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论英汉隐喻的比较与翻译

浅论英汉隐喻的比较与翻译
浅论英汉隐喻的比较与翻译

学号:127142008112606015

成绩:__________________

西安翻译学院

高职高专毕业论文

题目:浅论英汉隐喻的比较与翻译

作者:朱悦

指导教师 _____刘莹____

专业班级 08级商务英语6班

院系 ___外国语学院___

完成日期 __2010年11月__

浅论英汉隐喻的比较与翻译

朱悦

外国语学院08级商务英语6班

(西安翻译学院,陕西西安 710105)

On the Comparison and Translation of Metaphor in Chinese and English

Zhu Y ue

Business English,Class 6,Foreign Language College

(Xi’an Fanyi University,Xi’an 710105)

摘要:隐喻,它既是语言现象,又是文化现象。基于各自民族特点所产生的联想差异,使得英汉隐喻成了英语学习、交流的一大障碍,因此有必要研究英汉隐喻的民族

特点,弄清各自的文化内涵,这对英语学习,以及交流有着不可忽视的意义。本

文从英汉国家的地理位置、自然现象、宗教信仰等方面的隐喻对英汉隐喻作对比

分析,并通过对比得出其中的差异。进而,浅要探讨了英汉隐喻的翻译方法。

关键词:隐喻;特点;翻译

Abstract:Metaphors are both linguistic and cultural phenomena. Owing to the differences of associations resulting from the respective national characteristics of the two languages,

English and Chinese metaphors have become a great barrier in English learning and

daily communication. For this reason, it is necessary to study the national features of

English and Chinese metaphors and clarify their respective cultural connotations. That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for English learning and daily communication.This essay attempts

to make a contrastive analysis of both English and Chinese metaphors in the categories

of geographical locations, natural phenomenon, and religious beliefs, and concludes the

differences between their cultures. Furthermore, this article tries to explore some

translation skills of English and Chinese metaphors.

Key words: metaphor; characteristics; translation

引言

修辞手法是所有语言中最常见的用于增强表达效果,使表达更为生动活泼的手段之一。作为修辞方式之一的隐喻,以其简练、贴切、生动、含蓄的特征,受到了各界人士的青睐。从文人墨客、政坛要人、演说家,到我们日常生活中所用的成语、谚语都经常能看到它的影子。隐喻不仅仅是一种重要的修辞方式,从某种程度上讲,隐喻是一种文化的载体,反映了语言所承载的文化特征。英汉文化的异质性特征反映在隐喻上就形成了交际的障碍,国人喜欢用自己的思维习惯来理解外国的隐喻含义,故歧义和误解在所难免,交际的失败是其必然。因此正确理解隐喻,恰当转达作者或者说话人的意图则成了问题的关键。

一、关于隐喻

语言学大师王德春在他的书《语言学概论》中指出:“语言可以承载民族文化,民族间可以进行跨文化言语交际。”[1]而隐喻作为一种普遍存在的语言现象就不得不与社会相联系,这也直接导致了隐喻现象的普遍性。隐喻研究源

远流长,距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在国外,隐喻研究开始于Aristotle(亚里士多德)时期,他在其名著《诗学》(Poetics)中写道:“隐喻是用一个词替代另一个词来表达同一意义的语言手段。”(metaphor is the application to the thing of name belonging to another)。亚里士多德还说:“到目前为止,最伟大的事情就是成为隐喻大师。……它才是天才的标志。”(The most important thing by far is to be a master of metaphor)

从亚里士多德到现代,对隐喻的研究从没有间断过。我国流传最早的古代文学作品《诗经》最具特色的写作手法是“赋、比、兴”,“比”就是“比喻”,包括明喻和隐喻。在历代先哲和学者有关文学和语言的论述中也不乏对隐喻现象的真知灼见。由于隐喻的心理基础是联想,所以人们通常把世间某些品质与某些事物联系起来进行联想.但是由于英美人和中国人之间的历史、思想、生产实践、生活方式等相差甚远,所以有很多语言虽然表示同一个意思,但却用不同的隐喻来实现的。[2]

二、英汉隐喻比较

人类共有的许多的生活经验,共同感受,造就了不同文化在修辞手法也有不少的重合之处。同时,由于各个民族的地理位置、自然现象和宗教信仰的不同,受其熏陶衍生出不同的思辨方式和推理模式,这种差异会导致他们在语言中产生不同的联想,使其比喻异彩纷呈、各具特色。英汉语的隐喻的异同主要表现以下几个方面:

1.1地域联想的不同

英国是一个岛国,四面环海,英国人喜欢航海。自古以来,渔业、造船业、海运业在他们的经济中占有很重要的位置,所以当他们表达思想时,语言表达上他们所联想的自然是与海有关的事物。而在平原农耕氛围中生长的中国人,由于长期的农业文化,人们固定在土地上,其生活方式以及生产方式主要依靠土地,因而反映在形象语言上自然是与陆地上的人、事物作隐喻的比较多。而且中国人的思维由于地域因素,与英语民族有很大区别,中国多注重“天人合一”主客体不分的朴素的辨证的观念,致使他们对形象思维较为倚重。形象思维更注重应用联想、类比的方法,就是将事物从整体上进行直接描述,通过表象和形象表达思想。例如比喻在严峻考验下才能显示出谁是强者是,汉语成语是“疾风知劲草,路遥知马力。”,而英语则说:“A good sailor is not known when the sea is calm and water is fair.”(在天气晴朗和大海平静时是看不出一个好水手的。) 再如比喻熟悉事物,深得窍门,汉语成语有“了如指掌”这成语,它也突出表现了中国人向来重形象,重直观的思维特征。而英语则说“know the ropes”(熟悉绳子),以“ropes”(绳子)这一来自航海的工具作为比喻,也贴切英国四面环海的地域环境。如我们所知汉语的“未雨绸缪”的意思是说在未下雨之前就把门窗修理好,此间事先作好准备,而英语民族首先想到的是“修帆”,他们用“when it is fine weather, mend your sail”(修帆趁天晴)来表示在平时作好准备。

