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理阅片】局部血液循环障碍

【病理阅片】局部血液循环障碍

无论是风里,还是在雨里,我都在这里等着你~

肺淤血

肝淤血

甲醛固定标本

静脉混合血栓

肉眼:静脉内混合血栓,呈粗糙、干燥、圆柱状,灰白色与褐色相间,与血管壁粘连。

镜下:箭头示淡红色无结构呈分支状的血小板梁,小梁周围有多数白细胞粘附,小梁之间血液凝固,充满大量纤维蛋白网和红细胞。

脾贫血性梗死

肉眼:梗死灶呈灰白色,切面呈三角形,底部靠脏器表面,与正常组织分界清楚,周围可见暗红色充血出血带围绕。

镜下:图中左侧为梗死区,组织凝固性坏死,细胞核消失,组织轮廓保留,病灶周边可见充血出血带;右侧为正常肾组织,细胞结构完整。

图文编写:周伊马金良

排版编辑:马金良

校阅审核:周伊

-长按关注-

病理学归纳 局部血液及体液循环障碍

第四章局部血液及体液循环障碍 局部血液循环障碍:指某个器官或局部组织的循环异常,其表现为 ①局部循环血量的异常(充血和缺血); ②血液性状和血管内容物的异常(血栓形成、栓塞,其后果可引起梗死); ③血管壁通透性和完整性的改变(水肿、积液和出血)。 充血(hyperemia):指器官或局部组织血管内血液含量的增多。可分为动脉性充血和静脉性充血两类 动脉性充血(arterial hyperemia)又称主动性充血(active hyperemia),简称充血。一般指局部组织或器官因动脉血输入量增多而发生的充血,表现为小动脉及毛细血管扩张,血液输入量增加。 常见充血类型: ①生理性充血:为适应器官和组织生理需要和代谢增加需要而发生的充血;如 进食后的胃肠道粘膜、运动时的骨骼肌和妊娠时的子宫充血等; ②病理性充血(炎症性充血):各种疾病状态下的充血;见于局部炎症反应的早 期,由于致炎因子的作用引起的轴索反射使血管舒张神经兴奋,以及组织胺、缓激肽等血管活性物质作用,使细动脉扩张充血; ③减压后充血:长期受压的器官或组织压力突然解除时,细动脉发生反射性扩 张引起的充血;如局部器官或组织长期受压,见于绷带包扎的肢体或大量腹水压迫腹腔内器官后,组织内的血管张力降低,若突然解除压力,受压组织内的细动脉发生反射性扩张,导致局部充血。 充血的病变及后果:器官和组织的体积轻度增大;局部温度增高,镜下见局部细动脉及毛细血管扩张充血;通常对机体无不良后果。在有高血压、动脉粥样硬化等疾病基础上,可导致脑血管充血、破裂,后果严重。 淤血(congestion):静脉性充血 (venous hyperemia)又称被动性充血(passive hyperemia),简称淤血(congestion)。指器官或局部组织由于静脉回流受阻使血液淤积于小静脉和毛细血管内而发生的淤血。 病因:①静脉受压②静脉腔阻塞③心力衰竭 病变: 发绀(cyanosis):淤血发生在体表,由于局部微循环灌注量减少,血液内氧合血红蛋白减少,皮肤呈紫蓝色。

(整理)第1章局部血液循环障碍

第一章局部血液循环障碍 全身性血液循环障碍:由心脏血管系统病变引起,波及全身各 器官、组织血液循环障碍 血液循环障碍 局部性血液循环障碍:由局部病因引起,表现为局部组织或个 别器官血液循环障碍 第一节充血 机体的某器官或组织血管扩张、含血量增多的现象,称为充血(hyperemia)。 动脉性充血 充血 静脉性充血 一、动脉性充血 器官或组织小动脉扩张、输入血量增多的现象,称为动脉性充血,又称主动性充血,简称充血(图1-1)。 (一)原因 机械因素、物理因素、化学因素、生物因素等。这些原因往往也是炎症的病因,因此,充血往往是炎症的早期表现之一——炎性充血。 (二)发生机理 缩血管神经兴奋性降低 神经反射性作用:病因刺激小动脉扩张 舒血管神经兴奋性增高充血体液因素的作用:炎灶中炎症介质(组胺、5-羟色胺、激肽等) 作用→血管平滑肌紧张度降低→小动脉扩张 (三)病理变化 1、眼观 组织微肿、颜色鲜红、局部温度升高、代谢旺盛、机能增强。 2、镜检 细小动脉、毛细血管扩张,充满红细胞(图1-2)。由于充血多见于炎症,故还可见中性白细胞渗出、出血、炎性水肿及实质细胞变性、坏死等炎症病变。

图1-1 充血(示意图)图1-2 肺充血 HE ×33 (四)结局和对机体的影响 充血多是暂时性反应,病因消除后局部血量即可恢复正常。如病因持续作用,充血时间过久,血管壁紧张性会下降,血流变缓,充血可能转变为淤血。 充血是机体的防御、适应性反应之一。充血组织机能、代谢和抗御能力都得到增强,同时,充血可将病理性产物迅速排除,对消除病因和恢复组织机能都有积极作用。 但充血如发生在脑部(如中暑),即使时间较短也会导致严重后果。有病变的血管充血可能导致破裂性出血。 二、静脉性充血 由于静脉回流受阻,血液淤积在小静脉和毛细血管内,导致局部组织中静脉血含量增多的现象,称为静脉性充血,又称被动性充血,简称淤血(图1-1)。 (一)、原因静脉血管受外力压迫或因血栓、栓塞形成而阻塞。 (二)、病理变化 1、眼观 (1)淤血局部组织肿胀(含血量增多、淤血性水肿); (2)淤血局部暗红或兰紫色(发绀)(还原血红蛋白增多); (3)局部温度降低(血流缓慢、局部缺氧→代谢率降低→产热减少); (4)淤血性出血(缺氧→血管壁通透性增强→红细胞渗出→淤血性出血)。 2、镜检 小静脉、毛细血管扩张,充盈大量血液。 (三)对机体的影响 急性淤血:病因消除后,一般可恢复。 慢性淤血:淤血部位水肿,实质细胞萎缩、变性、坏死。此外,淤血→缺氧→结缔组织增生→淤血性硬化。 [附]: Ⅰ、肝淤血 1、原因右心功能不全引起。 2、病变 肝体积增大,暗紫红色,切面流出大量紫红色血液(图1-3)。镜下见中央静脉、窦状

