禁忌语中文解释

禁忌语中文解释

1、introduction在人们的社会交往中,尤其是跨文化的交往中常常会遇到一个十分敏

感的问题,这就是禁忌,禁忌像一种无形的戒律束缚着人们的语言和行为,使他

们在禁忌区内不敢越雷池一步。禁忌几乎是无处不在的,而语言禁忌则是社会禁

忌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任何一种文化、任何一个社会中,都存在语言禁忌,英美

社会自然也不例外。在同一种文化中,由于地区或者次文化的差异,禁忌有相同

之处,也有不同之处。在不同的文化中,禁忌的差异就更大了。由于这一点,禁

忌就更为人们的交际活动,尤其是跨文化交际设置了一个不大不小的障碍,使人

们不得不注意它,不得不避开它,以期交际的顺利进行。实际上,中国人自古代

起就十分注意这个问题了。《礼记·曲礼上》就明确记载着“入境问禁”的礼仪规

范。而且随着历史的演进,人们甚至把某些重要禁忌写成条例公布于众,以引起

人们的注意。英语国家的人们同样十分注重禁忌。在日常交往中,如果谁触犯了

禁忌,轻者表示不快,重者翻脸不认人,甚至断绝来往。因此,我们不难看出,

了解中西禁忌有助于国际交往的顺利进行。

2、the evolution of linguistic taboo 语言禁忌最初是从塔布产生的。塔布是因人类还不理解或不能理解自然现象和自然力的本质产生的。18世纪英国航海家James Cook到了南太平洋的汤加群岛

Tonga,发现那里的居民有很多奇特的社会现象,如某些东西只允许特定的头等任务(神、僧侣、国王、酋长)实用,而不允许一般人使用;或只许作特定的用途,而不准用于一般目的;或不需某一社会集团或某些人(如妇女)使用等等。那里的居民称这种禁忌为塔布。塔布这个词后来就进入了人类学、人种学和社会学领域。作为一种特殊的社会现象(禁忌)的专用名词而被广泛使用。塔布现象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受尊敬的神物不许随便使用,另一方面是受鄙视的贱物不能随便接触。因此,语言塔布,实质上也包括两个方面,一是语言的灵物崇拜,二是语言的禁用或代用。①The primitive superstitious stages The feudal patriarchal stage The modern democratic stage the earliest linguistic taboo emerged as a result of the ignorance and superstition of the primitive people in ancient times.

Most linguistic taboos during this period were put into effect by rulers in order to maintain their superior social position and keep the society under their control. However, some of them, because of their deep-rooted influence on people’s mind, still remain in language even after the collapse of the social system since the third stage, people today show more respect for science and technology and human right so that the superstitious and feudal elements in linguistic taboos tend to reduce while those reflecting the advancement of human society and spiritual civilization tend to increase.

3 语言禁忌的特征

3.1 含蓄性

含蓄性是禁忌语的非常明显的语用特征,表现为对某一事物或现象不直接作出符合其本质的概念和判断,而运用替代、抽象的、模棱两可的概念或比喻的、褒义的手法,或根本与客观对象相悖的概念与判断,从而使交际双方能采用比较间接地方式来谈论不宜直说的事,而且不必为谈论这些事感到内疚、不安或窘迫。

3.2 普适性

语言禁忌是世界各族普遍存在的一种文化现象。无论是中国还是西方都广泛存在。人生活在一定的社团中,会受到该社团的一套规约的束缚,人

类的行为和语言并不是完全自由的,必须符合该社团的规约的内容。语言是人类的交际工具,人们在运用语言过程中也会有某些规则的束缚。

语言禁忌的范围非常广泛,体现在人类生活的各个方面。从生产、日常生活、职事、节庆活动到有关人自身特征的名称、取名方式、对他人的称谓等都有语言禁忌的影子。如“死亡”一词,东西方尽管文化不同,但都不愿谈及,人们更愿意用委婉的方式表达。英语用to pass on, pass over, cut the painter, 汉语用去世、老了、走了等语言形式。

3.2 民族性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每个民族都有一套独特的文化模式,各个民族社会制度、价值观念、生活方式各有不同,文化模式的差异性会使各民族语言禁忌的内容和形式不同。英国人的问候语往往趋向于一般行为,很少涉及个人的具体问题。而中国人一般针对具体的问题而问候对方,因为中国人觉得这样能突出对别人的关心。哈萨克部落忌讳别人赞美自己孩子“胖”、“漂亮”、“胃口好”,因为他们相信语言有威力,赞美的言辞会使人中邪。

3.3 时代性

语言是一个活的生命体。随着时代的发展,语言在遵循自身规律的基础上也发生着变化,语言禁忌具有时代性的特征。

随着时间的流逝,语言禁忌的观念逐渐淡化。在人类蒙昧时代,人们对自然界缺乏深刻地认识,对语言持敬畏的态度。以中国年节为例,人们在年节到来之日,祈求各种神灵保护全家,忌讳一切不吉利的言语。当人类对自然界和自身有了进一步清晰地认识后,人类看到了自身的力量,一些具有迷信色彩的语言禁忌便淡化了。现代社会,语言禁忌渐渐失去了原始的迷信色彩,人们避讳某些言语不同于原始

的迷信观念,而是寄予了人们一种美好的愿望。

某些时代的禁忌语在新的时代已不再属于禁忌的范畴。几百年前英语里不说trouser,据认为该词语容易使一些神经过敏的假道学之流想入非非,联想到不道德的行为。人们喜欢用委婉的方式表达,如“我买了一条不能够描写的东西。”现在没有这种禁忌了。“怀孕”是一种正常的生理现象,却经历了由委婉表达到直接说出的过程。陈原先生在《语言与社会生活》举了一位美国幽默作家所列的一串关于“怀孕”一词的说法:

(1)她取消了她所有的社会交际。(1856)

(2)她处在很有兴味的情况中。(1880)

(3)她处在很微妙的情况中。(1895)

(4)她正在编织小女的袜子。(1910)

(5)她快要当家了。(1920)

(6)她快生孩子了。(1935)

(7)她怀孕了。(1956)

当今社会生活节奏快捷,所以日常生活中人们很少说转弯抹角的委婉词语,而更倾向于简单明了坦率说。

本不属于语言禁忌的范畴,在特定的历史时期成为禁忌语。在文革这一特殊时期,领导人的名字不能随便说出,也不能分写,这是特定历史时期的产物。3.4 地域性

俗话说: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不同的地域形成了不同的地域文化。语言禁忌也会表现出地域特征。比如,侗族在收获季节不仅禁止在田边或吃饭时吹

口哨,还忌讳讲完字,甚至在路上互相问话时也不能带此字,只能说“你摘禾得了没有”或“快有了吧!”

3.5 传承性

文化具有继承性。语言禁忌作为一种文化现象,从诞生开始就具有潜移默化的作用。在言语生活中,人们遵循社会集团的语言习惯,最初的语言禁忌也许不是出于人们的本意,而是被动的接受,久而久之形成了一种语言习惯,这种语言习惯成了无形的法则,人们自然而

然的遵守着它。在语言使用中应该避讳什么,不避讳什么,该怎样表达,形成了心理定势,这种心理定势的影响代代相传。3、中英禁忌语的语用差异

禁忌语作为一种社会现象在汉英两种语言中普遍存在。由于中英国家的历史沿革、社会制度、价值观念、风尚习俗和生活模式等方面的差异,使得汉语和英语两种语言在语言禁忌的内容和形式上均有不同。

3.1 生、老、病、死的禁忌

生:主要指容貌丑,身材胖瘦,生理缺陷。西方人认为fat是一种病态,因此“肥胖”也属忌讳之列。常见的委婉说话比如:用heavyset, weight watcher, caroliecout-down, chubby, plumy和stout来替代;用homely和plain来代替ugly;当然人太瘦了也不好,说一位女士skinny,她会不快的,婉转的表达词语是slender,slim,willowy;不能直接说某个人是“cripple”,而要用physically handicapped来代替。

老:在西方,人们很少谈年龄这一敏感的问题。老年人忌讳“老”字,女性讳言年龄。如果用“old”一词来表示称呼上了年纪的人,他们会感到不快,觉得尊严受到损害。因此就用getting on years,advanced in age,senior citizens,past one’s prime和reach one’s golden age 来替代老字。在这一点上, 与汉文化大相径庭, 汉民族以“老”为荣, 老年人闻“老”则喜, 年轻人以“老”称呼老年人以表敬意, 如“您身体好吗?”在姓氏后加一“老”字, 则更能体现“德高望重”之感。如“张老”、“许老”等。

病: 人们向往健康, 忌讳生病, 也忌讳谈病。这是世界上各地不分种族的人们的普遍心理, 所以各种疾病, 特别是那些不便直接谈论、常引起心理负担的疾病、绝症和不便启齿的性病, 以及与排泄有关的疾病都属于禁忌语。如Cancer (癌症)婉称为Ca,the B ig C, a grow th (赘生物) ; hear t at tack 婉称为hear tcondit ion (心脏状况有异) ;mad, crazy 婉称为mentally ill (精神上有问题) , deaf 婉称为hard of hear ing (听觉有困难的) ; blind婉称为bisually retarded (视力上有障碍的)

