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液循环障碍

栓塞(embolism)讲稿

栓塞性疾病是临床上常会接触到的疾病,其中的血栓栓塞与动脉粥样硬化、高脂血症、糖尿病、系统性红斑狼疮、肝、肾疾病、手术、产后、某些恶性肿瘤等都有密切关系,据最近的报道,肿瘤患者血栓栓塞的发生率比普通人群高,其临床发生率约为15%,尸检的发病率更高。有的恶性肿瘤患者并不直接因为肿瘤而死,而是死于继发的血栓栓塞,尤其是以肺动脉栓塞为多见。

在老年人死因中,血栓栓塞性心脑血管疾病已占到首位。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的到来,随着医疗水平、保健意识的提高,加强对栓塞的认识,对我们具有重要意义。

一.栓塞(embolism)概念

在循环血液中出现不溶于血液的异常物质,随血液的流动阻塞血管的过程称为栓塞(embolism)。阻塞血管的异常物质称为栓子(embolus)。

强调部位—循环血液中且栓塞大多发生在动脉系统,结果—一定要阻塞血管,栓子特性—不溶于血液。

栓塞=栓子+阻塞

哪些是可以进入血液且不溶于血液,成为栓子的异常物质呢?

二.栓子(embolus)类型

1.固体性栓子:血栓性栓子、羊水性栓子、肿瘤性栓子、细菌性栓子、寄生虫性栓子等。

2.气体性栓子:氮气、空气等。

3.液体性栓子:脂肪栓子。

99%以上的栓塞为血栓性栓塞(thromboembolism),即由血栓做为栓子引起的栓塞。血栓软化脱落后沿血液流动成为栓子。

由概念知,栓子在血液中将随血液流动,来自不同部位的栓子究竟如何随血液流动,会阻塞在哪里呢?也就是说栓子运行途径如何?

三.栓子运行途径

除罕见情况外,一般与血流方向一致

先用图解释大、小循环。大循环:动脉血自左心室射入主动脉,再沿各级动脉分支到达全身各部位的毛细血管,完成组织内的物质和气体交换,动脉血变为静脉血,静脉血再汇流至各级静脉,最后经上、下腔静脉及冠状窦回流入右心房。小循环:从右室搏出的静脉血,经肺动脉及其分支到肺泡毛细血管,进行气体交换,使静脉血变为动脉血,经各级肺静脉,最后经左右肺上下静脉入左心房。

再结合图介绍以下途径:

讲完一条途径,写一个规律。

1.右心及腔静脉系统的栓子:肺动脉栓塞(肺动脉干及其分支)栓子从腔静脉到右心室的过程中,路径是越来越宽,好比从小巷汇入到大街,所以不会阻塞血管,一旦进入肺动脉后,随着动脉的分支,路径

渐窄,故会阻塞肺动脉及其分支。有时会造成梗死。[梗死(infarct):由于动脉血流断绝,侧枝循环无法建立,引起局部组织缺血缺氧而发生的坏死。] 当然,较小的脂肪栓子或气体栓子因为可被压缩、变形,也可以通过肺泡毛细血管,到肺静脉,再到全身。

2.肺静脉、左心及动脉系统的栓子:体动脉栓塞

栓子运行路径随着动脉的分支,路径渐窄,故会阻塞肺动脉及其分支。

栓子易进入与主干呈锐角分支的大血管内。

3.门脉系统的栓子:肝内门静脉分支栓塞

为何不会进入腔静脉内?因为门静脉在肝内逐渐分支,越分越细,最后汇入肝血窦。因为栓子一般比毛细血管的口径大,所以栓子一般很难通过肝血窦这一特殊的毛细血管。

4.逆行性栓塞:

下腔静脉的栓子由于胸腹内压力骤然剧增(如:咳嗽、呕吐),可逆血流方向栓塞于下腔静脉所属分支。

5.交叉性栓塞:

有房/室间隔缺损者,心腔内的栓子可由压力高的一侧进入另一侧心腔,再随动脉栓塞。以右室压力增高,右心栓子→室缺→左心室→体动脉栓塞为常见。

规律:静脉右心到肺脏,左心动脉到全身

门脉系统流到肝,逆行交叉也莫忘

思考:股静脉的血栓脱落栓塞于大脑中动脉属?栓塞,据口诀应该静脉右心到肺脏,现到了大脑中动脉应属交叉性栓塞。

栓子运行途径讲完了,那麽各种类型的栓子沿相应途径运行阻塞相应血管后对机体分别会造成什麽影响?

四.血栓栓塞(thromboembolism)类型及对机体的影响

根据发生部位的不同分为肺动脉栓塞和体循环动脉栓塞。其中以肺动脉栓塞最常见

(一)肺动脉栓塞(pulmonary thromboembolism, PTE)

病例:男性,50岁

因骑车不慎跌倒,右小腿肿痛,诊断为右小腿胫腓骨骨折,长靴形石膏固定后,回家卧床休息。此后小腿肿痛无明显缓解。于伤后2周右下肢肿痛明显加重,去医院复查,拆除原石膏并重新固定包扎,但肿胀仍进行性发展至大腿,因胀痛难忍,再次急诊,未得明确诊断。留察4天后坐起吃饭时,突然高叫一声,当即心跳呼吸停止,抢救无效死亡。

尸检发现:下肢淤血,胫腓骨骨折,股静脉血栓形成,左右肺动脉干血栓骑跨性栓塞。

请思考:

1.此患者下肢及肺部的血栓从何而来?

2.病人突然死亡的原因是什么?

何为肺动脉栓塞?

1.概念:

是指血栓阻塞肺动脉或其分支,引起的循环和呼吸功能障碍的临床和病理生理综合病征。是静脉血栓形成的重要并发症,是猝死的常见和重要病因。

过去因为对该病缺乏充分的认识,误诊、漏诊较多,常给人以少见病的印象。实际上,肺动脉栓塞并不是一种少见病,在美国估计每年约有70万例患者,其中20-30%的患者因未接受正确的治疗而死亡,已占死亡原因的第三位,仅次于肿瘤和冠心病。我国尚无确切资料,但自70年代起有增多趋势。我国1997-1999年,仅2年时间,22家医院就诊治的肺动脉栓塞病人达297例。我们一定要对肺动脉栓塞引起足够的重视。

2.栓子的来源和栓塞的部位

(1)栓子来源:约90%以上来自下肢深部静脉,特别是国静脉、股静脉髂静脉,偶可来自盆腔静脉,很少来自下肢表浅静脉。

血栓脱落:与静脉内压力急剧增高或血流突增多有关,如:用力排便,长期卧床后突然活动等。

该病例患者形成的血栓正位于下肢深静脉,有卧床二周后起床活动(吃饭)的情况,正符合这一条件,故应加以考虑。

目前,尚有一些人认为,创伤后损伤组织可释放损伤肺动脉和心内膜的物质,直接形成血栓,此血栓脱落也可造成肺栓塞。该患者也受到创伤,固这一因素也可考虑。

(2)栓塞部位:肺动脉及分支

3.影响

与栓子的大小、数目、血管阻塞的多少,血管阻塞的速度,栓塞部位和心肺的基础状态有关系。

栓子小到数毫米,大到数厘米。

(1)较小的栓子:栓塞于肺动脉小分支,多见于肺下叶。

栓子小且少:栓塞前

无肺淤血:影响小。为何?(肺动脉和支气管动脉间有丰富的吻合支,支气管动脉的血流可以通过吻合支供应该区肺组织,可避免梗死)。

有肺淤血:局部梗死。

为何?(因为肺已有严重淤血,肺静脉内压力增高,支气管动脉的供血阻力增大血液无法通过吻合支供应栓塞部位,血液循环不能维持该部肺组织的正常生存,从而出现梗死。)

栓子小且多:广泛栓塞于肺动脉分支→猝死(心跳呼吸很快停止死亡)。

(2)栓子体积大:阻塞于肺动脉主干或其大分支,可导致猝死。特别长的栓子阻塞左右肺动脉干形成骑跨性栓塞。患者的尸检结果正与其相符,

发生的也正是猝死。

(3)猝死的机制:

目前主要认为是导致急性右心衰竭和急性呼吸功能衰竭所致。

急性右心衰竭的原因:

a:肺动脉主干或大分支栓塞→肺A反射性收缩→肺动脉压力急剧增高→右室负荷剧增。

b:血栓内大量血小板释放5-HT,TxA等→肺动脉和心冠状动脉痉挛,肺动脉痉挛→肺动脉压力急剧增高→右室负荷剧增;心冠状动脉痉挛→心肌缺血→心室功能降低。

c: 肺栓塞→入肺血流减少→入左心血液减少→心冠状动脉血液减少→心肌缺血→心室功能降低。

右室负荷剧增加上心室功能降低→急性右心衰竭。

急性呼吸功能衰竭的原因:

a :血栓内血小板释放5-HT,TxA等→支气管及肺泡管痉挛→肺不张肺泡萎陷→通气/血流失衡

b :肺栓塞→入肺血流减少→通气/血流失衡

严重通气/血流失衡→急性呼吸功能衰竭。

肺动脉栓栓塞已讲完,请回答开头所提出的问题

1.此患者下肢血栓从何而来?

