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文化交际视角下汉语禁忌语翻译策略研究——以《红高粱》葛浩文译本为例

跨文化交际视角下汉语禁忌语翻译策略研

究——以《红高粱》葛浩文译本为例

跨文化交际视角下汉语禁忌语翻译策略研究——以《红高粱》葛浩文译本为例简介:禁忌语是汉语语言中的一种特殊表达方式,其中所包含的内容往往涉及到一些文化传统、宗教观念以及道德价值观。因此,在汉语禁忌语的翻译过程中,翻译者必须考虑到跨文化交际的问题,以便确保翻译的准确性和保证译文的质量。本文将以葛浩文译本的《红高粱》为例,从跨文化交际角度探讨汉语禁忌语的翻译策略。

正文:汉语禁忌语是汉语语言中的一种特殊表达方式,是一种蕴含着文化传统、宗教观念以及道德价值观的语言表达形式。因此,汉语禁忌语在翻译过程中需要特别注意跨文化交际问题,以确保翻译的准确性和保证译文的质量。本文将以葛浩文译本的《红高粱》为例,从跨文化交际的角度探讨汉语禁忌语的翻译策略。

《红高粱》是一部流传已久的古典文学作品,其中涉及到许多汉语禁忌语,例如“四海之内皆兄弟”(si hai zhi nei jie xiongdi)、“无米之炊”(wu mi zhi chui)等。葛浩文译本的《红高粱》,采取了“接近法”(near-equivalent)翻译策略,

将“四海之内皆兄弟”译为“All are brothers within the four seas”,将“无米之炊”译为“cooking without rice”。从这两个例子可以

看出,葛浩文译本的《红高粱》采取的“接近法”翻译策略,在

保留原文的禁忌性的同时,也尽量将其译成英语语言中的接近表达。

在翻译汉语禁忌语时,翻译者不仅要考虑到跨文化交际问题,也要尊重译入语的文化背景。例如,“无米之炊”在汉语里有明确的禁忌性,因其所暗含的含义是尊重父母,不管父母有多么清贫,子女都要照顾他们。然而,在英语语言中,“cooking without rice”并没有达到原文表达的效果,因为英语语言中没有汉语中“无米之炊”的禁忌性。因此,在翻译汉语禁忌语时,翻译者不仅要考虑到跨文化交际问题,也要尊重译入语的文化背景。

此外,翻译者在翻译汉语禁忌语时还需要考虑到译入语的表达习惯。例如,汉语中的“一切可以”(yi qie ke yi)涉及到“可以”的含义,其实英语中更常用的表达是“it is possible to”。因此,在翻译汉语禁忌语时,翻译者需要考虑到译入语的表达习惯,以确保翻译的准确性和保证译文的质量。

总结:从跨文化交际的角度来看,汉语禁忌语的翻译策略应该注重保留原文的禁忌性,同时也要考虑到译入语的文化背景和表达习惯。本文以葛浩文译本的《红高粱》为例,分析了葛浩文译本采取的“接近法”翻译策略,从跨文化交际的角度探讨汉语禁忌语的翻译策略。

译者的文化身份对翻译的影响--以《红高粱家族》为例

最新英语专业全英原创毕业论文,都是近期写作 1 李白对庞德和他的作品的影响 2 从中美家庭差异看集体主义与个体主义 3 小说《飘》中瑞德巴特勒的人物性格分析 4 浅析美国华裔文学中的女性形象—以汤亭亭的《女勇士》为例 5 从英汉颜色词的内涵看其翻译 6 基本数字词在中西文化中的差异与翻译 7 伊莉莎白和凯瑟琳不同性格及命运的分析 8 广告英语标题翻译的修辞特点 9 文档所公布均英语专业全英原创毕业论文。原创Q 799 75 79 38 10 论高中英语写作教学中的文化意识培养 11 英语语音学习中的母语负迁移现象研究 12 论中美广告中所反映的文化价值观差异 13 从好莱坞电影中的中国元素看美国对中国意识观念的转变 14 翻译中的文化差异 15 《女勇士》中美国华裔身份危机的探寻 16 The Analysis of Dick’s Deterioration in Tender Is the Night 17 苔丝悲剧的原因 18 英语国家姓氏文化研究 19 论《汤姆叔叔的小屋》中的基督式人物塑造 20 How to Make Students Participate in Class Activities Actively 21 浅析翻译中的文化缺省及其补偿策略 22 Superstitions in Chinese and Western Festivals 23 美式英语与英式英语语音差异研究 24 论中美家庭教育的差异 25 浅析海尔看中国名牌战略实施现状及关键因素 26 论新闻翻译中译者的主体性 27 交际法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现状探究 28 探究哈利波特的英雄成长之路 29 国际贸易中的支付方式及其风险回避 30 基于语料库的中英色彩词文化差异研究 31 新课程标准下初中英语课堂中师生互动的构建 32 加工层次理论指导下的商务英语词汇学习 33 山寨文化的反思——发展与创新 34 A Comparative Analysis of Wolf Images Between Wolf Totem and The Call of the Wild 35 从社会语言学的视角研究蔑视女性的词汇表达法 36 试析《推销员之死》中威利?洛曼的美国梦 37 A Comparison of the English Color Terms 38 《呼啸山庄》和《暮色》系列的对比研究:《呼啸山庄》再次热销引发的思考 39 英语非作格动词语义特征和句法属性研究 40 浅析田纳西?威廉斯剧作《欲望号街车》的同性恋倾向 41 霍克斯《红楼梦》英译本中委婉语的翻译策略研究 42 试论达尔文主义对《远离尘嚣》创作的影响

跨文化交际视角下汉语禁忌语翻译策略研究——以《红高粱》葛浩文译本为例

跨文化交际视角下汉语禁忌语翻译策略研 究——以《红高粱》葛浩文译本为例 跨文化交际视角下汉语禁忌语翻译策略研究——以《红高粱》葛浩文译本为例简介:禁忌语是汉语语言中的一种特殊表达方式,其中所包含的内容往往涉及到一些文化传统、宗教观念以及道德价值观。因此,在汉语禁忌语的翻译过程中,翻译者必须考虑到跨文化交际的问题,以便确保翻译的准确性和保证译文的质量。本文将以葛浩文译本的《红高粱》为例,从跨文化交际角度探讨汉语禁忌语的翻译策略。 正文:汉语禁忌语是汉语语言中的一种特殊表达方式,是一种蕴含着文化传统、宗教观念以及道德价值观的语言表达形式。因此,汉语禁忌语在翻译过程中需要特别注意跨文化交际问题,以确保翻译的准确性和保证译文的质量。本文将以葛浩文译本的《红高粱》为例,从跨文化交际的角度探讨汉语禁忌语的翻译策略。 《红高粱》是一部流传已久的古典文学作品,其中涉及到许多汉语禁忌语,例如“四海之内皆兄弟”(si hai zhi nei jie xiongdi)、“无米之炊”(wu mi zhi chui)等。葛浩文译本的《红高粱》,采取了“接近法”(near-equivalent)翻译策略, 将“四海之内皆兄弟”译为“All are brothers within the four seas”,将“无米之炊”译为“cooking without rice”。从这两个例子可以 看出,葛浩文译本的《红高粱》采取的“接近法”翻译策略,在

