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汉语中的避讳语和禁忌语

浅谈汉语中的避讳语和禁忌语

避讳语与禁忌语在语言形式上都是用另一个其它的词来代替某个词汇,但是二者也有区别,“避讳语言的出现是基于某种现实社会的规范,”如礼貌、雅俗、政治等,而禁忌语言则是纯粹出于对某种超自然力的信仰与操纵的心理和意愿。

但无论是避讳语与禁忌语,作为忌讳语来说,但传统社会中都是有其社会根源的,笔者认为他们形成的原因虽不尽相同,但都由如下几种情形引起或产生。

一、敬畏心理产生的忌讳语

人类以自己的形象创造了神,“要让神产生法力一般要借助语言的力量,无论是口头的还是书面的”。这样,语言就成为沟通人与神之间的媒介,被人们赋予一种神秘的力量。正是这种力量,才会使人们处于敬畏的考虑有所禁忌,也避讳谈一些敏感词汇,诸如神、鬼之类。

民间有“说凶即凶,说祸即祸”的,因而人们在言谈中非常忌讳凶祸一类的字眼,如凶、哀、夭、亡、病、伤、祸、死等。尤其是死,人们更是讳莫如深,于是便出现了众多的代用词。例如,当亲近的人死了,要说“老了”、“没了”、“过去了”,正式一点地说“过世了”,再文一点说“仙逝”、“辞世”等。如《儒林外史》第十回:“适才会见令表叔,才知尊夫人已谢宾客,使我不胜伤感。”《官场现形记》第二十三回:“谁知道他药吃错了,第二天他就翘了辫子。”其中“谢宾客”“翘辫子”都是死的代用词,其中有俗有雅,有文有白,其目的都是不愿把死字直接说出来。关于死的代用词还有许多,诸如“圆寂”、“长眠”、“就木”“谢世”、“西去”、“尽忠”、“光荣了”等等。“《康熙字典》中有关”死亡“的词有40多个,而真正不完全统计到的甚至有几百个”这也就足见古时人们对死的回避纯粹是避而不谈了。

二、害羞心理产生的忌讳语

“害羞是隐藏隐私而产生的心理,是欲求不能满足而先加以压抑的感情。”“存天理,灭人欲”也是我国儒家思想行为的道德规范,古代儒雅的君子是不该有太多欲望的,因而欲望字眼就应该忌讳。这主要是与人的生理活动有关,尤其与“性”有关。男女交媾在任何社会中都有私密性,有关“性”的言辞则就不可以说或者不可以直说,一定要用委婉词语来表达。中国古代文学中常称男女结合为“云雨”,此语出自宋玉《高唐赋序》,说楚王在梦中与神女在高唐相会,神女自己说“旦为行云,暮为行雨”,这是古人用天地间自然事物来比喻人事。“《西厢记》中‘出画阁,向书房;离楚岫,赴高唐;学窃玉,试偷看;巫娥女,楚襄王’”来描绘崔莺莺夜会张生的情景,其中“赴高唐”、“楚襄王”也就是化用了宋玉《高堂赋序》中的一些典故,说得也就离奇的委婉。两性关系又称为“同房”、“同床”,这都是由于害羞心理而找一些委婉的替代语。人们正常男女关系尚且羞于谈及,不正当的男女关系更是见不得人,因而就出现了更多的忌讳语。如“有事”、“入港”、“下水”、“入马”“输身”,最为有趣的莫过于“走野路”,《古今小说》第十卷:“那少妇

熬不得,走了野路,出乖露丑,为家门之玷”,一句“走了野路”也就形象生动地概述了这难于启齿的男女苟且之事。涉及不正当男女关系的讳词还有“有瓜葛”、“有外心”、“怀春”、“不正经”、“打野食”等。

三、政治因素产生的忌讳语

在传统社会的中国,等级制度相当森严,处在各个阶层的人拥有大不相同的身份、尊严以及地位。为了区别各层人等的不一样地位,处在社会对顶层的统治阶级在很大程度上就左右了语言和文字,从而产生了部分忌讳语。

首先说称谓方面的禁忌。中国语言的称谓系统相当庞杂,概括起来则有面称和叙称。面称是当面的称呼,叙称则是表示某种身份和关系的正式名称。称谓与称谓之间有些不能搞混,更不能互换,称谓的由政治因素引起的限制性也就体现在此。

对自己的谦称和对他人的敬称虽说与礼仪有关,但更多的是由于传统社会中森严的等级制度所引起的。传统的自称一般有“序”、“余”、“吾”、“俺”、“洒家”、“老夫”、“老衲”、“老身”等。元杂剧《窦娥冤》第一折:“老身蔡婆婆是也。”“老身”都指女性,而苏轼《江城子》“老夫聊发少年狂”中的“老夫”则是男性的自称。而这些谦辞都是有身份的人讲的,虽说是自谦,却或多或少显示着自己独有的地位,真正的平民百姓见到这些人还有另外的自称,如“小的”、“小人”、“在下”、“奴才”等。与自称相对的是对他人的尊称,传统的尊称同样反映了等级身份的复杂性,其数量绝不亚于谦称。主要的敬称词有“君”、“公”、“子”、“阁下”、“相公”、“客官”、“大人”、“小姐”、“公子”、“夫人”、“西席”等等不胜枚举。

其次还有还有名讳方面的避讳,名讳大致有五种:国讳、官讳、圣讳、家讳、恶人之讳。最为首要的还是避上讳,皇帝作为封建社会的统治阶级,他的姓与名无论如何都要避讳,口头上不许提及,书面表达中也需重新找字来代替或造一字来表示。唐太宗李世民,人们为了避其名讳,用“代”代替“世”,用“人”代替“民”,如柳宗元《捕蛇者说》“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便把“民”改为了人,“观世音”因此也略称为“观音”,“民部”改为“户部”。王嫱字昭君,为避晋文帝司马昭之讳,就改称为明君或明妃。不仅是帝王的名讳要避,就连皇后王妃以及所有皇亲国戚的姓名也同样避讳。《史记·封禅书》“野鸡夜”中的“野鸡”原为“野雉”,由于汉高祖刘邦之妻名吕雉,就用“鸡”代替了“雉”字。除去避上讳之外,名称避讳最多的就应该是对避父讳了,旧时社会长幼尊卑划分明显,直呼父亲姓名便是大不敬,司马迁的父亲的名字是“谈”,因此司马迁在着《史记》的时候忌用“谈”,“赵谈”改为“赵同”。