患者有下肢静脉血栓形成的一切条件:血管内膜受损;血流缓慢;血液凝固性增高所以患者下肢内血栓形成。

2.病人突然死亡的原因是什么?

下肢血栓形成后,卧床后活动,使静脉内压力急剧增高,静脉内血流突然增多,血栓脱落→血循环→下腔静脉后→右心房→右心室→肺→骑跨性栓塞→猝死。

我们还应该想一想,这个患者为何没能得到及时明确的诊断?为何没能得到合理的治疗?是病情太复杂吗?这值得大家深思。

(二)大循环动脉栓塞:(greater circulatory thromboembolism ) 1.概念:

血栓阻塞大循环的大、小动脉,从而引起相应器官的局部动脉栓塞。

2.栓子来源和栓塞部位

(1)栓子来源

绝大多数是来自左心的血栓如:二尖瓣狭窄时的心房附壁血栓,心肌梗死时的附壁血栓;克山病形成附壁血栓。

少数是动脉粥样硬化溃疡及动脉瘤内膜表面的血栓

极少数由交叉性栓塞引起。

(2)栓塞部位:以下肢、脑、肾、脾为常见。

3.影响

是否梗死与是否存在有效侧枝循环有关:

有:则不梗死无:则梗死

如:脑底Willis环栓塞,其环状的动脉联系可保证该部位任何阻塞皆不导致脑的梗死,但Willis环远端栓塞时,脑梗死必然发生。脑梗死表现为头痛,呕吐,失语,运动障碍,意识障碍等。

肝有肝动脉和门静脉双重血供,肝动脉分支栓塞时可由门静脉供血,所以肝动脉分支栓塞时很少引起梗死。

临床上无症状的栓塞多见于内脏栓塞,有临床意义的栓塞很少,常累及脑循环。心梗后的脑梗死发生率为2.9%。如何形成?(心梗→心肌坏死→心内膜受损→附壁血栓形成→脱落→主动脉→脑动脉→脑梗死(脑卒中)。

五、其他类型栓塞

(一)羊水栓塞(Amniotic fluid embolism)

羊水栓塞归为固体栓塞,是因为阻塞血管的主要是其中的胎粪、毛发等固体成分。

分娩过程中一种较为罕见的疾患。

我教研室所做的一尸检病例:某女,29岁,胎儿分娩后子宫收缩不良,流血不止,血不凝,自感头昏,胸闷,后经抢救无效,死亡。尸检结果为羊水栓塞。为何死亡?

羊膜破裂,子宫强烈收缩,尤其为低置胎盘时,可能将羊水压入破裂的子宫壁静脉窦,沿血液入肺,少部分羊水可通过肺毛细血管,从而使多数器官的小血管栓塞,此外还可引起DIC、过敏性休克等。这些因素共同作用可使患者猝死。

联系:母亲们多麽不容易,怀胎九月已经很辛苦,在分娩时还要接受生死考验。

(二)肿瘤细胞栓塞(Tumour cells embolism)

肿瘤细胞经静脉入血→肺→全身,引起肿瘤转移。

(三)病原微生物栓塞和寄生虫栓塞(Infective agents embolism ) 多见于亚急性细菌性心内膜炎时,心瓣膜上形成的含有大量细菌的赘生物脱落后,随血液流动,栓塞,导致感染扩散。此外,细菌入血,也可引起败血症、菌血症、脓毒血症。

寄生虫虫卵(如:血吸虫虫卵等)也可作为栓子引起栓塞。

(四)气体栓塞(Gas embolism)

1.多量空气迅速进入血液循环,一般迅速入血的空气量达100ml左右时即可导致猝死。

多量空气进入血液循环到右心后,由于心脏搏动,将空气和心腔内的血液搅拌形成的大量泡沫,泡沫状的液体有压缩性,心脏收缩时不被排出,可阻塞肺动脉口,导致猝死。

见于分娩或流产时,子宫强烈收缩,空气挤入破裂的子宫壁静脉窦,头颈手术,胸壁和肺创伤损伤静脉时,静脉插管不当。所以在临床,静脉

插管时,一定要严格遵守操作规程。

2.原已溶解于血液内的气体迅速游离,可导致沉箱病

见于由于机体所处环境变化,压力急剧降低时,如:潜水员迅速升上水面,飞行员迅速升空时,原来溶解的氧、二氧化碳,氮气等气体迅速游离,其中氮气泡溶解迟缓,在血管内形成气体栓塞,对骨骼肌、关节、韧带影响最明显,引起上述部位的疼痛,即沉箱病,严重时,也可影响心、脑、肺、肠等,甚至危及生命。

(五)液体栓塞—脂肪栓塞(fat embolism)

脂肪组织入血引起的栓塞,属液体性栓子引起的栓塞

多见于含黄骨髓的长骨发生骨折或脂肪组织严重挫伤时,此外,脂肪肝受猛烈挤压、撞击,烧伤、酗酒和慢性胰腺炎时也可以发生。

栓子〈20um时,可通过肺泡壁毛细血管和肺静脉→左心→全身

栓子〉20um时,栓塞于肺。

小结:结合动物实验复习栓塞概念,栓子类型—脂肪性栓子,栓子运行途径—静脉右心到肺脏,栓塞部位—用尸检及冰冻切片证实是广泛栓塞在肺的小血管和毛细血管内,导致机体死亡。

而如果小且少的栓子栓塞局部组织或器官,同时又缺乏有效的侧枝循环就可能导致梗死发生,梗死究竟是怎样一回事,这就正是下次课的内容。

三局部血液及体液循环障碍(已完成).

1.充血: 1)动脉性充血(简称充血,又称主动性充血):器官或组织因动脉输入血量的增多而发生的充血。表现为局部组织或器官因为小动脉和毛细血管扩张,血液输入量增多而体积轻度增大。在体表,由于局部微循环内氧合血红蛋白增多,局部组织颜色鲜红,因代谢增强使局部体温升高。动脉性充血是短暂的血管反应,原因消除后,局部 血量恢复正常,通常对集体无不良后果。但在患高血压病或动脉粥样硬化等疾病的基础上,出现脑血管出血(如大脑中动脉充血),可导致患者血管破裂,后果严重。 ①生理性充血:如进食后的胃肠道黏膜充血,运动时的骨骼肌充血和妊娠时的子宫充血。 ②病理性充血:Ⅰ.炎症性充血:在炎症反应的早期,由于致炎因子的作用,使血管舒张神经兴奋,以及各种炎症介质的作用,使局部细动脉扩张充血。 Ⅱ.侧支性充血:指缺血组织周围吻合支动脉的扩张充血,在一定程度上具有代偿意义,可不同程度改善局部组织的血液供应。 Ⅲ.减压后充血:当长期受压的局部器官和组织的压力突然解除时,其细动脉发生反射性扩张引起充血。 射性扩张充血,严重时可引起患者出现血压突然下降和休克。 2)静脉性充血(简称淤血,又称被动性充血): ①淤血的原因:Ⅰ.静脉受压:如妊娠(增大的子宫压迫髂总静脉引起下肢淤血)、肠梗阻、肝硬变和肿瘤(肿瘤压迫局部静脉引起相应组织淤血)。 Ⅱ.静脉腔阻塞:如血栓形成而未能建立有效的侧支循环和栓塞。Ⅲ.心力衰竭:如左心衰竭(瓣膜病或高血压导致的)和右心衰竭(肺心病导致的)。 ②淤血的病变是局部组织和器官肿胀。在体表,局部皮肤发绀,体表温度下降。 ③淤血的后果有淤血性水肿和漏出性出血;慢性淤血可导致实质细胞萎缩、变性,甚至坏死;间质纤维增生和淤血性硬化。 ④临床上常见重要器官的淤血有肺淤血和肝淤血。

