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汉隐喻对比研究及翻译策略

英汉隐喻对比研究及翻译策略

一、英汉隐喻对比研究

隐喻是一种修辞手法,通过比较不同事物之间的相似之处,产生一种新的意义。英汉两种语言都有丰富的隐喻表达方式,但它们的使用和理解方式存在一定的差异。

1. 英汉隐喻的差异

英汉隐喻的差异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文化背景的差异:英汉两种语言的文化背景不同,导致隐喻的理解和使用方式存在差异。例如,英语中常用的隐喻“the pen is mightier than the sword”(笔比剑更强大),在中国文化中可能不被理解,因为中国文化中剑通常被视为更具有威力的武器。

(2) 语言结构的差异:英语是一种主谓宾语的语言,而汉语是一种主谓语言。因此,英语中的隐喻往往通过动词和名词的转化来实现,而汉语中的隐喻则更多地通过形容词和动词的转化来实现。

(3) 隐喻类型的差异:英汉两种语言中,隐喻的类型也存在一定的差异。英语中常见的隐喻类型包括比喻、隐喻和象征,而汉语中常见的隐喻类型包括比喻、象征和借代。

二、英汉隐喻翻译策略

针对英汉隐喻的差异,翻译工作者可以采用以下策略来更好地传达隐喻意义:

1. 保留隐喻:如果隐喻在英汉两种语言中具有相似的理解和使用方式,可以保留原文的隐喻形式,直接翻译隐喻中的语言表达。

2. 意译隐喻:如果隐喻在英汉两种语言中存在较大的文化差异,可以采用意译的方式,将隐喻的意义传达出来,而不是直接翻译隐喻的语言表达。

3. 借代隐喻:如果英语中的隐喻是通过借代来实现的,而汉语中没有相应的借代方式,可以采用其他方式来传达隐喻的意义。例如,可以将借代隐喻转化为汉语中的比喻或象征。

4. 增译隐喻:如果英语中的隐喻比较隐晦,需要通过增加一些词语或句子来明确隐喻的意义,可以采用增译的方式来传达隐喻的意义。

总之,英汉隐喻对比研究和翻译策略是翻译工作者必须掌握的技能。通过深入了解英汉隐喻的差异,采用适当的翻译策略,可以更好地传达隐喻的意义,提高翻译质量。

隐喻的英汉语用对比与翻译

隐喻的英汉语用对比与翻译 本文根据喻体联想意义的异同对英汉两种语言的比喻进行语用对比, 并在此对比的基础上, 以语用等效的翻译原则为指导, 提出了在英汉比喻性语言的翻译中应采取的相应的处理方法。 标签:喻体;联想意义;语用意义;语用等效 1. 引言 大约公元前300年,亚里士多德就在他的《诗学》和《修辞学》中多次提到了隐喻的构成方式和修辞功能。之后,隐喻作为语言的一种修辞手段,一直是传统修辞学的研究重点。20世纪70年代后期,欧美学者对隐喻的研究达到高潮。自此,隐喻从传统修辞学的研究对象逐渐成为众多学科,如语言学、哲学、语用学、心理学、文学批评、认知科学,翻译学、符号学、外语教学等的研究对象;从不同角度对隐喻进行研究说明了人们越来越深切地意识到隐喻在人类认知和社会活动中不可低估的作用。虽然我国历史上没有系统的隐喻理论,但中国历代的文学精品中充满了精彩的隐喻,历代先哲和学者有关文学和语言的论述中也不乏对隐喻的真知灼见。 鉴于汉英两种语言在地理、习俗、政治、宗教等方面存在的差异,对汉英两种语言中的隐喻我们只有从语用和文化角度加以对比,才能真正比较全面地发现隐喻的构成和使用特点,才能较为全面地认识这一特殊的语言现象,从而在两种语言的翻译中实现功能对等。 2. 隐喻的英汉语用对比 2. 1 地理环境引起的语用差异 语言来源于自然。多彩的自然环境赋予了不同民族独特的地域文化和独特语言。例如,英国是个岛国。因此,英语中有许多关于航海和水产的隐喻,如“He is all at sea”(他浑然不知所措),“Never offer to teach fish to swim.”(不要班门弄斧)等。而汉族世代在大陆上生活,在翻译这一类的隐喻时很难在汉语中找到对等的关于航海和水产的隐喻。地理环境不同,人类的思维和语言也受到影响。同一自然现象在东西方人眼里有时会产生不同的认知。 2.2 生活习惯引起的语用差异 不同的生存环境会带来不同的生活习惯,而不同民族生活习惯的差异也会在各自的语言尤其是在隐喻中体现出来。例如,在英汉的隐喻表达中就可以看出中西饮食文化的差异。英国人主食面包,这种食物常常出现在英语的隐喻中,如“take the bread out of one’s mouth.”(抢别人的饭碗),“earn one’s bread. ”(谋生)等。在中国,传统的主食是大米。因此,汉语中有许多由“米饭”引申出来的词汇,如“铁饭碗”、