四、避俗求雅产生的忌讳语

人人都爱雅,一些听起来不太文雅、不够吉利的话以及需要而不便表达的意思,人们往往选用一些委婉、间接同时又可以为人理解的话语来替代,时间一长都成为了约定俗成的忌讳语了。比如大便,公众场合不变直说,古时便雅称为“出恭”,之后又把小便引申为“出小恭”,现时中人们习称为“上厕所”,更雅一点便

是“上洗手间”、“上卫生间”。钱在商品社会中是必然衍生物,是财富的象征。但“在传统儒家思想作用下,往往把钱与道德对立起来,鼓励人们舍生取义,批判见利忘义的行为”,钱就成了不雅、不美的事物,从而出现了许多讳称。《世说新语》中有个故事说,六朝时候有个叫王夷甫的人非常高雅,常常嫌他的妻子贪财好利,自己从来不提钱字。一次妻子想试试他,让婢女用钱把他的床围起来,王夷甫早上走不出去,就喊婢女来说把阿堵物拿走,根据这个典故,人们就把钱讳称为“阿堵物”。旧时铜钱为圆形,中有方孔,所以钱又称为“孔方兄”,黄庭坚《戏呈孔毅文》诗有“管城子无食肉相,孔方兄有绝交书”句。与钱有关的讳称还有“白物”(银子)、“王老”、“花边”等。

避讳与禁忌语在现代大都失去了它的原始迷信意义,我们学习它是为了协调人与人以及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避免在社交场合中因粗俗、不礼貌而造成不愉快的局面。

汉英禁忌语

汉英禁忌语 一、禁忌语和委婉语 语言禁忌 (Language Taboo),语言禁忌源于人类最初对自然现象和自然力的困惑和误解。早在远古时代,人们因对日月交替风雨雷电、火山地震以及人和物的生老病死等自然现象和自然规律不理解,故幻想创造了神,认为神是万物的主宰、祸福的根源。因此,神灵不可亵渎,与神灵有关的东西都应被尊为灵物,被列为禁忌,不可冒犯。英语中,God(上帝)、Satan(魔王撒旦)等均有婉称,汉语中有国讳、圣讳、官讳或家讳。疾病与死亡为人之大忌,无论是东方人,还是西方人,都十分忌讳疾病与死亡,所以在交际时都尽量回避这些字眼,以婉言称之。 禁忌语(taboo)是人们多数情况下不能说或不想说的话。禁忌语多是与身体某些器官及功能或与宗教,崇拜有关,包括脏话(obscene)、粗俗语(vulgar)、和仵犯神灵的话(profane)。禁忌语可以不用,可话不能不说,意思不可不表达,因而出现了大量的委婉语来代替禁忌语。 二、英语中委婉语 英语中委婉语(euphemism)一词源自希腊语。前缀“eu”的意思是“good”(好),词根“-phemism”意为“speech”(言语),合起来意思是“word of good omen”(吉言或好听的说法)。委婉语是人类语言中普遍存在的一种语言现象,广泛应用于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由于语言交际是人类赖以维系社会关系和人际关系的重要手段,因此人们在交际中通常避免使用引起双方不快从而损害双方关系的语言,而采取迂回曲折的语言来表达思想、交流信息。因此,委婉语自产生之日起,就担负着“润滑”交际的重任。“如果没有委婉语,世界的运转会因摩擦而停止,人间将充满仇怨”。正如美国学者Hugh Rawson 所描述的那样,委婉语“如此深深地嵌入我们的语言,以至我们中间没有谁——即便是那些自诩言谈直截了当的人——能够在不使用委婉语的情况下过完一天的”。 (一)有关“死亡”的委婉语 人们生活中最忌讳的就是死亡,因此语言禁忌中关于死亡的委婉语大量存在。如:pass away(逝世),be no more(不在了),depart(去世),be gone(走了),join the majority(会见老祖宗去了),go to west(归西了),go to glory(升天了),go to meet one maker(见上帝),to be at peace(平静了),the final departure(最后离去),final sleep(最后一觉),to go to one’s long home(回到永久之家),to have found rest(得到安息),in heaven(在天堂),with God(和上帝在一起)等。 汉语中有:“去世了”“仙逝了”,“到极乐世界去了”,“逝世”,“谢世”“过世”,“下世”,“不在了”,“走了”,“过去了”,“离开了我们”,“毙命”,“归天”,“长眠”,“与世长辞”对特殊人物还有专门的术语,如:和尚死了叫“圆寂”,皇帝死了叫“驾崩”,诸侯死了用“功甍”,妻子死了叫“断弦”,为了守节而死叫“玉碎”,执行公务而死叫“殉职”,为正义而死叫“牺牲”等。“死亡的委婉说法还有: to be present at the last roll call 出席最后一次点名 to be written off 被勾销 to fall 倒下 to fire one’s last shot 射出最后一发子弹 to make the ultimate sacrifice最后的牺牲 to do one’s bit 尽自己的本分 这些委婉语听起来很平淡,几乎无法使人联到军人那悲壮而惨烈的死。 (二)有关年老的委婉表达 在西方,人们很少谈论年龄,尤其是女性。主要原因就是忌讳年老,因为年老意味着青

