瞬时记忆实验报告

瞬时记忆实验报告

瞬时记忆实验报告

瞬时记忆是指人们对于短暂信息的存储和处理能力,也被称为工作记忆。在日

常生活中,我们常常需要记住一串数字、一段话或一张地图等信息,然后进行

相关的思考和决策。而瞬时记忆实验就是为了研究人们在短时间内记忆信息的

能力。

实验过程中,我们邀请了一些参与者,他们来自不同年龄段和职业背景。首先,我们给参与者展示了一系列的数字,每个数字在屏幕上停留的时间非常短暂,

大约只有一秒钟。然后,参与者需要在数字消失后,依次回忆出他们刚才看到

的数字。实验进行了多次,每次数字的数量也有所不同。

通过实验数据的分析,我们发现了一些有趣的现象。首先,参与者的瞬时记忆

能力随着数字数量的增加而下降。当数字的数量超过了参与者的记忆容量时,

他们往往只能记住部分数字,或者干脆忘记了其中的一些数字。这说明人们的

瞬时记忆能力是有限的,无法无限地存储和处理信息。

其次,我们还观察到了参与者在回忆数字时的一些策略。有些参与者选择将数

字以口诀或者联想的方式进行记忆,这样能够增加数字在记忆中的可持续性。

而另一些参与者则倾向于将数字进行分组,比如将连续的数字划分成几个小组,这样能够减轻记忆的负担。这些策略的使用表明了人们在瞬时记忆过程中的灵

活性和创造性。

除了数字的数量和记忆策略的影响外,我们还发现了其他一些因素对瞬时记忆

能力的影响。例如,参与者的年龄和教育程度与其瞬时记忆能力之间存在一定

的相关性。年龄较小的参与者和受过较高教育的参与者往往具有更好的瞬时记

忆能力。这可能是因为年轻人的大脑更加灵活,而受过高等教育的人在学习和记忆方面有更多的经验和技巧。

此外,我们还对参与者的工作记忆进行了测试。工作记忆是指人们在进行复杂任务时,临时存储和处理信息的能力。通过与瞬时记忆实验的对比,我们发现了两者之间的一些差异。参与者在瞬时记忆实验中的表现与他们在工作记忆测试中的表现并不完全一致。这表明瞬时记忆和工作记忆虽然有一定的重叠,但也存在一些独立的特征。

综上所述,瞬时记忆实验为我们提供了深入了解人类记忆能力的机会。通过研究人们在短时间内记忆信息的能力,我们可以揭示记忆的机制和规律。这对于认知心理学的发展和应用具有重要意义。未来,我们可以进一步探索瞬时记忆与其他认知过程之间的关系,以及如何通过训练和技巧提高人们的瞬时记忆能力。

记忆广度实验

数字、字母、空间位置记忆广度实验报告 12级心理系师范班 10120330131 李敏 摘要记忆分为瞬时记忆、短时记忆、长时记忆。短时记忆的容量称为记忆广度,是指在单位时间内能够记忆的材料的数量,这个数量是有一定限度的。本实验通过对华师大12级10名被试的数字与字母的短时记忆实验和空间位置记忆广度实验的数据进行分析讨论,测定了各个被试的不同材料记忆广度,比较个体差异、材料差异、性别差异等影响因素,了解短时记忆的特点,探索性别间的空间位置记忆广度差异。发现数字记忆广度大于字母记忆广度,数字记忆广度同样大于空间位置记忆广度,记忆广度存在被试间差异和性别差异。 关键字记忆广度短时记忆字母数字空间位置 1 引言 人的记忆分为瞬时记忆、短时记忆、长时记忆。其中,短时记忆有以下性质: 第一,短时记忆保持的时间很短,约在15秒钟内会遗忘。心理学家对人的短时记忆保持时间做过实验。当人被传入一个信息后立即对其进行检查,其回忆是准确无误的。随着保持时间的处长,回忆成绩就急速下降。当延长到15秒钟时,信息的再现率约为10%。但是超过15秒钟以后,再现率便不再下降,一直维持在10%的接近值上。 第二,短时记忆的容量约为7±2个信息组块。心理学家的实验结果表明,人的短时记忆的容量是以一种非常奇妙的形式被固定好了的,即无论哪一种形式的信息几乎都只能保持7个左右的项目即组块。这个发现的意义是,如果把低层次信息组块适当地再编排为数量较少的高层次信息组块,则将使短时记忆的容量大幅度地增加。 短时记忆的容量成为记忆广度(memory span)是指在单位时间内按一定顺序逐一呈现一系列刺激之后,被试能够按刺激呈现顺序正确再现刺激系列的内容,一般是呈现后,要求立刻再现,被试所能记住的材料数量是有个限量的。 有研究表明,不同性质材料的短时记忆容量不同,以汉字、图形、数字、位置4种性质特征的材料来说,数字类短时记忆容量最大,其次是图形类,再次是汉字类,位置类的短时记忆容量最小2。数字记忆广度与言语记忆广度都依赖于语音编码3,在早期短时记忆研究中应用广泛。很多人认为它们与智力密切相关,甚至很多智力测验中都包括数字广度或言语广度的测题。后来的研究表明,它们与复杂认知活动成绩相关并不高,因而常常受到批评。但这种方法在记忆研究中仍被广泛使用,特别是在认知发展的研究中,记忆广度是描述短时记忆发展的一个重要指标。 1956年,美国心理学家米勒发表一篇论文《神奇的数7加减2:我们加工信息能力的某些限制》, 米勒认为短时记忆的信息容量为7土2个组块, 这个数量是相对恒定的, 这就是短时记忆的组块理论。米勒的组块理论在当时算得上是一个重大的发现,但在随后的50多年,米勒的理论受到了质疑。Cowan通过总结大量的研究.提出了纯净的短时记忆容量和混合的短时记忆容量概念,并认为Miller的研究结果代表的仅仅是混台的短时记忆容量。 Cowan认为虽然很多人承认短时记忆的存储容量是有限的,而且可以用“块”来估计它的容量,但有的时候,“块”并不容易鉴别4。因为人们可能利用已有的知识经验将单个项目或者较小的“块”组成较大的“块”;除此之外还存在一些受时间限制的过程,他们不是容量限制的,但可能与容量限制的存储过程混合在一起共同回忆信息,这种情况发生时,无法估计其他非容量限制机制的作用大小,所以Cowan把此时的估计结果称为混合的短时记忆容量估计,而把不受这些因素影响的称为短时记忆容量估计。 经Cowan研究发现,有四种方法可以用来观察纯净的短时记忆容量。一是使信息超载来