英汉隐喻对比与翻译

英汉隐喻对比与翻译 英汉文化中隐喻的使用十分普遍,隐喻是指把一个语义领域扩展到另一语义领域中,以便更好地说明或描述某事物,从而使读者或听众在经验层面上更好地理解所传达的信息。英语和汉语隐喻很多时候具有相似的形式和表达方式,但是由于它们背后的文化习俗和体系的不同,翻译这种隐喻是十分困难的。本文将探讨英汉隐喻对比及其翻译的一些问题和挑战。 首先,英汉隐喻使用方式的差异是造成翻译困难的原因之一。中国人和英国人的思维方式和文化背景有很大差异,使得隐喻的使用也具有很大差异。中文隐喻短小精练,往往一个词就能传达出意思,而英语中的隐喻通常是复杂的句子,需要阅读者建立更大的语境才能理解。 例如,英语中“Many cooks spoil the broth”是一个有名的隐喻,它意味着在大群人中合作通常会导致混乱和质量下降。这个隐喻暗示了煮汤需要维持一定的质量标准和适当的协作才能成功。然而,在中国文化中,人们通常会说“三个和尚没水喝”,用来形容大家集中精力,人多了反而容易分心。这个隐喻和英语的“Many cooks spoil the broth”比较相似,但也有显著的区别。在这种情况下,中文隐喻更简洁直接。

其次,英语和汉语隐喻的背景也有很大的差异,隐喻背后的文化背景和体系的不同也给翻译带来了不少挑战。英语中使用隐喻往往是为了突出一些古老的、历史悠久的文化,或是一个历史事件。而汉语中的隐喻则是作者自己奇思妙想的“创造”,同时也包含了一些文化中传统的“元素”。 例如,英语中比较翁全的隐喻有“the elephant in the room“,意为在某个场合中,有一个显而易见的问题,但是所有人都愿意避免谈论它。此隐喻主要源于一位印度教研究者的成果,他在探地时很惊奇当地人把一头活生生的大象藏起来,却又让空气中弥漫着象的存在。相反,在汉语中,很多隐喻与传统文化中的故事和诗歌有关,例如成语“杀鸡儆猴”源自于《左传》中的故事,但是如果翻译为英语,那么似乎就会丧失它背后的文化内涵。 最后,英汉隐喻的翻译方法也值得探讨。在翻译隐喻的时候,保留原文面貌还是将其翻译成目标语言中合适的表达方式呢?这是一个很复杂的问题,因为翻译出来的隐喻常常需要在口头或文字上解释才会被阅读者或听众理解,从而达到和源语言中同等效果的传达。 有时候,翻译可以尝试使用目标语言中类似的形式来表达原本的隐喻。例如,汉语中的“杀鸡儆猴”翻译成英

英汉隐喻对比研究及翻译策略

英汉隐喻对比研究及翻译策略 一、英汉隐喻对比研究 隐喻是一种修辞手法,通过比较不同事物之间的相似之处,产生一种新的意义。英汉两种语言都有丰富的隐喻表达方式,但它们的使用和理解方式存在一定的差异。 1. 英汉隐喻的差异 英汉隐喻的差异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文化背景的差异:英汉两种语言的文化背景不同,导致隐喻的理解和使用方式存在差异。例如,英语中常用的隐喻“the pen is mightier than the sword”(笔比剑更强大),在中国文化中可能不被理解,因为中国文化中剑通常被视为更具有威力的武器。 (2) 语言结构的差异:英语是一种主谓宾语的语言,而汉语是一种主谓语言。因此,英语中的隐喻往往通过动词和名词的转化来实现,而汉语中的隐喻则更多地通过形容词和动词的转化来实现。 (3) 隐喻类型的差异:英汉两种语言中,隐喻的类型也存在一定的差异。英语中常见的隐喻类型包括比喻、隐喻和象征,而汉语中常见的隐喻类型包括比喻、象征和借代。 二、英汉隐喻翻译策略 针对英汉隐喻的差异,翻译工作者可以采用以下策略来更好地传达隐喻意义: 1. 保留隐喻:如果隐喻在英汉两种语言中具有相似的理解和使用方式,可以保留原文的隐喻形式,直接翻译隐喻中的语言表达。

