激光散斑检测中剪切散斑干涉术和相移ESPI技术介绍讲解

激光散斑检测中剪切散斑干涉术和相移ESPI技术介绍讲解
激光散斑检测中剪切散斑干涉术和相移ESPI技术介绍讲解

激光散斑检测中剪切散斑干涉术和相移ESPI技术介绍

孙小勇周克印王开福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无损检测中心南京中国210016)

摘要:本文介绍了剪切散斑干涉术和相移ESPI技术成像的原理,对剪切散斑干涉术和相移ESPI技术应用于无损检测领域中散斑图像的获取方法进行了说明,列举了两种方法所得的散斑图,并比较了剪切散斑干涉术和相移ESPI技术在无损检测领域的应用,可为激光散斑检测技术应用到无损检测工作提供有益的参考。

关键词:无损检测剪切散斑干涉术相移ESPI技术

引言:激光散斑检测技术在无损检测应用广泛。与非光测技术相比,激光散斑检测技术具有非接触,高精度和全场等优点,是无损检测领域的一种重要和新兴的检测方法,随着激光散斑测量技术的发展,采用CCD摄像机输出干涉图像信号,可直接将输出的数字化信号与计算机连接,自动处理,并可在计算机屏幕上实时观察到干涉图形,现场应用十分方便。

在激光散斑应用于无损检测领域过程中,出现了剪切散斑干涉和相移ESPI两种技术,本文将就两种技术进行介绍并比较其在应用过程中的差异。

1、剪切散斑干涉技术:

1.1剪切散斑干涉的原理

电子剪切散斑干涉技术能直接测定位移的微分,对于应变非常有利。其基本原理是一般散斑干涉测量和剪切机理的结合,其装置是在一般散斑干涉测量光路的透镜前加上错位元件一剪切镜,通过不同的剪切元件,形成剪切散斑。其光路如图1所示,由激光器发出的激光经扩束镜照射在具有漫反射的物体上时,漫反射的光线通过剪切镜将产生偏折,在像平面上产生两个错位的像。它们在像平面上互相干涉,形成散斑干涉图像。该图像通过透镜由CCD经图像卡采集到计算机中,并对

变形前后的两幅散斑图像做相减模式处理,在计算机显示屏上即可实时显示物体变形信息的散斑条纹图。

被测物

图l电子散斑剪切干涉的光路系统

因此,电子剪切散斑干涉是同一个物体的两个剪切像的干涉。物面上的一点,经过剪切装置后,在像面上形成相邻两个点。假定是在x方向剪切,由剪切镜产生的物面上的剪切量为6。.对于整个物体来说,在像平面上形成了两个相互剪切的像,它们的波前分别为:139

F@,Y)=Aexp[q)x,y)】(1)

F@+瓯,Y)=Aexp[fp(x+屯,y)】

(2)上两式中假设两点振幅是相等的,仅位相不同妒O,Y)fllq,(x+6,,y)。到底板在物体未变形状态下的波前的合成为:

E=F∞y)+F@+戌)

(3)

其光强为:,=E?耳=2A20+cos功

(4)

够=驴0+t,y)-qo(x,Y)

当物体变形而引入的相位差为△驴,光波将形成一个相位的相应变化△妒,变形后的光强将变为:

,‘=2A2【1+cos(q,+△妒)】(5)

在电子剪切散斑干涉法中,采用光电元件(通常CCD摄像机)进行记录并直接输入计算机,它采用与变形前后两幅散斑图的图像相减,其合成的记录光强为式(4)和(5)相减:

小I卜小14们sin妒+等】sin爿

(6)这种相减方法把背景光强去除,而突出了由于形变引起的相位变化△妒的结果。

1.2剪切散斑干涉术散斑条纹图的获得电子剪切散斑干涉条纹图的获得可以分为实时相减法和实时时间差电子剪切散斑。实时相减的电子剪切散斑干涉术是将物体变形的一个状态记录下来,存入计算机图像版的存贮器中,然后连续改变物体变形状态,使实时的不断变化状态的散斑场与冻结在图像版中的初始状态的散斑场进行模拟相减,形成实时电子干涉条纹图,并在监视器上显示出来。上述方法在无损检测中都取得了许多成功的应用,但也存在一定的问题,实时法需要取物体的一个变形状态作为基准,然后变化载荷,以获取不同的信息。这样不利的地方有1、费时;2、在大面积情况下操作比较麻烦;3、摄像机分辨率和图像板分辨率限制了测量范围;4、工程中在连续变形测量、长时间检测、大变形和动态变形等的测量中精度不高。实时时间差技术很好的解决了前两种方法的缺点。实时n'-Jl'司差法是在两个不同帧存体中的图像不断更新,即在开始时将物体变形初态冻结到第一个帧存体,变形后时刻的另一状态的图像输入到第二个帧存体并与之冻结的初始相减并显示,同时将此状态的第二幅图像存入第一帧存体中覆盖原有图像,然后采集下一个缸时刻的图像输入到第二个帧存体,再一次与第一帧存体中图像相减运算实时显示,这样使两个帧存体中的图像不断更新,且分别存入相差△f时间间隔两个变形状态的图像信息,并进行实时相减运算。图2为利电子剪切散斑实时时间差技术所获得的散斑图:

图2实时时间差法所得散斑图

2、相移ESPI技术

2.1相移ESPI技术原理

相移ESPI技术是以条纹图中的余弦函数的相位为测量对象,通常是利用对已知相移(通常是在参考光波中导入线性变化的相位)的被测光波采样后获得的光强分布进行处理以求得相位值。

早在1966年Carr6就提出了时间相移法的思想,并给出了相位计算公式(Carr@算法),但一般认为Bruning等人1974年发表的工作是时间相移法的发端。

当干涉仪中两波面相遇发生干涉时,干涉条纹图被摄相机存储为数字图像,其光强表示为:

I。=Io(1+yCOS≯)(7)

式中L是第n次相移的干涉图中一点的光强,,o是背景光强分布,),是条纹调制度,≯是被测相位,即干涉图中被测点处两波面的相位差。光强公式(7)中未知数过多,只知道某点光强,。的情况下无法求得被测相位西,一般情况下,需要在条纹相位上附加一个已知相移量来增加方程数,使方程数大于或等于未知量来解出相位值,而这个己知相位量需要移相器提供,此时干涉条纹图的光强表

示为:

In=Io【1+7,cos(≯+6)】(8)

式中6是可控的附加相位调制项,称为相移步长,它是随时间变化的,也就是说不同相移量是在不同时刻引入的。当使可控相移6步进变化,利用几个不同相位下测到的强度I。便可解算出被测相位西。

相移步长是在不同时刻引入的,而相位量需要由各种移相器提供。常用引入相移的方法有压电陶瓷法、偏振相移法、倾斜玻璃法、光栅相移法、拉伸光纤法、液晶相移法、改变半导体激光器波长和空气相移法等。其中最常用的是压电陶瓷法。对于周期不同的采样情况,施以不同的附加相移

141

量,可以分别求得不同的相位公式。图3为使用压电陶瓷法进行的相移散斑实验光路图。

FM翻【

图3相移散斑实验光路图

2.2相移ESPI技术中的散斑图像的获取

相移ESPI技术中散斑图的获取通过分步相移来取得,有三步相移、四步相移和多步相移。以三步相移为例。如果每次改变相位角万/3,相移步长分别为0,z/3,2z/3时,得到干涉条纹图的光强可表示为:

‘=10[1+),cos(≯+o)】

12=10[1+7,cos(≯+.玎/3)】

(9)

J3=Io【1+),cos(≯+2巧/3)】

Eh三角函数性质推导出:岫rctan等爨

㈣,如果每次改变相位角万/2,相移步长分别为0,万/2,石时,得到干涉条纹图的光强可表示为:,1=Io[1+),cos(≯+0)】=厶(1+),cos≯)

,2=Io【1+),cos(≯+;r/2)=厶(1一),sin≯)(11)

,3=Io[1+),cos(驴+万)=Io(1-),cos¥)

由三角函数性质推导出:=arctan(等孚)

(12)

图4为相移ESPI实验所得的三步相移图:3、结束语

电子剪切散斑干涉无损检测技术是基于物体结构损伤处的外表面在静载荷或动载荷的作用下会

142

产生表面位移或变形,在有规则的干涉条纹中出现明显的异状,如不连续、突变的形状变化和间距变化等。通过测算这些微小的变化,便可查明物体内部缺陷及其位置。与常规无损检测手段相比,电子剪切散斑干涉技术存在着明显的优点。但也存在一些需要解决的问题,如条纹信噪比低、相位去包裹难等。

由电子散斑干涉术与相移技术结合而出现的相移ESPI测量术不仅具备了剪切散斑干涉技术的优点而且相移ESPI由原来的计数条纹的级数发展为计数条纹的位相,使测量精度大大提高,而且使用分步相移的方法能更有效地处理所得散斑条纹图,对损伤的鉴定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参考文献

[1]王朝阳,戴福隆条纹图像的数字化自动分析处理技术之二:位相分析法,光子学报,1999,28(11)

[2]张伟伟,贺玲风,顾学甫电子剪切散斑在检测材料缺陷中的应用实验力学2006年12月

[3]Carr6.P,Inslallalion

etutilistationducomparateurphotoelectriqueetinterferentielduBureauInternationaldesPoiclsetMesrres,Metrologia,1966,2(1)4、Bruning,JH,HerriottD