等等。

死:“死”往往与不吉祥,不幸的事物相联系,英汉语言中都不愿意直接使用“die”(死)这个字眼,而是借助于一系列的委婉语。如英语中的“go, decease, perish, fall, pass away, breathe one’s last, sleep, go west, go to better world, be in heaven, be with God, pay one’s debt to nature”等等,在汉语中也能找到相应的词,例如:去了,离开我们,辞世,走了,上路了,停止了呼吸,永眠,长眠,寿终,天年已尽,去西方太平极乐世界,归西,升天,归天,仙逝,圆寂,转世,命归黄泉等等。还有一些说法是与特定的文化因素相联系。但是,汉语对不同阶层、身份和年龄的人的死有着不同的委婉语说法。在古代皇帝死了,一般称为驾崩,年轻人死就叫夭折,正义战争中死的称为光荣牺牲,坏人的死用断气等。死对于人们来说是一种不愉快的事情,当代共产党人干革命,搞建设,依靠的是马克思的理论,追求的是共产主义的思想。一些革命者把死说成是见马克思去或向马克思报到。这一比喻表达了共产党人忠于理想、视死如归的高尚情操。劳动群众用“到阎王爷那儿报到去了”表示“死”,都是与他们的信仰、观念有联系的,以这些含褒义的赞词来回避“死”字。

从哲学上看,在东方文化,尤其是中国文化中,人们更喜欢谈生,关注现世,回避说死。“好死不如赖活”,“言生不言死”就是这种文化的积淀,于是生病和死亡便成为

人们最恐惧、最忌讳、最不愿谈论的话题。当我们说:“他今天不舒服,不能上班了,”我们实际上是想回避那个“病”字,而代之以“不舒服”,军人说“挂彩了”,“光荣了”,其实也不愿道出“伤”、“死”这些不吉的字眼罢了。而在我国不少地区“四”也被认为是不吉利的数字,因为与“死”谐音。②(p273)

3.2宗教信仰不同引起的数字禁忌

数字本来是一种计算符号,但是在长期的使用过程中,人们赋予了它特殊的含义和内涵,不同的文化对于数字都有自己的独特的信仰或禁忌。各种宗教都会有自己的禁忌规范,宗教不同语言禁忌的规范也就不同。例如:欧美忌讳数字“13”,认为13是一个不吉利的数字。

在英国的戏院里,找不到13排和13座;在美国,影剧院虽然有13号座位,但价格即使减半,仍然无人光顾;在巴黎,剧院为了避免说13,便在12和14之间开一条过道;在荷兰,为了避讳13,就用12A来代替13号房间或13栋楼房。这些国家忌讳13人外出旅游,更忌讳13人共进晚餐。其原因就是与一种关于基督的传说有关。传说,耶稣基督在那次最后的晚餐上,由于第13者犹大的出卖,耶稣才会被钉死在十字架上。

但是在中国信奉佛教的西藏,“13”倒是一个非常吉利的数字。在藏族史诗《格萨王传·天界篇》第二章就有如下的诗句:

十三日神明大集会…

十三座焚烧烟灶要修筑。。。

十三面吉祥大旗要升起。。。

十三种修福诵经要建立。。。

祥瑞舞蹈要绕十三场。。。

发愿歌咏要唱十三章。。。

十三盘油炸果子要摆上。。。

藏土一定呈祥兆。

中国民间有对数字的禁忌,中国民间有“八仙过海“的传说:东海龙王的儿子看中了何仙姑,八仙过海时,它就颠覆渡船,乘机抢走了何仙姑。为了防止它再度发作,我国在东南沿海一些地方的渔民驾船出海,就忌讳七男一女同坐一条船,以避八仙过海之嫌。这是中西方宗教文化的差异所反映的文学创作方面的禁忌语语用方式。

3.3姓名称谓禁忌

英汉两种语言在姓名称呼方面的习惯与禁忌迥然有别。中国有重等级次序、尊上敬上、讲究礼貌的传统,这样的观念在姓名称谓上也有所反映。在古代,平辈之间,或下对上,不能称名道姓,要称字或号,以示尊敬;对于尊亲和帝王官吏的名讳绝对不能称说,要回避,要用别的字眼儿代替,否则就被视为“大不敬”或有所冒犯,而要受到惩处,这就是所谓的“避讳”。避讳是封建宗法观念和等级制度的避讳现象,现在已经不复存在,但是在称谓上现今仍有禁忌。现在,

平辈之间,或下对上多以姓加职务、职称相称,或在姓前冠以“老”字或“小”字。特别是晚辈对长辈、下级对上级、学生对老师,绝不能直呼其名,否则便会被视为唐突无理、缺乏教养、大逆不道。这一禁忌的盛行,正是汉民族根深蒂固的宗法观念在语言上的反映。

“在西方英语国家,尤其是美国,由于社会文化价值观念大力提倡平等自由,‘All men are created equal.’这一观念深深植根于人们的文化心理当中,于是对于关系较为亲近的人,即使是长幼辈与上下级之间也是直呼其名。人们在社会交往中,可以抛开等级观念,地位尊卑,辈分的高低以及年龄的长幼,而以姓名相称,以示平等与亲切。因此,我们往往可以听到子女对父母直呼其名,而这种在中国被视为不敬与不礼貌的做法却为美国的父母们欣然接受。”③讲英语的人这类称呼则较简单:一般在姓氏之前加Mr, Mrs,

Miss即可(无论对长辈、小辈均可)。英语很少以职务、职业用于称呼,只有少数例外:Doctor, Judge, Governor和Mayor和Professor,对军官,则用姓加军衔,而不用姓加职务,如:Captain Johnson。

3.4猥亵性词语禁忌

这是英汉禁忌语的重要一类。这些词语主要涉及人体某些部位、性行为以及分泌与排泄等不洁之物。虽然西方国家对性的问题比较开放,但是并不表示他们可以毫不掩饰地谈论sex。英语中特别忌讳在公共场合或者男女都在场的情况下说那些由四个字母组成的下流词语(four—letter words),如fuck, cunt, damn, piss等。在不得已谈及时需要使用替代词。如英语中用gender替代sex;prostitute被叫作call girl或被称为street girl;illegitimate child被称作love child;pornographic movie称为adult film。

在中国,“性”是一个十分隐秘的话题。中国人以姓观念、性道德保守著称,在语言上的反映即是汉语有关“性”的表达几乎无一不是采用委婉形式,有时候不得不谈到性器官时,总会用“那个”、“下部”之类的词代替;说到性行为,常常用“同房”、“房事”、“夫妻生活”等来表示,对不正当的男女关系称作“寻花问柳”、

“拈花惹草”、“桃色事件”等④(p273-274)

另一个不好意思说出口的词就是“怀孕(pregnant)”。英语中常说:She is expecting.或She is in family way.用来替代she is pregnant.汉语中常用“有了”、“有喜了”来委婉表达怀孕这个词。

3.5咒骂语与禁忌

在许多语言里都忌讳诅咒、骂人的话。英语和汉语也是这样的,但需要说明的是:第一,有些骂人的话过于粗鄙、难听,所以受到社会更严格的限制。英语中的Jesus Christ, Holy Mary, Son of a bitch 就是这种话;而Damn, Damn it, Hell这样的话在语气上就稍微轻一些。④(p273-274)在英语中,大部分诅咒、骂人的话与基督教的词语和名称有关。在汉语中这种固定的咒骂或骂人的话似乎少些,最常用的是“他妈的”。④(p273-274)但听的人不会引起很强烈的反感,因为有时它已转化为无教养的人的口头语。第二,诅咒、骂人的话受到年龄、性别、职业的限制。孩子骂人马上会受到大人责备;妇女骂人会被人认为粗俗失礼;教师骂人被认为有失体统。第三,这种话也受环境和场合的限制。在当众发言、课堂教学或和有一定社会地位的人在一起时,人们就不大会说诅咒、骂人的话。在家里、在劳动场合、在办公室、公共汽车上或市场上,说的人就比较多。

英国议会曾公布一份不适合于议会内使用的词语表,表上所列词语多属辱骂性词语,如cheeky,liar,prevaricating,fascist等。像shit;hell;damn;fuck等,人们对这类词十分敏感。在一般情况下,这些单词都是禁忌的。汉语中的咒骂语和猥亵语也有很多,我们在正常情况下是不使用的。在中国北方人,骂不明事理的人为“混蛋”;不勤快的人为“懒蛋”;骂愚蠢的人为“笨蛋”;骂那为“捣蛋”或“捣蛋鬼”;骂品行极差的人为“王八蛋”等等。所以这些带有辱骂性词语在汉语中一般是不用的,被人们所禁忌。在现代文明社会,禁止使用辱骂性词语已经成为一种共识,人们都提倡文明而有礼貌的交流方式,这也放映出在各种不同文化中,人类都在追求文明,提升道德品质修养的一种共性。

3.6个人隐私与话题禁忌

英汉语言在这方面差别较大。在日常交往中,一些在英语中视为禁忌的主题在汉语中并非那样讳莫如深。如:在一个英国人给你看她刚买的一条裙子,你可以说:What a nice skirt!”,但千万别问:“How much did you pay for it?”因为想了解别人私有财产也被认为是失礼。