病理学归纳 局部血液及体液循环障碍

第四章局部血液及体液循环障碍 局部血液循环障碍:指某个器官或局部组织的循环异常,其表现为 ①局部循环血量的异常(充血和缺血); ②血液性状和血管内容物的异常(血栓形成、栓塞,其后果可引起梗死); ③血管壁通透性和完整性的改变(水肿、积液和出血)。 充血(hyperemia):指器官或局部组织血管内血液含量的增多。可分为动脉性充血和静脉性充血两类 动脉性充血(arterial hyperemia)又称主动性充血(active hyperemia),简称充血。一般指局部组织或器官因动脉血输入量增多而发生的充血,表现为小动脉及毛细血管扩张,血液输入量增加。 常见充血类型: ①生理性充血:为适应器官和组织生理需要和代谢增加需要而发生的充血;如 进食后的胃肠道粘膜、运动时的骨骼肌和妊娠时的子宫充血等; ②病理性充血(炎症性充血):各种疾病状态下的充血;见于局部炎症反应的早 期,由于致炎因子的作用引起的轴索反射使血管舒张神经兴奋,以及组织胺、缓激肽等血管活性物质作用,使细动脉扩张充血; ③减压后充血:长期受压的器官或组织压力突然解除时,细动脉发生反射性扩 张引起的充血;如局部器官或组织长期受压,见于绷带包扎的肢体或大量腹水压迫腹腔内器官后,组织内的血管张力降低,若突然解除压力,受压组织内的细动脉发生反射性扩张,导致局部充血。 充血的病变及后果:器官和组织的体积轻度增大;局部温度增高,镜下见局部细动脉及毛细血管扩张充血;通常对机体无不良后果。在有高血压、动脉粥样硬化等疾病基础上,可导致脑血管充血、破裂,后果严重。 淤血(congestion):静脉性充血 (venous hyperemia)又称被动性充血(passive hyperemia),简称淤血(congestion)。指器官或局部组织由于静脉回流受阻使血液淤积于小静脉和毛细血管内而发生的淤血。 病因:①静脉受压②静脉腔阻塞③心力衰竭 病变: 发绀(cyanosis):淤血发生在体表,由于局部微循环灌注量减少,血液内氧合血红蛋白减少,皮肤呈紫蓝色。

病理学 炎症 血液循环障碍

血管反应和渗出是炎症过程的中心环节。 炎症(Inflammation):具有血管系统的活体组织对损伤因子所发生的一系列复杂的 以防御为主的反应。 炎症的基本病理变化: 变质(alteration):定义:炎症局部组织发生的变性和坏死。 机制:致炎因子直接作用局部血液循环障碍炎症反应产物 病变:实质细胞、间质成分 渗出(exudation):定义:炎症局部组织血管内的液体成分、纤维素等蛋白质和细胞 成分,通过血管壁进入组织、体腔、粘膜表面和体表的过程称为渗出。后果炎性水肿,体腔积液。 渗出液( exudate)和漏出液( transudate)的区别 渗出液漏出液 原因炎症非炎症 蛋白含量 25g/L以上 25g/L以下 细胞数>0.50×109/L <0.10×109/L 比重>1.018 <1.018 外观混浊澄清 Rivalta试验阳性阴性 凝固能自凝不能自凝 增生(proliferation):定义:致炎因子刺激炎症局部细胞分裂增殖,导致局部细胞数目增多的过程 三者之间的相互关系:一般说来变质是损伤性过程,而渗出和增生是对损伤的防御 反应和修复过程。一般病变的早期以变质和渗出为主,后期以增生为主。 局部变化:实质细胞增生,间质成分的增生。炎症的局部表现:红肿热痛功能障碍

炎性渗出的意义: 对机体有利的一面: A.稀释毒素,减轻损伤 B.提供白细胞运动和作用的微环境 C.富含抗体,补体参与免疫反应 D.纤维蛋白可限制致炎因子扩散,利于吞噬和修复 E.传送抗原信号,诱导免疫反应。 对机体不利的一面 A.造成局部水肿压迫和阻塞 B.引起机化粘连 C.形成脓肿 急性炎症的类型(变质性炎、渗出性炎、增生性炎)及病理变化: 渗出性炎:特征:病变以渗出为主,炎症灶内有大量渗出物形成。 1浆液性炎(serous inflammation):以浆液渗出为主,内含血清白蛋白,混有少量纤维蛋白,白细胞,脱落的上皮细胞 2 纤维素性炎(fibrinous inflammation)是渗出物中含有大量纤维素为特征的渗出性炎症。 3化脓性炎Purulent/Suppurative inflammation:以中性粒细胞渗出为主,并有不同程度的组织坏死和脓液形成。(1)表面化脓和积脓发生在粘膜和浆膜的化脓性炎称表面化脓。化脓性炎发生于浆膜自然管腔时,脓液积存,称为积脓。(2)蜂窝织炎发生于疏松结缔组织的弥漫性化脓性炎称蜂窝织炎。主要由溶血性链球菌引起(3)脓肿:为局限性化脓性炎症,特征为局部组织溶解坏死,形成脓腔。主要由金黄色葡萄球菌引起 4出血性炎(Hemorrhagic inflammation)微血管损伤严重,渗出物含大量红细胞。常见于急性传染病,如炭疽,鼠疫,流行性出血热等 变质性炎:以变质性病变为主的炎症称为变质性炎,其渗出和增生改变相对较轻微。

(整理)第1章局部血液循环障碍

第一章局部血液循环障碍 全身性血液循环障碍:由心脏血管系统病变引起,波及全身各 器官、组织血液循环障碍 血液循环障碍 局部性血液循环障碍:由局部病因引起,表现为局部组织或个 别器官血液循环障碍 第一节充血 机体的某器官或组织血管扩张、含血量增多的现象,称为充血(hyperemia)。 动脉性充血 充血 静脉性充血 一、动脉性充血 器官或组织小动脉扩张、输入血量增多的现象,称为动脉性充血,又称主动性充血,简称充血(图1-1)。 (一)原因 机械因素、物理因素、化学因素、生物因素等。这些原因往往也是炎症的病因,因此,充血往往是炎症的早期表现之一——炎性充血。 (二)发生机理 缩血管神经兴奋性降低 神经反射性作用:病因刺激小动脉扩张 舒血管神经兴奋性增高充血体液因素的作用:炎灶中炎症介质(组胺、5-羟色胺、激肽等) 作用→血管平滑肌紧张度降低→小动脉扩张 (三)病理变化 1、眼观 组织微肿、颜色鲜红、局部温度升高、代谢旺盛、机能增强。 2、镜检 细小动脉、毛细血管扩张,充满红细胞(图1-2)。由于充血多见于炎症,故还可见中性白细胞渗出、出血、炎性水肿及实质细胞变性、坏死等炎症病变。

