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统解剖学》实验指导教程

《系统解剖学》实验指导

课程中文名称:系统解剖学

课程英文名称:Systemic Anatomy

实验学时:60

适应专业:临床医学、预防医学、医学影像、康复治疗学

开课学期:第2学期

教材及实验指导书:

1.曾志成主编,《系统解剖学》第3版,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06.9.

2.任同明,付升旗主编,《人体解剖实验学》,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06.6.

实验一骨总论、躯干骨

实验目标

1. 掌握骨的形态、分类和构造。熟悉骨的化学成分和物理性质。了解骨生发育过程中如何增长和增粗。

2.掌握脊柱的组成、分部和功能。椎骨的一般形态、结构分部和功能。掌握各部椎骨的形态结构特征及其功能特点。

3.掌握胸骨的基本形态结构和分部。掌握胸骨角的特征和意义。

4. 掌握肋骨的一般形态、分部、结构和功能及肋弓和剑突的位置。

5.掌握躯干骨重要的骨性标志:第七颈推棘突、胸骨角、剑突、骶岬、骶角。

实验材料

1、人体骨架标本

2、躯干骨标本

3.纵行剖开的长骨标本,示骨松质、骨密质,骨膜,骨髓腔。

实验方法

1.观察骨骼标本时,应对照书本上插图,准确地将其放在解剖方位上;即分清其上、下、前、后、左、右各方向,因为文字描述是以解剖学方位为基础进行描述结构之间的位置关系。若遇有疑难问题,请以完整骨架作为参照。

2.各重要骨性标志需在活体摸认。

3.实习完毕后必须把标本整理好,发现散失和损坏者,应向任课老师报告。

实验内容

躯干骨(51块)椎骨:颈椎7块、胸椎12块、腰椎5块,骶骨1块、尾骨1块。胸骨:1块。肋骨:24块

骨总论

1.骨的形态

在版装固定的骨上辨认,长骨呈长管状,长径大于横径,且有中空的骨髓腔存在;短骨呈立方体,较规则;不规则骨的突起较多;扁骨呈板状,内、外均为密质骨。

2.骨的构造

在新鲜动物长骨上观察,骨外膜较厚,位于关节面以外的骨表面;理解骨膜的作用。骨髓腔居长骨体内,含黄骨髓。骨密质较坚硬,位于外表面,尤其是长骨干;骨松质呈疏松状,位于长骨骺、短骨、扁骨和不规则骨的内部,多含红骨髓,在长骨干与两端骺的结合处寻找骺软骨或骺线,理解其发生及作用。

3.骨的理化性质

用手指捻捏锻烧骨,极易破碎,借此理解无机质的特性;取出脱钙骨,观察其外形未见改变,如用手触摸、扭转此肋骨,发现可打结,说明了有机质的弹性和韧性。

躯干骨

1.椎骨

(1)椎骨的一般结构:取胸椎标本观察。

解剖方位确定:解剖学形态结构和结构之间关系的描叙通常依据解剖学方位。确定手中所持标本的解剖学方位。胸椎解剖学方位的确定依据是;大的圆柱体结构为椎体,其放置朝

前,在最后方的突起为棘突,其尖朝向后下。

形态结构观察:每一椎骨通常由椎体、椎弓及由椎弓发出的7个突起组成。椎体在前,呈短圆柱形,椎体的后面稍凹。椎弓在其后方,与椎体之间形成椎孔。设想并实际观察整体脊柱,全部椎骨的椎孔串联在一起便形成一个管状结构,即椎管。观察椎弓便会发现其与椎体相连接的部分短而细,称为椎弓根。椎弓根的上、下缘处凹陷成缺口,分别称为椎上切迹和椎下切迹,尤其是椎下切迹极为明显。上一椎骨的椎下切迹和下一椎骨的椎上切迹合成椎间孔,可以将手中的椎骨呈上下位放置后从其侧面观察,或从整体脊柱标本的侧面观察,并用镊子从椎间孔进入椎管,体会二者之间的关系。在活体及湿体标本,椎间孔内有脊神经通过。椎弓后部分的板状结构称为椎弓板。椎弓表面附着有7个突起;一个向后称棘突,一对伸向两侧称横突,一对向上称上关节突,一对向下称下关节突。上、下关节突都有光滑的关节面。将手中的椎骨呈上下位放置或从整体脊柱标本的侧面观察上一椎骨的下关节突和下一椎骨的上关节突是如何接触的。

(2)各部椎骨的特点

1)颈椎共有7个,除第1、2及第7颈椎有较特殊的形态外,其他颈椎具有一些共同特点。

①颈椎的共同特点:椎体较小,椎孔大且近似三角形,横突基部有一小孔名横突孔,颈椎棘突粗短、末端常有分叉。

②特殊颈椎

第1颈椎:是一个卵圆形的骨环,因此又名寰椎。寰椎没有椎体,也没有棘突和关节突,主要由两个大的侧块及其连结于侧块之间的前弓与后弓构成。在观察过程中确定手中所持标本的解剖学方位;可见两个弓的一个稍短而且曲度小的为前弓,两个侧块的上下均有关节面,其中凹窝较深的为上关节面。前弓的后面中部有关节凹,侧块为两侧骨质肥厚的部分,它的上面有椭圆形的上关节面,与枕骨的枕髁相连结,下面有圆形的下关节面,与第2颈椎相接。

第2颈椎:又名枢椎,其主要特点是椎体有一向上的突起为齿突。齿突前有关节面,与寰椎的前弓关节凹相关节。将寰椎和枢椎按照解剖学方位上下放置在一起,认真体会二者之间的连接。

第7颈椎;又名隆椎,其主要特点是棘突特长而粗大,其末端变厚而不分叉,当头向前屈颈时,可在活体上触摸到,此常作为辨认椎骨序数及针灸取穴的骨性标志。

2)胸椎共12个,其主要特点为椎体两侧和横突上,均有较光滑的凹陷,是与肋骨相接的关节面,称之为肋凹。棘突较长斜向后下方,互相掩盖,呈叠瓦状排列。在实习过程中将相邻的两块胸椎按照解剖学方位上下放置在一起,然后将一肋骨的后端与它们靠在一起,观察它们之间是如何进行连接的。

3)腰椎共5个,其主要特点为椎体特别肥大,棘突为一长方形骨板,呈矢状位向后平伸。

4)骶骨,成人骶骨由5个骶椎融合而成。在观察过程中确定手中所持标本的解剖学方位;光滑略凹的面为其前面,较细的一端相下。骶骨的形态近似三角形,上宽下尖,前面略凹而光滑,后面粗糙不平,骶骨上端的宽阔部称骶骨底,其前缘中分向前突出称为岬,为女性骨盆测量的重要标志。骶骨尖向下与尾骨相接。骶骨两侧的上方有耳状面与髂骨构成骶髂关节。骶骨前面可见4对骶前孔,后面有4对骶后孔。在骶骨内有一纵贯骶骨的管道称为骶管,该管下端的三角裂孔是骶管裂孔。在骶管裂孔下部两侧各有一向下的突起称为骶角,可在活体上触摸到,此为临床骶管麻醉重要的骨性标志。用镊子或探针认真体会骶前、后孔与骶管的关系。在活体及湿体标本,骶前、后孔有脊神经通过。

5)尾骨,由4~5个尾椎融合而成。尾骨近似三角形,上接骶骨尖。

2.胸骨通过整体骨架标本或触摸自体胸前正中部分观察或体会胸骨的位置。在实习过程中将胸骨放置解于解剖学方位;即上宽下尖,前面略突起。胸骨属于扁骨,自上而下分为胸骨柄、胸骨体和剑突三部分。胸骨柄的上缘正中的切迹为颈静脉切迹。在活体上可以触摸到,此是取‘天突’穴的标志。胸骨中部呈长方形,称为胸骨体,其与胸骨柄相接处形成突向前方的横行隆起,称为胸骨角,能够在活体触摸到,其两侧接第2肋软骨,是确定肋序数的重要标志。剑突薄而狭长,其形状不一,有的穿孔,或末端分叉。

3.肋由肋骨和肋软骨构成,共12对。现只观察肋骨。在观察之前,首先是确定手中所持肋骨的解剖学方位;有一略呈圆形膨大的称为肋头,是其后端。弓形弯曲内面有一条纵行的浅沟称为肋沟位于其内面的下方。肋骨除第1肋之外,其余各肋结构大致相同。肋骨为细而长,呈弓形弯曲的扁骨,分为前,后两端及中部的体三部分。前端扁平且较宽,借肋软

骨与胸骨相连。体部扁平有内侧、外侧两面及上、下两缘。在内侧面近下缘处有一浅沟称肋沟,肋间血管和神经沿此走行。后端为肋头,其有关节面与邻近两胸椎体肋凹相接,肋头的外侧有肋结节,结节上也有关节面与胸椎横突肋凹相接。

躯干骨观察完毕后,请同学们对照骨标本,在自己身上摸认下列各骨性标志:隆椎棘突、骶角、颈静脉切迹、胸骨角,剑突、肋骨。

实验二上肢骨

实验目标

1.掌握上肢骨的位置及其邻接关系。

2.掌握肩胛骨、锁骨、肱骨、桡、尺骨的位置、形态及主要结构。

3.熟悉手骨的分部和各骨的形态、结构。掌握腕骨的排列顺序。

4.掌握上肢骨重要的骨性标志:肩峰,喙突,肩胛下角,肱骨内、外上髁,尺骨膺嘴,桡骨头,挠骨茎突,尺骨茎突。

实验材料

1.全套上肢骨。

2.完整骨架。

实验方法

1.观察时,把骨标本放在解剖位置,分清左、右,对照完整骨架观察,以了解各骨的结构在整体中的位置。

2.认真观察上肢骨的形态特点。

实验内容

上肢骨(64块) 上肢带骨:锁骨2块、肩胛骨2块。

自由上肢骨:肱骨2块、尺骨2块、桡骨2块,手骨(腕骨16块、掌

10块、指骨28块)。

1.上肢带骨

1)锁骨:在游离锁骨上辨认内侧粗大的胸骨端和外侧扁平的肩峰端;上面略凸,下面稍凹;内侧部突向前,外侧部突向后。于整体骨架上观察锁骨与胸骨柄及肩峰的连接关系。锁骨全长几乎在胸部与颈部交界处通过皮肤触摸到;先在胸骨柄的上方触摸到颈静脉切迹,在其两侧的骨性隆起便为锁骨。

2)肩胛骨:三角形的扁骨。游离肩胛骨的前面平、凹,后面有横行的骨嵴即肩胛冈;上缘锐利,有肩胛切迹及指状突起的喙突;外侧角为参与构成肩关节的关节盂。在肩胛骨上辨认背面的肩胛冈、冈上窝、冈下窝和肩峰;在上缘辨认喙突和肩胛切迹;在外侧角处辨认关节盂、盂上结节和盂下结节。于整体骨架上观察肩胛骨关节盂与肱骨头的连接关系。在完整骨架上可观察到内侧角平第2肋,下角平第7肋,它们都是计数肋骨重要的骨性标志。

