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交易费用:经济社会的摩擦力

幻灯片1

第一章交易费用:经济社会的

摩擦力

幻灯片2

一、交易费用与“制度重要”命题

为了便于理解,我们可以借用在绪论中介绍的诺斯关于制度的分类来引出交易费用问题。在诺斯看来,制度分为:正式约束、非正式约束和实施特征。

幻灯片3

把实施特征也视为制度的构成部分,体现了这样一个基本观念:制度是怎样的,不仅要看它规定了什么样的规则约束,还要看这些规则约束是如何实施和运行的。

幻灯片4

可见,新制度经济学家强调这样一个简单的事实:用于制度执行的努力是不可或缺的,社会总是要消耗一些人力和物力来保证制度的执行。制度安排的好一些,执行这一制度所消耗的人力和物力少一些,就会节约社会运行成本,提高资源配置的效率。

幻灯片5

因此,从这个角度看,制度安排不再是可有可无、无关紧要的,而成为影响社会资源配置效率的重要因素。相应的,要研究资源配置效率的高低,制度分析就变得不可或缺。

幻灯片6

要研究真实世界,必须承认“交易费用大于零”的基本事实,将经济学引入到存在摩擦力的真实世界中来,在这个真实的世界中,出于节约交易费用的需要,制度安排显得非常重要。

幻灯片7

那么交易费用到底是什么?为什么会用交易费用代指执行制度所消耗的社会成本?交易费用大于零会导致经济学研究方法出现哪些变化?如何使用交易费用分析法来研究这个真实世界?

幻灯片8

第二节交易:经济行为的基本单位

要了解什么是交易费用,首先要认识什么是交易。新制度经济学基本接受了康芒斯的观点,将交易视为人与人之间经济行为的基本单位。

幻灯片9

一、什么是交易

交易的概念相当复杂,不同的学者有着不同的观点。

幻灯片10

古希腊思想家亚里士多德是较早使用“交易”概念并对它的功能及其类型加以分析的人。他在其《政治学》中将“交易”视为三种“致富技术”(畜牧业、交易和矿冶、木材采伐)之一。“交易”又可以分为三种:商业交易(包括海上贸易、陆上贸易和当地贸易);贷款取利,即金融交易或货币交易;雇佣制度或劳动力交易。

幻灯片11

康芒斯认为,“交易”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所有权的转移,是个人与个人之间对物的所有权的让与和取得,而不是人类与自然的关系。在康芒斯那里,“交易”概念与以往经济学的“生产”概念相对应。“生产”是人与自然的关系,“交易”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生产”活动与“交易”活动共同构成了人类的全部经济活动。交易被作为分析人与人之间经济活动的基本单位。

幻灯片12

科斯也以“交易”作为分析的基本单位,并突出地强调了交易关系作为法律上的所有权转让制度的意义,这显然是对康芒斯观点的继承。然而,科斯的“交易”的概念及其研究的思路又与康芒斯有着较大的不同:一种被科斯本人认可的看法是,科斯所讲的“交易”,在多数场合是指较狭义的市场交换或市场交易。

幻灯片13

新制度经济学的交易概念基本上继承了康芒斯的观点,把产权作为交易的对象,同时强调交易所反映的是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我们这样界定交易的概念:交易是经济主体之间所发生的产权的转让。对于这一概念需要做如下解释:

幻灯片14

第一,交易是以产权为对象的,这是新制度经济学与新古典经济学的根本区别之一。在新古典经济学的分析框架中,所分析的是具体的有形或无形的物品的最优配置问题,而新制度经济学则将最优配置原则应用于更为细致的,关于这些物品使用的财产权利,即产权。

幻灯片15

如果说物品的交换及其交换关系所构成的市场是新古典经济学分析资源最优配置问题的基本工具,那么新制度经济学的分析则要细致到以产权为对象的交易行为,从而以更细致的分析来弥补和修正新古典经济学的分析框架。

幻灯片16

第二,作为交易对象的产权,可以是附着于同一物品上的整束权利,也可以是一部分产权构成的一束权利,甚至是某一项产权。

幻灯片17

第三,产权的交易可以是以货币为媒介,也可以采取以产权换产权的直接贸易的形式。

幻灯片18

第四,交易的过程比较复杂。首先,交易的对象产权往往不再满足新古典经济学的同质性假设。

幻灯片19

其次,产权的转让过程也相对复杂:既然产权往往不满足新古典经济学的同质性假设,那么,在产权的转让过程中交易双方需要对产权的价值进行仔细分析;产权交易的时间跨度也相对较大,这无疑也增加了交易的难度。

幻灯片20

因此,新古典经济学对交易过程的理想化、简单化的抽象可以适用于这些特例;而当我们要讨论产权的转让问题时,就不可能再拘泥于这样的特例了。

幻灯片21

显然,我们这里所讲的交易的概念与一般的市场交易概念不同,这一概念也是新制度经济学基本观点的综合。

幻灯片22

二、交易的维度

交易过程的复杂程度要视交易的具体特征不同而各有差异。那么,影响交易复杂程度的变量又是哪些呢?为了进一步回答这一问题,有必要介绍威廉姆森关于交易的维度理论。

幻灯片23

威廉姆森为了进一步区分具体各项交易之间的差异,以交易中的资产专用性、不确定性程度和交易频率为维度对交易进行比较,区分不同的交易。这一区分有利于更为细致地把握不同交易的复杂程度,也为进一步深入分析交易费用问题提供了基础。

幻灯片24

交易的第一个维度是资产专用性。资产专用性【这个定义似乎是专用性资产】指的是为支持某项特殊交易而进行的耐久性投资所形成的资产,一旦形成便很难转移到其它用途上。

幻灯片25

威廉姆森认为,造成资产专用性的因素可分为三类:一是资产本身的专用性,如特殊设计只能加工某种原料的设备;二是资产地理区位的专用性,如为了节省运输费用,加工设备一般坐落在原料产地附近,一旦建成,移动较为困难;

幻灯片26

三是人力资本专用性,如果工作只需要低技术劳力,不须专门训练,这些人力资本就无专用性可言,但是,如果一个雇员在某一企业工作积累了对该企业运行的丰富经验,他的技术经验是特定于该企业或该行业的,其人力资本的专用性就会很高。

幻灯片27

对于企业来说,重新训练一个这样的雇员可能要花费很多的时间和费用;对于雇员个人来说,他的经验也未必适合于别的企业,因而维持长期的雇佣关系对于企业和雇员均有好处。资产专用性实际上是测量某一资产对交易的依赖性。

幻灯片28

交易的第二个维度是交易的不确定性

一般认为,在交易过程中,交易双方既要面临来自环境的不确定性,还要面临来自交易双方行为的不确定性。

幻灯片29

交易的第三个维度是交易的频率,它在时间的连续性上表现了交易的状况。交易频率可分为一次、数次和经常三类。交易发生的频率是影响交易的成本和收益的一个重要因素。它对组织制度的选择也有重要影响。主要体现在设立某种治理结构的费用能否得到补偿,频率越高,交易的治理结构的费用越容易得到补偿。

幻灯片30

总之,威廉姆森将资产专用性、不确定性、交易频率作为描述交易的基本方面,在此基础上分析根据交易的特性有区别地使用的各种不同治理结构。

幻灯片31

三、交易的类别

依照不同的标准可以对交易进行不同的分类,很多学者提出了各自不同的分类标准,我们介绍几类常见的分类标准,这些分类标准对于相关理论的学习也有一定的基础性意义。

幻灯片32

1、康芒斯的分类

康芒斯把交易分为三类:(1)买卖的交易(Bargaining transaction),即法律上平等的人们之间自愿的交换关系,主要表现为市场上人们之间平等的竞争性买卖关系。(2)管理的交易(Managerial transaction),即长期合约规定的上下级之间的不平等交易,主要表现为企业内上下级之间的命令与服从关系。

幻灯片33

(3)限额的交易(Rationing transaction),这也是一种上级对下级的关系,只是上级是一个集体的上级或它的正式代表如政府、董事会,主要表现为政府对个人的关系。

幻灯片34

2、诺斯的分类

诺斯(1990)认为,交易主要有两种形式:人格化交易与非人格化交易。人格化交易是建立在个人之间相互了解基础上的交易。

幻灯片35

在这种交易形式中,交易在彼此熟悉的当事人之间重复进行,买和卖都几乎同时发生,当事人之间拥有对方的完全信息,彼此之间的利益也依赖于这种稳定的伙伴关系,因而不需要建立正式的制度规则来约束人们的交易行为.

