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的谥号、谥法

古人的谥号、谥法
古人的谥号、谥法

古人的谥号、谥法

谥号是人死之后,后人给予评价的文字。古代在受中华文化影响的国家和地区,评价一个人物的是非功过,往往不是只言片语就能叙述清楚,古人为了方便对历史人物盖棺定论,选择用谥号来进行概括。总的来说,古代历史上的皇帝、皇后以及诸侯大臣等社会地位相对较高人物,在其去世之后朝廷会依据其生前所作所为,从而给出一个具有评价意义的称号,这就是通常意义的谥号,用来高度概括一个历史人物的生平。

谥法初起时,只有“美谥”、“平谥”,没有“恶谥”。善、恶“谥号”则源自西周以后,即周厉王因为暴政“防民之口甚于防川”等被谥为“厉”,另外还有“私谥”。谥号的选定根据谥法,谥法规定了一些具有固定涵义的字,供确定谥号时选择。这些字大致分为下列几类:

上谥,即表扬类的谥号,如:“文”,表示具有“经纬天地”的才能或“道德博厚”、“勤学好问”的品德;“康”表示“安乐抚民”;“平”表示“布纲治纪”。

下谥,即批评类的谥号,如:“炀”表示“好内远礼”,“厉”表示“暴慢无亲”、“杀戮无辜”,“荒”表示“好乐怠政”、“外内从乱”、“幽”表示“壅遏不通”、“灵”表示“乱而不损”等。

“下谥”之“恶谥”:周厉王是一个贪婪的君,“国人”发动暴动,他逃到彘(今山西霍州市东北)并死在那里,“厉”便是对他予以斥责的“恶谥”。

平谥,多为同情类的谥号,如:“愍”表示“在国遭忧”,“在国逢难”;“怀”表示“慈仁短折”;“思”表示同情。

上述三类谥号,一般属于官谥。

私谥:是有名望的学者、士大夫死后,由其亲戚、门生、故吏为之议定的谥号;“私谥”始于周末,兴盛于汉朝。

帝王与群臣之间有严格区别,帝王的谥号,在隋朝以前均为一字或二字,如西汉的皇帝刘盈谥惠帝、刘恒谥文帝、刘启谥景帝,东汉的皇帝刘秀谥光武帝等即是。但是从唐朝开始,皇帝的谥号字数逐渐增加,例天宝十三年,玄宗李隆基决定将先帝的谥号都改为七个字如李渊为“神尧大圣大光孝皇帝”,李世民为“文武大圣大广孝皇帝”。唐后各代皇帝的谥号,一般都偏长,其中称冠的清太祖努尔哈赤,谥号竟长达二十五个字“承天广运圣德神功肇纪立极仁孝睿武端毅钦安弘文定业高皇帝”,将美言懿语如此堆积,亦为奇葩。

命谥的用字,有特定的规范,不可随意用字,也不可对立谥之字任意解释。

从最早的经典文献《逸周书,谥法解》开始历朝历代的谥法著述在百种以上,载录谥字约四百个,每个字都有特殊限定的意义。

周公制谥

惟周公旦、太公望开嗣王业,建功于牧野,终将葬,乃制谥,遂叙谥法。谥者,行之迹;号者,功之表;古者有大功,则赐之善号以为称也。车服者,位之章也。是以大行受大名,细行受细名。行出于己,名生于人。名谓号谥。

