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药膳论文3000字

中华药膳论文3000字

篇一:中华药膳(文本)

中华药膳

目录

第一篇药膳理论

第二篇消化系统疾病食疗药膳

第三篇呼吸系统疾病食疗药膳

第四篇泌尿系统疾病食疗药膳

第五篇心血管疾病食疗药膳

第六篇感觉器官疾病食疗药膳

第七篇手术后食疗药膳

第八篇消暑药膳

第九篇美体养生药膳

第一篇药膳理论

一览古话药膳

我国传统医药历来重视人与自然相应,比如我们民间所用的药膳.就是结合日常防治疾病的一些传统疗法。古书《周礼·天官》记载:“春发做宜食酸以收敛.夏解缓宜食苦以坚硬.秋收敛吃辛以发散,冬坚实吃戚以和软”。这是当时人们对四季饮食养生方法的归纳,中同第一部医学著作《黄帝内经》中记载“毒药攻邪.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斋为益,五菜为充,气味合而服之.以补益精气。”义载“小毒治病.十去其八,无毒治病.十去其几,锌肉果蔬,食养尽之”说明药物以治疗、食物以养的关系。

我国第一部中药专著《神农本草经》.记载了,许多食物可以当作药物来应用,如红枣、芝麻鸿蛋、葡萄、芹菜等,开创以食当药之例。中国最早的热病学和内科学著作——汉代张仲景的《伤寒论》和《金匮要略》,有许多药食结合的方剂。如当归生姜羊肉汤、百合鸡子黄汤、甘草小麦大枣汤等.是用汤剂来治病的。

盛唐时期孙思邈的《于金要方·食治篇》是我国第一篇专论食疗的论文.提出了饮食治疗的概念.记载了大量的药食结合的食品和方剂,如乌鲤鱼煮汤治疗

水肿病,现在还常应用他的弟子盂洗写了《食疗本草》.是我国也是世界上最早的饮食疗法的专著.汁三卷二百二十七条.书中最早}己载了花粉食品。宋代陈直《养老奉亲书》是一本老年人食疗的专著。元代忽思慧《饮脯正要》中载有育婴、妊娠、饮膳、卫生,食性禁忌等,是一本营养学专著。

明代李时珍《本草纲目》载有食物400余种、药酒75种、药粥42种.对代的药膳进行了汇总。

在我国食疗,药膳的发展过程中.逐步明确了食物与中药相结合的关系。在中医理沦指导下.药以治疗.食以养生;以食佐药来治病.以药佐食来养生,构成了我国独特的食疗药膳的理论体系。

中医临床有辨证施治辨证施护和辨证施食完整的理论体系常人体质虚弱者称体虚,慢性疾病的虚弱称虚证.体质虚弱分阳虚、阴虚、气虚、皿虚四种类型,结合五脏称五脏虚证。

食物有四气五睬的区分.四气又称四性:寒、热、温,凉五昧是苦酸、甘、辛、咸。此外尚有平性与淡昧。不同的性昧对人体有不同的作用.如生姜、辣椒性热能胜寒.羊肉、鸡肉性温能温阳补虚,绿豆、西瓜性寒能清火退热.甲鱼.鸭子性凉能清补阴康,桂圆、红枣昧甘能补脾胃,百合昧苦能补肺清热根据食物的四气五味性质和人体的阴阳气m的体质.又可将食物分为平补、温补、清补三类。

平补食物是指那些不论正常人或病人都可食用的食物,是维持健康和生命所必须的食物,如谷类、豆类、蔬菜及水果等。这类食物性能平和,或稍偏温,或稍偏凉,长期服用,一般没有不良反应,阴虚、阳虚、气虚病人均可食用。

温补指食性温的食物,如牛肉、羊肉、乳类、荔枝、桂圆等,阳虚者常吃这类食物可帮助生热,改善怕冷的感觉;阴虚之体则不宜多吃,多吃反会加重内热,而出现咽干、牙龈肿痛、出血、便秘等症。

清补指食性凉的食物,如生梨、生藕、芹菜、百合、甲鱼等。阴虚者常吃这类食物可以清火,能改善怕热的感觉,其中有些食物在夏天可以消暑;阳虚之体则不宜多吃,多吃反而会更加怕冷或影响消化,使大便变稀。

此外,尚有温散的食物,性味辛热,如辣椒、胡椒、桂皮、生姜、花椒等。这类食物有温阳散寒的作用,在寒冷和潮湿的地区,人们常用以御寒和除湿。这

类食物一般不作为营养性食品,而用作调味品或用来克服某些食物的寒性。阴虚之体者不宜食用,食了会加重内热,正常人常吃也会产生虚火。有些地区人们习惯于吃辣的食物,则又当别论。

二药膳分类有讲究

药膳不仅具有可食性,更因其具有保健性且可在家庭自制,而备受人们的喜爱。药膳能巧妙地将中药与食物相配,以药借食味,食助药性,变“良药苦口”为“良药可口”。这在很大程度上满足了人们“厌于药,喜于食”的天性,但药膳种类繁多,具体该如何

划分呢? 请看本文介绍:药膳可按性状、制作方法、治疗作用三方面分类。

(一)按性状分类依据性状,药膳可分为以下几种:

1 菜肴此类药膳是以蔬菜、肉、蛋、鱼、虾等为原料,配一定比例的药物制成的菜肴。这类药膳可以制成冷菜、蒸菜、炖菜、炒菜、炸菜、卤菜等。

2 米面类此类药膳是以米和面粉为基本原料,加一定补益药物或性味平和的药物制成的馒头、汤圆、

包子等各种饮食。

3 粥食此类药膳是以米、麦等原料,加一定的补益药物煮成的半流质饮食。这类药膳可以用具有药用价值的粮食制成,也可以由药物和粮食合制而成。

4 糕点此类药膳是按糕点的制作方法制成的,花样繁多,一般由专业厂家制作。

5 汤羹此类药膳是以肉、蛋、奶、海味品等原料为主,加入药物经煎煮而成的较稠厚的汤液。

6 精汁此类药膳是将药物原料用一定的方法提取、分离后制成的有效成分含量较高的液体。

7 饮料此类药膳是将药物和食物浸泡和压榨,煎煮或蒸馏制成的一种专供饮用的液体。

8 罐头此类药膳是将药膳原料,按制造罐头的工艺进行加工生产。

9 糖果此类药膳是将药物加入糖料熬炼成混合固体食品。

10 蜜饯此类药膳是以植物的干、鲜果实或果皮为原料,经药液煎煮后,再附适量的蜂蜜或白糖而制成。

(二)按制作方法分类

1 炖此类药膳是将药物和食物同时下锅,适量加水,置于武火,烧沸去浮沫。再置文火上炖烂而制成。

2 焖此类药膳是将药物与食物同时放入锅内,加适量的调味品和汤汁。盖紧锅盖,用文火焖熟。

3 爆此类药膳是将药物与食物置于文火或余热的柴草灰内,进行煨制而成。

4 蒸此类药膳是将药膳原料和调料拌好,装入容器,置蒸笼内,用蒸气蒸熟的。

5 煮此类药膳是将药物与食物放在锅内,加入水和调料,置武火上烧沸,用文火煮熟。

6 熬此类药膳是将药物与食物倒入锅内,加入水和调料,置武火上烧沸,再用文火烧至汁稠、味浓、粑烂。

7 炒此类药膳是先用武火将油锅烧热,再下油。然后下药膳原料炒熟。

8 熘这是一种与炒相似的制作方法,主要区别是需放淀粉勾芡。

9 卤此类药膳是将药膳原料加工后.放八卤汁中,用中火逐步加热烹制,使其渗透卤汁而制成。 10 烧此类药膳是将食物经煸、煎等方法处理后,再调味、调色,然后加八药物、汤汁.用武火烧滚.文火焖.烧至卤汁稠浓而制成。

11 炸此类药膳是将药膳原料放入油锅中炸熟。

(三)按药膳作用分类

1 保健强身类常用的保健强身药膳有人参汤圆,十全大补汤、豆蔻馒头、茯苓包子等,具有保健强身、增强体质的功效.适用于体弱或健康者平时食用。

2 抗老益寿类抗老益寿类药膳.主要适宜于年老体弱的人食用。由于老年人气血虚衰,需要药膳滋补中西医结合研究认为.人体五脏虚损.特别是肾气虚、免疫功能降低.是导致衰弱的主要原因。针对这一情况.年老体弱者食用补五脏扶肾气、提高免疫功能的药膳.可达到抗衰老延年益寿的目的。常用的抗老益寿药膳有人参汤圆、归芪鸡汤、茯苓包子、枸杞酒、玉竹心子、首乌肝片、附子羊肉汤等。

3 治疗疾病类治疗疾病的药膳,主要是针对患者的具体情况.采用相应的药膳进行治疗。尤其对慢性病患者最为适宜。这类药膳经过炮制烹调.成为美味佳肴,不仅可以充饥,同时可以辅助治疗如糖尿病、冠心病、神经衰弱、高血压、

水肿结石病、痢疾、妇科病、慢性支气管炎等。常用的治疗疾病药膳.按其功效又可分为以下几种:

解表药膳是用辛散药物与食物组威的药膳。它具有发汗、解肌透邪的作用.使病邪外出.以解除表证。它适用于感冒和外感病的初期。如药膳五神汤姜糖饮等。

泻下药物是用泻下药物与食物组成的药膳.具有通便消积、逐水活血的作用。它适用于热结便秘、宿食停积、水饮留聚以及瘀血等里证。如蜂蜜香油汤等。

清热药膳是用寒凉药物与食物组成的药膳.具有清热解毒、止渴生津的作用.适用于热性病症。如银花露、七鲜汤等。

祛寒药膳是用辛温或辛热药物与食物组成的药膳,有振奋阳气、温散寒邪的功能。它适用于各种虚寒性的病证。如附子羊肉汤、当归羊肉汤。

祛湿药膳是用温燥、苦寒或温通的药物与食物组成的药膳.具有燥湿化浊、清热利湿、温阳化水的

作用。它适用于风湿和湿热所致的各种病症如苡仁肘子、雪花鸡汤、三蛇酒等。

消导化积药膳是用消食导滞的药物与食物组成的药膳.具有开胃健脾、消积化滞的作用。它适用于消化不良、脾胃虚弱证。如山楂肉干.果仁排骨等。

补益药膳是用甘温或甘凉的药物与食物组成的药膳,具有滋补强壮作用。它适用于虚弱证和平时健身防病。如田七蒸鸡、十全大补汤、八宝鸡汤、归芪蒸鸡等。

理气药膳是用辛温通达药物与食物组成的药膳,具有行气理气止痛作用。它适用于脘腹气滞所致的各种痛证。如陈皮鸡、丁香鸡、佛手酒等。

理血药膳是用辛甘温入血分的药物与食物组成的药膳.具有养血理血、活血化瘀作用。它适用于月经不调跌打损伤以及血虚、血瘀证。如田七蒸鸡、当归全鸡、妇科保健汤等。

祛痰止咳药膳用止咳祛痰的药物与食物组成的药膳具有止咳祛痰、润肺平喘的作用。它适用于痰喘咳嗽的痛证。如贝母雪梨、银耳羹、二仁萝卜心肺汤等熄风药膳是用滋阴潜阳的药物与食物组成的药膳.具有熄风镇静。平肝潜阳的作用。它适用于肝阳上亢、肝风内动以及血虚所致的眩晕症,如菊花肉片、

天麻鱼头等。

安身药膳是用甘凉滋润的药物与食物组成的药膳具有养心安神养血镇静的作用。它适用于心血不足、心阴亏损的心悸失眠等证,如枣仁粥、玉竹心子等。

中医学历来强调“药补不如食补.并认为“是药三分毒”。因此。在浩如烟海的民间单验方中收藏有大量的食疗方.并运用中药“四气五味”、“性味归经”理论来指导人们如何进行食疗。如果能将日常饮食起居寓于保健、康复之中,起到防病、治病的目的.我们何乐而不为呢!

三药膳在临床上的应用

药膳在临床实践当中有着显著的疗效。在应用药膳的过程中,要因人、因地、因病,要根据中医的辨证理论和药物性能的变化来进行调养。辨证论治是以中医理论作为指导,以证为基础普遍应用的一种诊治方法。药膳在治病、保健等方面,均需以中医理论作为指导,根据不同人的体质、病证情况的差异,对药膳的具体使方面也应有所区别,这就叫“辨证施膳”。如《金匮要略》所言:“所食之味,有与病相宜,有与身为害,若得益则补体,为害则

成疾。”所以在临床应用中,必须强调辨证施膳。

下面讲述应用药膳的几个原则。

(一)辨证施膳

1 根据疾病的性质施膳病证有寒热之分,食物也有寒热之分。寒证与以热性饮食,忌食生冷成寒,如外感风寒证,可选食适量的生姜、葱、蒜等辛散之品;热盛伤津证,可选西瓜、、绿豆等寒凉滋阴之品。正如经言“寒者热之,热者寒之”。

2 根据所病脏腑部位施膳古人根据五行学说,把饮食也分为五味,即酸、辛、甘、苦、咸五味。饮食五味入胃后,各归所喜脏腑和部位,分别滋养脏腑之气。五味对人体既可以单独发挥滋补作用,如酸养肝,苦养心,甘养脾,辛补肺,咸滋肾。又能相互共济,如辛甘发散为阳而养上,酸苦涌泄为阴而滋下。对于不同的部位和脏腑之病,要根据脏腑和部位所喜所克的规律来调节饮食。如《灵枢》中所讲:“病在筋,无食酸;病在气,无食辛;病在骨,无食咸;病在血,无食苦;病在肉,无食甘。”故不同的病证,所食的药膳该本着彼此相互资生,相互

制约,补偏救弊的原则使之达到治疗的目的。

3 根据病人正气损耗情况施膳任何病证皆属于正邪相争,无论病中或病后,正气总会遭到不同程度的损耗。对此需要本着“虚则补之”的原则,而行药膳调补法,以“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蓄为益,五菜为充”来补益精气,往往起到单独药物治疗所不能起到的作用,所以有“药补不如食补”之说,如当归生姜羊肉汤、参乳汤等,均取羊肉、人乳等补益气血、益精生髓,与药膳中的药物起协同作用,从而达到治疗疾病的作用。

(二)强调因时因地因人制宜

1 因时施膳人与天地相应,人与自然界密切相关。春、夏、秋、冬四季气候变化,对人体生理、病理变化均产生一定的影响,因此在组方施膳时必须注意,要根据四时气候的变化特点以减少对人体的影响,采取相应的方法和药膳。如长夏阳热下降,水气上腾,湿气充斥,为一年之中湿气最盛的季节,故在此季节中,感受湿邪者较多,湿为阴邪,重浊粘滞,容易阻竭气机,损伤阳气,要注意“春夏养阳”。药膳用

解薯汤为宜。冬天气温较低,由于气温骤降,人们不注意防寒,就易感受寒邪,易损伤阳气,所为“阴盛则阳病”就是阴寒偏盛,阳气受损,或失去正常的温煦气化作用,出现一系列机能减退的证候。如恶寒、肢体不温、脘腹冷痛等;寒邪收引凝滞,侵袭人体易使气机收敛牵引作痛;寒客经络关节,筋脉拘急,气血凝滞阻闭,出现肢体屈伸不利,故《素问·举痛论》说:“寒则气收”,“痛者寒气多也,有寒敝痛”,药膳则宜遵“寒则温之”的治疗原则。

2 因地施膳我国地域广阔,不同的地区,由于气候条件及生活习惯不同,人的生理活动和病变持点也不尽相同,所以施膳亦应有的差异。东南潮湿炎热,病多湿热,宜清化之品;西北地高气寒,多燥寒,宜湿润。同是温里回阳药膳,在西北严寒地区,药量宜重,而在东南温热地区,药量就宜轻。

3 因人施膳由于人的体质、年龄、性别、生活习惯不尽相同,在组方施善时,就有区别。如胖人多痰湿,宜清淡化痰,肥甘滋腻当忌;瘦人多阴亏津少,应滋阴生津,辛温燥热之品不宜。妇女有经血、怀孕、产后等情况,常用八珍汤、四物汤等组方配膳;老年人血衰气少,生理机能减退,多患虚证宜平补,多用十全大补汤、复元汤等组方配膳;小儿生机旺盛,但脏腑娇嫩气血未充,脾常不足,

应以调养后天为主,以八仙羔为主。

(三)注意药食性能在中药学方面,有性味归经的学说,同样食物也有性味归经。各种食物由于所含的成分及其含量多少的不同,因此对人体的作用也就不同,从而表现出各自的性能。食物的性能理论,是前人在长期的医疗保健中,对各种食物的保健作用用中医基础理论加以总结,运用中药理论特别是中药学的四气、五味、升、降、浮、沉以及药物归经等学说来分析食物包括药膳的作用,是中医药膳学的另一特点。

药物、食物的四气、五味

(1)四气又叫四性,指药物或食物具有寒、热、温、凉四种不同的性质。寒与凉、热与温仅是程度的差异不同。此外,

物或食物,多具滋阴、清热、泻火、解毒的作用,能够纠正热性体质,保护人体阴液,减轻或消除热性病证,主要用于热性体质和热性病证;凡属温热性的药物或食物,多具有助阳、温里、散寒等作用,能够扶助人体阳气,纠正寒性体质,减轻或消除寒性病证,主要用于寒性体质和寒性病证。药物或食物的寒凉和温热性是相对药物或食物作用而言的。还有一类药物或食物在四气上介于寒凉与温热之间,即寒热之性不明显,则称之为平性。其性质平和,不仅养生多用而且在药膳上广泛应用或配伍使用,仍归属四性。