瞬时记忆实验报告

瞬时记忆实验报告 瞬时记忆实验报告 瞬时记忆是指人们对于短暂信息的存储和处理能力,也被称为工作记忆。在日 常生活中,我们常常需要记住一串数字、一段话或一张地图等信息,然后进行 相关的思考和决策。而瞬时记忆实验就是为了研究人们在短时间内记忆信息的 能力。 实验过程中,我们邀请了一些参与者,他们来自不同年龄段和职业背景。首先,我们给参与者展示了一系列的数字,每个数字在屏幕上停留的时间非常短暂, 大约只有一秒钟。然后,参与者需要在数字消失后,依次回忆出他们刚才看到 的数字。实验进行了多次,每次数字的数量也有所不同。 通过实验数据的分析,我们发现了一些有趣的现象。首先,参与者的瞬时记忆 能力随着数字数量的增加而下降。当数字的数量超过了参与者的记忆容量时, 他们往往只能记住部分数字,或者干脆忘记了其中的一些数字。这说明人们的 瞬时记忆能力是有限的,无法无限地存储和处理信息。 其次,我们还观察到了参与者在回忆数字时的一些策略。有些参与者选择将数 字以口诀或者联想的方式进行记忆,这样能够增加数字在记忆中的可持续性。 而另一些参与者则倾向于将数字进行分组,比如将连续的数字划分成几个小组,这样能够减轻记忆的负担。这些策略的使用表明了人们在瞬时记忆过程中的灵 活性和创造性。 除了数字的数量和记忆策略的影响外,我们还发现了其他一些因素对瞬时记忆 能力的影响。例如,参与者的年龄和教育程度与其瞬时记忆能力之间存在一定 的相关性。年龄较小的参与者和受过较高教育的参与者往往具有更好的瞬时记

忆能力。这可能是因为年轻人的大脑更加灵活,而受过高等教育的人在学习和记忆方面有更多的经验和技巧。 此外,我们还对参与者的工作记忆进行了测试。工作记忆是指人们在进行复杂任务时,临时存储和处理信息的能力。通过与瞬时记忆实验的对比,我们发现了两者之间的一些差异。参与者在瞬时记忆实验中的表现与他们在工作记忆测试中的表现并不完全一致。这表明瞬时记忆和工作记忆虽然有一定的重叠,但也存在一些独立的特征。 综上所述,瞬时记忆实验为我们提供了深入了解人类记忆能力的机会。通过研究人们在短时间内记忆信息的能力,我们可以揭示记忆的机制和规律。这对于认知心理学的发展和应用具有重要意义。未来,我们可以进一步探索瞬时记忆与其他认知过程之间的关系,以及如何通过训练和技巧提高人们的瞬时记忆能力。

瞬时记忆实验实验报告

瞬时记忆实验实验报告 瞬时记忆实验实验报告 瞬时记忆是人类大脑的一项神奇能力,它允许我们暂时存储和处理来自外界的 信息。这种记忆能力在日常生活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比如记住电话号码、临 时的购物清单以及路线指示等。为了更好地理解瞬时记忆的机制和特点,我们 进行了一项瞬时记忆实验。 实验过程分为两个部分:记忆阶段和回忆阶段。在记忆阶段,被试者需要观看 一系列的图片,每张图片仅显示一秒钟,然后被遮挡。每个试次中,图片的数 量会有所不同,以便观察不同记忆负荷下的表现差异。在回忆阶段,被试者需 要尽量回忆并描述他们在记忆阶段中看到的图片。 首先,我们观察到被试者在记忆阶段的表现。随着图片数量的增加,被试者的 表现逐渐变差。当图片数量较少时,被试者能够准确地回忆大部分图片的细节,甚至能够描述图片的颜色、位置和形状等特征。然而,当图片数量增加到一定 程度时,被试者开始出现记忆混淆和遗漏的情况。他们可能会将不同试次中的 图片混淆,或者忘记一些图片的细节。 其次,我们观察到被试者在回忆阶段的表现。无论记忆负荷的大小,被试者往 往能够回忆出一部分图片的主要特征,如物体的形状、大致颜色等。然而,随 着记忆负荷的增加,被试者的回忆准确性明显下降。他们可能会忘记一些图片 的细节,或者混淆不同图片之间的特征。有时,被试者会出现错误的回忆,即 他们会描述一些并不存在的图片。 进一步分析实验结果,我们发现记忆负荷对瞬时记忆的持续时间和容量有着显 著影响。较少数量的图片可以在被试者的瞬时记忆中保持较长时间,并且能容

纳更多的细节信息。然而,随着记忆负荷的增加,瞬时记忆的持续时间减少,容量也受到限制。这说明瞬时记忆的能力是有限的,超过一定负荷后,记忆的准确性和完整性会受到影响。 除了记忆负荷,我们还发现其他因素也会影响瞬时记忆的表现。例如,被试者的年龄和认知能力可能会对记忆能力产生影响。年龄较大的被试者往往表现出较差的瞬时记忆能力,而那些具有较高认知能力的被试者则表现出更好的记忆能力。这表明瞬时记忆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受到多种因素的综合影响。 总结而言,我们的实验结果揭示了瞬时记忆的特点和机制。瞬时记忆能力随着记忆负荷的增加而下降,同时受到记忆持续时间和容量的限制。此外,年龄和认知能力也对瞬时记忆产生影响。这些发现对于我们理解人类记忆的本质和提高记忆能力具有重要意义。未来,我们可以进一步研究瞬时记忆的神经机制,并探索如何通过训练和干预来改善记忆能力。

瞬时记忆的实验报告

瞬时记忆的实验报告 篇一:部分报告法-瞬时记忆实验报告 部分报告法-瞬时记忆 姓名:张辛班级:10心理1班学号100305054043摘要:本实验通过两个实验部分报告法和延迟部分报告法得到的结果,来比较瞬时记忆的差异。进进而验证短时记忆之前还有瞬时记忆,并测量瞬时记忆。关键词:实验心理学全部报告法部分报告法瞬时记忆 引言:在Sperling的实验中,他比较了部分报告法和全部报告法,结果表明全部报告法一般只能记住4-5个,而部分报告法则可多达8-9个。 Sperling还做了延迟部分报告法实验,即在呈现识记材料之后过一段时间再让被试部分报告。结果发现,当延迟0.5s时,部分报告法所得结果与全部报告法接近;当延迟1s时,两者就没有什么差别了。 实验方法: 1、被试:内蒙古民族大学10级心理学1班同学 2、材料:计算机及Psykey心理学实验软件 3、实验步骤:屏幕上出现三行英文字母,每行4个(12个字母之间没

