瞬时记忆的实验报告

瞬时记忆的实验报告

篇一:部分报告法-瞬时记忆实验报告

部分报告法-瞬时记忆

引言:在Sperling的实验中,他比较了部分报告法和全部报告法,结果表明全部报告法一般只能记住4-5个,而部分报告法则可多达8-9个。

Sperling还做了延迟部分报告法实验,即在呈现识记材料之后过一段时间再让被试部分报告。结果发现,当延迟0.5s时,部分报告法所得结果与全部报告法接近;当延迟1s时,两者就没有什么差别了。

实验方法:

1、被试:内蒙古民族大学10级心理学1班同学

2、材料:计算机及Psykey 心理学实验软件

3、实验步骤:

屏幕上出现三行英文字母,每行4个(12个字母之间没有重复),呈现时间为75ms。实验为组间设计。

全部报告法:

字母呈现完后,屏幕提示进行回忆。请被试把所记得的内容尽可能多地回忆出来,输入到屏幕上输入框中,然后按“确定”键开始下一次。部分报告法:字母呈现完之后,在屏幕左边会出现一个箭头,指向第一行、第二行或第三行的位置,即表示要被试回忆第一行、第二行或第三行(箭头的颜色分别是红、黄、绿)。让被试立即将回忆的结果输入到输入框中,然后按“确定”键开始下一次。

延迟部分报告法:

字母呈现完之后,屏幕提示延迟,2秒之后出现箭头。让被试回忆箭头所指的那一行的项目,将回忆的结果输入到输入框中,然后按“确定”键开始下一次。

一共做30次,在第15次后有一段时间的休息。

实验结果:

部分报告法延迟部分报告法结果分数:总量:6.40结果分数:总量:

4.20 上:2.40 上:2.30 中:3.10 中:1.40 下:0.90 下:0.5 备注备注

测验耗时:214秒测验耗时:262秒

组号对应的各秒=2部分报告组号对应的各秒=2部分报告参数表参数表准备时间(毫秒)=500准备时间(毫秒)=500 呈现时间(毫秒)=75 呈现时间(毫秒)=75

延迟时间(毫秒)=20 延迟时间(毫秒)=20 休息时间 (秒)=30休息时间(秒)=30

讨论:

激物体的信息接触到人的感觉器管,使得到暂时的存贮,这种存贮形式便叫做感觉登记。从实验结果来分析部分报告法比延迟部分报告法的记忆总量要多,而且在每行的记忆量也多。延迟部分报告法中,由于在字母呈现2秒之后才让被试回忆,所以会有部分遗忘。这也是部分延迟报告法记忆量少于部分报告法的原因之一。对于实验方法来说,大部分人习惯横向阅读,实验材料在呈现的时候是横向,所以人们往往容易记住第一行的字母,下边两行的字母则有可能没有来得及注意。因此,各行差异有可能因为阅读习惯而造成差异,这点在以后可以找习惯竖读的同学来进行验证,比如蒙古族同学。参考文献:

【1】王甦等主编《当代心理学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 19-22页【1】朱滢主编《实验心理学》

篇二:部分报告法测瞬时记忆

《实验心理学》教学实验报告

实验名称:部分报告法测瞬时记忆

实验时间: 20年4月2日姓名:

班级:应用心理学一班学号:

任课教师:

题目:部分报告法测瞬时记忆

摘要:Sperling以全部报告法和部分报告法为实验方法,研究

人的记忆,结果发现在部分报告的情况下,被试的报告成绩要远远大于全部报告,于是推断在短时记忆阶段之前还存在一个记忆阶段即瞬时记忆并证明了这个阶段的存在。我们将通过重做该实验对结果作进一步的讨论和证明。

关键词:实验心理学全部报告法部分报告法瞬时记忆

一、引言

Sperling在全部报告法中要求被试尽可能多的报告短暂呈现的字母,一般被试平均只能正确报告四个。而在部分报告法中被试能正确报告八到九个。

Sperling还做了延迟部分报告法实验,即在呈现识记材料之后过一段时间再让被试部分报告。结果发现,当延迟0.5s时,部分报告法所得结果与全部报告法接近;当延迟1s时,两者就没有什么差别了。

该实验的实验目的是学习部分报告法,测量瞬时记忆容量。

二、测验方法

1.被试:黑龙江大学应用心理学专业学生一名女生 20岁

2.材料:本实验采用Psykey心理学实验设备

3.方法与程序:

(1)屏幕上出现三行英文字母,每行4个(12个字母之间没有重复),呈现时间为75ms。实验为组间设计。

(2)字母呈现完之后,在屏幕上出现三行空格,让被试立即将回忆的结果输入到输入框中,然后按“确定”键开始下一次。

(3)两次实验之间间隔约十秒钟,共做30次实验,实验中间阶段,被试需适当休息。

三、实验结果

=====结果分数=====

=====备注=====

测验耗时:205秒

组号对应的名称=2部分报告

[参数表]

休息时间(秒)=30

延迟时间(毫秒)=20

呈现时间(毫秒)=75

准备时间(毫秒)=500

=====详细反应=====

序号呈现的字母报告行被试的输入正确个数

1 CLYP-VWNR-ZDUI

2 W 1

2 WETM-FLGS-HPO10

3 PQLA-IYZB-RKET1 L 1

4 BPIS-HOZE-CWFA3 D 0

5 OCBS-YLU-ANIE2 O 0

6 VOCZ-HJK-LYDP1 W 0

7 HOM-DQJF-INBU1 H 1

8 NQYT-VSFR-OM3 N 0

9 DIGT-YMU-HZPJ3 D 0

10 KMBL-TPG-QHVI1 K 1

11 VUTN-RKZP-HOQJ2 V 0

12 CEDR-AZNM-JQHB30

13 FYIL-CRDS-NQWT2 F 0

14 FSWD-BYEH-JOVI1 F 1

15 WTGQ-PMES-IFKA2 F 0

16 NBHJ-LDYT-UGPQ2 H 0

17 IRYK-ZJS-CALH3 ZJ0

18 IGV-ZJKB-TLMD3 G 0

19 GUZP-OCME-NLIF30

20 VNOS-PTA-ZRIU3 ZKL 1

21 MTPR-HSIO-ZDNG2 HM1

22 KWIA-JZDC-QRMB1 KWIA 4

23 LNO-SWHJ-QMAG3 LSAQ 2

24 ECQT-SWOH-URAI2 ECQT 0

25 JDMG-YTLZ-RPHQ1 JDMG 4

26 DJZK-FPNL-SBAI1 DJZK 4

27 JHOF-AGLV-YZS2 JUOF 0

28 VWUL-SDHJ-AGO3 WSA 1

29 FBNI-MWTQ-RED2 BFJY 0

30 ZEAL-OBVM-QIDN1 ZEAF 3

四、讨论

(1)瞬时记忆又称感觉登记或感觉记忆,是认知心理学用来说明人的感觉作用和记忆形成的术语。刺激物体的信息接触

篇三:瞬时记忆实验

6瞬时记忆实验

测定记忆效果的方法通常采用再现法,即被试在识别材料后,凭记忆说出或写出识记过的全部材料,根据回忆正确的数量确定其保存量。在瞬时记忆实验中,被试在再现的过程中,会有遗忘现象。因为全部报告需要一定的时间,而瞬时记忆就在这一段时间内开始消失,因此为了确实测出记忆信息总量,如实反映出瞬时记忆的能力,常采用部分报告法。

