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底隧道施工方法可行性研究

调研报告

1.课题的来源及意义

海底隧道,是为了解决横跨海峡、海湾之间的交通,而又不妨碍船舶航运的条件下,建造在海底之下供人员及车辆通行的海底下的海洋建筑物。我国海域辽阔,其中物产丰富、风光秀丽具有开发价值的岛屿众多。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飞速发展,为改善国内投资环境、增强沿海城市与海岛的联系,很多沿海城市开始修建或拟建海底隧道,如已建成的厦门翔安海底隧道和青岛胶州湾湾口海底隧道,拟建或正在论证规划的大连湾海底隧道、渤海湾海底隧道、伶仃洋海底隧道、琼州海峡海底隧道以及台湾海峡海底隧道等.海底隧道具有便捷、快速、受环境影响小、流通量大等特点,与其它跨海交通方式相比具有其独特的优势,但是海底隧道的建设技术难度大、地质条件复杂、风险性高,在设计、施工过程中依然有许多工程安全问题需要探索。因此,对海底隧道的施工发生的事故风险进行研究和分析是有必要的,这样能够促进海底隧道修建技术的完善,并减小事故造成的损失,为未来建设的海底隧道的选址、设计、施工等提供依据。

1。1国内外海底隧道概述

1。1。1国外海底隧道概况

日本是最早修建海底隧道的国家.20世纪40年代修建的关门海峡隧道是世界上最早的海底隧道.青函隧道主要通过第三纪火山堆积岩,部分火山岩透水性较高。海峡宽约23km,水深达140m,隧道又在海床下100m,故总长达53.85km。该项目施工时间前后长达24年,于1988年竣工.此外东京湾海底隧道工程全长为15.1Km,海底段为9.1km。其意义和作用非常大,以此为契机,日本及韩国又提出了日韩海底隧道工程等构想。日韩海底隧道从日本壹岐海峡(最短距离22km,最大水深60m),经东对马海峡(49km,水深120m),最后到西对马海峡(49km,水深200m)。经过十几年的勘察及方案设计,在日本侧已开挖试验斜井,了解地质地形状况。

英法海峡隧道[1]是连接英格兰和法国,即英国和欧洲大陆之间的固定陆岛通道。1984年两国协议修建固定式跨海工程,1987年7月29正式动工,1993年12月完工移交,1994年5月正式运营.该项目采用成熟的先进技术,通过充分的地质工作找到理想的岩层,设计安全,较好地解决了某些特殊的工程技术问题。这一工程建成有力地推动了欧盟特别是英法之间的经济发展.大大方便了欧洲各大城市之间的来往。

在亚洲,跨越爪畦岛和苏门答腊岛之闻宽40km,深200m的巽他海峡通道,以及跨越马六甲海峡的通道、宗谷海峡、间宫海峡通道等也都是引入注目的设想.随着各国国力增长,这些海峡将来都可能修建跨海工程[2][3]。

1.1.2国内海底隧道概况

我国现已在香港、厦门、青岛建成海底隧道。在香港特别行政区的是三条间断的海底隧道,它们越过维多利亚海峡,把港岛与九龙半岛连接起来。1972年,港九中线海底隧

道最早建成,全长1.9km. 1997年4晨,香港回归前夕建成的西线隧道,拥有最多的六条车道,日车流量可达18万次,并直接贯通香港与内地[4]。

厦门翔安海底隧道是一项规模宏大的跨海工程,跨越海域总长约4。2km,设双向六车道,采用钻爆暗挖法(矿山法)修建。该隧道是连接厦门市本岛和翔安区陆地的重要通道,兼具高速公路和城市道路双重功能。本工程对我国隧道建设技术的进步和发展,缩小与世界先进水平的差距,起到了里程碑式的作用[5]。2005年月正式开工建设,于2009年年底竣工现已交付使用。

青岛胶州湾湾口海底隧道是连接青岛市主城与辅城的重要通道,南接薛家岛,北连团岛,下穿胶州湾湾口海域.该隧道的建设从根本上解决“青黄不接",大大改善西部投资环境,加速发展新区经济,实现新、老港区的优势互补和整体效益的提高,是实现青岛市发展成为现代化国际大城市的有力支撑和重大工程措施[6]。2006年12月27日正式开工建设,这是继厦门翔安海底隧道后,我国内地开工建设的第二条海底隧道,已于2011年完工。胶州湾隧道是国内在建的第二条大型海底隧道,也是目前我国最长、世界第三长的海底隧道。

大连湾海底隧道(在建)设计为双向6车道,其南侧将通过4条单行路分别与民生街及疏港路等相连,北侧与光明路、中华路、东方路等相连[7].海底隧道投入使用后,将在大连新老市区间形成第二条通道,中心城区车辆可通过海底隧道经光明路、东方路直接至开发区,从而有效缓解二者间交通.

琼州海峡跨海通道是国家高速公路网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国家能源、交通保障和服务通道,是泛珠三角地区和中国—-东盟地区的重要经济通道,是我国南海地区的重要旅游通道和军事通道。琼州海峡具有水深、风大、浪高、流急、地质构造复杂、地震烈度较高、通航要求较高、环境影响敏感点较多等特点,建设条件十分复杂。虽然目前尚未发现足以否定本项目建设可行性的颠覆性因素,但仍存在地震、台风、环境影响等敏感因素有待进一步研究,因此需要对建设条件开展深入的调查、勘探和研究工作[8]。

台湾海峡通道[2][3],宝岛台湾孤悬海外,国内外敌对势力企图分裂台湾之心不死。而且隔海相望也严重制约了两岸经济的发展.所以台湾海峡通道对两岸同胞意义非凡,虽然还有很多政治、资金、技术问题没有解决但是两岸专家学者已经在积极探讨.相信不久的将来这一伟大构想定能实现从而为两岸的团结与发展书写新的篇章。

中日韩海底隧道构想“通过海底隧道的高速铁路,从韩国首都首尔出发,两个小时就可以到中国,4个小时就可以到北京”。这样的说法中国人听起来很新奇,但在韩国,这一构想并非痴人说梦,而且正在受到国家的鼓舞,在韩国总统李明博的主持下,讨论级别由地方政府上升到中央政府层面.显而易见,韩国对待这一构想越来越认真。除了中国,韩国还想用海底隧道将日本也连接起来。形成中日韩经济圈,不过该项工程修建耗资巨大目前只是停留在纸面构想阶段。

1。2海底隧道施工方法介绍

根据对目前国内外现有海底隧道的调查情况,海底隧道施工方法有隧道掘进机施工法(TBM法)、盾构法、沉管法[8]、矿山法,现将这四种方法阐述如下:

1.2.1 隧道掘进机施工法

隧道掘进机(TBM)有两种基本类型:部分断面掘进机和全断面掘进机。全断面掘进机用于断面一次开挖,通常用于圆形隧道断面,这类掘进机有各种不同的类型。全断面隧道掘进机[9]己经成功地用于很多海底隧道,如最著名的英法海峡隧道。TBM隧道施工的进度快、机械化程度高及其安全性是世界公认的。TBM施工目前仍存在以下问题,有待进一步研究解决.

