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讲 委婉语、禁忌语和隐语、黑话

第八讲禁忌语、委婉语和隐语、黑话

一.禁忌语和委婉语的界定

什么是禁忌语?学界的不同意见简直就是南辕北辙。一种意见认为禁忌语是“由禁忌或避讳民俗所产生的不能直言而用其他语言作为替代的语言现象”,“被禁言和用以代言者,均属禁忌语”。1另一种意见则认为禁忌语指的是“在言语中通常避免使用的词语”,“在多数语言中,涉及死亡、性和生殖、排泄等内容的词语往往在禁忌语之列”,这时候就要“用相应的委婉语来代替禁忌语”。2而所谓的“委婉语”指的是“为避免引起不愉快或失礼,对某些事物或现象采取的委婉说法”。3以表“怀孕”的“有喜”为例,按照前一种意见,不论“怀孕”、“有喜”均属禁忌语;而按照后一种意见,只有“怀孕”是禁忌语,“有喜”应属委婉语。我们赞成后一种意见。

禁忌语和委婉语是一对孪生兄弟,有禁忌语必有委婉语。如“死”、“怀孕”、“拉屎”等就是禁忌语,而代替它们的“老了”、“有喜”、“方便”等便是委婉语。可见,禁忌语是委婉语的原形、替代对象,而委婉语则是禁忌语的变形、替代物,禁忌语同委婉语意义上可以有所不同,但所指相同。需要说明的是,这种所谓的原形和变形之间的关系,并不同于缩略词同其原形之间的关系。

前一些年,有一首歌很流行,其中有一句歌词是“我很丑,可是我很温柔”,于是有些大学生就用“长得很温柔”来指称“长的很丑”。学界有人认为这是一种缩略词,是一种“截取式缩略”,是对歌词使用了藏头用法——只截用后半句,而意指前半句的结果。4你以为这种意见对吗?为什么?

二.禁忌语(委婉语)的类别

禁忌语(委婉语)从内容上来看,主要分为以下几类:(1)有关人类的一些隐秘器官或部位的词语,如“阳具、女阴、乳房、屁股”等。(2)有关人类的性、生殖、疾病、死亡等行为以及与这些行为相关的词语,如“月经、性交、怀孕、死”等。(3)有关人类身体状态、品行的评价的词语,如“貌丑、老、肥胖”等。(4)各行各业在生产活动中所忌讳的一些词语,如养蚕业将“(蚕)爬、喂(蚕)、(蚕)长了”等都列为禁忌语,而要婉称“(蚕)行、撒叶子、(蚕)高了”;同时也忌说“伸”字,因为蚕只有死了才是伸直的,连与“伸”谐音的“笋”也列为禁忌语,而要改称“萝卜”;而且与蚕病有关的字词也列为禁忌语,如“亮蚕”是蚕病的一种,所以忌说“亮”字,“天亮了”要说成“天开眼了”,“僵蚕”也是一种蚕病,所以也忌言“僵”及其谐音字,“姜”要说成“辣烘”,“酱油”要说成“颜色”或“罐头”;“跑、没、冲”等词也因为其不吉利而被列为禁忌语,连与“冲”谐音的“葱”也得说成“香火”,怕有所冲犯。5(5)与各民族各地区民间禁忌或习俗相左的一些词语,如在回族人的习俗中,“猪”是一种神圣的动物,不能直言,否则就会冒犯神灵;与“猪”谐音的“朱”姓,也必须改称“黑”姓。(6)一部分菜肴名称,如一般的饭店菜馆的菜谱或菜单上是见不到“鸡脚、猪爪、蛇”等词的,而一律以“凤爪、猪手、龙”代替。

三.禁忌语同委婉语的巨大差异

我们强调禁忌语同委婉语的密切联系并不想抹杀两者的巨大差异。这种差异表现在方方面面,不胜枚举。

虽然从理论上讲,禁忌语同委婉语应该是同时产生的,当“死”、“怀孕”、“拉屎”等尚没成为禁忌语之前,也就不存在“老了”、“有喜”、“方便”等委婉语——没有这种需求;而

1曲彦斌《俚语、隐语、行话词典》“前言”第3页,上海辞书出版社,1996年。

2《语言学白科词典》第607页,上海辞书出版社,1993年。

3《语言学白科词典》第337页。

4李胜梅《大学生语言中的常用缩略语》,载《修辞学习》1999年4期。

5见任骋《中国民间禁忌》第346~349页。

只有当“死”、“怀孕”、“拉屎”等被视为禁忌语之日,人们才会迫切寻找它们的替代物,这样也便有了委婉语。也就是说,从理论上讲,在委婉语产生之前,是不存在什么禁忌语的。但是从发生学角度来看,似乎应该是先有后来被称为禁忌语的词汇,尔后才有委婉语的。即先有“死”、“怀孕”、“拉屎”等词语,尔后才有“老了”、“有喜”、“方便”等词语,而绝不会倒过来。这样,事实上就造成了后来被称为禁忌语的词汇同委婉语之间的一种源流关系。就这一点而言,两者也是存在差异的。

虽然从理论上讲,禁忌语和委婉语均具有变异性,但是事实上两者说的不是一码事。

禁忌语的变异性说的是以下四种情形:

(1)有些词语原本是禁忌语——不能直言的,需要使用委婉语的,可随着岁月的流逝渐渐地就变得可以直言了,也就不再是禁忌语了。如“房事”、“性生活”在改革开放之前的大陆均属禁忌语。

(2)有些词语原本不是禁忌语——可以直言的,可随着岁月的流逝渐渐地就变得不能直言了,需要使用委婉语了,也就成了禁忌语。如居住在我国四川凉山地区的彝族人在历史上一直自称“罗罗”,但现在他们则将“罗罗”也列为禁忌语,认为是对他们的一种蔑称。6(3)在同一民族或同一区域内,有些词语在一部分人群看来不是禁忌语的,在另一部分人群那里却属于禁忌语。如在东西方,所有的船家都忌说“沉”、“翻”等词,而在一般人则并无此禁忌。7我国境内的哈萨克族,成人之间称说“胖”并无大碍,但是在对别人孩子的赞美语言中,“胖”这个词却被列为禁忌语,因为“他们认为这样会给孩子带来不吉”。8于是,便会出现这样一种可谓极端的情形:有些词语在一个家族的成员那里是禁忌语,而在另一个家族的成员那里就不是禁忌语。如居住在我国海南省的黎族人将自己祖先的名字统统列作禁忌语,除了在祭祖时可以使用之外,平时不准提及。9这样一来,由于各个家族祖先的名字不同,所以某个名字在这个家族是禁忌语,在另一个家族则不是禁忌语。甚至于在一个家庭内部各个成员的禁忌语也会有所不同。如我国西部的东乡族,在家庭成员中存在讳名之俗:在女儿的语言中,父母的名字是禁忌语,不能言说;在妻子的语言中,丈夫的名字是禁忌语,不能言说;在年幼者的语言中,年长者的名字是禁忌语,不能言说。10(4)在同一民族或同一区域内,有些词语在特定的时点或时段内为禁忌语,过了某个时点或时段就不再是禁忌语。如居住在我国湘、鄂、川、黔四省接壤地带的土家族禁忌颇多,有些禁忌具有极强的时段性,例如正月初一清晨没吃东西之前,像“病、痛、穷、没有、睡了”等平常并不禁忌的语词此时均成了禁忌语,是绝对不能说的。11又如居住在我国云南、四川的纳西族人平时称绵羊为“余”,称鸡为“岩”;而在开丧期间,则不能称祭牲“绵羊”为“余”,应用委婉语“冫今你”,不能称祭牲“鸡”为“岩”,应用委婉语“浓孜”。12委婉语的变异性指的是委婉语的不稳定性、多变性,即不少委婉语会随着时间的推移渐渐变得不再委婉,于是人们便会选择新的委婉语。如此循环往复,周而复始。其结果是形成以某个禁忌语为核心、由若干个委婉语组合成的庞大的禁忌语—委婉语词族。正因为如此,所以任何一种语言中的委婉语在数量上均要大大多于禁忌语,现代汉语也不例外。

虽然从理论上讲,禁忌语和委婉语均具有民族性和区域性,但内涵大相径庭。

禁忌语的民族性和区域性指的是有些词语在一些民族或一些地区是禁忌语,而在另一些民族或另一些地区不属禁忌语。如在西方,乘船旅行的人不能说“猫、狗、兔子、猪、老鼠、

6见赵树恂《彝族》,方素梅主编《中国少数民族禁忌大观》第46页。

7(法)西塞罗·唐纳、简-鲁克·克拉蒂奥著,方永德、宋光丽编译,《西方禁忌大观》第34~35页,上海人民出版社,1992年。

8见何星亮《哈萨克族》,方素梅主编《中国少数民族禁忌大观》第115页。

9见卢勋《黎族》,方素梅主编《中国少数民族禁忌大观》第131页。

10见范玉梅《东乡族》,方素梅主编《中国少数民族禁忌大观》第179页。

11见石茂明《土家族》,方素梅主编《中国少数民族禁忌大观》第102页。

12见王承权《纳西族》,方素梅主编《中国少数民族禁忌大观》第191页。

鸡蛋、盐、小刀”等,因为不少西方人认为,这些词语会诱发江河海洋释放波涛,招致风暴,给船舶带来危险13;在西方的剧院里,像“绳、线、成功、失败、好运、厄运”等词均被列为禁忌语,除了台词之外是不能在剧院里说的,否则就会给剧团带来厄运,因为“西方人相信,剧院对于演员们来说,是一个充满征兆的场所”。14而在中国就不存在上述这些禁忌。

在中国这样一个幅员辽阔、民族众多的国家里,禁忌语的民族性和区域性特征尤为突出:如蒙古族人将“狼”列为禁忌语,称狼为“野狗”,“如果在用餐时,不注意说到狼”或听到别人说狼就得“把碗扣过来,表示回避”,因为“狼是草原上危害人畜的凶猛野兽,人们对它还是恐惧的”。在达斡尔族,“博布格(案:熊的本名)”和“塔斯格(案:虎的本名)”是非常神圣的动物,所以被列为禁忌语,他们称公熊为“额特日肯(案:其义为‘老头子’)”,称母熊为“阿提日堪(案:其义为‘老太婆’)”,称老虎为“诺音古热斯(案:其义为‘官兽’)”。与达斡尔族相似,鄂伦春族人认为熊是他们的祖先,所以忌称“牛牛库(案:熊的本名)”,而称公熊为“雅亚(其义为‘祖父’)”或“阿玛哈(其义为‘舅父’)”,称母熊为“太帖(其义为‘祖母’)”或“额聂赫(其义为‘伯母’)”,打死熊后忌说“死”,而要说“布土恰(其义为‘成了’)”或“阿帕恰(其义为‘睡着了’)”。居住在凉山地区的彝族人将“馒头”列为禁忌语,称馒头为“馍馍”,那是因为古代封建统治者蔑称南方少数民族为“南蛮”、“蛮人”,而“馒”与“蛮”谐音,而且据当地民间传说,封建时代的统治者曾杀戮大批彝族百姓祭泸水(即今之金沙江),宣称“以蛮子头祭江水”,“馒头”容易让人联想到“蛮子头”。15而同样是彝族人,居住在凉山地区的彝族人将“罗罗”列为禁忌语,而居住在广西、云南、贵州的彝族人则至今仍然自称“罗罗”,并不认为是一种蔑称。

而委婉语的民族性和区域性则指的是不同民族或地区针对相同的禁忌语所采用的委婉语所存在的差异。如果说,禁忌语的民族和区域差异是比较有限的,像“死”、“怀孕”、“拉屎”等词在几乎所有的民族或地区均是禁忌语,那么,委婉语的民族性和区域性则是一种极为普遍的现象,像“死”、“怀孕”、“拉屎”等在几乎所有的民族或地区均存在不同的富有民族特色、地域特色的委婉语。

