瞬时记忆实验实验报告

瞬时记忆实验实验报告

瞬时记忆实验实验报告

瞬时记忆是人类大脑的一项神奇能力,它允许我们暂时存储和处理来自外界的

信息。这种记忆能力在日常生活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比如记住电话号码、临

时的购物清单以及路线指示等。为了更好地理解瞬时记忆的机制和特点,我们

进行了一项瞬时记忆实验。

实验过程分为两个部分:记忆阶段和回忆阶段。在记忆阶段,被试者需要观看

一系列的图片,每张图片仅显示一秒钟,然后被遮挡。每个试次中,图片的数

量会有所不同,以便观察不同记忆负荷下的表现差异。在回忆阶段,被试者需

要尽量回忆并描述他们在记忆阶段中看到的图片。

首先,我们观察到被试者在记忆阶段的表现。随着图片数量的增加,被试者的

表现逐渐变差。当图片数量较少时,被试者能够准确地回忆大部分图片的细节,甚至能够描述图片的颜色、位置和形状等特征。然而,当图片数量增加到一定

程度时,被试者开始出现记忆混淆和遗漏的情况。他们可能会将不同试次中的

图片混淆,或者忘记一些图片的细节。

其次,我们观察到被试者在回忆阶段的表现。无论记忆负荷的大小,被试者往

往能够回忆出一部分图片的主要特征,如物体的形状、大致颜色等。然而,随

着记忆负荷的增加,被试者的回忆准确性明显下降。他们可能会忘记一些图片

的细节,或者混淆不同图片之间的特征。有时,被试者会出现错误的回忆,即

他们会描述一些并不存在的图片。

进一步分析实验结果,我们发现记忆负荷对瞬时记忆的持续时间和容量有着显

著影响。较少数量的图片可以在被试者的瞬时记忆中保持较长时间,并且能容

纳更多的细节信息。然而,随着记忆负荷的增加,瞬时记忆的持续时间减少,容量也受到限制。这说明瞬时记忆的能力是有限的,超过一定负荷后,记忆的准确性和完整性会受到影响。

除了记忆负荷,我们还发现其他因素也会影响瞬时记忆的表现。例如,被试者的年龄和认知能力可能会对记忆能力产生影响。年龄较大的被试者往往表现出较差的瞬时记忆能力,而那些具有较高认知能力的被试者则表现出更好的记忆能力。这表明瞬时记忆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受到多种因素的综合影响。

总结而言,我们的实验结果揭示了瞬时记忆的特点和机制。瞬时记忆能力随着记忆负荷的增加而下降,同时受到记忆持续时间和容量的限制。此外,年龄和认知能力也对瞬时记忆产生影响。这些发现对于我们理解人类记忆的本质和提高记忆能力具有重要意义。未来,我们可以进一步研究瞬时记忆的神经机制,并探索如何通过训练和干预来改善记忆能力。

瞬时记忆实验报告

瞬时记忆实验报告 瞬时记忆实验报告 瞬时记忆是指人们对于短暂信息的存储和处理能力,也被称为工作记忆。在日 常生活中,我们常常需要记住一串数字、一段话或一张地图等信息,然后进行 相关的思考和决策。而瞬时记忆实验就是为了研究人们在短时间内记忆信息的 能力。 实验过程中,我们邀请了一些参与者,他们来自不同年龄段和职业背景。首先,我们给参与者展示了一系列的数字,每个数字在屏幕上停留的时间非常短暂, 大约只有一秒钟。然后,参与者需要在数字消失后,依次回忆出他们刚才看到 的数字。实验进行了多次,每次数字的数量也有所不同。 通过实验数据的分析,我们发现了一些有趣的现象。首先,参与者的瞬时记忆 能力随着数字数量的增加而下降。当数字的数量超过了参与者的记忆容量时, 他们往往只能记住部分数字,或者干脆忘记了其中的一些数字。这说明人们的 瞬时记忆能力是有限的,无法无限地存储和处理信息。 其次,我们还观察到了参与者在回忆数字时的一些策略。有些参与者选择将数 字以口诀或者联想的方式进行记忆,这样能够增加数字在记忆中的可持续性。 而另一些参与者则倾向于将数字进行分组,比如将连续的数字划分成几个小组,这样能够减轻记忆的负担。这些策略的使用表明了人们在瞬时记忆过程中的灵 活性和创造性。 除了数字的数量和记忆策略的影响外,我们还发现了其他一些因素对瞬时记忆 能力的影响。例如,参与者的年龄和教育程度与其瞬时记忆能力之间存在一定 的相关性。年龄较小的参与者和受过较高教育的参与者往往具有更好的瞬时记

忆能力。这可能是因为年轻人的大脑更加灵活,而受过高等教育的人在学习和记忆方面有更多的经验和技巧。 此外,我们还对参与者的工作记忆进行了测试。工作记忆是指人们在进行复杂任务时,临时存储和处理信息的能力。通过与瞬时记忆实验的对比,我们发现了两者之间的一些差异。参与者在瞬时记忆实验中的表现与他们在工作记忆测试中的表现并不完全一致。这表明瞬时记忆和工作记忆虽然有一定的重叠,但也存在一些独立的特征。 综上所述,瞬时记忆实验为我们提供了深入了解人类记忆能力的机会。通过研究人们在短时间内记忆信息的能力,我们可以揭示记忆的机制和规律。这对于认知心理学的发展和应用具有重要意义。未来,我们可以进一步探索瞬时记忆与其他认知过程之间的关系,以及如何通过训练和技巧提高人们的瞬时记忆能力。

人机工程学实验

实验一:双手调节器 1.实验目的 2.实验介绍和实验思路:双手调节器是一种典型的动作技能操作仪器。它是通过双手的操 作合作完成设定的曲线轨迹的运动,即是右手完成目标的上下移动,左手完成目标的左右移动。以被试完成任务所用的时间及偏离轨迹的次数,作为衡量其多次练习后的进步水平。 3.实验过程:分两项实验 第一种:自变量:同一个人的被实验次数即练习遍数。(每人四次,左右单程各两次)因变量:走完单程过程中个出错次数和时间 双手协调能力测试实验中的被试者完成实验的时间及错误次数数据统计分析如下:

根据实验结果绘制的练习曲线如下,用练习遍数作横坐标,用完成任务所用时间及出错次数为纵坐标,做出示意图为: 4.实验结论:完成任务所用的时间及每遍练习中的错误次数随着练习遍数的增加总体趋势 偶尔也会错误次数和时间略有增加。 实验二:瞬时记忆 1.实验目的:证实瞬时记忆的现象及其性质。 2.实验(方案一)思路:恒定变量设为1,自变量为设定秒数,因变量为报对码数目。 方案一数据:

根据图表可知,在设定时间不断减少的情况下,学生答对的图码数目不断减少。 (方案二)实验思路:恒定变量为时间(0.4秒),自变量为图码行数不同,因变量为记忆图码正确数量。 方案二数据:

根据图表可知,当被测试者接收一行图码信息时,思路清晰,记忆较快,当被测试者接收两行图码信息时,记忆速度不如一行图码快。 3.实验总结:1. 在设定时间不断减少的情况下,学生答对的图码数目不断减少。 2. 瞬间记忆在0.4秒情况下,记忆的合理码数在 3.2—3.5之间。 实验三:记忆广度 1.实验目的:学习测定光简单反应时的程序,比较光简单反应时的个体差异,通过测定闪光融合领率.学习使用阶梯法测定感觉阈限 2. 实验介绍和实验思路: 影响短时记忆广度的因素很多,组块的大小,熟悉性,复杂性等都会影响短时记忆的容量设自变量为计位数,因变量为正确个数,测试正确率: 3.根据数据分析结果: 随着计位数的不断增加,实验者按对的个数不断减少,正确率越来越低, 这说明人的记忆广度有限,所以在适当的记忆时间内,应设计相应的可记忆的内容,严防记忆过载。从另一方面讲了解短时记忆的特点,选择正确的方法加以训练,有助于个人记忆的

瞬时记忆实验实验报告

瞬时记忆实验实验报告 瞬时记忆实验实验报告 瞬时记忆是人类大脑的一项神奇能力,它允许我们暂时存储和处理来自外界的 信息。这种记忆能力在日常生活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比如记住电话号码、临 时的购物清单以及路线指示等。为了更好地理解瞬时记忆的机制和特点,我们 进行了一项瞬时记忆实验。 实验过程分为两个部分:记忆阶段和回忆阶段。在记忆阶段,被试者需要观看 一系列的图片,每张图片仅显示一秒钟,然后被遮挡。每个试次中,图片的数 量会有所不同,以便观察不同记忆负荷下的表现差异。在回忆阶段,被试者需 要尽量回忆并描述他们在记忆阶段中看到的图片。 首先,我们观察到被试者在记忆阶段的表现。随着图片数量的增加,被试者的 表现逐渐变差。当图片数量较少时,被试者能够准确地回忆大部分图片的细节,甚至能够描述图片的颜色、位置和形状等特征。然而,当图片数量增加到一定 程度时,被试者开始出现记忆混淆和遗漏的情况。他们可能会将不同试次中的 图片混淆,或者忘记一些图片的细节。 其次,我们观察到被试者在回忆阶段的表现。无论记忆负荷的大小,被试者往 往能够回忆出一部分图片的主要特征,如物体的形状、大致颜色等。然而,随 着记忆负荷的增加,被试者的回忆准确性明显下降。他们可能会忘记一些图片 的细节,或者混淆不同图片之间的特征。有时,被试者会出现错误的回忆,即 他们会描述一些并不存在的图片。 进一步分析实验结果,我们发现记忆负荷对瞬时记忆的持续时间和容量有着显 著影响。较少数量的图片可以在被试者的瞬时记忆中保持较长时间,并且能容

纳更多的细节信息。然而,随着记忆负荷的增加,瞬时记忆的持续时间减少,容量也受到限制。这说明瞬时记忆的能力是有限的,超过一定负荷后,记忆的准确性和完整性会受到影响。 除了记忆负荷,我们还发现其他因素也会影响瞬时记忆的表现。例如,被试者的年龄和认知能力可能会对记忆能力产生影响。年龄较大的被试者往往表现出较差的瞬时记忆能力,而那些具有较高认知能力的被试者则表现出更好的记忆能力。这表明瞬时记忆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受到多种因素的综合影响。 总结而言,我们的实验结果揭示了瞬时记忆的特点和机制。瞬时记忆能力随着记忆负荷的增加而下降,同时受到记忆持续时间和容量的限制。此外,年龄和认知能力也对瞬时记忆产生影响。这些发现对于我们理解人类记忆的本质和提高记忆能力具有重要意义。未来,我们可以进一步研究瞬时记忆的神经机制,并探索如何通过训练和干预来改善记忆能力。

瞬时记忆基本原理

瞬时记忆基本原理 瞬时记忆基本原理瞬时记忆,又称感觉登记或感觉记忆,是认知心理学用来说明人的感觉作用和记忆形成的术语。刺激物体的信息接触到人的感觉器官,使得到暂时的存贮,这种存贮形式便叫做感觉登记。感觉登记有不同的类型,如视觉登记、听觉登记等。凡接触到感觉器官的信息,都成了登记的内容。一个刺激的出现,从反射弧理论上来说总会作用到一个感受器上,它先刺激到器官形成感觉,这是记忆的第一步,感觉登记! 感觉登记就像公司招聘收到的简历一样,它起的作用就是是否抓取这个简历进入下一个流程,他受刺激物的外在特征、自己的知识经验、器官的阈限等的影响! 瞬时记忆限度的容量很大,最大能达到0.25秒20个bit,那么是几个字呢?请看下面的计算:每8个bit是一个字节——20个bit就是2.5个字节——2个字节就是一个汉字——20个bit 就是1.25汉字——0.25秒就能记住1.25汉字——1秒就是5个汉字!结论就是瞬时记忆1s最多能记住5个汉字,我们即使是我们的常用汉字1s也不一定能说出5个,容量大显而易见!当然如果简历筛选过一遍后,我们会马上把内容忘了进入下一份简历的内容因此瞬时记忆的保存时间很短! 瞬时记忆限度的容量很大,最大能达到0.25秒20个bit,那么是几个字呢?请看下面的计算:每8个bit是一个字节——20

个bit就是2.5个字节——2个字节就是一个汉字——20个bit 就是1.25汉字——0.25秒就能记住1.25汉字——1秒就是5个汉字!结论就是瞬时记忆1s最多能记住5个汉字,我们即使是我们的常用汉字1s也不一定能说出5个,容量大显而易见!当然如果简历筛选过一遍后,我们会马上把内容忘了进入下一份简历的内容因此瞬时记忆的保存时间很短! 短时记忆基本原理当我们接受到的刺激想要再更进一步时,我们就要把简单的听觉、视觉刺激编码成电信号或化学信号,好方便在我们的大脑中进行传输!那么这个就是记忆的第二歩——工作记忆或者短时记忆!短时记忆处于瞬时记忆与长时记忆之间,它是它们的桥梁! 它就像是在看简历的hr,对已经面试帅选过的员工进行入职培训进入试用期!它每次能接受的培训的人员是有限,因此短时记忆的容量也是有限的是7±2个组块!组块为何物,一个组块可能是一个字,也可能是2个字,它根据你知识经验的不同而变化!唐诗是在学习中我们最好记忆的知识点也是记忆得最牢固的部分,唐诗有绝句(4个字),5言7言律诗,你背背10个字的小学散文来听听,还记得吗?大家大部分都忘记了!唐诗在我们听着老师念的时候突然就觉得自己会背了,但等一会你就会发现,怎么又不会了,因为短时记忆的时间就只有1min。 瞬时记忆的基本特点(1)瞬时记忆是外界刺激以感觉后象的形式在感觉通道内的登记,因此具有鲜明的形象性。 (2)斯波林用部分报告法的实验证明,瞬时记忆的容量很大,但保留的时间很短。一般认为,瞬时记忆的容量为9---20比特;