局部血液循环障碍

第二单元局部血液循环障碍 本章复习的基本原则 本章的重点是:基本概念 本章考试的关键记忆点是:不同点 本章复习的重要方法:比较记忆 第一节充血 一、概念和类型 (一)概念 器官或局部组织血管内血液含量增多称为充血。 (二)类型 1.动脉性充血局部组织或器官由于动脉血输入量过多,使局部含血量增多,称为动脉性充血,简称充血。凡能引起细动脉扩张的任何原因,都可引起局部器官和组织的充血。动脉性充血包括生理性充血及病理性充血,后者如炎症性充血及减压后充血等。 2.静脉性充血局部组织或器官由于静脉回流受阻,使静脉回流减少所造成的局部血管内血液含量增多称为静脉性充血,亦称淤血。 二、淤血的原因、病理变化和对机体的影响 (一)淤血的原因 1.静脉受压静脉受压使管腔发生狭窄或闭塞、血液回流受阻导致相应部位的器官和组织发生淤血。如妊娠子宫压迫髂静脉引起的下肢静脉淤血。 2.静脉管腔阻塞常见于静脉血栓形成,由于静脉分支多,只有当静脉腔阻塞而血流又不能通过侧支回流时,才发生静脉性充血。 3.心力衰竭二尖瓣瓣膜病和原发性高血压引起左心功能不全时,可导致肺淤血,肺源性心脏病导致右心功能不全可造成肝、肾和下肢等器官淤血,引起体循环淤血。 (二)淤血的病理变化 肉眼:由于静脉回流受阻,血液淤积在扩张的小静脉和毛细血管内,故淤血的器官和组织体积增大;由于淤血区血液流动缓慢、缺氧,氧合血红蛋白减少,还原血红蛋白增多,故淤血脏器呈暗红色。 代谢:静脉淤血时,器官和组织得不到充足的氧气和营养物质,使组织代谢率降低,产热减少,使体表淤血处温度降低;淤血的组织相对缺氧,代谢机能减弱。 光镜下:小静脉和毛细血管扩张充盈,可见出血,间质水肿。 (三)常见器官淤血举例(重要!) 1.肺淤血多为左心衰竭引起。肉眼表现为肺脏肿胀、重量增加、色暗红或呈棕褐色,质地变硬。光镜下肺小静脉和肺泡壁毛细血管扩张,充血和纤维组织增生,使肺泡壁增厚。肺水肿、肺出血,可见心力衰竭细胞。心力衰竭细胞即吞噬有含铁血黄素的巨噬细胞。长期慢性肺淤血可致肺脏褐色硬化。 2.肝淤血主要见于右心衰竭。肉眼肝脏体积增大,切面为红、黄相间呈花纹状,如同槟榔的切面,故称槟榔肝。光镜下可见肝静脉、中央静脉和肝窦扩张淤血,肝小叶中央部肝细胞因缺氧和受压发生萎缩和坏死,肝小叶周边部肝细胞发生脂肪变性。长期慢性肝淤血可致肝脏淤血性硬化。 (四)淤血对机体的影响 ①淤血可致淤血性出血、组织水肿; ②脏器实质细胞的萎缩、变性和坏死;

局部血液循环障碍

第三章局部血液循环障碍(Local blood circulation obstacles) 定义:机体某一局部或个别器官组织发生血液循环障碍的现象。 表现和本章内容: 血流速度的改变,血流量的改变------充血缺血;血液性状和内容物的改变---血栓形成、栓塞血管壁的完整性,通透性增加—出血、水肿;局部动脉血流中断而引起局部组织坏死—梗死 第一节充血(hyperemia) (一)定义:局部器官或局部组织由于血管扩张含血量增多的现象称为充血。 (二)分类:动脉性充血(arterial hyperemia)、静脉性充血(venous hyperemia) 1、动脉性充血(arterial hyperemia) (1)定义:局部器官或组织的小动脉扩张、输入过多的动脉性血液的现象,又称为主动性充血(active hyperemia),简称充血。舒张神经兴奋性↑或舒血管活性物质释放 (2)病因和类型:生理性充血——食后胃肠充血; 病理性充血 (3)病理性充血: ①炎性充血:在炎症早期或炎灶边缘,由于致炎因子刺激血管舒张神经或麻痹缩血管神经及一些炎症介质的作用引起充血。炎症是机体的血管反应,通常把充血看做炎症的标志。 ②刺激性充血:机理同上,但程度较轻。 ③减压后充血:(贫血后充血)长期受压而引起局部缺血的组织,血管张力降低,一旦压力突然解除,小动脉反射性扩张而引起充血。(如胃肠臌气或腹水时,迅速放气放水易危及生命。) ④侧支性充血:当某一动脉内腔受阻引起局部缺血时,缺血组织周围的动脉吻合支发生扩张充血,借以建立侧支循环,以补偿受阻血管的供血不足。 (4)病理变化 眼观:局部组织内动脉血流入增多,血液供氧丰富,组织代谢旺盛,局部组织颜色鲜红,体积轻度增大,温度升高,位于体表时血管明显的搏动感。 镜下:小动脉和毛细血管扩张,内充满红细胞,平时处于闭锁状态的毛细血管也开放。(5)对机体的影响:动脉性充血一般是暂时的,病因消除后即可恢复正常。 充血时由于血流量增加,给局部组织带来大量氧气、营养物质、白细胞和抗体,使组织的防御能力增强,同时又可将病理性产物迅速排除,对消除病因和恢复组织机能均有积极作用。 2. 静脉性充血(venous hyperemia) (1)定义:由于静脉血液回流受阻,血液淤积在小静脉和毛细血管内,局部组织中静脉血含量增多的现象,称为静脉性充血,又称被动性充血,简称淤血(congestion) 。 (2)原因和类型 全身性淤血:多见于心功能衰竭,右心衰竭导致全身淤血,尤其是肝脏淤血,左心衰竭导致肺淤血。 局部性淤血:由于静脉受压或静脉腔阻塞。 (3)病理变化 大体:体积增大,包膜紧张,重量增加,紫(暗)红色,切面潮湿多血,代谢变慢,功能减弱,温度降低。 显微镜下小静脉和毛细血管扩张,内充满红细胞,小血管周围的间隙和结缔组织内积有水肿液,阻塞时间较长的毛细血管有时会发生出血。 静脉充血时,因血流缓慢,静脉血液中氧合血红蛋白减少,氧离血红蛋白增多,局部组织呈暗红色或蓝紫色,这在可视粘膜和被毛稀少或缺乏色素的皮肤上特别明显,这种症状称为发绀。 (4)重要器官的淤血