幻灯片36

而在非人格化交易形式中,由于专业化和分工的发展,交易对象有着广泛的选择范围,当事人之间的信息是不完全的、不对称的,交易也往往是一次性的,交易过程中各种机会主义行

为必然出现。为避免专业化与分工发展所带来的好处被过高的交易费用所抵消,在一个非人格化的交易世界里,必须建立正式的制度规则来约束人们的交易行为。

幻灯片37

3、内部交易与外部交易

要了解内部交易与外部交易的区别,首先要了解组织概念:组织是由成员构成的,遵守一定规则运行的,并以一个整体来参与相关规则的机构。

幻灯片38

内部交易是指组织内部成员间依照组织内的规则而进行的交易;外部交易是指除内部交易外的其他交易,包括组织以一个整体参加的与其他组织或个人的交易,或组织内成员与组织外的组织或成员之间的交易,或组织内成员间进行的与组织内规则无关的交易。

幻灯片39

4、产品的交易与要素的交易

依照新古典经济学中产品市场与要素市场的划分,以劳动力、土地和资本为交易对象的交易是这些要素市场上不同于一般商品交易的要素交易。

幻灯片40

四、交易是经济活动的基本单位

新古典经济学的注意力集中于人的生产活动,而新制度经济学则注重考察交易活动。但是,将交易作为经济分析的基本单位并非科斯等新制度经济学家们的首创,而是早期制度经济学家康芒斯的贡献。

幻灯片41

沿着新制度经济学的基本逻辑关系来看,交易是产权实现最优配置的关键途径。只有当产权在不同经济主体之间的转让成为可能的条件下,才能够通过出价最高者获得的交易原则,实现产权配置的效率与最优化。因此,交易能否顺利进行,即交易的效率高低直接决定着经济运行的最终效率。

幻灯片42

新古典经济学之所以可以得出市场经济“完美无缺”的结论,其基本假设之一就是假设交易永远都会以最高的效率瞬间顺利实现。新制度经济学的分析则需要打破这一假设,通过对交易的效率高低的分析,来具体分析不同的制度安排的优劣,从而将制度这个外生变量内化到经济分析中来。

幻灯片43

第三节什么是交易费用

一般认为最早提出交易费用概念并将其应用于经济分析的经济学家是科斯。科斯本人也一直认为《企业的性质》对经济学最重要的贡献是“明确地将交易费用概念引入经济分析”,

幻灯片44

但是,事实上,在《企业的性质》一文里,他并没有明确提出交易费用概念,更不要说给出严格的交易费用定义。循着对“交易”的直观理解,他只是一般性地列举了“市场交易”的成本(即使用价格机制的成本)所包括的一些项目。

幻灯片45

依据其考虑的角度不同,交易费用的定义基本上可以概括为以下三个不同角度的理解。

幻灯片46

一、交易的费用

交易费用,顾名思义就是进行交易活动所需的费用,即经济主体之间为进行产权的转让所需的费用。对于这一理解,需要做如下解释:

幻灯片47

1、交易是产权的转让,那么交易费用就是为实现产权转让所需付出的一系列费用。这些费用并不仅仅形成于产权的转让过程之中,为产权转让所做的准备以及为保证产权转让顺利进行所支付的费用,也是交易费用的构成部分。

幻灯片48

2、交易有各种分类,而无论哪种交易都会或多或少的形成交易费用。与交易的分类相对应,内部交易与外部交易、要素交易与产品交易都有其相应的交易费用,而各类交易的交易费用的高低则是衡量不同交易效率高低的关键变量。

幻灯片49

值得注意的是,在内部交易的交易费用低于外部交易的交易费用的情况下,外部交易的内部化就会出现。可见,依据对交易的几种分类,各类交易的交易费用也互有差异,而不同交易形式之间的相互替代关系则取决于在功能相同的前提下,其交易费用的高低。

幻灯片50

3、既然交易作为经济运行的基本单位,是广泛在的;而各类交易都有其交易费用,那么,交易费用也是普遍存在的。交易费用的高低直接决定着经济系统的运行效率。

幻灯片51

因此,交易费用也是一个具有普遍意义的概念,而且对于制度的效率分析具有意义。一些学者将交易费用直接定义为“经济系统运行的费用”,也体现了这一点。因此,广泛存在的交易费用也被当成是现实经济世界中的“摩擦力”。

幻灯片52

4、交易费用概念中的“费用”,可理解为机会成本,也可以区分为固定成本与可变成本。

幻灯片53

从机会成本的角度看,交易费用应当理解为交易所耗用的资源,如经济主体为搜集信息、进

行谈判、维护契约等花费时间与各类物品,应用于其他用途所能带来的各项可能的收益中的最高水平。而每次交易都需重新支付的,随着交易的次数增加而相应增长的费用,可以理解为交易费用中的可变部分。

幻灯片54

二、交易各阶段的费用

在交易费用概念上,新制度经济学家一般也倾向于从交易过程的角度将交易分为不同阶段,而将交易费用定义为交易的不同阶段所发生的各项费用的总和。

幻灯片55

交易的过程需要通过达成相应的契约来实现。而以契约为参照,可以将交易费用分为:谈判前的准备阶段的费用,谈判与契约签订的费用以及契约签订后执行契约的费用。

幻灯片56

第一,谈判前的准备阶段的费用,主要是发布、搜集和分析信息的费用。如搜集商品信息,比较同类商品价格的费用,寻找交易伙伴的费用,宣传商品的有关信息的费用、以及分析相关市场信息的费用等。

幻灯片57

而这些费用一旦形成,则要分担在相应的数次交易之中。在交易未出现变更或违约的情况下,一般也不需再追加这种准备阶段的费用。所以这种费用一般来说体现为交易关系确定后,在交易关系破裂前的一系列交易的固定成本部分。

幻灯片58

第二,谈判与契约签订的费用,主要是交易各方讨价还价的费用,契约的设计与签订所需的法律和技术等相关服务所形成的费用,及相应文本的费用等。

幻灯片59

一项长期契约的谈判与签约费用一般要高于一项短期契约的相应费用;而只要这项长期契约所形成的长期交易的交易费用,低于其所替代的多项短期契约所形成的短期交易的交易费用之和,签订长期契约就是可行的。

幻灯片60

第三,契约执行的费用,主要是就契约中未明确规定的问题进行协调的费用,为防范出现违约等行为而付出的费用,以及解决纠纷所形成的费用等。

幻灯片61

这些费用往往是对应于某项具体的交易而言的,而其费用的高低则有较大的不确定性。显然,长期契约的执行费用要高,而只要其各项费用的总和低于其所替代的多项短期交易的交易费用,那么采取签订长期契约的方式,以一项长期交易替代多项短期交易就是合适的。

幻灯片62

在1991年接受诺贝尔经济学奖的演讲中,科斯简短地总结到:谈判要进行,契约要签订,

监督要实行,解决纠纷的安排要设立,等等,这些费用后来被称为交易费用。即交易费用是谈判、签约及履行合同的费用。

幻灯片63

科斯1991年的概括实际上反映了70年代之后西方新制度经济学的一种理论倾向:将契约视为交易的架构,把组织制度问题视为契约问题,从契约角度认识交易费用。

幻灯片64

威廉姆森从契约的角度出发,交易费用可分为“事前的”和“事后的”两类。所谓事前交易费用是指起草、谈判、保证落实某种契约的成本,也就是达成合同的成本;所谓事后交易费用是指契约签订之后发生的成本,它可以有许多形式:

幻灯片65

相简单地说,交易过程存在三个不同的连续阶段,与此相对应,也存在交易费用的三种不同类型:寻求和信息费用,讨价还价和决策费用,监督和执行费用。

幻灯片66

以契约为参照,将交易过程分为不同阶段,从而讨论各阶段发生的交易费用是新制度经济学在交易费用构成问题上的一个共识。

幻灯片67

三、制度的运行费用和经济社会的摩擦力

如果把交易视为人类经济活动的基本单位,那么制度则是一系列交易中的规则体系。

幻灯片68

交易费用概念,从宏观上,从整个社会经济系统的层面上来讲,也可以理解为制度的费用。

幻灯片69

从制度费用的角度来看,交易费用应包括制度的确立或制订费用、制度的运转或实施的费用,制度的监督或维护的费用(违反制度的惩罚等),以及制度变革的费用。

幻灯片70

总之,在广义上,新制度经济学把交易费用包括所有与制度或组织的建立或变迁,和制度或组织的使用有关的费用。

幻灯片71

第四节交易费用分析法

新制度经济学家往往间接的估算交易费用的大小,或者对不同制度和组织之间的交易费用进行“比较分析”。

幻灯片72

比较分析法部分地克服了“度量困难”对于交易费用分析法消极影响,确立了交易费用分析法的方法论基础地位。以比较分析方法为基础,结合影响交易费用大小的相关因素,就可以就不同制度和组织的效率情况进行针对性研究,为讨论“摩擦力大于零”的“真实世界”提供了具有操作性的分析方法。