保留原文的禁忌性的同时,也尽量将其译成英语语言中的接近表达。 在翻译汉语禁忌语时,翻译者不仅要考虑到跨文化交际问题,也要尊重译入语的文化背景。例如,“无米之炊”在汉语里有明确的禁忌性,因其所暗含的含义是尊重父母,不管父母有多么清贫,子女都要照顾他们。然而,在英语语言中,“cooking without rice”并没有达到原文表达的效果,因为英语语言中没有汉语中“无米之炊”的禁忌性。因此,在翻译汉语禁忌语时,翻译者不仅要考虑到跨文化交际问题,也要尊重译入语的文化背景。 此外,翻译者在翻译汉语禁忌语时还需要考虑到译入语的表达习惯。例如,汉语中的“一切可以”(yi qie ke yi)涉及到“可以”的含义,其实英语中更常用的表达是“it is possible to”。因此,在翻译汉语禁忌语时,翻译者需要考虑到译入语的表达习惯,以确保翻译的准确性和保证译文的质量。 总结:从跨文化交际的角度来看,汉语禁忌语的翻译策略应该注重保留原文的禁忌性,同时也要考虑到译入语的文化背景和表达习惯。本文以葛浩文译本的《红高粱》为例,分析了葛浩文译本采取的“接近法”翻译策略,从跨文化交际的角度探讨汉语禁忌语的翻译策略。

小说《红高粱家族》英译本俗语翻译方法解析

小说《红高粱家族》英译本俗语翻译方法解析 张小妮 【摘要】俗语承载着厚重的中国本土文化,其成功外译无疑提升中国文化外宣力度,莫言作品英译本中俗语的处理无非是这方面的典范.文章解析了小说《红高粱家族》英译本中俗语的翻译方法,直译、意译和套译.%Idioms carry native culture,their successful translation promoting spread of Chinese culture overseas.The English version of Mo yan's works sets a good example for how to translate idioms.The paper analyzes three translation methods of idioms in the novel Red Sorghum:literal translation,free translation and corresponding translation. 【期刊名称】《兰州交通大学学报》 【年(卷),期】2017(036)002 【总页数】4页(P16-19) 【关键词】俗语;本土文化传播;翻译方法 【作者】张小妮 【作者单位】西安医学院英语系,陕西西安 710021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H315.9 地方文学作品饱含地方风土、人情、民俗而具有经久不衰的生命力,外译它们的目的在于弘扬、传播本土文化,提高国家软文化竞争实力。在地方文学作品中,最能

体现当地文化的应属孕育其中的俗语了。纵观历史,无不是经典文学作品恒古不变地传承着当地文化,其原汁原味的俗语足以使文中人物活灵活现,内容生动无比,真实再现极具地方特色的地域文化。俗语源于生活、用于生活,经过历代沉淀,体现群众的形象思维模式、独特的审美情趣、含蓄的性格特点、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是地地道道本土文化的折射,应作为本土文化的一个标志迈出国门,但长期以来,苦于找不到合适的渠道。以莫言作品为代表,中国首次问鼎诺贝尔文学奖,中国文学作品在国外备受关注,为文学作品海外可持续发展做了有力宣传,为后续更多的文学作品开拓了新的国际市场,更是为本土文化搭建了通往世界的桥梁。有人说,葛浩文是中国文学在外国落地生根的接生婆,是他将中国本土文化呈现在西方世人面前。斩获此项世界级最高奖项也有力地证明了作品译本质量之高,所用翻译方法实有可借鉴之处。 俗语是群众创造的、并在群众口语中流传、结构相对定型的通俗而简练的语句[1],主要包括谚语、歇后语和惯用语。俗语结构严谨,形式简练,多表现为对偶句;含义精辟;注重押韵,形象鲜明,讲究音律之美,节奏明快;表达生动,比喻、双关等修辞手法更是司空见惯。 以往研究提及了汉语俗语英译的问题,主要集中在英译过程中形象色彩改变,美感减值,文化信息缺失的现象[2],突出信息对等原则[3],以目的论分析俗语所蕴含 的文化意象的英译,方志彪等以《红楼梦》英译本为基础探讨了俗语英译从语篇着手[4],曾奇以儒林外史中的俗语为例[5],指出译者主要采用异化方法处理俗语的 翻译。笔者以《红高粱家族》的英译本为基础,详细解析了小说中俗语的翻译方法。翻译不仅是两种语言层面语码、语义的转换,更是两种不同文化的交流与融合, 是一种跨文化的交际活动[6],是语言与文化的有机统一,如同一些专家学者所言,从某种意义上说,翻译就是翻译文化,尤其具有本土文化特色的俗语的翻译。因此译者不仅要考虑语言因素,也应兼顾文化语境这一非语言因素,要深刻理解两种语