2. 意译隐喻:如果隐喻在英汉两种语言中存在较大的文化差异,可以采用意译的方式,将隐喻的意义传达出来,而不是直接翻译隐喻的语言表达。 3. 借代隐喻:如果英语中的隐喻是通过借代来实现的,而汉语中没有相应的借代方式,可以采用其他方式来传达隐喻的意义。例如,可以将借代隐喻转化为汉语中的比喻或象征。 4. 增译隐喻:如果英语中的隐喻比较隐晦,需要通过增加一些词语或句子来明确隐喻的意义,可以采用增译的方式来传达隐喻的意义。 总之,英汉隐喻对比研究和翻译策略是翻译工作者必须掌握的技能。通过深入了解英汉隐喻的差异,采用适当的翻译策略,可以更好地传达隐喻的意义,提高翻译质量。

跨文化交际中英汉概念隐喻的对比研究

跨文化交际中英汉概念隐喻的对比研究 跨文化交际中的概念隐喻是指不同文化背景下,人们对同一概念用不同形式的隐喻来 进行表达。概念隐喻与文化密切相关,不同文化中的隐喻存在着差异,这导致人们可能会 对同一事物从不同的角度理解。中英汉是世界上最为重要的三种语言之一,其概念隐喻在 不同的文化中具有不同的特点,本文将对中英汉语中的概念隐喻进行对比研究。 一、食物概念隐喻 中文文化中,食物被视为生命的源泉,其隐喻往往具有生命的意义。例如,“米饭是 人民的重要粮食”,在中文文化中,米饭被视为最为基本的食物,而非作为外部馅饼。同样,“糟糠之妻不下堂”,意为只有饥饿到极点的人才会找到穷苦的妻子,因为穷人只能 吃粗糙的食物,这在中文文化中被视为非常丑陋和可鄙的行为。 在英文文化中,食物概念隐喻往往更注重荤腥食品,如“my goose is cooked”,意 为局面已经无法挽回,而goose是一种适宜烤制的肉类食品,“he is toast”指某人已经完蛋了,而toast是一种干烤面包,因此英文的食物隐喻更侧重于冷酷和荤腥。 在汉语和英语中,料理食物的行为可以是隐喻的对象,其所传达含义有所不同。例如,汉语中“削足适履”意为强行适应环境,是一种指舍本逐末的表现,而英语中, “cutting off one’s nose to spite one’s face”意为故意伤害自己来报复他人,不 同角度下的概念隐喻差异非常明显。 中文文化中,时间被视为有限的资源之一,时间被人们长久以来的追求所影响。例如,“一寸光阴一寸金”是一种隐喻,表示一寸光阴等同于一寸黄金,而黄金被视为非常珍贵 的财富。而“时间是一个贼,悄悄地,不留痕迹偷走了东西”则表达了时间的随意而无情性。 在英语中,时间的隐喻通常借用物品或自然界中的东西来表达,例如,时间就像水, 不可逆流,或者时间是一个疯狂的厨师,它总是在不断地搅拌。英文时间隐喻中往往有一 个明显的比喻对象,常常是生活中某个经验或物品。 在中文文化中,爱情常常被比喻为天上的月亮,如“月老帮人牵红线”,表示婚姻中 的爱情是需要时间、机缘和场合的配合的。同时,爱情也常常被比喻为心灵的共享,例如“心心相印”,表达了彼此爱意的一致和互相理解。 在英语中,爱情概念隐喻更注重不可言喻的东西,例如,“love is a journey”,表达了爱情是一个充满不确定性和冒险的旅程;“love is a rose”,表达了爱情和玫瑰一 样美好、浪漫,但又隐藏着锋利的刺。

