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历史第一轮考点知识复习学案47(第十二单元_二战后世界政治格局的演变和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

第十二单元

⎪⎪⎪⎪ 二战后世界政治格局的演变和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

二战后期,美国和苏联以实力确立了两分天下的雅尔塔体制,美国

对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发动了“冷战”,两极格局逐渐形成。20世纪六

七十年代,随着西欧、日本、中国、第三世界等新兴力量的崛起,整个

世界出现了多极化趋势。随着苏联解体,两极格局结束。当今世界呈现

出“一超多强”的局面,但多极化趋势不断增强。

当今世界经济发展呈现出两个明显趋势:经济区域集团化和经济全

球化。二战后,建立的以美元为中心的布雷顿森林体系和以美国为主导

的世界贸易体系,适应了经济全球化的趋势,世界经济朝体系化和制度

化方向发展。20世纪六七十年代以来,世界经济开始朝区域集团化方向

发展,出现了欧共体(后发展为欧盟)、北美自由贸易区、亚太经合组织等

区域性组织。

随着科技进步、两极格局瓦解及各国对市场经济的认同,经济全球

化趋势日趋加强。经济全球化作为一把“双刃剑”,对发展中国家而言,

既是机遇,也是挑战。

第1讲 二战后世界政治格局的演变

美苏两极对峙格局的形成

轻巧识记——两极对峙格局的形成

思维升华——雅尔塔体制、两极格局、“冷战”的关系

雅尔塔体制奠定了二战后两极格局的框架,两极格局是雅尔塔体制的一个组成部分和集中体现,从属于雅尔塔体制;两极格局下对抗的主要形式是“冷战”,“冷战”促进了两极格局的形成;一般而言,两格格局的结束意味着“冷战”的结束和雅尔塔体制的瓦解。

辨析比较——两极格局、两大集团、两大阵营

两极指的是美、苏两极;以美、苏为核心,形成北约、华约两大政治军事集

团,标志着两极格局的最终形成。同时,世界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社会主义国家分别加入两大阵营。

实行资本主义制度的亚非拉国家及社会主义的南斯拉夫不属于两大阵营。60年代中苏关系破裂,标志着社会主义阵营开始瓦解。90年代初,东欧剧变、华约解散、苏联解体,两大集团、两大阵营、两极格局不复存在,“冷战”结束。

[史论术语——填后背诵]

①丘吉尔“铁幕”演说、杜鲁门主义、马歇尔计划的出笼,以及北大西洋公约组织、共产党和工人党情报局、经济互助委员会、华沙条约组织等相继成立,是美苏两极对峙格局形成的具体体现。

②美苏冷战导致了两大阵营的对峙,引起国际关系领域一系列矛盾与冲突。美苏冷战打破了以西欧为中心的旧格局,冷战局面下的两极对抗与妥协,为各种力量发展提供了一定的机会。

多极化趋势在曲折中发展

轻巧识记——欧共体的形成

辨析比较——结盟与不结盟

结盟指两国或多国结成同盟,缔约国一方与缔约国之外的国家发生冲突,同盟各国有支持的义务。新中国成立初期,曾经与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缔结盟约,对维护新生政权稳定起到重要作用。60年代,随着中苏关系破裂,中苏同盟已经名存实亡。

20世纪60年代,为了在美苏争霸格局中保护自己的利益,第三世界国家发起不结盟运动。不结盟也不是消极的中立,而是要积极地反对殖民主义和霸权主

义,主张用和平共处代替“冷战”,实现全面彻底的裁军。它改变少数大国决定国际事务的局面,冲击两极格局,推动多极化。

因中苏盟约名义上还存在,中国没有加入不结盟运动,但中国支持不结盟运动。1980年,中苏盟约到期后自动中止,中国正式提出了不结盟的外交政策。

思维升华

20世纪60~80年代国际局势的变化及其原因

(1)变化:由美苏两极格局到多极化趋势的发展。

(2)主要原因:

①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竞争与抗衡:欧共体的成立及发展壮大,希望摆脱美国的控制;日本的迅速崛起,谋求政治大国地位。

②不结盟运动兴起,加速帝国主义殖民体系崩溃,反对任何形式的霸权主义,要求建立国际经济新秩序。

③中国的迅速发展,国际地位的日益提高,成为世界政治舞台上一支重要的维护世界和平的力量。

④美苏争霸的相互削弱。

[史论术语——填后背诵]

①在两极格局下,随着力量对比的变化,世界发展表现出多极化趋势。

②欧共体成立后,在经济政治领域展开多方面合作,实力大大增强,冲击了美国的霸权地位和两极格局,成为多极化中的一极。

③日本成为世界经济大国和中国振兴以及不结盟运动兴起,充分体现了世界多极化趋势在曲折中不断发展。

两极格局的瓦解和多极化趋势加强

轻巧识记——跨世纪的世界格局

辨析比较——多极与多个力量中心

作为世界的“极”,必须具备强大的综合国力和国际影响力。苏联解体前,美、苏是名符其实的两个“极”。苏联解体后,世界逐步形成美、欧、日、中、俄等多个力量中心,其中美国可算正式的“极”,其它国家只能算“力量中心”,还不满足“极”的条件。因此,目前还不能说是多极世界,只能说是多极化趋势的加强。

[史论术语——填后背诵]

1.有学者认为:1947年6月,帮助欧洲复兴的“马歇尔计划”的提出,在两极格局的行程中起到了更为关键的作用。这主要是因为马歇尔计划() A.标志着战后两极格局的正式形成

B.强化西欧与美国的政治经济联系

C.使战后两大阵营的对峙完全激化

D.导致美苏由同盟关系转为对抗关系

解析:选B美国通过马歇尔计划给予西欧国家经济援助的同时,也加强对西欧国家政治上的控制,强化它们的政治经济联系,故B项正确。

2.下图是一幅关于冷战的讽刺漫画,结合所学判断,对这幅漫画解读正确的是()

A.两极格局一定程度上推动了战后世界经济政治发展

B.两极格局承认不同社会制度国家的共处与合作

C.美苏两极处于相对均势及“核恐怖平衡”状态

D.两极格局孕育着多极化趋势

解析:选C漫画反映的是美苏双方不敢轻易使用核武器,体现了美苏势均力敌下的平衡,故C项正确。

3.20世纪70年代初,英国首相希思认为,“整个资本主义世界正在刮起

狂风”,在这种情况下,英国不能“听任自己陷于孤立”,否则,“前景的确将是黯淡的”。为此,英国()

A.主动和中国建立外交关系

B.加快谋求加入欧共体的步伐

C.投票支持中国重返联合国

D.与美国等西方国家建立北约

解析:选B“整个资本主义世界正在刮起狂风”,指1967年欧共体成立后,冲击了美国的霸权地位,美元贬值,布雷顿森林体系瓦解,在此情况下,英国放弃了原来在欧洲的“孤立”政策,准备加入欧共体,故B项正确。

4.“从某种意义上说,20世纪是从1917年才开始的,到1989年便已经结束了。1989年是20世纪末最具决定性的一刻。”“决定性的一刻”带来的深刻影响是()

A.社会主义阵营的瓦解B.两极格局的结束

C.欧洲迈向政治一体化D.第三世界的崛起

解析:选B20世纪90年代初,随着苏联的解体,两极格局瓦解,而“1989年”东欧剧变影响了苏联的解体,故B项正确。

5.著名学者伊曼纽尔·沃勒斯坦在《生活在后美国世界》中指出:“苏联解体了。对美国而言,这是个灾难!我知道没人这么说,他们只是说这对美国而言是个巨大的胜利,但它确实是个灾难。”文中“灾难”的含义主要是指() A.中国国际地位不断提高B.俄罗斯与美国分庭抗礼

C.欧洲一体化进程的加快D.多极化趋势进一步加强

解析:选D苏联解体,两极格局瓦解,中国、俄罗斯、欧盟实力的增强,多极化趋势进一步加强,使得美国的霸主地位受到严重冲击,面临“灾难”,故D项正确。

错误!