此外,从构成成分和结构形式来看,委婉语更有其独特的一面,其所使用的载体形式也要比禁忌语复杂得多。

四.委婉语的变异性

委婉语具有变异性,这一点同成语等的稳固性刚好相反。相对于“拉屎、撒尿”来说,“大便、小便”无疑是一种委婉语。但是时间长了“大便、小便”就不再是委婉语了,于是人们又用“去方便一下”婉指“大便、小便”,后来又因为“去方便一下”中有一个“便”字容易使人产生不洁的影响,于是便想出了用“出去一下”、“打个电话”等去婉指“去方便一下”。正因为委婉语具有变异性,所以,一些特别需要避忌的事物往往有许许多多的委婉语,我们已经无法梳理其产生的时间先后了。如关于“死”,自古以来就有许许多多的委婉语,依然活跃在现代汉语中的有:牺牲、捐躯、殉职、逝世、辞世、去见马克思、离开了我们、永远地走了、安详地睡着了、心脏停止了跳动、停止了呼吸、停止思想、流尽了最后一滴血、安息、长眠(以上褒义),老了、作古、遇难、去世、上火葬场、撒手、蹬了腿、闭上了眼睛、倒下了、去天堂、断了气(以上中性),进棺材、翘辫子、上西天、一命呜呼、见阎王、下地狱、去西方极乐世界(以上贬义)等。这些词语显然以禁忌语“死”为核心构成了一个包容几十个乃至上百个委婉语的禁忌语—委婉语词族。

五.委婉语的民族性和区域性

委婉语具有民族性和区域性。如指称“死”的委婉语,各个民族就颇不相同:达斡尔族13(法)西塞罗·唐纳、简-鲁克·克拉蒂奥著,方永德、宋光丽编译,《西方禁忌大观》第34~35页。

14(法)西塞罗·唐纳、简-鲁克·克拉蒂奥著,方永德、宋光丽编译,《西方禁忌大观》第97页。

15“狼”见蔡志纯《蒙古族》,“熊、虎”见杨保隆《达斡尔族》、《鄂伦春族》,“馒头”见赵树恂《彝族》,方素梅主编《中国少数民族禁忌大观》第4页、第220页、第367页、第46页。

及鄂温克族人称老人死去为“成佛了”,称孩童死去为“少活了”,称婴儿死去为“没站住”,达斡尔族人称神汉“萨满”死去为“上尚德了”;回族人则用“无常”、“殁”等词来指称“死”;16而蒙古人则将“死”婉称为“骑马踏上了不归路”、“骑马从我们中间走了”等17。同样是指“解手”,英国人可能会说成“去休息室(go to the restroom)”或“洗一下我的手(wash my hands)”,英国女性可能会说“修饰一下我的面部(fix my face)”等;蒙古族男性则说成“出去看马”,女性则说成“出去挤牛奶”、“出去看牛犊”等;而哈萨克族人则称为“去草场”、“去野外”等。18至于汉民族,那指称“去世”、“解手”的委婉语就更多了,而且还带有鲜明的区域色彩。就以“死”为例,各地往往用一个表示前往的动作动词带上当地火葬场的所在地名来婉指“死”,从而形成区域特色。如北京人可以说“上八宝山”,苏州人则说“去杨家桥(案:杨家桥为苏州火葬场所在地)”,无锡人会说“上吼山(案:吼山为无锡火葬场所在地)”或“去前桥(案:前桥为无锡又一火葬场所在地)”,昆山人会说“去西门(案:西门为昆山火葬场所在地)”。当然各地也会结合本地民俗,用置办丧事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细节来婉指“死”。笔者所在的苏州,民间办丧事一般要经历以下过程:先给死者换上事先准备好的未穿过的新衣服,谓之“穿老衣”;尔后将死者头朝南躺在门板上,供人吊唁,谓之“吊好”;同时招待前来“吊好”的亲朋好友,谓之“吃罡饭”、“吃豆腐”;最后送到火葬场火花。于是当地人就以“躺门板”、“穿老衣”、“鼻头向北”、“吃罡饭”、“上铁板”等来婉指“死”。

六.委婉语的基本特征

委婉语在构成成分和结构形式上极具特点。主要表现在:

(1)在构成成分上,委婉语力求避免与禁忌语相重,不仅避免书写形式上的相同,而且避免语音形式的相同或相近,以免引起相关的联想,从而起不到避忌的目的。

(2)在结构形式上,委婉语比较松散自由,既没有字数上的限制,一如成语的四字格局,也没有结构方式上的限制,一如惯用语常使用的动宾词组模式。

委婉语有结构形式上的标志吗?

说禁忌语的载体形式主要是词恐怕是没有问题的,那委婉语呢?委婉语的载体形式主要是词,还是词组,或者是句子?

带着这两个问题,我们对曲彦斌主编的《俚语、隐语、行话词典》中的所有标注为“禁(案:即禁忌语)”的词语进行了地毯式的收罗和全面的考察,共收集到89个词语。需要说明的是:这些被认为是禁忌语的词语,实际上却是标标准准的委婉语!如指称“死”的“不在、归山、回老家、丢嗒啦、吹灯、转去了、睡长觉”等22个词语,指称“鬼”的“二五子、六合儿、老三客人、啰哼儿”等词语,指称“棺材”的“老材、老房子、枋子”等词语,都是委婉语。

在对这89个词语的语音形式、内部结构关系、语言单位归属进行了一番考察之后,得到了以下一些基本数据:

在语音形式上,委婉语似乎更青睐双音节和三音节词语,前者占55%强,后者占28%强,两者加起来占83%强。而单音节词和四音节词语则很少,四音节以上词语只有一个(详见“表一”)。

表一

16见杨保隆《达斡尔族》,方素梅主编《中国少数民族禁忌大观》第220~222页。又见任骋著《中国民间禁忌》第303页,作家出版社。

17见张公瑾主编《语言与民族物质文化史》第206页,民族出版社,2002年。

18见张公瑾主编《语言与民族物质文化史》第206页。

在内部结构关系上,委婉语似乎以偏正关系和动宾关系的组合最为常见,分别占48%强和34%强,两者合起来占82%强,优势很明显(详见“表二”)。这个情形倒是与前面我们讨论过的口语词的情形颇为相似:在口语词中,偏正式词和动宾式词分别占44%强和21%强,两者合起来占65%强。看来,委婉语在内部结构关系上似乎更接近于口语词。

表二

委婉语的载体形式恐怕主要是词或词组,分别占53%强和37%强,两者加起来占91%强。我们即使将所有的词或词组带上“了”等语气词的组合统统看作是句子,那也只占不到不到9%(详见“表三”)。

还是回到前面的问题。

由此看来,委婉语在结构形式上的标志还真不好说,至少不是十分明了。我们只能作如下的初步的交代:

(1)委婉语在结构形式上,主要以二字格和三字格为主,其他形式比较少见。

(2)这些二字格和三字格的内部结构关系以偏正关系和动宾关系最为常见,其他关系比较少见。

至于说委婉语的载体形式主要是词,还是词组,或者是句子?初步的答案是:句子比较少见,最为常见的是词和词组。

此外,委婉语的词义架构倒是十分简洁、清晰,绝大部分词语均为单义词语,上面我们讨论的89个词语中竟然81个为单义词语,占总数的91%强。

七.隐语和黑话的界定

什么是隐语?什么黑话?两者是一种什么关系?各家的说法很不一致,主要有以下两种意见:

(1)隐语就是黑话,两者是异名同指。《辞海》的说法是最具有代表性的:隐语“也叫‘黑话’。社会习惯语的一种。有些社会集团为避免局外人的了解而制造使用的秘密词语”。19曲彦斌更是一语道破:“中国的民间秘密语历来称谓不一,除秘密语这个叫法之外,还有隐语、行话、切口、春点、杂话、市语、方语、黑话,等等。称谓尽管不一,所指语类却大抵一致。”20这是一种由来已久、目前依然比较流行的看法。21

19参见《辞海》(缩印本)第506页。

20参见曲彦斌《中国民间秘密语》第6页,上海三联书店,1990年。

21最早将“隐语”、“黑话”视作异名同指的是孙常叙,不过他没有用“隐语”这个术语,而是用了“秘密

(2)隐语、黑话各有所指,含义不同,黑话是隐语的一种,隐语包括黑话。诚如曹聪孙所指出的:“隐语是一种具有明显的封闭性质的词的秘密语。其中为一定的社会集团,例如帮会、黑社会、罪犯、吸毒者、色情行业等内部使用的话,可称为‘黑话’”。22也有不少学者赞同这种看法。23

就隐语与黑话的关系而言,我们赞同第二种意见:隐语与黑话不是一码事,黑话只是隐语的一种,当然是极为重要的一种,但不是隐语的全部,有些隐语并不属黑话。

但是,对“隐语”、“黑话”这两个术语的诠释,我们迄今为止没有看到一家的说法是令人满意的。

我们对学术界“隐语”的定义表述的不满意主要有以下两点:

(1)现存的这些定义中一般都采用“社会集团”这个词语来表述“隐语”的使用主体,我们以为是言重了。“集团”一词赋予了“隐语”较多的政治色彩,《现代汉语词典》对“集团”一词的解释是:“为了一定的目的组织起来共同行动的团体”;而且“集团”一词还会给人一种组织周密、人员众多的联想。其实,“隐语”在使用主体上面应该是无所限制的,可以是由十万、几十万人所组成的组织严密的大团体,也可以是仅由几个、十几个或几十个人员构成的松散的小群体,不像“黑话”的使用主体是有明确限制的。这既是“隐语”同“黑话”的主要区别,也是“隐语”的主要特征之一。因此,我们觉得,应该将“社会集团”改为“社会群体”比较稳妥。

(2)现存定义往往更多地强调了“隐语”的客观效果:“不为外人所知的”、“只有内部人懂得的”云云是常见的表述用语,问题是,“不为外人所知的”的或“只有内部人懂得的”都是隐语吗?答案是否定的。不然的话,“陪音、阳声韵、十六摄、读若、转注、义素、语义场、孤立语、内部屈折”等语言学专业术语就都成了语言学界的“隐语”了。因此,我们认为,应该在定义中突出“隐语”这种不为群体外部人员所知晓的结果正是使用群体所刻意追求的——即隐语效果的主观性这一点,从而更进一步揭示隐语的特征。

此外,民间关于“隐语”的称谓颇多,使用上很是混乱。汉语学界通行的称谓有两个:一曰隐语,二曰秘密语,使用者参半,有人还专门行文力主采用后者。24在给“隐语”定义时最好也能考虑“正名”的问题。

我们对学术界“黑话”的定义表述的不满意主要是:

(1)现存的这些定义中对“黑话”的使用主体表述不明。有些说法指称范围过大,如上面提到的曹聪孙用“一定的社会集团”来表述“黑话”的使用主体,其中的“一定”是个极其模糊的概念,颇难掌握;有些说法指称范围又过小,如以“带有黑社会性质的团体”来表述“黑话”的使用主体,这样一来,就把赌博人员、吸毒人员、卖淫嫖娼人员、以及偷盗抢劫罪犯等等所有不具有黑社会性质的群体所使用的秘密词语均划到了“黑话”的外面去了,而这又是很难让人接受的。

语”这个名称,详见其《汉语词汇》第297页,吉林人民出版社,1956年。《语言学百科词典》也持类似的观点:隐语“又称‘黑话’、‘切口’。指社会游离分子(乞丐、流氓、盗贼)或帮派集团使用的特殊词语,以秘密性为其特点”。见该词典第566页,上海辞书出版社,1993年。《汉语大词典》(缩印本)下册第6984页、《现代汉语词典》(修订本)第1506页均用“黑话”来诠释“隐语”。曲彦斌主编的《中国民俗语言学》第十一章“民间隐语行话”也将“黑话”视作“隐语”的别称之一,详见该书第161页,上海文艺出版社,1996年;他主编的《俚语隐语行话词典》也持相同观点,参见该词典“前言”第3页,上海辞书出版社,1996年。持此观点的还有张永言的《词汇学简论》,见该书第84页;王希杰的《黑话说略》,载《汉语学习》1989年第5期;潘家懿的《山西晋南的秘密语——“言话”》,载首届社会语言学学术讨论会文集《语言•社会•文化》,语文出版社,1991年;此外,还有一部分《现代汉语》教材。