西方人非常注重个人隐私,“A man’s home is his castle.”在西方,男性称赞女性容貌、身材、穿戴、打扮等可以说是很平常的。但是在中国传统文化却可以说是禁忌。如果用“你是个挺性感的姑娘”来称赞中国女孩,肯定不会被接受,而且会认为你太轻佻了,甚至认为你是在耍流氓。而在西方,这并没有什么不合适的。英美人的“隐私权”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

1、英美人不喜欢别人询问年龄,女性对自己的年龄更是忌讳莫深,而中国人基本不在乎。除了未婚的大姑娘外,对于上了岁数的人,中国人只要以“高寿,高龄”开路,就不会引起反感,甚至有些人还以“老”自居。⑤(p121-124)

2、英美人,尤其是女性,不喜欢别人询问其婚姻状况,所以Ms.的用法颇受欢迎。中国人经常当面问人家结婚与否,如果未婚,有好心(事)者乐于牵线搭桥当月老,如果真想了解英美人的婚姻,也只能采取“投石问路”的办法。如:“Is your family with you here in china?”。Do you have a large family?如果对方并未提及他们的丈夫或妻子,而只谈到父母兄弟姐妹,这就说明他们是单身或者是已经离婚。中国人问“您个人问题解决了没有?”(Have you solved your personal problem?)只能使“老外”摸不着头脑。

3、英美人的最大忌讳(the top secret)是个人的收入与开支。同在一个办公室工作的同事,互不打听别人的工薪,因为老板对每个人是分别对待的。夫妻之间通常知道彼此的工资,但具体支出却不一定每笔都一清二楚。兄弟姐妹之间,父母与子女之间,就不太了解各方的收入。允许家庭成员保持一定程度的私事和独立性,这就是他们的privacy观念的一种表现。如果真想大厅英美人的工资,也只能以泛指方式询问:“Are teachers well paid in your country?”⑤

(p121-124)

4、英美人不喜欢别人询问他们的宗教信仰。由于, ,而今天在英美两国,你信你的,我信我的,互不干涉,因此互不打听别人的宗教信仰已经成为一种行为规范。中国人大多数是无神论者,因此宗教信仰不是一般人的生活话题,但并非禁忌,问别人的宗教信仰是不得罪人的。⑤

5、英美人不随便询问别人的详细地址。这是因为他们没有随便串门的习惯,如果他们有意邀请你上门做客,自然会告诉你详细的地址,或者直接开车接你过去。中国人有时会毫无顾忌地询问别人的住处,被问者若不如实相告,显得拒人于千里之外,似乎无礼,以至对没有预约就来串门的人,虽有怨气,却“敢怒不敢言。”⑤(p124)还有一些中国人认为是细枝末节的问题与隐私有关。在西方国家肥胖被认为是不健康的标记,因而询问别人的体重便被视为窥探他人的隐私,随时称赞别人“发福”也绝不会博得好感。

3.7节日禁忌

圣诞节时西方的大节日,这个节日禁忌主要和圣诞布丁联系着。不少西方人认为,搅动布丁能使自己在未来的一年中万事如意。因此,在做圣诞布丁时,家庭的每个成员都至少要搅动一下布丁,并许下一个心愿,他们相信这个心愿极有可能实现。但要注意,搅动布丁只能按顺时针方向,不能逆时针方向;许下的心愿不能告诉任何人。

3.8种族歧视语

在英语中,种族歧视语是语言禁忌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一现象在美国英语中表现得尤为明显。美国黑人在历史上倍受歧视,过去那些用来咒骂黑人的种族歧视语变得敏感起来,变成了禁忌语。比如:nigger是侮辱性色彩强烈的完全禁忌语,Negro有蔑视意味,也属禁忌语。现在人们称美国黑人为Blacks或African American。英语中还有一些含有“black”的词语也是禁忌语。英语中“whit”表示“清白”“纯洁”“干净”“慈善”等——这些都是有积极含义的褒义词;而“black”则是“邪恶”“罪孽”“肮脏”等有关。如blackguard, blacklist, black mark等。全家引以为耻的“败家子”叫black sheep,

不叫whit sheep。无恶意的谎言叫whit lie,不像ordinary lie或black lie那么坏。

3.9 职业及社会地位方面的禁忌语

从事服务性行业的人在英美社会已不再受严重歧视,但并不属于社会地位高的阶层。如garbage collector,这个称谓会使人联想到肮脏破碎的东西,乱七八糟的包装物以及残剩腐烂的事物,联想到极其难闻的气味,于是它的委婉语sanitation engineer应运而生,因为它所hair强调的不是“垃圾”而是垃圾被清除之后的“卫生”,给人的感觉就很不一样了。又是hair stylist代替hairdresser,barber,用chef decuism,代替cook以抬高这些职业的社会地位。被解雇失业,或是犯罪入狱往往是人们不愿提及的。所以英语中出现了像big house,black hole,cross bar hotel,sheriff’s hotel等委婉说法来代替person,也出现了像relieve,resign,layoff,at liberty,select out等词语来代替dismiss,fire,就像汉语中使用“下岗”来代替“失业”一样。

4、ways of avoiding linguistic taboo

4.1 Using euphemism

Euphemisms are used almost in all fields of life. For example, when a judge gives the criminal a sentence, he will directly say: “I hereby sentence you to five ye ars in prison.” But t he criminal himself or his relatives will tell others: “Somebody is sent to the big house.” for the purpose of saving face

At the same time, we must realize that language is alive and changing all the time.

Influenced by the social psychology and its culture, euphemisms change constantly. A euphemism may quickly acquire the stigma of the word it replaced and becomes a taboo after people use it for a time. For example, there is a series of expressions about the word “poor”. “At first I w as poor, then, I bec ame needy, later I was underprivileged. Now I’m

disadvantaged. I still don’t have a cent to my name, but I sure have a great vocabulary.” [24]

Another example is that, in American English, euphemisms for the word “buttocks” are “arse”,“ass”, “prat”, “can”,“tail”, “cheeks”, “caboose”, “fundament” and now the newest one is “sitting-down place”.

4.2 Having a good knowledge of the taboo culture

Language and culture rely on each other and influence each other. Languages are formed and develop under certain cultural background. Linguistic taboo is a kind of social phenomenon. Its existence and development are restricted and influenced by specific cultural background. Some words are prohibited in English;

some words are banned in Chinese and some words are prohibited in both

languages. As a result, if one wants to avoid violating taboos, he or she should have a good knowledge of what is or is not a taboo in this culture. For example, in China, the word “old ” means “experience” and “wisdom”. A t the same time, Chinese people are influenced by the long-term concept of respecting the old and taking care of the young. Chinese people seem to like to address each other as “老(old)” ,for example, “老爷爷”, “老奶奶”, “老林”, “老吴”, “老教授”. But English people always connect the "old" with "uselessness" and "death". Therefore, when contacting with English people, the saying of “somebody is old” should be avoided in order not to arouse unpleasantness. For Example, we cannot call somebody “old Smith” or “old Brown”. E specially for women who are sensitive to age, no matter how old they are, we should not call them “奶奶” or “大娘” ,though they are pleasant greetings in

China. In English, expressions such as “senior citizens”, “advanced in age”, “golden years” etc. are produ ced in order to avo id “old”.

A smooth cross-cultural communication greatly benefits from the good command of a foreign language’s cultural background knowledge. It is hard to imagine a Chinese who has a poor knowledge of English taboo culture can intercommunicate with the English people smoothly and without offending them, and vice versa.

5 conclusion

作为一种语言的普遍现象,语言禁忌的产生是有各种原因的,而原因也往往因为民族、文化、地域和时代的不同而有所不同。尽管随着时代的进步和科技的日新月异,东西方人对于语言的禁忌已经没有从前那样严格了,但是当我们在与不同国家不同民族不同地域的人交往学习的时候,还是要注意尊重对方的文化语言习俗。通过研究禁忌语,我们可以发现蕴含的词语表层下的深层文化内涵,如东西方文化中收回习俗、宗教政治、价值观念等的相似与不同。

其实,禁忌语还广泛地存在于其他领域,如贫穷、职业、犯罪、政治、军事和外交等方面都有语言禁忌现象。禁忌语的存在虽说给大家的生活、工作和学习带来了诸多的不便,但它的存在也促进了语言的发展,丰富了语言中的词汇。人们讳言某人、某事、某物,但又不能不涉及,要涉及又有所顾忌,这就为委婉语的产生、使用和发展创造了客观或必要的条件。而且,任何一种民族语言文化都是在与其他民族语言文化的交流、融汇中发展、壮大的,也就是说,语言的发展,需要多元因子的相互碰撞和借鉴,需要借助他种语言文化的积极成分,以培植语言文化发展的新的基因。所以,语言文化与生俱来的特征,就是与他种语言文化的相互交流,在交流中扬清弃浊‘取长补短,已达到发展进程中的良性状态。因此,英语学习者和爱好者应当正确地看待汉英语言中存在的

