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理)第1章局部血液循环障碍

第一章局部血液循环障碍

全身性血液循环障碍:由心脏血管系统病变引起,波及全身各

器官、组织血液循环障碍

血液循环障碍

局部性血液循环障碍:由局部病因引起,表现为局部组织或个

别器官血液循环障碍

第一节充血

机体的某器官或组织血管扩张、含血量增多的现象,称为充血(hyperemia)。

动脉性充血

充血

静脉性充血

一、动脉性充血

器官或组织小动脉扩张、输入血量增多的现象,称为动脉性充血,又称主动性充血,简称充血(图1-1)。

(一)原因

机械因素、物理因素、化学因素、生物因素等。这些原因往往也是炎症的病因,因此,充血往往是炎症的早期表现之一——炎性充血。

(二)发生机理

缩血管神经兴奋性降低

神经反射性作用:病因刺激小动脉扩张

舒血管神经兴奋性增高充血体液因素的作用:炎灶中炎症介质(组胺、5-羟色胺、激肽等)

作用→血管平滑肌紧张度降低→小动脉扩张

(三)病理变化

1、眼观

组织微肿、颜色鲜红、局部温度升高、代谢旺盛、机能增强。

2、镜检

细小动脉、毛细血管扩张,充满红细胞(图1-2)。由于充血多见于炎症,故还可见中性白细胞渗出、出血、炎性水肿及实质细胞变性、坏死等炎症病变。

图1-1 充血(示意图)图1-2 肺充血 HE ×33

(四)结局和对机体的影响

充血多是暂时性反应,病因消除后局部血量即可恢复正常。如病因持续作用,充血时间过久,血管壁紧张性会下降,血流变缓,充血可能转变为淤血。

充血是机体的防御、适应性反应之一。充血组织机能、代谢和抗御能力都得到增强,同时,充血可将病理性产物迅速排除,对消除病因和恢复组织机能都有积极作用。

但充血如发生在脑部(如中暑),即使时间较短也会导致严重后果。有病变的血管充血可能导致破裂性出血。

二、静脉性充血

由于静脉回流受阻,血液淤积在小静脉和毛细血管内,导致局部组织中静脉血含量增多的现象,称为静脉性充血,又称被动性充血,简称淤血(图1-1)。

(一)、原因静脉血管受外力压迫或因血栓、栓塞形成而阻塞。

(二)、病理变化

1、眼观

(1)淤血局部组织肿胀(含血量增多、淤血性水肿);

(2)淤血局部暗红或兰紫色(发绀)(还原血红蛋白增多);

(3)局部温度降低(血流缓慢、局部缺氧→代谢率降低→产热减少);

(4)淤血性出血(缺氧→血管壁通透性增强→红细胞渗出→淤血性出血)。

2、镜检

小静脉、毛细血管扩张,充盈大量血液。

(三)对机体的影响

急性淤血:病因消除后,一般可恢复。

慢性淤血:淤血部位水肿,实质细胞萎缩、变性、坏死。此外,淤血→缺氧→结缔组织增生→淤血性硬化。

[附]:

Ⅰ、肝淤血

1、原因右心功能不全引起。

2、病变

肝体积增大,暗紫红色,切面流出大量紫红色血液(图1-3)。镜下见中央静脉、窦状

隙扩张,充满红细胞(图1-4)。病程稍久,因淤血和肝细胞变性,肝切面呈红黄相间斑纹,似槟榔切面——槟榔肝(图1-5)。

Ⅱ、肺淤血

1、原因常由左心功能不全、肺静脉回流受阻引起。

2、病变

眼观:急性肺淤血时,肺呈紫红色,体积膨大,重量增加,被膜紧张、光亮,切面流出大量带泡沫的血样液体。

镜检:肺小静脉、肺泡壁毛细血管扩张,充满红细胞。因淤血性水肿,肺泡腔中可见伊红淡染浆液,此外,还可见红细胞和脱落的肺泡上皮细胞(图1-6)。慢性肺淤血病例可见巨噬细胞吞噬红细胞或黄褐色含铁血黄素——心力衰竭细胞。

图1-3 肝淤血图1-4 肝淤血 HE ×132

图1-5 肝淤血(槟榔肝)图1-6 肺淤血 HE ×132

第二节缺血

局部器官、组织的血液供应不足或完全断绝,称为缺血(ischemia)。

一、原因

(一)动脉痉挛

1、缩血管神经兴奋(寒冷、疼痛等);

2、侧枝性缺血(如瘤胃臌气时放气过快,腹腔血管充血→反射性引起脑血管痉挛)。(二)动脉狭窄或阻塞

动脉壁增厚(动脉炎症、动脉硬化)→动脉狭窄(图1-7,1-8,1-9,1-10)

血栓形成、栓塞→动脉阻塞

(三)动脉受压(如肿瘤、异物等的压迫)

二、病理变化

缺血组织因失去血色而呈现固有色彩,局部温度降低,体积变小。对缺氧敏感的组织、器官常发生萎缩、变性、坏死。

图1-7 家兔主动脉内膜粥样图1-8家兔心脏冠状血管内膜脂质

硬化斑块苏丹Ⅲ染色斑块,示血管腔部分阻塞

HE ×100

图1-9 家兔心脏冠状血管内膜脂质图1-10 家兔心脏冠状血管内膜脂

斑块,示血管腔大部分阻塞质斑块,示血管腔完全阻塞

HE ×100 HE ×100

三、对机体的影响

(一)、缺血器官、组织代谢和机能降低,细胞萎缩、变性、坏死。

(二)、影响的程度与以下因素有关:

1、动脉管腔狭窄或阻塞的程度;

2、动脉管腔狭窄或阻塞的速度(侧枝循环能否迅速建立);

3、受累组织对缺氧的耐受性:

神经细胞最敏感,心、肝等细胞次之,皮肤、结缔组织有较强耐受力。

第三节出血

血液逸出心脏、血管之外,称为出血(hemorrhage)。

一、原因和类型

(一)原因血管壁损伤

(二)类型

1、破裂性出血心脏、血管破裂引起的出血。

2、渗出性出血

淤血、缺氧微动脉、

感染、中毒毛细血管红细胞渗出

炎症、过敏反应微静脉通血管之外

VC缺乏透性增高

血小板减少、凝血因子不足

二、病理变化

(一)、眼观

1、组织内较大量的局限性出血,可形成血肿;

2、漏出性出血,表现为小出血点(图1-11,1-12,1-13)或小出血斑;

3、体腔内出血形成积血;

4、消化道出血可形成血便;

5、泌尿道出血可形成血尿。

(二)、镜检

组织间有红细胞散在或聚集(图1-14,1-15,1-16)。

图1-11 猪皮肤出血点图1-12 心肌出血图1-13 膀胱粘膜点状出血

图1-14 脑点状出血HE ×132图1-15 渗出性出血图1-16 肾出血HE ×132

三、结局

(一)、小出血:可因破裂处血管痉挛、凝血块或血栓形成而自行止血。

(二)、流出(漏出)的红细胞或其崩解后游离出的血红蛋白可被巨噬细胞吞噬,并转化为含铁血黄素。

(三)、流入体腔或组织的血液可逐渐被吸收、机化或包裹。

四、对机体的影响

(一)、短时间内大出血:失血量超过血液总量1/3~1/2时,可发生失血性休克,出血量更多→死亡。

(二)、重要部位的出血,后果严重:心包积血可致心力衰竭,脑内出血(脑溢血)可引起相应部位机能障碍或突然死亡。

(三)、较多出血或长期持续的小出血→贫血。

第四节血栓形成

在活体的心脏或血管内,血液发生凝固或血液中某些有形成份析出、粘集,形成固体质块的过程,称为血栓形成(thrombosis),所形成的固体质块称为血栓(thrombus)。

一、血栓形成的条件和机理

(一)、心、血管内膜损伤(炎症、机械刺激)