肩胛骨的一个1;即位于外侧角呈梨形的关节盂。

肩胛骨的两个2;即肩胛骨有前、后两个面,以及有分别位于关节盂上、下方的盂上、下两个粗隆。

肩胛骨的三个3;即肩胛骨有内、外和下三个角,肩胛骨有上、内侧和外侧三个缘,肩胛骨有肩胛下、冈上和冈下三个窝。

(2)自由上肢骨

1)肱骨:手持肱骨时应使半球形的肱骨头朝向内上方,下端后面有较深的鹰嘴窝。分清左、右侧别后重点观察二颈(解剖颈、外科颈)、二沟(桡神经沟、尺神经沟)、二头(肱骨头、肱骨小头)、二窝(冠状窝、鹰嘴窝)、二髁(外上髁、内上髁)、二结节(大结节、小结节)和一滑车(肱骨滑车)。查看肱骨头周缘的浅沟即解剖颈,上端与体交界处稍细的外科颈,肱骨干后面由内上斜向外下的浅沟即桡神经沟,内上髁与肱骨滑车间的尺神经沟,下端外侧半球形的肱骨小头和内侧滑车状的肱骨滑车;观察下端前面内侧较大的冠突窝和外侧较小的桡窝,下端后面有较大的鹰嘴窝;触摸下端两侧的突起即内上髁和外上髁,肱骨头外侧和前方的大、小结节,肱骨体外侧粗糙的三角肌粗隆,理解肱骨外科颈、桡神经沟和尺神经沟处经过的结构及造成骨折的原因、产生的临床症状。

2)尺骨和桡骨:尺骨的上端粗大,有向前开放的滑车切迹,下端(尺骨头)的茎突伸向后下方;桡骨的上端(桡骨头)细小,下端粗大且前面平而凹,后面凸而粗糙,桡骨茎突

伸向外下方。

3)腕骨:在成串的腕骨标本或模型上观察,八块腕骨排成两列,近侧列由桡侧向尺侧为手舟骨、月骨、三角骨和豌豆骨,远侧列是大多角骨、小多角骨、头状骨和钩骨,在掌面八块腕骨间连结形成腕骨沟。

4)掌骨和指骨:底朝向近侧,头或滑车伸向远侧,为典型长骨。辨认掌骨头、体、底的形态特征和指骨底、体、滑车的形态特征。指骨共14节,除拇指只有两节外,其余4指均有3节,它们的命名由近端向远端依次称为近节指骨、中节指骨和远节指骨。指骨的近侧端为底,远侧端为滑车。

此部分内容要求结合上肢骨的观察在自己身体上触摸并确认下列骨性标志:锁骨,肩胛冈、肩胛骨下角、肩峰、鹰嘴、肱骨内、外上髁、尺骨头、尺骨茎突、桡骨头、桡骨茎突、豌豆骨和掌骨。

实验三下肢骨

实验目标

1.掌握下肢骨的组成、名称和位置及其邻接关系,查看下肢骨与躯干骨的连接部。

2.掌握髋骨、股骨、髌骨、胫骨、腓骨的位置、形态、组成、各部的主要结构。

3.了解足骨的分部、形态、结构和位置;掌握跗骨的排列及邻接关系。

4.掌握下肢骨重要的骨性标志:髂峰,髂嵴结节,髂前上棘,髂后上棘,耻骨结节,坐骨结节,股骨大转子,股骨内、外上髁,收肌结节,腓骨头,胫骨粗隆,内、外踝,跟骨结节,第五跖骨粗隆。

实验材料

1.全套下肢骨、完整骨架。

2.小孩及成人骨盆X线片。

3.幼年髋骨。示髂、坐、耻三骨的分界。

4.成人足骨X线片。

实验方法

1.现在请将你面前的上肢骨与下肢骨进行比较,便会发现它们有许多相似之处。例如,肩胛骨与髋骨,肱骨与股骨,前臂骨与小腿骨,手骨与足骨。

2.同时,你也会发现它们的有许多不同。下肢骨的形态特点以稳定、牢固和负重为目的。实验内容

下肢骨(31块×2)

下肢带骨髋骨1块×2(由髂骨、坐骨、耻骨组成)

自由下肢骨股骨1块×2、髌骨1块×2、胫骨1块×2、腓骨1块×2、足骨(跗骨7块×2、跖骨5块×2、趾骨14块×2)。

1、下肢带骨

髋骨

在观察髋骨具体的形态结构之前,首先是确定手中所持髋骨的解剖学方位;髋骨有两个面,有一面的中央有一深窝称为髋臼,此面为其外侧面。髋骨的上部宽而扁平。髋骨的后缘有两个大的缺损处,分别称为坐骨大切迹和坐骨小切迹。手持髋骨时应使髋臼朝外,闭孔在下方,粗糙的耳状面居后方,即可分别出左、右侧别。在游离髋骨标本上查看髂骨、坐骨和耻骨三部分融合后的痕迹,分清三部分的位置关系;坐骨居后下方,分一体一支,体与支交接处粗糙隆起为坐骨结节;耻骨位于前方。然后辨认髂骨翼上缘弓形肥厚的髂嵴及其前、后方突起的髂前上棘和髂后上棘,髂前、后上棘下方分别有髂前下棘和髂后下棘,髂嵴外唇向外突起形成髂结节;髂骨翼内面的浅窝即髂窝,其下界圆钝的骨嵴为弓状线,查看坐骨体后缘的尖状突起即坐骨棘及其上、下方的坐骨大切迹和坐骨小切迹,坐骨体与坐骨支移行处粗糙的坐骨结节;观察髂骨与耻骨结合处的髂耻隆起,耻骨上支的耻骨梳及其内侧的耻骨结节和耻骨嵴。髋臼由髂骨、坐骨和耻骨三骨的体融合而成,其内有凹陷的髋臼窝。在整体骨架上观察髋骨与骶骨及髋骨间的连接关系。

2、自由下肢骨

1)股骨:形态似肱骨,头朝向内上方,体微突向前,下端的髁间窝朝后。确认左、右侧别后,在游离股骨上辨认股骨头及头部中央稍下方的股骨头凹、头朝下外侧狭细的股骨颈、颈与体连接处外上方的大转子和内下方的小转子、大小转子间居前面的转子间线和后面的转子间嵴、体后面的上外延续的臀肌粗隆、下端向后突起的内侧髁和外侧髁及其间的髁间窝、下端两侧的最突出处即内上髁和外上髁。在整体骨架上观察股骨头与髋臼的连接关系。

2)胫骨和腓骨:胫骨上端粗大,下端有伸向内下的突起即内踝,体的前缘锐利;膨大的腓骨头朝上,下端稍扁平,外踝伸向外下,外踝窝朝后内。

3)髌骨:为肌腱内的籽骨,上宽下尖;前面粗糙,后面光滑;内侧光滑的关节面较大。

4)跗骨:七块跗骨排成三列,后列上方是距骨,跟骨居下方;中列为足舟骨;前列由内侧向外侧依次为内侧楔骨、中间楔骨、外侧楔骨和骰骨。距骨的上方称为距骨滑车,与胫、腓骨下端相关节,跟骨后部粗糙隆起称为跟结节。

5)跖骨和趾骨:底朝向近侧,有头或滑车伸向远侧,为典型长骨。

3、触摸骨性体表标志

用手触摸自己身体对侧或其他同学,触摸时应结合整体骨架对照学习。将上肢背向躯干后方可触摸到对侧的肩胛下角,平对第七肋或第七肋间隙,是计数肋的标志;将手伸向对侧肩部后方,可触摸到向外上延伸的骨嵴即肩胛冈,外上方突起的终末部为肩峰;肘关节内、外侧的骨性突起为肱骨内、外上髁,肘关节后方的骨性突起是鹰嘴,可随关节移动。髂骨翼的游离缘为髂嵴,即腰带所接触的部位;髂嵴前、后方的骨性突起是髂前、后上棘,较平,常为骨髓穿刺的部位;坐位时与凳子相接触的骨性结构即坐骨结节;臀部外侧的骨性隆起为股骨大转子,向下于膝关节前方可触摸到髌骨。

实验四、五颅骨

实验目标

1.掌握颅的位置、组成、分部和功能。脑颅与面颅诸骨的名称和位置,额、枕、颞、蝶、筛、上颌和下颌骨的形态结构。颅底内面三个颅窝的境界及重要结构。翼腭窝的位置与通连。

眶的构成、形态及其通连。骨性鼻腔的构成、形态及其通连、鼻旁窦的位置和开口部位。颅底的外面观形态结构。颞窝、颞下窝位置和通连。

2.熟悉新生儿颅的特征及生后的变化。

2. 掌握颅的重要体表标志:枕外隆突、乳突、颧弓、外耳门、眶缘、眉弓、眉间、下颌角、下颌骨髁突、颏隆凸和舌骨等的位置。

实验材料

(一)标本

1. 整颅及水平切四个。

2. 颅正中矢状切一个。

3. 舌骨、筛骨和蝶骨各一个。

4. 颞骨二个、下颌骨四个,上颌骨二个、

5. 完整的分离颅骨二个。

6. 新生儿颅一个。

7. 颅冠状切一个(通过第三磨牙,示鼻旁窦)

(二)模型:颞骨和蝶骨各二个、等大颅骨二个,颅底放大二个。

(三)挂图:若干

实验方法

1.颅骨某些部位骨质薄而易碎,拿起或放下时,均要小心,动作轻巧。尤其是两眼眶之间的部分,不得用手指插入眶或鼻腔内,否则将弄碎菲薄的骨板。

2.观察分离颅骨时,必须随时对比完整颅观察,这样才能了解分离颅骨及其重要结构在整体颅上的位置。

3.头颅骨的形态结构和位置关系极为复杂。在实习时,一定要将实物标本与参考书和图谱中插图结合观察,以帮助确认各块骨的解剖位置和寻找一些重要结构。

4.注重颅骨的整体观察和一些局部结构,例如,前面观察时注意眼眶的构成,鼻腔外侧壁

的结构,硬腭的构成。在观察颅底的上面和下面时,注重一些孔道,其内有重要的结构通过。实验内容

颅骨共23块(不包括6块听小骨),分为脑颅和面颅两部分。

脑颅骨(8块)成对顶骨和颞骨

不成对额骨、枕骨、筛骨和蝶骨

面颅骨(15块) 成对鼻骨、泪骨、下颌骨、颧骨、额骨、下鼻甲

不成对犁骨、上颌骨和舌骨

1.分离颅骨

(1)分离颅骨的位置及形态

在完整的分离颅骨封装标本上,观察脑颅骨和面颅骨的形态,确定其位置。筛骨呈“巾”字形,位居鼻腔、眼眶与颅前窝之间;额骨位于眼眶上方;顶骨为四边形的扁骨,构成颅顶;枕骨居后下方,呈勺状,有枕骨大孔;蝶骨位于颅底中前部,形似展翅飞翔的蝴蝶,有大翼、小翼、体和翼突构成;颞骨为成对的不规则骨,锥形的岩部伸向前内,构成颅中、后窝的分界线。下颌骨居面部下方,分一体二支,可活动;舌骨位于颈部,呈马蹄铁形,较小;犁骨居两鼻后孔之间,分隔鼻腔;上颌骨形成颜面,构成鼻腔外侧壁及骨腭后份;鼻骨形成鼻背,为长条形小骨片;泪骨居眼眶内侧壁前份,呈方形的小骨片;下鼻甲居鼻腔外侧壁下份,为卷曲的骨片;颧骨形成面颊部的突起。

(2)分离颅骨上的主要结构

①额骨:有额鳞,内含额窦;水平后伸构成眶上壁的薄骨板是眶部。②筛骨:有筛板,前部有向上伸的鸡冠;自筛板中线下垂的是垂直板,构成鼻中隔上部;垂直板两侧为筛骨迷路,内侧壁上卷曲的小骨片为上、中鼻甲。③蝶骨:中间立方形的骨块为体,内含蝶窦,上方呈马鞍状的结构是蝶鞍,中央有凹陷的垂体窝;由体的两侧发出向外上扩展的是大翼,其根部由前内向后外依次有圆孔、卵圆孔和棘孔;由体的前上部发出小翼,小翼与体交界处有视神经管,小翼与大翼间的裂隙为眶上裂。④颞骨:外耳门前上方呈鳞片状的为鳞部,其外