瞬时记忆实验仪(BDⅡ-408型)

仪器由微电脑控制,由控制电路、主试面板、被试面板、被试操作键盘盒等部分组成。主试面板设有实验选择键、刺激时间设定键、启动键及三位数码管等。被试面板设有18位数码管及键盘盒连接插座。被试键盘盒设有回答提示灯及回答操作键。

主要技术指标:

1)刺激方式:数字及字母随机呈现;

2)标准刺激时间:0.01~9.99秒,10ms一档;

3)功能:设有部分报告法实验、全部报告法实验及自检功

能;

4)自动计算显示记忆值:实验Ⅰ显示瞬时时间、实验次数、瞬时记忆保存量;实验Ⅱ显示瞬时时间、瞬时记忆广度值、最大记忆位数值;

5)被试测试键盘:10个标有不同数字及字母的按键,一个“”键及回答提示灯;

实验采用部分报告法和全部报告法检查被试的记忆效果。仪器随机产生不同的数字或字母,在部分报告法实验中,要求被试再现当时指定的一部分,再由这一部分的保存量估计获得信息的总量;在全部报告法实验中,要求被试再现识记过的全部材料,根据回忆正确的数量确定保存量。

1、准备

主试应将被试操作键盘盒的插头插在仪器后面板相应插座中。将电源线的插头插入220V电源中,打开前面板的电源开关。按“转换”键,表示时间的第一位数码管闪动,按“+”键,调整时间的秒数;再按“转换”键,第二位数码管闪动,按“+”键,调整时间的0.1秒数;再按“转换”键,第三位数码管闪动,按“+”键,调整时间的0.01秒数。如果设定的瞬时刺激时间为“0.00”秒,实验将进入自检功能。

2、测试

实验Ⅰ:部分报告法

①当被试做好准备后,主试按下“启动”键。

②蜂鸣响时,主试面显示实验次数。其后,主试面实时显示刺激时间,并在被试面显示随机呈现的记忆信息。显示信息呈现于被试面中央的三排数码管,每排4个,由数字或字母组成。显示完后,将在某一行提示“

”,表示要求回答的行数。

③被试键盘盒上的回答指示灯亮,被试通过键盘按要求行的记忆信息顺序回答,中间没记住的,可按“”键。如果按“”键或回答不正确,将出现错误声响,并在此位显示“—”。请注意字母“b”与数字“6”的区分。

④被试回答完稍等待或按“”键,将再次按设定的时间显示不同的随机记忆信息,回到第

②步。

⑤被试回答期间再按“启动”键,实验在完成回答后结束。在二次实验等待期间按“启动”

键,实验结束。注意,按“启动”键结束实验,如果某次实验正在进行中,不会马上结束,要待此实验完成后自动会结束。

⑥长声提示实验结束,显示实验结果。第一行为设定的瞬时刺激时间、第二行为瞬时记忆保存量、第三行为实验次数。瞬时记忆保存量 = 平均回答正确记忆位数× 3(最大值12)⑦按主试面板的“启动”键,实验可重新开始。按其他键可重新设定实验条件。实验Ⅱ:全部报告法

①当被试做好准备后,主试按下“启动”键。

②蜂鸣响时,主试面显示记忆位长。蜂鸣器响后,主试面实时显示刺激时间,并在被试面显示随机呈现的记忆信息。显示信息呈现于被试面第二行的数码管,每次4-10个,由数字组成。显示完后,将在原位置提示“

”,表示要求回答的数字。

③被试键盘盒上的回答指示灯亮,被试通过键盘按记忆信息呈现的顺序回答,如果回答正确,稍候后,实验回到第

②步。如果回答错误或没记住按“”键,将出现错误声响,并且此次回答结束。实验从记忆位长4位开始,每位重复4遍,最大记忆位长为10位。瞬时记忆广度值基础分为3.00分,如某遍回答正确,瞬时记忆广度值加0.25 分。如果某记忆位长实验四遍皆错,此实验结束;如果有一遍回答正确,记忆位长增加1位,实验回到第

②步。

④测定瞬时记忆广度值实验结束后,被试键盘指示灯及声音将闪烁几下,开始进入测定最大记忆位数值实验。10位记忆信息全部显示5遍,被试通过键盘按记忆信息呈现的顺序回答,如果中间有没记住的,则按一下“”键。

⑤长声提示实验结束,显示实验结果。第一行为设定的瞬时刺激时间、第二行为瞬时记忆广度值、第三行为最大记忆位数值。

⑥按主试面板的“启动”键,实验可重新开始。按其他键可重新设定实验条件。

记忆力实验报告

记忆力实验报告 记忆力实验报告 引言: 记忆力是人类思维能力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对于学习、工作和生活都起着至 关重要的作用。为了进一步探究记忆力的机制和提升方法,我们进行了一系列 的实验,并将在本报告中详细介绍实验设计、结果分析以及对于记忆力的一些 思考。 实验设计: 我们的实验旨在测试参与者在不同条件下的记忆力表现。为此,我们招募了30 名年龄相近且无记忆障碍的参与者,并将他们随机分为两组。第一组参与者将 接受正常休息和饮食的条件下进行记忆测试,而第二组参与者则在睡眠不足和 饥饿的条件下进行相同的测试。 实验过程: 实验分为两个阶段进行。首先,我们给每个参与者呈现了一系列的图片,要求 他们在一定时间内记住这些图片的顺序和细节。然后,我们进行了一个干扰任务,让参与者进行一些简单的数学运算,以模拟日常生活中的分心情况。最后,我们要求参与者回忆之前呈现的图片。 结果分析: 通过对参与者的回忆数据进行统计分析,我们发现了一些有趣的结果。首先, 在正常休息和饮食条件下进行测试的参与者,在回忆图片的准确性和速度上表 现出了显著优势。而在睡眠不足和饥饿的条件下进行测试的参与者,则出现了 记忆力下降的现象。这说明了良好的休息和饮食对于记忆力的重要性。

