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述昆体良关于学前儿童语言教育的观点

简述昆体良关于学前儿童语言教育的观点

一、语言教育必须从婴幼儿时期开始

昆体良认为,语言是人类最为基本的沟通工具,而婴幼儿时期正是儿童语言发展的关键时期。他强调,学前儿童语言教育应该从婴幼儿时期开始,及早培养儿童的语言能力。

二、注重儿童的语言环境

昆体良提倡创设有利于儿童语言发展的语言环境。他认为,家庭和学校是儿童最主要的语言环境,家长和教师应注重营造丰富、多样的语言环境,为儿童提供大量的语言输入和交流机会。

三、重视儿童的语言训练

昆体良强调,儿童语言训练应该贴近实际生活,注重培养儿童的实际语言运用能力。他主张通过情境教学、游戏活动等方式,让儿童在实践中学习语言,提高听、说、读、写的综合能力。

四、倡导多元化的语言教学方法

昆体良认为,儿童语言教育应该采用多元化的教学方法,根据儿童的认知特点和兴趣爱好,采用游戏、歌曲、故事等多种形式进行教学。他主张教师要注重培养儿童的听觉、口语、阅读和写作技能,并且要关注儿童的语言情感和思维发展。

五、培养儿童的语言意识和语言能力

昆体良强调,儿童语言教育不仅仅是教会儿童说话,更重要的是培养儿童的语言意识和语言能力。他认为,语言意识包括语音意识、词汇意识、句法意识和修辞意识等,而语言能力则包括听力、口语、阅读和写作等方面。只有培养了儿童的语言意识和语言能力,才能使其具备更好的语言表达和交流能力。

昆体良关于学前儿童语言教育的观点非常具有指导意义和实践价值。他强调从婴幼儿时期开始关注儿童的语言发展,注重营造良好的语言环境,重视儿童的语言训练,倡导多元化的教学方法,培养儿童的语言意识和语言能力。这些观点都为我们提供了宝贵的启示和思考,帮助我们更好地开展学前儿童语言教育工作。

学前教育史

1、比较蒙养院制度和蒙养园制度的异同:蒙养园在办园宗旨、课程、设备等方面与《奏定蒙养院章程及家庭教育法章程》中的规定基本相同,仍然是强调辅助家庭教育,以封建道德涵养德性,办法仍是照搬日本的一套。唯有关于师资的规定,略有进步,它规定蒙养园保姆的资格和薪俸,应相当于国民学校教员的资格和薪俸。 2论康有为的学前公育思想:康有为早在1884年写的《礼运注》中,就提出了“人人教养于公产而不侍私产”的儿童公育思想。(1)他用较大篇幅披露了封建社会中家的种种罪恶和黑暗,认为一家人之间意见不和而强制的生活在一起,不符合平等自由的原则。(2)消灭家庭,解除封建伦常对人们的束缚,他认为只有这样才能是人得到自由平等,人人成为大同世界的公民,才能实现天下为公,太平大同,世界极乐(3)应由公立政府办理婚姻、生育、教养、医病、老死诸事。就儿童而言,他认为应当使父母对子女完全由政府控制“公养人而公教之”。(4)康有为主张对儿童实行公育,是服从于实现大同世界必须消灭家庭这一出发点的,尽管这是不可能实现的空想,但他反对封建社会男尊女卑思想及主张铲除封建社会最害人的宗法家族制度毕竟反映了新兴资产阶级的要求,具有民主主义思想的进步性。 3近代康有为在我国学前教育史上的地位: 康有为在我国学前教育史上,首次提出了一整套儿童公育思想,设想了从胎教到幼教的完整的学前公共教育体系。他的理想,虽然是永远实现不了的空想,却反映了新兴资产阶级的要求,吸收了西方资产阶级教育思想的某些合理因素,对我国近代儿童公育思想地发展以及学前教育机构的产生都起了促进作用和奠基作用。我国近代学前教育从开始产生起,便具有半殖民地半封建教育的性质和特点,在思想内容上,仍然是封建传统教育的延续。教会设立的幼稚园和师资培训机构占有一定地位,它们服务于帝国主义文化侵略的目的,但在一定方面也为我国近代学前教育的建立和发展提供了借鉴。康有为是我国近代儿童公育的最早倡导者之一,他的儿童公育理想虽是实现不了的空想,但他为学前儿童构想的从胎教到幼教地公育体系,对以后学前教育和教育思想地发展还是有积极意义的。 4《奏定蒙养院章程及家庭教育法章程》矛盾之处:首先,关于蒙养院的地位。其次,关于蒙养院的师资。《章程》规定将蒙养院设置在育婴堂和敬节堂内,利用两堂的乳媪和节妇以及谋生之贫妇权充蒙养院的师资,这种师资无疑是不称职的,因为:(1)育婴堂是收养弃婴和孤儿的场所,乳媪的职责就是喂养和照料孩子,他们基本是文盲。(2)敬节堂是收留寡妇的场所,封建的三从四德迫使这些妇女为其亡夫守节,从一而终,故冠之以“节妇”,节妇中识字者为数不多。此外,蒙养院的教育形式与内容实质矛盾。 5、“五四”新文化运动对学前教育有什么影响:这一思想解放运动给教育的发展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以此为背景的我国现代学前教育,因为有了新的借鉴,也从过去的主要学习日本转向主要学习欧美,并在探索和实践中总结了自己的经验,奠定了学前教育中国化和科学化的良好基础。“五四”时期的新文化运动批判了封建的旧文化和旧教育,传播了西方资产阶级的进步教育思想,从而也提高了人们对幼稚教育的认识,在科学和民主精神的鼓舞下,一批热心学前教育事业,爱国进步的教育家进行学前教育中国化和科学化的探索。他们先后创办了一些为平民,为工农等义务的或教育实验性质的幼稚园和幼稚师范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他们的实验研究成果曾对我国20—40年代者30年中的学前教育起了重要的指导和推动作用,但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我国学前教育事业的发展还比较缓慢,且极不平衡,仅局限于少数经济比较发达的城市和地区,特别是为工农子女而设的幼稚园极少,真正为劳动人民服务的学前教育事业只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的老解放区才得以蓬勃发展。 6、五四运动前后学前教育新思潮的产生:一、杜威实用主义教育思想的传入。杜威的“儿童是教育中的太阳”即儿童中心论,在五四以后成为我国小学教育和幼儿教育的指导思想。二、反对封建的儿童观,主张尊重和发展儿童的个性。当时,鲁迅、蔡元培、恽代英等人提出的儿童教育思想是这方面的代表。三、反对照搬外国经验,主张学前教育中国化。五四前后,陶行知、陈鹤琴等先后留美回国任教,开始着手进行使幼稚教育中国化和科学化的实验研究。 7、蔡元培的学前教育思想:一、蔡元培五育并举地教育方针论。蔡元培提出了军国民教育、实利主义教育、公民道德教育、世界观教育和美育“五育”并举的教育方针。军国民教育即军事体育。实利主义教育:即智育。公民道德教育即德育,蔡元培认为德育是完全人格教育的核心。美育即美感教育,蔡元培认为美育的作用在于“陶养吾人之感情,使有高尚纯洁之习惯,而使人我之见、利己损人之私念,以渐消沮者也。总之,蔡元培五育并举的思想,是以公民道德教育为中心的德智体美和谐发展的思想。它适应了辛亥革命后资产阶级改革封建教育地需要,

