局部血液循环障碍

第三章局部血液循环障碍(Local blood circulation obstacles)

定义:机体某一局部或个别器官组织发生血液循环障碍的现象。

表现和本章内容:

血流速度的改变,血流量的改变------充血缺血;血液性状和内容物的改变---血栓形成、栓塞血管壁的完整性,通透性增加—出血、水肿;局部动脉血流中断而引起局部组织坏死—梗死

第一节充血(hyperemia)

(一)定义:局部器官或局部组织由于血管扩张含血量增多的现象称为充血。

(二)分类:动脉性充血(arterial hyperemia)、静脉性充血(venous hyperemia)

1、动脉性充血(arterial hyperemia)

(1)定义:局部器官或组织的小动脉扩张、输入过多的动脉性血液的现象,又称为主动性充血(active hyperemia),简称充血。舒张神经兴奋性↑或舒血管活性物质释放

(2)病因和类型:生理性充血——食后胃肠充血;

病理性充血

(3)病理性充血:

①炎性充血:在炎症早期或炎灶边缘,由于致炎因子刺激血管舒张神经或麻痹缩血管神经及一些炎症介质的作用引起充血。炎症是机体的血管反应,通常把充血看做炎症的标志。

②刺激性充血:机理同上,但程度较轻。

③减压后充血:(贫血后充血)长期受压而引起局部缺血的组织,血管张力降低,一旦压力突然解除,小动脉反射性扩张而引起充血。(如胃肠臌气或腹水时,迅速放气放水易危及生命。)

④侧支性充血:当某一动脉内腔受阻引起局部缺血时,缺血组织周围的动脉吻合支发生扩张充血,借以建立侧支循环,以补偿受阻血管的供血不足。

(4)病理变化

眼观:局部组织内动脉血流入增多,血液供氧丰富,组织代谢旺盛,局部组织颜色鲜红,体积轻度增大,温度升高,位于体表时血管明显的搏动感。

镜下:小动脉和毛细血管扩张,内充满红细胞,平时处于闭锁状态的毛细血管也开放。(5)对机体的影响:动脉性充血一般是暂时的,病因消除后即可恢复正常。

充血时由于血流量增加,给局部组织带来大量氧气、营养物质、白细胞和抗体,使组织的防御能力增强,同时又可将病理性产物迅速排除,对消除病因和恢复组织机能均有积极作用。

2. 静脉性充血(venous hyperemia)

(1)定义:由于静脉血液回流受阻,血液淤积在小静脉和毛细血管内,局部组织中静脉血含量增多的现象,称为静脉性充血,又称被动性充血,简称淤血(congestion) 。

(2)原因和类型

全身性淤血:多见于心功能衰竭,右心衰竭导致全身淤血,尤其是肝脏淤血,左心衰竭导致肺淤血。

局部性淤血:由于静脉受压或静脉腔阻塞。

(3)病理变化

大体:体积增大,包膜紧张,重量增加,紫(暗)红色,切面潮湿多血,代谢变慢,功能减弱,温度降低。

显微镜下小静脉和毛细血管扩张,内充满红细胞,小血管周围的间隙和结缔组织内积有水肿液,阻塞时间较长的毛细血管有时会发生出血。

静脉充血时,因血流缓慢,静脉血液中氧合血红蛋白减少,氧离血红蛋白增多,局部组织呈暗红色或蓝紫色,这在可视粘膜和被毛稀少或缺乏色素的皮肤上特别明显,这种症状称为发绀。

(4)重要器官的淤血

①肺淤血——左心衰竭

)急性肺淤血:

眼观为暗红色,体积膨大,被膜紧张,重量增加,质地稍变韧, 切面流出含泡沫的血样液体。镜检:小静脉和肺泡壁毛细血管扩张,充满大量红细胞,肺泡腔内有淡红色浆液和数量不等的红细胞。

)慢性肺淤血

眼观:质地变硬,褐色——肺褐色硬变

镜检:间质结缔组织增生,含心力衰竭细胞(肺泡内可见吞噬红细胞而生成含铁血黄素的单核细胞或肺泡巨噬细)。

②肝淤血——右心衰竭

)急性肝淤血:

眼观:体积肿大,被膜紧张,表面暗红,质地较实,切面流暗红色血液。淤血久则切面呈红黄相间花纹状结构——槟榔肝。

镜检:肝小叶中央静脉及其周围肝窦扩张充满大量红细胞。发生槟榔肝则肝小叶中央区淤血,此处肝细胞萎缩消失或坏死,小叶周边肝细胞脂肪变性。

)慢性肝淤血:眼观肝体积缩小,质硬;

镜检:间质结缔组织增生,肝细胞萎缩消失或坏死。

(4)结局和对机体的影响

急性:可恢复

慢性:血浆外渗─→淤血性水肿

毛细血管通透性升高─→红细胞外渗─→淤血性出血

缺氧─→代谢障碍,中间代谢产物堆积─→实质细胞萎缩、变性、坏死

缺氧─→细胞崩解产物刺激,结缔组织增生,网状纤维胶原化─→淤血性硬化

血流淤滞,红细胞粘集促进─→血栓形成

(三)充血和淤血的区别:

第二节局部贫血(local anemia)

机体局部组织和器官的动脉血液输入减少,如果完全没有血液输入,称为局部缺血。

类型:

1、血管痉挛性贫血:作用于缩血管神经,引起动脉管壁的强烈收缩,造成局部血液流入减少或停止。

2、压迫性缺血:外力压迫动脉血管。如家畜的褥疮。

3、阻塞性缺血:动脉管壁内有血栓形成、栓塞、脉管炎等。

4、代偿性缺血:局部组织因充血时血量的增多造成其他部位出现代偿性贫血。

病变:贫血组织体积缩小,颜色苍白,显露出组织原有色彩,温度降低,质地柔软,被摸起皱,功能降低,切面少血或无血。

结局和对机体的影响:与组织对贫血的耐受性,贫血程度,持续时间,侧枝建立有关

第三节出血(hemorrhage)

(一)定义:血液(主要指红细胞)溢出心、血管之外,称为出血。

(二)分类:

血液流出体外,称为外出血。流入体腔或组织间隙内,称为内出血(entorrhagia)。

根据血管损伤情况不同,出血分为破裂性出血(rhexis)和渗出性出血(diapedesis)。

1、破裂性出血——心血管壁的完整性遭到破坏

①外伤性:机械损伤

②侵蚀性:炎症、肿瘤等

③血压亢进性:血压异常升高、动脉硬化、寄生虫性动脉瘤及其他心血管病变。

大体病变

①外出血:动脉呈喷射状;静脉溢出。

②内出血:血肿;积血;溢血(某些器官的浆膜或组织内常见的不规则的弥漫性出血)。

2、渗出性出血——毛细血管和微静脉壁通透性升高,红细胞漏出的现象。

①血管壁损害

②血小板减少或功能障碍

③凝血因子缺乏

大体病变:淤点、淤癍,出血性浸润,环状出血,出血性素质

显微病变:组织内大量红细胞、含铁血黄素(陈旧性出血)

按部位分类外

外伤出血[紐血:鼻出血;咯(ge)血:肺出血被咳出;吐血:胃出血吐出;血尿:尿内有红细胞;血崩:子宫大出血;血便:大便含血]

积血:体腔内出血[1)腹腔积血;2) 胸腔积血;3) 心包积血

血肿:包膜下、浆膜下积血

溢血:组织内出血如脑溢血;

出血性浸润:血液弥漫于组织之间,组织无明显破坏。]

按出血点大小分类淤点:点状出血,直径小于1mm的出血

淤斑:出血斑:直径不超过1-10mm的出血点线状出血:胃肠道黏膜皱襞的嵴部和浆膜表面。血肿:包膜下、浆膜下积血

大出血:

按出血原因分类破裂性出血

渗血

出血性素质

濒死性出血

电麻出血

管壁损伤或血液性质改变

全身性出血倾向

垂死挣扎引起的小出血点或斑:屠宰动物时心脏冠状沟渗出性

出血

属于渗出性出血。

(一)定义:在活体的心脏和血管内血液成分形成固体质块的过程称为血栓形成,在这过程中所形成的固体质块称为血栓(throbus)。

(二)血栓形成的原因和机制

1、心、血管内膜受损:内皮细胞发生变形、坏死脱落,内皮下的胶原纤维落露,激活内源性凝血系统的Ⅻ因子,释放TF;可释放组织凝血因子,激活外源性凝血系统;变粗糙,使血小板易于凝集粘附于胶原纤维。