幻灯片73

一、交易费用的度量困难与间接估算

准确度量交易费用的困难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交易费用概念的模糊。新制度经济学界尚未形成一个得到广泛接受的交易费用概念;对交易费用的外延没有一个统一的看法。

幻灯片74

第二,度量的困难。与新古典经济学所研究的商品贸易不同,交易概念所包含的范围较广,很多费用难以具体衡量。

幻灯片75

准确度量的困难,使得新制度经济学开始就交易费用的大小进行间接的估算。

间接的估算是指通过交易过程中相关服务组织和个人的收费水平,来测算交易过程中,交易者为交易所支付的费用。

幻灯片76

但这种分析往往以所能获得的有限的信息为基础,在前提假定中忽视了很多重要变量的作用。因此,相关结果并不令人信服,而且,这种分析往往也只能局限于一些特定领域,不具有普遍性。

幻灯片77

二、交易费用的比较分析法

如果交易费用无从度量,那么,如何以交易费用为基础来分析资源配置效率,如何判断不同制度的效率水平呢?准确度量交易费用的困难和间接估算的随意性与特殊性,为交易费用理论的应用设置了明显的障碍。

幻灯片78

所谓交易费用的“比较分析”方法是指,研究交易费用的大小,其目的在于分析不同制度或组织的效率水平,因此,只要能够就不同制度或组织环境下交易费用的大小进行比较就可以了,而无需详细具体的分别计算出不同制度或组织环境下的交易费用的准确值。

幻灯片79

以这一观点为基础,可以进一步分析,在其他方面相同的条件下,只要某一方面的特点,能够使特定的制度或组织具有其他制度或组织所不具有的“节约交易费用”的特征,那么这一特定的组织与制度就是更有效率的。

幻灯片80

因此,对不同制度之间或组织之间的比较分析,只需将关注点放在其特定的差异上,进一步分析这些差异所导致的各自交易费用水平的差异。显然,这一观点,不但使得交易费用可以

直接用于制度比较分析,也使得交易费用理论的应用更为灵活而贴近现实。正是基于这一方法论思想,威廉姆森构建了交易费用经济学和新组织理论的基本框架。

幻灯片81

三、影响交易费用的因素

以“比较分析”法研究不同制度和组织之间的交易费用和效率情况,需要了解影响交易费用大小的相关因素,只有结合这些因素,才能就不同制度和组织之间交易费用的大小做出较为全面的“比较分析”。

幻灯片82

威廉姆森把影响交易费用的因素分为两类:人的因素与交易因素。

幻灯片83

1.人的因素

影响交易费用大小的因素,也是影响资源配置效率高低的因素。新制度经济学关于人的基本假设也是影响交易费用大小的基本因素

幻灯片84

第一,不完全信息。在不完全信息假设的前提下,交易双方不可能具有获得其所需的所有信息的完全能力;交易双方所获得的信息可能不相等,即存在信息不对称问题。

幻灯片85

为了能够协调双方在将来可能出现的分歧,必须进行适当的安排,从而必然形成相应的交易费用。

幻灯片86

第二,有限理性。在有限理性假设前提下,人们只有有限地处理和分析信息的能力。

幻灯片87

在完全信息和完全理性的前提下,无需讨论交易费用:满足了这两点假设,交易双方都对与交易有关的所有信息完全了解,从而也明确知道在这种情况下,怎样做是自己最好的选择,怎样安排才能获得与自己同样聪明的对方的同意。

幻灯片88

第三,机会主义。不完全信息和有限理性,之所以会给交易双方带来相应的麻烦,很大程度上就是因为机会主义的存在。

幻灯片89

如果交易的各方都善良诚恳,绝不吞食别人的利益,绝不损人利已;那么即使在信息不对称的条件下,处于信息优势的一方,也会公布相关信息,而不会以此来争得相关收益。

幻灯片90

2.交易的因素

就具体某一项交易来讲,视交易的维度即交易的资产专用性大小、交易的不确定性大小和交

易的频率高低的不同,以及交易参与者的多少,交易费用也会有所差异。

幻灯片91

第一,资产专用性。资产专用性越强,其所有者对交易的依赖性越强,越有可能被交易伙伴的事后机会主义行为所损害,资产专用性程度越高,事后被“要挟”(hold—up)的可能性越大,交易费用也就越高。

幻灯片92

第二,不确定性。不管是市场的不确定性还是经济主体行为的不确定性都会使得交易双方为避免由此造成的损失而增加契约的复杂程度。不确定性的存在,使得谈判的成本、签约和履约的成本都会随之增加。

幻灯片93

第三,交易的频率。交易发生的频率对交易费用的影响主要表现在,经常发生的交易较一次性交易,更容易补偿交易的治理结构的确立和运行的成本,相对降低交易费用。即交易成本中的固定成本可以分摊给更多次的交易。

幻灯片94

第四,竞争对手数目。潜在的交易对手的数目,也是影响交易费用的一个重要因素。

幻灯片95

四、“真实世界”的制度分析

交易费用概念是对新古典经济学资源配置原则的质疑。无论是假定交易瞬间完成还是假设完全信息、完全理性,以及忽略机会主义行为,新古典经济学都在实际上排斥了交易费用,或者说假设交易费用为零。

幻灯片96

交易费用大于零的基本前提下,制度的优劣直接影响交易费用的大小,因此直接影响资源配置效率,从而证明了“制度重要”命题的正确性,为制度分析提供了前提,也将制度分析纳入到了新古典经济学资源配置的分析框架之中。

幻灯片97

进一步分析和比较不同制度的效率,又需要分析具体制度环境下的资源配置的效率与交易费用节约的程度。可见,将交易费用作为制度分析的核心概念并不为过。

经济学基础第一章

点弹性:弧弹性:

两种商品的价格同比例同方向变化,会使预算线平移。 两种商品的价格,以及收入都同比例同方向变化,预算线不动。 三、消费者均衡和需求曲线 (一)消费者均衡 掌握消费者均衡的含义:实现效用最大化。满足效用最大化的商品组合必定位于预算线与无差异曲线相切的切点上。 掌握消费者效用最大化的均衡条件:两种商品边际替代率等于两种商品的价格比。 MRS=P1/P2 (二)消费者需求曲线 消费者均衡的实现是以三个条件为前提的:偏好不变、收入不变和价格不变。 价格-消费曲线(PCC)表示消费者偏好和收入不变时,与一种商品价格变化相联系的两种商品在不同价格下的效用最大化的各种组合。 需求曲线之所以向右下方倾斜,是因为价格的变化具有两种效应。掌握价格变动的两种效应:收入效应和替代效应。 了解正常物品和低档物品收入效应、替代效应与价格之间的关系。 第三章生产和成本理论 一、生产者的组织形式和企业理论 (一)生产者及其组织形式 掌握生产者的组织形式:个人企业、合伙制企业和公司制企业。 掌握生产者的基本假设:生产者或企业的目标是追求利润最大化。 (二)企业形成的理论 掌握科斯的企业理论:交易成本的节约是企业存在的根本原因,即企业是市场交易费用节约的产物。 二、生产函数和生产曲线 (一)生产及相关概念 生产要素一般被划分为劳动、资本、土地和企业家才能四种类型。 (二)掌握生产函数 最大产量与投入要素之间的函数关系。 (三)一种可变要素的生产函数及其曲线 1.一种可变要素的生产函数(短期生产函数): Q=f(L,) 2.熟悉总产量、平均产量和边际产量的定义,能够根据给出的数据进行计算 3.总产量、平均产量和边际产量曲线及其位置关系 (1)边际产量先递增,后递减 掌握边际产量递减规律:在技术水平和其他投入保持不变的条件下,连续追加一种生产要素的投入量,总是存在着一个临界点,在这一点之前,边际产量递增,超过这一点之后,边际产量将出现递减的趋势,直到出现负值。 (2)总产量曲线的图形 总产量曲线先以递增的速度上升,后以递减的速度上升,总产量达到最大值后下降。 MP>0时,TP上升; MP=0,TP最大;MP<0时,TP下降。 (3)平均产量曲线的图形 MP曲线与AP曲线交于AP曲线的最高点。 (四)规模报酬 规模报酬也称规模收益,研究的是企业的长期生产决策问题。 根据生产规模和产量的变化比例的比较,可以将规模报酬分为三类: (1)规模报酬不变 (2)规模报酬递增