功能对等理论背景下葛浩文的《变》译本中文化负载词的翻译策略分析

功能对等理论背景下葛浩文的《变》译本中文化负载词的翻译策略 分析 功能对等理论是翻译理论中的一个重要分支,它强调在翻译过程中要尽可能保持源语 言的意义和表达方式,并在目标语言中找到相应的表达方式。在这一理论的指导下,葛浩 文的《变》译本中的文化负载词的翻译策略值得我们深入探讨。本文将从功能对等理论的 角度出发,对《变》中的文化负载词的翻译策略进行分析,以期找到翻译的最佳实践。 我们需要了解一下什么是文化负载词。文化负载词是指在翻译过程中携带了特定文化 信息的词汇,这些词汇在目标语言中可能没有对应的词汇,或者对应的词汇存在较大差异。在翻译文化负载词时,译者需要考虑如何在目标语言中准确传达原文中所包含的文化信息,同时尽量避免产生歧义或误导读者。 葛浩文的《变》是一部充满了中国文化元素的小说,其中涉及了众多文化负载词。在 进行翻译的时候,葛浩文采取了一些独特的策略,以保持原文的文化特色和表现力。接下来,我们将从以下几个方面对其翻译策略进行分析。 葛浩文在翻译中采用了保留源语言词汇和添加注释的策略。在小说中,有一些词汇在 英文中并没有直接对应的词汇,比如“太监”、“养蚕”等。在这种情况下,葛浩文选择 了直接保留源语言词汇,并在文中添加了注释,对这些词汇进行解释。这种策略能够在尽 量保留原作情节和文化背景的为读者提供了必要的解释和指导。 葛浩文还采用了文化对等和功能对等相结合的翻译策略。在一些情况下,原文中的文 化负载词在目标语言中并没有清晰的对应词汇,这就需要译者进行创造性的翻译。葛浩文 在翻译中尝试使用了一些文化对等的词汇,来传达原文中所蕴含的文化信息。与此他也充 分考虑到了目标语言的表达习惯和文化背景,尽量选择能够完整传达原文含义的表达方 式。 葛浩文在翻译中注重了对目标语言读者的接受度和理解度。在翻译的过程中,他会考 虑到目标语言读者的文化背景和阅读习惯,尽量选择他们容易理解和接受的表达方式。这 种策略能够有效降低文化负载词翻译所带来的障碍,使译文更接近目标语言读者的阅读习惯。 结语,葛浩文的《变》译本中对文化负载词的翻译策略充分体现了功能对等理论的原则,他尝试保留原文的文化特色和表现力,同时也兼顾到了目标语言读者的理解和接受。 这种翻译策略在一定程度上成功地实现了源语言文化信息和意义在目标语言中的有效传达,对我们今后的翻译实践具有一定的启示意义。

葛浩文《蛙》英译本翻译赏析

葛浩文《蛙》英译本翻译赏析 摘要:《蛙》是作家莫言创作于21世纪初的一部长篇小说,是第八届茅盾 文学奖获奖作品,2012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这部小说以中国近60年波澜起伏 的农村生育史为背景,真实地反映了计划生育国策在高密东北乡艰难推行的过程。其英文版由美国汉学家葛浩文翻译完成。葛浩文被人们称为“中国现、当代文学 的首席翻译家”,他的翻译理念和思想对中国现、当代文学“走出去”无疑具有 很好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葛浩文;莫言;《蛙》英译本;文学翻译; 一、译关于译者 葛浩文(Howard Goldblatt),美国当代著名汉学家,印第安纳大学中国文 学博士。1939年2月出生在美国加州,20世纪60年代参军入伍并在台湾学习汉语,回国后赴旧金山州立大学攻读中文硕士,主要研究现当代中国文学。其博士 论文围绕萧红的文学作品展开,出于学术研究的需要,他着手翻译了相关中文作品,由此发现自己对翻译的兴趣并走上译介中文作品的道路。葛浩文谦虚地认为,翻译可能是自己在世界上唯一做得好的事。“我天生就爱翻译,翻译是我的爱好。对我而言,翻译就像空气一样,没有翻译,我就不能生活。”得益于他高水平的 译作,许多中国作家登上了国际文学的领奖台:姜戎、苏童和毕飞宇先后荣获曼 氏亚洲文学奖,莫言喜得诺贝尔文学奖、纽曼文学奖等多种奖项。葛浩文本人则 获得过两次美国教育协会(NEA)奖金,一次古根海姆(Guggenheim)基金奖和 几乎所有的翻译奖项。 (一)译者的翻译理念 1.关于翻译理念 就其根本而言,涉及的就是翻译是什么这一根本问题。从某种意义上说, 翻译动机,翻译选择,翻译立场,都与翻译是什么这一根本问题密切相关。许钧 在《翻译论》中指出: “翻译作为一种跨文化的交流活动,具有很强的目的性,

从莫言作品管窥中国文学外译的短板及对策

从莫言作品管窥中国文学外译的短板及 对策 摘要:社会的不断进步发展推动了国家文化之间的传播与沟通,而在“让文 化走出国门”这一理念影响下,各国之间的文化交流活动也越来越丰富。现阶段,中国当代文学已在海外得到大范围传播,这不仅充分彰显了中国文学在国际文坛 的影响力,同时也推动了中国文学作品走出国门。自2012年莫言荣获诺贝尔文 学奖以来,其作品已逐渐成为中国当代文学海外传播的引领者。但在中国文学外 译过程中,仍存在一定问题。基于此,本文将以莫言作品为例,分析中国文学外 译的短板,并提出相应对策。 关键词:莫言作品;中国文学;文学外译 引言 目前,我国与世界各国之间的文化互动逐渐频繁,中国当代文学在世界范围 内也得到了大规模传播,甚至受到社会各界的高度关注。而语言学家萨培尔曾明 确提出:“传播即文化,文化即传播”,而对于翻译人员来说,文化信息的传播 往往需要依托于特定的语言符号。为助力中国当代文学在世界范围内发挥更好的 传播效果,翻译人员更应在遵循“文化走出去”观念的基础上,对原作者的思想 感情进行精准的表达,让作品所表达的文化价值和魅力受到更多喜爱。而以莫言 作品为例,针对性分析我国文学外译过程中存在的短板,并总结其对策,也具有 极强的现实及理论意义。 1.中国文学外译的短板 1.1外译本在目标受众中的可读性较低 在进行中国文学作品外译时,其存在的一大主要难题便是此类作品在外语读 者中的接受度普遍不高,而这主要是因为翻译人员犯下了过度异化和过度归化的

错误,以至于作品翻译不到位,外语读者对其接受程度自然难以提升。以莫言作 品《蛙》为例,在莫言笔下,蛙并不只有普通动物这一身份,文中对其强大繁殖 能力的描写便是为了映射中国人口以及计划生育。但在对该作品进行英译时,蛙 的身份被局限,无论是外译本的命名还是文中内容的具体翻译,都为真正展现其 内在含义,外语读者自然无法通过译本深入了解中国文化,在此过程中,文化信 息传播的效果也大打折扣。由此便足以证明:仅通过简单的符号转化,根本无法 精准表现文章内涵,这也是文化传播面临困境的一大主要原因。而为有效改善此 类问题,翻译人员就必须加强不同符号的结合,在推动共享信息建立的基础上, 进一步提高语言符号的阐述及表达能力。 1.2语言和文化之间存在不可译性 在进行中国当代文学作品外译时,语言和文化之间也存在不可译性。而这种 不可译的主要表现形式为语法修辞以及语音词汇之间的差异。以莫言作品《红高粱》为例,作为莫言最早也是被翻译最多的文学作品,《红高粱》在不同国家的 译本中,有不同的原著名。英文版译名为“Red sorghum:a novel of China”, 翻译为中文便是:《红高粱》:中国的小说,而法文版译名为Leclan du sorgho,Le clan,这一译文不仅直接省去了“红”字,还将其译为高粱之家族,德文版 译名更是直接省去“高粱”二字,将其翻译为“ Das rote Kornfeld”,中文释 义为红色庄稼地。这些对于原著名的翻译所以本土文化相契合,但因国家区域文 化差异产生的文化信息不可译性也表现得昭然若揭。 2.中国文学作品外译的对策 2.1提升译者综合能力 在中国文学作品外译过程中,中国译者发挥着极为关键的作用。作为母语为 汉语的中国译者,其对原著作品的文本理解并不存在太大问题,但在翻译过程中,其大多因无法熟练掌握目标语,以至于翻译文本有时偏颇,进而导致目标受众可 读性降低。而在此基础上,中国译者必须高度重视自身能力的提升,加大英语阅 读写作,进一步培养自身跨文化素养,提高自身跨文化交际能力,这样才能为中 国文学作品外译事业奠定良好基础。而外语译者也应加大于本国译者或原作者本

