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局部血液循环障碍

第二章局部血液循环障碍

学习纲要

1.掌握淤血、出血、血栓形成、栓塞和梗死的概念

2.掌握慢性肺淤血、慢性肝淤血的病变特点;

3.掌握血栓形成的条件和结局、栓子的运行途径、栓塞的类型和对机体的影响

4.熟悉淤血的后果、出血的原因及分类、梗死的类型及其病变特点

5.了解充血、血栓与梗死对机体的影响

正常血液循环的主要功能是向各器官、组织输送氧气和营养物质,同时不断从组织中运走二氧化碳和各类代谢产物,以维持机体内环境的相对稳定和各组织器官代谢、性能活动的正常进行。一旦发生血液循环障碍、且超过神经体液调节范围时,就会影响相应组织器官的功能、代谢和形态结构,严重者乃至致使机体死亡。血液循环障碍可分为全身性和局部性两种,它们既有区别又有联系。本章主要叙述局部血液循环障碍。

局部血液循环障碍表现为以下几方面的异样:①局部组织或器官血管内血液含量的异样,包括血液含量的增多或减少,即充血、淤血或缺血;②局部血管壁通透性和完整性的异样,表现为血管内成份逸出血管外,包括水肿和出血;③血液性状和血管内容物的异样,包括血栓形成、栓塞和梗死。

第一节充血和淤血

一、充血

因动脉输入血量增多而引发器官的局部组织血管内血液含量增多的状态,称为充血(hyperemia)。充血是一个主动进程,发生快,易于消退。

(一)原因及类型

凡能引发细小动脉扩张的任何原因,都可引发局部组织或器官充血。细小动脉扩张是由于神经、体液因素作用于血管,致使血管舒张神经兴奋性增高或血管收缩神经兴奋性降低的结果,这两种作用往往同时存在,但一般以前者为主。常见类型有:

1. 生理性充血为适应组织、器官生理上的需要或机体代谢增强而发生的充血称为生

理性充血,如进食后的胃肠道充血、运动时的骨骼肌充血及情绪冲动时的脸部充血等。

2. 病理性充血病理性充血多见于炎症性充血、侧支性充血和减压后充血等。炎症性充血是较为常见的病理性充血,尤其是在炎症的初期,由于致炎因子的刺激,通过轴突反射引发局部血管扩张神经兴奋性增高,和组织胺等血管活性物质的作用,使局部细动脉扩张,血流速度加速,局部动脉血含量增多,这种充血称为炎症性充血。侧支性充血是由于局部组织缺血、缺氧、代谢不全产物堆积,刺激血管运动神经,致使缺血组织周围的吻合支动脉扩张、充血。这种充血常具有代偿意义,可不同程度地改善局部组织的血液供给。减压后充血是指某一局部动脉长期受压,使血管收缩神经兴奋性降低,当压力突然解除时,该处细小动脉可迅速地扩张而致充血,如快速抽出胸、腹腔积液或摘除腹腔内庞大肿瘤后,可使胸、腹腔压力突然降低,细小动脉反射性扩张而致使局部充血,严重时可引发有效循环血量骤减,致使血压下降、脑供血不足等严重后果。

(二)病理转变

肉眼观,充血局部轻度肿胀,颜色淡红或鲜红,局部皮温升高;镜下观,充血的组织内小动脉和毛细血管扩张、充满血液。

(三)后果

多数情况下,充血对机体是有利的。由于局部血液循环加速,氧及营养物质供给增多,增进物质代谢,增强组织、器官的功能,透热疗法在临床上的医治作用即在于此。个别情况下,充血会造成不利后果,如脑充血时会引发头痛、头晕等,乃至可在原有血管病变(如动脉硬化、脑血管畸形等)的基础上,致使血管破裂出血。

二、淤血

局部组织或器官由于静脉血液回流受阻,血液淤积在小静脉和毛细血管内,称淤血(congestion)。淤血是一被动进程,可发生于局部或全身,发生缓慢,持续时间长。

(一)原因

1. 静脉受压静脉受外部各类原因压迫,静脉管腔狭小或闭塞、血液回流障碍,致使器官或组织淤血,如肿瘤、炎症包块及绷带包扎过紧等都可引发淤血;怀胎时增大的子宫压迫髂总静脉引发下肢淤血水肿;肠扭转、肠套叠或嵌顿疝等引发局部肠淤血等。

2. 静脉腔阻塞常见于静脉内血栓形成,致使静脉管腔完全阻塞,引发局部淤血。

3. 心力衰竭瓣膜病和原发性高血压等引发左心功能衰竭时,可致使肺淤血;肺源性心脏病等引发右心功能衰竭时,可致使体循环淤血。

(二)病理转变

肉眼观,发生淤血的组织、器官体积肿胀,发生于体表时,由于淤积的血液中氧合血红蛋白减少,还原血红蛋白增多,局部呈紫蓝色,称为发绀(cyanosis)。由于局部血液淤滞、血流缓慢,致代谢减慢,局部皮温降低。

镜下观,淤血的组织内细静脉和毛细血管扩张,管腔内充满血液;有时还伴有淤血性水肿和淤血性出血,组织细胞因为缺氧而发生变性、坏死,乃至引发器官硬化。

(三)后果

淤血是可复性的,其对机体的影响取决于淤血的程度、淤血发生的速度和持续时间、

侧支循环成立的状况和淤血器官的组织特性等因素。轻度、短时间的淤血,后果轻微,仅引发局部器官的功能降低、代谢减慢,且引发淤血的原因去除后,其功能、代谢可逐渐恢复正常。但长期淤血可引发:①淤血性水肿:淤血可使毛细血管内流体静压升高,淤血缺氧还可使毛细血管壁通透性增加,血管内液体漏出,致使局部组织水肿或引发浆膜腔积液而影响相应器官的功能;②淤血性出血:严重淤血缺氧使毛细血管壁通透性明显增高时,除液体外出外,红细胞也可漏出到血管外,形成淤血性出血(漏出性出血);③组织损伤:淤血致使局部缺氧和局部代谢产物的堆积、刺激,可引发实质细胞发生萎缩及不同程度的损伤(变性或坏死);④器官硬化:长期慢性淤血,实质细胞逐渐发生萎缩,但间质纤维组织增生,并出现网状纤维胶原化(网状纤维彼此聚合形成胶原纤维),使器官质地逐渐变硬,称器官硬化,如长期慢性肝淤血引发的淤血性肝硬化。

(四)重要器官淤血

1. 慢性肺淤血常见于左心衰竭。肉眼观,肺体积增大,重量增加,呈紫红色,质地较实,切面有淡红色泡沫状液体流出。镜下观,肺细小静脉及肺泡壁毛细血管高度扩张、充满血液,肺泡腔内有水肿液,严重时可见红细胞,形成肺水肿及漏出性出血;当肺泡腔内的红细胞被巨噬细胞吞噬后,红细胞崩解释放出棕黄色、颗粒状的含铁血黄素,这种胞浆内含有含铁血黄素的巨噬细胞称为心力衰竭细胞(heart failure cell)(图2-1)。长期慢性肺淤血,还可致使肺泡壁上的纤维组织增生及网状纤维胶原化,使肺质地变硬,肉眼观呈深褐色,称肺褐色硬化(brown induration)。

图2-1 慢性肺淤血HE×200 肺泡壁毛细血管扩张充血,肺泡腔内有水肿液、红细胞和心力衰竭细胞

2. 慢性肝淤血常见于慢性右心衰竭。肉眼观肝脏体积增大,重量增加,包膜紧张,切面呈红-黄相间、状似槟榔切面的花纹状外观(图2-2),故称槟榔肝(nutmeg liver)。镜下观,肝小叶中央静脉及其周围的肝窦高度扩张淤血(肉眼红色区),肝小叶中央静脉周围的肝细胞发生萎缩乃至消失,肝小叶周边的肝细胞因慢性缺氧出现脂肪变性(肉眼黄色区)(图2-3)。长期慢性肝淤血,还可致使肝内纤维组织增生及网状纤维胶原化,使肝质地变硬,称为淤血性肝硬化(congestive liver sclerosis)。

图2-2 慢性肝淤血(大体)

大体近观肝脏切面呈红-黄相间、状似槟榔切面的花纹状外观

图2-3 慢性肝淤血HE×200中央静脉及其周围的肝窦扩张淤血,周边肝细胞(左侧)脂肪变性

第二节出血

循环血液中的红细胞自心腔、血管腔外出至组织间隙、体腔或体表,称为出血(hemorrhage)。血液进入组织间隙或体腔者,称为内出血,血液流出体外称为外出血。

一、原因和类型

按血液逸出的机制,出血分为破裂性和漏出性出血。

1. 破裂性出血破裂性出血由心脏或血管壁破裂所致,可见于心血管的任何部位,一般出血量较大,常见原因有:

(1)机械性创伤:是造成出血最多见的原因,如挤压伤、切割伤、刺伤或弹伤等可使动脉、静脉乃至心脏破裂出血。

(2)心脏或血管壁本身的病变:如心肌梗身后的室壁瘤、主动脉瘤、动脉粥样硬化、动-静脉发育畸形等可造成破裂出血。

(3)血管壁被周围病变侵蚀:如恶性肿瘤对血管壁的侵蚀、炎症对血管壁的损伤、胃十二指肠溃疡对溃疡底部血管壁的破坏都可造成血管破裂出血。

(4)静脉破裂:常见于肝硬变晚期食管静脉曲张的破裂。

(5)毛细血管破裂:多见于软组织损伤。

2. 漏出性出血漏出性出血是由于毛细血管和毛细血管后微静脉壁通透性增加,红细胞通过扩大的内皮细胞间隙和损伤的血管基底膜漏出血管外,一般出血量较小。常见于:(1)淤血和缺氧:缺氧使毛细血管内皮细胞变性和酸性代谢产物堆积对基底膜的损伤,和淤血时毛细血管内流体静压升高都可致使漏出性出血。

(2)感染、中毒:败血症、汉坦病毒或钩端螺旋体感染,和蛇毒、有机磷等毒物,都可损伤毛细血管壁,使其通透性增加。

(3)过敏:机体对某些药物或食物等产生过敏反映也可损伤毛细血管壁,使其通透性增加。

(4)维生素C缺乏:严重维生素C缺乏时,毛细血管内皮细胞接合处的基质和血管外的胶原基质形成不足,致使血管脆性和通透性增加。

(5)血液性质的病变:如血小板减少性紫癜造成的血小板破坏过量、再生障碍性贫血或急性白血病时造成的血小板生成障碍、血液中某些凝血因子缺乏或消耗过量,如缺乏凝血因子Ⅷ的血友病及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sseminated intravascular coagulation,DIC ),都可发生漏出性出血。

二、病理转变

1. 内出血可发生在人体内任何部位。皮下、粘膜或浆膜的少量出血在局部形成较小的出血点称为瘀点(petechiae)(图2-4),稍大的出血(直径3~5mm)称为紫癜(purpura),直径超过1cm的皮下出血称瘀斑(ecchymoses)(图2-5);组织内局限性的大量出血称血肿(hematoma),如皮下血肿、硬脑膜下血肿等;血液积聚于体腔内称体腔积血,如心包积血、胸腔积血、腹腔积血、颅腔积血等。如出血量很少,仅能在显微镜下看到组织间隙内有数量不等的红细胞。

图2-4 心外膜淤点(大体)图2-5 手臂皮肤淤斑(大体)

心外膜有大量小出血点手臂皮下出血形成片状淤斑

2. 外出血血液抵达体表都可称外出血。如外伤出血时可见伤口处血液外流或凝血块;鼻粘膜出血流出体外称鼻衄;呼吸道出血如支气管扩张症或肺结核空洞出血经口排出体外称咯血(hemoptysis);上消化道出血经口排出体外称呕血(hematemesis);结肠、直肠出血经肛门排出体外称便血(hemafecia);泌尿道出血随尿排出体外称血尿(hematuresis)。