(2)五味是指药物或食物所具有的辛、甘、酸、甘、咸五种不同的味,不同昧的药物和食物具有不同的作用,味相同的药物或食物其作用也相近似或有共同之处。它是通过药物或食物作用于人体所发生的反应,并经反复验证后归纳出来的。辛味药物或食物具有发散、行气、行血、健胃等作用,多用于表证,或气血运行不畅,如生姜、陈皮等。甘味药物或食物具有滋养、补脾、缓急、润燥等作用,多用于机体虚弱的虚证,如山药、大枣等用于脾胃虚弱;饴糖、甘草用于拘急腹疼等。酸味药物或食物具有收敛、固涩止泻的作用,多用于虚汗、久泻遗精不内藏的病证,如乌梅酸敛固涩以涩肠止泻。苦味药物或食物具有清热、泻降、燥湿健脾等作用,多用于热性体质或热性病证,如苦瓜用于壅塞气逆的病证,黄芩用于湿热的病证。咸味药物或食物具有软坚、润下、补。肾养血等作用,多用于瘰疬、痰核、痞块等病证如海带;用于大便燥结如海蛰、淡盐水;用于补。肾如淡菜、鸭肉;用于养血如乌贼鱼、猪蹄等。此外,还有淡味药物和食物具有

渗湿利尿的作用,多用与水肿和小便不利等证,如茯苓、薏米、冬瓜等;涩味药物或食物具有收敛固涩的作用,与酸味药物或食物作用大致相同。各种药物或食物所具有的味可以是一种,也可以兼有几种。在药膳的应用中,以甘味药物或食物最多,成味和酸味药物或食物次之,辛味药物或食物再次之,苦昧药物或食物最少。

2 药物或食物的归经药物或食物对人体脏腑经络的作用是有一定范围或选择性的,如同为寒性药物或食物,虽都具有清热作用,但其作用范围不同,有的偏于清肺热,有的偏于清肝热,有的偏于清心火等;同属补益类药物或食物,也有补肺、补肾、补脾等不同。所以把各种药物或食物对机体作用范围或选择性与人体脏腑经络联系起来明确它对机体脏腑经络所起的作用,这就是药物或食物的归经作用。药物或食物归经理论是前人在长期的医疗实践中,根据药物或食物作用于机体脏腑的反应总结出来的。如梨能止咳归肺经,山药能止泻归脾经。另外,药物或食物的归经还与其五味理论有关。其中辛能入肺,肝入脾,酸入肝,苦入心,咸入肾。如生姜、芜荽等辛味食物归经理论加强了药物或食物选择的针对性,进一步完善了

篇二:药膳论文

中医药膳浅析

摘要:药膳是以中医理论为指导,为满足防病治病、健体延衰的需要,选择适当的药物与有关食物相配,通过特殊的烹调加工而制成的具有一定色、香、味、形和滋补强身、辅助治病等食疗作用的保健食品。它是中国传统的医学知识与烹调经验相结合的产物。“寓医于食”是它的特点,既将药物作为食物,又将食物赋以药用,是一种兼有药物功效和食品美味的特殊膳食。中医学十分重视预防保健,称为养生,其中可以食疗药膳、等措施。达到体质增强、防治疾病、防止衰老,延长生命的的目。

关键词:中医药膳食疗

药膳是选用一定的食物和防病治病的中药,两者结合烹制而成,具有滋补强身、辅助治病的作用。近年来,中医药膳日益引起国内外重视。

食疗药膳的记载于历代中医典籍,自从两千多年前的《神农本草经》、《黄帝内经》唐代《千金要方》、《外台秘要》宋代《太平圣惠方》、《证类本草》;元代

《饮膳正要》;明代《古今医统大全》、《本草纲目》;清代《随息居饮食谱》等上百本著作均有记述,近代的专著繁花似锦,在此不一一介绍。食物中药是制备药膳的主体原料,它既是有效中药,又是营养的食物,既食、既药、无毒性、富营养,有效果的上品中药,可制成糕点、面、粥、露、汤、茶和糖果等类型,也可投放市场,形成商品,也可为菜肴供宴席之用,药食一体,食药同功,为保健康、养生延年,发展现代饮食结构具有深远意义。从食物味道来说:肝属木,喜酸,酸味食品有益于肝脏,金克木,肝脏不好忌辛辣。心属火,喜苦,苦味有益于心脏,水克火,所以心脏不好的人忌食咸。脾属土,甜味食品有利于脾胃,木克土,所以脾胃不好的人忌食酸味的食品。肺属金,辣味食品有利于肺的健康,所以肺不好的人可适量吃一些辣的食品,火克金,肺不好忌吃苦味的食品。肾属水,咸味的食品有利于肾,土克水,所以肾不好的人不要吃太多甜味的食品。

从食物颜色来说:青绿色的食品补肝,所以,肝脏不好的人,可适量的多吃一些绿色的蔬菜和瓜果。红色的食品对心脏有利,心脏不好的人,可以吃一些草莓、西红柿、樱桃等等。黄色的食品

中华药膳论文3000字

中华药膳论文3000字 篇一:中华药膳(文本) 中华药膳 目录 第一篇药膳理论 第二篇消化系统疾病食疗药膳 第三篇呼吸系统疾病食疗药膳 第四篇泌尿系统疾病食疗药膳 第五篇心血管疾病食疗药膳 第六篇感觉器官疾病食疗药膳 第七篇手术后食疗药膳 第八篇消暑药膳 第九篇美体养生药膳 第一篇药膳理论 一览古话药膳 我国传统医药历来重视人与自然相应,比如我们民间所用的药膳.就是结合日常防治疾病的一些传统疗法。古书《周礼·天官》记载:“春发做宜食酸以收敛.夏解缓宜食苦以坚硬.秋收敛吃辛以发散,冬坚实吃戚以和软”。这是当时人们对四季饮食养生方法的归纳,中同第一部医学著作《黄帝内经》中记载“毒药攻邪.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斋为益,五菜为充,气味合而服之.以补益精气。”义载“小毒治病.十去其八,无毒治病.十去其几,锌肉果蔬,食养尽之”说明药物以治疗、食物以养的关系。 我国第一部中药专著《神农本草经》.记载了,许多食物可以当作药物来应用,如红枣、芝麻鸿蛋、葡萄、芹菜等,开创以食当药之例。中国最早的热病学和内科学著作——汉代张仲景的《伤寒论》和《金匮要略》,有许多药食结合的方剂。如当归生姜羊肉汤、百合鸡子黄汤、甘草小麦大枣汤等.是用汤剂来治病的。 盛唐时期孙思邈的《于金要方·食治篇》是我国第一篇专论食疗的论文.提出了饮食治疗的概念.记载了大量的药食结合的食品和方剂,如乌鲤鱼煮汤治疗

水肿病,现在还常应用他的弟子盂洗写了《食疗本草》.是我国也是世界上最早的饮食疗法的专著.汁三卷二百二十七条.书中最早}己载了花粉食品。宋代陈直《养老奉亲书》是一本老年人食疗的专著。元代忽思慧《饮脯正要》中载有育婴、妊娠、饮膳、卫生,食性禁忌等,是一本营养学专著。 明代李时珍《本草纲目》载有食物400余种、药酒75种、药粥42种.对代的药膳进行了汇总。 在我国食疗,药膳的发展过程中.逐步明确了食物与中药相结合的关系。在中医理沦指导下.药以治疗.食以养生;以食佐药来治病.以药佐食来养生,构成了我国独特的食疗药膳的理论体系。 中医临床有辨证施治辨证施护和辨证施食完整的理论体系常人体质虚弱者称体虚,慢性疾病的虚弱称虚证.体质虚弱分阳虚、阴虚、气虚、皿虚四种类型,结合五脏称五脏虚证。 食物有四气五睬的区分.四气又称四性:寒、热、温,凉五昧是苦酸、甘、辛、咸。此外尚有平性与淡昧。不同的性昧对人体有不同的作用.如生姜、辣椒性热能胜寒.羊肉、鸡肉性温能温阳补虚,绿豆、西瓜性寒能清火退热.甲鱼.鸭子性凉能清补阴康,桂圆、红枣昧甘能补脾胃,百合昧苦能补肺清热根据食物的四气五味性质和人体的阴阳气m的体质.又可将食物分为平补、温补、清补三类。 平补食物是指那些不论正常人或病人都可食用的食物,是维持健康和生命所必须的食物,如谷类、豆类、蔬菜及水果等。这类食物性能平和,或稍偏温,或稍偏凉,长期服用,一般没有不良反应,阴虚、阳虚、气虚病人均可食用。 温补指食性温的食物,如牛肉、羊肉、乳类、荔枝、桂圆等,阳虚者常吃这类食物可帮助生热,改善怕冷的感觉;阴虚之体则不宜多吃,多吃反会加重内热,而出现咽干、牙龈肿痛、出血、便秘等症。 清补指食性凉的食物,如生梨、生藕、芹菜、百合、甲鱼等。阴虚者常吃这类食物可以清火,能改善怕热的感觉,其中有些食物在夏天可以消暑;阳虚之体则不宜多吃,多吃反而会更加怕冷或影响消化,使大便变稀。 此外,尚有温散的食物,性味辛热,如辣椒、胡椒、桂皮、生姜、花椒等。这类食物有温阳散寒的作用,在寒冷和潮湿的地区,人们常用以御寒和除湿。这