1.2自然现象的联想不同

东风、西风在英汉民族文化里都具有丰富的文化联想意义。西风,在汉语文化中常指深秋肃杀的冷风,多用来比喻凄凉,清冷。如:飒飒西风满院栽,蕊寒香冷蝶难来。——黄巢(《题菊花》) 古道、西风、瘦马。——马致远(《天净沙·秋思》) 东风在汉语文化里指充满暖意的春风,春天世间万物由于春风吹拂而有了蓬勃的生机。所以有“东风夜放花千树”之名句,更有“东风变梅柳,万江生春光”之佳句。而在英语文化中,east wind(东风)却为朔风,给人以寒冷、不舒服、不愉快的感觉。当东风吹起,正是冬天凛冽的寒风。相反由于英国地处西半球,北温带,海洋性气候,西风给英国人带来了温暖和湿润,当西风吹起时,英国正是万物复苏的季节,因此在英语文化中,西风是希望和力量的象征。如著名英国浪漫主义诗人雪莱名诗Ode to the West Wind (《西风颂》)中,把西风比喻成力量,能摧毁一切,同时又唤醒了沉睡的大地。同时,在很多场合,汉语文化中的“东风”可用来比喻其他事物。就如在中国的四大名著之一《三国演义》的周瑜火烧赤壁时“万事具备,只欠东风。”,现已是千古佳句。这里的“东风”用来比喻事情成功的必要条件。[3]

1.3宗教信仰的联想不同

宗教文化是人类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宗教信仰对人类社会行为准则会产生很大的影响。英汉两个民族宗教信仰不同,在隐喻联想上反映出明显的差异。中国是一个多神教国家,相比之下,佛教对中国的文化影响较大。它在中国有两千多年的历史,因此来源于宗教隐喻联想多半与菩萨或神佛有关。如“现身说法”、“借花献佛”等都源自中国的佛教用语。而英语民族多数信仰基

督教,《圣经》是他们必读书,其中不少词句成了他们生活中的警句格言。比如汉语文化用“栋梁”、“主心骨”这些形象来比喻“能起重要作用的人或者物”,而英语则以“盐”(salt)来表示此意义,如“the salt of the earth”(社会中坚)。这个成语在《圣经·马太福音》中可以见到,耶稣鼓励他的门徒时,就是用盐作比喻的:“You are the salt of the earth.”(你们是世间的盐。)所以用“盐”联想“社会中坚”。语言中宗教联想的不同也反映了英汉民族不同的心理特点。如当要比喻好人会得到佛的保佑时,中国人会说“吉人天相”。但是,反映英语民族渴望交好运免灾祸的成语却是“touch wood”(摸木头)。这与英语民族的宗教习俗紧密相连,因为早期基督教徒对木制十字架具有崇高的信念,认为木制十字架可以使人避难消灾。这些行行色色的隐喻表达方式,无非反映一个这样的事实:宗教信仰多元化导致隐喻的多样化。

三、英汉隐喻的翻译

英汉隐喻互译就是基于语用学话语理解的关联理论。译者通过不同程度的

努力,根据话语提供的词语信息、逻辑信息和人们本身具备的百科信息,在推理

中选择最合适的语境,并求得话语与语境之间的最佳关联,从而正确认知和理解

自然语言——隐喻。关于隐喻的翻译方法,我们可以采用以下方式进行: [4] 3.1直译法

对英汉两种文化中相同的隐喻表达式,可采用直泽法翻译,这样可再现源语认知方式,保留原语基本结构和远隐喻形象,最大限度再现原语风貌,意境,

形象和喻义。如:Jane's uncle is an old fox,up to all kinds of evils.简的叔叔是个老狐狸,什麽坏事都能干出来。The Dutchman was a hot-tempered trek-ox of a man.那个荷兰人简直就是一个火暴脾气的拉车公牛。在以上两个例句中,喻体“old fox”“hot-tempered trek-ox”在汉语中都能找到相对应的语言来表达。虽然ox (公牛)的形象在英汉文化有一定的差异,但前面的修饰词hot-tempered(火暴脾气)已经说明了其特点,直译与原文达到了“形合”与“意合”的统一。3.2借用法

英汉语都有丰富的隐喻。有的在内容的形式上都符合,他们不但有相同的意义或隐义,并且有相同的极相类似的形象或比喻。在翻译时采取借用法。有些英语隐喻与汉语隐喻虽然设喻不同,但喻义是一致的,也可用借用法。

I think he was married and had a lioness at home. 从语用学关联理论角度来看,a lioness是指he的妻子,而西方人往往用lion或lioness来形容处于主宰地位的人物。这样lioness 是作者用来形容一位在家中处于主宰地位、连丈夫也的顺从的主妇。这样的人物按照汉语的习惯,应该是“母老虎”。因此,a lioness at home翻译应是:太太是一个母老虎。

3.3意译法

在直译和借用汉语成语都不当时,我们便只好牺牲原文隐喻的风格,配合上下文进行翻译,以便保持原作思想内容的完整性。隐喻的理解与话语的间接性有关。例如:John is a lion 这句话可间接理解为John is very brave. 要理解话语的

这种间接性,听话人必须要付出努力,当然要比单从字面上的John is very brave做直接努力多一分努力。从隐喻John is a lion那里获取语境效果的办法是努力寻找关联:有许多不同程度、不同类型的勇敢,说话人要表达John 就像狮子那样勇敢。这样的语境效果时听话人付出努力经过推理思考换来的。译文:约翰勇如雄狮。

同样,“You Chicken!” he cried, looking at Tom with contempt.英语民族的人们将chicken 比作“懦夫、胆小鬼”,但因汉语里没有这种比喻,学英语的中国学生对此感到困惑。虽然汉语里用老鼠比喻胆小,但我们不能直接用替换的方式来进行翻译,将其译成“你这只老鼠”。因为老鼠除了比喻胆小外,还比喻成小偷等,容易误解,造成信息传递不畅。译文:“你这懦夫、胆小鬼!”

That guy’s got a Midas touch. 译文:那家伙会赚钱。要理解这句话,首先要懂得Midas touch是什么。当我们知道它来源于希腊故事,Midas touch值得是希腊国王Midas的点金术(the Golden Touch),似仍不足以完全领会这句话的文化内涵,仍然无法获得说话人要传达的信息。我们还需要结合社交语境(如商务活动),最终推断出此句的意图是说那人很会做生意,他无需花费太多的力气,就会像点物成金那样轻松赚钱。There is a mixture of the tiger and the ape in his nature.这句话的译文为:他的本性既残暴又狡猾。因为老虎在英语国家文化历史凶残的象征,猿则是狡猾的代表。