图1-1 充血(示意图)图1-2 肺充血 HE ×33 (四)结局和对机体的影响 充血多是暂时性反应,病因消除后局部血量即可恢复正常。如病因持续作用,充血时间过久,血管壁紧张性会下降,血流变缓,充血可能转变为淤血。 充血是机体的防御、适应性反应之一。充血组织机能、代谢和抗御能力都得到增强,同时,充血可将病理性产物迅速排除,对消除病因和恢复组织机能都有积极作用。 但充血如发生在脑部(如中暑),即使时间较短也会导致严重后果。有病变的血管充血可能导致破裂性出血。 二、静脉性充血 由于静脉回流受阻,血液淤积在小静脉和毛细血管内,导致局部组织中静脉血含量增多的现象,称为静脉性充血,又称被动性充血,简称淤血(图1-1)。 (一)、原因静脉血管受外力压迫或因血栓、栓塞形成而阻塞。 (二)、病理变化 1、眼观 (1)淤血局部组织肿胀(含血量增多、淤血性水肿); (2)淤血局部暗红或兰紫色(发绀)(还原血红蛋白增多); (3)局部温度降低(血流缓慢、局部缺氧→代谢率降低→产热减少); (4)淤血性出血(缺氧→血管壁通透性增强→红细胞渗出→淤血性出血)。 2、镜检 小静脉、毛细血管扩张,充盈大量血液。 (三)对机体的影响 急性淤血:病因消除后,一般可恢复。 慢性淤血:淤血部位水肿,实质细胞萎缩、变性、坏死。此外,淤血→缺氧→结缔组织增生→淤血性硬化。 [附]: Ⅰ、肝淤血 1、原因右心功能不全引起。 2、病变 肝体积增大,暗紫红色,切面流出大量紫红色血液(图1-3)。镜下见中央静脉、窦状

局部血液循环障碍

第二单元局部血液循环障碍 本章复习的基本原则 本章的重点是:基本概念 本章考试的关键记忆点是:不同点 本章复习的重要方法:比较记忆 第一节充血 一、概念和类型 (一)概念 器官或局部组织血管内血液含量增多称为充血。 (二)类型 1.动脉性充血局部组织或器官由于动脉血输入量过多,使局部含血量增多,称为动脉性充血,简称充血。凡能引起细动脉扩张的任何原因,都可引起局部器官和组织的充血。动脉性充血包括生理性充血及病理性充血,后者如炎症性充血及减压后充血等。 2.静脉性充血局部组织或器官由于静脉回流受阻,使静脉回流减少所造成的局部血管内血液含量增多称为静脉性充血,亦称淤血。 二、淤血的原因、病理变化和对机体的影响 (一)淤血的原因 1.静脉受压静脉受压使管腔发生狭窄或闭塞、血液回流受阻导致相应部位的器官和组织发生淤血。如妊娠子宫压迫髂静脉引起的下肢静脉淤血。 2.静脉管腔阻塞常见于静脉血栓形成,由于静脉分支多,只有当静脉腔阻塞而血流又不能通过侧支回流时,才发生静脉性充血。 3.心力衰竭二尖瓣瓣膜病和原发性高血压引起左心功能不全时,可导致肺淤血,肺源性心脏病导致右心功能不全可造成肝、肾和下肢等器官淤血,引起体循环淤血。 (二)淤血的病理变化 肉眼:由于静脉回流受阻,血液淤积在扩张的小静脉和毛细血管内,故淤血的器官和组织体积增大;由于淤血区血液流动缓慢、缺氧,氧合血红蛋白减少,还原血红蛋白增多,故淤血脏器呈暗红色。 代谢:静脉淤血时,器官和组织得不到充足的氧气和营养物质,使组织代谢率降低,产热减少,使体表淤血处温度降低;淤血的组织相对缺氧,代谢机能减弱。 光镜下:小静脉和毛细血管扩张充盈,可见出血,间质水肿。 (三)常见器官淤血举例(重要!) 1.肺淤血多为左心衰竭引起。肉眼表现为肺脏肿胀、重量增加、色暗红或呈棕褐色,质地变硬。光镜下肺小静脉和肺泡壁毛细血管扩张,充血和纤维组织增生,使肺泡壁增厚。肺水肿、肺出血,可见心力衰竭细胞。心力衰竭细胞即吞噬有含铁血黄素的巨噬细胞。长期慢性肺淤血可致肺脏褐色硬化。 2.肝淤血主要见于右心衰竭。肉眼肝脏体积增大,切面为红、黄相间呈花纹状,如同槟榔的切面,故称槟榔肝。光镜下可见肝静脉、中央静脉和肝窦扩张淤血,肝小叶中央部肝细胞因缺氧和受压发生萎缩和坏死,肝小叶周边部肝细胞发生脂肪变性。长期慢性肝淤血可致肝脏淤血性硬化。 (四)淤血对机体的影响 ①淤血可致淤血性出血、组织水肿; ②脏器实质细胞的萎缩、变性和坏死;

脑后循环缺血性血液循环障碍脑后循环缺血性血液循环障碍

第一小节后循环血管区脑组织的解剖结构 后循环的血管即椎-基底动脉系统的血管,是从胸腔内的双侧锁骨下动脉发出椎动脉,进入颅内后合并为一根基底动脉 (BA),最终延续为双侧的大脑后动脉(PCA)。椎-基底动脉及其分支所供应的脑组织,总体上包括了大脑半球的后半部 (双侧枕叶及颞叶的内、下侧面)、间脑、脑干及小脑。在后循环缺血性脑血管病中,首先搞清楚后循环的血管解剖及其所支配区域的大脑结构的解剖,是最关键的步骤。后循环缺血性脑血管病的准确诊断,依赖于对后循环脑血管及其支配区的脑组织解剖结构的熟悉。后循环缺血性脑血管病的定位诊断主要包括3个方位:①嘴尾位:也可以说为脑组织的矢状位。即确定病变于延髓、脑桥、中脑、丘脑、大脑半球的后部或小脑的位置;②背腹侧位:即判断病变是位于脑干的顶盖、被盖、还是基底部;是小脑的上部还是下部,或多部位并存; ③内外侧位:在脑干,就要确定病变是位于其内侧(中线附近)还是外侧,是单侧还是双侧,或两者均存在。病变在小脑时,就应明确其定位是在小脑内侧(蚓部)还是外侧(半球),或两者均有。位于丘脑及大脑半球后部的病变,应明确其病变是位于左侧还是右侧,或双侧均有;在单侧时,就要明确其病变是位于内侧还是外侧,最好明确具体位置。 有了上述3个方位的立体定位后,再确定病变区的供养血管就很容易了。而确定病变血管,是搞清脑缺血的病理及脑缺血发生机制的第一步。另外,在作出定位诊断时,应本着整体和局部相结合的原则,因为就某一脑神经核团(如脑干的10对脑神经核团)而言,是局限在某一部位,但其上下传导通路及其与周围结构相连系的旁路,则涉及到了大脑的多个部位。因此,在给神经病变作出定位诊断时,应作出全方位的分析。这也是由神经系统的解剖结构及功能特点所决定的。 一、脑干的解剖结构 脑干的解剖结构是神经系统所有解剖结构中最复杂的部位,它是神经系统承上启下的交通枢纽。通过各种神经核团及传导通路,涉及到了神经系统绝大部分功能。如,躯体的运动功能(包括面部及躯干);特殊感觉中的听觉、味觉及平衡觉(不包括视觉及嗅觉,但涉及到了它们的一些反射功能),躯体的一般感觉(即浅、深感觉);自主神经系统功能;另外,还涉及到了一些神经系统的高级功能,如意识、思维等。 (一)脑干的整体解剖结构

第二章局部血液循环障碍

第二章局部血液循环障碍 学习纲要 1.掌握淤血、出血、血栓形成、栓塞和梗死的概念 2.掌握慢性肺淤血、慢性肝淤血的病变特点; 3.掌握血栓形成的条件和结局、栓子的运行途径、栓塞的类型和对机体的影响 4.熟悉淤血的后果、出血的原因及分类、梗死的类型及其病变特点 5.了解充血、血栓与梗死对机体的影响 正常血液循环的主要功能是向各器官、组织输送氧气和营养物质,同时不断从组织中运走二氧化碳和各类代谢产物,以维持机体内环境的相对稳定和各组织器官代谢、性能活动的正常进行。一旦发生血液循环障碍、且超过神经体液调节范围时,就会影响相应组织器官的功能、代谢和形态结构,严重者乃至致使机体死亡。血液循环障碍可分为全身性和局部性两种,它们既有区别又有联系。本章主要叙述局部血液循环障碍。 局部血液循环障碍表现为以下几方面的异样:①局部组织或器官血管内血液含量的异样,包括血液含量的增多或减少,即充血、淤血或缺血;②局部血管壁通透性和完整性的异样,表现为血管内成份逸出血管外,包括水肿和出血;③血液性状和血管内容物的异样,包括血栓形成、栓塞和梗死。 第一节充血和淤血 一、充血 因动脉输入血量增多而引发器官的局部组织血管内血液含量增多的状态,称为充血(hyperemia)。充血是一个主动进程,发生快,易于消退。 (一)原因及类型 凡能引发细小动脉扩张的任何原因,都可引发局部组织或器官充血。细小动脉扩张是由于神经、体液因素作用于血管,致使血管舒张神经兴奋性增高或血管收缩神经兴奋性降低的结果,这两种作用往往同时存在,但一般以前者为主。常见类型有: 1. 生理性充血为适应组织、器官生理上的需要或机体代谢增强而发生的充血称为生

