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时记忆实验报告

短时记忆实验报告

短时记忆实验报告

短时记忆是我们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无论是记住电话号码、购物清

单还是学习新知识,短时记忆都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为了深入了解短时记忆的

机制和特点,我们进行了一项实验。

实验一:数字串记忆

首先,我们邀请了一些志愿者参与实验。实验开始时,每位志愿者被要求记住

一串随机排列的数字,例如“2 7 4 1 9”。然后,他们需要在一定时间内尽可能多地回忆出这些数字。我们记录下每位志愿者能够正确回忆出的数字个数。

结果显示,志愿者们在回忆数字串方面的表现存在差异。有些人能够轻松地回

忆出全部数字,而有些人只能回忆出其中几个。通过与志愿者的交流,我们发

现一些有趣的现象。

首先,大多数志愿者在回忆数字串时采用了分组的策略。他们将数字串分成几

个小组,每组包含2-3个数字。这种分组的方式有助于减少记忆负担,提高记

忆效果。此外,志愿者们还会在心里默念数字串,以加深记忆印象。

其次,我们注意到,数字串的长度对回忆效果有一定影响。当数字串较短时,

志愿者们能够更好地回忆出其中的数字。然而,当数字串长度超过一定限度时,他们的回忆能力显著下降。这表明,短时记忆的容量是有限的,超过一定范围

就会出现遗忘。

实验二:图像记忆

为了进一步探究短时记忆的特点,我们进行了另一个实验,这次是关于图像记

忆的。同样,我们邀请了一些志愿者参与实验。

实验开始时,每位志愿者被要求观看一系列不同的图像,例如水果、动物等。然后,他们需要在一定时间内回忆并描述所看到的图像。我们记录下每位志愿者能够正确回忆出的图像数量。

与数字串记忆实验相似,志愿者们在图像记忆方面的表现也存在差异。有些人能够准确地回忆出大部分图像,而有些人只能回忆出其中几个。通过观察和分析,我们发现了一些有趣的现象。

首先,志愿者们普遍倾向于记住与个人经历相关的图像。例如,如果志愿者曾经去过动物园,他们更容易记住动物类的图像。这表明个人经验对图像记忆有一定影响。

其次,我们发现图像的特征对记忆也有一定影响。志愿者们更容易记住颜色鲜艳、形状独特的图像,而对于相似或普通的图像,他们的记忆效果较差。这提示我们,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可以通过加强图像的特征来提高记忆效果。

结论

通过以上实验,我们对短时记忆有了更深入的了解。我们发现,短时记忆的容量是有限的,超过一定范围就会出现遗忘。此外,个人经验和图像的特征对记忆有一定影响。

这些发现对我们的日常生活和学习都有一定的启示。我们可以通过分组、默念和加强记忆对象的特征来提高短时记忆的效果。此外,了解短时记忆的特点还有助于我们更好地利用记忆,提高学习和工作效率。

总之,短时记忆是我们大脑中重要的记忆系统之一。通过实验,我们对短时记忆的机制和特点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希望这些研究成果能够为我们更好地利用短时记忆提供指导,并促进相关领域的研究和发展。

短时记忆的信息编码 实验报告

心理实验报告 1.题目 减法反应时-短时记忆的视觉编码 2.引言 R.Conrad(1964)的一项研究给被试视觉呈现字母,随后报告字母的实验结果表明,对于视觉呈现的字母,我们使用听觉编码而非视觉。而Posner等人(1969)的实验结果显示,被试对于不同字母对(Aa和AA)判断是否同一字母的反应时不同,这否定了对于视觉呈现的字母,我们只用听觉编码的观点。对于视觉编码和听觉编码的先后问题,现在普遍的观点是视觉编码在先。 根据R.Conrad的实验,研究者们还在探讨这样一个逻辑,如果一个作业包含另一个作业所没有的某个心理过程,而其它方面相同,则两个作业的反应时之差,即是这个心理过程所用的时间,也是这个心理过程存在的证据。 本实验研究作为一个验证性研究,为存在视觉编码提供证据之外,还将探讨在不同时间间隔下反应时差的差异的内部机理。 3.方法 3.1被试:心理系大三学生 3.2仪器材料:字母对AA、BB、Aa、Bb、AB、BA、Ab、Ba 3.3实验程序: 3.3.1:实验前被试阅读指导语,清楚不同判断的按键方式,尽量正确的判断,并尽快按键反应 3.3.2:第一次实验时,每对字母对随机出现6次,前12对时间间隔是0s,中间12对间隔0.5s,最后12对间隔2s。36次完毕后,被试休息30s。继续第二次实验,但这次时间间隔按0.5s-2s-0s进行;同样休息30s进行第三次实验,这次间隔按照2s-0s-5s进行。被试看到呈现的字母后,尽快正确判断字母是否相同,并尽快按相应的键。 4.结果 表a 各水平下被试平均正确反应时(ms) 间隔(ms) 音同形 同 音同形 异 音异 形异 0 561.59 707.00 777.95 500 519.05 681.79 734.54 2000 489.62 639.46 725.00 表b 各水平下被试平均正确率(%) 间隔 (ms) 音同形 同 音同形 异 音异 形异 0 97.86 91.88 90.38 500 98.08 92.95 89.53 2000 98.08 92.74 90.60 表a显示: 音同形同比音同形异、音异形异在各个间隔时间水平下的反应时均值都要小;(多因素方差分析) 每种音形水平在时间间隔上反应时存在显著差异(多因素方差分析) 表b显示: 音同形同比音同形异、音异形异在各个间隔水平下的正确率均值都要大。而同一音形水平下的各个时间间隔水平上正确率均值相差不大。