浅谈汉语中的避讳语和禁忌语

浅谈汉语中的避讳语和禁忌语 避讳语与禁忌语在语言形式上都是用另一个其它的词来代替某个词汇,但是二者也有区别,“避讳语言的出现是基于某种现实社会的规范,”如礼貌、雅俗、政治等,而禁忌语言则是纯粹出于对某种超自然力的信仰与操纵的心理和意愿。 但无论是避讳语与禁忌语,作为忌讳语来说,但传统社会中都是有其社会根源的,笔者认为他们形成的原因虽不尽相同,但都由如下几种情形引起或产生。 一、敬畏心理产生的忌讳语 人类以自己的形象创造了神,“要让神产生法力一般要借助语言的力量,无论是口头的还是书面的”。这样,语言就成为沟通人与神之间的媒介,被人们赋予一种神秘的力量。正是这种力量,才会使人们处于敬畏的考虑有所禁忌,也避讳谈一些敏感词汇,诸如神、鬼之类。 民间有“说凶即凶,说祸即祸”的,因而人们在言谈中非常忌讳凶祸一类的字眼,如凶、哀、夭、亡、病、伤、祸、死等。尤其是死,人们更是讳莫如深,于是便出现了众多的代用词。例如,当亲近的人死了,要说“老了”、“没了”、“过去了”,正式一点地说“过世了”,再文一点说“仙逝”、“辞世”等。如《儒林外史》第十回:“适才会见令表叔,才知尊夫人已谢宾客,使我不胜伤感。”《官场现形记》第二十三回:“谁知道他药吃错了,第二天他就翘了辫子。”其中“谢宾客”“翘辫子”都是死的代用词,其中有俗有雅,有文有白,其目的都是不愿把死字直接说出来。关于死的代用词还有许多,诸如“圆寂”、“长眠”、“就木”“谢世”、“西去”、“尽忠”、“光荣了”等等。“《康熙字典》中有关”死亡“的词有40多个,而真正不完全统计到的甚至有几百个”这也就足见古时人们对死的回避纯粹是避而不谈了。 二、害羞心理产生的忌讳语 “害羞是隐藏隐私而产生的心理,是欲求不能满足而先加以压抑的感情。”“存天理,灭人欲”也是我国儒家思想行为的道德规范,古代儒雅的君子是不该有太多欲望的,因而欲望字眼就应该忌讳。这主要是与人的生理活动有关,尤其与“性”有关。男女交媾在任何社会中都有私密性,有关“性”的言辞则就不可以说或者不可以直说,一定要用委婉词语来表达。中国古代文学中常称男女结合为“云雨”,此语出自宋玉《高唐赋序》,说楚王在梦中与神女在高唐相会,神女自己说“旦为行云,暮为行雨”,这是古人用天地间自然事物来比喻人事。“《西厢记》中‘出画阁,向书房;离楚岫,赴高唐;学窃玉,试偷看;巫娥女,楚襄王’”来描绘崔莺莺夜会张生的情景,其中“赴高唐”、“楚襄王”也就是化用了宋玉《高堂赋序》中的一些典故,说得也就离奇的委婉。两性关系又称为“同房”、“同床”,这都是由于害羞心理而找一些委婉的替代语。人们正常男女关系尚且羞于谈及,不正当的男女关系更是见不得人,因而就出现了更多的忌讳语。如“有事”、“入港”、“下水”、“入马”“输身”,最为有趣的莫过于“走野路”,《古今小说》第十卷:“那少妇

中国禁忌语举例

中国禁忌语举例 【篇一:中国禁忌语举例】 委婉语,比如解手,禁忌语:过去皇帝死亡不能叫死,教驾崩,敬语就是尊称,令尊,谦语就是自谦, 比如:鄙人 【篇二:中国禁忌语举例】 四川大学锦城学院本科毕业论文中国古代社会的女性禁忌语四川大 学锦城学院本科毕业论文中国古代社会的女性禁忌语禁忌是一种社 会现象,社会的禁忌必然会反映到语言之中,也就是所谓的禁忌语言。禁忌语就是在语言交际中是不能随便说的,说出来就可能会引 起听话人的不快和反感的语言,可能因社会、地区、情景、地方、 民族、文化、场合、性别等因素而异。性别的不同是人类社会的自 然现象,男女在使用同一种语言或者方言是时表现出来的差别就是 语言的性别变异。在戴庆厦主编的《社会语言学概论》中这样说到,“不同性别在语言形式的选用上,往往形成‘男女有别、互不通用’ 的 严格界限,表现为‘男性语言’或‘女性语言’”。 这种“女性语言”反映在禁忌语中就是女性禁忌语。 禁忌语属于文化习俗的范畴,是社会语言文化中的一种,语言是民 族文化的载体,同时也反映着、记录着本民族的社会文化。文化特 征总是在语言中留下印记,一个民族深厚的文化蕴藏会在作为一定 文化现象的语言禁忌中体现出来。禁忌语言现象在我国有着悠久的 历史,这和我国古代社会的文化背景密不可分。 我选择“中国古代社会的女性禁忌语”这一论题,主要是探讨古代社 会中女性禁忌语产生原因,和对女性所使用的禁忌语的举例分析, 希望能窥探古代女性所处的社会地位和意识形象,并进行反思,由 此总结出当今女性的社会角色的转换和社会地位的提高的意义。 1.1.2 选题意义中国古人很早就已经认识到禁忌语的存在,在《礼记 曲礼上》中,明确记载着“入境而问禁,入国而问俗,入门而问讳” 的礼仪规范,身处于不同的环境中,就有必要对不能提及的事物进 行回避,反映在语言上就是不能说。 不说实际上就是“噤”,许慎在《说文解字》中解释到:“口闭也,从 口禁声。” 如果用点头、摇头等肢体语言不能说明自己的意思,这个 时候人们就需要借助其他变通相似的语言来传达自己的思想了。与 大多数和禁忌语有关的著作不一样的是,本论文的讨论对象是女性,

第八讲 委婉语、禁忌语和隐语、黑话

第八讲禁忌语、委婉语和隐语、黑话 一.禁忌语和委婉语的界定 什么是禁忌语?学界的不同意见简直就是南辕北辙。一种意见认为禁忌语是“由禁忌或避讳民俗所产生的不能直言而用其他语言作为替代的语言现象”,“被禁言和用以代言者,均属禁忌语”。1另一种意见则认为禁忌语指的是“在言语中通常避免使用的词语”,“在多数语言中,涉及死亡、性和生殖、排泄等内容的词语往往在禁忌语之列”,这时候就要“用相应的委婉语来代替禁忌语”。2而所谓的“委婉语”指的是“为避免引起不愉快或失礼,对某些事物或现象采取的委婉说法”。3以表“怀孕”的“有喜”为例,按照前一种意见,不论“怀孕”、“有喜”均属禁忌语;而按照后一种意见,只有“怀孕”是禁忌语,“有喜”应属委婉语。我们赞成后一种意见。 禁忌语和委婉语是一对孪生兄弟,有禁忌语必有委婉语。如“死”、“怀孕”、“拉屎”等就是禁忌语,而代替它们的“老了”、“有喜”、“方便”等便是委婉语。可见,禁忌语是委婉语的原形、替代对象,而委婉语则是禁忌语的变形、替代物,禁忌语同委婉语意义上可以有所不同,但所指相同。需要说明的是,这种所谓的原形和变形之间的关系,并不同于缩略词同其原形之间的关系。 前一些年,有一首歌很流行,其中有一句歌词是“我很丑,可是我很温柔”,于是有些大学生就用“长得很温柔”来指称“长的很丑”。学界有人认为这是一种缩略词,是一种“截取式缩略”,是对歌词使用了藏头用法——只截用后半句,而意指前半句的结果。4你以为这种意见对吗?为什么? 二.禁忌语(委婉语)的类别 禁忌语(委婉语)从内容上来看,主要分为以下几类:(1)有关人类的一些隐秘器官或部位的词语,如“阳具、女阴、乳房、屁股”等。(2)有关人类的性、生殖、疾病、死亡等行为以及与这些行为相关的词语,如“月经、性交、怀孕、死”等。(3)有关人类身体状态、品行的评价的词语,如“貌丑、老、肥胖”等。(4)各行各业在生产活动中所忌讳的一些词语,如养蚕业将“(蚕)爬、喂(蚕)、(蚕)长了”等都列为禁忌语,而要婉称“(蚕)行、撒叶子、(蚕)高了”;同时也忌说“伸”字,因为蚕只有死了才是伸直的,连与“伸”谐音的“笋”也列为禁忌语,而要改称“萝卜”;而且与蚕病有关的字词也列为禁忌语,如“亮蚕”是蚕病的一种,所以忌说“亮”字,“天亮了”要说成“天开眼了”,“僵蚕”也是一种蚕病,所以也忌言“僵”及其谐音字,“姜”要说成“辣烘”,“酱油”要说成“颜色”或“罐头”;“跑、没、冲”等词也因为其不吉利而被列为禁忌语,连与“冲”谐音的“葱”也得说成“香火”,怕有所冲犯。5(5)与各民族各地区民间禁忌或习俗相左的一些词语,如在回族人的习俗中,“猪”是一种神圣的动物,不能直言,否则就会冒犯神灵;与“猪”谐音的“朱”姓,也必须改称“黑”姓。(6)一部分菜肴名称,如一般的饭店菜馆的菜谱或菜单上是见不到“鸡脚、猪爪、蛇”等词的,而一律以“凤爪、猪手、龙”代替。 三.禁忌语同委婉语的巨大差异 我们强调禁忌语同委婉语的密切联系并不想抹杀两者的巨大差异。这种差异表现在方方面面,不胜枚举。 虽然从理论上讲,禁忌语同委婉语应该是同时产生的,当“死”、“怀孕”、“拉屎”等尚没成为禁忌语之前,也就不存在“老了”、“有喜”、“方便”等委婉语——没有这种需求;而 1曲彦斌《俚语、隐语、行话词典》“前言”第3页,上海辞书出版社,1996年。 2《语言学白科词典》第607页,上海辞书出版社,1993年。 3《语言学白科词典》第337页。 4李胜梅《大学生语言中的常用缩略语》,载《修辞学习》1999年4期。 5见任骋《中国民间禁忌》第346~349页。