病理学-局部血液循环障碍

局部血液循环障碍 一、充血和淤血 (一)充血 器官或局部组织血管内血液含量增多——充血。 局部组织或器官由于动脉血输入量过多,使局部含血量增多——动脉性充血——主动过程。 (1)生理性充血。 (2)病理性充血——最常见:炎症反应早期——局部组织变红、肿胀。 (二)淤血 器官或局部组织静脉血液回流受阻,血液淤积于小静脉和毛细血管内——淤血或静脉性充血——被动过程。 原因: (1)静脉受压。 (2)静脉腔阻塞:血栓或瘤栓形成。 (3)心力衰竭: 左心功能不全——肺淤血; 右心功能不全——体循环淤血(肝、肾和下肢等器官淤血)。 左心功能不全——肺淤血; 右——————体循环淤血 肝、肾、下肢淤血)。 3.淤血的病理变化 (1)静脉回流受阻——器官和组织体积增大; (2)淤血脏器呈暗红色; (3)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加,产生漏出液潴留在组织内——淤血性水肿,甚至淤血性出血。

4.举例——重要! (1)肺淤血——左心衰竭引起。切面流出泡沫状、血性液体。 1)急性肺淤血。 2)慢性肺淤血:见大量吞噬含铁血黄素的巨噬细胞——心力衰竭细胞。长期可致肺脏褐色硬化。 (2)肝淤血——右心衰竭引起。 1)急性肝淤血: 小叶中央——肝细胞萎缩、坏死; 周围——肝细胞脂肪变性。 2)慢性肝淤血: 肝小叶中央严重淤血——暗红色; 肝小叶周边——肝细胞脂肪变性——黄色。 ——致使肝脏呈红黄相间的花纹状,如同槟榔的切面——槟榔肝。 长期慢性肝淤血——肝脏淤血性硬化。

重要小结——两种淤血对比TANG 肺淤血肝淤血原因左心衰竭右心衰竭 肉眼切面泡沫状、血性液体急性:肝脏增大,暗红色;慢性:槟榔肝、淤血性肝硬化 镜下急性肺泡腔内充满水肿液及出血肝细胞萎缩、脂肪变性慢性心力衰竭细胞、肺脏褐色硬化中央淤血,周围脂肪变性 5.淤血对机体的影响 (1)淤血性出血、组织水肿。 (2)脏器萎缩、变性和坏死。 (3)长期慢性淤血——脏器硬化。 二、血栓形成 (一)概念——血栓形成——在活体的心脏或血管内,血液发生凝固或血液中某些有形成分互相凝集成块的过程。 血栓——形成的固体质块。 (二)血栓形成的条件 1.血管内皮细胞的损伤 ——最重要和最常见的原因。 2.血流缓慢或涡流。 3.血液凝固性增高。 (三)血栓的类型——特别重要!——总结TANG 白色血栓混合血栓红色血栓透明血栓 成分血小板和纤维 素 血小板小梁、纤维素和 大量红细胞 纤维素网罗大量红细胞纤维素 见于血栓头部,以及 心瓣膜 血栓体部静脉内,血栓的尾部 DIC,微动脉、微静脉、 毛细血管 备注血小板血栓 干燥,无弹性,质脆易碎,可 脱落形成栓塞 微血栓或纤维素性血 栓

实训3局部血液循环障碍.

实训三局部血液循环障碍 一、目的和要求 通过实训,掌握充血、淤血、出血、血栓、栓塞、梗死等的病变特点,能正确识别其眼观变化和镜检变化大体标本和显微镜标本的形态特征。 二、实习材料 大体标本、组织切片、幻灯片、CAI课件、挂图、光学显微镜、幻灯机、显微图象投影和分析系统等。 三、实习内容与步骤 (一)肾充血 1.材料急性猪丹毒或兔出血症(兔瘟)病兔的肾脏及肾脏急性感染或急性肾小球性肾炎早期病例的肾脏标本与病理切片。 2.眼观肾脏稍肿大,全肾呈鲜红色,夹杂有灰色的云雾状斑纹,被膜容易撕脱。切面上皮质部鲜红色,颜色比髓质部深,呈鲜红色而且斜对光时像大头针帽突出。 3.镜检单纯肾充血时仅可见肾小球增大,毛细血管充满血液。肾小囊腔狭窄,腔内有少许红染的均质物(血浆)。肾小管无明显变化。 (二)急性肺淤血 1.材料急性感染、中毒引起左心急性心扩张和功能不全时患病动物的肺脏及牛、羊等动物急性胃肠膨胀时的肺脏标本与病理切片。 2.眼观病变呈全肺性,肺脏膨隆,暗红色至黑红色,手感沉重,致密。切开时,流出大量黑红色较稠的血液,可能还混有泡沫。肺小叶间隔增宽且呈胶胨样。 3.镜检⑴肺泡壁毛细血管及小静脉高度扩张,充满红细胞。⑵肺泡腔内、小叶间隔以及支气管腔内可能有一些红染的均质物(漏出的血浆)和少许红细胞、巨噬细胞。 (三)肝淤血