1、内膜损伤时暴露的胶原纤维可激活血液中的凝血因子Ⅻ,从而激活内源性凝血系统;同时,血小板迅速粘附于胶原纤维表面,并释放各种血小板因子,进而使更多的血小板粘集。

2、损伤的内膜释放组织凝血致活酶,启动外源性凝血系统。

(二)、血流状态的改变

当血流缓慢或不规则时,血小板容易由轴流进入边流,增加了与血管内膜的接触,进而发生粘附。同时,由于血流缓慢,激活的各种凝血因子可在局部达到足以凝血的浓度。(三)、血液凝固性增高

血中凝血因子激活,血小板增多、粘性增高。

二、血栓形成的过程和类型

(一)、白色血栓的形成血栓形成起始于血小板的粘集。内皮损伤后,血小板不断在裸露的胶原纤维上粘集,形成血小板粘集堆。与此同时,纤维蛋白原→纤维蛋白,从而形成纤维蛋白-血小板凝块,此即最初的血栓。眼观灰白色、坚实——白色血栓(图1-17,1-18,1-19)。因它是血栓形成的起始,故又称血栓的头部。多见于血流较急的心脏、动脉,也见于静脉血栓起始部。

(二)、混合血栓的形成白色血栓形成后,局部血流变慢并形成漩涡,于是又形成新的血小板粘集,并随血流运动形成珊瑚状血小板梁,小梁间血流缓慢,凝血因子浓度高,发生凝血过程,形成了网罗有红细胞的纤维蛋白网。于是形成了红、白相间的混合血栓。由于它们构成血栓的主体,故又称血栓的体部。主要见于静脉。

(三)、红色血栓的形成当血栓不断增大、阻塞血管时,局部血流停止,血液凝固,形成红色血栓(血栓尾部)。

图1-17 心瓣膜白色血栓图1-18 心瓣膜白色血栓图1-19 白色血栓结构HE×132

图1-20 血栓图1-21脑血栓 HE ×132

三、血栓的结局

(一)、溶解、软化、吸收

在纤溶酶和蛋白酶作用下,纤维蛋白溶解、软化,较小的血栓可被吸收,较大的血栓在软化过程中可脱落,形成血栓性栓子。

(二)、机化和再通

血栓形成后,肉芽组织由血管壁向血栓长入,最后血栓被新生肉芽组织取代——血栓的机化。在机化过程中,由于血栓自溶或收缩,在血栓内或血栓与血管壁之间形成裂隙,

并被内皮细胞覆盖,血流得到部分的恢复——再通。

(三)、钙化

血栓形成后,往往有钙盐沉着,使血栓变为坚硬的质块。

四、血栓形成的意义和影响

(一)、有利作用

止血

(二)、不利影响

1、堵塞血管,阻断血流,导致缺血;

2、在心瓣膜形成血栓——心瓣膜病;

3、形成栓塞;

4、弥漫性血管内凝血(DIC)。

第五节栓塞

血流中出现不溶于血液的异常物质随血流运行至相应大小的血管而不能通过,导致血管阻塞的过程,称为栓塞(embolism)。引起栓塞的异常物质称为栓子(embolus)。

一、栓子的运行途径

栓子运行途径一般与血流方向一致。

二、栓塞的种类和影响

(一)血栓性栓塞

由血栓脱落形成,其影响取决于栓子的大小、栓塞的部位及能否建立侧枝循环。

(二)脂肪性栓塞

脂肪组织挫伤、骨折时,脂肪细胞破裂游离出脂肪滴通过裂开的静脉进入血流。

(三)空气性栓塞

大静脉损伤时,空气可因负压进入血液,静脉注射不慎也可将空气注入血液。进入血流的少量空气可被吸收,大量空气进入右心,随心脏博动可与血液混合形成许多气泡,直接影响右心血液进入肺动脉以及静脉血的回流,导致急性心力衰竭并危及生命。

(四)其它类型的栓塞

破碎组织的细胞集团、恶性肿瘤细胞集团、细菌集团、寄生虫或其虫卵,均可引起栓塞。这些栓塞除栓塞的共同影响外,恶性肿瘤细胞栓子可致肿瘤的转移,细菌栓子可致炎症播散,等等。

第六节梗死

由于动脉血流断绝所致器官或组织的坏死,称为梗死(infarct)。

一、原因

任何引起组织缺血的原因均可导致梗死。

二、病理变化

梗死灶的基病本理变化为局部组织的坏死。

梗死灶的形状取决于该器官动脉血管的分布。肺、肾、脾的梗死灶多呈锥体状,锥体的顶部为动脉阻塞部位,底部位于器官表面(图1-22,1-23,1-24,1-25)。心肌、肠道、脑的梗死灶形状不规则(图1-26)。

梗死灶的颜色取决于其含血量。含血量少呈灰白色者——贫血性梗死(白色梗死)(图1-23,1-24,1-25),含血量多呈暗红色者——出血性梗死(红色梗死)(图1-26,1-27,1-28)。

(一)贫血性梗死

多发生于肾、心等结构致密、血管不甚丰富的器官。动脉闭(阻)塞时,局部血管反射性痉挛,梗死区因血液被挤出呈缺血状态,颜色苍白。梗死灶周边组织发生反应性充血、出血,形成红色反应带。

镜下:多呈现凝固性坏死,早期坏死的细胞、组织仍保留原有轮廓(图1-29)。

(二)出血性梗死

梗死灶伴有出血,故又称红色梗死。多发生于组织结构疏松、血管较丰富的器官,如肺、肠等。

出血可能与以下因素有关:

1、缺血组织同时伴有严重淤血。这时局部血压升高→侧枝循环难以建立→组织坏死→血管通透性增强→出血。

2、组织结构疏松,血管较多。

图1-22 肾小动脉分布与梗死图1-23 肾贫血性梗死

形成的关系(模式图)

图1-24 脾贫血性梗死图1-25 肾贫血性梗死HE ×30图1-26 肠出血性梗死

图1-27 肺出血性梗死图1-28 肺出血性梗死HE ×33图1-29肾贫血性梗死HE ×33

三、结局和影响

同坏死。

病理学归纳 局部血液及体液循环障碍

第四章局部血液及体液循环障碍 局部血液循环障碍:指某个器官或局部组织的循环异常,其表现为 ①局部循环血量的异常(充血和缺血); ②血液性状和血管内容物的异常(血栓形成、栓塞,其后果可引起梗死); ③血管壁通透性和完整性的改变(水肿、积液和出血)。 充血(hyperemia):指器官或局部组织血管内血液含量的增多。可分为动脉性充血和静脉性充血两类 动脉性充血(arterial hyperemia)又称主动性充血(active hyperemia),简称充血。一般指局部组织或器官因动脉血输入量增多而发生的充血,表现为小动脉及毛细血管扩张,血液输入量增加。 常见充血类型: ①生理性充血:为适应器官和组织生理需要和代谢增加需要而发生的充血;如 进食后的胃肠道粘膜、运动时的骨骼肌和妊娠时的子宫充血等; ②病理性充血(炎症性充血):各种疾病状态下的充血;见于局部炎症反应的早 期,由于致炎因子的作用引起的轴索反射使血管舒张神经兴奋,以及组织胺、缓激肽等血管活性物质作用,使细动脉扩张充血; ③减压后充血:长期受压的器官或组织压力突然解除时,细动脉发生反射性扩 张引起的充血;如局部器官或组织长期受压,见于绷带包扎的肢体或大量腹水压迫腹腔内器官后,组织内的血管张力降低,若突然解除压力,受压组织内的细动脉发生反射性扩张,导致局部充血。 充血的病变及后果:器官和组织的体积轻度增大;局部温度增高,镜下见局部细动脉及毛细血管扩张充血;通常对机体无不良后果。在有高血压、动脉粥样硬化等疾病基础上,可导致脑血管充血、破裂,后果严重。 淤血(congestion):静脉性充血 (venous hyperemia)又称被动性充血(passive hyperemia),简称淤血(congestion)。指器官或局部组织由于静脉回流受阻使血液淤积于小静脉和毛细血管内而发生的淤血。 病因:①静脉受压②静脉腔阻塞③心力衰竭 病变: 发绀(cyanosis):淤血发生在体表,由于局部微循环灌注量减少,血液内氧合血红蛋白减少,皮肤呈紫蓝色。

实训3局部血液循环障碍.