禁忌语

语言禁忌 一.称谓禁忌 1.在喜庆场合说不吉利的说话,如:“死”、“鬼”。(用代词则可,可称“过世”、“好兄弟”。) 2.直呼长辈的名字。如果有什么物件与长辈的名字相同,要把物件改一下名称,改一个说法,称为避讳。陈垣《史讳举例》曰:“避讳常用之法有三:曰改字,曰空字,曰缺笔。”到了宋朝,避讳之风日趋严格,又出现“拆字”这一种避讳方法。 3.在给孩子起名字的时候,避忌与祖先、长辈之名同字、同音之外,还要考虑命相克妨,比如,命中缺金,忌讳以火或火旁字命名。总之,命相八字不得以相克之字命名。 二:岁数、属相禁忌 人的名字要避讳,人的岁数、属相也有所避讳。中原一带最普遍的岁数忌讳是四十五、七十三、八十四、一百岁等等。岁数忌言七十三、八十四,据说与孔孟二圣的终年有关。传说孔子是七十三岁死的,孟子是八十四岁死的。因此人们以为这两个岁数是人生的一大关口,连圣人都难以逃避的,一般人更不用提,所以都很忌讳。岁数又忌称言"百岁"。百岁常常用来指人寿之极限,如"百年和好"、"百年之后"等等都是暗指寿限之极的,所以若要问到某个人的岁数时,是忌讳说百岁的。真正是一百岁整,也要只说是九十九岁。 因属相可以标明一个人的年龄,且又指代自我的本命,所以俗间有忌言属相的禁事。清太后慈禧是属羊的,因而讳忌唱戏时提到羊字。连剧目、台词都要改。像《变羊记》、《牧羊圈》、《苏武牧羊》等都不能演,《女起解》中"羊入虎口,有去无还"也要改成"鱼儿落网,有去无还"。 3.凶祸词语禁忌 1一般情况下,不把钟、手帕、毛巾、梨、鞋、伞、草席等等作为礼物。 a)“送钟”和“送终”读音相同,可以在送钟的同时亦送上一花瓶,以代表“始终平 安”。 b)手帕、毛巾意谓“拭泪”,唯独丧家可送。 c)梨代表“分离”。探病者可送,解曰“离病”。 d)鞋意谓“远别”。 e)伞意谓“分散”。 f)草席意谓“裹尸”。 送上列这些物品,可收一块钱,代表一笔生意,而非赠礼。 2.吃饭时筷子直立插于饭碗中。(形如丧事拜祭死者)

浅析汉语委婉语

浅析汉语委婉语 摘要:汉语委婉语是因社会需要而产生的一种语言现象,它是以婉转、温和的语言来表达难听的或不便直接听到的对象。本文主要从语用的角度分析了汉语的内容以及主要影响因素。 关键词:汉语;委婉语;语用分析 一、委婉语的定义内涵 委婉语在英文中叫做Euphemism,它源于希腊语euphemisms。前缀eu-意为well,pleasant,good;词干pheme意为speech。因此euphemism 就是说“好听的话”或“讨人喜欢的话”。委婉语是人们在交际中用来表达不宜直言的人或事物的言语,是人们谈论那些令人不快或尴尬的事情时,所使用的较为礼貌的说法。语言是客观社会现象的主观反应。在现代社会,随着与世界的交流日益频繁,语言作为一种交流手段,其在学术交流、政治军事活动以及旅游服务等领域中的重要性也日益显著。 二、汉语委婉语的主要内容 人类交流永远离不开使用语言,而温和婉转的语言是交际中的一种润滑剂,它不仅可以克服人的心理障碍,而且可以减缓或消除人际交往中因直截了当而引起的种种不快,其主要的内容主要体现在一下几个方面: 1.避讳死亡、疾病。“死”自古代以来就是中国人最忌讳的字眼之一。人的生老病死本是一种自然现象,中国人对“死”各种说法都予以回避,在很多场合都采用比较委婉的说法。汉语中关于“死亡”的委婉语非常之多,形式也非常丰富。根据不完全统计,大概有一百多种,如“逝去”、“去世”、“谢世”、“牺牲”、“长眠”、“作古”、“老了”、“安息”、“作古”、“长眠”等等,多不胜数。疾病也是人们不愿提及的事情,从古到今都有所避忌。如:“昔者有王命,有采薪之忧,