短时记忆实验报告

篇一:短时记忆实验报告 短时记忆容量实验报告 摘要:miller(1956)通过研究发现,短时记忆的容量大小为7±2个单位。本研究旨在通过记忆广度法测定短时记忆的容量。用短时记忆瞬时记忆模式,记录被试作业的正确个数,以验证短时记忆的容量。关键词:短时记忆容量记忆广度组块 一、前言 短时记忆( short term memory, stm) 在两种记忆说或多存贮说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 它被看作信息通往长时记忆的一个中间环节或过渡阶段。与长时记忆相比, 无论是在记忆容量、信息编码等方面, 还是在信息提取或遗忘等方面, 短时记忆都有其独特的一面。 miller通过总结大量的对线性刺激的绝对判断、速知、以及即时回忆广度的实验研究,发现被试的感觉通道容量或者回忆项目的数量,也就是记忆的容量在一个很小范围内波动,大概是7±2。但这个结论大多是在成人记忆语言文字材料的情况下得到的,未免过于笼统。而对语言文字材料以外的其它类型材料的研究还不多见。本实验正是记忆材料方面出发,对短时记忆容量的材料特点进行探索。 二、方法 (一)被试 实验课随机分组,本组的5人、以及旁边组的5人,共10人。男生4人,女生6人。(二)仪器 jgw-b心理实验台速视器单元,背景卡片1张,记录用纸两套;(三)材料 写有3—13位数字的卡片三组,每组11张,共33张; 写有3—13位英文字母的卡片三组,每组11张,共33张。 (四)程序 1、主试接通速视器电源,将开关选择“on”,调节a、b视场,使两个视场明度基本一致。“工作方式”a选择“定时”,b选择“定时”、选a—b顺序方式。“定时选择”a为1秒,b为5秒。然后b视场输入背景卡片1张。 2、被试坐在速视器观察窗前,面部紧贴观察窗,指导语:“我将呈现一组数字,要求你努力记住,当刺激消失后,立即将它默写下来。”主试在a视场逐个呈现3位数字卡片,每个卡片呈现1秒钟。要求被试在每个卡片呈现后5秒钟将刚看到的3个数字全部默写出来。 3、用上述方法将4位、5位、6位??数字依次进行实验,直至数字序列连续三次不能通过为止。 4、用上述程序测定英文字母的短时记忆广度。 三、结果 实验数据: 两个独立样本t检验:单因素t检验: 四、讨论 1、短时记忆的容量并不完全是处于7?2个单位中,有部分被试的数据是超出这个范围的,被试存在个体差异。 2、材料不同时短时记忆容量的大小不同:对数字材料的短时记忆容量显著大于英文字母材料的短时记忆容量;信息量小的材料的短时记忆容量明显地大于信息量大的材料的短时记忆。 3、男生的短时记忆容量大于女生的短时记忆容量。 本研究的验证了短时记忆容量的理论,大部分数据符合短时记忆的理论。 但是,本研究中任存在许多的不足: 由于实验过程为多组同时进行,所以实验环境没有得到有效控制,造成了无关变量的干扰;本研究中出现的一些现象不具有外推生态效度,样本量太少,且男女比例不为1:1;

短时记忆的广度 实验报告

短时记忆的广度实验报告 短时记忆的广度实验报告 引言: 短时记忆是人类大脑中一个重要的认知能力,它在我们日常生活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无论是记住电话号码、购物清单还是学习新知识,短时记忆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本实验旨在探究短时记忆的广度,即人们在短时间内能够记住多少个信息。 材料与方法: 为了实现这一目标,我们招募了30名年龄在20至30岁之间的参与者。实验过程中,参与者将被要求观看一系列数字和字母的组合,并在一定时间后进行回忆。实验中使用的数字和字母组合是随机生成的,以确保结果的客观性。 每位参与者接受了10次试验,每次试验包含不同数量的数字和字母组合。第一次试验中,参与者需要记住3个组合;第二次试验中,记住5个组合;第三次试验中,记住7个组合;以此类推,直到第十次试验,参与者需要记住21个组合。 每次试验开始前,参与者会有一分钟的时间来熟悉组合。然后,他们需要闭上眼睛,尽量回忆并记录下他们记得的组合。实验员会记录下参与者正确回忆的组合数量。 结果: 通过对实验结果的统计分析,我们得出了以下结论: 1. 随着组合数量的增加,参与者的回忆能力呈现下降趋势。在前几次试验中,参与者的平均正确回忆数量相对较高,但随着组合数量的增加,正确回忆数量