实训三局部血液循环障碍 一、目的和要求 通过实训,掌握充血、淤血、出血、血栓、栓塞、梗死等的病变特点,能正确识别其眼观变化和镜检变化大体标本和显微镜标本的形态特征。 二、实习材料 大体标本、组织切片、幻灯片、CAI课件、挂图、光学显微镜、幻灯机、显微图象投影和分析系统等。 三、实习内容与步骤 (一)肾充血 1.材料急性猪丹毒或兔出血症(兔瘟)病兔的肾脏及肾脏急性感染或急性肾小球性肾炎早期病例的肾脏标本与病理切片。 2.眼观肾脏稍肿大,全肾呈鲜红色,夹杂有灰色的云雾状斑纹,被膜容易撕脱。切面上皮质部鲜红色,颜色比髓质部深,呈鲜红色而且斜对光时像大头针帽突出。 3.镜检单纯肾充血时仅可见肾小球增大,毛细血管充满血液。肾小囊腔狭窄,腔内有少许红染的均质物(血浆)。肾小管无明显变化。 (二)急性肺淤血 1.材料急性感染、中毒引起左心急性心扩张和功能不全时患病动物的肺脏及牛、羊等动物急性胃肠膨胀时的肺脏标本与病理切片。 2.眼观病变呈全肺性,肺脏膨隆,暗红色至黑红色,手感沉重,致密。切开时,流出大量黑红色较稠的血液,可能还混有泡沫。肺小叶间隔增宽且呈胶胨样。 3.镜检⑴肺泡壁毛细血管及小静脉高度扩张,充满红细胞。⑵肺泡腔内、小叶间隔以及支气管腔内可能有一些红染的均质物(漏出的血浆)和少许红细胞、巨噬细胞。 (三)肝淤血

1.材料急性肺淤血、水肿患病动物(如急性肺疫病猪)的肝脏(急性肝淤血)和心瓣膜病、心包疾病(牛创伤性心包炎)、慢性阻塞性肺部疾病(肺气肿、慢性支气管炎、猪喘气病、间质性肺炎等)患病动物的肝脏(慢性肝淤血)标本与病理切片。 2.眼观急性淤血时,肝体积略增大,边缘钝圆,呈暗紫红色,质脆易碎。切开时流出黑红色的血液。切面上,小静脉扩张,肝小叶中央部呈暗红色圆斑(肝小叶中央静脉扩张)。慢性淤血时,淤血的中央静脉及邻近肝窦区域呈暗红色,肝小叶周边的肝实质呈黄色,因而肝切面呈红黄相互交错的斑纹,状似槟榔子的剖面。这种变化的淤血肝脏称为“槟榔肝”。 3.镜检①轻度淤血时,肝小叶的中央静脉和靠近中央静脉的窦状隙均扩张,充满红细胞。②严重淤血时,中央静脉及窦状隙高度充盈血液,其管壁已难以确认,肝细胞索排列紊乱,不同程度的萎缩甚至消失。小叶周边部的肝细胞肿胀,胞浆内出现大小不等的轮廓清晰的空泡(脂肪变性)。③慢性淤血的肝脏,小叶中央部肝细胞消失后,网状纤维胶原化,可见红染的胶原纤维向小叶外周伸展,成为淤血性肝硬化。 (四)出血 1.材料各种动物败血症中毒时不同部位各种形式出血和各种动物非传染性疾病和机械性伤害时各种形式出血的标本与病理切片。 2.眼观①淤斑及淤点:在皮肤、黏膜及浆膜呈鲜红或红色斑点状。大斑点称为淤斑;小斑点称为淤点。皮肤、黏膜上的淤斑带紫色者称紫癜。②血肿:在皮下、腹膜下、肾包膜下、肌间、脏器内,甚至脑组织内等部位形成的血肿为分界清楚的全血凝块,暗红或黑红色。较大的血肿,剖面常呈轮层状,还可能有未凝固的血液。时间稍久的血肿块颜色渐退,其外围带有纤维组织包囊。③积血:各种浆膜腔和体腔如胸腔、心包腔、腹腔、鞘膜腔、脑室、肾盂等腔体均可发生积血,血量多少不等,常混有凝血块。时间较长者因出现机化而在浆膜面上生长出绒毛状的灰白色纤维组织,后者甚至造成腔内器官黏连或腔室闭锁。 (五)动脉血栓

(整理)第1章局部血液循环障碍

第一章局部血液循环障碍 全身性血液循环障碍:由心脏血管系统病变引起,波及全身各 器官、组织血液循环障碍 血液循环障碍 局部性血液循环障碍:由局部病因引起,表现为局部组织或个 别器官血液循环障碍 第一节充血 机体的某器官或组织血管扩张、含血量增多的现象,称为充血(hyperemia)。 动脉性充血 充血 静脉性充血 一、动脉性充血 器官或组织小动脉扩张、输入血量增多的现象,称为动脉性充血,又称主动性充血,简称充血(图1-1)。 (一)原因 机械因素、物理因素、化学因素、生物因素等。这些原因往往也是炎症的病因,因此,充血往往是炎症的早期表现之一——炎性充血。 (二)发生机理 缩血管神经兴奋性降低 神经反射性作用:病因刺激小动脉扩张 舒血管神经兴奋性增高充血体液因素的作用:炎灶中炎症介质(组胺、5-羟色胺、激肽等) 作用→血管平滑肌紧张度降低→小动脉扩张 (三)病理变化 1、眼观 组织微肿、颜色鲜红、局部温度升高、代谢旺盛、机能增强。 2、镜检 细小动脉、毛细血管扩张,充满红细胞(图1-2)。由于充血多见于炎症,故还可见中性白细胞渗出、出血、炎性水肿及实质细胞变性、坏死等炎症病变。

图1-1 充血(示意图)图1-2 肺充血 HE ×33 (四)结局和对机体的影响 充血多是暂时性反应,病因消除后局部血量即可恢复正常。如病因持续作用,充血时间过久,血管壁紧张性会下降,血流变缓,充血可能转变为淤血。 充血是机体的防御、适应性反应之一。充血组织机能、代谢和抗御能力都得到增强,同时,充血可将病理性产物迅速排除,对消除病因和恢复组织机能都有积极作用。 但充血如发生在脑部(如中暑),即使时间较短也会导致严重后果。有病变的血管充血可能导致破裂性出血。 二、静脉性充血 由于静脉回流受阻,血液淤积在小静脉和毛细血管内,导致局部组织中静脉血含量增多的现象,称为静脉性充血,又称被动性充血,简称淤血(图1-1)。 (一)、原因静脉血管受外力压迫或因血栓、栓塞形成而阻塞。 (二)、病理变化 1、眼观 (1)淤血局部组织肿胀(含血量增多、淤血性水肿); (2)淤血局部暗红或兰紫色(发绀)(还原血红蛋白增多); (3)局部温度降低(血流缓慢、局部缺氧→代谢率降低→产热减少); (4)淤血性出血(缺氧→血管壁通透性增强→红细胞渗出→淤血性出血)。 2、镜检 小静脉、毛细血管扩张,充盈大量血液。 (三)对机体的影响 急性淤血:病因消除后,一般可恢复。 慢性淤血:淤血部位水肿,实质细胞萎缩、变性、坏死。此外,淤血→缺氧→结缔组织增生→淤血性硬化。 [附]: Ⅰ、肝淤血 1、原因右心功能不全引起。 2、病变 肝体积增大,暗紫红色,切面流出大量紫红色血液(图1-3)。镜下见中央静脉、窦状