2、血流状态改变:血流缓慢、漩涡形成和血流停滞

3、血液性质改变:即血液凝固性增加,见于血小板和凝血因子增多。

(三)血栓类型

1、白色血栓:在血流较快的情况下形成,多见于心瓣膜、动脉壁。

镜下:主要由珊瑚状的血小板梁构成,血小板梁表面附着一些中性粒细胞,小梁间形成少量纤维蛋白网,网眼中含有一些红细胞。

2、混合血栓:多发生于血流缓慢的部位,如静脉,构成血栓的体部。

肉眼:粗糙的圆柱状,与血管壁相连,可见红白相间的条纹。

3、红色血栓:多见于静脉;大体:呈红色,易脱落;构成静脉血栓的尾部。

显微:主要由纤维素和红细胞构成。

4、透明血栓:发生于全身微循环小血管内;只在镜下可见;主要由纤维素构成;多见于

DIC。

DIC/弥散性血管内凝血:指机体在某些致病因子作用下,凝血系统或血小板被激活而引起的以凝血功能失常为主要特征的病理过程。此时体内微循环中有血小板团块或纤维蛋白性血栓形成,引起血浆中一系列凝血因子和血小板大量消耗和继发性纤溶,临床常呈现广泛性出血、休克、器官功能障碍和溶血等表现。

(四)结局及对机体的影响

1、软化、溶解、吸收:纤维蛋白溶解酶、蛋白水解酶

2、机化与再通:肉芽组织取代血栓、裂隙由增殖的内皮细胞覆盖、形成与原管相通的小血管

3、钙化:钙盐沉着形成动脉石或静脉石。

血栓形成是机体自行止血的防御反应,血栓起止血作用;炎症灶周围小血管内的血栓形成,可防止病原体蔓延扩散。

不利影响:1.阻塞血管,影响血流2.栓塞3.心瓣膜变形

4.机体广泛的血栓形成,消耗大量凝血因子和血小板,可引起全身出血或休克。

第五节栓塞

血管内出现的异常物质随血流阻塞血管的现象,称为栓塞(embolism);阻塞血管的异常物质称为栓子(embolus)

类型:

1、血栓性栓塞(最常见)——血栓脱落引起。分为:肺动脉栓塞、体循环动脉栓塞

2、空气性栓塞——输液、空气针致死

3、脂肪性栓塞——多发性脂肪栓塞引起肺充血、出血。锇酸染色,脂肪栓子染黑色。

4、组织性栓塞

5、细菌性栓塞——脑细菌团栓塞:亚急性细菌性心内膜炎发生脑栓塞,菌团处已形成小脓肿。

6、寄生虫性栓塞

第六节梗死(infarction)

概念:器官和组织的血液供应减少或中断称为缺血(ischemia)。由血管阻塞引起的局部组织缺血性坏死称为梗死(infarction)。

原因:血栓形成、栓塞、血管外部受压、动脉持续性痉挛

条件:动脉吻合枝少,动脉弹性消失;不能充分建立侧枝循环。

(一)类型和病理变化

1、贫血性梗死

发生条件:多见于组织致密且侧支血管少的器官(肾、心、脑)。

大体病变:梗死灶呈灰白色或灰黄色(又称白色梗死),形状与该器官动脉血管分布的形状相一致。(心—地图状;肾、脾—锥形;脑—不规则形)

显微病变:呈凝固性坏死的表现,如心,肾,脾;亦可呈液化性坏死的表现,如脑。

2、出血性梗死

发生条件:多见于组织疏松、血管吻合枝丰富的组织器官,如肺,脾,肠管。

大体病变:发生梗死前已高度淤血。大量红细胞进入梗死区,呈暗红色或紫色(红色梗死)。切面湿润,黑红,与周围组织界限清楚。梗死灶形状与血管分布区域相同。

显微病变:凝固性坏死的特点,同时充满红细胞

3、腐败性梗死——化脓性细菌团块阻塞而引起的梗死

病变:梗死灶内有细菌团、大量炎性细胞。

(二)结局和对机体的影响

影响:取决于梗死的部位和范围

结局:同坏死小——软化吸收;大——机化形成瘢痕;重要器官——严重机能障碍

心肌和脑的梗死,往往引起机体严重机能障碍,甚至死亡。

第七节水肿(edema)

概念:过多的液体在组织间隙或体腔中积聚。是等渗液的积聚。

积水:水肿液积聚在体腔。

区别于细胞水肿

(一)分类:按部位:全身性水肿、局部性水肿

按原因:心性水肿,肾性水肿,肝性水肿,炎性水肿,淋巴性水肿

(二)病因和发生机理

1、毛细血管流体静压增高

2、有效胶体渗透压降低:血浆胶体渗透压降低、组织胶体渗透压增高

3、微血管壁通透性增高

4、淋巴回流受阻

有效滤过压=(Cap平均血压-组织间液流体静压)-(血浆胶体渗透压-组织间液胶体渗透压)

(三)大体病变:体积增大,重量增加,有时呈胶冻样,包膜紧张发亮,组织颜色苍白而质软,切面湿润,或有液体挤出,有时呈胶冻状。皮下水肿时温度低,弹性差,指压留痕。(四)显微病变:水肿液红染,轻度水肿,液体将结缔组织束分离开。

三局部血液及体液循环障碍(已完成).

1.充血: 1)动脉性充血(简称充血,又称主动性充血):器官或组织因动脉输入血量的增多而发生的充血。表现为局部组织或器官因为小动脉和毛细血管扩张,血液输入量增多而体积轻度增大。在体表,由于局部微循环内氧合血红蛋白增多,局部组织颜色鲜红,因代谢增强使局部体温升高。动脉性充血是短暂的血管反应,原因消除后,局部 血量恢复正常,通常对集体无不良后果。但在患高血压病或动脉粥样硬化等疾病的基础上,出现脑血管出血(如大脑中动脉充血),可导致患者血管破裂,后果严重。 ①生理性充血:如进食后的胃肠道黏膜充血,运动时的骨骼肌充血和妊娠时的子宫充血。 ②病理性充血:Ⅰ.炎症性充血:在炎症反应的早期,由于致炎因子的作用,使血管舒张神经兴奋,以及各种炎症介质的作用,使局部细动脉扩张充血。 Ⅱ.侧支性充血:指缺血组织周围吻合支动脉的扩张充血,在一定程度上具有代偿意义,可不同程度改善局部组织的血液供应。 Ⅲ.减压后充血:当长期受压的局部器官和组织的压力突然解除时,其细动脉发生反射性扩张引起充血。 射性扩张充血,严重时可引起患者出现血压突然下降和休克。 2)静脉性充血(简称淤血,又称被动性充血): ①淤血的原因:Ⅰ.静脉受压:如妊娠(增大的子宫压迫髂总静脉引起下肢淤血)、肠梗阻、肝硬变和肿瘤(肿瘤压迫局部静脉引起相应组织淤血)。 Ⅱ.静脉腔阻塞:如血栓形成而未能建立有效的侧支循环和栓塞。Ⅲ.心力衰竭:如左心衰竭(瓣膜病或高血压导致的)和右心衰竭(肺心病导致的)。 ②淤血的病变是局部组织和器官肿胀。在体表,局部皮肤发绀,体表温度下降。 ③淤血的后果有淤血性水肿和漏出性出血;慢性淤血可导致实质细胞萎缩、变性,甚至坏死;间质纤维增生和淤血性硬化。 ④临床上常见重要器官的淤血有肺淤血和肝淤血。