兽医病理学笔记 第二章 局部血液循环障碍

第二章局部血液循环障碍 主要内容过多充血---->1、动脉性充血2、静脉性充血 ●血管内循环 血量的异常过少缺血---->动脉血流断绝---->梗死 血栓形成 ●血管内容物及血 液性状异常 栓塞 ---->破裂性出血 ●血管壁完整性与 通透性的变化出血 ---->渗出性出血 第一节充血 一、动脉性充血 在某些生理或病理因素的作用下,局部组织或器官的小动脉扩张,输入血量增多的现象,又称主动性充血( active hyperemia),简称充血。 (一)原因:物理、化学、生物性因素等 (二)发病机理 1、神经反射:缩血管神经兴奋性降低,舒血管神经兴奋性升高 2、体液因素 (三) 充血的类型 1、生理性充血:运动时肌肉充血、采食后胃肠充血等。 2、病理性充血 (1)是最常见的病炎性充血理性充血。炎症早期、急性炎症表现明显。 (2)刺激性充血:磨擦、温热、酸碱等 (3)侧枝性充血:当某一动脉受阻后,其邻近的吻合枝发生反射性扩张充 血。有益的反应 (4)贫血后充血:又称减压后充血,如瘤胃臌气。 (四)病理变化 1、肉眼观:大、红、热 2、镜下:局部细动脉及毛细血管扩张充血。 (五) 结局和对机体的影响 利:增强组织抵抗力,促进恢复。如红外线理疗 弊:水肿、淤血、出血 二、静脉性充血 组织或器官由于静脉血液回流受阻,血液淤积在小静脉和毛细血管内,称为静脉性充血。简称淤血。 (一)原因和机理

1、外压 2、内塞:血栓形成,栓塞 3、心力衰竭 4、胸腔和肺脏的疾病 注:.上述病因在不能代偿的情况下发生淤血 (二)病理变化 1、肉眼:大、紫、凉 2、镜下:细静脉和毛细血管扩张,红细胞增多。毛细血管( capillary)腔扩大。 (三)结局和对机体的影响 1、轻度,解除病因,可以恢复 2、长时间淤血可引起下列病变: . ●淤血性水肿●淤血性出血 ●实质细胞萎缩、变性甚至坏死●淤血性硬化 (四)重要器官的淤血 1、慢性肺淤血 (1)原因:左心衰竭 (2)机制:左心腔内压升高弓|起肺静脉回流受阻 (3)病变: ●肉眼:肺体积增大,暗红色,切面有泡沫样液体流出。

病理学局部血液循环障碍知识点整理

病理学局部血液循环障碍知识点整理 ●第一节充血和淤血 1.定义 1)充血和淤血都是指局部组织血管内血液含量的增多 2.(一)充血 1)定义 ●局部器官或组织因动脉血输入量过多而发生的充血,称动脉性充血或主动性 充血,简称充血(病理+生理性) 2)原因 ●凡能引起细、小动脉扩张的原因,均可引起局部器官、组织充血。细、小动 脉扩张主要是由于血管舒张神经兴奋性增高,或血管收缩神经兴奋性降低, 加上体液因素作用,使微循环动脉血流加快,灌注量增多所致 3)机制 ●生理性充血 ●为适应器官和组织生理需要和代谢增强而发生的充血,称为生理性充血 ●如体力活动时骨骼肌充血、进食之后胃肠道黏膜充血 ●病理性充血 ●炎症性充血(最常见) ●减压后充血(压力突然降低或解除,局部细、小动脉发生反射性扩张而 形成局部充血) ●侧支性充血 4)病理变化 ●肉眼观 ●动脉性充血的局部器官,组织体积增大、重量增加,被膜紧张,颜色鲜 红 ●由于血流速度加快,物质代谢增强,温度升高,腺体功能亢进,黏膜腺 体分泌增加 ●光镜下 ●局部细动脉和毛细血管扩张充血,切片后血管内充满红细胞 5)影响和结局 ●有利:动脉性充血是一种暂时的血管反应,原因消除后恢复正常·,由于动 脉血富含氧和营养物质,因此充血对改善局部代谢、增强功能具有积极作用, 如临床的热透疗法、拔火罐 ●有弊:但对于已病变的动脉(比较脆),充血可引起血管破裂 3.(二)淤血 1)定义

●由于静脉回流受阻,血液淤积于小静脉和毛细血管内,引起局部器官或组织 内血量增多,称为静脉性充血,或被动性充血,又称淤血(仅病理性) 2)原因 ●凡能引起静脉回流受阻的因素,均可引起静脉性充血 3)机制 ●静脉受压(最常见炎症、肿瘤压迫): ●静脉受压可引起管腔狭窄或闭塞,血液回流受阻,导致器官或组织淤血, 如妊娠后期子宫压迫髂静脉引起下肢淤血水肿,或骨折时绷带扎太紧 ●静脉管腔狭窄或阻塞 ●血栓侵入静脉可阻塞静脉引起淤血,由于静脉有较多分支不易淤血,只 有较大的静脉干受压、阻塞或多条静脉受压,侧支循环不能有效建立情 况下,静脉腔阻塞才会引起淤血 ●心力衰竭 ●心力衰竭时,心排血量减少,心室舒张末期压力升高,阻碍静脉回流, 造成淤血 ●左心衰竭:二尖瓣、高血压病使左心衰竭,血液滞留在左心腔,影响 肺静脉的回流而引起肺淤血 ●右心衰竭:肺源性心脏病使右心衰竭时,血液滞留在右心腔,引起体 循环淤血 4)病理变化 ●肉眼观 ●淤血的组织、器官体积增大、被膜紧张、重量增加、颜色暗红。 ●因为血流淤滞,代谢功能下降,产热减少,导致局部温度降低 ●全身淤血时,血液中还原血红蛋白增多,皮肤和黏膜呈紫蓝色,称发绀 ●光镜下 ●可见局部组织内小静脉和毛细血管显著扩张,充满血液,有时伴有水肿 5)影响和结局 ●淤血性水肿 ●淤血时小静脉和毛细血管内流体静压升高,以及局部组织代谢产物作用, 是血管壁通透性增高,组织液生成增多、回流减少 ●淤血性出血 ●严重淤血时,缺氧造成血管壁通透性进一步增高,红细胞漏出 ●实质细胞损伤 ●长期淤血,局部组织缺氧加重可导致实质细胞发生萎缩、变形甚至坏死 ●淤血性硬化 6)重要器官的淤血

局部血液循环障碍:梗死

局部血液循环障碍:梗死 梗死(infrarction) 局部组织或器官由于血管阻塞、血流停止导致缺氧而发生的坏死 动脉阻塞引起局部组织缺血坏死 静脉阻塞使局部血流停滞缺氧 1 病因 1)血栓形成:动脉血流中断或灌流不足 冠状动脉、脑动脉粥样硬化合并血栓形成引起心肌梗死和脑组织梗死 伴有血栓形成的脚背动脉闭塞性脉管炎引起脚部梗死 静脉内血栓形成一般引起淤血、水肿,肠系膜静脉血栓形成引起肠系膜静脉引流肠段梗死 2)动脉栓塞 动脉血栓栓塞、气体、羊水、脂肪栓塞,引起脾、肾、肺、脑梗死 3)动脉痉挛 严重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或合并硬化灶内出血,冠状动脉强烈和持续痉挛,引起心肌梗死 3)血管受压闭塞 位于血管外的肿瘤压迫血管 肠扭转、肠套叠和嵌顿疝,肠系膜静脉和动脉受压或血流中断 卵巢囊肿扭转及睾丸扭转血液供应中断 有双重血供的器官一般不会引起梗死;前臂和手绝阔发生梗死;动脉吻合支少的器官如肾、脾、脑常易发生梗死 大脑少突胶质细胞和神经细胞及心肌细胞很敏感;骨骼肌、纤维结缔组织对缺血耐受力最强 严重贫血或心能不全,可促进梗死发生 3 病变 梗死灶呈锥形,切面呈扇面形或三角形,其尖端位于血管阻塞处,