局部血液循环障碍

第二单元局部血液循环障碍 本章复习的基本原则 本章的重点是:基本概念 本章考试的关键记忆点是:不同点 本章复习的重要方法:比较记忆 第一节充血 一、概念和类型 (一)概念 器官或局部组织血管内血液含量增多称为充血。 (二)类型 1.动脉性充血局部组织或器官由于动脉血输入量过多,使局部含血量增多,称为动脉性充血,简称充血。凡能引起细动脉扩张的任何原因,都可引起局部器官和组织的充血。动脉性充血包括生理性充血及病理性充血,后者如炎症性充血及减压后充血等。 2.静脉性充血局部组织或器官由于静脉回流受阻,使静脉回流减少所造成的局部血管内血液含量增多称为静脉性充血,亦称淤血。 二、淤血的原因、病理变化和对机体的影响 (一)淤血的原因 1.静脉受压静脉受压使管腔发生狭窄或闭塞、血液回流受阻导致相应部位的器官和组织发生淤血。如妊娠子宫压迫髂静脉引起的下肢静脉淤血。 2.静脉管腔阻塞常见于静脉血栓形成,由于静脉分支多,只有当静脉腔阻塞而血流又不能通过侧支回流时,才发生静脉性充血。 3.心力衰竭二尖瓣瓣膜病和原发性高血压引起左心功能不全时,可导致肺淤血,肺源性心脏病导致右心功能不全可造成肝、肾和下肢等器官淤血,引起体循环淤血。 (二)淤血的病理变化 肉眼:由于静脉回流受阻,血液淤积在扩张的小静脉和毛细血管内,故淤血的器官和组织体积增大;由于淤血区血液流动缓慢、缺氧,氧合血红蛋白减少,还原血红蛋白增多,故淤血脏器呈暗红色。 代谢:静脉淤血时,器官和组织得不到充足的氧气和营养物质,使组织代谢率降低,产热减少,使体表淤血处温度降低;淤血的组织相对缺氧,代谢机能减弱。 光镜下:小静脉和毛细血管扩张充盈,可见出血,间质水肿。 (三)常见器官淤血举例(重要!) 1.肺淤血多为左心衰竭引起。肉眼表现为肺脏肿胀、重量增加、色暗红或呈棕褐色,质地变硬。光镜下肺小静脉和肺泡壁毛细血管扩张,充血和纤维组织增生,使肺泡壁增厚。肺水肿、肺出血,可见心力衰竭细胞。心力衰竭细胞即吞噬有含铁血黄素的巨噬细胞。长期慢性肺淤血可致肺脏褐色硬化。 2.肝淤血主要见于右心衰竭。肉眼肝脏体积增大,切面为红、黄相间呈花纹状,如同槟榔的切面,故称槟榔肝。光镜下可见肝静脉、中央静脉和肝窦扩张淤血,肝小叶中央部肝细胞因缺氧和受压发生萎缩和坏死,肝小叶周边部肝细胞发生脂肪变性。长期慢性肝淤血可致肝脏淤血性硬化。 (四)淤血对机体的影响 ①淤血可致淤血性出血、组织水肿; ②脏器实质细胞的萎缩、变性和坏死;

局部血液循环障碍

第三章局部血液循环障碍(Local blood circulation obstacles) 定义:机体某一局部或个别器官组织发生血液循环障碍的现象。 表现和本章内容: 血流速度的改变,血流量的改变------充血缺血;血液性状和内容物的改变---血栓形成、栓塞血管壁的完整性,通透性增加—出血、水肿;局部动脉血流中断而引起局部组织坏死—梗死 第一节充血(hyperemia) (一)定义:局部器官或局部组织由于血管扩张含血量增多的现象称为充血。 (二)分类:动脉性充血(arterial hyperemia)、静脉性充血(venous hyperemia) 1、动脉性充血(arterial hyperemia) (1)定义:局部器官或组织的小动脉扩张、输入过多的动脉性血液的现象,又称为主动性充血(active hyperemia),简称充血。舒张神经兴奋性↑或舒血管活性物质释放 (2)病因和类型:生理性充血——食后胃肠充血; 病理性充血 (3)病理性充血: ①炎性充血:在炎症早期或炎灶边缘,由于致炎因子刺激血管舒张神经或麻痹缩血管神经及一些炎症介质的作用引起充血。炎症是机体的血管反应,通常把充血看做炎症的标志。 ②刺激性充血:机理同上,但程度较轻。 ③减压后充血:(贫血后充血)长期受压而引起局部缺血的组织,血管张力降低,一旦压力突然解除,小动脉反射性扩张而引起充血。(如胃肠臌气或腹水时,迅速放气放水易危及生命。) ④侧支性充血:当某一动脉内腔受阻引起局部缺血时,缺血组织周围的动脉吻合支发生扩张充血,借以建立侧支循环,以补偿受阻血管的供血不足。 (4)病理变化 眼观:局部组织内动脉血流入增多,血液供氧丰富,组织代谢旺盛,局部组织颜色鲜红,体积轻度增大,温度升高,位于体表时血管明显的搏动感。 镜下:小动脉和毛细血管扩张,内充满红细胞,平时处于闭锁状态的毛细血管也开放。(5)对机体的影响:动脉性充血一般是暂时的,病因消除后即可恢复正常。 充血时由于血流量增加,给局部组织带来大量氧气、营养物质、白细胞和抗体,使组织的防御能力增强,同时又可将病理性产物迅速排除,对消除病因和恢复组织机能均有积极作用。 2. 静脉性充血(venous hyperemia) (1)定义:由于静脉血液回流受阻,血液淤积在小静脉和毛细血管内,局部组织中静脉血含量增多的现象,称为静脉性充血,又称被动性充血,简称淤血(congestion) 。 (2)原因和类型 全身性淤血:多见于心功能衰竭,右心衰竭导致全身淤血,尤其是肝脏淤血,左心衰竭导致肺淤血。 局部性淤血:由于静脉受压或静脉腔阻塞。 (3)病理变化 大体:体积增大,包膜紧张,重量增加,紫(暗)红色,切面潮湿多血,代谢变慢,功能减弱,温度降低。 显微镜下小静脉和毛细血管扩张,内充满红细胞,小血管周围的间隙和结缔组织内积有水肿液,阻塞时间较长的毛细血管有时会发生出血。 静脉充血时,因血流缓慢,静脉血液中氧合血红蛋白减少,氧离血红蛋白增多,局部组织呈暗红色或蓝紫色,这在可视粘膜和被毛稀少或缺乏色素的皮肤上特别明显,这种症状称为发绀。 (4)重要器官的淤血

病理学《局部血液循环障碍》考试题及答案

病理学《局部血液循环障碍》考试题及答案 一、单选题(共116道) 133.慢性肺淤血的镜下改变,下列哪一项应该除外 A.肺泡腔内有心衰细胞B.肺泡壁增宽C.肺泡壁毛细血管扩张充血D.切面为棕红色E.肺内支气管扩张 134.透明血栓最常见于( ) A.小动脉B.小静脉C.毛细血管D.中静脉E.中动脉 135.致使肺梗死的血栓栓子一般来自( ) A.静脉系统或右心的血栓B.二尖瓣疣状血栓的脱落C.门静脉的血栓脱落 D.左心房附壁血栓E.动脉及左心房的血栓脱落 136.肺小动脉被骨肉瘤细胞阻塞时称为( ) A.肿瘤的转移B.脂肪栓塞C.气体栓塞D.肿瘤细胞栓塞E.血栓栓塞 137.栓子运行一般( ) A.顺压力运行B.顺血流运行C.逆压力运行D.逆血流运行E.交叉运行 138.脂肪栓塞患者的一般死亡原因是( ) A.动脉系统栓塞B.脂肪分解产物引起中毒C.肾小动脉栓塞D.脑小动脉栓塞 E.肺水肿和心功能不全 139.潜水员过快地从海底升到水面容易发生( ) A.肺不张B.氮气气体栓塞C.肺气肿D.血栓栓塞E.空气栓塞 140.最常见的栓子是( ) A.脱落的肿瘤细胞团B.空气C.血栓D.羊水E.寄生虫 141.肺静脉血栓脱落致脑动脉阻塞的现象称为( ) A.血栓再通B.血栓机化C.血栓软化D.血栓钙化E.血栓栓塞 142.槟榔肝是由____引起的: A.肝脂变B.肝水变性C.门脉性肝硬化D.慢性肝淤血E.坏死后性肝硬化 143.诊断羊水栓塞的证据主要是在下何处发现羊水成分( ) A.脑动脉B.子宫腔内C.肺泡腔内D.细支气管内E.肺小动脉和毛细血管 144.妇女分娩时死亡,尸体解剖发现肺小动脉内有角化上皮细胞、毛发等物质,其死亡原因可能是( ) A.脂肪栓塞B.气体栓塞C.肿瘤细胞栓塞D.羊水栓塞E.血栓栓塞 145.在循环血液中出现不溶于血液的异常物质,随着血液流动,阻塞血管腔,这种现象称为A.血栓形成B.梗死C.血管阻塞D.栓塞E.血栓栓塞