禁忌现象,能够恰到好处地使用语言以取得最佳的交际效果。

基于民族文化的中文禁忌语研究

基于民族文化的中文禁忌语研究 中文禁忌语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部分,也是汉语语言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一种具有特殊文化内涵的语言形式,具有深厚的民族文化底蕴和历史传统。中文禁忌语是指在语言交际中由于文化习俗、伦理道德、风俗习惯等方面的限制而应注意避免使用的语言形式,它是一种文化规范的表现,体现了人们的价值观念、意识形态和文化认同。 一、中文禁忌语的概念和特征 中文禁忌语是指在汉语言中由于文化习俗、伦理道德、风俗习惯等方面的限制而应注意避免使用的语言形式。它的特征有以下几点: 1、具有强烈的文化色彩。中国传统文化中道德、伦理、哲学、宗教等都与中文禁忌语的形成、传承和发展密切相关。 2、具有明显的社会意义。中文禁忌语对社会群体的生活、道德伦理和文化传承都有着重要的影响,是社会规范和道德标准的表现。 3、具有语言形式上的限制。中文禁忌语通常是汉语言中某些特定语言形式在某些特定情境下不可使用,具有一定的语言形式及语法特征。 二、中文禁忌语的分类 中文禁忌语可以根据其文化内涵和实际运用的情况进行分类。 1、生命禁忌语。这类禁忌语与人的生命安全相关,往往具有比较严重的禁忌色彩,如“死”、“瘟疫”、“尸体”等。 2、人身禁忌语。这类禁忌语与人的身体及其器官相关,包括“头”、“脚”、“血”、“眼睛”等。 3、谈判禁忌语。这类禁忌语与商业谈判、政治谈判等相关,包括“价钱”、“抄袭”、“闲话”等。 4、情感禁忌语。这类禁忌语与人的情感世界相关,包括“鬼”的相关说法以及“孤独”、“死亡”等。 5、音韵禁忌语。这类禁忌语与词语中的音韵有关,如“四”、

“八”、“千”、“万”等。 三、中文禁忌语的文化内涵和对社会的影响 中文禁忌语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它与中国传统文化的道德、伦理、哲学、宗教等有着密切的关系。中文禁忌语内涵丰富、寓意深刻、象征意义强烈,它们在中国文化和社会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1、传承中国传统文化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道德、伦理、宗教、哲学等都反映了中国文化 对人性、生命、天地宇宙的古老认识和复杂思考。而中文禁忌语的形 成和传承往往与这些文化元素有着密切的联系。中文禁忌语通过它们 自身的内涵与文化符号,传递了中国传统文化对生命、人性及其在宇 宙中的价值和地位的思考。 2、构建社会规范 中文禁忌语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种文化规范,它们通过这种文 化规范,使得人们在交际中能够相互尊重、关爱和理解。中文禁忌语 为人们的日常交际提供了一种无形的约束,规范了人们在不同情境下 的言语表达和行为方式,构建了社会中的文化规范和道德标准。 3、反映历史文化遗产 中文禁忌语往往具有深厚的历史文化遗产,这些言语凝练了历史 文化的沉淀,通过它们,在语言交际中传承了历史文化的遗产。同时,中文禁忌语也反映了人们受历史文化的影响并从中汲取营养的过程, 它们不仅代表着历史文化的遗产,也是一种对历史文化的再认识和再 塑造。 四、中文禁忌语在现代社会的作用 在现代社会中,中文禁忌语依然具有重要的作用。虽然现今社会 对中文禁忌语的使用选择弹性更高,但在某些特定情境下,中文禁忌 语仍然具有一定的禁忌和避忌意义,并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作用。 1、维护社会稳定 在现代社会中,人们之间的交往,需要有特定的语言形式来沟通 交流,而这种语言形式必须符合社会道德、伦理、规范和文化,中文 禁忌语作为一种具有一定文化内涵和特定价值观念的语言形式,其使 用的避忌和禁忌,能够有效地维护社会稳定和道德规范,避免不必要

汉英禁忌语

汉英禁忌语 一、禁忌语和委婉语 语言禁忌 (Language Taboo),语言禁忌源于人类最初对自然现象和自然力的困惑和误解。早在远古时代,人们因对日月交替风雨雷电、火山地震以及人和物的生老病死等自然现象和自然规律不理解,故幻想创造了神,认为神是万物的主宰、祸福的根源。因此,神灵不可亵渎,与神灵有关的东西都应被尊为灵物,被列为禁忌,不可冒犯。英语中,God(上帝)、Satan(魔王撒旦)等均有婉称,汉语中有国讳、圣讳、官讳或家讳。疾病与死亡为人之大忌,无论是东方人,还是西方人,都十分忌讳疾病与死亡,所以在交际时都尽量回避这些字眼,以婉言称之。 禁忌语(taboo)是人们多数情况下不能说或不想说的话。禁忌语多是与身体某些器官及功能或与宗教,崇拜有关,包括脏话(obscene)、粗俗语(vulgar)、和仵犯神灵的话(profane)。禁忌语可以不用,可话不能不说,意思不可不表达,因而出现了大量的委婉语来代替禁忌语。 二、英语中委婉语 英语中委婉语(euphemism)一词源自希腊语。前缀“eu”的意思是“good”(好),词根“-phemism”意为“speech”(言语),合起来意思是“word of good omen”(吉言或好听的说法)。委婉语是人类语言中普遍存在的一种语言现象,广泛应用于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由于语言交际是人类赖以维系社会关系和人际关系的重要手段,因此人们在交际中通常避免使用引起双方不快从而损害双方关系的语言,而采取迂回曲折的语言来表达思想、交流信息。因此,委婉语自产生之日起,就担负着“润滑”交际的重任。“如果没有委婉语,世界的运转会因摩擦而停止,人间将充满仇怨”。正如美国学者Hugh Rawson 所描述的那样,委婉语“如此深深地嵌入我们的语言,以至我们中间没有谁——即便是那些自诩言谈直截了当的人——能够在不使用委婉语的情况下过完一天的”。 (一)有关“死亡”的委婉语 人们生活中最忌讳的就是死亡,因此语言禁忌中关于死亡的委婉语大量存在。如:pass away(逝世),be no more(不在了),depart(去世),be gone(走了),join the majority(会见老祖宗去了),go to west(归西了),go to glory(升天了),go to meet one maker(见上帝),to be at peace(平静了),the final departure(最后离去),final sleep(最后一觉),to go to one’s long home(回到永久之家),to have found rest(得到安息),in heaven(在天堂),with God(和上帝在一起)等。 汉语中有:“去世了”“仙逝了”,“到极乐世界去了”,“逝世”,“谢世”“过世”,“下世”,“不在了”,“走了”,“过去了”,“离开了我们”,“毙命”,“归天”,“长眠”,“与世长辞”对特殊人物还有专门的术语,如:和尚死了叫“圆寂”,皇帝死了叫“驾崩”,诸侯死了用“功甍”,妻子死了叫“断弦”,为了守节而死叫“玉碎”,执行公务而死叫“殉职”,为正义而死叫“牺牲”等。“死亡的委婉说法还有: to be present at the last roll call 出席最后一次点名 to be written off 被勾销 to fall 倒下 to fire one’s last shot 射出最后一发子弹 to make the ultimate sacrifice最后的牺牲 to do one’s bit 尽自己的本分 这些委婉语听起来很平淡,几乎无法使人联到军人那悲壮而惨烈的死。 (二)有关年老的委婉表达 在西方,人们很少谈论年龄,尤其是女性。主要原因就是忌讳年老,因为年老意味着青

中英禁忌语比较

中英禁忌语比较 禁忌语是语言的一部分,而语言又是社会现象的的重要组成部分,所以禁忌语也是学习社会文化的一种工具。禁忌语就是指在日常交际中所不能涉及到的特有话题,可以说凡是在交往和公共场合中那些引起对方或公众反感或不快的一些词或表达方式都属于禁忌语的范畴。通过对比分析英汉两种语言中禁忌语的异同之处,能深刻地理解东西方不同的文化内涵和价值观念,能帮助我们更准确地理解和使用英语,有助于跨文化交流的成功,对对外汉语教学的展开有很大帮助。 在中国,“禁忌”一词历史悠久,早在汉朝《汉书·艺文志》等一些史料典籍中就有出现。对于“禁忌”的含义《说文解字》中的记载可谓简明扼要:“忌,憎恶也。在西方,禁忌语的英文说法是“taboo”,最早是南太平洋波里西亚汤加岛人的土语,意思“需要极端注意的事情”。禁忌语的产生是与一个民族的社会文化发展息息相关的。中国古代由于生产力低下和文明落后,受封建迷信思想的影响,人们对上天、鬼、神都有所避讳。西方国家,特别是信奉基督教的国家,出于对上帝的信仰,对于“God、Christ”这些词都是不能随便说的。下面我们具体来看看中英禁忌语的异同。 中英禁忌语相同点:1)神灵圣人名的禁忌。在中国,自古就有皇族名避讳,凡是涉及到与皇公贵族名字谐音或是相近的音时,就要换一个说法。例如秦代为避秦始皇的名“赢政”而将“正月”改为“端月;西方则用委婉动听或迂回曲折的表达方式来指代与鬼神有关的词,如:上帝魔鬼撒旦一般要用:God of this world, the big D和the good man等委婉说法。2)令人难以启齿或难过之事。如“怀孕”英语中的表达方式有She is expecting.(她在待产中。)She is well-along(她心满意足)等;而汉语中人们通常说“她有了”或者说“她有喜了”等。在汉语中,我们一般说患了癌症的人得了“不治之症”。英文中人们用C.C或Big C或是long disease代替癌症(cancer),艾滋病AIDS (可传染的社会疾病);汉语中“上厕所”有“方便”、“去一号”等委婉的说法。英语中有pass water, answer nature’s call, wash one’s hands, do one’s business等等;3)死亡。“死”是各民族最忌讳的字眼因此在语言交际中人们总是回避它。汉语有“去世了”、“老了”、“走了”、“没了”等。但是,汉语对不同阶层、身份和年龄的人的死有着不同的委婉语,例如古代皇帝的死称“驾崩”,诸侯死称“薨”,战争中死称“牺牲”,坏人的死用“一命呜呼”。英语中表示“死亡”的委婉语非常丰富,如“pass away, go to the heaven, go to sleep, go to see the God, depart, be in heaven with God”等等。 中英禁忌语的不同之处:1)年老。在中国,“老”字常带敬意,是资历和地位的象征,因此汉语中有“老师”、“老同志”、“老大爷”“老师傅”等。而在西方,“老”即“old”一词一般是令人难以接受的。西方人费尽心机地借用其他词项来委婉地表示“old”这一概念,如the advanced in age(年长者)retirement home(敬老院)golden age club(老年俱乐部)等。2)谐音禁忌。在中国,四与死谐音,成为不少中国人的禁忌。送钟(终)、送伞(散)、送梨(离)也成为一种交际禁忌。因为五与恶同音,所以五月被认为是恶月不吉利。这种谐音禁忌只有汉语中存在,而西方国家不存在。3)个人隐私与话题禁忌语。英国人的“隐私权”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不喜欢别人询问年龄。二是不喜欢别人询问其婚姻状况。三是最忌讳的是个人收入与开支。四是一般不随便询问别人的详细地址。而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似乎没有“隐私权”这一概念。许多涉及个人情况的话题,如年龄、收入、家庭状况等都是人们正常交际中乐于彼此交换的信息。人们习惯于问“你高寿?”“你贵庚?”“你结婚了吗?“你有几个孩子”等。 近年来,随着中西方交流的日益频繁,中西方禁忌语出现一定的趋同性。如英汉语中对“富”都有所保留:He is well off. “他经济条件不错。”对“贫”也不说得那么严重:They are