中级经济师商业-第一章商品流通原理知识点

第一章商品流通原理 知识点:商品流通及其作用 ◆商品流通的概念 它与生产过程一起共同构成社会再生产过程的有机整体,并保证社会再生产过程的连续进行和正常循环。此过程的两个阶段是买和卖。流通是再生产过程的中介,是连接生产和消费的媒介要素。 ◆商品交换从原始社会末期开始出现,经过奴隶社会、封建社会后得到进一步的发展,进入资本主义社会后,发展到它的最高阶段,这时,进入流通过程的商品包罗万象、流通过程成为实现价值的必经过程。 ◆商品流通过程定义:商品从生产领域向消费领域运动的经济过程。 ◆商品流通过程两个方面: (1)动态过程; (2)是价值运动和使用价值运动的统一。 ◆商品流通过程两个阶段: ◆商品流通的作用 1、制约生产 (1)生产决定流通 生产的社会分工是交换产生和发展的必要条件; 生产方式的性质决定流通的性质; 生产发展的规模和结构决定流通的深度和广度。 (2)流通对生产有影响和制约作用 主要表现在流通对社会生产中分工协作关系的维持上; 商品交换的规模和范围影响生产发展的规模和速度。

2、实现分配 流通对分配具有能动作用。 (1)分配的实现有赖于流通。 (2)流通的方式、规模和结构对分配的方式、数量和结构具有影响作用。 (3)流通能对分配结构产生调节作用。 3、实现消费 流通是消费实现的必要前提,实现消费是整个社会再生产运行的一个最终目标。流通能扩大消费的规模。 知识点:商品流通功能 ——由流通运行内在要素的相互作用决定 ——流通对生产过程起反作用、决定性作用 ——对社会再生产的速度、比例、结构、社会经济效益起调节作用 1、实现功能 实现商品价值和使用价值的唯一途径 2、中介功能 联系生产与消费 3、调节功能 有效调节社会再生产 【例题·单选题】以货币为媒介的商品交换过程被称为()。 A.商品实体运动 B.商品价值运动 C.商品增值运动 D.商品流通 『正确答案』D 『答案解析』本题考查商品流通的概念。商品流通是指以货币为媒介的商品交换过程。 【例题·单选题】社会再生产环节中,()是连接生产和消费的中介。 A.分配 B.储存 C.流通

金融学教案

金融学教案

辽东学院经济学院 教案 学院(部、中心) _ 经济学院___________ 系(部) __ 金融____________ 课程名称 __ 金融学____________ 授课对象金融学本科生 __ 授课教师 __ _ 王昊____________ 职称职务 ___ _讲师____________ 使用教材 _《金融学》高等教育出版社 辽东学院经济学院制

二OO八年三月金融学课程教案 授课时间第一周周一 第二大节 课时安 排 2学时 授课题目(教学章、节): 课程体系介绍 第一章货币与信用 第一节货币的起源与职能 第二节货币制度 货币制度及其构成要素 教学目的、要求(分掌握、熟悉、了解三个层次):课程体系介绍(掌握) 目的:旨在激发同学们学习金融学的兴趣,兴趣是促使学生自学、拓宽知识深度的源动力。 第一章货币与信用 目的:在现代社会中,人们的商品经济活动离不开金融活动,而现代金融活动的背后归根结底还是货币运行和信用关系的问题。因此,我们完全可以用货币经济或信用经济来概括我们所处的经济时代。本章主要介绍货币与信用的相关知识,为以后各章的学习打下

一定的基础。 第一节货币的起源与职能 (了解货币的起源理论,货币的起源由于在《政治经济学》中学过故略讲;掌握货币的职能) 第二节货币制度 (掌握) 一、货币制度及其构成要素 教学内容(包括基本内容、重点、难点): 课程体系介绍: 概括金融学知识要点、金融理论解决实质问题的意义。 第一章的一、二节内容: 基本内容:讲述马克思的货币起源说,货币的职能;货币制度的发展;现代经济社会中信用的含义和经济职能 重点:讲述货币制度的发展;现代经济社会中信用的含义和经济职能 难点:理解和把握货币的本质,货币支付手段职能作用的两面性, 第一节货币的起源与职能 一、货币起源理论 (一)古代的货币起源说

《经济社会学》复习纲要

《经济社会学》复习纲要 1、经济社会学的名称 1)经济社会学的英文名是economic sociology.最早把经济社会学作为一门学科名称记录在册的是涂尔干于1896年创办的法国《社会学年鉴》,将社会学划分为七个学科分支:普通社会学、宗教社会学、法律和道德社会学、犯罪社会学、经济社会学、人口社会学和美学社会学。 2)自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新经济社会学”的使用频率开始逐渐增加,格兰诺维特把社会网络分析方法引入到经济社会学的研究中。 2、学科定义 1)作为一门学科正式确立是以1956年帕森斯和斯梅尔瑟《经济与社会》一书为标志。 2)斯梅尔瑟在为《国际社会科学百科全书》撰写“经济与社会”词条时,将经济社会学划分为微观、中观和宏观三层次,分别对应于经济行为、经济结构和经济体系来研究3)经济社会学——就是运用社会学的理论和方法来研究经济行为、经济结构和经济体系的一门学科,对应于研究对象在经济行为、经济结构和经济体系上的分别,可划分为微观经济社会学、中观经济社会学和宏观经济社会学。 4)三个核心主题:A经济行动是社会行动的一种形式 B经济行动是在社会中定位的 C经济社会是社会建构 3、新制度经济学 (1)周长城在《经济社会学》一书中重新划分了经济社会学的三个发展阶段。 第一阶段:1890—1930;第二阶段:20世纪50年代 第三阶段:20世纪70年代以后 (2)新制度经济学的兴起——新经济社会学的出现(嵌入性、社会网络分析方法、理性选择理论等)。新制度经济学是一个侧重于交易成本的经济学研究领域,交易成本是指在建立商品交易过程中,没有被易主而损耗掉的成本,譬如讨价还价花去的精力与时间,为防止受骗而采取的保险措施等,这些举动花费的成本都是交易成本,因为其范围涵盖太广泛,至今具体的定义仍有很多说法。 (3)冈纳?缪尔达尔——“新制度经济学派”创始人,提出经济学者分析一国的经济发展过程时不宜将该国的历史源流、政治文化与意识形态、经济结构与活动水平、社会阶层与社会组织等各项非经济因素视为孤立变数,而应将彼此相互依存的关系列入考虑之后再行研究才有意义;他还提出“社会过程理论”,认为经济关系变化与发展过程是社会关系变化与发展过程的一部分,是科技进步及其诱发的文化、社会与经济等因素所共同孕育而成。

