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动与摩擦力》评课稿

《运动与摩擦力》评课稿

《运动与摩擦力》评课稿

《运动与摩擦力》评课稿1

听了钱老师与陈老师的课,虽然两节课是同课异构,但两个老师的教学风格却不一样,就本人而言,有以下一些体会:

怎样的导入是简约高效的,怎样的教学环节是可以有效整合的,怎样的情境创设是可以帮助学生有效建构科学概念的,在两次的磨课中得到了体现:

1.创设对比情境,建立“摩擦”“摩擦力”概念的生长点

钱老师的教学中,通过ppt展示两双不同的鞋底,唤起学生对生活经验的再现,从而引出摩擦的概念,比较自然。但是对于摩擦力的概念却以直接文字的方式灌输给学生,学生对摩擦力的理解就停留在表层。通过再次设计与改进,在陈老师的教学中,创设了手在空中左右移动与手在桌上用力左右移动的对比情境,使不可见的“力”直观的`呈现在学生面前,再通过用手摩擦的体验活动,使学生对“摩擦力”的概念的建构有了基础与生长点。如果在学生用手摩擦体验活动中再进行一次对比,也许学生的感受会更深,让学生在充分感知的基础上建立的表象会更牢固。

2.关注汇报交流,修正“摩擦力”概念的表述

学生在观察、体验、实验后的汇报交流往往会被老师所忽视或轻视,流于简单陈述。其实,这正是学生在初始概念的基础上进行的第一次思维上的完善与修正,如果教师能恰当利用,因势利导,对学生建构“摩擦”“摩擦力”概念是相当有帮助的。钱老师教学,只是对学生实验后数据的简单记录汇报,而陈老师关注到学生在表述摩擦力的过程中缺少概念的完整性,通过多次的引导,使学生再次思维加工的基础上经历概念表述的修正与完善,起到了很好的效果。

3.整合探究活动,加强测量“摩擦力”的设计指导

怎样的探究活动是可以整合的?这问题引起了我们的争论与研讨,我们认为在活动过多过细,在教学时间不足的情况下,如果几个探究

活动之间处于同个操作层次,属于重复验证性实验,就可以把活动高效整合。这两节课中,我们认为引起摩擦力大小的两个因素:接触面的粗糙程度和重量的大小在操作层面上是一样的,都属于验证性实验,可以高效整合,而把更多时间倾斜于实验前对比实验的设计与指导,第一个实验以扶为主,第二个实验以学生自主设计为主。

《运动与摩擦力》评课稿2

这节课徐老师主要通过引导、观察、讨论、实验操作等一系列活动,让学生感知摩擦力,以下是我的一些想法和感受。

1. 创设对比情境,建立“摩擦”“摩擦力”概念的生长点。

徐老师的教学中,通过ppt展示两双不同的鞋底,唤起学生对生活经验的再现,从而引出摩擦的概念,比较自然。在徐老师的教学中,创设了手在空中左右移动与手在桌上用力左右移动的对比情境,使不可见的“力”直观的呈现在学生面前,再通过用手摩擦的体验活动,使学生对“摩擦力”的概念的建构有了基础与生长点。

2.关注汇报交流,修正“摩擦力”概念的表述

学生在观察、体验、实验后的汇报交流往往会被老师所忽视或轻视,流于简单陈述。而徐老师关注到学生在表述摩擦力的过程中缺少概念的完整性,通过多次的引导,使学生再次思维加工的基础上经历概念表述的修正与完善,起到了很好的效果。

小学科学《运动与摩擦力》教案

五年级科学(下)——《运动与摩擦》 乐兴小学:陈波涛 科学概念: 1、一个物体在另一个物体表面运动时,接触面发生摩擦,会产生摩擦力。 2、摩擦力的大小是可以测量的。 3、摩擦力的大小与物体接触面的光滑程度有关。 4、摩擦力的大小与物体的重量有关。 过程与方法: 1、运用多器官感知摩擦力的存在。 2、根据身边的实例,感受摩擦力的大小是可以根据需要而改变的。 3、测量摩擦力的大小。 4、设计实验验证摩擦力与接触面与重量的关系。 教学目标、情感态度价值观: 1、通过学生的听、摸、看等,运用眼、耳、手,多方位、多渠道、多器官来感 受比较抽象的摩擦、特别是摩擦力的大小。 2、学生亲自动手,循序渐进,运用身边的案例,感知摩擦力是物体运动时,表 面与表面接触发生的一种阻碍运动的力。 3、在实物感知的基础上,学会用科学的、量化的对比探究方法研究科学现象。 4、让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发现科学,继而激发科学探究的热情。 教学准备: 教学材料:课件、不绣钢管(大约1米)、教师搬动书柜的视频。 学生小组材料:砂纸、宝宝霜、洗洁精、弹簧测力计、纸盒、钩码、记录表。探究过程: 一、感知运动中摩擦的存在。 师:有这样两句响亮的广告词:运动无处不在!运动每时每刻!(课件出示)运动,存在于我们生活的每一个环节、每一个角落。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研究运动过程中的一些现象。大家有兴趣吗? 教师板书:运动 通过手掌摩擦感知运动时的阻力——摩擦力,揭示摩擦力的概念。 ①师:当天气寒冷的时候,同学们习惯做一个动作:搓手。你们搓过吗?好, 咱们一起来搓一搓。请同学们把双手放在耳朵旁边,像老师这样搓,由手掌根搓到指尖,每次尽量搓到头。教师示范。 师:听到了什么声音?这个声音是从哪儿发出来的? 生:摩擦的声音,这个声音是从手掌之间发出来的。 师:停止搓动,这个声音还在吗? 生:不在了,没有了。 ②师:为了让你们的手更漂亮,咱们抹点宝宝霜,然后再来搓手,好吗? 请小组长拿出材料袋里的宝宝霜,给每个组员挤在掌心上。待会咱们一起搓,都挤好了吗? 师:咱们继续搓。 师:这次搓起来手掌感觉怎样?