3.4加注法

由于社会文化因素的影响,有时在汉译中虽保留了原文的喻体形象,但由

于该喻体带有明显的民族文化特征或隐含历史事件,人物的典故,汉语读者难以理解。同时由于英汉两种语言的语用差异,翻译一些隐喻时,在汉语中找不到对应词语,有的即使直译了,也会失去原文的语用意义,特别是一些涉及人名和地名的隐喻。翻译这类隐喻时,可采用直译加注或解释引申的方法。如:The man's voice set his teeth on edge like the squeak of a slate pencil.那人的声音好像一只石笔在石板上吱吱嘎嘎的划着,让他难受。The waiter said with a voice like butter cake and eye like the cherry in a Manhattan cocktail.服务生说话时,声音像奶油蛋糕一样腻歪,眼睛像曼哈顿鸡尾酒中的樱桃一样红。第一句中的“划着”,第二句中的“腻歪”和“一样红”都是对意象的释意和说明,补充解释“文化空缺”,使不同的文化现象在释意中聚合。[5]

三、结语

汉语民族和英语民族各自不同的生活经验和风俗习惯势必造成了汉语、英语社会成员在认识、观察问题的角度和方法上存在很大的差异。而隐喻作为一种极其普遍的语言现象,它反映了人们的思想,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就有着不同的认识结构。漫长的历史,丰富的文化造成了英汉两种语言的隐喻相异之处甚多,因此对于学习外语的人来说,不仅要掌握隐喻的字面意义,而且还要掌握其联想意义,不掌握隐喻的联想意义,就会在跨文化交际中产生失误,从而影响语言的理解与思想的表达。随着中西文化交流的不断发展,研究和掌握英汉隐喻的差异和翻译方法可以让更多的世界人民更好地了解中国,也能让中国人民更好地了解世界。

参考文献

[1] 王德春.语言学概论[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1

[2] 何自然.语用学概论[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88

[3] 杨佑文,英汉隐喻的相似性及其思维差异[J].黄冈:黄冈师范学院学

报,2002

[4] 张培基. 英汉翻译教程[M]. 上海: 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80

[5] 朱耀先.谈谈中西文化差异与翻译[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1997

英汉语言中隐喻的翻译

最新英语专业全英原创毕业论文,都是近期写作 1 浅谈文化差异对网络新词英译的影响 2 爱默生的自然观--生态批评视域下的《论自然》 3 The Application of Rhetorical Devices in English Advertisement 4 凯特肖邦《觉醒》中女主人公女性意识的觉醒 5 从好莱坞电影看美国的文化霸权 6 《绝望主妇》人物语言个性化翻译浅析 7 Contrariety of William Blake--Image Analysis of Songs of Innocence and of Experience 8 扭曲的“美国梦”--简析“鸡蛋的胜利”的主题 9 A Cause Analysis of Tragedies of Three Female Protagonists in Sons and Lovers 10 《老人与海》中的存在主义分析 11 论AIDA模式在大众汽车英文广告中的语言体现 12 文档所公布均英语专业全英原创毕业论文。原创Q 799 75 79 38 13 浅析当代美国跨种族领养的现状 14 称呼语的语用分析—个案分析:以《傲慢与偏见》中的称呼语为例 15 对英语影视片名翻译的研究 16 Principles in the Translation of Legal English 17 从杨必翻译的《名利场》看文学翻译中的归化与异化 18 浅析哈克贝利的叛逆精神 19 An Analysis of the Pragmatic Functions of English Euphemism 20 美国个人主义与中国集体主义的比较 21 英语高尔夫新闻中隐喻的认知分析 22 浅析《德伯家的苔丝》中苔丝的反叛精神 23 影响中学生学习英语的因素 24 从《在路上》看“垮掉的一代” 25 英汉新词理据对比研究 26 论中西饮食文化的差异 27 试析《儿子与情人》中保罗畸形的爱情观 28 分析《悲惨世界》中冉?阿让的人物形象 29 中英广告宣传方式的比较研究 30 英语中的性别歧视 31 对希腊神话和中国神话中“爱”的比较及其文化影响初探 32 从苔丝和曼桢的角色分析中西文化下女性的抗争 33 论反语的语用功能 34 论乔治?艾略特《弗洛斯河上的磨坊》中的婚姻观及其原因 35 浅论《儿子与情人》中劳伦斯的心里分析技巧 36 有效的英语新闻结构分析 37 从归化与异化角度浅析《毛泽东选集》英译本中文化负载词的翻译 38 Analysis of the Individual Heroism in the American Movies 39 汽车品牌文化内涵 40 从文化差异视角看英语新闻标题的翻译 41 语境对法律英语翻译的影响 42 中美幽默的比较

浅析英汉互译中的翻译策略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360docs.net/doc/548793912.html, 浅析英汉互译中的翻译策略 作者:力一轩 来源:《大观》2015年第04期 摘要:本文主要分析“父亲节前夕,中国网民热议爸爸打孩子”译文,举例分析了归化、直译与意译策略的使用,主要着重于由于文化不同和语言差异而导致的表达不同。通过分析,指出归化、直译与意译在翻译中的重要性。 关键字:文化冲突;语言差异;归化;直译;意译 本文选自《华尔街时报》,题目为“父亲节前夕,中国网民热议爸爸打孩子”,译文发表于《华尔街时报》中文版。这篇文章就中西方爸爸的教育方式进行对比,然后发表评论。原文中,作者引用了一些中国博主回忆自己童年被爸爸打的评论。热议中,有网友认为中国式爸爸打孩子不利于孩子健康成长,也有人认为这是一种严苛的爱。 认真对比原文与译文之后,本论文将从文化层面和语言层面,举例分析译文。文化层面上,分析归化策略的使用;语言层面上,分析直译与意译的使用。强调归化、直译与意译策略在翻译中的重要性。 一、归化 所谓“归化”,通常是指译者在翻译时采用一种透明而流畅的译文,从而使得原语文本对于读者的陌生感降至最低。(杨文峰,2010)译者运用归化策略能给读者带来一种亲切感。译文中的一大优势就是运用了归化策略。 (1)原文:To beat is to care,to scold is to love. 译文:打是亲,骂是爱。 分析:译者没有直接去解释原文,而是运用了一句众所周知的中国谚语“打是亲,骂是爱”,这样能够使读者产生共鸣。 (2)原文:A girl said her father beat her only because he was worried when she returned home late.Another wrote her father would buy her delicacies to eat the day after beating her,and apply ointment to her bruises.At the time I was thinking,why not just not beat me in the first place? She says.“I don’t know where he is now,but if it were possible,I would actually like him to beat me again. 译文:一个女孩说:“小的时候有一天晚回家,爸爸刚找到我什么也没说,打了我一巴掌。就那一次。另一个女孩写道:”从小到大父亲最疼我,小时候不听话也打过我不少次,但