1.材料急性肺淤血、水肿患病动物(如急性肺疫病猪)的肝脏(急性肝淤血)和心瓣膜病、心包疾病(牛创伤性心包炎)、慢性阻塞性肺部疾病(肺气肿、慢性支气管炎、猪喘气病、间质性肺炎等)患病动物的肝脏(慢性肝淤血)标本与病理切片。 2.眼观急性淤血时,肝体积略增大,边缘钝圆,呈暗紫红色,质脆易碎。切开时流出黑红色的血液。切面上,小静脉扩张,肝小叶中央部呈暗红色圆斑(肝小叶中央静脉扩张)。慢性淤血时,淤血的中央静脉及邻近肝窦区域呈暗红色,肝小叶周边的肝实质呈黄色,因而肝切面呈红黄相互交错的斑纹,状似槟榔子的剖面。这种变化的淤血肝脏称为“槟榔肝”。 3.镜检①轻度淤血时,肝小叶的中央静脉和靠近中央静脉的窦状隙均扩张,充满红细胞。②严重淤血时,中央静脉及窦状隙高度充盈血液,其管壁已难以确认,肝细胞索排列紊乱,不同程度的萎缩甚至消失。小叶周边部的肝细胞肿胀,胞浆内出现大小不等的轮廓清晰的空泡(脂肪变性)。③慢性淤血的肝脏,小叶中央部肝细胞消失后,网状纤维胶原化,可见红染的胶原纤维向小叶外周伸展,成为淤血性肝硬化。 (四)出血 1.材料各种动物败血症中毒时不同部位各种形式出血和各种动物非传染性疾病和机械性伤害时各种形式出血的标本与病理切片。 2.眼观①淤斑及淤点:在皮肤、黏膜及浆膜呈鲜红或红色斑点状。大斑点称为淤斑;小斑点称为淤点。皮肤、黏膜上的淤斑带紫色者称紫癜。②血肿:在皮下、腹膜下、肾包膜下、肌间、脏器内,甚至脑组织内等部位形成的血肿为分界清楚的全血凝块,暗红或黑红色。较大的血肿,剖面常呈轮层状,还可能有未凝固的血液。时间稍久的血肿块颜色渐退,其外围带有纤维组织包囊。③积血:各种浆膜腔和体腔如胸腔、心包腔、腹腔、鞘膜腔、脑室、肾盂等腔体均可发生积血,血量多少不等,常混有凝血块。时间较长者因出现机化而在浆膜面上生长出绒毛状的灰白色纤维组织,后者甚至造成腔内器官黏连或腔室闭锁。 (五)动脉血栓

兽医病理学笔记 第二章 局部血液循环障碍

第二章局部血液循环障碍 主要内容过多充血---->1、动脉性充血2、静脉性充血 ●血管内循环 血量的异常过少缺血---->动脉血流断绝---->梗死 血栓形成 ●血管内容物及血 液性状异常 栓塞 ---->破裂性出血 ●血管壁完整性与 通透性的变化出血 ---->渗出性出血 第一节充血 一、动脉性充血 在某些生理或病理因素的作用下,局部组织或器官的小动脉扩张,输入血量增多的现象,又称主动性充血( active hyperemia),简称充血。 (一)原因:物理、化学、生物性因素等 (二)发病机理 1、神经反射:缩血管神经兴奋性降低,舒血管神经兴奋性升高 2、体液因素 (三) 充血的类型 1、生理性充血:运动时肌肉充血、采食后胃肠充血等。 2、病理性充血 (1)是最常见的病炎性充血理性充血。炎症早期、急性炎症表现明显。 (2)刺激性充血:磨擦、温热、酸碱等 (3)侧枝性充血:当某一动脉受阻后,其邻近的吻合枝发生反射性扩张充 血。有益的反应 (4)贫血后充血:又称减压后充血,如瘤胃臌气。 (四)病理变化 1、肉眼观:大、红、热 2、镜下:局部细动脉及毛细血管扩张充血。 (五) 结局和对机体的影响 利:增强组织抵抗力,促进恢复。如红外线理疗 弊:水肿、淤血、出血 二、静脉性充血 组织或器官由于静脉血液回流受阻,血液淤积在小静脉和毛细血管内,称为静脉性充血。简称淤血。 (一)原因和机理

1、外压 2、内塞:血栓形成,栓塞 3、心力衰竭 4、胸腔和肺脏的疾病 注:.上述病因在不能代偿的情况下发生淤血 (二)病理变化 1、肉眼:大、紫、凉 2、镜下:细静脉和毛细血管扩张,红细胞增多。毛细血管( capillary)腔扩大。 (三)结局和对机体的影响 1、轻度,解除病因,可以恢复 2、长时间淤血可引起下列病变: . ●淤血性水肿●淤血性出血 ●实质细胞萎缩、变性甚至坏死●淤血性硬化 (四)重要器官的淤血 1、慢性肺淤血 (1)原因:左心衰竭 (2)机制:左心腔内压升高弓|起肺静脉回流受阻 (3)病变: ●肉眼:肺体积增大,暗红色,切面有泡沫样液体流出。

病理学局部血液循环障碍知识点整理

病理学局部血液循环障碍知识点整理 ●第一节充血和淤血 1.定义 1)充血和淤血都是指局部组织血管内血液含量的增多 2.(一)充血 1)定义 ●局部器官或组织因动脉血输入量过多而发生的充血,称动脉性充血或主动性 充血,简称充血(病理+生理性) 2)原因 ●凡能引起细、小动脉扩张的原因,均可引起局部器官、组织充血。细、小动 脉扩张主要是由于血管舒张神经兴奋性增高,或血管收缩神经兴奋性降低, 加上体液因素作用,使微循环动脉血流加快,灌注量增多所致 3)机制 ●生理性充血 ●为适应器官和组织生理需要和代谢增强而发生的充血,称为生理性充血 ●如体力活动时骨骼肌充血、进食之后胃肠道黏膜充血 ●病理性充血 ●炎症性充血(最常见) ●减压后充血(压力突然降低或解除,局部细、小动脉发生反射性扩张而 形成局部充血) ●侧支性充血 4)病理变化 ●肉眼观 ●动脉性充血的局部器官,组织体积增大、重量增加,被膜紧张,颜色鲜 红 ●由于血流速度加快,物质代谢增强,温度升高,腺体功能亢进,黏膜腺 体分泌增加 ●光镜下 ●局部细动脉和毛细血管扩张充血,切片后血管内充满红细胞 5)影响和结局 ●有利:动脉性充血是一种暂时的血管反应,原因消除后恢复正常·,由于动 脉血富含氧和营养物质,因此充血对改善局部代谢、增强功能具有积极作用, 如临床的热透疗法、拔火罐 ●有弊:但对于已病变的动脉(比较脆),充血可引起血管破裂 3.(二)淤血 1)定义