有重复),呈现时间为75ms。实验为组间设计。 全部报告法: 字母呈现完后,屏幕提示进行回忆。请被试把所记得的内容尽可能多地回忆出来,输入到屏幕上输入框中,然后按“确定”键开始下一次。部分报告法: 字母呈现完之后,在屏幕左边会出现一个箭头,指向第一行、第二行或第三行的位置,即表示要被试回忆第一行、第二行或第三行(箭头的颜色分别是红、黄、绿)。让被试立即将回忆的结果输入到输入框中,然后按“确定”键开始下一次。 延迟部分报告法: 字母呈现完之后,屏幕提示延迟,2秒之后出现箭头。让被试回忆箭头所指的那一行的项目,将回忆的结果输入到输入框中,然后按“确定”键开始下一次。 一共做30次,在第15次后有一段时间的休息。 实验结果: 部分报告法延迟部分报告法结果分数:总量:6.40结果分数:总量:4.20 上:2.40 上:2.30 中:3.10 中:1.40 下:0.90 下:0.5 备注备注

瞬时记忆实验报告

实验五瞬时记忆 1、实验简介: 全部报告法是在被试识记完项目后,让其尽量多的再现全部项目,以此确定被试的保存量。但此法不能用来测量极为短暂的记忆(ms级),部分报告法再现时,只要求被试再现指定的一部分项目,再根据这一部分的结果估算保存的总量。 在Spering的试验中,他比较了部分报告法和全部报告法,结果表明全部报告法一般只能记住4—5个,而部分报告法则可多达8—9个。 Spering还做了延迟部分报告法实验,即在呈现识记材料后过一段时间再让被试部分报告。结果发现,当延迟0.5s时,部分报告法所得结果与全部报告法接近;当延迟1s时,两者就没有什么差别了。 2、实验目的: 证实瞬时记忆的现象及其性质。学习部分报告法。 3、实验程序 3.1 被试:本科生一名,女性,20岁,视力正常。 3.2 实验材料:386计算机一台 3.3 实验设计: 本实验的呈现材料是由12个互不重复的英文字母组成的图片,分3行排列,每行4个,呈现时间是50ms,延迟部分报告在刺激呈现完毕后有1s的延迟。 自变量一为再现方式,有三个水平,分别是全部报告法、部分报告法和延迟部分报告法。自变量二为行数,有三个水平,分别是上、中、下行。 因变量是被试正确报告的字母数。 需要控制的变量有:1)部分报告法和延迟部分报告法中,三行出现的几率是相等的;2)呈现的字母的大小、显示屏的亮度、对比度等条件均控制不变。 3.4 实验程序: 1、被试准备好记录用的纸和笔; 2、被试阅读指导语后开始实验,计算机屏幕上呈现图片。 3、先做全部报告法,刺激呈现完后,被试把所记得的内容尽可能多地回忆出来,不必按顺序,先将记得的字母写在纸上,再输到输入框中。 4、部分报告法是在刺激呈现后,屏幕即出现一个空白方框,框左边有一个指向某一行的箭头(箭头颜色分为绿、红、蓝),被试回忆箭头所指的那一行的字母,先将记得的字母写在纸上,再输到输入框中。 5、延迟部分报告法是在刺激呈现完后,屏幕延迟1s后出现箭头,被试回忆箭头所指行的项目,先将记得的字母写在纸上,再输到输入框中。

华东师大实验心理学高分实验报告瞬时记忆容量

华东师大实验心理学高分实验报告瞬时记忆容量不同报告法瞬时记忆容量的差异分析摘要本实验以14名华东师范大学心理学系大二本科生为被试,采用完全报告法、部分报告法和延迟部分报告法测量瞬时记忆容量,分析三种方法得到的瞬时记忆容量的差异及其原因。本实验结果显示:(1)三种报告法的保存量均无显著性别差异。(2)延时部分报告法中,延时时间越长,被试的瞬时记忆保存量越小;(3)三种报告方法得到的瞬时记忆保存量无显著差异;(4)视觉或听觉的提示方式对保存量的影响无显著差异。 关键词完全报告法部分报告法延迟部分报告法瞬时记忆容量 1 引言 记忆是人类高级心理功能。1968年,阿特金森和西夫林提出了记忆的多存储模型,该模型把记忆看做一个系统,按照信息在系统内存储的时间可以划分为三个不同的子系统:感觉记忆,短时记忆和长时记忆。其中,感觉记忆(sensory memory)又称为瞬时记忆,是指感觉刺激停止之后所保持的瞬间映像。感觉记忆的容量几乎容纳了所有进入感觉器官的信息,但是保持时间只有0.5-3秒。相对短时记忆而言,感觉登记保持的信息量较大,但它们都处于相对地未经加工的原始状态。其重要作用在于把环境刺激保持一定时间,以便进行更精细加工。 研究瞬时记忆的方法主要有再现法和再认法。在做记忆实验时,要求被试在识记材料以后凭记忆说出或写出他识记过的全部资料,再根据他回忆对的数量确定他的保存量,这种检查记忆效果的方法叫做再现法。再现法是早期瞬时记忆研究的主要方法。根据再现的方法不同又分为全部报告法和部分报告法。全部报告法要求被试在识记完材料后尽量将识记的全部项目再现出来。但此方法不能用于研究刺激呈现在几十毫秒的情况。而部分报告法的特点是要求被试在识记完材料后,将指定的

短时记忆信息提取-实验报告.word

师学院教师教育学院课程作业、课程论文簿2013 — 2014 学年第 2 学期

2.2 工具 惠普台式系列微机 2.3 实验材料与程序 (1)被试登录心理学实验软件,被试输入存放数据的文件名、被试、性别和年龄等信息,输入完毕后,按“确定”按钮,开始实验。 (2)阅读指导语:本实验为短时记忆实验。屏幕先呈现一个或几个数字(0-9)并记住,然后计算机将呈现一个字符,这时要求你判断这个数字(0-9)之前看过。看过点击按Q键;没有看过的,就用右手按P键。注意:在保证判断正确的前提下,再进行按键反应,要求判断即快又准为好。(3)明白上述指导语后,单击空白键开始实验。 (4)更换被试,继续实验。 3结果与分析 3.1计算全班被试在六种字母个数下的平均有靶和无靶的正确反应时 表1:全班被试的平均正确反应时描述表(单位:毫秒) 记忆集大小 1 2 3 4 5 6 有靶平均反应时713 709 708 745 777 764 无靶平均反应时1085 1131 763 769 746 854 3.2根据表1中的数据,以记忆集大小为横轴,再认的反应平均反应时为纵轴作图 根据图表可得知:被试的有靶平均反应时随着记忆集的增加而略微增加;在相对应的记忆集下,

