调理,使三因相对平衡,从而达到气血运行通畅、改善心肌功能的目的。 藏药七味广枣丸有广枣、肉豆蔻、丁香、木香、枫香脂、沉香、牛心粉等药物组成,具有治疗胸闷疼痛、心悸气短心神不安、失眠健忘的功效,临床主要用于风火相搏、气血不调、痰热潜伏引发胸胁作痛、心悸昏迷。十一味维命丸由沉香、肉豆蔻、广枣、阿魏、天竺黄、乳香、木香、诃子、木棉花、丁香、野牛心组成。用于顽固性失眠、多梦、神志紊乱、镇静安神、精神抑郁症、烦躁不安、头晕目眩、心悸气短、神经衰弱、乏力、补血益气、胸闷、头痛、记忆力减退、冠心病等症。从服药前1次ECG、DCG与服药7天和21天2次DCG 的对照分析平均心率提高3-5次/min,尤其夜间比白天提高明显,虽然提高幅度并不大,但说明有一定作用。 三、根据藏医理论该治疗要持续2-3个月 1.窦性心动过缓。这是常见于中老年人的一种心跳偏慢现象,可以随着年龄增长而出现,也可由迷走神经功能亢进或长期从事体力活动等原因所引起。窦性心动过缓心跳每分钟虽低于60次,但不少于45次。可在体力活动、情绪激动、注射阿托品之后加快心跳。这种心动过缓不会发生危险,也不需做任何治疗。 2、房室传导阻滞。这是中老年人较常见的一种病理性心动过缓。特点是窦房结尚能发出启动信号,但不能将启动信号顺利地传到心室去.造成心跳漏搏。有的每2次漏搏1次,有的每3次漏搏1次。如果房室交界处疾病较严重,即窦房结发出的启动信号完全不能下传到心室,这时心室就在自身某一部位发出启动信号以维持心脏跳动。但这种由心室自身发出的启动信号其频率很低,多在每分钟30次左右,一般不超过每分钟40次。这是一种较严重的房室传导阻滞,可以因心跳骤停而猝死。 3、病态窦房结综合征。是由于窦房结发生病变而引起的一系列临床表现。以老年人较多见。通常窦房结发出的启动信号是相当规整的。若因某种原因,引起窦房结本身或其附近组织发生炎症、缺血或纤维化等损害,即可使窦房结发出的启动信号降低或衰竭,打乱正常的心跳节律,出现明显的心跳过缓、窦房阻滞,严重时可发生窦性停搏。一旦诊断为本病应立即针对病因进行治疗,病情较重药物治疗效果不佳时,应立即按装人工心脏起搏器,以防心跳骤停而猝死。 综上所述,当发现自己或亲人心跳过缓时,应及时到医院做心电图检查,以确定心跳过缓的原因,进行及时的处理。参考文献: [1]中国少数民族古典文献学,民族出版社,朱崇先主编,2005 [2]藏药现代化的研究与开发初探,西北药学杂志,杨春生,刘海青,李宏钦,2002

藏医藏药简介

藏医药简介 一、蔵医基础知识 以藏族为主创造发展起来的传统医学,简称藏医,易中国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五元学说 五元即土、水、火、风、空五种物质元素,这是构成世界万物的基础元素。土元“沉、稳、坚、黏”,功能持载和固定,是万物产生和存在的基础;水元“重、寒、湿、润”,功能湿润和聚拢,能使万物滋润和聚拢成型;火元“热、轻、锐、腻”,功能温和和熟腐,能使万物产生温热和促使成熟;风元“轻、动、糙、燥”,能使万物运动和保持干燥;空元“空、虚”,能为万物运动和生长提供空间。 (二)三因学说 藏医理论认为,人体内存在三大因素:龙、赤巴、培根。七大物质基础:饮食精微、血、肉、脂肪、骨、骨髓、精;三种排泄物:大、小便及汗。三大因素支配着七大物质基础及三种排泄物的运动变化。 1、龙译成汉语是风,相当于中医理论的“气”。它的功用是生呼吸、肢体的活动、血液循环、五官的感觉、大小便的排泄、帮助分解食物并输送饮食精微等。龙一旦失调,就会出现心、肺、肝、胃、肠、肾、骨、胆、血液等器官机能的疾病。因龙所在部位和功能不同,又分为下述的五种龙: (1)维持生命的龙(索增龙),索增龙,位于人体头顶部,运行的部位是咽喉部和胸部。是维持人体生理正常活动,保持命脉正常运化的龙,它司人体的吞咽动作,呼吸运动、唾液分泌、打喷嚏、打饱嗝,使人的记忆力清醒,增强感官聪明而敏锐,还维持着人体正常的精神状态,如索增龙失调,则引起命脉发病,精神错乱,乃至死亡。