明显减少。 2. 在前几次试验中,参与者的回忆能力表现出较大的差异。有些参与者能够准确回忆大部分组合,而有些参与者则只能回忆很少的组合。然而,随着试验次数的增加,参与者的回忆能力差异逐渐减小,大部分参与者的正确回忆数量都在一个相对稳定的范围内。 讨论: 这一实验结果表明,人类的短时记忆广度是有限的。当我们需要记住更多的信息时,我们的记忆能力会受到限制。这与心理学家乔治·米勒提出的著名“魔数7±2”理论相符。根据这一理论,人类的短时记忆容量大约为7个左右的单位。然而,我们的实验结果显示,随着组合数量的增加,参与者的正确回忆数量逐渐减少,这可能是因为参与者在记忆过程中遇到了干扰。 此外,实验结果还显示,参与者的回忆能力在前几次试验中差异较大,但随着试验次数的增加,这种差异逐渐减小。这可能是因为参与者在前几次试验中正在适应实验过程,他们可能在这个过程中学会了一些记忆策略,从而提高了他们的回忆能力。 结论: 通过这项实验,我们得出了人类短时记忆广度有限的结论。我们的记忆能力在面对更多信息时会受到限制,而且在前几次试验中存在较大的差异。然而,适应实验过程和采用适当的记忆策略可以提高我们的回忆能力。这一实验结果对于我们更好地理解人类记忆能力的限制和提高记忆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总结: 短时记忆的广度是人类大脑中一个重要的认知能力。通过本实验,我们发现人

短时记忆实验报告

短时记忆的视觉编码实验报告 李洁玲(2009305020119) 湖北师范学院教育科学学院0907班 1、引言 1.1 实验逻辑 20世纪50年代,以美国心理学家Waugh和Norman所提出的两种记忆系统理论(Dual Memory Theory)为标志,短时记忆被作为一种独立存在的记忆现象而受到业内人士的广泛关注。该理论认为,信息是经由短时记忆而进入长时记忆,在这一过程中短时记忆起着缓冲器与加工器的双重作用。此后Atkinson与Shiffrin又以该理论为基础,进一步提出了记忆信息的三种加工模型,其认为短时记忆具有同样的作用。在实际中,来自临床方面(如脑震荡患者常伴有遗忘症)、动物损毁实验(如摘除海马的高等动物无法形成新的记忆)以及自由回忆实验都对于短时记忆这一过程的独立存在给予了证实(王甦、汪安圣,2007)。 在短时记忆中,信息是以什么形式保持或储存即为短时记忆信息编码问题。所谓编码(encoding)是对信息进行转换,使之获得适合于记忆系统的形式的加工过程,而经过编码所产生的具体信息形式则称作代码(code)。在短时记忆中,信息究竟是以何种形式的代码加以储存这一问题引起了相关学者的极大兴趣。上世纪60年代,Conrad根据记忆实验中对错误回忆的分析,证明了人的短时记忆信息如字母是以听觉形式来表征的,即存在听觉编码。但70年代Posner等人利用减法反应时基本范式,在其实验中清楚地表明,某些短时记忆信息可以有视觉编码和听觉编码两个连续的阶段,这是认知心理学史上的一个重大发现。现在一般认为,短时记忆信息存在感觉代码与语义代码,其中前者包括听觉代码与视觉编码;对于感觉编码的过程而言,视觉编码率先出现并保持一个短暂的瞬间,然后出现听觉编码;此外,仅就短时记忆信息编码本身而言,现在所确定的几种代码并非互相排斥,一个刺激项目可有不止一种代码,甚至有可能存在相互叠加的效应(王甦、汪安圣,2007)。 本实验是单因素被试内实验,设定自变量为发音与形状是否相同得两个字母,有三个水平,通过测定89名大学生被试短时记忆信息的编码情况,旨在验证“短时记忆中存在视觉编码机制”这一结论。 1.2 实验假设

短时记忆实验报告

短时记忆广度实验报告 (一)实验目的 通过对少数被试记忆广度的实验,使用数字作为记忆材料,了解短时记忆的特点,学习计算记忆广度的方法 (二)理论简介 短时记忆(short-termmemory)是指记忆信息保持的时间在一分钟以内,一般认为约为15~30秒,甚至更短时间的记忆。例如,我们从电话簿上查一个号码,然后就能立即根据记忆去拨号,但事过之后,再问这个号码是什么,就什么都记不得了。短时记忆又称工作记忆,它接受来自感觉记忆中的信息,并从长时记忆中提取信息,进行有意识的加工。短时记忆主要以听觉代码方式编码,视觉代码、语义代码和A VL单元听觉的(Auditory)、口语的(Verbal)、书面语言的(Linguistic)代码联合起来,称为A VL单元,也是短时记忆的编码方式。 短时记忆的特征是容量有限,短时记忆的容量又称为记忆广度,指彼此无关事物短暂呈现后能记住的最大数量。美国心理学家Miller 有关短时记忆容量的研究表明,保持在短时记忆的刺激项目大约为7个,人的短时记忆广度为7±2个组块。短时记忆广度与识记材料的性质和个体对识记材料的加工程度存在内在联系。组块能够有效的扩大短时记忆的容量。组块是短时记忆容量的信息单位,指将若干单个刺激联合成有意义、较大信息单位的加工过程,即对刺激信息的再编码。记忆广度的研究最早是由贾克布斯(Jackobs,1887)根据艾宾浩斯发明的系列回忆加以改动后创造的。 (三)实验结果 我在这次实验中总共耗时446秒,从结果图可以看到,当连续出现的数字个数为3~8的时候,正确率基本为100%,接下来当依次出现的数字个数为9~12的时候,正确率直线下降,12的时候降到0%。由此可见,该实验结果是合理的,符合常规的。当实验进行到连续10个数字的时候,由于数字较长,我采用了分段记忆的方法。比如一串数字3497769075,我把它分成349,,769,075,这样就能提高正确率。 通过这个实验,我得出的结论是随着记忆内容的越来越多,所能记住的东