常指向脾门、肾门、肺门,底部为器官表面;肠梗死灶呈节段形;心肌梗死灶不规则,呈地图形。 实质器官如心、脾气、肾梗死为凝固性坏死。梗死若邻近浆膜面,则浆膜表面有一层纤维素性渗出物覆盖。陈旧性梗死略呈干燥,质地变硬,表面下陷。脑梗死为液化性坏死,枝状鳃时质软疏松,以后液化为囊状 含血量少时梗死灶为灰白色称贫血性梗死或白色梗死'含血量多,颜色暗红,称出血性梗死或红色梗死 4 类型 (1)贫血性梗死 发生在组织结构致密、侧支循环不充分的实质器官如脾肾心脑 开始量梗死灶周围出血带;以后呈灰白色:脾、肾的梗死灶为锥形,尖端向血管阻塞的部位,底部靠脏器表面,浆膜面常有纤维素性渗出物被覆。心肌梗死灶呈不规则地图状,早期与正常组织交界处常见一充血出血带,数日后呈黄褐色,晚期病灶下陷,质地变坚实,梗死灶机化,最初丹肉芽组织取代,以后形成瘢痕组织。 镜下,贫血性梗死呈凝固性坏死,早期细胞可见核固缩、核碎裂和核溶解等改变,胞质嗜伊红染色,均匀一致,组织结构轮廓尚存;晚期呈均质性结构,边缘有肉芽组织长入和瘢痕组织形成,最终由瘢痕组织代替脑梗死一般为贫血性梗死。梗死灶脑组织坏死、变软、液化,形成囊状,或被增生的星形胶质细胞和胶质细胞代替,形成胶质瘢痕 脾梗死:切面可见一三角形梗死区、 肾贫血性梗死(镜下):肾小球、肾小管凝固性厉,细胞核消失,但组织轮廓尚存。正常明组织有肾小球 (2)出血性梗死严重淤血,组织疏松 1)肺出血性梗死 常位于肺下叶,尤好发于肋膈缘,常多发,大小不等,呈锥形或楔形,尖端朝向肺门,底部紧靠肺膜,肺膜表面有纤维素性渗出物。梗死灶质实,暗红色,略向表面隆起;时间久后呈灰白色,表面局限

局部血液循环障碍

局部血液循环障碍 学习目标 ⏹学习目的 通过学习各种血液循环障碍的类型、概念、发病机制和病理变化,对临床上常见的由血液循环障碍导致的疾病有个全面地认识,并为该类疾病的临床检验工作打下扎实根底。 ⏹知识要求 掌握淤血的概念,肝淤血、肺淤血的病理变化;血栓形成的概念及其形成条件;栓塞和栓子的概念、栓子运行途径;梗死的概念、病理变化。 熟悉血栓的类型及结局;栓塞的种类;梗死的原因、类型。 了解血栓形成过程及其对机体的影响;栓塞对机体的影响;梗死对机体的影响与结局。 ⏹能力要求 观察大体标本〔充血、慢性肺淤血、槟榔肝、静脉内血栓〕的特点;用显微镜观察常见组织切片〔肝、肺淤血〕的病变特点。本章内容 ⏹局部循环血量的异常 ⏹血液性状和血管内容物异常 ⏹血管壁完整性和通透性的异常 ⏹局部循环血量的异常 充血和缺血 ⏹血液性状和血管内容物异常 血栓形成、栓塞、梗死 ⏹血管壁完整性和通透性的异常 出血、水肿和积液 ⏹什么是血栓. ⏹血管内为什么会有血栓. ⏹血栓是怎样形成的. 一、血栓形成Thrombosis ⏹概念 活体的心脏和血管内,血液发生凝固或 血液中某些有形成分凝集形成固体质块的 过程。 所形成的固体质块称为血栓(thrombus)。 血栓与坏死血凝块的区别 ⏹什么是血栓. ⏹血管内为什么会有血栓. ⏹血栓是怎样形成的. 二、血栓形成的条件和机制 ⏹心、血管内膜损伤〔主要条件〕

⏹血流缓慢及涡流形成 ⏹血液凝固性增加 二、血栓形成的条件和机制 ⏹心、血管内膜损伤〔主要条件〕 ⏹血流缓慢及涡流形成 ⏹血液凝固性增加 内皮细胞 ⏹心脏和血管内膜的损伤是血栓形成的主要原因。 ⏹常见于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溃疡灶、心肌梗死区的心内膜、风湿性和感染性心内膜炎、创伤或炎症性的动、静脉损伤部位等。 ⏹还有,缺氧、休克、败血症和细菌内毒素等引起全身广泛的内皮损伤,激活凝血过程,造成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在全身微循环内形成血栓。 二、血栓形成的条件和机制 ⏹心、血管内膜损伤〔主要条件〕 ⏹血流缓慢及涡流形成 ⏹血液凝固性增加 血流状态改变 ⏹血流速度缓慢和停滞是静脉血栓形成的主要因素。 ⏹下肢深静脉和盆腔静脉血栓常见于心力衰竭、术后或久病卧床,也可伴发余有静脉曲X的患者。 ⏹适当床上的活动 〔屈伸肢体、按摩四肢肌肉, 或由家属被动活动肢体〕。 鼓励尽早离床活动。 ⏹深静脉,延续性血栓。 二、血栓形成的条件和机制 ⏹心、血管内膜损伤〔主要条件〕 ⏹血流缓慢及涡流形成 ⏹血液凝固性增加 血液凝固性增高 ⏹对久病卧床的患者,应鼓励多在床上做下肢运动,术后患者要早期下床活动。长期输液者,防止输入对静脉有刺激性的溶液,并要经常更换输液部位。 ⏹临床实践证明,持续服用小剂量阿司匹林〔50~75mg/d〕可使血小板内TXA2的生成减少,从而起到预防血栓形成的作用。 ⏹血栓形成的患者应卧床休息,抬高患肢超出心脏水平,可减轻疼痛并利于静脉回流。 ➢保持大便通畅,防止用力排便造成血栓脱落栓塞。 ➢起床后可穿用弹力长统袜防治水肿。 ⏹血栓形成的患者应早期使用抗凝剂治疗,治疗无效者可行静脉血栓摘除术。 ⏹什么是血栓. ⏹血管内为什么会有血栓. ⏹血栓是怎样形成的.