●由于静脉回流受阻,血液淤积于小静脉和毛细血管内,引起局部器官或组织 内血量增多,称为静脉性充血,或被动性充血,又称淤血(仅病理性) 2)原因 ●凡能引起静脉回流受阻的因素,均可引起静脉性充血 3)机制 ●静脉受压(最常见炎症、肿瘤压迫): ●静脉受压可引起管腔狭窄或闭塞,血液回流受阻,导致器官或组织淤血, 如妊娠后期子宫压迫髂静脉引起下肢淤血水肿,或骨折时绷带扎太紧 ●静脉管腔狭窄或阻塞 ●血栓侵入静脉可阻塞静脉引起淤血,由于静脉有较多分支不易淤血,只 有较大的静脉干受压、阻塞或多条静脉受压,侧支循环不能有效建立情 况下,静脉腔阻塞才会引起淤血 ●心力衰竭 ●心力衰竭时,心排血量减少,心室舒张末期压力升高,阻碍静脉回流, 造成淤血 ●左心衰竭:二尖瓣、高血压病使左心衰竭,血液滞留在左心腔,影响 肺静脉的回流而引起肺淤血 ●右心衰竭:肺源性心脏病使右心衰竭时,血液滞留在右心腔,引起体 循环淤血 4)病理变化 ●肉眼观 ●淤血的组织、器官体积增大、被膜紧张、重量增加、颜色暗红。 ●因为血流淤滞,代谢功能下降,产热减少,导致局部温度降低 ●全身淤血时,血液中还原血红蛋白增多,皮肤和黏膜呈紫蓝色,称发绀 ●光镜下 ●可见局部组织内小静脉和毛细血管显著扩张,充满血液,有时伴有水肿 5)影响和结局 ●淤血性水肿 ●淤血时小静脉和毛细血管内流体静压升高,以及局部组织代谢产物作用, 是血管壁通透性增高,组织液生成增多、回流减少 ●淤血性出血 ●严重淤血时,缺氧造成血管壁通透性进一步增高,红细胞漏出 ●实质细胞损伤 ●长期淤血,局部组织缺氧加重可导致实质细胞发生萎缩、变形甚至坏死 ●淤血性硬化 6)重要器官的淤血

病理学考试局部血液循环障碍 习题及答案

第4章局部血液循环障碍习题及答案 一、 A 型题 1 .成人短时间内出血量超过循环血量的多少就可能发生休克: A.5 ~ 10% B.10 ~ 20% C.20 ~ 25% D.30 ~ 35% E.40 ~ 50% 2 .淤血的主要病理变化是: A. 小动脉和毛细血管扩张充血,血中 O 2 含量升高 B. 小动脉和毛细血管扩张充血,血中 CO 2 升高 C. 小静脉和毛细血管扩张充血,血中 O 2 含量升高 D. 小静脉和毛细血管扩张充血,血中 CO 2 降低 E. 小静脉和毛细血管扩张充血,血中 CO 2 升高 3 .肝淤血的主要病变是: A. 肝小叶中央静脉及肝窦扩张充血,肝细胞变性、萎缩 B. 肝小叶间静脉扩张充血,肝细胞变性、萎缩 C. 肝小叶间静脉扩张充血,小叶间结缔组织增生 D. 肝窦扩张充血,小叶间胆管和结缔组织增生 E. 肝小叶间动静脉淤血,小叶间结缔组织增生 4 .淤血指的是: A. 毛细血管性充血 B. 静脉系统性充血 C. 动脉性充血 D. 减压性充血 E. 小静脉和毛细血管扩张充血 5 . DIC 指的是: A. 心肝肾等重要器官中有较多血栓形成 B. 微循环内有广泛微血栓形成 C. 小动、静脉有广泛性小血栓形成 D. 全身小动脉内有广泛性的血栓形成 E. 全身小静脉内有广泛性的血栓形成 6 .组织间隙中较大量的局限性出血被肉芽组织所取代,称为: A. 血肿机化 B. 血栓形成 C. 肉芽组织形成 D. 肉芽肿形成 E. 出血性增生性炎 7 .混合血栓是由下列哪些成分组成的? A. 血小板梁及其之间的纤维蛋白网,网眼内网罗大量红细胞 B. 纤维蛋白、红细胞、白细胞、血小板 C. 纤维蛋白和红细胞 D. 血栓头及尾 E. 血小板和白细胞 8 .血栓形成的关键性始动过程是:

血液循环障碍

血液循环障碍 〖知识结构〗 血液循环障碍分为: 一、局部血液循环障碍 1 .充血 2 .出血 3 .血栓形成 4 .栓塞 5 .梗死 二、全身血液循环障碍 1 .弥散性血管内凝血 2 .休克 〖学习要求〗 阅读教科书学习目标或教学大纲,了解基本要求。 〖基本内容〗 局部血液循环障碍多由局部因素引起,表现为局部某一器官或某一组织的血液循环障碍。主要包括:局部循环血量的异常—充血和缺血;血管壁完整性破坏—出血,血液性状和血管内容物的异常— 血栓形成、栓塞。局部组织器官缺血可以发生梗死。 1.充血分为动脉性充血和静脉性充血。静脉性充血又称淤血。可由静脉受压、静脉腔阻塞和心力衰竭引起,可表现为局部性和全身性。 淤血的组织或器官体积增大,颜色暗红。发生在体表的淤血,可见紫绀及温度降低。镜下,淤血区小静脉和毛细血管扩张,充满血液。较长时间的淤血可使毛细血管内流体静力压升高,导致局部组织发生水肿,甚至发生漏出性出血;同时,由于淤血区氧及营养物质的缺乏,实质细胞可出现萎缩、变性、坏死,间质纤维组织增生。 慢性肺淤血,多见于左心衰竭时,镜下可见心力衰竭细胞。慢性肝淤血,多见于右心衰竭,肉眼上肝切面似槟榔,又称“槟榔肝”。想一想为什么? 2.血液自心脏或血管内逸出(主要是指红细胞的逸出),称为出血。根据心脏和血管壁完整性破坏的程度,将出血分为破裂性出血和漏出性出血。 出血对机体的影响取决于出血量、出血速度和部位。短时间出血量达循环血量的 20%-25% ,可发生出血性休克。发生在重要器官的出血,即使出血量不多,亦可致命,如心脏破裂,引起心包填塞,可导致急性心功能不全致死;脑出血,尤其是脑干出血,可因重要神经中枢受压而致死。 3.在活体的心脏或血管腔内,血液中的某些成分析出、凝集和凝固成固体质块的过程,称为血栓形成,所形成的固体质块称为血栓。为什么强调活体?请大家相一想? 血栓形成见于: ①心脏和血管的内膜损伤。 ②血流状态的改变。 ③血液性质的改变。形成的血栓大致可分为:白色血栓,构成血栓的头部;混合性血栓,构成延续性血栓的体部;红色血栓,构成延续性血栓的尾部。透明血栓,见于弥散性血管内凝血。血栓形成后可以阻塞血管,造成局部组织缺血,器官萎缩,严重者可以出现梗死。静脉阻塞则引起局部淤血,水肿,甚至坏死。 血栓可以脱落形成栓子,发生栓塞;也可以机化形成瘢痕。广泛的透明血栓形成即DIC ,可引起全身性广泛性出血、休克和死亡。