(2)上行的龙(紧久龙),紧久龙,是主气血上行的龙,位于人体胸部,并运行于鼻部、舌头和喉管部位。作用是司语言,增气力,使人面色红润有光泽,充满活力,精神振奋,善于思考,若失调则会出现头痛、头晕、心慌气短、口干舌燥、心悸失眠等症状,导致上半身生病。 (3)主消化的龙(麦娘姆龙),麦娘姆龙,是主消化的龙,主要位于人体胃脘部位,运行于人体内部各脏腑器官之间。功能是人体的消化机能,负责把食物中的精华和糟粕部分分开,补偿损失,并促使血液生成和成熟起来,若失调,消化系统就会出现紊乱,导致腹中生病。 (4)主排泄的龙(吐塞龙),吐塞尤,是主排泄的龙,位于人体的肛门部位,运行于人体的下部,包括大肠、膀胱、会阴等部位以及大腿的内侧。功能是人体精液的排除,月经和大小便等的排除,还管理忍便的控制以及妇女分娩过程等。总之,凡人体下半身的各种机能,都由它来司理。若失调则会引起排泄系统的紊乱,导致下半身生病。 (5)普遍存在的龙(恰不欺),普遍存在于全身的一种物质,主要位于心脏,并运行于全身,协调各种龙,功能是司人体四肢的活动,屈伸行走,还司眼睛及口唇的开合,并主管人的语言和思维活动,如错乱会生跛、挛等病。 2、赤巴译成汉语是火,相当于中医理论的“火”。它的功用主要是产生热能并维持体温,增强胃的功能,使人知饥渴、能消化、长气色、壮胆量、生智慧。按赤巴所在部位和功能的不同,又分为: (1)消化赤巴(赤巴觉久),位于胃部的消化和未消化的食物中,其功用是产生热能,使食物分解为精华与糟粕,并使其他各种“赤巴”的作用能正常的进行,更好地发挥生理作用。 (2)变色赤巴(赤巴同已),主要存在于肝胆,主要功能是使事物中的精微所包含的色素变成体内各种应具有的色泽,如:血液中具有的红颜色,胆汁中的黄绿色,以及肌肉的红色,粪便总深浅不同的黄褐色等。 (3)明色赤巴(赤巴多塞),存在于皮肤,使皮肤细腻润滑。 (4)能作赤巴(赤巴朱谢),存在于心脏,支配意识,主心壮胆,生谋划,主要功能是产生自豪,智慧的欲望,上进心与勤奋,心胸开阔等。

藏医疾病分类

藏医疾病分类 藏医学虽没有明细的分科,但临床上也将疾病分为二十大类进行诊治 一、隆病: 过食味苦、性轻而粗粝的食物,空腹劳动或过度劳累、心情压抑,长期缺乏营养 等都易诱发龙病。龙病脉象空如皮囊,小便清如水,搅动后稀而不粘,乏力、耳鸣、头 晕目眩、口干舌燥、游走性疼痛。“龙”侵入肌肤时,皮肤粗糙,周身疼痛,有时出现 痘疮。侵入脂肪后,身体肿胀,出现脂肪疣。侵入脉道时,脉象虚而粗,肿胀隆起。侵 入血液时,嗜睡,血色暗淡。侵入筋络时,肢体僵硬,腿酸脚跛。侵入骨时,剧痛,消 瘦乏力。侵入关节时,空虚肿胀,易转为伛偻病。“龙”侵入髓时,失眠不安。侵入精 液时,身体干瘦,遗精。侵入心脏时,胸部胀满,喘气不舒。侵入肝脏时,身体一侧疼 痛,易肌。侵入脾脏时,身体肿胀,肠鸣,上半身 疼痛。侵入肾脏时腰痛、耳聋。侵入饮食,进食后胃部疼痛。侵入未消化的部分,则打呃、呕吐、食欲不振。侵入饮食已 消化部分,则肠鸣、腹痛、大便秘结、小便闭塞。侵入胆时,腹痛,消化不良,眼睛呈 黄色。侵入肛门时,大便干燥。侵入尿道时,腹胀,尿闭或尿频。侵入子宫时,宫体变 硬,宫血闭塞或崩漏。侵入头部时,头部眩晕,神志不清。侵入鼻腔时,鼻腔阻塞,流 涕。侵入眼睛时,眼有下坠感,畏风。

侵入耳部时,耳鸣,刺痛。侵入牙齿时,齿龈酸麻,疼痛肿胀。 概括起来,分为头龙、心龙、肺龙、肝龙、肾龙、肠龙、 胃龙七种。 二、赤巴病: 由于饮食不当,偏咸偏酸,饮食不洁,消化不良,易怒,神附鬼扰等原因,影响胆腑及 全身,可产生多种赤巴病。赤 巴病侵入皮肤,皮肤奇痒。侵入肌肉,症状是生疮、生疖并发痒,搔破则出现黄水和 鲜血。侵入脉道,四肢关节发痒,皮肤和眼睛都呈黄色。着于骨骼,所有关节疼痛, 身体分片作痛,干瘦,关节肿大。侵入肺脏,鼻涕和痰液皆呈黄色。 侵入肝脏,肌肉颜色发青,肝区疼痛。侵入脾脏,舌苔斑剥,便血,左脚肿胀,关节疼痛。赤 巴病侵入肾脏时,腰背疼痛,足重而麻木,耳壳背面的皮肤呈黄色。侵入胃时,症状是吐泻胆汁。侵入肠时,泻下胆汁而上部无恙。侵扰膀胱时,小 便闭塞或淋漓。侵入子宫时,胆汁下泻或淤积。窜入头部时,囱门与头顶疼痛。侵入眼睛时, 眼呈黄色,发热,多泪。侵 入耳部时,耳内发热、剧痛,漏出黄水。潜入鼻腔时,鼻腔阻塞,鼻涕呈黄色。侵入 舌部时,舌色发黄,诸味皆苦。三、培根病: 过量进食味苦或甜、质重性凉多油腻的饮食后,活动少、居住潮湿,或进食了不洁食物、形成食积,这些都可以是培