释义第一部分

民无能名曰神。不名一善。

靖民则法曰皇。靖安。

德象天地曰帝。同于天地。

仁义所往曰王。民往归之。

立志及众曰公。志无私也。

执应八方曰侯。所执行八方应之。

赏庆刑威曰君。能行四者。

从之成群曰君。民从之。

扬善赋简曰圣。所称得人,所善得实,所赋得简。

敬宾厚礼曰圣。厚于礼。

照临四方曰明。以明照之。

谮诉不行曰明。逆知之,故不行。

经天纬地曰文。成其道。

道德博闻曰文。无不知。

学勤好问曰文。不耻下问。

慈惠爱民曰文。惠以成政。

愍民惠礼曰文。惠而有礼。

赐民爵位曰文。与同升。

绥柔士民曰德。安民以居,安士以事。

谏争不威曰德。不以威拒谏。

刚彊直理曰武。刚无欲,强不屈。怀忠恕,正曲直。

威彊敌德曰武。与有德者敌。

克定祸乱曰武。以兵征,故能定。

刑民克服曰武。法以正民,能使服。

夸志多穷曰武。大志行兵,多所穷极。

安民立政曰成。政以安定。

渊源流通曰康。性无忌。

温柔好乐曰康。好丰年,勤民事。

安乐抚民曰康。无四方之虞。

合民安乐曰康。富而教之。

布德执义曰穆。故穆穆。

中情见貌曰穆。性公露。

容仪恭美曰昭。有仪可象,行恭可美。

昭德有劳曰昭。能劳谦。

圣闻周达曰昭。圣圣通合。

治而无眚曰平。无灾罪也。

执事有制曰平。不任意。

布纲治纪曰平。施之政事。

释义第二部分

由义而济曰景。用义而成。

耆意大虑曰景。耆,强也。

布义行刚曰景。以刚行义。

清白守节曰贞。行清白执志固。

大虑克就曰贞。能大虑非正而何。

不隐无屈曰贞。坦然无私。

辟土服远曰桓。以武正定。

克敬动民曰桓。敬以使之。

辟土兼国曰桓。兼人故启土。

能思辩众曰元。别之,使各有次。

行义说民曰元。民说其义。

始建国都曰元。非善之长,何以始之。

主义行德曰元。以义为主,行德政。

圣善周闻曰宣。闻,谓所闻善事也。

兵甲亟作曰庄。以数征为严。

叡圉克服曰庄。通边圉,使能服。

胜敌志强曰庄。不挠,故胜。

死于原野曰庄。非严何以死难。

屡征杀伐曰庄。以严厘之。

武而不遂曰庄。武功不成。

柔质慈民曰惠。知其性。

爱民好与曰惠。与谓施。

夙夜警戒曰敬。敬身思戒。

合善典法曰敬。非敬何以善之。

刚德克就曰肃。成其敬使为终。

执心决断曰肃。言严果。

不生其国曰声。生于外家。

爱民好治曰戴。好民治。

典礼不愆曰戴。无过。

未家短折曰殇。未家,未娶。

短折不成曰殇。有知而夭殇。

隐拂不成曰隐。不以隐括改其性。

不显尸国曰隐。以闲主国。

见美坚长曰隐。美过其令。

官人应实曰知。能官人。

肆行劳祀曰悼。放心劳于淫祀,言不修德。年中早夭曰悼。年不称志。

恐惧从处曰悼。从处,言险圮。

凶年无谷曰荒。不务耕稼。

外内从乱曰荒。家不治,官不治。

好乐怠政曰荒。淫于声乐,怠于政事。

在国遭忧曰愍。仍多大丧。

在国逢难曰愍。兵寇之事。

祸乱方作曰愍。国无政,动长乱。

使民悲伤曰愍。苛政贼害。

贞心大度曰匡。心正而用察少。

德正应和曰莫。正其德,应其和。

施勤无私曰类。无私,唯义所在。

果虑果远曰明。自任多,近于专。

啬于赐与曰爱。言贪恡。

危身奉上曰忠。险不辞难。

克威捷行曰魏。有威而敏行。

克威惠礼曰魏。虽威不逆礼。

教诲不倦曰长。以道教之。

肇敏行成曰直。始疾行成,言不深。

疏远继位曰绍。非其弟过得之。

好廉自克曰节。自胜其情欲。

好更改旧曰易。变故改常。

爱民在刑曰克。道之以政,齐之以法。

除残去虐曰汤。

一德不懈曰简。一不委曲。

平易不訾曰简。不信訾毁。

尊贤贵义曰恭。尊事贤人,宠贵义士。

敬事供上曰恭。供奉也。

尊贤敬让曰恭。敬有德,让有功。

既过能改曰恭。言自知。

执事坚固曰恭。守正不移。

爱民长弟曰恭。顺长接弟。

执礼御宾曰恭。迎待宾也。

芘亲之阙曰恭。修德以盖之。

尊贤让善曰恭。不专己善,推于人。威仪悉备曰钦。威则可畏,仪则可象。大虑静民曰定。思树惠。

纯行不爽曰定。行一不伤。

安民大虑曰定。以虑安民。

安民法古曰定。不失旧意。

辟地有德曰襄。取之以义。

甲胄有劳曰襄。亟征伐。

小心畏忌曰僖。思所当忌。

质渊受谏曰僖。深故能受。

有罚而还曰僖。知难而退。

温柔贤善曰懿。性纯淑。

心能制义曰度。制事得宜。

聪明叡哲曰献。有通知之聪。

知质有圣曰献。有所通而无蔽。

五宗安之曰孝。五世之宗。

慈惠爱亲曰孝。周爱族亲。

秉德不回曰孝。顺于德而不违。

协时肇享曰孝。协合肇始。

执心克庄曰齐。能自严。

资辅共就曰齐。资辅佐而共成。

甄心动惧曰顷。甄精。

敏以敬慎曰顷。疾于所慎敬。

柔德安众曰靖。成众使安。

恭己鲜言曰靖。恭己正身,少言而中。宽乐令终曰靖。性宽乐义,以善自终。威德刚武曰圉。御乱患。

弥年寿考曰胡。久也。

保民耆艾曰胡。六十曰耆,七十曰艾。追补前过曰刚。勤善以补过。

猛以刚果曰威。猛则少宽。果,敢行。猛以彊果曰威。强甚于刚。

彊义执正曰威。问正言无邪。

治典不杀曰祁。秉常不衰。

大虑行节曰考。言成其节。

治民克尽曰使。克尽无恩惠。

好和不争曰安。生而少断。

道德纯一曰思。道大而德一。

大省兆民曰思。大亲民而不杀。

外内思索曰思。言求善。

追悔前过曰思。思而能改。

行见中外曰悫。表里如一。

状古述今曰誉。立言之称。

昭功宁民曰商。明有功者。

克杀秉政曰夷。秉政不任贤。

安心好静曰夷。不爽政。

执义扬善曰怀。称人之善。

慈仁短折曰怀。短未六十,折未三十。释义第三部分

述义不克曰丁。不能成义。

有功安民曰烈。以武立功。

秉德尊业曰烈。

刚克为伐曰翼。伐功也。

思虑深远曰翼。小心翼翼。

外内贞复曰白。正而复,终始一。

不勤成名曰灵。任本性,不见贤思齐。

死而志成曰灵。志事不□命。

死见神能曰灵。有鬼不为厉。

乱而不损曰灵。不能以治损乱。

好祭鬼怪曰灵。渎鬼神不致远。

极知鬼神曰灵。其智能聪彻。

杀戮无辜曰厉。

愎很遂过曰剌。去谏曰愎,反是曰很。

不思忘爱曰剌。忘其爱己者。

蚤孤短折曰哀。早未知人事。

恭仁短折曰哀。体恭质仁,功未施。

好变动民曰躁。数移徙。

不悔前过曰戾。知而不改。

怙威肆行曰丑。肆意行威。

壅遏不通曰幽。弱损不凌。

蚤孤铺位曰幽。铺位即位而卒。

动祭乱常曰幽。易神之班。

柔质受谏曰慧。以虚受人。

名实不爽曰质。不爽言相应。

温良好乐曰良。言其人可好可乐。

慈和遍服曰顺。能使人皆服其慈和。

博闻多能曰宪。虽多能,不至于大道。

满志多穷曰惑。自足者必不惑。

思虑不爽曰厚。不差所思而得。

好内远礼曰炀。朋淫于家,不奉礼。

去礼远众曰炀。不率礼,不亲长。

内外宾服曰正。言以正服之。

彰义掩过曰坚。明义以盖前过。

华言无实曰夸。恢诞。

逆天虐民曰抗。背尊大而逆之。

名与实爽曰缪。言名美而实伤。

择善而从曰比。比方善而从之。

隐,哀也。景,武也。施德为文。除恶为武。辟地为襄。服远为桓。刚克为僖。施而不成为宣。惠无内德为平。乱而不损为灵。由义而济为景。余皆象也。以其所为谥象其事行。和,会也。勤,劳也。遵,循也。爽,伤也。肇,始也。怙,恃也。享,祀也。胡,大也。秉,顺也。就,会也。锡,与也。典,常也。肆,放也。康,虚也。叡,圣也。惠,爱也。绥,安也。坚,长也。耆,强也。考,成也。周,至也。怀,思也。式,法也。布,施也。敏,疾也,速也。载,事也。弥,久也。

汲冢周书

汲冢周书周公谥法解(晋孔晃注)

释义一

一人无名曰神(不名壹善)

称善别简曰圣(所称得人所善得实所别得简)

敬宾厚礼曰圣(圣于礼也)

德像天地曰帝(同于天地)

靖民则法曰皇( 靖安)

仁义所往曰王( 民从之也)

立志及众曰公(志无私也)

执应八方曰侯(所执行八方应之)

壹德不解曰简(壹不委曲)

平易不疵曰简(疵多病)

经纬天地曰文(成其道也)

道德博厚曰文(无不知病)

学勤好问曰文(不耻下问)

慈惠爱民曰文(惠以成文)

愍民惠礼曰文(以礼安人。按左传杜注引。有忠信接礼曰文)

锡民爵位曰文(与可举也)

刚彊直理曰武(刚无欲彊不扰直正无曲理必忠恕)

威彊叡德曰武(思有德者叡也)

克定祸乱曰武(以兵征故解也)

刑民克服曰武(法正民能使服)

大志多穷曰武(大志行兵多所穷也)

敬事供上曰恭(供奉也)

尊贤贵义曰恭(尊贤人贵义士)

尊贤敬让曰恭(敬有德让有功)

既过能乂曰恭(言有智也)

执事坚固曰恭(守正不移)

安民长悌曰恭(顺长接弟)

执礼敬宾曰恭(迎待宾也)

芘亲之阙曰恭(修德以益之)

尊长让善曰恭(不尊己善推及他人)

渊源流通曰恭(性无所忌)

照临四方曰明(以明照之)

谮诉不行曰明(逆知之故不行)

威仪悉备曰钦(威则可畏。仪则可象)

大虑静民曰定(思树惠也)

安民大虑曰定(以虑安民)

安民法古曰定(不失旧意)

纯行不二曰定(行壹不伤)

谋虑不威曰定(不以威相拒)

辟地有德曰襄(取之以义。按左传杜注引作辟土有德。又引因事有功曰襄)甲胄有劳曰襄(言能征伐)

质渊受谏曰僖(深故能受)

有伐而还曰僖(知难而退)

博闻多能曰献(虽多能不至大道)

聪明叡哲曰献(有通知之聪)

温柔圣善曰懿(性纯淑)

释义二

五宗安之曰孝(五世之宗)

协时肇享曰孝(协和肇始也常如始)

秉德不回曰孝(顺于德而不逆)

大虑行节曰孝(言成其节)

执心克庄曰齐(能自齐也)

辅轻供就曰齐(轻有所辅而供成也)

温年好乐曰康(好丰年侵民事)

安乐抚民曰康(无四方之虞)

令民安乐曰康(富而教之)

安民立政曰成(政以安之)

布德执义曰穆(穆纯也)

中情见貌曰穆(任*路也)

敏以敬顺曰顷(无所不敬。顺也)

昭德有劳曰昭(能劳谦也)

圣文周达曰昭(圣文通治也。按左传杜注引有威仪恭明曰昭)

保民耆艾曰胡(六十曰耄。七十曰艾)

弥年寿考曰胡(人期年也)

彊毅果敢曰刚(抱经堂卢氏校本注有彊于仁义致果曰毅。今正义本脱此)

追补前过曰刚(劝善以补过)

柔德考众曰静(考众使民也)

治而清省曰平(无失阙之病)

执事有制曰平(在位平意(音+匕)。三国蜀传注引作执事有班。又引克定祸乱曰平)布纲治纪曰平(施之政事)

由义而济曰景(用义而成)

布义行刚曰景(以刚行义)

清白守节曰贞(名清白。志故也)

大虑克就曰贞(能大虑非正则不可)

不隐无克曰贞(坦然无私)

彊以刚果曰威(彊甚于刚)

猛以彊果曰威(亦彊甚于刚)

彊义信正曰威(信正言无邪)

辟土服远曰桓(兼人故启土也)

道德纯一曰思(道大而德一)

不眚兆民曰思(大亲民而不杀)

外内思索曰思(言求善也)

追悔前过曰思(思而能改)

柔质受谏曰惠(以惠爱)

能思辩众曰元(别之使各有次)

行义说民曰元(民说其义)

始建国都曰元(非善之长何可始也)

主义行德曰元(以义为主作德政)

兵甲亟作曰庄(以数征为严)

叡圉克服曰庄(通达使能服也。杜注引有胜敌克乱曰庄)死於原野曰庄(非严何以死难)

屡征杀伐曰庄(以严釐之)

武而不遂曰庄(武功不成)

克杀秉正曰夷(秉正任贤也)

安心好静曰夷(不爽,正也)

执义扬善曰怀(私人之善)

慈义短折曰怀(短,未六十,折,未三十)

夙夜警戒曰敬(敬身思戒)

合善典法曰敬(非敬何以合善)

释义三

述善不克曰丁(不能成义)

述义不悌曰丁(不悌不逊顺也)

有功安民曰烈(以武立功)

秉德遵业曰烈(遵世业不隳改)

刚克为伐曰翼(成功也)

思虑深远曰翼(好远思自能也)

思虑深远曰翼(自任多近于专)

刚德克就曰肃(成其不欲使为就)

执心决断曰肃(言严果也)

爱民好洽曰戴(好民洽也)

典礼不塞曰戴

死而志成曰灵(立志不*命也)

乱而不损曰灵(不能以治损乱)

极知鬼事曰灵(知其能联彻)

不勤成名曰灵(本任性不见贤思齐)

死见鬼能曰灵(有鬼为厉)

好祭鬼神曰灵(敬鬼神不能远也)

短折不成曰殇(有知而天殇也)

未家短折曰殇(未家未室家也)

不显尸国曰隐(以闇主国。按左传杜注引作不尸其位曰隐)

隐拂不成曰隐(言其隐佛改其性)

年中早夭曰悼(年不称志)

肆行劳祀曰悼(纵于心劳于淫祀。言不修德)

恐惧从处曰悼(从处言易地也)

不思忘爱曰剌(忘其爱巳者)

愎佷遂过曰剌(去谏曰愎。反是曰佷)

外内从乱曰荒(官不治家不理)

好乐怠政曰荒(淫于声色故怠政事)

在国逢难曰愍(逢兵寇之事。逢,一本作遭)

使民折伤曰愍(苛政贼害)

在国连忧曰愍(仍多大丧)

祸乱方作曰愍(国无政动多乱)

蚤孤短折曰哀(卑者未知人事)

恭仁短折曰哀(体恭质仁。功未施也。)

蚤孤有位曰幽(有丧即位而卒)

壅遏不通曰幽(弱损不*也)

动祭乱常曰幽(易神之班)

克威健行曰魏(有威而敏行)

克威惠礼曰魏(有威而敏行)

甄心动惧曰魏(甄。积也)

去礼远众曰焬(内好多淫。外则荒政)

容仪恭美曰胜(有仪可象。有恭可美)

威德刚武曰圉(圉御也。能御乱患)

圣善周闻曰宣(闻谓所闻善事。按左传杜注引作“善闻周达曰宣”)释义四

治民克尽曰使(克尽无恩惠也)

行见中外曰悫(言表里如一)

胜敌壮志曰勇(不*胜)

昭功寗民曰商(明有功也)

好和不争曰安(失在少断)

外内真复曰白(正而始一也)

不生其国曰声

致戮无辜曰厉(贼良善人)

官人应实曰知(能官人)

凶年无谷曰糠(不务稼穑。按汉书师古注引有“好乐怠政曰糠”)

名实不爽曰质(不爽应也)

不悔前过曰戾(知而不改)

温良好乐曰良(言人行可好可恶)

怙威肆行曰丑(肆意得威)

勤政无私曰类(无私惟义听任)

好变动民曰躁(数移徙也)

慈和徧服曰顺(能使人皆服其慈和。按三国蜀传注引有“柔贤慈惠曰顺”)满志多穷曰感(自足者必不足)

危身奉上曰忠(险不辞劳)

息政外交曰携(不自明而恃外也)

疏远继位曰绍(非其次第偶得之也)

彰义掩过曰坚(明义以掩前过)

肇敏形成曰直(始疾行成。言不深也)

内外宾服曰正(言以正*也)

华言无实曰夸

教诲不倦曰长(以道教之)

爱民在刑曰克(道之以政。齐之以刑)

啬于赐与曰爱(言贪恡)

逆天虐民曰焬(所尊天而逆天)

好廉自克曰节(自节以情欲)

择善而从曰比(比方善而从之)

好更改旧曰易(变改故常。汉书注引作故旧)

名与实爽曰缪(言名美而实伤)

思厚不爽曰愿(不差所思而得)

贞心大都曰匡(心正明察)

隐,哀之也

施为“文”

除为”恶“(除恶)