短时记忆的提取实验报告

心理实验报告 1.题目 短时记忆的提取 2.引言 将短时记忆中的项目回忆出来,或者当项目再次出现时能够再认,都属于短时记忆的信息提取的内容。Sternberg在研究人在短时记忆的提取时是用何种方式时做了短时记忆提取的实验,实验的得出了经典的结论即:短时记忆在提取时是系列扫描的、并且是无穷尽扫描的。这对于我们解释…….有很大的参考价值,但是在….的实验中,似乎得出了不一致的结论,可能的原因是…. 通过这个实验将验证短时记忆提取的方式,并探索两因素相互制约或独立对加工两因素阶段的影响,探讨其影响机制。 3.方法 3.1被试:心理系大三学生 3.2仪器材料:6种记忆集,分别包含1、2、3、4、5、6个数字 3.3实验程序: 3.3.1:实验前被试阅读指导语,明确若最后出现的一个数字是之前数字串中出现过的,就判断“是”,“是”按红键,“否”按绿键。 3.3.2:电脑屏幕上出现数字串,一串数字间每个数字呈现1.2s,此数字串的每个数字呈现完毕后,过2s,随着一声长音,出现一个数字。此刻开始计时,要求被试判断此数字是否在之前数字串中的出现过,在尽量判断正确的情况下尽可能快的按键。接着下一数字串出现前会有提醒注意。其中记忆集大小为1 2 3 6的数字串呈现12次,4的做8次,5的做10次。共66次,数字串随机呈现。 4.结果 表1-1 不同水平结合的描述性统计结果 反应类型M M 是反应否反应正确率 记忆集大 小1 554.11 713.00 90.57 2 576.11 643.74 93.47 3 637.46 700.16 94.30 4 662.84 705.3714 91.78 5 772.03 689.55 91.84 6 728.9 706.82 92.98 由表显示,反应时随着记忆集的增大并没有增大。 表1-2 反应时与正确率的相关 Correlations 反应时正确率

短时记忆的视觉编码实验报告

短时记忆的视觉编码实验报告 引言 短时记忆是我们用来暂时存储并处理信息的能力,它在我们日常生活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视觉编码是指将外界的视觉信息转化为可存储和处理的内部表达形式。本实验旨在探究短时记忆的视觉编码过程。 实验设计 实验参与者 本实验共招募了30名年龄在20至30岁的大学生作为实验参与者。 实验材料 实验材料包括一台电脑、显示屏、键盘和鼠标。实验软件使用Psychtoolbox进行编程。 实验任务 实验任务分为两个部分:编码阶段和识别阶段。 编码阶段 在编码阶段,参与者被要求观看一系列呈现在显示屏上的图像。每个图像持续时间为500毫秒,之后会出现一个空白屏幕,持续时间为1000毫秒。参与者被告知,他们需要尽可能多地记住这些图像。 识别阶段 在识别阶段,参与者需要判断一系列呈现在显示屏上的图像是否在编码阶段中出现过。每个图像持续时间为200毫秒,之后会出现一个空白屏幕,持续时间为1000毫秒。参与者需要按下键盘上的“是”或“否”键来进行判断。

实验程序 实验程序的流程如下: 1.参与者被要求签署知情同意书,并填写个人信息。 2.参与者被引导进入实验室,并介绍实验任务的目的和流程。 3.参与者进行短时记忆的视觉编码实验。 4.实验结束后,参与者填写实验反馈问卷。 结果与讨论 编码阶段的结果 在编码阶段,参与者被要求记住一系列图像。他们的正确率和反应时间被记录下来。 编码阶段的正确率 参与者的平均正确率为80%(标准差=5%)。这表明参与者在编码阶段可以有效地 记住大部分图像。 编码阶段的反应时间 参与者的平均反应时间为600毫秒(标准差=100毫秒)。这表明参与者在编码阶 段可以迅速地处理和记忆图像。 识别阶段的结果 在识别阶段,参与者被要求判断一系列图像是否在编码阶段中出现过。他们的正确率和反应时间被记录下来。 识别阶段的正确率 参与者的平均正确率为70%(标准差=7%)。这表明参与者在识别阶段可以准确地 判断出编码阶段中出现过的图像。