情志与养生浅析

情志与养生浅析 李峰*,姜铭* 摘要:随着当今社会对养生的关注度逐日增高,社会医学模式的改变,对于日常养生的各种论述纷繁复杂,但最重要的养神调志仍未引起重视,心身疾病的日趋增多也为社会带来了沉重的负担。本文强调养神调志,注重情志养生,期为养生者带来帮助。 关键词:情志;养生;情绪;心理 随着社会的高速发展,高效率、快节奏的生活工作方式,加重了人们心理负荷,使人类心身处于高度应激状态。当前发达国家心身疾病的发病率已占到疾病谱的80%,我国大城市中心身疾病的发病率己占约40%。当前医学模式己由生物医学模式转变为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心理社会因素和情绪紧张刺激对人的精神和躯体健康的影响越来越强烈,国内外与心理、环境相关的心身疾病和心理疾病的发病率已越居感染性疾病之上。世界卫生组织曾预测提示:21世纪将是心理障碍疾病多发的时期。[1] 各种资料表明情志疾病严重影响着人们的机体健康,这为中医心理治疗的兴起提供了时代背景。需要是最大的动力,时代迫切要求解决当前困惑人们的精神压力,非药物情志疗法调理人体气血阴阳,改善不良心态、和谐人与社会自然的关系,无疑正好适应了社会发展的需求。 1. 情志的概念 情志学说是中医理论重要的组成部分,情志是指“七情”、“五志”,七情包括喜、怒、忧、思、恐、悲、惊;五志指喜、怒、思、忧、恐。明·张介宾云:“世有所谓七情者,即本经之五志。”(《类经·疾病类二十六》) 在一般情况下,情志属于正常的心理活动,是人体脏腑机能的正常体现,如《素问·气交变大论》说:“有喜有怒,有忧有丧,有泽有燥,此象之常也。”《素问·天元纪大论》说:“人有五脏化五气,以生喜、怒、思、忧、恐”,强调了精神活动是以五脏精气作为物质基础的功能活动。只有在突然、强烈或长期持久的情志刺激,超过人体本身的正常承受范围,才能使人体气机紊乱,脏腑阴阳气血失调,成为情志致病因素,从而导致各种疾病的发生。 按照现代心理学的观点,情志非情绪也非认识,似乎“情志”一词混淆了情绪与认识的界限。但从现代心理学整合趋势的精神来理解情志,情志中既含情感(情绪)的成分,又含认识活动成分,“情志”是以情感(情绪)为主体,兼顾认识、意志过程的多维结构的心理现象,是三大心理过程有机联系的整合体。情志包括心理学中的情感、情绪反应,其中思则属于人的认知活动,与现代情绪心理学相比较,七情学说中的情是在强调整体、兼顾形神的基础上对情绪的总体把握,在七情中列入思,更是把认识过程中的理性认识-思维纳入在其中,情志一词更能

浅谈藏医血隆病的治疗(一)

浅谈藏医血隆病的治疗(一) 【摘要】本文结合血隆病起居饮食疗法,经典药方、火灸疗法、涂搽熨敷法和放血疗法等方面概述了藏医学对血隆病的治疗认识,对藏医血隆病的治疗进行初步探讨。 【关键词】血隆病治疗 1血隆病概念 血隆病是由于孤独、悲伤、心思过多等引起体内血隆(血气)被扰乱而妄行所发的疾病。血隆病中的血是指血液,跟西医的血液概念一样。隆在某种程度上可以理解为人体活动的动力,可以运输血液等饮食生化的精华到全身各处,推进循环,主司四肢屈伸、行走等运动,闭启心脏、口跟等孔窍,并且司理语言和思考。产生病理变化时其功能减退或强盛,进而发展成为血隆病。 2起居饮食疗法 藏医学对人类起居行为规范从日常的行为起居、季节性的起居行为、临时性的起居行为等3方面进行详述。血隆病病人生活起居和隆病患者丰相同,宜在温暖的地方安静地休养,有知心朋友陪伴,用温暖的语言进行劝导。血隆病病人的饮食宜食用新鲜有营养的饮食;禁食性轻、刺激、无营养的食物。此外,血隆病的起居行为还应遵守《四部医典》第二卷论述医典中第十三章日常起居行为中的方法。 血隆病病人要注意调整日常的起居行为,要经常克服能诱发一切疾病的外缘,在身、语、意这3个方面不能搞得过度疲劳困苦,对于舌等各个器官也不能使它们疲困不堪…… 血隆病患者除了注意洲整日常的起居行为外,还要根据季节的变化注重调解季节性的起居行为。如在冬季里饮食、起居要温暖,暑夏季居住要凉爽。此外,藏医学认为病人要根据自己的情况,对临时性的起居行为进行一些调整,以适应机体的某些变化。 藏医学注重以人为本,注重人与自然和谐相处。藏医学的医疗方法在调整亚健康状态、养生摄生、治病、防老抗衰以及保护生命,回归自然等方面具有鲜明的优势和特色。 3经典药方 血隆病者首先连服多次七宝汤加臭蚤草、马钱子熬制的汤剂,以便制止血隆病蔓延。或只饮此一汤便能使病情好转,特别对急性肺炎等上体刺痛症无害。之后,隆偏盛的血隆上壅病,以酒为引内服五味马钱子汤,并内服直贡八味沉香丸;血偏盛者服八味沉香散加木香、黄莲、藏木香等散剂。 血隆病者可用油脂法治疗,豌豆热熨之后,于隆邪侵入的脉道上放血。四肢疼痛无知觉者,用鸡粪、光明盐拌芝麻油涂搽;隆血紊乱引起的鼻塞不通,可用十二味芳香散吸鼻则有益。另外,血病引起的刺痛严重者,服八味沉香散加木香、黄连、藏木香等散剂加红舌千里光、马钱子(不去皮),或服二十五味余甘子丸、“嘎洛”药油丸、血骚普清丸,可摧毁上壅疾病。血和隆上壅病均宜服三十五味沉香丸、章松八味沉香丸、宇妥红汤等。特别是上喘和疼痛严重的血隆上壅病,可服七味马钱子散、摧毁血隆金刚杵丸和“得旦让觉”丸等。全身疼痛固定或不固定者,可服十八味金色诃子汤、十八味木棉花散。特别是血偏盛和高血压者宜服十一味血药丸。 血隆与感冒并发者服四味藏木香汤、云散月光丸、十五味凉精丸等;并发瘟热隆三症者服用三十五味沉香散、十二味沉香散;并发聚合症者服十八昧沉香散;并发培根、隆病者服二十二味木棉花散,十四味沉香散;并发心脏病者服二十味沉香丸、仲则八味沉香丸等。 血隆落于肾脏者服十七味沉香丸、十味诃子丸;血隆引起头痛者,服上述各种治疗血症的方剂和仲则八味沉香丸、十五昧马钱子丸;病情严重者服用二十味沉香丸等,或对症加减各种方药。