进一步思考: 基于这些实验结果,我们可以得出一些对于提升记忆力的建议。首先,保持良好的睡眠质量是提高记忆力的关键。睡眠不仅可以帮助大脑巩固记忆,还可以提高注意力和思维的灵活性。其次,合理的饮食也对记忆力有着积极的影响。摄入适量的蛋白质、维生素和抗氧化剂可以保护神经元的健康,从而提高记忆力。此外,定期进行脑力训练和记忆锻炼也是提升记忆力的有效方法。通过解决数学题、玩记忆游戏或学习新的技能,可以刺激大脑的神经连接,促进记忆力的发展。 结论: 通过本次实验,我们验证了良好的休息和饮食对于记忆力的重要性,并提出了一些提升记忆力的方法。然而,我们也意识到记忆力是一个复杂的心理过程,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如情绪、注意力和学习策略等。因此,我们鼓励进一步的研究来深入探讨记忆力的机制和提升方法,以帮助人们更好地应对日常生活和学习中的记忆挑战。 结尾: 通过这次实验,我们对记忆力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并提出了一些提升记忆力的方法。记忆力是一个重要的认知能力,它不仅影响着我们的学习和工作,还关系到我们的生活质量。因此,我们应该重视记忆力的训练和保养,以提升自身的认知能力和生活品质。希望本次实验的结果和思考能对读者有所启发,引发更多关于记忆力的研究和讨论。

瞬时记忆实验报告

瞬时记忆实验报告 瞬时记忆实验报告 瞬时记忆是指人们对于短暂信息的存储和处理能力,也被称为工作记忆。在日 常生活中,我们常常需要记住一串数字、一段话或一张地图等信息,然后进行 相关的思考和决策。而瞬时记忆实验就是为了研究人们在短时间内记忆信息的 能力。 实验过程中,我们邀请了一些参与者,他们来自不同年龄段和职业背景。首先,我们给参与者展示了一系列的数字,每个数字在屏幕上停留的时间非常短暂, 大约只有一秒钟。然后,参与者需要在数字消失后,依次回忆出他们刚才看到 的数字。实验进行了多次,每次数字的数量也有所不同。 通过实验数据的分析,我们发现了一些有趣的现象。首先,参与者的瞬时记忆 能力随着数字数量的增加而下降。当数字的数量超过了参与者的记忆容量时, 他们往往只能记住部分数字,或者干脆忘记了其中的一些数字。这说明人们的 瞬时记忆能力是有限的,无法无限地存储和处理信息。 其次,我们还观察到了参与者在回忆数字时的一些策略。有些参与者选择将数 字以口诀或者联想的方式进行记忆,这样能够增加数字在记忆中的可持续性。 而另一些参与者则倾向于将数字进行分组,比如将连续的数字划分成几个小组,这样能够减轻记忆的负担。这些策略的使用表明了人们在瞬时记忆过程中的灵 活性和创造性。 除了数字的数量和记忆策略的影响外,我们还发现了其他一些因素对瞬时记忆 能力的影响。例如,参与者的年龄和教育程度与其瞬时记忆能力之间存在一定 的相关性。年龄较小的参与者和受过较高教育的参与者往往具有更好的瞬时记

忆能力。这可能是因为年轻人的大脑更加灵活,而受过高等教育的人在学习和记忆方面有更多的经验和技巧。 此外,我们还对参与者的工作记忆进行了测试。工作记忆是指人们在进行复杂任务时,临时存储和处理信息的能力。通过与瞬时记忆实验的对比,我们发现了两者之间的一些差异。参与者在瞬时记忆实验中的表现与他们在工作记忆测试中的表现并不完全一致。这表明瞬时记忆和工作记忆虽然有一定的重叠,但也存在一些独立的特征。 综上所述,瞬时记忆实验为我们提供了深入了解人类记忆能力的机会。通过研究人们在短时间内记忆信息的能力,我们可以揭示记忆的机制和规律。这对于认知心理学的发展和应用具有重要意义。未来,我们可以进一步探索瞬时记忆与其他认知过程之间的关系,以及如何通过训练和技巧提高人们的瞬时记忆能力。

瞬时记忆实验实验报告

瞬时记忆实验实验报告 瞬时记忆实验实验报告 瞬时记忆是人类大脑的一项神奇能力,它允许我们暂时存储和处理来自外界的 信息。这种记忆能力在日常生活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比如记住电话号码、临 时的购物清单以及路线指示等。为了更好地理解瞬时记忆的机制和特点,我们 进行了一项瞬时记忆实验。 实验过程分为两个部分:记忆阶段和回忆阶段。在记忆阶段,被试者需要观看 一系列的图片,每张图片仅显示一秒钟,然后被遮挡。每个试次中,图片的数 量会有所不同,以便观察不同记忆负荷下的表现差异。在回忆阶段,被试者需 要尽量回忆并描述他们在记忆阶段中看到的图片。 首先,我们观察到被试者在记忆阶段的表现。随着图片数量的增加,被试者的 表现逐渐变差。当图片数量较少时,被试者能够准确地回忆大部分图片的细节,甚至能够描述图片的颜色、位置和形状等特征。然而,当图片数量增加到一定 程度时,被试者开始出现记忆混淆和遗漏的情况。他们可能会将不同试次中的 图片混淆,或者忘记一些图片的细节。 其次,我们观察到被试者在回忆阶段的表现。无论记忆负荷的大小,被试者往 往能够回忆出一部分图片的主要特征,如物体的形状、大致颜色等。然而,随 着记忆负荷的增加,被试者的回忆准确性明显下降。他们可能会忘记一些图片 的细节,或者混淆不同图片之间的特征。有时,被试者会出现错误的回忆,即 他们会描述一些并不存在的图片。 进一步分析实验结果,我们发现记忆负荷对瞬时记忆的持续时间和容量有着显 著影响。较少数量的图片可以在被试者的瞬时记忆中保持较长时间,并且能容

纳更多的细节信息。然而,随着记忆负荷的增加,瞬时记忆的持续时间减少,容量也受到限制。这说明瞬时记忆的能力是有限的,超过一定负荷后,记忆的准确性和完整性会受到影响。 除了记忆负荷,我们还发现其他因素也会影响瞬时记忆的表现。例如,被试者的年龄和认知能力可能会对记忆能力产生影响。年龄较大的被试者往往表现出较差的瞬时记忆能力,而那些具有较高认知能力的被试者则表现出更好的记忆能力。这表明瞬时记忆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受到多种因素的综合影响。 总结而言,我们的实验结果揭示了瞬时记忆的特点和机制。瞬时记忆能力随着记忆负荷的增加而下降,同时受到记忆持续时间和容量的限制。此外,年龄和认知能力也对瞬时记忆产生影响。这些发现对于我们理解人类记忆的本质和提高记忆能力具有重要意义。未来,我们可以进一步研究瞬时记忆的神经机制,并探索如何通过训练和干预来改善记忆能力。