精选-袁庆明著《新制度经济学教程》课后章节练习题及参考答案

《新制度经济学教程》(袁庆明著,2011年版) 课后思考与练习题参考答案 第一章导论 二、单项选择题 BBBCDCB 三、判断说明题 1.错。人还有机会主义的一面,这一点斯密没有看到。如果人人都是机会主义者,市场机制不一定能把人们增加自己利益的行动引导到增加社会福利的方向上来。 2.错。新制度经济学与旧制度经济学的“内核”不同,前者强调均衡与理性选择,后者的核心是演化和演进观,所以它们不是“修正”关系。 3.对。新制度经济学没有抛弃新古典经济学的“硬核”,即新古典经济学的均衡观、理性选择观等。 •五、案例分析 • 1.答:(1)常言道,好的制度使坏人变好,坏的制度使好人变坏。该制度扭曲了人的行为,使人们为了一点私利不惜视人类神圣的爱情、婚姻为儿戏,说明该制度存在严重缺陷。 (2)说明人都是追求私利的。任何制度下的人都是经济人,制度设计要立足于人的经济人本性。 2.答:(1)反设事实方法,也就是对历史事实和某种特定的状态的假设,假设某一条件与事实相反,经济将会如何发展?(2)学术研究不能过于迷信既有的理论,要注重从实际出发、从事实出发展开深入的研究。 第二章交易费用理论 二、单项选择题 CBACCBA 三、判断说明题 1.答:错。随着市场范围的扩大,交易费用会上升,它会阻碍分工和专业化程度的提高。 2.答。错。高额的交易费用并非总是具有不利的影响。对于有害的交易,如毒品交易、走私交易、野生保护动物交易、赌博交易等等,政府通过严厉的打击,以提高其交易费用,则具有减少和阻止有害交易发生的积极作用。 3.答:对。有些技术进步会降低交易的信息费用,但有些技术进步会使商品更复杂,增加了解商品属性的交易费用。 •五、案例分析 1.答:(1)这一国宝级金锭的买卖的交易费用主要是信息费用和谈判费用。国宝卖成了“白菜价”,即买者没有得到其真实价值,是交易费用高昂的结果。(2)影响这一国宝级金锭的买卖的交易费用的因素有:商品的多维属性、信息不对称、交易频率低和机会主义。 2.答:(1)机会主义行为;(2)技术进步和制度创新是降低交易费用的两大力量。本例中,收银机的发明属于技术进步,它降低了企业内部监督费用,属于交易费用的一种。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 名词解释 第一章 一、价格机制:指由供求决定价格,价格信号引导资源配置,配置的结果又反馈 到供求的循环作用的过程。 二、供求机制:(课本定义)指的是供给与需求之间所具有的内在联系和动态平 衡机制,并最终使价格区域均衡的规律性。 (MBA智库的定义)供求机制是调节市场供给与需求矛盾,使之趋于均衡的机制。 供求机制是指商品的供求关系与价格、竞争等因素之间相互制约和联系而发挥作用的机制。供求关系受价格和竞争等因素的影响,而供求关系的变动,又能引起价格的变动和竞争的开展。 三、简述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 市场经济是以自由价格为信号,以分散决策、自由竞争为特点,通过产权清晰的经济个体在趋利动机下的资源交易来完成的资源配置方式。其基本特征是产权明晰,经济决策高度分散。由一只“看不见的手”指引,资源的配置和利用通过自由竞争市场中的价格机制来解决。但这种体制的缺点是不能很好的解决资源利用问题,经常出现繁荣与萧条的周期性波动,并且人与人之间财富和收入的差异太大,有失社会公平。 四、试述供求机制调节资源配置的具体方式 所谓供求机制,指的是供给与需求之间所具有的内在联系和动态平衡机制,并最终使价格趋于均衡的规律性。具体地说,调节供求关系的方式有两种:数量调节和价格调节。这两种调节机制促使厂商向社会提供适用、适量的各类产品,并使供求关系最终趋于平衡,这就是供求机制。 具体方式:1.数量调节,也称供给调节。当商品供过于求时,厂商会主动调减生产,关停一部分生产线,乃至推出这一生产领域,即通过关停并转,减小对这一产品的社会总供给量;当商品供不应求时,厂商会主动增大生产量,通过满负荷工作、扩大投资、吸引其他企业进来等来增加这一产品的总供给量。因此,厂商的数量调节使供求关系趋于平衡。 2.价格调节,也称需求调节。由于供求关系的变化往往体现为价格的变化,在供过于求是,生产者未销售产品展开激烈竞争,价格就会下跌,导致市场需求增加;在供不应求时,购买者在市场上竞相购买商品,从而引起价格上涨,导致市场需求减少。因此,价格变动使供求关系最终趋于平衡。但是,由于受到多种因素变化的影响,这种平衡只是暂时的、总体上的,平衡是相对的,不平衡是绝对的。 五、风险机制的作用及其条件 作用:第一,风险机制迫使企业不断提高风险管理能力,通过风险控制、风险隔离、风险组合灯管理创新,不断增强企业在风险环境中的生存能力、预警能力

2020年智慧树知道网课《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天津财经大学)》课后章节测试满分答案

第一章测试 1 【单选题】(2分) 从一国对外贸易角度来说,()是指一国对外贸易额的地区分布和国别分布的状况。 A. 贸易的地理方向 B. 贸易差额 C. 贸易条件 D. 贸易的商品结构 2 【单选题】(2分) 世界市场进入迅速发展时期的动力是()。 A. 地理大发现 B. 产业革命 C. 科技革命 D. 资本输出

3 【单选题】(2分) 统一的国际市场的形成是在()。 A. 16-17世纪 B. 18世纪末-19世纪初 C. 19世纪末-20世纪初 D. 17世纪末-18世纪初 4 【单选题】(2分) 对外贸易是()生产方式的基础和产物。 A. 社会主义 B. 奴隶社会 C. 封建社会 D. 资本主义

5 【单选题】(2分) 国际分工与国际贸易之间的关系是() A. 国际贸易是国际分工的基础 B. 两者为平行关系 C. 国际分工是国际贸易的基础 D. 两者没有联系 6 【多选题】(3分) 反映国际贸易地理方向的指标有()。 A. 各国的进出口总量占世界进出口总量的比重 B. 各国的出口额占世界出口总额的比重 C. 各国的制成品出口额占世界出口总额的比重 D. 各国的进口额占世界进口总额的比重 E. 各国的制成品进口额占世界进口总额的比重

7 【多选题】(3分) 影响国际分工发展的因素有()。 A. 资本国际化 B. 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C. 自然条件 D. 合计生产关系的改变 E. 上层建筑 8 【多选题】(3分) 国际分工对国际贸易的影响表现在()。 A. 国际分工影响对外贸易依存度 B. 国际分工影响国际贸易的商品结构 C. 国际分工影响各个国家对外贸易政策的制定 D.

交易费用理论

交易费用理论 (2009-10-9) 一、交易及其交易费用的含义 1.交易。奥利弗?E?威廉姆森是交易费用理论的构建者。他认为交易是指“某种产品或服务从一种技术边界向另一种技术边界的转移,由此宣告一个行为阶段结束,另一个行为阶段开始。”②这种定义表明:①交易的对象是产品与服务;②交易是产品或服务在不同的人之间的转移,即产品或服务的所有权或者使用权从一个人到另外一个人的转移过程,或者说是“让渡”;③交易是一个连续不断的过程。我们的生活时刻进行着交易,一段交易的结束伴随着另一段交易的开始;④交易必须是技术上可分的,也就是说,产品与服务在技术上可以在不同的单位个体之间转移。这种技术上可分的说法限定了交易的具体的现实范围;⑤交易是一种关系,可以发生在人与人之间,也可以发生在组织之间。威廉姆森给出了交易的条件和表象,但是没有说明交易的动机,即交易为何发生的问题。 2.交易费用。至今经济学家们仍未对交易费用给出一个很好的定义。具体来说,交易费用究竟包括哪些内容呢? 科斯在1960年的一篇论文“社会成本问题”中这样描述交易费用,“为完成一项市场交易,有必要找到愿意交易的人,告诉人们有人要作交易以及交易的条件,有必要进行讨价还价,签订合同,并监督合同条款的执行情况等……”。简单地讲,这里提到的交易费用包括事前的搜寻交易对象的费用、事中的讨价还价与签订合约的费用以及事后的监督执行合约的费用。 威廉姆森将交易成本形象地比作为物理学中的“摩擦力”。物理学中,为了分析的方便,常常忽略摩擦力,经济学中也往往这样。威廉姆森将交易费用分为合同签订之前的交易费用和合同签订之后的交易费用,并特别强调合同签订之后的交易费用问题。具体来说,包括以下几个方面:①由于交易行为偏离合同导致的交易双方的“不适应”成本;②为纠正事后不合作行为而进行的讨价还价的成本;③为解决合同纠纷而建立治理结构的成本;④为保证合同条款兑现而付出的成本。④这种事后的交易费用来源于交易中的不确定性导致的事前签约的不完备性。由此看来,事先的签约成本和事后的签约成本具有一定程度的替代性。事先签订的合约越详尽,事前的交易成本越大,事后由于签约不完全导致的合同纠纷,从而产生的事后的交易费用就会越小。由于存在不确定性,人们无法充分预见未来并且签订严密的合约,事先的交易成本和事后的交易成本的替代性具有一定的范围,二者不能完全替代。 交易费用还可以分为市场组织方式中的交易费用和行政组织方式中的交易费用。前者如起草契约的费用、调整契约的费用和契约纠纷引起的费用等;后者则包括行政管理费用、激励弱化导致的费用以及企业内部人员为了争夺职位导致的内耗等。因此,科斯区分的内部组织生产的成本和运用外部市场的交易成本在威廉姆森这里一般化为交易成本——不同方面的交易成本。 二、交易费用理论的基本假设 威廉姆森将自己的分析建立在“合同人”的假设上,而不是其他诸如“经济人”、“工作人”或者“政治人”之类的假设。他认为,“任何问题都可以直接或者间接地作为合同问题来看待,这对于了解是否能节约交易成本很有用处”【奥利弗〃E〃威廉姆森《资本主义的经济制度》,北京:商务印书馆,2004年版】对交易费用的分析建立在有限理性(Bounded Rational)和机会主义假设前提上,开创了交易成本经济学,建立了资产专用性、治理结构等一系列的分析框架,极大地深化了人们对企业组织理论的认识。 1. 有限理性 所谓理性,即为在特定的条件下当事人所做出的理智的行为决策。在这种情况下,有限理性也就是理性,是在当前的条件下能够作出的最好的决策。但是,在经济学中,理性似乎