辟地为“襄”

视远为“恒”

刚克为“发”

柔克为“懿”

履凶(?)为“庄”

有过为“僖”

惠无内德曰“献”(无内德,惠不成也)

治而生靑曰”平“

失无。则以起明除其象(以其明所及为谥象谓象其事行)

和,会也勤,劳也遵,循也爽,伤也肇,始也乂,治也

康,安也怙,恃也享,祀也胡,大也服,败也康,顺也

就,会也(忄寒),过也锡,与也典,常也肆,施也

糠,虚也叡,圣也惠,爱也绥,安也坚,长也耆,彊也

考,成也周,至也式,法也敏,疾也捷,克也载,事也弥,久也以上共计二百二十二条从新安汪氏校本录入

核与汲冢书有异者今摘数条备考

民无能名曰神(善不可名)

庆赏刑威曰君(能行四者)

从之成群曰君(民皆从之)

扬善赋简曰圣(众善播扬。所赋得简)

绥柔士民曰德(安民以居。安士以事)

知质有圣曰献(有通无蔽)

渊源流通曰康(往无所忌。会编作曰恭)

慈惠爱亲曰孝

资辅就其曰齐(资辅相而其成)

甄心动惧曰顷

容仪恭美曰昭(淑仪不愆)

柔德安众曰靖(兵以安民。汲冢书作考众曰静)

耆意大虑曰景(耆强也)

治典不杀曰祈(秉常不衰。祈一作祁。汲冢书无)

克敬勤民曰桓(敬以使民。一云劝民)

辟土兼国曰桓(兼并也)

胜敌制强曰庄(不扰故胜)

柔质慈民曰惠(心性慈祥)

爱民好与曰惠(好于施与)

见美坚长曰隐(不言而美自著坚且久也)

凶年无谷曰荒(汲冢书作曰糠)

质柔果远曰明(不惑于疑。不蔽于近)

博闻多能曰宪(有学有才)

满志多穷曰惑(满以招损。其心不明)

思虑不爽曰厚(不差所思。其功必多)

好内远礼曰炀(淫不守政。会编作怠政)

逆天虐民曰炀

以上共三十一条蔡邕独断帝谥

违拂不成曰隐

靖民则法曰黄

翼善传圣曰尧

仁圣圣明曰舜

残人多垒曰桀

残义损害曰纣

慈惠爱亲曰孝

爱民好与曰惠

圣善周闻曰宣

声闻宣远曰昭

克定祸乱曰武

聪明睿智曰献

温柔圣善曰懿

布德执义曰穆

仁义说民曰元

安仁立政曰神

布纲治纪曰平

乱而不损曰灵

保民耆艾曰明

辟土有德曰襄

贞心大度曰匡

大虑慈民曰定

一德不懈曰简

夙兴夜寐曰敬

安乐治民曰康

小心畏忌曰僖

中年早折曰悼

慈仁和民曰顺

好勇致力曰庄

恭仁短折曰哀

在国逢难曰愍

名实过爽曰缪

壅遏不通曰幽

暴虐无亲曰厉

致志大图曰景

辟土兼国曰桓

经纬天地曰文

执义扬善曰怀

短折不成曰殇

去礼远众曰炀

怠政外交曰携

治典不敷曰祈

以上共三十六条

北魏元修谥议

除伪寗真曰武此释义古不载。修议引以谥于忠者。恐亦有据。

隋谥

闇此谥古不载。隋文帝以谥斛斯征宜补入下谥

唐张星谥议

好功自是曰专此谥古不载。唐臣星引以请谥宋庆礼。未知何据。

张环谥议

贪而败官曰墨此谥古无释义。唐臣环引以请谥钱惟演。宜存参。

苏洵释义

简明目录曰:苏洵谥法四卷。洵修太常。因革礼时。奉勅所编。取刘熙等六家谥法,删定考证,除其糅杂。凡所取者一百六十八谥三百八十一条。新改者二十三。谥新补者十七条。又有七法八类于书文多所刊正。

经天纬地勤学好问修德来远慈惠爱民

忠信接礼愍民惠礼道德博闻锡民爵位

刚柔相济修治班制敏而好学施而中礼

克定戡乱刚强直礼保大定功夸志多穷刚强以顺辟德斥境折冲御侮刑民多服威强敌德

行道化民穷理尽性

礼乐明具持盈守满遂物之美通远强立安民立政

安乐抚民温柔好乐渊源流通令民安乐

赏劝刑惩猛以刚果以责服远强毅执正

温柔贤善柔克有光

体仁长民行义说民道德纯一思能辨众立建国都立义行德

法度大明敬慎高明出言有文

由义而济布义行刚耆意大图

施而不私善闻周达诚意见外圣善周闻

照临四方任贤致远独见先识谮愬不行察色见情招集殊异

内外宾服

尊贤敬让执事坚固治典不易爱民悌长执礼御宾责难于君芘亲之阙尊贤让美既过能改正德美俗

严敬临民威而不猛履正志和

明德有功圣闻昭达容仪恭美昭德有劳

赏劝刑怒以刑服远强毅执正

赏善罚恶博闻多见行善可纪

行归忠信事君不党

应事有功

可以作圣

守礼执义

执一不迁

物至能应事起而辨

宽乐令终恭巳鲜言

行义合道明德有诚

德正应和

慈惠爱亲能养能恭继志成事协时肇享干蛊用誉秉德不回五宗安之大虑行节

盛衰纯固危身奉上临患不忘国推贤尽忠廉方公正

爱民好与柔质慈民柔贤受谏勤施无私

柔远能迩号令民悦不刚不柔推贤让能

好和不争兆民寗赖

名实不爽忠正无邪

含和无欲

率义共用

制事合宜见义能终先君后己取而不贪除天地害刚

强毅果敢追补前过致果杀敌强而能断

胜敌克乱共围克服死于原野武而不遂屡征杀伐节

好廉自克谨行制度

推功尚善

强毅敦朴

辟土有德因事有功甲胄有劳

卑而不可逾

在国逢难

献敏成行

能修其官

以法正国

中心敬事温良好乐

秉义行刚爱民作刑

聪明睿智向惠好德智质有理

勤施无私

宠禄光大先利後义

慈和徧服和比于理

质渊受谏小心畏忌

尊明胜患默行言当摧芒折廉临事不惑察言知人择任而往考

大虑方行

中正纯粹

勤其世业好学近智

刚克好胜

古代谥号谥法

古代谥号谥法(含谥法表) 谥号为中国古代帝王、诸侯(包括朝鲜、越南、泰国、日本君主)、大臣等具有一定地位的人死去之后,根据他们的生平事迹与品德修养,评定褒贬,而给予一个寓含善意评价、带有评判性质的称号。赐谥权高度集中于皇帝手中,要取决于“圣裁”。 谥法至迟发轫于商代。甲骨文中,对当时的帝王均称王,对先王则以“日名”称,如大甲、小甲,而日名则是帝王死后通过占卜而定的祭日(如前面的“甲”),再加上区别字(大、小……)用以区分,后来逐渐把一些溢美之词用作区别字,这就是谥法的开始。 据统计,西汉到清朝末期,历代宗室、百官得谥者共10473人,而明清代两代就有5935人,占总数的57%左右。帝王的谥号一般是由礼官议定经继位的帝王认可后予以宣布,臣下的谥号则由朝廷赐予。 谥法初起时,只有“美谥”、“平谥”,没有“恶谥”。善、恶“谥号”则源自西周共和以后,另外还有“私谥”。谥号的选定根据谥法,谥法规定了一些具有固定涵义的字,供确定谥号时选择。这些字大致分为下列几类: 上谥,即表扬类的谥号,如:“文”,表示具有“经纬天地”的才能或“道德博厚”、“勤学好问”的品德;“康”表示“安乐抚民”;“平”表示“布纲治纪”。 下谥,即批评类的谥号,如:“炀”表示“好内远礼”,“厉”表示“暴慢无亲”、“杀戮无辜”,“荒”表示“好乐怠政”、“外内从乱”等。 中谥,多为同情类的谥号,如:“愍”表示“在国遭忧”,“在国逢难”;“怀”表示“慈仁短折”。私谥,这是有名望的学者、士大夫死后由其亲戚、门生、故吏为之议定的谥号;“私谥”始于周末,到汉代才盛行起来。

徽号,(皇后之“尊号”即“徽号”。如清代同治皇帝尊自己的生母那拉氏为“圣母皇太后”,上徽号为“慈禧”。徽号也可每逢庆典累加,那拉氏的徽号最后积有“慈禧端佑康頤昭豫莊誠壽恭欽獻崇熙”多达16个字,而她的谥号为“孝欽慈禧端佑康頤昭豫莊誠壽恭欽獻崇熙配天興聖顯皇后”多达二十五个字) 先秦时的谥号以用一个字为常,也有用两三个字的。用一个字的如:秦穆公、晋文公;用两三个字的如魏安簧王、赵孝成王、卫睿圣武公等。 秦始皇统一中国后,议定以“皇帝”作为最高统治者的称号,同时因“谥号”的定夺将形成“子议父、臣议君”的局面,故而废除谥法。汉代时期恢复谥法,而且这一时期谥法制度也日趋严密,朝廷中正式设立“大鸿胪”一职,管理王公列侯的谥法。 汉代以后,谥号大多为两个汉字:汉文帝刘恒“谥号”全名为孝文帝,萧何谥为文终侯。唐宋时期为谥法发展时期。谥法一方面成为封建帝王尊大谥以满足其虚荣心的工具,同时也成为驾驭群臣的褒贬手段。从唐高祖李渊开始,打破了皇帝一、两字谥号的旧例,使用了“神尧大圣大光皇帝”的谥号。武则天时开皇帝追尊四代祖宗的先例,更开创了皇帝生前叠加谀词上尊号谥美的先例,有的帝王活着的时候可以被奉上好几次尊号。宋代皇帝谥号比唐时更加谥美,而且也开后代予大臣谥二字的定例。值得一提的是,宋太祖赵匡胤实行重文抑武,因此宋代大臣谥号多以“文”字为荣,终宋之世,谥号为“文”者达一百四十多人,为“武”者仅二十人。清代大臣中的谥号规定,只有曾入翰林,或获授大學士者才可用“文”字。如李鸿章谥“文忠”。 明清时期,谥法内容基本固定下来。首先是各层级人员的谥号字数固定下来,明代皇帝谥号为17字,亲王1字,大臣2字,清代皇帝21字,硕亲王1字,大臣2字。 例如:明成祖的谥号为:后天弘道高明肇运圣武神功纯仁至孝文皇帝 康熙帝的谥号为:合天弘运文武睿哲恭俭宽裕孝敬诚信功德大成仁皇帝谥号所用的字来自《逸周书·谥法解第五十四》