1)隧道施工造价高.TBM机械电气构造复杂,制造技术难度大,造价高。TBM施工耗

电、耗水,能源消耗大.

2)TBM多为圆形长大隧道施工,不适用于方形、椭圆形断面隧道的施工.

3)TBM对岩石特性依赖性大.

4)TBM施工管理技术要求严格,对操作人员技术素质要求高。

1.2。2盾构法

盾构法[9]一般限制在港湾下的浅水区和沿海地带,在深堆积层等软弱的不透水粘土中最为适用.采用盾构法修建了很多海底隧道,其中典型的工程有:日本德山港海底隧道、东京湾渡海公路隧道、丹麦大海峡隧道等.盾构施工是不可后退的。盾构施工一旦开始,盾构机就无法后退。由于管片外径小于盾构外径,如要后退必须拆除已拼装的管片,这是非常危险的。所以,盾构施工的前期工作非常重要,一旦遇到障碍物或刀头磨损等问题只能通过实施辅助施工措施后,打开隔板上设置的出入孔进入压力舱进行处理。

1。2.3沉管法

所谓沉管法修建隧道,就是将若干个预制管段分别浮运到海面(河面)现场,并一个接一个地沉放安装在己疏浚好的地槽内。至今世界上己修建了100多座沉管隧道.沉管隧道有如下特点:

1)隧道顶部覆土浅,甚至可以为零或露出地面,故而隧道长度相对较短

总工程量较小,工期较短,工程造价较低。

2)沉管比重小,对基底地质条件适应性强。

3)沉管施工水上工期短,大部分作业可交叉进行,有利于缩短工期。

4)沉管断面形状选择自由度大,断面利用率高,可以做到一管多用。

1。2。4矿山法

采用传统矿山法或悬臂式和门架式多臂凿岩台车钻眼施暴,使用人工或装渣机出渣,大型自卸柴油机车运输的开挖方法称为矿山法[9].矿山法的基本工序为:钻孔、装

药、放炮散烟、出渣、支护、衬砌.它的辅助工作还有测量放线、通风、排水以及必要的监测记录工作、后勤支持工作等。该工法一般采用马蹄形断面,衬砌采用由初期支护、防水夹层和二次衬砌组成的的复合式衬砌,根据施工监控量测信息反馈来验证或修改设计参数,以达安全、适用、经济的目的。

1.2.4海底隧道施工特点

与陆地隧道相比,海底隧道具有如下特点:

(1)通过深水进行海底地质勘测比在地面的地质勘测更困难、造价更高,而目准确性相对较低,所以遇到未预测到的不良地质情况风险更大.因此,在隧道施工时必须进行超前地质预报。

(2)海底隧道施工的主要困难是突然涌水,特别是断层破碎带的涌水。因此必须加强施工期间对不良地质段和涌水点的预测和预报

(3)海底隧道的单日掘进长度很大,从而对施工期间的后勤和通风有更高的要求。

(4)很高的孔隙水压力会降低隧道围岩的有效应力,造成较低的成拱作用和地层的稳定性

(5)很高的渗水压力可能导致水在有高渗透性或有扰动区域与开阔水面有渠道相

连的地层中大量流入.

(6)海底隧道不能自然排水,堵水技术是关键技术。先注浆加固围岩,堵住出水点,然后再开挖.在堵水的同时加强机械排水,以堵为主,堵抽结合。

(7)在高水压下开挖横通道是一大技术难题,将来很有必要有专门在困难条件下开挖横通道的隧道掘进机。

(8)衬砌长期受较大的水压作用。

(9)由于单日连续掘进距离很长而导致工期很长,投资很高,因此必须采用快速掘进设备。

目前修建海底隧道的基本方法有:钻爆法、沉管法、盾构法和掘进机法,或这儿种方法的组合。另外水中悬浮隧道正在研究中。

1.3 国内外隧道工程风险研究状况

1。3。1风险分析理论的发展概况

人类历史上最早的对风险问题的研究可追溯到公元前916年的共同海损制度,以及公元前400年的船货押贷制度,当时欧洲地中海沿岸各港口的海上保险揭开了人类探索风险的序幕。经过长期发展风险管理逐渐成为一门独立学科。1983年在美国风险与保险管理协会年会上,各国的风险管理领域的专家讨论并通过了“101条风险管理准则”,作为各国风险管理的一般原则(其包括风险识别和衡量、风险控制、风险财务处理、索赔管理、职工福利、退年金、国际风险管理、行政事务处理、保险单条款安排技巧、管理哲学等)。标志着风险管理已达到一个新的水平。

1.3.2国外隧道工程风险研究现状

隧道工程风险分析的代表人物是美国的Einstein·H·H.Einstein·H·H他曾撰写多篇有价值的文献,主要贡献是指出了隧道工程风险分析的特点和应遵循的理念,诸如《Geological model for tunnel cost model》[10]、《Risk and risk analysis in rock engineering》[11]等。在Einstein研究的基础上,剑桥大学的Salazar.G.F1983年在博士论文“隧道设计和建设中的不确定性以及经济评估的实用性研究"中,将不确定性的影响和工程造价联系起来。G·Narayanan指出了风险分析在降低软土隧道造价中的作用。除次之外日韩等国专家学者也在隧道工程风险研究方面做了大量卓有成效工作。1。3.3国内隧道工程风险研究现状

由于我国隧道工程起步比较晚,所以隧道工程风险分析研究还在起步阶段.但是近年来由于我国公路隧道、地铁、海底隧道、飞速发展,我国学者专家在这方面也做了大量研究。同济大学的丁士昭教授(1992)对我国广州地铁首期工程、上海地铁一号线工程等地铁建设中的风险和保险模式进行了一定研究。上海隧道设计研究院的范益群博士(2000)以可靠度理论为基础,提出了地下结构的抗风险设计概念,计算出基坑、隧道等地下结构风险发生的概率以及定性评价风险造成的损失,并提出改进的层次分析方法。香港的L.Mcfeat—Smith(2000)提出了亚洲复杂地质条件下隧道工程的风险评估模式,根据发生频率的高低将风险分为五级,根据风险发生的后果也将风险分为五级。但总体来说,目前关于隧道工程的风险研究还不太完善,还基本停留在定性分析或者半定量分析阶段,仍然需要做大量的工作。

1.3.4目前海底隧道工程风险研究中存在的问题

海底隧道工程由于地质环境复杂,基础信息缺乏,加之勘察手段等各方面的限制,虽然有超前地质预报新新方法,但也不可能完全掌握施工中的地质状况.因此海底隧道工程的设计无法确保在施工前做到万无一失,工程的施工存在着很大的不确定性和高风险性。但目前关于海底隧道工程中施工风险研究的进展相对较缓慢,还存在一些问题:

1、基础资料缺乏,风险辨识困难.我国隧道工程方面的风险研究近几年引起各科研院校及相关单位的重视,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我国隧道风险研究起步晚,且缺乏这方面资料的搜集及综合,造成目前进行隧道风险分析时无历史资料可借鉴.