简述昆体良关于学前儿童语言教育的观点

简述昆体良关于学前儿童语言教育的观点 一、语言教育必须从婴幼儿时期开始 昆体良认为,语言是人类最为基本的沟通工具,而婴幼儿时期正是儿童语言发展的关键时期。他强调,学前儿童语言教育应该从婴幼儿时期开始,及早培养儿童的语言能力。 二、注重儿童的语言环境 昆体良提倡创设有利于儿童语言发展的语言环境。他认为,家庭和学校是儿童最主要的语言环境,家长和教师应注重营造丰富、多样的语言环境,为儿童提供大量的语言输入和交流机会。 三、重视儿童的语言训练 昆体良强调,儿童语言训练应该贴近实际生活,注重培养儿童的实际语言运用能力。他主张通过情境教学、游戏活动等方式,让儿童在实践中学习语言,提高听、说、读、写的综合能力。 四、倡导多元化的语言教学方法 昆体良认为,儿童语言教育应该采用多元化的教学方法,根据儿童的认知特点和兴趣爱好,采用游戏、歌曲、故事等多种形式进行教学。他主张教师要注重培养儿童的听觉、口语、阅读和写作技能,并且要关注儿童的语言情感和思维发展。

五、培养儿童的语言意识和语言能力 昆体良强调,儿童语言教育不仅仅是教会儿童说话,更重要的是培养儿童的语言意识和语言能力。他认为,语言意识包括语音意识、词汇意识、句法意识和修辞意识等,而语言能力则包括听力、口语、阅读和写作等方面。只有培养了儿童的语言意识和语言能力,才能使其具备更好的语言表达和交流能力。 昆体良关于学前儿童语言教育的观点非常具有指导意义和实践价值。他强调从婴幼儿时期开始关注儿童的语言发展,注重营造良好的语言环境,重视儿童的语言训练,倡导多元化的教学方法,培养儿童的语言意识和语言能力。这些观点都为我们提供了宝贵的启示和思考,帮助我们更好地开展学前儿童语言教育工作。

学前教育史-教学辅导3

《学前教育史》教学辅导3 第九讲人类史前社会及古代东方国家的学前教育 学习目标: 1.识记原始社会学前教育的特点、内容和教育方法。 2.了解古代埃及、印度和希伯来学前教育的概况。 重点学习内容: 一、人类史前社会的学前教育 (一)原始社会学前教育的特点 (二)原始社会学前教育的内容 包括生产劳动教育、生活习俗教育、原始宗教教育以及体格和军事训练。(三)原始社会学前教育的方法 包括观察与实践、传习与教导、奖惩等。 二、古代东方国家的学前教育 (一)古代埃及的学前教育 古代埃及的教育场所包括家庭、宫廷学校等。儿童主要学习书写、阅读和简易的计算,以文字书写为主课。重视道德教育,首重敬神,强调儿童应孝顺双亲,应具有睦邻、恤苦、怜贫等品德。 (二)古代印度的学前教育 古代印度实施种姓制度,把人分为婆罗门、刹帝利、吠舍和首陀罗四个等级。教育以维持种姓制度和培养宗教意识为核心任务。儿童学习的内容主要有日常生活习惯、记诵《吠陀经》等,教学场所以家庭为主,教育具有明显的等级性。(三)古代希伯来的学前教育 古代希伯来的学前教育是以犹太教及其《圣经》为主导思想和主要内容。第十讲古代希腊和罗马的学前教育 学习目标: 1.了解古代希腊和罗马学前教育的概况。 2.领会柏拉图、亚里士多德和昆体良的学前教育思想。 重点学习内容: 一、古代希腊的学前教育概述 (一)斯巴达和雅典的社会背景 (二)斯巴达和雅典的学前教育概述 古代斯巴达教育的唯一目的是要通过军事体育操练把氏族贵族的子弟训练