中国古代帝王谥号谥法全解

中国古代帝王谥号谥法全解 惟周公旦、太公望开嗣王业,建功于牧野,终将葬,乃制谥,遂叙谥法。谥者,行之迹;号者,功之表;古者有大功,则赐之善号以为称也。车服者,位之章也。是以大行受大名,细行受细名。行出于己,名生于人。名谓号谥。 民无能名曰神。不名一善。 靖民则法曰皇。靖安。 德象天地曰帝。同于天地。 仁义所往曰王。民往归之。 立志及众曰公。志无私也。 执应八方曰侯。所执行八方应之。 赏庆刑威曰君。能行四者。 从之成群曰君。民从之。 扬善赋简曰圣。所称得人,所善得实,所赋得简。 敬宾厚礼曰圣。厚于礼。 照临四方曰明。以明照之。 谮诉不行曰明。逆知之,故不行。 经纬天地曰文。成其道。 道德博闻曰文。无不知。 学勤好问曰文。不耻下问。 慈惠爱民曰文。惠以成政。 愍民惠礼曰文。惠而有礼。 赐民爵位曰文。与同升。 绥柔士民曰德。安民以居,安士以事。 谏争不威曰德。不以威拒谏。 刚彊直理曰武。刚无欲,强不屈。怀忠恕,正曲直。 威彊敌德曰武。与有德者敌。 克定祸乱曰武。以兵征,故能定。 刑民克服曰武。法以正民,能使服。 夸志多穷曰武。大志行兵,多所穷极。 安民立政曰成。政以安定。 渊源流通曰康。性无忌。 温柔好乐曰康。好丰年,勤民事。 安乐抚民曰康。无四方之虞。 合民安乐曰康。富而教之。 布德执义曰穆。故穆穆。 中情见貌曰穆。性公露。 容仪恭美曰昭。有仪可象,行恭可美。 昭德有劳曰昭。能劳谦。 圣闻周达曰昭。圣圣通合。 治而无眚曰平。无灾罪也。

执事有制曰平。不任意。 布纲治纪曰平。施之政事。 由义而济曰景。用义而成。 耆意大虑曰景。耆,强也。 布义行刚曰景。以刚行义。 清白守节曰贞。行清白执志固。 大虑克就曰贞。能大虑非正而何。 不隐无屈曰贞。坦然无私。 辟土服远曰桓。以武正定。 克敬动民曰桓。敬以使之。 辟土兼国曰桓。兼人故启土。 能思辩众曰元。别之,使各有次。 行义说民曰元。民说其义。 始建国都曰元。非善之长,何以始之。 主义行德曰元。以义为主,行德政。 圣善周闻曰宣。闻,谓所闻善事也。 兵甲亟作曰庄。以数征为严。 叡圉克服曰庄。通边圉,使能服。 胜敌志强曰庄。不挠,故胜。 死于原野曰庄。非严何以死难。 屡征杀伐曰庄。以严厘之。 武而不遂曰庄。武功不成。 柔质慈民曰惠。知其性。 爱民好与曰惠。与谓施。 夙夜警戒曰敬。敬身思戒。 合善典法曰敬。非敬何以善之。 刚德克就曰肃。成其敬使为终。 执心决断曰肃。言严果。 不生其国曰声。生于外家。 爱民好治曰戴。好民治。 典礼不愆曰戴。无过。 未家短折曰伤。未家,未娶。 短折不成曰殇。有知而夭殇。 隐拂不成曰隐。不以隐括改其性。 不显尸国曰隐。以闲主国。 见美坚长曰隐。美过其令。 官人应实曰知。能官人。 肆行劳祀曰悼。放心劳于淫祀,言不修德。年中早夭曰悼。年不称志。 恐惧从处曰悼。从处,言险圮。 凶年无谷曰荒。不务耕稼。

古代名人字,号,谥号

古代名人字,号,谥号 中国古人的姓名和现代一样,是人们在社会交往中用来代表个人的符号。我们现在称某人的名字是什么与古人是不同的。古人名是名,字是字,各有用途。古人一诞生就起名,成人后则有字,号;死后有谥号。《礼记.檀弓上》:“幼名、冠字,周道也。” 名,是在社会上使用的个人的符号。自称用名,称人以字。“字”往往是“名”的解释和补充,是和“名”相表里的,所以又叫“表字”。 古人“名”和“字”的关系有意义相同的,如:东汉创制地动仪的张衡字平子、“击鼓骂曹”的文学家祢衡字正平,他们名、字中的“衡”就是“平”;宋代诗人秦观字少游、陆游字务观,他们名、字中的“观”和“游”也是同义。 “名”和“字”有意义相辅的,如:东汉“举案齐眉”的文学家梁鸿字伯鸾,“鸿”、“鸾”都是为人称道的两种飞禽;唐代诗人白居易字乐天,因“乐天”故能“居易”;宋代作家晁补之字无咎(“咎”是过错),因能“补”过才能“无咎”。 “名”和“字”有意义相反的,如:宋代理学家朱熹字元晦、元代书画家赵孟頫字子昂他们“名”、“字”中的“熹”与“晦”、“頫(俯)”与“昂”都是反义。 古人的“名”、“字”往往取自古书古典,如:曹操字孟德,《荀子》有“夫是之谓德操”句。唐代文学家陆羽(著有《茶经》,后世尊为“茶神”)字鸿渐,是取

自《周易》“鸿渐于陆,其羽可用为仪”。 古人的“名”、“字”还常用来表示在家族中的行辈。先秦时,常在名、姓前加伯(孟)、仲、叔、季表兄弟长幼,如伯夷、叔齐,伯是兄,叔是弟;孔丘字仲尼,“仲”就是老二。汉代以后逐渐在“名”或“字”中用同样的字或偏旁表同辈关系,如宋代文学家苏轼、苏辙兄弟共用偏旁“车”表同辈。 除了名、字,有些古人还有号。“号”是一种固定的别名,又称别号。封建社会的中上层人物(特别是文人)往往以住地和志趣等为自己取号(包括斋名、室名等)。如唐代李白的青莲居士、杜甫的少陵野老、宋代苏轼的东坡居士、明代唐寅的六如居士、清代郑燮的板桥等,都是后人熟知的;有些别号的使用率甚至超过本名(如苏东坡、郑板桥等)。别号是使用者本人起的,不象姓名要受家族、行辈的限制,因而可以更自由地抒发或标榜使用者的某种情操。别号中常见的“居士”、“山人”之类就是为了表示使用者鄙视利禄的志趣。有以号明志的,如宋周敦颐称濂川先生,明归有光称震川先生,王夫之称船山先生等。还有在死后由门人、后人上的尊号(“私溢”),如晋代陶潜的靖节等。谥号,即死后由皇帝颁赐的荣称。如宋包拯称包孝肃、岳飞称岳武穆、清纪昀称纪文达等。另外还有“绰号”,这大都是他人所取而得到公认的别号,是对人的刻画和形容。如《水浒》里梁山上一百○八人个个都有绰号,大都准确地描摹了人物性格、特长或生理特点,这些绰号作为姓名的代称,更是人们所熟知的。 除了上述的字、号之外,历史上常常用来代替个人姓名的还有:

古代谥法表

古代谥法表 民无能名曰神 靖民则法曰皇化合神者曰皇 德象天地曰帝德合天者曰帝 仁义所往曰王 立志及觽曰公 执应八方曰侯 赏庆刑威曰君从之成髃曰君 扬善赋简曰圣敬宾厚礼曰圣 照临四方曰明谮诉不行曰明果虑果远曰明 经纬天地曰文道德博闻曰文学勤好问曰文慈惠爱民曰文愍民惠礼曰文赐民爵位曰文绥柔士民曰德谏争不威曰德 刚强直理曰武威强敌德曰武克定祸乱曰武刑民克服曰武夸志多穷曰武 安民立政曰成 渊源流通曰康温柔好乐曰康安乐抚民曰康合民安乐曰康 布德执义曰穆中情见貌曰穆 容仪恭美曰昭昭德有劳曰昭圣闻周达曰昭 治而无眚曰平执事有制曰平布纲治纪曰平克定祸乱曰平 由义而济曰景耆意大虑曰景布义行刚曰景 清白守节曰贞大虑克就曰贞不隐无屈曰贞 辟土服远曰桓克敬动民曰桓辟土兼国曰桓 能思辩觽曰元行义说民曰元始建国都曰元主义行德曰元 圣善周闻曰宣 兵甲亟作曰庄叡圉克服曰庄胜敌志强曰庄死于原野曰庄屡征杀伐曰庄武而不遂曰庄柔质慈民曰惠爱民好与曰惠 夙夜警戒曰敬合善典法曰敬 刚德克就曰肃执心决断曰肃 不生其国曰声 爱民好治曰戴典礼不愆曰戴 未家短折曰伤 短折不成曰殇 隐拂不成曰隐不显尸国曰隐见美坚长曰隐 官人应实曰知 肆行劳祀曰悼年中早夭曰悼恐惧从处曰悼 凶年无谷曰荒外内从乱曰荒好乐怠政曰荒 在国遭忧曰愍在国逢傦曰愍祸乱方作曰愍使民悲伤曰愍 贞心大度曰匡 德正应和曰莫 施勤无私曰类 啬于赐与曰爱 危身奉上曰忠 克威捷行曰魏克威惠礼曰魏 教诲不倦曰长

肇敏行成曰直 疏远继位曰绍 好廉自克曰节 好更改旧曰易 爱民在刑曰克 一德不懈曰简平易不訾曰简 尊贤贵义曰恭敬事供上曰恭尊贤敬让曰恭既过能改曰恭执事坚固曰恭爱民长弟曰恭执礼御宾曰恭芘亲之阙曰恭尊贤让善曰恭 威仪悉备曰钦 大虑静民曰定纯行不爽曰定安民大虑曰定安民法古曰定 辟地有德曰襄甲冑有劳曰襄 小心畏忌曰僖 质渊受谏曰厘有罚而还曰厘 温柔贤善曰懿 心能制义曰度 聪明叡哲曰献知质有圣曰献 五宗安之曰孝慈惠爱亲曰孝秉德不回曰孝协时肇享曰孝 执心克庄曰齐资辅共就曰齐 甄心动惧曰顷敏以敬慎曰顷 柔德安觽曰靖恭己鲜言曰靖宽乐令终曰靖 威德刚武曰圉 弥年寿考曰胡保民耆艾曰胡 追补前过曰刚 猛以刚果曰威猛以强果曰威强义执正曰威 治典不杀曰祁 大虑行节曰考 治民克尽曰使 好和不争曰安 道德纯一曰思大省兆民曰思外内思索曰思追悔前过曰思 行见中外曰悫 状古述今曰誉 昭功宁民曰商 克杀秉政曰夷安心好静曰夷 执义扬善曰怀热识折曰怀 述义不克曰丁 有功安民曰烈秉德尊业曰烈 刚克为伐曰翼思虑深远曰翼 外内贞复曰白 不勤成名曰灵死而志成曰灵死见神能曰灵乱而不损曰灵好祭鬼怪曰灵极知鬼神曰灵杀戮无辜曰厉 愎很遂过曰刺不思忘爱曰刺 蚤孤短折曰哀恭仁短折曰哀 好变动民曰躁 不悔前过曰戾