22参见曹聪孙《汉语隐语说略》,载《中国语文》1992年第1期。

23明确持此观点的有:钟敬文《语海•秘密语分册•总序》第2页,上海文艺出版社,1994年;刘中富《秘密语》第3页,新华出版社,1998年;郭熙《中国社会语言学》第123页,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郝志伦《汉语隐语论纲》第5页,巴蜀书社,2001年。

24参见刘中富《秘密语》第17~19页。

(2)该术语本身包含人们对其所指称内容的否定性评价,在表述时应有所体现。而现存定义中则或多或少地缺乏这种否定性评价。

因此,我们以为,对“隐语”、“黑话”这两个术语的比较科学、准确的表述应该是:隐语,也叫秘密语,是某些社会群体所使用的故意不让外人所知晓的秘密词语,是常见的社会方言之一。

黑话是某些不良甚至黑恶社会群体所使用的一种有意不让外人所知晓的秘密词语,是隐语最重要的分支之一。

八.隐语的类别

既然黑话只是隐语的一个重要类别,那么,隐语除了黑话之外,还应该有其他类别。关于这个问题,一些学者已经作了一些初步的探讨。

潘家懿“从秘密语的使用对象和所起的作用”角度将隐语分为“那些专门以危害公众利益、制造社会动乱为目的的黑社会集团所创造的和使用的”隐语与“某些行业集团或社会团体为谋求自身的某种特殊的需要而创造出来的”隐语两大类。25

曹聪孙将隐语分为“词的秘密语”和“音的秘密语”两大类,词的秘密语“除了黑话而外,还有另外的一种隐语,也是秘密语。这种语言往往产生于一个‘隐语区’。80年代以来,有人调查了我国山西夏县(中条山麓)县城以西二十里左右,存在着一个称为‘言话区’的隐语区。(案:原文这里有尾注,说明资料来源于潘家懿、赵宏因的论文《一个特殊的隐语区》,载《语文研究》1986年第3期)言话区有一百多个核心单词,通过彼此组合,可以产生很强的交际功能”。音的秘密语的主要形式是反切语。26

钟敬文主编的《语海•秘密语分册》在“凡例”中将“隐语”分为三类:“(1)帮派结社、秘密团体和犯罪集团内部所通行的黑话;(2)各行业(包括江湖行业)内部所使用的带有隐秘性的行话;(3)各地方言中具有特殊含义,在特定场合中使用,带有特定功能(如禁忌、避讳等)的一部分语词”。27

刘中富在讨论“什么是秘密语”这个问题时实际上也涉及到了隐语的类型问题,将他的意思概括一下,主要有这么六大类:(1)黑话;(2)行业性秘密语;(3)青少年群体、老年人群体使用的“亚秘密语”;(4)某一群体针对另一群体使用的秘密语;(5)市井秘语;(6)类秘密语。28

郭熙则指出:隐语“可以从不同的角度进行分类。按领域分,最典型的是江湖秘密语,其次还有行业秘密语、政治秘密语、军事秘密语等”。29

郝志伦在其《汉语隐语论纲》中列专章讨论了隐语的类型。一曰形态学分类,即将隐语先分为言语类和非言语类两种基本类型,前者为“最基本的主体形态”,“又可分为语词形态、语句形态和谣诀形态三种子类型”。二曰发生学分类,即将隐语分为“以隐蔽保密、避免人知为功利目的的隐语行话”、“由趋吉避凶、趋洁避秽、趋雅避俗等心理需求而生成的禁忌避讳类隐语行话”和“以隐约其辞为特点,以笑谑娱乐为目的的游戏类隐语。亦即古之瘦语、谜语,今之暗语、游戏语”等三种类型。三曰“应用领域分类法”,未作具体分类。30上述一些学者讨论的隐语类别中,有一些并不是现代汉语普通话层面上的隐语。如钟敬文主编的《语海•秘密语分册》所说的“各地方言中具有特殊含义,在特定场合中使用,带有特定功能(如禁忌、避讳等)的一部分语词”这一类隐语中的那些不是用现代汉语普通话词汇的构词材料构成的,而是用一些地域方言的构词材料构成的隐语就不能算是现代汉语普

25参见潘家懿《山西晋南的秘密语——“言话”》。

26参见曹聪孙《汉语隐语说略》。

27参见钟敬文主编《语海•秘密语分册》“凡例”。

28参见刘中富《秘密语》第3~11页。

29参见郭熙《中国社会语言学》第123页,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

30参见郝志伦《汉语隐语论纲》第200~220页。

通话层面的社会变体——隐语。笔者手头有一本《上海俗语切口》,其中收集的一些隐语便是用吴语构词材料构成的,如“刮讪(隐情暴露)、豁(掼)领子(暗示、指点)、三三(不务正业浪迹于社会的女青年)、木良(与“三三”厮混的男青年)、连裆码子(两人或两人以上合伙设骗局者)”等。31又如刘中富在讨论中所谈到的“类秘密语”以及郝志伦所说的“非言语类隐语”指的均是由各种有声暗号、人的形体动作、图画符号、实物形态和记号等构成的传递信息的秘密手段,也不属语言符号层面上的隐语,当然也就更不是现代汉语普通话层面上的隐语。

此外,有些学者在隐语类别的讨论中没有遵循同一性原则,即将从不同角度、按不同标准切分所得到的类型放在一块来谈,这样他们所分的类别相互之间就存在交叉的现象。如刘中富所说的“市井秘语”同“黑话”、“行业语”等就存在交叉现象。

还有些学者所分的类别含糊不清,如郝志伦的所谓形态学分类,且不说这个说法本身的不妥——虽然作者作了解释“隐语行话的形态分类,与传统语法学中旨在研究词的形态变化的形态学有一定联系,但并非同一件事。它是以汉语隐语行话具体的外部形态特征及其差异、变化为依据,而进行的一种科学分类方法”,但总有些不伦不类的感觉,因为语言学中的术语具有质的规定性,大家约定俗成了,最好不要随意更改,不能今天说“语法”,明天说“言法”,或者今天说“语法”是什么含义,明天又说“语法”是另一种含义,这样只会带来表述上的混乱,也让别人没法同其在共有的知识背景下交流——就是这种分类也是很难贯彻到底的:因为在没有具体语境的情况下,什么是词语,什么是语句,在汉语中有时是颇难分清的,作者所列举的“语句形态隐语行话”中不少恰恰是“语词形态隐语行话”。

综合各家的分类情况,兼采众长,我们认为隐语大致可以分为以下三大类:

(1)黑话。黑话是某些不良甚至黑恶社会群体所使用的一种有意不让外人所知晓的秘密词语,是隐语最重要的分支之一。如:上丽事(玩弄女性)、下皮子(盗窃)、大炕(暗娼)、小象(行窃时的帮手、助手)、飞老夹(扒窃钱包)、牛郎(男妓)、分水(分赃)、公共汽车(妓女)、斗蟑螂(引诱、敲诈妇女)、尺寸(赌资)、办他一档子(撬锁盗窃)、扒灰沟(抢劫不成功)等。32黑话的特点是:不少词汇与一些丑陋的行为、事物有关,透露着一股邪气,让人联想到罪恶。

(2)行业隐语。行业隐语是某些行业所使用的一种有意不让外人所知晓的秘密词语,是隐语又一个最重要的分支。如:包口(做生意说的话)、闪子(药粉)、老人(五)、老加(十)、羊角(六)、问问(过秤)、托杵(艺人向观众要钱)、呕风(讨银钱)、呕吐(泄露内部机密)、尖托(真本事)、丢飞包(店员遇亲友来购货时,售货而不收钱)、半空不撮点(对江湖事似懂非懂之人)。行业隐语的特点是:词汇大多与货物与商业利润有关,透露着商人的一种精明、狡黠。

行业隐语同我们平常所说的行业语不是一回事,两者有着本质的区别。行业语是各行各业的人们在表述本行业的事物时所使用的专门的只有本行业人才懂的词语。虽然行业语同行业隐语在不为外人所知这一点上似乎存在着共同点,但这仅仅是表象。行业语的不为人所知具有客观性,行内人并不是想要别人不懂才使用行业语的,他们用行业语是为了便捷地传递信息,表达意思,交流想法,虽然行业以外的人因对该行业的专门业务知识一无所知,所以不了解表述这些业务知识的行业语的真正意义,但是行业语的使用者是无辜的——他们没有隐瞒的动机。而行业隐语的不为人所知则具有主观性,即行内人是故意要让别人听不懂才用行业隐语的,他们用行业隐语就是为了隐秘地传递信息,表达意思,交流想法,而且,行业隐语所涉及的往往不是某行业的专门业务知识,如明明可以说“一、二、三、四、五、六、

31参见薛理勇《上海俗语切口》,上海人民出版社,1992年。

32在“隐语和黑话”的讨论中,我们所举的隐语例词若非特别注出,均选自曲彦斌主编的《俚语隐语行话词典》。

七、八、九、十”的,而以前的服装业却偏偏用“口、月、太、土、白、田、秋、三、鱼、无”来表述,明明可以说“过秤”,却偏偏说“问问”——行内人往往在无需使用专门用语的时候而故意使用了行内创制的专门用语,在行业以外的人不了解其表述的真正意义这一点上,他们不是无辜的。……….

(3)松散社会群体隐语。这是某些社会群体所使用的有意不让他人所知晓的秘密词语,是隐语的重要类别。这类隐语最能产的人群是青少年群体,大到一个学校、一座城市,小到一个班级、一个寝室,内容往往是指称一类人或一种现象。隐语的产生和传播往往经历这么一个过程:起先往往是几个富有命名创意的语言“精英”,某一天突发灵感,用一种别致的名称去指称一种事物或现象,渐渐地他们周围的哥们儿、姐们儿也用上了,于是就在一个寝室或一个班级的范围里流通,成为“某某寝室隐语”或“某某班级隐语”;设若运气好,可以在一个年级或一个学校的范围里流通,成为“某某年级隐语”或“某某学校隐语”;设若运气再好一点,就会越出校门,在一座城市的特定群体或者更大地域的特定群体中流通,成为“某某群体隐语”。像“呕像(令人作呕的人)、天才(天生的蠢材)、蛋白质(笨蛋、白痴)、黄昏恋(快毕业时谈恋爱)、老板(导师)、青蛙(丑男)、恐龙(丑女)、神童(整日疯疯癫癫的人)、菜鸟(新手)、美眉(漂亮女孩)、可爱(可怜没人爱)、特困生(上课时特别爱睡觉的学生)”等隐语,都是这样形成的——属于运气极佳的,以致在全国的高校中流通——成了“大学生隐语”。松散社会群体隐语的特点是:词汇大多与一些普通的常见的事物有关,往往透露着普通百姓的一点机智、谐谑。

有些学者将一些意义隐晦的委婉语也看作是隐语,殊为不妥。委婉语是为了避忌而使用的,并不是为了不让外人知道而使用的。

九.关于隐语基本状况的初步调查

关于隐语的造词方式,大家关注的比较多,比较一致的意见是:隐语几乎动用了汉语所能提供的所有的造词手段来创造隐语词汇,采用了语音学造词法、文字学造词法、词法学造词法、句法学造词法、修辞学造词法、综合式造词法等等。但是对于隐语的语音形式、词义架构、词语的内部结构等方面的特点则关注甚少,语焉不详;即使个别学者有所涉及,也是泛泛而谈,举上一二用例,遥指一下,让人不甚了了。为了弄清上述问题,我们决定选择一部较有代表性的隐语词典,作一番穷尽式的考察、统计,看看隐语在语音形式、词义架构、词语的内部结构等等方面究竟具有什么样的一些特征。经过对孙一冰主编的《隐语行话黑话秘笈释义》(收词最少)、钟敬文主编的《语海•秘密语分册》(收词最多)以及曲彦斌主编的《俚语隐语行话词典》(收词介于前两者之间)等三部辞书的比较、选择,最后我们选择了较有影响的《俚语隐语行话词典》(下简称《词典》)作为我们考察、统计的对象。