病理学归纳 局部血液及体液循环障碍

第四章局部血液及体液循环障碍 局部血液循环障碍:指某个器官或局部组织的循环异常,其表现为 ①局部循环血量的异常(充血和缺血); ②血液性状和血管内容物的异常(血栓形成、栓塞,其后果可引起梗死); ③血管壁通透性和完整性的改变(水肿、积液和出血)。 充血(hyperemia):指器官或局部组织血管内血液含量的增多。可分为动脉性充血和静脉性充血两类 动脉性充血(arterial hyperemia)又称主动性充血(active hyperemia),简称充血。一般指局部组织或器官因动脉血输入量增多而发生的充血,表现为小动脉及毛细血管扩张,血液输入量增加。 常见充血类型: ①生理性充血:为适应器官和组织生理需要和代谢增加需要而发生的充血;如 进食后的胃肠道粘膜、运动时的骨骼肌和妊娠时的子宫充血等; ②病理性充血(炎症性充血):各种疾病状态下的充血;见于局部炎症反应的早 期,由于致炎因子的作用引起的轴索反射使血管舒张神经兴奋,以及组织胺、缓激肽等血管活性物质作用,使细动脉扩张充血; ③减压后充血:长期受压的器官或组织压力突然解除时,细动脉发生反射性扩 张引起的充血;如局部器官或组织长期受压,见于绷带包扎的肢体或大量腹水压迫腹腔内器官后,组织内的血管张力降低,若突然解除压力,受压组织内的细动脉发生反射性扩张,导致局部充血。 充血的病变及后果:器官和组织的体积轻度增大;局部温度增高,镜下见局部细动脉及毛细血管扩张充血;通常对机体无不良后果。在有高血压、动脉粥样硬化等疾病基础上,可导致脑血管充血、破裂,后果严重。 淤血(congestion):静脉性充血 (venous hyperemia)又称被动性充血(passive hyperemia),简称淤血(congestion)。指器官或局部组织由于静脉回流受阻使血液淤积于小静脉和毛细血管内而发生的淤血。 病因:①静脉受压②静脉腔阻塞③心力衰竭 病变: 发绀(cyanosis):淤血发生在体表,由于局部微循环灌注量减少,血液内氧合血红蛋白减少,皮肤呈紫蓝色。

实训3局部血液循环障碍.

实训三局部血液循环障碍 一、目的和要求 通过实训,掌握充血、淤血、出血、血栓、栓塞、梗死等的病变特点,能正确识别其眼观变化和镜检变化大体标本和显微镜标本的形态特征。 二、实习材料 大体标本、组织切片、幻灯片、CAI课件、挂图、光学显微镜、幻灯机、显微图象投影和分析系统等。 三、实习内容与步骤 (一)肾充血 1.材料急性猪丹毒或兔出血症(兔瘟)病兔的肾脏及肾脏急性感染或急性肾小球性肾炎早期病例的肾脏标本与病理切片。 2.眼观肾脏稍肿大,全肾呈鲜红色,夹杂有灰色的云雾状斑纹,被膜容易撕脱。切面上皮质部鲜红色,颜色比髓质部深,呈鲜红色而且斜对光时像大头针帽突出。 3.镜检单纯肾充血时仅可见肾小球增大,毛细血管充满血液。肾小囊腔狭窄,腔内有少许红染的均质物(血浆)。肾小管无明显变化。 (二)急性肺淤血 1.材料急性感染、中毒引起左心急性心扩张和功能不全时患病动物的肺脏及牛、羊等动物急性胃肠膨胀时的肺脏标本与病理切片。 2.眼观病变呈全肺性,肺脏膨隆,暗红色至黑红色,手感沉重,致密。切开时,流出大量黑红色较稠的血液,可能还混有泡沫。肺小叶间隔增宽且呈胶胨样。 3.镜检⑴肺泡壁毛细血管及小静脉高度扩张,充满红细胞。⑵肺泡腔内、小叶间隔以及支气管腔内可能有一些红染的均质物(漏出的血浆)和少许红细胞、巨噬细胞。 (三)肝淤血

1.材料急性肺淤血、水肿患病动物(如急性肺疫病猪)的肝脏(急性肝淤血)和心瓣膜病、心包疾病(牛创伤性心包炎)、慢性阻塞性肺部疾病(肺气肿、慢性支气管炎、猪喘气病、间质性肺炎等)患病动物的肝脏(慢性肝淤血)标本与病理切片。 2.眼观急性淤血时,肝体积略增大,边缘钝圆,呈暗紫红色,质脆易碎。切开时流出黑红色的血液。切面上,小静脉扩张,肝小叶中央部呈暗红色圆斑(肝小叶中央静脉扩张)。慢性淤血时,淤血的中央静脉及邻近肝窦区域呈暗红色,肝小叶周边的肝实质呈黄色,因而肝切面呈红黄相互交错的斑纹,状似槟榔子的剖面。这种变化的淤血肝脏称为“槟榔肝”。 3.镜检①轻度淤血时,肝小叶的中央静脉和靠近中央静脉的窦状隙均扩张,充满红细胞。②严重淤血时,中央静脉及窦状隙高度充盈血液,其管壁已难以确认,肝细胞索排列紊乱,不同程度的萎缩甚至消失。小叶周边部的肝细胞肿胀,胞浆内出现大小不等的轮廓清晰的空泡(脂肪变性)。③慢性淤血的肝脏,小叶中央部肝细胞消失后,网状纤维胶原化,可见红染的胶原纤维向小叶外周伸展,成为淤血性肝硬化。 (四)出血 1.材料各种动物败血症中毒时不同部位各种形式出血和各种动物非传染性疾病和机械性伤害时各种形式出血的标本与病理切片。 2.眼观①淤斑及淤点:在皮肤、黏膜及浆膜呈鲜红或红色斑点状。大斑点称为淤斑;小斑点称为淤点。皮肤、黏膜上的淤斑带紫色者称紫癜。②血肿:在皮下、腹膜下、肾包膜下、肌间、脏器内,甚至脑组织内等部位形成的血肿为分界清楚的全血凝块,暗红或黑红色。较大的血肿,剖面常呈轮层状,还可能有未凝固的血液。时间稍久的血肿块颜色渐退,其外围带有纤维组织包囊。③积血:各种浆膜腔和体腔如胸腔、心包腔、腹腔、鞘膜腔、脑室、肾盂等腔体均可发生积血,血量多少不等,常混有凝血块。时间较长者因出现机化而在浆膜面上生长出绒毛状的灰白色纤维组织,后者甚至造成腔内器官黏连或腔室闭锁。 (五)动脉血栓

(整理)第1章局部血液循环障碍

第一章局部血液循环障碍 全身性血液循环障碍:由心脏血管系统病变引起,波及全身各 器官、组织血液循环障碍 血液循环障碍 局部性血液循环障碍:由局部病因引起,表现为局部组织或个 别器官血液循环障碍 第一节充血 机体的某器官或组织血管扩张、含血量增多的现象,称为充血(hyperemia)。 动脉性充血 充血 静脉性充血 一、动脉性充血 器官或组织小动脉扩张、输入血量增多的现象,称为动脉性充血,又称主动性充血,简称充血(图1-1)。 (一)原因 机械因素、物理因素、化学因素、生物因素等。这些原因往往也是炎症的病因,因此,充血往往是炎症的早期表现之一——炎性充血。 (二)发生机理 缩血管神经兴奋性降低 神经反射性作用:病因刺激小动脉扩张 舒血管神经兴奋性增高充血体液因素的作用:炎灶中炎症介质(组胺、5-羟色胺、激肽等) 作用→血管平滑肌紧张度降低→小动脉扩张 (三)病理变化 1、眼观 组织微肿、颜色鲜红、局部温度升高、代谢旺盛、机能增强。 2、镜检 细小动脉、毛细血管扩张,充满红细胞(图1-2)。由于充血多见于炎症,故还可见中性白细胞渗出、出血、炎性水肿及实质细胞变性、坏死等炎症病变。