隐喻汉英翻译原则研究

隐喻汉英翻译原则研究 隐喻,作为一种独特的语言现象,一直以来都是语言学和认知科学的重要研究对象。在跨文化交流中,隐喻翻译的准确性和得体性对于实现交流目的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本文旨在探讨隐喻汉英翻译的原则和策略,以期提高翻译质量,促进文化交流。 一、隐喻的认知基础 隐喻,从字面意义上看,是“隐藏的比喻”。在语言学中,隐喻是一种比喻修辞手法,通过将一个概念域映射到另一个概念域,以帮助人们理解复杂的概念。这种映射关系通常建立在对两个概念之间的相似性的认知基础上。因此,隐喻认知是翻译过程中的重要环节。 二、隐喻汉英翻译的原则 1、语义对等原则 在隐喻汉英翻译中,语义对等原则是首要考虑的因素。好的翻译不仅要表达出源语言的表面含义,还要传递出源语言的深层文化内涵。因此,翻译时要在目标语言中找到与源语言中隐喻含义相对应的词汇或表达方式,以实现语义的对等。

2、文化传真原则 由于隐喻往往与特定的文化背景和语境相关联,因此隐喻汉英翻译中需要遵循文化传真原则。在翻译过程中,要注意保留源语言中的文化意象和内涵,以避免因文化差异而引起的误解。为了实现文化传真,译者需要对目标语言和源语言的文化背景有深入的了解。 3、读者接受原则 隐喻汉英翻译的最终目的是让目标语读者能够理解和接受。因此,在翻译过程中要考虑目标语读者的认知习惯和文化背景。在语义对等和文化传真原则的基础上,选择适当的翻译策略和表达方式,以使目标语读者能够准确理解源语言的隐喻含义。 三、隐喻汉英翻译的策略 1、直译法 当源语言中的隐喻在目标语言中能够找到完全对应的表达时,可以采用直译法。这种方法可以最大限度地保留源语言的意象和修辞特点,实现语义对等和文化传真。例如,“他是个老狐狸”可以直译为“He is an old fox”,这种译法准确地传达了源语言的隐喻含义。

英汉食物类隐喻习语对比及翻译

英汉食物类隐喻习语对比及翻译 作者:罗珊牛新生 来源:《现代语文(语言研究)》2012年第03期 摘要:英汉两种语言中均具有丰富的隐喻习语。本文聚焦于英汉两种语言中与食物相关的隐喻习语,即由食物名称组成短语表达深层次的隐喻含义,从喻体的来源、选择、习语结构、翻译方法这四个方面分别进行了对比。英语食物类习语多以个体食物名称为喻体,汉语食物类习语多以食物总称为喻体。英民族崇尚个性,善于抽象思维,汉民族讲求整体和谐,善于形象思维。在英汉食物类隐喻习语互译过程中都应注重喻体形象的保留和隐喻内蕴的传达。 关键词:食物类隐喻习语喻体翻译 习语是英汉两种语言中共有的语言现象,也是两种语言中词汇精华的体现。习语在结构上具有固定性,语义上具有整体性,具有寓意深刻、形象简洁、表达力强、文化内涵丰富的特点。英汉两种语言中均具有丰富的隐喻习语,本文聚焦于英汉两种语言中与食物相关的隐喻习语,即由食物名称组成短语表达深层次的隐喻含义,从喻体的来源、选择、习语结构、翻译方法这四个方面分别进行了对比。 一、概念隐喻理论 认知语言学中的隐喻研究,通常被称作概念隐喻理论,它来源于莱考夫(Lakoff.G)和约翰逊(Johnson.M)的《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Metaphor We Live By)(1980)一书。莱考夫和约翰逊研究了日常生活中的隐喻,认为隐喻不仅是一种语言形式,而且是人类的普遍认知方式,是人们通过一种事物来认识、理解、思考、表达另一种事物的过程,是概念性的。隐喻不是语言的表面现象,而是深层的语言认知机制。在认知过程中,人们往往参照自己熟知的、有形的、具体的概念来认知、思考和描述无形的或难以定义的概念,从而形成了一个不同概念之间相互关联的认知方式。隐喻概念在一定的文化中又成为一个系统的、一致的整体。人类用一个领域的经验通过隐喻来理解或阐释另一领域的经验。因此,隐喻是概念域(domain)之间的映射(mapping)或投射(projection),也是人类感知世界、形成概念的重要手段和认知模式,是新语言意义产生的根源。 二、英汉食物类隐喻习语对比 (一)英汉食物类隐喻习语的界定 习语是“idiom”一词的汉译。“idiom”有多个含义,根据OED(OxfordEnglishDictionary,《牛津英语字典》,1989)和陆谷孙教授主编的《英汉大字典》(1993),可归纳出“idiom”的四项含义,即:①习语,成语;②方言,土话;③(某一语言的)习惯用法;④风格,特色。本文侧重研究英语中与食物相关的习语和汉语中与食物相关的成语。