《词典》共收录隐语词语11262条。在对这11262条隐语词语的语音形式、词义架构、词语内部结构等方面的状况逐个分析、考察、综合、归纳之后,我们对隐语的一些基本特征有了一些初步的了解。

(一)语音形式特征

在语音形式上,《词典》中的隐语以双音节形式最为常见,共有6516个,占了一半多;三音节的次之,共有3271个,占了将近1/3,双音节、三音节加起来共有9787个,占了总数的87%。剩余的其他语音形式只占13%,其中单音节的,有813个,占了剩余的一半多;四音节的,有573个,占了剩余的近4/10;其他音节形式总共只占不到1/10。(详见“表一”)这样,我们对隐语的语音形式的初步结论是:二、三音节处于第一层次,是隐语词汇基本的语音形式。一、四音节处于第二层次,是隐语词汇较少选用的语音形式。五、六、七、八音节处于第三层次,是隐语极少选用的语音形式;尤其是六音节形式比较罕见;七、八音节更是极其罕见,《词典》11262个词语中,七音节的仅2个,八音节的仅1例。

表一

在词义架构上,《词典》中的隐语一如我们原先估计的:词义架构简单,清晰,单义词语占绝对优势,多达90%以上,多义词语很少,而且一般也是双义词语,词义派生脉络应该很明了。但出乎我们意料的是,竟然还存在为数尚可观的三义词语以及一部分四义词语、五义词语乃至六义词、七义词、八义词;在14个八义以上的词中,除了4个九义词之外,还有5个十义词,2个十一义词,1个十三义词,1个十四义词,1个十五义词。(详见“表二”)而且,绝大部分多义词语的意义之间并不存在派生、源流关系,但它们同我们平常讲的同形同音词又不太一样,因为同形同音词之间毫无联系,而这些词语之间多多少少总有那么一点说不清、道不明的联系,这恐怕也就是《词典》编者将它们处理为多义词语的原因。

之所以会出现上述状况,个中缘由,我们发现,主要是由以下几种情况造成的:

(1)不同行业或群体用同一个词语指称不同的事物。这种情形最为常见。如“边”有3个表数目的义项:蚕茧行以“烟、足、南、常、马、青、尺、边、脚、台”表“一”到“十”,“边”表“八”;棉花行以“了、败、川、晓、丸、龙、汤、千、边、欠”表“一”到“十”,“边”表“九”;粮食行则以“只、祥、撑、边、母、既、许、烘、欠、阿”表“一”到“十”,“边”表“四”。又如“半月”,卖膏药业喻指“弹弓”,玉器行喻指“玉耳环”,海渔行喻指“青蟹”。

(2)不同地区的同一个行业或群体用同一个词语指称不同的事物。如“老大”,天津犯罪团伙用来指称“被害事主”,而沈阳犯罪团伙则用来指称“团伙头目”。又如“光子”,华北地区犯罪团伙用来指称“眼睛”或“眼镜”,东北地区犯罪团伙则用来指称“玻璃”。又如“里怀”,北京盗窃团伙用来指称“内衣的上兜”,东北盗窃团伙则用来指称“内衣的下兜”。

(3)不同时期的同一个行业或群体用同一个词语指称不同的事物。这种情形虽有,但比较少见,因为同一个行业或群体所使用的隐语往往有着极强的继承性,一般不会随着时间的流逝而发生变化。如“白扇”,旧时北方的盗窃团伙用来指“盗匪中的参谋”,现在东北盗窃团伙则用来指“白天入室盗窃”。又如“吃尿泡饭”,旧时四川东部地区江湖诸行用来指“警察敲诈妓女、嫖客的钱财”,现在四川东部地区黑道则用来指“将内地女子拐卖到沿海地区卖淫”。

(4)同一个地区的同一个行业或群体用同一个词语指称不同的事物。如“吃二馍”,旧时河南戏曲界既用来指“戏班分帐以后,将剩余的钱给照顾对象”,也用来指“配角演员之所得”。又如“吃佛爷”,北京犯罪团伙既用来指“勒索小偷的赃款”,也用来指“教唆扒手为自己偷窃”。又如“叉抹”,黑龙江犯罪团伙既用来指“吸鸦片”,也用来指“扎吗啡”。

当然也存在几个义项之间存在密切联系的现象。如“白钱”,旧时北京江湖诸行用来指“贼”,现在北京犯罪团伙用来指“扒窃”。又如“皮子”,旧时北方地区的盗窃团伙用来指称“钱包”,现在山东的盗窃团伙用来指称“小偷”。又如“尖嘴子”,旧时东北地区江湖卖艺行用来指称“鸡”,现在东北犯罪团伙指称“妓女”。又如“污兰”,旧时东北土匪用来指“对同伙撒谎”,现在东北犯罪团伙则用来指“同伙私下隐瞒盗窃的钱财”

凡此种种,均造成了隐语中出人意料地居然有那么可观的三义及三义以上的词语。

(三)内部结构特征

从词语的内部结构来看,隐语的内部结构有以下四种情形:(1)由两个或两个以上语素的合成而构成的词语,这类词语最多,占了将近92%。(2)由一个语素构成的单纯词,这类词相对较少,只占不到8%,其中尤以单音节单纯词为主体,竟占了该类词的99%强;其他单纯词则极少,我们只发现了9个叠音词,335个连绵词,1个音译外来词,1个拟声词。(3)由一个或几个词与动态助词“了”构成的“了”字结构。这类词语很少,对隐语的基本结构特征的归纳基本起不到什么作用。(4)由几个词与结构助词“的”构成的“的”字结构。这类词语极少,对隐语的基本结构特征的归纳也同样不起什么作用。(详见“表三”)此外,还有2个带“着”的结构(砍着、漂着)和2个带“啦”的结构(叠啦、查啦)。

在由几个语素构成的合成词语中,通过词根复合形式构成的词语是最多的,约占所有合成词语的将近90%;其次是通过词根和词缀“老、子、儿、头”等组合而成的附加式合成词,约占所有合成词语的10%强;最少的是重叠式合成词。(详见“表四”)

下面,让我们关注这9279个通过词根复合形式构成的词语的内部结构状况。

在通过词根复合形式构成的词语中,内部结构为偏正关系的词语最为常见,占了总数的一半多;其次为动宾关系的词语,又占了总数的1/3强;两项加起来,竟占了总数的将近90%。(详见“表五”)

我们前面在讨论现代汉语口语词与书面语词的差异时,对口语词与书面语词的内部结构也作过一个类似的统计,结果是口语词中以偏正式和动宾式最为常见,前者占了45%强,后者占了21%强,而书面语词中则以联合式和偏正式最为常见,前者占了47%强,后者占了32%强。我们还对方言词的内部结构作过一个类似的统计,结果也是以偏正式和动宾式最为常见,前者占了52%强,后者占了28%强。可见,隐语词,从内部结构情况来看,较接近于口语词,而且与口语色彩明显的方言词的情况极其类似。个中缘由,不说也很清楚:

33隐语中的叠音词同重叠式合成词真不好分,因为隐语本身表义隐晦,有时从字面很难断定某个构成成分是具备音义的语素还是只具备音而不表义的非语素。我们只能以整个隐语词汇作为确认的参考:如果重叠成分中单个的字直接同整个词义相关,或者在意义基本不变的情况下,可单用,可构词,那就处理为重叠式合成词;如果重叠成分中单个的字同整个词义无关,而且不可单用或构词,或者单用、构词时意义完全改变了,那就处理为叠音词。试举两例,表“亲属”的“区区”和表“公章”的“托托”,按上述办法我们处理为叠音词;表“面孔”的“盘盘”和表“手表”的“砣砣”,我们按上述办法处理为重叠式合成词。当然,这种处理方式是否合理还可以进一步讨论,好在这类词总共才43个(案:“哼哼”一词重复收了,见《词典》第324爷和第359页),不管怎么处理均不会影响整体结论。

隐语的创造和使用者均是文化水平极低的一拨人,不少还是文盲;而且,隐语主要是应用于口头交际领域。

当然也还是存在差异:方言词中,联合式居第三位,补充式、主谓式极少,分别只占1%强;口语词中情形相似,补充式、主谓式最少,分别占1%强;而隐语中,居第三位的是主谓关系的词语,补充关系、联合关系极少,分别只占2%强和1.5%弱。为什么会产生这样的差异呢?我们以为,主要是词和语的差异在内部结构上的反映:口语词、方言词均为词,词以双音节为主,主谓式很难有所作为,联合式倒是可以一展身手;而隐语有相当一部分是三音节或三音节以上的固定短语,主谓结构可以一展身手,而联合结构则由于其结构的松散性倒是很难有所作为。

在调查中,我们还发现,隐语中异名同指的现象极为普遍,如指称“行骗时的助手”的至少有“漂点的、敲托的、敲买卖的”等,指称“小流氓”的至少有“小泡儿、小晃儿”等,指称“小扒手”的至少有“小弟、小鬼、小佛爷、小皮子”等,指称“白天入室盗窃”的至少有“闯子钱”、“白扇”等,指称“女人乳房”的至少有“尖山、吞子、球子、气老儿”等,指称“用色相引诱他人,从而敲诈钱财”的至少有“扭发条、仙人跳”等,指称“乞丐”的至少有“靠扇、靠死扇的、逼柳琴的”等。最多的是指称“女流氓”、“玩弄女性”、“发生两性关系”的异名同指隐语,举不胜举,如以指称“女流氓”的为例,至少有“小妹、小偏、小扔、画儿、马儿、花儿、马子、马马、皮蛋、肉包、老梭、老蜜、梭叶子、雀子、野妓、圈子、女飞飞、女晃儿、嗍嗍”等,这还远不是《词典》中的全部。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目前我们所看到的隐语是处于不同时期、不同群体、不同地区的人员创造并使用的,是不同层面的隐语。

十.隐语的全民化

隐语中的一部分,日长月久会渐渐地为圈外人所熟知,于是便悄然进入普通话词汇中,成为其中的一员,这便是隐语的全民化现象。这种现象每时每刻都在我们身边发生着,只是我们不注意罢了。如“穴头”原来是旧时北京江湖诸行使用的隐语,指的是“曲艺班子的组织者”,如今常见诸报刊影视媒体,专指那些私自招募演员在外面搭班演出以赚钱的经营者。又如“山(上)”原来是犯罪团伙使用的隐语,指的是“监狱或看守所”,现在也已成了家喻户晓的词了,说某某是“山上下来的”或“上过山的”谁都知道是什么意思。又如“白日闯”,原来是旧时南方地区的盗窃团伙使用的隐语,指的是“白天撬门盗窃”,90年代以来,随着白天撬门盗窃活动在全国各地的日夜猖獗以及公安部门一波接一波的严打声势、新闻媒体连篇累牍的报道,如今早已成为全民性的词汇了,随着这种盗窃活动的越打越烈,估计很快就会成为现代汉语基本词汇成员。如果说,早期的部分隐语如“挂彩(负伤流血)、撑腰(支持)、反水(叛变)”等的全民化尚依赖于文学作品的传播的话,那么,新时期以来随着文学作品影响的不断减弱,隐语的全民化则同媒体的报道有着直接、密切的联系,而且会越来越依赖于媒体。