浅谈英汉翻译中的文化差异

浅谈英汉翻译中的文化差异 [摘要]要在两种语言之间进行翻译,除了通晓两种语言文字之外,还必须深刻理 解两种文化之间的差异。本文拟从文化与翻译的关系的角度、以中西文化差异为突破口,对这一问题进行探讨并在此基础上对一些文化差异较大的语言现象提出建议性的翻译方法。 [关键词]文化;文化差异;翻译 根据《现汉》,“文化”有三个定义:1.人类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特指精神财富,如文学、艺术、教育、科学等;2.考古学用语,指同一历史时期的不依分布地点为转移的遗迹、遗物的综合体。同样的工具、用具、同样的制造技术等,是同一种文化的特征,如仰韶文化、龙山文化;3.指运用文字的能力及一般知识,学习∽ / ∽水平。 而美国1974年出版的The New World Encyclopedia给“Culture”一词下的定义是:It is the totality of the spiritual, intellectual, and artistic attitudes shared by a group, including its tradition, habits, social customs, morals, laws and social relations. Sociologically, every society, on every level, has its culture. The term has no implications of high development.对比这两种定义,不难发现中国人与英美人对“文化”的理解不是完全相同的。英语的Culture定义排除了物质文明发展水平的高低,它只强调艺术、文学、观念、习俗等精神财富,而汉语的“文化”则包括“物质财富”。 据上所述,文化包括了人类生活的方方面面,它包含了人类创造的一切财富,而语言是人类最杰出的创造物之一,因此,语言是文化的产物,同时,又是文化的载体。文化的发展能促进语言的发展,而文化要靠语言来传播和继承。作为记录人类思想和历史的工具,每一种语言都有其独特的文化特色和文化内涵,而翻译就担负着在语言和文化中进行转换、促进交流的重任。正如刘宓庆(1995,316)所说:“语言中几乎处处有所谓‘文化符号’,留待译者‘解码’(decoding)。”在翻译中,译者首先要对原文中的文化符号进行解码。这些文化符号源自我们身处的社会环境,只有悉心分析,敏锐观察才不会有所错漏。在解码之后,译者还需用译语将原文的文化信息重新编码。这一过程则更为不易,要求译者对译语语言和文化有精深通透的了解和把握。正如王佐良先生所言,译者处理的是个别的词,面对的却是两大片文化。(1984:34)美国翻译理论学家尤金.奈达指出:“翻译是两种文化之间的交流,对于真正成功的翻译而言,熟悉两种文化甚至比两种语言更重要,因为语言只有在其文化背景中才有意义。” 因此,在翻译工作中,译者除了深厚的语言功底外,还应具备广博的文化知识,才能使两种语言达到真正的交流。尤其是掌握汉英两种语言所反映的中西文化差异这方面的知识更加重要。由于这一问题的广泛性、多变性和复杂性,要进行全面探讨是不可能的。本文仅从以下几个方面对此进行一下论述:

英汉翻译复习资料

填空题复习资料: 1.翻译人才在中国古代被称作象寄之才/象胥/舌人。 2.东晋时期的道安提出 “按本而传”的翻译思想,被人们称为直译的鼻祖。 3.六朝时期鸠摩罗什曾提出“改梵为秦,失其藻蔚,虽得大意,殊隔文体,有似嚼饭与人,非徒失味,乃令呕哕也。”主张“依实出华。” 被人们称为意译的鼻祖。 4.《春秋谷梁传》中记载了孔子的“名从主人,物从中国”的翻译思想,而该译论比古罗马哲人西塞罗提出的“不要逐字翻译”早四五百年。 5.三国时期的支谦所作《法句经序》被看作是我国第一篇有关翻译的论文。钱钟书在其《管锥编》中指出:“严复译《天演论》牟例所 标:‘译事三难:信、达、雅’,三字皆已见此序。” 6.中国译学理论中不同时期的翻译标准可大致描述为:案本—求信—神似—化境—忠实,通顺—翻译标准多元互补论。 7. 按翻译题材,翻译可分为文学翻译、政论翻译、应用文翻译和科技翻译。 8.20世纪50年代初,傅雷在《〈高老头〉重译本序》中提出了“所求的不在形似而在神似”的重要观点;60年代初,钱钟书在《林纾的翻译》中提出了“化境”的翻译标准。 9. Translations are like women—when they are faithful they are not beautiful, when they are beautiful they are not faithful. 此比喻与我国老子的一个说法不谋而合。老子说:“信言不美、美言不信”。 10.20世纪90年代,美籍意大利学者韦努蒂(Lawrence Venuti )提出了抵抗式翻译/反翻译resistance translation翻译理论,该理论对于提高译者的地位很有帮助,但还不足以构成新的范式。 11.斯内尔-霍恩比(Mary Snell-Hornby)在其2006年的新著 《翻译研究的多重转向》中介绍:20世纪80年代,西方翻译研究出现文化转向;90年代出现实证论转向和全球化转向;而进入新世纪,翻译研究又回到了语言学时代,出现了“U字形转向”(U-turn)。 12. 1964年, 奈达博士在《翻译科学初探》(Toward a Science of Translating)一书中将译文读者引入翻译标准,提出了功能翻译(Functional Equivalence)(请用中英文填写)的翻译原则。 13.辜正坤在全国首届翻译理论研讨会上提出了“翻译标准多元互补论”,在该理论体系中,提出了翻译的最高标准是最佳近似度,这是一个形同虚设的抽象标准,真正有意义的是一大群具体标准。

浅论英汉隐喻的比较与翻译

学号:127142008112606015 成绩:__________________ 西安翻译学院 高职高专毕业论文 题目:浅论英汉隐喻的比较与翻译 作者:朱悦 指导教师 _____刘莹____ 专业班级 08级商务英语6班 院系 ___外国语学院___ 完成日期 __2010年11月__

浅论英汉隐喻的比较与翻译 朱悦 外国语学院08级商务英语6班 (西安翻译学院,陕西西安 710105) On the Comparison and Translation of Metaphor in Chinese and English Zhu Y ue Business English,Class 6,Foreign Language College (Xi’an Fanyi University,Xi’an 710105) 摘要:隐喻,它既是语言现象,又是文化现象。基于各自民族特点所产生的联想差异,使得英汉隐喻成了英语学习、交流的一大障碍,因此有必要研究英汉隐喻的民族 特点,弄清各自的文化内涵,这对英语学习,以及交流有着不可忽视的意义。本 文从英汉国家的地理位置、自然现象、宗教信仰等方面的隐喻对英汉隐喻作对比 分析,并通过对比得出其中的差异。进而,浅要探讨了英汉隐喻的翻译方法。 关键词:隐喻;特点;翻译 Abstract:Metaphors are both linguistic and cultural phenomena. Owing to the differences of associations resulting from the respective national characteristics of the two languages, English and Chinese metaphors have become a great barrier in English learning and daily communication. For this reason, it is necessary to study the national features of