瞬时记忆的实验报告

瞬时记忆的实验报告 篇一:部分报告法-瞬时记忆实验报告 部分报告法-瞬时记忆 姓名:张辛班级:10心理1班学号100305054043摘要:本实验通过两个实验部分报告法和延迟部分报告法得到的结果,来比较瞬时记忆的差异。进进而验证短时记忆之前还有瞬时记忆,并测量瞬时记忆。关键词:实验心理学全部报告法部分报告法瞬时记忆 引言:在Sperling的实验中,他比较了部分报告法和全部报告法,结果表明全部报告法一般只能记住4-5个,而部分报告法则可多达8-9个。 Sperling还做了延迟部分报告法实验,即在呈现识记材料之后过一段时间再让被试部分报告。结果发现,当延迟0.5s时,部分报告法所得结果与全部报告法接近;当延迟1s时,两者就没有什么差别了。 实验方法: 1、被试:内蒙古民族大学10级心理学1班同学 2、材料:计算机及Psykey心理学实验软件 3、实验步骤:屏幕上出现三行英文字母,每行4个(12个字母之间没

有重复),呈现时间为75ms。实验为组间设计。 全部报告法: 字母呈现完后,屏幕提示进行回忆。请被试把所记得的内容尽可能多地回忆出来,输入到屏幕上输入框中,然后按“确定”键开始下一次。部分报告法: 字母呈现完之后,在屏幕左边会出现一个箭头,指向第一行、第二行或第三行的位置,即表示要被试回忆第一行、第二行或第三行(箭头的颜色分别是红、黄、绿)。让被试立即将回忆的结果输入到输入框中,然后按“确定”键开始下一次。 延迟部分报告法: 字母呈现完之后,屏幕提示延迟,2秒之后出现箭头。让被试回忆箭头所指的那一行的项目,将回忆的结果输入到输入框中,然后按“确定”键开始下一次。 一共做30次,在第15次后有一段时间的休息。 实验结果: 部分报告法延迟部分报告法结果分数:总量:6.40结果分数:总量:4.20 上:2.40 上:2.30 中:3.10 中:1.40 下:0.90 下:0.5 备注备注

瞬时记忆实验报告

实验五瞬时记忆 1、实验简介: 全部报告法是在被试识记完项目后,让其尽量多的再现全部项目,以此确定被试的保存量。但此法不能用来测量极为短暂的记忆(ms级),部分报告法再现时,只要求被试再现指定的一部分项目,再根据这一部分的结果估算保存的总量。 在Spering的试验中,他比较了部分报告法和全部报告法,结果表明全部报告法一般只能记住4—5个,而部分报告法则可多达8—9个。 Spering还做了延迟部分报告法实验,即在呈现识记材料后过一段时间再让被试部分报告。结果发现,当延迟0.5s时,部分报告法所得结果与全部报告法接近;当延迟1s时,两者就没有什么差别了。 2、实验目的: 证实瞬时记忆的现象及其性质。学习部分报告法。 3、实验程序 3.1 被试:本科生一名,女性,20岁,视力正常。 3.2 实验材料:386计算机一台 3.3 实验设计: 本实验的呈现材料是由12个互不重复的英文字母组成的图片,分3行排列,每行4个,呈现时间是50ms,延迟部分报告在刺激呈现完毕后有1s的延迟。 自变量一为再现方式,有三个水平,分别是全部报告法、部分报告法和延迟部分报告法。自变量二为行数,有三个水平,分别是上、中、下行。 因变量是被试正确报告的字母数。 需要控制的变量有:1)部分报告法和延迟部分报告法中,三行出现的几率是相等的;2)呈现的字母的大小、显示屏的亮度、对比度等条件均控制不变。 3.4 实验程序: 1、被试准备好记录用的纸和笔; 2、被试阅读指导语后开始实验,计算机屏幕上呈现图片。 3、先做全部报告法,刺激呈现完后,被试把所记得的内容尽可能多地回忆出来,不必按顺序,先将记得的字母写在纸上,再输到输入框中。 4、部分报告法是在刺激呈现后,屏幕即出现一个空白方框,框左边有一个指向某一行的箭头(箭头颜色分为绿、红、蓝),被试回忆箭头所指的那一行的字母,先将记得的字母写在纸上,再输到输入框中。 5、延迟部分报告法是在刺激呈现完后,屏幕延迟1s后出现箭头,被试回忆箭头所指行的项目,先将记得的字母写在纸上,再输到输入框中。

华东师大实验心理学高分实验报告瞬时记忆容量

华东师大实验心理学高分实验报告瞬时记忆容量不同报告法瞬时记忆容量的差异分析摘要本实验以14名华东师范大学心理学系大二本科生为被试,采用完全报告法、部分报告法和延迟部分报告法测量瞬时记忆容量,分析三种方法得到的瞬时记忆容量的差异及其原因。本实验结果显示:(1)三种报告法的保存量均无显著性别差异。(2)延时部分报告法中,延时时间越长,被试的瞬时记忆保存量越小;(3)三种报告方法得到的瞬时记忆保存量无显著差异;(4)视觉或听觉的提示方式对保存量的影响无显著差异。 关键词完全报告法部分报告法延迟部分报告法瞬时记忆容量 1 引言 记忆是人类高级心理功能。1968年,阿特金森和西夫林提出了记忆的多存储模型,该模型把记忆看做一个系统,按照信息在系统内存储的时间可以划分为三个不同的子系统:感觉记忆,短时记忆和长时记忆。其中,感觉记忆(sensory memory)又称为瞬时记忆,是指感觉刺激停止之后所保持的瞬间映像。感觉记忆的容量几乎容纳了所有进入感觉器官的信息,但是保持时间只有0.5-3秒。相对短时记忆而言,感觉登记保持的信息量较大,但它们都处于相对地未经加工的原始状态。其重要作用在于把环境刺激保持一定时间,以便进行更精细加工。 研究瞬时记忆的方法主要有再现法和再认法。在做记忆实验时,要求被试在识记材料以后凭记忆说出或写出他识记过的全部资料,再根据他回忆对的数量确定他的保存量,这种检查记忆效果的方法叫做再现法。再现法是早期瞬时记忆研究的主要方法。根据再现的方法不同又分为全部报告法和部分报告法。全部报告法要求被试在识记完材料后尽量将识记的全部项目再现出来。但此方法不能用于研究刺激呈现在几十毫秒的情况。而部分报告法的特点是要求被试在识记完材料后,将指定的