面前下部有伸向前方的颧突;颧突根部下方的深窝即下颌窝,其前方的突起为关节结节。呈三棱形指向前内的是岩部,其前面中央有弓状隆起及其外侧的鼓室盖;后面中央部有一小孔即内耳门;下面有颈动脉管外口,向前内通颈动脉管,探查颈动脉管的走行及开口于岩部尖端的颈动脉管内口;颈动脉管外口后方的深窝是颈静脉窝,下面后外侧的细长骨突为茎突,外耳门后方肥厚的突起是乳突,内有乳突小房;茎突根部后方的孔为茎乳孔。⑤枕骨和顶骨:有枕鳞;顶骨为外隆内凹的四边形扁骨。⑥下颌骨:分一体二支,上缘构成牙槽弓,前外侧面有颏孔;下颌支为向后方上耸的方形骨板,内面有下颌孔,末端二个突起即前方的冠突和后方的髁突;下颌支后缘与下颌底相交处为下颌角。⑦上颌骨:体内含上颌窦,分前面、眶面、鼻面和颞下面;额突伸向上方,颧突伸向外侧,牙槽突伸向下方且容纳牙根,腭突水平伸向内侧。⑧舌骨和犁骨:舌骨分中间的体和向后延伸的大角,向上的短突为小角;犁骨为斜方形小骨片。⑨腭骨和颧骨:腭骨分水平板和垂直板两部;颧骨呈菱形。⑩鼻骨、泪骨和下鼻甲:鼻骨为长条形小骨片,上窄下宽;泪骨为方形小骨片,连于上颌骨与筛骨迷路之间;下鼻甲为薄而卷曲的小骨片。

2.颅的整体观

(1)颅底内面观

重点查看颅前、中、后窝的构成及颅底的孔裂。①颅前窝位置较高,由位于眼眶上部较大的额骨眶板和后方较小的蝶骨小翼构成,中线上隆起的鸡冠两侧是多个小孔的筛孔。②颅中窝高低不平,由突起的蝶骨体、低凹的蝶骨大翼和锥形的颞骨岩部构成,中部的蝶骨体上有垂体窝,垂体窝前外侧与蝶骨小翼根部之间为视神经管口;蝶骨小翼与蝶骨大翼之间是眶上裂,大翼根部从前内向后外依次为圆孔、卵圆孔和棘孔;颞骨岩部上有弓状隆起及骨质较薄的鼓室盖,尖端有三叉神经压迹,颞骨岩部与蝶骨体之间形成破裂孔。③颅后窝最低,由枕骨和颞骨岩部构成,中部是枕骨大孔,其两侧有舌下神经管内口;枕骨与颞骨岩部之间的岩枕裂内不规则腔隙为颈静脉孔,经乙状窦沟与横窦沟相续,颞骨岩部后面的小孔即内耳门。

(2)颅底外面观

颅底外面高低不平,孔裂甚多,相互间位置关系复杂,可通过两侧关节结节作连线将其分为前、后两区。在前区内查看上颌骨的牙槽弓和骨腭,于骨腭上分辩上颌骨腭突与腭骨水

平板,辨认腭中缝、切牙孔及其通连的切牙管;在骨腭后缘两侧辨认腭大孔,于骨腭后方查看鼻后孔,寻找卵圆孔和棘孔,注意颅底外面找不到圆孔,用铁丝探查圆孔的连通。在后区内辨认枕骨大孔及其两侧的枕髁、舌下神经管外口和髁管开口;于枕髁外侧辨认颈静脉孔、颈动脉管外口、茎突、茎乳孔、下颌窝和破裂孔。

(3)颅侧面观

以颧弓为界分为上方的颞窝和下方的颞下窝,颧弓上方“H”形的骨缝是翼点,即人们常讲的“太阳穴”,观察此处为什么撞击后易致人死亡?

(4)颅前面观

①眶:在查看参与构成眶的骨性结构后,重点观察眶的上、下、内侧和外侧四壁及眶底、眶尖的结构。在眶底处的上、下方辨认眶上孔或眶上切迹及眶下孔;在眶尖处辨认伸向后内侧的视神经管,并用铁丝探查其交通;在眶上壁外侧辨认泪腺窝;在内侧壁下份辨认泪囊窝,探查其经鼻泪管向下与鼻腔的交通;在下壁探查其与眶下孔的交通;在外侧壁与上壁交界处辨认裂隙状的眶上裂;②骨性鼻腔:在整颅正中矢状切面上,观察骨性鼻腔的外侧壁,查看上、中、下鼻甲及相应下方的上、中、下鼻道,观察鼻旁窦的位置,即位于蝶骨体内的蝶窦、额骨内的额窦;在颅冠状切标本上,查看上颌骨内的上颌窦和筛骨迷路内的筛窦,注意鼻旁窦开口的辨认方法;借助软铁丝观察鼻旁窦与鼻道的开口关系。③骨性口腔:重点观察骨性口腔的上壁,即骨腭。④额区:查看额结节、眉弓和眉间。

(5)颅顶面和颅后面观

在成人整颅标本上,观察额骨与顶骨间的冠状缝,两侧顶骨间的矢状缝,顶骨与枕骨间的人字缝。查看颅顶面突起的顶结节,颅后面外突的枕外隆凸,并结合新生儿颅进行对比观察。

3.新生儿颅

新生儿面颅较大,脑颅小,与成人形成鲜明对比;颅顶骨为膜化骨形成,新生儿颅顶骨因未完全骨化,保留了前部膜性的前囟和后部的后囟,可用手触摸,体会囟的形成,理解其临床意义。有些胎儿标本还可观察到颅侧面前方的蝶囟和后方的乳突囟。

4.触摸骨性体表标志

用手触摸颅后最突出部即枕外隆凸,此处骨质最厚,内有窦汇;触摸耳廓后下方突起的乳突,内有蜂窝样的乳突小房;耳廓前下方的下颌支与体交界处向后突的是下颌角;耳廓前方的骨性隆起即颧弓,形成面颊;当张口闭口时,在外耳门前方触摸到可运动的结构为髁突。

实验六关节学总论、躯干骨、上肢骨的连结

实验目标

1.掌握:滑膜关节的基本结构和辅助结构。椎骨的连结、整体观和运动。椎间盘的形态结构和功能意义。前、后纵韧带和黄韧带的位置、形态、附着与功能。椎骨关节突关节的基本结构及其在脊柱各部的特征。骨性胸廓的构成、形态和运动。颞下颌关节的构成和运动。胸锁关节、肩关节、肘关节、桡腕关节、拇指腕掌关节的构成、结构特点和运动。桡尺骨连结。

2.了解:骨连结的分类。直接连结的三种类型。滑膜关节的分类。滑膜关节的运动形式。横突间韧带、棘上韧带和棘间韧带的位置。寰枕关节和寰枢关节的构成和运动。肋与脊柱和胸骨的连结。各颅骨之间直接连结的概况。腕骨间关节、腕掌关节、掌指关节和指间关节的的构成和运动。。

实验材料

1.椎骨连结标本。

2.部分椎体切除标本和椎体一段矢状切标本,示椎间盘、棘间韧带、棘上韧带,黄韧带、前纵韧带、后纵韧带。

3.胸廓二个(示胸锁关节和胸肋关节)、胸廓一个(示肋弓和胸骨下角)、. 颞下颌关节二个。

4.肩,肘,桡腕关节切开和未切开关节囊标本,躯干骨,上肢骨和完整骨架标本。

5.胸锁关节冠状切标本。

6.寰枕关节和寰枢关节标本。

7.挂图:若干

实验方法

1.实习各类骨连结时,必须紧密配合骨标本进行观察,尤其是一些关节暴露不充分时,更要结合骨标本观察其相邻的关节面以确认其关节类型。

2.在学习关节的形态结构时,密切联系关节的运动。最好是通过运动自己的关节,以认真体会和加强记忆。

3.通过观察关节的形态结构装置,认真思考其与该关节的机能联系。

4.注意爱护标本,不得用力拉扯,标本看完后要用湿布盖好,或放入保护液中浸好。

实验内容

1.直接连结

在部分矢状切脊柱标本上,用镊子挑认相邻椎骨棘突间的棘间韧带及相邻椎弓板间的黄韧带;在幼儿整颅标本上,用手触摸位于相邻顶骨间的少量结缔组织(矢状缝)及顶骨与额骨交界处的结缔组织(冠状缝)。在去颅顶盖的幼儿颅标本上,观察蝶骨与枕骨间的透明软骨结合;在幼儿脊柱标本上,观察相邻椎体间的纤维软骨连结(椎间盘),理解直接连结的作用及分布部位。在成人整颅标本上找到上述相应的连结,理解骨性结合与缝及暂时性软骨结合的关系。

2.间接连结(关节)

(1)关节的基本结构

在肩关节冠状切标本上,辩认构成关节的骨关节面、关节表面的关节软骨和包绕相邻骨关节面的关节囊,理解关节面的接触多少即面差与运动的关系。附着于关节软骨周缘,与关节软骨共同围成密闭的关节腔,理解关节腔内负压的形成及作用。

(2)关节的辅助结构

①在膝关节标本上,用镊子挑认连于股骨外上髁与腓骨头间的腓侧副韧带及连于股骨内上髁与胫骨内侧髁间的胫侧副韧带,两者均为囊外韧带;辨认位于关节囊内,连于胫骨髁间

隆起与股骨内、外侧髁间的两条交叉韧带和位于关节腔内的关节盘(内、外侧半月板)。②在膝关节正中矢状切标本上,观察位于髌骨上缘以上,股四头肌腱深面及髌韧带后方的滑膜囊(髌上囊)。③在切开关节囊的肩关节标本上,观察附于肩胛骨关节盂周缘的纤维软骨环即关节唇,理解关节盘和关节唇在关节运动中的作用。

(3)关节的运动

在活体上以肩关节为例演示关节的运动,臂部沿矢状轴靠近躯干为收,远离则为展;臂部沿冠状轴向前为屈,向后为伸;臂部沿垂直轴向前内侧旋转为旋内,向后外侧为旋外;以肱骨头为中心,肢体远端作圆周运动为环转,观察环转是否为沿冠状轴和垂直轴上屈、伸、收、展运动的组合,理解影响关节运动灵活性和稳定性的因素。

3.躯干骨连结

(1)脊柱

1)椎骨间连结:①椎体间连结,在脊柱矢状切标本上,相邻椎体间的纤维软骨盘即椎间盘,其中央部胶状物质是髓核,周围部为呈同心圆排列的纤维环。用手指按压椎间盘,观察其厚度的改变,理解脊柱向不同方向弯曲时椎间盘厚度的变化。紧贴椎体前、后面可见坚韧的纵向行走的前、后纵韧带。②椎弓间连结,在脊柱矢状切标本上,相邻椎弓板间由弹力纤维构成的黄韧带相连,注意黄韧带由黄色弹力纤维构成,外观上并不是黄颜色的。棘突间的结缔组织膜为棘间韧带,其前缘与黄韧带相接。连接各棘突末端的纵行韧带为棘上韧带,其前方与棘间韧带融合,不易分离,观察棘上韧带在脊柱各段形态的异同点。注意观察自棘突间进针穿刺时依次经过哪些韧带?理解椎间盘的髓核为什么易向后外侧突出而压迫椎间孔内的脊神经?