皇帝谥号表

谥号 民无能名曰神。不名一善。 靖民则法曰皇。靖安。 德象天地曰帝。同于天地。 仁义所往曰王。民往归之。 立志及众曰公。志无私也。 执应八方曰侯。所执行八方应之。 赏庆刑威曰君。能行四者。 从之成群曰君。民从之。 扬善赋简曰圣。所称得人,所善得实,所赋得简。敬宾厚礼曰圣。厚于礼。 照临四方曰明。以明照之。 谮诉不行曰明。逆知之,故不行。 经纬天地曰文。成其道。 道德博闻曰文。无不知。 学勤好问曰文。不耻下问。 慈惠爱民曰文。惠以成政。 愍民惠礼曰文。惠而有礼。 赐民爵位曰文。与同升。 绥柔士民曰德。安民以居,安士以事。 谏争不威曰德。不以威拒谏。 刚彊直理曰武。刚无欲,强不屈。怀忠恕,正曲直。威彊敌德曰武。与有德者敌。 克定祸乱曰武。以兵征,故能定。 刑民克服曰武。法以正民,能使服。 夸志多穷曰武。大志行兵,多所穷极。 安民立政曰成。政以安定。 渊源流通曰康。性无忌。 温柔好乐曰康。好丰年,勤民事。 安乐抚民曰康。无四方之虞。 合民安乐曰康。富而教之。 布德执义曰穆。故穆穆。 中情见貌曰穆。性公露。 容仪恭美曰昭。有仪可象,行恭可美。 昭德有劳曰昭。能劳谦。 圣闻周达曰昭。圣圣通合。 治而无眚曰平。无灾罪也。 执事有制曰平。不任意。 布纲治纪曰平。施之政事。 由义而济曰景。用义而成。 耆意大虑曰景。耆,强也。 布义行刚曰景。以刚行义。 清白守节曰贞。行清白执志固。

大虑克就曰贞。能大虑非正而何。 不隐无屈曰贞。坦然无私。 辟土服远曰桓。以武正定。 克敬动民曰桓。敬以使之。 辟土兼国曰桓。兼人故启土。 能思辩众曰元。别之,使各有次。 行义说民曰元。民说其义。 始建国都曰元。非善之长,何以始之。 主义行德曰元。以义为主,行德政。 圣善周闻曰宣。闻,谓所闻善事也。 兵甲亟作曰庄。以数征为严。 叡圉克服曰庄。通边圉,使能服。 胜敌志强曰庄。不挠,故胜。 死于原野曰庄。非严何以死难。 屡征杀伐曰庄。以严厘之。 武而不遂曰庄。武功不成。 柔质慈民曰惠。知其性。 爱民好与曰惠。与谓施。 夙夜警戒曰敬。敬身思戒。 合善典法曰敬。非敬何以善之。 刚德克就曰肃。成其敬使为终。 执心决断曰肃。言严果。 不生其国曰声。生于外家。 爱民好治曰戴。好民治。 典礼不愆曰戴。无过。 未家短折曰殇。未家,未娶。 短折不成曰殇。有知而夭殇。 隐拂不成曰隐。不以隐括改其性。 不显尸国曰隐。以闲主国。 见美坚长曰隐。美过其令。 官人应实曰知。能官人。 肆行劳祀曰悼。放心劳于淫祀,言不修德。年中早夭曰悼。年不称志。 恐惧从处曰悼。从处,言险圮。 凶年无谷曰荒。不务耕稼。 外内从乱曰荒。家不治,官不治。 好乐怠政曰荒。淫于声乐,怠于政事。 在国遭忧曰愍。仍多大丧。 在国逢骨曰愍。兵寇之事。 祸乱方作曰愍。国无政,动长乱。 使民悲伤曰愍。苛政贼害。 贞心大度曰匡。心正而用察少。 德正应和曰莫。正其德,应其和。 施勤无私曰类。无私,唯义所在。

文言文中的谥号解读1

新东方在线高考网(https://www.360docs.net/doc/5087570.html,/)网友分享 文言文中的谥号解读 新东方在线刘春先阅读文言文的时候,我们经常会看到“谥号”,所谓谥号,就是说某人死亡以后,继任政权官方给他拟定的人生总结,用一个或几个有特定含义的字,来评价此君的一生。 既然是评价,无非包含三个方向:肯定、否定、不值得肯定也不必否定(爱咋咋地)。谥号中的字,也就脱离不了这三种情感基调。而且,即使同为褒扬,不同的字蕴含的意义也是有很大差别的,当你理解了这些字的具体含义,也就了解了后世对于此人的态度,这对于判断一篇文章的情感基调以及出题人的用意是很有参考价值的。 另外需要注意,谥号是发给两类人的,一类是前朝君王及其近亲,不管这些人生前表现如何,都会给他一个谥号;另一类是已故的朝中重臣,通常都是业务水平极其出色、在某个领域做出了杰出贡献的人物——这贡献有时候是建设性的,有时候是破坏性的。 说完这些,我们来看看有哪些常见的谥号: 第一部分:表示肯定的字 【文】人品好,知识渊博,自律,热爱学习,有礼有节,有好处了会想着兄弟们。 代表人物:汉文帝,周文王,隋文帝 【武】刚强勇敢,有大抱负,不计个人得失,不轻易服输,尊重规则,处事公正。

新东方在线高考网(https://www.360docs.net/doc/5087570.html,/)网友分享代表人物:汉武帝,周武王, 【穆】积极推广五讲四美,长期追求以德服人。 代表人物:秦穆公,岳飞(武穆) 【明】心里啥都懂(但未必说出来),有危机意识,知道哪些事情不可以干,于是就不干。 代表人物:魏明帝 故事解读: 一般情况下,谥号都会比较中肯地描述某人的一生。但是偶尔也免不了受到其拟定者私人感情的影响,有所偏袒。如魏明帝曹睿,在其执政期间,大兴土木,耗费了魏国极多的钱财。并且他在病重时托孤于曹爽和司马懿这一步烂棋直接导致曹氏家族的政权旁落,这种表现,恐怕是称不上“明”的。 【睿】有远见,洞察力强。 【景】讲究道义,坚持自我,有始有终,好话坏话都说在明处。 代表人物:汉景帝 【庄】做事认真,稳重,谨慎;也有曾打算用武力解决问题却没成功的意思。 代表人物:宋庄公,清孝庄文皇后 【正】人品靠得住,行事有规矩,懂分寸,大家都很服气。 代表人物:曾国藩(文正),范仲淹(文正),司马光(文正) 故事解读: 你没看错,这几位代表的谥号都是一样一样的,这没关系,就好比我们听到新闻联播播音员用低沉缓慢的口吻播报“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好多人

中国古代帝王谥号规则

中国古代帝王谥号规则 神:民无能名 皇:靖民则法化合神者 帝:德象天地德合天者 王:仁义所往 公:立志及觽 侯:执应八方 君:赏庆刑威从之成髃 圣:扬善赋简敬宾厚礼 明:照临四方谮诉不行果虑果远 文:经纬天地道德博闻学勤好问慈惠爱民愍民惠礼赐民爵位德:绥柔士民谏争不威 武:刚强直理威强敌德克定祸乱刑民克服夸志多穷 成:安民立政 康:渊源流通温柔好乐安乐抚民合民安乐 穆:布德执义中情见貌 昭:容仪恭美昭德有劳圣闻周达 平:治而无眚执事有平布纲治纪克定祸乱 景:由义而济耆意大虑布义行刚 贞:清白守节大虑克就不隐无屈 桓:辟土服远克敬动民辟土兼国 元:能思辩觽行义说民始建国都主义行德 宣:圣善周闻 庄:兵甲亟作叡圉克服胜敌志强死于原野屡征杀伐武而不遂惠:柔质慈民爱民好与 敬:夙夜警戒合善典法 肃:刚德克就执心决断 声:不生其国 戴:爱民好治典礼不愆 伤:未家短折 殇:短折不成 隐:隐拂不成不显尸国见美坚长 知:官人应实 悼:肆行劳祀年中早夭恐惧从处 荒:凶年无谷外内从乱好乐怠政 愍:在国遭忧在国逢傦祸乱方作使民悲伤 匡:贞心大度 莫:德正应和 类:施勤无私 爱:啬于赐与 忠:危身奉上 魏:克威捷行克威惠礼

长:教诲不倦 直:肇敏行成 绍:疏远继位 节:好廉自克 易:好更改旧 克:爱民在刑 简:一德不懈平易不訾 恭:尊贤贵义敬事供上尊贤敬让既过能改执事坚固爱民长弟执礼御宾芘亲之阙尊贤让善 钦:威仪悉备 定:大虑静民纯行不爽安民大虑安民法古 襄:辟地有德甲冑有劳 僖:小心畏忌 厘:质渊受谏有罚而还 懿:温柔贤善 度:心能制义 献:聪明叡哲知质有圣 孝:五宗安之慈惠爱亲秉德不回协时肇享 齐:执心克庄资辅共就 顷:甄心动惧敏以敬慎 靖:柔德安觽恭己鲜言宽乐令终 圉:威德刚武 胡:弥年寿考保民耆艾 刚:追补前过 威:猛以刚果猛以强果强义执正 祁:治典不杀 考:大虑行节 使:治民克尽 安:好和不争 思:道德纯一大省兆民外内思索追悔前过 悫:行见中外 誉:状古述今 商:昭功宁民 夷:克杀秉政安心好静 怀:执义扬善慈仁短折 丁:述义不克 烈:有功安民秉德尊业 翼:刚克为伐思虑深远 白:外内贞复 灵:不勤成名死而志成死见神能乱而不损好祭鬼怪极知鬼神 厉:杀戮无辜 刺:愎很遂过不思忘爱 哀:蚤孤短折恭仁短折 躁:好变动民