目的论关照下的葛浩文翻译策略探究

目的论关照下的葛浩文翻译策略探究 弗米尔的目的论认为,决定翻译过程的主要因素是整体翻译行为的目的。它主张在翻译过程中,译者应遵循三个总体原则。译本的预期目的决定翻译活动的方法和策略。针对莫言作品英译本的读者,葛浩文在翻译过程中对于原文中的文化负载词,采取了不同的翻译手段,使译文尽量保留中国文化特色,又符合英语表达习惯,从而实现翻译的文化交互功能。本研究从目的三原则角度分析葛浩文在处理文化负载词时所采用的翻译策略,探究葛浩文的翻译风格。目的论葛浩文《酒国》《红高粱》翻译策略一、引言莫言能够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其作品的译者们功不可没。而葛浩文对其作品的传播起了巨大的影响。葛浩文从事中国文学研究及中国现当代小说翻译已年逾三十载,译作丰硕,其翻译观点和风格亦自成一派。他是中美媒体笔下“唯一首席接生婆”,又被夏志清先生称赞为“公认是中国现代、当代文学之首席翻译家”。文军等对葛浩文的翻译观进行了简单的归纳介绍,它将葛浩文的翻译观分为对原语和译入语的忠实、翻译即背叛、翻译是重写以及翻译是跨文化交流活动四个方面。由于莫言作品大多描述20世纪六七十年代东北高密乡的人民生活,带有浓厚的乡土气息。在《酒国》与《红高粱》这两部作品中存在着大量极具中国特色的文化负载词,为英译过程设置了很大障碍。本文试图通过对源文本和目标文本做双语平行文本对比,从目的论的三个原则出发,重点考察葛浩文处理特定文化负载词时所采用的翻译方法,来认识和探讨葛浩文翻译风格。二、翻译目的论德国的功能翻译理论产生于20世纪70年代到80年代,包括赖斯提出的文本类型理论,弗米尔提出的目的论,曼塔里阐发的行为理论和诺德提出的功能加忠诚的理论。而弗米尔的目的论是功能翻译理论的核心部分,它强调翻译的互动和语用特征,认为目的语文本的形式应当首先由功能,即由目的语语境中要达到的目的来决定。由于语言和文化差异的存在,译文不可能和原文的各方面都达到一致,必要时会对原文信息进行再加工,要么有所保留,要么有所变动。而保留多少,改动多少就要视翻译的目的而定。目的论理论主张,在翻译过程中,译者应遵循三个总体原则,即目的原、连贯原则和忠实原则。目的原则指的是,整个翻译过程包括翻译方法和翻译策略的选择,都是由翻译行为所要达到的目的决定的,即译者的目的、译文的交际目的和使用某种特殊翻译手段所要达到的目的。连贯原则指的是,译文必须符合内文连贯的要求,是针对译文内部及其与译入语文化之间的关系而言的。忠实原则指的是,译文与原文之间应符合互文连贯的要求,是针对译文文本与原文文本之间的关系而言的。而忠实原则必须首先服从目的原则和连贯原则。目的论不再把“信”或“忠实”作为首要的翻译标准,它强调“合适”(adequacy)而不是“对等”(equivalence),并且以预期目的来判断译文是否成功,而预期目的则应反映目标语读者的要求。译本的读者,有特定的文化背景、阅读期待和交流需要。译者为实现译文的预期功能,达到目的语读者的预期来选择相应的翻译策略,或是归化,或是异化,或是两者的结合,而不是盲目地忠实于原文。三、葛氏英译本《酒国》《红高粱》中文化负载词的翻译策略文化负载词是指在语言系统中,最能体现语言承载的文化信息、反映人类的社会生活的词汇。本文研究的文化负载词是包含中国文化中特有的审美信息的词语或词组。葛浩文曾提到,好的翻译第一要“忠实”,忠实即形式对等以及译文与原文的语用功能对等两方面。在英译莫言作品《酒国》《红高粱》的过程中,他通过直译,直译加注解,删减和重写等翻译方法,使得译文