史料一①两个阵营形成了:一个是帝国主义反民主阵营,它的基本目的是建立帝国主义的世界霸权和摧毁民主;另一个是反帝国主义的民主阵营,它的基本目的是摧毁帝国主义、巩固民主和根除法西斯残余势力。

——九国共产党和工人党情报局成立大会通过《关于国际形势

的宣言》

(节录)(1947年9月) 史料二20世纪40年代,美国乔治·凯南在致国务院电报中说:“总结起来说,我们对着一个政治力量,它狂热地坚信,它和美国之间不可能有永久性的妥协办法。……如何对付这个力量的问题,无疑是我国外交所面临的最巨大的任务。……②这个问题是我们有能力解决,不必通过一场全面的军事冲突来解决。”

[教你读史]

史料一中①划线部分表明了两大对峙阵营的性质。

史料二中②划线部分表明了两大阵营的斗争方式。

[史论形成]

两极对峙格局的特点

(1)阵线分明:美苏及其盟国互相争夺和对抗,阵线比较分明和稳定。

(2)主导力量:美苏两个超级大国作为对立双方的盟主,在国际事务中起着主导作用。

(3)斗争方式:“冷战”是斗争的主要方式,表现为政治上的对抗、军事上的对峙、意识形态上的对立和经济上的割据。

(4)体现矛盾:体现着两种社会制度之间的矛盾,其内部也有分歧和矛盾,但最终仍要服从美、苏战略利益的大局。

(5)对峙地区:欧洲是美苏双方最重要的争夺地区;亚洲是各自势力范围的交界地区。

史料欧洲一体化大事记1951年,法国、联邦德国等六国签订《欧洲煤钢共同体条约》;1958年,上述国家建立欧洲经济共同体和欧洲

原子能共同体,决定建立关税同盟,实施共同农业政策,组成农产品

共同市场;①1965年六国签订《布鲁塞尔条约》,决定将上述三个共

同体的机构合并,统称欧洲共同体;1973年,英国、爱尔兰、丹麦加

入欧共体;1991年,法国、德国、意大利等欧洲12国签署《欧洲联

盟条约》,②1993年欧盟成立;1999年,欧洲单一货币欧元正式问世;

③2002年,大多数“欧洲公民”开始使用欧元;2004年,欧盟成员

国达到25个。

——经济观察网《欧洲一体化:神话与现实》

[教你读史]

划线部分①的核心是成员国数量增加和从经济合作到政治合作,反映了欧共体合作的领域和规模扩大;划线部分②说明欧洲一体化的性质发生了变化;划线部分③中欧元的使用说明了合作方式发生了变化。

[史论形成]

欧洲一体化进程的特点

(1)由单一经济领域向多种领域扩展。

(2)成员国不断增加,规模不断扩大。

(3)欧洲合作从经济领域扩大到政治领域。

(4)合作的方式由单纯的政府间合作到公众自下而上的参与。

1.美苏“冷战”的表现与评价

[史料]冷战时期的批评家曾经指责一些军事联盟如北约组织和华约组织推动了高昂的军备竞赛,并使地区冲突一直有转变成超级大国之间核对抗的危险。冷战结束后,赞扬这些军事联盟具有控制冲突升级的能力却成为时尚。

——[美]杰里·本特利等《新全球史》苏联曾经是有用的敌人。美国相信,不仅要和苏联的军事力量竞赛,还要和苏联的成就竞赛……没有苏联的空间计划,美国人就不可能登上月球……

——《美国新闻与世界报道》(1991年9月9日) [探究]根据史料,联系所学知识,概括学术界是怎样评价美苏“冷战”的。

[提示]学术界力图对美苏冷战作出辩证评价。既强调了美苏争锋使世界长期不得安宁,国际局势紧张;又看到在近半个世纪中双方势均力敌,避免了世界大战的爆发。既认为美苏军备竞赛付出了高昂的代价,又指出冷战推动了科技的

发展。

2.发展中国家的崛起

[史料]1969年12月结束的第24届联合国大会已被称为“小国会议”。各种协议尽管遭到两个核超级大国——苏联和美国的反对,但还是被通过了。如立即暂停大国间的核武器竞赛,成立一个国际组织来开发海底资源,取缔所有化学武器和细菌武器……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探究]史料反映了什么现象?说明了什么问题?

[提示](1)反映了发展中国家在联合国的政治地位不断提高,对重大国际问题拥有了表决权。

(2)说明了发展中国家在国际政治舞台上日益成为一支不可忽视的力量,在联合国内开始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

一.两极格局下的基本矛盾

(1)美苏之间的矛盾。美苏争霸对苏联造成极大的损害,加速了苏联的解体。

(2)资本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随着西欧和日本的崛起,美国霸权地位受到挑战,资本主义世界美、日、西欧三足鼎立的局面开始形成。

(3)社会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中苏关系恶化,东欧各社会主义国家也出现了要求摆脱苏联控制的倾向,社会主义阵营出现分化。

(4)第三世界国家与霸权主义、殖民主义之间的矛盾。不结盟运动的发展和第三世界的崛起,在东西方两大集团之外增加了一支崭新的国际政治力量。

二.两极格局对战后国际关系的影响

1.积极影响

(1)有利于缓解世界紧张局势,避免了新的世界大战的爆发。美苏两国长期处于均势,使双方均不敢贸然行事。这种建立在大国均势基础之上的国际秩序,虽然不能消除冲突的根源,但却使大国行事遵守一定的界限。

(2)为世界经济的发展和科技革命的进行创造了相对稳定的国际环境。

2.消极影响

(1)打上了浓厚的大国强权政治色彩,无视弱小国家利益,导致战后超级大国推行霸权主义政策。

(2)擅划国界,分裂国家的做法,种下了不稳定的祸根,导致日后世界的纷争和不安宁。

(3)美苏两强为谋求霸权,展开长期的军备竞赛和地区争夺,导致世界局势长期紧张动荡。

(4)在两极对峙的格局下,国际经济秩序长期得不到改善,给广大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带来不利影响。

三.美国与西欧、日本的关系的演变

1.美国同西欧关系的演变

(1)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为了对付苏联,稳定资本主义阵营,美国通过推行马歇尔计划,帮助西欧恢复经济,得以控制西欧。

(2)美国在欧洲采取“冷战”政策,建立北约组织,同英、法等许多国家建立了广泛的同盟关系。

(3)20世纪50~70年代,西欧经济高速发展,经济实力不断增强,西欧国家同美国的控制与反控制的斗争日趋尖锐。

(4)随着欧共体的建立和扩大以及欧盟的诞生,西欧发展成为可以同美国并驾齐驱的重要力量。

2.美国同日本关系的演变

(1)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美国单独占领了日本,在日本实行政治、经济民主改革,完全控制了日本。

(2)朝鲜战争爆发后,由于军事上的需要,美国向日本订购了大批军事及后勤

物资。为了把日本变成对抗社会主义国家的重要据点,扶植日本经济的发展。

(3)20世纪50年代中期开始,日本经济进入了快速发展时期,60年代末,日本成为仅次于美国的资本主义世界第二号经济大国,日美经济竞争和日本反对美国控制的斗争逐渐加强。

(4)日美同盟关系依然存在,但经济竞争更加激烈,在政治、外交方面,日本并不完全和美国保持一致。

四.世界格局多极化趋势加强的特点

(1)是在没有发生世界大战的情况下出现的。

(2)这种格局的变动不是通过战胜国强加给战败国的意志,导致各国国际地位的变化而实现的。

(3)新的国际格局的确立需要一个复杂漫长的过程,暂时形成了“一超多强”的局面,但多极化趋势不可避免。

(4)世界多极化趋势下,多元的力量结构有着相互竞争、相互制约的关系,在政治、经济、军事、外交上的关系更加错综复杂,体现了国际中心舞台多元化的特点。

题组一美苏两极对峙局面的形成

1.(2015·全国卷Ⅱ)如果以“两极格局的确立与解体”为题撰写专著,贯穿全书的主线应该是,美苏两国()

A.根本利益的趋同B.军事冲突的加剧

C.国家实力的消长D.敌对意识的淡化

解题提示:抓关键:两极格局的确立与解体。从美苏争霸到苏联解体再到两极格局瓦解,体现的是美苏两国实力的较量。

答案:C

2.(2015·四川高考)下图是20世纪50年代朝鲜半岛形势图。该图可以反映出()

A.冷战格局的扩展B.马歇尔计划的实施

C.美苏的直接对抗D.联合国势力的扩张

解题提示:①定时空:20世纪50年代朝鲜半岛。②抓关键:图片显示的是朝鲜战争的情况,朝鲜战争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以美苏冷战为背景的第一次局部战争,是冷战格局的扩展。

答案:A

3.(2014·福建高考)如果要给右图设置一个主题,准确的是()

A.北约与华约的对峙

B.从欧共体到欧盟

C.马歇尔计划与二战后欧洲格局

D.布雷顿森林体系蓝图的构建

解题提示:①定时空:根据图片信息判断为二战后。②抓关键:抓住图片中三个信息:“让西欧重新强壮起来”、美元D|S在西欧版图、苏联国旗标志在东欧版图。

答案:C

4.(2014·海南高考)1960年,日、美修改1951年签订的军事条约,删除了原条约中驻日美军可以用于镇压日本内乱的条款,保留了原条约中美军驻扎日本、双方共同应对对日本领土上的任何一方的武力进攻等内容,签订了新的日美安全条约。这一条约的签订()

A.表明日美军事同盟受到削弱

B.标志着亚太地区的力量对比改变

C.反映出日本已经成为经济大国

D.意味着美国在亚洲维持冷战政策

解题提示:①定时空:1960年,日、美。②抓关键:“日、美修改1951年签订的军事条约”、“签订了新的日美安全条约”说明美国在亚洲地区仍在维持冷战政策。

答案:D

题组二多极化趋势在曲折中发展

5.(2015·重庆高考)1960年1月,英国首相麦克米伦在结束非洲之行后发表演讲:我看到了国家意识的觉醒,在过去的几个世纪里,这些国家的人们依赖着别的国家生存;十五年前这一运动风靡亚洲,今天非洲发生了同样的事情,变迁之风吹遍整个非洲大陆。这股风靡亚非的“变迁之风”推动了() A.世界反法西斯同盟的建立