关于英汉翻译论文范文

关于英汉翻译论文范文 浅谈英汉翻译、英汉语言特点对比 【摘要】在当今日趋全球化的时代里,翻译在跨文化、跨民族之间的交流和合作中功 不可没,它既是语言之间的相互转换,同时也是不同文化间的交流。事实上,翻译已经成 为了一种普遍性的活动,当今的人们直接或者间接都有意或无意地从事着翻译活动。 【关键词】翻译语系形合意合 英语和汉语分属于不同语系,英语属于印欧语系Indo-European language Family, 是拼音语言,而汉语属于汉藏语系Chinese-Tibetan language family,是表意的语言ideography,所分属的语系不同也就导致了英汉两种语言的差别。对于广大应试四、六级 的考生来说,如果平时学习中了解英汉语言特点,在翻译应试中能满足翻译标准――“信、达、雅”即忠实准确、通顺流畅和贴切原文,这对于想要取得较高翻译分数会有很大帮助,下面本文就将对英汉语言的特点从下几个方面作对比。 一、英语的形合和汉语的意合 相对于汉语来说,英语是一种更加注重形式化的语言,主要体现在运用词汇来联系各 个分句,如我们熟知的“and”用来表示并列连接;“if”用来表示假设条件关 系;“because”用来表示因果关系,虽然说汉语句式也有一定数量的连接词连接,但是使 用频率较之英语小得多。在汉语中,我们通常不用或者少用连接词来表达意思,英汉两种 语言的这种区别就是我们所说的形合――强调结构的完整性和形态的严谨性,结构严密紧凑,主次分明;意合――强调内容和表意的完整性,靠语意的逻辑将句子串起。为了更加 清楚明了,我们试举几个例句: 1跑得了和尚,但是跑不了庙。 The monks may run away,but the temple cannot run away with him. 2Althoughhe has aged physically, he remains young at heart. 尽管他人老但是心不老。 在例句1和2中斜体字下划线的单词“but”和“Although”所要表达的意思和逻辑 关系体现在汉语句子的括号中,这正表明英语语言符号之间有较强的逻辑关系,而我们中 文习惯的表达则是省略了括号内的字词,靠语意的逻辑将句子连接起来,连词介词都少于 英语。 二、英语的末端开放与汉语的首端开放 汉语句式的展开是以中国人逻辑思维顺序展开的,通常是先叙述实物的外围环境和客 观因素,然后再叙述具体事务和中心事件。英语句式则与之相反,除了个别的做定语的单

英汉翻译论文

英汉翻译论文 浅析隐喻的英汉翻译 【摘要】说明在翻译实践这一特殊形式的跨文化交际中如何有效地解读隐喻。 【关键词】隐喻理解;翻译 一、引言 隐喻翻译是一项以语言为载体的跨文化交际活动,也是将一种语言所承载的信息传递 到另一种语言中去的主体性交往行为。它以“理解”为核心,语言为基础,融社会批判理论、普通语用学、社会进化理论为统一构架。 二、隐喻的解读 隐喻是一种语言使用现象,在“词典中找不到隐喻”。从现代隐喻学观点来看,隐喻 现象应在形式上搭配异常,在语义上类属不同,逻辑错位,从而产生了语义冲突,而当听 者对冲突产生回应时,便生成了隐喻的意义,即理解了某一隐喻式言语。对于隐喻的运作 机制,有人曾作过这样描述:“隐喻涉及两个不同领域范畴的概念,隐喻意义的产生是两 个概念之间相互作用的结果。这一相互作用通过映射的方式进行。在映射过程中,属于某 一领域的相关概念和结构被转移到另一领域,最终形成一种经过合成的新的概念结构,即 隐喻意义。而这一映射和整合过程的基础是两个领域在某些方面的相似性。”这无疑表明 对隐喻的理解需要双重划分。 隐喻的理解过程应由两部分组成:隐喻的辨认和隐喻意义的推断。事实上这就是一个 由一级理解进人二级理解的过程。举一个人们常提到的例子“The tongue is a fire”来说,从表述层理解一级理解,"tongue”被美国传统词典这样定义:"the fleshy,movable, muscular organ, attached in most vertebrates to the floor of the mouth, that is principal organ of taste,important organ of speech"。我们可以认 为舌头作为人体的一个重要器官,首先具有与绝大多数脊椎动物一样的味觉和辅助咀嚼及 吞食的功能,除此之外,还是具有言说能力的人的重要语言器官。以这个基本意义为中心,tongue一词背后形成了一个庞大的意义集合:它可以指形状像舌头的东西,例如tongue of flame火舌,guiding tongue铁路导向尖轨,switch tong开关铜片,而hold one’s tongue keep si lent, lose one’s tongue lose the capacity to speak, as from shock中指人的言说行为和言说能力。这一言语行为中的另一个关键词fire,在美国传统 词典里可以义;" a rapid, persistent chemical change that releases heat and light and is accompanied与flame”。同样,在它背后的意义集合中可以找到诸如,cooking fire炊火,forest fire森林火灾,wild fire野火等火的具体形态。也可以发 现其它意义,如The boy is full of fire这男孩非常热情兴奋,He was under fire for mismanagement因管理不善而受到责难。

英汉翻译10班作业6-8

Professor & Chairman Department of Anaesthesia The Univ. of Western Ontario London, Canada N6A 5A5 Dear Dr. Taylor, Dr. Cortland has discussed your correspondence with me and I am completely supportive of your plans to encourage an exchange of faculty between … Medical College and the University of Western Ontario. Certainly we will be very pleased to welcome exchange visitors from your University to our College and provide assistance to cover their living expenses while here. I will also encourage members of our College to accept your invitation to visit London. I am particularly grateful for your kind invitation to me to visit your university as diplomatic liaison between our two institutions. With very best regards and kind wishes, Sincerely yours, (Signature)