谥号详解,源自周书《谥法解》

谥号详解 源自《逸周书·卷六·谥法解》(原文+译文) 维周公旦、太公望,开嗣王业,建功于牧之野,终将葬,乃制谥。遂叙谥法。谥者,行之迹也。号者,功之表也。车服者,位之章也。是以大行受大名,细行受细名,行出于己,名生于人。 周公旦与太公望开创了成王基业。因为武王在牧野建了大功,死后将安葬,就制定了谥号,于是叙明制谥法则。谥,是行为的记录;号,是功劳的标志;车马服饰,是地位的表现。所以,道德高尚就得到大名号;道德低下就得到小名号……道德行为出于自身,而名号生于别人。 民无能名曰神。称善赋简曰圣,敬宾厚礼曰圣。德象天地曰帝。静民则法曰皇。仁义所在曰王。赏庆刑威曰君,从之成群曰君。立制及众曰公。执应八方曰侯。壹德不解曰简。平易不疵曰简。 无法让人给他命名的称“神”。举良善选贤才的称“圣”,敬宾客厚礼仪的称“圣”。 德行如天高地厚的称“帝”。安定百姓以法为准的称“皇”。集仁、义在身的称“王”。 赏罚公道的称“君”,民众都归从他的称“君”。为大家设立制度的称“公”。行为被八方响应的称“侯”。道德专一而不懈怠的谥号“简”,平易而不诋诽他人的谥号“简”。 经纬天地曰文,道德博闻曰文,学勤好问曰文,慈惠爱民曰文,愍民惠礼曰文。锡民爵位曰文。刚强理直曰武,威强澼德曰武,克定祸乱曰武,刑民克服曰武,夸志多穷曰武 顺应天地自然规律的谥号“文”,道德广博深厚的谥号“文”,勤学好问的谥号“文”,慈惠爱民的谥号“文”,怜悯百姓又施恩惠有礼貌的谥号“文”,赐给百姓爵位的谥号“文”。 刚强而理端的谥号“武”,威猛而英明有德的谥号“武”,战胜祸灾又平定动乱的谥号“武”,以法治民能使民服的谥号“武”,贪大功而屡用兵的谥号“武”。 敬事供上曰恭,尊贤贵义曰恭,尊贤敬让曰恭,既过能改曰恭,执事坚固曰恭,爱民长弟曰恭,执礼御宾曰恭,芘亲之阙曰恭,尊贤让善曰恭,渊源流通曰恭。照临四方曰明,谮诉不行曰明。 认真办事又尊从主上的谥号“恭”,尊重贤才又崇尚礼义的谥号“恭”,尊重贤能又恭敬谦让的谥号“恭”,已有过错能够改正的谥号“恭”,办事坚定不动摇的谥号“恭”,爱护百姓、抚养兄弟的谥号“恭”,讲礼仪、迎宾客的谥号“恭”,庇护父母过失的谥号“恭”,尊重贤良、礼让友善的谥号“恭”。 威仪悉备曰钦。大虑静民曰定,安民大虑曰定,安民法古曰定,纯行不二曰定。谏争不威曰德。辟地有德曰襄,甲胄有劳曰襄。有伐而还曰厘,质渊受谏曰厘。博闻多能曰宪。聪明澼哲曰献。温柔圣善曰懿。 威仪见于外表的谥号“钦”。 深谋远虑又安定百姓的谥号“定”,安定百姓又效法古人的谥号“定”,行为纯正无差错的谥号“定”。征战能返回的谥号“麓”,思虑深远又接受规劝的谥号“嫠”。通古今又多才能的谥号“宪”。聪明而富于哲理的谥号“献”,心性通达事理的谥号“献”。性温柔,明事理又善良的谥号“懿”。 五宗安之曰孝,慈惠爱亲曰孝,协时肇享曰孝,秉德不回曰孝。大虑行节曰考。执心克

古代谥号谥法原则

古代谥号谥法原则类别谥号谥法例 表扬类神 皇 帝 王 公 侯 君 圣 明 文 德 简 恭 钦 定 襄 民无能名曰神 靖民则法曰皇 德象天地曰帝 仁义所往曰王 立志反众曰公 执应八方曰侯 赏庆刑威曰君从之成群曰君 扬善赋曰圣敬宾厚礼曰圣 照临四方曰明潜纳不行曰明 经纬天地曰文道德博闻曰文 学勤好问曰文慈惠爱民曰文 愍民惠礼曰文赐民爵位曰文 绥柔士民曰德谏争不威曰德 一德不懈曰简平易不訾日简 尊贤贵义日恭敬事供上日恭 尊贤敬让日恭执事坚固日恭 既过能改日恭爱民长弟曰恭 威仪悉备曰钦 大虑静民日定纯行不夹曰定 辟地有德曰襄甲胄有劳日襄 辽圣宗 唐明皇 周文王 唐德宗 周简王 晋恭帝 宋钦宗 元定宗 庄襄王

表扬类僖 麓 懿 武 成 康 穆 昭 平 景 贞 度 献 孝 齐 顷 靖 给 圉 小心畏忌日傅 质渊受谏曰董有罚而还日董 温柔贤善曰懿 克定祸乱曰武 安民立政日成 渊源流通曰康温柔好乐日康 安乐抚民曰康合民安乐日康 布德执义曰穆中情见貌日穆 容仪恭美曰昭昭德有劳曰昭 治而无眚日子执事有制日子 由义而济日景耆意大虑日景 清白守节日贞大虑克就日贞 不隐无屈曰贞 心能制义曰度 聪明缸哲日献知质有圣曰献 五宗安之日孝慈惠爱亲日孝 秉德不回日孝协时肇享曰孝 执心克庄日齐资辅共就曰齐 甄心动惧曰顷敏以敬慎日顷 柔德安众曰靖巷已鲜官曰靖 宽乐令终日靖 疏远继位曰给 威德刚武日圉 唐僖宗 周董王 周懿王 魏武帝 明成祖 周康王 周穆王 周昭王 周平王 汉景帝 周贞定王 南宋度宗 汉献帝 周孝王 周顷王 汉卫脓 被谥靖

表扬类胡 刚 威 祁 桓 元 宣 庄 惠 敬 肃 戴 考 思 誉 商 烈 翼 白 知 隐 匡 莫 类 弥年寿考曰胡保民耆艾曰胡 追补前过曰刚 猛以刚果曰威强义执己曰威 治典不呆曰祁 辟土服远曰桓克敬动民曰桓 能思辩众曰元行义说民曰元 圣善周闻曰宣 胜敌制强曰庄 柔质慈民曰惠爱民好舆曰惠 夙夜警戒曰敬合善典法曰敬 刚德克就曰肃执心决断曰肃 爱民好治曰戴典礼不愆曰戴 大虑行节曰考 道德纯一曰思大省兆民曰思 状古述今曰誉 昭功寍民曰商 有功安民曰烈秉德尊业曰烈 刚克为伐曰翼思虑深远曰翼 外内贞复曰白 官人应实曰知 见美坚长曰隐 贞心大度曰匡 德正应和曰莫 施勤无私曰类 周威烈王 周桓王 周元王 周宣王 周庄王 周惠王 梁敬帝 唐肃宗 周考王 明思宗 周烈王 周匡王

中国古代谥号由来及分类

中国古代谥号由来及分类 【编者语】谥号是古人对一代君王或者有地位的人的一生评判,通过对谥号的分析,我们大致可以看出他的人生轨迹后的最终定论,本专题从谥号是什么意思开始整理,包括谥号分类、定义、各朝代皇帝谥号以及名人谥号,希望大家可以从中得出一些自己的看法。 【什么是谥号】谥号(读音:shìhào),是在我国古代,统治者或有地位的人死后,给他另起的称号,如“武”帝,“哀”公等。古代帝王、诸侯、卿大夫、高官大臣等死后,朝廷根据他们的生平行为给予一种称号以褒贬善恶,称为谥或谥号。“谥者,行之迹也;号者,表之功也;车服者,位之章也。是以大行受大名,细行受细名。行出于己,名生于人。”帝王的谥号,由礼官议上;臣下的谥号,由朝廷赐予。 谥号是后人根据死者生前事迹评定的一种称号,有褒贬之意。算是盖棺定论吧。象文、武、明、睿、康、景、庄、宣、

懿都是好字眼,惠帝都是些平庸的,如汉惠帝、晋惠帝都是没什么能力的,质帝、冲帝、少帝往往是幼年即位而且早死的,厉、灵、炀都含有否定的意思,哀、思也不是好词,但还有点同情的意味,如果末帝、献帝、顺帝,那就是胜利者对失败者的嘲笑了。另外孙权是个特例,他的谥号是大帝,在中国是绝无仅有的。 谥号是周开始的,除了天子,诸侯、大臣也有谥号,但我这里是专讲皇帝天子的。秦始皇认为谥号是子议父、臣议君,于是废了谥号,从他这个始皇帝开始,想传二世、三世以至无穷,可惜只传了二世。汉代开始又实行了。汉倡导以孝治天下,所有皇帝的谥号都有个孝字,如孝惠、孝文、孝景一直到孝献。汉献帝是他死去之后曹魏给他加的谥号,他做皇帝的时候没有这个叫法,三国的文艺里在他做皇帝的时候就把他叫做献帝,那是胡说八道,难道献帝未卜先知,早就知道他会把皇位献出来? 【谥号等级】帝王与群臣之间有严格区别,帝王的谥号,在隋朝以前均为一字或二字,如西汉的皇帝刘盈谥惠帝、刘恒