2、风险意识依然淡薄。在追求短期经济效益的利益驱动下,大部分单位领导不愿增加风险管理费用,仅把风险分析评价作为报告中一项锦上添花的项目,并未真正落实风险分析评价的结果,实行科学的风险管理,这成了制约项目风险管理在中国发展的主要障碍。

3、研究结果的应用性较差。在我国,目前隧道工程的风险分析或评价中,基本上以科研单位为主体,设计、施工单位以及决策部门共同参与的局面,但由于科研单位缺少具体的实际工程经验,对现场情况了解甚少,风险分析过程和结果的被认可程度低.

1.4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本论文首先对国内外海底隧道概况、隧道工程风险研究现状及海底隧道的施工方法作简要的介绍,然后阐述风险管理的基本理论,讨论海底隧道风险发生机理,利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海底隧道施工风险分析与评价模型,对海底隧道的施工风险进行分析与评价。主要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海底隧道施工风险辨识。

本文根据矿山法海底隧道施工的特点,对其各个施工步序的详细分析,将极其复杂的海底隧道施工过程分解成容易被认识和理解的基本风险因素。

2、海底隧道施工风险

根据施工风险辨识的风险因素,基于风险的设计原则,利用层次分析法(AHP)建立海底隧道施工风险评价的指标体系,并结合1-9标度法,确定指标体系内的各风险因素相对上一层次风险因素的相对权重.

3、海底隧道施工基本风险因素的模糊估计

基于海底隧道施工风险度量的模糊性特点,采用基于专家经验的模糊估计法,通过对基本风险因素的发生概率及损失程度进行分级,确定各基本风险因素的概率隶属度及损失隶属度,从而实现对海底隧道施工风险的度量。

4、海底隧道施工风险评价

确定海底隧道施工基本风险因素评价指标模糊集,从而得到基本风险因素的风险评价等级及其模糊分布状态。通过模糊综合评判法,逐层确定各风险因素的风险评价指标、风险评价等级及其模糊分布状态,最终得到整体风险评价等级与模糊分布状态。

5、对典型海底事故建立模型进行事故树分析。

6、针对海底隧道建设中的主要安全问题,提出相应的风险控制措施。

参考文献

[1]李京贵,英法海峡隧道工程案例,中国投资与建设,1995,2:27—29

[2]陈宝春,刘织,林涵斌,世界海底隧道工程概况与台湾海峡通道构想,福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0,V01.28(4):51—55

[3] 戚筱俊,世界四大海底隧道工程简介,西部探矿工程,1999,V01.Il(3):I—3

[4]陶仁池,香港西区海底隧道大型钢筋混凝土沉管箱涵水下安装,2003,V01.124(3):28—30 [5] 厉顺荣,厦门翔安海底隧道在施工中应注意的几个方面,隧道建设,2006,V01.26(4):43-45 [6] 宋克志,王梦恕,修建渤海海峡跨海隧道可行性初探,鲁东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V01.22

(3):253—260

[7] 孙均,海底隧道工程设计施工若干关键技术的商榷,岩土力学与工程学报,2006,V01.25(8):1513-1521

[8]谭忠盛,王梦恕,杨小林,海底隧道施工技术及琼州海峡隧道方案的可行性,焦作工学院学报

(自然科学版),2001,V01.20(4):286—291

[9]张庆贺,朱合华,庄荣等,地铁与轻轨,人民交通出版社,北京,2002

[10] Einstein.H.H.,Vick.S.G.,“Geological model for tunnel cost model”[J],Proc Rapid Excavation and Tunneling Conf,2nd,1974:1701—1720

[11] Einstein.H.H.,“Risk and Risk Analysis in Rock Engineering”[J],Tunnelling and Underground Space Technology,1996,V01.I 1(2):141—155

海洋工程海底隧道施工技术规程

海洋工程海底隧道施工技术规程 一、前言 海洋工程海底隧道作为连接两岸的重要交通枢纽,其施工技术一直是 海洋工程建设中的一个难点。本文旨在针对海洋工程海底隧道施工技 术进行详细阐述,为海洋工程建设提供技术支持和指导。 二、施工前期准备 1.勘探 海洋工程海底隧道施工前应进行充分的勘探工作,包括地质、地形、 水文、气象等方面,以确定施工地点的可行性和隧道设计的合理性。 2.设计 根据勘探结果,结合海底隧道的设计要求,进行隧道的全面设计。其 中包括隧道的长度、深度、直径、斜率等参数的确定。 3.材料准备 海底隧道施工需要大量的材料支持,如隧道壁材料、防水材料、隧道 内部照明材料等,这些材料应提前准备,以便在施工过程中及时使用。 三、施工技术 1.隧道开挖

隧道开挖是海底隧道施工的关键步骤,其开挖方法主要有两种:盾构 法和钻爆法。盾构法适用于软土地质,钻爆法适用于硬岩地质。 2.隧道支护 隧道开挖后,需要对其进行支护,以确保隧道稳定。支护方法主要有 两种:刚性支护和柔性支护。刚性支护适用于硬岩地质,柔性支护适 用于软土地质。 3.隧道防水 隧道防水是保障隧道使用寿命的重要措施。防水方法主要有三种:涂 覆法、贴膜法和注浆法。涂覆法适用于软土地质,贴膜法适用于硬岩 地质,注浆法适用于各种地质条件。 4.隧道通风 为确保隧道内空气流通,保证隧道内人员的安全,需要进行通风处理。通风方法主要有两种:自然通风和机械通风。自然通风适用于较短的 隧道,机械通风适用于较长的隧道。 5.隧道照明 隧道照明是确保隧道内视野良好的重要措施。照明方法主要有两种: 直接照明和间接照明。直接照明适用于比较短的隧道,间接照明适用 于比较长的隧道。

海洋工程中的海底隧道设计与施工

海洋工程中的海底隧道设计与施工 随着城市化的不断推进和现代交通的快速发展,海底隧道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海底隧道作为一种特殊的隧道工程,通过采用先进的技术手段,实现了海底隧道的建设及其对现代交通发展的重要贡献。本文将从海底隧道的设计与施工入手,探讨海洋工程中的海底隧道的相关问题。 一、海底隧道设计 1.1 选址 海底隧道设计的第一步是选址。选址是一个关键的环节,它直接关系到隧道的最终效益和经济效益。在选址时应该充分考虑诸如地形、水文、地质、因素等,同时还要考虑城市的交通情况和发展方向。 1.2 地质勘察 隧道建设前需要进行详细的地质勘察,以检验所选位置是否适合隧道的建设。首先需要进行地形地貌的勘察,以便确定隧道所在的地形。接着,需要在该地形中进行地质勘察,以评估岩层或土层的状况,然后选择合适的隧道建设技术。 1.3 安全设计