中药药膳论文

浅谈中药药膳 前言 药膳是中医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民族历经数千年不断探索、积累而逐渐形成的独具特色的一门临床实用学科,是中华民族祖先遗留下来宝贵的文化遗产。几千年来,中国传统医学就十分重视饮食调养与健康长寿的辨证关系,它包括食疗,即用饮食调理达到养生防病治病作用,以及药膳,即用食物与药物配伍制成膳食达到养生防治疾病的作用,本文所提到的药膳即包括食疗内容。中医学在长期的医疗实践中积累了宝贵的药膳食疗保健经验,形成了独特的理论体系,因而药膳学是中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积极推行中医药膳食疗保健,不仅为我国人民的健康长寿做出了重要贡献,而且对于促进世界卫生保健医学的发展,也具有深远意义。 药膳是根据防病治病、滋补强身、延年益寿的需要而设。它是在中医理论指导下,将中药与某些具有药用价值的食物相配伍,并采用我国独特的饮食烹调技术和现代科学方法,制作而成的具有一定色、香、味、形的美味食品。药膳学是在中医传统食疗的,是根据中医理论与饮食保健实践经验,用药物和食品配伍,通过烹饪加工而成。它既是药物,又是食物,且有增进食欲,保健强身,防疾除病,延年益寿的功效。药膳属于食疗、食治、食补的范畴,但在这个基础上进一步的发展,由中医学和饮食文化的结合,形成了一门新的学科——“中药药膳学”。 一、药膳的应用原则 药膳不能够乱吃,它有五条应用原则:1、平衡阴阳;2、调理脏腑;3、扶正祛邪; 4、三时制宜; 5、勿犯禁忌。 (一)平衡阴阳 古代思想家认为,宇宙间一切事物都是由互相对立又互相依存的两个方面构成的,这两个方面就称为阴阳。阴阳是指宇宙间万事万物,最基本的也是最高度的区别和概括。运动的、温热的、明亮的、向外的、上升的、兴奋的……——属于阳。静态的、寒冷的、晦暗的、内向的、下降的、抑制的……——属于阴。 人体阴阳失去平衡后,就会表现出各种症状来,古人对症状的分类,也是用阴阳来代表和说明的。“阳胜则热,阴胜则寒”。阳证(即为热证)一般症状是发热、口渴、脉数(快)等。阴证(即为寒证)一般症状是不发热,口不渴、手足冷、脉迟(慢)等。同为感冒风热感冒和风寒感冒要用截然不同的中药,这比西药要精细得多。 (二)调理脏腑 药膳中含有中药的成分,中药用于预防、治疗、诊断疾病并具有康复和保健用的物

中医药膳学论文

吉林农业科技学院 中医药膳学论文 论文题目:中医药膳学特点认识及应用范围探讨 年级专业:11中药学本班 ***名:*** 学号:********** ***师:*** 评阅教师:宋宇鹏 完成日期:2013年11月28日 吉林农业科技学院

中医药膳学特点认识及应用范围探讨 学生:郝艳杰 专业:中药学 指导教师:宋宇鹏 摘要 总结课本中中医药膳理论知识,结合中医药膳理论探讨了药膳理论的定义、特点、分类以及在中医药理论中的意义,还有对中医药膳的特点的认识以及药膳理论应用范围的探讨 关键词:药膳;中医理论;文献;整理;研究; ,

Abstract The doctor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medicinal food characteristic understanding and application scope of the study Students: Hao Yanjie Industry: Chinese materia medica Tutor: Song Yupeng Pick to Summary in the textbook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medicinal food theory knowledge, theory of combining the theory of TCM herbal medicinal food is discussed the definition, characteristics, classification and significance in the theor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and understanding of the characteristics of Chinese medicine medicinal food and medicinal food theory application scope Key words: medicinal food; The doctor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theory; The literature; Sorting; Research;

中医药膳学论文

湖南农业大学课程论文 学院:经济学院班级:金融一班 姓名:曾媛学号:201140819107 课程论文题目:当归的药用价值 课程名称:中医药膳学 评阅成绩: 评阅意见: 成绩评定教师签名: 日期:年月日

课程论文题目 ——当归的药用价值 学生:曾媛 (经济学院金融一班,学号201140819107) 摘要:本文是讲述当归的植物形态,采集,化学成分,炮制,性味,归经,功用主治,用法与用量,宜忌,选方,临床应用等多个方面来体现当归的药用价值。 关键词:当归,补血物质,药膳 一当归的概述 1.中文名:当归(《本经》)。 2.类别:根类。 3.异名:干归(《本经》)。 4.来源:为伞形科植物当归的根。 5.植物形态:当归,又名:薜、山蕲、白蕲(《尔雅》),文无(崔豹《古今注》)。多年生草本,高0.4~1米。茎直立,带紫色,有显明的纵直槽纹,光滑无毛。叶2~3回单数羽状分裂,叶柄长3~11厘米,基部叶鞘膨大;叶片卵形;小叶3对,近叶柄的1对小叶柄长0.5~1.5厘米,近顶端的一对无柄,呈1~2回分裂,裂片边缘有缺刻。复伞形花序,顶生,伞梗10~14个,长短不等,基部有2枚线状总苞片,或缺如;小总苞片2~4枚,线形;小伞形花序有花12~36朵,小伞梗长0.3~1.5厘米,密被细柔毛;萼齿5,细卵形;花瓣5,白色,呈长卵形,先端狭尖,略向内折,无毛;雄蕊5,花丝向内弯;子房下位,花柱短,花柱基部圆锥形。双悬果椭圆形,长4~6毫米,宽3~4毫米,成熟后易从合生面分开;分果有果棱5条,背棱线形隆起,侧棱发展成宽而薄的翅,翅边缘淡紫色;横切面背部扁平,每棱槽中有油管一个,接合面有油管2个。花期6~7月。果期7~8月。 二当归的采集 一般须培育3年才可采收。秋末挖取根部,除净茎叶、泥土,放在通风处阴干几天,按大小分别扎成小把,用微火熏于令透即得。本品带油性,易霉败、虫蛀,必须贮存干燥处。逢霉雨季节,须用硫黄熏过或适当的烘透。干燥的根,可分为3部:根头部称"归头",主根称"归身",支根及支根梢部称"归尾"。全长约10~25厘米,身长约3~10厘米。归头直径2~4厘米,支根直径0.3~1厘米。外表灰棕色或棕褐色,全体具纵皱纹,支根部尤多,归头顶端圆平,有茎叶残基,常有不显著的环形皱纹,归身略呈圆柱形,身面凹凸不平,其下生有3~5条或更多的归尾,归尾上粗下细,多扭曲,表面有小疙瘩状的须根痕迹。质多柔韧,断面黄白色,有裂隙,中层有浅棕色环纹,并有多数棕色油点。气清香浓厚,味甘微苦辛。以主根大、身长、支根少、断面黄白色、气味浓厚者为佳。主根短小、支根多、气味较弱及断面变红棕色者质次。三当归的化学成分 根含挥发油。挥发油的主要成分有:亚丁基苯酞、邻羧基苯正戊酮及Δ2,4-二氢酞酐。挥发油成分复杂,单是低沸点部分就有10多种,其中有多种烃类,包括3

中医药膳食疗论文

中医药膳食疗 摘要:头痛一直为我们所忧虑,药膳作为中医综合治疗头痛的部分,它通过合理地调配食物,不但提供丰富的营养,而且还用其固有的性味和作用,改善机体的不平衡状况,从而起到药物所不能达到的某些作用。即所谓的“寓治于补,补中有治”。 关键词:中医药膳头痛饮食养生食谱治疗 伴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各种疾病也乘机悄然进驻人体,基于药物所存在的副作用,更多的人对于慢性疾病还是比较倾向于药膳治疗。 药膳作为中华饮食保健文化大花园里最为璀璨夺目的奇葩,从古时的王公贵族、名流隐士,到如今的海外游子,富商名人,还有很多普通的中国家庭,都有常年服用传统药膳来强身祛病的好习惯。作为一种自然疗法,饮食疗法,药膳是加入了中药的饮食,因为不是纯粹的中药,所以不用严格规定服用量。但药膳也不同于普通饮食,既然在“膳”字前加了一个“药”字,说明它除了具有普通饮食的营养功能外,还具有一定的药效,能够在滋补强身的同时调治疾病,促进身体健康。 近年来,各种头痛症状犹如病魔一般扰乱人们的生活,人们在通过药物治疗的同时也在用药膳调治! 药膳作为中医综合治疗头痛的部分,它通过合理地调配食物,不但提供丰富的营养,而且还用其固有的性味和作用,改善机体的不平衡状况,从而起到药物所不能达到的某些作用。采用不同的烹调方式,做成病人易于接受的菜肴。 中医讲辨证施治,药膳的应用也应在辨证的基础上选料配伍,如血虚的病人多选用补血的食物大枣、花生,阴虚的病人多使用枸杞子、百合、麦冬等。只有因证用料,才能发挥药膳的保健作用。 对于头痛,主要有血虚头痛、气滞头痛、肝阳上亢头痛以及我们生活中经常会发生的风寒风头痛等等,对于此,我们也有不同的药膳治疗,主要如下: 1)血虚头痛者:乌鸡1只,黄芪30克,当归20克,加入葱姜共煮,取 汤饮之。或者枣10个,桂圆10 个,莲子适量,煮粥食。