1禁忌语及其起源范文

1禁忌语及其起源 禁忌语,英文单词为“taboo”,直译成汉语为“塔布”。Taboo所指的就是这种现象。18世纪英国航海家詹姆斯·库克(JamesCook)首先发现了汤加群岛居民的禁忌习俗,并将该词引入英语。在现代英语中其含意为“an inhibition or ban resulting from social cus2tom or emotional aversion”;对应到现代汉语中,这个词的意思是“被禁止或忌讳的言行”。长期以来,英美人士一直以为,回避禁忌是他们社会文明的象征,其实,禁忌是世界各民族共有的文化现象,只是禁忌的内容和形式不同而已。在中国,“禁忌”一词的历史更为悠久。西汉班固的《汉书·艺文志·阴阳家》云:“及拘者为之,则牵于禁忌,泥于小数,舍人事而任鬼神。”可见,“禁忌”一词早在汉代就已出现在一些史料典籍中了。 2禁忌语产生的原因 2. 1封建社会的等级特权和宗法礼教 封建社会,宗法礼教森严,禁忌就像一个古老而无形的法律,严重束缚着人们的言行,人们必须严格遵守。例如皇帝的姓名是不能直呼的,就连普通人的名字、自然现象或物体名称中的某个字的音节与皇帝的相同或相近也必须避讳。例如为避讳秦始皇父亲庄襄王名字中的楚字,秦代文献改“楚”为“荆”,楚国亦称为荆国。封建社会,宗法观念根深蒂固,晚辈对长辈不仅惟命是从,而且对父、爷及所有长辈的名字也要避讳,这叫“避家讳”。又如唐代著名诗人李贺,才华横溢,但因其父名“敬肃”,“敬”与“进”音近,终 生不能参加进士考试。 2. 2封建的迷信思想 封建社会由于认识的局限和迷信观念的影响,人们错误地认为某些灾难是因为讲话用词不注意引起的,由此就产生了各行各业的忌讳用语。例如旧社会戏班最忌讳“散”字,凡与“散”字同音的,戏班都忌讳,因为“散伙”对戏班来说是灭顶之灾,所以,把“雨伞”改叫“雨盖”“雨挡”“雨遮”“雨栏”,现在的广东话仍把“雨伞”称作“雨遮” 3禁忌语的范围 3. 1姓名称谓的禁忌语 英汉两种语言在姓名称呼上的习惯与禁忌迥然有别: 中国有重等级次序、尊上敬上、讲究礼貌的传统,这样的观念在姓名称谓上也有所反映。在古代,平辈之间或下对上,不能称名道姓,只能称字或号,以示尊敬;对尊亲和帝王官吏的名讳也绝不能称说,要回避,要用别的字眼来代替,否则就会被视为“大不敬”或有所冒犯而要受到惩处, 这就是所谓的“避讳”。如今,平辈之间,或下对上,多以姓加职务、职称相称,或在姓前冠以“老”字或“小”字。例如,对长辈的称呼是辈分称谓,如:“爷爷”“婶婶”;对上级的称呼在其姓后加职位或职称,如:“张经理”“王教授”;同事或朋友之间在相互称呼时在姓前加“小”或“老”,如:“老李”“小徐”。而在西方英语国家,尤其是美国,由于其社会价值观提倡平等自由,‘All menare created e - qual’这一观念深深地植根于人们的文化心理中,于是对于关系较为亲近的人,即使是长幼辈与上下级之间也是直呼其名的。 3. 2生老病死的禁忌语 3. 2. 1生

中西文化对比与应用之禁忌语

中西文化对比与应用之禁忌语 某些词语和概念令人不快,最好不用,而换一种婉转的说法——这就是委婉语。有些词语因传统习惯或社会风俗不同,会引起对方强烈反感,应避免使用——这就是禁忌语。禁忌英语taboo,原义为“神圣”,“不许触摸”的意思。 一、禁亵渎性词语 在西方国家,人们认为滥用上帝或上帝的名字是不敬的,所以与这类相关的词语一般是要避免的,而且也常常避免谈到魔鬼,如: 上帝的名字Jehovah God(上帝) hell(地狱) devil( 魔鬼) Christ(基督) Jesus Christ Holy Mary 如果要使用,则God说成Dod,Gom,Godfrey等,将Jesus Christ说成Caessar’Crutch等或是使用god of this world, the Big D( Lord of flies), the good man 等委婉语。 在中国,人们也尽量避免对“神”的不敬, 对自己信奉和崇拜的神仙不能在言语上有任何的轻慢和不敬。但对于“鬼”却是不避讳的,如汉语中就有“牛鬼蛇神”、“妖魔鬼怪”、“鬼东西”、“扮鬼脸”等。另外,在中国的封建社会,皇帝的名字,甚或与皇帝的名字同音或同形的字都在禁忌之列。如中国的秦始皇名“嬴政”,为避其“政”名,一年的“正月”被该为“端月”;宋朝知州一官吏名“田登”,为避其“登”字,下令百姓不能说“点灯”,而说“放火”,因此有“只许州官放火,不许百姓点灯。”之说。 二、禁辱骂性词语 辱骂性语言在英语中属于淫秽性语言(obscene language),也可以说是脏话(dirty words),常常是人们避讳的。如: son of bitch(狗娘养的) For Christ's sake! (为了基督!) God damned! (神啊,受诅咒吧!) Oh, damn it! (诅咒它吧!) 英语里还有用动物的名称来骂人的,如骂某人为cow, swine, pig,stallion等等, 这些是禁止使用的。 英语中有些辱骂性词语往往是四个字母组成,在交际当中也是要避讳的,所以four-letter words (四字经)也被认为是禁忌语。如:Fuck,?? Shit, 在汉语中,骂人的话与宗教关系不大,往往与动物联系比较多,特别是与狗的联系较多。如“狗娘养的”、“狗东西”、“狼心狗肺”等。另外,汉语的“他妈的”、“该死的”、“瘪三”、“下三烂”等辱骂性语言也是要禁止的。 三、禁歧视性词语 种族歧视语是英语语言禁忌的重要组成部分。一些带有种族偏见的字眼,甚至有侮辱的味道(insulting words 或slur),如: 对黑人不要用Negro,更不能用nigger,礼貌的说法是Afro-American 或African-American,用black 也可; 对白人不要用honky(这是黑人辱骂白人的用词),正确用法是white people 或Caucasian; 对犹太人不要用Hymies,而应用Jews 或Jewish people;