成为体格健壮的武士。 雅典教育不仅强调体育和道德教育,也十分重视智育和美育。家庭教育的内容包括音乐、故事、游戏、玩具、礼貌行为习惯的培养。 二、古代希腊的学前教育概述 (一)古代罗马的社会背景 (二)古代罗马的学前教育概述 共和时期,罗马教育主要是农民—军人教育,教育形式主要是家庭教育。学前教育的主要内容是有关礼貌及宗教色彩的知识。 帝国时期,罗马教育主要是培养效忠帝国的官吏和顺民。基督教兴起后,对罗马的学前教育产生了重大影响。 三、古代希腊和罗马的学前教育思想 (一)柏拉图的学前教育思想 公元前387年,著名学者柏拉图在雅典创建了阿加德米学园(Academy),并在此执教40多年。柏拉图社会政治学说的核心,教育思想的出发点体现在他的著作《理想国》中。 柏拉图最早论述了学前儿童的教育问题和优生优育的问题。 柏拉图继承了苏格拉底“美德即知识”的思想,强调教育的最高目标是“智德统一”,重视儿童的德性培养。他指出故事、音乐、游戏在幼儿教育中的重要地位和谨慎选材的思想。 (二)亚里士多德的教育思想。 古代希腊著名学者亚里士多德的代表作是《伦理学》和《政治学》,他强调“教育应由法律规定”,这是西方教育史上“教育立法”思想的开端。 亚里士多德提出“教育阶段论”,在西方教育史上第一个从理论上论证了身心和谐发展教育的问题。他的学前教育理论和观点包括胎教、婴幼儿体育训练、音乐教育和儿童的道德习惯培养等方面。 (三)昆体良的学前教育思想 古代罗马著名演说家、教育家昆体良的代表著作是《雄辩术原理》,他主张教育目的是培养或造就一代心地善良、精于演说的雄辩家。 昆体良提出有关幼儿早期教育、双语教学法、游戏理论、幼儿教师的教学原则、反对体罚等观点,给我们留下了宝贵的教育财富。 第十一讲欧洲中世纪和文艺复兴时期的学前教育 学习目标: 1.了解西欧中世纪儿童教育的儿童观与教育状况。 2.领会伊拉斯莫斯、蒙恬、康帕内拉的儿童教育思想。 重点学习内容: 一、欧洲中世纪的学前教育 (一)欧洲中世纪的社会特点 西欧封建社会形成严格的等级制度,教育也具有明显的等级性。

简述古罗马教育家昆体良关于教学问题的主张

简述古罗马教育家昆体良关于教学问题的主张 古罗马教育家昆体良(Quintilian)是古罗马时期儒学思想家和教育家,主要从事教育理论的研究和实践。昆体良对古罗马教育非常重要,他的教育理念和观点被应用于现代的教育实践和思想中,甚至影响着世界教育的演变和发展。 昆体良认为,教育是一个综合工作,即如何培养完善学生,以便获得必要的知识、能力和 素质,从而使他们成为健康的社会精英。他相信,只有教育者自身将学习技能和学习方法 相结合,学生才能够达到学习的最佳效果,并且教师的角色是非常重要的。昆体良还坚持“积极启发”教育思想,他认为教师应该创造条件和环境,通过谈话、讲座、讨论等方式激 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机。 此外,昆体良也坚持“渗透法”教育理论,即“以艺待物,以物待人”,他认为,学习有助于 形成理解文化和道德的具体标准,有助于学生更好地了解和掌握传统文化和价值观,他认为教师向学生传授知识时,应注重对学生进行以下两方面的培养:一是使学生的思想完善,二是使学生的智力得到发展。 最后,昆体良相信,教育还应关注学生的个性发展和发展,激发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造能力,而不是仅仅强调书本知识的传授。也就是说,他信奉的“积极启发”教育理念表明,教 师应该更加注重学生的学习能力,应该让学生通过自己努力去获得知识,而不是通过教学工具和课本上的知识来接受知识。 自古以来,昆体良一直成为教育家及其教育思想的经典,他的教育理论给世界带来深远的 影响,他的教育思想更是影响到现代教育的发展和演变。虽然昆体良的教育思想产生在数 个世纪以前,但这些思想仍然是有效和重要的,它们适用于现代教育,可以帮助教育者培 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以及鼓励学生拥有健康的自学意识。

学前教育史

第一章古代胎教的 一、胎教的产生与发展:最早是在西周时期《列女传》《皇帝内径》《新书》 二、胎教的内容与方法: 内容:1、注意精神状态的调适;2、重视饮食的调摄(割不正不食、饥饱适中、饮食清谈);3、注重对外界环境的选择;4、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 方法:1、监督法;2、小劳法;3、瘦身法 经验:1、注重外界环境对胎儿的影响;2、注重母亲精神因素对胎儿的影响;3、注重孕妇良好生活习惯的培养;4、注重胎教和母教的结合。 第二章古代学前教育思想 一、贾谊学前教育思想 (一)早谕教(及早施教);(二)选左右;(三)重儒术 胎教思想:1、选择品德好的人为配偶;2、对孕妇进行“正礼”的教育;3、安排适宜环境及人员对孕妇予以影响。 思想:1、学前教育应从婴儿初生开始;2、慎选左右是对太子早期教育成功的保证;3、聘请专任教师,负责教诲太子;4、教育内容多方面。 二、颜之推的家庭教育思想 (一)、及早施教,推崇胎教 原因:1.幼时家庭教育好坏,关系到一个人甚至一个家庭的成