食疗与药膳论文

浅谈食疗与药膳 中华民族是“重食”的民族,古人就有:“民以食为天”之说,饮食与智力、健康、寿命直接相关,人类要生存,就离不开吃,足见烹饪文化的地位。中餐饮食不但重视人体养生保健,以“五谷”养“五脏”,还“重味”、“重理”,在讲究“色、香、味、型”的同时,注意各种食物的搭配,以相生相克、相辅相成等阴阳调和之理性认识指导烹饪。 中西烹饪文化的最大不同点是:西菜注重营养,中菜注重味道;外国人把烹饪当做科学,中国人把烹饪当做艺术。但我们绝对不是完全不重视饮食保健的,许多事实证明,自有烹饪史以来,我们一直是把饮食与养生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的。饮食健身的一个重要内容就是多种食物的营养互补。任何一种食物,都不可能将人体所需的营养素全都囊括其中,如欲获得各种营养素,就必须将各种不同结构、不同性味、不同品种、不同性状的食物搭配混食,才能收到营养互补、营养“相生”作用。就这样,融合与饮食文化的一般发展过程之中,又在历史的积淀中逐渐分离和结晶出来一种新文化——食疗文化。 所谓食疗,就是利用食物本身的作用来维护人的身体健朗,辅助药物防病治病。食疗基本上老少皆宜,但严格来讲,根据食物的性味不同也应该引人而异。即使是“药食同源”的食物,最好也要区分自己的体质,认识食物的性味,有的放矢。如食物有“四气”,“五味”。“四气”是指寒、凉、温、热,使用时就应根据身体状况不同分别选用,不能反之应用,否则就等于“火上浇油”或是“徐上加霜”。“五味”是指酸、苦、甘、辛、咸,酸入肝、苦入心、甘入脾、辛入肺、咸入肾。而肝、心、脾、肺、肾又分别对应木、火、土、金、水,因此在不同的季节人们对食物也应有所偏好。春夏天应多吃一些寒凉性的食物,有助于清热、泻火、解毒,如绿豆、苦瓜、冬瓜、西瓜、哈密瓜、柳橙、橘子、蜂蜜、小麦、豆芽、竹笋等;秋冬则应多吃一些温热的食物,如黄豆、糯米、扁豆、胡桃、羊乳、葱、姜、蒜、胡椒等。 食物除了能起到一定的药物作用外,还可以与药物搭配着烹饪使用,这就是人们所说的“药膳”。中国药膳的历史,源远流长,近2000年前的典籍中记载:“母亲调药膳,思情笃密。”(《后汉书·列女传》)由此可见,汉代已经有了药膳应用的史实。经过历代研究改进,从而发张为中国传统医学的一门实用营养方面

饮食养生论文3000字

饮食养生论文3000字 篇一:饮食养生论文 浅析饮食养生 【摘要】近年来,人们普遍饮食不节,饮食无规律,夜生活、宵夜一直为众人所喜好,殊不知这样的生活方式导致各种疾病的泛滥。究其原因,在于人们并未意识到饮食养生的重要性,事实上诸病皆生于饮食脾胃。只要遵循一定的原则,采取饮食养生的方法,就可以达到预防疾病、甚至延年益寿的目的。 【关键词】饮食养生谨和五味三因制宜食饮有节重调脾胃 早在两千多年前,我国人民就有追求长生不老的理想,如秦始皇海外求仙丹,以求自己可以长生。事实上,按照自然发展的规律,万物都必须经历生长壮老已的生命历程。生命终将有终结的一天,只不过存在寿命长短不同而已。虽然如此,预防疾病、延年益寿还是可以通过改善生活方式而实现,这就是养生存在的必要性。李东垣曰:“若胃气之本弱,饮食自倍,则脾胃之气既伤,而元气亦不能充,而诸病之所由生也。”可见诸病皆生于脾胃饮食。《内经》有云:“阴之所生,本在五味,阴之五宫,伤在五味。”再看看现代人的饮食方式,出于各种主观和客观的原因,肥甘厚味酒一直是餐桌常见之品,由此也导致了湿热痰浊之证,像现代医学中的“三高”。由此可见饮食养生在养生中是必不可少的一个方面。 1.谨和五味 中医理论认为,五味(酸苦甘辛咸)既可滋养五脏,过度又可损伤五脏,《内经》云:“味过于酸,肝气以津,脾气乃绝,味过于咸,大骨气劳,短肌,心气抑,味过于甘,心气喘满,色黑,肾气不衡,味过于辛,筋脉沮弛,精神乃央。”因此正确的饮食总原则是调和五味,不让五味太过。从五味的三因制宜角度去调节饮食,体现了天人合一的整体观念。 1.1五味宜因时制宜鉴于四时各有所主之气的偏盛,则宜谨而和之。春季阳气渐渐生发,万物复苏,天气由寒转暖。《内经》云:“春夏养阳,秋冬养阴”,故当顺应天时的变化,通过饮食调养阳气以保持身体健康,此时应该多吃一些生姜、葱、蒜等。春季为肝气旺盛之时,肝气旺就会乘脾土,酸生肝,甘生脾,故宜减酸增甘预防肝郁乘脾的脾胃虚弱证。夏季阳气最为旺盛,为阳中之太阳,易

【最新word论文】中国药膳食疗发展诸问题再议【药学专业论文】

【最新word论文】中国药膳食疗发展诸问题再议【药学专 业论文】 中国药膳食疗发展诸问题再议 【摘要】从中西两种文化和中医药膳食疗与现代食物营养学、现代保健医学、现代食疗学的差异比较及中医药膳食疗的优势和特色等方面对中国药膳食疗发展诸多问题进行了新的探讨。再次提出国内三个全国性药膳食疗学术团体联合,建立行业协会,加强认证工作,区分处方药膳和非处方药膳,建立科学的符合国情的中医药膳食疗管理体系。并提出中医药膳食疗业界要引入现代经营方式,推进中医药膳食疗“申遗”及其国际化进程的建议。 【关键词】中医药膳食疗;现代经营方式;非物质文化遗产;国际化 关于我国药膳食疗发展诸问题,作者曾在2005年著文予以探讨。本文现提出进一步研究结果,拟作为引玉之砖,意在引起有关同仁贤达的共同关注,以期群策群力,促进我国药膳食疗的加快发展。 1扫除中医药膳食疗发展的障碍 笔者提出“中医药膳食疗”的概念,是因为多年来中国传统的药膳食疗因为文化转型的剧变和受现代科学技术文明的冲击,失去古老环境和传统文化支撑的大气候影响,受到严重的阉割、扭曲和贬低,不但发展迟滞,且已到面目皆非的地步。中医药膳食疗面临着被现代保健医学、现代食物营养学、现代食疗学所替代的生存危机。 1.1中医药膳食疗和现代保健医学、现代食物营养学、现代食疗学是中西两种不同文化的产物。而文化比较的方法主要在于差异,而不在于优劣。我们不能用一种文化为指标去度量另一种文化。任何文化都有其历史的必然性和合理性,都是不可否认的,都应当给予充分的理解和尊重。当今,在全球化的背景下,文化单边主

义的强势冲击,已迫使所有国家、所有民族不能不提升文化自觉。在维护文明多样性,倡导各国、各民族、各地区文化多元并存的时代,尤其不应重蹈文化优劣比较的覆辙。 包括中医药膳食疗在内的中医药是我国最具自主知识产权优势和自主创新潜力、最具原创性的学术领域。我们应该站在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高度,继承和保护好这份遗产。而不是在“与国际接轨”(西方国家并没有中医药膳食疗标准,勉强要接轨,必然是阉割中医药膳食疗的精髓和灵魂)、“药膳食疗现代化”的大旗下,以现代保健医学、现代食物营养学、现代食疗学对中医药膳食疗偷梁换柱、李代桃僵。这不仅是可笑的,而且也是可悲的。我们不能忽视、容忍对我国历史悠久的医药文明的背叛。 1.2中医药膳食疗的优势和特色与中医药的优势和特色是一致的。根据一些学者的意见,其优势和特色是:?中医不是疾病医学;?中医不是物质科学;?不是认识论上的知识论。中医关心的是从哪里寻找健康的钥匙。同样的“治病必 1 求于本”这几个字,西医的着眼点在于对象性思维的“病”,问的是“病从何来”;而中医提这个问题的重点在意向性思维的“治”上,问的是“治向何去”。“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东西方对“本”有不同的理解和追求。西方是物质现象背后的本质原因,对本质的认识,是物质世界范围内的认识论知识论的科学观。而中医首先强调识别“利害药毒”的能力和取舍标准。然后是“聚毒药以供医事”,把“毒”转化为“药”,把“害”转化为“利”,帮助人们养生、保健、治病。医学与医生有三等:上医医未病之病,对象是生命,是养生;中医医欲病之病,对象是“健”,任务是保健;下医医已病之病,对象是病。 西医科学化过程中要求的是对靶点的直接对抗,都是对生命现象的抑制和阻断,从某种意义上说是“抗生”的。而中医则要求的是“卫生”和“养生”。中医