《红高粱家族》葛译本之症候性阅读

《红高粱家族》葛译本之症候性阅读 1.引言 《红高粱家族》讲述的是爷爷奶奶那一辈中国“高密东北乡”的故事。它被翻译成十几国文字,成为莫言在西方世界最受瞩目的作品之一。姜智芹曾专门撰文“西方读者视野中的莫言” 探讨莫言在英美市场受到欢迎的原因。另外,也有少量期刊论文和硕士毕业论文对《红高粱家族》的英译进行了论述,但他们的着眼点基本都在语言和翻译风格层面。 2.英译本之评价 Red Sorghum:a Novel of China是《红高粱家族》的最权威英译本,译者为土生土长的美国汉学家Howard Goldblatt(以下称葛浩文)。两届普利策奖得主John Updike(2005)写道:“在美国,中国当代小说翻译差不多成了一个人的天下,这个人就是葛浩文”。译本1993年在纽约出版后,受到广泛好评,多年来在美国市场未曾绝版。但仔细对比原著和译本,发现在翻译过程中仍然出现了不少空白、缺失和变异之处。作为一个作风严谨的翻译家,潜藏其后的无声话语值得反思。 3.英译本之“症候”分析 “症候”的概念来自弗洛伊德和拉康的精神分析学。路易斯・阿尔都塞将其与结构主义学说融合,在《读资本论》中提出“症候式阅读”这一新的阅读方法和文本解读理论,“认为一个文本不仅仅只说它看似要说的东西,它的显在话语背后必然有无声话语存在,就像无意识的症候深藏其后一样”(王继贤,2008:45)。根据这一理论,文字表述中的空白、失误、沉默和缺失等就是潜藏在旧的问题体系中,不被人意识到的新的总问题的症候。通过它们能够找出在某一篇著作里起决定作用的理论问题体系,这启发我们深入文本,对Red Sorghum进行反思性生产性阅读。而译本中的潜在“在场”,同原文本的显在“在场”形成阅读的张力,也使症候式阅读成为可能。 3.1空白与缺失 在译文开篇是作者以第一人称的回顾:I had learned to love Northeast Gaomi Township with all my heart,and to hate it with unbridled fury. I didn’t realize until I’d grown up that … 反观原文,“努力学习马克思主义”这一句到译文中消失了。 小说中描写奶奶的死亡时评论“生得伟大,爱的光荣,奶奶荣垂不朽!”,明显借用和改造了毛主席对刘胡兰的评语“生的光荣,死的伟大”。这句话到译文中也不见了。 综观上面三例,译本中的空白是译者有意为之,因为前例中的“马克思主义”作为社会主义国家指导思想的基石,与英语世界读者的主流意识是相悖的;而第二例中被删的是口号,属于政治术语,第三例中的政党名则是不同的政治势力间用来划分派别的指称。总的说来它们都属于政治话语。“作为纯粹观念的东西向物质世界转化的过程,政治话语首先要实现的任务就是把自己转化为足以唤起参与者政治热情的概念、术语”(徐纬光,2006:3)。而这正是不同意识形态间最易发生争论和分歧的地方。为使作品顺利进入译语文化市场,译文中原政治话语的缺失便成为译者的选择。 3.2模糊 译本中有两个人物:“Pockey Leng”和“Little Foot Jiang”,这明显是绰号,让读者感觉似乎他们被写进小说仅仅是由于具有显著的外貌特征,甚至可能被误认为是两个滑稽角色,可有可无。实际他们在小说里具有重要身份:“冷麻子”得名于鼻子周围的十几颗黑麻子,是国民党支队长;“江小脚”是游击队“胶高大队”队长。他们和余占鳌同为当地的抗日力量首领,却代表不同的利益集团,上演了一场为各自利益、生存而展开的明争暗斗。两人为抢枪支针锋相对,互相言语攻击“国民党的部队和共产党的部队”。译文中这些党派名却被他们俩人的外号直接取代,政治色彩再次被冲淡。 原文中提到“八路军”的地方,到译文中全部被模糊化传达。例如第四章“狗道”第四节中,

葛浩文翻译观试析——以《生死疲劳》英译本为例

葛浩文翻译观试析——以《生死疲劳》英 译本为例 美国翻译家葛浩文(Howard Goldblatt)是“公认的中国现代、当代文学之首席翻译家”。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他翻译了大量的中国台湾和内地的作品,台湾作家白先勇、朱天心,大陆作家苏童、莫言等众多知名作家的英译本均出自他之手。此次莫言获得诺贝尔奖,其瑞典语的译者陈安娜就指出,不能忘了一个美国翻译家葛浩文。近年来,我国翻译界对葛浩文也日渐关注,涌现出不少相关文章。不少学者认为葛浩文的翻译“不忠实于原作”甚至给其贴上“连译带改”的标签。 在葛浩文所译的中国作品里,莫言的作品是他译得最多的,目前已经出版的有《红高粱家族》《天堂蒜薹之歌》《生死疲劳》等9部作品,另有作品《蛙》即将出版。本文将以葛浩文所译的《生死疲劳》为例,分析他在翻译这部作品时所体现的翻译思想。选择《生死疲劳》作为研究对象,很大程度上源于这部小说独特的地位,当诺贝尔奖诺奖组委会邀请莫言为全世界大学生推荐一部他的作品时,莫言推荐了《生死疲劳》,称“因为这本书比较全面地代表了我的写作风格,以及我在小说艺术上所做的一些探索。” 一、忠实是基本原则 葛浩文在翻译某些作品如《狼图腾》时进行了一些删减,在处理某些词句时进行了变通,因此有学者据此认为葛浩文对原著不够忠实。笔者认为,这种观点是有失公正的。

恰恰相反,“忠实”是葛浩文一直秉承的原则。他提出,译者“必须尊重原著”,他们“最大的导师就是文本”。在《狼图腾》英文版首发仪式上葛浩文把作家比作鱼,译者是虾,是配角。他曾批评金恩(Evan King)在英译老舍《骆驼祥子》时将悲剧结局改为喜剧,认为这种改写与失真是很危险的。他也同样批评了译者在翻译过程中的文体与风格失真,认为翻译家不能牺牲原著独到的文体。在他接受的历次访谈中,他多次提到他是很忠实于原文的。 葛浩文是这样说的,也确实是这样做的。这首先表现在他对翻译严谨的态度。为了不偏离原文作者的意图,翻译中遇到的疑问,他都会尽力与作家联系进行沟通。在翻译莫言多部作品时,与莫言不断书信往来,一次又一次地修订。莫言在科罗拉多大学博尔德校区的演讲中提到,“……我与葛浩文教授1988年便开始了合作,他写给我的信大概有一百多封,他打给我的电话更是无法统计……教授经常为了一个字、为了我在小说中写到的他不熟悉的一件东西,而反复磋商……由此可见,葛浩文教授不但是一个才华横溢的翻译家,而且还是一个作风严谨的翻译家……”。下文将就《生死疲劳》的翻译阐述葛浩文是怎样践行他的“忠实”原则的。 莫言是一个对小说叙事艺术、小说文体始终非常关注的作家,他认为《生死疲劳》比较全面地代表了他的写作风格,以及他在小说艺术上所做的一些探索。 《生死疲劳》采取了章回体形式,重现了古典小说与民间叙事的传统特色,使小说具有说书的特色,带有传奇色彩,贴近民间。葛浩文在翻译本书时,对原著的这种章回体做了比较完整的保留,体现了《生死疲劳》的民族特色。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之前几位汉学家的做法恰恰相反,比如赵庆龄在其论文中提到译者珀西在翻译《好逑传》时就对原著中的章回体系进行了大刀阔斧的调整[4]。