功兴衰;2、家长对年少子女的教育,容易奏效;3、当时社会动荡,学前教育史家庭教育的基础。 (二)严慈结合:有教有爱,反对溺爱,提倡体罚 (三)均爱勿偏(四)风华陶染 (五)博习致用:培养“务实节用”的人才;德艺同厚 对《颜氏家训》的评价:1、最早最完整的家庭教育著作;2、内容全面、系统,阐述了学前教育的意义,内容、原则、方法,至今仍有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3、流传广泛,影响深远。 三、王守仁的儿童教育思想 1、批判传统儿童教育,提倡自然教育 方法:全面诱导,不执一偏 2、论儿童教育原则:1、循序渐进,量力施教,随人分限所及; 2、因材施教,各成其才,承认个性; 3、知行合一 3、评价:1、反对传统教育,符合儿童教育规律;2、“自然教育论”比西方早200年。 第三章近代学前教育的产生 《奏定蒙养院章程及家庭教育法章程》的制定,涉及主要内容有:蒙养院的设置、课程、师资、地位、保教要旨。(1904年颁布)第四章现代教育的演进 (一)、幼稚园制度的确立 1、《幼稚园课程标准》的颁布 目标:1、增进幼儿身体健康;2、力谋儿童应有的幸福和快乐;

学前教育学重点

第一节、学前教育学的对象和任务 1、学前教育学的研究对象:《学前教育学》是《教育学》的一门分支学科,是专门研究0-入学前儿童教育问题,揭示学前教育规律的科学。 2、学前教育的实施形式:○1学前家庭教育的特征:领先性、长久性、单独性、随意性、随机性○2学前社会教育的特征:群体性、目标性、计划性、多样性 3、学前教育学的特点:是一门年轻的学科;是一门理论与实践相统一的学科;是一门综合性的学科 第二节、国外学前教育理论的产生和发展 一、学前理论的孕育阶段(原始社会-16世纪) (一)柏拉图《理想国》、《法律篇》中包含了许多关于学前教育的主张,标志着学前教育公共教育思想的地位 (二)亚里士多德第一次退出划分年龄阶段的问题,以七年分为一个阶段 (三)昆体良注重语言的发展,强调周围环境对儿童最初观念形成的重大影响 二、学前理论的萌芽阶段(17世纪-19世纪初) (一)夸美纽斯捷克教育学家1、《大教学论》2、《母育学校》是夸美纽斯为父母们编写的一本儿童教育手册,是历史上第一本学前教育的专著,该书集中阐述了他的学前教育思想3、《世界图解》是夸美纽斯根据“通过眼见耳闻来学习”的观点编写的带有插图的教科书,是直接放到儿童手里的读物

(二)卢梭法国教育家,教育名著是《爱弥儿》,读书以人、自然成长发展的“自然教育”为基础。 教育主张是:1、提倡自然教育2、教育应注重儿童精神的存在3、特别重视感官训练 贡献:1、“儿童的发现”2、强调教育应尊重自然,反对揠苗助长(三)裴斯泰罗齐瑞士民主主义教育家,被誉为“孤儿教育之父”和“贫民教育家” 学前教育论述:1、非常重视学前教育2、幼儿教育论就是家庭教育论3、提出直观教学的思想4、强调儿童身体、智力和道德的发展(四)罗伯特·欧文英国空想社会主义者,代表作《新社会观》。欧文相信,人格是通过环境而形成的,并想用幼儿学校的实验来证明。建立“性格形成新学院”。 三、学前教育理论的初创阶段(19世纪中期) 福禄贝尔德国著名教育家,在研究学前公共教育问题和划分学前教育方面起很大的作用。1840年,创建了世界上第一所幼儿园。“幼儿园之父”、“近代幼儿社会教育理论的奠基人” (一)学前教育思想:1、学前教育应适应儿童的发展2、学前教育是循环渐进的过程3、学前教育应促进儿童的全面发展4、游戏具有重要的教育价值 (二)学前教育方法:1、在自主活动中发展2、在快乐游戏中发展:在教育史上是第一个承认游戏的教育价值,系统地把游戏活动列入教育历程中的教育家3、在操作恩物中发展:恩物是福禄贝尔为儿童设

论昆体良的教育思想

外 国 教 育 史 论昆体良的教育思想 昆体良就是古罗马帝国初期(公元1世纪)杰出的雄辩家、教育实践活动家与理论家,其代表作《雄辩术原理》就是西方教育史上第一本专门研究教育理论的著作,它在着重阐述雄辩家培养的实践与理论问题的同时,对教育与教学的一些基本理论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形成了其一套系统完整的教育理论与教学思想体系。以下具体论述昆体良的教育思想:昆体良的教学理论对西方近代教学论的发展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为西方教育教学理论的发展与教育模式的建立奠定了基础。 (一)教育目的。与西塞罗一样,昆体良也主张把培养善良而精于雄辩术的人作为教育所要达到的基本目的。她认为,一个雄辩家既要擅长雄辩,通晓各种有价值的知识,具有较高的才能,同时也应具有崇高的思想、高尚的情操,成为一个善良的人。昆体良明确指出:“我所要培养的人就是具有天赋才能、在全部自由学科上都受过良好教育的人,就是天神派遣下凡来为世界争光的人,就是前无古人的人,就是各方面都超群出众、完善无缺的人,就是思想与言论都崇高圣洁的人。”需要指出的就是,虽然昆体良也把雄辩家的培养当做教育的基本目的,但就是,由于时代条件的变化,她所说的雄辩家与西塞罗所说的雄辩家就是有明显不同的。在西塞罗的思想中,雄辩家实际上就就是政治家与国务活动家。而在昆体良所处的时代,由于实行帝制,通过雄辩成为政治家的可能性已不存在。昆体良所说的雄辩家一方面就是指训练有素的律师,但更主要的就是指受过良好教育的、有道德的与善良的人。 (二)教育作用。昆体良充分肯定教育的巨大作用,认为大多数人都具有基本相同的天赋,都能敏捷地思考、灵敏地学习。真正天生愚鲁而不可教的人,就是极为罕见的。另一方面,人生而具有的天赋才能,仅仅就是个人发展的一种可能性。天赋才能的发展有赖于不断的实践,更有赖于良好的教育。一个天资聪慧的儿童,如果在成年后无所作为,那说明她缺少的并不就是禀赋,而就是教育。昆体良虽然强调教育在人的发展中的重要作用,但她也认为教育的作用并不就是绝对的。她指出,教育的作用应当以人的自然本性为基础,教育者应当尊重受教育者个性差异与年龄差异。