图1-1 充血(示意图)图1-2 肺充血 HE ×33 (四)结局和对机体的影响 充血多是暂时性反应,病因消除后局部血量即可恢复正常。如病因持续作用,充血时间过久,血管壁紧张性会下降,血流变缓,充血可能转变为淤血。 充血是机体的防御、适应性反应之一。充血组织机能、代谢和抗御能力都得到增强,同时,充血可将病理性产物迅速排除,对消除病因和恢复组织机能都有积极作用。 但充血如发生在脑部(如中暑),即使时间较短也会导致严重后果。有病变的血管充血可能导致破裂性出血。 二、静脉性充血 由于静脉回流受阻,血液淤积在小静脉和毛细血管内,导致局部组织中静脉血含量增多的现象,称为静脉性充血,又称被动性充血,简称淤血(图1-1)。 (一)、原因静脉血管受外力压迫或因血栓、栓塞形成而阻塞。 (二)、病理变化 1、眼观 (1)淤血局部组织肿胀(含血量增多、淤血性水肿); (2)淤血局部暗红或兰紫色(发绀)(还原血红蛋白增多); (3)局部温度降低(血流缓慢、局部缺氧→代谢率降低→产热减少); (4)淤血性出血(缺氧→血管壁通透性增强→红细胞渗出→淤血性出血)。 2、镜检 小静脉、毛细血管扩张,充盈大量血液。 (三)对机体的影响 急性淤血:病因消除后,一般可恢复。 慢性淤血:淤血部位水肿,实质细胞萎缩、变性、坏死。此外,淤血→缺氧→结缔组织增生→淤血性硬化。 [附]: Ⅰ、肝淤血 1、原因右心功能不全引起。 2、病变 肝体积增大,暗紫红色,切面流出大量紫红色血液(图1-3)。镜下见中央静脉、窦状

局部血液循环障碍

第二单元局部血液循环障碍 本章复习的基本原则 本章的重点是:基本概念 本章考试的关键记忆点是:不同点 本章复习的重要方法:比较记忆 第一节充血 一、概念和类型 (一)概念 器官或局部组织血管内血液含量增多称为充血。 (二)类型 1.动脉性充血局部组织或器官由于动脉血输入量过多,使局部含血量增多,称为动脉性充血,简称充血。凡能引起细动脉扩张的任何原因,都可引起局部器官和组织的充血。动脉性充血包括生理性充血及病理性充血,后者如炎症性充血及减压后充血等。 2.静脉性充血局部组织或器官由于静脉回流受阻,使静脉回流减少所造成的局部血管内血液含量增多称为静脉性充血,亦称淤血。 二、淤血的原因、病理变化和对机体的影响 (一)淤血的原因 1.静脉受压静脉受压使管腔发生狭窄或闭塞、血液回流受阻导致相应部位的器官和组织发生淤血。如妊娠子宫压迫髂静脉引起的下肢静脉淤血。 2.静脉管腔阻塞常见于静脉血栓形成,由于静脉分支多,只有当静脉腔阻塞而血流又不能通过侧支回流时,才发生静脉性充血。 3.心力衰竭二尖瓣瓣膜病和原发性高血压引起左心功能不全时,可导致肺淤血,肺源性心脏病导致右心功能不全可造成肝、肾和下肢等器官淤血,引起体循环淤血。 (二)淤血的病理变化 肉眼:由于静脉回流受阻,血液淤积在扩张的小静脉和毛细血管内,故淤血的器官和组织体积增大;由于淤血区血液流动缓慢、缺氧,氧合血红蛋白减少,还原血红蛋白增多,故淤血脏器呈暗红色。 代谢:静脉淤血时,器官和组织得不到充足的氧气和营养物质,使组织代谢率降低,产热减少,使体表淤血处温度降低;淤血的组织相对缺氧,代谢机能减弱。 光镜下:小静脉和毛细血管扩张充盈,可见出血,间质水肿。 (三)常见器官淤血举例(重要!) 1.肺淤血多为左心衰竭引起。肉眼表现为肺脏肿胀、重量增加、色暗红或呈棕褐色,质地变硬。光镜下肺小静脉和肺泡壁毛细血管扩张,充血和纤维组织增生,使肺泡壁增厚。肺水肿、肺出血,可见心力衰竭细胞。心力衰竭细胞即吞噬有含铁血黄素的巨噬细胞。长期慢性肺淤血可致肺脏褐色硬化。 2.肝淤血主要见于右心衰竭。肉眼肝脏体积增大,切面为红、黄相间呈花纹状,如同槟榔的切面,故称槟榔肝。光镜下可见肝静脉、中央静脉和肝窦扩张淤血,肝小叶中央部肝细胞因缺氧和受压发生萎缩和坏死,肝小叶周边部肝细胞发生脂肪变性。长期慢性肝淤血可致肝脏淤血性硬化。 (四)淤血对机体的影响 ①淤血可致淤血性出血、组织水肿; ②脏器实质细胞的萎缩、变性和坏死;

病理生理学题库及答案——局部血液循环障碍

第三章局部血液循环障碍 一、名词解释 1. 充血 2. 淤血 3. 血栓形成 4. 栓塞 5. 出血 6. 梗死 7. 动脉性充血 8. 肺褐色硬化 9. 心衰细胞 10. 槟榔肝 11. 血栓 12. 白色血栓 13. 混合血栓 14. 红色血栓 15. 延续性血栓 16. 透明血栓 17. 血栓的再通 18. 静脉石 19. 栓子 20. 减压病

三、判断题

1. 引起贫血性梗死的原因是动、静脉同时受阻。 2. 透明血栓是由纤维蛋白和血小板构成的。 3. 脾静脉血栓脱落可引起肺动脉栓塞。 4. 动脉性充血又称为淤血。 5. 动脉性充血只发生于生理状况下。 6. 肺褐色硬化是由于肺组织内大量脂褐素沉积所形成的。 7. 血栓即是血液在血管内凝固所形成的血凝块。 8. 白色血栓是延续性血栓的尾部。 9. 混合血栓又称为层状血栓。 10. 减压病是由于空气中的二氧化碳所形成的气泡栓塞引起的。 11. 只要在肺的毛细血管或小动脉内见到角化上皮、胎毛、胎脂和胎粪等羊水成分就可诊断为羊水栓塞。 12. 由于血管阻塞引起的局部组织的缺血性坏死称为梗死。 13. 脾、肾、肠易发生贫血性梗死。 14. 血流阻断后侧支循环不能及时建立对梗死的发生起着很重要的作用。 15. 心、肾的贫血性梗死为液化性坏死。 16. 一旦肺动脉栓塞就会引起猝死。 17. 血栓形成是指活体的心血管内发生异物阻塞的过程。 18. 透明血栓又称微血栓,主要由血小板构成。 19. 大脑中动脉的血栓栓塞,其栓子可能来源于股静脉。

20. 逆行性血栓栓塞是指由于房间隔缺损,栓子从压力高的一侧心房进入压力低的一侧心房。 21. 致肺出血性梗死的原因主要是肺动脉栓塞。 22. 来自静脉系统的血栓栓子常可引起肺动脉主干栓塞 23. 慢性肝淤血时肝脏可发生纤维组织增生 24. 脾的梗死常为出血性梗死 25. 动脉血栓多于静脉血栓 26. 慢性肺淤血病人临床可出现咳铁锈色痰 27. 附壁血栓通常发生在小静脉 28. 槟榔肝指的肝脏脂肪变性 四、选择题 A型题 1. 局部器官或组织内动脉血输入量异常增多的现象称为 A.生理性充血 B.炎性充血 C.淤血 D.被动性充血 E.主动性充血 2. 淤血器官 A.色暗红,体积增大,切面干燥,功能增强,温度降低 B.色苍白,体积增大,切面干燥,功能减退,温度降低 C.色暗红,体积增大,切面湿润,功能增强,温度降低

(完整版)局部血液循环障碍习题及答案

局部血液循环障碍习题及答案 1.槟榔肝是由____引起的: A.肝脂变 B.肝水变性 C.门脉性肝硬化 D.慢性肝淤血 E.坏死后性肝硬化 2.下列哪项不是慢性淤血的后果: A.实质细胞的增生 B.出血 C.含铁血黄素沉积 D.间质细胞增生 E.可并发血栓形成 3.下列哪个器官易发生出血性梗死? A.心 B.肾

C.肺 D.脑 E.脾 4.股静脉血栓脱落常栓塞: A.下腔静脉 B.右下肢大静脉 C.右心房 D.右心室 E.肺动脉 5.下列梗死中,哪项属于液化性坏死? A.肺梗死 B.脑梗死 C.肠梗死 D.肾梗死[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 E.脾梗死 6.右心衰竭时引起淤血的器官主要是:

A.肺、肝及胃肠道 B.肝、脾及胃肠道 C.脑、肺及胃肠道 D.肾、肺及胃肠道 E.脾、肺及胃肠道 7.肺栓塞的后果包括以下几点,但除外 A.急死 B.肺梗死 C.间质性肺炎 D.肺动脉高压 E.右心房扩大 8.右上肢静脉血栓脱落主要栓塞于 A.肺动脉 B.脑动脉 C.肝动脉 D.心冠状动脉