海底隧道设计需要充分考虑安全因素,以保证隧道的安全性。 在设计时,需要考虑防止涌水和气体积聚,同时也要考虑地震和 其他自然灾害的影响。此外,还要考虑应急处理的措施,并规定 全案安全管理措施。 1.4 经济效益 海底隧道的设计需要考虑实现经济效益。隧道的建设需要具备 高投资和长远的投资管理功能,形成完整的财务考核和评估体系。因此,在设计时,应充分考虑财务成本和价格收益,以便为长期 的管理和运营创造盈利条件。 二、海底隧道施工技术 2.1 浅海隧道施工 浅海隧道是指水中深度小于20米的隧道。在施工过程中,需 要完成以下几个环节: 首先需要进行海底平台搭建和设备安装; 其 次需要计算压力以确定施工的深度; 接着需要在地下区域开挖 ,最 后将施工的管道或隧道放置在石台上。 2.2 深海隧道施工 深海隧道施工相对而言要复杂得多。深海施工需要特殊的设备 和技术,以克服水下压力和狂风浪涌的影响。在施工过程中,需 要完成以下几个环节: 首先需要考虑施工成本和风险; 其次需要进 行设计施工方案,确定施工流程; 接着需要施工现场和设备的布置

海底隧道施工方法可行性研究

调研报告 1.课题的来源及意义 海底隧道,是为了解决横跨海峡、海湾之间的交通,而又不妨碍船舶航运的条件下,建造在海底之下供人员及车辆通行的海底下的海洋建筑物。我国海域辽阔,其中物产丰富、风光秀丽具有开发价值的岛屿众多。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飞速发展,为改善国内投资环境、增强沿海城市与海岛的联系,很多沿海城市开始修建或拟建海底隧道,如已建成的厦门翔安海底隧道和青岛胶州湾湾口海底隧道,拟建或正在论证规划的大连湾海底隧道、渤海湾海底隧道、伶仃洋海底隧道、琼州海峡海底隧道以及台湾海峡海底隧道等.海底隧道具有便捷、快速、受环境影响小、流通量大等特点,与其它跨海交通方式相比具有其独特的优势,但是海底隧道的建设技术难度大、地质条件复杂、风险性高,在设计、施工过程中依然有许多工程安全问题需要探索。因此,对海底隧道的施工发生的事故风险进行研究和分析是有必要的,这样能够促进海底隧道修建技术的完善,并减小事故造成的损失,为未来建设的海底隧道的选址、设计、施工等提供依据。 1。1国内外海底隧道概述 1。1。1国外海底隧道概况 日本是最早修建海底隧道的国家.20世纪40年代修建的关门海峡隧道是世界上最早的海底隧道.青函隧道主要通过第三纪火山堆积岩,部分火山岩透水性较高。海峡宽约23km,水深达140m,隧道又在海床下100m,故总长达53.85km。该项目施工时间前后长达24年,于1988年竣工.此外东京湾海底隧道工程全长为15.1Km,海底段为9.1km。其意义和作用非常大,以此为契机,日本及韩国又提出了日韩海底隧道工程等构想。日韩海底隧道从日本壹岐海峡(最短距离22km,最大水深60m),经东对马海峡(49km,水深120m),最后到西对马海峡(49km,水深200m)。经过十几年的勘察及方案设计,在日本侧已开挖试验斜井,了解地质地形状况。 英法海峡隧道[1]是连接英格兰和法国,即英国和欧洲大陆之间的固定陆岛通道。1984年两国协议修建固定式跨海工程,1987年7月29正式动工,1993年12月完工移交,1994年5月正式运营.该项目采用成熟的先进技术,通过充分的地质工作找到理想的岩层,设计安全,较好地解决了某些特殊的工程技术问题。这一工程建成有力地推动了欧盟特别是英法之间的经济发展.大大方便了欧洲各大城市之间的来往。 在亚洲,跨越爪畦岛和苏门答腊岛之闻宽40km,深200m的巽他海峡通道,以及跨越马六甲海峡的通道、宗谷海峡、间宫海峡通道等也都是引入注目的设想.随着各国国力增长,这些海峡将来都可能修建跨海工程[2][3]。 1.1.2国内海底隧道概况 我国现已在香港、厦门、青岛建成海底隧道。在香港特别行政区的是三条间断的海底隧道,它们越过维多利亚海峡,把港岛与九龙半岛连接起来。1972年,港九中线海底隧

洋流涡激作用下水中悬浮隧道稳定性的关键技术研究的开题报告

洋流涡激作用下水中悬浮隧道稳定性的关键技术研 究的开题报告 一、选题背景 世界范围内,越来越多的海底隧道在建设中,其中的大部分隧道是 利用悬浮式结构进行设计和建造。这种结构通常由一些管道组成,管道 之间使用支柱连接。悬浮式隧道可以减少地面的占用空间,同时也可以 降低施工难度和成本。 在悬浮隧道的设计和建造过程中,需要考虑到各种因素可能对隧道 的稳定性造成的影响。洋流涡激作用就是一个极其重要的因素,必须被 充分考虑。涡激作用可以通过隧道内的流体力学模型来描述,需要采用 一系列关键技术将其控制在所需范围内,以确保隧道的稳定性。 因此,对洋流涡激作用下水中悬浮隧道稳定性的关键技术进行研究,对于提高悬浮隧道的安全性和可靠性具有重要意义。 二、研究目的和意义 本课题旨在研究洋流涡激作用下水中悬浮隧道的稳定性,探究影响 这种结构稳定性的关键技术,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具体来说,本课 题的研究目的如下: 1. 研究水中悬浮隧道的流体力学模型,探究洋流涡激作用对其稳定 性的影响; 2. 系统分析影响悬浮隧道稳定性的各种因素,以及相应的控制措施; 3. 研究洋流涡激作用下水中悬浮隧道稳定性的关键技术,提出相应 的优化方案; 4. 通过实验验证和分析研究结果,并对未来的研究提出建议。 本课题的研究意义如下:

1. 为悬浮式隧道的设计和建造提供理论支持和技术指导; 2. 提高水中隧道的安全性和可靠性,减少施工成本; 3. 推动涡激作用下的水中隧道稳定性研究进步,促进相关技术的发展。 三、研究内容和方法 1. 研究内容 本课题的研究内容包括: (1) 水中悬浮隧道的流体力学模型研究; (2) 洋流涡激作用下水中隧道的稳定性控制因素研究; (3) 探究涡激作用对隧道稳定性的影响机理; (4) 基于数值模拟和实验研究方法,采用多种控制技术进行稳定性优化。 2. 研究方法 本课题采用以下研究方法: (1) 数值模拟方法:利用ANSYS的流体力学模拟软件对水中悬浮隧道的流动进行数值模拟,进而研究隧道的流体力学特性; (2) 实验方法:在实验室搭建相应的模拟设备,进行模型实验。通过实验探究不同的流体力学参数对水中悬浮隧道稳定性的影响,进而提出优化控制方案; (3) 数据分析方法:对数值和实验的数据进行分析和处理,总结影响水中悬浮隧道稳定性的关键技术因素,提出控制方案。 四、预期成果 本课题的预期成果如下:

蓬长海底隧道融资投资立项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中撰咨询)

蓬长海底隧道立项投资融资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典型案例〃仅供参考) 广州中撰企业投资咨询有限公司 地址:中国〃广州