中医养生学之情志养生

中医养生学之情志养生 班级:09护理10班 姓名:张春良 学号:09405626

中医养生之情志养生 【摘要】中国传统养生中的养生既保健之意,是祖国医学宝库中的一个重要分支。从远古至今,人们追求健康长寿,而在生活与劳动中,人们逐渐认识了生命活动的规律,掌握和完善了人类保健延年的理论和方法,其方法和理论便称为“养生之道”。 养生是关乎我们生存发展的重要事情,可身边的包括自己在内往往忽视了养生的重要性,通过对《中医养生学》这门课程的学习,在老师知识渊博,风趣幽默的环境下,我从中学到了很多关乎人类养生的知识。 中医传统养生就是采用传统中医的手段和方法保养自己的身体,减少疾病,保持健康,延年益寿的效果。其理论丰富而耐人寻味,就我所知有3大点:(一)形神兼具,重在养神:(二)顺应自然,无为而治:(三)虚静养神,修身养性。 对于第一点“形神兼具,重在养神”,传统养生学认为形指形体,包括人体的皮肉、筋骨、脉络、脏腑及精血,是人体生命活动的物质外壳:神指精神,包括精神、意志、思维,是人体生命活动的内在主宰。形神兼顾就是要形神共养,但并非放在同一位置,古人觉得神应先养再以养神调节整个形体。如《黄帝内经》:“精神内守,病安何来?”由此可见形神兼具,重在养神是中国养生之道的一大特点。 而第二点“顺应自然,无为而治”中提到的自然指的是气所产生的万物,人处天地之间,属于万物之灵秀遵循气既自然的法则,所以人像健康长寿就应顺应自然至于“无为而治”此乃老子的话,“无为”是顺应的同义与补充。老子认为万物应循其规律而行,不应强加干预,“无为而治”就是要顺应自然的变化规律,掌握自然变化规律,达到无为而无所不为的境界。 第三点“虚静养神,修身养性”。所谓虚静就是人的心态对万物保持淡泊宁静的态度。而虚静养神就是要有淡薄之心,顺应自然追求养生。修身养性是指要拥有高尚的道德情操,要正确对待世俗间的名利物欲等可左右静心的东西,最终得以实践养生之道。 传统中医养生方法众多,有精神养生法、运动养生法、饮食养生法、娱乐养生法、药物养生法、因时养生法、按摩养生法等。我所推崇的养生法就是其中的精神养生法。精神养生法是一种非常有效的方法,它符合古代所说的养身必先养神的说法,可以说是我们中国传统医学养生法的一大特有方法和理论。 精神养生,就是在“天人相应”整体观念的指导下,通过怡养心神、调摄情志、调济生活等方法,保护和增强人的心理健康达到形神高度统一,提高健康水平。 对于精神养生法,调养情志是非常重要的,这也是首要的一点。情志实际上指的是人的精神心理状态,调养情志就要做到保持精神怡悦、心里健康的态度。调养情志具体表现在两个方面:一为少私二为敛思。少私是要求我们要减少私心杂念,减少对世俗名利的欲望,使心常处于平淡无欲的状态。这就要求我们要明确私欲的坏处,要懂得知足常乐,不要总与他人攀比,尽力了就好,使自己能够对生活产生满足感。其次是要正视个人得失,不可因利欲蒙蔽了自己,迷失清明之心。敛思是指专心致志,古人说了神贵凝而恶乱,思贵敛而恶散。只有这两者结合,精神系统才能在外界影响下仍保持于最佳状态。 涵养道德是精神养生法的又一方面。良好的道德健康心理的必备条件和重要

浅谈藏医对糖尿病的认识与治疗

浅谈藏医对糖尿病的认识与治疗 摘要:糖尿病是目前世界上发病率较高的疾病之一。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 高和生活习性的不断变化,糖尿病患者的发病比例也在历年增加。现代医学对糖 尿病及其治疗已经有了进一步的认识,但至今还没有形成一种切实有效的治疗方法。那么,运用传统医学对糖尿病进行辩证,从中寻求糖尿病的治疗和康复不妨 为一种方法。 关键词:藏医;糖尿病;认识;治疗 一对糖尿病发病现状的认识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不断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在日常的生活中,过多摄食油腻、糖类、高蛋白以及辛辣等食物,心理压力过大,缺乏运动, 无规律的饮食习惯,以及居住环境阴冷、潮湿等因素都可诱发糖尿病。糖尿病是 由于胰岛素分泌不足或胰岛素的细胞代谢作用缺陷(紊乱)所引起的葡萄糖、蛋白 质及脂质代谢紊乱的一种全身性的综合症,其特征为血循环中葡萄糖浓度异常升 高及尿糖阳性。血糖过高时可出现多饮、多尿、多食及体重减轻等典型的“三多一少”症状,且伴有疲乏无力,严重者可发生酮症酸中毒及高渗性昏迷,且易合并多种感染。随着病程的延长,代谢紊乱可导致眼、肾、神经、血管及心脏等组织器 官的慢性并发症。 二发病原因 藏医认为人体在健康状态下,构成人体物质基础的三因素(“隆、赤巴、培根”)、七精华(饮食精微、血液、肌肉、脂肪、骨骼、髓、精液)以及人体各脏腑组织之间、人体与外界之间维持着相对动态平衡,从而共同保持人体生理活动。当这些平 衡因某种原因而遭到破坏,便导致疾病的发生。疾病发生的原因藏医归纳为内因和 外缘两大方面: 内因藏医认为人类因“无明”产生贪欲、嗔怒和愚昧,这三者又称为“三毒”,三毒 各自产生“隆”、“赤巴”和“培根”三果。生理状态下,“隆”、“赤巴”和“培根”在人体有 各自依存的位置并保持一定的常量时,是有益于人体的,它们共同维护着人体的生 理活动。当它们一旦发生盛、衰、紊乱等变化时,则成为损害身体和生命的有害物质,成为疾病发生的内因。 外缘即引发疾病的外部因素。外缘通过内因起作用。主要有季节、气候、饮食、起居、行为、情志等变化的因素。“吉尼萨克”病的病因主要是有了饮食、起 居不当等外缘因素后,使“隆”、“赤巴”和“培根”三者平衡失调而引起。《四部医典》记载:“过量进食咸味、甜味、酸味及性重、寒的食物,长期居住于潮湿之地,致使 ‘培根’和脂肪偏盛,不能转化成精华被吸收而流入膀胱,遂发本病。”《蓝琉璃》 曰:“长期居住于潮湿之地等原因而肾脏功能减弱,不能分化水液中的糟粕与精华,直 接落入膀胱。”《八支精要释论》:“饮食起居不当,‘培’根失衡,致使体内七精华混入 尿液而消耗。过于饮食甘、酸、咸味,油腻,难于消化,性重等的食物如生面粉,凉性 谷类的面粉,新谷所酿的酒,多雹之地所产之谷子、蔗糖、蔗杆和奶酪等食物,加上 久坐不动,卧榻不适而致睡眠不佳等原因导致水道不畅,尿积膀胱,致使尿液浑浊而病”。究其因缘,其发病往往是因为能够致使体内的“培根”和脂肪增盛的饮食和起居。 三糖尿病的治疗