继承中华营养药膳、弘扬药膳食疗文化

继承中华营养药膳、弘扬药膳食疗文化 中华民族传统科学文化灿烂辉煌,历史悠久,尤其是它珍贵的生命科学宝库,值得发掘发扬。人们常说以食物防治疾病,祖国医学称为“食物疗法”,药食同用,又称为“药膳疗法”。 新的世纪,人们又赋予了她新的理念“营养药膳”。药膳是中医药学和中国烹饪学共同孕育的奇葩,是一门古老又新兴的医疗与保健方面的实用科学。数千年来,药膳食疗为中华民族的繁衍昌盛及人类的健康长寿做出了卓越贡献。近年来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疾病模式的转变,人们对自身健康的维护和疾病的防治有了更高的要求,追求一种安全、有效、无伤害的治疗方式,从而使具有独特理论体系和丰富实践经验的药膳食疗,在养生保健及各种疾病治疗过程中的优越性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青睐。为此我们致力于药膳食疗的专业工作者,积极努力挖掘、整理传统的中华药膳并不断进行研究与开发,为振兴中华药膳做出应有的贡献。 新的世纪,科学的春天充满阳光,中华营养药膳食疗也迎来了空前的大发展,尤其是1998年中华中医药学会营养药膳分会在青岛的隆重成立,使药膳食疗的研究推向了新的高潮,1998年,第一届中华中医药学会营养药膳分会的胜利召开,标志着药膳食疗事业的蓬勃发展。时至今日,中华

中医药学会营养药膳分会已经成功举办了八届国际营养药膳高层论坛,这些大会的胜利召开,极大的促进了营养药膳食疗学的发展和专业研究的热情。 近几年来,像“SARS、禽流感、甲型H1N1等流感的流行与肆虐,让传统的中医学和药膳食疗学发挥了其独特的临床效应。 今天我们又迎来了第八届国际营养药膳高层论坛,在有着“浪漫之都”之称的大连召开,这标志着中华药膳又进入了一个崭新的发展阶段。为此我谨代表中华中医药学会营养药膳分会向来自日本、台湾、香港及中国内陆的药膳专家、学者及关注中华药膳食疗发展的各界朋友们表示最热烈的欢迎,并致以亲切的问候!也借此机会向为本次大会筹备工作付出巨大心血和劳动的同志们,致以亲切的问候和衷心的感谢! 营养药膳学是大家共同的事业,非常需要集体的努力和支持,只有我们团结一致,同心同德,共同努力,才能事业有成,才能更好的继承和发扬祖先留给我们的宝贵文化遗产。 第八届国际营养药膳高层论坛是在前七届成功举办的基础上举行的,是由中华中医药学会主办,中华中医药学会营养药膳分会承办的一次国际药膳食疗盛会。本次大会筹备期间得到了国内外药膳研究和专家、学者的大力支持,先后

中医药养生论文

中医养生学论文 【摘要】 从中医养生的角度来讲,养生讲究辨证施用、三因(因人、因地、因时)制宜,注重辨别人们的体质特点,并根据体质特点、所处地理环境特点、发病季节的气候特点,辩证用药调理。本文阐述了不同体质的养成、变化和养生原则,并根据自身属于气虚体质的特点,从自己本身的饮食、生活和药理保健出发,结合中医体质养生思想体系的内容,提出合适的养生改进措施,从而达到保持身体健康,机体功能正常的状态。 【关键词】民以食为天药食同源无为而治 【正文】 名以食为天:从古至今,关于饮食的话题和食材的研究一向被人所津津乐道,也因此探究出了不少由饮食入手的养生之道。饮食搭配和调养得当,可以充分地补充我们日常活动所需的营养,提高我们学习和工作的效率,使我们身体健康、延年益寿。 正如《寿亲养老新书》所说:“主身者神,养气者精,益精者气,资气者食。食者生民之大,活人之本也”,饮食是人赖以生存之本,合理地调配饮食,才能固气养精,供给五脏六腑的正常运作,长期合理的饮食规划,从长远看来对身体的衰老有一定的抵抗作用。 从饮食的过程来说,饮食要“定时”,即三餐要有规律。规律的饮食能使脾胃更好地消化和吸收食物,供给身体所需的养分。在学习和工作中忙碌的我们常常忽略早餐的重要性,或是畏寒索性睡过了早餐的时间,三餐的时间也比较随性,无规律可言,长此以往会损害营养的吸收效率和消化的程度,对身体的损害是可观的。 饮食也要“定量”。看见喜爱的食物就多食甚至到饱胀的程度,不喜欢就少食,这样的偏食和过量饮食都是不对的。吃得太多会加重脾胃的负担,使脾胃超负荷地工作,使胃壁变薄,胃粘膜受到损伤。《内经·素问》中提到的“饮食自倍,肠胃乃伤”正是这个道理。 饮食也不可过于追求速度。饮食应当细嚼慢咽,充分发挥唾液淀粉酶的消化作用,从而减轻脾胃的负担,提高消化吸收的效率。毕竟身体是革命的本钱,学习和工作再忙碌,我们也不应该牺牲饮食的时间来增加工作效率,只会起到事半功倍的反效果。 同时,饮食也提倡“专致”。也就是说饮食要一心一意,不可一心二用甚至一心多用。许多人以为这么做是节省节省时间和提高工作效率的好方法,其实不然。饮食的过程中血液大量回流到消化道以促进吸收,脑部的血液供给就相应减少了。边饮食边工作,不仅此时的工作效率低,并且影响了肠胃的运作,可谓得不偿失。 根据季节来划分,一年四季中饮食要顺从春夏秋冬的交替而做出相应的改变,以适应身体四季的不同需求,正是所谓的“因时养生”。因时养生,就是按照时令节气的阴阳变化规律,运用相应的养生手段保证健康长寿的方法。这种“天

中国饮食文化论文3000_有关饮食文化论文

《中国饮食文化论文3000_有关饮食文化论文》 摘要:饮食人们生活是不可欠缺部分,我国古就有民以食天说法,日亦有衣代、居二代、饮食三代这样俗语,可见饮食化无论国还是日都是非常重要,众所周知,茶道虽起国,却日开枝散叶,开花结,如今成日传统化代表,轻人对欧美式饮食化特别热衷,或许这改变将对日两国今饮食化发展起到定作用 饮食化是随着人类社会出现而产生,又随人类物质化和精神化发展而不断丰富和发展 下是编集整理有关饮食化论容欢迎参考! 有关饮食化论 浅谈日两国饮食化 、引言 饮食人们生活是不可欠缺部分,我国古就有民以食天说法,日亦有衣代、居二代、饮食三代这样俗语,可见饮食化无论国还是日都是非常重要 饮食化是化重要组成部分,而国饮食化与日饮食化也存许多相和不 、古以国与日就进行着饮食化交流 日两国米情缘 米古以就作国人和日人主食,殊不知,它也是重要能 古国长江和黄河等河沿岸种植了适合当地气候生长水稻,距今000至3000年前这种种植技术传到了日,成了日米起 日茶道渊 众所周知,茶道虽起国,却日开枝散叶,开花结,如今成日传统化代表 而且无论国还是日,接待宾客以及用餐前,饮茶无疑成了种习惯 国是早发现并利用茶树国,是茶祖国 茶传到日,京都孕育了茶化

日高僧澄唐贞元二十年到国,回国携浙东茶籽回国传播,这标志了日茶化开始 虽然地域不,但日两国所追都是相茶道境界清静环境、舒畅豁达心境、精神上升华 3、国菜和日理 3 不风土人情形成了不菜式 国菜往往油量、味道浓郁;日则通常直接食用不加工生鲜食物 风俗化概就是造成这巨差别主要原因 日四面环海,由,000多岛屿组成 气候温暖,四季分明,有得天独厚然环境,这样食物就比较容易保存 吃生鲜食物就这样发展起 外,日平原较少,饲养畜比较困难,所以人们很少能吃到牛肉和羊肉 更没有国吃鹿肉、兔肉、驴肉这样习惯 这就是何日能够制造出不用加工就能食用日理原因 3 加热食物和脂肪 国菜多要通加热才食用 其实国人喜欢把菜加热了再吃也与国水土有关 食材干燥地方保存就要浸泡水保证其新鲜,要使其味道不流失,就要用油烹饪 食物加热更容易入味,也更消化 历史长河,国菜通对食用油独特使用使其技术得到了发展 国与日相比,日生食食物技术已远远超国 当然,这与日气候有关 日海鲜食品往往无加工或轻微加工即可进步保持鲜、而且海鲜身含有盐分,所以生吃亦可

中华客家文化专业《客家人传统的药膳》

客家人传统的药膳 在客家山区,人们通过生产和生活的实践,积累了非常丰富的生活经验,使用最简单最普遍,也是最常见的方法就是用各种草药治疗各种疾病。在农村,房前屋后、山上田里,到处都长着绿油油的草,只要你认识它,遍地都是可化为宝物的青草药。 长期以来,由于地处偏远,人们在生产生活中使用最简单也是最常见的方法就是用各种草药治疗各种疾病。 肠胃不好时,最常使用的草药是“鱼腥草〞,如果是在外出或劳动中遇到不适,就地找到鲜鱼腥草,采上一把叶子,在泉水中冲洗一下,放进嘴里嚼细后咽下就行。如果是在家里,那么是抓上一把干的鱼腥草熬一碗汤喝下。 肝火旺了,那么用一点红、夏枯草、大白头翁、七叶鬼针草、大青叶、六棱菊等草药。 生过孩子的妇女身体不适,那么可用各种祛风、补气、活血的药,如红花益母草、巴吉藤、牛钩藤、红香藤、山枇杷根等草药。 已婚男性身体不适或因劳累过度引起不适,那么可用各种活经络、壮筋骨、补肾等草药,如白花益母草、牛奶汁草根学名“黄花母根〞、山苍子根等草药。老人年老体弱、睡不好,那么可用补气、养血、调脾、安神、理气的草药,如益母草根、大叶艾根、山苍子根、巴吉藤、牛钩藤、红香藤、山枇杷根等草药。