五年级上册科学教案(含作业设计)-4.5《运动与摩擦力》教科版

5.运动与摩擦力 【教材简析】 《运动与摩擦力》是教科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第四单元“运动和力”的第五课。本单元研究的是机械运动,对力的研究贯穿始终。要研究运动就要引领学生研究摩擦力对运动的影响以及摩擦力的影响因素。 本课聚焦汽车轮胎,初步了解到摩擦现象在生活中的存在, 知道摩擦力是一种阻碍运动的力,并能通过使用弹簧测力计对摩擦力进行正确地测量。能推测摩擦力的大小的影响因素,设计相关实验,并正确操作实验。通过实验认识到摩擦力的大小与物体的接触面的粗糙程度有关系;与被拉动的物体的轻重有关系。 【学情分析】 学生在进行了前面四节内容的学习之后,对运动和力有了一定的了解。学生对生活中的摩擦现象有所触及,但没有更深一步的理解。特别是摩擦力是一种阻碍运动的力,以及探究影响摩擦力大小的因素,需要学生通过实验才能真正领会。学生在长达两年多的科学学习之后,已经有了设计并操作实验的意识,但是控制变量的思想还是很难在实验设计和操作的过程中得以体现。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目标 1.一个物体在另一个物体表面运动时,接触面发生摩擦,会产生摩擦力。 2.在水平面上运动的物体,滑动摩擦力的大小既与接触面的粗糙程度有关,又与物体的轻重有关。接触面越粗糙,摩擦力越大;物体越重,摩擦力越大。 科学探究目标 1.能从生活中的摩擦现象提出可探究的问题。 2.能通过探究实验来寻找摩擦力的影响因素,运用控制变量法设计并操作实验,并从实验证据中总结出摩擦力的影响因素。 3.能初步利用简单的表格来记录和整理证据。 科学态度目标 1.能对生活中的摩擦现象表现出探究兴趣。 2.能如实地记录和描述有关摩擦力影响因素的证据。

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运动与摩擦力》教案

教科版科学五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第5课教材分析 运动与摩擦力是教科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运动和力”单元的第五课,从本课起,单元的探究活动将转入对摩擦力的研究;这是一节典型的科学探究课,以探究摩擦力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为主线,通过学生猜想、设计对比实验、实验探究和合作交流等教学环节,引导学生亲身经历一个完整的科学探究过程;让学生在科学探究的过程中构建科学概念,主动获取科学知识;本课教学内容主要分为两部分: 第一部分,感受摩擦力和测量物体运动时受到的摩擦力;教材首先给出了摩擦力的概念,然后说明“摩擦力是可以感觉到的”,让学生通过体验活动感受到摩擦力;教材中说明“摩擦力的大小是可以测量的”,然后引导学生学习测量摩擦力的大小; 第二部分,探究摩擦力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影响摩擦力大小的因素有很多,本课只提供了两个方面:接触面的粗糙程度和物体的重量;对这两个因素的探究都是经历了作出假设、制定研究方案设计对比实验、进行实验、数据分析、得出结论的过程来进行探究;对于第一个因素的探究,学生要在教师的指导下完成,而对于第二个因素的探究,放手给学生,完成由扶到放的过程,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最后提出问题“摩擦力的大小还可能与什么因素有关”或解决学生提出的“摩擦力大小与运动方式有关”的猜测,自然的将教学引入到下一节课的教学中; 学情分析 在科学探究方面,五年级学生已掌握了一定的过程与方法,本课将引导学生经历更为完整的科学探究过程;对于运动和摩擦力学生并不陌生,他们有着自己丰富的感性体验;本课内容是在学生认识了拉力、重力、反冲力、弹力等力能使小车动起来,知道力有大小的情况下进行学习的;学生的这些原有认知和生活经验,为本节课的开展提供了很

摩擦力评课.doc

运动与摩擦力评课稿 1 、评价突出学生的自主性和主体性 在本课教学中,金老师与学生始终处于平等的地位,金老师打破了过去教师评价权威者的传统观念, 充分发挥学生评价的主体性,金老师只是作为评价的参与者、学生自主评价的激励者,在教学中,对学生 实验方案、实验成果展示的评价都让学生发表自己的意见,金老师仅用“对他们小组的展示,你有什么想法”“假如让你来评,你会怎么评”等问题来引导学生主动地评价,另外当学生评价得比较精彩时,金老师成 了学生忠实的支持者,如学生评价研究摩擦力大小与接触面积是否有关的实验方案时[课堂实录:师:认为他说得有道理的请举手。(90% 的同学举起了手)师:他的改进建议很科学,并且他说话声音宏亮,条理 清晰,老师也投他一票。(师举起一只手)]当金老师最后有力地举起一只手时,看到全班学生向金老师投 来赞许目光的那一刹那,金老师真切感受到金老师与学生心与心的交流,金老师想此刻他们评价的信心 和勇气也在倍增。 2、充分展示,多元评价。 科学课程标准指出:评价的指标应该是多元的,在本课教学中,金老师给学生提供了很多展示的平台,如 让学生展示本组的实验设计方案,展示本组的实验研究成果,展示个人独到的观点,展示自己的创意设 计等等,这样拓展了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相互交流、评价的空间,在评价上注重多元化,首先在评价内容上 注重了知识技能、过程与方法的评价,如金老师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重点评价学生进行对比实验的公平 性,因为本课实验操作不难,结论得出也比较容易,关键是实验条件的科学控制,通过评价,则很好地突破 了难点,增强了学生对比实验的能力。同时金老师还在及时性的语言评价及学生评价中关注学生的小组合 作、尊重他人、认真细致等科学态度的评价。其次在评价的主体上注重了多元化,既有教师、学生的评价, 在本课的延伸活动中还让家长也参与了评价,再有在评价的形式上也注重多元化,既有教师、学生 的及时性语言评价,也有评星、荣誉称号评价等形式。 本节课是一堂相对完整的探究课,比较突出的“过程”有以下几个方面: 教师设计的男女同学拔河活动,通过观察和感受,为学生提出“滑动摩擦力可能与什么因素 有关”的猜想打下事实基础。 设计测量滑动摩擦力的大小的测量方法和大致说说实验的步骤和实验方法,培养了学生制定计划和设计实验的能力,尤其是设计记录实验数据的表格,使学生将自己在头脑中形成的初步的大致过程进行了整理,有“磨刀不误砍柴功”的效果。