试论中外禁忌语

试论中外禁忌语 摘要:禁忌语是人类社会普遍存在的一种复杂的文化现象,是不同社会的人们的一种约定俗成。在社会交际中具有类似法律和禁令的作用,会影响社会之间的关系。文章从禁忌语的特征,类别和影响禁忌语的因素来进行研究。 关键词:禁忌语;文化现象;文化修养 禁忌语是人类社会普遍存在的一种复杂的文化现象,国际学界对这一文化现象的通用名称是“taboo”,汉语中有人将它音译为“塔布”。“taboo”一词源于汤家语,原指“神圣的”或“不可触碰的”。禁忌语是一个社会用来表达对一些据信是对它的成员有害东西的不认同,它可能是超自然的,或者这些行为是违反这个社会的道德规范的。这种情况的结果是,就语言而论,某些东西不能说或不能被提及,只是在一些特定的环境下,比如说特定的人或慎重的场合当中才可以。 一、禁忌语的特征 1.普遍性。语言禁忌现象自古以来就已经在世界上存在了,无论是在落后的原始部落,还是在高度文明的当今社会,禁忌语都普遍存在于世界各个国家,各个民族当中。 2.民族性。一个民族的文化可以在一个民族的语言中折射出来,语言禁忌亦不例外,其背后一定藏着一定的文化。而各个民族的政治,经济,文化,生活方式等方面的差异使得各民族在语言禁忌的内容与形式上均有所不同。以英语和汉语为例,比较而言,英语中与宗教,犯罪,酗酒,妇女解放等方面的禁忌语居多,谈论话题上涉及个人“隐私”方面的内容常常被列入禁忌,避讳之列。而汉语在称谓方面大有讲究,禁忌较多;另外,汉语中对有关“性”的词语和话题特别敏感,禁忌也多。 3.时代性。时代性亦可称为可变性。语言是活的,处于不断的变化发展之中,不同的时代禁忌语有所不同。 4.地域性。不同的地域有不同的文化,也有不同的方言,人们在使用禁忌语方面有所不同。例如上海人看望病人时忌送“苹果”,因为上海话中“苹果”与“病故”谐音。而在其他地方却没有这种现象。 5.职业性。人们在不同的职业,不同的领域中,所使用的禁忌语也大不相

英汉中禁忌语和委婉语的异同比较-比较语言学论文-语言学论文

英汉中禁忌语和委婉语的异同比较-比较语言学论文-语言学论文 ——文章均为WORD文档,下载后可直接编辑使用亦可打印—— 一、引言 每个民族和文化都有相应的禁忌语和委婉语,并受到历史背景、语言习惯、价值观、社会环境、民族文化等因素的影响存在很多不同点。英汉语言中禁忌语和委婉语有很多相似之处,但有些部分差距也是比较大的。研究英汉语言中禁忌语和委婉语的差异,才能在中外文化交流中不失礼,有助于英汉语言的跨文化交流。 二、禁忌和委婉语的概念 每种文化中都有对于某种事物或者某种行为的禁忌,并在语言中有着一定的体现,这是一种很常见的现象,区别只在于不同的文

化有不同的禁忌。通常人们对神圣的、不洁的、危险的事物都存在一定的禁制。通俗来说人们出于某种原因,不能、不愿说出某些具有不愉快的色彩或者至高无上而不可随意说出的词语就是禁忌语,比如脏话、秽的话等。 委婉语就是将某些神圣的、难听的、不便直说的、粗俗的、不吉利或者忌讳的词语、事物或者概念通过比较委婉的、文雅的、间接的词语表达出来,以达到比较委婉,顺耳,让人舒服的目的。委婉语的特点是比较抽象、模糊。简单来说,委婉语就是将某些让人不快的词语转化成一种易于接受的方式,采用间接的方式让说话者不会因此而感到内疚、尴尬、不安等。 三、英汉中禁忌语和委婉语的相同点 英汉语言中禁忌语和委婉语存在很多相似之处,或者说对于同一种禁忌事物或者行为有相似的委婉表达。一般来说,禁忌语相同的情况多出现在人类具有共同的特征上面,比如生老病死、相貌、职业、生理缺陷等。

尽管生老病是人的一生中必须要经历的事情,但人们还是对其有着某种程度上的畏惧。不管是中西方文化都认为这种悲伤的事情不应该直接说出来,而是通过委婉的方式表达出来。在汉语中,死有很多种表达方式,比如去了,老了等,官方的说法去世已逝等。在古代文化中,地位不同的人说法也有很大的不同。作为天子的,叫做驾崩,诸侯死了叫做亮;大夫死用卒,士死称为不禄.普通百姓如果死了绝对不能用这几个字,只能用没、终等词。英语中表达死这个概念也有很多词,并且很多能够和汉语对照起来。 比如逝世用英语表达为pass sway;与世长辞翻译为depart.在英汉语言中,关于生理缺陷方面的禁忌与委婉语也有很多。在有缺陷的人的面前或者直接谈论生理缺陷都是一种失礼的行为。在汉语中残废含有贬义、歧视、嘲讽的含义。一般我们会用残疾来代替。英语中也常用disabled表达,而不是handicapped.汉语中有一些粗话或者骂人的话是和生理缺陷有关的,比如说眼瞎、哑装聋作哑等,并不是真的指生理有缺陷,而是一种贬义词。因此在使用这些词的时候一定要慎重。 在英汉语言中,关于性及与生殖内容的禁忌语和委婉语是非

禁忌语与委婉语的中西方文化特征

禁忌语与委婉语的中西方文化特征 禁忌语与委婉语是人们在日常交流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们在中西方文化中都有着 各自独特的特征。在中文和西方语言中,禁忌语和委婉语的使用可以反映出不同文化观念 和价值观念的差异。本文将从中西方文化的角度分别探讨禁忌语和委婉语的特征。 一、禁忌语的特征 在中文文化中,禁忌语是指一些言语或行为,因对他人造成精神伤害或引起尴尬而应 予回避的词语和表达方式,一般会引起他人的不悦或不愉快。禁忌语在中文文化中有着非 常重要的地位,人们在社交场合或日常生活中都要避免使用禁忌语,以免引起他人的反感。在中文文化中,禁忌语的使用也与社会地位、情感表达和价值观念等密切相关。 在西方文化中,禁忌语的特征与中文文化有着一定的区别。在英语和其他西方语言中,禁忌语一般是指那些可能冒犯到他人的言辞或行为,比如涉及宗教、政治、性别等敏感话 题的禁忌语。在西方社会中,人们在言辞和行为上要尊重他人的信仰、立场和身份,避免 使用可能导致争议或冒犯的言辞。禁忌语在西方文化中也是需要特别注意的。 委婉语是指在表达自己的意见和情感时采用的一种软化语气的表达方式,以避免直接 说出令人不悦的话语。在中文文化中,委婉语被视为一种良好的社交技巧,能够帮助人们 有效地沟通和协调各种复杂的人际关系。在中文文化中,委婉语的使用也和尊重对方、维 护人际关系、礼貌待人等价值观念有着密切的联系。 中西方文化在禁忌语和委婉语的使用上存在一些差异,这反映了不同文化观念和价值 观念的不同。在中文文化中,人们非常注重社会地位和人际关系,所以在使用禁忌语和委 婉语时会更加注意他人的感受和情感表达。在西方文化中,人们重视个人权利和自由,所 以在使用禁忌语和委婉语时更加注重对言辞和行为的自我约束和尊重他人的立场。 在中西方文化的交流和融合中,禁忌语和委婉语的使用也呈现出一些新的特征。在跨 文化交流中,如何恰当地使用禁忌语和委婉语已成为一个重要议题。人们需要学会在尊重 不同文化差异的基础上,灵活地运用禁忌语和委婉语,以促进文化交流和互动。

第八讲 委婉语、禁忌语和隐语、黑话

第八讲禁忌语、委婉语和隐语、黑话 一.禁忌语和委婉语的界定 什么是禁忌语?学界的不同意见简直就是南辕北辙。一种意见认为禁忌语是“由禁忌或避讳民俗所产生的不能直言而用其他语言作为替代的语言现象”,“被禁言和用以代言者,均属禁忌语”。1另一种意见则认为禁忌语指的是“在言语中通常避免使用的词语”,“在多数语言中,涉及死亡、性和生殖、排泄等内容的词语往往在禁忌语之列”,这时候就要“用相应的委婉语来代替禁忌语”。2而所谓的“委婉语”指的是“为避免引起不愉快或失礼,对某些事物或现象采取的委婉说法”。3以表“怀孕”的“有喜”为例,按照前一种意见,不论“怀孕”、“有喜”均属禁忌语;而按照后一种意见,只有“怀孕”是禁忌语,“有喜”应属委婉语。我们赞成后一种意见。 禁忌语和委婉语是一对孪生兄弟,有禁忌语必有委婉语。如“死”、“怀孕”、“拉屎”等就是禁忌语,而代替它们的“老了”、“有喜”、“方便”等便是委婉语。可见,禁忌语是委婉语的原形、替代对象,而委婉语则是禁忌语的变形、替代物,禁忌语同委婉语意义上可以有所不同,但所指相同。需要说明的是,这种所谓的原形和变形之间的关系,并不同于缩略词同其原形之间的关系。 前一些年,有一首歌很流行,其中有一句歌词是“我很丑,可是我很温柔”,于是有些大学生就用“长得很温柔”来指称“长的很丑”。学界有人认为这是一种缩略词,是一种“截取式缩略”,是对歌词使用了藏头用法——只截用后半句,而意指前半句的结果。4你以为这种意见对吗?为什么? 二.禁忌语(委婉语)的类别 禁忌语(委婉语)从内容上来看,主要分为以下几类:(1)有关人类的一些隐秘器官或部位的词语,如“阳具、女阴、乳房、屁股”等。(2)有关人类的性、生殖、疾病、死亡等行为以及与这些行为相关的词语,如“月经、性交、怀孕、死”等。(3)有关人类身体状态、品行的评价的词语,如“貌丑、老、肥胖”等。(4)各行各业在生产活动中所忌讳的一些词语,如养蚕业将“(蚕)爬、喂(蚕)、(蚕)长了”等都列为禁忌语,而要婉称“(蚕)行、撒叶子、(蚕)高了”;同时也忌说“伸”字,因为蚕只有死了才是伸直的,连与“伸”谐音的“笋”也列为禁忌语,而要改称“萝卜”;而且与蚕病有关的字词也列为禁忌语,如“亮蚕”是蚕病的一种,所以忌说“亮”字,“天亮了”要说成“天开眼了”,“僵蚕”也是一种蚕病,所以也忌言“僵”及其谐音字,“姜”要说成“辣烘”,“酱油”要说成“颜色”或“罐头”;“跑、没、冲”等词也因为其不吉利而被列为禁忌语,连与“冲”谐音的“葱”也得说成“香火”,怕有所冲犯。5(5)与各民族各地区民间禁忌或习俗相左的一些词语,如在回族人的习俗中,“猪”是一种神圣的动物,不能直言,否则就会冒犯神灵;与“猪”谐音的“朱”姓,也必须改称“黑”姓。(6)一部分菜肴名称,如一般的饭店菜馆的菜谱或菜单上是见不到“鸡脚、猪爪、蛇”等词的,而一律以“凤爪、猪手、龙”代替。 三.禁忌语同委婉语的巨大差异 我们强调禁忌语同委婉语的密切联系并不想抹杀两者的巨大差异。这种差异表现在方方面面,不胜枚举。 虽然从理论上讲,禁忌语同委婉语应该是同时产生的,当“死”、“怀孕”、“拉屎”等尚没成为禁忌语之前,也就不存在“老了”、“有喜”、“方便”等委婉语——没有这种需求;而 1曲彦斌《俚语、隐语、行话词典》“前言”第3页,上海辞书出版社,1996年。 2《语言学白科词典》第607页,上海辞书出版社,1993年。 3《语言学白科词典》第337页。 4李胜梅《大学生语言中的常用缩略语》,载《修辞学习》1999年4期。 5见任骋《中国民间禁忌》第346~349页。