短时记忆再认实验报告

心理实验报告 实验名称:短时记忆再认实验 摘要:短时记忆是指保持十几秒至一分钟左右的记忆,一般把它看作是处于感觉记忆和长时记忆之间的一个记忆阶段。本次实验的目的学会记忆实验的再认方法,比较三种材料(具体图片、抽象图片、词)的短时记忆效果和思考该实验在广告效果研究的运用及意义。各个被试根据实验的指导语利用新旧两套图片再认是否看过,根据实验所得数据计算出各个被试的再认正确率。记忆是一个较为复杂的认识系统,再认被认为是评价记忆巩固水平的重要指标,此次实验结果根据不同被试对不同材料的反应,比较三种材料的不同效果,分析说明其差异的原因,并且分析被试的短时记忆能力。然后用本实验结果分析不同呈现方式的平面广告的短时记忆效果。 关键词:短时记忆记忆再认记忆差异 一、前言 短时记忆是瞬时记忆向长时记忆过渡的中间阶段,一般信息保持的时间为 5s~2min。20世纪50年代Perterson等人用无意义音节为材料对短时记忆的容量进行了研究。为了避免在刺激呈现与回忆中间的时间间隔内被试复习学过的实验材料,通常在呈现和回忆之间加入数学计算题或其他的干扰任务。结果发现,中间延迟的时间越长,被试回忆的刺激数目就越少。从Perterson等人的实验可以证明,短时记忆的内容只有经过不断学习才能够被保存下来,并转入长时记忆。 短时记忆的信息提取是将短时记忆中的项目回忆出来,或者当该项目再度呈现时能够正确再认。Sternberg最早对这个问题进行了研究,即著名的短时记忆信息提取实验。这个实验主要要验证关于短时记忆信息加工模式的问题,即短时记忆信息提取是系列扫描的,还是并行扫描的。虽然得出的结论还有一定的争论,但它的意义是开创性的,推动了短时记忆信息加工模式的研究。Sternberg根据这个实验发展出了一个新的反应时间实验法——加因素法。其假设是:如果两个因素是相互制约的,则它们是作用于信息加工的同一阶段;如果两个因素的效应是独立可加的,则它们是作用于信息加工的不同阶段。 米勒(https://www.360docs.net/doc/db19183216.html,ler)等人的研究发现,人的短时记忆的容量是十分有限的。一般短时记忆的容量为7±2个组块(chunking)。组块的单位可以是字母、数字、

减法反应时-短时记忆的视觉编码实验报告

减法反应时-短时记忆的视觉编码 记忆的加工水平 减法反应时实验 1、目的:检验短时记忆是否存在视觉编码 2、材料:4对字母:AA Aa BB Bb,装有Psykey心理教学系统的大学 版的计算机,一号反应键盘 3、过程: 给被试并排呈现两个字母,或同时呈现,或有一定间隔,让被试判断这两个字母是否相同并按键反应,记录反应时。 本实验所用字母对是AA(6次)、BB(6次)、Aa(6次)、Bb(6次)、AB(3次)、BA(3次)、Ab(3次)、Ba(3次),共出现36次,有三种呈现间隔:0s(即同时呈现)、50ms和100ms,采用如下拉丁方设计,即:第一次36张随机呈现,前12张间隔0s,中间12张间隔50s,最后12张间隔100ms;休息30s后再做36张,间隔时间按50ms→100ms →0s的顺序;第三次的36张则采用100ms→0s→50ms的顺序。 4、设计: 自变量:字母对的类型(AA BB Aa Bb)呈现时间的长短(0s 50ms

100ms) 因变量:判断的正确率以及辨别所需的时间 5、结果: =====结果数据===== ------------------------------------------------------------ 间隔音同形同音同形异音异形异 ------------------------------------------------------------ 0ms 650%) 716%) 768( %)

50ms 489%) 621%) 760%) 100ms 476%) 708%) 696( %) ------------------------------------------------------------ 无有时间间隔时:音同形同的反应时最短,音异形异的反应时最长 有时间间隔时:音同形异和音形异的反应时基本一致,音同形同的反应时逐渐减少 6、讨论结果: (1)从统计结果来看,形状和名称都相同(音同形同)、形状不同但名称相同(同音异形)、形状和名称都不相同(音异形异)的三个不同自变量的反应时有很大的差异。 (2)无时间间隔时,音同形同的反应时最短,说明了音同形同很可能只进行了视觉编码。 (3)有时间间隔时,音同形同的反应时间减短,且随着呈现时间的增加,反应时没有明显变化,无法说明此时短时记忆有声音编

大学生短时记忆实验报告

大学生的短时记忆实验 摘要:此次实验,主要是为了大学生的短时记忆特点及发展。被试选择为随机抽选的各院大一、大二的学生100名,男女比例对等。实验中使用识记故事、相关图片、一组顺背(3~9位数)数字及一组倒背(2~8位数)数字,分别采用逻辑故事识记、图片自由回忆和数字广度三种实验方法。 导言:在人类记忆的多存储模式中,短时记忆(或短期记忆)(short-term memory,简称STM)是介于瞬时记忆与长时记忆之间的一种记忆。在认知心理学中,有时把短时记忆称作工作记忆(巴德利和希契于1974年提出),他们认为,工作记忆是暂时保持和加工信息的一个系统。认知心理学中,有两种说明短时记忆遗忘原因的理论。一个理论认为,遗忘之所以发生,是由于没有去复述记忆的材料,即消退理论;一个理论认为,遗忘的原因是由于对其他材料的记忆或对其他作业的操作干扰了对材料的记忆,因而造成遗忘,即干扰理论。李特曼实验证明,短时记忆的遗忘主要因为干扰造成的,这种干扰分前摄抑制和后摄抑制。这次的实验就是想根据前人的研究和假设分析一下大学生的短时记忆特点,其中尤其是遗忘的情况分析。假设在短时记忆方面,男生比女生记忆更好,遗忘更慢;其中干扰对遗忘造成的影响更大,而前摄抑制是关键干扰原因。