瞬时记忆的实验报告

瞬时记忆的实验报告 篇一:部分报告法-瞬时记忆实验报告 部分报告法-瞬时记忆 姓名:张辛班级:10心理1班学号100305054043摘要:本实验通过两个实验部分报告法和延迟部分报告法得到的结果,来比较瞬时记忆的差异。进进而验证短时记忆之前还有瞬时记忆,并测量瞬时记忆。关键词:实验心理学全部报告法部分报告法瞬时记忆 引言:在Sperling的实验中,他比较了部分报告法和全部报告法,结果表明全部报告法一般只能记住4-5个,而部分报告法则可多达8-9个。 Sperling还做了延迟部分报告法实验,即在呈现识记材料之后过一段时间再让被试部分报告。结果发现,当延迟0.5s时,部分报告法所得结果与全部报告法接近;当延迟1s时,两者就没有什么差别了。 实验方法: 1、被试:内蒙古民族大学10级心理学1班同学 2、材料:计算机及Psykey心理学实验软件 3、实验步骤:屏幕上出现三行英文字母,每行4个(12个字母之间没

有重复),呈现时间为75ms。实验为组间设计。 全部报告法: 字母呈现完后,屏幕提示进行回忆。请被试把所记得的内容尽可能多地回忆出来,输入到屏幕上输入框中,然后按“确定”键开始下一次。部分报告法: 字母呈现完之后,在屏幕左边会出现一个箭头,指向第一行、第二行或第三行的位置,即表示要被试回忆第一行、第二行或第三行(箭头的颜色分别是红、黄、绿)。让被试立即将回忆的结果输入到输入框中,然后按“确定”键开始下一次。 延迟部分报告法: 字母呈现完之后,屏幕提示延迟,2秒之后出现箭头。让被试回忆箭头所指的那一行的项目,将回忆的结果输入到输入框中,然后按“确定”键开始下一次。 一共做30次,在第15次后有一段时间的休息。 实验结果: 部分报告法延迟部分报告法结果分数:总量:6.40结果分数:总量:4.20 上:2.40 上:2.30 中:3.10 中:1.40 下:0.90 下:0.5 备注备注

瞬时记忆实验报告

实验五瞬时记忆 1、实验简介: 全部报告法是在被试识记完项目后,让其尽量多的再现全部项目,以此确定被试的保存量。但此法不能用来测量极为短暂的记忆(ms级),部分报告法再现时,只要求被试再现指定的一部分项目,再根据这一部分的结果估算保存的总量。 在Spering的试验中,他比较了部分报告法和全部报告法,结果表明全部报告法一般只能记住4—5个,而部分报告法则可多达8—9个。 Spering还做了延迟部分报告法实验,即在呈现识记材料后过一段时间再让被试部分报告。结果发现,当延迟0.5s时,部分报告法所得结果与全部报告法接近;当延迟1s时,两者就没有什么差别了。 2、实验目的: 证实瞬时记忆的现象及其性质。学习部分报告法。 3、实验程序 3.1 被试:本科生一名,女性,20岁,视力正常。 3.2 实验材料:386计算机一台 3.3 实验设计: 本实验的呈现材料是由12个互不重复的英文字母组成的图片,分3行排列,每行4个,呈现时间是50ms,延迟部分报告在刺激呈现完毕后有1s的延迟。 自变量一为再现方式,有三个水平,分别是全部报告法、部分报告法和延迟部分报告法。自变量二为行数,有三个水平,分别是上、中、下行。 因变量是被试正确报告的字母数。 需要控制的变量有:1)部分报告法和延迟部分报告法中,三行出现的几率是相等的;2)呈现的字母的大小、显示屏的亮度、对比度等条件均控制不变。 3.4 实验程序: 1、被试准备好记录用的纸和笔; 2、被试阅读指导语后开始实验,计算机屏幕上呈现图片。 3、先做全部报告法,刺激呈现完后,被试把所记得的内容尽可能多地回忆出来,不必按顺序,先将记得的字母写在纸上,再输到输入框中。 4、部分报告法是在刺激呈现后,屏幕即出现一个空白方框,框左边有一个指向某一行的箭头(箭头颜色分为绿、红、蓝),被试回忆箭头所指的那一行的字母,先将记得的字母写在纸上,再输到输入框中。 5、延迟部分报告法是在刺激呈现完后,屏幕延迟1s后出现箭头,被试回忆箭头所指行的项目,先将记得的字母写在纸上,再输到输入框中。

短时记忆实验报告

篇一:短时记忆实验报告 短时记忆容量实验报告 摘要:miller(1956)通过研究发现,短时记忆的容量大小为7±2个单位。本研究旨在通过记忆广度法测定短时记忆的容量。用短时记忆瞬时记忆模式,记录被试作业的正确个数,以验证短时记忆的容量。关键词:短时记忆容量记忆广度组块 一、前言 短时记忆( short term memory, stm) 在两种记忆说或多存贮说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 它被看作信息通往长时记忆的一个中间环节或过渡阶段。与长时记忆相比, 无论是在记忆容量、信息编码等方面, 还是在信息提取或遗忘等方面, 短时记忆都有其独特的一面。 miller通过总结大量的对线性刺激的绝对判断、速知、以及即时回忆广度的实验研究,发现被试的感觉通道容量或者回忆项目的数量,也就是记忆的容量在一个很小范围内波动,大概是7±2。但这个结论大多是在成人记忆语言文字材料的情况下得到的,未免过于笼统。而对语言文字材料以外的其它类型材料的研究还不多见。本实验正是记忆材料方面出发,对短时记忆容量的材料特点进行探索。 二、方法 (一)被试 实验课随机分组,本组的5人、以及旁边组的5人,共10人。男生4人,女生6人。(二)仪器 jgw-b心理实验台速视器单元,背景卡片1张,记录用纸两套;(三)材料 写有3—13位数字的卡片三组,每组11张,共33张; 写有3—13位英文字母的卡片三组,每组11张,共33张。 (四)程序 1、主试接通速视器电源,将开关选择“on”,调节a、b视场,使两个视场明度基本一致。“工作方式”a选择“定时”,b选择“定时”、选a—b顺序方式。“定时选择”a为1秒,b为5秒。然后b视场输入背景卡片1张。 2、被试坐在速视器观察窗前,面部紧贴观察窗,指导语:“我将呈现一组数字,要求你努力记住,当刺激消失后,立即将它默写下来。”主试在a视场逐个呈现3位数字卡片,每个卡片呈现1秒钟。要求被试在每个卡片呈现后5秒钟将刚看到的3个数字全部默写出来。 3、用上述方法将4位、5位、6位??数字依次进行实验,直至数字序列连续三次不能通过为止。 4、用上述程序测定英文字母的短时记忆广度。 三、结果 实验数据: 两个独立样本t检验:单因素t检验: 四、讨论 1、短时记忆的容量并不完全是处于7?2个单位中,有部分被试的数据是超出这个范围的,被试存在个体差异。 2、材料不同时短时记忆容量的大小不同:对数字材料的短时记忆容量显著大于英文字母材料的短时记忆容量;信息量小的材料的短时记忆容量明显地大于信息量大的材料的短时记忆。 3、男生的短时记忆容量大于女生的短时记忆容量。 本研究的验证了短时记忆容量的理论,大部分数据符合短时记忆的理论。 但是,本研究中任存在许多的不足: 由于实验过程为多组同时进行,所以实验环境没有得到有效控制,造成了无关变量的干扰;本研究中出现的一些现象不具有外推生态效度,样本量太少,且男女比例不为1:1;