三、后果

人体具有止血的功能,缓慢少量的出血,多可自行止血,主要由于局部受损血管发生反射性收缩,和血管受损激活凝血系统形成血凝块,阻止继续出血。局部组织或体腔内的少量血液,可通过吸收消除,较大的血肿吸收不完全则可机化或纤维包裹。

出血对机体的影响取决于出血的类型、出血量、出血速度和出血部位。局部组织或器官的出血,可致使相应的功能障碍,如脑内囊出血引发对侧肢体的偏瘫、视网膜出血可引发视力消退或失明;慢性反复性出血可引发缺铁性贫血;破裂性出血若出血进程迅速,在短时间内丧失循环血量20%~25%时,可发生失血性休克;发生在重要器官的出血,即便出血量不多,亦可引发严重的后果,如心脏破裂引发心包内积血,由于心脏压塞,可致使急性心力衰竭;脑出血,尤其是脑干出血,因重要的神经中枢受压或因脑疝形成可致死亡。

第三节血栓形成

在活体的心腔或血管腔内,血液中某些有形成份聚集、析出形成固体质块的进程称为血栓形成(thrombosis),所形成的固体质块称为血栓(thrombus)。

正常血液中存在着彼此拮抗的凝血系统和纤维蛋白溶解系统。在生理状态下,血液中的凝血因子不断被激活,形成微量纤维蛋白,沉着于血管内膜上,但这些微量的纤维蛋白又不断地被激活了的纤维蛋白溶解酶所溶解,同时被激活的凝血因子不断被单核-吞噬细胞系统内的巨噬细胞所吞噬。这种凝血系统和纤维蛋白溶解系统的动态平衡,即保证了血管的完整性和血液潜在的可凝固性,又保证了血液的流体状态,以维持正常的血液循环。但是,若是某些因素激活凝血系统,打破了上述动态平衡,血液即可在心、血管腔内凝固,形成血栓。

一、血栓形成的条件和机制

血栓形成是血液在心血管内流动情况下发生的凝固。它是在必然的条件下,通过血小板的粘附、凝集和血液凝固两个大体进程形成的。

1. 心、血管内膜损伤心血管内膜损伤致使内皮细胞变性、坏死及脱落,暴露出内皮下胶原纤维,由于损伤的内皮细胞改变了细胞表面的膜电荷,使得血小板易于粘附在其表面,同时受损内皮细胞释出的ADP与血小板膜上的ADP受体结合,增进血小板粘附。粘附的血小板又可释放出内源性ADP,促使更多的血小板粘附及凝集,并使血小板发生释放反映,释放出多种促凝物质,增进凝血进程。另一方面,内皮下胶原纤维暴露,使Ⅻ因子活化,启动内源性凝血系统;损伤的内皮释放组织因子,可启动外源性凝血系统,从而在损伤的局部发生血液凝固,形成血栓。

心血管内膜损伤致使血栓形成多见于风湿性心内膜炎、细菌性心内膜炎、动脉或静脉内膜炎、动脉粥样硬化和心肌梗死等疾病。缺氧、休克、败血症和细菌内毒素等引发的普遍性内膜损伤可引发DIC,在全身的微循环内形成微血栓。

2. 血流缓慢及涡流形成在正常流速和正常流向的情况下,血液中的红细胞、白细胞位于血流的中轴,称为轴流;轴流外层是血小板,最外层是血浆带,称为边流,将血液的有形成份与血管壁分隔开来,这样就阻止了血小板和内膜的接触。当血流缓慢或有涡流形成时,轴流增宽乃至被破坏,血小板得以进入边流,增加了与血管内膜接触的机缘;同时,血流缓慢引发内膜缺氧,致使内皮细胞变性、坏死脱落,暴露出内皮下胶原纤维,触发机体的凝血进程。另外,血流缓慢时,已激活的凝血因子不易被及时冲走,使得局部凝血因子的浓度升高,也有利于血栓的形成。

临床上,静脉内血栓比动脉内血栓多4倍,常发生于久病卧床的患者和静脉曲张的静脉内,下肢静脉内血栓又比上肢静脉血栓多3倍,即与静脉内血流缓慢、下肢静脉内还有静脉瓣易产生涡流有关。而心脏和动脉内血流速度快,不易形成血栓,但在血流较缓和出现漩涡时,也会有血栓形成,如二尖瓣狭小时左心房内血流缓慢并出现涡流、动脉瘤内的血流呈涡流状,均易并发血栓形成。

3、血液凝固性增高主如果指凝血因子、血小板的数量增多和血小板粘性增加,或纤溶系统活性降低时,血液凝固性相对增高,易于全身形成多发性血栓。如严重创伤、大面积烧伤、手术后或产后,由于严重失血、血液浓缩,血液中纤维蛋白原、凝血酶原和其他凝血因子(Ⅵ、Ⅶ、Ⅻ)增多,血小板的数量也增多、粘性增加,因此易于形成血栓;血小板的数量增多、粘性增加也见于高脂血症、抽烟、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等;某些恶性肿瘤(如肺癌、胃癌、乳腺癌、前列腺癌等)晚期或胎盘初期剥离患者,由于大量组织因子被释放入血也容易形成血栓。

需要强调的是,上述血栓形成条件,往往是同时存在而以某一因素为主。例如手术后下肢深静脉内容易形成血栓,与手术后凝血因子和血小板的数量增多使血液的凝固性增加、术后卧床使下肢静脉内血流速度更缓慢、因静脉瓣产生涡流等多种因素有关。

二、血栓形成的进程和类型

1. 血栓形成进程在血栓形成进程中,首先是血小板粘附在心、血管内膜损伤后袒露的胶原表面,粘附的血小板释出ADP和血栓素A2促使更多的血小板粘附、聚集,形成突出于心、血管内膜表面的血小板粘集堆(血小板血栓),即血栓头部,这是血栓形成的第一步;血小板血栓形成后,其下游血流变慢并形成涡流,进而形成新的血小板堆,如此反复进行,血小板粘集形成的梁状或珊瑚状血小板小梁逐渐增大,最终使管腔阻塞;与此同时,内皮损伤激活内、外源性凝血系统,在血小板小梁之间形成纤维蛋白析出,纤维蛋白网之间网络大量红细胞,形成血栓体部;最后局部血流停止、血液凝固,形成血栓尾部。

2. 血栓类型血栓可分为以下几种类型。

(1)白色血栓:白色血栓(pale thrombus)常位于血流较快的心腔、心瓣膜和动脉内膜,而静脉内的白色血栓往往并非独立存在,而是静脉血栓的起始部,组成静脉延续性血栓的头部。

肉眼观,白色血栓呈灰白色小结节状或疣状,表面粗糙有波纹,质硬,与管壁粘着紧密,不易脱落。镜下观,主要由血小板和少量的纤维蛋白组成,其表面有许多中性粒细胞粘附。

(2)混合血栓:混合血栓(mixed thrombus)即延续性血栓的体部。肉眼观,混合血栓呈灰白色和红褐色相间的层状结构,干燥,表面粗糙,与血管壁粘连比较紧密。镜下见,混合血栓主要由粉红色分支状的血小板小梁和小梁之间的纤维蛋白网及其中的红细胞组

图2-6 混合血栓HE×100

粉红色的为分支状血小板小梁,小梁间为纤维蛋白网及红细胞

(3)红色血栓:红色血栓(red thrombus)即静脉内延续性血栓的尾部。肉眼观,红色血栓呈暗红色,新鲜的红色血栓湿润,有必然的弹性;陈腐的红色血栓由于水分被吸收,变得干燥,易碎,失去弹性,易于脱落进入血流成为血栓栓子,引发血栓栓塞。镜下见纤维蛋白网眼中充满血细胞。

(4)透明血栓:透明血栓(hyaline thrombus)是发生于微循环内的血栓,由于体积小,只能通过显微镜才能观察到,主要由纤维蛋白组成(图2-7),故又称微血栓,见于DIC。

图2-7 肺透明血栓HE×200

肺微血管内的透明血栓主要由纤维蛋白组成

按照血栓是不是阻塞管腔,还可将血栓分为阻塞性血栓(occlusive thrombus)、附壁血栓(mural thrombus)和疣状血栓(verruciform thrombus)。凡能引发管腔完全阻塞的血栓称为阻塞性血栓,多发生于静脉内;发生于心腔或动脉内的血栓牢牢地附着在心房(室)壁或动脉管壁上,一般不引发阻塞,称为附壁血栓;细菌性、风湿性心内膜炎时在心瓣膜上形成的血栓称为疣状血栓。

三、血栓的结局

1. 溶解、吸收血栓形成后,由于纤维蛋白溶酶系统和血栓内白细胞崩解后释放出溶蛋白酶的作用,纤维蛋白发生溶解,血细胞被血流冲走,小的血栓可完全溶解吸收而不留痕迹。

2. 软化、脱落较大的血栓,只能被部份溶解,在血流冲击下,整个血栓或血栓的一部份脱落进入血流,成为血栓栓子,随血流运行至它处,引发该部位血管的阻塞,即血栓栓塞。

3. 机化与再通血栓形成后1~2天,自血栓附着处的血管壁上开始长出肉芽组织,伸入并逐渐替代血栓,此进程称为血栓机化。机化的血栓和血管壁紧密相连,不易脱落。较大的血栓完全机化约需2~4周。通过一段时间后,机化的血栓发生收缩,使血栓内或血栓与血管壁之间出现裂隙,尔后,血管内皮细胞长入并衬覆于裂隙表面而形成新的管腔,这些管腔彼此吻合沟通,形成狭小迂曲的血管腔,血流能够从头通过,这一进程称为再通(recanalization)(图2-8)。

图2-8 血栓机化与再通HE×100 图右下方血管腔内的血栓已被肉芽组织取代,中间有再通现象

4. 钙化若血栓未被溶解、吸收或机化时,可发生钙盐沉积,称为钙化(营业不良性钙化)。血栓钙化后成为坚硬的质块,在静脉内形成静脉石,在动脉内形成动脉石。

四、血栓对机体的影响

1.有利方面当血管受到创伤而破裂时,在血管损伤处血栓形成,有利于止血;在某些病变情况下(如胃溃疡或肺结核空洞),其病变周围血管内血栓形成,可以避免病灶内的血管破裂出血;炎症病灶周围的小血管内血栓形成,可以避免病原体蔓延扩散。

2. 不利方面血栓形成对机体的主要危害是引发局部乃至全身性血液循环障碍。危害的严重程度视其阻塞管腔的程度、阻塞血管的大小、阻塞部位、阻塞发生的速度和侧支循环成立等情况的不同而异。

(1)阻塞血管腔:发生在动脉的血栓,当管腔未被完全阻塞时,血流减少,局部组织

和器官缺血,引发组织细胞变性或萎缩;若动脉管腔完全被阻塞,且未成立有效的侧支循环时,则可引发组织缺血性坏死,如脑动脉血栓形成引发的脑梗死。静脉血栓形成后,则引发局部组织淤血、水肿,严重者发生坏死。

(2)栓塞:血栓可以因软化、破碎、断裂而脱落,成为血栓栓子,随血液流动引发血栓栓塞。若是栓子内还有细菌,细菌可随栓子运行而蔓延扩散,引发败血性梗死或栓塞性脓肿。

(3)心瓣膜变形:发生在心瓣膜上的血栓,机化后可以引发瓣膜增厚、变硬,反复发作终因瓣膜皱缩或瓣叶之间粘连等,形故意瓣膜病,如慢性风湿性心瓣膜病时的二尖瓣狭小或关闭不全。

(4)出血:DIC时微循环内普遍性微血栓形成,使凝血因子和血小板耗竭,和继发性纤维蛋白溶解系统功能亢进,造成血液的低凝状态,引发患者全身普遍性出血乃至死亡。

第四节栓塞

在循环血液中出现不溶于血液的异样物质,随血液运行阻塞血管的现象,称为栓塞(embolism)。阻塞血管的异样物质称为栓子(embolus),栓子可以是固体、液体或气体,其中最多见的是血栓栓子,其他如脂肪栓子、空气栓子、瘤细胞栓子、细菌栓子,寄生虫及其虫卵栓子和羊水栓子等比较少见。