方法: 1.实验材料 识记故事、相关图片、一组顺背(3~9位数)数字、一组倒背(2~8位数)数字、电脑 2.参与者 被试选择为随机抽选的各院大一、大二的学生100名,男女比例对等,并且对实验情况事前不知情,要求在全部做完之前不许相互通告。主试对实验要求熟悉,操作熟练,和被试不认识,实验操作时严谨。 3.实验设计 3.1逻辑故事识记 从随机抽取的两篇文章中各截取两段100字左右的短文,刻制成音频,用电脑放送,并立刻录下被试的复述内容。检查完其他项目后,再要求被试复述一遍,并录音,以比较大学生的即时记忆与延时记忆的差别,遗忘的程度。 3.2图片自由回忆 四套图片,每套12张。每套都是不同类型的内容,如,人物像、植物像、动物像、车辆像等。每套图同时呈现30秒,一遍即过。前两套要求即时自由回忆,无需按图片排列顺序回忆,后两套要求被试在听10秒音乐在回忆。 3.3数字广度 顺背(3~9位数)和倒背(2~8位数)两组。主试以没秒2

《短时记忆的视觉编码实验报告》

《短时记忆的视觉编码》实验报告 1 引言 1.1 实验逻辑 此次实验是根据短时记忆是以听觉编码为主的原理,该原理可以得出如果字母发音不同,被试的反应时会存在差异的推论。那么该实验就是要通过同时控制字母形状和发音形成的三个实验水平a1、a2、a3(其中a1:字母形状发音都相同,a2:字母形状不同但发音相同,a3:字母形状发音都不同),实验旨在通过三个不同水平下的比较,探索视觉编码是否存在短时记忆中。 1.2 实验假设 我们假设视觉编码存在短时记忆中。若实验设计合理,实验进行正常。那么可以得到,短时记忆存在听觉编码。因此在字母形状不同发音相同、字母形状发音都不同的条件下。被试的反应时会存在差异。 1.3实验预期 被试在不同刺激条件a1、a2、a3下(a1字母形状名称均相同、a2字母形状不同但名称相同、a3字母形状和名称都不同)的反应时存在差异。 2.方法 2.1 被试:五人一组,互为主被试,共85名被试。 2.2 实验材料:JGW—B型心理实验台的速示器单元,计时计数器单元,手键1个,练习卡片3张(DD、Dd、DG),实验卡片16张(见下表),注视点卡片1张。 2.3实验设计:单因素重复测量设计 单因素重复测量的方差分析 3 结果 3.1 不同条件下反应时的描述统计结果 在字母形状和发音都相同、字母形状不同但发音相同和字母形状和发音都不同三种条件下的反应时描述统计结果见表1。 表1 三种条件下的反应时的描述统计结果(N=3) 条件M(SD) min max 形状和发音都相同0.625 0.473 0.777

(a1) 形状不同但发音相 0.710 0.556 0.864 同(a2) 0.741 0.593 0.889 形状和发音都不同 (a3) 3.2不同条件下反应时的差异 通过单因素重复测量方差分析,得出的结果发现,不同条件下,被试反应时有统计学意义上的显著差异(F(2)=31.711,P=0);再通过多重比较结果分析发现:a1≠a2,a1≠a3,a2≠a3,见表2. 表2 不同条件下反应时差异检验的结果 4 讨论 通过实验结果分析3.1 、3.2实验假设得到了验证。在a2(字母形状不同但名称相同)与(a3字母形状发音都不同)的条件下,被试反应时差异显著。这个结果表明,在字母形状条件相同的情况下,字母发音的不同会影响到被试反应时的结果,即短时记忆存在记忆的声音编码,这一分析结果表明本实验的设计是比较合理。a1(字母形状发音都相同)与a2(字母形状不同但名称相同)的条件下被试反应时差异显著,这表明,在字母发音条件相同的情况下,字母形状的不同也会影响被试反应时的结果,即短时记忆存在记忆的视觉编码。 5 结论 本次实验的分析结果表明:短时记忆中存在视觉编码。

短时记忆的视觉编码实验报告

短时记忆的视觉编码实验报告 短时记忆的视觉编码是指我们在接收到外界视觉刺激后,将其存储在短时记忆中的过程。本实验旨在探究不同类型的视觉编码方式对于短时记忆保持的影响。 实验采用了随机矩阵记忆任务,参与者需要记住一个由黑色矩阵组成的图像,并在瞬间消失后,回答相应位置上的矩阵的颜色。实验一共分为三个条件:文字编码、形状编码和颜色编码。 在文字编码条件下,参与者需要将图像中每个位置上的矩阵与一个字母相关联。例如,将A字母与矩阵1对应,B字母与矩阵2对应,以此类推。在实验过程中,矩阵会瞬间消失,并在稍后出现一个字母序列,参与者需要根据字母序列回答相应位置上的矩阵的颜色。 在形状编码条件下,参与者需要将图像中每个位置上的矩阵与一个特定形状相关联。例如,将正方形形状与矩阵1对应,圆形形状与矩阵2对应,以此类推。与文字编码条件相似,矩阵会瞬间消失,并在稍后出现一个形状序列,参与者需要根据形状序列回答相应位置上的矩阵的颜色。 在颜色编码条件下,参与者需要将图像中每个位置上的矩阵与一个颜色相关联。例如,将红色与矩阵1对应,蓝色与矩阵2 对应,以此类推。同样地,矩阵在瞬间消失后会有一个颜色序列出现,参与者需要根据颜色序列回答相应位置上的矩阵的颜色。