2)寰椎与枕骨及枢椎的连结:在整体骨架上观察寰枕关节,由两侧稍凸的枕髁与寰椎侧块的上关节凹构成;以及枢椎齿突与寰椎前弓后面的关节面及寰椎横韧带构成的寰枢正中关节组成,此关节为人类所特有的关节,使寰椎沿枢椎齿突作旋转运动。

3)脊柱整体观:前面可见椎体自上而下逐渐增大;后面正中部棘突形态各异;侧面有四个生理性弯曲,上段的胸曲和下段的骶曲凸向后,先天形成;颈曲和腰曲凸向前,婴幼儿抬头、走路时形成,理解脊柱生理性弯曲的作用。

(2)胸廓

1)肋椎关节:在肋椎关节标本上,用手摇晃肋骨,观察肋头、肋结节与胸椎体肋凹、横突肋凹间形成的肋头关节和肋横突关节。

2)胸肋关节:在游离的胸廓前壁一侧冠状切标本上,第2~7肋软骨与胸骨相应肋切迹构成的胸肋关节显示较好,可摇晃肋软骨来观察关节腔。第1肋与胸骨柄之间形成软骨结合,第8~10肋软骨前端与上位肋软骨借软骨间连结形成肋弓,肋弓可在体表触及,注意观察肋弓由哪些肋软骨构成和区别12对肋与胸骨的连结形式。

3)胸廓整体观:在胸廓标本或骨架上,观察胸廓的构成及形态,胸廓呈圆锥形,前后稍扁,似只鸟笼子;上口小而倾斜,下口大而不规则。肋间隙有11对,通过肋间隙可观察到胸腔脏器。

4.颅骨连结

(1)纤维连结和软骨连结

在新生儿颅标本上,观察颅顶骨间的冠状缝、人字缝、矢状缝及前囟。

(2)颞下颌关节

在湿整颅标本上,观察颞下颌关节的关节囊和下颌颈外侧的外侧韧带。在骨架上将下颌骨放回原位,观察颞下颌关节的构成,注意下颌窝前方向下突起的关节结节也被包在关节囊内,参与关节的形成。在经颞下颌关节矢状切标本上,观察关节盘,此盘将关节腔分为上、下两部分;用手活动关节头,注意观察关节盘的运动方向。将下颌骨体作下降和上升运动,观察下颌头的运动方向是否为前进和后退?

5.上肢骨连结

(1)肢带骨连结

1)胸锁关节:在游离胸前壁标本上,一侧作冠状锯切,重点观察关节的构成及关节腔内的关节盘。

2)肩锁关节:在肩关节整体标本上,用手摇晃锁骨,观察锁骨的肩峰端与肩峰间的连结。

3)喙肩韧带:连于喙突与肩峰之间,防止肩关节向上脱位。

(2)自由骨连结

1)肩关节:在冠状切标本上查看肩关节的构成,由肩胛骨的关节盂和肱骨头对合而成,注意观察关节头与关节窝的比例关系。将肱骨头用力拉开,查看关节囊和关节腔,关节囊松驰,附于关节盂周缘和肱骨的解剖颈,内侧可达外科颈。在关节窝周缘的环行软骨为关节唇,在关节囊外用手拉动肱二头肌长头腱,观察关节囊内的结构改变。在活体上演示肩关节的运动。

2)肘关节:在矢状切标本上观察肱尺关节的构成,由肱骨下端的滑车和尺骨上端的滑车切迹对合而成,用力向上推尺骨,观察尺骨的移动方向(向后上脱位)。打开肘关节囊,查看肱桡关节的构成;在桡骨头周缘用镊子仔细辨认桡骨环状韧带,用手旋转桡骨,观察其与肱骨及尺骨间的桡尺近侧关节。在整体标本上观察肘关节的囊外韧带,即肘关节内、外侧紧贴关节囊的桡侧副韧带和尺侧副韧带,理解参与构成肘关节的肱尺关节、肱桡关节和桡尺近侧关节的类型及运动,演示肘关节的运动,解释为什么肘关节只能作屈、伸运动而不能作肱桡关节的三轴运动。

3)尺、桡骨连结:在整体标本上观察桡尺近侧关节、前臂骨间膜和桡尺远侧关节。前臂骨间膜附于尺、桡骨的骨间嵴,观察骨间膜的紧张及松弛情况。

4)腕关节:在手部冠状切标本上,注意观察关节头和关节窝的形状及构成。尺骨头下方的关节盘参与构成关节窝,手舟骨、月骨和三角骨形成突起的关节头,豌豆骨较小,位于三角骨表面没有参与形成关节头。在活体上演示腕关节的运动。

5)拇指腕掌关节:在打开关节囊的标本上,观察其鞍状形的关节面。在活体上演示其屈、伸、收,展,环转运动。

6)其他关节:观察腕骨间关节、腕掌关节、掌指关节、指骨间关节的构成及关节面的形态。

实验七下肢骨的连结

实验目标

1.掌握骶髂关节的形态结构。熟悉髋骨与骶骨之间的韧带连结。了解耻骨联合的结构特点和功能意义。

2.掌握骨盆的构成,大、小骨盆的分界线,以及骨盆的性别差异。

3.掌握髋关节、膝关节和距小腿关节(踝关节)的构成、结构特点和功能。

4.了解跗骨间关节、跗跖关节、跖骨间关节、跖趾关节、趾骨间关节的形态、结构和功能。5.掌握足弓的组成、功能和维持因素。

实验材料

1.髋、膝、距小腿关节切开及未切开关节囊标本。

2.男、女骨盆骨盆连结的标本、模型。

实验提示

1.现在请将你面前的上肢的肩关节、肘关节和腕关节与下肢的髋关节、膝关节和踝关节进行比较,便会发现它们的关节头与关节窝的比例、关节囊和韧带的强壮程度显著不同。2.上肢的关节头较大、关节窝较小、关节囊较松弛、韧带不太强壮(例如肩关节),而下肢的关节头较小、关节窝较深、关节囊和韧带非常强壮(例如髋关节)。如此结构特点使得上肢的运动非常灵活和快捷,但其稳固性较差,而下肢关节的结构特点使得下肢非常稳定、牢固以及能够负重,但其灵活性较差。

实验内容

下肢骨连结

1、肢带骨连结

1)耻骨联合:在骨盆湿标本上,观察两侧耻骨联合面间的耻骨联合及耻骨间盘,其上方有耻骨上韧带,下方有耻骨弓状韧带。

2)骶髂关节:在骨架上观察凸凹不平的关节面,理解其作用。

3)骶棘韧带和骶结节韧带:在骨盆湿标本上,从骶骨侧缘向外侧查看,呈三角形止于坐骨棘的是骶棘韧带;呈扇形止于坐骨结节的是骶结节韧带。骶棘韧带与坐骨大切迹围成坐

骨大孔,骶棘韧带、骶结节韧带与坐骨小切迹围成坐骨小孔。

4)骨盆:在骨架或骨盆标本上观察时,首先要摆放好骨盆的正常姿势。骨盆整体向前倾斜,髂前上嵴与耻骨结节处于同一冠状面,耻骨联合上缘与尾骨尖处于同一水平面。在骨盆内面辨认骶岬、弓状线、耻骨梳、耻骨结节和耻骨嵴,这些结构连成一环行线即界线,是上方的大(假)骨盆与下方的小(真)骨盆的分解线。观察骨盆的构成及连结时,注意分辨骨盆的性别差异;男性骨盆高而窄、上口呈椭圆形、耻骨下角小;女性骨盆短而宽、上口呈圆形、耻骨下角大。观察小骨盆上、下口的围成及骨盆腔,注意骨盆腔为一弯曲的管道,演示胎儿的娩出路径,理解分娩时测量骨盆上、下口径线的意义。观察直立位和坐位时重力传导的方向及保护弓的构成,理解保护弓的意义。现在,你是否确知你手中所持的骨盆是属于男性还是女性的,请将已经确知的两性骨盆放置在一起进行比较,你能回答它们之间有何不同?

2、自由骨连结

1)髋关节:在打开关节囊的标本上,观察由髋臼和股骨头构成的髋关节,注意观察关节头与关节窝的比例关系,髋臼切迹被髋臼横韧带封闭,髋臼窝内填有脂肪组织,增加了关节的接触面积。向外拉股骨头,观察关节头与关节窝之间的股骨头韧带及髋臼周缘的髋臼唇。在完整的髋关节标本上观察髋关节囊的包被情况,注意观察股骨颈与关节囊的关系,前面达转子间线,后面仅包裹股骨颈的内侧2/3。查看囊外韧带,髂前下棘与转子间线间的髂股韧带最为强大。在活体上演示髋关节的运动,比较髋关节与肩关节的构成特点及运动,理解为什么髋关节不易脱位而常易发生股骨颈骨折。

2)膝关节:①在整体标本上观察膝关节的囊外韧带,前壁有股四头肌腱、髌骨及髌韧带,外侧壁有连于股骨外上髁与腓骨头间的腓侧副韧带,内侧壁有宽扁的胫侧副韧带。②打开关节囊的标本上查看由股骨下端、胫骨上端和髌骨构成的膝关节,注意观察髌骨参与而腓骨没有参与构成膝关节,髌骨与股骨的髌面相关节,股骨的内、外侧髁分别与胫骨的内、外侧髁相对合。重点观察交叉韧带和半月板,前、后交叉韧带以起点命名,起于胫骨髁间隆起前方的是前交叉韧带,后方者为后交叉韧带,观察其走行及止点。将膝关节置于半屈曲位,用手移动胫骨作屈和伸动作。③在分离的膝关节标本上,观察半月板的形态及起止,半月

(完整word版)《系统解剖学》(第八版)数字教材

《系统解剖学》(第八版)数字教材 人卫教材——全国高等学校五年制本科临床医学专业数字教材,源自医学“干细胞”教材-—五年制本科临床医学专业第八轮规划教材,全套53种.本套数字教材编写团队由五年制本科临床医学专业第八轮规划教材全体编委,联合医学数字教育专家、技术专家总计1300多位组成,覆盖近百所医药院校。教材内容以五年制本科临床医学专业第八轮规划教材内容为蓝本,利用多媒体、互联网、触控等技术,整合图片、音频、视频、动画、习题、扩展阅读等媒体内容和交互效果,支持平板电脑、手机等各类移动阅读终端。 《系统解剖学》数字教材全书增加高质量多媒体素材数百个。在纸质教材黑白线条图基础上,增加了实物照片和彩色图片;增加了系统解剖学实习指导视频;增加了3D动画。并根据解剖学内容特点,将图片制作成画廊等形式,方便读者阅读.增加了交互功能,增强阅读趣味性。 教材截图: 目录: 绪论1 一、《系统解剖学》第8版的定位 1 二、人体解剖学发展简史 1 三、我国人体解剖学的发展历程 2 四、人体的分部与器官系统 4 五、解剖学姿势、方位术语与人体的轴与面 4 六、人体器官的变异与畸形 6 运动系统 7 第一章骨学7 第一节总论 7 一、骨的分类 7 二、骨的构造 9