华东师大实验心理学高分实验报告瞬时记忆容量

华东师大实验心理学高分实验报告瞬时记忆容量不同报告法瞬时记忆容量的差异分析摘要本实验以14名华东师范大学心理学系大二本科生为被试,采用完全报告法、部分报告法和延迟部分报告法测量瞬时记忆容量,分析三种方法得到的瞬时记忆容量的差异及其原因。本实验结果显示:(1)三种报告法的保存量均无显著性别差异。(2)延时部分报告法中,延时时间越长,被试的瞬时记忆保存量越小;(3)三种报告方法得到的瞬时记忆保存量无显著差异;(4)视觉或听觉的提示方式对保存量的影响无显著差异。 关键词完全报告法部分报告法延迟部分报告法瞬时记忆容量 1 引言 记忆是人类高级心理功能。1968年,阿特金森和西夫林提出了记忆的多存储模型,该模型把记忆看做一个系统,按照信息在系统内存储的时间可以划分为三个不同的子系统:感觉记忆,短时记忆和长时记忆。其中,感觉记忆(sensory memory)又称为瞬时记忆,是指感觉刺激停止之后所保持的瞬间映像。感觉记忆的容量几乎容纳了所有进入感觉器官的信息,但是保持时间只有0.5-3秒。相对短时记忆而言,感觉登记保持的信息量较大,但它们都处于相对地未经加工的原始状态。其重要作用在于把环境刺激保持一定时间,以便进行更精细加工。 研究瞬时记忆的方法主要有再现法和再认法。在做记忆实验时,要求被试在识记材料以后凭记忆说出或写出他识记过的全部资料,再根据他回忆对的数量确定他的保存量,这种检查记忆效果的方法叫做再现法。再现法是早期瞬时记忆研究的主要方法。根据再现的方法不同又分为全部报告法和部分报告法。全部报告法要求被试在识记完材料后尽量将识记的全部项目再现出来。但此方法不能用于研究刺激呈现在几十毫秒的情况。而部分报告法的特点是要求被试在识记完材料后,将指定的

短时记忆实验报告

短时记忆广度实验报告 (一)实验目的 通过对少数被试记忆广度的实验,使用数字作为记忆材料,了解短时记忆的特点,学习计算记忆广度的方法 (二)理论简介 短时记忆(short-termmemory)是指记忆信息保持的时间在一分钟以内,一般认为约为15~30秒,甚至更短时间的记忆。例如,我们从电话簿上查一个号码,然后就能立即根据记忆去拨号,但事过之后,再问这个号码是什么,就什么都记不得了。短时记忆又称工作记忆,它接受来自感觉记忆中的信息,并从长时记忆中提取信息,进行有意识的加工。短时记忆主要以听觉代码方式编码,视觉代码、语义代码和A VL单元听觉的(Auditory)、口语的(Verbal)、书面语言的(Linguistic)代码联合起来,称为A VL单元,也是短时记忆的编码方式。 短时记忆的特征是容量有限,短时记忆的容量又称为记忆广度,指彼此无关事物短暂呈现后能记住的最大数量。美国心理学家Miller 有关短时记忆容量的研究表明,保持在短时记忆的刺激项目大约为7个,人的短时记忆广度为7±2个组块。短时记忆广度与识记材料的性质和个体对识记材料的加工程度存在内在联系。组块能够有效的扩大短时记忆的容量。组块是短时记忆容量的信息单位,指将若干单个刺激联合成有意义、较大信息单位的加工过程,即对刺激信息的再编码。记忆广度的研究最早是由贾克布斯(Jackobs,1887)根据艾宾浩斯发明的系列回忆加以改动后创造的。 (三)实验结果 我在这次实验中总共耗时446秒,从结果图可以看到,当连续出现的数字个数为3~8的时候,正确率基本为100%,接下来当依次出现的数字个数为9~12的时候,正确率直线下降,12的时候降到0%。由此可见,该实验结果是合理的,符合常规的。当实验进行到连续10个数字的时候,由于数字较长,我采用了分段记忆的方法。比如一串数字3497769075,我把它分成349,,769,075,这样就能提高正确率。 通过这个实验,我得出的结论是随着记忆内容的越来越多,所能记住的东

短时记忆的视觉编码实验报告

短时记忆的视觉编码实验报告 短时记忆(short-term memory)是人类大脑中非常重要的一种 记忆形式,它短暂地保存大脑接收的信息。然而,短时记忆的容量和持续时间非常有限,经过短时间的编码后很快会被遗忘。因此,了解短时记忆的视觉编码过程对于了解大脑记忆和信息处理的机制非常重要。 为了研究短时记忆的视觉编码过程,科学家们利用了各种不同的研究方法。其中一种比较有代表性的实验是通过短暂呈现刺激来考察人们对于刺激的记忆。在这种实验中,研究人员使用计算机屏幕呈现数个物体或者数字,持续时间通常是几毫秒或者几秒钟。参与者在看完刺激之后需要回忆并即时报告自己所看到的物体或数字。 在这种实验中,研究人员可以通过不同的参数来改变刺激呈现和参与者回忆的情况。例如,他们可以改变刺激的数量、形状、大小、持续时间以及报告的时限等等。通过这些参数的变化,研究人员可以更好地理解人脑对于短时刺激的处理和记忆机制。 一些早期的实验表明,在高度注意状态下,人们能够记忆和回忆大约7个左右的物体或数字,这被称为短时记忆容量的极限。然而,随着研究技术和方法的发展,这个数字被质疑,并且更多的研究表明人脑在短时记忆的编码和回忆过程中不仅仅受到容量的限制,还受到其他因素的影响,比如刺激的复杂度和规律性等等。 在最近的一些研究中,研究人员通过使用功能磁共振成像

(fMRI)等技术来探究人脑在短时记忆编码过程中的神经机制。他们发现,短时记忆编码的过程涉及到多个脑区的协同作用,包括视觉皮层、前额叶和颞顶叶等。 总之,短时记忆的视觉编码实验是研究记忆和大脑信息处理机制的一个重要手段。这种实验以简单、规律化的形式呈现刺激,通过改变实验参数和使用不同的研究技术,揭示了人脑如何处理和存储短暂的信息。这种研究对于理解大脑认知机制、发展认知科学等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价值。