B.两极格局的逐渐巩固

C.不结盟运动的兴起和发展

D.美苏关系的持续缓和

解题提示:①定时空:1960年1月。②抓关键:材料“十五年前这一运动风靡亚洲,今天……变迁之风吹遍整个非洲大陆”。反映出亚非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掀起民族独立运动,谋求在国际上不结盟。

答案:C

6.(2015·江苏高考)“与会国深信,新解放的国家的出现将有助于缩小集团对立的地区,从而鼓舞旨在加强和平以及促进独立与平等的国家之间和平合作的趋势。”该会议的召开()

A.标志着世界经济区域集团化的加强

B.预示着冷战期间国际力量的失衡

C.反映了两极格局下政治力量的变化

D.消除了亚非国家之间的政治分歧

解题提示:抓关键:“新解放的国家”、“有助于缩小集团对立的地区”,这与不结盟运动有关。不结盟运动的兴起,标志着在美苏两极之外出现了新的政治力量。

答案:C

题组三多极化趋势的加强

7.(2014·重庆高考)1998年,日本向联合国和世界银行等机构的捐款和出资占其政府开发援助(ODA)总额的比例高达19.8%。2001年,日本首相向联合国秘书长表示:日本担负了联合国会费的两成,但日本所希望的安理会改革却迟迟不能实现,对此,在国民中间有不满情绪。材料表明,日本()

A.实现了经济的持续增长

B.获得了安理会常任理事国席位

C.企图谋求政治大国地位

D.成为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债权国

解题提示:①定时空:1998年,日本。②抓关键:从题干中“日本向联合国和世界银行等机构的捐款的比例较高”和“日本所希望的安理会改革却迟迟不能实现”的信息可以看出,伴随着日本经济实力的崛起,日本积极主张联合国安理会的改革,这反映了其成为政治大国地位的野心。

答案:C

8.(2014·江苏高考)美国学者亨廷顿说:“美国是目前世界上唯一的超级大国,在解决重大国际问题时,如果没有其他大国合作,美国也孤掌难鸣。……大国在解决国际重大问题时所采取的联合行动如若得不到美国的支持,这种行动也是劳而无功的。”以上关于世界格局的表述可概括为()

A.单极加多极的世界格局

B.诸强争霸的世界政治格局

C.美国称霸世界的单极格局

D.实力相当大国并存的多极格局

解题提示:①明考点:“美国是目前世界上唯一的超级大国”推断为当代世界格局的演变。②抓关键:“美国是目前世界上唯一的超级大国”可以得出“单极”的世界格局,“如果没有其他大国合作,美国也孤掌难鸣”,可以得出“多极”的发展趋势。

答案:A

对应学生用书配套卷“课时跟踪检测(二十二)”

一、选择题(每小题5分,共60分)

1.(2016·湖北百校大联盟联考)有学者指出:“‘冷战’是两个远房表兄弟之间就实现这个世界的现代化和全球化最好的道路问题而展开的竞争,不是现代化与全球化的朋友与敌人之间的竞争。”由此可知()

A.意识形态分歧是美苏“冷战”的重要因素

B.“冷战”的实质是现代化与全球化的竞争

C.“冷战”下的各国始终处于敌对状态之中

D.“冷战”为经济全球化的发展提供了动力

解析:选A“‘冷战’是两个远房表兄弟之间就实现这个世界的现代化和全球化最好的道路问题而展开的竞争”说明“冷战”实际是苏联和美国走社会主义道路和资本主义道路之争,反映了美苏意识形态的分歧是“冷战”的重要因素,故A项正确。

2.(2016·蚌埠质检)1946年2月22日,美国驻苏联大使馆代办指出:“苏联不会直接向发达的西方世界扩张,而是要向不属于西方世界的国家和战前的广大殖民地地区,即介于西方世界和苏联之间的广大的中间地带进行扩张。因此必须下决心与苏联争夺中间地带。”作者的这段言论()

A.为“遏制理论”造势B.推进马歇尔计划实施

C.促成北约成立D.引发古巴导弹危机

解析:选A从题干“因此必须下决心与苏联争夺中间地带”可以看出作者是在呼吁美国政府去遏制苏联,故A项正确;马歇尔计划是通过对西欧进行经济方面援助来稳定西欧资本主义制度,与题意不符,故B项错误;北约是以美国为首的军事政治集团,它针对的是苏联和东欧社会主义阵营,与争夺中间地带无关,故C项错误;古巴导弹危机是苏联1962年制造的,故D项错误。

3.(2016·安徽示范高中联考)1949年下半年发生了苏联首次爆炸原子弹成功和中国革命的胜利。前者使美国和其盟国感到,它们正面临着苏联空前的军事威胁,甚至是核威胁;后者则使杜鲁门政府认为它所担心的共产主义浪潮的扩张已成为事实。这两大事件直接导致()

A.美国“杜鲁门主义”的出台

B.“冷战”加剧和美国极力排斥新中国

C.两大阵营对峙局面正式形成

D.美苏两国因惧怕核战争而妥协对话

解析:选B二战后出现美苏“冷战”,苏联原子弹爆炸成功加剧了“冷战”局势,而新中国成立会扩大社会主义阵营,故遭到美国的极力排斥。

4.以下是美国历史上的一项调查结果:1946年6月,58%的受调查者认为苏联要谋求世界统治地位,1950年11月上升到81%。1948年1月,83%的人主张停止同苏联的贸易,67%的人主张制止苏联的扩张。以上数据说明()

A.美国出台“杜鲁门主义”有其社会必然性

B.美国百姓对苏敌视是冷战的主要原因

C.苏联扩张导致美国百姓对苏好感度下降

D.“杜鲁门主义”导致多数美国百姓敌视苏联

解析:选A材料显示“杜鲁门主义”出台有着深刻的社会因素,美国国内对苏联态度的恶化是“杜鲁门主义”出台的民意基础,故A项正确;冷战的主要原因是美苏国家利益的驱使,故B项错误;苏联此时还没有扩张,故C项错误;D项颠倒了因果关系,错误。

5.“1947~1948年间,西方国家决定在德国的占领区合并成一个经济统一体,并在这个统一体和它们在柏林的占领区发行一种新马克。”西方国家的这种做法()

A.揭开了美苏冷战的序幕B.加速了德国的分裂

C.促进了欧共体的发展D.维护了德国的统一

解析:选B揭开美苏冷战的序幕应该是丘吉尔的“铁幕”演说,故A项错误;西方国家在德占区成立经济统一体,并发行新货币,从而事实上形成了新的主权国家,加速了德国分裂,故B项正确;欧共体成立于1965年,晚于材料涉及时间,故C项错误;该做法使得西德建立,后来苏占区成立了东德,德国长期分裂,故D项错误。

6.(2016·湖北百校大联盟联考)新功能主义者预测,超国家组织的存在及其成功,将激励原本抱怀疑态度的社会群体接受欧盟或欧共体。材料表明() A.欧盟被社会群体完全接受

B.超国家组织有利于经济区域化

C.欧盟已改变国际关系格局

D.欧共体成员国已失去国家主权

2021历史中考第一轮复习世界现代史:《二战后的世界变化》复习学案答案

世界现代史:《二战后的世界变化》复习学案 考点一:冷战 【自主学习一】(要求:迅速准确记忆、同桌小组互相提问) 考点二:战后资本主义的新变化 【自主学习二】(要求:迅速准确记忆、同桌小组互相提问)

【评价任务一】 考点一冷战 1.(2020年山东聊城)如果以“两极格局的确立与解体”为题撰写专著,贯穿全书的主线应该A.美苏国家实力的消长B.联合国影响的扩大C.发展中国家的壮大D.西欧国家的联合【答案】A 2.(2020年山东泰安)杜鲁门说:“杜鲁门主义和马歇尔计划是一个胡桃的两半。”以下说法不符合这一含义的是 A.都是“冷战”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B.都是以军事援助为主要形式 C.目的都是反苏反共以遏制共产主义D.都是以美国自身利益为出发点 【答案】B 3.(2019年山东聊城)杜鲁门在敦促国会尽早通过马歇尔计划的特别咨文中说:“要使(欧洲)经济复兴获得成功,必须采取某种对付内部和外部侵略的保卫性措施。”此后采取的“保卫性措施”是建立 A.联合国B.华沙条约组织C.北大西洋公约组织D.世界贸易组织 【答案】C 4、(2018年山东德州)二战后,美苏战时同盟关系发生了重大变化(如下图),其开始标志是