浅析隐喻的英汉翻译

浅析隐喻的英汉翻译 【摘要】说明在翻译实践这一特殊形式的跨文化交际中如何有效地解读隐喻。 【关键词】隐喻理解;翻译 一、引言 隐喻翻译是一项以语言为载体的跨文化交际活动,也是将一种语言所承载的信息传递到另一种语言中去的主体性交往行为。它以“理解”为核心,语言为基础,融社会批判理论、普通语用学、社会进化理论为统一构架。 二、隐喻的解读 隐喻是一种语言使用现象,在“词典中找不到隐喻”。从现代隐喻学观点来看,隐喻现象应在形式上搭配异常,在语义上类属不同,逻辑错位,从而产生了语义冲突,而当听者对冲突产生回应时,便生成了隐喻的意义,即理解了某一隐喻式言语。对于隐喻的运作机制,有人曾作过这样描述:“隐喻涉及两个不同领域(范畴)的概念,隐喻意义的产生是两个概念之间相互作用的结果。这一相互作用通过映射的方式进行。在映射过程中,属于某一领域的相关概念和结构被转移到另一领域,最终形成一种经过合成的新的概念结构,即隐喻意义。而这一映射和整合过程的基础是两个领域在某些方面的相似性。”这无疑表明对隐喻的理解需要双重划分。 隐喻的理解过程应由两部分组成:隐喻的辨认和隐喻意义的推断。事实上这就是一个由一级理解进人二级理解的过程。举一个人们常提到的例子“The tongue is a fire”来说,从表述层理解(一级理解),”tongue”被美国传统词典这样定义:”the fleshy,movable, muscular organ, attached in most vertebrates to the floor of the mouth, that is principal organ of taste,important organ of speech”。我们可以认为舌头作为人体的一个重要器官,首先具有与绝大多数脊椎动物一样的味觉和辅助咀嚼及吞食的功能,除此之外,还是具有言说能力的人的重要语言器官。以这个基本意义为中心,tongue一词背后形成了一个庞大的意义集合:它可以指形状像舌头的东西,例如tongue of flame(火舌),guiding tongue(铁路导向尖轨),switch tong(开关铜片),而hold one’s tongue (keep silent), lose one’s tongue (lose the capacity to speak, as from shock)中指人的言说行为和言说能力。这一言语行为中的另一个关键词fire,在美国传统词典里可以义;” a rapid, persistent chemical change that releases heat and light and is accompanied与flame”。同样,在它背后的意义集合中可以找到诸如,cooking fire(炊火),forest fire(森林火灾),wild fire(野火)等火的具体形态。也可以发现其它意义,如The boy is full of fire(这男孩非常热情兴奋),He was under fire for mismanagement(因管理不善而受到责难)。 当tongue和fire这两个背负着各自庞大意义集合的词语被嵌入A is B的基

中英翻译练习题(2018-6-6)1

中英翻译练习题 1.沿途要住在停留和反省。 Stop and reflect along the way. 2.不过我认为还要有些橄榄油和醋,这样你随时可以兴之所至就弄个沙拉。 Although I’d also include some olive oil and vinegar so you’re always prepared for an impromptu salad. 3.每个流出序列流都有一个条件,将通过评估此条件来确定对应序列流是否发生。 Each outgoing Sequence Flow has a condition that will be evaluated to determine whether or not it occurs. 4.我将这些蚀刻图案当成终极的科学纹身纹在身上。 I like to think of these engravings as the ultimate science tattoos. 5.但是,互联网作为最终的数字传输版的营销市场的观念现在还是令人怀疑。

But the notion of the Web as the ultimate marketplace for digital delivery is now in doubt. 6.激活外出性同步化并设置时间跨度。 Enable outgoing synchronization and set the time span. 7.你想从极限简约主义那学到一些生活中的经验吗? Would you like to learn some lessons in life from the ultimate minimalist? 8.她替他们起草一个计划。 She draft out a plan for them. 9.不过,各个语言组正在努力解决这些问题,您应当参考相应语言绑定的文档,以了解有哪些限制(如果有)。 However, the language teams are hard at work to address that, and you should refer to the documentation of your language bindings to see what (if any) limitations apply. 10.我们在原则上接受了这个条款。 We accepted the item in principle.

浅谈英汉翻译中的文化因素

浅谈英汉翻译中的文化因素 当今科技突飞猛进,经济日益全球化的世界里,信息传播尤为重要,翻译作为信息传播和交际的桥梁也就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翻译曾一度被看做是两种语言之间的转换,但事实上,在全球化语境下的翻译活动,形式上虽是语言字符的转换,内容上却是不同民族文化间的交流。翻译永远与文化脱不了干系,永远受到文化因素的制约和影响。 1 思维方式的影响 西方民族惯用抽象性,由一到多的分析型思维方式,句子常以主语和谓语为核心,统摄多个短语和从句,由主到次,但形散而意合。而东方民族惯用具体性,由多到一的综合型思维方式,句子多以动词为中心,以时间为顺序,横向铺叙,注重整体和谐。有时英语的一个长句需要转译为汉语的几个短句,而汉语中一个意群的若干短句却可以合译为一个英语长句。英汉民族认识和思维方式的不同决定了其在翻译过程中句式选择,遣词造句,词句省略等的不同。如此例句:“It had been a fine, golden autumn, a lovely farewell to those who would lose their youth, and some of them their lives, before the leaves turned again in a peacetime fall.”如直接译成:“那是一个美好的金秋,在告别了那些可能丢失他们的青春甚至生命的人之后,树叶才慢慢的落下。”这种翻译显然受到了语言形式的拘束,译句结构混乱,呆板没有条理性且语言支离破碎。如将译文译成“那是个天气晴朗,金黄可爱的秋天,美好的秋色为那些青年们送别。待到战后和平时期,黄叶纷飞的秋天再度来临时,当日的青年们已经失去了青春,有的甚至丧失了生命。”就很符合中国人的思维方式,不失为一段精彩的翻译。再如奥运口号“北京欢迎您!”表达了中国人民欢迎世界各国人民到北京的心情,我们常见的译文为“welcome to Beijing!”翻译中句式的改变,使用英语祈使句,恰当的表达出中国人祈盼奥运的热情。如译为“Beijing is welcome you”,则语气过于平淡,效果大打折扣。 2 历史典故及风俗习惯的影响 历史典故是民族文化的传承,具有鲜明的文化个性和丰富的文化历史信息,体现不同历史文化特点。随着中西文化的交流,西方的许多圣经故事,文学作品等以及中国的神话,典故,诗词歌赋等也被各自接受和欣赏,翻译也就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当然,翻译就必须是历史典故和历史文化的翻译,而不单单停留在文字的表面。例如:在《旧约创世纪》中,有这么一句话:“Can't you see it is an apple?”字面意思为“难道你看不出这是个苹果么?”根据历史典故,我们知道夏娃受到魔鬼的引诱吃了善恶树上的苹果,触怒了上帝。苹果(apple)一词也就成了陷阱的意思。所以,此处译为“难道你看不出这是个陷阱么?”更为贴切。风俗习惯更是如此,影响和制约着翻译的精确性。如汉文化中,人们崇尚“民以食为天”,见面问一声“吃了吗?”,一则表示关心寒暄,二则也是正式交谈的开场白。但如译成“Have you had your meal?”则失去了其语用意义和应酬功能,也不能被西方人理解和接受。因此翻译要在双方风俗习惯的基础上加以必要的解释。 3 宗教传统的影响 中国人信仰佛教,相信佛主主宰一切,而欧美人信奉基督教,认为上帝创造世界。汉语中有