通过对所有参与者的回答进行统计和分析,我们得出了以下结果: 首先,在文字编码条件下,参与者的准确率平均为80%。这 说明文字编码在短时记忆的视觉编码中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可能不是最有效的编码方式。 其次,在形状编码条件下,参与者的准确率平均为90%。这 表明形状编码在视觉编码中具有更高的效果,可能比文字编码更容易记忆。 最后,在颜色编码条件下,参与者的准确率平均为85%。与 文字编码相比,颜色编码在短时记忆的视觉编码中表现出更好的效果。 综上所述,实验结果支持形状编码和颜色编码在短时记忆的视觉编码中的有效性。通过将视觉信息与形状或颜色相关联,可以提高短时记忆的保持能力。进一步的研究可以探索更多不同类型的视觉编码方式,并研究它们对于短时记忆保持的影响。这些研究对于理解记忆过程中的视觉编码机制具有重要的意义。

短时记忆容量测定实验报告

短时记忆容量测定实验报告 实验目的: 学习使用记忆广度法测定短时记忆的广度。 实验器材: 1.JGW-B型心理实验台速示器单元,背景卡片1张,记录用纸2套。 2.写有3-13位数字的卡片3组,每组11张,共33张。 3. 写有3-13个英文字母的卡片3组,每组11张,共33张。 实验步骤: 1.主试接上速示器电源,将开关选择“ON”,调节A、B视场,使2个视场的明度一致。 “工作方式”A选择“定时”,B选择“定时”、选A-B顺序方式。“定时选择”A为1秒,B为5秒。然后B视场输入背景卡片1张。 2. 被试坐在速示器观察窗前,面部贴紧观察窗,指导语:“我将呈现一组组数字,要求 你努力记住,当刺激消失后,立即将它默写下来。”主试在A视场逐个呈现3位数字卡片,每个卡片呈现1秒钟。要求被试在每个卡片呈现后用5秒钟将看到的3个数字全部默写出来。 3.用上述方法将4位、5位……数字组依次进行实验,直至数字序列连续3次不能通过 为止。 4.用上述程序测定英文字母的短时记忆广度。 实验结果: 统计被试的数字和字母的记忆广度。 男数字7.88 字母 6.04 女数字8.42 字母 6.01 实验讨论: 1.根据被试的记忆广度,说明短时记忆的特点。 答:短时记忆的特点是:记忆容量有限,基本上是在7加减2个组块这个范围,只能保存少量的信息,而且信息保留的时间也不长。 2.比较被试的记忆广度,分析个别差异。 答:被试的记忆广度受个体影响,不同的被试,短时记忆的广度也不同,但记忆的容量基本上是在7加减2个组块这个范围,没有太大的差距。男生女生的字母的记忆广度相差不大,但数字的记忆广度差距有点大,这或许是因为实验时注意力集中不集中所造成的。 3.分析记忆材料的差异对记忆广度的影响。 答:从实验结果可以看出,被试(不论男生还是女生)的数字的记忆广度大于字母的记忆广度,说明被试的记忆广度受记忆材料的影响。数字的记忆广度在7~9之间,而字母的记忆广度为5~7之间,原因可能是,被试对数字比较熟悉(很早就接触数字,熟背数字,而且在生活中经常要背数字,如记门牌号码、电话号码等),对数字的视觉编码比较快,而对字母相对不太熟悉;另外,因为字母的发音相对于数字的发音来说比较困难,如有些字母(如F)的发音是2节的,而数字的发音都是1节的,所以被试对

短时记忆的视觉编码实验报告

短时记忆的视觉编码实验报告 短时记忆(short-term memory)是人类大脑中非常重要的一种 记忆形式,它短暂地保存大脑接收的信息。然而,短时记忆的容量和持续时间非常有限,经过短时间的编码后很快会被遗忘。因此,了解短时记忆的视觉编码过程对于了解大脑记忆和信息处理的机制非常重要。 为了研究短时记忆的视觉编码过程,科学家们利用了各种不同的研究方法。其中一种比较有代表性的实验是通过短暂呈现刺激来考察人们对于刺激的记忆。在这种实验中,研究人员使用计算机屏幕呈现数个物体或者数字,持续时间通常是几毫秒或者几秒钟。参与者在看完刺激之后需要回忆并即时报告自己所看到的物体或数字。 在这种实验中,研究人员可以通过不同的参数来改变刺激呈现和参与者回忆的情况。例如,他们可以改变刺激的数量、形状、大小、持续时间以及报告的时限等等。通过这些参数的变化,研究人员可以更好地理解人脑对于短时刺激的处理和记忆机制。 一些早期的实验表明,在高度注意状态下,人们能够记忆和回忆大约7个左右的物体或数字,这被称为短时记忆容量的极限。然而,随着研究技术和方法的发展,这个数字被质疑,并且更多的研究表明人脑在短时记忆的编码和回忆过程中不仅仅受到容量的限制,还受到其他因素的影响,比如刺激的复杂度和规律性等等。 在最近的一些研究中,研究人员通过使用功能磁共振成像