古人的谥号、谥法

古人的谥号、谥法 谥号是人死之后,后人给予评价的文字。古代在受中华文化影响的国家和地区,评价一个人物的是非功过,往往不是只言片语就能叙述清楚,古人为了方便对历史人物盖棺定论,选择用谥号来进行概括。总的来说,古代历史上的皇帝、皇后以及诸侯大臣等社会地位相对较高人物,在其去世之后朝廷会依据其生前所作所为,从而给出一个具有评价意义的称号,这就是通常意义的谥号,用来高度概括一个历史人物的生平。 谥法初起时,只有“美谥”、“平谥”,没有“恶谥”。善、恶“谥号”则源自西周以后,即周厉王因为暴政“防民之口甚于防川”等被谥为“厉”,另外还有“私谥”。谥号的选定根据谥法,谥法规定了一些具有固定涵义的字,供确定谥号时选择。这些字大致分为下列几类: 上谥,即表扬类的谥号,如:“文”,表示具有“经纬天地”的才能或“道德博厚”、“勤学好问”的品德;“康”表示“安乐抚民”;“平”表示“布纲治纪”。 下谥,即批评类的谥号,如:“炀”表示“好内远礼”,“厉”表示“暴慢无亲”、“杀戮无辜”,“荒”表示“好乐怠政”、“外内从乱”、“幽”表示“壅遏不通”、“灵”表示“乱而不损”等。 “下谥”之“恶谥”:周厉王是一个贪婪的君,“国人”发动暴动,他逃到彘(今山西霍州市东北)并死在那里,“厉”便是对他予以斥责的“恶谥”。 平谥,多为同情类的谥号,如:“愍”表示“在国遭忧”,“在国逢难”;“怀”表示“慈仁短折”;“思”表示同情。 上述三类谥号,一般属于官谥。 私谥:是有名望的学者、士大夫死后,由其亲戚、门生、故吏为之议定的谥号;“私谥”始于周末,兴盛于汉朝。 帝王与群臣之间有严格区别,帝王的谥号,在隋朝以前均为一字或二字,如西汉的皇帝刘盈谥惠帝、刘恒谥文帝、刘启谥景帝,东汉的皇帝刘秀谥光武帝等即是。但是从唐朝开始,皇帝的谥号字数逐渐增加,例天宝十三年,玄宗李隆基决定将先帝的谥号都改为七个字如李渊为“神尧大圣大光孝皇帝”,李世民为“文武大圣大广孝皇帝”。唐后各代皇帝的谥号,一般都偏长,其中称冠的清太祖努尔哈赤,谥号竟长达二十五个字“承天广运圣德神功肇纪立极仁孝睿武端毅钦安弘文定业高皇帝”,将美言懿语如此堆积,亦为奇葩。 命谥的用字,有特定的规范,不可随意用字,也不可对立谥之字任意解释。 从最早的经典文献《逸周书,谥法解》开始历朝历代的谥法著述在百种以上,载录谥字约四百个,每个字都有特殊限定的意义。

中国历代谥号

中国历代谥号 古代文化 0505 2222 中国历代谥号 哀:早孤短折曰哀;恭仁短折曰哀;德之不建曰哀;遭难已甚曰哀;处死非义曰哀 安:好和不争曰安;兆民宁赖曰安;宽容平和曰安;宽裕和平曰安;所保惟贤曰安;中心宅仁曰安;修己宁民曰安;务德不争曰安;庄敬尽礼曰安;敬而有礼曰安;貌肃辞定曰安;止于义理曰安;恭德不劳曰安;静正不迁曰安;懿恭中礼曰安;凝重合礼曰安; 比:择善而从曰比;事君有党曰比 成:安民立政曰成;刑民克服曰成;佐相克终曰成;制义克服曰成;礼乐明具曰成;持盈守满曰成;遂物之美曰成;通达强立曰成;经德秉德曰成;民和神福曰成;道兼圣智曰成;夙夜警戒曰成;曲直赴礼曰成;仁化纯被曰成;不忘久要曰成;德备礼乐曰成;德见于行曰成;久道化隆曰成;内德纯备曰成;坤宁化洽曰成 诚:纯德合天曰诚;从容中道曰诚;推心御物曰诚;秉德纯一曰诚;明信率下曰诚;肫笃无欺曰诚;实心施惠曰诚 冲:幼少在位曰冲;幼少短折曰冲 崇:能修其官曰崇 纯:中正精粹曰纯;见素抱朴曰纯;安危一心曰纯;志虑忠实曰纯;至诚无息曰纯;内心和一曰纯;治理精粹曰纯 慈:视民如子曰慈;爱育必周曰慈;抚柔平恕曰慈 刺:不思忘爱曰刺;复狠遂过曰刺;暴戾无亲曰刺;暴慢九卿曰刺;不思安乐曰刺 聪:声入心通曰聪;迩言必察曰聪 达:质直好义曰达;疏通中理曰达 大:则天法尧曰大 戴:爱民好治曰戴;典礼不愆曰戴 荡:好内远礼曰荡;狂而无据曰荡 悼:肆行劳祀曰悼;中年早夭曰悼;恐惧从处曰悼;未中早夭曰悼 道:以德化民曰道 德:绥柔士民曰德;谏争不威曰德;谋虑不威曰德;贵而好礼曰德;忠和纯备曰德;绥怀来人曰德;强直温柔曰德;勤恤民隐曰德;忠诚上实曰德;辅世长民曰德;宽众忧役曰德;刚塞简廉曰德;惠和纯淑曰德;富贵好礼曰德;功成民用曰德;修文来远曰德;睿智日新曰德;善政养民曰德;尊贤亲亲曰德;仁而有化曰德;忧在进贤曰德;宽栗扰毅曰德;直温强义曰德;谏诤不违曰德;周旋中礼曰德;泽及遐外曰德;懿修罔懈曰德 丁:述善不克曰丁;述义不悌曰丁;迷而不悌曰丁 鼎:追改前过曰鼎

帝王的谥号、庙号、尊号、全称、年号、陵号

(一)谥号 谥号是古代对死去的帝王、大臣、贵族按照其生平事迹进行评定后,给予或褒或贬或同情的称号。谥号始于西周,秦始皇时废除,西汉又恢复。谥号用字固定,大致分为三类。属表扬的有: 文、武、景、烈、昭、穆、英、成、康等,如“经纬天地曰文”、“威强睿德曰武”、“布义行刚曰景”、“柔质慈民曰惠”;属于贬义的有炀、厉、灵、幽等,如“好内远礼曰炀”、“杀戮无辜曰厉”等;属于同情的有哀、怀、愍、悼等,如“恭仁短折曰衰”。谥号不单独使用,或为全称的组成部分,或与庙号结合。 战国时期以前,周王谥号均为一个字,战国时才出现两个字的谥号,如“周贞定王”、“周威烈王”等。以后的皇帝绝大多数用一个字为谥号。 (二)庙号 帝王死后,其继承者立庙奉祀,追尊为“某祖”、“某宗”的名号即为庙号。汉代以后,其标识字首先是“祖”或“宗”字。每个朝代的第一个皇帝称作“祖”,如“太祖”、“世祖”、“高祖”。 其后的嗣君称为“宗”,如“太宗”、“高宗”、“中宗”、“世宗”等。西汉仅刘邦称“祖”,南北朝开始到唐朝,皇帝都称“宗”。明、清时前几个皇帝都称“祖”,如“明太祖”、“明成祖”,“清太祖”、“清世祖”、“清圣祖”等。 “帝”字从汉代与谥号结合后,也成为庙号,如“汉文帝”、“魏文帝”、“晋武帝”等。 (三)尊号 封建社会对帝后在生前或死后奉上的尊崇颂扬性的称号即为尊号,有时也称为“徽号”。 如“太上皇”、“皇太后”、“高皇帝”(刘邦)等。 (四)全称

即庙号、尊号、谥号的合称。如乾隆皇帝的全称为“高宗法天隆运至诚先觉体元立极敷文奋武钦明孝慈神圣纯皇帝”,其中“高宗”为庙号,“纯”为谥号,其余均为尊号。 (五)年号 封建帝王即位后为纪年而设置的称号。年号始于稀罕武帝即位之年的“建元”(公元前140年)。新君即位,于次年改用新年号,叫“改元”。一个皇帝在位期间,遇到重大事件如祥瑞灾异等,也常改元,如武则天在位期间,用了17个年号。年号一般用两个字,也有用四个字的。如“建武中元”(汉光武帝)、“天册万岁”、“万岁通天”(武则天)、“太平兴国”(宋太宗)等。 明、清两代的皇帝除明英宗两次即位当皇帝用了两个年号外,其余的均用一个年号,因此人们用其年号来称呼在位的皇帝,如“雍正皇帝”、“乾隆皇帝”。

常用谥号含义

常用谥号含义 第一部分、悯谥-- 谥号含义 伤未家短折 殇短折不成 哀早孤短折 愍在国逢难 悼年中早夭 第二部分、恶谥-- 谥号含义 厉杀戮无辜 灵死而志成 庄武成不遂 隐隐拂不成 愍使民悲伤 悼恐惧从处 幽动祭乱常 顷甄心动惧 第三部分、平谥-- 谥号含义 元始建国都 敬夙夜警戒 庄屡征杀伐 简一德不懈 景布义行刚 成安民立政 康安乐抚民 定安民法古 理质渊受谏 献聪明睿智 平布纲治纪 懿温柔贤善 第四部分、美谥-- 谥号含义 文经纬天地 文慈惠爱民 武威强敌德 戴爱民好治 孝秉德不回

武克定祸乱 桓辟土服远 襄辟地有德 昭昭劳有德 庄胜敌志强 穆布德执义 惠爱民好与 孝;德通神明曰孝;先意承志曰孝;能奉祭祀曰孝;志不忘亲曰孝;富贵不骄曰孝;德加百姓曰孝;徽音克嗣曰孝 纯:中正粹曰纯;见素抱朴曰纯;安危一心曰纯;志虑忠实曰纯;至诚无息曰纯;内心和一曰纯;治理粹曰纯 贤:仁义合曰贤;宠至益戒曰贤;行义合曰贤;明德有成曰贤;内治隆备曰贤;内德有成曰贤 "孝贤"是富察氏的谥号清制皇后死后的谥号中必有一"孝"字,如"孝庄"、"孝诚"、"孝钦"等"纯"是乾隆的谥号(高宗纯皇帝),皇后的谥号后面都要加上其夫皇帝的谥号 关于谥号和庙号 古代有一定身份的人死了,大家是要对他盖棺论定一下的。这风气据说出自"郁郁乎文哉"的周朝,他们把商击灭之后,开始着手给死了的姬昌和姬发摆摆功劳。结果是一个夸为"文",一个称为"武",也就是所谓周文王和周武王了。那名目叫做"谥"。"谥者,行之迹也",摆明了一副给你钉上棺材板后谁也别想翻案的架势。 说到"谥"的起源,这里要提到一本《逸周书》了,那里面有篇《谥法解》,是解释各种谥法来由的。文章的开头就说,周公旦和姜子牙两个老头子商量了老半天,制定了一个谥典,因为《逸周书》是晋朝时从战国魏王墓里挖出来的,说法这么早,我们也不敢轻易怀疑。虽然有人不相信,可是这书里保留了一篇类似遣策的东西,我们看不大懂,以为是什么特别古怪的古书。等到楚墓的遣策也就是陪葬品清单大量出土,我们才发现那文章实际上也是一张陪葬品的清单,当时晋朝整理的专家们不知道,就当书和其他真正的古书编在一起了。这就证实了《逸周书》的真。总之,我们由此知道,谥号在古代确实是很严肃的事,以至要写进煌煌典册之中。 谥号到底有什么作用呢?这里我要扯到章太炎了。他在《??书?平等难》里,说众生平等是虚假的,人的身份总有高低贵贱之分。他的说法似乎还颇有那么一点道理。就说民主典范的美国吧,要把乔治?布什完全和一般老百姓平等起来,事实也办不到,并非每个人能象布什老爸那么阔,花足钱让他念名牌大学乃至推上总统位置的。不过章太炎他老人家说,绝对平等虽然不可能,但是绝对的批评确是可以平等的,由此他就迂腐地祭起了"谥"这个例子,说老百姓对他们的王可以置褒贬,有罪的王,史书上不得不留下那么丑恶的一笔。就象埃及的法老一样,犯了大过错不厌人心,则连躺进金字塔的资格也没有,煞是可怜。因此这惩罚很能让生前的王深自悚栗,不敢过分为非。可见谥号的作用。当然,一般老百姓是用不着谥号的,因为你的能力不够大,对社会不会有什么大的影响,费心力去褒贬你完全是浪费纳税人的钱,不符合经济规律。《大戴礼记》里说:有土之君也,一怒而天下惧;匹夫之怒,适以亡身。这是很经典的概括,对我们现在还适合。比如一个县长对公安局长发怒,限定至某日止要破某案,公安局长只有胆战心惊地照办,哪怕随便抓个人屈打成招。可是一个平民状告官员,很可能遭到报复,说不定连命都保不住呢。我们老百姓只好把制定谥号这玩意当救命稻草捏在手里,希望君王们发号施令、生人杀人、欺男霸女时能有稍微收敛。 综观历史,客观地说,这谥的作用起先还有那么一些。而且似乎越在上古,皇帝的权力