国际经济合作第一章

国际经济合作第一章 第一章导论 Introduction 一、国际经济合作的概念 有关本课程的研究对象及其争议 1.国际经济合作内涵与外延的不确定性 首先,国际上没有统一的、普遍认可的国际经济合作的概念和研究体系。我们教学和研究领域之“国际经济合作”,与西方国家的internationalbuine最为接近此外,与 internationalproduction/globalproductionytem存在内容的交叉。其次,西方国家在使用国际经济合作这一概念时,更多是作为一般性政治语言、政策语言,或是外交辞令,而非专门的学术性范畴。例如APEC上的 争论。第三,国际经济合作并没有成为国标学科分类的三级学科或子学科,国际和国内著名高校在是否设立的这一课程上有争议。从学科分类、学位 点设置、教材编写等方面也可以看出该课程的争议性质。另一门类似的课 程就是世界经济。 南京师范大学商学院许坚 2.国际经济合作概念的一般界定国际经济合作是指不同国家和地区间 生产要素的跨国(区)流动与配置及其相互间的政策协调。商品的国际流动 是国际贸易活动,货币与资本的国际流动是国际金融活动,包括资本在内 的生产要素的国际流动,尤其是国际化配置,是国际经济合作活动。 (1)国际经济合作的主体

企业、个人、政府和国际组织都是国际经济合作的主体。但核心主体 是企业。国际经济合作是生产要素的国际流动与跨国配置。虽然政府与国 际组织也从事一定量的要素国际流动与配置,但在当代,要素流动的载体 与配置的主体,是企业,更明确地说,就是跨国公司。国际经济合作还涉 及到国家地区间的政策协调,在这些领域,政府和国际组织是主体。相应地,国际经济合作分为微观国际经济合作与宏观国际经济合作。跨国公司 活动的广泛领域属于微观国际经济合作,WTO、区域一体化等,属于宏观 国际经济合作。南京师范大学商学院许坚 (2)国际经济合作的领域 生产、流通、研发、服务以及各国政策的协调等领域都可以发生国际 经济合作。生产领域的国际经济合作是核心,这也是它为什么也被称作国 际生产的原因。但是,这个生产的含义比较广泛,包含投融资、运输、研 究与开发、管理与信息、劳动力的国际流动、服务 等。国际生产是全部经营资源和整体生产要素的国际转移,具有“一 揽子”(package)的性质。为什么强调生产领域的中心地位:1)投融资——国际金融,FDI与国际金融相关但有不同的重点;2)流通——国际贸易; 3)服务——服务贸易;4)政策协调——国际政治经济学,世界经济等。对 国际生产的研究,也就是对跨国公司研究。经济学与管理学研究的跨国公 司各有其重点。 南京师范大学商学院许坚 (3)要素种类、要素的流动性与跨国配置可能性 要素种类包括土地、资本、劳动力、企业家才能、管理、信息、技术、无形资产等。制度是否是生产要素?上述要素是否都具流动性和跨国配置

新制度名词解释 简答

09经2内部交流资料。仅供参考 第一章: 机会主义行为:人们在经济活动中总是尽最大能力保护和增加自己的利益,自私且不惜损人,只要有机会,就会损人利己。 不完全理性:一是环境是复杂的,在经济活动交易中,人们面临的是一个复杂的,不确定的世界, 而且交易越多,不确定性越大,信息也就越不完全.二是人对环境的计算能力和认识能力是有限的,人不可能无所不知。 四:3.P12-13 4.P14-15 5.P16-19 7.P21-22 第二章: 市场型交易费用:主要包括:1.搜寻和信息费用.2.讨价还价和决策费用. 3.监督和执行费用 管理型交易费用:即组织内部的交易的费用.包括:1.设立维持或改变组织设计的费用. 2.组织运行的费用。 资产专用性:在不牺牲生产价值的条件下,资产可用于不同用途和由不同使用者利用的程度。它与沉入成本概念有关。 交易频率:指同类交易的重复发生的次数。 人格化交易:从本质上讲是将经济活动范围限制在熟人圈里,进行重复的面对面交易。 非人格化交易:在这类交易形式中,市场得以扩大,长距离与跨文化交易得到发展,交易费用明显上升。 四:4.P50-54 5.P55-56 6.P58-60 9.P66-69 第三章: .代际外部性:人类代际之间行为的相互影响。问题主要是要消除前代对后代,当代对后代的不利影响。 双向外部性:指两个经济主体相互之间造成外部性。 科斯第一定理:在市场交易费用为零的情况下,产权安排对资源配置没有什么影响。 科斯第二定理:在交易费用大于零的现实世界,产权的不同界定将对资源配置效率产生影响。 科斯第三定理:在交易费用大于零的现实世界,制度安排的生产本身是有成本的。 四:3.P80-82 7.P90-92 10.P110-113

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天津财经大学)智慧树知到课后章节答案2023年下天津财经大学

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天津财经大学)智慧树知到课后章节答案2023年下天津财经大学 天津财经大学 第一章测试 1.从一国对外贸易角度来说,( )是指一国对外贸易额的地区分布和国别分 布的状况。 A: 贸易的地理方向 B: 贸易条件 C: 贸易差额 D: 贸易的商品结构 答案: 贸易的地理方向 2.世界市场进入迅速发展时期的动力是( )。 A:产业革命 B: 地理大发现

C:资本输出 D:科技革命 答案:产业革命 3.统一的国际市场的形成是在( )。 A:19世纪末-20世纪初 B:18世纪末-19世纪初 C: 16-17世纪 D:17世纪末-18世纪初 答案:19世纪末-20世纪初 4.对外贸易是( )生产方式的基础和产物。 A:资本主义 B: 奴隶社会 C:封建社会 D:社会主义 答案:资本主义 5.国际分工与国际贸易之间的关系是( ) A:国际分工是国际贸易的基础 B: 两者没有联系 C:两者为平行关系 D:国际贸易是国际分工的基础答案:国际分工是国际贸易的基础 6.反映国际贸易地理方向的指标有( )。

A:各国的制成品进口额占世界进口总额的比重 B:各国的进口额占世界进口总额的比重 C:各国的进出口总量占世界进出口总量的比重 D:各国的制成品出口额占世界出口总额的比重 E: 各国的出口额占世界出口总额的比重 答案:各国的进口额占世界进口总额的比重; 各国的出口额占世界出口总额的比重 7.影响国际分工发展的因素有( )。 A:上层建筑 B: 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C:生产关系的改变 D:资本国际化 E:自然条件 答案:上层建筑; 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生产关系的改变;资本国际化;自然条件 8.国际分工对国际贸易的影响表现在( )。 A:国际分工影响对外贸易依存度 B: 国际分工影响国际贸易的发展速度 C:国际分工影响国际贸易的商品结构 D:国际分工影响各个国家对外贸易政策的制定 E:国际分工影响国际贸易的地理方向 答案:国际分工影响对外贸易依存度; 国际分工影响国际贸易的发展速度