美苏军队易北河会师美苏的“较量”:古巴导弹危机 A.“铁幕”演说发表B.北约组织建立C.杜鲁门主义出台D.华约组织建立 【答案】C 5.(2018年山东聊城)20世纪40年代末,美国政府公开宣告其政策是把日本“扶植为非常强大而且具有稳定的自立经济的民主国家”。其意图主要是 A.铲除军国主义B.稳定日本政局C.巩固两极格局D.遏制共产主义 【答案】D 6.(2018年山东威海)历史漫画蕴含着丰富的历史信息。如图漫画反映的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对西欧实施的哪一政策? A.罗斯福新政B.杜鲁门主义C.马歇尔计划D.经济全球化 【答案】C 7.(2020年重庆A)漫画可形象艺术地反映历史。如图所示漫画选自《苏联政治讽刺画选集》,描述是“马歇尔计划”开张时,就为西欧各国提供了专供的套索,套索上还挂着钢盔、刺刀和枪。漫画作者意在表明这一事件 A.标志着美苏战时同盟关系正式破裂B.是美国控制西欧各国的手段 C.使西欧各国重新陷入战争状态D.使北约和华约两大集团全面对峙 【答案】B

2019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课时检测(三十三)战后世界政治格局的演变含答案新版.doc

课时检测(三十三)战后世界政治格局的演变 (时间:45分钟满分:85分) 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48分) 1.杜鲁门主义是个政治纲领,马歇尔计划则是对杜鲁门主义的延续和扩大。这是因为马歇尔计划( ) A.旨在通过经济手段控制西欧 B.提出了对抗苏联更为具体的方案 C.增强对苏联的经济和军事压力 D.使杜鲁门主义的野心更具公开性 解析:选B实行马歇尔计划通过经济手段控制欧洲是美国遏制苏联的手段,故A项错误;马歇尔计划是美国称霸(杜鲁门主义)在经济上的表现,故B项正确;马歇尔计划是援助欧洲的经济计划,不会对苏联直接在军事上造成压力,故C项错误;杜鲁门主义展示的美国称霸的野心一直都是公开的,故D项错误。 2.某学者认为:北约和华约的建立,是人类历史发展过程中的一次大倒退,这一观点的依据是这两个事件( ) A.导致欧洲和世界走向分裂B.直接导致冷战的开始 C.增强了世界战争的威胁D.导致世界经济的衰退 解析:选A北约和华约的建立标志着以美苏为首的两极格局的正式形成,加剧了欧洲和世界的分裂,故A项正确;冷战开始的标志是1947年杜鲁门主义的出台,故B项错误;二战后两极对立格局形成,但由于美苏势均力敌,避免了新的世界大战的爆发,故C项错误;北约和华约建立的主要危害是导致两极格局的形成,影响世界经济的衰退不是其导致“人类社会倒退”的主要依据,故D项错误。 3.下面是一本关于“朝鲜战争”的历史专著的目录(局部),从该目录可以看出,朝鲜战争的主要影响是( ) 二、东北亚资本主义阵营的初步形成 (一)美国策划对日本单独媾和 (二)美韩特殊关系的初步形成 三、朝鲜战争与两极格局的固定 (一)朝鲜战争 (二)东北亚成为冷战的重点地区 (三)东北亚两极格局的固定 A.使资本主义阵营受到严重打击 B.导致了美日韩关系的急剧变化 C.形成相对稳定的区域关系格局 D.推动了美苏两极格局最终形成 解析:选C朝鲜战争并未冲击到资本主义阵营,故A项错误;材料中“美国策划对

2020高考历史一轮复习专题五二战以来世界政治格局的演变课题十八世界多极化趋势的出现与世纪之交的世界格局

课题十八世界多极化趋势的出现与世纪之交的世界格局 一、世界多极化趋势的出现 1.走向联合的欧洲 (1)原因 (2)过程 ①1951年,法、意、荷、比、卢、联邦德国六国签订《巴黎条约》,决定建立欧洲煤钢共同体。 ②1958年,六国又组成欧洲经济共同体和欧洲原子能共同体。 ③1967年,三个共同体合并为一个机构——欧洲共同体。 (3)作用 ①经济:西欧国家不断加强经济合作,经济实力大大增强。 ②政治:开始摆脱美国的控制,推行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进一步加强了政治上的联合。 ③世界格局:冲击了两极格局,使世界政治格局向多极化方向发展。 2.日本的崛起 (1)背景:日本经济崛起。 ①进行民主改革,进一步消除生产关系中的封建落后因素,为日本经济恢复和发展奠定了基础。 ②美国对日本经济的扶植。 ③朝鲜战争大量军事订货,刺激了经济的发展。 ④政府制订出合乎国情的经济发展战略;加强政府投资,重视教育。 (2)结果:20世纪80年代,日本成为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经济大国。 (3)影响:日本开始谋求在国际舞台上发挥独特作用,20世纪80年代,日本提出成为政治大国的目标。 3.不结盟运动的兴起 (1)背景 ①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民族解放运动蓬勃发展,许多国家获得独立。 ②新独立的广大亚非拉国家为了摆脱美苏的控制和维护自身的独立,主张团结起来,相

互支持。 (2)标志:1961年,第一次不结盟国家和政府首脑会议在南斯拉夫首都贝尔格莱德举行。 (3)政策和目标:奉行非集团、不结盟的政策;反对霸权主义,建立国际经济新秩序。 (4)影响 ①推动了民族解放运动深入发展,加速了帝国主义殖民体系的崩溃。 ②标志着广大发展中国家所构成的政治力量登上国际政治舞台,在一定程度上冲击着两极格局。 4.中国的振兴:中国经济发展迅速,国际地位不断提高,成为世界政治舞台上的重要力量。 二、世纪之交的世界格局 1.两极格局结束 (1)东欧剧变 ①原因:受苏联改革与国内经济困难的影响。 ②实质:社会制度发生根本性变化。 ③表现:1989年,波兰成为第一个发生剧变的东欧国家。1990年,民主德国并入联邦德国,德国统一。, [记] 经济发展是根本,文化观念有同根。 政治形势不够稳,统一思想源头深。 [拓] 欧洲在走向联合的过程中,规模不断扩大,从单一的经济领域向其他领域扩展且程度不断加深;由一个经济合作为主的组织变为一个具有政治经济双重性质的组织。 [拓] 战后日本外交政策的四个阶段 (1)全盘接受美国政治经济改革的“政治侏儒”外交(20世纪四五十年代)。 (2)美国庇护下的“经济外交”(20世纪60十年代)。 (3)以美日关系为基轴的“多边自主外交”(20世纪70年代)。 (4)“政治大国”外交(20世纪80年代以来)。 [辩] 不结盟运动

2019年高考真题和模拟题分项汇编历史 专题13 二战后世界政治、经济格局的演变 含答案解析

专题13 二战后世界政治、经济格局的演变 考点一:两极世界的形成 1.(2019年新课标全国卷Ⅲ,34,4分)1947~1948年,美国部分印第安人部族面临饥荒,美国政府拒绝提供救济,因为有人指控他们部族公社的生活方式是共产主义式的而不是美国式的。这反映出A.三权分立体制存在重大缺陷 B.意识形态影响政府政策 C.执政者力图重塑国家精神 D.国家对经济的干预加强 【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因为有人指控他们部族公社的生活方式是共产主义式的而不是美国式的”可知关于对印第安人的援助态度上体现了美国的意识形态的对抗,B选项符合题意。材料未涉及三权分立体制的运行机制,A选项排除。材料与重塑国家精神无关,C选项排除。材料与国家对经济的干预无关,材料强调的是意识形态的对抗影响美国政府的政策,D选项排除。 2.(2019年天津卷,11,4分)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的几十年中,美国大力开展军备竞赛,一些大公司与美国政府签订了以“成本+固定利润”为条件的防务合同,很多小型企业从大公司获得的分包合同也是如此。这反映美国 A.冷战政策与公司发展相互影响 B.已经把军备竞赛作为根本国策 C.军工订单解决了严重失业问题 D.国民经济军事化加剧战争危险 【答案】A 【解析】由材料可知,为了适应美国政府关于军备的特殊订单,美国大小企业都在合同方式上作了与之相应的调整,这体现了国家政策与公司发展之间的相互影响,故选A。军备竞赛只是冷战政策实施的一种具体表现,不可能是美国的根本国策,排除B;材料并未提及就业的相关数据,只是提到了大小公司合同方式上的改变,排除C;材料并未提及军备竞赛会引发的消极影响,只是在陈述一段事实,排除D。 3.(山西省2019届高三考前适应性训练二模)下面漫画中的人物是杜鲁门和斯大林。该漫画反映出当时

专题19 20二战后世界政治格局经济格局的演变

专题19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政治格局的演变 【专题线索】 一、两极格局的形成与影响 ⒈形成的背景: ①以美、苏为主导的国际关系新体系---雅尔塔体系建立,奠定了战后两极格局的框架。 ②“二战”极大地改变了世界主要国家政治力量对比:西欧和日本衰落,美国成为资本主义世界霸主;苏联的实力不断增强。 ③美苏两国在社会制度和国家利益上矛盾日益加剧。(根本原因) (1)特征:加剧了世界的紧张局势,形成了全面“冷战’和局部热战的局面,但美苏两国未发生大规模的直接武装冲突,避免了新的世界大战的爆发。 (2)表现: ①德国分裂:1949年,在美国和苏联的支持下,德国先后成立了德意志联邦共和国和德意志民主共和国。1961年柏林墙的修筑,成为德国分裂的象征。 ②朝鲜分裂:1948年,在朝鲜半岛相继建立大韩民国和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1950年朝鲜战争爆发,中国人民抗美援朝,1953年美国被迫签订停战协定。 ③越南战争:1961年美国发动,在越南军民的英勇抗击下,美军被迫于1973年撤出。 ④古巴导弹危机:1962年,苏联为了改变其在核力量对比中的不利地位,开始向古巴运