一、栓子的运行途径

栓子的运行途径一般与血流方向一致(图2-9)。

1. 静脉系统和右心栓子来自体循环静脉和右心的栓子,随血流运行,栓塞于肺动脉骨干或其分支,引发肺动脉栓塞。某些体积小、富有弹性的栓子(如气体、脂肪栓子)可通过肺泡壁毛细血管回到左心,随血流进入体循环动脉系统,栓塞于某动脉分支。

2. 动脉系统和左心栓子来自左心和体循环动脉系统的栓子,随血流运行,栓塞于与其口径相当的动脉分支,常见于脑、脾、肾和四肢动脉等。

3. 门静脉系统栓子来自门静脉系统的栓子,随血流进入肝内,引发肝内门静脉分支的栓塞。

4. 交叉运行在有房距离或室距离缺损时,患者心腔内的栓子可由压力高的一侧通过缺损进入另侧心腔,再随血流栓塞于相应的动脉分支。如来自体循环静脉的栓子,可经房距离或室距离缺损抵达左心,随血流栓塞于体循环动脉分支。

5. 逆行运行罕有情况下,栓子可逆向运行发生逆行栓塞,见于在胸、腹腔内压骤然剧增时(如持续性猛烈咳嗽),下腔静脉内的栓子可一时性逆血流方向运行,栓塞于肝、肾或髂静脉分支。

图2-9 栓子的运行途径模式图

二、栓塞类型及其对机体的影响

由于栓子的种类不同,可引发不同类型的栓塞。栓塞对机体的影响,也因栓子的种类、栓子的大小、栓塞的部位和侧支循环成立的情况而不同。

(一)血栓栓塞

由血栓或血栓的一部份脱落所引发的栓塞,称为血栓栓塞(thromboembolism)。它是各类栓塞中最多见的一种,占所有栓塞的99%以上。由于血栓栓子的来源、大小、数量和栓塞的部位不同,对机体的影响也有所不同。

1. 肺动脉血栓栓塞引发肺动脉栓塞的血栓栓子95%来自下肢深静脉,尤其是股静脉和髂静脉,其次来自盆腔静脉、卵巢、前列腺周围静脉和子宫静脉。肺动脉栓塞对机体的影响取决于栓子的大小、数量和机体的心肺功能状况。若是栓子较小且栓塞肺动脉的个别小分支(图2-10),一般不产生严重后果,因为肺具有双重血液循环,此时,相应的肺组织可以通过支气管动脉取得血液供给;可是,若是栓塞前已有严重肺淤血时,肺循环内的压力增高,与支气管动脉之间的侧支循环难以成立,则可引发肺梗死;来自下肢静脉或右心的血栓栓子,往往体积较大,常栓塞于肺动脉骨干(图2-11)或大的分支,或虽然血栓栓子体积较小,可是数量较多栓塞多数肺动脉分支时,都可引发猝死。

图2-10 肺动脉小分支血栓栓塞HE×50

右边血管腔内为堵塞的混合血栓

图2-11 肺动脉骨干血栓栓塞(大体)

剖开的两肺动脉骨干内被一血栓栓子(呈鞍状)堵塞

肺动脉血栓栓塞引发猝死的机制目前仍不完全清楚。一般以为与下列因素有关:①较大栓子栓塞肺动脉骨干时,造成肺循环机械性阻塞,肺动脉压急剧升高,引发急性右心衰竭;②血栓栓子中的血小板释放出大量5-羟色胺(5-HT)和血栓素A2,使肺动脉、支气管动脉和冠状动脉发生普遍性痉挛,使肺动脉压急剧升高,致右心负荷增加,同时,冠状动脉痉挛引发心肌缺血、缺氧,心肌收缩力降低,最后引发急性全心衰竭;③肺动脉栓塞时,栓子刺激肺动脉管壁,引发迷走神经兴奋性增强而致冠状动脉、肺动脉、支气管动脉和支气管光滑肌痉挛,从而加重心肌缺血缺氧和右心衰竭,并可引发急性呼吸衰竭,致使猝死。

2. 体循环动脉血栓栓塞造成动脉系统栓塞的血栓栓子80%来自左心,常见于细菌性心内膜炎时心瓣膜上的赘生物脱落、二尖瓣狭小时左心房附壁血栓及主动脉粥样硬化溃疡面的血栓。动脉栓塞以脾、肾、脑、心和四肢的栓塞较常见。动脉栓塞的后果亦视栓子的大小、栓塞的部位和局部侧支循环成立的情况而异。仅栓塞动脉的小分支,又有足够、有效的侧支循环,不造成严重后果;若栓塞动脉的大分支,且不能成立有效的侧支循环,局

部可发生缺血性坏死;栓塞发生在冠状动脉或脑动脉分支,常可发生严重后果,乃至危及生命。

(二)脂肪栓塞

循环血液中出现脂肪滴并阻塞血管,称脂肪栓塞(fat embolism)。常见于四肢长骨骨折或严重脂肪组织挫伤时,脂肪细胞破裂,脂肪游离成无数脂滴,脂滴通过破裂的静脉血管进入血流,引发肺动脉小分支的脂肪栓塞;有时脂肪滴通过肺泡壁毛细血管或肺内动-静脉短路进入动脉系统,引发体循环动脉系统的栓塞,如脑、肾(图2-12,2-13)、皮肤和眼结膜等处的栓塞。

图2-12 肾小球毛细血管脂肪栓塞HE×200

肾小球毛细血管内可见圆形的脂肪滴(箭头示)

图2-13 肾小球毛细血管脂肪栓塞苏丹Ⅲ×400 肾小球毛细血管内的脂肪滴被苏丹Ⅲ染成橘红色(箭头示)

脂肪栓塞的后果,主要取决于进入血管中脂滴数量的多少。少量脂滴,可被巨噬细胞吞噬或被血液中的脂酶分解清除,对机体无不良影响;但大量的脂滴进入肺循环,致肺部血管普遍受阻并引发反射性痉挛,可引发急性右心衰竭而致猝死。

(三)气体栓塞

大量气体迅速进入血流,或原已溶解于血液中的气体迅速游离出来,形成气泡并阻塞心、血管腔,称为气体栓塞(gas embolism)。

1. 空气栓塞多见于头颈、胸壁外伤或手术损伤锁骨下静脉、颈内静脉或胸内大静脉时,因这些静脉内是负压,当其破裂时空气可迅速被吸入静脉,并随血流抵达右心引发空气栓塞;空气栓塞也可见于人工气胸、人工气腹、加压静脉输血、输液时;临盆、流产时,由于子宫强烈收缩,将空气挤入破裂的子宫壁静脉窦内也可引发空气栓塞。

空气栓塞对人体的影响,主要取决于进入血液中空气量的多少和速度。如进入的空气量少,可被溶解在血液中而不致引发严重后果;若大量空气(多于Kg体重)迅速进入血液循环,空气随血流抵达右心后,由于心脏的搏动,空气和心腔内的血液被搅拌成大量的泡沫状液体,这些泡沫状液体有可缩性,随心脏的收缩、舒张而被紧缩或膨胀,当这些泡沫状液体完全占据右心室时,可阻碍静脉血的回流并阻塞肺动脉出口,致使严重的血液循环障碍而猝死;如形成的泡沫状液体量少,也可随右心室的收缩进入肺动脉,栓塞到肺动脉的小分支和毛细血管,乃至可通过肺泡壁的毛细血管回到左心,进入体循环,若栓塞到冠状动脉、脑动脉,引发心脑的血液循环障碍也可造成死亡。尸检时,在空气栓塞致死者的右心室内可见泡沫状气体(空气栓塞实验阳性),或在冠状动脉、脑动脉等内检见气体栓子。

2. 氮气栓塞气体在血液中的溶解度随外界气压的增大而逐渐增加。若从高气压环境突然进入低气压环境,如潜水员从深水中迅速上升到水面常压环境时,原来溶解在血液中的气体如氧气、二氧化碳和氮气迅速游离,氧和二氧化碳可很快再溶于体液内被吸收,而氮气在体液内溶解速度迟缓,在血液或组织内形成许多小气泡或彼此融合成较大的气泡形成栓塞,故氮气栓塞又称减压病(decompression sickness)。如氮气栓塞于少数小血管,可引发相应的局部缺血和梗死;组织内的的气泡,常引发局部症状,如肌腱、韧带或肌肉内的气泡可引发关节和肌肉疼痛,位于皮下的气泡彼此融合形成皮下气肿;若短时间内有大量气泡形成,阻塞多数血管,尤其是栓塞于冠状动脉时,可引发严重的血液循环障碍乃至猝死。

(四)羊水栓塞

羊水栓塞(amniotic fluid embolism)是临盆进程中一种罕有(1/50000人)但很严重的归并症。多见于羊膜破裂或胎盘初期剥离,尤其在临盆进程中又有胎头阻塞产道时,子宫的强烈收缩可将羊水压入破裂的子宫壁静脉窦内,经子宫静脉羊水进入血液循环,羊水中的有形成份如角化上皮、胎毛、胎脂、胎粪和粘液等栓塞于肺小动脉和毛细血管。少量羊水也可通过肺毛细血管进入体循环引发多数器官小血管的栓塞。羊水栓塞的证据是光学显微镜下在母体的肺小动脉和毛细血管内发现羊水成份(图2-14)。本病发病急骤,产妇在临盆中或临盆后突然出现呼吸困难、发绀和休克,虽经抢救但绝大多数(80%以上)死亡。

图2-14 肺羊水栓塞HE×200

图中央的肺微动脉内有羊水中的角化上皮

羊水栓塞造成死亡并非羊水成份所致的肺循环机械性阻塞,而是因为:①角化上皮、胎毛、胎脂、胎粪等异体蛋白可引发过敏性休克;②羊水具有凝血致活酶作用可引发DIC;

③羊水栓塞于肺小动脉及羊水内所含的血管活性物质引发肺动脉痉挛,致使急性右心衰竭。

(五)其他栓塞

1. 细菌栓塞大量细菌侵入血液循环,随血流运行可引发全身小动脉或毛细血管的细菌栓塞,或栓子内含有细菌,除引发栓塞外,细菌可在栓塞处生长繁衍引发新的感染病灶。细菌栓塞可引发炎症的扩散,含有细菌的栓子还可引发相应部位败血性梗死。

2. 瘤细胞栓塞恶性肿瘤细胞可经毛细血管或靠近毛细血管的小静脉侵入血流,引发肺、肝或全身其他器官小血管栓塞。瘤细胞栓塞可造成肿瘤的转移。

3. 寄生虫、虫卵偶可栓塞于肝内门静脉分支。

第五节梗死

机体器官或局部组织由于动脉血流阻断而发生的缺血性坏死,称为梗死(infarct)。

一、梗死的原因

任何引发动脉管腔阻塞,致使动脉血流供给阻断且不能成立有效侧支循环者都可引发梗死。

1. 血栓形成是梗死最多见的原因,主要见于冠状动脉和脑动脉粥样硬化继发血栓形成引发的心肌梗死和脑梗死等。

2. 动脉栓塞常见于血栓栓塞,也可为空气栓塞、脂肪栓塞等。常引发肾、脾、脑和肺梗死。

3. 动脉受压闭塞如肠扭转、肠套叠时肠系膜动脉、静脉均受压迫而引发肠梗死;卵巢囊肿蒂扭转压迫血管,致使血流中断而引发囊肿坏死。

4. 动脉痉挛单纯动脉痉挛引发的梗死十分罕有,但在血管腔高度狭小的基础上(如严重的冠状动脉、脑动脉粥样硬化等),情绪激动、过度劳累、强烈刺激等诱因,可引发病变血管强烈而持续性痉挛,致血流中断而致使相应器官和组织的梗死。