中华医药 藏医和中医的对比

中华医药藏医和中医的对比 藏族古代先民为了生存和发展,在同自然界做斗争的同时,也就开始了早期的医疗活动,即原始的医药经验,这就是藏医药学的起源,也是现代藏医药学体系的基础。我国56个民族分布在祖国大江南北,虽然各民族历史、地理条件不一,风俗习惯、文化形态迥异,但各民族都有自己的医药,且在历史的发展进程中,对本民族的生存繁衍起到积极的作用,都是我国医药学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藏医学居我国四大民族医药学(藏族、蒙古族、维吾尔族、傣族)之首,它在总结本民族医药经验的同时,吸收了中医药学、天竺医药学(今印度、巴基斯坦)和大食(今伊朗、伊拉克、埃及、巴基斯坦等国)医药学理论,逐步形成了具有完备理论和浓厚民族特色的藏医药学体系。因此,藏医学与中医学有相同之处,又有差别。主要表现为理论基础、诊断方法(脉诊、尿诊)等。 藏医养生理念药师佛 藏医学的基础理论来源于佛教哲学,故此藏医学中的养生方法是与佛教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相联系的养生方法。所以藏医学的养生理念既有使躯体趋于暂时健康的世俗养生还有使 身心彻底的摆脱痛苦的终极养生。 藏医学中又认为养生调理的目标不能粘附在承受结果的躯

体上,而是要放在影响躯体趋于健康的原因上。故而藏医学养生所要解决问题就转为促使我们的身体产生一系列的行 为的主观意识上。这个主观意识就是贪欲、嗔恨、愚昧、傲慢等“剧毒”所玷污的心识。这种玷污的心识是一个错综复杂,庞大费解的聚合体。此种有藏医终极养生所要解决的“六愚根”、“二十随愚”、“五蕴”、“三苦”等等。针对如此种种影响我们健康体魄的“无形因素”,藏医学借佛教哲学的指导,制定了循序渐进,逐个解决的办法。这就是佛教中产生光明智慧,斩断无明愚根的“施舍”、“戒律”、“忍辱”、“精进”、“静定”、“智慧”六般若。用这些方法调节四窜无羁的心识,去除心体污垢,清净源泉。这就是“静心养性”。藏医学养生就是治心健体,养性得度,驾驭纷乱心境,辄止躯体受荷。 藏医最主要经典《四部医典》 藏医学有2000多年的历史,在吐蕃时期已形成体系。不仅出现了藏民族自己的医学家,而且有了藏医药学理论著作《四部医典》。《四部医典》是老宇妥·云丹贡布在八世纪末整理编篡而成,历经后世藏医药学家的修改、增补、注释而愈趋详细完整,成为学习藏医学的必修课本。 《四部医典》四部医典》的第一部:《总则本》共6章,有彩色挂图4幅,它概括介绍人体的生理、病理、诊断及治疗的一般知识。第二部:《论述本》共用章,有彩色挂图35幅。