第一章 血液循环障碍

动物病理解剖学 第一章局部血液循环障碍 血液循环:就是血液在由心脏、血管组成的闭锁管道中川流不息,周而复始地流动过程。 它的任务:在神经—体液的调节下,输送氧气、营养物质、激素和体热到全身各组织器官和细胞,并从各组织器官中运出CO2和代谢产物,以保持机体内环境的稳定以及机体新陈代谢和机能活动的正常进行。 血液循环障碍: 当心脏和血管系统受到损害或者血液性状发生改变时,血液运行发生异常,并于机体的一定部位出现病理变化。 血液循环障碍包括全身性血液循环障碍和局部血液循环障碍。 局部血液循环障碍体现在 1.局部循环血量异常,体现为充血和缺血; 2.血液中出现异常物质,体现为血栓形成和栓塞; 3.3.血管内成分逸出,体现为出血。 第一节充血(hyperemia) 概念:在某些因素的影响下,局部组织或器官的血管内血液含量增多,叫局部充血。 分类:①动脉性充血(充血)②静脉性充血(淤血) 一、动脉性充血 (arterial hyperemia) 动脉性充血是指局部组织、器官的小动脉和毛细血管扩张,输入过多的动脉血液的现象。 (一)原因和类型 生理性充血:由于生理活动的需要,机体局部组织或器官的功能活动增强时发生的充血。如泌乳期乳腺动脉充血,使役时骨骼肌动脉充血,饲喂后胃粘膜动脉充血等。 病理性充血:在病因作用下,局部组织或器官动脉含血量增多引起的动脉性充血。 兔耳动脉充血 病理性充血的原因和类型 1.刺激性充血 物理、化学等致病因素的刺激引起的充血。在致病因素作用于神经感受器,反射性地引起血管收缩神经兴奋性降低,而血管舒张神经兴奋性相应增高,从而导致小动脉和毛细血管扩张,血流量增多。例:高温、红外线照射、涂擦松节油、摩擦等都可引起,临床上比较多见。 2.炎性充血 在炎性化学介质的作用下引起的动脉性充血。这些化学介质如:组织胺、5-羟色胺、激肽等,可以使血管平滑肌紧张性降低,从而使血管扩张充血。 3.减压后充血 当机体某些部位因血管受压迫而发生缺血,一旦缺血原因被解除,血液可突然大量流入缺血部位血管,引起充血。如牛瘤胃臌气后放气、马类家畜小结肠便秘继发肠臌气后放气等。 4.侧枝性充血 当某主干动脉堵塞或狭窄,邻近的动脉吻合支扩张,血流增多,叫侧枝性充血。发生机理:①上部血管内压增高、血液流向侧枝。②局部缺血缺氧,代谢产物蓄积,刺激感受器,反射性侧枝扩张,建立侧枝循环,以代偿恢复局部受阻血管血液循环。 侧枝性充血是具有代偿意义的。如,手术时结扎血管,由于侧枝充血,建立新的循环,可以防止血液供应不足。 (二)充血病理变化 1.眼观:充血组织红、肿、热、机能增强。 红:由于小动脉和毛细血管扩张,流入大量含氧合血红蛋白的血液,所以表现鲜红色。 肿:由于小动脉和毛细血管扩张,含血量增多,血压增高,液体渗出,所以表现略肿大。 热和机能增强:血流速度快,含有大量富有氧合血红蛋白的血液,代谢旺盛,机能就增强,产热也增多。

血液循环障碍

血液循环障碍 〖知识结构〗 血液循环障碍分为: 一、局部血液循环障碍 1 .充血 2 .出血 3 .血栓形成 4 .栓塞 5 .梗死 二、全身血液循环障碍 1 .弥散性血管内凝血 2 .休克 〖学习要求〗 阅读教科书学习目标或教学大纲,了解基本要求。 〖基本内容〗 局部血液循环障碍多由局部因素引起,表现为局部某一器官或某一组织的血液循环障碍。主要包括:局部循环血量的异常—充血和缺血;血管壁完整性破坏—出血,血液性状和血管内容物的异常— 血栓形成、栓塞。局部组织器官缺血可以发生梗死。 1.充血分为动脉性充血和静脉性充血。静脉性充血又称淤血。可由静脉受压、静脉腔阻塞和心力衰竭引起,可表现为局部性和全身性。 淤血的组织或器官体积增大,颜色暗红。发生在体表的淤血,可见紫绀及温度降低。镜下,淤血区小静脉和毛细血管扩张,充满血液。较长时间的淤血可使毛细血管内流体静力压升高,导致局部组织发生水肿,甚至发生漏出性出血;同时,由于淤血区氧及营养物质的缺乏,实质细胞可出现萎缩、变性、坏死,间质纤维组织增生。 慢性肺淤血,多见于左心衰竭时,镜下可见心力衰竭细胞。慢性肝淤血,多见于右心衰竭,肉眼上肝切面似槟榔,又称“槟榔肝”。想一想为什么? 2.血液自心脏或血管内逸出(主要是指红细胞的逸出),称为出血。根据心脏和血管壁完整性破坏的程度,将出血分为破裂性出血和漏出性出血。 出血对机体的影响取决于出血量、出血速度和部位。短时间出血量达循环血量的 20%-25% ,可发生出血性休克。发生在重要器官的出血,即使出血量不多,亦可致命,如心脏破裂,引起心包填塞,可导致急性心功能不全致死;脑出血,尤其是脑干出血,可因重要神经中枢受压而致死。 3.在活体的心脏或血管腔内,血液中的某些成分析出、凝集和凝固成固体质块的过程,称为血栓形成,所形成的固体质块称为血栓。为什么强调活体?请大家相一想? 血栓形成见于: ①心脏和血管的内膜损伤。 ②血流状态的改变。 ③血液性质的改变。形成的血栓大致可分为:白色血栓,构成血栓的头部;混合性血栓,构成延续性血栓的体部;红色血栓,构成延续性血栓的尾部。透明血栓,见于弥散性血管内凝血。血栓形成后可以阻塞血管,造成局部组织缺血,器官萎缩,严重者可以出现梗死。静脉阻塞则引起局部淤血,水肿,甚至坏死。 血栓可以脱落形成栓子,发生栓塞;也可以机化形成瘢痕。广泛的透明血栓形成即DIC ,可引起全身性广泛性出血、休克和死亡。

血液循环障碍

血液循环障碍 血液循环是维持人体正常运作的重要生理过程。然而,有时候血液循环可能会受到各种原因的干扰,导致血液流动不畅,甚至使身体各个部位无法得到足够的氧气和营养物质供应。这种情况被称为血液循环障碍,它可能引发一系列健康问题,对人体产生严重的影响。 1. 血液循环的重要性 血液循环是维持人体正常运作所必需的过程之一。它通过心脏泵血和血管系统的支配,将含有氧气和营养物质的血液输送到全身各个器官和组织。同时,它也负责将代谢产生的废物和二氧化碳从身体中排除。正常的血液循环对人体的健康至关重要。 2. 血液循环障碍的原因 血液循环障碍可以由多种原因引起。其中一些常见的原因包括:- 动脉硬化:血管壁因为脂肪沉积而变得硬化,导致血流受阻。 - 血栓形成:血液中的凝结物(血栓)阻塞了血管,妨碍了正常的血液流动。 - 动脉狭窄:血管内壁变窄,血液的通过能力减弱。 - 心脏病:心脏功能不正常,影响到正常的心脏泵血功能。 - 高血压:过高的血压对血管造成损伤,影响血流。 3. 血液循环障碍的症状

血液循环障碍可能会导致一系列症状,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几种:- 频繁的头晕和乏力感 - 呼吸困难和胸闷 - 手脚肿胀和麻木感 - 心律不齐和心绞痛 - 疲劳和注意力不集中 4. 预防和治疗血液循环障碍 预防和治疗血液循环障碍是非常重要的。以下是一些常见的方法和建议: - 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包括合理饮食、适度运动和充足的睡眠。 - 控制血压和血脂水平,定期进行相关检查。 - 避免过度疲劳和长时间保持一个姿势,尽量避免长时间站立或久坐。 - 减少吸烟和限制酒精摄入。 - 如果有相关疾病(如高血压、糖尿病等),请按照医生的建议正确治疗并定期追踪检查。 5. 结论

微循环障碍会引发人体414种疾病和33种恶性肿瘤

微循环障碍会引发人体414种疾病和33种恶性肿瘤 什么是微循环? 微循环是微动脉与微静脉之间毛细血管中的血液循环,是循环系统中最基层的结构和功能单位。它包括微动脉、微静脉、毛细淋巴管和组织管道内的体液循环。人体每个器官,每个组织细胞均要由微循环提供氧气、养料,传递能量,交流信息,排除二氧化碳及代谢废物。 微循环障碍 一旦人体的微循环发生障碍,其相应的组织系统或内脏器官就会受到影响而不能发挥正常功能,就容易导致人体的衰老、免疫功能的紊乱以及疾病的发生。正常情况下,微循环血流量与人体组织、器官代谢水平适应,使人体内各器官生理功能得以正常运行。因为人的毛细血管极细极长,而且其中的血液流速极慢,每秒只能流动0.41毫米。在这么长的血管中,经常有杂质混浊在血液中,如胆固醇、酒精、尼古丁、药物残渣、化学残留物等,它们不但使血管壁变厚,有时经常堵塞血管,造成血液运行不畅。 因此,人体如果不注意保健预防,微循环 很容易发生障碍,产生淤滞,新陈代谢不能正 常进行,轻则造成机体功能退化,严重时就导 致疾病的发生。