以英译本《生死疲劳》为例探析葛浩文的语篇翻译观

以英译本《生死疲劳》为例探析葛浩文的语篇翻译观 作者:张艳红 来源:《新课程·教师》2014年第11期 摘要:葛浩文以整体为单位进行创造性的翻译,将译作进行了重新的写作和进一步完善。他对译作的改写是深刻领会作者意图并以语篇翻译观为指导,在调整英汉语篇模式的差异后的“忠实的背叛”。 关键词:语篇翻译观;语篇模式;可接受性 一、语篇翻译观 国内外有很多学者不仅把翻译看作是跨文化交际活动,又注重语篇功能的研究。所谓语篇翻译观,指译者把要翻译的篇章当作一个整体来对待,翻译的单位是篇,而不是句子。它的主要内容包括:深刻领会原文作者的交际意图,挖掘并整体再现原文的信息,注意译文的语义连贯与结构完整,结合与语篇相联系的具体语境理解语篇,选择词、句,根据语篇模式的差异使用各种调整手等。 二、葛浩文以及莫言的《生死疲劳》 莫言是第一个获诺贝尔文学奖的中国作家。诸多优秀译者中,翻译家葛浩文被称为“莫言唯一首席接生婆”。汉学家顾彬曾说,莫言得诺贝尔奖很大程度仰赖了葛浩文的翻译和推荐。他的英译本《生死疲劳》是莫言在西方最受关注且获得奖项最多的作品。对于葛浩文的翻译方式,顾彬说:“葛浩文采用一种非常巧妙的方式翻成英文。他不是逐字、逐句、逐段翻译,他翻译的是一个整体。也就是说,葛浩文对作者的弱点知道得一清二楚。他把一切都整理好,然后翻成英文,语言比原来的中文更好。” 三、葛浩文以整体为单位的语篇翻译观,注重文章的可读性和读者的可接受性 在我连珠炮般的话语中,我看到阎王那张油汪汪的大脸不断地扭曲着。阎王身边那些判官们,目光躲躲闪闪,不敢与我对视。我知道他们全都清楚我的冤枉,他们从一开始就知道我是个冤鬼,只是出于某些我不知道的原因,他们才装聋作哑。我继续喊叫着,话语重复,一圈圈轮回。阎王与身边的判官低声交谈几句,然后一拍惊堂木,说…… I watched Lord Yama’s unctuous face undergo many contortions throughout my rapid-fire monologue and saw how the judges around him turned their heads to avert their eyes. They knew I was innocent, that I had been falsely accused, but for reasons I could not fathom, they feigned

浅析葛浩文《红高粱家族》英译本

浅析葛浩文《红高粱家族》英译本 作者:张媛媛 来源:《读与写·教育教学版》2015年第11期 摘要:2012年莫言获诺贝尔文学奖,他的小说《红高粱家族》和它的翻译者葛浩文深受读者关注。本文结合《红高粱家族》英译本,探讨小说创作的文学价值以及译者翻译小说的原因,并从语言和文化两个方面来解析英译本,从而为中国当代文学的输出积累宝贵的经验。 关键词:红高粱葛浩文莫言文化 中图分类号:H31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1578(2015)11-0031-02 莫言,是一位多产的作家,有着许多广为人知的作品,例如:《红高粱家族》、《生死疲劳》、《丰乳肥臀》、《檀香刑》等。在他的早期作品中,红高粱家族有着显著的地位,在小说出版之初,就以其独特的语言、细腻的人物形象、广泛的主题以及复杂的故事情节震撼了整个中国文学界。也正是通过这部作品,莫言开始为人们所熟知。 2012年10月,莫言凭借作品《蛙》成为中国文学史上第一位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作家,再次在国内外掀起了“莫言热”。与此同时,翻译多部莫言作品的美国著名汉学家葛浩文(Howard Goldblatt)也受到了大众的关注。美国著名作家厄普代克称葛浩文为中国现当代文学首席且唯一的“接生婆”,《红高粱家族》是其翻译的第一部莫言的小说,1993年首次在美国出版就广受赞誉,成为当年美国最畅销小说。正是《红高粱家族》这本书,莫言进入了美国读者的视线,小说本身也受到了《纽约时报书评》、《伦敦书评》以及《文学评论》等周刊的广泛好评。值得一提的是,美国大学中国现代文学赏析课程中将《红高粱家族》列为必读书目。可以毫不夸张地说,葛浩文先生的翻译将中国文学和文化介绍给了全世界,对莫言的获奖起着重要的作用。 1 《红高粱家族》的文学价值 《红高粱家族》是一部反传统、非主流的长篇小说,小说故事情节跌宕起伏、引人入胜,它由一系列相关联的故事组成:我的“爷爷”余占鳌与“奶奶”戴凤莲的爱情故事、高密普通百姓勇敢抗日的故事、人与狗之间血腥残忍对战的故事。所有的故事都发生在中国高密东北乡,那里遍植高粱,高密的人民就如这些高粱一样坚韧不拔、活力四射、不屈不挠。莫言用红高粱来象征那些生活在高密的百姓,隐喻他们充实的生活,也激发新一代去反思自己的生活。 1.1人物刻画 《红高粱家族》获得巨大成功的原因在于莫言对主角人物的刻画,男女主人公的性格具有明显的两面性,很难界定他们的好坏。以我的“奶奶”戴凤莲为例,她聪明勇敢、美丽善良、敢于蔑视封建礼教,但她又缺少中国传统的贞洁观,正如奶奶临终前的内心独白:“我的身体是

葛译《红高粱》译文赏析

葛译《红高粱》译文赏析 作者:毕静田玲 来源:《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18年第05期 摘要:人们阅读小说是为了愉悦与晓瑜。莫言的小说《红高粱》获得诺贝尔奖以后,其作品的英文译者葛浩文也随之备受关注。从小说翻译的语言风格的角度选取《红高粱》英译本中的部分内容,从生动的语言描述、具体的人物描写和个性化的人物对话三方面进行赏析,鉴赏葛浩文如何使读者接受其译作的语言风格。 关键词:小说翻译;葛浩文;《红高粱》;语言风格;忠实 中图分类号:H315.9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1-7836(2018)05-0120-03 翻译小说,其目的也要使阅读翻译文本的读者达到愉悦和晓瑜的效果[1]。小说翻译与其他文体的翻译有很大区别,小说翻译在语言上要根据不同的人物使用不同修饰词,根据不同的场景选择相适应的形容词来渲染一定的氛围。尤其文学翻译更加注重艺术效果,因此其语言表达符合原作风格的译作不仅让读者了解故事情节,还能使读者从译文中感受到语言美。在汉语小说英译问题上,对某一作品或某一作家的作品系列及其译文的语言艺术进行鉴赏,从而分析、研究译文是否做到了对原著风格最大限度的忠实和再现,是文学翻译(汉译英)中的一个重要课题[2]。葛浩文在翻译莫言《红高粱》的译作中,充分地体现了语言的魅力,使作品中的人物栩栩如生,场景如同读者身临其境。 《红高粱》是一部讲述了以20世纪30年代为时代背景的东北高密大地一民间小村庄,那里的人们用不同的方式表达爱与恨和强大生命力的中篇小说。莫言用表现力极强的语言刻画了这片站满红高粱的土地,为读者展现出抗日战争初期动荡不安的社会因素带给人们的各种复杂的情绪并与之做斗争的场景。葛浩文的译作用同样的语言表达风格再现了莫言生动犀利的语言,虽然处于不同的国别,但葛浩文总能找到目标语读者所能理解并接受的表达,将之与原作所呈现的精神相符。本文将从生动的语言描述、具体的人物描写和个性化的人物对话这三方面对其译作的语言风格进行赏析。 一、生动的语言描述 《红高粱》是以第一人称的角度来讲述小说故事发展的。讲述过程中,语言的风格会影响到作品的风格和读者的兴趣。作家要把自己构思并典型化了的情节和人物,具体生动地表现出来,就得使用叙事语言,通过叙事人加以表达。葛浩文在透彻理解原作的基础上,确定了在用语言表达人物心理活动时,译文的语言要带有感情色彩。文学语言的特点是用词生动、活泼,富有形象和音乐感,多用感情色彩浓厚的词[3]。下面请看案例一:

翻译特性视域下汉语文化负载词语英译探析——以葛浩文译作为例

翻译特性视域下汉语文化负载词语英译探析——以葛浩文译作为例 作者:朱嘉蓉 来源:《校园英语》 2018年第50期 【摘要】汉语文化负载词具有特殊的魅力,它承载着中华独有的文化,其英译更是需要细 细推敲才能既保留其原味又能以另一种语言的形式向外传播。葛浩文的翻译在当今具有独特的 风格,莫言获得诺贝尔奖与葛浩文的译本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其翻译为推动中国文化走向世 界起到了十分积极的作用。 【关键词】葛浩文;翻译特性;文化负载词 【作者简介】朱嘉蓉,女,辽宁师范大学国际商学院英语笔译专业在读研究生。 引言 随着全球化的不断推进,中国与世界的距离也正一步步缩小。翻译活动承担了向世界介绍 中国文化的重任。本文从翻译特性为角度,以葛浩文的部分翻译文本为语料,从翻译的特性出 发探析汉语文化负载词的英译。 一、翻译之文化特性 就语言学派而言,其对翻译的定义强调了翻译是一种语言活动;符号学派而言,把翻译与“符号解释”画了等号。但事实上,翻译并不仅仅是纯语言层面或是符号层面的活动,更重要 的是翻译在跨文化交际中的作用。在翻译过程中,译者既要尽可能传达原文的文化含义和句子 结构,又要照顾到目的语的文化。正如吕俊(2012:106)在《翻译研究:从文本理论到权利话语》中所说:“(翻译)是一种文化、思想、意识形态在另一种文化、思想、意识形态环境里的改造、变形或再创作”。这表面翻译所包含的不仅仅是两个语言的转换,两种语言的文化传统,意识 形态,社会环境等都对其语言、文本及译者的再创造具有影响。因此,许钧对于翻译的本质做 出如下定义:翻译时以符号转换为手段、意义再生为任务的一想跨文化交际活动(2009:41)。这也表明了翻译的实质涵盖了上述各个学派的所有定义,而非某一学派独有。 翻译具有五个特性:第一,翻译具有社会性。翻译活动之所以存在的原因,即不同语言之 间的人有交流的需要,而这交流所形成的关系必定具有社会性(许钧 2009:37)。翻译活动时时 刻刻都受到了社会因素的影响,社会的相互交流是翻译活动产生的必要条件。第二,翻译具有 文化性。翻译与文化具有特殊的关系,通过翻译的内容即可了解到作者的价值观、所处国家环境、宗教信仰、人文环境等。第三,翻译具有符号转换性。即将语言视为一种特殊的符号系统。虽然将翻译限定为单纯的符号转换太过狭隘,但“翻译活动的具体转换是以符号的转换为手段的”(许钧 2009:39)。因此,翻译具有符号转换性。第四,翻译具有创造性。如庞德对儒经的 翻译带有自己鲜明的特色,用拆字法解析中国汉字(杨平 2010:30-36),实践了翻译即再创作,这即是翻译具有创造性最好的体现。第五,翻译具有历史性。在历史长河的不同阶段,翻译活 动所起的作用各有不同,而人们的翻译能力也随着历史的发展不断提高(许钧 2009:40)。在各 个不同历史阶段中,译者对于同一文本的理解和阐释上都会具有差异。这也使得复译成为可能,通过复译不断超越历史的局限性,也可以通过复译不断了解历史性对译本所带来的影响与差异。 二、汉语文化负载词语英译

葛浩文英译《蛙》中的文化负载词译技探析

葛浩文英译《蛙》中的文化负载词译技探析作者:邹岚苹李君遥孟陈欣皮欢杨丽琴张永中 来源:《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科版》2019年第11期 摘要:本文从奈达文化分类视角出发,从中西方不同的社会文化、语言文化、物质文化、宗教文化等角度,对汉学家葛浩文英译莫言小说《蛙》中的文化负载词进行分析,探讨译者运用哪些翻译技巧处理文化障碍,使译本在异域文化语境中得到顺利传播和接受,希望能对中国文化走出去的翻译有所启发和帮助。 关键词:葛浩文;《蛙》;文化负载词;翻译技巧 一、引言 中国文化走出去是国家正在实施的战略之一,而中国的文学文化作品在海外的传播与接受还很不理想,原因有很多,其中之一就是翻译问题,而翻译问题的核心就是中西文化差异引起的西方读者对中国的文化误读,因此,探讨和研究中国文化负载词的跨文化译技显得非常必要。本文以葛浩文的译本为对象,对源语言文本和译本进行比较分析,探讨译者对文化负载词英译所采取的翻译技巧,以期对当今中国文化特色词的外译实践有所借鉴和启迪,从而提升国外受众对中国文化特色词的理解度和传播接受度。 二、《蛙》的汉英本简介及奈达的文化分类 (一)《蛙》的汉英本简介 《蛙》为中国作家莫言的文学作品。小说总体背景是中国计划生育时期的农村地区,讲述了乡村妇产女医生姑姑的人生经历,同时也展现了计划生育背景下新中国改革的艰难历程。该书是莫言乡土文学作品的典型代表,小说文笔细腻,内容樸实,在中国文学史上有重要意义。 2014年由美国著名翻译家葛浩文(Howard Goldblatt)英译版的《蛙》在面向英语国家读者中取得了巨大成功。对中国本土文化对外传播有重大影响。葛浩文先生对于莫言作品的翻译,根据自身对其作品解读,做到了“信、达、雅”的传神翻译。将《蛙》惟妙惟肖地展现给了国外读者。因此,此译版本具有研究价值,对探讨文化负载词的翻译技巧具有很好的借鉴意义。 (二)奈达的文化分类 不同的民族生活在世界不同的地理位置,有不同的生活习惯、风土人情、社会制度,因而会形成相应的文化。翻译被认为是一种跨文化的交际传播行为,因此对文化的正确认识有助于