《运动与摩擦力》教学设计

《运动与摩擦力》教学设计《运动与摩擦力》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一个物体在另一个物体表面运动时,接触面发生摩擦,会产生摩擦力。 在水平面上运动的物体,滑动摩擦力的大小既与接触面的粗糙程度有关,又与物体的轻重有关,接触面越粗糙,摩擦力越大;物体越重,摩擦力越大。 过程与方法 测量摩擦力的大小。 推测、设计实验检验摩擦力与接触面和重量的关系。 做摩擦力大小的对比实验。 情感、态度、价值观 形成认真实验、根据数据得出结论的科学精神。 了解摩擦力在生活中的作用;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 二、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设计对比实验研究摩擦力大小与接触面、重量的关系。 难点:掌握对比实验的关键与要注意的问题。 三、教学准备 测力计、毛巾、小车、钩码、多媒体教学课件 四、教学过程 (一)感知摩擦力 导入 小运动,手和手在摩擦

同学们都有这样一个生活经验:鞋子穿久了,鞋底的花纹会有什么变化?为什么呢?如果穿着花纹磨平的旧鞋子走在结冰的地面上容易怎样?怎样做才能不滑倒呢? 2.体验:把手放在桌面上,轻轻往前推;第二次用力压着桌面往前推,比较两次手的感觉有什么不同?为什么费力呢? 3.演示并讲解:把手放在桌面上,加大压力往前推,我会觉得手好像受到了一种阻力,阻碍手向前运动,这就是桌面对手的摩擦力。 摩擦现象在我们身边到处都有。拿起一个物体,它没有掉下来,就是受到了我手对它向上的摩擦力。(搓搓双手)运动与摩擦总是相随相伴、密不可分的。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运动与摩擦力》。(板书课题) 4.课件出示摩擦力概念:一个物体在另一个物体的表面上运动时,在两个物体的接触面会产生一种阻碍物体相对运动的力,这种阻力就叫做摩擦力。 实物演示:小车运动一段距离后停下来了。 (二)实验探究摩擦力大小和什么因素有关 1.演示并讲解:摩擦力的大小是可以间接测量的…… 讲解测力计的.使用方法。 2.演示:弹簧测力计拖着小车水平运动一段距离。 猜想:摩擦力的大小可能和什么因素有关? 小游戏:“牛”拉“车” 3.看看老师为你们准备了哪些实验材料?怎样用它们来验证我们的猜想呢?这里有两个因素影响摩擦力的大小,我们可以采用对比实验分别来研究。怎样设计实验证明摩擦力的大小和接触面的粗糙程度有关系呢? 4.出示:摩擦力大小与接触面粗糙程度关系实验记录表。小组轻声讨论实验方法,并把相同条件、不同条件分别填在表中。 学生演示并汇报实验方法,提出注意事项,学生分小组实验。 汇报实验结果:在水平面上运动的物体,在不同的滑板上拖动相同重物时,接触面光滑,摩擦力小;接触面粗糙,摩擦力大。 5.播放影响摩擦力大小的两个因素的动画。

教科版四年级科学上册3.5《运动与摩擦力》教案

第三单元第5课《运动与摩擦力》(1课时)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目标 1.一个物体在另一个物体表面运动时,接触面会发生摩擦,产生摩擦力。 2.摩擦力是有大小的,物体由静止变成运动时需要克服摩擦力。 3•摩擦力的大小与物体的运动方式有关,一般滚动时所受到的摩擦力小,滑动时所受到的摩擦力 大。 科学探究目标 数表示摩擦力的大小,并对比不同运动方式下的测量结果。 1.会用垫 3.会研究物体受到的摩擦力与不同运动方式的物体之间的关系。 4.能用实验数据证明自己的推测。 科学态度目标 1 •尝试用不同的思路、方法完成科学探究。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 1.意识到轮子的发明将物体的运动改变成用滚动的方式前进,这是技术上的巨大进步。 2•意识到人类可以通过不断改进技术来满足增大或减小摩擦力的需求。 【教学重点】 摩擦力的大小与物体的运动方式有关,一般滚动时所受到的摩擦力小,滑动时所受到的摩擦力大。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纸盒、绳子、小木棍、轮子、曲别针、垫圈、木板、教学课件。 学生准备:重物。 【教学流程】

三、探索 (25分 钟) 四、拓 (5分钟) 任务一: 在一碾纸盒中放入橡胶棒等“重物J 借 助垫圈的重力来拉动它在平面上运动一 端距离,刚好能使物体运动起来的力就 相当于它受到的摩擦力,用 垫圈的重力 拉动纸盒,所以刚好使纸盒运动时的垫 圈数就代表它受到的摩擦力。记录下垫 数量。实验三次, 取平均值。 任务二: 活动:在纸盒的下方放儿只笔或筷子等 作“滚木”,实验会不会有所变化呢? 任务三:有没有办法比滚木更好呢?试 一试给纸盒安上轮子,往托盘中逐 渐增 加垫圈。 研讨: 问题一:通过三次实验,你知道怎样 搬 运重物最省力吗?哪一种方式搬 运重物 产生的摩擦力最小?问题二:生活中, 哪些地方需要增大摩擦力?哪些地方需 要减小摩擦力? 总结• 〕2种情况比较,安装轮子搬运重物的 垫圈数最少,即受到的摩擦力最小,因 此用轮子搬运重物最省力。 2•自行车轴承,车轮与釉之间使用滚 珠,从而减小摩擦力,骑车时更省力,而 且使用寿命也更久。而鞋底为了防 滑, 需要增大摩擦力。 学生任务一:模拟搬运重物,探究 硬纸盒直接放在木板上搬运时的 摩擦力。 过程:在一碾纸盒中放入一些 “重物J 将纸盒放在木板上,在 纸盒连接的绳子的另一端挂钩上 逐渐增加垫圈,当纸盒开始运动 时,在活动手册上记录下垫圈的 数量。 学生任务二:在纸盒的下方放 儿 只笔或筷子等作“滚木”,当纸 盒开始运动时,记下垫圈数量。 学生任务三:给纸盒安上轮子,往 托盘中逐渐增加垫圈。当纸盒开 始运动时,记录下垫圈数量。 研讨任务:各小组之间依据记 录 单的数据,思考并讨论研讨问题 总结出研讨结果。 通过多次实验 和分析,会用 垫圈数表示摩 擦力的大小, 并对比不同运 动方式下的测 量结果。知道 摩擦力的大小 与物体的运动 方式有关,一 般滚动时所受 到的摩擦力 小,滑动时所 受到的摩擦力 大。从而意识 到轮子的发明 将物体的运动 改变成用滚动 A J 1 a _、XI- 的方式刖进, 这是技术上的 巨大进步。 各种交通工具都是怎样减小摩擦力的 呢? 气垫船以空气在船只底部承托,行驶时 船身自水面抬升而起,大幅减小船 体与 水面的摩擦力。 学生任务:认识生活中的交通 工 悬浮列车曲于磁力使之悬浮在空中,行具,减小摩擦力的方式。 走时无须接触轨道,也减小了轨道对车 身的摩擦力。这两种交通工具使用不同 技术方式都减小了摩擦力。 联系生活实 际,知道摩擦 力对于生活中 一些影响。