(完整版)局部血液循环障碍习题及答案

局部血液循环障碍习题及答案 1.槟榔肝是由____引起的: A.肝脂变 B.肝水变性 C.门脉性肝硬化 D.慢性肝淤血 E.坏死后性肝硬化 2.下列哪项不是慢性淤血的后果: A.实质细胞的增生 B.出血 C.含铁血黄素沉积 D.间质细胞增生 E.可并发血栓形成 3.下列哪个器官易发生出血性梗死? A.心 B.肾

C.肺 D.脑 E.脾 4.股静脉血栓脱落常栓塞: A.下腔静脉 B.右下肢大静脉 C.右心房 D.右心室 E.肺动脉 5.下列梗死中,哪项属于液化性坏死? A.肺梗死 B.脑梗死 C.肠梗死 D.肾梗死[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 E.脾梗死 6.右心衰竭时引起淤血的器官主要是:

A.肺、肝及胃肠道 B.肝、脾及胃肠道 C.脑、肺及胃肠道 D.肾、肺及胃肠道 E.脾、肺及胃肠道 7.肺栓塞的后果包括以下几点,但除外 A.急死 B.肺梗死 C.间质性肺炎 D.肺动脉高压 E.右心房扩大 8.右上肢静脉血栓脱落主要栓塞于 A.肺动脉 B.脑动脉 C.肝动脉 D.心冠状动脉

E.以上均不是 9.栓子是: A.循环血液内脱落的血栓 B.循环血液内脱落的菌落 C.循环血液内不溶于血液的异物 D.循环血液内脂肪和空气 E.以上都不是[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 10.右下肢静脉血栓脱落主要栓塞于: A.肺动脉 B.下腔静脉 C.右心房 D.右心室 E.右下肢大静脉 11.下述关于肺淤血的描述哪一项是错误的? A.肺泡壁毛细血管扩张 B.肺泡内中性白细胞和纤维素渗出

C.肺泡腔内有水肿液 D.可发生漏出性出血 E.常可见心衰细胞 12.股静脉血栓形成时.下述哪种结局不易发生? A.阻塞血流[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 B.机化 C.脱落 D.钙化 E.血流完全恢复正常 13.有关慢性肝淤血的叙述中,下列哪一项不妥? A.中央静脉扩张 B.肝窦扩张 C.肝细胞有萎缩 D.门静脉扩张 E.部分肝细胞脂变

病理学考试局部血液循环障碍 习题及答案

第4章局部血液循环障碍习题及答案 一、 A 型题 1 .成人短时间内出血量超过循环血量的多少就可能发生休克: A.5 ~ 10% B.10 ~ 20% C.20 ~ 25% D.30 ~ 35% E.40 ~ 50% 2 .淤血的主要病理变化是: A. 小动脉和毛细血管扩张充血,血中 O 2 含量升高 B. 小动脉和毛细血管扩张充血,血中 CO 2 升高 C. 小静脉和毛细血管扩张充血,血中 O 2 含量升高 D. 小静脉和毛细血管扩张充血,血中 CO 2 降低 E. 小静脉和毛细血管扩张充血,血中 CO 2 升高 3 .肝淤血的主要病变是: A. 肝小叶中央静脉及肝窦扩张充血,肝细胞变性、萎缩 B. 肝小叶间静脉扩张充血,肝细胞变性、萎缩 C. 肝小叶间静脉扩张充血,小叶间结缔组织增生 D. 肝窦扩张充血,小叶间胆管和结缔组织增生 E. 肝小叶间动静脉淤血,小叶间结缔组织增生 4 .淤血指的是: A. 毛细血管性充血 B. 静脉系统性充血 C. 动脉性充血 D. 减压性充血 E. 小静脉和毛细血管扩张充血 5 . DIC 指的是: A. 心肝肾等重要器官中有较多血栓形成 B. 微循环内有广泛微血栓形成 C. 小动、静脉有广泛性小血栓形成 D. 全身小动脉内有广泛性的血栓形成 E. 全身小静脉内有广泛性的血栓形成 6 .组织间隙中较大量的局限性出血被肉芽组织所取代,称为: A. 血肿机化 B. 血栓形成 C. 肉芽组织形成 D. 肉芽肿形成 E. 出血性增生性炎 7 .混合血栓是由下列哪些成分组成的? A. 血小板梁及其之间的纤维蛋白网,网眼内网罗大量红细胞 B. 纤维蛋白、红细胞、白细胞、血小板 C. 纤维蛋白和红细胞 D. 血栓头及尾 E. 血小板和白细胞 8 .血栓形成的关键性始动过程是:

病理学考试题库2局部血液循环障碍

1.2002U2-22充血是指(c) A静脉血回流受阻,血液淤积于 毛细血管和小静脉内 B炎症时血管扩张 c动脉输入血量增多 D静脉输入血量增多 E.局部组织血管内血液含量增多 解析:充血一般指动脉性充血,是指器官或组织动脉输入血量增多(C对)。静脉血回流受阻,血液淤积于毛细血管和小静脉内(A错)即静脉输入血量增多(D错),是淤血(P45)(又称静脉性充血)的表现。充血可分为生理性充血和病理性充血,炎症时血管扩张(B错)属于病理性充血。局部组织血管内血液含量增多(E错)是充血和淤血的共同表现。 2.2005U2-26左心衰竭首先引起的 病变是(E) A.槟榔肝 B.腹壁静脉曲张 C脾淤血、肿大 D.脑淤血、水肿 E肺淤血、水肿 解析:左心衰竭时,左心室的射血功能障碍,血液滞留于左心室,导致室内压增高,进而使左心房内压也升高,阻碍肺静脉的回流,首先引起肺淤血、水肿(E对)。槟榔肝(P46)(A错)常见于慢性肝淤血,是指肝小叶中央区因严重淤血呈暗红色,而肝小叶周边部肝细胞则因脂肪变性呈黄色,致使肝的切面上出现红、黄相间的条纹,状似槟榔切面。腹壁静脉曲张(B错)和脾淤血、肿大(C错)均可见于肝硬化门脉高压症(P202)中。脑淤血,水肿(D错)常见于高血压的脑病变(P142)中。 3.20114-122出现心衰细胞的是(B) A.慢性肺源性心脏病 B高血压心脏病伴左心功能不全 c扩张性心肌病 D.风湿性心脏病 E病毒性心肌炎 解析:心衰细胞是指慢性肺淤血时,肺泡腔内所见的含有含铁血黄色的巨噬细胞,而慢性肺淤血通常由心脏病变(如高血压心脏病)伴左心功能不全(B对)引起,是由于左心功能不全导致左心腔内压力升高,阻碍了肺静脉的回流。慢性肺源性心脏病(P177)(A错)的主要表现为肺小动脉的变化,特别是肺腺泡内小血管构型的重建。扩张性心肌病(P149)(C错)的镜下表现主要为心肌细胞不均匀性肥大、伸长,肥大和萎缩的心肌细胞交错排列。风湿性心脏病(P144)(D错)的典型表现为风湿小体(Aschoff小体)的形成。病毒性心肌炎(P153)(E错)的镜下表