送导弹,并准备建立导弹基地。结果:美国武装封锁古巴,经过对峙和谈判,苏联最终从古巴撤走导弹,危机结束。(表明当时的战略优势在美国) 二、世界多极化趋势的出现(20世纪60、70年代) ⒈欧洲共同体的成立(经济一体化) ①背景:欧洲统一的思想源远流长,有共同的心理认同感;二战使欧洲丧失了世界政治经济中心的优势地位;美苏争霸威胁到欧洲的安全与发展;在经济发展过程中,西欧国家的联系日益密切;法德两国的和解。 ②过程:1951年签订《巴黎条约》,决定建立欧洲煤钢共同体(法德矛盾化解);1958年签订《罗马条约》建立“欧洲经济共同体”和“欧洲原子能共同体”;1967年欧洲共同体成立。 ③影响:经济上——西欧各国不断加强经济合作,经济实力大大增强;政治上——西欧国家开始摆脱美国的控制,推行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用同一个声音说话);世界格局——冲击了两极格局,使世界开始朝着多极化方向发展。 ⒉战后日本经济的发展以及谋求政治大国地位的表现 ⑴经济发展原因: ①战后进行民主改革,消除生产关系中的封建落后因素,为经济恢复发展奠定了基础; ②美国扶植日本,包括减免战争赔款、提供资金和物质; ③通过朝鲜战争,日本得到大量的“特需”收入,还使日本商品进入了世界市场; ④制定合乎国情的经济发展战略,如重视教育;提出“贸易立国”“出口第一”口号。 ⑵表现:20世纪80年代,日本成为世界第二经济大国 ⑶影响: ①在资本主义世界逐渐形成美、日、欧三足鼎立的局面,促使世界向多极化方向发展; ②20世纪70年代以后,日本逐渐要摆脱美国控制,在国际事务中与美国既有联合又有摩擦; ⑷谋求政治大国地位的表现 ①20世纪80年代,日本提出成为“政治大国”的目标; ②两极格局瓦解后,日本极力争取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席位。 ⒊不结盟运动的兴起和中国振兴 ⑴兴起背景: ①二战后,民族解放运动蓬勃发展,许多国家获得独立,为其形成奠定了政治基础。 ②为了摆脱美苏的控制和维护自身的独立,新独立的国家主张团结起来,相互支持。 ⑵兴起标志: 1961年第一次不结盟国家和政府首脑会议在贝尔格莱德举行。 ⑶内容: ①政策:非集团、不结盟②斗争任务(政治):反殖反帝反霸 ③行动纲领(经济):建立国际经济新秩序(1973年) ⑷影响: ①推动了民族解放运动深入发展,加速了帝国主义殖民体系的崩溃。 ②标志着第三世界的崛起,广大发展中国家作为一支新的政治力量登上了国际政治舞台。 ③在一定程度上冲击了两极格局,推动世界格局向多极化方向发展。 三、两极格局的瓦解和多极化趋势的加强

2021高三历史人民版一轮学案:第22讲 二战后世界经济格局的演变 (含答案)

第22讲二战后世界经济格局的演变 二战后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向体系化、制度化的方向发展,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建立是高考考查的重点。伴随世界市场的形成与发展,经济区域化也明显加快。继欧共体成立之后,亚太经济合作组织和北美贸易组织等先后出现。在历年高考中,本考点是考查频率较高的区域,尤其是对欧洲一体化的考查,题型以选择题为主;内容涉及欧洲一体化的特点及影响、欧元的作用、欧盟扩大。从新高考对学科素养的要求及社会热点来看,重点反思世界经济区域化存在的问题,“退群”成瘾的美国总统也会对北美自由贸易区的发展走向有着重大的影响,值得重点关注。20世纪90年代以来,世界经济全球化趋势加强,促进了世界经济的发展,也极大地丰富和方便了人们的日常生活。在历年高考中,本考点是考查频率较高的区域,题型以选择题为主也兼有一定数量的非选择题;内容涉及经济全球化与世界格局的关系、发展中国家应对全球化的举措及影响、世界贸易组织的影响。从新高考对学科素养的要求来看,经济全球化的表现及影响、世界贸易组织、应对经济全球化的举措仍将是关注的重点。 一、布雷顿森林体系 1.背景 (1)1经济格局发生重大变化。 (2)2美国控制的国际经济秩序。 (3)吸取1929~1933年经济大危机和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教训。

2.建立 (1)召开国际货币金融会议 ①1944年,在美国布雷顿森林召开。 (2)建立国际金融机构 1945年建立,宗旨是向成员国提供贷款,以促进该国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②国际货币基金组织:1945 3.影响 (1) 需要。 (2)在一定程度上稳定了世界经济秩序,扩大了世界贸易。 二、世界贸易体系的形成 1.背景 (1) 策。 (2)美国为了扩大商品输出,积极倡导建立国际贸易组织。 (3) 2.形成 (1)标志:1947年,23个国家签署了《关税与贸易总协定临时适用协定书》。 (2) 3.影响 (1) (2) 三大支柱。 (3)以美国为主导的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形成。 (4) 三、世界经济区域集团化 (一)从“欧共体”到“欧洲联盟” 1.发展 (1)1967年,西欧六国建立欧洲共同体。 (2)1991年12月,《马斯特里赫特条约》签署,使欧共体朝经济和政治一体化方向迈进了

2021届高考历史专题十六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政治格局的演变专题整合(1)

专题整合 专题线索 战后世界格局的演变 (1)两极格局形成 从战后雅尔塔体系确立到20世纪50年代中期两极格局形成,社会主义从一国进展到多国,世界政治由战后初期美苏合作转向资本主义阵营与社会主义阵营对峙、“北约”和“华约”两大军事集团全面对抗,世界形势由缓和转向冷战。 (2)美苏争霸 从20世纪50年代中期至60年代末期,世界政治在两极格局的大框架下,显现动荡、分化和改组。由于苏联推行霸权政策,社会主义阵营到20世纪60年代解体;帝国主义阵营也显现了分化。战后两大阵营的对峙局面为美苏两个超级大国的争霸所代替;第三世界崛起并作为一支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国际政治舞台。 (3)走向多极化 从20世纪70年代初到80年代中期,世界政治格局从两极向多极化进展,资本主义世界美、日、西欧三足鼎立的局面开始形成,美苏争霸猛烈。 (4)两极格局解体 从20世纪80年代中期至90年代初,美苏矛盾缓和,东欧剧变,苏联解体,华约解散,雅尔塔体系和两极格局终结。 (5)多极化趋势增强 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世界政治格局向多极化进展的趋势不断增强。 横向链接 1.20世纪以来,国际格局的变更及中国的国际地位 (1)近现代国际关系格局的大体特点:欧洲为中心(一战前)→欧美为中心(一战后)→美苏为中心(二战后两极格局)→多极化趋势(20世纪70年代后)。 (2)国际格局的变更 ①第一次:一战后形成的“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缘故:一战改变了帝国主义国家的力量对照;帝国主义战胜国为从头瓜分世界前后召开了巴黎和会和华盛顿会议,调整了它们在欧洲和亚洲、太平洋地域的关系,形成了“凡尔赛—华盛顿体系”。中国地位:巴黎和会决定将德国在山东的权益转让给日本,中国作为战胜国未取得尊重,说明弱国无外交;华盛顿会议上签署的《九国公约》,为美国在中国的扩张提供了条件,说明中国仍处

高考历史二轮专题复习 模块四 世界现代篇 专题十二 二战后世界政治格局的演变习题-人教版高三全册历史

专题十二二战后世界政治格局的演变 限时:60分钟总分:85分 一、选择题(每题4分,共48分) 1.(2019某某某某二模)“帝国主义”可泛指一定国家、民族对外扩X,并对别的国家、民族建立政治、经济、文化控制的政策、主X或活动。但“帝国主义”一词是随着资本主义进入垄断阶段后才确立其经典含义的。以下符合“帝国主义”经典含义的是( ) A.鸦片战争 B.英法的殖民战争 C.杜鲁门主义 D.荷兰殖民者占领某某 答案 C “帝国主义”的经典含义是随着19世纪末20世纪初,第二次工业革命推动资本主义进入垄断阶段后才确立的。杜鲁门主义是1947年公开反苏、反共的纲领,符合“帝国主义”的经典含义,故选C项。其他三项均发生在垄断组织出现之前,不符合“帝国主义”的经典含义。 2.(2019某某某某二模)1947年6月,美国颁布了新的《劳资关系法》,限制工人参加工会,禁止全国性同业工人集体谈判和共产党员担任工会领导职务;规定工会罢工前须先发通知并静候政府调查。罗斯福新政以来工人的权利被剥夺殆尽。这一法案( ) A.表明美国已经走出经济危机 B.意在消除罗斯福新政的影响 C.导致美国工人运动持续低迷 D.受到了美国国际战略的影响 答案 D 1947年6月,杜鲁门主义已经出台,美国对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国家实行“冷战”政策。从材料信息看,美国颁布了新的《劳资关系法》,限制工人权利,这一法案显然是受到美国“遏制”共产主义政策的影响,即受到了美国国际战略的影响,故选D项。 3.(2019某某某某一调)20世纪50年代,美国最高法院在一系列黑人诉讼案中,否定了种族隔离制度,并强调“若美国决心充当世界领袖,必须解决好国内的种族问题”。美国此举意在( ) A.巩固殖民统治 B.缓解两大阵营间的矛盾