短时记忆信息提取-实验报告.word

师学院教师教育学院课程作业、课程论文簿2013 — 2014 学年第 2 学期

2.2 工具 惠普台式系列微机 2.3 实验材料与程序 (1)被试登录心理学实验软件,被试输入存放数据的文件名、被试、性别和年龄等信息,输入完毕后,按“确定”按钮,开始实验。 (2)阅读指导语:本实验为短时记忆实验。屏幕先呈现一个或几个数字(0-9)并记住,然后计算机将呈现一个字符,这时要求你判断这个数字(0-9)之前看过。看过点击按Q键;没有看过的,就用右手按P键。注意:在保证判断正确的前提下,再进行按键反应,要求判断即快又准为好。(3)明白上述指导语后,单击空白键开始实验。 (4)更换被试,继续实验。 3结果与分析 3.1计算全班被试在六种字母个数下的平均有靶和无靶的正确反应时 表1:全班被试的平均正确反应时描述表(单位:毫秒) 记忆集大小 1 2 3 4 5 6 有靶平均反应时713 709 708 745 777 764 无靶平均反应时1085 1131 763 769 746 854 3.2根据表1中的数据,以记忆集大小为横轴,再认的反应平均反应时为纵轴作图 根据图表可得知:被试的有靶平均反应时随着记忆集的增加而略微增加;在相对应的记忆集下,

被试无靶正确平均反应时基本要长于有靶正确平均反应时 3.3 以记忆集大小为X轴,以平均反应时为Y轴作图 由图可知,在“否”的反应条件下得反应时长于“是”条件的反应时,在是反应下,反应时随记忆集的增大而增加,但在否反应下,两者之间又没有线性关系。 3.4 以不同自变量之间的差异性检验结果 对反应类型与记忆集两个自变量进行多因素方差分析,结果见表 表2 记忆集与反应类型两个自变量的差异性检验结果 主效应反应类型(F=5.241,p=.023<0.05)差异显著,表明在是反应和否反应下反应时不同,说明了短时记忆信息提取方式不是平行扫描;记忆集主效应(F=6.285,p=0.000<0.05)显著,表明在不同记忆集水平下反应时不同是系列扫描,反应类型和记忆集交互作用(p=0.001<0.05)显著 通过以上分析,说明本实验只体现了系列扫描趋势,但不能证明Sternberg的研究结果——完全系列扫描。 4 讨论 4.1 实验证明有系列搜索 变异源df F P 记忆集 5 6.285 0 反应类型 1 5.241 0.023 记忆*反应类型11 3.628 0.001

瞬时记忆实验报告

. 实验五瞬时记忆 1、实验简介: 全部报告法是在被试识记完项目后,让其尽量多的再现全部项目,以此确定被试的保存量。但此法不能用来测量极为短暂的记忆(ms级),部分报告法再现时,只要求被试再现指定的一部分项目,再根据这一部分的结果估算保存的总量。 在Spering的试验中,他比较了部分报告法和全部报告法,结果表明全部报告法一般只能记住4—5个,而部分报告法则可多达8—9个。 Spering还做了延迟部分报告法实验,即在呈现识记材料后过一段时间再让被试部分报告。结果发现,当延迟0.5s时,部分报告法所得结果与全部报告法接近;当延迟1s时,两者就没有什么差别了。 2、实验目的: 证实瞬时记忆的现象及其性质。学习部分报告法。 3、实验程序 3.1 被试:本科生一名,女性,20岁,视力正常。 3.2 实验材料:386计算机一台 3.3 实验设计: 本实验的呈现材料是由12个互不重复的英文字母组成的图片,分3行排列,每行4个,呈现时间是50ms,延迟部分报告在刺激呈现完毕后有1s的延迟。 自变量一为再现方式,有三个水平,分别是全部报告法、部分报告法和延迟部分报告法。自变量二为行数,有三个水平,分别是上、中、下行。 因变量是被试正确报告的字母数。

需要控制的变量有:1)部分报告法和延迟部分报告法中,三行出现的几率是相等的;2)呈现的字母的大小、显示屏的亮度、对比度等条件均控制不变。 3.4 实验程序: 1、被试准备好记录用的纸和笔; 2、被试阅读指导语后开始实验,计算机屏幕上呈现图片。 3、先做全部报告法,刺激呈现完后,被试把所记得的内容尽可能多地回忆出来,不必按顺序,先将记得的字母写在纸上,再输到输入框中。 4、部分报告法是在刺激呈现后,屏幕即出现一个空白方框,框左边有一个指向某一行的箭头(箭头颜色分为绿、红、蓝),被试回忆箭头所指的那一行的字母,先将记得的字母写在纸上,再输到输入框中。 5、延迟部分报告法是在刺激呈现完后,屏幕延迟1s后出现箭头,被试回忆箭头所指行的项目,先将记得的字母写在纸上,再输到输入框中。 4、实验结果 对被试的实验结果进行整理计算,得出三种报告条件下被试的保存量和不同行数被试的保存量,如表1、图1和表2、图2所示。 表1. 上中下三行的保存量百分数 上中下M 保存量百分数47.00%36.00%29.50%37.50%

部分报告法-瞬时记忆实验报告

部分报告法-瞬时记忆实验报告 一、研究背景 瞬时记忆是指人脑对刚刚接收到的信息进行处理和存储的过程。人们处于日常生活中不断接受各种不同的信息,有些信息比较重要,需要长期存储和记忆,而有些信息则只是短暂性的,只需要在瞬间进行处理和临时记忆即可。因此,瞬时记忆是人类生存和社交活动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因此,这一领域的研究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 二、实验目的 本次实验的目的是通过实验方法来探究和观察人类在瞬间记忆的情况,并总结分析实验结果,以期提高对瞬间记忆的认识和理解。 三、实验方法 3.1 实验对象 本次实验的对象是20名年龄在20-30岁之间、身体健康、无心理疾病的普通学生。 本次实验所需的材料包括纸笔、数字图片(共10组图片,每组图片各包括9个不同的数字)。 (1)实验前,向实验对象简单介绍本次实验的目的和流程,并让实验对象签署知情同意书。 (2)每名实验对象在不受干扰的情况下,观察10组数字图片,每组图片呈现3秒钟,然后消失。 (3)实验对象需要在规定的时间内(3分钟)记住每组图片呈现的数字顺序,时间到了之后,在回顾所见图片的同时写下记忆中呈现的数字顺序(从左到右,从上到下)。每组图片的记忆时间间隔为30秒。 (4)实验结果的收集和数据处理:对实验对象的答案进行记录和统计,计算其正确率和答题时间,对数据进行总结和分析。 四、实验结果与分析 本次实验共20名实验对象,其中有18名实验对象记住了全部10组数字图片,2名实验对象忘记了其中的2组图片。平均答题时间为2.5分钟,正确率为90%。 4.2 实验分析