E.以上均不是 9.栓子是: A.循环血液内脱落的血栓 B.循环血液内脱落的菌落 C.循环血液内不溶于血液的异物 D.循环血液内脂肪和空气 E.以上都不是[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 10.右下肢静脉血栓脱落主要栓塞于: A.肺动脉 B.下腔静脉 C.右心房 D.右心室 E.右下肢大静脉 11.下述关于肺淤血的描述哪一项是错误的? A.肺泡壁毛细血管扩张 B.肺泡内中性白细胞和纤维素渗出

C.肺泡腔内有水肿液 D.可发生漏出性出血 E.常可见心衰细胞 12.股静脉血栓形成时.下述哪种结局不易发生? A.阻塞血流[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 B.机化 C.脱落 D.钙化 E.血流完全恢复正常 13.有关慢性肝淤血的叙述中,下列哪一项不妥? A.中央静脉扩张 B.肝窦扩张 C.肝细胞有萎缩 D.门静脉扩张 E.部分肝细胞脂变

第二章局部血液循环障碍

第二章局部血液循环障碍 学习纲要 1.掌握淤血、出血、血栓形成、栓塞和梗死的概念 2.掌握慢性肺淤血、慢性肝淤血的病变特点; 3.掌握血栓形成的条件和结局、栓子的运行途径、栓塞的类型和对机体的影响 4.熟悉淤血的后果、出血的原因及分类、梗死的类型及其病变特点 5.了解充血、血栓与梗死对机体的影响 正常血液循环的主要功能是向各器官、组织输送氧气和营养物质,同时不断从组织中运走二氧化碳和各类代谢产物,以维持机体内环境的相对稳定和各组织器官代谢、性能活动的正常进行。一旦发生血液循环障碍、且超过神经体液调节范围时,就会影响相应组织器官的功能、代谢和形态结构,严重者乃至致使机体死亡。血液循环障碍可分为全身性和局部性两种,它们既有区别又有联系。本章主要叙述局部血液循环障碍。 局部血液循环障碍表现为以下几方面的异样:①局部组织或器官血管内血液含量的异样,包括血液含量的增多或减少,即充血、淤血或缺血;②局部血管壁通透性和完整性的异样,表现为血管内成份逸出血管外,包括水肿和出血;③血液性状和血管内容物的异样,包括血栓形成、栓塞和梗死。 第一节充血和淤血 一、充血 因动脉输入血量增多而引发器官的局部组织血管内血液含量增多的状态,称为充血(hyperemia)。充血是一个主动进程,发生快,易于消退。 (一)原因及类型 凡能引发细小动脉扩张的任何原因,都可引发局部组织或器官充血。细小动脉扩张是由于神经、体液因素作用于血管,致使血管舒张神经兴奋性增高或血管收缩神经兴奋性降低的结果,这两种作用往往同时存在,但一般以前者为主。常见类型有: 1. 生理性充血为适应组织、器官生理上的需要或机体代谢增强而发生的充血称为生

兽医病理学笔记 第二章 局部血液循环障碍

第二章局部血液循环障碍 主要内容过多充血---->1、动脉性充血2、静脉性充血 ●血管内循环 血量的异常过少缺血---->动脉血流断绝---->梗死 血栓形成 ●血管内容物及血 液性状异常 栓塞 ---->破裂性出血 ●血管壁完整性与 通透性的变化出血 ---->渗出性出血 第一节充血 一、动脉性充血 在某些生理或病理因素的作用下,局部组织或器官的小动脉扩张,输入血量增多的现象,又称主动性充血( active hyperemia),简称充血。 (一)原因:物理、化学、生物性因素等 (二)发病机理 1、神经反射:缩血管神经兴奋性降低,舒血管神经兴奋性升高 2、体液因素 (三) 充血的类型 1、生理性充血:运动时肌肉充血、采食后胃肠充血等。 2、病理性充血 (1)是最常见的病炎性充血理性充血。炎症早期、急性炎症表现明显。 (2)刺激性充血:磨擦、温热、酸碱等 (3)侧枝性充血:当某一动脉受阻后,其邻近的吻合枝发生反射性扩张充 血。有益的反应 (4)贫血后充血:又称减压后充血,如瘤胃臌气。 (四)病理变化 1、肉眼观:大、红、热 2、镜下:局部细动脉及毛细血管扩张充血。 (五) 结局和对机体的影响 利:增强组织抵抗力,促进恢复。如红外线理疗 弊:水肿、淤血、出血 二、静脉性充血 组织或器官由于静脉血液回流受阻,血液淤积在小静脉和毛细血管内,称为静脉性充血。简称淤血。 (一)原因和机理

1、外压 2、内塞:血栓形成,栓塞 3、心力衰竭 4、胸腔和肺脏的疾病 注:.上述病因在不能代偿的情况下发生淤血 (二)病理变化 1、肉眼:大、紫、凉 2、镜下:细静脉和毛细血管扩张,红细胞增多。毛细血管( capillary)腔扩大。 (三)结局和对机体的影响 1、轻度,解除病因,可以恢复 2、长时间淤血可引起下列病变: . ●淤血性水肿●淤血性出血 ●实质细胞萎缩、变性甚至坏死●淤血性硬化 (四)重要器官的淤血 1、慢性肺淤血 (1)原因:左心衰竭 (2)机制:左心腔内压升高弓|起肺静脉回流受阻 (3)病变: ●肉眼:肺体积增大,暗红色,切面有泡沫样液体流出。

局部血液循环障碍实验报告—动物实验:空气栓塞

局部血液循环障碍实验报告 —动物实验:空气栓塞 一、实验目的:通过空气栓塞实验,了解栓子运行的途径、空气栓塞的部位及后果。 二、实验动物:成年白兔,每组一只。 三、实验用品:5ml注射器、5号针头、手术剪、7号缝合丝线、四方盘、手术刀、止血钳、玻璃缸(或大烧杯)等各一件。 四、实验方法: 1、由兔耳缘静脉注入4~6ml空气; 2、注完空气,放开兔子,观察兔子出现什么症状,后果如何,并记录从注入空气至出现症状及死亡所需时间; 3、家兔死亡后,立刻打开胸腔(离胸骨左右缘1~2cm处切断肋骨),暴露心脏,心脏还继续收缩,通过扩张的右心耳、肺动脉的薄壁,可见到空气泡。再将同心脏走进、走出的大血管都结扎、并在远端剪断,然后将心肺一并取出,并放在盛水的玻璃器皿中,在水中将右心房切开,此时空气逸出水面上出现泡沫。 五、实验结果: 1、注射完空气后,将兔子放在地上,兔子开始烦躁、挣扎、站立不稳,继而倒地,并且四肢抽搐,大约半分钟后,兔子开始张口用力呼吸,随后呼吸减慢,瞳孔散大,至约一分钟时死亡; 2、在水中将右心房切开,观察到右心房有气泡逸出。 六、实验讨论:注射的空气进入兔耳缘静脉后,沿上腔静脉迅速到达

右心:因心脏的收缩与舒张机能,使得空气与血液搅拌成大量的泡沫血;当心脏收缩时,泡沫血会阻塞肺动脉出口导致猝死。由于血液不能到达肺部进行气体交换,使得机体缺氧,以至于家兔出现多种异常活动,其中,加速呼吸是为了进行体内呼吸循环的代偿,因泡沫血无法消除,缺氧持续,所以家兔活动逐渐减弱,最终死亡。 七、实验对医疗实践的意义: 1、对于之后将要进行的局部血液循环障碍实验具有重要的启发作用,并且是我们更加清楚的了解空气栓塞的产生及作用; 2、在今后的医疗实践中,可用于指导临床抢救,如不可进行回针抽气等; 3、在进行颈部或胸部外科手术时,不能对大静脉造成损伤,静脉插管置留时,确保循环管路连接牢固。 (学习的目的是增长知识,提高能力,相信一分耕耘一分收获,努力就一定可以获得应有的回报)