汉英禁忌语

汉英禁忌语 一、禁忌语和委婉语 语言禁忌 (Language Taboo),语言禁忌源于人类最初对自然现象和自然力的困惑和误解。早在远古时代,人们因对日月交替风雨雷电、火山地震以及人和物的生老病死等自然现象和自然规律不理解,故幻想创造了神,认为神是万物的主宰、祸福的根源。因此,神灵不可亵渎,与神灵有关的东西都应被尊为灵物,被列为禁忌,不可冒犯。英语中,God(上帝)、Satan(魔王撒旦)等均有婉称,汉语中有国讳、圣讳、官讳或家讳。疾病与死亡为人之大忌,无论是东方人,还是西方人,都十分忌讳疾病与死亡,所以在交际时都尽量回避这些字眼,以婉言称之。 禁忌语(taboo)是人们多数情况下不能说或不想说的话。禁忌语多是与身体某些器官及功能或与宗教,崇拜有关,包括脏话(obscene)、粗俗语(vulgar)、和仵犯神灵的话(profane)。禁忌语可以不用,可话不能不说,意思不可不表达,因而出现了大量的委婉语来代替禁忌语。 二、英语中委婉语 英语中委婉语(euphemism)一词源自希腊语。前缀“eu”的意思是“good”(好),词根“-phemism”意为“speech”(言语),合起来意思是“word of good omen”(吉言或好听的说法)。委婉语是人类语言中普遍存在的一种语言现象,广泛应用于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由于语言交际是人类赖以维系社会关系和人际关系的重要手段,因此人们在交际中通常避免使用引起双方不快从而损害双方关系的语言,而采取迂回曲折的语言来表达思想、交流信息。因此,委婉语自产生之日起,就担负着“润滑”交际的重任。“如果没有委婉语,世界的运转会因摩擦而停止,人间将充满仇怨”。正如美国学者Hugh Rawson 所描述的那样,委婉语“如此深深地嵌入我们的语言,以至我们中间没有谁——即便是那些自诩言谈直截了当的人——能够在不使用委婉语的情况下过完一天的”。 (一)有关“死亡”的委婉语 人们生活中最忌讳的就是死亡,因此语言禁忌中关于死亡的委婉语大量存在。如:pass away(逝世),be no more(不在了),depart(去世),be gone(走了),join the majority(会见老祖宗去了),go to west(归西了),go to glory(升天了),go to meet one maker(见上帝),to be at peace(平静了),the final departure(最后离去),final sleep(最后一觉),to go to one’s long home(回到永久之家),to have found rest(得到安息),in heaven(在天堂),with God(和上帝在一起)等。 汉语中有:“去世了”“仙逝了”,“到极乐世界去了”,“逝世”,“谢世”“过世”,“下世”,“不在了”,“走了”,“过去了”,“离开了我们”,“毙命”,“归天”,“长眠”,“与世长辞”对特殊人物还有专门的术语,如:和尚死了叫“圆寂”,皇帝死了叫“驾崩”,诸侯死了用“功甍”,妻子死了叫“断弦”,为了守节而死叫“玉碎”,执行公务而死叫“殉职”,为正义而死叫“牺牲”等。“死亡的委婉说法还有: to be present at the last roll call 出席最后一次点名 to be written off 被勾销 to fall 倒下 to fire one’s last shot 射出最后一发子弹 to make the ultimate sacrifice最后的牺牲 to do one’s bit 尽自己的本分 这些委婉语听起来很平淡,几乎无法使人联到军人那悲壮而惨烈的死。 (二)有关年老的委婉表达 在西方,人们很少谈论年龄,尤其是女性。主要原因就是忌讳年老,因为年老意味着青

委婉语

“委婉语(Euphemism)”一词最早由George Blunt 在16 世纪80 年代提出。在希腊语中,委婉语原是指“好兆头”或者“吉祥的话”等。直到现在,对委婉语的定义还没有统一的定论。一般而言,委婉语通常被定义为“用一个无意冒犯的、令人愉悦的表达来代替另外一个直接的、使人不快的表达,也就是,用善意的谎言来掩盖事实的真相”[2]。为了顺利地达到交际目的和效果,人们往往尽量避免提及一些粗鲁无礼的或人们避讳的词语,取而代之的是委婉含蓄的表达方式,因此,委婉语是言语交际中不可缺少的“润滑剂”。 [1] Lakoff, G. & Johnson, M. Metaphors We Live By [M]. Chicago: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1980: 1- 37. 委婉语是一种普遍的语言现象,语言学家们从不同的角度对此进行了研究和探讨。随着认知语言学科的发展,从转喻的角度来剖析委婉语的构成的研究逐渐开展起来。Lakoff&Johnson 的著作《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对概念隐喻进行了详尽的研究[1],为委婉语构成的探讨提供了崭新的视角。 [2] Neaman, J.S. & Silver, C.G. Kind Words—A Treasure of Euphemism [M]. New York: Facts on File. World Publishing Corp, 1983. Rawson Hugh认为委婉语是使用温和、惬意或迂回的词汇替代粗鄙、痛苦或无礼的说法。 5 Rawson,H.,1981,A Dictionary of Euphemisms andOther Double-talk,Crown Enright(1985)认为世界因受到阻碍而停止运行,人类因不用委婉语的表达方式而充满敌意。Enrigh, D.J. Fair of Speech---The use of Euphemism. New York,1985 Hudson(1980)认为委婉语不仅是一种语言现象,也是一种文化现象。几乎所有人,包括那些自诩言谈最为直截了当的人,每天都在使用委婉语。 Hudson, R. A. Sociolinguistics.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80 从本质上说,禁忌语因为禁忌而产生,委婉语由于禁忌语而存在。但是由于时事的变迁,自然物

汉语禁忌语和委婉语综述

汉语禁忌语和委婉语综述 摘要:语言禁忌和委婉是一种常见的社会现象,几乎存在于交际的任何一个角落,然而由于我们身在其中等原因,常常对其习而不察。可是当涉及到跨文化交际或者是跨行业、跨区域等交际时为就显得十分突出了因为稍不注意,就可能引起误解甚至是冲突。本文试对汉民族的语言禁忌和委婉现象进行梳理整合,以期达到一种总体的认识。 关键词:禁忌语;委婉语;文化 语言禁忌和委婉是一种常见的社会现象,几乎存在于交际的任何一个角落,然而由于我们身在其中等原因,常常对其习而不察。可是当涉及到跨文化交际或者是跨行业、跨区域等交际时就显得十分突出了因为稍不注意,就可能引起误解甚至是冲突。学术界对这一课题的研究很多,或从其词汇表现方面或从其心理机制方面进行介绍,但大多比较零散和单一,因此本文试对汉民族的语言禁忌和委婉现象进行梳理整合,以期达到一种总体的认识。 一、产生和发展情况 (一)产生 “禁忌”这个词在国际学术界被称为“塔布”,源于中太平洋波利尼西亚群岛语,英语音译为taboo或tabu,其含义是“神圣的”,“不可触摸的”。后被人类学所采用,成为一种特殊的专有名词,并成为禁忌的同义词。奥地利著名心理学家佛罗伊德在他的专著

《图腾与禁忌》中说:“禁忌这个词的内涵包括了神圣的、超乎寻常的、不洁的和怪诞的等意义。”正由于禁忌语有以上的特征,才需要有一种语言能弥补其不足,用来替代这些被禁忌的词语,于是委婉语就在解决这一交际困难的过程中产生了。可以说禁忌是委婉语产生的重要心理基础。 禁忌语和委婉语大部分产生于科学技术不够发达的社会,从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来看,当生产力水平极低,人们无法抗拒各种天灾人祸又无法解释其成因时,只能从对自身的自我认识出发,认为这些现象都是“超人”的力量的结果,于是在人们精神世界出现了神与鬼,这种原始的宗教信仰使得某些令人特别畏惧或喜爱的事物、现象与它们的名称之间建立起一种神秘的联系。人们还认为,神奇的语言既可以造福又可以降祸,说出其名称就可能带来相应的灾祸或者吓跑了自己想要的幸福,这便是禁忌语和委婉语产生的心理基础,实际上主要是为了祈福或者是表示对所敬畏事物的崇拜。 对于我们汉民族来讲,由于历史文化的原因,造成了汉民族内向、含蓄、委婉的民族心理特征,由此形成委婉含蓄的表达特点和浑厚含蓄的审美情趣,强调和谐内在之美。在此影响下,出现了很多禁忌和委婉语。 (二)发展 1、阶级社会的发展情况 这一时期,禁忌与迷信关系密切。当我们进入阶级社会以后,

8.委婉语

8 英汉委婉语对比 Euphemism源自希腊语,由词头“eu” (意即good, well, pleasant)和词干“pheme”(意即speech)组成,意谓“words of good omen” (吉利之语) 或“good speech”(优雅的说法),Euphemism is a figure of speech in which less exact but milder or less blunt words or phrases are used in place of disagreeable or unpleasant expression. It is a substitution of an inoffensive expression for one that may be disagreeable. 一、委婉语的来源与文化 早期时代的人们相信自然神力,迷信那些妖魔神祗,所以最初的语言禁忌都与宗教有关,冒犯了神灵会惨遭厄运,这时人们就采用各种委婉语来替代避讳。希伯来语的圣经《旧约》中神的名字只会出现辅音字母(如YHWH)其发音也不确定,常读作Lord。古希腊人因为想在祭祀时避免称呼复仇女神,而婉称她们为the Eumenides(意思是友善的女神)或Eringes(受人尊敬的人)。很多民族相信死神的存在,古人就用拟人的手法给死神取了很多美名。如:The Great Leveller (伟大的平等主义者),The Great Whipperin(大猎手)。 称谓委婉语 委婉语源于礼貌的需要可以从Leech的礼貌交际原则中找到其理论基础。Leech认为在交际过程中,应遵循以下的礼貌准则: (1) 得体准则(tact maxims):尽量缩小对别人的损失;尽量增加对别人的利益。 (2) 慷慨准则(generosity maxims):尽量缩小对别人的贬低,加强对别人的表扬。 (3) 赞扬准则(approbation maxims):尽量缩小对别人的贬低,尽量表扬别人。 (4) 谦虚准则(modesty maxims):尽量缩小对自己的表扬,尽量贬低自己。 二、委婉语的构成 委婉语因为其婉转、模糊的特性,使英汉委婉语具有一些相同的构造原则和方法,可是由于民族性格和语言本身的差异,使英汉委婉语又具有一些不同的构造原则和方法。 (一)英汉委婉语相同的构造方法 1、语意扬升法(Inflating and Magnifying) 2、迂回(Periphrasing) 3、比喻法(Metaphorical T ransfer) 4、语意转换法(Semantic Shift) 5、省略法(Ellipsis) 英语主要是利用星号(*)或连字符(-)代替禁忌词中若干字母.以示避讳。如:sh**,s***(shit, 屎);“son-of-a-”代替“son-of-a-bitch,”(狗娘养的)。而汉语主要是为避讳而故意去掉禁忌词。 6、宽泛模糊法(Widening) (二)英汉委婉语不同的构造方法 汉字是由偏旁部首组成的象形文字,而英语单词是由字母组成的拼音文字。所以在构成委婉语时,有些构造方法是英语所特有的。 1、合成法(B1ending) 合成法是将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单词合并成一个词。如:What do you call it(What chamacall it, what ddya callit).那玩意儿,那个东西,即生殖器;name it not(勿名之物,即女阴);gezunda(goes under夜壶) 2、首字母结合法(Initialism) 由首字母组合的委婉语是将禁忌语或不逊语的第一个字母拼合而成。如:BM(bowel movement)大便;X.Y.Z(Examine your zipper)请把你的裤子拉链拉上。