浅谈藏医-三大因素-

浅谈藏医”三大因素” 藏医学大概有3000多年的历史,它是藏族人民长期与各种疾病进行斗争积累起来的经验总结。藏族人民千百年来长期的研究、探索和反复的临床实践,最终形成了有特色,富有哲学、科学和极其丰富的理论体系,涵盖医疗、卫生,妇女和儿童保健、心理,药物鉴定、医学道德等。这个医学具有风格独特,特色鲜明,理论完整,实践丰富,强调整体观念,适应高原环境,疗效突出,使一种科学的医学体系。纵观人类医学发展史,古老的藏医学为近代医学发展莫定了一个完整的理论指导思想,为藏族乃至于整个中华民族的健康、医疗事业作出了巨大的贡献。几千年的改革历史,高原民族在生理、心理和社会的发展变化生产了不可磨灭的作用。笔者想借一个简短的”三要素”,而为许多患者带来健康。 1 “三要素”的生理功能喝分类 藏医学在世界上文化瑰宝中有自己完整的系统理论,这些理论中,其理论”三要素”为其理论核心内容之一。藏医学认为赤巴、隆以及培根(藏语译)这三个因素是构成人体、能源和生命活动的基础,也是一种动力不可缺少的生命活动,隆有着悠久的”气”的性质,培根保持与液体的紧密接触,赤巴是在身体的热量的主导因素,用”火”的性质。在正常生理条件下,这三个因素中使人体保持协调和平衡。因此,它是生理性的,如果任何一个因素或多个因素出于某种原因发生不协调或平衡障碍的情况,则会出现长期病态。他们变成了病理的东西,治疗需要对三个因素进行同时调整,将其恢复到原来的健康水平。 1.1根据三要素的不同生理机能以及存在部位,它们各自又具有五种不同的隆、赤巴以及培根。相互依存,相互制约,既有各自不同的属性,又有相同的特性。 隆:具有动,糙,微,轻,硬,寒六种特性。”糙”的特点为性格暴躁,舌苔厚腻,皮肤粗糙;”轻”的特点为动作轻盈敏捷,性情多变;”寒”的特点为喜欢温暖,避寒就温,食物喜热;”微”的特点为随处可到,无孔不入;”硬”的特点为易成型,如易生疮、腹部硬块不容易下泻等。”动”的特点是多变、既赤巴、隆、培根型。凡属于隆型的人均有这些性格、脾气的特点。 1.2赤巴有热、腻、光、锐、泻、气味、湿七种属性。其中一个”腻”是指皮肤油腻;”锐”是指性格暴躁,多为急性起病,一般易发生会溃烂的肿块;”热”是指热性发病,喜食寒凉物;”轻”是指病情更容易治疗,轻松;”臭”是指身体出汗味道偏重,尿臭量多且浓;”泻”是指进食后难消化易腹泻;”湿”是指常发生湿痰,易腹泻,容易出现红肿潮湿的病态。属于赤巴型的人,性格、病情具有以上大部分的特性。 1.3培根其特点是疲惫,寒冷,沉重,沉闷,稳重,柔软,有粘性。这里的”腻”是指粘性和油性,像舌苔滑腻,排泄物也比较粘稠,并有油感,”凉”指的是身体凉爽,喜食温热饮食,”重”是指身体困重,行动缓慢懒散,不喜欢活动,本

浅谈藏医养生保健

浅谈藏医养生保健 藏医养生保健学以人体为出发点,特别讲究天地人和、人与自然和谐,辩证而科学地阐述了人体生命活动和外界环境的相互关系,讲述如何增进健康,延长寿命的健康养生知识。为人们保护身体,养生防病提供了科学独到的理论基础,对人们预防和治疗疾病、促进健康水平的提高有着现实指导作用。 标签:藏医保健;日常起居;四时饮食;整体养生 藏医养生保健具有如下特色: 1 提倡”人与自然和谐”的养生观 人和环境,人和宇宙或周围的动物都是相互作用的,对此藏医认为,作为医生要学天文历算,掌握好季节,时辰星相的变化,因为自然界春夏秋冬的变化,寒署燥湿的气候直接影响着人的生长发育与健康,藏医的著名典籍《晶珠本草》载”十方宇宙聚毒精,渗入太阳火轮中,毒气化着各种病,危害有机体生命”。这充分反映了藏医先民对人体健康与气候变化关系的独特的医学思维和认识。 藏医养生学认为:人的机体的生理,病理,生长发育和衰老都与自然界的变化休戚相关。认为人与自然界是自然的统一,人和环境,人与宇宙,人与周围的动植物都是相互作用的,自然界是万物生命的源泉。除了自然界的春夏秋冬的变化、寒署燥湿的气候直接影响着人的生长发育好健康外,还要提倡”人与自然和谐”的养生观念。认为疾病是人体内环境及自然界的平衡打破所致。藏医学的本质是生态医学,研究人与自然的关系对人的生、老、病、死的影响。藏医将人体与自然界看作是对立统一的整体,以”天人和一”的整体观医学理论指导医药实践活动。人生存在于自然界,依赖于自然界,自然界的运动规律失调,就会影响人的生命活动,引起生理的病理的变法,导致生心状态异常或疾病。藏医药学尊重生命法则与生态规律,采用绿色食品、天然药物、心理行为、传统物理疗法治疗疾病、保养身体。 2 顺应”四季”变法,调节日常起居 藏医认为”龙病”多发生在夏天,”赤巴病”多发生在秋天,”培根病”多发生在春天。自然界是生命的源泉,人的机体的生理,病理,生长,发育,衰老都与自然界的变化休戚相关,《四部医典》中的”时令之行”讲到;”彻冬严寒使得毛孔闭,少食必将导致体质减”,饮食应”进辣涩苦三味,芝麻油擦肉汤油食添”。起居应注意;常带皮衣皮鞋避风寒,取暖烤火日晒亦酌量。到了隆冬风寒更凛冽,尔时起居比前更当心。”春三月,地上草木萌生,在天上为星宿翼宿,角宿司时,”月光渐暖体热衰,粘液类病易发生”。夏三月,地上树木枝叶茂盛,为降雨季节,在天为氏宿,心宿,箕宿司时,夏季骄阳之火渐炎热,这是因为太阳运行的关系,他,他毁坏了地球的”木玛”,体内粗苦,敛泻味东西力量很强,对人造成一定危害。秋三月,大地上谷物成熟,在天为牛宿,室宿娄宿,司时,气候趋于凉爽,