昆体良当代学前教育的启示

昆体良对当代学前教育的启示 昆体良在古罗马奴隶制帝国初期提出的关于教育目的、教学原则方法、教师素质等方面的思想理论,影响深远,不仅为文艺复兴以来西方教学理论的发展奠定了基础,而且也为我国当代学前教育教学的研究和实践提供了有益的借鉴。 【关键词】昆体良学前教育道德教育因材施教 【Abstract】Quintilianus put on some early education goals , the teaching principle methods, teachers' quality and so on in ancient Rome slavery empire .The theories made a far-reaching influence, not only laid a foundation for the development of the theory of western teaching since the Renaissance of but also provide the beneficial reference to our country contemporary preschool education teaching research and practice . 【Key words】Quintilianus Preschool education Moral education Education in accordance with individual differences 昆体良是古罗马最富盛名的教育家,也是目前世界上最伟大教育家之一。他出生于西班牙,其父在罗马教授雄辩术,颇有名气。昆体良少年时随父亲到罗马求学,接受过雄辩术教育。他做过10年律师。公元70年被任命为一所国立拉丁语修辞学校的主持人。公元78年罗马帝国设立由国家支付薪金的雄辩术讲座,由于在雄辩术方面的造诣以及在办学上的卓越成就,他成了该讲座的第一位教师,并在工作了二十年左右后退休。他在担任教师的同时,仍兼任律师,这使他有可能以律师的实践经验来充实教学内容,把理论与实践紧密地结合起来。德国 16 世纪著名的宗教改革家马丁·路德读了此书后也深受鼓舞,他曾在给友人的信中这样写道: “我喜爱昆体良更甚于几乎所有其他教育权威,因为他既是教师,也是模范的雄辩家,即是说,他是以理论和实践的最巧妙的结合进行教育的。” 昆体良退休后,专门从事著述。经过两年多的努力,写成了《雄辩术原理》(12卷,约合中文六十五万字)。这部著作既是他自己约二十年教育教学工作经验的总结,也是古希腊、古罗马教育经验的集大成者。英国 19 世纪著名的哲学家穆勒在谈到昆体良的著作时指出: “他的著作是整个文化领域中古代思想的百科全书。”昆体良的教育理论和实践都以培养雄辩家为宗旨。

昆体良的教育思想

昆体良的教育思想之欧侯瑞魂创作 一、教育著述:《雄辩术原理》。这部著述既是他自己约二十年 教育教学工作经验的总结,又是古代希腊、罗马教育经验的集大成者。昆体良的教育理论和实践都以培养雄辩家为宗旨。 二、教育思想 1、论教育与天赋 昆体良高度评价了教育在人的形成中的巨大作用。他说:“大多数人既能敏捷地思考,又能灵敏地学习,因为此种灵感是与生俱来的。。。。。。天生的畸形和生来有缺陷的人才是天生愚鲁而不成教的人,这样的人肯定会少,然而很少。”因此,一般的人都是可以通过教育培养成人的。 昆体良继承柏拉图、亚里士多德重视人的天性差别的观点,并进一步发挥。他认为,人人可以通过教育培养成人,但人的心性各不相同,因此要研究、了解儿童的天性。 首先,要研究儿童的天赋、倾向、才干,根据其倾向和才干进行教育和教学。在雄辩术的教学上,要根据每个人的气质、才干来训练。如有的人宜用文雅的态度演讲,有的人宜于用生气勃勃的脸色演讲,有的人则适于用粗犷的态度演讲,这就要求教师使每个人的特点都能得到充分的发挥。教师还应该了解年轻人的倾向,帮忙他们选择最适合他们天分的学科。教师只有研究和了解儿童的天性,才干够防止叫学生做不成能做到的事情,叫学生放弃他们能胜任的事情,而

去做他们所不克不及胜任的事情。 其次教育必须遵循儿童的年龄特点,了解并确定在分歧年龄期的接受能力,切忌给予幼弱的学生以过重的负担。超出儿童头脑所能承受的东西,儿童是学不进去的。 重视儿童的天性,适应儿童的倾向和才干。因为“自然如果辅之以精心的培养,就能获得更大的力量。”昆体良对于天性与教育的关系的观点较为全面:没有原资料,技艺无所用;即使没有技艺,原资料仍有其自然的价值;但技艺的成就大于原资料自然的成就。 2、德性是雄辩家的首要品质------教育要重视德性教育 昆体良十分重视道德教育,与西塞罗一样,把伦理学视为培养雄辩家的重要课程,但更重视德性的培养。 昆体良提出的教育的目的,就是培养善良而精于雄辩术的人。善良是第一位的,在雄辩术上达到完美境界是第二位的。因此,他坚持把良好道德的培养放在教育任务的首要位置。认为善良的人才干成为雄辩家。对于善德如何得到,他认为:个人的天性对于他的道德面貌会起到某种作用,但更重要的是靠教育的力量。他说:“美德虽然也从自然获得一定的动力,它仍然需要教育使之成为现实的东西。”因此,道德原理应该成为学校的主要课程。 3、学校教育优于家庭教育 昆体良认为学校教育优于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可以起到激励