五年级《科学》上册第四单元

五年级《科学》上册第四单元 第五课运动与摩擦力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一个物体在另一个物体表面运动时,接触面发生摩擦,会产生摩擦力;摩擦力的大小与物体接触面的光滑程度有关;摩擦力的大小和物体的重量有关。 过程与方法:测量摩擦力的大小;推测、设计实验检验摩擦力与接触面和重量的关系;做摩擦力大小的对比实验。 情感、态度、价值观:形成认真实验、根据数据得出结论的科学精神。【教学重点】用实验检验摩擦力大小与接触面和重量的关系 【教学难点】做摩擦力大小的对比实验 【教学准备】弹簧测力计、线绳、供拉动的小物品若干、纸盒、载重物、正反面粗糙程度不同的木板一块、砂纸一张 新轮胎和旧轮胎的实物 【教学过程】 一、导入:了解学生原有水平 1、学生推动重物,提问:为什么刚才人少时推不动?后来人多了又推动了?(重、有摩擦) 2、引导:你所知道,生活中哪里还存在摩擦?(拖地、写字、走路、车在路上跑……)出示新旧车外胎实物,让学生真实感受到摩擦。 3、感受摩擦力,用手在空中滑动,再用手在桌面拖动,说说你的感受。 4、引导:象桌面上这种阻碍手运动的力就是摩擦力

揭题:运动与摩擦力 二、测量摩擦力的大小 1、演示:我们用测力计沿水平方向拉一个物体,刚好能使这个物体运动起来的力就是它受到的摩擦力。 2、学生观察、交流、实验 3、测量钩码、笔袋等物体受到的摩擦力。 4、推测:摩擦力的大小和哪些因素有关 三、摩擦力大小和接触面状况的关系 1、提问:请你推测,物体的接触面状况会对它受到的摩擦力大小有什么影响? 学生推测:接触面越光滑摩擦力越小,接触面越粗糙摩擦力越大2、学生在教室木地板上两同学互拉和在教室外水泥地面上互拉感受摩擦力的大小 3、你能用实验证明吗?提供正反面粗糙程度不同的木板,砂纸一张学生结合81页表格设计实验 4、学生实验、记录 5、交流汇报、得出结论(物体间接触面光滑,摩擦力小;物体间接触面粗糙,摩擦力大。) 四、摩擦力大小和物体重量之间的关系 1、推测物体重量对它所受的摩擦力大小有什么影响? 2、让学生上台拉一个胖一点的,然后再拉一个瘦一点的,谈感受2、设计对比实验

教科版小学科学五上《 运动与摩擦力》 说课稿

《运动与摩擦力》说课稿 一、说教材: 《运动与摩擦力》是教育科学出版社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的第五课时。从本课起,单元的探究活动将转入对摩擦力的研究。这是一节典型的科学探究课,以探究摩擦力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为主线,通过学生猜想、设计对比实验、实验探究和合作交流等教学环节,让学生亲身经历探究摩擦力大小与接触面粗糙程度和物体重量关系的过程。让学生在科学探究的过程中亲自构建科学概念,主动获取科学知识。二、说教学目标: 根据“科学课以培养小学生科学素养为宗旨,积极倡导让学生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的课程理念。我确定了以下的教学目标: 1.科学概念: (1)、一个物体在另一个物体表面运动时,接触面发生摩擦,会产生摩擦力。 (2)、摩擦力的大小与物体接触面的光滑程度有关:表面越光滑,摩擦力越小;表面越粗糙,摩擦力越大。 (3)、摩擦力的大小与物体的重量有关:物体越重,摩擦力越大;物体越轻,摩擦力越小。 2.过程与方法: (1)、测量摩擦力的大小。 (2)、推测、设计实验检验摩擦力与接触面和重量的关系。 (3)、做摩擦力大小的对比实验,亲历一个完整的科学探究过程。 3.情感、态度、价值观: 形成认真实验、根据数据得出结论的科学精神。注重对学生探究能力的培养,更注重让学生主动的去获取知识。 三、说教材的重难点: 本节教材的重点是引导学生进行一次完整的科学探究。用实验检验摩擦力大小与接触面和重量的关系。同时认识在探究过程中“对比实验”的意义和方法。难点是实验的操作(如测量摩擦力的大小)。 三、说教学设计思路:

采用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以6人为一个小组,进行分工与合作。为了使学生探究的时间更充分,根据实际情况将全班分成两个大组,探究同一个问题的小组分为一个大组,两个大组同时探究影响摩擦力大小的其中一个因素。 五、说教具准备:弹簧测力计、小车、钩码、砂纸、记录表、实物展示台等。 六、说教学策略、方法及过程: “教无定法,贵在得法”。教法体现在启发性原则和主体性原则的指导下,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求知欲望。本课教学的指导思想是力图体现以学生为主体,以探究活动组织教学,通过营造有趣的问题情境,让学生经历一个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建立假设、设计实验、验证、得出结论并解决问题的过程。对于本课的教学,我主要安排5个教学环节。下面,我具体说一说这5个环节。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引入课题 课堂伊始,通过老师举出的一些常见的例子帮助学生认识“摩擦”现象。比如:播放一段多媒体画面:在草地上滚动的足球慢慢的停了下来。让学生感受到足球滚动时与地面发生了摩擦。出示新轮胎和旧轮胎的图片,学生从轮胎受到的磨损知道了汽车运动时轮胎与地面发生了摩擦。 再让学生亲身感受到摩擦力的真实存在。比较手掌按在桌面拖动和离开桌面拖动时的用力大小,方法简单,感觉明显。教科书上提出“我们还能用什么方法感觉到摩擦力?”要学生自己找一找方法,用多种方法感觉摩擦力的存在。 这一环节的设计通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认识摩擦现象,亲身感受到摩擦力后,再出示摩擦力的科学概念,他们不会觉得生疏,从而使学生构建起“摩擦力”这一科学概念。 (二)测量摩擦力的大小 前面已经学习过用弹簧测力计测量物体重力的方法,首先让学生认识到我们可以用弹簧测力计来测量摩擦力的大小。 然后课件出示测量摩擦力的方法:我们用测力计沿水平方向匀速拉一个物体,刚好能使这个物体运动起来的力就是它受到的摩擦力。 教师在实物展示台上演示测量摩擦力的方法。 教师问学生在实验操作的过程中应该注意些什么?