不能早朝”。(《孟子•公孙丑下》)其中的“采薪之忧”就是“疾病”的委婉语。在现代社会,人们已经不用“采薪之忧”,而说“身体迁安”、“不舒服”等等。 2.避讳粗俗不雅的事物。语言是思想交流的工具。人们在交际时,会因时、因地、因人、因事而婉转地表达自己的意思,比如性行为、大小便、生育等等,如果直言不讳的表达,往往会让人感觉尴尬,受话者也会觉得对方非常粗俗,缺乏涵养。在古代,人们常常用“五谷轮回之所”代指“厕所”,而在现代社会,人们一般不直言上厕所,在正式场合,可以用“去洗手间”、“去化妆间”、“失陪一下”等语句来代指。一直以来,较之西方社会,中国人的性观念都趋于保守,汉语中有关性事的语言一直被视为禁忌语。有关性事的委婉语有“巫山云雨”、“偷吃禁果”、“圆房”、“男女之事”等等。 3.避讳生理缺陷及不足。有生理缺陷或不足是一种不幸,因此对些此生理缺陷或短处,人们总是婉言相称。如不说某人是“跛子”,而说“腿脚不便”;不说“残废”,而说“残疾”;不说“胖子”,而说“壮实”、“丰满”等。 4.汉语的谦语和敬语。谦语是指在对话或书信中对自己或与自己有关的食物使用的一些表示谦恭的词语。而敬语是对对方或与对方有关的事物使用的表示尊敬的词语。谦语和敬语以自谦或扬他的感情色彩为标志,表现出的是礼貌情感和文明教养。在中国古代,受“长幼有序,贵贱有别”的传统思想影响,汉语中的谦语和敬语非常丰富。例如古汉语中有“阁下”、“左右”、“执事”、“足下”、“卑职”、“久仰”、“愚见”、“高见”、“鄙人”、“寒舍”、“贵府”等。现代汉语中也有很多贬己尊人的词语,如“小弟”、“晚辈”、“拙作”、“拜读”、“先生”、“贵姓”等等。 三、影响委婉语使用的重要因素

浅谈语言及文化中的委婉语和禁忌语

浅谈语言及文化中的委婉语和禁忌语1000字 语言和文化密不可分,委婉语和禁忌语是很重要的文化现象和特殊 语言形式。委婉语是指在交流中用一些较为委婉的语言形式来表达 自己的意见或情感,起到掩盖或缓和冲突、调节关系、化解尴尬等 作用。而禁忌语则是一些在文化中具有敏感性、避讳性的词汇或语 言表达方式,必须避开使用。本文将从语言与文化的关系、委婉语 的形式与功能、禁忌语背后的文化秘密等几个方面浅谈委婉语和禁 忌语。 语言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社会性和文化性。一个国家或地 区的语言,反映了该地方的文化内涵、历史背景和社会习惯等。委 婉语和禁忌语也是这种文化内涵和社会习惯的体现。在不同的文化 背景下,委婉语和禁忌语的形式和用法也不尽相同。例如,在中国 文化中,很多委婉语形式是通过使用比喻、暗示、留白等方式表达 出来的,而在西方文化中,一些直白、明确的表达反而更受欢迎。 同样的,禁忌语也具有文化特点,有一些词汇在不同文化中是很常 见的,而在某些文化中却是禁忌不可触碰的,不同的禁忌语对应着 不同的禁忌观念和文化情感。 委婉语具有丰富的形式和功能,包括婉转开头、委婉转述、圆场辞、反问、谢绝、道歉等等。委婉语不仅可以在语言上进行掩盖和减弱,更可以通过其他方式调节关系、化解冲突。例如在职场或商务场合中,为了避免直接拒绝对方的要求或提议,委婉语可以让交流双方 更以和为贵,协商出更合适的解决方案。在文学作品中,委婉语也 经常被用于描述情感,增加作品的文学价值。 禁忌语在不同的文化中也有着不同的表现形式。一些禁忌语在某个 文化中是很普遍的,而在另一个文化中是不可接受的。例如,在中 国文化中,“四”这个数字和“死”谐音,因此成为了禁忌语,不 希望在某些场合中被提及。在西方文化中,一些带有侮辱含义的词 汇也是禁忌语,不可轻易使用。禁忌语的存在使得交流双方都要格 外谨慎,避免使用敏感的词汇或语言方式,以免引起不必要的冲突 或误解。 在使用委婉语和禁忌语时,除考虑其文化特点外,还需要注意使用 时的场合、语气、语境、受众等方面。在用委婉语时,要把握好度,

交际中的语言运用

梳理探究:交际中的语言运用 一、禁忌语 在语言交际中,有一些词语是不能随便说的,说出来就可能引起听话人的不快和反感,这就是语言学上所说的“禁忌语” 日常交谈中需要避讳的内容一般有: 1.生理上的缺陷。 诸如耳聋,眼瞎,脸麻,背驼,腿短,五官违常,肥瘦失宜。如果彼此不是那么亲密无间,或者对方不够开朗大都,说话时对上述种种都应当避开,不得已时采取间接表达方式。 2、家庭不幸 像亲属死亡,父母离异,婆媳不和,父子关系紧张,子女品的不端,晚年膝下无子,身有难言之隐,患上不治之症,不是当事人主动提及,则不宜贸然询问。 3、个人在为人处世方面的短处,学业能力上的不足,种种不够体面的经历和现状,这些也都是不希望他人碰撞的敏感神经。 4、特定的风俗习惯 回族人忌食猪肉,当然不喜欢人家说猪。西方人一般不高兴别人大厅自己的年龄、工资收入。不少农村忌讳逢年过节时有人上门讨债,遇有喜庆怕人家说不吉利的话。不知道这些,就会在无意中惹人不高兴。 讲话要注意避讳,早已成为人们的注意问题了。再探讨一下讲求避讳的具体方法,一般有以下几个方面可供参考: 1、改换说法,需找替代 对跛子讲客气,要说“你腿不方便,请先走!” 对聋子表示照顾,就讲“你耳背,请往前坐。” 老张长的胖,这是生得“富态” 老李长的瘦,这是长得“精干” 受伤流血是“挂了花” 为终老准备的棺木是“寿材” 2、注意语言环境,以防产生反感 如你爱人做错了事,关起门来怎么批评都不要紧,当着外人,你把他(她)数落了一通,这面子往哪里放,有几个不避讳的。 3、注意语言对象,以免出现误会。 一个谙熟外文的人,在几个不通外文人面前,大谈掌握外文的重要性,甚至说什么当今时代,不掌握一门外语,简直就是新型文盲 4、入境问俗,入乡随俗。这样可以主动免去避讳 四川方言中“舌”与“折”、“蚀”同音 四川饭店肉铺做生意的人,图吉利 把猪舌,牛舌称为“猪招财”“牛招财” 南京人结婚时忌讳人家送伞作礼物 “伞”和“散”是同音,太不吉利 送不得也说不得 上海人看望病人忌带苹果 因为上海话“苹果”和“病故”一个念法 为了免生不快,你只好从俗从众,管好自己的舌头。 (1)生老病死的禁忌语 (避讳说“死”,西方人忌讳称别人“老”,连“养老院”都叫疗养院)(2)节庆日的禁忌语(婚庆不说“分离”,喜庆不说“死”“病”) (3)职业的禁忌语(渔民忌“翻”、戏班子忌“散”、商人忌“干”“蚀”、和尚忌“秃”、秃子忌“光”,“电”、“灯”、“亮”、“寸草不生”、“一毛不拔”等等) (4)隐私的禁忌语 (家庭情况、年龄、收入、情感生活) 二、敬词类说 1,用“拜”字:用于自己的动作。表示对对方的敬重。如:拜读(阅读结方的文章)、拜访(访问对方)、拜见(求见对方)、拜识(结识对方)、拜托(托对方办事)、拜会(会见对方)、拜谢(感谢对方)、拜望(探望对方)、拜辞(告辞对方)、拜贺(祝贺对方)、拜服(佩服对方)。 2,用“垂”字:用于别人(多是长辈或上级)对自己的行动,表示对对方的敬重。如:垂爱(在书信中说对方对自己的爱护)、垂青(说别人对自己的重视)、垂问(说别人对自己的询问,又说“垂询”)、垂念(说别人对自己的思念)。