病理学局部血液循环障碍知识点整理

病理学局部血液循环障碍知识点整理 ●第一节充血和淤血 1.定义 1)充血和淤血都是指局部组织血管内血液含量的增多 2.(一)充血 1)定义 ●局部器官或组织因动脉血输入量过多而发生的充血,称动脉性充血或主动性 充血,简称充血(病理+生理性) 2)原因 ●凡能引起细、小动脉扩张的原因,均可引起局部器官、组织充血。细、小动 脉扩张主要是由于血管舒张神经兴奋性增高,或血管收缩神经兴奋性降低, 加上体液因素作用,使微循环动脉血流加快,灌注量增多所致 3)机制 ●生理性充血 ●为适应器官和组织生理需要和代谢增强而发生的充血,称为生理性充血 ●如体力活动时骨骼肌充血、进食之后胃肠道黏膜充血 ●病理性充血 ●炎症性充血(最常见) ●减压后充血(压力突然降低或解除,局部细、小动脉发生反射性扩张而 形成局部充血) ●侧支性充血 4)病理变化 ●肉眼观 ●动脉性充血的局部器官,组织体积增大、重量增加,被膜紧张,颜色鲜 红 ●由于血流速度加快,物质代谢增强,温度升高,腺体功能亢进,黏膜腺 体分泌增加 ●光镜下 ●局部细动脉和毛细血管扩张充血,切片后血管内充满红细胞 5)影响和结局 ●有利:动脉性充血是一种暂时的血管反应,原因消除后恢复正常·,由于动 脉血富含氧和营养物质,因此充血对改善局部代谢、增强功能具有积极作用, 如临床的热透疗法、拔火罐 ●有弊:但对于已病变的动脉(比较脆),充血可引起血管破裂 3.(二)淤血 1)定义

●由于静脉回流受阻,血液淤积于小静脉和毛细血管内,引起局部器官或组织 内血量增多,称为静脉性充血,或被动性充血,又称淤血(仅病理性) 2)原因 ●凡能引起静脉回流受阻的因素,均可引起静脉性充血 3)机制 ●静脉受压(最常见炎症、肿瘤压迫): ●静脉受压可引起管腔狭窄或闭塞,血液回流受阻,导致器官或组织淤血, 如妊娠后期子宫压迫髂静脉引起下肢淤血水肿,或骨折时绷带扎太紧 ●静脉管腔狭窄或阻塞 ●血栓侵入静脉可阻塞静脉引起淤血,由于静脉有较多分支不易淤血,只 有较大的静脉干受压、阻塞或多条静脉受压,侧支循环不能有效建立情 况下,静脉腔阻塞才会引起淤血 ●心力衰竭 ●心力衰竭时,心排血量减少,心室舒张末期压力升高,阻碍静脉回流, 造成淤血 ●左心衰竭:二尖瓣、高血压病使左心衰竭,血液滞留在左心腔,影响 肺静脉的回流而引起肺淤血 ●右心衰竭:肺源性心脏病使右心衰竭时,血液滞留在右心腔,引起体 循环淤血 4)病理变化 ●肉眼观 ●淤血的组织、器官体积增大、被膜紧张、重量增加、颜色暗红。 ●因为血流淤滞,代谢功能下降,产热减少,导致局部温度降低 ●全身淤血时,血液中还原血红蛋白增多,皮肤和黏膜呈紫蓝色,称发绀 ●光镜下 ●可见局部组织内小静脉和毛细血管显著扩张,充满血液,有时伴有水肿 5)影响和结局 ●淤血性水肿 ●淤血时小静脉和毛细血管内流体静压升高,以及局部组织代谢产物作用, 是血管壁通透性增高,组织液生成增多、回流减少 ●淤血性出血 ●严重淤血时,缺氧造成血管壁通透性进一步增高,红细胞漏出 ●实质细胞损伤 ●长期淤血,局部组织缺氧加重可导致实质细胞发生萎缩、变形甚至坏死 ●淤血性硬化 6)重要器官的淤血

局部血液循环障碍习题

第一章局部血液循环障碍 一、名词解释 1. 槟榔肝〔nutmeg liver〕 答案: a慢性肝淤血;b肝细胞萎缩和脂肪变性;c肝切面呈槟榔状花纹。 2. 心衰细胞〔heart failure cell〕 答案:a左心衰竭;b肺泡腔内;c含有铁血黄素的巨噬细胞。 3. 血栓形成〔thrombosis〕 答案: a活体的心脏活血管腔内;b血液成分凝固;c形成固体质块的过程。 4. 混合血栓〔mixed thrombus〕 答案: a延续性血栓的体部;b由血小板小梁、纤维蛋白、白细胞和红细胞组成;c呈褐色与灰白色条纹状。 5. 透明血栓〔hyaline thrombus〕 答案: a循环血管腔内;b由纤维蛋白构成;c见于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 6. 栓塞〔embolism〕 答案: a循环血液中;b异常物质随血液流动;c阻塞血管腔的过程。 7. 梗死〔infarct〕 答案:a动脉血流中断;b无有效侧支循环;c局部组织缺血性坏死。 二、判断题 1. 引起贫血性梗死的原因是动、静脉同时受阻。 答案:错误 2. 透明血栓是由纤维蛋白和血小板构成的。 答案:错误 3. 脾静脉血栓脱落可以引起肺动脉栓塞。 答案:错误 4. 混合血栓又称为层状血栓。 答案:正确 5.脾、肾、肠易发生贫血性梗死。 答案:错误 6. 透明血栓又称微血栓,主要由血小板构成。

答案:错误 三、选择题 〔一〕A型题〔最正确选择题,每题仅有一个正确答案〕 1. 心衰细胞见于 A. 左心衰竭时肺泡腔内 B. 右心衰竭时肺泡腔内 C. 肺水肿时肺泡腔内 D. 肝淤血时肝脏内 E. 脾淤血时脾脏内 答案: A 2. 静脉性充血时局部静脉血液回流 A. 增多 B. 减少 C. 不变 D. 增多和减少交替进行 E. 减少,同时伴有左心衰竭 答案: B 3. 右心衰竭引起淤血的器官主要是 A. 肺、肝及胃肠道 B. 肺、脑及胃肠道 C. 肝、脾及胃肠道 D. 肾、肺及胃肠道 E. 脾、肺及胃肠道 答案: C 4. 肺淤血时肺泡腔内出现胞质中含有棕黄色色素颗粒的巨噬细胞称为 A. 支气管黏膜上皮细胞 B. 肺泡上皮细胞 C. 异物巨细胞 D. 单核细胞

局部血液循环障碍实验报告—动物实验:空气栓塞

局部血液循环障碍实验报告 —动物实验:空气栓塞 一、实验目的:通过空气栓塞实验,了解栓子运行的途径、空气栓塞的部位及后果。 二、实验动物:成年白兔,每组一只。 三、实验用品:5ml注射器、5号针头、手术剪、7号缝合丝线、四方盘、手术刀、止血钳、玻璃缸(或大烧杯)等各一件。 四、实验方法: 1、由兔耳缘静脉注入4~6ml空气; 2、注完空气,放开兔子,观察兔子出现什么症状,后果如何,并记录从注入空气至出现症状及死亡所需时间; 3、家兔死亡后,立刻打开胸腔(离胸骨左右缘1~2cm处切断肋骨),暴露心脏,心脏还继续收缩,通过扩张的右心耳、肺动脉的薄壁,可见到空气泡。再将同心脏走进、走出的大血管都结扎、并在远端剪断,然后将心肺一并取出,并放在盛水的玻璃器皿中,在水中将右心房切开,此时空气逸出水面上出现泡沫。 五、实验结果: 1、注射完空气后,将兔子放在地上,兔子开始烦躁、挣扎、站立不稳,继而倒地,并且四肢抽搐,大约半分钟后,兔子开始张口用力呼吸,随后呼吸减慢,瞳孔散大,至约一分钟时死亡; 2、在水中将右心房切开,观察到右心房有气泡逸出。 六、实验讨论:注射的空气进入兔耳缘静脉后,沿上腔静脉迅速到达