被试无靶正确平均反应时基本要长于有靶正确平均反应时 3.3 以记忆集大小为X轴,以平均反应时为Y轴作图 由图可知,在“否”的反应条件下得反应时长于“是”条件的反应时,在是反应下,反应时随记忆集的增大而增加,但在否反应下,两者之间又没有线性关系。 3.4 以不同自变量之间的差异性检验结果 对反应类型与记忆集两个自变量进行多因素方差分析,结果见表 表2 记忆集与反应类型两个自变量的差异性检验结果 主效应反应类型(F=5.241,p=.023<0.05)差异显著,表明在是反应和否反应下反应时不同,说明了短时记忆信息提取方式不是平行扫描;记忆集主效应(F=6.285,p=0.000<0.05)显著,表明在不同记忆集水平下反应时不同是系列扫描,反应类型和记忆集交互作用(p=0.001<0.05)显著 通过以上分析,说明本实验只体现了系列扫描趋势,但不能证明Sternberg的研究结果——完全系列扫描。 4 讨论 4.1 实验证明有系列搜索 变异源df F P 记忆集 5 6.285 0 反应类型 1 5.241 0.023 记忆*反应类型11 3.628 0.001

基础心理学实验报告范文

基础心理学实验报告范文 篇一:心理学基础实验报告 心理学基础实验报告 一:实验目的 通过完成老师布置的一系列实验和测试项目,了解体验实验过程,通过亲身实践明白心理学相关的实验操作以达到理论联系实际的目的。 二:实验内容 实验项目 1速度知觉:学习速度的感知能力的测试方法,探讨快、慢速两种条件下感知的差别。具体操作时以亮点实际运动到某处所用时间与被试估计时间之差来评定速度知觉准确性。根据图像运行的速度判断当其运行到某程度消失后,何时到达预定目标,图像有圆点和正方形,运行方向有水平垂直及内外伸缩。时间有40点/秒及80点/秒两种,时间和方向随机确定变换。认为时间到即摁反应键。实验结果:平均误差: 21.57%。水平及垂直方向在40点/秒的时候误差均小于80点/秒,而平面运动方向时却在80点/秒较小。由于方向和时间的频繁变换,头脑中的印象在还没形成定势时就被打乱,所以总体来说误差较大,失误较多。速度知觉不够灵敏。 2短时记忆广度:记忆广度指按固定顺序逐一呈现一系列刺激以后,刚刚能够立刻再现的刺激系列的长度。按照指示语输入与之顺序相同的要求。从3位数字算起,逐渐增加数字,被试者要按照顺序将数字输入,当连续测验三次错误时停止试验。 实验结果:短时记忆广度值:6.00。短时记忆能力较差。

3选择反应时:选择反应时是指当呈现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刺激时,要求被试分别对不同的刺激做不同的反应。在这种情况下,被试从刺激呈现到做出选择反应的这段时间称为选择反应时。实验分为视觉及听觉两种,根据指示色或指示音选择相应的颜色按键。指示出现完全随机。 实验结果:视觉:选择反应时:333ms错误次数:3次 听觉;选择反应时:316ms错误次数:1次 测试项目 1 成就动机量表:希望成功的动机较弱。结果显示我是一个回避失败者。常常更多地担心是否会失败以及失败可能带来的不良后果。给人的感觉有学习能力但缺乏学习兴趣。可能过于关心学习成绩,同时对于学习感到厌烦,不愿主动努力,希望用最容易的方式获得好成绩。但是,由于自己并没有真正掌握知识,即使获得好成绩,可能也没有多少成就感。害怕失败而显得缺乏自信,在考试时容易焦虑。建议我多面对挑战,正视失败,从失败中吸取教训从而成功。 2社会支持评定量表:结果显示我在人际方面获得的支持较多,在物质和精神上获得的实际支持处于中等水平。当遇到问题,我的亲友会给与我一定的帮助。建议以后还将培养自己求助的能力,从而面对身心、生活、学习上的困难。 三:实验感受 1、实验最基本的要求是携带实验报告及穿好鞋套以保证机房,这是老师事先强 调的,也是为了我们能对心理学实验有个基本了解,以避免具体操作时候手忙脚乱。

记忆广度测试实验报告

记忆广度实验报告 摘要记忆分为瞬时记忆、短时记忆、长时记忆。短时记忆的容量成为记忆广度,是指在单位时间内能够记忆的材料的数量,这个数量是有一定限度的。本实验研究的是测试短时记忆广度。实验结果: 不同位数的刺激之间的记忆广度有显著性差异,随着位数的增加,记忆广度开始下降。 关键词记忆广度短时记忆数字 一、引言 记忆广度指的是按固定顺序逐一地呈现一系列刺激以后刚刚能够立刻正确再现的刺激系列的长度。其呈现的各刺激之间的时间间隔必须相等。再现的结果必须符合用来呈现的顺序才算正确。记忆广度是测定短时记忆能力的一种简单易行的方法。 人的记忆分为瞬时记忆、短时记忆、长时记忆。短时记忆有以下性质:第一,短时记忆保持的时间很短,约在15秒钟内会遗忘。心理学家对人的短时记忆保持时间做过实验。当人被传入一个信息后立即对其进行检查,其回忆是准确无误的。随着保持时间的处长,回忆成绩就急速下降。当延长到15秒钟时,信息的再现率约为10%。但是超过15秒钟以后,再现率便不再下降,一直维持在10%的接近值上。第二,短时记忆的容量约为7±2个信息组块。心理学家的实验结果表明,人的短时记忆的容量是以一种非常奇妙的形式被固定好了的,即无论哪一种形式的信息几乎都只能保持7个左右的项目即组块。如“5”,“577”,“华东师范大学”这些数字、数字的集合和词都可以作为一个信息组块,甚至一个谚语也可以作为一个组块,如“勤能补拙”。这个发现的意义是,如果把低层次信息组块适当地再编排为数量较少的高层次信息组块,则将使短时记忆的容量大幅度地增加。 短时记忆的容量成为记忆广度(memory span)是指在单位时间内按一定顺序逐一呈现一系列刺激之后,被试能够按刺激呈现顺序正确再现刺激系列的内容,一般是呈现后,要求立刻再现,被试所能记住的材料数量是有个限量的。记忆广度的研究最早是由贾克布斯(Jackobs,1887)根据艾宾浩斯发明的系列回忆加以改动后创造的。