通过本次实验的结果,可以看出,大多数实验对象在短暂时间内可以准确地记住图片呈现的数字顺序,并且记忆时间间隔在30秒内的情况下,实验对象的正确率和答题时间没有明显降低。这说明人类具有较强的瞬时记忆能力,并且可以在很短的时间内对接收到的信息进行有效的处理和储存。 五、结论 通过对实验结果的分析,我们可以得出结论,人类具有较强的瞬时记忆能力,可以在短暂时间内对接收的信息进行有效的处理和储存。在实际生活中,我们可以通过锻炼和训练来提高自己的瞬时记忆能力,令自己更好地适应社交和生活环境的需要。

不同材料短时记忆保持量的实验报告

不同材料短时记忆保持量的实验报告 摘要:本实验对本班同学对不同材料的短时记忆保持量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 1. 材料的不同对被试的短时记忆保持量有显著影响。 2. 短时记忆保持量没有显著的性别差异。 关键词:短时记忆、材料、字母、数字 1 问题提出 1. 1 文献综述 短时记忆是瞬时记忆向长时记忆过渡的中间阶段,一般保持时间为 5 秒~2 分钟。20 世纪50年代Peterson 等人以无意义音节为材料对短时记忆的容量进行了研究。为了避免在刺激呈现与回忆中间的时间间隔内被是复习学过的实验材料,通常在呈现和会议之间加入数学计算题或其他的干预任务。结果发现,中间延迟的时间越长,被时会议的刺激数目就越少。从Peterson 等人的实验可以证明,短时记忆的内容只有经过不断学习才能够被保存下来,并转入长时记忆中去。 短时记忆的编码方式可以分为听觉编码和视觉编码。康拉德(Conrad, 1964) 在回忆辅音字母的研究中,证实听觉编码是短时记忆的一种主要编码方式。 Posner (1969)通过实验推断,在短时记忆的最初阶段存在视觉形式的编码,之后才逐渐向听觉形式过渡。 短时记忆的信息提取是将短时记忆中的项目回忆出来,或者当该项目在再度呈现时能够正确再认。Sternberg 最早对这个问题进行了研究,即著名的短时记忆信息提取实验。这个实验主要验证关于短时记忆信息加工模式的问题,既要验证短时记忆信息提取是系列扫描的,还是平行扫描的。虽然得出的结论还有一定的争论,但它的意义是开创性的,推动了短时记忆信息加工模式的研究。 Sternberg 根据这个实验发展出了一个新的反应时实验法——相加因素法,假设是:如果两个因素是互相制约的,则它们属于同一阶段;如果两个因素的效应分别独立,则他们

短时记忆实验报告

短时记忆容量实验报告 摘要:miller(1956)通过研究发现,短时记忆的容量大小为7±2个单位。本研究旨在通过记忆广度法测定短时记忆的容量。用短时记忆瞬时记忆模式,记录被试作业的正确个数,以验证短时记忆的容量。关键词:短时记忆容量记忆广度组块 一、前言 短时记忆( short term memory, stm) 在两种记忆说或多存贮说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 它被看作信息通往长时记忆的一个中间环节或过渡阶段。与长时记忆相比, 无论是在记忆容量、信息编码等方面, 还是在信息提取或遗忘等方面, 短时记忆都有其独特的一面。 miller通过总结大量的对线性刺激的绝对判断、速知、以及即时回忆广度的实验研究,发现被试的感觉通道容量或者回忆项目的数量,也就是记忆的容量在一个很小范围内波动,大概是7±2。但这个结论大多是在成人记忆语言文字材料的情况下得到的,未免过于笼统。而对语言文字材料以外的其它类型材料的研究还不多见。本实验正是记忆材料方面出发,对短时记忆容量的材料特点进行探索。 二、方法 (一)被试 实验课随机分组,本组的5人、以及旁边组的5人,共10人。男生4人,女生6人。 (二)仪器 jgw-b心理实验台速视器单元,背景卡片1张,记录用纸两套; (三)材料 写有3—13位数字的卡片三组,每组11张,共33张; 写有3—13位英文字母的卡片三组,每组11张,共33张。 (四)程序 1、主试接通速视器电源,将开关选择“on”,调节a、b视场,使两个视场明度基本一致。“工作方式”a选择“定时”,b选择“定时”、选a—b顺序方式。“定时选择”a为1秒,b 为5秒。然后b视场输入背景卡片1张。 2、被试坐在速视器观察窗前,面部紧贴观察窗,指导语:“我将呈现一组数字,要求你努力记住,当刺激消失后,立即将它默写下来。”主试在a视场逐个呈现3位数字卡片,每个卡片呈现1秒钟。要求被试在每个卡片呈现后5秒钟将刚看到的3个数字全部默写出来。 3、用上述方法将4位、5位、6位??数字依次进行实验,直至数字序列连续三次不能通过为止。 4、用上述程序测定英文字母的短时记忆广度。 三、结果 实验数据: 两个独立样本t检验: 单因素t检验: 四、讨论 1、短时记忆的容量并不完全是处于7?2个单位中,有部分被试的数据是超出这个范围的,被试存在个体差异。 2、材料不同时短时记忆容量的大小不同:对数字材料的短时记忆容量显著大于英文字母材料的短时记忆容量;信息量小的材料的短时记忆容量明显地大于信息量大的材料的短时记忆。 3、男生的短时记忆容量大于女生的短时记忆容量。 本研究的验证了短时记忆容量的理论,大部分数据符合短时记忆的理论。 但是,本研究中任存在许多的不足:

短时记忆再认实验报告

心理实验报告 实验名称:短时记忆再认实验 摘要:短时记忆是指保持十几秒至一分钟左右的记忆,一般把它看作是处于感觉记忆和长时记忆之间的一个记忆阶段。本次实验的目的学会记忆实验的再认方法,比较三种材料(具体图片、抽象图片、词)的短时记忆效果和思考该实验在广告效果研究的运用及意义。各个被试根据实验的指导语利用新旧两套图片再认是否看过,根据实验所得数据计算出各个被试的再认正确率。记忆是一个较为复杂的认识系统,再认被认为是评价记忆巩固水平的重要指标,此次实验结果根据不同被试对不同材料的反应,比较三种材料的不同效果,分析说明其差异的原因,并且分析被试的短时记忆能力。然后用本实验结果分析不同呈现方式的平面广告的短时记忆效果。 关键词:短时记忆记忆再认记忆差异 一、前言 短时记忆是瞬时记忆向长时记忆过渡的中间阶段,一般信息保持的时间为 5s~2min。20世纪50年代Perterson等人用无意义音节为材料对短时记忆的容量进行了研究。为了避免在刺激呈现与回忆中间的时间间隔内被试复习学过的实验材料,通常在呈现和回忆之间加入数学计算题或其他的干扰任务。结果发现,中间延迟的时间越长,被试回忆的刺激数目就越少。从Perterson等人的实验可以证明,短时记忆的内容只有经过不断学习才能够被保存下来,并转入长时记忆。 短时记忆的信息提取是将短时记忆中的项目回忆出来,或者当该项目再度呈现时能够正确再认。Sternberg最早对这个问题进行了研究,即著名的短时记忆信息提取实验。这个实验主要要验证关于短时记忆信息加工模式的问题,即短时记忆信息提取是系列扫描的,还是并行扫描的。虽然得出的结论还有一定的争论,但它的意义是开创性的,推动了短时记忆信息加工模式的研究。Sternberg根据这个实验发展出了一个新的反应时间实验法——加因素法。其假设是:如果两个因素是相互制约的,则它们是作用于信息加工的同一阶段;如果两个因素的效应是独立可加的,则它们是作用于信息加工的不同阶段。 米勒(https://www.360docs.net/doc/8a19167165.html,ler)等人的研究发现,人的短时记忆的容量是十分有限的。一般短时记忆的容量为7±2个组块(chunking)。组块的单位可以是字母、数字、

记忆广度测试实验报告

记忆广度实验报告 摘要记忆分为瞬时记忆、短时记忆、长时记忆。短时记忆的容量成为记忆广度,是指在单位时间内能够记忆的材料的数量,这个数量是有一定限度的。本实验研究的是测试短时记忆广度。实验结果: 不同位数的刺激之间的记忆广度有显著性差异,随着位数的增加,记忆广度开始下降。 关键词记忆广度短时记忆数字 一、引言 记忆广度指的是按固定顺序逐一地呈现一系列刺激以后刚刚能够立刻正确再现的刺激系列的长度。其呈现的各刺激之间的时间间隔必须相等。再现的结果必须符合用来呈现的顺序才算正确。记忆广度是测定短时记忆能力的一种简单易行的方法。 人的记忆分为瞬时记忆、短时记忆、长时记忆。短时记忆有以下性质:第一,短时记忆保持的时间很短,约在15秒钟内会遗忘。心理学家对人的短时记忆保持时间做过实验。当人被传入一个信息后立即对其进行检查,其回忆是准确无误的。随着保持时间的处长,回忆成绩就急速下降。当延长到15秒钟时,信息的再现率约为10%。但是超过15秒钟以后,再现率便不再下降,一直维持在10%的接近值上。第二,短时记忆的容量约为7±2个信息组块。心理学家的实验结果表明,人的短时记忆的容量是以一种非常奇妙的形式被固定好了的,即无论哪一种形式的信息几乎都只能保持7个左右的项目即组块。如“5”,“577”,“华东师范大学”这些数字、数字的集合和词都可以作为一个信息组块,甚至一个谚语也可以作为一个组块,如“勤能补拙”。这个发现的意义是,如果把低层次信息组块适当地再编排为数量较少的高层次信息组块,则将使短时记忆的容量大幅度地增加。 短时记忆的容量成为记忆广度(memory span)是指在单位时间内按一定顺序逐一呈现一系列刺激之后,被试能够按刺激呈现顺序正确再现刺激系列的内容,一般是呈现后,要求立刻再现,被试所能记住的材料数量是有个限量的。记忆广度的研究最早是由贾克布斯(Jackobs,1887)根据艾宾浩斯发明的系列回忆加以改动后创造的。

瞬时记忆的实验报告

瞬时记忆的实验报告 瞬时记忆的实验报告 瞬时记忆是人类大脑中的一个重要认知功能,它负责短暂存储和处理信息,使 我们能够在短时间内记住并处理大量的信息。为了深入了解瞬时记忆的工作原 理和特点,我们进行了一项实验。 实验的参与者为20名健康成年人,他们被要求完成一系列的记忆任务。在实验开始前,我们对参与者进行了一些基本的背景调查,并确保他们没有任何与记 忆相关的疾病或药物使用。 实验分为两个阶段。在第一个阶段中,参与者被要求观看一系列数字的闪烁屏幕,并在每次闪烁后尽可能多地记住这些数字。每个数字的闪烁时间为1秒, 而闪烁的间隔时间为0.5秒。实验进行了10轮,每轮包含10个数字。我们记 录了参与者在每轮结束后正确记住的数字数量。 结果显示,在第一个阶段中,参与者的记忆能力有一定的限制。平均而言,参 与者每轮只能正确记住大约5个数字。此外,我们还发现,随着实验的进行, 参与者的记忆能力有所提高,但提高的速度逐渐减缓。 在第二个阶段中,我们对参与者进行了一个更加复杂的记忆任务。参与者被要 求观看一系列不同颜色和形状的图像,并在每个图像消失后尽可能多地记住这 些信息。与第一个阶段不同的是,这些图像的呈现时间和间隔时间都有所变化,以增加任务的难度。 与第一个阶段相比,参与者在第二个阶段中的记忆表现有所下降。平均而言, 参与者只能正确记住2到3个图像。这表明,随着任务的复杂度的增加,瞬时 记忆的负荷也随之增加,导致记忆能力的下降。

为了进一步了解瞬时记忆的特点,我们对实验过程中参与者的大脑活动进行了 记录和分析。通过脑电图(EEG)技术,我们发现在数字和图像呈现时,参与 者的大脑出现了特定的电活动模式。这些模式与瞬时记忆的工作机制密切相关,表明大脑在瞬时记忆任务中起到了关键的作用。 综上所述,我们的实验结果表明瞬时记忆在人类认知中具有重要的地位。通过 观察参与者在不同记忆任务中的表现和脑电图记录,我们深入了解了瞬时记忆 的特点和工作原理。这对于进一步研究和应用瞬时记忆在学习、工作和日常生 活中的作用具有重要意义。