目录 第一章蓬长海底隧道项目概论 (1) 一、蓬长海底隧道项目名称及承办单位 (1) 二、蓬长海底隧道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委托编制单位 (1) 三、可行性研究的目的 (1) 四、可行性研究报告编制依据原则和范围 (2) (一)项目可行性报告编制依据 (2) (二)可行性研究报告编制原则 (2) (三)可行性研究报告编制范围 (4) 五、研究的主要过程 (5) 六、蓬长海底隧道产品方案及建设规模 (6) 七、蓬长海底隧道项目总投资估算 (6) 八、工艺技术装备方案的选择 (6) 九、项目实施进度建议 (6) 十、研究结论 (6) 十一、蓬长海底隧道项目主要经济技术指标 (8) 项目主要经济技术指标一览表 (9) 第二章蓬长海底隧道产品说明 (15) 第三章蓬长海底隧道项目市场分析预测 (15) 第四章项目选址科学性分析 (15) 一、厂址的选择原则 (15) 二、厂址选择方案 (16) 四、选址用地权属性质类别及占地面积 (16) 五、项目用地利用指标 (16) 项目占地及建筑工程投资一览表 (17) 六、项目选址综合评价 (18)

第五章项目建设内容与建设规模 (19) 一、建设内容 (19) (一)土建工程 (19) (二)设备购臵 (19) 二、建设规模 (20) 第六章原辅材料供应及基本生产条件 (20) 一、原辅材料供应条件 (20) (一)主要原辅材料供应 (20) (二)原辅材料来源 (20) 原辅材料及能源供应情况一览表 (21) 二、基本生产条件 (22) 第七章工程技术方案 (23) 一、工艺技术方案的选用原则 (23) 二、工艺技术方案 (24) (一)工艺技术来源及特点 (24) (二)技术保障措施 (24) (三)产品生产工艺流程 (24) 蓬长海底隧道生产工艺流程示意简图 (24) 三、设备的选择 (25) (一)设备配臵原则 (25) (二)设备配臵方案 (26) 主要设备投资明细表 (27) 第八章环境保护 (27) 一、环境保护设计依据 (27) 二、污染物的来源 (29) (一)蓬长海底隧道项目建设期污染源 (29) (二)蓬长海底隧道项目运营期污染源 (29)

探讨明挖海底隧道结构防水的施工技术要点-以横琴岛澳门大学新校区海底专用隧道为例

探讨明挖海底隧道结构防水的施工技术 要点-以横琴岛澳门大学新校区海底专用 隧道为例 摘要: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及海底隧道建造技术水平的不断突破,相比 桥梁,海底建造隧道具有不侵占航道净空,不影响海域生态环境,不受天气和气 候变化影响,不拆迁或少拆迁、维护保养成本低,具有很强的承载力等诸多优势,水下隧道建造将成为未来发展趋势。本文结合工程管理实践,以横琴岛澳门大学 新校区海底专用隧道为例,根据防水设计要求,从结构基面处理、防水涂料施工、EVA防水板施工、砼施工等四方面探讨明挖海底隧道结构防水的施工技术要点。 关键词:海底隧道;防水;技术; 1.工程概况 横琴岛澳门大学新校区海底专用隧道是为服务于横琴岛澳门大学新校区与澳 门联络而新建的海底隧道工程。工程范围西起珠海横琴岛澳门大学校区,下穿十 字门水道后,东至澳门路氹莲花海滨大马路,平面线型成“Z”字型。本隧道采 用围堰明挖法,全长1570m。 2.结构防水设计 隧道以结构自防水为主,并以接头防水为重点,辅以附加防水层加强防水。 隧道主体结构防水等级为二级,结构不允许漏水,结构表面可有少量湿渍,总湿 渍面积不应大于防水面积的2/1000,任意100m2防水面积上湿渍不超过3处,单 个湿渍的最大面积不大于0.2m2。任意100m防水面积上的渗水量不大于 0.15L/m2/d。 3.结构防水施工技术

3.1.基面处理 (1)底板垫层浇筑应精确找平,采用纵向分段横向分块施工,施工前先安 装模板并准确测量模板顶标高,确保混凝土垫层平整度,混凝土摊铺后需原浆抹面,压光。在铺设防水板之前,要对基面(垫层)的渗漏水、外露的突出物及表 面凸凹不平处进行检查处理。处理后的基面无明显渗漏水,基面平整,无空鼓、 裂缝、松酥,表面平整度符合设计要求,不满足要求处采取抹水泥砂浆找平的方 式处理。 (2)侧墙防水板铺设前需对围护桩表面采用喷射细石砼找平,若有局部渗 水情形阻碍EVA防水板的铺设时,则必须给予止水或导水处理,以利施工并可确 保施工质量。 (3)顶板用2m长的靠尺检查砼基面平整度,若基面有明水,进行引排或采 取注浆等堵漏措施,确保基面干净、干燥,表面无油污、掉砂、起皮和漏水等现象。 (4)基面上的阴阳角均应做成50×50mm的45°折角或圆弧。 3.2.防水涂料施工 (1)涂料施工按先做转角处、穿墙管道、变形缝等部位的涂料加强层,再 进行大面积涂刷;先立面,后平面的顺序进行。 (2)施工中先打底材,用毛刷滚轮纵横交叉薄而均匀涂布于基层,养护2~ 5h后进行底层防水涂膜施工。 (3)涂料运至施工现场后,启封前封盖要清洁干净。开启后,材料若有硬 化或进水等异常现象,不得使用。材料搅拌场地铺设胶布以确保施工现场的清洁 及施工质量。搅拌好的材料在20min内用完。 (4)底层干燥固化后,用塑料或橡胶刷板均匀涂一层涂料涂刷要均匀一致,开始涂刷考虑施工退路和涂刮顺序。

海底隧道方案 (2)

海底隧道方案 1. 引言 海底隧道是一种连接两个陆地之间的重要交通通道,可以有效地减少旅行距离、缓解交通压力、促进经济发展和旅游业的繁荣。本文将探讨海底隧道方案的设计、施工和运营,以及相关的环境、经济和安全考虑。 2. 设计 2.1 选择隧道类型 海底隧道可以采用多种类型,包括浮式隧道、沉管隧道和深埋隧道。在选择隧 道类型时,需要考虑水深、海底地质条件、船舶通行情况和财务可行性等因素。比较常用的是沉管隧道,它可以提供稳定的通行条件,适用于大多数海底隧道项目。 2.2 设计隧道路线 设计隧道路线时需要考虑几个关键因素,包括最短路径、地质条件、环境影响 和航道冲突等。最短路径可以有效地减少隧道的长度和成本。地质条件对隧道施工和运营具有重要影响,需要进行详细的地质勘察和分析。环境影响评估包括水域生态系统、海洋生物多样性和水动力学影响等方面。航道冲突需要考虑与船舶通行线路的交叉点和安全间距。 2.3 隧道结构设计 隧道结构设计包括隧道断面形状、材料选择和防水措施等方面。隧道断面形状 通常选择圆形或 ovale 形,以减少水流阻力和提供稳定的结构强度。材料选择应考 虑抗压强度、耐腐蚀性和可持续性。防水措施需要采用高效的防水材料和技术,保证隧道内部的安全和舒适。 3. 施工 3.1 地质勘察 地质勘察是施工前的关键步骤,它提供了有关地层信息、地下水情况和岩土力 学特性等方面的重要数据。地质勘察应包括声纳探测、岩芯钻探和地下水位监测等技术手段。通过地质勘察结果,可以制定合理的施工方案和地质灾害防范措施。 3.2 施工方法 海底隧道的施工方法主要包括盾构法、喷射法和沉管法等。盾构法适用于较小 规模的隧道施工,可以减少地面破坏和环境影响。喷射法适用于较大规模的隧道施