古罗马昆体良的教育思想

古罗马昆体良的教育思想 昆体良是古罗马著名的雄辩家和教育家。那么昆体良的教育思想是什么?下面是店铺为你收集整理的昆体良的教育思想是什么,希望对你有帮助! 昆体良有哪些教育思想 昆体良是古罗马时期的伟大教育家。昆体良的教育思想主要主张的是鼓励式的教学方式,发觉孩子的兴趣点,并且将其延续下去。昆体良的教育思想的提倡,深深影响了古代罗马人的教育观念。 昆体良是出生在西班牙的,因为父亲的教授雄辩术在罗马无人不知无人不晓,于是昆体良跟随父亲来到罗马开始自己的求学之路。在罗马,昆体良一直从事着律师以及教育家的角色。在他退休之后,昆体良开始了写书的工作。他的第一本著作就是《雄辩术原理》。这本书花了他两年的时间,并且将自己的教育思想也描写在了书中。当时《雄辩术原理》的出版,轰动了教育界,赢得了大批支持者。而后昆体良又写了一本《演说术原理》,但后来因为文艺复兴的变更,使得这本书失传一段时间。后来还是被人们发现,这一本书的出土,让人们对昆体良的教育思想再次膜拜。这本《演说术原理》可以算得上是在古代西方中第一部具有逻辑性,十分有系统的教学思想方法论述的书籍。昆体良就如何培养演说家进行了一系列教育思想的阐述。 昆体良的教育思想是主张对学生循循善诱,杜绝任何的体罚行为。并且他认为,儿童虽然年纪善小,但是已经有了思想的形成,体罚是对儿童的一种人格侮辱。被体罚的儿童往往会留下严重的阴影,对儿童的一生都有不良的影响。 昆体良对教师的要求 昆体良是古罗马著名的雄辩家和教育家。昆体良的父亲是当时很有声望的雄辩术讲授者,在父亲的影响下,昆体良也很早就掌握了雄辩术的精髓。而他在雄辩术方面的建树也为他今后在教育方面的研究奠定了基础的。他在教育方面提出了很多独具风格的观点,一时为大家所追捧。昆体良对教师的要求也为大家所接受。

学前教育心理学名人提出的观点

学前教育心理学名人提出的观点 封建学前教育思想 1、贾谊,西汉洛阳人 观点:早谕教、选左右、重儒术、胎教是始端。 2、颜之推,北齐时期 观点:早教(最主要良好的行为习惯)、威严有慈、均爱勿偏、应世经务、重视风化陶染。 3、朱熹,南宋徽州婺源(江西婺源) 观点:重视蒙养教育,要求慎择师友,强调幼儿要学“眼前事”,提倡正面教育。 4、王守仁,明代浙江余姚人 观点:顺导性情、鼓舞兴趣;因材施教、各成其材;循序渐进、量力而行;全面诱导、不执一偏。 5、张履祥,明末浙江桐乡人 观点:德育放在家庭教育的首位 6、康有为,清末广东南海人 观点:胎教视为教育的基本环节,育婴院养育婴儿,慈幼院代替家庭教育。

现代学前教育思想 1.陶行知,安徽汉族 观点:“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解放儿童的创造力。幼稚园三种病为“外国病,花钱病,富贵病”。 2.张雪门,浙江勤县人 观点:核心“行为课程”,即“生活即教育,行为即课程”。重视实习见习。 3.陈鹤琴 观点:“活教育”理论体系,大自然、大社会是活教材,整个教学法反对分科,五指教学,单元教学。 4.柏拉图,古希腊 观点:首次提出胎教(或者优生优育问题),划分学前阶段,出生至3岁儿童公育,3—7岁,幼儿本性以身体、道德、游戏为重点内容。“美德即知识,智德统一”。 5.亚里士多德,古希腊 观点:教育立法,习惯成自然,重视优生,论学前儿童保育和教育,出生至7岁体育,7—14岁德育,14—21岁智育。 地位:第一个提出“教育遵循自然,身心和谐发展”。 6.昆体良,古罗马

观点:幼儿早期教育,双语教学,游戏理论,幼儿教师教学原则,反对体罚,德育放在教育工作首位。 7.夸美纽斯,17世纪捷克 观点:“泛智”思想,儿童教育自然适应性原则 8.伊拉斯莫斯,尼德兰人 观点:革新宗教,影响儿童教育和身心发展的三个要素自然、教导、练习。 9.蒙田,法国人 观点:不轻易服从权威,不要盲从,反对死记硬背,发挥学生主动性,注意培养儿童的好奇心和兴趣。 10.康帕内拉,意大利人 观点:空想社会主义,国家办教育,普及教育,男女平等教育。 近代学前教育思想 1.洛克,英国 观点:“白板说”,绅士教育理论,重视体育。 2.卢梭,法国 观点:自然教育理论,教育从幼儿心理发展和学习特点论幼儿教育。“儿童的发现”,教育培养自然人,“自然后果法”。 3.裴斯泰洛齐,瑞士

学前教育学

学前教育学 第一章 一、教育与学前教育 1、教育全民教育:全民共识:“人人有受教育的权利。” 终身教育 2、学前教育 我国法定入学年龄为6岁。学前教育指的是从初生到6岁左右。美国3—6岁为学前儿童. 1)学前教育的价值:基础性、先导性、公益性 2)学前教育的性质—--—--保育、教育、教学三者的整合 我国尚未联合国《儿童权利公约》的签约国(第一批).如生命权,生存和发展权、受教育权,休息、游戏和娱乐权等。 3)学前教育对儿童的发展有长期的正面影响 二、学前教育学的对象和任务 1、我国的学前教育学是研究在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条件下,对出生至6岁的儿童进行教育的规律的科学. 2、学前教育机构是指派有专人实施或辅导的各种机构或组织对0—6岁儿童进行的教育,旨在促进儿童在身体、认知、情感和社会性的和谐发展。 3、学前教育学以教育学、生理学、神经生理学、心理学的基本原理为基础,研究学前教育的任务、内容、教育的基本原则、方法和儿童身心发展规律,揭示教育者可以通过哪些方法和手段来对儿童施加教育影响,促进儿童身心全面和谐发展。 三、学前教育学的建立与发展 19世纪中叶,开始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 1、孕育阶段 1)中国:《大戴礼》的《保傅》篇中记有殷周统治者如何注重胎教,如何为太子选择保傅人员. 颜之推---《颜氏家训》 朱熹-————《童蒙须知》、《小学》等总结了胎教和儿童出生后家庭教育的实践经验。 2)国外: 苏格拉底 柏拉图-—《理想国》一次提出了学前公共教育的主张:儿童出生后交给国家特设机构的养育所,有专业的保姆抚养,母亲去喂奶.3-6岁儿童集中到神庙附设的儿童游戏场,由国家委派优秀女公民教育他们.提出学前儿童的游戏和讲故事活动.