临床执业助理医师病理学考点:局部血液循环障碍

临床执业助理医师病理学考点:局部血液循环障碍 临床执业助理医师病理学考点:局部血液循环障碍 导语:局部血液循环障碍一般是指在活体的心脏和血管内,血液发生凝固或血液中某些成分凝集形成固体质块的过程。下面我们一起来看看相关内容吧。 一、充血和淤血 (一)充血: 1.类型:①动脉性充血---主动过程。 ②静脉性充血----淤血。 2.常见器官淤血举例 (1)肺淤血:多为左心衰竭引起。 可见心力衰竭细胞,长期慢性肺淤血导致肺脏褐色硬化 (2)肝淤血:右心衰竭。脂肪变性为黄色,肝脏呈红黄相间花瓣纹,槟榔肝。 长期慢性肝淤血导致肝脏淤血性硬化 3.淤血后果取决:范围,器官,程度,速度及侧支循环建立 ①淤血性出血、组织水肿;②脏器实质细胞的萎缩、变性和坏死;③脏器硬化;④侧支循环的建立。 二、血栓形成 液→固 1、固体质块----血栓。 2、血栓形成条件:血管内膜的损伤---血栓形成重要条件和最常见原因 3、血栓的类型:1).白色血栓:血小板和纤维素构成,---头部 2).混合血栓:血栓的体部 3).红色血栓:静脉内,红细胞----尾部。 4).透明血栓:微血栓,纤维素性血栓,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微动脉、毛细血管和微静脉内 4、血栓的结局

软化、机化、钙化、脱落。 三、栓塞 1、栓子运行途径:1).右心-----肺动脉。 2).左心-----脑,肾。 3).肝外门---肝内门静脉及其分支。 2、栓塞类型和各自对机体的`影响 1).血栓栓塞:肺动脉。来源于下肢深静脉或盆腔的静脉。体循环的动脉栓塞---左心房和左心室 动脉栓塞部位:下肢,脑,肾,脾 2).脂肪栓塞:长骨的骨折或脂肪组织严重创伤 3).气体栓塞:氮,减压病,沉箱病 4).羊水栓塞:角化上皮,DIC。 四、梗死

局部血液循环障碍病理变化观察的实验心得

局部血液循环障碍病理变化观察的实验心得 1. 动脉性充血的器官和组织体积增大,色鲜红,局部温度增高;淤血(静脉性充血)的器官和组织体积增大,质量增加,呈暗红色或暗紫色,局部温度下降 2. 肺淤血常是左心衰竭的结果,肝淤血常是右心衰竭的结果 3. 血栓形成的三大因素:心血管内皮的损伤,血流状况的改变,血液凝固性增高 4. 静脉管壁薄,血流缓慢,且静脉瓣的开闭容易形成涡流,故静脉内血栓形成多见,比动脉血栓高出4倍 5. 血栓根据组成成分可分为白色血栓(血小板血栓),混合血栓(层状血栓),红色血栓,透明血栓(纤维素样血栓);根据血栓与心血管壁和血管腔的关系可分为附壁血栓和阻塞性血栓 6. 白色血栓主要发生于血流较快的动脉和心瓣膜 7. 在延续性血栓中,白色血栓形成头部,混合血栓形成体部,红色血栓形成尾部 8. 透明血栓(纤维素样血栓)常见于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 9. 血栓的结局:软化、溶解吸收;机化、再通;钙化 10. 血栓再通只具修复意义,不具血流重建的生理意义 11. 血栓对机体的影响:止血和阻塞血管腔;栓塞;心瓣膜变形;出血

12. 交叉性栓塞主要发生于房、室间隔缺损的患者;逆行性栓塞主要发生于胸腹腔压力升高的患者 13. 肺动脉栓塞猝死的机制:肺动脉高压,可引起右心衰竭;迷走神经兴奋性增强导致支气管平滑肌痉挛而窒息;肺动脉栓塞使肺缺血,回心血量减少而致心肌缺血 羊水栓塞导致猝死的机制:机械性阻塞;羊水引起过敏性休克和反射性血管痉挛;羊水的凝血激酶引发DIC(弥漫性血管内凝血) 14. 气体栓塞可分为空气栓塞与减压病(氮气栓塞) 15. 脂肪栓塞导致出血的原因:脂肪酸对血管内皮细胞具有毒性损伤作用;血小板附于脂肪滴且数量减少 16. 分娩时子宫收缩而宫内压升高时,可以引起羊水栓塞和空气栓塞 17. 由于动脉血管阻塞或静脉回流受阻使局部组织和器官缺血 缺氧而发生的坏死称为梗死 18. 梗死的病因:血管腔阻塞和血管痉挛;血管受压闭塞 19. 动脉粥样硬化伴血栓形成最常见于冠状动脉和脑动脉,引起心肌梗死和脑梗死,在动脉硬化的基础上出现动脉持续的痉挛尤其是心肌梗死的主要原因 20. 静脉内血栓形成主要引起局部组织的淤血和缺氧,罕见梗死;动脉内栓塞(尤其是血栓栓塞),常引起肺、脾和肾的梗死 21. 梗死形成的条件:组织的供血血管类型、组织对缺血缺氧的敏感性、血管阻塞的速度、机体的功能状态