病理学局部血液循环障碍知识点整理

病理学局部血液循环障碍知识点整理 ●第一节充血和淤血 1.定义 1)充血和淤血都是指局部组织血管内血液含量的增多 2.(一)充血 1)定义 ●局部器官或组织因动脉血输入量过多而发生的充血,称动脉性充血或主动性 充血,简称充血(病理+生理性) 2)原因 ●凡能引起细、小动脉扩张的原因,均可引起局部器官、组织充血。细、小动 脉扩张主要是由于血管舒张神经兴奋性增高,或血管收缩神经兴奋性降低, 加上体液因素作用,使微循环动脉血流加快,灌注量增多所致 3)机制 ●生理性充血 ●为适应器官和组织生理需要和代谢增强而发生的充血,称为生理性充血 ●如体力活动时骨骼肌充血、进食之后胃肠道黏膜充血 ●病理性充血 ●炎症性充血(最常见) ●减压后充血(压力突然降低或解除,局部细、小动脉发生反射性扩张而 形成局部充血) ●侧支性充血 4)病理变化 ●肉眼观 ●动脉性充血的局部器官,组织体积增大、重量增加,被膜紧张,颜色鲜 红 ●由于血流速度加快,物质代谢增强,温度升高,腺体功能亢进,黏膜腺 体分泌增加 ●光镜下 ●局部细动脉和毛细血管扩张充血,切片后血管内充满红细胞 5)影响和结局 ●有利:动脉性充血是一种暂时的血管反应,原因消除后恢复正常·,由于动 脉血富含氧和营养物质,因此充血对改善局部代谢、增强功能具有积极作用, 如临床的热透疗法、拔火罐 ●有弊:但对于已病变的动脉(比较脆),充血可引起血管破裂 3.(二)淤血 1)定义

●由于静脉回流受阻,血液淤积于小静脉和毛细血管内,引起局部器官或组织 内血量增多,称为静脉性充血,或被动性充血,又称淤血(仅病理性) 2)原因 ●凡能引起静脉回流受阻的因素,均可引起静脉性充血 3)机制 ●静脉受压(最常见炎症、肿瘤压迫): ●静脉受压可引起管腔狭窄或闭塞,血液回流受阻,导致器官或组织淤血, 如妊娠后期子宫压迫髂静脉引起下肢淤血水肿,或骨折时绷带扎太紧 ●静脉管腔狭窄或阻塞 ●血栓侵入静脉可阻塞静脉引起淤血,由于静脉有较多分支不易淤血,只 有较大的静脉干受压、阻塞或多条静脉受压,侧支循环不能有效建立情 况下,静脉腔阻塞才会引起淤血 ●心力衰竭 ●心力衰竭时,心排血量减少,心室舒张末期压力升高,阻碍静脉回流, 造成淤血 ●左心衰竭:二尖瓣、高血压病使左心衰竭,血液滞留在左心腔,影响 肺静脉的回流而引起肺淤血 ●右心衰竭:肺源性心脏病使右心衰竭时,血液滞留在右心腔,引起体 循环淤血 4)病理变化 ●肉眼观 ●淤血的组织、器官体积增大、被膜紧张、重量增加、颜色暗红。 ●因为血流淤滞,代谢功能下降,产热减少,导致局部温度降低 ●全身淤血时,血液中还原血红蛋白增多,皮肤和黏膜呈紫蓝色,称发绀 ●光镜下 ●可见局部组织内小静脉和毛细血管显著扩张,充满血液,有时伴有水肿 5)影响和结局 ●淤血性水肿 ●淤血时小静脉和毛细血管内流体静压升高,以及局部组织代谢产物作用, 是血管壁通透性增高,组织液生成增多、回流减少 ●淤血性出血 ●严重淤血时,缺氧造成血管壁通透性进一步增高,红细胞漏出 ●实质细胞损伤 ●长期淤血,局部组织缺氧加重可导致实质细胞发生萎缩、变形甚至坏死 ●淤血性硬化 6)重要器官的淤血

第三章局部血液循环障碍

第三章局部血液循环障碍 第三章局部血液循环障碍 一、选择题 A型题 1、下述关于肺淤血的记述中,哪一项是错误的 A.肺泡壁毛细血管扩张 B.肺泡内中性白细胞和纤维素渗出 C.肺泡腔内有水肿液 D.可发生漏出性出血 E.常可见心力衰竭细胞 2、下述有关肝淤血的记述中,哪一项是错误的? A.小叶间静脉扩张 B.中央静脉扩张 C.肝窦扩张 D.肝细胞萎缩 E.肝细胞脂肪变性 3、下述有关血栓形成的记述中,哪一项是错误的? A.静脉血栓多于动脉血栓 B.下肢血栓多于上肢血栓 C.心房附壁血栓多为混合血栓 D.静脉内血栓多为红色血栓 E.毛细血管内血栓多为纤维素性血栓 4、下述疾病可引起出血,哪个不属于漏出性出血? A.肺结核B.维生素C缺乏症 C.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D.肺淤血 E.流行性出血热 5、下述哪种因索与血栓形成无关? A.血管内膜损伤

B.血流缓慢 C.血小板数量增多 D.白细胞崩解产物 E.纤维蛋白溶酶增加 6、混合血栓可见于: A.静脉内柱状血栓的尾部 B.毛细血管内 C.急性风湿性心内膜炎的瓣膜闭锁缘 D.动脉血栓的头部 E.心室内附壁血栓 7、混合血栓的组成成分不包括: A.红细胞 B.白细胞 C.纤维素 D.血小板 E.血管内皮细胞 8、下肢大隐静脉内血栓完全机化大多需要: A.一天 B.三天 C.一周 D.二周 E.四周 9、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发生广泛出血的主要原因是:A,肝脏凝血酶原合成减少 B.血管壁广泛损伤 C.大量血小板及纤维蛋白原消耗 D.单核巨噬细胞系统功能下降 E.血浆中缓激肽浓度增高 10、股静脉内血栓形成可引起: A.肺动脉栓塞

病理学考试局部血液循环障碍习题及答案

第4章局部血液循环障碍习题及答案 一、A 型题 1 .成人短时间出血量超过循环血量的多少就可能发生休克: A.5 ~10% B.10 ~20% C.20 ~25% D.30 ~35% E.40 ~50% 2 .淤血的主要病理变化是: A. 小动脉和毛细血管扩大血,血中O 2 含量升高 B. 小动脉和毛细血管扩大血,血中CO 2 升高 C. 小静脉和毛细血管扩大血,血中O 2 含量升高 D. 小静脉和毛细血管扩大血,血中CO 2 降低 E. 小静脉和毛细血管扩大血,血中CO 2 升高 3 .肝淤血的主要病变是: A. 肝小叶中央静脉及肝窦扩大血,肝细胞变性、萎缩 B. 肝小叶间静脉扩大血,肝细胞变性、萎缩 C. 肝小叶间静脉扩大血,小叶间结缔组织增生 D. 肝窦扩大血,小叶间胆管和结缔组织增生 E. 肝小叶间动静脉淤血,小叶间结缔组织增生 4 .淤血指的是: A. 毛细血管性充血 B. 静脉系统性充血 C. 动脉性充血 D. 减压性充血 E. 小静脉和毛细血管扩大血 5 .DIC 指的是: A. 心肝肾等重要器官中有较多血栓形成 B. 微循环有广泛微血栓形成 C. 小动、静脉有广泛性小血栓形成 D. 全身小动脉有广泛性的血栓形成 E. 全身小静脉有广泛性的血栓形成 6 .组织间隙中较大量的局限性出血被肉芽组织所取代,称为: A. 血肿机化 B. 血栓形成 C. 肉芽组织形成 D. 肉芽肿形成 E. 出血性增生性炎 7 .混合血栓是由以下哪些成分组成的. A. 血小板梁及其之间的纤维蛋白网,网眼网罗大量红细胞 B. 纤维蛋白、红细胞、白细胞、血小板 C. 纤维蛋白和红细胞 D. 血栓头及尾 E. 血小板和白细胞 8 .血栓形成的关键性始动过程是:

局部血液循环障碍

局部血液循环障碍 学习目标 ⏹学习目的 通过学习各种血液循环障碍的类型、概念、发病机制和病理变化,对临床上常见的由血液循环障碍导致的疾病有个全面地认识,并为该类疾病的临床检验工作打下扎实根底。 ⏹知识要求 掌握淤血的概念,肝淤血、肺淤血的病理变化;血栓形成的概念及其形成条件;栓塞和栓子的概念、栓子运行途径;梗死的概念、病理变化。 熟悉血栓的类型及结局;栓塞的种类;梗死的原因、类型。 了解血栓形成过程及其对机体的影响;栓塞对机体的影响;梗死对机体的影响与结局。 ⏹能力要求 观察大体标本〔充血、慢性肺淤血、槟榔肝、静脉内血栓〕的特点;用显微镜观察常见组织切片〔肝、肺淤血〕的病变特点。本章内容 ⏹局部循环血量的异常 ⏹血液性状和血管内容物异常 ⏹血管壁完整性和通透性的异常 ⏹局部循环血量的异常 充血和缺血 ⏹血液性状和血管内容物异常 血栓形成、栓塞、梗死 ⏹血管壁完整性和通透性的异常 出血、水肿和积液 ⏹什么是血栓. ⏹血管内为什么会有血栓. ⏹血栓是怎样形成的. 一、血栓形成Thrombosis ⏹概念 活体的心脏和血管内,血液发生凝固或 血液中某些有形成分凝集形成固体质块的 过程。 所形成的固体质块称为血栓(thrombus)。 血栓与坏死血凝块的区别 ⏹什么是血栓. ⏹血管内为什么会有血栓. ⏹血栓是怎样形成的. 二、血栓形成的条件和机制 ⏹心、血管内膜损伤〔主要条件〕

⏹血流缓慢及涡流形成 ⏹血液凝固性增加 二、血栓形成的条件和机制 ⏹心、血管内膜损伤〔主要条件〕 ⏹血流缓慢及涡流形成 ⏹血液凝固性增加 内皮细胞 ⏹心脏和血管内膜的损伤是血栓形成的主要原因。 ⏹常见于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溃疡灶、心肌梗死区的心内膜、风湿性和感染性心内膜炎、创伤或炎症性的动、静脉损伤部位等。 ⏹还有,缺氧、休克、败血症和细菌内毒素等引起全身广泛的内皮损伤,激活凝血过程,造成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在全身微循环内形成血栓。 二、血栓形成的条件和机制 ⏹心、血管内膜损伤〔主要条件〕 ⏹血流缓慢及涡流形成 ⏹血液凝固性增加 血流状态改变 ⏹血流速度缓慢和停滞是静脉血栓形成的主要因素。 ⏹下肢深静脉和盆腔静脉血栓常见于心力衰竭、术后或久病卧床,也可伴发余有静脉曲X的患者。 ⏹适当床上的活动 〔屈伸肢体、按摩四肢肌肉, 或由家属被动活动肢体〕。 鼓励尽早离床活动。 ⏹深静脉,延续性血栓。 二、血栓形成的条件和机制 ⏹心、血管内膜损伤〔主要条件〕 ⏹血流缓慢及涡流形成 ⏹血液凝固性增加 血液凝固性增高 ⏹对久病卧床的患者,应鼓励多在床上做下肢运动,术后患者要早期下床活动。长期输液者,防止输入对静脉有刺激性的溶液,并要经常更换输液部位。 ⏹临床实践证明,持续服用小剂量阿司匹林〔50~75mg/d〕可使血小板内TXA2的生成减少,从而起到预防血栓形成的作用。 ⏹血栓形成的患者应卧床休息,抬高患肢超出心脏水平,可减轻疼痛并利于静脉回流。 ➢保持大便通畅,防止用力排便造成血栓脱落栓塞。 ➢起床后可穿用弹力长统袜防治水肿。 ⏹血栓形成的患者应早期使用抗凝剂治疗,治疗无效者可行静脉血栓摘除术。 ⏹什么是血栓. ⏹血管内为什么会有血栓. ⏹血栓是怎样形成的.

血液循环障碍

血液循环障碍 〖知识结构〗 血液循环障碍分为: 一、局部血液循环障碍 1 .充血 2 .出血 3 .血栓形成 4 .栓塞 5 .梗死 二、全身血液循环障碍 1 .弥散性血管内凝血 2 .休克 〖学习要求〗 阅读教科书学习目标或教学大纲,了解基本要求。 〖基本内容〗 局部血液循环障碍多由局部因素引起,表现为局部某一器官或某一组织的血液循环障碍。主要包括:局部循环血量的异常—充血和缺血;血管壁完整性破坏—出血,血液性状和血管内容物的异常— 血栓形成、栓塞。局部组织器官缺血可以发生梗死。 1.充血分为动脉性充血和静脉性充血。静脉性充血又称淤血。可由静脉受压、静脉腔阻塞和心力衰竭引起,可表现为局部性和全身性。 淤血的组织或器官体积增大,颜色暗红。发生在体表的淤血,可见紫绀及温度降低。镜下,淤血区小静脉和毛细血管扩张,充满血液。较长时间的淤血可使毛细血管内流体静力压升高,导致局部组织发生水肿,甚至发生漏出性出血;同时,由于淤血区氧及营养物质的缺乏,实质细胞可出现萎缩、变性、坏死,间质纤维组织增生。 慢性肺淤血,多见于左心衰竭时,镜下可见心力衰竭细胞。慢性肝淤血,多见于右心衰竭,肉眼上肝切面似槟榔,又称“槟榔肝”。想一想为什么? 2.血液自心脏或血管内逸出(主要是指红细胞的逸出),称为出血。根据心脏和血管壁完整性破坏的程度,将出血分为破裂性出血和漏出性出血。 出血对机体的影响取决于出血量、出血速度和部位。短时间出血量达循环血量的 20%-25% ,可发生出血性休克。发生在重要器官的出血,即使出血量不多,亦可致命,如心脏破裂,引起心包填塞,可导致急性心功能不全致死;脑出血,尤其是脑干出血,可因重要神经中枢受压而致死。 3.在活体的心脏或血管腔内,血液中的某些成分析出、凝集和凝固成固体质块的过程,称为血栓形成,所形成的固体质块称为血栓。为什么强调活体?请大家相一想? 血栓形成见于: ①心脏和血管的内膜损伤。 ②血流状态的改变。 ③血液性质的改变。形成的血栓大致可分为:白色血栓,构成血栓的头部;混合性血栓,构成延续性血栓的体部;红色血栓,构成延续性血栓的尾部。透明血栓,见于弥散性血管内凝血。血栓形成后可以阻塞血管,造成局部组织缺血,器官萎缩,严重者可以出现梗死。静脉阻塞则引起局部淤血,水肿,甚至坏死。 血栓可以脱落形成栓子,发生栓塞;也可以机化形成瘢痕。广泛的透明血栓形成即DIC ,可引起全身性广泛性出血、休克和死亡。

局部血液循环障碍-题

第一章局部血液循环障碍 一、名词解释 1. 肺褐色硬化(brown induration of lung) 答案:a长期慢性肺淤血;b肺间质网状纤维胶原化褐纤维结缔组织增生;c肺质地变硬; d大量含铁血黄素沉积而呈棕褐色。 2. 心衰细胞(heart failure cell) 答案:a左心衰竭;b肺泡腔内;c含有铁血黄素的巨噬细胞。 3. 槟榔肝(nutmeg liver) 答案: a慢性肝淤血;b肝细胞萎缩和脂肪变性;c肝切面呈槟榔状花纹。 4. 血栓形成(thrombosis) 答案: a活体的心脏活血管腔内;b血液成分凝固;c形成固体质块的过程。 5. 混合血栓(mixed thrombus) 答案: a延续性血栓的体部;b由血小板小梁、纤维蛋白、白细胞和红细胞组成;c呈褐色与灰白色条纹状。 6. 透明血栓(hyaline thrombus) 答案: a循环血管腔内;b由纤维蛋白构成;c见于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 7. 栓塞(embolism) 答案: a循环血液中;b异常物质随血液流动;c阻塞血管腔的过程。 8. 梗死(infarct) 答案:a动脉血流中断;b无有效侧支循环;c局部组织缺血性坏死。 二、判断题 1. 引起贫血性梗死的原因是动、静脉同时受阻。 答案:错误 2. 透明血栓是由纤维蛋白和血小板构成的。 答案:错误 3. 脾静脉血栓脱落可以引起肺动脉栓塞。 答案:错误 4. 混合血栓又称为层状血栓。 答案:正确