动脉血流阻断是不是引发梗死,还与下列因素有关:①侧支循环情况:肺、肝具有双重血液供给,肠有着丰硕的吻合支,在一般情况下,当某一支血管阻塞后,可以尽快成立有效的侧支循环,不至于引发梗死;有些器官如脾、肾及脑等无或动脉吻合支较少,一旦

这些器官的动脉阻塞,不易成立有效的侧支循环,常易发生梗死;②局部组织对缺血缺氧的耐受性:机体不同部位的组织细胞对缺氧的耐受性不同,神经细胞的耐受性最低,一般为3~4分钟,其次是心肌细胞,20~30分钟,一旦血流阻断容易发生梗死;纤维结缔组织和骨骼肌对缺氧的耐受性较强,一般不易发生梗死。

二、梗死的类型和病理转变

按照梗死灶内含血量多少和有无归并细菌感染,可将梗死分为贫血性梗死、出血性梗死和败血性梗死三种类型。

(一)贫血性梗死

贫血性梗死(anemic infarct)多发生于组织较致密、无侧支或侧支循环不丰硕的实质器官,如肾、脾、心和脑。当这些器官动脉分支的血流阻断后,局部组织因缺血缺氧引发梗死,梗死灶周边的血管扩张充血、血管壁通透性增高,红细胞漏出,形成围绕梗死灶的充血出血带。因为组织致密及血管压力降低,故梗死区出血量较少,少量的红细胞很快崩解,血红蛋白被吸收,使梗死区呈灰白色贫血状态。

肉眼观,贫血性梗死的梗死灶呈灰白色或灰黄色,与正常组织分界清楚,分界处常有暗红色的充血及出血带;梗死灶的形状取决于器官的血管散布,脾、肾等器官的动脉血管经脾、肾门进入,然后呈树枝状逐级分支,因此其梗死灶呈圆锥形,切面呈扇形或楔形,尖端朝向血管阻塞部位,底部靠近该器官的表面(图2-15,2-16);冠状动脉散布不规则,因此心肌梗死灶形状不规则,呈地图形。

图2-15 脾贫血性梗死(大体)图2-16 肾贫血性梗死(大体)图示脾梗死(多处)呈楔形、灰黄色肾梗死也呈楔形、灰黄色

显微镜下,梗死12~18小时后出现凝固性坏死(脑梗死是液化性坏死),初期梗死区

的组织轮廓尚存,梗死灶周围有明显的炎症反映,可见炎细胞浸润及充血、出血带。陈腐的梗死灶,梗死区组织轮廓消失,呈均匀、红染、颗粒状,充血、出血带消失,周围有肉芽组织长入,最后形成瘢痕。

(二)出血性梗死

出血性梗死(hemorrhagic infarct)主要发生在肺和肠等有双重血液供给或血管吻合支丰硕、组织结构较疏松的器官。特点是在梗死区内有明显的出血现象,故称出血性梗死。

肺有肺动脉和支气管动脉双重血液供给,在正常情况下,即便肺动脉分支堵塞,另一支动脉尚可维持血液供给,一般不引发梗死。但在肺严重淤血的情况下,由于整个器官的静脉压和毛细血管内压增高,另一支动脉不能成立有效的侧支循环,可引发局部组织缺血坏死;同时,由于严重淤血、组织结构疏松和梗身后血管壁通透性增加,而致使梗死区发生弥漫性出血现象。故严重淤血是出血性梗死的先决条件。肉眼观,肺梗死的梗死灶为锥体形,切面为楔形,其尖端朝向肺门或血管堵塞处,底部靠近胸膜面;梗死灶因弥漫性出血呈暗红色。镜下见,梗死区肺泡壁结构不清,肺泡腔充满红细胞;随后,红细胞破坏崩解,从梗死灶周边开始发生机化,最后形成瘢痕。

肠出血性梗死常见于肠扭转、肠套叠、嵌顿性肠疝,在这些情况下肠系膜静脉首先受压而发生高度淤血,继而肠系膜动脉也受压致使局部缺血而发生出血性梗死。肠梗死多发生于小肠,因为肠系膜动脉呈扇形、节段性散布,故肠梗死通常只累及某一段肠管。肉眼观,梗死的肠壁因弥漫性出血而呈紫红色(彩图2-17),因淤血水肿及出血,肠壁增厚,质脆弱,易破裂;肠腔内充满浑浊的暗红色液体,浆膜面可有纤维蛋白性渗出物。镜下见,肠壁各层组织坏死及弥漫性出血。肠梗死容易发生肠穿孔,引发弥漫性腹膜炎,进而危及生命。

彩图2-17 肠出血性梗死(大体)

肠梗死呈紫红色(左下粉白色的为正常肠管)

(三)败血性梗死

败血性梗死(septic infarct)由带菌栓子阻塞血管引发,形成的炎症反映较其他类型梗死更明显。如为化脓菌,常有多发性脓肿形成,由此可引发炎症的扩散。

三、梗死的影响和结局

(一)梗死对机体的影响

梗死对机体的影响取决于梗死发生的器官、梗死灶的大小和部位和有无细菌感染等因素。肾梗死在临床上可出现肾区疼痛,或有血尿,因肾本身具有较强的代偿功能,肾梗死对肾功能影响不大;脾梗死可出现左季肋区疼痛,因梗死区表面常有纤维素性炎,并波及

到腹膜,呼吸时可出现刺痛感;心肌梗死可影响心脏功能,严重者可致使心功能不全;脑梗死视梗死灶大小及梗死的部位而出现相应临床症状,轻者仅有局部肌肉麻痹或偏瘫,严重者可发生昏迷,乃至死亡;肺梗死若梗死灶较小则无严重影响,患者仅有胸痛及咯血,较大区域梗死可引发呼吸困难,乃至死亡;肠梗死初期由于肠组织缺血,肠壁肌肉发生痉挛性收缩,出现猛烈腹痛,该段肠壁梗身后,肠蠕动消失,引发腹胀,乃至肠穿孔、弥漫性腹膜炎。

(二)梗死的结局

小的梗死灶可以机化,最后形成瘢痕;大的梗死灶不能完全机化时,形成纤维包裹,并钙化;较大的脑梗死灶则液化成囊腔,周围由增生的胶质瘢痕包裹。

【思考题】

1.如何理解淤血、血栓形成、栓塞、梗死之间的关系?

2.出血性梗死需要哪些条件,为何?

3.严重腹水患者,若是放腹水过快会出现什么症状?请解释其发生的原因和机制。应如何预防?

4.血栓形成的因素有哪些?临床上应如何预防血栓形成?

5.比较贫血性梗死和出血性梗死的异同。

病理习题:第二章:局部血液循环障碍

A 型题: 1 慢性肺淤血不包括: A 肺水肿 B 肺出血 C 肺泡壁毛细血管扩张充血 D 肺泡间隔增宽 E 肺内支气管明显扩张 2 哪项不是槟榔肝的特点: A 肝细胞萎缩 B 胆小管增生 C 肝中央静脉扩张 D 肝细胞水样变性 E 肝细胞脂肪变性 3 下列哪项不是慢性淤血引起? A 实质细胞增生 B 间质细胞增生 C 并发血栓形成 D 含铁血黄素沉着 E 漏出性出血 4 血栓中的纤维蛋白被溶解称为 A 血栓栓塞 B 血栓钙化 C 血栓软化 D 血栓机化 E 血栓再通 5 下列哪项是静脉性充血 A 妊娠子宫充血 B 减压后行充血 C 进食后消化胃肠道的充血 D 炎性充血 E 静脉阻塞引起的充血 6 哪项不是慢性肝淤血的镜下改变? A 肝窦扩张淤血 B 中央静脉扩张淤血 C 汇管区小叶间静脉扩张淤血 D 小叶周边肝细胞脂肪变性 E 小叶中央静脉周围肝细胞萎缩 7 左心衰时发生淤血的部位是 A 脑 B 肝 C 脾 D 肺 E 肾8 层状血栓是 A 白色血栓 B 红色血栓 C 延续性血栓 D 混合血栓 E 透明血栓 9 促进血小板反应的因子主要是 A 前列腺素、血栓素A2和ADP B ADP、血栓素A2及凝聚酶 C 血栓素A2、胶原及ADP D 胶原、ADP及凝血酶 E ADP、前列环素及凝血酶 10 血液凝固性增加见于 A 梅毒性主动脉炎 B 动脉中膜钙化 C 原发性高血压 D 抗磷脂抗体综合症 E 二尖瓣狭窄 11 单纯的白色血栓易发生于 A 血流减慢时 B 血流较快时 C 血流不变时 D 组织出血时 E 血流停滞时 12 由于毛细血管壁通透性增高,红细胞透过血管壁进入组织间隙称为 A 出血 B 血肿 C 外出血 D 积血 E 漏出性出血 13 静脉石是指 A 静脉血栓 B 静脉血栓的机化 C 静脉血栓钙盐沉积 D 静脉内胆盐沉积 E 静脉内钙盐沉积 14 中毒性休克发生DIC死亡的病人,尸体解剖后在肺、肾、脑组织切片中可见到: A 混合血栓 B 透明血栓 C 白色血栓 D 附壁血栓

上节第2章局部血液循环障碍

第二章局部血液循环障碍 一、选择题 型题】 【A 1 A.肝 B.肺 C.肾 D.脑 E. 1.左心衰竭时发生瘀血的器官是 脾 2.右心衰竭引起淤血的器官主要是 A.肺、肝及胃肠道 B.肺、脑及胃肠道 C.肝、脾及胃肠道 D.肾、肺及胃肠道 E.脾、肺及胃肠道 3.静脉充血时局部静脉血液回流 A.增多 B.减少 C.不变 D.增多和减少交替进行 E.减少,同时伴有左心衰竭 4.肺淤血时痰液中出现胞质中含有棕黄色色素颗粒的巨噬细胞称为 A.支气管黏膜上皮细胞 B.肺泡上皮细胞 C.异物巨细胞 D.单核细胞 E. 心衰细胞 5.心衰细胞最常见于 A.右心衰竭 B.间质性肺炎 C.弥漫性肺纤维化 D.肺褐色硬化 E.冠心病 6.心衰细胞是指 A.心力衰竭时某些形态特殊的心肌细胞 B.硅沉着病致右心衰竭时,肺内吞噬砂尘的巨噬细胞 C.褐色硬化肺内含有含铁血黄素的巨噬细胞 D.心力衰竭时肺内吞噬炭末的巨噬细胞 E.心力衰竭时肺泡腔内的泡沫细胞 7.槟榔肝内可见 A.肝小叶周边部肝细胞萎缩 B.肝小叶结构破坏 C.出血性梗死 D.门静脉分支扩张淤血 E.肝血窦扩张淤血,肝细胞脂肪变性 8.槟榔肝可发展为

A.坏死后性肝硬化 B.门脉性肝硬化 C.色素性肝硬化 D.胆汁性肝硬化 E.淤血性肝硬化 9.下列哪种因素与血栓形成无关? A.癌细胞释放出组织因子等 B.纤维蛋白溶解产物 C.血小板数目增多 D.血管内膜炎 E.血流缓慢 10.血栓对机体的不利影响不包括 A.阻塞血管 B.阻塞血管破口,防止出血 C.栓塞 D.心瓣膜变形 E.DIC,并引起广泛出血和休克 11.血栓的结局不包括 A.梗死 B.溶解、吸收 C.钙化 D.机化 E.再通 12.延续性血栓的形成顺序为 A.白色血栓、混合血栓、红色血栓 B.混合血栓、红色血栓、白色血栓 C.红色血栓、白色血栓、混合血栓 D.混合血栓、白色血栓、红色血栓 E.红色血栓、混合血栓、白色血栓 13.左心室附壁血栓可引起 A.心力衰竭 B.肺淤血 C.肺动脉栓塞 D.心壁穿孔 E.脑动脉栓塞 14.透明血栓最常见于 A.小静脉 B.小动脉 C.毛细血管 D.中动脉 E.大静脉 15.血液循环中血凝块随血流运行发生血管阻塞的过程称之为 A.血栓 B.血栓形成 C.梗死 D.血栓栓塞 E.血栓转移 16.股静脉内血栓脱落易引起的并发症是 A.下肢坏疽 B.肺动脉栓塞 C.脑动脉栓塞 D.门静脉栓塞 E.肾动脉栓塞 17.手术长期卧床后好发血栓的部位是 A.下肢静脉 B.冠状动脉 C.肾动脉 D.颈静脉 E.门静脉 18.白色血栓的主要成分是 A.纤维蛋白 B.血小板 C.中性粒细胞