莫言小说在西班牙的译介

莫言小说在西班牙的译介 莫言小说在西班牙的译介 西班牙对中国文学的译介可追溯到1592年,天主教教士高母羡(Juan Cobo,1547—1593)在菲律宾将《明心宝鉴》(Espejo Rico del Claro Corazón)译为西班牙文,这是第一部从中文译入西方语言的文学作品。随后的17到19世纪之间,由于中国政府驱逐外国传教士以及17世纪中叶西班牙帝国走向衰落,两国之间的文化交流基本处于停摆状态。20世纪对中国文学的翻译在西班牙再次萌芽,初以典籍翻译为重,80年代以降,在两国建立外交关系后经济、文化交流日趋频繁的背景下,西班牙国内掀起了新一轮对中国文学的译介热潮,王安忆、毕飞宇、韩少功、虹影、苏童、阎连科、余华等许多现当代作家的作品被译介出版,被译介最多的作家是20XX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莫言。 西班牙作为西班牙语语言的发源地,其文化动向对全世界其余十九个西语国家都有着不可估量的辐射作用,同时,西班牙也是中国文学在西语世界的译介中心。但是受到语言和文化交流因素影响,目前对莫言小说海外译本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对葛浩文英语译本、吉田富夫日语译本的研究,西班牙语译本的研究还处于起步阶段。据统计,国内外已发表的相关论著包括:西班牙从事中国文学研究的玛雅兰·玛琳·拉卡塔(Maialen Mar[í]n Lacarta)以《中介、接受与边缘化:中国现当代文学在西班牙的译介》①为题的博士论文,其中特辟一章分析了莫言小说在西班牙的译介情况,指出莫言小说的翻译存在转译、伪直译现象,且译本质量低、无法传递原著的文学之美等问题;台湾国立政治大学的古孟玄教授从跨文化交际的角度对《生死疲劳》的西班牙语译本进行了分析,指出通过英语转译的西语译本存在很多受文化因素影响的误译②;南京大学张伟劼老师对《天堂蒜薹之歌》的西班牙文译本分析后指出该译本与原著有着不少出入,造成了主流媒体和评论界的误读,加深了外国读者对中国现实的曲解③;西班牙马德里康普顿斯大学的刘莉美对《蛙》的西译本进行分析后指出译文存在注释不一致、对原文随意缩减等问题④。从相关著述来看,研究者对莫言小说的西语译本、特别是早期通过英语转译的译本评价并不高。 从1992年《红高粱》西译本出版至今,已有十一部莫言小说被译入西班牙

葛译莫言小说中的篇章改写模式——以《红高粱家族》英译本第五章为例

葛译莫言小说中的篇章改写模式——以《红高粱家族》英译 本第五章为例 黄卫峰 【摘要】从翻译视角来说,葛浩文英译莫言小说的最大特色是"连译带改",这种改写在篇章结构方面尤为突出。葛译基于英汉语在段落上的差异大胆地对源语段落布局进行改写,其频率之高从《红高粱家族》英译本第五章可见一斑。葛译篇章改写 模式可以概括为合并、拆分、综合三种,其主要动因可从字数、主题、话轮、情节、强调等五个方面予以解释。 【期刊名称】《杭州电子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卷),期】2018(014)002 【总页数】6页(P33-37) 【关键词】《红高粱家族》;葛浩文;英译;篇章结构;改写 【作者】黄卫峰 【作者单位】杭州电子科技大学外国语学院,浙江杭州310018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H315.9 随着2012年莫言荣获诺贝尔文学奖,文学翻译的作用成为学界关注的焦点,莫言作品的主要英译者葛浩文的翻译策略和翻译技巧成为中国翻译界研究的重点。葛浩

文英译本的最大特色被概括为“连译带改”。这种改写被认为“不仅在相当程度上用英语重新讲述了莫言的故事,而且还提升了原作的语言水平。”[1]《葛译莫言 小说研究》一文从内容细节改动、叙述手法上的调整两个方面通过大量例子证明,“葛浩文翻译的莫言小说的确在一定程度上重新讲述了莫言的故事。”[2]但迄今 为止,学界对葛译改写的关注主要侧重于词汇和句子层面,尚未见到对葛译篇章改写的研究。事实上,葛浩文在英译本中对莫言小说的改写,在篇章结构方面更加突出和明显。本文以葛译《红高粱家族》[3]第五章为例,对葛式翻译篇章改写模式 及其动因进行分析,以期加深对葛式翻译特点的认识,为文学翻译提供启示和借鉴。 一、文学翻译改写现象 翻译改写是一种非常普遍的现象。由于语言、文化等方面的差异,或为了达到某种目的,翻译时进行某种程度的改写不可避免。这种改写有的是有意为之,有的是无意行为。不管怎样,“创造与改变是翻译中始终动态发展的根本元素。”[4]在某 种意义上,翻译改写是否成功,决定了翻译文本是否被译入语读者接受。文学翻译尤其如此,可以说“翻译改写是中国文学‘走出去’”的一以贯之的模式。”[5] 一个典型例子就是1981年中国文学杂志社推出的“熊猫丛书”(Panda Books),其英译本推出后在西方传播的效果并不理想。造成这种状况的一个主要原因可能在于译者过于追求“信”或忠实原则,试图保持其“原生面貌”,因而没有采用改写策略,导致译文与西方主流意识形态不相容[5]。 历史上,无论译入还是译出,都可找到大量通过篇章改写取得成功的例子。译出方面,在翻译我国元代杂剧《赵氏孤儿》时,无论是伏尔泰的法文本还是墨菲(Arther Murphy)的英文本都对叙事情节进行了改写;庞德的汉诗英译文本《神州集》(Cathay)中的18首诗歌是对22首中文原诗改写而成的;林语堂的英译文本《中国传奇》(Famous Chinese Short Stories)为了符合现代西方小说的写法,改写了中文故事的主题。译入方面,严复在翻译《天演论》时,不仅对章节进行重新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