短时记忆再认实验报告

心理实验报告 实验名称:短时记忆再认实验 摘要:短时记忆是指保持十几秒至一分钟左右的记忆,一般把它看作是处于感觉记忆和长时记忆之间的一个记忆阶段。本次实验的目的学会记忆实验的再认方法,比较三种材料(具体图片、抽象图片、词)的短时记忆效果和思考该实验在广告效果研究的运用及意义。各个被试根据实验的指导语利用新旧两套图片再认是否看过,根据实验所得数据计算出各个被试的再认正确率。记忆是一个较为复杂的认识系统,再认被认为是评价记忆巩固水平的重要指标,此次实验结果根据不同被试对不同材料的反应,比较三种材料的不同效果,分析说明其差异的原因,并且分析被试的短时记忆能力。然后用本实验结果分析不同呈现方式的平面广告的短时记忆效果。 关键词:短时记忆记忆再认记忆差异 一、前言 短时记忆是瞬时记忆向长时记忆过渡的中间阶段,一般信息保持的时间为 5s~2min。20世纪50年代Perterson等人用无意义音节为材料对短时记忆的容量进行了研究。为了避免在刺激呈现与回忆中间的时间间隔内被试复习学过的实验材料,通常在呈现和回忆之间加入数学计算题或其他的干扰任务。结果发现,中间延迟的时间越长,被试回忆的刺激数目就越少。从Perterson等人的实验可以证明,短时记忆的内容只有经过不断学习才能够被保存下来,并转入长时记忆。 短时记忆的信息提取是将短时记忆中的项目回忆出来,或者当该项目再度呈现时能够正确再认。Sternberg最早对这个问题进行了研究,即著名的短时记忆信息提取实验。这个实验主要要验证关于短时记忆信息加工模式的问题,即短时记忆信息提取是系列扫描的,还是并行扫描的。虽然得出的结论还有一定的争论,但它的意义是开创性的,推动了短时记忆信息加工模式的研究。Sternberg根据这个实验发展出了一个新的反应时间实验法——加因素法。其假设是:如果两个因素是相互制约的,则它们是作用于信息加工的同一阶段;如果两个因素的效应是独立可加的,则它们是作用于信息加工的不同阶段。 米勒(https://www.360docs.net/doc/4919203320.html,ler)等人的研究发现,人的短时记忆的容量是十分有限的。一般短时记忆的容量为7±2个组块(chunking)。组块的单位可以是字母、数字、

艾宾浩斯记忆曲线详细讲解

艾宾浩斯遗忘曲线在单词风暴全周期智能记忆背单词软件中的运用 有时会看到背单词的童鞋们提出这样的问题. “艾宾浩斯法怎么背单词?” “艾宾浩斯怎么记忆?” 每次看到这种问题就会觉得很无奈.艾宾浩斯什么时候成为背单词的方法了?! 究竟有多少人真正理解什么是艾宾浩斯呢? 今天来和大家探讨一下这个问题吧。 什么是“艾宾浩斯”? 艾宾浩斯——德国心理学家.经过他的研究发现.遗忘在学习之后立即开始.而且遗忘的进程并不是均匀的。最初遗忘速度很快.以后逐渐缓慢。他认为“保持和遗忘是时间的函数”.并根据他的实验结果绘成描述遗忘进程的曲线.即著名的“艾宾浩斯遗忘曲线”。 艾宾浩斯研究的是人类遗忘的规律.但是.他并没有对人类如何记忆进行过研究.不得不说是一个遗憾。

为此.单词风暴对艾宾浩斯提出的人类遗忘规律进行了深入研究.并提出了“全周期记忆理论”.真正运用和扩展了艾宾浩斯的遗忘规律.使之很好地运用到了人类的记忆当中。 单词风暴全周期记忆理论认为.在人类大脑记忆过程中.在某一时间.会形成四种记忆:即瞬时记忆、短期记忆、长期记忆和永久记忆.这四种记忆形成一个完整的全记忆周期。 当记单词事件发生后.你在几秒中之会产生一个“瞬时记忆”.这个瞬时记忆转瞬即失.一般都在10秒以.短则只能记住2、3秒钟.如果在30秒和2分钟时复习一下.就可进入短期记忆周期。 “短期记忆”一般指记忆时长超过5分钟但不长于1天的这个周期. 如果在30分钟和12小时时间点复习一下.就可以进入“长期记忆”周期。 在半个月按照1、2、4、7、15天进行复习.就可以形成“永久性记忆”.为了保证记忆的巩固性.进入永久记忆周期后还要复习4次便可终生牢记。 对于每个遗忘发生时间点.单词风暴称之为艾宾浩斯遗忘临界点.单词风暴设置的艾宾浩斯遗忘临界点如下所示:

短时记忆实验报告

短时记忆容量实验报告 摘要:miller(1956)通过研究发现,短时记忆的容量大小为7±2个单位。本研究旨在通过记忆广度法测定短时记忆的容量。用短时记忆瞬时记忆模式,记录被试作业的正确个数,以验证短时记忆的容量。关键词:短时记忆容量记忆广度组块 一、前言 短时记忆( short term memory, stm) 在两种记忆说或多存贮说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 它被看作信息通往长时记忆的一个中间环节或过渡阶段。与长时记忆相比, 无论是在记忆容量、信息编码等方面, 还是在信息提取或遗忘等方面, 短时记忆都有其独特的一面。 miller通过总结大量的对线性刺激的绝对判断、速知、以及即时回忆广度的实验研究,发现被试的感觉通道容量或者回忆项目的数量,也就是记忆的容量在一个很小范围内波动,大概是7±2。但这个结论大多是在成人记忆语言文字材料的情况下得到的,未免过于笼统。而对语言文字材料以外的其它类型材料的研究还不多见。本实验正是记忆材料方面出发,对短时记忆容量的材料特点进行探索。 二、方法 (一)被试 实验课随机分组,本组的5人、以及旁边组的5人,共10人。男生4人,女生6人。 (二)仪器 jgw-b心理实验台速视器单元,背景卡片1张,记录用纸两套; (三)材料 写有3—13位数字的卡片三组,每组11张,共33张; 写有3—13位英文字母的卡片三组,每组11张,共33张。 (四)程序 1、主试接通速视器电源,将开关选择“on”,调节a、b视场,使两个视场明度基本一致。“工作方式”a选择“定时”,b选择“定时”、选a—b顺序方式。“定时选择”a为1秒,b 为5秒。然后b视场输入背景卡片1张。 2、被试坐在速视器观察窗前,面部紧贴观察窗,指导语:“我将呈现一组数字,要求你努力记住,当刺激消失后,立即将它默写下来。”主试在a视场逐个呈现3位数字卡片,每个卡片呈现1秒钟。要求被试在每个卡片呈现后5秒钟将刚看到的3个数字全部默写出来。 3、用上述方法将4位、5位、6位??数字依次进行实验,直至数字序列连续三次不能通过为止。 4、用上述程序测定英文字母的短时记忆广度。 三、结果 实验数据: 两个独立样本t检验: 单因素t检验: 四、讨论 1、短时记忆的容量并不完全是处于7?2个单位中,有部分被试的数据是超出这个范围的,被试存在个体差异。 2、材料不同时短时记忆容量的大小不同:对数字材料的短时记忆容量显著大于英文字母材料的短时记忆容量;信息量小的材料的短时记忆容量明显地大于信息量大的材料的短时记忆。 3、男生的短时记忆容量大于女生的短时记忆容量。 本研究的验证了短时记忆容量的理论,大部分数据符合短时记忆的理论。 但是,本研究中任存在许多的不足:

瞬时记忆的实验报告

瞬时记忆的实验报告 瞬时记忆的实验报告 瞬时记忆是人类大脑中的一个重要认知功能,它负责短暂存储和处理信息,使 我们能够在短时间内记住并处理大量的信息。为了深入了解瞬时记忆的工作原 理和特点,我们进行了一项实验。 实验的参与者为20名健康成年人,他们被要求完成一系列的记忆任务。在实验开始前,我们对参与者进行了一些基本的背景调查,并确保他们没有任何与记 忆相关的疾病或药物使用。 实验分为两个阶段。在第一个阶段中,参与者被要求观看一系列数字的闪烁屏幕,并在每次闪烁后尽可能多地记住这些数字。每个数字的闪烁时间为1秒, 而闪烁的间隔时间为0.5秒。实验进行了10轮,每轮包含10个数字。我们记 录了参与者在每轮结束后正确记住的数字数量。 结果显示,在第一个阶段中,参与者的记忆能力有一定的限制。平均而言,参 与者每轮只能正确记住大约5个数字。此外,我们还发现,随着实验的进行, 参与者的记忆能力有所提高,但提高的速度逐渐减缓。 在第二个阶段中,我们对参与者进行了一个更加复杂的记忆任务。参与者被要 求观看一系列不同颜色和形状的图像,并在每个图像消失后尽可能多地记住这 些信息。与第一个阶段不同的是,这些图像的呈现时间和间隔时间都有所变化,以增加任务的难度。 与第一个阶段相比,参与者在第二个阶段中的记忆表现有所下降。平均而言, 参与者只能正确记住2到3个图像。这表明,随着任务的复杂度的增加,瞬时 记忆的负荷也随之增加,导致记忆能力的下降。

为了进一步了解瞬时记忆的特点,我们对实验过程中参与者的大脑活动进行了 记录和分析。通过脑电图(EEG)技术,我们发现在数字和图像呈现时,参与 者的大脑出现了特定的电活动模式。这些模式与瞬时记忆的工作机制密切相关,表明大脑在瞬时记忆任务中起到了关键的作用。 综上所述,我们的实验结果表明瞬时记忆在人类认知中具有重要的地位。通过 观察参与者在不同记忆任务中的表现和脑电图记录,我们深入了解了瞬时记忆 的特点和工作原理。这对于进一步研究和应用瞬时记忆在学习、工作和日常生 活中的作用具有重要意义。

瞬时记忆保存的时间

瞬时记忆保存的时间 现代认知心理学把人的记忆系统分为瞬时记忆、短时记忆和长时记忆三个子系统。 (一)瞬时记忆 客观刺激停止作用后,感觉信息在一个极短的时间内保存下来,这种记忆叫感觉记忆或瞬时记忆,它是记忆系统的开始阶段。瞬时记忆的贮存时间大约为 0.25~2秒。 (二)短时记忆 短时记忆是感觉记忆和长时记忆的中间阶段,保持时间大约为2.5秒到20秒。它一般包括两个成分:直接记忆;工作记忆。 (三)长时记忆 长时记忆是指信息经过充分的和有一定深度的加工后,在头脑中长时间保留下来。这是一种永久性贮存。它的保存时间长,从1分钟以上到许多年甚至终身,容量没有限度。 第一个记忆周期是5分钟 第二个记忆周期是30分钟 第三个记忆周期是12个小时 这三个记忆周期属于短期记忆的范畴,非常重要。 下面是几个比较重要的周期。 第四个记忆周期是1天 第五个记忆周期是2天

第六个记忆周期是4天 第七个记忆周期是7天 第八个记忆周期是15天 比较科学的是德国著名记忆心理学家艾宾浩斯的遗忘曲线,他发现,熟记之后仅过一个小时,就忘记了56%,两天后又忘记了16%,此后遗忘的速度就大幅度放慢,6天后虽然还有遗忘,但仅继续遗忘3%。可见第一次复习应该及时,新学习的内容最好在12小时之内复习一下,抓住记忆还比较清楚、脑子中记忆的信息量还多的时候进行强化。第二次复习时间间隔可以稍长,比如两天。再往后,间隔可以更长,比如依次为一周、半月、一月、半年、一年、几年。复习所用的时间也会依次缩短,甚至只要用眼或耳过一遍就行。这样先重后轻、先密后疏地安排复习,效果极佳。 如此说来,巧用记忆周期,根据遗忘规律及时地进行复习,可以让瞬时记忆变为长时记忆,你也可以过目不忘呢。 拓展:艾宾浩斯记忆曲线德国有一位著名的心理学家名叫艾宾浩斯(Hermann Ebbinghaus,1850-1909),他在1885年发表了他的实验报告后,记忆研究就成了心理学中被研究最多的领域之一,而艾宾浩斯正是发现记忆遗忘规律的第一人。 根据我们所知道的,记忆的保持在时间上是不同的,有短时的记忆和长时的记忆两种。 输入的信息在经过人的注意过程的学习后,便成为了人的短时的记忆,但是如果不经过及时的复习,这些记住过的东西就会遗忘,而经过了及时的复习,这些短时的记忆就会成为了人的一种长时的记忆,从而在大脑中保持着很长的时