厦门翔安海底隧道科研总结报告

厦门翔安海底隧道科研总结报告 1. 引言 厦门翔安海底隧道是连接厦门市区与翔安区的一座重要交通工程,也是我国第一座海底隧道。本文旨在对厦门翔安海底隧道的科研工作进行总结,包括项目背景、研究目的、研究方法和结果分析等方面,为今后类似工程提供经验和借鉴。 2. 项目背景 厦门翔安海底隧道是为了解决厦门市区与翔安区之间交通拥堵问题而建设的一项重大交通工程。隧道全长约10公里,位于厦门市中心海域,连接厦门岛和翔安岛。项目的实施对于促进两个区域经济的协同发展,提升城市综合竞争力具有重要意义。 3. 研究目的 本次科研的主要目的是评估厦门翔安海底隧道的可行性和安全性,为工程建设提供科学依据。具体研究内容包括土壤力学性质测试、地质勘探、隧道结构设计和施工方案等。 4. 研究方法 4.1 土壤力学性质测试 为了确定隧道施工过程中土壤的力学性质,我们采取了多种测试方法,包括颗粒度分析、孔隙比测定、抗剪强度试验等。通过这些测试,我们能够准确评估土壤的稳定性和承载力,为隧道结构设计提

供可靠数据。 4.2 地质勘探 通过地质勘探,我们对厦门翔安海底隧道所经过的地层进行了详细的调查和分析。我们使用了地质雷达、岩芯钻取等技术手段,获取了地层的物理和力学性质数据。这些数据为隧道的设计和施工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依据。 4.3 隧道结构设计 在隧道结构设计方面,我们充分考虑了地质条件和土壤力学性质,采用了适当的隧道形式和结构材料。通过计算和模拟分析,我们确保了隧道的稳定性和安全性,同时优化了结构设计,提高了工程的经济效益。 4.4 施工方案 为了保证厦门翔安海底隧道的施工质量和进度,我们制定了科学合理的施工方案。考虑到海底环境的特殊性,我们采用了盾构法施工,结合水下浇筑技术,确保了施工过程的顺利进行。 5. 结果分析 通过对厦门翔安海底隧道的科研工作,我们得出了以下结论: 5.1 土壤力学性质测试结果表明,海底土壤具有较好的承载能力和稳定性,适合隧道的建设。 5.2 地质勘探结果显示,隧道所经过的地层较为稳定,不存在明显

海底隧道混凝土浇筑技术研究

海底隧道混凝土浇筑技术研究 一、前言 海底隧道作为一种重要的交通运输设施,其建设对于城市的交通运输、经济发展等方面具有重要的意义。在海底隧道的建设过程中,混凝土 浇筑技术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本文将从海底隧道混凝土浇筑技术的 研究入手,探讨混凝土浇筑技术的优化、改进和应用,为海底隧道的 建设提供技术支持。 二、海底隧道混凝土浇筑技术概述 1. 海底隧道混凝土浇筑技术的基本原理 海底隧道混凝土浇筑技术是指在海底隧道施工过程中,将混凝土逐层 浇筑至隧道内部的一种技术。其基本原理是通过混凝土的浇筑,形成 一层坚固的隧道壁和顶板,保证海底隧道的稳定性和安全性。 2. 海底隧道混凝土浇筑技术的特点 海底隧道混凝土浇筑技术具有如下特点:

(1)施工难度大:海底隧道混凝土浇筑技术需要在海底环境下进行施工,受到海水、潮汐、海流等因素的影响,施工难度大。 (2)施工周期长:海底隧道混凝土浇筑技术需要逐层进行施工,每一层的浇筑需要一定的时间,施工周期长。 (3)施工成本高:海底隧道混凝土浇筑技术需要使用大量的材料和设备,施工成本高。 (4)施工安全难保障:海底隧道混凝土浇筑技术需要在海底环境下进行施工,受到自然环境的影响,施工安全难以保障。 3. 海底隧道混凝土浇筑技术的发展现状 目前,海底隧道混凝土浇筑技术已经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在国内,已 经建成了多条海底隧道,如上海海湾隧道、厦门海底隧道等。在国外,欧洲、美国等发达国家也建设了多条海底隧道。 三、海底隧道混凝土浇筑技术的优化与改进 1. 海底隧道混凝土浇筑技术的优化方向 海底隧道混凝土浇筑技术的优化方向主要包括如下几个方面:

澳大利亚悉尼港海底隧道工程

澳大利亚悉尼港海底隧道工程 1.项目提出和批准 针对悉尼港湾大桥车流量逐年增多并己超过大桥设计能力的现状,澳大利亚新南维尔州政府在1979年就向社会公开发出邀请,就解决悉尼港湾的交通问题请私人企业提出建议,最初提出的建议(主要是修建悉尼港湾第二大桥)由于种种原因均未被政府所接受。1986年,澳大利亚最大的私人建设公司GRANSFIELD 和日本的大型建设公司之一KUMAGAL(熊谷组)联合向州政府提出了建设海底隧道作为悉尼港湾第二通道的建议。州政府在经全面研究后,认为这个建议是可以接受的,于是摇权这两个公司用自有资金对该项目的筹资方式,建设和经营隧道进行全面的可行性研究。可行性研究主要分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是技术可行性研究。在对将来悉尼港湾交通量进行预估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8条可能的走向,然后依据地质条件、隧道的结构、道与现有快速车道的连接方式、隧道通风方式、对通航航道及行船的影响等多方面比选,选择了最佳的线路走向。 第二部分是环境影响研究。澳大利亚对环境保护的要求许多,

为此特殊提交了一个环境影响报告,从对建设海底隧道项目对环境及公众的各种影响,主要包括大气质量、噪音、历史性重大建筑、城市规划、公共设施、过往船只、水质和海洋生物、当地居民的生活等方面,做出全面的评估论证,同时也提出了避免和削减对环境和公众影响的措施。在环境影响报告完成后,州政府向社会广阔众民予以公布,并邀请在关人士和单位对环境影响报告提出意见。依据公众意见,除对原设计进行了小的优化修改以外,最大变化是将隧道预制件浇注施工场地由原来的波特尼湾移到肯布拉港,以避免对波特尼港湾四周的化工厂产生不利影响。 第三部分是资金筹措方案。资金筹措方案聘请了澳大利亚WESTPAL银行为财务咨询单位,对筹资方式进行了咨询并协助提出了初步方案。该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历时18个月,共投入400万澳元,并在1987年被州政府批准,两家私人公司为保证该项目的实施,正式成立了悉尼港隧道有限公司,并与州政府进行谈判,签订了特许权合同。1987年5月,州议会通过立法形式批准了《悉尼港隧道法》,该法对政府的职责、悉尼港隧道公司职责以及相应的部分的职责等都做了非常明确的规定。最终确认的项目达到了政府以下的目标:项目在经济上是可行的,但政府的财政预算内不担当供应资金的义务;隧道收费要保持在最低水平上;政府承受的风险限制在最低限度上;政府能影响项目的设计,建设和经营,以保证项目的财政能力;长期性地解决悉尼港大桥的交通问题;政府仅担当项目实际收入与设计收入之间