右心:因心脏的收缩与舒张机能,使得空气与血液搅拌成大量的泡沫血;当心脏收缩时,泡沫血会阻塞肺动脉出口导致猝死。由于血液不能到达肺部进行气体交换,使得机体缺氧,以至于家兔出现多种异常活动,其中,加速呼吸是为了进行体内呼吸循环的代偿,因泡沫血无法消除,缺氧持续,所以家兔活动逐渐减弱,最终死亡。 七、实验对医疗实践的意义: 1、对于之后将要进行的局部血液循环障碍实验具有重要的启发作用,并且是我们更加清楚的了解空气栓塞的产生及作用; 2、在今后的医疗实践中,可用于指导临床抢救,如不可进行回针抽气等; 3、在进行颈部或胸部外科手术时,不能对大静脉造成损伤,静脉插管置留时,确保循环管路连接牢固。 (学习的目的是增长知识,提高能力,相信一分耕耘一分收获,努力就一定可以获得应有的回报)

《病理学》测试题 局部血液循环障碍(含答案)

病理学测试题及答案——局部血液循环障碍 1、引起肺褐色硬化的最常见疾病是【A】 A、二尖瓣狭窄 B、肺动脉瓣狭窄 C、三尖瓣狭窄 D、主动脉瓣闭锁不全 E、肺动脉栓塞 2、有关肝淤血时,下列哪一项是不正确的【E】 A、中央静脉扩张 B、肝细胞萎缩 C、肝细胞脂肪变性 D、肝血窦扩张 E、小叶间静脉扩张、肝血窦狭窄 3、槟榔肝镜下的显著病变是【B】 A、肝小叶中央结构破坏 B、中央静脉及血窦扩张充血和肝细胞萎缩及脂肪变性 C、肝细胞脂肪变性 D、肝细胞萎缩 E、小叶中央静脉扩张充血 4、慢性淤血引起的后果,下列哪项是不正确的【E】 A、漏出性出血 B、血栓形成 C、含铁血黄素沉积

D、间质细胞增生 E、实质细胞增生 5、有关血栓形成,下列哪项是不正确的【D】 A、下肢血栓多于上肢血栓 B、静脉血栓多于动脉血栓 C、静脉内多为混合血栓 D、心脏内多为红色血栓 E、毛细血管内多为纤维素血栓 6、混合血栓通常见于【D】 A、静脉血栓尾部 B、心瓣膜闭锁缘 C、毛细血管内 D、静脉血栓体部 E、静脉血栓头部 7、白色血栓形成的主要成分是【C】 A、纤维素 B、中性粒细胞 C、血小板 D、单核细胞 E、红细胞 8、DIC时微血管内的血栓称之为【D】 A、白色血栓 B、混合血栓 C、附壁血栓

D、透明血栓 E、红色血栓 9、手术后好发血栓的部位是【E】 A、门静脉 B、颈静脉 C、肾动脉 D、冠状动脉 E、下肢静脉 10、下列哪种因素与血栓形成无关【E】 A、血小板数量增多 B、心血管内膜损伤 C、血流缓慢 D、癌细胞崩解产物 E、纤维蛋白溶解酶增多 11、血液循环中血栓随血流运行发生相应的血管阻塞的过程称之为【D】 A、梗死 B、血栓形成 C、血栓运行 D、血栓栓塞 E、栓子 12、肺动脉及其分支栓塞的栓子来源于【C】 A、二尖瓣的疣状血栓 B、主动脉瓣的赘生物 C、体静脉和右心房的血栓

第一章 血液循环障碍

动物病理解剖学 第一章局部血液循环障碍 血液循环:就是血液在由心脏、血管组成的闭锁管道中川流不息,周而复始地流动过程。 它的任务:在神经—体液的调节下,输送氧气、营养物质、激素和体热到全身各组织器官和细胞,并从各组织器官中运出CO2和代谢产物,以保持机体内环境的稳定以及机体新陈代谢和机能活动的正常进行。 血液循环障碍: 当心脏和血管系统受到损害或者血液性状发生改变时,血液运行发生异常,并于机体的一定部位出现病理变化。 血液循环障碍包括全身性血液循环障碍和局部血液循环障碍。 局部血液循环障碍体现在 1.局部循环血量异常,体现为充血和缺血; 2.血液中出现异常物质,体现为血栓形成和栓塞; 3.3.血管内成分逸出,体现为出血。 第一节充血(hyperemia) 概念:在某些因素的影响下,局部组织或器官的血管内血液含量增多,叫局部充血。 分类:①动脉性充血(充血)②静脉性充血(淤血) 一、动脉性充血 (arterial hyperemia) 动脉性充血是指局部组织、器官的小动脉和毛细血管扩张,输入过多的动脉血液的现象。 (一)原因和类型 生理性充血:由于生理活动的需要,机体局部组织或器官的功能活动增强时发生的充血。如泌乳期乳腺动脉充血,使役时骨骼肌动脉充血,饲喂后胃粘膜动脉充血等。 病理性充血:在病因作用下,局部组织或器官动脉含血量增多引起的动脉性充血。 兔耳动脉充血 病理性充血的原因和类型 1.刺激性充血 物理、化学等致病因素的刺激引起的充血。在致病因素作用于神经感受器,反射性地引起血管收缩神经兴奋性降低,而血管舒张神经兴奋性相应增高,从而导致小动脉和毛细血管扩张,血流量增多。例:高温、红外线照射、涂擦松节油、摩擦等都可引起,临床上比较多见。 2.炎性充血 在炎性化学介质的作用下引起的动脉性充血。这些化学介质如:组织胺、5-羟色胺、激肽等,可以使血管平滑肌紧张性降低,从而使血管扩张充血。 3.减压后充血 当机体某些部位因血管受压迫而发生缺血,一旦缺血原因被解除,血液可突然大量流入缺血部位血管,引起充血。如牛瘤胃臌气后放气、马类家畜小结肠便秘继发肠臌气后放气等。 4.侧枝性充血 当某主干动脉堵塞或狭窄,邻近的动脉吻合支扩张,血流增多,叫侧枝性充血。发生机理:①上部血管内压增高、血液流向侧枝。②局部缺血缺氧,代谢产物蓄积,刺激感受器,反射性侧枝扩张,建立侧枝循环,以代偿恢复局部受阻血管血液循环。 侧枝性充血是具有代偿意义的。如,手术时结扎血管,由于侧枝充血,建立新的循环,可以防止血液供应不足。 (二)充血病理变化 1.眼观:充血组织红、肿、热、机能增强。 红:由于小动脉和毛细血管扩张,流入大量含氧合血红蛋白的血液,所以表现鲜红色。 肿:由于小动脉和毛细血管扩张,含血量增多,血压增高,液体渗出,所以表现略肿大。 热和机能增强:血流速度快,含有大量富有氧合血红蛋白的血液,代谢旺盛,机能就增强,产热也增多。

局部血液循环障碍试题

局部血液循环障碍 [单项选择题] 1、关于动脉性充血错误的说法是() A.局部组织颜色鲜红 B.局部温度增高 C.原因消除后,局部血量恢复正常 D.对机体无任何不良后果 E.体积轻度增大 参考答案:D 参考解析:动脉性充血是短暂的血管反应,原因消除后,局部血量恢复正常,通常对机体无不良后果。但在有高血压或动脉粥样硬化等疾病的基础上,由于情绪激动等原因可造成脑血管(如大脑中动脉)充血、破裂,后果严重。 [单项选择题] 2、在HE切片上见到肺泡腔内有粉红色液体成分,可诊断为() A.肺出血 B.肺炎 C.肺水肿 D.肺羊水吸入 E.肺气肿 参考答案:C [单项选择题] 3、下述关于肺淤血的描述中,错误的是() A.肺泡壁毛细血管扩张 B.肺泡内中性粒细胞和纤维素渗出 C.肺泡腔内有水肿液及出血 D.肺体积增大,暗红色 E.可见心衰细胞 参考答案:B [单项选择题] 4、下列不是外出血的是() A.鼻出血 B.呕血 C.支气管扩张时的咯血