教师招聘考试题库《教育理论综合知识》考点巩固最新版(二)_71

教师招聘考试题库《教育理论综合知识》考点巩固最新版(二) 1、单选题社会自我基本成熟的时期是在_____。 A : 婴儿期 B : 幼儿期 C : 童年期 D : 少年期 参考答案: D 本题解释: 参考答案:D。参考解析: 少年期是指个体从十一二岁到十四五岁这个时期,又称学龄中期,大致相当于初中阶段。少年期是从幼稚期向成熟期发展的一个过渡时期,在这个时期社会自我基本成熟。 2、单选题主张“一切知识都从感官的知觉开始的”教育家是_____。 A : 赫尔巴特 B : 杜威 C : 凯洛夫 D : 夸美纽斯 参考答案: D 本题解释: 【答案】D 解析:夸美纽斯强调教育的自然性,主张“一切知识都从感官的知识开始的。’’他是以个体认识论为基础提出教学论。 3、填空题教科书的编排通常采用____和螺旋式两种形式。 参考答案: 直线式 本题解释: 【答案】直线式 4、判断题有意注意是在人类社会实践过程中发展起来的,它是人类所特有的一种心理现象。 (对) 参考答案: 本题解释: 【答案】对。 5、单选题下列选项中属于问题解决的是_____。 A : 无目的的幻想 B : 穿衣等自动化的操作 C : 散步 D : 发明创造

参考答案: D 本题解释: 参考答案:D。参考解析: 问题解决是指具有一系列目标指向性的认知操作。故选 D。 6、判断题德育过程与品德形成过程相同。_____ 参考答案: 错误 本题解释: 参考答案:错。参考解析: 德育过程与品德形成过程不同,二者既有区别又有联系。 (1) 区别:德育过程是教育者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培养和发展受教育者品德的过程;而品德形成过程则是受教育者思想品德结构不断建构完善的过程。 (2) 联系:德育只有遵循人的品德的形成发展规律,才能有效地促进品德形成发展,而品德形成发展也离不开德育因素的影响。 7、简答题请结合实际谈谈教学中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参考答案: 教师在教学过稈中要善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以便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可从以下方而进行: (1) 创设问题情境,实施启发式教学。教师在教学过稈中可以创设一定的问题情境,引发学生思考,采用启发式的教学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2) 根据作业难度,恰当控制动机水平。美国心理学家耶克斯和多德森认为,动机激起水平与作业难度密切相关:任务较容易,最佳激起水平较高;任务难度中等,最佳动机激起水平也适中;任务越困难,最佳激起水平越低。这便是有名的耶克斯一多德森定律 (简称倒“U”曲线) 。教师可以设置适当的作业难度,激发学生的动机水平。 (3) 充分利用反馈信息,妥善进行奖惩。心理学研宄表明,表扬与奖励比批评与指责能更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因为前者能使学生获得成就感,增强自信心。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对学生的进步与努力及时给予表扬和奖励,以激发更多的学习动机。 (4) 正确指导结果归因,促使学生继续努力。在学生完成某一学习任务后,教师应指导学生进行成败归因。 一方而,要引导学生找出成功或失败的真正原因;另一方而,教师也应根据每个学生过去一贯的成绩的优劣差异,从有利于今后学习的角度进行归因,一般而言,归因于主观努力的方而均是有利的。 8、简答题身心发展的阶段性 参考答案: 【答案】身心发展的阶段性是指个体在不同的年龄阶段所表现出的身心发展不同的总体特征及主要矛盾,面临不同的发展任务。 9、多选题创造性思维训练的常用方法有_____。 A : 头脑风暴训练 B : 自我设计训练 C : 推测与假设训练 D : 发散思维训练