海底隧道工程设计与施工

海底隧道工程设计与施工 海底隧道是连接海洋两岸,为人们提供便捷交通的重要工程。它为人类提供了 一种跨越海洋的方式,不仅节约了时间和成本,还减少了对环境的破坏。本文将探讨海底隧道工程设计与施工的关键要素。 首先,海底隧道的设计需要考虑地质条件和环境因素。海底地质具有复杂性和 不确定性,因此设计师需要进行充分的勘探和分析。通过地质勘探,我们可以了解海底地质特征,包括土壤性质、地层结构和地下水位等。这些信息对设计师来说至关重要,能帮助他们选择适当的设计方案,确保隧道的稳定性和安全性。 在设计海底隧道时,还需要考虑海洋环境因素,如水流、波浪和海底地形等。 这些因素对隧道的结构设计和施工方法有直接影响。例如,在海底水流湍急的地区,设计师需要增加隧道的稳定性,并采用适当的防水措施。而在海底地势崎岖的地区,设计师可能需要调整隧道的布置,以适应地形条件。 隧道的结构设计也是海底隧道工程的重要部分。对于海底隧道来说,结构的稳 定性尤为重要。设计师需要选择合适的结构形式和材料,以确保隧道能承受外部水压和地质条件带来的挤压力和冲击力。此外,隧道的防水和防漏设计也十分关键,以防止海水渗透和泄漏。 隧道施工是一个复杂而艰巨的过程。首先,施工队需要进行准确的测量和标志,以确保隧道的准确定位和布置。然后,施工队需要选择合适的工程机械和设备,以进行隧道的开挖和支护。同时,施工过程中需要充分考虑安全问题,采取适当的安全措施和监测系统,确保施工人员和设备的安全。 海底隧道施工还需要考虑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施工期间,我们需要采取措 施保护海洋生态环境,减少对生态系统的破坏。例如,可以在施工过程中减少噪音和振动,并采用生物阻隔屏障,防止水流中的沉积物对海洋生态系统造成不利影响。

工程施工的重点与难点分析-海底隧道

工程施工的重点与难点分析-海底隧道 引言 海底隧道作为一种特殊的工程结构,具有独特的建设特点和挑战。本文旨在分析海底隧道施工的重点与难点,为相关工程人员提 供参考和指导。 施工重点分析 1. 水下地质勘探:海底隧道施工的首要任务是进行水下地质勘 探工作,包括获取地质数据、确定地层结构和地质条件等。水下勘 探的准确性直接影响后续施工计划和方法的选择。 2. 结构设计:海底隧道的结构设计需要考虑各种因素,如水深、地质条件、水动力作用等。合理的结构设计能够提高隧道的稳定性 和安全性,减少施工风险。 3. 施工方法选择:海底隧道的施工方法与传统地上隧道有所不同。常见的施工方法包括盾构法、开挖法和浇筑法等。根据具体情 况选择适合的施工方法是关键。

4. 材料选择和质量控制:海底隧道的材料选择需要考虑抗水压、防腐蚀等特殊要求。同时,施工过程中的质量控制也十分重要,确 保施工质量达到设计要求。 施工难点分析 1. 水下施工环境:海底隧道施工面临水下的特殊环境,如高水压、泥沙淤积、潮汐等。这些因素增加了施工的复杂性和风险,需 要采取相应的措施进行应对。 2. 地质灾害风险:海底隧道通常建设于地震活跃地区或含有活 跃断裂带的海底地质区域。地震、海啸等地质灾害风险给施工带来 了额外的挑战,需要进行综合风险评估和防护措施的设计。 3. 海洋生态保护:海底区域通常是丰富的生态系统的栖息地, 施工过程对海洋生态环境的影响需要引起重视。合理规划施工过程、采取环保措施是保护海洋生态的关键。 4. 施工时间限制:海底隧道的施工受到天气、季节等因素的限制,一些施工工序只能在特定的时间窗口内进行。对施工时间的合 理安排和管理是保证施工进度的关键。

海底隧道施工方案

海底隧道施工方案 背景 海底隧道建设在现代化城市中扮演了重要角色。它能够提供高效的交通连接,减少交通拥堵,改善城市的交通流动性。本文将介绍海底隧道施工方案。 施工方案概述 海底隧道施工需要考虑以下几个关键方面: 1. 地质勘探:在施工前进行全面的地质勘探,了解地下结构和土壤状况,以制定合理的施工方案。 2. 隧道设计:基于地质勘探结果,设计出合适的隧道方案,包括隧道的形状、尺寸、材料等。 3. 构造分析:对海底隧道的结构进行构造分析,确保其能够承受各种外部力的作用,如水压、地震等。

4. 施工方法:选择合适的施工方法,如盖顶法、挖泥法等,并 制定详细的施工计划。 5. 进水控制:在施工过程中,需要采取措施控制隧道内的进水量,以确保施工安全。 6. 施工机械:选择适用的施工机械设备,确保施工效率和质量。 7. 施工安全:严格遵守施工安全规范,采取必要的安全措施, 保障施工人员的安全。 可能遇到的挑战与解决方案 海底隧道施工过程中可能会遇到一些挑战,例如: 1. 地质变化:地质条件可能在施工过程中发生变化,需要根据 实际情况进行调整和改进。 解决方案:密切监测地质情况,及时做出变化的应对措施。

2. 环境保护:施工过程中需要注意对海洋环境的保护,避免对生态系统造成不可逆的影响。 解决方案:制定详细的环境保护计划,严格控制施工过程中的污染物排放。 3. 交通影响:施工期间可能会对周边交通造成一定影响。 解决方案:合理规划交通引导,减少对周边交通的干扰。 结论 海底隧道施工需要综合考虑多个因素,包括地质条件、施工方法、施工安全等。通过合理的方案设计和严格的工程管理,可以确保海底隧道的安全和可靠。同时,施工过程中还需要注意保护环境和减少对周边交通的干扰。

土木工程毕业论文(海底隧道建设中的技术分析与应用)