《运动与摩擦力》优秀说课稿

《运动与磨擦力》优秀说课稿范文 《运动与磨擦力》是小学科学五年级下册《运动与力》单元中承上起下的一课。本节课主要包含两个学习内容: 1、感知磨擦力。 2、磨擦力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要求学后明确磨擦力是妨碍物体运动的力,它的大小与接触面的光滑程度、运动物体的总分量等因素有关。本节课的重难点是在探索影响磨擦力大小因素的问题,训练学生识别和控制变量的科学方法运用,同时在实施教学的过程中渗透培养科学的探索态度:敢于提出问题,提出自己的猜想,并积极用实验去验证猜想的科学行为习惯。 本课的探索活动可分为三个部份:第一、感知磨擦和磨擦力。第二、研究磨擦力大小与接触面光滑程度关系,第三、研究磨擦力大小与物体分量的关系。 教学目标是: 知识目标:知道磨擦力是一种妨碍运动的力,知道磨擦力的大小与物体接触面的光滑程度有关,知道磨擦力的大小与物体的分量有关:物体越重,磨擦力越大;物体越轻,磨擦力越小。 探索技能:通过猜测、设计实验检验磨擦力与接触面和分量的关系。发展识别控制变量、采集数据和记录并运用数据进行分析得出结论;对研究问题作出合理解释的探索技能。 情感、态度、价值观:形成认真实验、根据数据得出结论的科学精神。 本课的重点:认识磨擦力的大小与接触面、物体分量的关系。 本课的难点:掌握测定磨擦力大小关系的实验。 教法:以学生为科学学习的主体,教师主导课堂教学。在教学中主要采用实验探索法。让学生通过现象提出问题、猜测猜想、设计实验,通过实验分析数据得出结论。同时充分利用各小组的相互合作,使学生之间有更好交流,让教学更容易突破重难点,再辅以课件教学,激发学生学科学、爱科学的情感。

学法:与教法相适应,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分组实验,相互合作,把大部份时间给学生实验,整理数据和分析数据。教师只作适当点拨,从内容方法方面作归纳小结,真正做到“以探索为核心,以学生为主体”。 1、认知磨擦 多媒体出示两物体经磨擦后的对照图片:一幅是新旧轮胎对照图片;一幅是新旧鞋底对照图片。通过图片的直观感知,让学生比较容易地认识“磨擦”现象,并让学生思量,举例说说生活、学习中的磨擦现象。我预设学生可能会想到粉笔写字、拉桌子、橡皮擦擦字等现象,最后,再强调指出“两个物体的接触面有相对运动时都会发生磨擦”。通过这一引入教学,为学生理解“磨擦力”这概念作好铺垫,因为这个概念是建立在学生刚刚形成的“磨擦”概念上的。 2、感知磨擦力 认知了“磨擦”现象后,即将引入“磨擦力”这一知识概念。在教学中我以提问渗入:在前两课我们知道了当橡皮筋被拉长时产生了弹力;气球吹大后喷出气体,产生一个和喷出方向相反的推力叫反冲力。那末,请大家思量一下,两物体磨擦时是否也存在一种力?为什么这样引导?因为我想对“磨擦力”这个概念虽 有“磨擦”现象做铺垫,但教学中如何让学生感知理解,作一个很好的引入渗透,我觉得是十分关键的。因为如果将书上的磨擦力概念出示,直接让学生理解掌握,我觉得比较勉强,学生也必然理解不深。在此,以这样的提问引导,就能让学生 较容易去思量联系,然后会尝试感知寻觅“磨擦力”。在学生自己感知磨擦力的 活动中,我就及时赋予学生引导,比如:让学生比较手掌按在桌面拖动和离开桌面拖动时的用力大小来感知磨擦力,同时提问还能用什么方法感觉到磨擦力?从 而希翼学生自己去发现更多生活中无处不在的磨擦力。这样设计也是为让学生汇 报结果并分析时引起学生的思量(接触面关系)。然后老师提出疑问:请大家思 量一下,我们让物体运动起来的磨擦力大小不一样,是什么原因?什么因素引起的? 3、猜测猜想:磨擦力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 ①讲述:生活中到处都有磨擦现象,产生的磨擦力大小也不一样,我们来重点研究磨擦力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 当学生提出猜测后,赋予小结:磨擦力大小可能与接触面状况有关;磨擦力大小可能与物体的分量有关。 ②引导提问:要知道我们的猜想是否正确,可以如何验证? 4、设计实验 ①实验探索“粗糙表面和光滑表面哪个磨擦力大”

初二物理《摩擦力》教案(精选10篇)

初二物理《摩擦力》教案(精选10篇) 初二物理《摩擦力》教案(精选10篇) 作为一名辛苦耕耘的教育工作者,常常要根据教学需要编写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提高教学质量,收到预期的教学效果。写教案需要注意哪些格式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初二物理《摩擦力》教案,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初二物理《摩擦力》教案篇1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知道摩擦现象中的滑动摩擦和滚动摩擦。 2.知道产生摩擦的原因。 3.知道滑动摩擦力的大小跟哪些因素有关。 4.知道摩擦在实际中的意义及增大和减小摩擦的方法。 能力目标: 1.通过影响滑动摩擦力大小因素的教学培养学生分析概括的能力,对学生进行学科研究方法的教育。 2.通过对生活中摩擦现象的分析、培养学生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情感目标: 通过对生活中有益摩擦和有害摩擦的分析,对学生进行辩证唯物主义的教育。 教学建议: 教材分析: 本节可包括以下三部分的内容: (1)摩擦、摩擦力。 (2)决定滑动摩擦力大小的因素。 (3)增大、减小摩擦的方法。 在讲述摩擦力时,为了不使问题复杂化,教材中没有提出静摩擦的问题,而是统称为摩擦。教材对滚动摩擦也没有单独讲述,而是作