5.脾、肾、肠易发生贫血性梗死。 答案:错误 6. 透明血栓又称微血栓,主要由血小板构成。 答案:错误 三、选择题 (一)A型题(最佳选择题,每题仅有一个正确答案) 1. 心衰细胞见于 A. 左心衰竭时肺泡腔内 B. 右心衰竭时肺泡腔内 C. 肺水肿时肺泡腔内 D. 肝淤血时肝脏内 E. 脾淤血时脾脏内 答案: A 2. 静脉性充血时局部静脉血液回流 A. 增多 B. 减少 C. 不变 D. 增多和减少交替进行 E. 减少,同时伴有左心衰竭 答案: B 3. 右心衰竭引起淤血的器官主要是 A. 肺、肝及胃肠道 B. 肺、脑及胃肠道 C. 肝、脾及胃肠道 D. 肾、肺及胃肠道 E. 脾、肺及胃肠道 答案: C 4. 肺淤血时肺泡腔内出现胞质中含有棕黄色色素颗粒的巨噬细胞称为 A. 支气管黏膜上皮细胞 B. 肺泡上皮细胞

第一章 血液循环障碍

动物病理解剖学 第一章局部血液循环障碍 血液循环:就是血液在由心脏、血管组成的闭锁管道中川流不息,周而复始地流动过程。 它的任务:在神经—体液的调节下,输送氧气、营养物质、激素和体热到全身各组织器官和细胞,并从各组织器官中运出CO2和代谢产物,以保持机体内环境的稳定以及机体新陈代谢和机能活动的正常进行。 血液循环障碍: 当心脏和血管系统受到损害或者血液性状发生改变时,血液运行发生异常,并于机体的一定部位出现病理变化。 血液循环障碍包括全身性血液循环障碍和局部血液循环障碍。 局部血液循环障碍体现在 1.局部循环血量异常,体现为充血和缺血; 2.血液中出现异常物质,体现为血栓形成和栓塞; 3.3.血管内成分逸出,体现为出血。 第一节充血(hyperemia) 概念:在某些因素的影响下,局部组织或器官的血管内血液含量增多,叫局部充血。 分类:①动脉性充血(充血)②静脉性充血(淤血) 一、动脉性充血 (arterial hyperemia) 动脉性充血是指局部组织、器官的小动脉和毛细血管扩张,输入过多的动脉血液的现象。 (一)原因和类型 生理性充血:由于生理活动的需要,机体局部组织或器官的功能活动增强时发生的充血。如泌乳期乳腺动脉充血,使役时骨骼肌动脉充血,饲喂后胃粘膜动脉充血等。 病理性充血:在病因作用下,局部组织或器官动脉含血量增多引起的动脉性充血。 兔耳动脉充血 病理性充血的原因和类型 1.刺激性充血 物理、化学等致病因素的刺激引起的充血。在致病因素作用于神经感受器,反射性地引起血管收缩神经兴奋性降低,而血管舒张神经兴奋性相应增高,从而导致小动脉和毛细血管扩张,血流量增多。例:高温、红外线照射、涂擦松节油、摩擦等都可引起,临床上比较多见。 2.炎性充血 在炎性化学介质的作用下引起的动脉性充血。这些化学介质如:组织胺、5-羟色胺、激肽等,可以使血管平滑肌紧张性降低,从而使血管扩张充血。 3.减压后充血 当机体某些部位因血管受压迫而发生缺血,一旦缺血原因被解除,血液可突然大量流入缺血部位血管,引起充血。如牛瘤胃臌气后放气、马类家畜小结肠便秘继发肠臌气后放气等。 4.侧枝性充血 当某主干动脉堵塞或狭窄,邻近的动脉吻合支扩张,血流增多,叫侧枝性充血。发生机理:①上部血管内压增高、血液流向侧枝。②局部缺血缺氧,代谢产物蓄积,刺激感受器,反射性侧枝扩张,建立侧枝循环,以代偿恢复局部受阻血管血液循环。 侧枝性充血是具有代偿意义的。如,手术时结扎血管,由于侧枝充血,建立新的循环,可以防止血液供应不足。 (二)充血病理变化 1.眼观:充血组织红、肿、热、机能增强。 红:由于小动脉和毛细血管扩张,流入大量含氧合血红蛋白的血液,所以表现鲜红色。 肿:由于小动脉和毛细血管扩张,含血量增多,血压增高,液体渗出,所以表现略肿大。 热和机能增强:血流速度快,含有大量富有氧合血红蛋白的血液,代谢旺盛,机能就增强,产热也增多。

局部血液循环障碍:梗死

局部血液循环障碍:梗死 梗死(infrarction) 局部组织或器官由于血管阻塞、血流停止导致缺氧而发生的坏死 动脉阻塞引起局部组织缺血坏死 静脉阻塞使局部血流停滞缺氧 1 病因 1)血栓形成:动脉血流中断或灌流不足 冠状动脉、脑动脉粥样硬化合并血栓形成引起心肌梗死和脑组织梗死 伴有血栓形成的脚背动脉闭塞性脉管炎引起脚部梗死 静脉内血栓形成一般引起淤血、水肿,肠系膜静脉血栓形成引起肠系膜静脉引流肠段梗死 2)动脉栓塞 动脉血栓栓塞、气体、羊水、脂肪栓塞,引起脾、肾、肺、脑梗死 3)动脉痉挛 严重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或合并硬化灶内出血,冠状动脉强烈和持续痉挛,引起心肌梗死 3)血管受压闭塞 位于血管外的肿瘤压迫血管 肠扭转、肠套叠和嵌顿疝,肠系膜静脉和动脉受压或血流中断 卵巢囊肿扭转及睾丸扭转血液供应中断 有双重血供的器官一般不会引起梗死;前臂和手绝阔发生梗死;动脉吻合支少的器官如肾、脾、脑常易发生梗死 大脑少突胶质细胞和神经细胞及心肌细胞很敏感;骨骼肌、纤维结缔组织对缺血耐受力最强 严重贫血或心能不全,可促进梗死发生 3 病变 梗死灶呈锥形,切面呈扇面形或三角形,其尖端位于血管阻塞处,

常指向脾门、肾门、肺门,底部为器官表面;肠梗死灶呈节段形;心肌梗死灶不规则,呈地图形。 实质器官如心、脾气、肾梗死为凝固性坏死。梗死若邻近浆膜面,则浆膜表面有一层纤维素性渗出物覆盖。陈旧性梗死略呈干燥,质地变硬,表面下陷。脑梗死为液化性坏死,枝状鳃时质软疏松,以后液化为囊状 含血量少时梗死灶为灰白色称贫血性梗死或白色梗死'含血量多,颜色暗红,称出血性梗死或红色梗死 4 类型 (1)贫血性梗死 发生在组织结构致密、侧支循环不充分的实质器官如脾肾心脑 开始量梗死灶周围出血带;以后呈灰白色:脾、肾的梗死灶为锥形,尖端向血管阻塞的部位,底部靠脏器表面,浆膜面常有纤维素性渗出物被覆。心肌梗死灶呈不规则地图状,早期与正常组织交界处常见一充血出血带,数日后呈黄褐色,晚期病灶下陷,质地变坚实,梗死灶机化,最初丹肉芽组织取代,以后形成瘢痕组织。 镜下,贫血性梗死呈凝固性坏死,早期细胞可见核固缩、核碎裂和核溶解等改变,胞质嗜伊红染色,均匀一致,组织结构轮廓尚存;晚期呈均质性结构,边缘有肉芽组织长入和瘢痕组织形成,最终由瘢痕组织代替脑梗死一般为贫血性梗死。梗死灶脑组织坏死、变软、液化,形成囊状,或被增生的星形胶质细胞和胶质细胞代替,形成胶质瘢痕 脾梗死:切面可见一三角形梗死区、 肾贫血性梗死(镜下):肾小球、肾小管凝固性厉,细胞核消失,但组织轮廓尚存。正常明组织有肾小球 (2)出血性梗死严重淤血,组织疏松 1)肺出血性梗死 常位于肺下叶,尤好发于肋膈缘,常多发,大小不等,呈锥形或楔形,尖端朝向肺门,底部紧靠肺膜,肺膜表面有纤维素性渗出物。梗死灶质实,暗红色,略向表面隆起;时间久后呈灰白色,表面局限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