瞬时记忆实验报告

. 实验五瞬时记忆 1、实验简介: 全部报告法是在被试识记完项目后,让其尽量多的再现全部项目,以此确定被试的保存量。但此法不能用来测量极为短暂的记忆(ms级),部分报告法再现时,只要求被试再现指定的一部分项目,再根据这一部分的结果估算保存的总量。 在Spering的试验中,他比较了部分报告法和全部报告法,结果表明全部报告法一般只能记住4—5个,而部分报告法则可多达8—9个。 Spering还做了延迟部分报告法实验,即在呈现识记材料后过一段时间再让被试部分报告。结果发现,当延迟0.5s时,部分报告法所得结果与全部报告法接近;当延迟1s时,两者就没有什么差别了。 2、实验目的: 证实瞬时记忆的现象及其性质。学习部分报告法。 3、实验程序 3.1 被试:本科生一名,女性,20岁,视力正常。 3.2 实验材料:386计算机一台 3.3 实验设计: 本实验的呈现材料是由12个互不重复的英文字母组成的图片,分3行排列,每行4个,呈现时间是50ms,延迟部分报告在刺激呈现完毕后有1s的延迟。 自变量一为再现方式,有三个水平,分别是全部报告法、部分报告法和延迟部分报告法。自变量二为行数,有三个水平,分别是上、中、下行。 因变量是被试正确报告的字母数。

需要控制的变量有:1)部分报告法和延迟部分报告法中,三行出现的几率是相等的;2)呈现的字母的大小、显示屏的亮度、对比度等条件均控制不变。 3.4 实验程序: 1、被试准备好记录用的纸和笔; 2、被试阅读指导语后开始实验,计算机屏幕上呈现图片。 3、先做全部报告法,刺激呈现完后,被试把所记得的内容尽可能多地回忆出来,不必按顺序,先将记得的字母写在纸上,再输到输入框中。 4、部分报告法是在刺激呈现后,屏幕即出现一个空白方框,框左边有一个指向某一行的箭头(箭头颜色分为绿、红、蓝),被试回忆箭头所指的那一行的字母,先将记得的字母写在纸上,再输到输入框中。 5、延迟部分报告法是在刺激呈现完后,屏幕延迟1s后出现箭头,被试回忆箭头所指行的项目,先将记得的字母写在纸上,再输到输入框中。 4、实验结果 对被试的实验结果进行整理计算,得出三种报告条件下被试的保存量和不同行数被试的保存量,如表1、图1和表2、图2所示。 表1. 上中下三行的保存量百分数 上中下M 保存量百分数47.00%36.00%29.50%37.50%

不同材料短时记忆保持量的实验报告

不同材料短时记忆保持量的实验报告 摘要:本实验对本班同学对不同材料的短时记忆保持量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 1. 材料的不同对被试的短时记忆保持量有显著影响。 2. 短时记忆保持量没有显著的性别差异。 关键词:短时记忆、材料、字母、数字 1 问题提出 1. 1 文献综述 短时记忆是瞬时记忆向长时记忆过渡的中间阶段,一般保持时间为 5 秒~2 分钟。20 世纪50年代Peterson 等人以无意义音节为材料对短时记忆的容量进行了研究。为了避免在刺激呈现与回忆中间的时间间隔内被是复习学过的实验材料,通常在呈现和会议之间加入数学计算题或其他的干预任务。结果发现,中间延迟的时间越长,被时会议的刺激数目就越少。从Peterson 等人的实验可以证明,短时记忆的内容只有经过不断学习才能够被保存下来,并转入长时记忆中去。 短时记忆的编码方式可以分为听觉编码和视觉编码。康拉德(Conrad, 1964) 在回忆辅音字母的研究中,证实听觉编码是短时记忆的一种主要编码方式。 Posner (1969)通过实验推断,在短时记忆的最初阶段存在视觉形式的编码,之后才逐渐向听觉形式过渡。 短时记忆的信息提取是将短时记忆中的项目回忆出来,或者当该项目在再度呈现时能够正确再认。Sternberg 最早对这个问题进行了研究,即著名的短时记忆信息提取实验。这个实验主要验证关于短时记忆信息加工模式的问题,既要验证短时记忆信息提取是系列扫描的,还是平行扫描的。虽然得出的结论还有一定的争论,但它的意义是开创性的,推动了短时记忆信息加工模式的研究。 Sternberg 根据这个实验发展出了一个新的反应时实验法——相加因素法,假设是:如果两个因素是互相制约的,则它们属于同一阶段;如果两个因素的效应分别独立,则他们

不同报告方法的瞬时记忆容量实验报告

不同报告方法的瞬时记忆容量实验报告:报告瞬时容量记忆实验瞬时记忆容量是多少 瞬时记忆的概念短时记忆的容量 篇一:yj 不同报告法的瞬时记忆容量实验报告 不同报告方法的瞬时记忆容量 摘要:本实验选用26名同学为被试,采用单因素实验设计方法,进行了瞬时记忆保存量测量。实验采用sperling的研究范式,即分别使用全部报告法、部分报告法、延迟部分报告法进行测量。结果发现:被试在全部报告法中保持的信息要比部分报告法和延时部分报告法多;不同报告方法对瞬时记忆容量的影响有显著性差异。 关键词:瞬时记忆全部报告法部分报告法延迟报告法 1 前言 瞬时记忆又叫感觉记忆,是指感觉刺激停止之后所保持的瞬间映像。它的作用时间极其短暂,似乎只有瞬间的储存。研究者认为,瞬时记忆最突出的特点在于,它的容量几乎容纳了所有进入感觉器官的信息,但是保持时间只有0.5~3秒。这一特征是由斯珀林(Sperling,1960)的部分报告法实验揭示出来的。此前的研究传统,通常要求被试在短暂刺激呈现后,尽可能多的报告出先前呈现过的刺激。这类报告成为全部报告法,它认为人的瞬间记忆容量仅为4~5个项目。而斯珀林认为这个数值大大低估了,因 为或许有许多信息在被试尚未来得及报告以前便从瞬间记忆中消退了。为此,斯珀林变更传统研究程序,设计了部分报告法实。 斯珀灵的研究将全部刺激项目排成3×4的矩阵,刺激以50毫秒的时程呈现,要求被试在识记完材料后,将指定的部分项目再现出来,再根据这一部分的结果估

算出保存的总量。这一研究结果表明,瞬时记忆容量达到平均9.1个项。它避免了由于呈现时间短暂、回忆材料过多及其它干扰和遗忘因素对瞬时记忆保持量的影响。这一研究结果表明,瞬时记忆容量达到平均9.1个项。 另外斯珀林还做了延迟部分报告法实验。结果发现,延迟时间逐渐增加时回忆成绩逐渐下降。当超过0.5秒时,部分报告法与全部报告法的回忆成绩基本相同,而当延迟超过1秒时两种报告法就没有什么差别了。 本实验的目的是验证斯珀林的实验结果,即全部报告法、部分报告法和延迟时间条件下瞬时记忆容量是否存在差异,并学习和掌握瞬时记忆的研究方法。 2 研究方法 2.1 被试 山西师范大学教师教育学院心理系1102班26名同学(4名男生,22名女生),平均年龄21岁,标准差为2.5,视力或矫正视力正常。 2.2 仪器与材料 仪器:PsyTech-EP2009型心理实验台。 材料:大写的英文字母,字母间无关联,每张3行,每行 4个字母,即3×4的矩阵材料共20张。 2.3 实验程序 2.3.1 打开“不同报告方法的瞬时记忆容量”实验,设置参数,预备时间1s,各报告法的刺激呈现为50ms,延迟报告法中的延迟时间为1000ms。 2.3.2 全部报告法中,实验开始后,屏幕中央将呈现3行大写的英文字母,每行4个。呈现的时间很短,当字母消失后,要求被试将看到的英文字母输入到下面的文本框中,记住多少就输入多少,顺序不限。按回车键确认后再次进入下一次实验。