英汉隐喻的比较与分析

英汉隐喻的比较与分析 隐喻作为一种修辞方式,在英汉两种语言中都被广泛运用,然而隐喻在不同语言中也存在着明显的差异。英汉隐喻比较与分析,可以更深入地认识两种语言之间的区别,并有助于更好地学习扩大词汇量。 一、英汉隐喻的相同之处 首先,英汉隐喻都具有比喻性,即用一个形象或抽象的物体来指代另一个事物,表达出一种新的语义效果,从而使语句更有意义,更有意义,更加生动形象。例如: 英文中:The storm smashed the windows. 中文中:狂风摧毁了窗户。 此外,英汉隐喻都能够增强表达的强度,让语言更具有美感。例如: 英文中:He was an immovable mountain. 中文中:他是一座山般的坚定不移。 二、英汉隐喻的不同之处 然而,英汉隐喻也有明显的不同之处。首先,英文的隐喻更多的是指代自然现象,例如:“The heart is a pump.”而汉语更多的是 指代人文现象,例如“那场比赛就像攀岩一样困难”。 其次,英文隐喻更多拓展性,一个隐喻可以表达多种含义,如“He was a lion in the fight”,可以表达勇敢、凶猛等形容。而汉语的隐喻更具有具体意义,一个隐喻一般表达一种概念,如“这项工作就像冰山一角”,表达的具体意义就是难度巨大。

再次,英文隐喻多以同义比喻形式出现,如“It was a desert”,表达的是无聊无趣。而汉语隐喻则更多以反义比喻形式出现,如“他是一座孤山”,表达的是孤独无助。 三、结论 从上面的比较与分析来看,英汉隐喻有着相同与不同的地方,但总的来说,都是为了表达某种新的意义,使语言更加丰富,更有吸引力。英汉隐喻的比较与分析,可以帮助学习者更好地理解两种语言,提升英语水平。

动物词在英汉隐喻中喻义的对比及翻译策略

动物词在英汉隐喻中喻义的比照及翻译策略 动物词在英汉隐喻中喻义的比照及翻译策略 摘要:隐喻在汉语和英语这两种语言中都是很重要的修辞格。不同的语言与文化背景下的人们对隐喻这种修辞手法的认知具有一定共性,但其差异性也不容无视,动物词在这方面尤为明显。本文总结了英汉两种语言中隐喻的含义,以此为背景通过比照动物词在英汉两种语言中的喻义,分析了喻义、喻体相同的动物词,喻体相同、喻义不同的动物词以及动物词喻义缺失现象这三个方面,提出了一些翻译上应注意的事项,希望对英汉翻译、文化以及隐喻的研究奉献绵薄之力。 关键词:隐喻;动物词;喻义;翻译 隐喻广泛存在于日常语言中,英国修辞学家Richards曾说过,“我们日常会话中几乎每三句话中就可能有一个隐喻出现〞。西方关于隐喻的研究由来已久,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早在两千多年前所著的?诗学?和?修辞学?两本著作中就对隐喻进行了深入的探讨。随着认知心理学的产生及开展,认知隐喻观在西方和我国学术界都是主流观点。 ?现代汉语词典?对隐喻的定义是:隐喻,比喻的一种,不用“如〞、“像〞、“似〞、“好似〞等比喻词,而是用“是〞、“成〞、“就是〞、“成为〞、“变为〞等词,把某事物比较成与它有相似关系的另一事物,也叫暗喻;?牛津词典?中是对隐喻的解释是:anameordescriptiontermtransferredtosomeobjecttowhichitisnotproperlyapplicable.通过以上比照我们可以看出,不管是英语还是汉语都对隐喻这一概念做出了较为合理、科学的解释,都说出了其本质特征。但是英语中对于隐喻的解释大都基于是从理性认识的角度,认为不同事物间具有相似点是隐喻的本质特征,“转用〞或“指称〞是其内在机制。而汉语中对于隐喻的解释那么大都从外部特征这一感性认识的角度出发进而上升到其本质特征。两者比照而言,汉语中深入浅出的解释既对隐喻与其他比喻类修辞手法进行了比照研究,又形象地概括了隐喻的本质,更有利于平时的学习掌握。 在英汉两种语言中不只是对于隐喻的定义有所不同,对于隐喻这一修辞的具体的运用以及其在运用中的喻义也有着很多相似和不同,具体有以下几个方面: 1、动物词在英汉两种语言中喻体、喻义相同。比方,在大局部情况下,“狼〞喻贪婪、凶残;而“羊〞在中西文化中大多被视为一种拥有温顺性情极动物,都用来比喻性格温和、温柔、怯懦。例如:He’sawolfinsheep’sclothing.sheepandgoats. 2、动物词在英汉两种语言中喻体相同、喻义不同。最具有代表性的是“龙〞这个字。“龙〞是神话传说中的动物,在中西方文化都具有超自然的喻义,但两者的实际喻义那么有着鲜明的差异。在中国文化中,“龙〞是个褒义词,是桔祥尊贵的象征,通常使人联想到变幻无穷、神秘莫测、帝王权力等,常被人们用来比喻杰出的、地位高的人。历代皇帝是“真龙天子〞,国家喻作“东方巨龙〞,而我们中华儿女那么是“龙的传人〞。如:山不在高,有仙那么名;水不在深,有龙那么灵。龙凤呈祥、望子成龙等。而在西方文化中dragon那么是凶残、暴虐、邪恶的形象,往往被用来比喻凶暴、残忍的人,如:Sheisarealdragon.。这与汉语中对龙的高度表扬截然相反。 3、同一动物词在英汉两种语言中存在喻义不平衡现象