小孩子疳积脾胃虚弱,那么可用健脾胃、消食的草药,如疳药草、满天星等草药,熬上一大碗汤喝下,根本都能解决问题。 人们通过不断总结实践,积累了非常珍贵的经验,比方同样是这些草药,在什么季节里采摘,或在什么季节里采根、采花或采全草,是有严格要求的。在什么情况下,是用草、用根、用花,还是用全草,也有着千差万别的不同。即使是在煮的时候,什么草药要加米酒,什么草药要加盐,什么时候加比拟适宜,甚至什么草药在什么时候喝,都有不同的药效。 当然,我们常常也会根据食物的不同,在不同的季节和各种不同的食物中配上一点草药,就起着“食补〞和“调理〞作用,这就是中医药精忙中所说的“治未病〞的原理。 如今,在科技非常兴旺的今天,在百姓的日常生活中,也还保存了自采和食用中草药的传统。 不过,要十分注意的是,各种草药的药性不同,食后的作用也是完全不一样的,必须是对它有十分的了解才能放心地食用,否那么不但起不到应有的作用,反而会起反作用,甚至有生命危险。 由于生活环境所致,我长期以来对草药比拟感兴趣,也掌握了不少能调理身体的“草药食疗〞常识。当然,在那缺医少药的山者見里,乡亲们患了疾病除了用草头根子来简单对付之外,还

中药药膳学论文——枸杞子的药膳作用。

中药药膳学论文——枸杞子的药膳作用。 摘要:枸杞子是一种具有营养价值的中药材,在传统中药和中药药膳中广泛应用。本文通过文献综述的方法,概括了枸杞子的化学成分组成、药理学作用及其在药膳中的应用。研究表明,枸杞子富含多种氨基酸、糖类、有机酸、多糖、甾醇类和微量元素等,具有抗氧化、抗疲劳、调节免疫功能、降血压降血脂、滋补肝肾等多种药理作用。此外,枸杞子还可以用于药膳制作,与其他食材搭配制作成多种具有营养保健和美味口感的药膳,如红枣枸杞粥、枸杞鸡汤等,对身体健康有益。 关键词:枸杞子;中药药膳;药理学作用;营养保健;食疗 引言 枸杞子是中药中一种常用的食疗药材,在中国历史悠久的中药文献中已有记录,如《神农本草经》、《本草纲目》等。枸杞子自古以来就是一种常见的补益佳品,在中药中被推崇为“滋 补肝肾、明目益气”的珍贵中药,因其具有抗氧化、抗衰老、 降血压、降血脂、增强免疫力等多种药理作用而备受青睐。此外,枸杞子具有多种营养成分,如氨基酸、糖类、有机酸、多糖、甾醇类和微量元素等,营养丰富,药用价值高。本文将对枸杞子的药理学作用和药膳应用进行综述,以期为中医药膳学的研究提供参考。 一、枸杞子的化学成分 1.氨基酸

枸杞子中富含多种氨基酸,特别是人体必需氨基酸和大量的谷氨酸。经分析,枸杞子中的氨基酸含量可占总重量的16%左右,枸杞子中的谷氨酸含量约为其他氨基酸的2倍左右,且谷氨酸在人体代谢过程中具有重要的作用,能改善人体心脑血管功能,防止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生。 2.糖类 枸杞子中含有大量的多糖类物质,如枸杞多糖、多糖DNA及其他多糖,其中枸杞多糖含量最为丰富,具有提高免疫力、抗肿瘤等多种保健功效。此外,枸杞子中还富含单糖、双糖和多糖等糖类成分,可为人体提供能量和营养物质。 3.有机酸 枸杞子中含有多种有机酸,如苹果酸、柠檬酸、酒石酸等,这些有机酸具有促进人体新陈代谢、维持人体酸碱平衡等多种作用。 4.甾醇类 枸杞子中含有丰富的甾醇类物质,如β-谷甾醇、蜜环菌醇、β-胡萝卜素等,这些物质对人体的健康有着重要的作用,如调节血脂和降低心血管疾病的发生率等。 5.微量元素

药膳论文

民以食为天,食以养为本 中华美食经历了几千年的发展,到今天享誉海内外,是历代美食家经潜心研究而得来的。清代的“满汉全席”在饮食如此发达的今天依然被人们追捧和称赞。但随着饮食文化的发展,食物的养生功能也在向上发展,人们也越来越注重食物养生。养生,就是指通过各种方法颐养生命、增强体质、预防疾病,从而达到延年益寿的一种医事活动。所谓生,就是生命、生存、生长之意;所谓养,即保养、调养、补养之意。总之,养生就是保养生命的意思。以传统中医理论为指导,遵循阴阳五行生化收藏之变化规律,对人体进行科学调养,保持生命健康活力。精神养生是指通过怡养心神,调摄情志、调剂生活等方法,从而达到保养身体、减少疾病、增进健康、延年益寿的目地。而在人们发展中医和养生的基础上从而演变出了一个独立的养生方法,那就是“药膳”,“药膳”这个丝毫不逊于美食和中医的的文明也经历了几千的的沧桑岁月,它是从中医和食物相结合而演变出来的,从而发展成为像今天这样具有完整的理论体系和制作方法的一门学问。现代人在对美食“味”“形”等的要求越来越高的时候,对它的“养”也越来越有更高的要求,因此,无论是在过去、现在、还是在将来,“药膳”将会是一个永远不会褪色的话题。因此我们也应该越来越重视它的巨大作用。 药膳是指在中医药理知识的指导下,将药物的药性和食性经合理的搭配,烹调加工成一种特殊的膳食。因此可知药膳发源于中国医学,是中医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民族历经数千年不断探索、积累而逐渐形成的独具特色的一门临床实用学科,是中华民族祖先遗留下来宝贵的文化遗产。几千年来,中国传统医学就十分重视饮食调养与健康长寿的辨证关系,它包括食疗,即用饮食调理达到养生防病治病作用,以及药膳,即用食物与药物配伍制成膳食达到养生防治疾病的作用。中医非常讲究辨证施治--辨别病人不同的证候,然后才能对症下药。注意,这里讲的是“证”,而不是“症”。证,是证候,是系统掌握中医学、经验丰富的中医师在对病人一系列特征进行全面分析、归纳之后抽象出来的病人状态,是病人与环境之间、脏腑之间、经络之间、气血津液之间关系紊乱的综合表现,并不是病人表面的症状。换一句话说,辨证,是用智慧来辨别病人疾病的真实根源,而不是死板地根据症状来作处理。现在人们普遍以为,开中药就是中医,这其实是对中医的极大误解,也就是对中药的迷信。不懂得阴阳辨证,就不能称之为中医;如果懂得生命的阴阳辨证,熟知中医治病原理,这样的医生给病人服用西药同样应该叫中医。因为所谓中医,是指懂得阴阳辨证的医生,是指懂得“冲气以为和”的医生。因此药膳也应该讲究中医所讲究的辨证施治,对症下药,从根源治病。也就是说在药膳中,一要讲究运用四诊所获得的客观资料(即证候),用中医理论(三因、四诊、六经、八纲、脏腑、气血等等)分析辨证,从而提高认识原因、病理、病机、病位,同时注意病情的发展趋势与邪正盛衰然后根据不同证候,而采用相应的治疗方法,潜方用药。二是要求凡是气虚的,当用补气虚的药,凡是血虚的,当用补血虚药膳。既是要注意以下几点: 1.因证用膳:中医讲辨证施治,药膳的应用也应在辨证的基础上选料配伍,如血虚的病人多选用补血的食物大枣、花生,阴虚的病人多使用枸杞子、百合、麦冬等。只有因证用料,才能发挥药膳的保健作用。 2.因时而异:中医认为,人与日月相应,人的脏腑气血的运行,和自然界的气候变化密切相关。“用寒远寒,用热远热”,意思是说在采用性质寒凉的药物时,应避开寒冷的冬天,而采用性质温热的药物时,应避开炎热的夏天。这一观点同样适用于药膳。 3.因人用膳:人的体质年龄不同,用药膳时也应有所差异,小儿体质娇嫩,选择原料不宜大寒大热,老人多肝肾不足,用药不宜温燥,孕妇恐动胎气,不宜用活血滑利之品。这都是在药膳中应注意的。