英语委婉语的分类及使用原则

英语委婉语的分类及使用原则 摘要:按照认知语言学的观点,委婉语不仅是语言的词语表达方式,同时更是一种脱离自然语言而独立存在的一种思维交际手段。要正确使用英语委婉语,必须了解和掌握英语委婉语的语义、表达方式及其使用原则。 关键词:英语委婉语;表达方式;使用原则 委婉语通常指“用一种不能明说、能使人感到愉快或含糊的说法,代替具有令人不悦的含义或不够尊重的说法的表达方法”。 一、委婉语的分类 1、从语义学角度分类,委婉语可分为正委婉语(positiveeuphemism)和负委婉语(negative euphemism)。 (1)正委婉语指语义上的扬升,即把原来“低的”、“差的”说成“高的”、“好的”,使原意变得雅致、温和,使其比它所代表的真实事物更体面、更重要。这一类委婉语常用于下列情况:1)机关、行业的雅称。机关:一些机关所从事的事业是人们常常避免直接提及的或听起来让人感到刺耳的,人们常用委婉语来代替。如:madhouse婉称mental hospital或men-tal health;dead house称为funeral parlor等。行业:为夸大行业的实力,使人产生信赖感,一些实力并不雄厚的小公司、小企业,竞相使用industry一词,使之成为冠冕堂皇的“某某业”。如garbage industry(垃圾清理业)、wonlen’s beauty industry(美容业)等。2)职业的美称。人们极力将地位低微的职业往上类比,对许多受歧视的职业冠以美称。如“女佣人”(hiregirl)叫做domestic;“补鞋匠”(cobbler)称为shoe rebuilder等。3)政治委婉语。出于某种政治目的,用委婉语来掩饰某些事件真相。如把工人“罢工”(strike)叫做industrial action或in-dustrial dispute;把“死刑”(death penalty)叫做capital punishment;把“侵略”agfftession闪烁其辞地称为potice action或involve-merit等。 (2)负委婉语指语义上的减弱,即把原来可怕或过分的事物说得温和一点。这一类委婉语常用于下列情况:1)用于谈论敏感的话题。这些话题包括死亡、体重、年龄、私人事务、身体或精神缺陷、贫穷等。如把“死”(die)称为pass away,Jointhe silentmajority,to go to west to go sleep forever等;把“胖”(fat)说成mighty;等等。2)代替禁忌语。禁忌语(taboo)是人们在多数情况下不能说或不想说的话,可意思不可不表达,因此出现了许多代替禁忌语的委婉语。英语中的一些词如fuck,eunt,penis都委婉地表达为copulate,LadyJaue和thing;小便常用go to stool,pass water,go to the bathroom,answernature’s call,wash one’s hands,do one’s business,get some fresh士等表示。3)对神的敬称。由于对神灵的崇拜或畏惧,人们不敢擅自使用上帝的名称,便使用gee代替God,heck代替hell等。 2、按委婉语使用的频率分类,可把委婉语分为临时性委婉语和一般性委婉语

第八讲 委婉语、禁忌语和隐语、黑话

第八讲禁忌语、委婉语和隐语、黑话 一.禁忌语和委婉语的界定 什么是禁忌语?学界的不同意见简直就是南辕北辙。一种意见认为禁忌语是“由禁忌或避讳民俗所产生的不能直言而用其他语言作为替代的语言现象”,“被禁言和用以代言者,均属禁忌语”。1另一种意见则认为禁忌语指的是“在言语中通常避免使用的词语”,“在多数语言中,涉及死亡、性和生殖、排泄等内容的词语往往在禁忌语之列”,这时候就要“用相应的委婉语来代替禁忌语”。2而所谓的“委婉语”指的是“为避免引起不愉快或失礼,对某些事物或现象采取的委婉说法”。3以表“怀孕”的“有喜”为例,按照前一种意见,不论“怀孕”、“有喜”均属禁忌语;而按照后一种意见,只有“怀孕”是禁忌语,“有喜”应属委婉语。我们赞成后一种意见。 禁忌语和委婉语是一对孪生兄弟,有禁忌语必有委婉语。如“死”、“怀孕”、“拉屎”等就是禁忌语,而代替它们的“老了”、“有喜”、“方便”等便是委婉语。可见,禁忌语是委婉语的原形、替代对象,而委婉语则是禁忌语的变形、替代物,禁忌语同委婉语意义上可以有所不同,但所指相同。需要说明的是,这种所谓的原形和变形之间的关系,并不同于缩略词同其原形之间的关系。 前一些年,有一首歌很流行,其中有一句歌词是“我很丑,可是我很温柔”,于是有些大学生就用“长得很温柔”来指称“长的很丑”。学界有人认为这是一种缩略词,是一种“截取式缩略”,是对歌词使用了藏头用法——只截用后半句,而意指前半句的结果。4你以为这种意见对吗?为什么? 二.禁忌语(委婉语)的类别 禁忌语(委婉语)从内容上来看,主要分为以下几类:(1)有关人类的一些隐秘器官或部位的词语,如“阳具、女阴、乳房、屁股”等。(2)有关人类的性、生殖、疾病、死亡等行为以及与这些行为相关的词语,如“月经、性交、怀孕、死”等。(3)有关人类身体状态、品行的评价的词语,如“貌丑、老、肥胖”等。(4)各行各业在生产活动中所忌讳的一些词语,如养蚕业将“(蚕)爬、喂(蚕)、(蚕)长了”等都列为禁忌语,而要婉称“(蚕)行、撒叶子、(蚕)高了”;同时也忌说“伸”字,因为蚕只有死了才是伸直的,连与“伸”谐音的“笋”也列为禁忌语,而要改称“萝卜”;而且与蚕病有关的字词也列为禁忌语,如“亮蚕”是蚕病的一种,所以忌说“亮”字,“天亮了”要说成“天开眼了”,“僵蚕”也是一种蚕病,所以也忌言“僵”及其谐音字,“姜”要说成“辣烘”,“酱油”要说成“颜色”或“罐头”;“跑、没、冲”等词也因为其不吉利而被列为禁忌语,连与“冲”谐音的“葱”也得说成“香火”,怕有所冲犯。5(5)与各民族各地区民间禁忌或习俗相左的一些词语,如在回族人的习俗中,“猪”是一种神圣的动物,不能直言,否则就会冒犯神灵;与“猪”谐音的“朱”姓,也必须改称“黑”姓。(6)一部分菜肴名称,如一般的饭店菜馆的菜谱或菜单上是见不到“鸡脚、猪爪、蛇”等词的,而一律以“凤爪、猪手、龙”代替。 三.禁忌语同委婉语的巨大差异 我们强调禁忌语同委婉语的密切联系并不想抹杀两者的巨大差异。这种差异表现在方方面面,不胜枚举。 虽然从理论上讲,禁忌语同委婉语应该是同时产生的,当“死”、“怀孕”、“拉屎”等尚没成为禁忌语之前,也就不存在“老了”、“有喜”、“方便”等委婉语——没有这种需求;而 1曲彦斌《俚语、隐语、行话词典》“前言”第3页,上海辞书出版社,1996年。 2《语言学白科词典》第607页,上海辞书出版社,1993年。 3《语言学白科词典》第337页。 4李胜梅《大学生语言中的常用缩略语》,载《修辞学习》1999年4期。 5见任骋《中国民间禁忌》第346~349页。

禁忌语与委婉语的中西方文化特征

禁忌语与委婉语的中西方文化特征 禁忌语和委婉语是不同文化中使用的两种语言表达方式。禁忌语是一种被社会规范所 禁止或被认为是不礼貌或不恰当的语言,而委婉语则是一种相对温和和礼貌的表达方式, 常用于处理敏感或尴尬的话题。 1. 蔑视与忌讳的差异: 中西方文化对于某些话题的态度存在差异。西方文化相对开放,对于性或疾病这些敏感的话题并不太忌讳,而在中国文化中,这些话题被认为是不雅 或令人不悦的,被禁止或不应该直接提及。 2. 否定与保守的差异: 中西方文化对于否定的表达方式有所不同。在西方文化中, 直接表达不同的观点或批评他人是被接受的,而在中国文化中,人们更多地使用委婉的方 式表达自己的意见,以避免冲突或伤害他人的感情。 1. 技巧与隐喻的使用: 在委婉语使用上,西方文化更多地使用技巧和隐喻来表达。 当你不喜欢某人的衣服时,你可能会说“这个衣服很特别”,这样表达了你的意见,但并 没有直接批评对方。而中国文化中,委婉语更多地借助于提问或回答问题时的模棱两可性 来表达。 2. 礼仪与尊重的特点: 在委婉语使用上,中西方文化都注重礼仪和尊重他人的特点。无论是中文还是英文中,人们倾向于使用一些礼貌辞令和谦虚语气来包装自己的意见。这 有助于维系人际关系和避免冲突。 3. 情感与合作的重要性: 中西方文化都重视情感和合作的重要性,在委婉语使用上 也体现了这一点。人们在表达自己的意见时,往往会考虑他人的感受,尽量避免伤害和冲突,更加注重团队合作和和谐。 中西方文化在禁忌语和委婉语的使用上存在一些差异。这些差异反映了不同文化对于 个人权益、团队利益和面子的不同态度。了解和尊重不同文化中禁忌语和委婉语的用法, 有助于促进跨文化交流和理解。

称谓语、禁忌语、委婉语

欢迎阅读 称谓语、禁忌语、委婉语 称谓语 根据《现代汉语词典》的解释,“称谓”是指“人们由于亲属和别的方面的相互关系,以及由于身份、职业等而得来的名称”。称谓语既是语言现象,也是社会、文化现象。在任何语言中,称谓语都担当着重要的社交礼仪作用。 古代称谓语 2.下, 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 4.称地望 杜少陵(杜甫) 韩昌黎(韩愈) 现代称谓语 1.亲属称谓

辈份(父辈:伯、舅;同辈:哥、妹),父系或母系(姑、姨),直系或旁系(孙、侄孙),年龄的大小(伯、叔、哥、弟)及血亲或姻亲(哥、姐、嫂子)。 2.社交称谓 职务:部长、省长、司长、厅长、校长、院长、厂长、经理等 军衔:上将、中将、中校、少尉等 职称:工程师、教授、讲师等 职业:医生、护士、老师、会计、律师、教练等都可以加上姓称呼别人 A 等; “小”“老”“薄”“贱”“敝”“鄙”“愚”“寒”(称自己或与自己有关的人或事物):小女、小可;老夫、老朽;薄技、薄酒、薄面;贱姓、贱内;敝人、敝处;鄙人、鄙见;愚兄、愚见;寒舍、寒门。 “敢”(表示冒昧地请求别人):敢问、敢烦。?? “劳”(烦劳,请别人做事所说的客气话):劳驾、劳步。 常用敬词 “拜”

拜读:指阅读对方的文章 拜贺:指祝贺对方 拜托:指托对方办事情 拜望:指探望对方 “叨tāo” 叨光:(受到好处,表示感谢)沾光 “奉 惠 玉(如玉成、玉体) 垂(如垂询、垂爱) 雅(如雅正,雅意) 斗胆:形容大胆(多用作谦词)。 驾临:敬辞,称对方到来。 光顾:敬辞,商家多用以欢迎顾客。

光临:敬辞,称宾客来到。 后学:后进的学者或读书人,多用作谦辞。 鼎力:敬辞,大力(表示请托或感谢时用)。 海涵:敬辞,大度包容(多用于请人特别原谅时)。 斧正:敬辞,请人改文章。 指正:(用于请人批评自己的作品或意见)指出错误,使之改正。 。2~3 10岁以下——黄口;13~15岁——舞勺之年;?????? 15~20岁——舞象之年;??????? 12岁(女)——金钗之年; 13岁(女)——豆蔻年华,???? 15岁(女)——及笄之年;??? 16岁(女)——碧玉年华;

英汉中禁忌语和委婉语的异同比较-比较语言学论文-语言学论文

英汉中禁忌语和委婉语的异同比较-比较语言学论文-语言学论文 ——文章均为WORD文档,下载后可直接编辑使用亦可打印—— 一、引言 每个民族和文化都有相应的禁忌语和委婉语,并受到历史背景、语言习惯、价值观、社会环境、民族文化等因素的影响存在很多不同点。英汉语言中禁忌语和委婉语有很多相似之处,但有些部分差距也是比较大的。研究英汉语言中禁忌语和委婉语的差异,才能在中外文化交流中不失礼,有助于英汉语言的跨文化交流。 二、禁忌和委婉语的概念 每种文化中都有对于某种事物或者某种行为的禁忌,并在语言中有着一定的体现,这是一种很常见的现象,区别只在于不同的文