汉语禁忌语的分类及替代形式的修改

汉语禁忌语的分类及替代形式 陈波先 (广东技术师范学院,广东广州 510665) 摘要:禁忌语是社会语言学、民族学、民俗学等多个学科研究的对象,但对于禁忌语的分类,这些学科都还没有系统的论述。我们将从禁忌语的分布范围、实施禁忌语的主体和禁忌语禁忌的对象来分类。禁忌语虽然是被禁忌的,但并不意味着这种语言符号不出现在交际中,而是以各种替代形式出现。我们从语言学的角度来论述禁忌语的各种替代形式。 关键词:禁忌语所指分类替代形式 一、引言 禁忌语的研究由于分属于多个学科的范畴,民俗学把民间禁忌作为一种风俗进行研究;民族学把禁忌现象作为一种文化特质进行剖析;社会语言学则从社会与语言进变的角度分析,不同的学科对禁忌语的研究各有所取。从我们收集到的禁忌语材料中,还没有一个学科对禁忌语进行系统的分类,我们将根据收集到的材料在第二小节中对禁忌语从不同的角度进行分类,使其系统化。 禁忌语作为一种语言现象,是所指与能指的任意结合。汉族人民把对禁忌对象的恐惧与崇拜转达到表达这种现象的语言上,从而对表达禁忌对象的语言符号产生恐惧与崇拜,以至于语言符号的能指等于所指(而不是任意结合),所以表达禁忌对象的语言符号就不直接出现在交际中,而是以各种替代形式间接出现。我们将在第三小节中从语言学的角度对汉语禁忌语的替代形式进行分析。 之所以把汉语禁忌语的分类与替代形式放在一起讨论,是因为它们在各个学科中都只是零星的提及,没有进行系统的论述。我们是想通过本文,起一个抛砖引玉的作用。 二、禁忌语的分类 虽然社会语言学、民俗学、民族学等多个学科都研究禁忌语,但都还没有对禁忌语进行系统的分类。我们试图从三个方面来对禁忌语进行分类。 1.从禁忌语的分布范围来看,可以分为以下几类: 1.1、全国性禁忌语。全国性禁忌语是指禁忌语的范围分布于全国汉族人群中,产生的原因是全国汉族人的共同心理所决定。这一类的禁忌语在全国汉族人群中有高度的认同感,以下的禁忌语就是全国性禁忌语的代表。 对于“死”的恐惧是全国汉族人民所共有的心理,所以在运用“死”这词时,都禁止直接说出,在各地有不同的替换形式。世界上的其他民族对“死”也是高度禁忌,比如英美等国家。 在谈及与性或性器官有关的词时,全国的汉族人民也是禁忌的,因为直接说出来会很尴尬,被认为是没有修养的人。 1.2、地域性禁忌语。由于汉族各地的方言与风俗习惯不同,所以各地相应地有本地的禁忌语。这类禁忌语是各地汉族人民的共同心理所决定的。 比如在广州市,可以看到很多“吉屋出租”的红纸条贴在店铺的门上。“吉屋”实际上是没有人住的房子,即空屋。但由于“空”与“凶”谐音都读为[hoŋ],

汉英禁忌语的语用对比 英语专业毕业论文

汉英禁忌语的语用对比 摘要 禁忌是世界各民族之间普遍存在的一种文化现象,禁忌规范了人们的言语行为与社会交际。而中西文化的巨大差异直接导致了汉英禁忌语的迥异。所以,无论是在英语还是汉语中,我们都会遇到一些因传统或社会风俗不同,会引起对方强烈反感,结果导致了有些词语我们要避免使用,就是禁忌语。跨文化交际是现代交际的重要组成部分,了解语言禁忌现象可以使跨文化交际更加得体。汉语和英语中的禁忌语反映在社会生活中的各个方面,因此从语用角度看汉英禁忌语的异同对跨文化交际有重要意义。本文主要分析了汉英禁忌语语用原则的共同性和差异性,总结出了三条共同的禁用原则并对汉英文学作品、动物习语以及称谓语等方面的禁忌语语用差异进行分析。尝试从语形讳饰和语义讳饰两个方面进一步探讨汉英禁忌语的语用表达,通过语用的艺术解决跨文化交际中的禁忌问题。 关键词: 禁忌语;交际;语用;对比 Abstract Taboo is a commonly existing cultural phenomenon among nations in the world which regulates people’s language and s ocial communication .The great difference between Chinese and western culture directly results in the great difference between Chinese and English taboo .So ,taboo exiting both in Chinese and English .With the consideration of the different cultures and customs ,we should avoid using offensive expression: taboo, in international communication. Cross-cultural communication is the important part of modern communication. The phenomenon of the taboo can make the cross-cultural communication more appropriate. Taboos in both Chinese and English reflect every corner of the different social life, so the pragmatic differences between the Chinese and English taboos can be of great help for cross-cultural communication. By analyzing the intercommunity and the otherness of the pragmatic principles, the thesis summarized three principles of using the taboos and discussed the pragmatic differences between Chinese and English taboos from angles of literature, animal idioms and the addressing words,trying to have a further discussion on the pragmatic expressions between the Chinese and English taboos. Key word: taboo; communication; pragmatic ;comparison 语言既是文化载体,又是文化的一部分。汉语和英语两种语言中的禁忌语在应用中既有相同之处,也有不同之处。意识到这一点对英语学习和跨文化交际有很大的益处。禁忌语作为一种特殊语言,无论是在实际交际中还是在教学中,都显得相当重要。由于中西文化差异很大、历史文化背景的不同,禁忌语所禁忌的范围也不一样,对于同一种事物有不同语用方式。因而人们就把语言称作是反映民族文化的一面镜子。面对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经济的高度全球化的挑战,如何培养跨文化意识。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已是当今社会交际中迫切需要解决