《病理学》局部血液循环障碍

《病理学》局部血液循环障碍 一、目的和要求 1.掌握充血、淤血的基本概念及病变特点,血栓形成的概念和条件、栓塞的概念及栓子运行的途径、梗死的概念和病理变化及对机体的影响; 2.熟悉血栓形成的机制及其形成过程,梗死形成的原因和条件; 3.了解出血的概念、原因、类型、病理变化和对机体的影响;水肿的发生机制、病理变化及其对机体的影响。 二、重点和难点 重点:1.淤血的概念和后果,肺、肝淤血的发生发展过程及其形态变化; 2.血栓形成的概念、条件及后果; 3.栓塞的概念、栓子运行的途径,血栓栓塞的病理变化及后果; 4.梗死的概念、类型和病理变化。 难点:1.血栓形成的条件和机制; 2.脂肪栓塞、气体栓塞、羊水栓塞的原因和机制; 3.出血性梗死的发生条件。 三、讲授内容和要点 1.充血的概念和类型;动脉性充血的原因、病理变化及其意义;淤血的原因、病变特点和后果;肺、肝淤血的病变发生发展过程及其形态学表现; 2.出血的概念、原因、类型、病理变化和对机体的影响; 3.血栓形成和血栓的概念;血栓形成的条件和机制;血栓形成的过程和血栓的类型;血栓的结局和对机体的影响; 4.栓塞和栓子的概念,栓子的种类及运行途径;血栓栓塞、脂肪栓塞、气体栓塞、羊水栓塞的概念及其后果; 5.梗死的概念、原因及形态特征,贫血性梗死和出血性梗死发生的条件及病理变化,梗死对机体的影响和结局; 6.水肿的基本概念和病理变化。 四、重点英文词汇 hyperemia, congestion,

heartfailurecells, nutmegliver, hemorrhage, thrombosis, thrombus, recanalization, embolism, embolus, thromboembolism, infarction 五、思考题 1.何谓充血?充血可以分为哪两种类型? 2.何谓淤血?淤血的病理变化及后果有哪些?请举例说明。 3.何谓血栓形成?血栓形成的条件有哪些? 4.血栓形成对机体有何影响? 5.何谓栓塞?栓子的运行途径有哪些? 6.何谓梗死?梗死的常见原因有哪些? 7.出血性梗死的发生条件及好发部位有哪些?

病理学考试局部血液循环障碍-习题及答案

病理学考试局部血液循环障碍-习题及答案 LT

A. 肝动脉阻塞 B. 下腔静脉阻塞 C. 充血性心力衰竭 D. 肝静脉分支阻塞 E. 肝内门静脉阻塞 19 .急性缺血时,下列哪组因素是细胞损伤机制中最重要的: A. 线粒体皱缩,糖酵解,钠的外流 B. 核糖体解离、糖酵解,核损伤 C. 液体聚集,蛋白合成减少,核损伤 D.ATP 减少,钙内流增加,膜受损 E. 线粒体增生,溶酶体酶释放,膜损伤 20 .肺内小的动脉分支阻塞会有什么后果? A. 出血性梗死 B. 贫血性梗死 C. 液化性坏死 D. 凝固性坏死 E. 一般不引起严重后果 21 .心衰细胞见于 A .左心衰时肺泡腔内 B .右心衰时肺泡腔内 C .肺水肿时肺泡腔内 D .肝淤血时肝脏内 E .脾淤血时脾脏内 22 .延续性血栓的形成顺序为 A .白色血栓、混合血栓、红色血栓 B .混合血栓、红色血栓、白色血栓 C .红色血栓、白色血栓、混合血栓、 D .混合血栓、白色血栓、红色血栓 E .红色血栓、混合血栓、白色血栓 23 .栓子运行一般 A .顺压力运行 B .逆压力运行 C .交叉运行 D .逆血流运行 E .顺血流运行 24 .大量空气迅速进入血液循环引起死亡的原因是 A .脑栓塞 B .心肌梗死 C .心脏破裂 D .肺梗死 E .急性心力衰竭和呼吸衰竭 25 .脾、肾梗死灶肉眼检查的主要特点为 A .多呈地图状、灰白色、界限清楚 B .多呈不规则形、暗红色、界限不清 C .多呈楔形、暗红色、界限不清 D .多呈地图状、暗红色、界限不清 E .多呈楔形、灰白色、界限清楚 26 .肺梗死患者胸痛的主要原因是 A .肺通气障碍 B .梗死区胸膜炎 C .坏死组织刺激支气管 D .出血灶刺激支气管 E .以上都不是 27 .健康孕妇在分娩时突然出现发绀、呼吸困难、休克,应考虑为 A .过敏性休克 B .羊水栓塞 C .心力衰竭 D .肺水肿 E .血型不合引起急性溶血 28 .血栓的结局不包括 A .梗死 B .溶解、吸收 C .钙化 D .机化 E .再通 29 .风湿性心脏病二尖瓣上的疣状赘生物是 A .白色血栓 B .红色血栓 C .混合血栓 D .透明血栓 E .血凝块 30 .皮肤、粘膜、浆膜少量出血,在局部可见 A .积血 B .淤血 C .血肿 D .瘀点 E .凝血块

病理学考试局部血液循环障碍习题及答案

精品文档 第 4 章局部血液循环障碍 A 型题 1 .成人短时间内出血量超过循环血量的多少就可能发生休克: A.5 〜10% B.10 20% C.20 〜25% D.30 〜35% E.40 习题及答案50% 2 .淤血的主要病理变化是: A. 小动脉和毛细血管扩张充血,血中O 2 含量升高 B. 小动脉和毛细血管扩张充血,血中CO 2 升高 C. 小静脉和毛细血管扩张充血,血中O 2 含量升高 D. 小静脉和毛细血管扩张充血,血中CO 2 降低 E. 小静脉和毛细血管扩张充血,血中CO 2 升高 3 .肝淤血的主要病变是: A. 肝小叶中央静脉及肝窦扩张充血,肝细胞变性、萎缩 B. 肝小叶间静脉扩张充血,肝细胞变性、萎缩 C. 肝小叶间静脉扩张充血,小叶间结缔组织增生 D. 肝窦扩张充血,小叶间胆管和结缔组织增生 E. 肝小叶间动静脉淤血,小叶间结缔组织增生 4 .淤血指的是: A. 毛细血管性充血 B. 静脉系统性充血 C. 动脉性充血 D. 减压性充血 E. 小静脉和毛细血管扩张充血 5 .DIC 指的是: A. 心肝肾等重要器官中有较多血栓形成 B. 微循环内有广泛微血栓形成 C. 小动、静脉有广泛性小血栓形成 D. 全身小动脉内有广泛性的血栓形成 E. 全身小静脉内有广泛性的血栓形成 6 .组织间隙中较大量的局限性出血被肉芽组织所取代,称为: A. 血肿机化 B. 血栓形成 C. 肉芽组织形成 D. 肉芽肿形成 E. 出血性增生性炎 7 .混合血栓是由下列哪些成分组成的? A. 血小板梁及其之间的纤维蛋白网,网眼内网罗大量红细胞 B. 纤维蛋白、红细胞、白细胞、血小板 C. 纤维蛋白和红细胞 D. 血栓头及尾 E. 血小板和白细胞 8 .血栓形成的关键性始动过程是:

《病理学》测试题 局部血液循环障碍(含答案)

病理学测试题及答案——局部血液循环障碍 1、引起肺褐色硬化的最常见疾病是【A】 A、二尖瓣狭窄 B、肺动脉瓣狭窄 C、三尖瓣狭窄 D、主动脉瓣闭锁不全 E、肺动脉栓塞 2、有关肝淤血时,下列哪一项是不正确的【E】 A、中央静脉扩张 B、肝细胞萎缩 C、肝细胞脂肪变性 D、肝血窦扩张 E、小叶间静脉扩张、肝血窦狭窄 3、槟榔肝镜下的显著病变是【B】 A、肝小叶中央结构破坏 B、中央静脉及血窦扩张充血和肝细胞萎缩及脂肪变性 C、肝细胞脂肪变性 D、肝细胞萎缩 E、小叶中央静脉扩张充血 4、慢性淤血引起的后果,下列哪项是不正确的【E】 A、漏出性出血 B、血栓形成 C、含铁血黄素沉积

D、间质细胞增生 E、实质细胞增生 5、有关血栓形成,下列哪项是不正确的【D】 A、下肢血栓多于上肢血栓 B、静脉血栓多于动脉血栓 C、静脉内多为混合血栓 D、心脏内多为红色血栓 E、毛细血管内多为纤维素血栓 6、混合血栓通常见于【D】 A、静脉血栓尾部 B、心瓣膜闭锁缘 C、毛细血管内 D、静脉血栓体部 E、静脉血栓头部 7、白色血栓形成的主要成分是【C】 A、纤维素 B、中性粒细胞 C、血小板 D、单核细胞 E、红细胞 8、DIC时微血管内的血栓称之为【D】 A、白色血栓 B、混合血栓 C、附壁血栓

D、透明血栓 E、红色血栓 9、手术后好发血栓的部位是【E】 A、门静脉 B、颈静脉 C、肾动脉 D、冠状动脉 E、下肢静脉 10、下列哪种因素与血栓形成无关【E】 A、血小板数量增多 B、心血管内膜损伤 C、血流缓慢 D、癌细胞崩解产物 E、纤维蛋白溶解酶增多 11、血液循环中血栓随血流运行发生相应的血管阻塞的过程称之为【D】 A、梗死 B、血栓形成 C、血栓运行 D、血栓栓塞 E、栓子 12、肺动脉及其分支栓塞的栓子来源于【C】 A、二尖瓣的疣状血栓 B、主动脉瓣的赘生物 C、体静脉和右心房的血栓

局部血液循环障碍

局部血液循环障碍 学习目标 ⏹学习目的 通过学习各种血液循环障碍的类型、概念、发病机制和病理变化,对临床上常见的由血液循环障碍导致的疾病有个全面地认识,并为该类疾病的临床检验工作打下扎实基础。 ⏹知识要求 掌握淤血的概念,肝淤血、肺淤血的病理变化;血栓形成的概念及其形成条件;栓塞和栓子的概念、栓子运行途径;梗死的概念、病理变化。 熟悉血栓的类型及结局;栓塞的种类;梗死的原因、类型。 了解血栓形成过程及其对机体的影响;栓塞对机体的影响;梗死对机体的影响与结局。 ⏹能力要求 观察大体标本(充血、慢性肺淤血、槟榔肝、静脉内血栓)的特点;用显微镜观察常见组织切片(肝、肺淤血)的病变特点。本章内容 ⏹局部循环血量的异常 ⏹血液性状和血管内容物异常 ⏹血管壁完整性和通透性的异常 ⏹局部循环血量的异常 充血和缺血 ⏹血液性状和血管内容物异常 血栓形成、栓塞、梗死 ⏹血管壁完整性和通透性的异常 出血、水肿和积液 ⏹什么是血栓? ⏹血管内为什么会有血栓? ⏹血栓是怎样形成的? 一、血栓形成Thrombosis ⏹概念 活体的心脏和血管内,血液发生凝固或 血液中某些有形成分凝集形成固体质块的 过程。 所形成的固体质块称为血栓(thrombus)。 血栓与坏死血凝块的区别

⏹什么是血栓? ⏹血管内为什么会有血栓? ⏹血栓是怎样形成的? 二、血栓形成的条件和机制 ⏹心、血管内膜损伤(主要条件) ⏹血流缓慢及涡流形成 ⏹血液凝固性增加 二、血栓形成的条件和机制 ⏹心、血管内膜损伤(主要条件) ⏹血流缓慢及涡流形成 ⏹血液凝固性增加 内皮细胞 ⏹心脏和血管内膜的损伤是血栓形成的主要原因。 ⏹常见于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溃疡灶、心肌梗死区的心内膜、风湿性和感染性心内膜炎、创伤或炎症性的动、静脉损伤部位等。 ⏹还有,缺氧、休克、败血症和细菌内毒素等引起全身广泛的内皮损伤,激活凝血过程,造成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在全身微循环内形成血栓。 二、血栓形成的条件和机制 ⏹心、血管内膜损伤(主要条件) ⏹血流缓慢及涡流形成 ⏹血液凝固性增加 血流状态改变 ⏹血流速度缓慢和停滞是静脉血栓形成的主要因素。 ⏹下肢深静脉和盆腔静脉血栓常见于心力衰竭、术后或久病卧床,也可伴发余有静脉曲X的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