英语英译汉翻译6段

白领犯罪 1 whe n the public dema nds “ law and order ” , and whe n n ewspaper editorials talk ab “ rising tide of crime ” , they have in mind mostly street crime committed be the poor. E the massive report of the preside nt ' s (onryitheojiiailiesge of crime in a free society, devoted only two pages to the en tire subject of whitecollar offen ders and bus in ess crimes. 当市民们诉求“法律和秩序”时,当报纸社论谈及“犯罪上升潮”时,他们认为大部分的街道犯罪主要是穷人们引发的。在总统所作的大量关于社会犯罪的报告中,如:“自由社会里面临的犯罪挑战”里仅有两页是专门谈及白领犯罪和商业犯罪的。 The deep concern with street crime is un dersta ndable. Un like a swi ndler, who merely takes the victim ' s money, an armed mugger threatens physical injury and even death. Yet the fac remains that a great deal of crime in American societ—perhaps most crime, and certainly the most costly crime-is committed by respectable middle-class and upper-class citize ns. 对街头犯罪的深切关注是可以理解的。这不像一个仅仅拿走受害人钱财的骗子,武装劫匪毕竟会威胁人身伤害,甚至死亡。但事实仍然是:在美国社会里大量的犯罪,或许是大多数的犯罪,同时也是代价最高的犯罪,它被受人尊敬的中产阶级和上层阶级公民所引发的。 The term “ wKtelar crime ” was^edt by Edwin Sutherland in an address to the America n sociological associatio n in 1939. -collar crimehite ” he declared, “ ma defined approximately as a crime committed by a person of respectability and high status in the course of his occupati on utheriahd Socume nted the existe nee of this form of crime with a study of the careers of 70 large, reputable corporati ons, which together had

浅谈概念语法隐喻理论下的汉英翻译教学

浅谈概念语法隐喻理论下的汉英翻译教学 摘要:概念语法隐喻是系统功能语言学中的重要理论。文章试图将该理论融入大学英语翻译教学,指导分析大学英语翻译教学实践,并希望通过此尝试逐步培养学生的英语思维习惯及语言表达能力,全面提高学生的汉英互译水平。 关键词:概念语法隐喻;汉英翻译;教学 现行《大学英语课程教学大纲》明确规定:大学英语的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听、说、读、写、译全面发展的英语综合应用能力,使他们在今后的工作与社会交往中能用英语进行有效的口头和书面交流,适应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和国际交流的需要。由此可见,对于当前的大学公共英语教学,英汉互译能力是衡量非英语专业学生综合语言技能的一项重要指标。在全国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中,以补全句子形式出现的汉译英试题是一项重要的考核内容,而这仅占卷面总成绩5%的5个汉译英句子却成为众多考生的薄弱环节,甚至攸关整场考试的成败。学生之所以在翻译题目上失分,部分原因是由于此题被安排在整套试题的最后,学生对考试时间统筹不合理,导致没有时间去作答;此外,更重要的是因为即使勉强作答,多数学生的“汉语式英语”现象过于严重,译文很难得到高分。因此,如何有效提高学生汉译英水平成为许多大学英语教师面临的重要课题。本文试图将系统功能语言学中的概念语法隐喻理论融入大学英语翻译教学,分析指导翻译实践,并希望通过此尝试逐步培养中

国学生的英语思维习惯及语言表达能力,全面提高学生的汉英互译水平。 一、语法隐喻概述 1985年系统功能语言学派创始人halliday在其著作《功能语法入门》一书中正式提出了“语法隐喻”的理论概念,这一提法超越了传统的词汇隐喻研究。具体来讲,“语法隐喻”不是单纯地用一个词去代替另一个词,而是用一种语法结构去代替另一种语法结构的语言表达形式。而且,这两种语法结构分别展现了同一概念含义的不同表述方式,即一致式(congruent)和隐喻式(metaphorical)。随后,halliday又把语法隐喻分为概念隐喻和人际隐喻,并强调名词化是实现语法隐喻的最有力手段。名词化把小句变成名词或名词词组,使原本表示过程的动词和表示属性的形容词具有了名词特征。 在一致式概念表述里,按照我们的传统表述经验,动词表示动作、过程,名词表示行为参与者,形容词表示特征性质等。这种方式贴近我们的直觉感应,多用于日常英语表达。而在隐喻式表述概念中,人们通常根据语言的实际应用需要,变化原有的语法关系,即动词、形容词常被转化为名词,句子转化为词组等。这种用名词表示动作,或用动词表示某些概念的表述方式,在功能语法中被称为语法隐喻。通过大量的语料比较分析可知:在日常英语里,人们通常较多使用一致式的感性表达方式;而在书面英语或比较正式的文体中,