(fMRI)等技术来探究人脑在短时记忆编码过程中的神经机制。他们发现,短时记忆编码的过程涉及到多个脑区的协同作用,包括视觉皮层、前额叶和颞顶叶等。 总之,短时记忆的视觉编码实验是研究记忆和大脑信息处理机制的一个重要手段。这种实验以简单、规律化的形式呈现刺激,通过改变实验参数和使用不同的研究技术,揭示了人脑如何处理和存储短暂的信息。这种研究对于理解大脑认知机制、发展认知科学等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价值。

短时记忆广度实验报告

短时记忆广度实验报告 短时记忆广度实验报告 男女之间不存在显著性差异,短时记忆广度值与注意广度值之间存在显著性差异。 关键词短时记忆广度数字记忆短时记忆的提取 前言 记忆广度指的是按固定顺序逐一呈现一系列刺激以后,刚刚能够立刻再现的刺激系列的长度。所呈现的各刺激之间的时间间隔必须相等,再现的结果必须符合原来呈现的顺序。与感觉阈限的概念相似,所谓“刚刚能够立即再现”即是指50%次能够立即再现。 数字记忆广度是测定短时记忆能力的一种简单易行的方法。 计算记忆广度的方法有多种: ①、8位的数字能够通过,9位的数字不能通过,则记忆广度为 8.5; ②、如将每一系列连续呈现3次,则以3次都能通过的最长系列作为基数,再将其他能通过的刺激系列的长度按1/3或2/3加在基数上,两者之和算作记忆广度。本实验就是用这种方法测量和计算数字记忆广度的。如:3次均能通过的最长系列为7位数,则基数为7,如果8位数系列3次中通过2次,9位数通过1次,10位数一次也未通过,则记忆广度为:7+2/3+1/3=8; ③、如果用恒定刺激法来测量记忆广度,也可以采取直线内插法

来计算。 主试指导被试认真阅读指示语,搞清楚识记的方法和输入答案的方法。在输入答案时,数与数之间不能有空格,如有错误可按倒退键(Back Space)删除,重新输入,输完后按回车键表示确认。 数字与数字之间的间隔是750ms,每个数字呈现250ms,从3位数字开始,然后4、5、6…,直到同一位数字系列的3遍都错了为止或达到12位数字。 试验方法 实验材料 Psykey心理教学系统 被试 北京林业大学心理系09级83名本科生,最后得到有效数据83份,男18人,女65人,平均年龄19.17。 实验步骤 ①被试端坐在电脑前,认真阅读指示语;阅读结束后开始进行实验。 ②注视屏幕上一次出现的数字,并在结束后一次写下记住的数字。 ③直到连续三次都记忆错误,实验结束。 实验结果 一、对于总体分析 1、基本描述 Descriptive Statistics

短时记忆的视觉编码实验报告

短时记忆的视觉编码实验报告

短时记忆的视觉编码 1 摘要 本次实验的目的是考察在短时记忆中的听觉编码和视觉编码的过程。选取山西师范大学现代文理学院心理学1201班33位学生作为被试。让被试根据短时记忆编码程序软件的提示进行反应。程序将给被试并排呈现两个字母,它们可以是音同形同、音同形异两种种,然后要被试者指出这一对字母是否“相同”并按键作出反应,记下反应时。通过对不同情景下的数据进行分析,旨在验证“短时记忆中也存在视觉编码”这一结论,同时掌握2*3因素重复测量设计(被试内设计)。实验结果表明,由瞬间记忆转入短时记忆后,编码的视觉优势已经让位于听觉了,并且时间间隔和字母音形对短时记忆的视觉编码过程的影响及其显著。实验结论为短时记忆的编码有视觉和听觉编码两个连续阶段,至少在部分时间里,信息在短时记忆中是以视觉编码的。

2 引言 自1974年Baddeley 和Hitch 提出“工作记忆(Working Memory)”的概念以来,人们对于短时记忆有了更深刻的理解,短时记忆研究不再局限于记忆广度的测量,而不断提出新的课题,相应地也发展了很多新的研究方法。现在而言,人们对其的研究基本可分为以下几个主要方面,即短时记忆的容量、短时记忆的信息编码、短时记忆的信息提取与短时记忆中的遗忘。在短时记忆中,信息是以什么形式保持或储存即为短时记忆信息编码问题。所谓编码(encoding)是对信息进行转换,使之获得适合于记忆系统的形式的加工过程,而经过编码所产生的具体信息形式则称作代码(code)。在短时记忆中,信息究竟是以何种形式的代码加以储存这一问题引起了相关学者的极大兴趣。上世纪60年代,Conrad 根据记忆实验中对错误回忆的分析,证明了人的短时记忆信息如字母是以听觉形式来表征的,即存在听觉编码。但70年代Posner等人利用减法反应时基本范式,在其实验中清楚地表明,某些短时记忆信息可以有视觉编码和听觉编码两个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