北京市第四中学2017届高考人教历史复习讲义:战后世界政治格局(雅尔塔体系)的演变含答案

世界现代史复习 战后世界政治格局(雅尔塔体系)的演变 北京四中赵利剑 【重点难点】 1、两极格局的形成 2、多极化趋势的出现 3、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 4、两极格局解体后的世界政治格局 【知识梳理】 雅尔塔体系: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大国(主要是美苏两国)按照雅尔塔等国际会议确立的基本原则,通过对世界版图和势力范围重新划分而建立起来的新的国际关系格局。 一、两极格局的形成 1.背景--美苏实力的增强和西欧的衰落 二战后,美国拥有世界上最强大的经济与军事实力,成为资本主义世界的霸主;苏联政治影响力和军事实力增强,成为唯一能够和美国相抗衡的国家;西欧国家普遍衰落。 2.根源 美苏之间在国家利益、意识形态和社会制度

方面的根本对立。 3.“冷战”局面的形成 ①“冷战”序幕——丘吉尔的“铁幕”演说1946年3月,丘吉尔在美国发表反苏反共演说,揭开“冷战”序幕。 ②“冷战”的发动—-“杜鲁门主义”的出台1947年3月,美国以希腊、土耳其受到威胁为由,发表“杜鲁门主义",标志着“冷战"的开始,也是美国向全球扩张的宣言书。 ③马歇尔计划 内容:经济援欧 特点:是杜鲁门主义的第一次大规模运用;通过经济手段达到政治目的。 作用:使西欧经济迅速恢复;巩固了资本主义制度;加强了美国对西欧的控制能力。 ④柏林危机——“冷战”的第一次高潮 1948年,处于各国占领状态的德国成为美苏争夺的热点地区,出现了柏林危机,柏林城被分为东西柏林两部分,随着德国的一分为二,柏林墙也将柏林城分成东西两部分,直到德国重新统一。 ⑤两大政治军事集团的形成 1949年,美、英、法等国成立北约;1955年,苏联和东欧七国成立华约。至此,出现两大军事

高考总复习历史练习: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和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政治格局的演变含解析

单元整合提升 纵向贯通 一、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发展历程 1.由空想到科学。 圣西门、傅立叶、欧文等空想社会主义者对未来社会提出了一些天才的设想。19世纪三四十年代,无产阶级作为一支独立的力量登上了政治舞台,为科学理论的创立提供了必要的条件。马克思、恩格斯在长期的革命实践和理论研究中创立了科学理论。1848年《共产党宣言》的发表,标示着马克思主义的诞生。从此无产阶级斗争有了科学理论的指导,社会主义由空想变成了科学。 2.由理论到实践。 随着马克思主义的诞生和传播,社会主义运动迅速蓬勃发展起来,1871年法国爆发了巴黎公社武装起义,建立了无产阶级的第一个政权,社会主义由理论发展到实践。 3.由理想到现实。 《共产党宣言》揭示了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用暴力推翻资产阶级,建立自己的统治,进而建设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社会。1917年列

宁领导十月革命取得胜利,建立了人类历史上第一个无产阶级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社会主义由理想变成了现实。 4.由一国胜利到多国胜利。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东欧出现了阿尔巴尼亚、南斯拉夫、罗马尼亚等八个社会主义国家,亚洲也出现了中国、朝鲜、越南、蒙古四个社会主义国家,形成了地跨欧亚的社会主义阵营,社会主义由一国胜利发展到多国胜利。 [考题例证1](滨州模拟)发表的《国际社会向“左”转》—文指出,当下国际社会的左派,在政治制度上,反对资本主义的不平等、建构平等的社会主义制度;在生活模式上,提倡反对权贵、倾向平民,以同情弱者、改善民生为日常生活图景。上述材料表明() A.马克思主义具有穿越时空的生命力 B.十月革命形成的社会制度基本普及 C.巴黎公社提出的基本原则得到落实 D.资本主义不公正引起社会广泛不满 解析:材料中反对资本主义的不平等、建构平等的社会主义制度等主张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在新时代仍有重大意义,故A项正确;社会主义制度仅在少数几个国家建立,故B项错误;巴黎公社的原则在一定程度上在得到提倡但并未落实,故C项错误;国际社会左派不满资本主义不公正,故D项错误。 答案:A 二、近代以来世界政治格局的演变及认识

河北省高考历史一轮基础复习:专题15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政治格局的演变

河北省高考历史一轮基础复习:专题15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政治格局的演变姓名:________ 班级:________ 成绩:________ 一、单选题 (共15题;共30分) 1. (2分) 1947年“印巴分治”是() ①印度教与伊斯兰教教派矛盾的反映 ②长期武装斗争的结果 ③英国“分而治之”政策的产物 ④执行联合国“分治”决议的结果 A . ①② B . ①③ C . ②③ D . ③④ 2. (2分) (2020高一下·吴起月考) “在赢得第二次世界大战胜利的同盟中,主要成员之间的关系已经破裂,它们尽管还没有发生军事冲突,但在意识形态和地缘政治方面,却已经处于对抗状态。”这种“对抗状态”正式开始于() A . 杜鲁门主义的出台 B . 马歇尔计划的实施 C . “北约”“华约”建立 D . 欧洲联盟的成立 3. (2分)(2019·北京) 日本自1963年起成为世界上最大的钢铁出口国。同年,美国指责日本对美进行钢铁倾销,日本遂减少对美出口。1968年美国迫使日本签署协定,日本再次大幅减少对美钢铁出口。这说明() A . “一超多强”的世界格局已形成 B . 世界经济一体化的进程加速 C . 日本难以摆脱美国的经济控制 D . 美国开始建立世界经济霸权 4. (2分) (2016高二下·莆田期末) 20世纪50年代中期,美国一位著名黑人爵士乐演唱家,在美国新闻署的资助和安排下,多次赴美洲等地巡演,赢得了大量歌迷,很多人通过她的演唱知道了美国。美国政府机构支持该演唱家海外巡演的主要目的是() A . 争取国内黑人选民支持 B . 展示美国的经济实力 C . 抵制不结盟运动的发展 D . 与苏联争夺中间地带

2022届新教材高考历史选择性考试一轮总复习专题检测14战后世界政治格局的演变含解析

新教材高考历史选择性考试一轮总复习: 专题检测14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每小题只有一个正确选项) 1.(2019·天津卷)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的几十年中,美国大力开展军备竞赛,一些大公司与美国政府签订了以“成本+固定利润”为条件的防务合同,很多小型企业从大公司获得的分包合同也是如此。这反映美国( ) A.冷战政策与公司发展相互影响 B.已经把军备竞赛作为根本国策 C.军工订单解决了严重失业问题 D.国民经济军事化加剧战争危险 解析: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之后,出于冷战的需要,美国政府需要大力发展军事力量。再结合题干中“一些大公司与美国政府签订了以‘成本+固定利润’为条件的防务合同”,这体现出国家的政策与公司发展之间相互影响的关系,故选A项;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美国与苏联开展军备竞赛仅是美国对付冷战的一种措施,不是其根本国策,排除B项;在题干中没有提及美国就业人数的变化,不能推知军工订单解决了失业问题,排除C项;题干仅是提及了美国政府为了冷战需要,与一些国内大企业展开合作,没有提及该措施加剧了战争的危险,排除D项。 答案:A 2.(2020·江苏苏北四市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1948年6月24日,苏联切断德国西柏林的水陆交通,停止蔬菜和其他食品供应,形成了战后轰动世界的第一次柏林危机。不过,苏联一直开放着空中通道,使美国的大规模空运得以实施,美国也没有采取武力手段强迫苏联解除封锁。这表明( ) A.冷战态势尚未形成 B.两极格局正式确立 C.美苏对峙中保持着理性 D.柏林危机中美国占优势 解析:结合所学可知,1947年美苏开始冷战,苏联虽然切断德国西柏林的水、陆交通,停止蔬菜和其他食品供应,却一直开放着空中通道,使美国的大规模空运得以实施,美国也没有采取武力手段强迫苏联解除封锁,说明美苏对峙,但都采取了克制的理性态度,避免直接军事冲突,故选C项;1947年美苏开始冷战,排除A项;1955年华沙条约组织建立,标志两极格局正式确立,排除B项;材料信息无法体现美国占优势,排除D项。