药膳养生的重要意义

药膳养生的重要意义 药膳养生是指通过食物中的药材和食材的搭配,达到调理身体、预防疾病、延缓衰老的效果。它不仅是一种健康的生活方式,更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下面从多个方面分析药膳养生的重要意义。 一、调理身体,预防疾病 1.根据人体需要搭配食材 药膳养生可以根据人体需要搭配食材,达到调理身体、预防疾病的效果。比如说,若想补肾壮阳,则可以选用淮山、枸杞等食材;若想清热解毒,则可以选用黄连、金银花等食材。这样做既能满足人体营养需求,又能起到保健作用。 2.对于某些特定人群具有特殊功效 药膳养生对于某些特定人群具有特殊功效。比如说,孕妇可以选择一些有益于胎儿发育的食材;老年人可以选择一些有益于增强记忆力、提高免疫力的食材。这样做能够使身体更加健康,预防各种疾病的发生。

二、延缓衰老,美容养颜 1.延缓衰老 药膳养生可以通过搭配不同的食材,达到延缓衰老的效果。比如说, 红枣、黑芝麻等食材富含维生素E和B群维生素,能够增强肌肤弹性、减少皱纹。同时还有一些具有抗氧化作用的食材,如葡萄籽、绿茶等,可以有效抵御自由基对身体的损害,从而达到延缓衰老的效果。 2.美容养颜 药膳养生还可以通过搭配不同的食材,达到美容养颜的效果。比如说,芝麻、黑豆等食材富含铁质和维生素B群,能够促进血液循环、改善 面色暗黄问题;而鸡蛋、鱼肉等富含胶原蛋白和蛋白质的食材,则能 够增加皮肤弹性、减少皱纹等。 三、传承中华文化 1.弘扬中华文化 药膳养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代表了中华民族丰富多 彩的饮食文化。药膳养生不仅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更 是人们对于健康和长寿不断探索和总结的结果。因此,药膳养生也是

中医药膳的基本原则及主要特色

中医药膳的基本原则及主要特色 摘要:中医药膳学是研究我国传统食养、的理论和经验,使其不断提高的一门医疗保健的应用学科。以中华传统文化为底蕴,以传统的自然科学研究成果为核心,充分体现了中国传统的养生保健和防病治病的理念。本文主要简要介绍中医药膳的基本情况、应用药膳的基本原则以及中医药膳的主要特色。 关键词:中医、药膳、原则、特色 一、中医药膳的基本原则 辩证施膳施膳应根据疾病的性质即病证有寒热,食物也有寒热之分;对于不同的部位和脏腑之病,应根据脏腑和部位所喜所克的规律调节施膳;病证皆属正邪相争,所以正气总会遭到不同程度的损耗,必须按其损耗情况予以施膳,即“虚则补之”的原则;《素问·热论篇》所载:“病热少愈,食肉则复,多食则遗,此其禁也。”故病后调剂好饮食和施膳也是很重要的。 三因制宜三因即因时、因地、因人。气候有春、夏、秋、冬四季变化,它对人体生理、病理变化均会产生一定影响,因此在组方施膳时必须根据四季气候变化特点采取相应的方法和施用合理的药膳,才能做到因病施治、强身健体。我国地域广阔,由于气候条件及生活习惯不同,不同地区人的生理活动和病变特点也不尽相同,为此在施膳时应根据不同地区的气候特点和人的体质、年龄、性别及生活习惯的不同而施予相应的药膳。 以脏补脏它是指用动物的脏器来补养人体相应脏腑,又称“以形活形”、“以形补形”等。动物脏器都属于血肉有情之品,其以脏补脏的作用都在草木之品之上,这种观点在药膳中的应用至今在民间还广为流传。 应用药食性能重要中药有性味归经的学说,同样食物也有,这是中医药膳的重要观点。中医治病的过程非常重视食物的相互禁忌、相生相克、药食同源的特性。 二、中医膳食的主要特点 1、以中医的的阴阳整体观理论作为指导思想 中医学的阴阳学说认为,阴阳代表一切食物的矛盾双方:血为阴,气为阳;脏为阴,腑为阳;阴成形,阳化气等。人想要保持健康,则需要保持阴阳的动态平衡,一旦发生疾病,就按中医的阴阳整体观理论来辨别阴阳属性,分析阴证和阳证,并考虑到四季对人机体的影响,选用春、夏、秋、冬的药膳。 2、以中医的四气五味学说指导药膳的实施 四气是指“寒、热、温、凉”;五味是指“咸、酸、苦、甘、辛”。对不同的病证,需要选择适宜的药膳来治疗疾病。在“热者寒之,寒者热之”的原则下,凡是体质虚寒者宜温补食物,忌寒冷饮;体质实热者应选择寒性食物,并忌食辛辣、醇酒等热性食物。《黄帝内经》记载:“味归形,形归气,气归精,精归化”;“精食气,形食味,化生精,气生形”;“味伤形,气伤精,精化为气,气伤于味”。这里说的“味”为五味,“形”为形体,“气”指元气,“精”指食物化生的精微,道出了四者的相互依存、转化、制约的辩证关系。食物的五味可以充实形体,旺盛元气,化生精气,若过食五味,损伤形体,气盛伤精。要依据“辛能散能行,甘能补能和,苦能燥能坚,酸能收能涩,咸能软能化”的原则来实践指导药膳的配方选味,做到病证与药膳宜则用,药膳与身体害应忌。 3、饮食有节,五味调和 中医药膳还有节制饮食,劳逸结合,起居生活有规则。一是要在食物的数量方面有所节制,饮食过多可引起种种疾病。例如因为饮食不节制,暴饮暴食,损伤脾胃,引起胃溃疡、慢性胃炎等病。但是如果饮食太过节制,也会有不良的影响,比如说低血糖或肠胃功能障碍。二是要注意饮食的质量调节,即是五味调和。中医理论所说的五味能入五脏,既能滋补五脏,

中医食疗论文

常 用 中 医 护 理 技 术 结课论文 学院:数学与统计学学院学号:2014212744 姓名:马婷婷

吃出来的健康 摘要:随着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人们越来越关注身体的健康,在饮食方面更为注意,更加注重通过饮食来养生。对于地域差异,文化差异,人们也发现了许多的养生之道,通过饮食来改善自己的身体所需,使得更加延年益寿。 关键词:养生、饮食、季节、地区 正文: 说起养生,养生就是保养生命,中医养生之道中,讲究顺时养生,就是从精神、起居、饮食、运动中综合调养的养生方法,根据春夏养阳,秋冬养阴的宗旨,是按照一年四季气候阴阳变化的规律和特点进行养生,从而达到延年益寿的目的。或者根据自己身体发出的某些危险信号,通过饮食的改变,以达到改善作用。 在春季,身体处于比较轻松的状态,天气渐渐暖和起来,但早春还是乍寒乍暖,人到了春天新陈代谢较于冬季更加旺盛,饮食方面宜温,以健脾扶阳为主,忌食油腻、生冷,粘硬的食物,防止助热生火。汉代养生家张仲景提到,当春之时,其饮食之味,宜减酸增甘,饮食不可废之一日,以养脾气。故春季饮食宜甘甜少酸。由于春天人体新陈代谢变快,营养消耗增加,因此应多选用既升发又富有营养的食品.如,绿豆芽、豆类制品、大麦、小麦、瘦肉、大枣、鱼类、蛋类、花生、芝麻、柑橘,香蕉、蜂蜜、姜、葱、蒜之类。冬季到春季的转换还要多食用新鲜蔬菜,其中春韭、油菜、芹菜、芥菜、枸杞头、香椿,可起到清热泻火、凉血明目,消肿利尿、增进食欲等作用。对于体质

处于“阳消阴长”的过渡阶段。秋季是旧病多发的季节,也被称为多事之秋。但丰收的季节,大自然给予我们不少健康的馈赠,新鲜蔬果,肥美海鲜。饮食上,适当多吃一下天然健康食物。首先白萝卜,可以化痰止咳,秋天好发感冒,支气管炎,均可出现咳嗽,痰多等症状,用白萝卜煮水、白萝卜炖肉都是不错的选择。然后是莲藕,秋令时节正是鲜藕应市之时,吃藕能起到养阴清热、润肺止咳的作用。莲藕炒百合,对减轻秋季多发的肺燥干咳效果很好。当然在秋天,菊花盛开,我们一般选用杭白菊或贡菊泡茶饮用,可以疏肝养血,润燥,并具有明目功效。也可以多食芝麻、核桃或者糯米、蜂蜜、甘蔗等食物,可以起到滋阴润肺养血的作用,老年人还要少吃葱、姜、辣椒等辛辣食品。 “今冬进补,明年打虎。”一句俗语道出了冬季进补的重要性。但冬季进补不能盲目,进补也不是什么营养吃什么,需因人、因时、因地而异,北方干冷,南方潮湿、东部湿重、西部风大,不同地域的不同特征,决定了不同地方的人就要选择不同的进补和生活方式。东部是沿海地区,海风夹杂着时期,是“魔法攻击”,穿的再厚也没用。所以东部的人需要温补,江浙沪地区的人们可以吃些补脾胃的粥,比如消食化痰的萝卜粥,补肺宜胃的山药粥、养阴固精的核桃粥等。根据气候特点,鸭肉、海产品等凉性食物,冬季还是少吃。居住在受北风和海风两股势力之中的地区的人们,多吃牛肉、羊肉等肉类,枣、蛋、山药、糯米等温热之品,驱除体内的寒气。其中当归可以养血止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