英汉隐喻对照及隐喻的作用

英汉隐喻对照及隐喻的作用 ——以《骆驼祥子》为参照在日常生活中我们所接触到的汉字是有限的,汉字组合衍生出来的词和句子的意义却是无限的。老舍先生著名小说《骆驼祥子》仅用了2413个汉字,将其扩展成一部近十万字的小说形式,传达了无限的意蕴。据统计,我们常用汉字的使用区间大约是2500到7000之间,那么我们是如何在这些相同的词语或句子的组合中领悟到不同的意义呢? 许多词语和句子并不是只有一种含义,而是有多重含义,这其中就包含字面义和隐喻义。隐喻现象具有普遍性,语言据其本质而言存在隐喻性,因为它们的原义都可以追溯到某种具体的意义。 对于隐喻的概念,不同的学者提出了不同的观念,对隐喻的认识在不断的发展。传统的隐喻研究把隐喻作为一种语言现象和修辞手段。而概念隐喻认为,隐喻不仅仅是一种语言现象,更是一种认知手段和思维方式,是人类将其某一领域的经验用来说明或理解另一领域经验的一种认知活动。隐喻在日常生活中无处不在,我们用来思考和行动的日常概念系统,在本质上也是隐喻性的。概念隐喻理论的发展为人们理解隐喻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也触发人们从认知语言学的角度重新审视和探讨隐喻的翻译。 隐喻类推与人的主体感受密切相关,人利用自己的主观判断,依据不同事物之间的某种关联类推。隐喻类推的思维方式是用我们熟悉的事物(经常用人的身体的某部位)来指称不熟悉的事物,用具体可感的事物指称抽象晦涩的事物,英汉词义的变化大多是基于事物之间相似性的类比推理,即使在翻译具体作品的过程中对喻体的表达存在不同的形式,但英汉语言之间仍存在相同的概念隐喻、相似的概念隐喻和文化限定性的概念隐喻。如: 原文1:钱这个东西像戒指,总是在自己手上好。 译文1:This thing called money was like a ring , it was always better on your own finger. 原文2:北边的半个天乌云如磨,仿佛有什么大难来临,一切都惊慌失措。 译文2:The northern half of the sky was black as pitch. As if some catastrophe impended, confusion broke out. 这两个例句无论是中文还是翻译的英文中,隐喻的显性表征结构基本相当,喻体所呈现的方式清晰可见,没有变化,读者可从原文中看出作者想要表达的意义。 原文3:屋里呢,他越来越觉得虎妞像个母老虎。 译文3:At home, tigress seemed more and more to live up to her name. 在这个例句中隐喻的特征也基本相同,在英语中是用一个不定式短语来充当喻体。这个短语词义带中性,很好地表达了祥子对虎妞的态度,初期虽然有些看不惯,还不至于厌恶,是一种较为客观的看待方式。 原文4:祥子的脸红得像生小孩时送人的鸡蛋。 译文4:Xiangzi flushed as crimson as the painted eggs which the parents of a new-born child distribute. 在汉民族中新生儿降临时父母将鸡蛋染红,送给亲朋好友,以分享喜悦。这一文化内涵是汉民族所特有的,在英文翻译的时候考虑到了这一文化因素,在文化限制的领域里凸显了隐喻特征。 以上例证说明了英汉语言中相同的隐喻特性,双方基于一个共同的平台,这

英汉翻译实践6

Unit 6 I、课外练习参考译文: 我们正面临着一个新时代。随你怎么称呼它:服务经济也好,信息时代也好,知识社会也好,一句话,都说明了我们工作方式的根本变化。事实上我们已经开始进入这个时代。西方社会依靠制造产品谋生的人数比例急剧下降了。今天,在美洲、欧洲和日本,大多数人(这些国家中有许多国家已高达三分之二以上)从事服务业,而且人数还在增加。跟从前相比,妇女从业的人数增加了,兼职工作增加了,个体经营者增加了。但是,经济变革幅度的衡量不能只凭数字,因为经济变革同时也引发了对工作本质的全新思维。有关工作和职业生涯、获得成功所必须的技能、乃至个人与雇主的关系,种种传统的观念正在受到挑战。 我们只要回顾从前,就可以对未来有所了解。没有那一位展望未来20年的人能够预料到硅片这样一项发明,因其在个人电脑、数字通讯和工业机器人中的应用,会给我们的世界带来的种种变化。明天在生物技术、人工智能或者有些迄今为止甚至难以想象的技术方面所取得的成就,可能会引起类似的急剧变化。但有一点是肯定的:信息和知识将变得更加重要,而拥有信息和知识的人们,无论他们从事制造业或者服务业,将会具有优势并创造财富,计算机技术将与读写能力一样成为一种基本要求。运用信息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不是日常工作的完成,将尤其受到重视。展望未来10年,信息服务将支配一切,将成为你的工作方式。 II、英汉翻译原理第三讲:怎样理解原文?(续) 四、要通过吃透词语含义进行理解: 【例45】While many women are comfortable being close and sharing secrets, men often struggle to express their emotions in relationship with other men. ×虽然许多女人对与他人亲密无间,分享秘密感到舒坦,而男人却经常刻求在与其他男人的关系中表达感情。 【译文】许多女人亲密相处互吐隐秘感到心安理得,而男人要对其他男人表露感情却非易事。 【例46】On the drunken occasion in question, I was insufferable about liking you, and not liking you. I wish you would forget it. ×在那次大醉时,我老考虑是不是喜欢你,搞得我无法忍受,希望你忘了它。 【译文】那一次喝得酩酊大醉的时候,我说了喜欢你不喜欢你的一番话,让你受不了,希望你忘了它吧。 【例47】I felt uncomfortable in the suit I had dredged up to wear. ×穿着那套已经弄干净的衣服,我只觉得浑身不自在。 【译文】穿着那套费了好大功夫才找出来的衣服,我觉得浑身不自在。 【例48】The school bully threatened Martin with a thick ear. ×学校的小霸王打了马丁一个耳光以此作为威胁。 【译文】学校的小霸王扬言要打马丁的耳光。

英汉翻译6

奥巴马《勇往直前》第一章(6)原创中英对照 It was Bill Clinton’s singularcontribution that he tried to transcend this deadlock,recognizing not only that what had come to be meant by the labelsof “conservative” and “liberal” played to Republican advantage, butthat the categories were inadequate to address the problems wefaced. At times during his first campaign, his gestures towarddisaffected Reagan Democrats could seem clumsy and transparent(what ever happened to Sister Souljah?) or frighteninglycoldhearted (allowing the execution of a mentally retarded deathrow inmate to go forward on the eve of an important primary). Inthe first two years of his presidency, he would be toabandon some core elements of his platform—universal health care,aggressive investment in education and training—that might havemore decisively reversed the long-term trends that were underminingthe position of working families in the new economy. 克林顿(BillClinton)总统一人独辟蹊径,试图打破这种意识形态的僵局,他认识到在政客身上打上“保守派”和“自由派”的标签渐渐趋向有利于共和党,也发现了解决我们面对的问题的手段不足。在他第一次竞选总统时,他在处理愤愤不平的民主党里根支持者(传统上是民主党人,特别是北方的白人工人阶级,但在里根竞选总统时投票给共和党)的手法上显得有些笨拙和直率(索尔嘉妹妹是怎么啦?1992年克林顿在竞选时严厉谴责政治立场激进而且喜好饶舌的女歌星SisterSouljah,并因此而赢得了中间选民的支持),或者是令人寒心的冷淡无情(在重要的初选前夕提前对一个智障精神病的死囚执行死刑)。在总统任期的前2年,他被迫放弃了自己政治纲领中的一些核心原则——全民卫生保健计划,对教育和培训的积极投资——因此可能导致决定性地颠倒了美国长期发展趋势,这种趋势正在削弱新经济体中工作家庭的地位。 Still, he instinctively understoodthe falseness of the choices being presented to the Americanpeople. He saw that government spending and regulation could, ifproperly designed, serve as vital ingredients and not inhibitors toeconomic growth,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