高三历史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政治格局的演变试题

高三历史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政治格局的演变试题 1.阅读《50—90年代联合国成员国数量表》:1989—1996年成员国数量迅速增长,由此推出的结论符合史实的是 B.90年代是民族独立运动的高峰期 C.90年代增长与世界格局的变化有关 D.90年代增长与第三世界的崛起有关 【答案】C 【解析】本题主要考察的是对图表信息的获取能力。从图表和所学知识可知,“联合国”的政治作用比经济作用大得多。“东欧剧变、苏联解体”,摆脱了“苏联模式”,成为新的独立国家。迫切需要寻找政治依靠。所以答案选C。 【考点】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政治格局的演变·两极格局瓦解·两极格局瓦解的影响 2.材料一从全世界范围来看,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之前,还是19世纪国际政治的延续,新时期可以从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结束开始。受二战的影响,传统的欧洲体系的崩溃已成为不可改变的事实…… 材料二似乎十分有悖常理的是,就在欧洲诸殖民帝国土崩瓦解时,欧洲大陆正在恢复经济上的繁荣和政治上的独立。……20世纪50年代时,东欧与西欧各国却惊人地东山再起。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材料三有人说:20世纪是一个短暂的世纪。从某种意义上说,20世纪是从1917年才开始的,到1989年便已经结束了。1989年是20世纪末最具决定性的一刻。它使得美国崛起成为新世纪无可争辩的超级强权,也使得全球化走进苏联阵营。自此以后,全球化成为了真正意义上的“全球化”。——摘编自2006年5月25日《卫报》,作者马丁·雅克,伊文译 (1)请指出材料一的观点并结合史实加以论证这一观点。 (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20世纪50年代“欧洲大陆正在恢复经济上的繁荣”的原因和对国际政治格局的影响。 (3)材料三指出“1989年是20世纪末最具决定性的一刻”,请你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1989年所发生的事件对20世纪末的世界产生了怎样的“决定性”影响? 【答案】(1)二战后欧洲走向衰落,丧失世界政治格局的中心地位。欧洲经济崩溃,政治经济受制于美国;殖民地纷纷独立;美苏两极格局形成。(答出两点即可) (2)原因:东欧:苏联的扶持;经互会的成立;推行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西欧:美国的扶持(或马歇尔计划);建立美国主导的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影响;经济政策的调整。影响:加剧了欧洲两种制度的对峙,冲击了两极格局。 (3)促进了全球化的扩展;美国崛起成为世界上唯一的超级大国;标志着两极格局的结束;世界两极格局的相对平衡被打破,世界形势局部动荡。(答出三点即可) 【解析】本题考查二战后世界格局的演变。第(1)问首先是明确材料一的观点:二战后欧洲体系崩溃。然后根据所学知识从二战后世界政治经济的变化及由此导致的世界格局的变化上分析论证。第(2)问考查战后东欧西欧经济发展的原因,根据所学知识东欧应从苏联因素、经济体制、经互会上分析;西欧要从战后美国扶持、世界体系建立、第三次科技革命、经济政策调整等方面归结。影响主要从对两极格局的冲击上分析。第(3)问实质是考查苏联解体对世界格局及其局势的影响,根据教材知识归结要点即可。 3.二战后,美国和苏联从“合作的两极”走向“对立的两极”;到了80年代之后又从“对立的两极”逐渐走向“合作的两极”,促成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两国国家利益之争从激烈走向“消失” B.两国尖锐的意识形态对立逐渐走向松弛

内蒙古高考历史一轮基础复习:专题15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政治格局的演变

内蒙古高考历史一轮基础复习:专题15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政治格局的演变姓名:________ 班级:________ 成绩:________ 一、单选题 (共15题;共30分) 1. (2分) 1948年5月,在以色列建国之际,一些阿拉伯国家的媒体打出了“消灭以色列,把犹太人赶进地中海!”的标题,随即爆发了() A . 越南战争 B . 柏林危机 C . 朝鲜战争 D . 第一次中东战争 2. (2分)(2020·贵阳模拟) 1949年,法国公共舆论机构就欧洲发兴计划在法国人中做了大量调查,当问及美国推行马歌尔计划的动机时,只有18%的人认为美国真心帮助欧洲。到1950年,“90%的人开始了解马歌尔计划的主要内容是美国向欧洲提供援助。”材料反映了() A . 美国的真诚援助感动了欧洲 B . 马歇尔计划实现了欧洲的复兴 C . 美国对西欧的控制力在加强 D . 马歇尔计划遏制了苏联的扩张 3. (2分) (2019高三上·长宁期末) “西欧国家希望通过建立一个经济共同体,来振兴经济并降低未来战争的可能性。”这表明欧洲共同体建立的目的是() A . 谋求安全和发展 B . 遏制共产主义 C . 同美苏国家对抗 D . 意欲独霸欧洲 4. (2分) (2017高三上·宝应开学考) 历史文献中经常出现“西方列强”“东方国家”和“南北对话”等涉及方位的概念,它包含的不仅仅是地域位置,更含有深刻的政治、经济内涵。在历史文献中,二战后的“西方”概念的内涵是() A . 西欧主要资本主义国家 B . 大西洋两岸的欧美国家 C . 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国家 D . 欧洲与美洲的所有国家 5. (2分) (2020高一下·吉林期末) 1854年,英国爆发了第三次霍乱,伦敦在10天中就有500人死亡。肺结核、支气管炎、肺炎、上呼吸道感染已经成为当时英国常见病和导致死亡的最大原因。这种现象() A . 说明世界市场初步形成

高中历史(1)最困难考点系列考点9 二战后世界政治格局的演变 含解析

二战后世界政治格局的演变 ★★★★★ ○○○○ 二战后初期,美国和苏联成为主宰世界的两大主要力量,国家利益和意识形态的矛盾,导致美苏战时同盟关系破裂,“杜鲁门主义”“马歇尔计划”相继出笼,1949年北约成立、1955华约成立,美苏两极格局正式形成并相互对峙,“冷战"局面出现.20世纪六七十年代,随着经济力量对比的变化,欧共体、日本、第三世界、中国崛起,世界多极化趋势出现,有力地冲击了两极格局;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随着东欧剧变、苏联解体,两极格局瓦解,冷战局面结束,世界多极化趋势进一步加强;跨世纪的世界格局处于新旧交替时期,“一超多强"是当今世界格局的基本特点;世界局势呈现缓和与动荡并存的局面,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的主流。 一、两极格局、“冷战”、雅尔塔体系的关系 1.雅尔塔体系是指美苏两国按照二战后期召开的雅尔塔等一系列会议确立的基本原则,重新划分世界版图和势力范围的国际关系体系。“冷战”则是指二战后美国为遏制苏联,对抗共产主义而采取的除战争以外的一切对抗形式.两极格局是指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阵营和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的对抗。

2.从时间顺序上说,先有雅尔塔体系(形成于二战后期雅尔塔会议召开),再有“冷战”(开始于1947年“杜鲁门主义”的提出),最后才有两极格局(形成标志是1955年华约组织的建立). 3.雅尔塔体系奠定了二战后两极格局的框架,两极格局是雅尔塔体系的一个组成部分和集中体现,从属于雅尔塔体系;两极格局下对抗的主要形式是“冷战”,“冷战”促进了两极格局的形成;一般而言,两极格局的结束意味着“冷战”的结束和雅尔塔体系的瓦解. 二、美苏两极对峙格局的特点 (1)阵线分明:美苏及其盟国互相争夺和对抗,阵线比较分明和稳定。 (2)主导力量:美苏两个超级大国作为对立双方的盟主,在国际事务中起着主导作用。 (3)斗争方式:“冷战”是斗争的主要方式,表现为政治上的对抗、军事上的对峙、意识形态上的对立和经济上的割据。 (4)体现矛盾:体现着两种社会制度之间的矛盾,其内部也有分歧和矛盾,但最终仍要服从美、苏战略利益的大局. (5)对峙地区:欧洲是美苏双方最重要的争夺地区;亚洲是各自势力范围的交界地区. 三、美苏“冷战”的评价 (1)长期的对峙和对抗造成了德国、朝鲜、中国等的分裂,并引发局部战争。 (2)美苏双方势均力敌,避免了新的大规模战争爆发. (3)不同社会制度的国家在长期共存中都程度不同地从对方身上借鉴了经验,吸取了教训,并用于内部调整和改革,推动了世界的整