空间隐喻的英汉对比研究

空间隐喻的英汉对比研究 在日常的英语和汉语的语言中,发现了许多的空间隐喻,用来表达时间,态度,动作等诸多的概念。在空间隐喻的英汉语言中,有许多相互反映的语法层面上的差异,那么这种差异是否会影响英汉听者之间的理解能力?为了更好的理解英汉之间的差异,我们就需要从形式上和功能上进行比较研究。 首先,我们先从形式上进行探讨,在英汉空间隐喻中,英语采用的是以“垂直方向”为基础的表达方式,表达的时间变化,动作,情绪等的概念,例如,“the book is moving higher up”。而汉语则采用的是以“水平方向”为基础的表达方式,例如“这本书越来越流行了”,而不是提升。同时,在英汉空间隐喻中,英语更倾向于使用“前向”的表达方式,例如“I moving forward with the project”,而汉语则更倾向于“后向”,如“我已经完成了这个项目”。 其次,我们也要从功能上进行探讨,在英汉空间隐喻中,英语被用来表达从“实际”转为“抽象”的概念,例如“The business is taking a step forward”。而汉语则被用来表达实际的变化,例如“这个公司正在发展壮大”。此外,在英汉空间隐喻中,英语会更倾向于表达“趋进”的概念,例如“The trend is moving upward”,而汉语则会更倾向于表达“趋异”的概念,例如“这一趋势正在变化”。 总而言之,从英汉空间隐喻的形式和功能上来看,有许多明显的差异,例如英语以垂直表达,汉语以水平表达,英语表达“实际”转为“抽象”,汉语表达实际的变化,英语更倾向于表达“趋进”,汉语

则更倾向于表达“趋异”等等。这种差异是否会影响英汉听者之间的理解能力? 答案显而易见:是的,明显会。英汉听者之间的理解能力可能会受到影响。英汉之间许多关于空间隐喻的差异,会导致不同语言之间产生大量的歧义,可能会导致英汉听者之间出现理解上的混乱。因此,在英汉之间进行交流时,应该尽可能多的考虑这些差异,以便减少歧义,提高理解的效率。 在当今时代,随着经济的全球化,跨文化交流的需求也在不断增加,因此熟悉不同文化背景下的语言差异,也就成为了适应跨文化交流的必备条件。本文就从形式和功能上,对英汉空间隐喻的研究,可以为帮助读者更好的理解英汉之间的差异提供一定的参考价值。