短时记忆的提取实验报告

心理实验报告 1.题目 短时记忆的提取 2.引言 将短时记忆中的项目回忆出来,或者当项目再次出现时能够再认,都属于短时记忆的信息提取的内容。Sternberg在研究人在短时记忆的提取时是用何种方式时做了短时记忆提取的实验,实验的得出了经典的结论即:短时记忆在提取时是系列扫描的、并且是无穷尽扫描的。这对于我们解释…….有很大的参考价值,但是在….的实验中,似乎得出了不一致的结论,可能的原因是…. 通过这个实验将验证短时记忆提取的方式,并探索两因素相互制约或独立对加工两因素阶段的影响,探讨其影响机制。 3.方法 3.1被试:心理系大三学生 3.2仪器材料:6种记忆集,分别包含1、2、3、4、5、6个数字 3.3实验程序: 3.3.1:实验前被试阅读指导语,明确若最后出现的一个数字是之前数字串中出现过的,就判断“是”,“是”按红键,“否”按绿键。 3.3.2:电脑屏幕上出现数字串,一串数字间每个数字呈现1.2s,此数字串的每个数字呈现完毕后,过2s,随着一声长音,出现一个数字。此刻开始计时,要求被试判断此数字是否在之前数字串中的出现过,在尽量判断正确的情况下尽可能快的按键。接着下一数字串出现前会有提醒注意。其中记忆集大小为1 2 3 6的数字串呈现12次,4的做8次,5的做10次。共66次,数字串随机呈现。 4.结果 表1-1 不同水平结合的描述性统计结果 反应类型M M 是反应否反应正确率 记忆集大 小1 554.11 713.00 90.57 2 576.11 643.74 93.47 3 637.46 700.16 94.30 4 662.84 705.3714 91.78 5 772.03 689.55 91.84 6 728.9 706.82 92.98 由表显示,反应时随着记忆集的增大并没有增大。 表1-2 反应时与正确率的相关 Correlations 反应时正确率

记忆广度测试实验报告

记忆广度实验报告 摘要记忆分为瞬时记忆、短时记忆、长时记忆。短时记忆的容量成为记忆广度,是指在单位时间内能够记忆的材料的数量,这个数量是有一定限度的。本实验研究的是测试短时记忆广度。实验结果: 不同位数的刺激之间的记忆广度有显著性差异,随着位数的增加,记忆广度开始下降。 关键词记忆广度短时记忆数字 一、引言 记忆广度指的是按固定顺序逐一地呈现一系列刺激以后刚刚能够立刻正确再现的刺激系列的长度。其呈现的各刺激之间的时间间隔必须相等。再现的结果必须符合用来呈现的顺序才算正确。记忆广度是测定短时记忆能力的一种简单易行的方法。 人的记忆分为瞬时记忆、短时记忆、长时记忆。短时记忆有以下性质:第一,短时记忆保持的时间很短,约在15秒钟内会遗忘。心理学家对人的短时记忆保持时间做过实验。当人被传入一个信息后立即对其进行检查,其回忆是准确无误的。随着保持时间的处长,回忆成绩就急速下降。当延长到15秒钟时,信息的再现率约为10%。但是超过15秒钟以后,再现率便不再下降,一直维持在10%的接近值上。第二,短时记忆的容量约为7±2个信息组块。心理学家的实验结果表明,人的短时记忆的容量是以一种非常奇妙的形式被固定好了的,即无论哪一种形式的信息几乎都只能保持7个左右的项目即组块。如“5”,“577”,“华东师范大学”这些数字、数字的集合和词都可以作为一个信息组块,甚至一个谚语也可以作为一个组块,如“勤能补拙”。这个发现的意义是,如果把低层次信息组块适当地再编排为数量较少的高层次信息组块,则将使短时记忆的容量大幅度地增加。 短时记忆的容量成为记忆广度(memory span)是指在单位时间内按一定顺序逐一呈现一系列刺激之后,被试能够按刺激呈现顺序正确再现刺激系列的内容,一般是呈现后,要求立刻再现,被试所能记住的材料数量是有个限量的。记忆广度的研究最早是由贾克布斯(Jackobs,1887)根据艾宾浩斯发明的系列回忆加以改动后创造的。

部分报告法-瞬时记忆实验报告

部分报告法-瞬时记忆实验报告 一、研究背景 瞬时记忆是指人脑对刚刚接收到的信息进行处理和存储的过程。人们处于日常生活中不断接受各种不同的信息,有些信息比较重要,需要长期存储和记忆,而有些信息则只是短暂性的,只需要在瞬间进行处理和临时记忆即可。因此,瞬时记忆是人类生存和社交活动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因此,这一领域的研究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 二、实验目的 本次实验的目的是通过实验方法来探究和观察人类在瞬间记忆的情况,并总结分析实验结果,以期提高对瞬间记忆的认识和理解。 三、实验方法 3.1 实验对象 本次实验的对象是20名年龄在20-30岁之间、身体健康、无心理疾病的普通学生。 本次实验所需的材料包括纸笔、数字图片(共10组图片,每组图片各包括9个不同的数字)。 (1)实验前,向实验对象简单介绍本次实验的目的和流程,并让实验对象签署知情同意书。 (2)每名实验对象在不受干扰的情况下,观察10组数字图片,每组图片呈现3秒钟,然后消失。 (3)实验对象需要在规定的时间内(3分钟)记住每组图片呈现的数字顺序,时间到了之后,在回顾所见图片的同时写下记忆中呈现的数字顺序(从左到右,从上到下)。每组图片的记忆时间间隔为30秒。 (4)实验结果的收集和数据处理:对实验对象的答案进行记录和统计,计算其正确率和答题时间,对数据进行总结和分析。 四、实验结果与分析 本次实验共20名实验对象,其中有18名实验对象记住了全部10组数字图片,2名实验对象忘记了其中的2组图片。平均答题时间为2.5分钟,正确率为90%。 4.2 实验分析

通过本次实验的结果,可以看出,大多数实验对象在短暂时间内可以准确地记住图片呈现的数字顺序,并且记忆时间间隔在30秒内的情况下,实验对象的正确率和答题时间没有明显降低。这说明人类具有较强的瞬时记忆能力,并且可以在很短的时间内对接收到的信息进行有效的处理和储存。 五、结论 通过对实验结果的分析,我们可以得出结论,人类具有较强的瞬时记忆能力,可以在短暂时间内对接收的信息进行有效的处理和储存。在实际生活中,我们可以通过锻炼和训练来提高自己的瞬时记忆能力,令自己更好地适应社交和生活环境的需要。