2局部血液循环障碍

第二章局部血液循环障碍复习题 、名词解释: 1、动脉性充血局部组织呈色,是由于。 2、淤血的原因有、、。 3、慢性肝淤血肝表面呈红黄相间,红是指,黄是指 4、血栓形成条件有 5、微血栓又称血栓,主要由构成。 6、最常见的栓子是 7、梗死器官因血管分布不同,其形状可分为 8、发生出血性梗死的条件、 9、血栓形成过程主要包括、 10、肠出血性梗死常发生于 三、是非题(判断正误并改错): 1、肺心病可导致左心衰引起肺淤血。() 2、吞噬了红细胞的巨噬细胞称为心衰细胞。() 3、心脏内由于血流速度快,只形成白色血栓。() 4、混合血栓表面呈红黄相间。() 5、血栓机化可导致心瓣膜病。() 6、贫血性梗死都属于凝固性坏死。() 7、高度淤血是出血性梗死发生的先决条件。() 8、贫血性梗死多发生在肺、肠等与外界相通的器官。() 9、脾、肾梗死的常见原因是动脉血栓形成。() 10、羊水栓塞的诊断依据是在母体血管中发现羊水成份。() 四、选择题: (一)单项选择题: C.慢性肺淤血肺内吞有含铁血黄素的巨噬细胞 D.吞噬了红细胞的巨噬细胞 5、下列关于肺淤血的记述哪项是错误的() A.肺泡壁毛细血管扩张 B.肺泡腔内中性白细胞和纤维素渗出 1.淤血2.槟榔肝 7.再通8.微血栓 13血栓的再通 、填空题: 3.心衰细胞4.肺褐色硬化 9.栓塞10.栓子 5.血栓形成6.附壁血栓 11.梗死12.沉箱病 也称为肝。 等情况下。 1、动脉性充血的病变,错误的是() A.局部器官体积增大,重量增加 C.小动脉和毛细血管扩张 2、脑动脉充血最严重的后果是() A.颅内压升高 B.脑水肿 3、急性肺淤血时肺泡腔内主要成份是( A.心衰细胞B.水肿液 4、心力衰竭细胞是指() A.心衰时某些形态特殊的心肌细胞 B.局部呈暗红色 D.局部温度升高 C.头痛、头晕 D.脑血管破裂、出血 ) C.炎细胞 D.红细胞 B.尘细胞

局部血液循环障碍

第二单元局部血液循环障碍 本章复习的基本原则 本章的重点是:基本概念 本章考试的关键记忆点是:不同点 本章复习的重要方法:比较记忆 第一节充血 一、概念和类型 (一)概念 器官或局部组织血管内血液含量增多称为充血。 (二)类型 1.动脉性充血局部组织或器官由于动脉血输入量过多,使局部含血量增多,称为动脉性充血,简称充血。凡能引起细动脉扩张的任何原因,都可引起局部器官和组织的充血。动脉性充血包括生理性充血及病理性充血,后者如炎症性充血及减压后充血等。 2.静脉性充血局部组织或器官由于静脉回流受阻,使静脉回流减少所造成的局部血管内血液含量增多称为静脉性充血,亦称淤血。 二、淤血的原因、病理变化和对机体的影响 (一)淤血的原因 1.静脉受压静脉受压使管腔发生狭窄或闭塞、血液回流受阻导致相应部位的器官和组织发生淤血。如妊娠子宫压迫髂静脉引起的下肢静脉淤血。 2.静脉管腔阻塞常见于静脉血栓形成,由于静脉分支多,只有当静脉腔阻塞而血流又不能通过侧支回流时,才发生静脉性充血。 3.心力衰竭二尖瓣瓣膜病和原发性高血压引起左心功能不全时,可导致肺淤血,肺源性心脏病导致右心功能不全可造成肝、肾和下肢等器官淤血,引起体循环淤血。 (二)淤血的病理变化 肉眼:由于静脉回流受阻,血液淤积在扩张的小静脉和毛细血管内,故淤血的器官和组织体积增大;由于淤血区血液流动缓慢、缺氧,氧合血红蛋白减少,还原血红蛋白增多,故淤血脏器呈暗红色。 代谢:静脉淤血时,器官和组织得不到充足的氧气和营养物质,使组织代谢率降低,产热减少,使体表淤血处温度降低;淤血的组织相对缺氧,代谢机能减弱。 光镜下:小静脉和毛细血管扩张充盈,可见出血,间质水肿。 (三)常见器官淤血举例(重要!) 1.肺淤血多为左心衰竭引起。肉眼表现为肺脏肿胀、重量增加、色暗红或呈棕褐色,质地变硬。光镜下肺小静脉和肺泡壁毛细血管扩张,充血和纤维组织增生,使肺泡壁增厚。肺水肿、肺出血,可见心力衰竭细胞。心力衰竭细胞即吞噬有含铁血黄素的巨噬细胞。长期慢性肺淤血可致肺脏褐色硬化。 2.肝淤血主要见于右心衰竭。肉眼肝脏体积增大,切面为红、黄相间呈花纹状,如同槟榔的切面,故称槟榔肝。光镜下可见肝静脉、中央静脉和肝窦扩张淤血,肝小叶中央部肝细胞因缺氧和受压发生萎缩和坏死,肝小叶周边部肝细胞发生脂肪变性。长期慢性肝淤血可致肝脏淤血性硬化。 (四)淤血对机体的影响 ①淤血可致淤血性出血、组织水肿; ②脏器实质细胞的萎缩、变性和坏死;

局部血液循环障碍

局部血液循环障碍 学习目标 ⏹学习目的 通过学习各种血液循环障碍的类型、概念、发病机制和病理变化,对临床上常见的由血液循环障碍导致的疾病有个全面地认识,并为该类疾病的临床检验工作打下扎实基础。 ⏹知识要求 掌握淤血的概念,肝淤血、肺淤血的病理变化;血栓形成的概念及其形成条件;栓塞和栓子的概念、栓子运行途径;梗死的概念、病理变化。 熟悉血栓的类型及结局;栓塞的种类;梗死的原因、类型。 了解血栓形成过程及其对机体的影响;栓塞对机体的影响;梗死对机体的影响与结局。 ⏹能力要求 观察大体标本(充血、慢性肺淤血、槟榔肝、静脉内血栓)的特点;用显微镜观察常见组织切片(肝、肺淤血)的病变特点。本章内容 ⏹局部循环血量的异常 ⏹血液性状和血管内容物异常 ⏹血管壁完整性和通透性的异常 ⏹局部循环血量的异常 充血和缺血 ⏹血液性状和血管内容物异常 血栓形成、栓塞、梗死 ⏹血管壁完整性和通透性的异常 出血、水肿和积液 ⏹什么是血栓? ⏹血管内为什么会有血栓? ⏹血栓是怎样形成的? 一、血栓形成 Thrombosis ⏹概念 活体的心脏和血管内,血液发生凝固或 血液中某些有形成分凝集形成固体质块的 过程。 所形成的固体质块称为血栓(thrombus)。 血栓与坏死血凝块的区别 ⏹什么是血栓? ⏹血管内为什么会有血栓?

血栓是怎样形成的?

二、血栓形成的条件和机制 ⏹心、血管内膜损伤(主要条件) ⏹血流缓慢及涡流形成 ⏹血液凝固性增加 二、血栓形成的条件和机制 ⏹心、血管内膜损伤(主要条件) ⏹血流缓慢及涡流形成 ⏹血液凝固性增加 内皮细胞 ⏹心脏和血管内膜的损伤是血栓形成的主要原因。 ⏹常见于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溃疡灶、心肌梗死区的心内膜、风湿性和感染性心内膜炎、创伤或炎症性的动、静脉损伤部位等。 ⏹还有,缺氧、休克、败血症和细菌内毒素等引起全身广泛的内皮损伤,激活凝血过程,造成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在全身微循环内形成血栓。 二、血栓形成的条件和机制 ⏹心、血管内膜损伤(主要条件) ⏹血流缓慢及涡流形成 ⏹血液凝固性增加 血流状态改变 ⏹血流速度缓慢和停滞是静脉血栓形成的主要因素。 ⏹下肢深静脉和盆腔静脉血栓常见于心力衰竭、术后或久病卧床,也可伴发余有静脉曲张的患者。 ⏹适当床上的活动 (屈伸肢体、按摩四肢肌肉, 或由家属被动活动肢体)。 鼓励尽早离床活动。 ⏹深静脉,延续性血栓。 二、血栓形成的条件和机制 ⏹心、血管内膜损伤(主要条件)

病理学-局部血液循环障碍

局部血液循环障碍 一、充血和淤血 (一)充血 器官或局部组织血管内血液含量增多——充血。 局部组织或器官由于动脉血输入量过多,使局部含血量增多——动脉性充血——主动过程。 (1)生理性充血。 (2)病理性充血——最常见:炎症反应早期——局部组织变红、肿胀。 (二)淤血 器官或局部组织静脉血液回流受阻,血液淤积于小静脉和毛细血管内——淤血或静脉性充血——被动过程。 原因: (1)静脉受压。 (2)静脉腔阻塞:血栓或瘤栓形成。 (3)心力衰竭: 左心功能不全——肺淤血; 右心功能不全——体循环淤血(肝、肾和下肢等器官淤血)。 左心功能不全——肺淤血; 右——————体循环淤血 肝、肾、下肢淤血)。 3.淤血的病理变化 (1)静脉回流受阻——器官和组织体积增大; (2)淤血脏器呈暗红色; (3)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加,产生漏出液潴留在组织内——淤血性水肿,甚至淤血性出血。

4.举例——重要! (1)肺淤血——左心衰竭引起。切面流出泡沫状、血性液体。 1)急性肺淤血。 2)慢性肺淤血:见大量吞噬含铁血黄素的巨噬细胞——心力衰竭细胞。长期可致肺脏褐色硬化。 (2)肝淤血——右心衰竭引起。 1)急性肝淤血: 小叶中央——肝细胞萎缩、坏死; 周围——肝细胞脂肪变性。 2)慢性肝淤血: 肝小叶中央严重淤血——暗红色; 肝小叶周边——肝细胞脂肪变性——黄色。 ——致使肝脏呈红黄相间的花纹状,如同槟榔的切面——槟榔肝。 长期慢性肝淤血——肝脏淤血性硬化。

重要小结——两种淤血对比TANG 肺淤血肝淤血原因左心衰竭右心衰竭 肉眼切面泡沫状、血性液体急性:肝脏增大,暗红色;慢性:槟榔肝、淤血性肝硬化 镜下急性肺泡腔内充满水肿液及出血肝细胞萎缩、脂肪变性慢性心力衰竭细胞、肺脏褐色硬化中央淤血,周围脂肪变性 5.淤血对机体的影响 (1)淤血性出血、组织水肿。 (2)脏器萎缩、变性和坏死。 (3)长期慢性淤血——脏器硬化。 二、血栓形成 (一)概念——血栓形成——在活体的心脏或血管内,血液发生凝固或血液中某些有形成分互相凝集成块的过程。 血栓——形成的固体质块。 (二)血栓形成的条件 1.血管内皮细胞的损伤 ——最重要和最常见的原因。 2.血流缓慢或涡流。 3.血液凝固性增高。 (三)血栓的类型——特别重要!——总结TANG 白色血栓混合血栓红色血栓透明血栓 成分血小板和纤维 素 血小板小梁、纤维素和 大量红细胞 纤维素网罗大量红细胞纤维素 见于血栓头部,以及 心瓣膜 血栓体部静脉内,血栓的尾部 DIC,微动脉、微静脉、 毛细血管 备注血小板血栓 干燥,无弹性,质脆易碎,可 脱落形成栓塞 微血栓或纤维素性血 栓

病理学课后测试题 第二部分 局部血液循环障碍.