五、骨的可塑性 11 第二节中轴骨 12 一、躯干骨 12 二、颅 17 第三节附肢骨 28 一、上肢骨 28 二、下肢骨 32 第二章关节学37 第一节总论 37 一、直接连结 37 二、间接连结 38 第二节中轴骨连结 40 一、躯干骨的连结 40 二、颅骨的连结 46 第三节附肢骨连结 47 一、上肢骨的连结 47 二、下肢骨的连结 51 第三章肌学59 第一节总论 59 一、肌的构造和形态 59 二、肌的起止、配布和作用 60 三、肌的命名法 60 四、肌的辅助装置 60 第二节头肌 62 一、面肌 62 二、咀嚼肌 64 第三节颈肌 65 一、颈浅肌与颈外侧肌 65 二、颈前肌 66 三、颈深肌 67 四、颈部筋膜 67 第四节躯干肌 68 一、背肌 68 二、胸肌 70 三、膈 72 四、腹肌 73 第五节上肢肌 76 一、上肢带肌 76 二、臂肌 77 三、前臂肌 78 四、手肌 81 五、上肢的局部记载 83 第六节下肢肌 84 一、髋肌 84 二、大腿肌 86 三、小腿肌 88 四、足肌 90

《系统解剖学》教学大纲

《系统解剖学》 教学大纲 (供临床医学、预防医学、心理医学、口腔医学等专业使用) Ⅰ前言 人体解剖学是研究人体正常形态结构的科学。人体解剖学与医学各学科联系密切,是医学院校学生最先接触的一门重要的基础医学课程,它是学习组织胚胎学、生理学、病理学等基础课程,妇产科学、外科学等临床课程的基础。医学生只有正确认识正常人体形态结构,才能充分理解其生理过程和病理现象,才能进一步认识疾病的发生、发展规律,掌握对疾病预防、诊断、治疗、康复的方法,逐渐成长为医德高尚、技术精湛、救死扶伤的医师。故本课程在医学课程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 本大纲适用于临床医学、麻醉学、医学影像、口腔医学、预防医学、心理医学、眼耳鼻喉科学、医事法律、法医学等本科专业。 为了使教师和学生更好地掌握教材,大纲每一章节均由教学要求与教学内容组成,分掌握、熟悉和了解三个级别,便于学生重点学习。 教师在保证大纲核心内容的前提下,可根据不同专业要求和不同教学手段,讲授重点内容和介绍一般内容。 教学总学时为130学时,理论课65学时,实验课65学时。 Ⅱ正文 一教学目的 通过教学使学生掌握人体各器官的配布、形态结构和重要毗邻关系的知识和标本、模型的观察、辨认等解剖学的基本技能。 二教学的内容与要求 第一章绪论 (一)掌握人体解剖学姿势。 (二)熟悉轴、面及方位术语。 (三)了解人体解剖学的定义、地位、分科、发展简史和学习方法。

(四)了解人体的分部和器官系统。 运动系统 了解运动系统的组成和功能。 第二章骨学 1总论 (一)掌握骨的构造。 (二)熟悉骨的分类。 (三)了解骨质的化学成分和物理性质。 (四)了解骨的发生、发育和可塑性。 第二节中轴骨 (一)躯干骨 1 掌握椎骨一般形态与各部椎骨的主要特征。 2 掌握胸骨的形态结构与分部。 3 掌握第7颈椎、骶岬、骶角、颈静脉切迹、胸骨角、剑突和肋弓的位置及临床意义。 4 熟悉躯干骨的组成。 5 熟悉椎骨的数目。 6 了解肋的组成、肋骨一般形态,肋软骨及第1、11、 12肋的形态特征。。 (二)颅 1 掌握颅的组成和各颅骨的名称、位置 2 掌握颅底内面观的三个颅窝的境界及重要结构(包括重要的孔、裂)。 3 掌握骨性鼻腔的构成及其与鼻旁窦的关系。 4 熟悉颅底的外面观。 5 熟悉眶的组成、形态及其孔、裂。 6 熟悉枕外隆凸、颧弓、外耳门、眶缘、下颌角、下颌骨髁突、颏隆凸和舌骨的位置。 7 了解颅顶外面观、内面观。 8 了解新生儿颅的特征及生后变化。 第三节附肢骨 (一)上肢骨

《系统解剖学》课程简介

《系统解剖学》课程简介 课程编码:03010010 课程名称:系统解剖学(Systematic Anatomy) 课程类别:必修课 内容概要: 系统解剖学是按人体的器官功能系统(如运动系统、消化系统、呼吸系统、泌尿系统、生殖系统、脉管系统、感觉器、神经系统和内分泌系统)阐述正常人体器官的形态结构、生理功能及其生长发育规律的科学。是医学重要的的支柱学科之一,是医学生的必修课。 学习系统解剖学的目的是让医学生掌握人体各器官系统的正常形态结构与毗邻关系、生长发育规律及其功能意义,为其他医学课程的学习奠定坚实的基础。只有在掌握人体正常形态结构的基础上,才能正确判断人体正常与异常,正确理解人体的生理现象和病理变化,从而对疾病做出正确的预防、诊断和治疗。医学名词中有大量的术语来源于解剖学,解剖学是学习医学各学科不可动摇的基石。 教材: 1.柏树令应大君系统解剖学(第8版) 人民卫生出版社,2013; 2.徐四元、刘阳名、张洁形态学实验教程—人体解剖学分册北京大学医学出版社2013 参考书目: 1.周启良、李玉飞、吴长初系统解剖学,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13; 2.柏树令系统解剖学(第7版)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 3.邵水金正常人体解剖学(第9版)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4

《系统解剖学》理论教学大纲 课程编码:03010010 课程名称:系统解剖学(systematic anatomy) 学分:6.5分 总学时:120 学时 理论学时:40学时 实验学时:80学时 课程性质:必修 适应专业:临床医学专业五年制 教材: 《系统解剖学》,柏树令主编,第八版,人民卫生出版社,2013年11 月 参考教材: 1、《系统解剖学》,周启良主编,第一版,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13年2月 2、《系统解剖学》,柏树令主编,第七版,人民卫生出版社,2010年5月 3、《形态学实验分册—人体解剖学分册》,徐四元主编,第1版,北京大学 医学出版社,2014年8月 一、课程在培养方案中的地位、目的和任务 系统解剖学是研究正常人体形态结构的科学,属生物科学中形态学的范畴。其与医学各科的联系密切,是医学科学的一门重要先修基础课。人体解剖学的任务是阐明人体各器官的正常形态结构、位置、毗邻关系及其发生发展,为学习其他医学基础课和后续临床课程提供必要的形态学基础。 二、课程基本要求 通过本学科的学习,使学生能熟练掌握人体各部的基本结构,了解结构与功能、人体与环境的关系。学会正确运用解剖学知识和术语。同时,本课程注重培养学员的自学能力,独立观察能力和解决、分析问题的能力。 三、学时安排

《系统解剖学》实验指导教程

《系统解剖学》实验指导 课程中文名称:系统解剖学 课程英文名称:Systemic Anatomy 实验学时:60 适应专业:临床医学、预防医学、医学影像、康复治疗学 开课学期:第2学期 教材及实验指导书: 1.曾志成主编,《系统解剖学》第3版,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06.9. 2.任同明,付升旗主编,《人体解剖实验学》,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06.6. 实验一骨总论、躯干骨 实验目标 1. 掌握骨的形态、分类和构造。熟悉骨的化学成分和物理性质。了解骨生发育过程中如何增长和增粗。 2.掌握脊柱的组成、分部和功能。椎骨的一般形态、结构分部和功能。掌握各部椎骨的形态结构特征及其功能特点。 3.掌握胸骨的基本形态结构和分部。掌握胸骨角的特征和意义。 4. 掌握肋骨的一般形态、分部、结构和功能及肋弓和剑突的位置。 5.掌握躯干骨重要的骨性标志:第七颈推棘突、胸骨角、剑突、骶岬、骶角。 实验材料 1、人体骨架标本 2、躯干骨标本 3.纵行剖开的长骨标本,示骨松质、骨密质,骨膜,骨髓腔。

实验方法 1.观察骨骼标本时,应对照书本上插图,准确地将其放在解剖方位上;即分清其上、下、前、后、左、右各方向,因为文字描述是以解剖学方位为基础进行描述结构之间的位置关系。若遇有疑难问题,请以完整骨架作为参照。 2.各重要骨性标志需在活体摸认。 3.实习完毕后必须把标本整理好,发现散失和损坏者,应向任课老师报告。 实验内容 躯干骨(51块)椎骨:颈椎7块、胸椎12块、腰椎5块,骶骨1块、尾骨1块。胸骨:1块。肋骨:24块 骨总论 1.骨的形态 在版装固定的骨上辨认,长骨呈长管状,长径大于横径,且有中空的骨髓腔存在;短骨呈立方体,较规则;不规则骨的突起较多;扁骨呈板状,内、外均为密质骨。 2.骨的构造 在新鲜动物长骨上观察,骨外膜较厚,位于关节面以外的骨表面;理解骨膜的作用。骨髓腔居长骨体内,含黄骨髓。骨密质较坚硬,位于外表面,尤其是长骨干;骨松质呈疏松状,位于长骨骺、短骨、扁骨和不规则骨的内部,多含红骨髓,在长骨干与两端骺的结合处寻找骺软骨或骺线,理解其发生及作用。 3.骨的理化性质 用手指捻捏锻烧骨,极易破碎,借此理解无机质的特性;取出脱钙骨,观察其外形未见改变,如用手触摸、扭转此肋骨,发现可打结,说明了有机质的弹性和韧性。 躯干骨 1.椎骨 (1)椎骨的一般结构:取胸椎标本观察。 解剖方位确定:解剖学形态结构和结构之间关系的描叙通常依据解剖学方位。确定手中所持标本的解剖学方位。胸椎解剖学方位的确定依据是;大的圆柱体结构为椎体,其放置朝

(完整)《系统解剖学》教学大纲(部分章节)汇总,推荐文档

《系统解剖学》教学大纲(部分章节) 一、课程编号:11033 适用专业:五年制本科临床医学、护理学、麻醉医学、口腔医学、影像医学、预防医学、生物学、药学等专业。 课程类别:主干课程 总学时数:126学时(其中含实验90 学时) 学分数:7 二、课程性质、目的和要求 系统解剖学(systematic anatomy)是按人体器官功能系统研究人体正常器官形态结构及其发生发展的科学,是医学科学中一门重要的基础课,是人体解剖学的主要分科之一。系统解剖学的基本要求:1、理论讲授:人体各系统的组成、基本形态结构特点及机能意义,各器官的位置、形态、结构特征。2、实验:系统解剖学是以实验为主,分组在实验室结合活体、标本、模型、挂图、多媒体、录像等反复实践,加深“三基”内容的训练。系统解剖学的教学目标:使学生掌握系统解剖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基本实验技能和一定的科学研究方法,能正确认识人体各器官的正常形态、位置与结构,能正确运用解剖学术语描述人体各器官的形态、位置和结构、动脉和神经分布及静脉和淋巴汇流。 为适用五年制本科教学的需要,我们制定了本大纲,对系统解剖学的教学内容进行了分级,各系统中的掌握内容为面授内容,了解内容为自学内容。 三、教学内容、要点 绪论 [目的要求] 一、了解人体解剖学的任务和分科。 二、了解学习人体解剖学的观点。 三、了解人体解剖学发展史。 四、了解人体器官、系统的概念。 五、掌握人体的轴、面和方位术语。 运动系统(locomotor system) [目的要求] 一、掌握骨(bone)的形态,构造和功能,骨的化学成分和物理特性。了解骨的化学成分和物理特性、骨的生长方式及骺软骨的骨化。 二、掌握躯干骨的组成和功能、椎骨(vertebrae)的一般形态和各部椎骨的特征、肋骨的一般形态,结构、胸骨的基本形态结构,胸骨角(sternal angle)的特征和意义、躯干骨的骨性标志。 三、掌握颅(skull)的组成和功能、脑颅(cerebral cranium)诸骨的位置和分部。熟悉面颅诸骨的位置和分部。掌握上、下颌骨的形态结构。掌握颅的顶面观、侧面观的形态结构;眶、骨性鼻腔的位置和结构;颅底内面观的主要结构。熟悉颅底外面观的形态结构。了解新生儿颅的特征和生后变化。掌握颅骨的骨性标志。 四、掌握上肢骨的组成、排列和分部,肩胛骨(scapula)的形态、位置和结构,肱骨(humerus)、前臂骨的形态、位置和主要结构。了解手骨的分部和各骨的形态、结构。掌握腕骨的排列顺序、上肢骨的骨性标志。 掌握下肢骨的组成、排列及分布,髋骨(hip bona)的位置、形态和各部的主要结构,股骨(femur)的位置、形成和结构,髌骨的位置,小腿的位置、形态和结构。了解足骨的分部和各骨的形态、结构