化有不同的禁忌。通常人们对神圣的、不洁的、危险的事物都存在一定的禁制。通俗来说人们出于某种原因,不能、不愿说出某些具有不愉快的色彩或者至高无上而不可随意说出的词语就是禁忌语,比如脏话、秽的话等。 委婉语就是将某些神圣的、难听的、不便直说的、粗俗的、不吉利或者忌讳的词语、事物或者概念通过比较委婉的、文雅的、间接的词语表达出来,以达到比较委婉,顺耳,让人舒服的目的。委婉语的特点是比较抽象、模糊。简单来说,委婉语就是将某些让人不快的词语转化成一种易于接受的方式,采用间接的方式让说话者不会因此而感到内疚、尴尬、不安等。 三、英汉中禁忌语和委婉语的相同点 英汉语言中禁忌语和委婉语存在很多相似之处,或者说对于同一种禁忌事物或者行为有相似的委婉表达。一般来说,禁忌语相同的情况多出现在人类具有共同的特征上面,比如生老病死、相貌、职业、生理缺陷等。

尽管生老病是人的一生中必须要经历的事情,但人们还是对其有着某种程度上的畏惧。不管是中西方文化都认为这种悲伤的事情不应该直接说出来,而是通过委婉的方式表达出来。在汉语中,死有很多种表达方式,比如去了,老了等,官方的说法去世已逝等。在古代文化中,地位不同的人说法也有很大的不同。作为天子的,叫做驾崩,诸侯死了叫做亮;大夫死用卒,士死称为不禄.普通百姓如果死了绝对不能用这几个字,只能用没、终等词。英语中表达死这个概念也有很多词,并且很多能够和汉语对照起来。 比如逝世用英语表达为pass sway;与世长辞翻译为depart.在英汉语言中,关于生理缺陷方面的禁忌与委婉语也有很多。在有缺陷的人的面前或者直接谈论生理缺陷都是一种失礼的行为。在汉语中残废含有贬义、歧视、嘲讽的含义。一般我们会用残疾来代替。英语中也常用disabled表达,而不是handicapped.汉语中有一些粗话或者骂人的话是和生理缺陷有关的,比如说眼瞎、哑装聋作哑等,并不是真的指生理有缺陷,而是一种贬义词。因此在使用这些词的时候一定要慎重。 在英汉语言中,关于性及与生殖内容的禁忌语和委婉语是非

英汉语言交流中的禁忌语及委婉表达

英汉语言交流中的禁忌语及委婉表达 一、引言语言是人类社会中客观存在的特有的社会现象,是某一社会群体约定俗成的、通过学习获得的一种符号,是人们用来交流思想的工具。语言和实物没有必要的联系。然而,在远古时代,人类对自然现象缺乏科学的认识,不能够合理解释某种反常的自然力,语言就被赋予了它本身原本没有的超自然力量。人们迷信语言有一种超常的魔力,能够给人类带来幸福和灾难,以至将语言所代表的事物和语言本身画上符号,于是,产生了语言的禁忌。 禁忌(taboo) 是人类社会普遍存在的一种复杂的文化现象,它存在于世界上已知的各种文化之中,无论是原始部落,还是高度文明的社会,无论在中国还是在西方,语言禁忌都普遍存在。禁忌是人们对某些言行的自我限制,它不仅来源于人们对某种神秘力量的畏惧,而且也包含着人们在与大自然作斗争中长期积累的经验。禁忌文化主要包括:社交禁忌,公共场合禁忌,饮食禁忌,节日禁忌,送礼禁忌,宗教禁忌,颜色禁忌,数字与日期禁忌,动植物禁忌等。禁忌无处不在、无所不有,小至衣食住行、社会交往,大至政治、外交、文化等活动都有禁忌的身影。 二、语言禁忌现象 文化传统使各种语言形成了各自的语言禁忌。在汉文化中, 姓名称呼方面的禁忌有着独特的历史发展轨迹。例如,中国封建社会对君主的名字严加忌讳,唐代为避太宗李世民之讳把世改成代,把民改成人。旧时对父母的名字也要避讳,唐朝大诗人杜甫,一生留下1400 首诗,却无一句涉及海棠花,因为他的母亲名海棠,正如他避父名“闲”之讳,诗中没有一个“闲”字。因此,在中国,晚辈对长辈、下级对上级、

学生对老师,决不能直呼其名,否则,会被视为唐突无礼、缺乏教养、大逆不道。而在西方,除了某些特定工作头衔,如:教授、医生、博士、法官等外,一般是直呼其名,这反倒让人觉得亲切、友好和自然,就连父母与子女之间也是如此。 个人隐私在西方国家里也是人们最大的忌讳。因此,在与西方人交流中,打听、询问关于个人的年龄,财产、收入、恋爱婚姻、宗教信仰、政治倾向等一些私事,即是用另一种方式侵犯了别人的隐私权。因此,在日常交往中,决不能无所顾及地问及诸如:“ How old are you ? ”,“ How much do you make ?”,“Where are you going ? ”“ What are you going to do ? ”,“Are you married or single ? ”等涉及隐私的问题,否则会 被视为冒昧和无礼。然而,在汉语中这些被视为禁忌的话题似乎都可以公开。比如:中国人在街上碰到熟人时,常会问“你到哪儿去?”,“你去干什么?”,“你吃饭了没有?”等,这是寒暄的话语,很正常。但对西方人来说,这是在探询别人的隐私,是粗鲁无礼的举动。 各种语言都有一些词语是属于忌讳范围的。这是因为客观存在的某些事物或思想,受到社会道德标准的制约,不宜直说,而必须用另一种说法取而代之。此类说法在语言中起着减弱和收缩的作用,可尽可能让人们避免使用所忌讳的词语。 三、禁忌语与委婉表达禁忌是文化中非常普遍的现象。每个社会群体都会有它的语言禁忌。为了避免不愉快,人们便用委婉语来替代这些禁忌语。委婉语在任何一种语言中都存在,它具有含蓄婉转,形象生动,表达丰富,隐情于字里行间,寓实于“弦外之音”的特点,被广泛运用于生活语言交际的各方面。“语言中的禁忌、避讳现象,它包括被避讳者(禁忌语)和避讳者(替代形式)两个方面” (曲严斌)。禁忌语可从内

委婉语的概念

1.2 委婉语的概念 委婉语是指用一种不明说、能使人感到愉快或含 糊的说法,代替具有令人不悦的含义或不够尊敬的表 达方法,以达到交际的功能。委婉语(Euphemism)一词 最早出自希腊语,意为“good speech”。宗教与委婉语产生于古人对大自然的迷惑不解和敬畏崇拜。人们认 为用委婉语称呼传说中的神灵,可以起到安抚和尊敬 他们的作用。现代委婉语范畴较广,不仅包括鬼神、裸体、排泄、新盖、生育、疾病和死亡等传统禁区,而且涉及到年龄、婚姻、职业、金钱、政治和战争等当代生活中最敏感的领域。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与交往中,使用 频率较高的又莫过于年龄、婚姻、职业、金钱、生老病死和排泄等几个方面。 委婉语是一种语言现象,也是一种文化现象。无 论在英语还是在汉语中,委婉语的运用均十分广泛, 历史悠久。从它的广泛运用,可以体现出中英方文化 的相似性和差异性。中国人在语言交往中喜欢试探, 言辞婉转含蓄,为的就是要避免过于直接而给对方造 成难堪、尴尬的场面,从而维护和谐的人际关系。英美人在交往中注意显示自我,他们把人际交往看成是一 种思想交流、信息传递的方式,对于对方的脸面和人 际关系的和谐的考虑是次要的,因此他们谈话的话题

十分自由广泛,并且强调直截了当的回答。中英方这 种交际观念和模式的差异常会给跨文化交际带来很 大的影响。因此,本文就中英两种语言中有关死亡的 委婉语进行对比分析,揭示其中的文化差异,寻求中英文化融入的切入口,加强语言交际能力的培养,和文化 因素的融入,以提高英语学习者的文化意识和跨文化 交际能力,以便更加顺利进行跨文化交际,进一步促进 文化交流。 英语/ Euphem ism0一词源于希腊语euphemos, 其中 前缀eu- 的意思是/ good0或/ w ell0, / phem e0即speech 的意思。整个字面意思为ausp icious, good 或fortunate speech, 即/ 好听的话0或/ 中听的话0。委婉语的产生与 语言禁忌或塔布( taboo) 有关。它包括两个方面: 一是受 尊敬的神物不便使用; 二是受鄙视的贱物不能随便接 触。为了防止这种灵物崇拜的语言及能引起恐惧或让 人忌讳的词语出现在言语交际中, 委婉语也就应运而生 了。 委婉语作为一种语言现象存在于各种语言中, 有其 不同的构造手段。英语可以用语音手段、语法手段、语 汇手段来构成委婉语, 而汉语则侧重于词汇手段[1] 。作 为一种修辞格, 它主要运用一种相对较委婉、含蓄或更 令人愉快的词或联想境地代替那种更唐突、刺耳却能更

汉语委婉语

汉民族是一个古老的民族,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民族文化。汉文化的一个突出的思想就是“中庸”,话不能说得太满、太绝,但许多事情还不得不表达出来,因此人们就在言语中更多地采用了委婉语这种表达方式。但词和句子本身并不是委婉语,只是在语言的运用中才使它们成为委婉语。委婉语从它诞生的那一天就背上了鲜明的社会文化心理的标记,表现出强大的交际功能。 一、委婉语的产生和发展 1、最早的委婉语是随禁忌语的出现而产生的,如果不需要禁忌,许多委婉语也就失去了存在的必要。正是禁忌语的存在,刺激委婉语的产生,促进其数量的扩大。 自古以来我们最忌讳的就是一个“死”字,一般会借用其它的词语委婉含蓄地来表达。据调查,汉语中关于“死”的委婉语有上百种之多。中国古代封建等级制度森严,对不同人的死有不同的称法:“天子死曰崩,诸侯死曰薨,大夫死曰卒,士死曰不禄,庶人死曰死”《礼记•曲礼》。僧尼去世的婉称一般有“涅磐、圆寂”;道徒去世的婉称有“遁化、羽化、”;未成年去世称:“夭折、夭亡”;年轻女子去世称“香消玉碎、香消玉殒”等;为正义事业而亡称之为“捐躯、牺牲、阵亡、就义”。委婉语实质上是禁忌语的变体,担负着润滑交际的任务。 2、与人交流创造一个宽松和谐的氛围是必要的,有些敏感性、刺激性的字眼不得不提时,为了对方更易接受,需说得文雅含蓄一点,这是委婉语产生的第二个原因。 在《战国策•齐策》中有这样一段话:“后基年,齐王谓孟尝君曰:‘寡人不以先王之臣为臣。’”齐王见孟尝君威望高,势力大,恐危及自己的统治,想撤他的职,但又不愿直说,所以以“寡人不以先王之臣为臣。”为借口来委婉表达其意。 3、中国是礼仪之邦,说话办事都要求个“雅”字,这种求“雅”心理是委婉语产生的第三个原因。 有关性、排泄、阴私等方面的字眼,人们常常把它们与“粗俗”、“不洁”连在一起,因此这些方面的词多用委婉语,于是有了“去一号”、“方便一下”等词。其它领域不愿直说的字眼也可用委婉语表示,如“停尸房——太平间”、“身体有病——不舒服”、“没钱——囊中羞涩”、“傻——弱智”。这些委婉语表达的意思与原词一样,但它们力图掩饰、衰减、代替婉指汉语的直接和粗鄙,听起来更舒服一些,这与人的心理作用有关,显示了社会文明的程度。 二、委婉语的运用范围 委婉语的运用表现在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用那些美好悦耳的词来替换那些过分外露引人反感、恐惧的词语,使言语更得体,交际也更容易进行,因而可广泛采用。下面就委婉语运用的不同领域具体举例来分析。 1、死亡 汉语中替代“死”的委婉语很多,(如前文),另外有些委婉词的运用不仅可以使听者能理解而且更容易接受,如: (1)聂耳以23岁的青春年华,过早的写下他生命的休止符。(何为《他的进军号》)(2)杜月笙疾病缠身,身体极度虚弱,最后油枯灯尽,魂断香江。 除此之外,与“死”有关的字眼也用相应的婉词来替代,如:临死时叫“大限、弥留”;坟墓叫“阴宅”等。 2、人体的缺陷 一个人高矮胖瘦俊丑是天生的,但谁都希望自己更潇洒漂亮一点。当你对一个人外貌进行评价时,长得有点缺点的要尽量捡中听的说,这样说减轻了直言的刺激和伤害,也是对别人的