浅论中西方禁忌语对比

浅论中西方禁忌语对比 在不同的文化中,禁忌语是一种被广泛遵守的规则或准则,用于规范人们的言行举止。禁忌语通常是因为文化、宗教、社会价值观等原因而产生的,对于不同文化的交流和理解 起着重要的作用。对比中西方的禁忌语,可以体现两种文化的差异以及人们在交流中的差异。 中西方的禁忌语在内容和表达方式上存在差异。在中文中,一些对粗俗、下流和不雅 的话题或用语往往被视为禁忌。谈论性行为和生殖器官等话题在中国文化中是不被认可的,被视为不礼貌和猥亵的。同样地,在西方文化中,对于谈论性行为和生殖器官等话题,虽 然不被视为禁忌,但是在正式场合和与陌生人的交流中,也会被视为不适当和不礼貌的。 对于一些敏感而容易引起争议的话题,中西方的禁忌语也存在差异。在中国,政治、 宗教和敏感的历史事件等话题往往被视为禁忌,并被认为是不得讨论的。这是因为中国的 政治体制和社会价值观念对于这些话题有着特殊的敏感性。相比之下,在西方文化中,人 们更容易对政治、宗教和敏感的历史事件等话题进行讨论和辩论。言辞激烈和争议性的讨 论是西方文化中思想自由和民主的一部分。 中西方禁忌语在礼貌和尊重上也有所不同。在中国文化中,长辈、上级和学者被视为 有权威的人,人们对他们的言行举止要尊重和遵守。在与这些人交流时,人们通常要注意 自己的言辞和态度,并避免使用冒犯或不尊重的语言。相比之下,在西方文化中,人们更 注重个人自由和平等。在交流中,个体的言辞和态度更受到保护,人们更容易表达自己的 意见和批评。西方禁忌语往往更注重言论自由和个人权利。 中西方禁忌语在内容、表达方式,敏感话题和礼貌尊重上存在差异。了解和尊重不同 文化中的禁忌语对于跨文化交流和理解至关重要。在跨文化交流中,人们应该注意并遵守 相应的禁忌语,以避免冒犯和误解。应该保持开放的心态和尊重他人的文化差异,以促进 和谐的跨文化交流。

英汉禁忌语对比分析

英汉禁忌语对比分析 禁忌语就是指在日常交际中所不能涉及到的特有话题,可以说凡是在交往和公共场合中那些引起对方或公众反感或不快的一些词或表达方式都属于禁忌语的范畴。在英汉禁忌语存在不同的表相下,反映的是文化的差异。地方文化根植于禁忌语中,使其成为直接反映本土特色的载体。 一、英汉禁忌语的定义、起源与发展 在英语中,“禁忌”(Taboos)一词源于波利尼西亚语,原意指“神圣的”和“非凡的”,后引申为“禁止的”和“危险的”。夏威夷语指导禁忌读作“卡普”(Kapu)。在波利尼西亚文化中,禁忌是指“任何与帝王有关的而普通百姓接触后会有危险的事,或者帝王碰过后,从而变得具有威力的任何事”。甚至帝王的影子对他来说也是危险的。除此之外,波利尼西亚人还对其他一些显示力量的地方和事物用禁忌予以表示,例如某些食物、山脉或泉水。 在某种意义上说,禁忌是与另一个波利尼西亚语“马纳(mana)”联系在一起的。马纳意指“能对过分靠近它的人产生危害的一种神秘力量”。后来,这一意思也被进一步引申,指有些事是禁忌的,因为它具有这样一种力量,任何随随便便处理这些事情的人都可能受到它的危害。正如心理学家E.格雷戈里所说:“不论是卡普还是马纳,禁忌基本上是对人的,而不是对神的。因此,神授的帝王或首领是不受禁忌伤害的,不具神性者却是需要禁忌的”。 “禁忌”这个词历史悠久,在各类历史文献中均有记载。汉王符《潜

夫论•忠贵》:“贵戚惧家之不吉而聚诸令名,惧门之不坚而为铁枢,卒其所以败者,非苦禁忌少而门枢朽也,常苦崇财货而行骄僭,虐百姓而失民心尔。”汉应劭《风俗通•正失•彭城相袁元服》:“今俗间多有禁忌,生三子者、五月生者,以为妨害父母,服中子犯礼伤孝,莫肯收举。”《后汉书•郎传》:“臣生长草野,不晓禁忌,披露肝胆,书不择言。”唐苏拯《明禁忌》诗:“阴阳家有书,卜筑多禁忌。” 在西方历史上,黑人是最受歧视的种族,因此很多带有浓厚歧视色彩的词汇出现了。随着社会的发展,人权与民族平等思想的深入人心,这些种族歧视语成了英语禁忌语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样的,在中国禁忌语也在发展变化。很多有关迷信、宗教的禁忌逐渐消失,对女子各种严苛的禁忌也都湮没在了历史的长河中。比如在中国人的俗信中,以为人的影子既和人的身体相像又和人的身体相关。身体为阳,影像为阴,觉得影子大约就是自己的灵魂,所以古代有禁忌别人踩踏自己的影子。而现在,这种说法已经少为人所知了。 二、英汉禁忌语的文化相似性 “语言是文化的符号,文化是语言的管轨”,每种文化都有对某种事物或现象的禁忌,反映在语言上,就形成了语言禁忌。虽然中西文化有很大的差异,但同时也有相同相似之处,这造成了部分英汉禁忌语内涵的不谋而合。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死亡。不管是中国还是西方,人们不约而同地在日常生活中避免使用“死”这个字眼。中文中表达“死亡”这个意思的原词是“死”,在英文中则是“die”,都很少被直接用在交际、生活中,取而代之的

从文化交际角度谈英汉禁忌语对比-文档资料

从文化交际角度谈英汉禁忌语对比 1 引言 语言既是文化的载体亦是文化的反映,语言禁忌是不同文化常见的社会现象。尽管语言具有服从性,但作为思想和情感交流的工具它有着自己独特的魔力。随着中英语言双向交流的发展,禁忌语已然成为国际交流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因此,对比分析英汉两种语言中禁忌语的异同之处有助于英语教学,更重要的是它还可以帮助我们深刻地理解东西方不同的文化内涵和价值观念,帮助我们更准确地理解和使用英语,从而成功地进行跨文化交流。 2 禁忌的起源和背景 “Taboo”直译为“塔布”,意译为“禁忌”。“禁忌”一词可以追溯到玻利尼西亚汤加语,意思是“需要极端注意的事”。“禁忌”也意味着神圣的不可侵犯的,禁止人们谈论的东西。禁忌现象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受人尊敬的神圣的东西不能随便使用,另一个是人们不能随便碰的低贱的东西。禁忌词的产生有其时代性的原因。在古代,人们盲目相信鬼神敬拜上帝,认为那些与鬼神有关的东西不能随便被谈论,否则就会给人们带来巨大的不幸,这样就产生了最早的禁忌语。除此之外,社会的发展、文化的交流和经济一体化的出现对禁忌语的发展也产生了重大的影响力。在不同的文化中,禁忌的内容和形式是不同的。一般来说分为六种:神灵的名字( mention of gods )、近似誓词咒语(near-swearing )、性(sex)、死亡(death )、疾病(disease ) 和排泄