英汉隐喻句对比研究英汉隐喻句对比研究

英汉隐喻句对比研究英汉隐喻句对比研究英汉隐喻句对比研究 隐喻是语言中的一种修辞手法,它通过比喻的方式,将事物之间的关系进行隐晦地暗示。英汉两种语言文化背景不同,所以在隐喻表达上也有一些微妙的差异。本文旨在通过对英汉隐喻句的对比研究,探讨英汉隐喻表达的异同。 首先,英汉两种语言文化背景的不同会对隐喻句的表达产生影响。由于英汉两国的文化传统和历史背景不同,人们对于事物的认知和理解也有所差异。比如,在对时间的隐喻表达上,英语中常用“时间是金钱”来表达时间的珍贵和有限,而中文中则普遍使用“光阴似箭,日月如梭”来描述时间的流逝和宝贵。这反映了英汉文化对时间的不同认知,英语注重效率和价值,而中文更强调时间的不可挽回和流逝之快。 其次,在隐喻句的形式上,英汉两种语言也存在一些差异。英语隐喻句通常采用修辞手法的方式,通过比喻、拟人等手法来表达。比如,“The world is a stage”是英语中常用的一句隐喻句,通过将世界比作一个舞台,来暗示生活的戏剧性。而在中文中,隐喻句一般直接以主谓宾结构呈现。比如,“春天是大自然的新娘”就直接将春天和大自然的关系进行了隐喻。这种形式上的差异也反映了英汉两种语言的不同表达习惯和文化特点。 此外,英汉两种语言在隐喻句的理解上也存在差异。英语中的隐喻句通常是直接的,它们更多地强调对比和类比。比如,“He has a heart of gold”直接将某人的内心善良与黄金进行类比。而中文隐喻句则更多地采用间接的方式来进行比喻。

比如,“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借助台镜喻指人的内心要时刻保持清明无尘,通过比喻折射出了一种心理状态。这种理解方式上的差异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英语强调明确和直接,而中文则更注重暗示和隐晦的表达方式。 此外,英汉两种语言在隐喻句中使用的具体词汇也有所不同。英语中常使用动物、植物等自然界的元素来进行隐喻。比如,“as busy as a bee”用来形容某人非常忙碌;“as blind as a bat”用来形容某人非常盲目。而中文中则更喜欢使用一些文化和社会的象征来进行隐喻。比如,“时光荏苒,青春易逝”,通过时间和青春的隐喻来表达时光的流逝。这种差异在语言词汇的选择上反映了英汉文化中对象征意义的理解和重视程度不同。 综上所述,英汉隐喻句在表达方式、形式、理解和词汇选择等多个方面都存在差异。这些差异是由于英汉两种语言文化的不同以及不同的认知方式所导致的。通过对英汉隐喻句的对比研究,我们可以更深入地了解英汉两种语言文化之间的差异,并进一步提高跨文化交流和理解的能力。同时,隐喻句对比研究也有助于促进各国语言文化的交流与融合,推动语言学和文化学的发展 综上所述,英汉隐喻句在表达方式、形式、理解和词汇选择等方面存在差异。这些差异反映了英汉两种语言文化之间的差异,如英语的明确和直接性,中文的暗示和隐晦性。通过对比研究英汉隐喻句,我们可以更深入地了解不同语言文化之间的差异,并提高跨文化交流和理解的能力。此外,隐喻句对比研究也有助于促进各国语言文化的交流与融合,推动语言学和文化学的发展