10汉语委婉语

汉语委婉语 汉民族是一个古老的民族,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民族文化。汉文化的一个突出的思想就是“中庸”,话不能说得太满、太绝,但许多事情还不得不表达出来,因此人们就在言语中更多地采用了委婉语这种表达方式。但词和句子本身并不是委婉语,只是在语言的运用中才使它们成为委婉语。委婉语从它诞生的那一天就背上了鲜明的社会文化心理的标记,表现出强大的交际功能。 一、委婉语的产生和发展 1、最早的委婉语是随禁忌语的出现而产生的,如果不需要禁忌,许多委婉语也就失去了存在的必要。正是禁忌语的存在,刺激委婉语的产生,促进其数量的扩大。 自古以来我们最忌讳的就是一个“死”字,一般会借用其它的词语委婉含蓄地来表达。据调查,汉语中关于“死”的委婉语有上百种之多。中国古代封建等级制度森严,对不同人的死有不同的称法:“天子死曰崩,诸侯死曰薨,大夫死曰卒,士死曰不禄,庶人死曰死”《礼记•曲礼》。僧尼去世的婉称一般有“涅磐、圆寂”;道徒去世的婉称有“遁化、羽化、”;未成年去世称:“夭折、夭亡”;年轻女子去世称“香消玉碎、香消玉殒”等;为正义事业而亡称之为“捐躯、牺牲、阵亡、就义”。委婉语实质上是禁忌语的变体,担负着润滑交际的任务。

2、与人交流创造一个宽松和谐的氛围是必要的,有些敏感性、刺激性的字眼不得不提时,为了对方更易接受,需说得文雅含蓄一点,这是委婉语产生的第二个原因。 在《战国策•齐策》中有这样一段话:“后基年,齐王谓孟尝君曰:‘寡人不以先王之臣为臣。’”齐王见孟尝君威望高,势力大,恐危及自己的统治,想撤他的职,但又不愿直说,所以以“寡人不以先王之臣为臣。”为借口来委婉表达其意。 3、中国是礼仪之邦,说话办事都要求个“雅”字,这种求“雅”心理是委婉语产生的第三个原因。 有关性、排泄、阴私等方面的字眼,人们常常把它们与“粗俗”、“不洁”连在一起,因此这些方面的词多用委婉语,于是有了“去一号”、“方便一下”等词。其它领域不愿直说的字眼也可用委婉语表示,如“停尸房——太平间”、“身体有病——不舒服”、“没钱——囊中羞涩”、“傻——弱智”。这些委婉语表达的意思与原词一样,但它们力图掩饰、衰减、代替婉指汉语的直接和粗鄙,听起来更舒服一些,这与人的心理作用有关,显示了社会文明的程度。 二、委婉语的运用范围 委婉语的运用表现在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用那些美好悦耳的词来替换那些过分外露引人反感、恐惧的词语,使言语更得体,交际也更容易进行,因而可广泛采用。下面就委婉语运用的不同领域具体举例来

委婉语的语用特征及功能

委婉语的语用特征及功能 【摘要】:委婉语作为一种常见的语言现象,是各种社会因素和语用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文章探讨了委婉语的特征和语用功能,展示了委婉语在交际过程中的重要作用。 【关键词】:委婉语; 社会因素; 语用因素; 语用功能; 交际过程 一、委婉语的形成与发展 委婉语是与所有时代相联系的。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委婉表达的话题随着社会的变化而变化;在同一历史时期,委婉语的应用受到使用者和语境这两个因素的影响也会有不同的特征。委婉语在古代的时候就产生了。而到十八世纪委婉语的运用出现了高峰。随着中产阶级的数量急剧增加,委婉语也大量出现并且加速得到加速发展。委婉语随社会而变化,也有一个新旧交替的过程。不少英语委婉语经人们的长期使用,成为了固定表达,并且成为了英语词汇,被人们广泛使用,成为了人们生活中交流的语言。 二、英语委婉语的特征 1. 含蓄性 委婉语的最大特征就是含蓄性。在某种特定的语言环境中,人们故意用一些礼貌用语或一些缓和的语气词,或以曲折,隐晦,回避,淡化的方式成功的实现交际目的。如:Don’t you think it is better to have a rest now?这句话体现出礼貌暗示的特点。 2. 习惯性 人在交际的过程中必须遵循语言心理习惯,语言使用的倾向要受语境的制约,而且这种倾向在具体的语境中还会有所改变。任何语言的心理习惯都是人们对他周围的社会文化认知的结果,并形成一定的规律。虽然委婉语不是开门见山,直抒胸臆,但熟悉英语的人很容易就听出言下之意,而且能被大众接受。不少英语委婉语经人们的长期使用,成为了固定表达,并且成为了英语词汇。而且随着使用的广泛和普遍,这些表达方式越来越体现出口语化的特点。 3. 民族性 不同的民族不同的文化会产生不同的委婉语。由于不同国家、不同民族所处的自然环境、社会环境不同,生产方式、生活方式、文化沉淀各异,委婉语也必然也存在相当的差异。在西方文化的影响下,英语中的委婉语也体现出它特有的民族性特征。比如在西方人的眼里,个人利益神圣不可侵犯,一切与私生活有关

禁忌语

5)年龄称谓 自古以来,我国对婴、幼、少、青、壮、中、老各个年龄的称谓,真可说是名目繁多,雅致有趣。 不满周岁——襁褓; 2~3岁——孩提;女孩7岁——髫年;男孩8岁——龆年;幼年泛称——总角; 10岁以下——黄口; 13~15岁——舞勺之年; 15~20岁——舞象之年;12岁(女)——金钗之年; 13岁(女)——豆蔻年华, 15岁(女)——及笄之年16岁(女)——破瓜年华、碧玉年华; 20岁(女)——桃李年华; 24岁(女)花信年华;至出嫁——?梅之年;至30岁(女)——半老徐娘; 20岁(男)——弱冠; 30岁(男)——而立之年; 40岁(男)——不惑之年、强壮之年; 50岁——年逾半百、知非之年、知命之年、艾服之年、大衍之年; 60岁——花甲、平头甲子、耳顺之年、杖乡之年; 70岁——古稀、杖国之年、致事之年、致政之年; 80岁——杖朝之年; 80~90岁——耄耋之年; 90岁鲐背之年; 100岁——期颐。 二、具体研讨禁忌语。 在语言交际中,有一些词语是不能随便说的,说出来就可能引起听话人的不快和反感,这就是语言学上所说的“禁忌语”。 (一)故事,一天, 一位穷朋友从乡下来到京城皇宫门前求见明太祖.朱元璋听说是以前的老朋友, 非常高兴, 马上传他进殿.谁知这位穷朋友一见朱元璋端坐在宝座上, 昔日的容颜似乎没有多大变化, 便忘乎所以地直通通地说: “我主万岁! 您还记得我吗?从前你我都替人家放牛, 有一天我们在芦花荡里把偷来的豆子放在瓦罐里清煮.还没等煮熟, 大家就抢着吃, 甚至把罐子都打破了, 撒了一地的豆子, 汤也都泼在泥地上.你只顾满地抓豆子吃, 不小心连红草叶子也送进嘴里, 叶子梗在喉咙里, 苦得你哭笑不得, 还是我出的主意, 叫你用青菜叶子吞下去, 才把红草叶子带下肚里去......”还没等说完, 朱元璋早就听得不耐烦了, 嫌这个孩提时的朋友太不顾体面, 於是大怒道: ”推出去斩了! 推出去斩了! ” 后来, 这件事让另外一个穷朋友知道了, 心想这个老兄也太莽撞了, 於是, 他心生一计, 信心十足地 去见他小时候的朋友, 当今的皇帝. 这个穷朋友来到京城求见朱元璋.行过大礼, 这个人便说: ”我皇万岁万万岁! 当年微臣随驾扫荡沪州府, 打破罐州城, 汤元帅在逃, 拿住了豆将军, 红孩儿挡关, 多亏了菜将军.”朱元璋一听, 不禁大笑, 他认出了眼前的这个是孩提时的朋友, 心中更为此人巧妙地暗示他们小时候在一起玩耍的事而高兴, 於是让他做了御林军总管, 留在了自己的身边. (二)避讳有“国讳”、“家讳”、“圣讳”等三种形式。 1、国讳,即当朝皇帝和其七世以内祖先的名字。如秦始皇名“嬴政”,秦历中改“正月”为“端月”。溺器以前叫“虎子”,唐代避李渊祖父“李虎”

《英语禁忌语与委婉语的使用(5200字)》

英语禁忌语与委婉语的使用 前言 (2) 一、英语中的禁忌语与委婉语的概述 (2) (一)禁忌语相关概述 (2) (二)委婉语相关概述 (4) 二、英语中的禁忌语与委婉语使用存在的问题 (5) (一)语用语言错误 (6) (二)社会语用失误 (6) (三)语言使用不恰当 (6) 三、英语中的禁忌语与委婉语使用的对策 (7) (一)加强文化导入 (7) (二)增强文化敏感性,缩小文化差距 (7) (三)鼓励引导外语学习者多接触英美原版的东西 (7) 结语 (8)

前言 禁忌语与委婉语的产生和使用是人类语言中普遍存在的语言现象,不同的语言群体和不同的社会阶层都有一些特定的语言工具来表达禁忌语与委婉语。禁忌语是人们需要避免,不应该说出的话;委婉语不是直接清晰的,而是婉转曲折的,用可接受的语言去表达人们通常不想碰的东西,那些令人不快、厌恶、害怕的东西,或者一些尴尬、面临失去的东西,使双方的交流达到理想的交际效果。英语中的禁忌语与委婉语其表达形式多样,内涵丰富。可以说,禁忌语与委婉语的兴起、存在和发展是社会道德、政治、习惯等现象的反映,充满了丰富的文化内涵。据此本文对英语中的禁忌语与委婉语进行研究,以此给我们在英文相关学习过程中带来帮助。 一、英语中的禁忌语与委婉语的概述 (一)禁忌语相关概述 1.禁忌语的定义 人们在交际的过程中,由于种种原因,一些词语不能或不敢去表达,因为这些词语被认为是粗俗、不堪入耳的或神圣、不可侵犯的,只允许一些人在特定的情景和语境下使用,这种现象被称为语言禁忌,这类词语称为禁忌语,英语中称为taboo。它最初来自太平洋汤加群岛的汤加语,在18世纪的时候,一名名为库克的英国航海家将taboo一词从波利尼西亚语中引入到英语中,taboo一词意思是神圣的或被诅咒的。这是由于在古时候,生产力十分落后,人类没有能力正确地解释自然界中的许多现象,认为大自然被一种神秘的事物所掌控,而这种东西可能是上帝或鬼神,因此人们产生了一种“灵物崇拜”的心理,认为一些事物和行为会招致灾难,人们如果注意它,就会得到保护,反之,就会受到惩罚。 伴随着禁忌语的出现,委婉语也应运而生了,从古至今,每一个民族都有其禁忌的行为或话语,禁忌语的延续至今说明它已深深地融入到民族文化中并扎根于人们的思想中,对人们的行为产生着不自觉的影响,它要求每一位社会成员自觉地去遵守。然而在口常生活中,有一些禁忌语又不得不表达,如果直接用禁忌语会显得太粗俗、冒犯,于是人们选择了一些迂回、含蓄的表达来替代那些粗俗的禁忌语,这些用来替代禁忌语的表达成分就叫委婉语,英语称作“Euphem i sm ”,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