目前医学研究,人的衰老、生病都与微循 环功能障碍有关,这是比较公认的学说。那么 微循环障碍会起哪些疾病呢? 1、神经系统 脑部发生供血不足,脑细胞得不到充足的氧气、养料,代谢产物不能充分顺利排除,而导致头晕、头痛、失眠、多梦、记忆力下降、神经衰弱、重者会发生脑梗塞、中风等症。 2、心血管系统 心脏发生微循环障碍,引起心肌供血不足,产生胸闷、心慌、心律不齐、心绞痛等冠心病的症状,甚至发生心肌梗死。 3、消化系统 胃是后天之根本,如果胃部微循环发生障碍,就会引起胃的功能紊乱,营养吸收不良,发生胃炎、溃疡病以及其他胃部病变。 4、肌肉关节系统 肌肉、关节微循环障碍,代谢产物堆积,会产生全身肌肉酸痛、麻木、冰冷、四肢微血管堵塞不通,会造成脉管炎、下肢静脉曲张,严重出现跛行,刀割样痛。颈、肩、腰、腿痛退行性病变。 5、妇科系统妇科系统妇科 有许多妇科病均与微循环有关,如痛经、月经不调、小腹下坠感、附件炎、子宫肌瘤都与气血不通、气滞血淤有关,气滞则痛,血淤则肿。 6、皮肤科 随着年龄增长,皮肤的微血管减少,供血、供氧不足,表现皮肤营养降低,出现皮肤弹性下降,出现松弛和皱纹、黄褐斑、老年斑、眼周过早出现鱼尾纹、眼袋等。 7、引发多种老年病

血液循环不好的症状及调理方法

血液循环不好的症状及调理方法 血液循环不好的症状及调理方法 1、麻木 麻木和抽筋是血液循环不好的最初症状。可以在手足观察到这类症状,特别是腿部。在过度活动后腿部变得过于疲劳和疼痛。解决这一问题的方法之一是坐着或睡觉时抬高腿部,以减轻疼痛。此外,血液循环不好还会造成身体某些部位红肿。 2、发绀 这是一种身体特定区域变成紫色的医学症状。皮肤颜色青紫说明身体某个部位得不到充足的氧气,青紫的原因可以是任何疾病或者紊乱。可以很容易从身体皮肤表面看到发绀。急性发绀的主要根源是心脏衰竭,窒息,休克,左心衰竭等。此外,有一些原因可导致慢性发绀。如肺部疾病,慢性阻塞性肺病,先天性心脏病和心脏衰竭等。 3、苍白 贫血,白血病,心脏疾病和雷诺严重障碍现象都可以引起苍白。此外,压力,体力消耗,长期暴露在阳光和遗传变异也是导致脸色苍白的原因,这是一个循环不良症状。白斑,白指甲,色素沉着也与血液循环不畅有关。 4、其他症状 此外血液循环不好的症状还有记忆力下降、手脚冰凉、肿胀的脚踝和腿部、静脉曲张、头晕、偏头痛、手脚麻木等。 血液循环不好的原因 1、循环系统疾病、心脏疾病、动脉疾病、血管疾病、静脉疾病都会引起血液循环不好。 2、某些生活习惯和健康状况(如吸烟,糖尿病,关节炎,肥胖症)可导致血液循环不良。 血液循环不好怎么办 面部按摩 定期作面部按摩,有条件的可作面膜倒膜,这可促进皮肤血液循

环,调节皮脂分泌,保持皮肤水份,改善皮肤弹性,有助于防止皱纹形成。 冷水浴 冷水浴可促进皮肤血液循环和新陈代谢,改善皮肤的营养状态,同时也提高皮肤适应外界环境变化的能力。 保持乐观、心情愉快、思想开朗 可使副交感神经处于兴奋状态,血管扩张,皮肤血流量增加,使皮肤代谢旺盛,肤色红润,容光焕发。生活起居要有规律,对喜、怒、哀、乐要有节制,使自主神经处于稳定状态,保持肌肤有充足的血液和营养的供给,保持正常肤色和功能。 维生素E 维生素E具有抗氧化、促进新陈代谢、改善皮肤血液循环、维持毛细血管正常通透性、防止皮肤老化和衰老的作用。维生素E缺乏可引起皮肤粗糙、老化。 喝大量的水 你的身体是90%的水,健康的皮肤,消化,温度控制都是需要经过血液循环的,喝更多的水,将有助于你的血循环,水也能提高大脑的功能,并支持减肥。 尝试精油 有研究表明,一些精油可以帮助改善血液循环。这些油的能减轻疼痛和刺激机体的免疫功能。这些增加血流量的精油,被称为补品。最流行改善血液流动的精油包括芫荽油,桉树油,柏树油,黑胡椒油。 使用辣椒 辣椒是最好的促进血液循环药材之一。它能加强了动脉和毛细血管,调节血液流量,并支持心血管功能,定期使用辣椒酊,会增加你的代谢率高达25%。 运动 简单的练习就可以促进血液流动,促进血液循环。尝试瑜伽,游泳,伸展,和步行有助于整体健康状况,也将有助于一个强大的循环系统。

兽医病理学重点

兽医病理学重点 兽医病理学重点 第一章血液循环障碍 一、充血: (一)动脉性充血:指由于小动脉扩张而流入局部组织或器官中的血量增多。又称“主动性充血”,简称“充血”。 动脉性充血可分为生理性充血和病理性充血两种。病理性充血又可以分为炎性充血、侧枝性充血、贫血后充血(如:瘤胃鼓气后放气)。 充血的病理变化:体积稍微肿大,颜色潮红,代谢旺盛,温热。 (二)静脉性淤血:指由于静脉血液回流受阻而引起局部器官或组织中的血量增多,简称“淤血”。 1.淤血的类型和原因有: (1)全身性淤血:由于心力衰竭和胸内压增高。如:心衰,心肌炎,心包炎、胸膜 及肺脏疾病等。 左心衰竭导致肺淤血,右心衰竭导致大循环淤血。 (2)局部性淤血:由于局部静脉受压和静脉管腔阻塞。 2.淤血的病理变化:颜色暗红色,稍微肿大,微冷。 槟榔肝:指慢性肝淤血的同时有脂肪变性时,淤血的中央静脉及邻近的肝窦区域呈暗红色,肝小叶周边的肝细胞因脂肪变性呈黄色,使切面形成暗红色淤血区与土黄色脂肪变性区相间,状似槟榔花纹。 二、出血:指血液流出心脏或血管之外。 1.原因和类型: (1)破裂性出血 (2)渗出性出血:由于血管壁通透性增高,红细胞通过扩大的内皮细胞间隙和损伤的血管基底膜而漏出到血管外。 2.病理变化(1)内出血 血肿:指小血管破裂时流出的血液积聚在组织间隙或器官的被膜

下,并挤压周围组织。 瘀点:指渗出性出血时,出血点直径一般不超1mm。 瘀斑:指渗出性出血时,出血点直径一般为1~10mm。 出血性素质:指全身性渗出性出血的倾向。 (2)外出血:咳血、吐血等。 三、血栓形成:指在活体的心脏或血管内,血液发生凝固或血液中某些有形成分析出, 粘集形成固体物质的过程。 1、血栓形成的三个基本条件: (1)血管内膜的损伤: 暴露其内的结缔组织→激活凝血因子 凝血 释放组织因子 (2)血流状态的改变:a、血轴流向血管壁靠拢; b、血流缓慢形成旋涡,使凝血因子堆积。 (3)血液性质的改变:即血小板与凝血因子质和量都发生改变,是血栓形成的最主要因素。 2、血栓形成的过程 (1)血小板粘集和白色血栓形成 (2)血液旋涡和形成混合血栓 (3)血液凝固和形成红色血栓 四、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指在某些致病因素作用下引起的一个以血液凝固性障碍,微循环内广泛微血栓形成为主要特征的病理过程。 1、机理:(1)血管内皮细胞损伤,启动内源性凝血系统。 (2)组织严重损伤,启动外源性凝血系统。 2、主要变化:微血栓形成和器官功能障碍、出血、休克和贫血。 五、梗死:指由于动脉血流断绝,局部缺血而引起的坏死。梗死按颜色分可分为红色梗死和白色梗死两类。 1、贫血性梗死:梗死灶含血量少而呈灰白色,又称为白色梗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