汉语禁忌语

1.称谓禁忌 称谓禁忌亦即名讳方面的避忌。讳始于周,《左传·桓公六年》云:"周人以讳事神名,终将讳之。"(孔颖达)〔疏〕:"自殷以往,未有讳法。讳始于周。"《礼记·檀弓》云:"死谥,周道也。"(孔颖达)〔疏〕:"以殷尚质,不讳名故也:又殷以上有生号仍为死后之称,更无别谥。尧、舜、禹、汤之例是也。周则死后别立谥,故总云周道也。"可见,自周朝开始,人们有了讳避称谓的习俗。当时,是在人死后,开始讳称他的名字。《礼记·檀弓》云:"卒哭而讳。"如必称死者的名字时,应称其讳,即其神名。这种人死后称其讳,而不称其原名的习俗,是要将一个人的阳世与阴世区别开来,使得鬼神不能知晓他的原名,因而不能危害与其原名有着许多联系的阳世间的所有事物。周朝讳事初兴,并不完善。到了秦汉时代,避讳缺席渐臻完备。《史记·秦始皇纪》中已有"秦俗多忌讳之禁"的记载。且,不但人死后讳名,生前也要讳名了。这可能与当时用名字实施巫术的风习兴盛有关。俗以为默念仇人的名字,或是书写某人的姓名就可实施黑巫术,将其人致于死地。最初的避讳是在上层社会、权威人士之间实行,后来流行于民间,影响到各家各户,成为一种民间惯习。 中国人向有尊祖敬宗的习俗,祖先的名字和长辈的名字都不能直呼不讳。汉族、鄂伦春族、鄂温克族、哈萨克族、布依族、藏族等许多民族的祖先崇拜习俗中都有这一类禁忌事项。鄂伦春族认为直呼祖先的名字是对祖先的不尊,恐触怒了祖先而降灾于子孙。对于长辈,也不敢直呼其名,甚至不能把长辈的名字告诉别人,否则,认为家中会生下没有骨节的孩子来。如果有什么物件与长辈的名字相同,要把物件改一下名称,改一个说法。否则,就要折寿早夭。汉族不论说写,都忌言及祖先、长辈的名字。司马迁写《史记》,因其父名"谈",所以把"赵谈"改为"赵同",把"李谈"改为"李同";六朝时,有人为避家讳"桐"字,把梧桐树改称作白铁树;清朝刘温叟,因其父名"岳",竟终身不听"乐"。可见历代家讳之严。直至现时,子女仍然禁忌直呼长辈的名字,更不能叫长辈的乳名,与长辈名字相同或者同音的字也有所避讳。尤其忌讳的是,晚辈的名字绝对不能与长辈的名字相同,或者有谐音字、同音字。否则,认为不尊长,是"欺祖"的行为。晚辈称呼长辈时,一般应以辈份称谓代替名字称谓,如叫爷爷、奶奶、姥爷、姥姥、爸爸、妈妈等等。这类称谓可明示辈份关系,也含有尊敬的意思。不但家族内长幼辈之间是如此,师徒关系长幼辈之间也是如此。俗话说,"子不言父名,徒不言师讳"。不但晚辈忌呼长辈名字,即使是同辈人之间,称呼时也有所忌讳。在人际交往中,往往出于对对方的尊敬,也不宜呼其名。一般常以兄、弟、姐、妹、先生、女士、同志、师傅等等相称。在必须问到对方名字时,还要客气地说"请问尊讳","阁下名讳是什么"等等。鄂伦春族夫妻间也不能互相叫名字。崩龙族凡结婚生过孩子后,别人就不再直呼其名,而是按其子女的名字,称为"某某他爹"、"某某他妈"。汉族也有类似的习俗。甚至一结婚,一成家,就改了称呼。妻子叫丈夫"外头的"、"掌柜的"、"当家的";丈夫称妻子为"屋里的"、"做饭的"、"内当家的"。再不然就是互相认"哎"、"嗯"来招呼,一般很少再直呼其名。外人称呼他们,也是"某某的男人"、"某某的女人","某某的老头"、"某某的老婆"。虽然这样说着麻烦,而且也指出了另一个人的名字,但因为所说的不是其本人的名字,所以也算是做到了没有直呼其名,因而是不犯忌讳的。 在给孩子起名字的时候,忌讳也很多。避忌与祖先、长辈之名同字、同音之外,还要考虑命相克妨,比如,命中缺金,忌讳以火或火旁字命名。总之,命相八字不得以相克之字命名。小孩儿又有小名,据张亮采《中国风俗史》云:"幼小之名谓之小名。长则更名,而以小名为讳。"至今此仍盛行不衰。俗以为,称人小名,是对人的不尊重;或者还会被鬼神听去;使魂被鬼摄去,所以避忌。但历来也有不少人以小名作大名,一生不改者。成年人又忌讳别人给自己起外号、绰号,俗话说:"地怕走斜道,人怕起绰号。"《礼记·内则》云:"凡名字,不以日月,不以国。不以隐疾,大夫士之子,不敢与世子同名。"这其中,命名忌以日月、忌以国均是避讳神圣的意思,恐有冒犯。郑玄注云,"终使易讳"。忌以隐疾,是忌讳用身上的残疾、痣疤等命名,否则,将难以治愈。郑玄〔注〕云,"讳衣中之疾,难为医也。"不敢与世子同名,是出于宗法观念的考虑,对世子的尊重。但若先于世子出生的,亦可不改。 旧社会,有权势的官宦和皇帝还把自己的名讳强令形成法度。例如,州官田登,因避讳登(灯)字,竟把"放灯"改为"放火"。于是留下"只许州官放火,不许百姓点灯"的成语典故。历代皇帝更是借此