第二部分局部血液循环障碍 一、是非题 1.肾贫血性梗死晚期仍可见其组织粗略轮廓。( ) 2.DIC是指微血管内有广泛的纤维素性血栓形成。( ) 3.含铁血黄素是在巨细胞内形成的。( ) 4.含铁血黄素是血红蛋白衍生物,它都在吞噬细胞内形成。( ) 5.脑缺血性梗死属凝固性坏死。( ) 6.痰液中含有含铁血黄素的巨噬细胞均称为心衰细胞。( ) 7.肾贫血性梗死一段时间内镜下仍可保存其组织轮廓。( ) 8.肺褐色硬化是由于慢性右心衰所致。( ) 9.肺与肠多发生出血性梗死。( ) 10.心脏或血管内血液凝固形成固体质块的过程称为血栓形成,所形成的固体质块称为血栓。( ) 11.透明血栓主要由血小板构成。( ) 12.肺褐色硬化是由慢性左心衰所致。( ) 13.左心衰时.肺组织内出现的含有含铁血黄素的巨噬细胞叫尘细胞。( ) 14.贫血性梗死是凝固性坏死.而出血性梗死多是液化性坏死。( ) 15.主要由白细胞构成的血栓称白色血栓。( ) 16.血栓形成的前提是心血管内膜的损伤。( ) 17.微血栓由纤维素构成.只能在显微镜下观察到。( ) 18.血栓形成对机体有害无利。( ) 19.胃肠道动脉性充血时.可致腺体分泌增加.消化功能增强。( ) 20.潜水员病就是因为血液中重新释放的C02和氮气所造成的栓塞。( ) 二、填空题 1.血栓形成的条件有、、。 2.淤血可造成的后果有、、、。 3.血栓可有、、和四种类型。 4.出血性梗死的条件、。 5.出血可分为和两类。 6.栓塞类型有、、、等。 7.长骨骨折的病人可能发生栓塞。 三、名词解释 槟榔肝(Nutmeg liver);心衰细胞;血栓形成;贫血性梗死(Anemic infarct); 淤血(Congestion);静脉石;栓子;肺褐色硬化;梗死;栓塞; 出血性梗死;透明血栓(hyaline thrombus);漏出性出血;羊水栓塞;出血; 四、选择题 单选题 1.槟榔肝是由____引起的: A.肝脂变B.肝水变性 C.门脉性肝硬化D.慢性肝淤血 E.坏死后性肝硬化

第二章 局部血液及体液循环障碍

第二章局部血液及体液循环障碍 单项选择题(8题×20套) 1.动脉性充血的主要病理变化是 A.器官体积增大 B.器官重量增加 C.小动脉和毛细血管扩张、充满红细胞 D.局部呈红色 E.局部温度升高 C 1.淤血时扩张充盈的血管主要是 A.动脉 B.静脉 C.小动脉和毛细血管 D.小静脉和毛细血管 E.毛细血管、小动脉和小静脉 D 1.不引起 ...淤血的是 A.肝硬化 B.左心衰竭 C.右心衰竭 D.肠套叠 E.大隐静脉结扎 E 1.不符合 ...静脉性充血的是 A.局部紫绀 B.小动脉扩张 C.局部温度降低 D.局部组织肿胀 E.间质水肿 B 1.男性,40岁,慢性活动性肝炎伴肝硬化,符合该患者的症状是 A.颈静脉怒张 B.下肢大隐静脉曲张 C.下肢象皮肿 D.皮肤粘液性水肿 E.脐周静脉高度扩张 E 1.不符合 ...静脉性充血的描述是 A.可引起出血 B.可引起间质增生 C.可引起血栓形成 D.可引起实质增生 E.可引起器官硬化 D 1.不符合 ...静脉性充血的描述是 A.妊娠子宫可引起下肢淤血 B.肝硬化可引起胃肠道淤血 C.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可引起下肢淤血

D.股动脉血栓形成可引起下肢淤血 E.右心衰竭可引起全身性淤血 D 1.静脉淤血可引起 A.器官肥大 B.实质细胞增生 C.结缔组织增生 D.器官功能增强 E.多量炎细胞浸润 C 2.心力衰竭细胞是指肺淤血时 A.肺泡内吞噬粉尘的巨噬细胞 B.肺泡内含有多量含铁血黄素的巨噬细胞 C.增生的肺泡上皮细胞 D.血管内皮细胞 E.肺泡腔内的巨噬细胞 B 2.关于肺淤血的描述错误的 ...是 A.肺泡腔内可见水肿液 B.肺泡腔内可见红细胞 C.肺泡腔内可见心力衰竭细胞 D.肺泡壁毛细血管扩张 E.肺泡壁内可见纤维素渗出 E 2.不符合 ...肺淤血的描述是 A. 肺泡壁毛细血管扩张 B. 肺泡内多量中性粒细胞 C. 肺泡腔内有水肿液 D. 可发生漏出性出血 E. 常可见心力衰竭细胞B 2.可引起慢性肺淤血的有 A. 肝硬化 B. 左心衰竭 C. 右心衰竭 D. 肺动脉主干血栓栓塞 E. 大叶性肺炎肉质变B 2.符合肺淤血的描述是 A. 肺泡壁变薄 B. 肺泡腔内纤维素渗出 C. 肺泡腔内可见心力衰竭细胞 D. 肺大泡形成 E. 肺肉质变C 2.符合肺淤血的描述是 A. 肺泡壁毛细血管扩张 B. 肺泡内多量中性粒细胞 C. 支气管鳞状上皮化生 D. 肺泡上皮弥漫增生

第二章局部血液循环障碍

第二章局部血液循环障碍 学习纲要 1.掌握淤血、出血、血栓形成、栓塞和梗死的概念 2.掌握慢性肺淤血、慢性肝淤血的病变特点; 3.掌握血栓形成的条件和结局、栓子的运行途径、栓塞的类型和对机体的影响 4.熟悉淤血的后果、出血的原因及分类、梗死的类型及其病变特点 5.了解充血、血栓与梗死对机体的影响 正常血液循环的主要功能是向各器官、组织输送氧气和营养物质,同时不断从组织中运走二氧化碳和各类代谢产物,以维持机体内环境的相对稳定和各组织器官代谢、性能活动的正常进行。一旦发生血液循环障碍、且超过神经体液调节范围时,就会影响相应组织器官的功能、代谢和形态结构,严重者乃至致使机体死亡。血液循环障碍可分为全身性和局部性两种,它们既有区别又有联系。本章主要叙述局部血液循环障碍。 局部血液循环障碍表现为以下几方面的异样:①局部组织或器官血管内血液含量的异样,包括血液含量的增多或减少,即充血、淤血或缺血;②局部血管壁通透性和完整性的异样,表现为血管内成份逸出血管外,包括水肿和出血;③血液性状和血管内容物的异样,包括血栓形成、栓塞和梗死。 第一节充血和淤血 一、充血 因动脉输入血量增多而引发器官的局部组织血管内血液含量增多的状态,称为充血(hyperemia)。充血是一个主动进程,发生快,易于消退。 (一)原因及类型 凡能引发细小动脉扩张的任何原因,都可引发局部组织或器官充血。细小动脉扩张是由于神经、体液因素作用于血管,致使血管舒张神经兴奋性增高或血管收缩神经兴奋性降低的结果,这两种作用往往同时存在,但一般以前者为主。常见类型有: 1. 生理性充血为适应组织、器官生理上的需要或机体代谢增强而发生的充血称为生

兽医病理学笔记 第二章 局部血液循环障碍

第二章局部血液循环障碍 主要内容过多充血---->1、动脉性充血2、静脉性充血 ●血管内循环 血量的异常过少缺血---->动脉血流断绝---->梗死 血栓形成 ●血管内容物及血 液性状异常 栓塞 ---->破裂性出血 ●血管壁完整性与 通透性的变化出血 ---->渗出性出血 第一节充血 一、动脉性充血 在某些生理或病理因素的作用下,局部组织或器官的小动脉扩张,输入血量增多的现象,又称主动性充血( active hyperemia),简称充血。 (一)原因:物理、化学、生物性因素等 (二)发病机理 1、神经反射:缩血管神经兴奋性降低,舒血管神经兴奋性升高 2、体液因素 (三) 充血的类型 1、生理性充血:运动时肌肉充血、采食后胃肠充血等。 2、病理性充血 (1)是最常见的病炎性充血理性充血。炎症早期、急性炎症表现明显。 (2)刺激性充血:磨擦、温热、酸碱等 (3)侧枝性充血:当某一动脉受阻后,其邻近的吻合枝发生反射性扩张充 血。有益的反应 (4)贫血后充血:又称减压后充血,如瘤胃臌气。 (四)病理变化 1、肉眼观:大、红、热 2、镜下:局部细动脉及毛细血管扩张充血。 (五) 结局和对机体的影响 利:增强组织抵抗力,促进恢复。如红外线理疗 弊:水肿、淤血、出血 二、静脉性充血 组织或器官由于静脉血液回流受阻,血液淤积在小静脉和毛细血管内,称为静脉性充血。简称淤血。 (一)原因和机理

1、外压 2、内塞:血栓形成,栓塞 3、心力衰竭 4、胸腔和肺脏的疾病 注:.上述病因在不能代偿的情况下发生淤血 (二)病理变化 1、肉眼:大、紫、凉 2、镜下:细静脉和毛细血管扩张,红细胞增多。毛细血管( capillary)腔扩大。 (三)结局和对机体的影响 1、轻度,解除病因,可以恢复 2、长时间淤血可引起下列病变: . ●淤血性水肿●淤血性出血 ●实质细胞萎缩、变性甚至坏死●淤血性硬化 (四)重要器官的淤血 1、慢性肺淤血 (1)原因:左心衰竭 (2)机制:左心腔内压升高弓|起肺静脉回流受阻 (3)病变: ●肉眼:肺体积增大,暗红色,切面有泡沫样液体流出。

病理学局部血液循环障碍知识点整理

病理学局部血液循环障碍知识点整理 ●第一节充血和淤血 1.定义 1)充血和淤血都是指局部组织血管内血液含量的增多 2.(一)充血 1)定义 ●局部器官或组织因动脉血输入量过多而发生的充血,称动脉性充血或主动性 充血,简称充血(病理+生理性) 2)原因 ●凡能引起细、小动脉扩张的原因,均可引起局部器官、组织充血。细、小动 脉扩张主要是由于血管舒张神经兴奋性增高,或血管收缩神经兴奋性降低, 加上体液因素作用,使微循环动脉血流加快,灌注量增多所致 3)机制 ●生理性充血 ●为适应器官和组织生理需要和代谢增强而发生的充血,称为生理性充血 ●如体力活动时骨骼肌充血、进食之后胃肠道黏膜充血 ●病理性充血 ●炎症性充血(最常见) ●减压后充血(压力突然降低或解除,局部细、小动脉发生反射性扩张而 形成局部充血) ●侧支性充血 4)病理变化 ●肉眼观 ●动脉性充血的局部器官,组织体积增大、重量增加,被膜紧张,颜色鲜 红 ●由于血流速度加快,物质代谢增强,温度升高,腺体功能亢进,黏膜腺 体分泌增加 ●光镜下 ●局部细动脉和毛细血管扩张充血,切片后血管内充满红细胞 5)影响和结局 ●有利:动脉性充血是一种暂时的血管反应,原因消除后恢复正常·,由于动 脉血富含氧和营养物质,因此充血对改善局部代谢、增强功能具有积极作用, 如临床的热透疗法、拔火罐 ●有弊:但对于已病变的动脉(比较脆),充血可引起血管破裂 3.(二)淤血 1)定义