( excretion )。然而,这种分类并不是绝对的,因为禁忌是对不同国家、民族和文化的反映,我们只有在充分了解这些不同禁忌的基础上才能进行良好的交流。 3 英汉语言禁忌之共性尽管英汉语言反映不同的社会习俗和历史文化,但不同民族的人们在交际中涉及禁忌语时,都采用了相同的交际策略,如避凶求吉等。英汉两种语言的禁忌语有许多共同之处,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3.1 疾病和死亡的禁忌 疾病和死亡是自然规律,也是人们日常生活中不能避免的共同话题。有很多原因导致了人们不愿意提及它,也许是害怕它会给人们带来不幸。但最主要的是一种心理因素,因为人们都会恐惧。在英语中,人们常用其它委婉语来表达死亡。女口:“be safe in the arms of Jesus ”,“ be asleep in the valley ”,“ be in Abraham's bosom”,“ be taken to paradise ”,“ breathe one's last ”等。在中国,人们在回避“死亡”这个词时常常会说“去世、走了、病故、去见马克思”等。与此同时,当我们谈论生病或严重的疾病时也常用委婉语。如,我们会用“ Are you feeling OK ?”来代替“ Are yo u ill ?(你生病了吗?)”,癌症“cancer”称为“ the big C ”,艾滋病“ AIDS'为“communicable social disease (可传染的社会疾病)”。汉语也是这样,如用“残疾人”代替“残废人”(废是禁忌语),不说“他病了”而说“他不舒服”。在古代,皇帝有病用“龙体

禁忌语与委婉语的中西方文化特征

禁忌语与委婉语的中西方文化特征 禁忌语和委婉语在中西方文化中都是语言交际中常见的现象。禁忌语是指在特定的文 化背景下,因为涉及敏感或不雅的话题而被视为不恰当的言辞或用语。而委婉语则是使用 含蓄和间接的方式来表达自己的意思,以避免直接冒犯或伤害他人。 一、禁忌语的特征: 在中文文化中,禁忌话题通常包括与家庭、亲属、性别、年龄、财产和死亡等相关的 内容。不能直接谈论老人的年龄,也不能直接询问他人的财富状况。中文中有很多与婚姻、身体和疾病相关的禁忌词汇和表达方式。这些话题在中文文化中被视为私密和不适合谈论的。 而在西方文化中,禁忌话题通常包括种族、宗教、政治和性取向等敏感话题。虽然西 方国家对个人权利和自由的尊重比较重视,但对于一些具有争议性和敏感性的话题,人们 通常也会避免直接谈论,以避免引发不必要的争议和冲突。 委婉语在中西方文化中的运用也有所不同。 在中文文化中,委婉语常常使用一些隐晦和模糊的表达方式,以示尊重和保护对方的 面子。当拒绝他人的邀请时,常常会使用一些含糊不清的理由,而不是直接说不愿意去。 在表达夸奖或批评时,人们也常常使用间接的方式来表达自己的观点。 三、文化背景的影响: 中西方的文化背景对禁忌语和委婉语的形成和运用都有一定的影响。 在中文文化中,人们更加注重对他人的尊重和面子。在使用语言交际时,尤其是涉及 敏感话题时,人们更加倾向于使用委婉和含蓄的表达方式。 相比之下,西方文化更加强调直接和坦率的沟通。人们普遍认为坦诚和直接表达自己 的意见是一种诚实和尊重他人的方式。 禁忌语和委婉语在中西方文化中都是交际中常见的现象,但它们的表达方式和文化特 征有所不同。了解并尊重不同文化的禁忌和委婉语是跨文化交际中的重要一环,能够有效 地避免语言上的冲突和误解。

浅论中西方禁忌语对比

浅论中西方禁忌语对比 中西方文化自古以来就有着各自独特的禁忌语言,这些禁忌语言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 文化的价值观和观念。随着社会的发展,文化交流的日益频繁,中西方的禁忌语言也逐渐 产生了一些异同。本文将就中西方禁忌语言进行比较,探讨其文化含义及影响。 一、污辱性词语比较 在中西方文化中,污辱性词语向来是禁忌的话题。对于污辱性词语的定义在不同文化 中却有着巨大的差异。在西方社会中,对于性别、种族、宗教等方面的歧视成为了非常敏 感的话题。在西方社会中使用涉及种族或性别歧视的词语会被视为极端不尊重他人,会遭 受到严厉批评和谴责。在美国,使用“n”字眼或“f”字眼是极其不被允许的,会被认为 是对黑人和同性恋群体的侮辱。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嘴巴是用来吃饭的,所以说人的“嘴巴很脏”或“嘴巴很贱”这 类惯用语言并不离奇。相对而言,中国文化中对性别、种族等问题的歧视相对较少,禁忌 语言也主要集中在对家庭、祖先及尊长的尊敬上。在中文中使用“吃亏是福”、“老实人”这类词语则被视为对他人的侮辱。 二、对宗教的尊重比较 在中西方文化中,宗教向来是一个极其敏感的话题。西方国家多信奉基督教,对于对 上帝的尊敬是西方禁忌语言的一个重要内容。在西方社会中,对上帝、圣经等宗教圣物的 亵渎是一种不可容忍的行为。在美国等西方国家,许多词语都会使用“God”、“Jesus” 等宗教词汇,加强对上帝的尊敬。 而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对祖先的尊敬也是一种非常重要的价值观念。在中国文化中, 对祖先、对家人的尊重被视为非常重要的行为。在中国文化中,对宗教的尊重相对而言较弱,一些关于神灵、佛教的词语也会在日常用语中出现,并没有太多的禁忌。 三、对自由的态度比较 在中西方禁忌语言中,对自由的态度也有着明显的区别。在西方社会中,对于自由、 言论自由等价值观是非常重视的。在西方社会中,使用不当言论是会受到批评和谴责的。 对于诽谤、恶意中伤他人等行为会受到法律的制裁。言论自由是西方社会的一项非常重要 的权利。 而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对自由的态度相对保守。在中国文化中,对言论自由的要求并 不强烈,言论受到一定的限制。在中国社会中,传统道德、家庭、社会关系等比言论自由 更加重要。在中国的禁忌语言中,一些涉及尊长、家庭等敏感话题的言辞也是不被允许 的。

禁忌语中文解释

1、introduction在人们的社会交往中,尤其是跨文化的交往中常常会遇到一个十分敏 感的问题,这就是禁忌,禁忌像一种无形的戒律束缚着人们的语言和行为,使他 们在禁忌区内不敢越雷池一步。禁忌几乎是无处不在的,而语言禁忌则是社会禁 忌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任何一种文化、任何一个社会中,都存在语言禁忌,英美 社会自然也不例外。在同一种文化中,由于地区或者次文化的差异,禁忌有相同 之处,也有不同之处。在不同的文化中,禁忌的差异就更大了。由于这一点,禁 忌就更为人们的交际活动,尤其是跨文化交际设置了一个不大不小的障碍,使人 们不得不注意它,不得不避开它,以期交际的顺利进行。实际上,中国人自古代 起就十分注意这个问题了。《礼记·曲礼上》就明确记载着“入境问禁”的礼仪规 范。而且随着历史的演进,人们甚至把某些重要禁忌写成条例公布于众,以引起 人们的注意。英语国家的人们同样十分注重禁忌。在日常交往中,如果谁触犯了 禁忌,轻者表示不快,重者翻脸不认人,甚至断绝来往。因此,我们不难看出, 了解中西禁忌有助于国际交往的顺利进行。 2、the evolution of linguistic taboo 语言禁忌最初是从塔布产生的。塔布是因人类还不理解或不能理解自然现象和自然力的本质产生的。18世纪英国航海家James Cook到了南太平洋的汤加群岛Tonga,发现那里的居民有很多奇特的社会现象,如某些东西只允许特定的头等任务(神、僧侣、国王、酋长)实用,而不允许一般人使用;或只许作特定的用途,而不准用于一般目的;或不需某一社会集团或某些人(如妇女)使用等等。那里的居民称这种禁忌为塔布。塔布这个词后来就进入了人类学、人种学和社会学领域。作为一种特殊的社会现象(禁忌)的专用名词而被广泛使用。塔布现象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受尊敬的神物不许随便使用,另一方面是受鄙视的贱物不能随便接触。因此,语言塔布,实质上也包括两个方面,一是语言的灵物崇拜,二是语言的禁用或代用。①The primitive superstitious stages The feudal patriarchal stage The modern democratic stage the earliest linguistic taboo emerged as a result of the ignorance and superstition of the primitive people in ancient times. Most linguistic taboos during this period were put into effect by rulers in order to maintain their superior social position and keep the society under their control. However, some of them, because of their deep-rooted influence on people’s mind, still remain in language even after the collapse of the social system since the third stage, people today show more respect for science and technology and human right so that the superstitious and feudal elements in linguistic taboos tend to reduce while those reflecting the advancement of human society and spiritual civilization tend to increase. 3 语言禁忌的特征 3.1 含蓄性 含蓄性是禁忌语的非常明显的语用特征,表现为对某一事物或现象不直接作出符合其本质的概念和判断,而运用替代、抽象的、模棱两可的概念或比喻的、褒义的手法,或根本与客观对象相悖的概念与判断,从而使交际双方能采用比较间接地方式来谈论不宜直说的事,而且不必为谈论这些事感到内疚、不安或窘迫。 3.2 普适性 语言禁忌是世界各族普遍存在的一种文化现象。无论是中国还是西方都广泛存在。人生活在一定的社团中,会受到该社团的一套规约的束缚,人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