艾宾斯浩记忆法

信息输入大脑后,遗忘也就随之开始了;遗忘率随时间的流逝而先快后慢,特别是在刚刚识记的短时间里,遗忘最快,这就是着名的艾宾浩斯遗忘曲线;遵循艾宾浩斯遗忘曲线所揭示的记忆规律,对所学知识及时进行复习,这种记忆方法即为艾宾浩斯记忆法;对所学知识和记忆效果及时进行复习和自测是艾宾浩斯记忆法的主要方式; 一、艾宾浩斯遗忘曲线实验 艾宾浩斯HermannEbbinghaus,1850-1909是德国的一位着名心理学家,他在1885年发表了他的实验报告后:人们接触到的信息在经过人的学习后,便成为了人的短时的记忆,但是如果不经过及时的复习,这些记住过的东西就会遗忘;艾宾浩斯曾经做了一个非常着名的实验——他选用了一些没有意义的音节,毫无规律的的字母组合,如 asww,cfhhj,ijikmb,rfyjbc等等;他通过自我测试,得到了一些数据,如下图: 然后,艾宾浩斯又根据了这些点描绘出了一条曲线这就是非常有名的揭示遗忘规律的曲线:艾宾浩斯遗忘曲线,图中竖轴表示学习中记住的知识数量,横轴表示时间天数,曲线表示记忆量变化的规律;不使用任何工具的记忆效果图如下图:这条曲线告诉人们在学习中的遗忘是有规律的,遗忘的进程很快,并且先快后慢;观察曲线,你会发现,学得的知识在一天后,如不抓紧复习,就只剩下原来的25%;有人做过一个实验,两组学生学习一段课文,甲组在学习后不复习,一天后记忆率36%,一周后只剩13%;乙组按艾宾浩斯记忆规律复习,一天后保持记忆率98%,一周后保持86%,乙组的记忆率明显高于甲组;使用艾宾浩斯遗忘曲线复习计划表后的效果图如下图: 二、艾宾浩斯记忆法的益处 艾宾浩斯记忆法对于任何学习材料的记忆都是行之有效的,可以极大地提高记忆效率,收到事半功倍的记忆效果记忆并不是最后目的,它只是一种手段,记忆的目的是储备认识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要想巩固所学知识,必须及时复习;欲知记忆效果,应该经常进行自我测验,自测也是一种很好复习的复习,都是对艾宾浩斯记忆法记忆法的具体应用; 三、学习与记忆的三种记忆模式 现代心理学家在研究人类的学习与记忆时,根据信息在头脑中停留时间的长短,把记忆区分为三个系统: 1.瞬时记忆也叫感觉记忆 进入到感觉器官的各种刺激停止后,会在一个极短的时间内保存下来,这种保留瞬间的记忆就叫瞬时记忆,也叫感觉记忆,瞬时记忆保存时间最长不超过4秒钟; 2.短时记忆也叫工作记忆 短时记忆的信息是瞬时记忆的信息受到注意而储存在脑中的,所以短时记忆的保持时间比瞬时记忆稍长,但最多不超过1分钟;例如,打电话时,查到电话号码,立即就能根据记忆去拨号码,但打完电话,就不记得号码了,这就属于短时记忆; 3.长时记忆 长时记忆是指一分钟以上、直到许多年甚至终身的记忆;长时记忆的容量是无限的,任何信息只要得到足够的复习,均可保持在长时记忆中;最近研究表明,长时记忆的信息是经过多种复杂的编码后以一定的组织状态被储存起来的; 瞬时记忆、短时记忆和长时记忆的保持时间 瞬时记忆、短时记忆和长时记忆的之间的转换 四、艾宾浩斯记忆法的运用 1.强化瞬时记忆:动脑学习 2.强化短时记忆:反复练习 3.强化长期记忆:进一步确认记忆效果 4.科学复习达到终身记忆:多时间点复习

瞬时记忆保存的时间

瞬时记忆保存的时间 客观刺激停止作用后,感觉信息在一个极短的时间内保存下来,这种记忆叫感觉记忆或瞬时记忆,它是记忆系统的开始阶段。瞬时记忆的贮存时间大约为0.25~2秒。 (二)短时记忆 短时记忆是感觉记忆和长时记忆的中间阶段,保持时间大约为2.5秒到20秒。它一般包括两个成分:直接记忆;工作记忆。 (三)长时记忆 长时记忆是指信息经过充分的和有一定深度的加工后,在头脑中长时间保留下来。这是一种永久性贮存。它的保存时间长,从1分钟以上到许多年甚至终身,容量没有限度。 第一个记忆周期是5分钟 第二个记忆周期是30分钟 第三个记忆周期是12个小时 这三个记忆周期属于短期记忆的范畴,非常重要。 下面是几个比较重要的周期。 第四个记忆周期是1天

第五个记忆周期是2天 第六个记忆周期是4天 第七个记忆周期是7天 第八个记忆周期是15天 比较科学的是德国著名记忆心理学家艾宾浩斯的遗忘曲线,他发现,熟记之后仅过一个小时,就忘记了56%,两天后又忘记了16%,此后遗忘的速度就大幅度放慢,6天后虽然还有遗忘,但仅继续遗忘3%。可见第一次复习应该及时,新学习的内容最好在12小时之内复习一下,抓住记忆还比较清楚、脑子中记忆的信息量还多的时候进行强化。第二次复习时间间隔可以稍长,比如两天。再往后,间隔可以更长,比如依次为一周、半月、一月、半年、一年、几年。复习所用的时间也会依次缩短,甚至只要用眼或耳过一遍就行。这样先重后轻、先密后疏地安排复习,效果极佳。 如此说来,巧用记忆周期,根据遗忘规律及时地进行复习,可以让瞬时记忆变为长时记忆,你也可以过目不忘呢。 拓展:艾宾浩斯记忆曲线 德国有一位著名的心理学家名叫艾宾浩斯(Hermann Ebbinghaus,1850-1909),他在1885年发表了他的实验报告后,记忆研究就成了心理学中被研究最多的领域之一,而艾宾浩斯正是发现记忆遗忘规律的第一人。 根据我们所知道的,记忆的保持在时间上是不同的,有短时的记忆和长时的记忆两种。

不同报告方法的瞬时记忆容量实验报告

不同报告方法的瞬时记忆容量实验报告:报告瞬时容量记忆实验瞬时记忆容量是多少 瞬时记忆的概念短时记忆的容量 篇一:yj 不同报告法的瞬时记忆容量实验报告 不同报告方法的瞬时记忆容量 摘要:本实验选用26名同学为被试,采用单因素实验设计方法,进行了瞬时记忆保存量测量。实验采用sperling的研究范式,即分别使用全部报告法、部分报告法、延迟部分报告法进行测量。结果发现:被试在全部报告法中保持的信息要比部分报告法和延时部分报告法多;不同报告方法对瞬时记忆容量的影响有显著性差异。 关键词:瞬时记忆全部报告法部分报告法延迟报告法 1 前言 瞬时记忆又叫感觉记忆,是指感觉刺激停止之后所保持的瞬间映像。它的作用时间极其短暂,似乎只有瞬间的储存。研究者认为,瞬时记忆最突出的特点在于,它的容量几乎容纳了所有进入感觉器官的信息,但是保持时间只有0.5~3秒。这一特征是由斯珀林(Sperling,1960)的部分报告法实验揭示出来的。此前的研究传统,通常要求被试在短暂刺激呈现后,尽可能多的报告出先前呈现过的刺激。这类报告成为全部报告法,它认为人的瞬间记忆容量仅为4~5个项目。而斯珀林认为这个数值大大低估了,因 为或许有许多信息在被试尚未来得及报告以前便从瞬间记忆中消退了。为此,斯珀林变更传统研究程序,设计了部分报告法实。 斯珀灵的研究将全部刺激项目排成3×4的矩阵,刺激以50毫秒的时程呈现,要求被试在识记完材料后,将指定的部分项目再现出来,再根据这一部分的结果估