不同材料短时记忆保持量的实验报告

不同材料短时记忆保持量的实验报告 摘要:本实验对本班同学对不同材料的短时记忆保持量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 1. 材料的不同对被试的短时记忆保持量有显著影响。 2. 短时记忆保持量没有显著的性别差异。 关键词:短时记忆、材料、字母、数字 1 问题提出 1. 1 文献综述 短时记忆是瞬时记忆向长时记忆过渡的中间阶段,一般保持时间为 5 秒~2 分钟。20 世纪50年代Peterson 等人以无意义音节为材料对短时记忆的容量进行了研究。为了避免在刺激呈现与回忆中间的时间间隔内被是复习学过的实验材料,通常在呈现和会议之间加入数学计算题或其他的干预任务。结果发现,中间延迟的时间越长,被时会议的刺激数目就越少。从Peterson 等人的实验可以证明,短时记忆的内容只有经过不断学习才能够被保存下来,并转入长时记忆中去。 短时记忆的编码方式可以分为听觉编码和视觉编码。康拉德(Conrad, 1964) 在回忆辅音字母的研究中,证实听觉编码是短时记忆的一种主要编码方式。 Posner (1969)通过实验推断,在短时记忆的最初阶段存在视觉形式的编码,之后才逐渐向听觉形式过渡。 短时记忆的信息提取是将短时记忆中的项目回忆出来,或者当该项目在再度呈现时能够正确再认。Sternberg 最早对这个问题进行了研究,即著名的短时记忆信息提取实验。这个实验主要验证关于短时记忆信息加工模式的问题,既要验证短时记忆信息提取是系列扫描的,还是平行扫描的。虽然得出的结论还有一定的争论,但它的意义是开创性的,推动了短时记忆信息加工模式的研究。 Sternberg 根据这个实验发展出了一个新的反应时实验法——相加因素法,假设是:如果两个因素是互相制约的,则它们属于同一阶段;如果两个因素的效应分别独立,则他们

瞬时记忆实验报告

. 实验五瞬时记忆 1、实验简介: 全部报告法是在被试识记完项目后,让其尽量多的再现全部项目,以此确定被试的保存量。但此法不能用来测量极为短暂的记忆(ms级),部分报告法再现时,只要求被试再现指定的一部分项目,再根据这一部分的结果估算保存的总量。 在Spering的试验中,他比较了部分报告法和全部报告法,结果表明全部报告法一般只能记住4—5个,而部分报告法则可多达8—9个。 Spering还做了延迟部分报告法实验,即在呈现识记材料后过一段时间再让被试部分报告。结果发现,当延迟0.5s时,部分报告法所得结果与全部报告法接近;当延迟1s时,两者就没有什么差别了。 2、实验目的: 证实瞬时记忆的现象及其性质。学习部分报告法。 3、实验程序 3.1 被试:本科生一名,女性,20岁,视力正常。 3.2 实验材料:386计算机一台 3.3 实验设计: 本实验的呈现材料是由12个互不重复的英文字母组成的图片,分3行排列,每行4个,呈现时间是50ms,延迟部分报告在刺激呈现完毕后有1s的延迟。 自变量一为再现方式,有三个水平,分别是全部报告法、部分报告法和延迟部分报告法。自变量二为行数,有三个水平,分别是上、中、下行。 因变量是被试正确报告的字母数。

需要控制的变量有:1)部分报告法和延迟部分报告法中,三行出现的几率是相等的;2)呈现的字母的大小、显示屏的亮度、对比度等条件均控制不变。 3.4 实验程序: 1、被试准备好记录用的纸和笔; 2、被试阅读指导语后开始实验,计算机屏幕上呈现图片。 3、先做全部报告法,刺激呈现完后,被试把所记得的内容尽可能多地回忆出来,不必按顺序,先将记得的字母写在纸上,再输到输入框中。 4、部分报告法是在刺激呈现后,屏幕即出现一个空白方框,框左边有一个指向某一行的箭头(箭头颜色分为绿、红、蓝),被试回忆箭头所指的那一行的字母,先将记得的字母写在纸上,再输到输入框中。 5、延迟部分报告法是在刺激呈现完后,屏幕延迟1s后出现箭头,被试回忆箭头所指行的项目,先将记得的字母写在纸上,再输到输入框中。 4、实验结果 对被试的实验结果进行整理计算,得出三种报告条件下被试的保存量和不同行数被试的保存量,如表1、图1和表2、图2所示。 表1. 上中下三行的保存量百分数 上中下M 保存量百分数47.00%36.00%29.50%37.50%

瞬时记忆保存的时间

瞬时记忆保存的时间 客观刺激停止作用后,感觉信息在一个极短的时间内保存下来,这种记忆叫感觉记忆或瞬时记忆,它是记忆系统的开始阶段。瞬时记忆的贮存时间大约为0.25~2秒。 (二)短时记忆 短时记忆是感觉记忆和长时记忆的中间阶段,保持时间大约为2.5秒到20秒。它一般包括两个成分:直接记忆;工作记忆。 (三)长时记忆 长时记忆是指信息经过充分的和有一定深度的加工后,在头脑中长时间保留下来。这是一种永久性贮存。它的保存时间长,从1分钟以上到许多年甚至终身,容量没有限度。 第一个记忆周期是5分钟 第二个记忆周期是30分钟 第三个记忆周期是12个小时 这三个记忆周期属于短期记忆的范畴,非常重要。 下面是几个比较重要的周期。 第四个记忆周期是1天

第五个记忆周期是2天 第六个记忆周期是4天 第七个记忆周期是7天 第八个记忆周期是15天 比较科学的是德国著名记忆心理学家艾宾浩斯的遗忘曲线,他发现,熟记之后仅过一个小时,就忘记了56%,两天后又忘记了16%,此后遗忘的速度就大幅度放慢,6天后虽然还有遗忘,但仅继续遗忘3%。可见第一次复习应该及时,新学习的内容最好在12小时之内复习一下,抓住记忆还比较清楚、脑子中记忆的信息量还多的时候进行强化。第二次复习时间间隔可以稍长,比如两天。再往后,间隔可以更长,比如依次为一周、半月、一月、半年、一年、几年。复习所用的时间也会依次缩短,甚至只要用眼或耳过一遍就行。这样先重后轻、先密后疏地安排复习,效果极佳。 如此说来,巧用记忆周期,根据遗忘规律及时地进行复习,可以让瞬时记忆变为长时记忆,你也可以过目不忘呢。 拓展:艾宾浩斯记忆曲线 德国有一位著名的心理学家名叫艾宾浩斯(Hermann Ebbinghaus,1850-1909),他在1885年发表了他的实验报告后,记忆研究就成了心理学中被研究最多的领域之一,而艾宾浩斯正是发现记忆遗忘规律的第一人。 根据我们所知道的,记忆的保持在时间上是不同的,有短时的记忆和长时的记忆两种。