《围城》中英文本隐喻运用对比研究.doc

《围城》中英文本隐喻运用对比研究 《围城》是钱钟书先生的一部名著,这部小说在语言运用上的一大特点就是其中丰富多彩的隐喻运用。二十世纪末,美国翻译家珍妮·凯利和美籍华人学者茅国权共同完成了《围城》英译本的创作。 此英译本一经问世就受到外国读者的一致好评,被认为是中国二十世纪最好的小说。自《围城》问世以来,小说中的隐喻运用就一直是学者们研究的焦点。 迄今为止,学者们研究的对象大多是围绕原著中的隐喻展开的,但是对于英译本中的隐喻运用却鲜有人涉足。作为一部出色的译著,《围城》英译本中隐喻的运用情况和语言特点一直以来都是前人研究中的空白。 因此,本研究从《围城》中英文本中明喻和暗喻的总体分布以及这两种隐喻的对应关系两个方面对这部小说中英文本中的隐喻运用进行量化对比研究,发现二者在隐喻运用上的异同之处,分析导致隐喻运用异同的英汉语言、文化和翻译方面的原因,并在此基础上探讨文学作品中隐喻的理解和翻译问题。据此,本研究着重回答以下问题:《围城》中英文本中的隐喻运用有何异同?导致这些隐喻运用异同的英汉语言、文化和翻译策略方面的深层次原因是什么?对两个文本中隐喻运用的对比研究可以给文学作品中隐喻的理解和翻译带来哪些启示?本研究采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法,对中英文本中明喻和暗喻的总体分布以及他们在两个文本中的对应情况进行数据统计,并在此基础上对导致中英文本中隐喻运用异同的英汉语言、文化和翻译策略等方面的原因进行分析。 研究发现:就总体分布而言,中英文本《围城》中都存在着大量的隐喻运用;两个文本中明喻和暗喻的分布情况也十分相似,其中明喻在两个文本中都是运用最多的隐喻类型,而暗喻在两个文本中所占比例都比较少;此外,中文本中的隐喻

浅析认知语言学视角下英语隐喻的汉译策略

浅析认知语言学视角下英语隐喻的汉译策略 认知语言学视角下的英语隐喻形式简单,语义丰富,包含了丰富的文化内涵,具有相似性、民族性、文化性和主观性等本质特征。在汉译英过程中,需要遵循符合英汉文化背景、符合英汉语言表达习惯、英汉意义对接完整、语言通顺优美等原则,采取以意译为主、直译为辅,喻意为主、喻体为辅,目标语言为主、源语言为辅等汉译方法,从而达到“信、达、雅”的翻译目的。 标签:认知语言学;英语隐喻;汉译策略 一、认知语言学视角下隐喻的概念和本质 要理解隐喻的概念和本质,首先要明白隐喻产生的途径和过程。语言的形式总是有限的,而人们要表达的意思却是无限的,产生于使用过程中的实际需要。如汉语的常用汉字就7000字,英语也只有26个字母,这些汉字和字母的简单组合远远不能反映人们多样化的表达意图。于是,人们便想办法让有限的形式表达无穷的意思,一些形式和客观世界相联系的特质就决定了该形式具有表达多重意思的可能性。这种可能性建立在这样一种客观事实上:客观事物之间存在着各种各样的联系,有相似、对立、相关、种属等。而相似性可以是性质、颜色、大小、状态、声音、动作、原理、功用等各个方面。于是,人们将两方面具有相似性的事物之间互相指称,往往用具体事物指代抽象概念。因为具体事物比较容易表征,而抽象概念难以描绘。如红色可以表示热情、积极、浪漫、喜庆、祝福等多层抽象含义。当然这种联系有着民族的共同性,每个民族由于生活条件和民族心理的不同,对这种形式的理解也不尽相同,因此,理解的时候需要考察特定的民族历史和民族思维方式。如美国人认为红色代表战争、恐怖、危险等。这种高效的指称省力、经济,也符合大多数人的心理,因此可以迅速得到传播,从而成为民族语言的一部分,成为语言中的化石,成为语言中最底层的一部分,最完美地呈现出民族的历史和文化特征,经久不衰。这个过程就是语言隐喻的产生过程。 因此,我们可以这样定义隐喻:基于客观事物之间的相似性,巧妙地利用人们熟悉的形象、特征、动作或哲理去指称、暗示人们尚不熟悉或不易把握的对象。一般是用具体的隐喻进行抽象的表达。束定芳(1998)认为,隐喻的核心是“用一个事物理解另一个事物”,这是非常准确的。在这个意义上,我们可以将隐喻的本质概括为相似性、民族性、文化性和主观性。这些本质对英语隐喻的汉译至关重要。 二、英语隐喻汉译的基本原则 不同文化之间的互相影响和沟通,必离不开翻译。论翻译,就要先明白翻译之标准。纵观古今中外翻译史,谈翻译的学者和著名翻译家有很多,如鲁迅、严复等。严复在《天演论》译例言中提出了“信、达、雅”的说法。“译事三难:信、达、雅。求其信已大难矣!故信矣不达,虽译犹不译也,则达尚焉。”严复的“信、达、雅”翻译标准影响巨大,对现代的翻译实践和翻译理论都有很大启发。他主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