汉英禁忌语对比研究

汉英禁忌语对比研究 一、本文概述 禁忌语,作为一种社会语言现象,普遍存在于各种文化和语言之中。禁忌语的存在不仅反映了社会的道德观念、价值观念,还体现了人们对某些事物的敬畏和回避。在汉英两种语言中,禁忌语的使用和表达形式各有特色,反映了两种文化的独特性和差异性。因此,对汉英禁忌语进行对比研究,有助于我们更深入地理解两种文化的内涵和特点,促进跨文化交流和理解。 本文旨在通过对汉英禁忌语进行对比研究,探讨两种语言中禁忌语的使用和表达形式的异同,并分析其背后的文化因素和社会心理。文章首先将对禁忌语的定义和分类进行概述,然后分别从词汇、语法、语用等层面对汉英禁忌语进行对比分析,最后总结两种语言中禁忌语的共性和差异,并探讨其在实际交流中的应用。 通过本文的研究,我们希望能够为跨文化交际提供有益的语言参考,帮助人们更好地理解和适应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交流方式,促进全球范围内的文化交流和融合。 二、汉语禁忌语概述 禁忌语,作为一种特殊的社会语言现象,普遍存在于各种文化和

社会中。在汉语中,禁忌语的使用尤为丰富和复杂,这既源于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也体现了人们对生活、社会、自然的敬畏和尊重。 汉语禁忌语主要分为两大类:一类是与死亡、疾病、灾难等负面事件相关的禁忌语,这类词语通常被视为不吉利,因此在日常生活中应避免使用。例如,“死”“亡”“病”“丧”等词,在汉语中往往被视为禁忌,人们在交谈时会尽量避免使用这些词语,而是用委婉、含蓄的方式表达。 另一类禁忌语则与社会伦理、道德观念、宗教信仰等密切相关。在儒家文化的影响下,尊老爱幼、尊重长辈、尊重权威等观念深入人心,因此在汉语中,与这些观念相悖的词语也成为了禁忌语。例如,直接称呼长辈或权威的姓名被视为不敬,因此在正式场合中,人们通常会使用尊称或敬称来代替。 汉语禁忌语还体现在对特定事物或行为的禁忌上。例如,数字“4”在汉语中与“死”谐音,因此被视为不吉利的数字,在一些场合中会被避免使用。另外,对于某些动物或植物,由于与某些负面事件或观念相关联,也会成为禁忌语。 汉语禁忌语的使用既体现了人们对生活的敬畏和尊重,也反映了社会的伦理道德观念和宗教信仰。在跨文化交流中,了解和尊重不同文化中的禁忌语使用规则,有助于减少误解和冲突,促进和谐的人际

中国的避讳文化

本文由chinesechn贡献 ppt文档可能在WAP端浏览体验不佳。建议您优先选择TXT,或下载源文件到本机查看。 中国的避讳文化中国的避讳文化 主讲人:常耀华 中国的避讳文化中国的避讳文化 一二三三五六中国避讳风俗之起源灵力崇拜与禁忌关于欲望的禁忌关于仪式性禁忌教训与禁忌汉语语讳:汉语语讳:独一无二的文化俗信 中国的避讳文化中国的避讳文化 南太平洋玻里尼西亚汤加岛人的土语中一个词语叫Tabu或Taboo,汉语译作塔一个词语叫或,汉语译作"塔塔怖",精神分析学鼻祖佛洛伊德布"或"塔怖,精神分析学鼻祖佛洛伊德或塔怖将它定义为“某种含有被限制或被禁止将它定义为“而不可触摸等性质的东西之存在。而不可触摸等性质的东西之存在。”并它代表了两种不同的意义。首先,说“它代表了两种不同的意义。首先,崇高的’神圣的’另一方面,是‘崇高的’、‘神圣的’,另一方面,则是‘神秘的’危险的’则是‘神秘的’或‘危险的’、‘禁止不洁的’塔怖"相似的的’、‘不洁的’。”与"塔怖相似的塔怖汉语词语有禁忌避忌、避讳、忌讳等禁忌、汉语词语有禁忌、避忌、避讳、忌讳等等。 禁忌是人类社会中具有普遍意义的一种文化现象,不同的民族有其各自不同的禁忌,化现象,不同的民族有其各自不同的禁忌,禁忌可谓每个民族形形色色的禁忌可谓是每个民族形形色色的禁忌可谓是其民族文化性格的曲折反映。化性格的曲折反映。中国自古就有问禁问讳的古训,初至异地,中国自古就有问禁问讳的古训,初至异地,先访问其政教风俗的禁忌,以免触犯。先访问其政教风俗的禁忌,以免触犯。入竟(而问禁,礼记曲礼上曲礼上》《礼记曲礼上》:“入竟(境)而问禁,入国而问俗,入门而问讳。入国而问俗,入门而问讳。” 孟子曾对齐宣王说:“臣始至于境,问国之大孟子曾对齐宣王说:臣始至于境,然后敢入。如果入人之境,不知避忌,禁,然后敢入。”如果入人之境,不知避忌,就有可能如王充所说:人不忌避,就有可能如王充所说:“人不忌避,有病死之祸。”问具山、《国语晋语九》:“范献子聘于鲁,问具山、国语晋语九晋语九》鲁人以其乡对。献子曰:敖山、鲁人以其乡对。献子曰:‘不为具敖对曰:先君献武之讳也。献子归,乎?’对曰:‘先君献武之讳也。’献子归,徧戒其所知曰:人不可以不学。徧戒其所知曰:‘人不可以不学。吾适鲁而名韦昭注:其二讳,为笑焉,唯不学也。其二讳,为笑焉,唯不学也。’”韦昭注:伯禽之曾孙微公之子献公具之曾孙,“献,伯禽之曾孙,微公之子献公 《三国志蜀志陈具。武,三国志蜀志蜀志陈震献公之庶子武公敖献公之庶子武公敖。” 震献子适鲁,犯其山讳,春秋》传》:“献子适鲁,犯其山讳,《春秋》讥之。” 一中国避讳风俗之起源 禁忌与宗教总是常常纠缠在一起,关于宗教的禁忌与宗教总是常常纠缠在一起,起源,恩格斯指出指出:起源,恩格斯指出:“宗教是在最原始的时代从人们关于自己本身的自然和周围的外部自然的错误的、最原始的观念中产生的。的错误的、最原始的观念中产生的。”皮亚杰《发生认识论原理》:“一切认识在初皮亚杰《发生认识论原理》级水平都是从经验开始。级水平都是从经验开始。”“禁忌的本质就是不依靠经验就先天地把某些事情说成是危险的。事情说成是危险的。” 禁忌观念一旦形成,就如弗雷泽在《金枝》禁忌观念一旦形成,就如弗雷泽在金枝》弗雷泽中所说,具有“不可抗拒的约束力量”中所说,具有“不可抗拒的约束力量”。不管是早先的禁忌也好,并且“不管是早先的禁忌也好,后来的禁忌也好,其产生都有一个共同的特征,忌也好,其产生都有一个共同的特征,即把一些偶然的因素,误以为是普遍适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