D.腹膜后血肿 E.便血 参考答案:D 参考解析:外出血包括鼻黏膜出血排出体外称鼻出血;肺结核空洞或支气管扩张出血经口排出到体外称为咯血;消化性溃疡或食管静脉曲张出血经口排出到体外称为呕血;结肠、胃出血经肛门排出称便血;泌尿道出血经尿排出称为尿血;微小的出血进入皮肤、黏膜、浆膜面形成较小的出血点称为瘀点;而稍为大的出血称为紫癜;直径超过1~2cm的皮下出血灶称为瘀斑。内出血可见于体内任何部位,血液积聚于体腔内称体腔积血,如心包积血、胸腔积血、腹腔积血和关节腔积血。在组织内局限性的大量出血,称为血肿,如脑硬膜下血肿、皮下血肿、腹膜后血肿等。 [单项选择题] 5、漏出性出血多发生于() A.毛细血管及毛细血管后静脉 B.小静脉 C.小动脉 D.大静脉 E.大动脉和中动脉 参考答案:A 参考解析:由于微循环的毛细血管和毛细血管后静脉通透性增高,血液通过扩大的内皮细胞间隙和受损的基底膜漏出血管外,称为漏出性出血。 [单项选择题] 6、促进血小板黏集反应的因子主要是() A.ADP和前列环素 B.胶原和凝血酶 和凝血酶 C.ADP、血栓素A 2 和胶原 D.血栓素A 2 E.前列环素、胶原和ADP 参考答案:C [单项选择题] 7、白色血栓的主要成分是() A.纤维蛋白 B.中性粒细胞 C.血小板 D.淋巴细胞 E.红细胞 参考答案:C 参考解析:白色血栓主要由血小板及少量纤维蛋白构成,又称血小板血栓或析

血液循环障碍

血液循环障碍 〖知识结构〗 血液循环障碍分为: 一、局部血液循环障碍 1 .充血 2 .出血 3 .血栓形成 4 .栓塞 5 .梗死 二、全身血液循环障碍 1 .弥散性血管内凝血 2 .休克 〖学习要求〗 阅读教科书学习目标或教学大纲,了解基本要求。 〖基本内容〗 局部血液循环障碍多由局部因素引起,表现为局部某一器官或某一组织的血液循环障碍。主要包括:局部循环血量的异常—充血和缺血;血管壁完整性破坏—出血,血液性状和血管内容物的异常— 血栓形成、栓塞。局部组织器官缺血可以发生梗死。 1.充血分为动脉性充血和静脉性充血。静脉性充血又称淤血。可由静脉受压、静脉腔阻塞和心力衰竭引起,可表现为局部性和全身性。 淤血的组织或器官体积增大,颜色暗红。发生在体表的淤血,可见紫绀及温度降低。镜下,淤血区小静脉和毛细血管扩张,充满血液。较长时间的淤血可使毛细血管内流体静力压升高,导致局部组织发生水肿,甚至发生漏出性出血;同时,由于淤血区氧及营养物质的缺乏,实质细胞可出现萎缩、变性、坏死,间质纤维组织增生。 慢性肺淤血,多见于左心衰竭时,镜下可见心力衰竭细胞。慢性肝淤血,多见于右心衰竭,肉眼上肝切面似槟榔,又称“槟榔肝”。想一想为什么? 2.血液自心脏或血管内逸出(主要是指红细胞的逸出),称为出血。根据心脏和血管壁完整性破坏的程度,将出血分为破裂性出血和漏出性出血。 出血对机体的影响取决于出血量、出血速度和部位。短时间出血量达循环血量的 20%-25% ,可发生出血性休克。发生在重要器官的出血,即使出血量不多,亦可致命,如心脏破裂,引起心包填塞,可导致急性心功能不全致死;脑出血,尤其是脑干出血,可因重要神经中枢受压而致死。 3.在活体的心脏或血管腔内,血液中的某些成分析出、凝集和凝固成固体质块的过程,称为血栓形成,所形成的固体质块称为血栓。为什么强调活体?请大家相一想? 血栓形成见于: ①心脏和血管的内膜损伤。 ②血流状态的改变。 ③血液性质的改变。形成的血栓大致可分为:白色血栓,构成血栓的头部;混合性血栓,构成延续性血栓的体部;红色血栓,构成延续性血栓的尾部。透明血栓,见于弥散性血管内凝血。血栓形成后可以阻塞血管,造成局部组织缺血,器官萎缩,严重者可以出现梗死。静脉阻塞则引起局部淤血,水肿,甚至坏死。 血栓可以脱落形成栓子,发生栓塞;也可以机化形成瘢痕。广泛的透明血栓形成即DIC ,可引起全身性广泛性出血、休克和死亡。

病理学 局部血液循环障碍-习题带答案

病理学局部血液循环障碍-习题-带答案 单选题 1.槟榔肝是由____引起的: A.肝脂变 B.肝水变性 C.门脉性肝硬化 D.慢性肝淤血 E.坏死后性肝硬化 2.下列哪项不是慢性淤血的后果: A.实质细胞的增生 B.出血 C.含铁血黄素沉积 D.间质细胞增生E.可并发血栓形成 3.下列哪个器官易发生出血性梗死? A.心 B.肾 C.肺 D.脑 E.脾 4.股静脉血栓脱落常栓塞: A.下腔静脉 B.右下肢大静脉 C.右心房 D.右心室 E.肺动脉5.下列梗死中,哪项属于液化性坏死? A.肺梗死 B.脑梗死 C.肠梗死 D.肾梗死 E.脾梗死 6.右心衰竭时引起淤血的器官主要是: A.肺、肝及胃肠道 B.肝、脾及胃肠道 C.脑、肺及胃肠道 D.肾、肺及胃肠道 E.脾、肺及胃肠道 7.肺栓塞的后果包括以下几点,但除外 A.急死 B.肺梗死 C.间质性肺炎 D.肺动脉高压 E.右心房扩大8.右上肢静脉血栓脱落主要栓塞于 A.肺动脉 B.脑动脉 C.肝动脉 D.心冠状动脉 E.以上均不是9.栓子是:

A.循环血液内脱落的血栓 B.循环血液内脱落的菌落 C.循环血液内不溶于血液的异物 D.循环血液内脂肪和空气 E.以上都不是 10.右下肢静脉血栓脱落主要栓塞于: A.肺动脉 B.下腔静脉 C.右心房 D.右心室 E.右下肢大静脉11.下述关于肺淤血的描述哪一项是错误的? A.肺泡壁毛细血管扩张 B.肺泡内中性白细胞和纤维素渗出 C.肺泡腔内有水肿液 D.可发生漏出性出血 E.常可见心衰细胞12.股静脉血栓形成时.下述哪种结局不易发生? A.阻塞血流 B.机化 C.脱落 D.钙化 E.血流完全恢复正常13.有关慢性肝淤血的叙述中,下列哪一项不妥? A.中央静脉扩张 B.肝窦扩张 C.肝细胞有萎缩 D.门静脉扩张 E.部分肝细胞脂变 14.循环血液中的凝血块,随血流运行至相应大小的血管,引起管腔阻塞的过程叫做: A.血栓 B.血栓形成 C.血栓栓塞 D.梗塞 E.血栓栓子 15.下述因素哪种与血栓形成无关? A.血管内膜损伤 B.血流缓慢 C.血小板数量增多 D.癌细胞崩解产物 E.纤维蛋白溶酶增加 16.下述哪项是错误的? A.双重血液循环的器官不易发生梗死B.全身血液循环状态对梗死的形成无影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