●由于静脉回流受阻,血液淤积于小静脉和毛细血管内,引起局部器官或组织 内血量增多,称为静脉性充血,或被动性充血,又称淤血(仅病理性) 2)原因 ●凡能引起静脉回流受阻的因素,均可引起静脉性充血 3)机制 ●静脉受压(最常见炎症、肿瘤压迫): ●静脉受压可引起管腔狭窄或闭塞,血液回流受阻,导致器官或组织淤血, 如妊娠后期子宫压迫髂静脉引起下肢淤血水肿,或骨折时绷带扎太紧 ●静脉管腔狭窄或阻塞 ●血栓侵入静脉可阻塞静脉引起淤血,由于静脉有较多分支不易淤血,只 有较大的静脉干受压、阻塞或多条静脉受压,侧支循环不能有效建立情 况下,静脉腔阻塞才会引起淤血 ●心力衰竭 ●心力衰竭时,心排血量减少,心室舒张末期压力升高,阻碍静脉回流, 造成淤血 ●左心衰竭:二尖瓣、高血压病使左心衰竭,血液滞留在左心腔,影响 肺静脉的回流而引起肺淤血 ●右心衰竭:肺源性心脏病使右心衰竭时,血液滞留在右心腔,引起体 循环淤血 4)病理变化 ●肉眼观 ●淤血的组织、器官体积增大、被膜紧张、重量增加、颜色暗红。 ●因为血流淤滞,代谢功能下降,产热减少,导致局部温度降低 ●全身淤血时,血液中还原血红蛋白增多,皮肤和黏膜呈紫蓝色,称发绀 ●光镜下 ●可见局部组织内小静脉和毛细血管显著扩张,充满血液,有时伴有水肿 5)影响和结局 ●淤血性水肿 ●淤血时小静脉和毛细血管内流体静压升高,以及局部组织代谢产物作用, 是血管壁通透性增高,组织液生成增多、回流减少 ●淤血性出血 ●严重淤血时,缺氧造成血管壁通透性进一步增高,红细胞漏出 ●实质细胞损伤 ●长期淤血,局部组织缺氧加重可导致实质细胞发生萎缩、变形甚至坏死 ●淤血性硬化 6)重要器官的淤血

病理学考试题库2局部血液循环障碍

1.2002U2-22充血是指(c) A静脉血回流受阻,血液淤积于 毛细血管和小静脉内 B炎症时血管扩张 c动脉输入血量增多 D静脉输入血量增多 E.局部组织血管内血液含量增多 解析:充血一般指动脉性充血,是指器官或组织动脉输入血量增多(C对)。静脉血回流受阻,血液淤积于毛细血管和小静脉内(A错)即静脉输入血量增多(D错),是淤血(P45)(又称静脉性充血)的表现。充血可分为生理性充血和病理性充血,炎症时血管扩张(B错)属于病理性充血。局部组织血管内血液含量增多(E错)是充血和淤血的共同表现。 2.2005U2-26左心衰竭首先引起的 病变是(E) A.槟榔肝 B.腹壁静脉曲张 C脾淤血、肿大 D.脑淤血、水肿 E肺淤血、水肿 解析:左心衰竭时,左心室的射血功能障碍,血液滞留于左心室,导致室内压增高,进而使左心房内压也升高,阻碍肺静脉的回流,首先引起肺淤血、水肿(E对)。槟榔肝(P46)(A错)常见于慢性肝淤血,是指肝小叶中央区因严重淤血呈暗红色,而肝小叶周边部肝细胞则因脂肪变性呈黄色,致使肝的切面上出现红、黄相间的条纹,状似槟榔切面。腹壁静脉曲张(B错)和脾淤血、肿大(C错)均可见于肝硬化门脉高压症(P202)中。脑淤血,水肿(D错)常见于高血压的脑病变(P142)中。 3.20114-122出现心衰细胞的是(B) A.慢性肺源性心脏病 B高血压心脏病伴左心功能不全 c扩张性心肌病 D.风湿性心脏病 E病毒性心肌炎 解析:心衰细胞是指慢性肺淤血时,肺泡腔内所见的含有含铁血黄色的巨噬细胞,而慢性肺淤血通常由心脏病变(如高血压心脏病)伴左心功能不全(B对)引起,是由于左心功能不全导致左心腔内压力升高,阻碍了肺静脉的回流。慢性肺源性心脏病(P177)(A错)的主要表现为肺小动脉的变化,特别是肺腺泡内小血管构型的重建。扩张性心肌病(P149)(C错)的镜下表现主要为心肌细胞不均匀性肥大、伸长,肥大和萎缩的心肌细胞交错排列。风湿性心脏病(P144)(D错)的典型表现为风湿小体(Aschoff小体)的形成。病毒性心肌炎(P153)(E错)的镜下表

临床执业助理医师病理学考点:局部血液循环障碍

临床执业助理医师病理学考点:局部血液循环障碍 临床执业助理医师病理学考点:局部血液循环障碍 导语:局部血液循环障碍一般是指在活体的心脏和血管内,血液发生凝固或血液中某些成分凝集形成固体质块的过程。下面我们一起来看看相关内容吧。 一、充血和淤血 (一)充血: 1.类型:①动脉性充血---主动过程。 ②静脉性充血----淤血。 2.常见器官淤血举例 (1)肺淤血:多为左心衰竭引起。 可见心力衰竭细胞,长期慢性肺淤血导致肺脏褐色硬化 (2)肝淤血:右心衰竭。脂肪变性为黄色,肝脏呈红黄相间花瓣纹,槟榔肝。 长期慢性肝淤血导致肝脏淤血性硬化 3.淤血后果取决:范围,器官,程度,速度及侧支循环建立 ①淤血性出血、组织水肿;②脏器实质细胞的萎缩、变性和坏死;③脏器硬化;④侧支循环的建立。 二、血栓形成 液→固 1、固体质块----血栓。 2、血栓形成条件:血管内膜的损伤---血栓形成重要条件和最常见原因 3、血栓的类型:1).白色血栓:血小板和纤维素构成,---头部 2).混合血栓:血栓的体部 3).红色血栓:静脉内,红细胞----尾部。 4).透明血栓:微血栓,纤维素性血栓,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微动脉、毛细血管和微静脉内 4、血栓的结局

软化、机化、钙化、脱落。 三、栓塞 1、栓子运行途径:1).右心-----肺动脉。 2).左心-----脑,肾。 3).肝外门---肝内门静脉及其分支。 2、栓塞类型和各自对机体的`影响 1).血栓栓塞:肺动脉。来源于下肢深静脉或盆腔的静脉。体循环的动脉栓塞---左心房和左心室 动脉栓塞部位:下肢,脑,肾,脾 2).脂肪栓塞:长骨的骨折或脂肪组织严重创伤 3).气体栓塞:氮,减压病,沉箱病 4).羊水栓塞:角化上皮,DIC。 四、梗死

血液循环障碍

血液循环障碍 〖知识结构〗 血液循环障碍分为: 一、局部血液循环障碍 1 .充血 2 .出血 3 .血栓形成 4 .栓塞 5 .梗死 二、全身血液循环障碍 1 .弥散性血管内凝血 2 .休克 〖学习要求〗 阅读教科书学习目标或教学大纲,了解基本要求。 〖基本内容〗 局部血液循环障碍多由局部因素引起,表现为局部某一器官或某一组织的血液循环障碍。主要包括:局部循环血量的异常—充血和缺血;血管壁完整性破坏—出血,血液性状和血管内容物的异常— 血栓形成、栓塞。局部组织器官缺血可以发生梗死。 1.充血分为动脉性充血和静脉性充血。静脉性充血又称淤血。可由静脉受压、静脉腔阻塞和心力衰竭引起,可表现为局部性和全身性。 淤血的组织或器官体积增大,颜色暗红。发生在体表的淤血,可见紫绀及温度降低。镜下,淤血区小静脉和毛细血管扩张,充满血液。较长时间的淤血可使毛细血管内流体静力压升高,导致局部组织发生水肿,甚至发生漏出性出血;同时,由于淤血区氧及营养物质的缺乏,实质细胞可出现萎缩、变性、坏死,间质纤维组织增生。 慢性肺淤血,多见于左心衰竭时,镜下可见心力衰竭细胞。慢性肝淤血,多见于右心衰竭,肉眼上肝切面似槟榔,又称“槟榔肝”。想一想为什么? 2.血液自心脏或血管内逸出(主要是指红细胞的逸出),称为出血。根据心脏和血管壁完整性破坏的程度,将出血分为破裂性出血和漏出性出血。 出血对机体的影响取决于出血量、出血速度和部位。短时间出血量达循环血量的 20%-25% ,可发生出血性休克。发生在重要器官的出血,即使出血量不多,亦可致命,如心脏破裂,引起心包填塞,可导致急性心功能不全致死;脑出血,尤其是脑干出血,可因重要神经中枢受压而致死。 3.在活体的心脏或血管腔内,血液中的某些成分析出、凝集和凝固成固体质块的过程,称为血栓形成,所形成的固体质块称为血栓。为什么强调活体?请大家相一想? 血栓形成见于: ①心脏和血管的内膜损伤。 ②血流状态的改变。 ③血液性质的改变。形成的血栓大致可分为:白色血栓,构成血栓的头部;混合性血栓,构成延续性血栓的体部;红色血栓,构成延续性血栓的尾部。透明血栓,见于弥散性血管内凝血。血栓形成后可以阻塞血管,造成局部组织缺血,器官萎缩,严重者可以出现梗死。静脉阻塞则引起局部淤血,水肿,甚至坏死。 血栓可以脱落形成栓子,发生栓塞;也可以机化形成瘢痕。广泛的透明血栓形成即DIC ,可引起全身性广泛性出血、休克和死亡。

《病理学》局部血液循环障碍

《病理学》局部血液循环障碍 一、目的和要求 1.掌握充血、淤血的基本概念及病变特点,血栓形成的概念和条件、栓塞的概念及栓子运行的途径、梗死的概念和病理变化及对机体的影响; 2.熟悉血栓形成的机制及其形成过程,梗死形成的原因和条件; 3.了解出血的概念、原因、类型、病理变化和对机体的影响;水肿的发生机制、病理变化及其对机体的影响。 二、重点和难点 重点:1.淤血的概念和后果,肺、肝淤血的发生发展过程及其形态变化; 2.血栓形成的概念、条件及后果; 3.栓塞的概念、栓子运行的途径,血栓栓塞的病理变化及后果; 4.梗死的概念、类型和病理变化。 难点:1.血栓形成的条件和机制; 2.脂肪栓塞、气体栓塞、羊水栓塞的原因和机制; 3.出血性梗死的发生条件。 三、讲授内容和要点 1.充血的概念和类型;动脉性充血的原因、病理变化及其意义;淤血的原因、病变特点和后果;肺、肝淤血的病变发生发展过程及其形态学表现; 2.出血的概念、原因、类型、病理变化和对机体的影响; 3.血栓形成和血栓的概念;血栓形成的条件和机制;血栓形成的过程和血栓的类型;血栓的结局和对机体的影响; 4.栓塞和栓子的概念,栓子的种类及运行途径;血栓栓塞、脂肪栓塞、气体栓塞、羊水栓塞的概念及其后果; 5.梗死的概念、原因及形态特征,贫血性梗死和出血性梗死发生的条件及病理变化,梗死对机体的影响和结局; 6.水肿的基本概念和病理变化。 四、重点英文词汇 hyperemia, congestion,

heartfailurecells, nutmegliver, hemorrhage, thrombosis, thrombus, recanalization, embolism, embolus, thromboembolism, infarction 五、思考题 1.何谓充血?充血可以分为哪两种类型? 2.何谓淤血?淤血的病理变化及后果有哪些?请举例说明。 3.何谓血栓形成?血栓形成的条件有哪些? 4.血栓形成对机体有何影响? 5.何谓栓塞?栓子的运行途径有哪些? 6.何谓梗死?梗死的常见原因有哪些? 7.出血性梗死的发生条件及好发部位有哪些?