2020高考总复习历史(专题版)文档专题15二战后世界政治格局演变与经济全球化Word版含解析

专题15二战后世界政治格局演变与经济全球化 ※网络构建※

※主线解读※ 1.从两极格局到多极化格局是二战后世界政治格局演变的总趋势 (1)二战后初期,美苏两极格局取代了传统的以欧洲为中心的国际关系格局。 (2)20世纪六七十年代随着不结盟运动的兴起、欧共体、中国和日本经济的发展,世界格局向多极化方向发展。 (3)苏联解体后,多极化趋势进一步加强。世界形势出现缓和与紧张、和平与动荡并存的局面。 2.二战后至今世界经济发展的两大趋势 (1)一是区域集团化趋势:从“欧共体”到“欧盟”、北美自由贸易区、亚太经合组织、扩大的东盟、非洲联盟的成立等都是当今世界经济区域集团化趋势的主要表现。 (2)二是经济全球化的趋势:“布雷顿森林体系”、关贸总协定、世界银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建立,一方面确立起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另一方面,也进一步推动了经济的全球化,世界贸易组织的建立、全球性资本市场的形成、生产的国际化程度提高、跨国公司成为国际经济活动的主体、越来越多的国家采用市场经济体制等,都是当前经 济全球化的主要表现,同时也推动经济全球化向更深广的层面发展。 1.(2017·全国卷Ⅰ·35)1976年,美、英、法等西方国家组成七国集团,协调经济政策以解决世界经济难题,俄罗斯加入后成为八国集团。1999年,八国集团国家和中国、巴西、印度等组成二十国集团,寻求合作以促进国际金融稳定和经济持续增长。从这一历程可看出阿凡题1086043() A.世界格局的变化冲击旧的世界经济秩序

B.经济全球化深入到贸易金融领域 C.越来越多的亚非拉国家进入世界体系 D.区域经济集团从封闭走向开放 解析:依据材料,二十国集团最初的七国主要是发达国家,后来的二十国加上了俄罗斯、中国、巴西、印度等新兴市场国家,这些国家在世界经济秩序中的作用越来越大,冲击了由西方大国主导的世界经济旧秩序,而这些国家的崛起又与两极格局结束,多极化趋势的加强紧密相关,故A项正确;经济全球化深入到贸易金融领域是在19世纪晚期,其表现是跨国公司的出现,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得到迅速发展,故B项错误;19世纪中后期,伴随着工业革命西方国家的殖民扩张,越来越多的亚非拉国家就已被卷入世界体系,故C项错误;二十国集团只是一个国际经济合作论坛,无论是最初的七国、八国,还是后来的二十国,都不属于区域经济集团,且单从一个集团加入国家的增加是无法体现从封闭走向开放的,故D 项错误。 答案:A 2.(2017·海南卷·20)1964年,中法建立外交关系。1966年,法国总统戴高乐访问苏联,两国发表了联合声明,强调由欧洲人来考虑和解决欧洲事务,还达成了空间技术合作协定,进一步扩大了合作领域。这表明阿凡题1086044() A.西方资本主义阵营出现分化 B.欧洲一体化向纵深发展 C.世界多极化趋势进一步加强 D.法国改变战略目标与价值取向 解析:在两极对峙时期,法国与中建交,法国总统访问苏联并发表联合声明,这些说明资本主义阵营出现分化,故A项正确。 答案:A 3.(2016·全国乙卷·34) A.发达国家经济高速增长造成的资源紧缺 B.新兴独立国家应对不利的国际经济秩序 C.经济全球化开始扩展到生产领域

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专题16战后世界政治格局的演变模拟创新题新人教版

【大高考】2017版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专题16 战后世界政治格局 的演变模拟创新题新人教版 一、选择题 1.(2016·湖南郴州三模)“美国的政治精英始终将美国妆扮成世界各国的民主自由楷模”,是“世界新秩序的领导者”。正如戴维·兰普顿所说:“美国人最支持这样的外 交政策,实施这一政策能令人信服地既服务于美国的利益又能服务于美国的理想。”美国 政治精英们构筑的理想从本质上反映了美国( ) A.维护和推进美国利益价值观 B.为世界确定民主与人权标准 C.终结全球范围内的极权制度 D.干预他国内政追求单极霸权 解析维护和推进美国利益价值观并不是其本质上的反映,故A项错误;为世界确定民主和人权标准并不是美国构筑的理想,故B项错误;美国不会终结全球范围内的极权制度,故C项错误;美国政治精英构筑的理想其本质是干预他国内政,追求单极霸权,故D项正确。 答案 D 2.(2016·河南洛阳二模)对于德国的统一,美国持积极支持的态度,强调德国统一必须在 联邦德国继续同北约和欧共体保持联合的情况下实现,“不应以中立换取统一”。而英 法对德国的统一最初则持消极和不支持的态度。出现上述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 A.德国统一势必影响战后世界政治格局 B.德国统一利于巩固原有欧洲均衡体系 C.资本主义阵营内部政治分歧日益加剧 D.多极化趋势严重挑战战后的世界格局 解析对于德国的统一,美国与英法不同的态度,原因在于德国统一势必影响战后世界政治格局,进而影响到美国与英法的现实利益,故A项正确;B项只符合美英的外交利益,故B项错误;C项是上述现象反映出的问题,而非出现上述现象的主要原因,故C项错误;D项是上述现象的影响,而非主要原因,故D项错误。 答案 A 3.(2016·广西桂林、崇左高三联合调研)右图为1955年苏联海

备战2020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12讲 从两极格局到世界政治格局的多极化趋势 讲义

第12讲从两极格局到世界政治格局的多极化趋势 [理知识体系] [背史论术语] (1)二战后,以美苏为主导的雅尔塔体系的确立,奠定了两极格局的框架。雅尔塔体系下两极格局对抗的主要形式是冷战,冷战的加剧又促进了两极格局的形成。 (2)美苏冷战打破了以西欧为中心的旧格局;美国与苏联的对峙导致了两极对立的世界格局。美苏两个超级大国争夺世界霸权,对世界各国的安全与主权以及世界和平形成严重威胁。 (3)20世纪70年代以来,世界格局从两极向多极化方向发展。资本主义世界美、日、西欧三足鼎立局面形成,第三世界(包括中国)兴起。 (4)两极格局结束后,世界政治格局多极化的趋势加快,暂时呈现“一超多强”的局面,但目前新的世界格局尚未形成。 知能强化课Ⅰ对抗与牵制的世界—美苏两极格局的形成 一、雅尔塔体系的确立 1.规划:二战后期,美苏首脑通过雅尔塔等国际会议确定了以美苏为主导的战后世界秩序和政治格局的基本蓝图,即雅尔塔体系。它勾画出了战后世界两极格局的基本轮廓,事实上划分了美苏的势力范围。 2.战后表现 (1)美国:独占日本,控制西欧。 (2)苏联:控制东欧、蒙古等。 (3)美苏分区占领朝鲜、德国、奥地利等。 (4)对亚非拉广大地区没有明确划分,成为“中间地带”。 3.评价 (1)雅尔塔体系体现出不同社会制度的国家共同维护战后和平的精神,但是具有明显的大国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色彩。 (2)雅尔塔体系结束了欧洲国家作为世界中心的国际格局,为美苏两极格局的形成奠定了基础;对战后世界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决定了直到今天许多国家的命运与方向。 [史学者说]

二战后美苏关系的变化 与苏联关系的破裂始于1947年,它在塑造美国对欧洲安全承诺的性质和范畴上发挥了关键 性作用。……1944~1951年间,美国与其他先进的工业化民主国家进行了一系列的制度建设。 战后秩序的制度化因之在范围上大大超过了以往,涵盖战后联盟间的经济稳定、贸易、金融、 货币和政治、安全等关系。 ——[美]约翰·伊肯伯里《大战胜利之后》 二、两极对峙格局的形成 1.背景 (1)二战后,美苏失去战时同盟的基础。 (2)二战改变了世界各国力量的对比,西欧国家力量削弱,美苏强大,争夺世界主导权。 (3)美苏国家利益的不同,社会制度不同(意识形态冲突),苏联力图把共产主义推广到世界,美国则竭力维护资本主义世界的稳定。 (4)二战教训,美苏两国都拥有强大军事力量,不敢轻易诉诸战争,而采用“冷战”对抗。 2.“冷战”:指除军事进攻以外的一切敌对活动和对抗形式。 美苏“冷战”表现为经济封锁、政治孤立、军事包围、军备竞赛、文化渗透、和平演变等方式。美苏之间不直接武装冲突,而是通过扶植代理人控制他国,扩大自己的势力范围和影响力。美苏“冷战”的重点是争夺欧洲控制权;此外,美苏还在亚非拉广大地区进行争夺,通过扶植代理人展开“热战”,如:朝鲜战争、越南战争等。 3.形成过程 (1)1946年,丘吉尔在美国发表“铁幕演说”,发出“冷战”信号弹。 (2)1947年3月,美国总统杜鲁门向国会递交咨文,提出遏制苏联、称霸全球战略,被称为“杜鲁门主义”,它标志着“冷战”的开始。 (3)1947年,美国实施“马歇尔计划”,通过经济援助手段控制西欧,遏制苏联,称霸全球。实质是杜鲁门主义的一次大规模的运用。1949年,苏联与东欧国家成立“经济互助委员会”(简称“经互会”),对抗“马歇尔计划”。 (4)1948年,德国西占区货币改革,苏联切断西柏林与西德之间的通道,造成第一次“柏林危机”。1949年,联邦德国、民主德国先后成立,德国正式分裂。 (5)1949年,美、英、法等12国签署《北大西洋公约》,建立北约。1955年,苏联和波兰、保加利亚等国成立华约,美苏两极对峙格局正式形成。 4.影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