部分报告法-瞬时记忆实验报告

部分报告法-瞬时记忆实验报告 一、研究背景 瞬时记忆是指人脑对刚刚接收到的信息进行处理和存储的过程。人们处于日常生活中不断接受各种不同的信息,有些信息比较重要,需要长期存储和记忆,而有些信息则只是短暂性的,只需要在瞬间进行处理和临时记忆即可。因此,瞬时记忆是人类生存和社交活动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因此,这一领域的研究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 二、实验目的 本次实验的目的是通过实验方法来探究和观察人类在瞬间记忆的情况,并总结分析实验结果,以期提高对瞬间记忆的认识和理解。 三、实验方法 3.1 实验对象 本次实验的对象是20名年龄在20-30岁之间、身体健康、无心理疾病的普通学生。 本次实验所需的材料包括纸笔、数字图片(共10组图片,每组图片各包括9个不同的数字)。 (1)实验前,向实验对象简单介绍本次实验的目的和流程,并让实验对象签署知情同意书。 (2)每名实验对象在不受干扰的情况下,观察10组数字图片,每组图片呈现3秒钟,然后消失。 (3)实验对象需要在规定的时间内(3分钟)记住每组图片呈现的数字顺序,时间到了之后,在回顾所见图片的同时写下记忆中呈现的数字顺序(从左到右,从上到下)。每组图片的记忆时间间隔为30秒。 (4)实验结果的收集和数据处理:对实验对象的答案进行记录和统计,计算其正确率和答题时间,对数据进行总结和分析。 四、实验结果与分析 本次实验共20名实验对象,其中有18名实验对象记住了全部10组数字图片,2名实验对象忘记了其中的2组图片。平均答题时间为2.5分钟,正确率为90%。 4.2 实验分析

通过本次实验的结果,可以看出,大多数实验对象在短暂时间内可以准确地记住图片呈现的数字顺序,并且记忆时间间隔在30秒内的情况下,实验对象的正确率和答题时间没有明显降低。这说明人类具有较强的瞬时记忆能力,并且可以在很短的时间内对接收到的信息进行有效的处理和储存。 五、结论 通过对实验结果的分析,我们可以得出结论,人类具有较强的瞬时记忆能力,可以在短暂时间内对接收的信息进行有效的处理和储存。在实际生活中,我们可以通过锻炼和训练来提高自己的瞬时记忆能力,令自己更好地适应社交和生活环境的需要。

不同报告方法的瞬时记忆容量实验报告

不同报告方法的瞬时记忆容量实验报告:报告瞬时容量记忆实验瞬时记忆容量是多少 瞬时记忆的概念短时记忆的容量 篇一:yj 不同报告法的瞬时记忆容量实验报告 不同报告方法的瞬时记忆容量 摘要:本实验选用26名同学为被试,采用单因素实验设计方法,进行了瞬时记忆保存量测量。实验采用sperling的研究范式,即分别使用全部报告法、部分报告法、延迟部分报告法进行测量。结果发现:被试在全部报告法中保持的信息要比部分报告法和延时部分报告法多;不同报告方法对瞬时记忆容量的影响有显著性差异。 关键词:瞬时记忆全部报告法部分报告法延迟报告法 1 前言 瞬时记忆又叫感觉记忆,是指感觉刺激停止之后所保持的瞬间映像。它的作用时间极其短暂,似乎只有瞬间的储存。研究者认为,瞬时记忆最突出的特点在于,它的容量几乎容纳了所有进入感觉器官的信息,但是保持时间只有0.5~3秒。这一特征是由斯珀林(Sperling,1960)的部分报告法实验揭示出来的。此前的研究传统,通常要求被试在短暂刺激呈现后,尽可能多的报告出先前呈现过的刺激。这类报告成为全部报告法,它认为人的瞬间记忆容量仅为4~5个项目。而斯珀林认为这个数值大大低估了,因 为或许有许多信息在被试尚未来得及报告以前便从瞬间记忆中消退了。为此,斯珀林变更传统研究程序,设计了部分报告法实。 斯珀灵的研究将全部刺激项目排成3×4的矩阵,刺激以50毫秒的时程呈现,要求被试在识记完材料后,将指定的部分项目再现出来,再根据这一部分的结果估

算出保存的总量。这一研究结果表明,瞬时记忆容量达到平均9.1个项。它避免了由于呈现时间短暂、回忆材料过多及其它干扰和遗忘因素对瞬时记忆保持量的影响。这一研究结果表明,瞬时记忆容量达到平均9.1个项。 另外斯珀林还做了延迟部分报告法实验。结果发现,延迟时间逐渐增加时回忆成绩逐渐下降。当超过0.5秒时,部分报告法与全部报告法的回忆成绩基本相同,而当延迟超过1秒时两种报告法就没有什么差别了。 本实验的目的是验证斯珀林的实验结果,即全部报告法、部分报告法和延迟时间条件下瞬时记忆容量是否存在差异,并学习和掌握瞬时记忆的研究方法。 2 研究方法 2.1 被试 山西师范大学教师教育学院心理系1102班26名同学(4名男生,22名女生),平均年龄21岁,标准差为2.5,视力或矫正视力正常。 2.2 仪器与材料 仪器:PsyTech-EP2009型心理实验台。 材料:大写的英文字母,字母间无关联,每张3行,每行 4个字母,即3×4的矩阵材料共20张。 2.3 实验程序 2.3.1 打开“不同报告方法的瞬时记忆容量”实验,设置参数,预备时间1s,各报告法的刺激呈现为50ms,延迟报告法中的延迟时间为1000ms。 2.3.2 全部报告法中,实验开始后,屏幕中央将呈现3行大写的英文字母,每行4个。呈现的时间很短,当字母消失后,要求被试将看到的英文字母输入到下面的文本框中,记住多少就输入多少,顺序不限。按回车键确认后再次进入下一次实验。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