最新第二章--局部血液循环障碍试题

第二章局部血液循环障碍 一.填空题 1.动脉性充血是局部组织或器官内_______ 增多,病变部位体积 _____ ,颜色 ___ ,温度_____ 。 2.淤血的组织和器官的体积____ ,颜色______ ,温度______ 。 3.心力衰竭细胞是肺泡腔内的___ 细胞,吞噬了_____ 。 4.血栓形成的条件有____ 、血流状态的改变和血液凝固性增加。 5.静脉血栓可分为头部、体部、__ 三部分。 6.根据血栓的形态,将血栓分为白色血栓、混合血栓、红色血栓、 四大类。 7.来自左心和体循环动脉系统的血栓栓子肠栓塞在___ 、脾、肾、 四肢等处。 8.栓塞的类型有血栓栓塞、脂肪栓塞、气体栓塞、羊水栓塞、其它栓塞等,其中最常见的是 ___ 。 9.根据梗死区含血量的多少,将梗死分为____ 和______ 。 10.透明血栓主要由 ____ 构成,常发生于_______ 。 11.循环血液中出现的不溶于血液的异常物质,随着血液,阻塞血管官腔的现象称为 _ ,阻塞血管的物质称为 _____ 。

二.单项选择题 1.局部组织、器官内动脉血输入量增多的状态称() A.生理学出血 B.静脉性出血 C.出血 D.病理学出血 E.动脉性出血 2.大量放腹水后,胸腔细动脉反射性扩张而致的充血称为() A.生理学出血 B.静脉血出血 C.炎性出血 D.急性出血 E.减压后出血 3.淤血组织或器官的主要病变是() A.体积增大,颜色暗红,切面湿润,温度降低 B.体积增大,颜色鲜红,切面干燥,温度升高 C.体积增大,颜色苍白,切面湿润,温度降低

D.体积缩小,颜色暗红,切面湿润,温度降低 E.体积增大,颜色苍白,切面干燥,温度升高 4.心理衰竭细胞是指左心衰竭时出现的() A.含脂褐素的心肌细胞 B.含有黑色素的巨噬细胞 C.脂肪变性的心肌细胞 D.含有含铁血黄素的巨噬细胞 E.含有尘埃的巨噬细胞 5.左心衰竭引起淤血的器官是() A.肺 B.肝 C.脾 D.下肢 E.胃肠道 6.槟榔肝的形成是因为() A.肝脂变和肝窦淤血交互存在 B.结缔组织增生和肝脂变交互存在

春考病理习题 局部血液循环障碍

第二章局部血液循环障碍 (一)名词解释 1.血栓形成 2.栓塞 3.淤血 4.槟榔肝 5.心衰细胞 6.充血 7.梗死 8.贫血性梗死 9.出血性梗死 (二)选择题 【A型题】 1. 左心附壁血栓脱落后常引起: A.门静脉栓塞 B.股静脉栓塞 C.脑动脉栓塞 D.肺动脉栓塞 E.肺静脉栓塞 2. 最常见的栓塞是: A.血栓栓塞 B.空气栓塞 C.羊水栓塞 D.脂肪栓塞 E.寄生虫栓塞 3. 槟榔肝是下列哪一种疾病或病变的大体肝脏? A.肝脂肪变性 B.肝硬化 C.慢性肝炎 D.慢性肝淤血 E.肝细胞水肿 4.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可能对机体造成的最严重影响是: A.猝死 B.组织坏死 C.诱发出血 D.管腔狭窄 E.下肢坏疽 5. 心力衰竭细胞是指左心衰时: A.肺泡腔内见胞浆内有含铁血黄素的巨噬细胞 B.含脂褐素的心肌细胞 C.肺泡腔内吞噬粉尘的巨噬细胞 D.吞噬脂质的吞噬细胞 E.有脂肪空泡的心肌细胞 6. 关于梗死的叙述错误的是: A.有双重血供的器官不易发生梗死 B.血液循环状态对梗死的发生无影响 C.侧支循环的建立可防止梗死的发生 D.动脉痉挛促进梗死的发生 E.心急梗死属于贫血性梗死 7. 健康孕妇在分娩时突然出现发绀、呼吸困难、休克,应考虑: A.血栓栓塞 B.心力衰竭 C.羊水栓塞 D.肺水肿 E.呼吸衰竭 8. 长骨骨折病人突然死亡的原因可能是: A.血栓栓塞 B.空气栓塞 C.脂肪栓塞 D.细菌栓塞 E.骨片栓塞 9. 在血栓形成中起重要作用的是: A.血小板 B.红细胞 C.中性粒细胞 D.单核细胞 E.淋巴细胞 10. 构成延续性血栓头部的主要成分是: A.中性粒细胞 B.纤维蛋白 C.红细胞 D.血小板 E.巨噬细胞 【B型题】 (1~4)A.混合血栓 B.白色血栓 C.红色血栓 D.透明血栓 E.凝血块 1. 静脉延续性血栓的尾部: 2. 毛细血管内的血栓: 3. 风湿病二尖瓣上的赘生物: 4. 尸检时血管中常见的是: (5~8) A.贫血性梗死 B.出血性梗死 C.凝固性坏 D.液化性坏死 E.干酪样坏死 5. 肠套叠可引起: 6. 脑组织坏死属于: 7. 结核病时组织坏死属于: 8. 股静脉内脱落的血栓可引起肺发生: 【X型题】 1. 属于血栓结局的有: A.再通 B.机化 C.钙化 D.栓塞 E.软化 2. 下列因素与血栓形成有关的是: A.血管内皮损伤 B.血流缓慢 C.涡流形成 D.纤溶酶增加 E.血小板减少 3. 出血性梗死常发生于: A.肺 B.脾 C.肾 D.肠 E.脑 4. 关于肺淤血的说法正确的有: A.肺泡腔内有大量中性粒细胞渗出 B.肺泡腔内有水肿液 C.肺泡腔内有红细胞漏出 D.慢性肺淤血可发生肺硬化 E.慢性肺淤血时肺泡腔内可见心力衰竭细胞 5. 脾或肾梗死灶的大体特点包括: A.锥体形 B.不规则形 C.暗红色 D.灰白色 E.周围可见充血出血带 (三)问答题 1. 长期淤血的组织或器官可发生哪些后果? 2.心血管内膜损伤是如何导致血栓形成的? 3.血栓的形成条件

病理学血液循环障碍要点

第二章血液循环障碍 第一节充血(hyperemia) 器官或局部组织血管扩张,含血量增多。分动脉性、静脉性两类。 一、动脉性充血(arterial h. 充血)小动脉扩张所致--- 。机理:舒血管神经兴奋或和缩血管神经抑制、组织局部血管活性物质(如组织胺、激肽类)增多生理性:组织、器官功能增强时。饭后胃肠道、运动时的肌肉情绪激动时(面红耳赤)。 病理性:炎性性侧枝循环性(缺血组织周围吻合支动脉开放)、减压后(贫血后)长期受压突然解除(快速大量抽腹水)形态特征:小动脉和毛细血管扩张,充满红细胞。 局部色泽鲜红,体积稍大,代谢旺盛,温度升高。 影响:积极方面:改善局部代谢,改进功能状态,促进灸症发展。 不良影响:脑充血引起头痛、有病变的动脉可破裂出血、去除腹腔巨大肿块时腹腔动脉突然充血可导致脑贫血和昏厥。 二、静脉性充血(venous h. ,瘀血congestion) 静脉回流受阻,血液淤积在小静脉和毛细血管内。分为:急性与慢性、全身性与局部性。全身慢性瘀血最常见、最重要生理性:妊娠子宫压迫髂静脉引起下肢淤血水肿病理性:最多血栓形成和栓塞阻塞 病理性:最多血栓形成和栓塞阻塞 局部静脉炎引起的内膜增厚,回流障碍 烧伤或冻伤引起局部静脉麻痹 全身心肺疾患致右心功能不全→肝、脾和胃肠道淤血基本形态特征:小静脉、毛细血管扩张,充满红细胞。局部呈暗红色或紫蓝色,体积增大,代谢低下,功能减退,温度降低继发改变:淤血性水肿:血管壁通透性增高,血浆进入组织间隙缺氧漏出液(transudate )形成:血浆进入体腔 瘀血性或漏出性出血(diapedesis):红细胞漏出血管外代谢物实质细胞:萎缩、变性坏死 代谢物实质细胞:萎缩、变性坏死 堆积间质:胶原纤维增生,器官硬化

2局部血液循环障碍病理河南专升本练习题

第二章局部血液循环障碍 一、单选题 1.出血性梗死发生的先决条件是:() A.动脉血流中断 B.组织结构疏松 C.有双重血液供应 D.严重淤血 答案:D 难易程度:中 答案解析: 题型:单选题 2.下列血栓结局中哪一项是错误的() A.溶解吸收 B.机化再通 C.分离排出 D.钙化 答案:C 难易程度:中 答案解析: 题型:单选题 3.下列哪种情况下不会发生气体栓塞() A.颈静脉损伤 B.大隐静脉切开输液 C.锁骨下静脉损伤 D.颈静脉插管输液 E.潜水员由深水中迅速升到水面 答案:B 难易程度:中 答案解析: 题型:单选题 4.左心衰竭时,发生淤血的部位是() A.肝 B.肾 C.肺 D.下肢 E.脾 答案:C 难易程度:中 答案解析: 题型:单选题 5.出血性梗死的好发生部位是:() A.胃 B.肠 C.肺

D.脾 E.子宫 答案:C 难易程度:中 答案解析: 题型:单选题 6.肝门静脉回流受阻,引起下列哪种器官淤血?() A.肺 B.脑 C.脾 D.肝 答案:C 难易程度:中 答案解析: 题型:单选题 7.下列那项不是血栓形成的条件() A.心血管内膜损伤 B.血流缓慢及不规则 C.FDP增多 D.血流凝固性增多 答案:C 难易程度:中 答案解析: 题型:单选题 8.肺动脉血栓栓子多来自() A.门静脉 B.头颈静脉 C.肺静脉 D.下肢及盆腔静脉 答案:D 难易程度:中 答案解析: 题型:单选题 9.由纤维蛋白构成的血栓是() A.白色血栓 B.混合血栓 C.红色血栓 D.透明血栓 答案:D 难易程度:中 答案解析: 题型:单选题

10.长管状骨骨折可引起:() A.血栓栓塞 B.脂肪栓塞 C.羊水栓塞 D.细菌团栓塞 答案:B 难易程度:中 答案解析: 题型:单选题 11.诊断羊水栓塞的证据主要是在下列何处发现羊水成分 A.脑动脉 B.子宫腔内 C.肺泡腔内 D.细支气管内 E.肺小动脉和毛细血管 答案:E 难易程度:中 答案解析: 题型:单选题 12.妇女分娩时死亡,尸体解剖发现肺小动脉内有角化上皮细胞. 毛发等物质,其死亡原因可能是 A.脂肪栓塞 B.气体栓塞 C.肿瘤细胞栓塞 D.羊水栓塞 E.血栓栓塞 答案:D 难易程度:中 答案解析: 题型:单选题 13.在循环血液中出现不溶于血液的异常物质,随着血液流动,阻塞血管腔,这种现象称为 A.血栓形成 B.梗死 C.血管阻塞 D.栓塞 E.血栓栓塞 答案:D 难易程度:中 答案解析: 题型:单选题 14.血栓中的纤维蛋白被溶解称为 A.血栓再通 B.溶解吸收 C.血栓机化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