“文正”谥号里的明规则和潜规则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360docs.net/doc/5087570.html, “文正”谥号里的明规则和潜规则 作者:板桥霜 来源:《领导文萃》2018年第07期 “文正”,自宋朝开始,是文官最梦寐以求的两个字。 从宋到清,得过“文正”谥号的官员不足40人,如范仲淹、司马光、苏轼、耶律楚材、方孝孺这样的,自然是实至名归。但里面也有汤斌、李鸿藻、孙家鼐这等不太知名或因帝师身份进入文正圈子的,似乎应了《满城尽带黄金甲》里面的那句台词:朕给你的才是你的,朕不给你,你不能抢。 博弈之后的安慰奖 “生晋太傅,死谥文正”是自古流传的话,这也几乎是古代文官能获得的最高荣誉了。 按理说,太师高于太傅,但一般活人很难弄得到太师封号,追授死人的时候多,所以是“生”晋太傅。而文是道德博闻,正是靖共其位,文正的评选有必然性,也有偶然性,最早还并非皇帝一人说了算。 按程序,贵族大臣死后定谥,由考功上行状,太常博士作谥议,有名实不符者,给事中得驳奏再议,最后由宰执同意,报呈皇帝批准。应该是很严肃的事情。且程序复杂。 1052年,宋仁宗的老师夏竦去世,仁宗亲自赐谥“文正”,明显是因为师生情谊想开后门,激起了朝野一片反对之声。 这时候,司马光站了出来。“夏竦得‘文正’之号,不知以何谥待天下之正人良士?”要知道,此时宋朝仅有王旦、王曾和范仲淹三人得到过“文正”之谥。最后仁宗皇帝实在没办法,给了夏竦个“文庄”才算平息了朝议。 有意思的是,司马光与王安石,一个谥号“文正”,一个谥号“文”,一字之差,却藏着多少风波故事。有人认为,朝廷在这里只说王安石的道德文章,避免对政治做出评价。 越到后来,“文正”越成为一颗安抚有功之臣、平衡朝臣关系的糖果。 明武宗时,大学士李东阳就得过安慰奖。大学士杨一清回忆,李东阳行将就木前,一直为谥号担忧,自己向老李表示,朝廷会给他“文正”的谥号。这时奇迹发生了,垂死的李东阳竟在床上向杨一清磕起头来。

谥法中国朝代整理

谥法 :追谥的准则。即帝王、诸侯、卿大夫、大臣等死后,朝廷根据其生前事迹及品德,给予一个评定性的称号以示表彰。始于西周中叶稍后。从周文王、武王至懿王,王号均自称。孝王之后,方有谥法。 周公制谥 释义第一部分 民无能名曰神。不名一善。 靖民则法曰皇。靖安。 德象天地曰帝。同于天地。 仁义所往曰王。民往归之。 立志及众曰公。志无私也。 执应八方曰侯。所执行八方应之。 赏庆刑威曰君。能行四者。 从之成群曰君。民从之。 扬善赋简曰圣。所称得人,所善得实,所赋得简。 敬宾厚礼曰圣。厚于礼。 照临四方曰明。以明照之。 谮诉不行曰明。逆知之,故不行。 经纬天地曰文。成其道。 道德博闻曰文。无不知。 学勤好问曰文。不耻下问。 慈惠爱民曰文。惠以成政。 愍民惠礼曰文。惠而有礼。 赐民爵位曰文。与同升。 绥柔士民曰德。安民以居,安士以事。 谏争不威曰德。不以威拒谏。 刚彊直理曰武。刚无欲,强不屈。怀忠恕,正曲直。 威彊敌德曰武。与有德者敌。 克定祸乱曰武。以兵征,故能定。 刑民克服曰武。法以正民,能使服。 夸志多穷曰武。大志行兵,多所穷极。 安民立政曰成。政以安定。 渊源流通曰康。性无忌。 温柔好乐曰康。好丰年,勤民事。 安乐抚民曰康。无四方之虞。 合民安乐曰康。富而教之。 布德执义曰穆。故穆穆。 中情见貌曰穆。性公露。 容仪恭美曰昭。有仪可象,行恭可美。 昭德有劳曰昭。能劳谦。 圣闻周达曰昭。圣圣通合。 治而无眚曰平。无灾罪也。 执事有制曰平。不任意。 布纲治纪曰平。施之政事。 释义第二部分 由义而济曰景。用义而成。 耆意大虑曰景。耆,强也。 布义行刚曰景。以刚行义。 清白守节曰贞。行清白执志固。 大虑克就曰贞。能大虑非正而何。 不隐无屈曰贞。坦然无私。 辟土服远曰桓。以武正定。 克敬动民曰桓。敬以使之。 辟土兼国曰桓。兼人故启土。 能思辩众曰元。别之,使各有次。 行义说民曰元。民说其义。 始建国都曰元。非善之长,何以始之。 主义行德曰元。以义为主,行德政。 圣善周闻曰宣。闻,谓所闻善事也。 兵甲亟作曰庄。以数征为严。 叡圉克服曰庄。通边圉,使能服。 胜敌志强曰庄。不挠,故胜。 死于原野曰庄。非严何以死难。 屡征杀伐曰庄。以严厘之。 武而不遂曰庄。武功不成。 柔质慈民曰惠。知其性。 爱民好与曰惠。与谓施。 夙夜警戒曰敬。敬身思戒。 合善典法曰敬。非敬何以善之。 刚德克就曰肃。成其敬使为终。 执心决断曰肃。言严果。 不生其国曰声。生于外家。 爱民好治曰戴。好民治。 典礼不愆曰戴。无过。 未家短折曰伤。未家,未娶。 短折不成曰殇。有知而夭殇。 隐拂不成曰隐。不以隐括改其性。 不显尸国曰隐。以闲主国。 见美坚长曰隐。美过其令。 官人应实曰知。能官人。 肆行劳祀曰悼。放心劳于淫祀,言不修德。

古代帝王谥号

哀早孤短折曰哀;恭仁短折曰哀;德之不建曰哀;遭难已甚曰哀;处死非义曰哀 安好和不争曰安;兆民宁赖曰安;宽容平和曰安;宽裕和平曰安;所保惟贤曰安;中心宅仁曰安;修己宁民曰安;务德不争曰安;庄敬尽礼曰安;敬而有礼曰安;貌肃辞定曰安;止于义理曰安;恭德不劳曰安;静正不迁曰安;懿恭中礼曰安;凝重合礼曰安; 比择善而从曰比;事君有党曰比 成安民立政曰成;刑民克服曰成;佐相克终曰成;制义克服曰成;礼乐明具曰成;持盈守满曰成;遂物之美曰成;通达强立曰成;经德秉德曰成;民和神福曰成;道兼圣智曰成;夙夜警戒曰成;曲直赴礼曰成;仁化纯被曰成;不忘久要曰成;德备礼乐曰成;德见于行曰成;久道化隆曰成;内德纯备曰成;坤宁化洽曰成 诚纯德合天曰诚;从容中道曰诚;推心御物曰诚;秉德纯一曰诚;明信率下曰诚;肫笃无欺曰诚;实心施惠曰诚冲幼少在位曰冲;幼少短折曰冲 崇能修其官曰崇 纯中正精粹曰纯;见素抱朴曰纯;安危一心曰纯;志虑忠实曰纯;至诚无息曰纯;内心和一曰纯;治理精粹曰纯慈视民如子曰慈;爱育必周曰慈;抚柔平恕曰慈 聪声入心通曰聪;迩言必察曰聪 达质直好义曰达;疏通中理曰达 大则天法尧曰大 戴爱民好治曰戴;典礼不愆曰戴 荡好内远礼曰荡;狂而无据曰荡 悼肆行劳祀曰悼;中年早夭曰悼;恐惧从处曰悼;未中早夭曰悼 道以德化民曰道 德绥柔士民曰德;谏争不威曰德;谋虑不威曰德;贵而好礼曰德;忠和纯备曰德;绥怀来人曰德;强直温柔曰德;勤恤民隐曰德;忠诚上实曰德;辅世长民曰德;宽众忧役曰德;刚塞简廉曰德;惠和纯淑曰德;富贵好礼曰德;功成民用曰德;修文来远曰德;睿智日新曰德;善政养民曰德;尊贤亲亲曰德;仁而有化曰德;忧在进贤曰德;宽栗扰毅曰德;直温强义曰德;谏诤不违曰德;周旋中礼曰德;泽及遐外曰德;懿修罔懈曰德 丁述善不克曰丁;述义不悌曰丁;迷而不悌曰丁鼎追改前过曰鼎 定大虑静民曰定;安民大虑曰定;纯行不爽曰定;安民法古曰定;纯行不二曰定;追补前过曰定;仁能一众曰定;嗣成武功曰定;践行不爽曰定;审于事情曰定;德操纯固曰定;以劳定国曰定;克绥邦家曰定;静正无为曰定;大应慈仁曰定;义安中外曰定;镇静守度曰定 度心能制义曰度;进退可轨曰度;守法纬民曰度;从容有常曰度;礼仪咨善曰度;宽裕有容曰度;创制垂法曰度;懿徽足式曰度 端守礼执义曰端;圣修式化曰端;严恭莅下曰端;恭己有容曰端;秉心贞静曰端;守礼自重曰端敦善行不怠曰敦;温仁忠厚曰敦;能记国善曰敦;温仁厚下曰敦;笃亲睦族曰敦;树德纯固曰敦干犯国之纪曰干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