为减小摩擦的方法来介绍的。教材中没有具体讲述摩擦力产生的原因,教学中使学生有所了解即可,不必引伸。 教材首先通过分析一些事例使学生认识摩擦力的存在,并在此基础上说明摩擦力是阻碍物体相对运动的;随后研究滑动摩擦力的大小跟哪些因素有关。摩擦在生活和生产中都有重要的意义,教材最后用较大篇幅讲述了增大摩擦和减小摩擦的方法。 虽然教学的重点在于应用摩擦知识解释实际现象,学会根据不同条件选择增大或减小摩擦的方法,但这些应用都基于对影响摩擦力大小因素的理解,因此,应充分重视研究影响摩擦力大小因素的实验。 教法建议: 1、现象教学,以实验为主 摩擦是最常见,应用最普遍的现象.对摩擦现象,学生有比较丰富的感性认识,但不能因为学生有一定的生活经验,就忽视了演示实验,作为物理老师是非常清楚物理实验的作用,它不能用其他任何教学手段所能代替(包括现代化教学手段,计算机辅助教学不能替代实验让学生用自己的眼睛去观察、分析、判断、归纳),必须尽量做好.尤其在学生有一定认识基础时,更应注意选取生动的事例进行演示分析讲解,这样就能及揭示现象的本质,又能引起学生的兴趣.还要注意让学生参与实验,能动手时尽量让他们动手。 2、进行物理学研究方法的教育 在研究影响摩擦力大小因素的实验中体现了物理学中对多变量问题的研究方法,即当研究对象有多个变量时,可采用控制自变量个数的研究方法.本实验中的变量有两个,接触面的粗糙程度和压力大小.保持接触面粗糙程度不变,改变压力,得到滑动摩擦力大小与压力大小的关系;保持压力不变,改变接触面的粗糙程度,得到滑动摩擦力大小与接触面粗糙程度之间的关系.在教学中要有意识的向学生渗透这种物理学研究方法,对于培养学生的能力,提高学生的素质是十分有益的。 3、可采用学生讨论自学的方式教学 由于本节课的知识都不难理解,对于基础较好的学生可通过学生阅读课文、自己进行实验研究、讨论的方式来进行教学.这样有助于提

小学科学教学反思:《运动与摩擦力》教学反思

小学科学教学反思:《运动与摩擦力》教学 反思 教学反思:1、两种设计,两种效果。《运动与摩擦力》一课,教材上涉和了二个学习内容:1、摩擦力的概念;2、摩擦力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这两个内容之间有一定的结构联系。我从同学的学习经验——“用橡皮擦擦字”入手引出摩擦现象,再设计将手按在桌面上拖动和离开桌面拖动两个体会活动让同学感知摩擦力,并且知道摩擦力不只是客观存在的,而且它们的大小有时不同,因而引出探究影响摩擦力大小因素的问题。在第一次试教中,我让每组同学对三个因素都经历“提出猜测——设计方案——交流展示——实验验证”的探究过程,结果花了30分钟左右的时间才完成课时内容,教学反思:三个因素看起来同学都研究了,但费时不少,若要在一课时内完成,每个实验可能都成了蜻蜓点水。我想:何不让同学自身来选择其中的一个因素进行重点设计、交流、实验。这样同学学会了其中一种,举一反三,在交流过程中领会了其它两种,同时在课堂上没有出现无人研究的因素,同学在设计过程中,考虑更为周全,更有深度,尤其是对比实验中相同条件、不同条件的控制研究。通过第二次的教学,同学对对比实验的方法会有更深刻的理解。2、根据实际准备活动资料,保证探究活动顺利进行。我在准备这

节课时,我尽量从生活中寻找资料,进行加工处置,这一方面希望同学能发现科学活动的许多资料都能从生活中获得,“科学从生活中来”。另一方面使同学感受到生活中处处充溢科学,科学素材随处可见,激发了同学对科学学习的浓厚兴趣。由于活动资料准备得十分充沛,同学们想出的方法绝大多数都能够得以实施,从而为同学们的探究活动提供了方便。资料的多样性符合了不同同学的需求,尊重了同学的个性,开发了同学的思维。3、在合作中学习,在交流中提高。合作性学习是新课程十分强调的学习方式。科学课的学习,更多的是活动开展,要靠集体的力量来完成,在教学中我尊重同学的选择,让同学根据不同推测意见来分组,按不同研究方案进行实验,包括资料的选择,研究途径、方法、手段的选择等,使同学的主体探究得以有效的进行。整个过程同学积极参与,认真讨论实施,相互配合,乐于合作和交流,主动提供自身的想法,分享他人的智慧,体验合作的愉快,认真听取他人意见,以口头或书面形式表达自身的想法、说服他人。在教学中我不时地要求同学注意倾听同学的见解,注意同学间的相互评价,强化了合作意识,全面提高同学整体素质。 新教材的《运动和摩擦力》这一课与旧教材相比,设计就显得更加的合理了。这节课在了解并感受了摩擦力之后,