短时记忆容量测定实验报告

短时记忆容量测定实验报告 实验目的: 学习使用记忆广度法测定短时记忆的广度。 实验器材: 1.JGW-B型心理实验台速示器单元,背景卡片1张,记录用纸2套。 2.写有3-13位数字的卡片3组,每组11张,共33张。 3. 写有3-13个英文字母的卡片3组,每组11张,共33张。 实验步骤: 1.主试接上速示器电源,将开关选择“ON”,调节A、B视场,使2个视场的明度一致。 “工作方式”A选择“定时”,B选择“定时”、选A-B顺序方式。“定时选择”A为1秒,B为5秒。然后B视场输入背景卡片1张。 2. 被试坐在速示器观察窗前,面部贴紧观察窗,指导语:“我将呈现一组组数字,要求 你努力记住,当刺激消失后,立即将它默写下来。”主试在A视场逐个呈现3位数字卡片,每个卡片呈现1秒钟。要求被试在每个卡片呈现后用5秒钟将看到的3个数字全部默写出来。 3.用上述方法将4位、5位……数字组依次进行实验,直至数字序列连续3次不能通过 为止。 4.用上述程序测定英文字母的短时记忆广度。 实验结果: 统计被试的数字和字母的记忆广度。 男数字7.88 字母 6.04 女数字8.42 字母 6.01 实验讨论: 1.根据被试的记忆广度,说明短时记忆的特点。 答:短时记忆的特点是:记忆容量有限,基本上是在7加减2个组块这个范围,只能保存少量的信息,而且信息保留的时间也不长。 2.比较被试的记忆广度,分析个别差异。 答:被试的记忆广度受个体影响,不同的被试,短时记忆的广度也不同,但记忆的容量基本上是在7加减2个组块这个范围,没有太大的差距。男生女生的字母的记忆广度相差不大,但数字的记忆广度差距有点大,这或许是因为实验时注意力集中不集中所造成的。 3.分析记忆材料的差异对记忆广度的影响。 答:从实验结果可以看出,被试(不论男生还是女生)的数字的记忆广度大于字母的记忆广度,说明被试的记忆广度受记忆材料的影响。数字的记忆广度在7~9之间,而字母的记忆广度为5~7之间,原因可能是,被试对数字比较熟悉(很早就接触数字,熟背数字,而且在生活中经常要背数字,如记门牌号码、电话号码等),对数字的视觉编码比较快,而对字母相对不太熟悉;另外,因为字母的发音相对于数字的发音来说比较困难,如有些字母(如F)的发音是2节的,而数字的发音都是1节的,所以被试对

大脑的瞬时记忆

大脑的瞬时记忆 记忆分为瞬间记忆和永久记忆,那么人类大脑的瞬间记忆有多强呢?下面店铺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瞬间记忆的知识,希望大家喜欢。 解密瞬间记忆 “最强大脑”中“一目十行”的神人现象、一本《论语》、甚至是厚厚的《红楼梦》,为什么有人能一目十行,不到几分钟,就可讲出书中的内容,连具体的数字也能复述出来?实际上,这就是“瞬间记忆”,“瞬间记忆”是一种重要的短时程记忆,它负责将“正在经历”的信息进行短暂的储存和运用。研究表明,瞬间记忆的好坏和人类智商有相关性。 近日,中科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神经科学研究所李澄宇课题组采用先进的光遗传方法,证实了“瞬间记忆”的幕后“操纵者”为大脑内侧的前额叶——额头后面的一片大脑区域。当“瞬间记忆”正在进行时,内侧前额叶负责信息的“暂时存储”,而当“瞬间记忆”任务基本完成后,信息的“续存储功能”就会转交给其他脑区,这时,内侧前额叶会转而负责发出抉择行为的指令。他说,而且,内侧前额叶皮层在延迟期间的活动只在学习阶段起作用,所以一个人工作记忆能力的强弱,与是否学得快也许有关系。该研究成果已于24日在国际顶级期刊《科学》上发表。 “瞬间记忆”的学名为“工作记忆”,是一种用“秒”来衡量的短时记忆。“它好比电脑里的‘临时缓存’,负责存储思维的中间结果。例如,做心算28×71时,工作记忆强的人,就能把中间过程的计算结果预存在大脑里,最后完成相应运作。”李澄宇说,在日常生活中,几乎每项智能任务的完成都离不开工作记忆的参与,这就是为什么身患老年痴呆、中风等疾病和衰老的人,他们的工作记忆会出现缺陷。 李澄宇说,大脑前额叶占人脑皮层总量的30%,现有研究已初步证实,“瞬间记忆”的好坏与人类的智商存在着相关性,与先天的基因也有相关性,但后天的学习和训练也能提高“瞬间记忆”能力。

短时记忆的视觉编码实验报告

短时记忆的视觉编码实验报告LT

短时记忆信息可以有视觉编码和听觉编码两个连续的阶段,这是认知心理学史上的一个重大发现。现在一般认为,短时记忆信息存在感觉代码与语义代码,其中前者包括听觉代码与视觉编码;对于感觉编码的过程而言,视觉编码率先出现并保持一个短暂的瞬间,然后出现听觉编码。 本实验基于Posner的经典实验,他通过字母的视觉匹配和名称匹配的实验证实:至少在部分时间里,信息在短时记忆中是以视觉编码的。通过测定本组内成员对短时记忆信息的编码情况,同时对不同刺激条件下的反应时差异进行讨论,旨在验证“短时记忆中也存在视觉编码”这一结论。 3 方法 3.1 被试 山西师范大学心理学本科12级学生共33名,男生2,男生31,年龄21-24岁。 3.2 仪器和材料

PsyTech-EP2009型心理实验台,英文字母大写A、B和小写a、b的不同组合,其中AA(6次)、BB(6次)、Aa(6次)、Bb(6次)、AB(3次)、BA(3次)、Ab(3次)、Ba(3次)、共36次(72次则重复呈现2遍)。 3.3 实验程序 (1)登陆并打开PsyTech-EP2009型心理实验台主界面,选中左侧实验列表中的“短时记忆的视觉和听觉编码”,右边呈现实验说明。点击“进入实验”弹出“指导语”窗口。请认真阅读指导语。实验前可进行参数设置,或者点击“开始实验”按钮(使用默认参数)直接进行实验。 (2)指导语为:“这是一个比较字母异同的实验。实验开始后屏幕将呈现多组大小写字母。每组一对,可能同时呈现,也可能先后呈现。请你使用1号反应盒对呈现的每组字母进行判断。判断原则如下:1、形状相同或形状不同读音相同,按“+”键”;2、如果形状和读音都不同,则按“—”号键。要求在判断准确的前提下反应速度越快越好。 当你明白了操作要求后,可以先进行练习,练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