经济基础知识

经济基础知识 第一部分经济学基础 第一章市场需求、供给与均衡价格 一、需求:指在一定时间内和一定价格条件下,消费者对某种商品或服务愿意而且能够购买的数量。购成因素有购买的欲望和支付能力。 1、市场需求:指在一定的时间内,一定价格条件下和一定的市场上所有的消费者对某种商品或服务愿意而且能够购买的数量。市场需求是消费者需求的总和。 2、影响需求变动的因素:(1)消费者的偏好(2)消费者的个人收入(3)产品价格,价格是最重要的因素,价格和需求成反方向变化(4)替代品的价格(5)互补品的价格(6)预期(7)其他因素。影响需求最关键的因素是商品本身的价格。 二、供给:指某一时间内和一定的价格水平下,生产者愿意并且可能为市场提供商品或服务的数量。市场供给是所有生产者供给的总和。供给函数是各种影响因素与供给量之间的函数关系。 1、影响因素:(1)产品价格(2)生产成本(3)生产技术(4)预期(5)相关产品的价格(6)其他因素,包括生产要素的价格及国家政策。 2、供给规律:市场上商品或服务的供给量和市场价格呈正向关系变化,这就是供给规律。 三、均衡价格:是市场供给力量和需求力量相互抵消时所达到的价格水平。 1、均衡价格运用两种:(1)最高限价:就是由政府为某种产品规定一个具体的价格,市场交易只能在这一价格之下进行。目标是保护消费者利益或者降低某些生产者的生产成本。但只宜短期或在局部地区进行,不应长期化。 (2)保护价格分析:也叫支持价格或最低限价,是由政府规定一个具体的价格,市场交易只能在这一价格之上进行,目的是保护生产者利益或者支持某一产业的发展。只宜在粮食等少数农产品上实行。 四、需求价格弹性:需求量对价格变动的反应程度,是需求量变动百分比与价格变动百分比的比率。需求价格弹性系数总是负数。 1、需求价格弹性系数有两种计算公式:一种是点弹性公式,只是一点上的弹性,适用于价格和需求量变动较小的场合。另一种是弧弹性公式,表现两点间的弹性,适用于价格和需求变动较大的场合。 2、影响需求价格弹性的因素:(1)替代品的数量和相近程度(2)商品的重要性(3)商品用途的多少(4)时间与需求价格弹性的大小至关重要 3、需求价格弹性系数小于1,价格上升会使销售收入增加;如果需求价格弹性系数大于1,价格上升会使销售收入减少;如果需求价格弹性系数等于1,价格变动不会引起销售收入变动。(薄利多销) 4、需求交叉弹性:也叫需求交叉价格弹性,是指一种商品价格的相对变化与由此引起的另一种商品需求量相对变动之间的比率。需求交叉弹性大小是确定两种商品是否具有替代关系或互补关系的标准。 5、需求收入弹性:指需求量的变动和引起这一变动的消费者收入变动之比,它用以衡量需求变动对消费者收入变动的反应程度。收入弹性的大小作为划分“高档品”和“必需品”的标准,收入弹性大于1的商品称为“高档品”,小于1“必需品”,为负值的为“低档品” 6、供给价格弹性:是价格相对变化与所引起的供给量的相对变化之间的比率。它始终为正值。 影响供给价格弹性的因素:(1)时间是首要因素(2)生产周期和自然条件的影响(3)投入品替代性大小和相似程度对供给价格弹性的影响。 第二章消费者行为的分析 一、经济人假设:每一个从事经济活动的人都是利已的,总是力图以最小的经济代价去获得自己最大的经济利益。它不仅是分析消费者行为的前提,也是整个经济学的一个基础。 1、效用:是指商品或者服务满足人们某种欲望的能力,或者是消费者在消费商品或服务时所感受到的满足程度。是一种心理感觉,没有客观标准。 2、分析消费者行为的方法:基数效用论(运用边际效用论分析的)和序数效用论(用无差异曲线和预算约束线来分析的) 3、按照基数效用理论,效用可以分为总效用和边际效用。

中国对外贸易习题参考答案

中国对外贸易习题参考答案 第一章, 1,贸易顺差是否越多越好?贸易顺差对贸易有什么影响? 不是越多越好, 影响:1、外汇储备增加,2、人民币升值压力加大,3.有利于缓解产能过剩 4.拉动经济增长,外在风险同时增大,5•贸易摩擦加剧。总之,贸易顺差是一把双刃剑,一方面:提高了对外支付能力和偿债能力、缓解产能过剩问题、拉动经济增长;另一方面:削弱了货币政策的独立性、加大了人民币升值压力和经济增长的外在风险,导致贸易摩擦加剧 2,中国的贸易顺差产生的原因是什么?如何解决? 原因: 1、从贸易方式上看,集中在加工贸易, 2、从地区结构看,贸易顺差集中在美欧国家 3、从贸易主体看,非国有经济成为推动贸易顺差激增的主要力量 4、从商品结构上看,顺差集中在工业制成品上5,全球化进程中的国家要素禀赋6 国内需求不足与生产过剩7、大量外资企业从经济全球化的角度安排生产 解决办法: 减少顺差关键在改变“三低”现状:即改变劳动力成本低、环境成本低、资源价格低的现状。其他措施:(1)要大力发展国内消费市场,可以通过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刺激内需,改善国内消费不振的局面。 (2)要促进加工贸易转型升级,通过扩大加工贸易限制类商品的产品目录,对“两高一资”等产品的加工贸易进行政策调整。 (3)对利用外资政策进行必要调整,由“招商引资”转为“选商择资”、“养商育资”等。 (4)完善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合理引导升值预期。 (5)在调整出口结构和扩大进口方面做一些具体工作,特别是要促使少数发达国家或地区放松高精技术及其产品对我国的出口限制,使进出口结构更趋优化,缓解顺差上升过快的压力。 讨论: 你认为广西的初级产品和工业制成品的贸易如何?广西北部湾经济区的发展对广西的贸易结构有什么影响? 核心要点:1, 广西处于贸易顺差,初期初级产品占主导位置,但是目前正逐步向工业制成品转变。 2,影响:优化产业结构、改进北部湾经济区各个国家的贸易关系、扩大广西加工贸易的发展,增加就业、优化出口结构、促进了产业结构升级等等。 3,加工贸易在中国的状况?加工贸易的作用? 状况:略 作用: 1.促进国民经济持续增长 2.成为参与国际分工的重要渠道 3.优化出口结构 4.促进了产业结构升级。

制度经济学寻租

第一章:导论 研究对象 新制度经济学就是用经济学的方法研究制度的经济学。科斯与诺思都强调了 新制度经济学应该研究人、制度与经济活动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如科斯所说,标志当代制度经济学特征的应该是,它所探讨的问题是那些现实世界提出来的问题。新制度经济学强调研究真实的世界。 新制度经济学是应用现代微观经济学分析去研究制度和制度变迁的产物。它 源自这样一种命题,即理性选择(在具体的约束条件下)将创造和改变诸如产权结构、法律、契约、政府形式和管制这样一些制度。 经济理论的三大传统柱石是——天赋要素、技术和偏好。随着经济研究的深入,人们越来越认识到仅有这三大柱石是不够的。新制度经济学家以强有力的证据向人们表明,制度就是经济理论的第四大柱石,制度至关重要。 新制度经济学的特点 ●新制度经济学充分假设,制度有深刻的效率因素。不同制度下绩效是不一样的。 ●新制度经济学坚持认为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重要性,不仅在于技术本质,而 且还在于管理方式结构,后者带来不同的经济类型中信息传递、激励和分权控制的区别。新制度经济学用的是比较方法,一种可行的形式与另一种相比,而不是与抽象的无磨擦的理想形式相比较。比较中的基本概念就是交易成本。 新制度经济学认为,经济组织的中心问题,归本求源是人类活动者的行动属性,行为假设被看作是现实中的重要部分,这个层次的严重失败将导致制度经济学的危机。现代经济学的

发展趋势 ●完善新古典经济学的自身,把一些思想模型化等。 ●在新古典经济学的前提上做文章,主要是改变其假设条件。 ●把新古典经济学拓展到其他领域的研究。新制度经济学的任务 ●新制度经济学可以说是一个“框”,什么东西都可以往里装。制度经济学的问题不是没有理论,而是拥有太多彼此孤立的理论(阿.斯密德)。如何把这些彼此孤立的理论“联结”起来,形成一个有机体,是当代制度经济学家们所共同面临的一个基本问题。 新制度经济学研究的范围 ●交易成本和产权; ●政治经济学和公共选择; ●数量经济史; ●认知,意识形态以及路径依赖的作用。 关注和研究得最多的是交易成本和产权。可以说,这是新制度经济学的核心部分。二、七个基本信念 P4-5 三、新制度经济学的发展脉络 第一阶段:以凡勃伦、康芒斯和密契尔等为代表的旧制度学派。

经济地理学名词

经济地理学重要名词 第一章经济地理学:是研究经济活动区位、空间组织及其与地理环境的相互关系的学科。 《货殖列传》:是西汉历史学家司马迁编写的《史记》中的一章,记述了他游历黄河流域和长江中下游的见闻,包括人口、经济、物产、贸易和城市等,代表着经济地理学发展的史志描述阶段。 《商业地理手册》:由1889 年苏格兰学者奇泽姆(G .G .Chisholm )出版,他先以商品种类为纲,介绍世界的生产与贸易,并以气候与地貌等因素解释这些生产分布的形成原因;之后,以国家为单位,详细描述生产地区分布,以及商业发展的前景,代表着经济地理学发展的商业地理研究阶段。 规范性分析:20 世纪前期的经济地理区位论研究,以规范性分析为主要思维方式,这种研究主要从与经济区位选定有关的一些基本命题出发,演绎推理出结果。 实证主义分析:20 世纪60 年代的数量革命为经济地理研究带来了实证主义分析发,它强调用统计和数学模拟方法探索经济流动空间结构的形成规律。 行为主义分析:20 世纪60 年代末,行为学派在在经济地理研究上强调对区位决策者行为的分析。认为同样的区位影响条件,不同的决策者可能会产生不同的决策结果。