系统解剖学教学大纲汇总

系统解剖学教学大纲 山东大学医学院

前言 一、学习目的 系统解剖学是研究人体各器官系统的正常形态结构、位置和毗邻、生长发育 规律及其基本功能的形态科学,是学习其它基础医学和临床医学课程的重要基础课。要求学生通过系统解剖学的学习,一方面牢固而熟练的掌握人体解剖学的基本内容和基本技能,正确使用解剖术语,掌握常用解剖学英文词汇; 另一方 面培养自学、观察、综合判断、思维表达以及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指导思想和学习方法 本大纲以系统解剖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为基本要求,培养学生以进化发展的观点、形态与功能相结合的观点、局部与整体统一的观点、理论联系实际的观点来观察、研究和阐述人体的形态结构。 系统解剖学的教学包括理论讲授和实验。理论讲授主要通过多媒体等教学手段介绍人体各系统的组成;各器官的基本形态、结构特点、位置关系及机能意义。实验采取在教师指导下,学生通过自己观察标本、模型及自学等方法,达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加深对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掌握。同时,密切结合活体的观察和触摸,并适当的结合一些临床病例讨论以增强对解剖学内容的理解和记忆。 三、学习要求 本大纲所列教学内容按要求程度的不同,分为“掌握内容”和“了解内容”两级。掌握内容为重点内容,学生必须通过反复学习与思考达到牢固掌握、熟练描述、准确指认和联系实际应用的程度。了解内容则要求学生达到一般的认识和了解。大纲中未要求的内容属参考内容。

绪论 一、了解人体解剖学的定义、发展概况与分科。 二、了解学习人体解剖学的基本方法。 三、掌握常用的解剖学术语。 四、了解体型、变异与畸形的概念。 运动系统 第一章骨学 第一节骨学总论 一、掌握骨的形态分类、构造,了解其功能。 二、了解骨的化学成分和物理性质。 第二节中轴骨骼 一、躯干骨 1.掌握躯干骨的组成。 2.掌握椎骨的一般形态,掌握各部椎骨的特征。 3.掌握胸骨的形态、分部及胸骨角的临床意义。 4.掌握肋的一般形态和分类。了解第1肋、第11~12肋的形态特征。 5.掌握躯干骨的体表标志:胸骨角、颈静脉切迹、剑突、肋弓、第七颈椎棘突。 二、颅骨 1.掌握颅的组成、分部。 2.掌握脑颅的组成。 3.掌握面颅的组成。掌握下颌骨的形态结构。 4.了解颅顶面观、后面观、颅盖内面观。 5.掌握颅底内面三个颅窝的重要结构。了解颅底外面观。 6.了解颅的侧面观。掌握翼点的位置及临床意义。了解颞窝、颞下窝、翼腭窝的位置。 7.了解眶的构成、形态及孔裂。了解眶上切迹、眶下孔的位置。 8.掌握骨性鼻腔的构成、鼻旁窦的位置和开口部位。 9.了解新生儿颅的特征及生后变化。 10.掌握颅的重要体表标志:下颌角、乳突、下颌头、颧弓 第三节附肢骨骼 一、上肢骨 1.掌握上肢骨的组成、分部及排列 2.掌握锁骨、肩胛骨、肱骨、尺骨和桡骨的形态结构。 3.掌握手骨的组成和腕骨的排列顺序。 1.4.掌握上肢骨的体表标志:肩峰、肩胛冈、肩胛下角、鹰嘴、肱骨内、外上髁、桡 骨茎突和尺骨茎突。

《系统解剖学》课程教学大纲

《系统解剖学》课程教学大纲 英文名称:Systematic anatomy 课程代码:220601001 课程类别:专业基础课 课程性质:必修 开课学期:第一学年第一学期 总学时: 72(讲课:72,实验0,实践0,网络0) 总学分:4 考核方式:期末统考 先修课程:无 适用专业:运动康复、康复治疗技术 一、课程简介 系统解剖学是按功能系统研究正常人体器官的形态结构、生理功能及其生长发育规律的科学,是学习其它医学学科的基石和支柱。因为只有在充分认识人体各器官的形态结构基础上,才能正确理解人体的生理现象和病理过程,否则就无法判断人体的正常与异常,区别生理与病理状态,更不能对疾病进行正确的预防、诊断和治疗。学习解剖学的目的,就是从医学专业的实际需要出发,掌握人体正常形态结构的知识,为学习康复专业其他基础和临床课程奠定坚实的基础。 本课程按照人体的运动系统、消化系统、呼吸系统、泌尿系统、生殖系统、脉管系统、感觉器、神经系统和内分泌系统等九大系统,主讲老师结合真实器官讲授相关解剖学知识,主要包括各器官的形态结构、位置毗邻、功能意义及相关临床联系。本课程为专业基础理论课,学时为72学时。 二、课程目标及其对毕业要求的支撑 三、课程内容及要求

第一章骨学 教学内容: 第一节总论 1.骨的形态、分类和构造。 2.颈椎、胸椎、腰椎和骶骨的结构特点。 3.骨性胸廓、肋弓的组成。 4.胸骨、肋骨的形态构造及胸骨角、肋沟的意义。 5.颅的组成,各颅骨的位置及名称。 6.颅底内面的主要孔、裂结构。 7.翼点的围成及意义。 8.骨性口腔、鼻腔、眶的围成及交通。 9.肩胛骨、锁骨、肱骨、尺骨、桡骨、髋骨、股骨和胫骨的位置及主要形态结构。 10.新生儿颅的特点。 11.全身重要的骨性标志。 12.骨的化学成分和物理性质。 13.骨的发生、发育和可塑性。 14..脊柱的生理性弯曲。 15.手骨、足骨的形态及排列。 第二节中轴骨 1 骨性胸廓、肋弓的组成。 2. 胸骨、肋骨的形态构造及胸骨角、肋沟的意义。 3.颅的组成,各颅骨的位置及名称。 4.颅底内面的主要孔、裂结构。 5.新生儿颅的特点。 6.全身重要的骨性标志。 7.骨的化学成分和物理性质。 8.骨的发生、发育和可塑性。 9.脊柱的生理性弯曲。 第三节附肢骨 1.骨性口腔、鼻腔、眶的围成及交通。 2.肩胛骨、锁骨、肱骨、尺骨、桡骨、髋骨、股骨和胫骨的位置及主要形态结构。 3.新生儿颅的特点。 4.全身重要的骨性标志。 5.骨的化学成分和物理性质。 6.骨的发生、发育和可塑性。 7.脊柱的生理性弯曲。 学生预期学习成果:学生熟悉并掌握椎骨的形态、以及颈椎、胸椎和腰椎的形态特征。 重点:椎骨的形态、以及颈椎、胸椎和腰椎的形态特征。 难点:鼻窦旁分别有哪些,以及位置和开口 第二章关节学 教学内容: 第一节总论 1.关节的基本构造和辅助结构;椎骨的连结;胸廓组成;肩、肘、腕关节的组成、结 构特点及运动;拇指腕掌关节的结构和功能;骨盆组成、分部及性别差异;髋、膝、

《系统解剖学》实验教学大纲

《系统解剖学》实验教学大纲 课程名称:系统解剖学英文名称:systemic anatomy 课程性质:学科基础课程 适用专业:供护理、检验、药学、预防、生物科学等专业使用。 考核方式:主要分为日常考核、操作考核、卷面考核、提交实验结果和面试五类,可选取多种方式,实验成绩的构成方式及占总成绩的20%。 课程简介:该课程是临床医学专业本科生教学的必修课程,通过本门课的教学过程阐明人体各器官的形态结构、位置相互关系及其发生发展规律。人体解剖学是医学科学中一门重要的基础课,它和医学其他各科有着密切的联系,并为学生学好生理、病理、临床各科打下坚实的基础。本门课程总学时60个学时,其中理论教学为30学时、实验学时30学时,实验个数为20个。 实验教材及参考书:柏树令主编.系统解剖学.第6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7 实验一绪论、骨学总论、中轴骨骼 一、类别:验证、示教性实验。 二、实验目的和要求: 掌握骨的基本形态、骨的分类、骨的构造。躯干骨的组成及其功能、椎骨的分部、椎骨的基本形态和各部椎骨的主要特征、胸骨的形态结构和分部、躯干骨的主要骨性标志。三、实验内容: 结合骨架和游离骨观察各类的形态结构;结合脱钙骨和煅烧骨标本观察骨的物理特性;观察椎骨的一般形态结构和各部椎骨的典型结构区别。掌握颅的组成及其分部。脑颅和面颅各骨的名称和位置,下颌骨的形态、结构。颅底内面三个颅窝的境界及重要结构,包括主要孔裂、颅骨的主要骨性标志。 四、学时:1.5学时。 五、主要仪器设备:常规解剖器械;人体骨架标本、各类骨标本、躯干骨标本。 六、实验中注意事项:爱护标本,轻拿轻放。 实验二附肢骨骼、关节学总论 一、类别:验证、示教性实验。 二、实验目的和要求: 掌握上肢骨的组成、分部、排列及其功能、上肢骨中锁骨、肩胛骨、肱骨、尺骨、桡骨的位置与形态、上肢骨的重要体表标志。下肢骨的组成、分部、排列及其功能、髋骨的位置、组成和形态,股骨、胫骨、腓骨、膑骨的位置与形态,跗骨的排列。 三、实验内容: 结合书中片图观察四肢骨的形态、结构和其表面的主要结构特征。 四、学时:1.5学时。 五、主要仪器设备:常规解剖器械;人体骨架标本、四肢骨标本。 六、实验中注意事项:爱护标本,轻拿轻放。 第 1 页共8 页

《系统解剖学》教学大纲(供医学检验专业用,试行)