教师招聘考试题库《教育理论综合知识》考点强化练习最新版(二)_101

教师招聘考试题库《教育理论综合知识》考点强化练习最新版(二) 1、单选题教师不仅要教书而且要育人,不仅要传授文化而且要发展学生智力,还要培养学生的品德,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这反映了教师劳动具有_____。 A : 示范性 B : 复杂性 C : 主体性 D : 创造性 参考答案: B 本题解释: 【出题思路】本题考查考生对教师劳动特点的掌握。 【参考答案】B 【名师点睛】教师劳动的复杂性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教师的劳动对象是复杂的; (2) 教师的职责是多方面的,不仅需要“传道授业解惑” ,还需要培养学生道德品质以及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3) 教育劳动的过程是复杂的; (4) 教师的劳动能力是复杂的。 2、判断题教学要从“重结论轻过程”转向“轻结论重过程” 。_____ 参考答案: 错误 本题解释: 参考答案:错。参考解析:教学要从“重结论轻过程”转向“结论与过程并重”。 3、单选题“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的我国传统儒家思想把_____相分离。 A : 教育与生活 B : 教育与经济 C : 教育与政治 D : 教育与生产劳动 参考答案: D 本题解释: 【出题思路】本题考查考生对我国古代教育特征的了解。 【参考答案】D 【名师点晴】“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意思是从事脑力劳动的人统治人民,从事体力劳动的人被人统治。这反映出古代教育与生产劳动相分离,学校教育轻视体力劳动,重视脑力劳动,强调思想教育统治人民。 4、简答题结合教学实际,论述如何改进教学方法,促进学习迁移。 参考答案: 参考解析: (1) 精选教材。要使学生在有限时间内掌握大量有用的经验,教学内容必须精选。教师应选择那些具有广泛迁移价值的科学成果作为教材的基本内容,即每一门学科中的基本知识、技能和行为规范,以有助于迁移的产生。 (2) 合理编排教学内容,注意学科之间的联系。精选的教材只有通过合理的编排才能充分发挥其迁移的效能。从迁移的角度来看,合理编排的标准就是使教材达到结构化、一体化、网络化。 (3) 合理安排教学程序。合理编排的教学内容是通过合理的教学程序得以体现、实施的,教学程序是使有效的教材发挥功效的最直接的环节。在宏观上,应将基本知识、技能和态度作为教学的主干结构进行教

学前教育思想史名词解释、简答、论述题目+答案

一.名词解释 1.早喻教 贾谊认为,对君主继承人的教育在其未出世前就要进行。 2.闻见结合 颜之推认为,闻见结合是一种重要的学习方法。他提倡“眼学”,重视亲身直接观察以获取知识。所谓“眼学”,包括书本知识的学习和实践经验的积累。 他认为听闻也可开阔眼界,但不能轻信,主张闻见结合,既要耳闻,更须目睹。只有这样,方能获得真正的学问。 3.耕读相兼(注意与gong) 恩 张履祥提倡耕读相兼。他提出“读书者须知农事,务农者亦须读书,无论农人还是士子均须自幼耕读相兼。 4.分层致功 唐彪指出,儿童学习要做到先易后难,就必须分层致功。如果部分层次,不循次序,企图一步登天,那么结果往往适得其反。 5.端本清源 康有为认为,孕妇在怀孕后就应入人本院进行接受胎教。他提出从重视环境、教导孕妇等方面着手进行胎教,从而为人一生的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简答题 2011年1月 1.简述人本主义教育理论 P388

人本主义教育是20世纪六七十年代美国盛行的一种教育思想。它以人本主义心理学为理论基础,主张教育是为了培养心理健康、自我实现和富于创造性的人,学校必须提供最好的条件,并创造促进人们学习和成长的良好的心理气氛,使每个学生达到自己力所能及的最佳状态。 联系:人本主义教育的代表人物有:马斯洛、罗杰斯、弗洛姆、奥尔波特。 2.简述蔡元培五育并举的教育方针 蔡元培在批判封建主义教育宗旨的基础上,根据资产阶级的需要,提出了军国民教育、实利主义教育、公民道德教育、世界观教育和美育“五育”并举的教育方针。 其中,军国民教育即军事教育;实利主义教育即智育;公民道德教育即德育。 世界观教育是蔡元培教育理论的最高目标; 3.简述卢梭自然教育思想的核心 P285. 1)强调对幼儿教育必须遵循自然,顺应幼儿的自然本性,即顺应幼儿身心发展的特点进行教育。 2)要求把儿童在教育中的被动地位变为主动地位,多给儿童以自由,尊重儿童的天性,使儿童真正成为教育上的主人。 4.简述夸美纽斯儿童智育的主要内容 夸美纽斯指出,儿童在人生的头6年应掌握的知识有: 1)各类自然事物。雨雪风霜、花草树木

学前教育原理》复习

《学前教育原理》 绪论 1.学前教育的概念: 广义:凡是能够影响和促进学龄前儿童身心成长与发展的活动都属于学前教育; 狭义:是有组织、有目的、有计划地对出生至6、7岁的儿童施加教育影响的活动。 学前教育是儿童(0~6,7岁)入学前的教育 学前教育的教育对象包括(婴儿0~3岁)和(幼儿3岁~6,7岁) 2.学前教育学的概念:学前教育学就是专门研究学前教育的规律的科学,是一门兼具理论与应用性质的学科,既要在学前教育实践中研究学前教育规律,又要在研究中服务于学前教育实践。 3.学前教育原理与学前教育学的关系:学前教育理论是对学前教育学中一般、典型问题的研究。 4.学前教育学的发展历程:孕育(15世纪以前)、萌芽(16世纪-18世纪初)、初创(18世纪后期-20世纪前半期)、发展(20世纪中叶至今) 孕育:柏拉图(古希腊)《理想国》 第一次提出了学前社会教育的主张,标志着学前公共教育思想的诞生亚里士多德(古希腊)《政治学》重视胎儿的保健,优生,优育 萌芽:夸美纽斯(捷克)《大教学论》提出了将一切知识教给一切人的泛智学说 《母育学校》是世界上第一本学前教育专着 《世界图解》是西方教育史上第一本图文并茂的儿童百科全书洛克(英国)《教育漫话》西方教育史上第一次将教育分为体育,德育,智育三部 分,理论基础是“白板说” 卢梭(法国)《爱弥儿》提出应当遵循自然的去教育儿童,基于儿童自由,重视儿童生活的权利,培养真正的自然人被誉为“儿童的发现者” 裴斯泰洛齐(瑞士)《林哈德与葛笃德》《葛笃德怎样教育他的子女》《母亲读物》提出应重视儿童本质发展,应依照儿童心理发展的顺序使儿童获得适当的发展机会初创:福禄贝尔(德国)世界上第一所(最早)幼儿园;恩物;“幼儿园之父” 1837,勃兰根堡,收托3-7岁儿童的教育机构, 1840-“幼儿园”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