结构主义分析:20 世纪60 年代末以来,伴随着发达国家经济结构的转变、社会矛盾的加剧,以哈维为代表的学者们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解释资本主义社会出现的矛盾。强调社会的实际需要,强调政治、社会力量在影响经济区位形成中的作用。 文化转向:20 世纪90 年代以来,随着社会科学对文化研究兴趣地增加,地理学家开始重视制度和社会文化因素对经济空间现象的影响。如:区域经济增长研究中对文化传统、关系、体制等因素的关注。指导这些研究的理论包括马克思主义、制度主义、经济社会学、女权理论等。它们在经济地理学中的应用,被人概括为经济地理学中的“文化转向”。 第二章区位:主要指某事物占有的场所,但也含有位置、布局、分布、位置关系等方面的意义。 区位主体:区位中占有场所的事物称为区位主体。例如人类活动包括政治活动、文化活动、经济活动等,其内容或实体都是区位主体。 区位理论:是关于区位即人类活动所占有的场所的理论。它研究人类活动的空间选择及空间内人类活动的组合,探索人类活动的一般空间法则。 区位条件:是指人类进行活动的场所所具有的各种属性

产业组织理论重点整理

第一章导论 一、概念 1.产业经济学:是研究产业组织、产业结构、产业发展、产业布局及产业政策等的新兴学科。 2.产业:具有某种同类属性的经济活动的集合或系统。 3。主导产业:能够依靠科技进步或技术创新获得新的生产函数,能够通过快于其他产品的“不合比例增长”的作用,有效地带动其他产业发展的产业或产业群. 4。先导产业:在国民经济体系中占有重要的战略地位,并且在国民经济中先行发展,以引导其他产业朝某一战略目标发展的产业或产业群. 5。支柱产业:在国民经济体系中占有重要的战略地位,其产业规模在国民经济中占有较大份额,并起支撑作用的产业或产业群。 5。生产要素分类法:按照劳动、资本、知识等生产要素的比重或对各生产要素的依赖程度对产业进行分类的方法. 二、简答 1。产业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什么? 产业经济学的研究对象,一方面,包括各个具体产业内部企业之间的关系,通常涉及市场结构、市场行为、市场绩效;另一方面,又包括具体产业之间的相互关系。 2.如何理解产业?(产业内涵是什么?) (1)产业是社会分工的产物,随社会分工而产生发展. (2)产业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必然结果。 (3)产业是具有某种同类属性的企业经济活动的集合。 (4)产业是介于宏观经济学和微观经济学之间的中间经济学。 (5)产业有多层含义,不仅包含生产、还包括服务、流通领域。 (6)产业内涵随社会生产力提高不断提升,外沿不断扩大。 3。评述三次产业分类法(是什么+评价) 三次产业分类法是以经济活动与自然界的关系为标准将产业划分为三大类的方法。 第一产业:广义的农业—-直接获取自然资源。包括种植业、渔业、牧业、狩猎等; 第二产业:广义的工业—-对获取的自然资源进行加工和再加工。包括制造业、采掘业、矿业、电力、供水等; 第三产业:广义的服务业——从第一、二产业衍生出来的非物质生产部门。包括运输、教育、通讯、国防等。评价: 1、有些产业的归类尚存在争议。(例如采掘业、矿业是直接依赖于自然的;电力、供水归类于第三产业也可以) 2、第三产业的内容过于繁杂,难以科学地总结他们的特点及规律,难以为指导生产提供建议。 4。评述生产要素分类法(是什么+评价) 按照劳动、资本、知识等生产要素的比重或对各生产要素的依赖程度对产业进行分类的方法,主要划分为三大产业: ①劳动密集型产业:在生产中知识、资本所占比重比较低,劳动、特别是体力劳动所占比重大。(例如零售 业、餐饮业、服装业) ②资本密集型产业:劳动、知识所占比重低,资本所占比重高。(例如铁路、运输、机械、石油化工) ③知识密集型产业:对知识的依赖程度比较大的产业。(例如航天、计算机、生物) 评价:能比较客观地反映一个国家、地区的经济发展状况,一般发达国家以知识密集型、资本密集型产业为主,发展中国家以劳动密集型产业为主。反映了产业结构高度化趋势,产业升级趋势一般为劳动→资本→知识。 5。国家标准分类法的特点 一国(或一地)政府为了统一该国(或该地)产业经济研究的统计和分析口径,以便科学地制定产业政策和对国民经济进行宏观管理,根据该国(或该地)的实际而编制和颁布的划分产业的一种国家标准。 特点:

资源与环境经济学期末题库

资源与环境经济学期末题库(总10 页) -本页仅作为预览文档封面,使用时请删除本页-

资源环境经济学复习题 第一章绪论 1简述资源与环境的概念 资源是指在一定时间、地点(空间)条件下能够产生经济价值的、以提高人类当前和将来福利的一切物质的与非物质的要素的总称。 环境是指人类和其它生物赖以生存的客观物质和生态系统组成的一个整体。 2当前人类面临的全球环境问题主要有哪些? (1)土壤资源遭到破坏,110个国家的可耕地肥沃程度在降低; (2)气候变化,温室效应威胁着人类(世界在近100年间上升了℃/年); (3)生物的多样性在减少; (4)森林面积日益减少(全球减少森林面积3万hm2/天); (5)水污染与淡水资源受到威胁,发展中国家80~90%的疾病和1/3死亡者的死因与此有关; (6)化学污染日趋严重; (7)固体废弃物污染和混乱的城市化; (8)海水污染、海洋生态危机加剧; (9)空气污染严重; (10)极地臭氧空洞在扩大,其中北极臭氧层损失 20~30%,南极损失50%以上 3资源与环境经济学的概念 资源与环境经济学是指运用经济学理论和分析方法研究环境与自然资源的供给、需求、分配和保护等公共政策的经济学分支学科。 第二章资源与环境经济学基础理论 1影响市场竞争程度的具体因素有哪些? 第一,市场上厂商的数量; 第二,厂商之间各自提供的产品的差别程度; 第三,单个厂商对市场价格控制的程度; 第四,厂商进入或退出一个行业的难易程度 2简述支付意愿和消费者剩余含义,并简要市场价格、支付意愿和消费者剩余三者之间的关系。 支付意愿是指消费者对一定数量的某种商品所愿意付出的最高价格或成本。不同消费者的个人偏好有所不同,其支付意愿也就不一样。 消费者剩余就是消费者愿意为某一商品支付的货币量与消费者在购买该商品时实际支付的货币量之间的差额。市场价格、支付意愿和消费者剩余三者之间的关系为(见图):消费者剩余=支付意愿(本质是假设价格)—实际支出(本质是市场价格) •市场价格仅是支付意愿的一部分,并且小于或等于支付意愿,因此市场价格只是商品经济价 值的近似表达。 •消费者剩余是支付意愿的一部分,并且小于或等于支付意愿,因此市场价格很低或者等于零 的商品,消费者剩余也就越等于支付意愿,并 可以用消费者剩余表征其经济价值。 •大多数资源与环境物品没有价格或价格过低,其消费者剩余也应当是很大的。 •通过加总支付意愿和消费者剩余,就可能评估环境改善的经济价值和环境破坏的经济损失。3简述公共物品与私人物品含义,了解其总需求曲线特点。 私人物品:有明确的产权特征,在形体上可以分割和分离,消费或使用时有明确的专有性和排他性的物品。它的总体需求曲线是个人需求曲线的水平相加。 公共物品:与私人物品相反的、不具备明确的产权特征,形体上难以分割和分离,消费时不具备竞争性或排他性的物品(例如大气质量、河流;国防、道路、广播等)。 公共物品的总体需求曲线是个人需求曲线的垂直加总。 4简述市场失灵的含义,并简要分析其产生条件。 由于现实经济难以满足完全竞争市场以及其它一系列理想化假定条件,所以市场机制在很多场合不能导致资源的有效配置,这种情况被称为所谓的“市场失灵”。导致市场失灵的原因主要有:垄断、外部性、公共物品和不完全信息。 5简述政策失效的主要原因及其可能会产生哪些不良后果。 政策失效:是指一些社会、经济政策的执行,使生产者的边际生产成本低于生产要素的真实成本,导致生产要素无效率使用和过度使用,引起资源退化和环境污染。政策失效的主要原因有: 1、决策判断失误?; 2、利益集团的影响; 3、决策信息不全; 4、体制不健全。 政策失效可能产生的四种结果: •1、把本来正常运行的市场机制扭曲了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