《系统解剖学》教学大纲 (供医学检验专业用,试行) 绪论 教学目的与要求 掌握解剖学姿势;方位、轴和切面术语。 第一章运动系统 教学目的与要求 掌握运动系统的组成和功能;骨的形态、构造;躯干骨的名称、数目、位置;上肢骨的名称、数目、位置;下肢骨的名称、数目、位置;颅骨的名称、数目;关节的主要结构、关节的运动形式;脊柱的组成和功能、椎间盘的位置和结构、脊柱的生理弯曲;胸廓的组成;肩关节、肘关节、髋关节、膝关节、颞下颌关节的组成和运动;骨盆的组成和分部;肌的形态和构造;胸锁乳突肌、斜方肌、背阔肌、竖脊肌、胸大肌、三角肌、肱二头肌、肱三头肌、臀大肌、股四头肌、小腿三头肌的位置及作用;膈的位置、孔裂和作用;腹前外侧群肌的名称、层次。 熟悉骨的理化性质;躯干骨的以下主要形态结构(椎体、椎弓、椎孔、椎管、椎间孔、棘突、横突、关节突、骶管、骶管裂孔、胸骨角);上肢骨的以下主要形态结构(肩胛冈、肩峰、关节盂和喙突;肱骨头、外科颈、三角肌粗隆、桡神经沟、肱骨滑车、肱骨小头、尺神经沟、鹰嘴窝;桡骨头、桡骨颈、桡骨茎突、尺切迹;鹰嘴、滑车切迹、桡切迹、尺骨头);下肢骨的以下主要形态结构(髋臼、闭孔、髂嵴、髂前上嵴、髂结节、髂窝、坐骨结节、坐骨棘、耻骨结节;股骨头、股骨颈、臀肌粗隆、粗线、股骨内/外侧髁;胫骨内/外侧髁、胫骨粗隆、内踝;腓骨头、外踝);颅骨的以下主要形态结构(枕骨大孔、翼点、乳突、下颌窝、下颌头、下颌角、上鼻甲、中鼻甲、下鼻甲、上、中、下鼻道、内耳门、外耳门、垂体窝);关节的辅助结构;胸廓的形态、功能;肌的辅助装置;肌的起止和作用;肋间肌的位置和作用;腹股沟管的位置及通过的结构。 第二章消化系统 教学目的与要求 掌握消化系统的组成和功能;咽峡的构成;咽的形态、位置、分部及各部的交通;食管的位置及生理性狭窄的部位;胃的形态、分部、位置和胃壁的构造;小肠的分部(包括十二指肠的分部)及主要形态结构;大肠的特征性结构、分部(包括结肠的分部)和位置;阑尾的位置及其根部的体表投影;直肠的位置、毗邻、弯曲;肛管的结构;肝的形态、位置及主要功能;胆囊的形态、位置、分部及胆囊底的体表投影;输胆管道的组成及开口部位。 熟悉胸腹部的标志线及腹部的分区;消化管的的一般结构;牙的形态、构造;舌的形态及舌粘膜的结构;腮腺的位置及腮腺管的开口部位;腭扁桃体的位置;胰的形态、位置及胰管的开口部位;腹膜及腹膜腔的概念、腹膜形成的主要结构。 第三章呼吸系统 教学目的与要求 掌握呼吸系统的组成和功能;鼻旁窦的名称、位置及开口部位;喉的位置、主要喉软骨及喉腔的主要形态结构;气管的位置及结构;左右主支气管的区别;肺的位置、形态。 熟悉胸膜及胸膜腔的概念、壁胸膜的分部及肋膈隐窝的概念;肺下缘和胸膜下界的体表投影;纵隔的概念。

《系统解剖学》教学大纲(本科)

系统解剖学 一、课程简介 人体解剖学是研究人体正常形态结构的科学,属于生物科学中的形态学范畴,人体解剖学可分为 系统解剖学、局部解剖学和断层解剖学等课程,其中系统解剖学是按系统阐述各器官的形态结构的科学,其目的是通过教学使学生掌握人体各器官的位置、形态结构和重要的毗邻关系;系统解剖学是医 学各专业的基础课程,麻醉学课程群的核心课程;系统解剖学开设在其他基础医学课程之前,学好该课 程可为麻醉学专业学生系统地掌握临床麻醉理论知识、培养临床麻醉思维和工作能力奠定必要的基础; 通过理论和形态学实践教学,使学生掌握系统解剖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使学生具备判 断人体器官正常与异常的能力,引导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培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思维和 方法,使学生成为获得终生学习和继续职业发展教育基础的初级麻醉学人才。 二、理论教学内容 1.绪论 掌握内容:人体的标准姿势、方位术语和人体的轴与面。 了解内容:人体解剖学的任务与分科;人体的分部与器官系统;胸部的标志线和腹部的分区。 2.骨学 掌握内容:骨的形态和分类;骨的构造;躯干骨的组成;椎骨的一般特征和各部椎骨的主要特征;胸骨的分部;胸骨角的概念;颅底内面观、颅侧面观、前面观的主要形态结构;翼点的概念;鼻旁窦 的名称、位置及开口部位;锁骨、肩胛骨、肱骨、尺骨、桡骨的主要形态结构;髋骨、股骨、胫骨、腓 骨的主要形态结构。 了解内容:运动系统的组成和基本功能;骨的化学成分和物理性质;肋骨的形态特点;肋弓的 概念;脑颅骨和面颅骨的组成;下颌骨的形态特点;颅的顶面观、后面观、颅底外面观的主要形态 结构;新生儿颅的特征;颅囟的概念;上肢骨的组成;下肢骨的组成。 3.关节学 掌握内容:滑膜关节的基本结构和辅助结构;椎骨的连结;脊柱的整体观;胸廓的组成;颅骨 的连结;肩关节、肘关节的组成、特点、辅助结构及运动;桡腕关节的特点;骶髂关节的组成;坐 骨大、小孔的构成;骨盆的构成;髋关节、膝关节的组成、特点、辅助结构及运动;踝关节的组成 及运动;足内翻和外翻的概念。 了解内容:直接连结的分类;滑膜关节的运动;脊柱的运动;胸廓的整体观及运动;胸锁关节、肩 锁关节的组成及特点;喙肩韧带的位置及作用;前臂骨的连结;手关节的组成;耻骨联合的构成与特点;胫腓骨连结;足弓的构成、维持因素和生理意义。 4.肌学 掌握内容:面肌的名称和作用;咀嚼肌的名称及作用;胸锁乳突肌的位置和作用;斜角肌间隙 的构成及通过的结构;斜方肌、背阔肌、竖脊肌的位置和作用;胸肌的名称、位置和作用;膈的位 置和作用;膈裂孔的名称、位置及通过的结构;腹肌前外侧群的名称、位置和作用;腹直肌鞘的构成;三角肌的位置和作用;臂肌的名称、位置和作用;前臂肌的名称、位置和作用;髋肌的位置和 作用;大腿肌的名称、位置和作用。 了解内容:肌的形态和结构;肌的起止、配布和作用;肌的命名法;肌的辅助装置;颈肌的分 布和作用;胸肋三角和腰肋三角的位置及临床意义;腹白线的位置;腹股沟管的位置及内容;上肢 带肌的名称和位置;手肌的分群和作用;小腿肌的分群及作用;使足内翻和外翻的肌。 5.消化系统 掌握内容:上、下消化道的概念;腮腺管乳头的位置;咽峡的概念;牙的形态和构造;舌的形态 和构造;舌乳头的名称及位置;三大唾液腺的名称、位置及导管开口;咽的分部;鼻咽部的结构;咽淋 巴环的概念;食管狭窄的位置;胃的形态和分部;十二指肠的形态及分部;十二指肠降部的结

《人体解剖学》实验教学大纲

《人体解剖学实验》教学大纲 一、实验课的性质与任务 人体解剖学实验是一门重要的康复治疗学专业医学基础课程,实践性强。通过人体解剖学实验教学,使学生准确掌握人体各系统、各器官的组成、正常位置及形态结构,了解人体结构的毗邻关系。培养学生形成正常人体形态学观念,为进一步学习后续课程打基础。 二、实验目的与要求 通过人体解剖学实验课程的学习,使康复治疗学专业学生一方面牢固而熟练的掌握人体解剖学的基本内容和基本技能,能够正确使用解剖术语;另一方面培养学生对人体形态结构的观察、辨认能力,综合判断、思维表达及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实验项目设置情况 备注:根据专业性质及课程要求,结合实验室条件,灵活调整实验项目。 四、各实验项目教学内容 实验项目一:骨3学时 (一)实验目的要求 1.掌握骨的形态分类、构造和理化特性。 2.掌握各部骨的名称、数目、形态结构。

3.掌握人体全身的主要骨性标志。 (二)实验材料和仪器设备 人体全身各部骨的标本、模型、挂图,标本陈列台、多媒体、数字人解剖系统等。 (三)实验内容 1.实验室规则和实验课注意事项;人体解剖学实验课的目的、要求及学习方法。 2.解剖学标准姿势,轴、面和方位术语。 3.骨的形态分类、构造和理化特性。 4.各部骨的名称、数目、形态结构。 5.人体全身主要的骨性标志。 实验项目二:骨连接3学时 (一)实验目的要求 1.掌握滑膜关节的基本结构和辅助结构。 2.掌握各部分关节的组成,结构特点以及运动。 (二)实验材料和仪器设备 人体全身各部骨连接的标本、模型、挂图,标本陈列台、多媒体、数字人解剖系统、标本冷藏柜等。 (三)实验内容 1.滑膜关节的结构、分类及运动形式。 2.椎骨间连结各结构的位置、形态结构及功能。 3.脊柱、胸廓的组成及功能。 4.人体各部重要关节的构成、结构特点及运动。 实验项目三:肌3学时 (一)实验目的要求 1.掌握肌的构造、分类、起止点和辅助装置。 2.掌握肌肉的名称、位置及作用。 3.掌握人体全身主要的肌性标志。 (二)实验材料和仪器设备 人体全身各部肌的标本、模型、挂图,标本陈列台、多媒体、数字人解剖系

《系统解剖学》学习指导及习题集

学习指导 脉 管 学 第一章 心血管系统 第一节 概 述 一、心血管系统的组成 组成⎪⎪ ⎩ ⎪ ⎪⎨⎧⎪⎩⎪⎨⎧管道。静脉-运送血液回心的场所。脉之间,是物质交换的毛细血管-连于动、静管道。动脉-运送血液离心的血管器官。心-是血液循环的动力 二、血液循环⎪⎪⎩ ⎪ ⎪ ⎨⎧→→→→→→→→→ →→→左心房左右肺静脉各级肺静脉肺泡毛细血管各级肺动脉肺动脉心室小循环(肺循环):右 右心房上、下腔静脉各级静脉毛细血管各级动脉主动脉:左心室体循环大循环)( 第二节 心 一、位置:心位于胸腔的中纵隔内,周围裹以心包,约2/3位于身体正中线的左侧,1/3位于正中线的右侧。 二、心的外形⎪⎪⎪⎪⎪⎪⎩ ⎪ ⎪ ⎪⎪⎪⎪ ⎨⎧⎪⎩⎪ ⎨⎧⎪⎩ ⎪⎨⎧⎩⎨⎧在心表面的分界标志后室间沟:左、右心室在心表面的分界标志前室间沟:左、右心室 心表面的分界标志冠状沟:心房与心室在三条沟成。左缘:主要由左心室构成。右缘:主要由右心房构左心室构成。下缘:主要由右心室和三缘对。下面(膈面):与膈相胸骨体和肋软骨。前面(胸肋面):朝向 两面上方。一底:心底,朝向右后 下方。一尖:心尖,朝向左前 三、心腔 表Ⅲ-1 心腔的结构