浅谈对中医养生的认识

浅谈对中医保健的感想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日益提高,人们对生活的质量要求也越来越高。人们现在不仅要吃得饱吃得好,更重要的是要吃得健康。近些年来受媒体的宣传的影响,大家对健康的概念有了新的认识:真正的健康并不仅是身体健康,而且也包括心理健康以及与社会环境相适应,是指人们在身体上、精神上和社会生活上处于一种完全良好的状态。如今中医保健、食物养生、养生预防等问题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与重视。很庆幸学校给我们安排了中医保健这门课,虽然课时不多,一周就两节课,但是中医保健这门课让我学到了很多以前从不知道的但对我们却非常有用的东西,也让我对中医养生保健有了一定程度的认识。 中医保健也可以叫做中医养生,就是指通过各种方法颐养生命、增强体质、预防疾病,从而达到延年益寿的一种医事活动,养生就是保养生命的意思。传统中医养生是指通过怡养心神,调摄情志、调剂生活等方法,从而达到保养身体、减少疾病、增进健康、延年益寿的目的。 中医养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养生是以培养生机、预防疾病、争取健康长寿为目的的。中医养生有食养、药养、针灸、按摩、气功等丰富多样的养生技术。古人认为养生之法莫如养性,养性之法莫如养精;精充可以化气,气盛可以全神;神全则阴阳平和,脏腑协调,气血畅达,从而保证身体的健康和强壮。所以中医学把精、气、神的保养看作人体养生之根本,是维持人体整个生命活动的三大要素。早在两三千年前,《周易》、《黄帝内经》、《老子》里面就谈到过这些问题。中医的养生观包括天人合一、阴阳平衡、身心合一三大法宝。中国传统养生强调人与自然界的关系,认为人应顺应自然环境、四时气候的变化,主动调整自我,保持与自然界的平衡以避免外邪的入侵。《周易》云“一阴一阳之谓道”:“法象莫大乎天地,变通莫大乎四时”。《老子》中所说的“道法自然”就是中医养生的基本要求。 中医保健所追求的境界就是平衡。寒者热之,热者寒之。以致中和。寒就要让热,热就要寒,结就要散,逸就要劳,劳就要逸。天地就各得其所,万物便生长发育。中医保健就是通过各种方法达到这一理想状态就是致中和。中医用精气学说、阴阳学说和五行学说这三大中国古典哲学理论来具体解释生命的秘密,使人体达到与周围环境相互适应,达到天人合一的境界,中国古典名著《黄帝内经》就是讲解这方面的专著! 说了这么多,那我们具体应该从哪些方面来保养我们的身体呢? 首先,我们要做到饮食有节,营养均衡。合理的饮食是健康的基础。人们常说“健康是吃出来的”,同时也说过“病从口入”,这些都在说明饮食对健康的重大影响。我们平时饮食要有规律,调理有法,荤素搭配,注意饮食卫生,进食时要保持身心愉悦,细嚼慢咽。吃东西要有节制,既不能偏食,也不可暴饮暴食,更不能因为减肥而节食。只有这样我们才有可能保持身体的健康。 其次,保持良好的精神状态也是重要的。良好的精神状态是健康的标志,而良好的心态则是开启健康与长寿之门的“金钥匙”。中医特别重视喜、怒、忧、思、悲、恐、惊七种情志变化对人身体健康的不良影响,所以主张通过不不同的方式,如“知足常乐”“清心寡欲”“安神定志”等来调节化解人们的悲观消极的情绪,培养积极乐观的良好心态。如果我们整日忧虑、烦恼、惊慌、焦虑,冷淡,怎么能使身材健康呢? 再次,养成良好的习惯。少抽烟,少喝酒,少熬夜,早起早睡,多运动,如果我们把这些都做到了,那么身体健康也就不是问题了。现在的人每天玩电脑玩手机,坐下了就懒得动,出门就坐车,运动越来越少了,身体素质也越来越差了。什么眼睛近视,肥胖症,颈椎病,肩周炎,腰椎突出,心脏病等一系列的病都来了,而且有趋向年轻化的迹象。俗话说“流水不腐户枢不蠹”,生命的意义在于运动。为了身体健康,我们应该养成良好习惯,平时多多运动,比如跑跑步,打打太极,打打球等最健康有利的运动。 再次,加强预防也是养生保健的重要因素。古书有云“是故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

浅谈藏医药浴护理的注意事项

浅谈藏医药浴护理的注意事项 【摘要】藏医药浴作为中华民族医学的重要方面,在治疗疾病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由于藏医药浴属于民族医学,其性质的特殊性决定了它在实施治疗的过程中,要特别的注意一些细节方面的问题。本文主要就藏医药浴护理的注意事项进行探讨。 【关键词】藏医药浴;护理;注意事项 藏医药浴又名五味甘露浴,最早是在元丹贡布编撰《四部医典》中记载,至今已有1 300年的历史。方剂生长于草甸的甘露黄花杜鹃叶、生长于阳山的甘露圆柏枝、阴山甘露高山麻黄、水甘露水柏枝、野生亚菊等五味药物,通过对其进行水煎然后将其药液进行全身浸浴的一种治疗方法。这五味药材各自具有自己的作用:黄花杜鹃具有除痰湿的功效;圆柏叶具有主治肾气亏虚的功效;麻黄具有发汗解表的功效;水柏枝具有清内毒的功效;野生亚菊具有消除关节肿胀,清热解毒。五味药物通过水煎的方式作用于机体,可以使病人的全身血管扩张,最终加快血液循环,使得药物通过皮肤粘膜发生作用,最终达到治疗的效果。 藏医药浴作为民族医学的一部分,是祖国医学的一块瑰宝,和目前西医治疗和护理方面存在着很大的不同,要想使藏医药浴能够对患者的疾病治疗发挥明显的功效,就必须在藏医药浴的过程中注意细节护理。 1浴前注意事项 1.1在进入藏医药浴之前,护理人员必须对患者进行心电检查、B超检查、X光胸透检查和血压的测量检查。因为藏医药浴的治疗不适宜患有心脏病和高血压的人群。如果一些病人在进行藏医药浴之前已经在其他医院做过相关检查的,护理人员应该协助医生对其检查单据进行认真核查。 藏医《四部医典》中明确指出,凡是患有瘟疫紊乱、食欲不振、高血压、妊娠以及身上有新伤口的患者不适宜药浴治疗,而对于如肿胀、驼背等疾病药浴治疗无大碍,可以进行药浴治疗。 1.2对于青年女性患者而言,其药浴治疗一般应该安排在月经后。因为如果在月经期间进行药浴,会对身体产生影响;而在经前进行药浴治疗,则会因为水温、体温等外界的刺激以及自身的心理状况变化,而导致在药浴治疗过程中月经来潮。所以,对待青年女性患者应该选用合适的时间。1.3对于无心脏病、结核病、外伤、高血压以及妊娠等疾病的患者,在药浴前的1—2个月可以对他们安排一些口服药物的治疗,等到患者的风湿病情稳定后再进行药浴治疗。经过大量的临床病例表明,在治疗前接受口服药物治疗的治疗效果要比直接通过药浴治疗效果好。因为藏医药浴对疾病的治疗只是对患者疾病治疗过程的一部分,而并不是全部方法。对于在治疗前给病人服用的药物应该根据病人个人情况的不同而定。