土木工程毕业论文 《海底隧道建设中的技术分析与应用》 摘要: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海底隧道作为交通基建设施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全球各个国家的城市发展贡献巨大。本文以近年典型海底隧道建设为案例,结合海底隧道施工特点,详细分析了隧道建设中常用的技术方法,探讨了其应用情况、存在的问题及其应对措施。同时,本文还提出了相应的改进和完善建议,以期使海底隧道建设得以更好地应用和发展。 关键词:海底隧道,建设技术,应用情况,存在问题,改进建议 第一章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和交通需求的不断提高,海底隧道作为交通基建设施,对于城市交通网络的完善与城市经济的发展具有重要作用。但随之而来的,是建设难度的加大。深入研究海底隧道建设技术的应用情况及存在问题,对于改善施工效率,减少其带来的环境和社会风险具有一定的实际意义。 1.2 目的和内容 本文旨在分析海底隧道建设中常用的技术方法,介绍其应用情况和存在问题,并提出相应的改进和完善建议。主要内容包括:海底隧道建

设技术介绍,应用情况及存在问题分析,改进建议等。 第二章海底隧道建设技术介绍 2.1 海底隧道施工技术 海底隧道建设技术较为复杂,主要包括机械挖掘、地下预抽水、浅海底隧道盾构开挖、液压钻、倾斜钻等多个方面。 2.2 技术应用 海底隧道建设技术已得到广泛的应用,对于提高建筑施工效率,提高施工质量、保证安全等方面都具有重要意义。 第三章应用情况及存在问题 3.1 技术应用情况 现代海底隧道建设技术应用广泛,能够增强施工项目的安全性和效率,减少人为失误,提高建筑施工的质量。 3.2 存在问题 尽管现代海底隧道施工技术应用已得到了广泛的推广,但由于海底环境的恶劣、施工过程中数据处理的困难等原因,仍然存在不少技术问题。比如测量误差较大、工业废料排放不规范等问题,给整个项目带来了极大的风险。

国内外过江隧道修建方法研究

国内外过江隧道修建方法研究 摘要:对国内外水下隧道的发展进行研究,给出了国内外水下隧道工程建设实例,研究总结了当前水下隧道修建的几种主要施工方法:钻爆法、盾构法、围堰 明挖法、沉管法,同时给出了每种施工方法适用的工程环境及特点,为水下隧道 工程建设提供参考。 关键词:水下隧道;钻爆法;盾构法;围堰明挖法;沉管法 1 研究背景 科技的发展,为人们的出行方式提供了更多的选择和想象空间,“遇水架桥” 已不再是唯一选择[1],水下隧道应运而生,为人们的出行提供极大的便利。相比 路面交通,水下隧道更加环保、安全。近代水底隧道始建于英国,1788年在伦敦 地下修建横贯泰晤士河隧道的设想被提出,但是由于施工竖井开挖达不到预定深 度而导致失败[2]。1825年,在法国工程师布律内尔的指导下,首次使用盾构法施工,历经19年,于1843年建成第一条泰晤士河水底隧道[3]。此后,水下隧道在英、法、日、挪威等国家得到了一定的发展。我国水下隧道发展起步较晚,发展 迅速,尤其是改革开放40年以来成功建设了多条穿越大江大河的隧道。本文通 过对国内外水下隧道工程进行统计研究,总结了当前水下隧道修建的几种主要方 法及其适应性。 2 水下隧道建设实例研究 作为修建海底隧道最多的国家[2],挪威在实践过程中总结了丰富的工程经验。吕明[4]等研究对挪威的海底隧道进行了论述,研究指出挪威的海底隧道多建在前 寒武纪的硬岩中,隧道建设多采用钻爆法开挖。作为较早探索水下隧道修建技术 的国家之一,日本在海底隧道修建过程中总结了大量经验,并成功修建了当前世 界上最长的海底隧道——青函海底隧道[5]。王梦恕[6]等在对厦门东通道海底隧道 的设计研究中指出了海底隧道修建过程中需要考虑的关键问题:最小岩石覆盖层 厚度的确定、水压力设计值的确定、衬砌结构断面优化与防排水方案、隧道穿越 不良地段应采取的措施以及服务隧道设置的必要性几个方面。 通过对国内外水下隧道建设实例的研究,能够对今后相关的工程提供借鉴和 参考。根据每个地区的实际情况,选取与自身条件适应的方案。在对水下隧道的 研究中,修建方法的选择成为工程建设中重要的组成部分,下面对其进行介绍。 3 水下隧道修建方法 目前国内外对于修建水下隧道的主要方法有:钻爆法、盾构法、围堰明挖法、沉管法。 3.1 钻爆法 钻爆法,顾名思义是通过爆破进行隧道开挖的一种方法。钻爆法施工主要分 为爆破开挖、初期锚喷支护、二次模筑衬砌几个步骤。 作为水下隧道工程的一种常用方法,钻爆法被广泛应用于国内外水下隧道的 修建工程中[7]。挪威是世界上采用钻爆法修建水下隧道最多的国家,至今为止已 建成的隧道累计超过100公里,在此过程中积累了大量的工程实践经验发展了著 名的“挪威法”[8]。我国采用钻爆法施工的隧道主要有浏阳河水下隧道、厦门翔安 海底隧道、青岛胶州湾海底隧道、湘江水下隧道等[]。 3.2 盾构法

水下隧道立交段设计与施工方案研究

水下隧道立交段设计与施工方案研究摘要:水下隧道已逐步成为我国跨江越海的主要交通方式之一,水下隧道立体交叉的情况也越来越常见。针对目前国内缺乏完善的水下立体交叉隧道设计及施工体系,以我国某座水下隧道立交段为研究对象,对立体交叉段做了总体设计,确定了主线与匝道的内轮廓;同时,基于ANSYS有限元软件对主线隧道及匝道开挖过程进行模拟分析,提出隧道主线及匝道的开挖方案。得出如下结论:(1)通过采取CRD法等进行开挖,将大断面化为小断面,分部开挖,双层支护,成功解决了水下隧道立交段施工安全稳定的难题,可有效确保水下立交段隧道开挖的安全;(2)开挖过程中应严格遵守“先下后上、错开施工、超前支护、减少振动、分部施工、及时二衬”的施工原则,能够保证隧道的施工安全;(3)应紧密结合现场实际量测数据对围岩及支护结构的稳定性进行判别,二次衬砌尽量紧跟初期支护施作。 关键词:水下隧道;立交段;设计;施工;矿山法 水下隧道相对于地面交通,具有不拆迁或少拆迁、环境破坏小等优点;相对于桥梁,具有引线短、易于路网衔接等优点。水下隧道已逐渐成为我国跨江越海的主要方式之一[1-3],已建成的典型跨江越海隧道有湛江湾跨海隧道[4]、港珠澳大桥沉管隧道[5]等。随着我国沿海地区经济的快速发展,修建水下隧道的需求越来越迫切。目前,我国的水下隧道多采用盾构法施工,如上海崇明长江隧道、南京长江隧道、武汉长江隧道等[6-8]。国内采用矿山法修建水下隧道的工程案例相对较少,已建成的有厦门翔安海底隧道[9]、青岛胶洲湾海底隧道[10]、长沙浏阳河隧道[11]等;张先锋、单磊等[12-13]从设计要点等方面对矿山法修建水下隧道进行了分析和论述。总体来看,我国矿山法修建水下隧道的设计计算理论、施工技术等方面还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