四、心的传导系统 表Ⅲ-2心的传导系统

五、心的动脉⎪⎪ ⎪⎪ ⎪ ⎪⎪⎪⎪⎩ ⎪ ⎪⎪⎪⎪⎪⎪⎪⎪⎨⎧⎪⎪⎪⎪⎩⎪⎪⎪⎪⎨⎧⎪⎩⎪⎨⎧⎪⎪⎩⎪⎪⎨⎧⎪⎪ ⎪⎪⎩⎪⎪⎪⎪ ⎨ ⎧窦房结支-分布窦房结面的外侧壁左室后支-分布左室膈邻近的左室壁左缘支-分布心左缘及旋支前室间隔支-分布室间隔壁右室前支-分布右室前壁左室前支-分布左室前圆锥下部动脉圆锥支-分布动脉前室间支左冠状动脉右侧隔壁左室后支-分布左心室 部和室间隔后后室间支-分布心室壁近的心室壁右缘支-分布心下缘附 前壁右室前支-分布右心室圆锥上部动脉圆锥支-分布动脉 窦房结支-分布窦房结右冠状动脉3/23/1 六、心的体表投影⎪⎪⎩⎪⎪ ⎨⎧胸肋关节处右下点:在右侧第 ~肋间隙,距左锁骨中线左下点:在左侧第缘肋软骨上缘,距胸骨右右上点:在右侧第 缘约肋软骨下缘,距胸骨左左上点:在左侧第 6cm 215cm 13 1.2cm 2 第四节 体循环的血管 一、体循环的动脉 体循环的动脉主干是主动脉,其粗而长,起自左心室先向右前上行,继而呈弓形弯向左后方,再沿脊柱下行,经膈的主动脉裂孔入腹腔,至第4腰椎下缘水平分为左、右髂总动脉。主动脉全长可分为三段(见表Ⅲ-3) (一)主动脉 表Ⅲ-3 主动脉的分支及分布

《动物系统解剖学》教案

《动物系统解剖学》教案 动物系统解剖学 课程 第一章绪论 ◆ 教学目标 1.重点讲授家畜解剖学的概念、解剖学发展简史、研究内容及学习本课程的目的、意义,学习家畜解剖学的方法; 2.了解和掌握畜禽的基本结构; 3.了解畜体各部的划分:头部、躯干、前肢和后肢; 4.掌握解剖学常用的方位术语:3个基本平面、躯干常用术语和四肢常用术语。◆ 教学内容 一、解剖学的定义: 解剖学是通过肉眼和解剖显微镜,借助解剖工具,如刀、剪刀和锯子 镜观察畜体各器官的形态、构造、位置和相对关系的一门科学。 注:细胞是生物结构和生命活动的基本单位。细胞组织器官系统生物个体 二、解剖学的分支: 系统解剖学:消化、呼吸、泌尿和循环系统→ 新陈代谢,生殖系统→ 生殖、神经和免疫 疫、内分泌系统→对外界反应,运动系统→支架,被皮和感觉器官系统→附属。 局部解剖学:兽医实验课(45学时)。比较解剖学:研究不同种类家畜相似器官的特征。功能解剖学:X射线解剖学等 三、学习解剖学的目的和意义: 动物解剖学是医学和生物学的专业基础课之一,是畜牧兽医专业的必修课。 四、学习解剖学的方法: 1.阅读更多样本,绘制更多图片,随时复习。

2.形态结构与功能相结合,而记其形态。例:乳房泌乳(功能)→发育(形态)按摩3.发生发展的观点。4.局部和整体统一的观点。 五、动物身体各部位名称:头、躯干和四肢 1.头部:包括颅部和面部。 2.躯干:包括颈部、背部、胸部、腰部、腹部、臀部和尾部。 3.前肢:包括肩、臂、前臂和前脚。 4.后肢:分为臀部、大腿、膝盖、小腿和后脚。 六、解剖学常用的方位术语: 1.三个基本面:矢状面、横截面和水平面(正面)。 2.躯干的常用术语:前和后、背和腹、内侧和外侧、浅和深等 3.四肢常用术语:近侧和远侧,背侧、掌侧和跖侧,桡侧和尺侧,胫侧和腓侧。 [思考问题] 1.畜禽解剖学的概念是什么? 2.动物身体的哪些部分被划分成不同的部分,每个部分的名称是什么? 第二章运动系统 ◆ 教学目标 1.了解骨和骨骼的含义、骨的类型、骨器官的结构、骨的化学成分和物理特以及全身骨骼的划分; 2.记住牲畜全身骨骼的名称,比较牛(羊)、猪和马的特征; 3.了解骨连接的概念、类型和关节结构; 4.记住肢体关节的名称,了解关节的运动; 5.了解肌器官的构造、肌肉的作用和命名及肌肉的辅助器官; 6.了解全身某些肌肉的名称和位置,以及躯干干部常用的肌肉结构和部位,如颈静脉沟、腹股沟管、髂肋沟等。◆ 教学内容 一、运动系统的功能:构成生物体框架,起运动、支持、保护的作用。同时骨是钙、磷 图书馆 二、运动系统的组成: 骨头——运动的杠杆。骨骼连接——运动的中枢。骨骼肌——运动的力量。骨:由骨和骨连接两部分组成。

《系统解剖学》教学大纲

《系统解剖学》教学大纲 课程编号:120408B2 课程名称:系统解剖学(Teaching programe of Systematic anatomy) 学分:6学分 总学时:108 理论学时:32 实验学时:76 先修课要求: 适应专业:临床医学麻醉预防影像口腔康复五年制专业 参考教材: 1、崔慧先《系统解剖学》人民卫生出版社第七版 2012.7 2、罗学刚《系统解剖学》高等教育出版社第一版 2010.1 3、李富德《系统解剖学》江苏科技出版社第一版 2013.7 一、课程在培养方案中的地位、目的和任务: 人体解剖学是研究正常形态结构的学科。《人体解剖学》是临床医学专业的基础医学课程和专业基础课程。其任务是通过教学使学生掌握人体各器官的配布、形态结构和重要毗邻关系的知识和解剖基本技能,为学习其它基础医学课程和临床医学课程以及临床实践奠定基础。 二、课程基本要求: 掌握人体各系统的组成、基本的形态结构特点及其机能意义。 1.运动系统组成,骨、骨连接、骨骼肌 2.内脏学,消化系统,呼吸系统、泌尿系统、生殖系统的组成、基本的形态结构特点 3.循环系统的组成、基本的形态结构特点及其机能意义 4.感觉器官的形态结构。 5.脊髓和脑的位置及形态结构,灰质(或神经核团)和白质(或纤维束)的配布。脑室的位置及其交通。网状结构和边缘系统的位置和机能的概念。躯体和本体感觉传导路、视和听觉传导路、锥体系和锥体外系的构成及其机能意义。脊髓和脑的血液供应及其特点。脊髓和脑被膜的位置、构成及其形成的主要结构。脑脊液的产生及循环。周围神经的分布。 6.内分泌系统器官位置、形态结构。 三、课程学时分配: 系统解剖学各章节参考学时(总学时108)

人体解剖学实验报告指导

人体解剖学实验报告指导

《人体解剖学实验报告指导》 解剖教研室编写

第一章绪言 一、实验课的目的及要求 系统解剖学是研究正常人体形态结构的科学。本实验课的目的是通过观察标本模型,使学生掌握掌握人体九大系统器官的形态结构及功能,巩固解剖学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从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自学、表达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要求学生: 1.重视实验课,实验前仔细阅读实验指导,了解实验目的、方法及步骤并结合实验内容复习有关理论。 2.实验时要仔细观察、认真操作,并对观察结果进行思考。如:(1)椎骨的形态特征?(2)各部椎骨的特殊结构?(3)椎间盘的结构及临床意义。(4)脊柱的侧面的四个生理弯曲及意义。 3.实验后,认真整理实验物品,如有损坏及时交给实验老师。 二、实验报告书写要求 每次试验后要写实验报告,实验报告要求文字简练、通顺、书写整洁。主要项目要求如下: 1.注明姓名、班级、组别、学号、日期、代教教师。 2.实验号数和题目(如:任务一观察上皮

组织的结构)。 3.实验目的。 4.实验器材。 5.实验内容。 6.实验结果:将实验过程所观察到的内容认真得用铅笔绘画于实验报告上。 7.讨论和结论:实验讨论是根据已知的理论知识对结果进行解释与分析,实验结论是从实验结果中归纳出概括性的理解与判断,即达到使实验结果能验证基本概念或基本理论知识的目的。 三、实验室守则 1.遵守学习纪律,准时到达实验室。实验时因故外出或早退应向教师请假。 2.要严肃认真地进行实验,实验期间不得进行任何与实验无关的活动。 3.保持实验室安静,讲话要低声,不要影响其他人实验。 4.实验时严格遵守代教教师及课代表的指示,实行各组器材自己使用的原则,不得与别组调换,以免混乱。 第二章实验内容 任务一观察躯干骨及其连结

局部解剖学实验操作指导

局部解剖学实验操作指导

. 解剖操作简介 局部解剖学是研究人体各个局部层次结构及各器官之间的位置与毗邻关系的科学。它是临床医学课程尤其是外科学的重要基础课程。局部解剖学的学习方法与系统解剖学不同,系统解剖学是通过理论大课的讲授和实验小课的示教见习进行学习;而局部解剖学主要是通过学生自己大量的实地解剖操作和少量的阶段总结性大课进行学习的。因此,实地解剖操作学习局部解剖学的主要方法,是掌握人体解剖学知识的重要实践过程。通过解剖、观察和辨认,不仅能巩固已获得的系统解剖学知识,而且将进一步熟悉和掌握人体各局部的层次结构和各器官之间的毗邻关系,为学习临床医学课程奠定良好的基础。百闻不如一见,百看不如实践,在实地解剖过程中,要充分利用有限的尸体标本,在教员指导下,严格按照解剖操作步骤和要求,认真细致地进行解剖,细心观察和辨认各层次结构,并作阶段性的归纳总结,真正按教学大纲的目的和要求,掌握局部解剖学知识。 为了更好地进行实地解剖操作,在解剖尸体之前,先简要介绍一下解剖操作的方法和要求。 一、解剖操作前准备 1、每次课前应预习《局部解剖学》和《局部操作指导》,明确本次课的目的要求、解剖部位的层次结构和毗邻关系以及操作步骤和过程中的注意事项。 2、第一次进实验室前学员要进行分组,每个实验室分成若干个组,每组分成4个小组解剖1具标本,每个小组由3~5名学员组成。 3、小组成员要进行分工,要安排主刀、助手、阅读教材和指导者。每个角色要定期交换,使每个学员都有解剖操作的机会。 4、准备好各种操作器械,如刀、镊、止血钳,此外还有咬骨钳、肋骨剪等。 5、放置好尸体的位置。 二、常用的解剖器械及其使用方法 在实地解剖过程中,常用的器械有刀、剪、镊、止血钳和组织钳,此外还有咬骨钳、肋骨剪、锯子、骨凿和锤子等。 1、刀有解剖刀和手术刀两种,现一般使用手术刀。通常用于切开皮肤、翻起皮瓣以及切割各种组织。持刀的方式有执笔式持刀法和指压式持刀法之分。前者与持钢笔的姿势相同,解剖操作时多用此法。后者则将刀柄握于拇指与中指、环指及小指之间,食指压在刀背上,此法除用于作较长的皮肤切口外,一般均不采用。 2、止血钳有各种不同形式的止血钳,其用途亦不尽相同,一般用于钳夹各种组织,亦可借助止血钳分离各种组织结构。持止血钳的方法是将止血钳柄套在拇指和环指上,食指紧贴于止血钳背,起导向和稳定作用。 3、镊含有各种不同形式的镊,用于固定各种组织器官,以免滑动,便于解剖。亦可借助镊剥除各种组织。除固定皮肤采用有齿镊外,固定其它各种组织器官均宜用无齿镊。持镊法与握笔姿势相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