藏医基础理论

藏医基础理论 (一)五源学说 五源学说是古代藏文化中一个朴素的哲学观念。五源学说认为,土、水、火、风(气)、空是器世(物质世界)和情世(人和一切生物)产生的五大根源,故称五源。 五源是构成世界的基本物质,是构成宇宙万物的要素。 藏医认为,人也是有很精微的五源所构成的。人体先天源于父精母血,又在胚胎发育阶段得以母体营养而增生。五源不齐全,精血则不能受孕生胎。 藏医理论认为疾病的发生正是人体五源失去平衡的结果,所以治疗疾病的基本原理就是使人体五源失去平衡的异常现象归复平衡协调的正常状态。 (二)三因学说 三因学说是藏医学理论的核心内容,所谓三因,就是指隆、赤巴、培根三大因素。藏医理论认为隆、赤巴、培根三大因素是构成人体生命活动的三种能量物质,易引发疾病的三种因素。 其中隆是主导人体全身机能活动的一种动力,具有“气”的性质;赤巴是主导人体热能的一种因素,具有“火”的性质;培根与人体水液的物质保持密切联系,具有“水”和“土”的性质。 隆、赤巴、培根三因素在人体各按其位、各具常量、平衡协调、相辅相成。当正常发挥各自的功能时,则人体各组织和器官等的生理功能旺盛,健康无病、充满活力。但是一旦因外在因

素的干扰,发生偏盛偏衰、太过不及,而相互失去平衡和协调,即发生病理变化之后,则引发各类疾病,成为发病的根源。(三)寒热学说 寒热学说可以说是藏医学理论的总纲。寒热学说将疾病、药物都分为寒热两种属性,不同的疾病有不同的寒热属性,不同的药物也有不同的寒热属性。 人体内的隆、赤巴、培根三因素、疾病以及人的意识等都源于五源。根据五源成分的多寡,人体疾病概括起来分为寒热两种。藏医学将火源偏多者成为热性疾病,土、水、风源偏多者称为寒性疾病,空源寒热症兼有。 (四)五源、三因与寒热的关系 藏医学五源、三因和寒热三大学说有机结合、不可分割,是辩证施治的医学理论。其关系体现在以隆、赤巴、培根三因学说为核心,与另外两大学说紧密相关。 生理状态下的三因素具有很多属性和特点,主要有寒、热属性和五源属性。 从五源属性来看,隆五源属风(气);赤巴五源属火;培根五源属水、土。 从寒热属性来看五源,土源、水源属寒,火源属热,而风源则是位于二者之间,为中性。

中医情志养生:内经中的情志养生(精)

内经中的情志养生情志养生是中医养生的重要组成部分,《内经》涉及情志的生理病理及其运用的内容不胜枚举,其养生学说至今仍有鲜活的生命力。 乐观愉悦 《素问·上古天真论》曰:“以恬愉为务,以自得为功。”要保持内心的平静和愉快,不因物欲影响心情。如能做到“外不劳形于事,内无思想之患”,就可保持形体和心理健康,达到百岁。现实生活中,高寿者大多性格开朗,情绪乐观,而急躁、焦虑、忧郁等性格常是产生疾病的土壤,甚至是早夭的原因。因此,常保持乐观心境,忌心浮气躁是情志养生的第一要务,所谓“高官不如高薪,高薪不如高寿,高寿不如高兴”,非常符合中医的养生之道。 志闲少欲 《素问·上古天真论》曰:“是以志闲而少欲,心安而不惧,形劳而不倦,气从以顺,各从其欲,皆得所愿。”少欲、安,才能保证体内真气正常运行,强调志不贪,心知足。“是以嗜欲不能劳其目,淫邪不能惑其心,愚智贤不肖,不惧于物,故合于道。”要做到不为物欲所累,心无妄念,无论人的天赋如何,均符合养生之道。《内经》对“欲”的认识包括物欲和性欲,并描述了放纵性欲所带来的后果,如《素问·痿论》谓:“思想无穷,所愿不得,意淫于外,入房太甚,宗筋弛纵,发为筋痿,及为白淫。”指出纵欲太过可造成阳痿、遗精等生殖系统疾病。如果“以妄为常,醉以入房,以欲竭其精,以耗散其真”,则可造成“半百而衰”。 中医学认为性欲应以适度为原则,谓“房中之事,能生人,能煞人,譬如水火,知用者,可以养生,不能用之者,立可尸矣”。 凝神敛思 凝神指精神集中专注,不散乱;敛思是集中精力,从事适度脑力劳动。《内经》强调要在“少欲”基础上“凝神敛思”,做到“志意和则精神专直,魂魄不散,悔怒不起,五脏不受邪矣”。长期保持“精神专直”状态,可达“魂魄不散,悔怒不起,五脏不受邪”的效果。实验证明,钓鱼、气功等清静养神的自我调节方法,能保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