算出保存的总量。这一研究结果表明,瞬时记忆容量达到平均9.1个项。它避免了由于呈现时间短暂、回忆材料过多及其它干扰和遗忘因素对瞬时记忆保持量的影响。这一研究结果表明,瞬时记忆容量达到平均9.1个项。 另外斯珀林还做了延迟部分报告法实验。结果发现,延迟时间逐渐增加时回忆成绩逐渐下降。当超过0.5秒时,部分报告法与全部报告法的回忆成绩基本相同,而当延迟超过1秒时两种报告法就没有什么差别了。 本实验的目的是验证斯珀林的实验结果,即全部报告法、部分报告法和延迟时间条件下瞬时记忆容量是否存在差异,并学习和掌握瞬时记忆的研究方法。 2 研究方法 2.1 被试 山西师范大学教师教育学院心理系1102班26名同学(4名男生,22名女生),平均年龄21岁,标准差为2.5,视力或矫正视力正常。 2.2 仪器与材料 仪器:PsyTech-EP2009型心理实验台。 材料:大写的英文字母,字母间无关联,每张3行,每行 4个字母,即3×4的矩阵材料共20张。 2.3 实验程序 2.3.1 打开“不同报告方法的瞬时记忆容量”实验,设置参数,预备时间1s,各报告法的刺激呈现为50ms,延迟报告法中的延迟时间为1000ms。 2.3.2 全部报告法中,实验开始后,屏幕中央将呈现3行大写的英文字母,每行4个。呈现的时间很短,当字母消失后,要求被试将看到的英文字母输入到下面的文本框中,记住多少就输入多少,顺序不限。按回车键确认后再次进入下一次实验。

艾宾浩斯理论

艾宾浩斯理论深入研究 德国心理学家艾宾浩斯(H.Ebbinghaus)研究发现,遗忘在学习之后立即开始,而且遗忘的进程并不是均匀的。最初遗忘速度很快,以后逐渐缓慢。他认为“保持和遗忘是时间的函数”,并根据他的实验结果绘成描述遗忘进程的曲线,即著名的“艾宾浩斯遗忘曲线”。他在1885年发表了他的实验报告,首先,实验者记忆100个生单词,不同时间的记忆量如图所示: 艾宾浩斯的时间间隔和记忆量关系 然后,艾宾浩斯又根据了这些点描绘出了一条曲线,这就是非常有名的揭示遗忘规律的曲线:艾宾浩斯遗忘曲线,图中竖轴表示学习中记住的知识数量,横轴表示时间(天数),曲线表示记忆量变化的规律。如下图所示: 艾宾浩斯遗忘曲线图

这条曲线告诉人们在学习中的遗忘是有规律的,遗忘的进程很快,并且先快后慢。观察曲线,你会发现,学得的知识在1天后,如不抓紧复习,就只剩下原来的25%。随着时间的推移,遗忘的速度减慢,遗忘的数量也就减少。 艾宾浩斯在关于记忆的实验中发现,记住12个无意义音节,平均需要重复16.5次;为了记住36个无意义章节,需重复54次;而记忆六首诗中的480个音节,平均只需要重复8次!因此,单词风暴建议凡是理解了的知识,就能记得迅速、全面而牢固。不然,愣是死记硬背,那也是费力不讨好的,这是在单词风暴过程中要尽力避免的。因此,比较容易记忆的是那些有意义的材料,而那些无意义的材料在记忆的时候比较费力气,在以后回忆起来的时候也很不轻松。因此,艾宾浩斯遗忘曲线是关于遗忘的一种曲线,而且是对无意义的音节而言,对于与其他材料的对比,艾宾浩斯又得出了不同性质材料的不同遗忘曲线,不过他们大体上都是一致的。因此,艾宾浩斯的实验向我们充分证实了一个道理,学习要勤于复习,而且记忆的理解效果越好,遗忘的也越慢。 上述的艾宾浩斯记忆曲线是艾宾浩斯在实验室中经过了大量测试后,产生了不同的记忆数据,从而生成的一种曲线,是一个具有共性的群体规律。此记忆曲线并不考虑接受试验个人的个性特点,而是寻求一种处于平衡点的记忆规律。 但是记忆规律可以具体到我们每个人,因为我们的生理特点、生活经历不同,可能导致我们有不同的记忆习惯、记忆方式、记忆特点。规律对于自然人改造世界的行为,只能起一个催化的作用,如果与每个人的记忆特点相吻合,那么就如顺水扬帆,一日千里;如果与个人记忆特点相悖,记忆效果则会大打折扣。因此,我们要根据每个人的不同特点,寻找到属于自己的艾宾浩斯记忆遗忘曲线。 为此,单词风暴对艾宾浩斯遗忘曲线规律进行了扩展,使得艾宾浩斯遗忘临界点可以自定义,从而解决了不同人群记忆不同内容的需要。 我们的研究成果表明,在人类大脑记忆过程中,在某一时间内,会形成四种记忆,即瞬时记忆、短期记忆、长期记忆和永久记忆,这四种记忆形成一个完整的全记忆周期。当记单词事件发生后,你在几秒中之内会产生一个“瞬时记忆”,这个瞬时记忆转瞬即失,一般都在10秒以内,短则只能记住2、3秒钟,如果在30秒和2分钟时复习一下,就可进入短期记忆周期。短期记忆一般指记忆时长超过5分钟但不长于1天的这个周期,如果在30分钟和12小时时间点复习一下,就可以进入长期记忆周期。在半个月内按照1、2、4、7、15天进行复习,就可以形成永久性记忆,为了保证记忆的巩固性,进入永久记忆周期后还要复习4次便可终生牢记。 因此,根据以上记忆规律的研究成果,单词风暴默认设置的艾宾浩斯遗忘临界点如下所示: 该图有两个要点: 1、这里所有的时间点,是相对于第一次记住的时间开始计算的,而不是相对于前一个时间点。 2、当单词到达某一个时间点后,它下一次出现的时间间隔就是下一个时间点到当前时间点的差值。 举例来说,原来你不认识的单词(第一次答错的单词),就开始了第一个“瞬时记忆周期”,即0->10秒这个周期(也叫做0->1周期)。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