四年级科学上册教学设计-第三单元5《运动与摩擦力》教科版

《5.运动与摩擦力》教学设计 【教材简析】 《运动与摩托力》是四年级上册《运动和力》单元的第5课。教科书呈现了古人用滚木搬运重物的场景,提示学生思考这种运动方式是如何满足人类生产生活的需要的,由此引入本课的研究问题“人们在搬运重物的过程中会产生巨大的摩擦力,怎样才能减小这种摩擦力”。 本课由四部分组成。第一部分“聚焦”环节,认识物体在运动中产生并受到的摩擦力,怎样才能减小这种摩擦力。第二部分“探索”环节,教科书设置了情境,学生通过模拟生活中搬运重物的过程,探索搬运重物时哪种运动方式最省力,也就是比较不同运动方式下的摩擦力大小。这部分包括三个体验活动:第一个活动是测量物体直接滑动受到的摩擦力大小;第二个活动是模仿古人用滚木搬运物体时受到的摩擦力大小情况;第三个活动是给物体装上轮子后,从静止到运动需要克服的摩擦力大小。第三部分“研讨”环节,包含两个问题:第一个问题引导学生比较在不同方式下,物体运动产生的摩擦力情况;第二个问题学生列举生活中需要增大或减小摩擦力的例子。第四部分“拓展”环节,将视野拓宽到交通工具上,持续探索各种交通工具是怎样减小摩擦力的,学生在玩气垫船模型和磁悬浮陀螺的过程中,了解气垫船和磁悬浮列车是怎样减小摩擦力的。 本课主要帮助学生认识到物体在运动过程中会受到摩擦力的阻碍,摩擦力的大小与物体的运动方式有关,对于相同的物体,滚动的摩擦力小,滑动的摩擦力大。 【学生分析】 在学生的生活经验中,对“摩擦力”这个词已经比较熟悉,对物体运动会受到摩擦力的现象也不陌生。但是,对“摩擦力是在什么情况下产生?如何知道摩擦力的大小?如何减小摩擦力?”等问题并没有多做思考,因此本课将以此作为学习的起点。本单元的第1课已为本课的探索情境做了铺垫,第1课主要是研究多大的拉力能使小车运动起来,以及用更大的拉力后,小车运动的快慢会怎样变化,本课将研究重点转移到刚好使物体运动起来的拉力就相当于它受到的摩擦力。学生弄清楚这个知识点后,在后续的“利用垫圈个数表示测量摩擦力大小”的活动中,才会有更好的实践体验。

五年级科学《运动与摩擦力》评课稿

五年级科学《运动与摩擦力》评课稿 五年级科学《运动与摩擦力》评课稿2篇 五年级科学《运动与摩擦力》评课稿1 徐老师讲的《运动与摩擦力》一课重在引导学生探究并认识影响摩擦力大小的因素,抓住了本课的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可以看出教者对教材理解得比较深入和透彻。课堂上老师能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引导学生开展科学探究活动,能做到有扶、有放,真正做到了把学生当作受保护的探究者。教学过程中注重对学生探究方法的指导,比如,先指导全班同学共同讨论制定计划,研究重量对摩擦力的影响,在学生掌握了重量对摩擦力影响的研究方法、具备开展研究的能力之后,再放手让学生开展对其他几个影响因素的研究。 教学中老师注重学生对摩擦力的亲身体验,通过让学生用手压桌面向前推和把手抬起向前推的对比,引导学生认识了摩擦力的特征,并感受到了摩擦力的存在。刘老师的'这些作法有利于学生良好科学素养的培养。 本节课需要用到的实验材料较多,教学中,教师特别注意实验材料的结构性,减少实验材料过多给学生带来的干扰,教学效果很好。 五年级科学《运动与摩擦力》评课稿2 这节课徐老师主要通过引导、观察、讨论、实验操作等一系列活动,让学生感知摩擦力,以下是我的一些想法和感受。 1. 创设对比情境,建立“摩擦”“摩擦力”概念的生长点。 徐老师的教学中,通过ppt展示两双不同的鞋底,唤起学生对生活经验的再现,从而引出摩擦的概念,比较自然。在徐老师的教学中,创设了手在空中左右移动与手在桌上用力左右移动的对比情境,使不可见的“力”直观的呈现在学生面前,再通过用手摩擦的`体验活动,使学生对“摩擦力”的概念的建构有了基础与生长点。 2.关注汇报交流,修正“摩擦力”概念的表述 学生在观察、体验、实验后的汇报交流往往会被老师所忽视或轻视,流于简单陈述。而徐老师关注到学生在表述摩擦力的过程中缺少

2020教科版四年级科学上册第三单元《运动和力》教材分析和学情分析

第三单元《运动和力》教材和学情分析 1.让小车运动起来 【教材简析】 学生在三年级是已经发现有时物体是相对静止的,有时是运动的。那么这样让不同类型的车运动起来,本课的研究就是从这个问题开始的。本课共设计了2个主要活动:一是聚焦环节,调查不同类型的小车动力来源;二是探索环节,用垫圈作为动力,探究拉力大小与小车运动的关系,包括用多大的力能使小车运动起来,用不同大小的力小车的运动速度会有什么变化。从而引导学生认识不同类型的小车用不同的动力类型;而力可以使静止的物体运动起来,也可以使运动的物体静止。 【学情分析】 学生已经见过并体验过各种各样的运动的车辆,也对这些车如何运动起来有一定的了解。在前面的科学学习中,他们初步认识过“力”,初步知道力可以使物体运动起来。但是他们并没有从科学实验的角度研究小车运动与力大小之间的关系。 2.用气球驱动小车 【教材简析】 本课的活动,是帮助学生加深对力和运动关系的理解,指向核心概念“力可以改变物体运动的快慢”的建构。学生从感受气球喷气时所产生的气流和气球的推力开始,体会气流方向和气球运动方向之间的关系;再测试组装的气球小车能行驶多远,用更多的办法使小车行驶得更远,体会改变喷气装置会影响小车的运动速度。这样一方面可以认识“反冲力”,另一方面加深对“力可以改变物体运动的快慢”的理解。 在生活中还有那些反冲力的例子。课文安排了学生在生活中常玩的气球,把气球吹足气,气球怎样运动中展开,然后让学生动手安装一辆喷气小车,让学生

解释气球为什么能推动小车,最后让学生明白了要让静止的物体运动起来,必须对物体用力。要使物体运动的更快必须用更大的力。 【学情分析】 由于本课是关于气球驱动小车的问题,学生在实际生活中经常玩气球,也玩过小车,学生在玩中看到了气球吹足了气以后,会向相反方向运动,部分细心的孩子感受过气球喷出气体的方向和气球运动的方向是相反的,但没有考虑这两者之间的关系,大多数孩子没有注意或考虑过两者之间的关系。在此基础上,提出气球为什么能推动小车的问题,引起学生思考,激发兴趣。还有生活中常见的划船,游泳等。学生会想到这是用力一种相反的力,才使小船前进。所以本课不难理解。 3.用橡皮筋驱动小车 【教材简析】 生活中,不同的车辆可能具有不同的动力驱动方式。在第2课我们学习了用气球喷气产生的反冲力作为动力,本课要学习另一种动力驱动方式,即用橡皮筋作为动力驱动小车轮子转动,轮子再带动整个小车前进。 聚焦板块,教材用一组图片,唤醒学生玩橡皮筋的生活经验,让学生思考“把橡皮筋拉伸后,有什么感觉”,然后提出驱动性问题“我们能用橡皮筋驱动小车吗”,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探索板块有两个活动,第一个活动是引导学生用橡皮筋组装小车,这是为第二个活动作准备的。第二个活动是本课的重点,主要研究小车运动距离与橡皮筋缠绕圈数的关系,实际上,也是研究小车运动状态与橡皮筋产生的弹力之间的关系,是对“运动和力”概念的进一步构建和理解。 研讨板块有两个问题,第一个问题指向了小车动力的来源,第二个问题指向小车行驶远近与其动力大小的关系。通过研讨,学生会认识到橡皮筋缠绕后被拉伸产生的力为小车动物提供了动力,缠绕的圈数越多,产生的弹力越大,小车行驶得越远。 拓展板块,教材呈现了一幅橡皮筋拉长时的照片,引导学生发现,被挂的钩码越多,橡皮筋拉得越长,橡皮筋产生的力越大。

第5课 《运动与摩擦力》教案(教科版小学四年级上册科学第三单元)

教科版小学四年级上册科学第三单元 第5课《运动与摩擦力》教学设计 教学导航 【教材分析】 《运动与摩托力》是四年级上册《运动和力》单元的第5课。教科书呈现了古人用滚木搬运重物的场景,提示学生思考这种运动方式是如何满足人类生产生活的需要的,由此引入本课的研究问题“人们在搬运重物的过程中会产生巨大的摩擦力,怎样才能减小这种摩擦力”。 本课由四部分组成。第一部分“聚焦”环节,认识物体在运动中产生并受到的摩擦力,怎样才能减小这种摩擦力。第二部分“探索”环节,教科书设置了情境,学生通过模拟生活中搬运重物的过程,探索搬运重物时哪种运动方式最省力,也就是比较不同运动方式下的摩擦力大小。这部分包括三个体验活动:第一个活动是测量物体直接滑动受到的摩擦力大小;第二个活动是模仿古人用滚木搬运物体时受到的摩擦力大小情况;第三个活动是给物体装上轮子后,从静止到运动需要克服的摩擦力大小。第三部分“研讨”环节,包含两个问题:第一个问题引导学生比较在不同方式下,物体运动产生的摩擦力情况;第二个问题学生列举生活中需要增大或减小摩擦力的例子。第四部分“拓展”环节,将视野拓宽到交通工具上,持续探索各种交通工具是怎样减小摩擦力的,学生在玩气垫船模型和磁悬浮陀螺的过程中,了解气垫船和磁悬浮列车是怎样减小摩擦力的。 本课主要帮助学生认识到物体在运动过程中会受到摩擦力的阻碍,摩擦力的大小与物体的运动方式有关,对于相同的物体,滚动的摩擦力小,滑动的摩擦力大。 【学情分析】 在学生的生活经验中,对“摩擦力”这个词已经比较熟悉,对物体运动会受到摩擦力的现象也不陌生。但是,对“摩擦力是在什么情况下产生?如何知道摩擦力的大小?如何减小摩擦力?”等问题并没有多做思考,因此本课将以此作为学习的起点。本单元的第1课已为本课的探索情境做了铺垫,第1课主要是研究多大的拉力能使小车运动起来,以及用更大的拉力后,小车运动的快慢会怎样变化,本课将研究重点转移到刚好使物体运动起来的拉力就相当于它受到的摩擦力。学生弄清楚这个知识点后,在后续的“利用垫圈个数表示测量摩擦力大小”

《运动与摩擦力》说课稿、教案、教学设计与同步练习

教科版小学四年级上册《3.5运动与摩擦力》说课稿 【教材分析】 通过前面4节课的学习,学生已经建构起“力可以改变物体运动的快慢,也可以让物体启动或停止”这一概念,认识了反冲力和弹力,还通过弹簧测力计认识到力是有大小和方向的。本节课要研究摩擦力在什么情况下产生,摩擦力大小的测量以及减小摩擦力的方法。 聚焦板块通过呈现古人用滚木搬运重物的场景,引出研究物体在运动中产生并受到摩擦力,以及如何减小摩擦力的问题。 探索板块,主要是模拟生活中的真实情境,引导学生通过模拟搬运重物来体验,并用垫圈的个数来表示摩擦力的大小,比较不同运动方式下摩擦力大小的不同。 通过研讨活动,学生通过实验数据判断哪种运动方式最省力,并利用所学科学科学原理来解释现实中的问题。 拓展板块,通过介绍气垫船和磁悬浮列车减小摩擦力的原理,以及气垫船模型和磁悬浮陀螺的制作,进一步引导学生认识摩擦力,将视野拓宽到现代各种交通工具上。 【学情分析】 在学生的生活经验中,他们对摩擦这个词已经比较熟悉了,对物体运动会受到摩擦力的现象也是熟悉的,但是,对“摩擦力是在什么情况下产生的?摩擦力的大小怎样知道?如何能减小摩擦力?”等问题并没有进行过太多的思考,这也成为本课学习的起点。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目标 1.一个物体在另一个物体表面运动时,接触面会发生摩擦,产生摩擦力。 2.摩擦力是有大小的,物体由静止变成运动时需要克服摩擦力。 3.摩擦力的大小与物体的运动方式有关,一般滚动时所受到的摩擦力小,滑动时所受到的摩擦力大。 科学探究目标 1.会用垫圈数表示摩擦力的大小,并对比不同运动方式下的测量结果。 2.摩擦力是有大小的,物体由静止变成运动时需要克服摩擦力。 3.摩擦力的大小与物体的运动方式有关,一般滚动时所受到的摩擦力小,滑动时所受到的摩擦力大。 科学态度目标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