R,GallagherDP,etal,Digitalwavefrontmeasuringinterferometerfortestingoptical

surfacesandlenses,.Appl.Opt,

1974,13(11)[4]钱克矛,续伯钦,伍小平,光学干涉计量中的位相测量方法,实验力学,2001,16(3)

[5]国防科技工业无损检测人员资格鉴定与认证培训教材编审委员会,王任达主编,全息和散斑检测,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5

AnIntroductionToShearophyandPhase——shiftingESPI

SunXiaoyongzhoukeyink.f.wang

(NondestructiveTestCenterofNUAA,Nanjing210016,China)

Abstract:ThisarticleintroducestheprinciplesofShearophyandPhase—shiftingESPI.Itgivesouttwodifferentmethodstogetspecklepatterns.Thisarticleshowssomespecklepatternsobtainedfromexperiments.TheauthorsofthisarticlealsoCompareShearophyandPhase—shiftingESPIi

nthefieldofnondestructivetest.Theideawhichtheauthorsshowedinthispapermayhelptoapplyspeckletechniquetothefieldofnondestructive

test.Keywords:Nondestructive

TestShearophyPhase—shiftingESPI143

散斑干涉实验

散斑干涉实验 光信息科学与技术08级3班 组别:B17 一、实验目的 1、了解散斑的性质及特点。 2、掌握散斑和离面散斑的测试方法。 二、实验原理 1、散斑的形成 当相干光照射一个粗糙物体的表面(或通过透明的粗糙面)时,在物体表 面前的空间,可得到一种无规律分布且明暗相间的颗粒状光斑,称为散斑。要 形成散斑且散斑质量较好必须具备以下条件: (1)有能发生散射光的粗糙表面; (2)粗糙表面深度须大于入射光波长; (3)入射光线的相干度要足够高,如使用激光。 图1、散斑图像 散斑携带了散射面的丰富信息,可以通过散斑的性质来推测物体表面的性质。由于这种办法的无损、快速等诸多优点,它被广泛应用于工业控制的缺陷检测、医学的光活检等领域,且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 2、散斑的大小 散斑颗粒的大小,可用它的平均直径来表示,颗粒尺寸的严格定义是两相邻亮斑间距离的统计平均值。此值由产生散斑的激光波长及粗糙表面圆型照明区域对该散斑的孔径角' u 决定: 散斑平均半径=='0.6/sin u λ (1) 上式说明散斑的大小粗略对应于散射光的干涉条纹间距。散斑的形状与照明区域的形状有关,若照明区域增大则散斑变小。上面所讲的散斑是由粗糙表面的散射光干涉而直接形成的,称为直接散斑(如图2所示)。若经过一个光学系统,在它的像平面上形成的散斑,称为成像散斑,亦称主观散斑(如图3所示)。 图2、客观散斑的形成 图3、主观散斑原理图 成像平面上P 点的散斑直径v σ,决定于透镜出射光瞳对P 点的孔径角' u ,即 ='0.6/sin u λ=0.6/NA λ=1.2(1+M )F λ (2) 其中NA 为透镜的数值孔径,M 是透镜的放大率。 主观散斑是物面上的散斑图像成像所得,这个物方散斑图的平均直径用表示: ='0.6/M*sin u 0.6/M*NA λλ= (3) 3、散斑的光强分布 正常散斑图是杂乱无章的随机散斑图,其强度分布为负指数概率密度函数。概率最大的 强度趋于零,即黑散斑比其他强度的散斑都多。

激光散斑测量讲解

引言 散斑现象普遍存在于光学成像的过程中,很早以前牛顿就解释过恒星闪烁而行星不闪烁的现象。由于激光的高度相干性,激光散斑的现象就更加明显。最初人们主要研究如何减弱散斑的影响。在研究的过程中发现散斑携带了光束和光束所通过的物体的许多信息,于是产生了许多的应用。例如用散斑的对比度测量反射表面的粗糙度,利用散斑的动态情况测量物体运动的速度,利用散斑进行光学信息处理、甚至利用散斑验光等等。激光散斑可以用曝光的办法进行测量,但最新的测量方法是利用CCD和计算机技术,因为用此技术避免了显影和定影的过程,可以实现实时测量的目的,在科研和生产过程中得到日益广泛的应用,因此是值得在教学实验中推广的一个实验。本实验的目的是让学生初步了解激光散斑的特性,学习有关散斑光强分布和散射体表面位移的实时测量方法:相关函数法,通过本实验还可以了解激光光束的基本特点以及CCD光电数据采集系统。这些都是当代科研和教育技术中很有用的基本技术和知识。 实验原理 激光散斑的基本概念: 激光自散射体的表面漫反射或通过一个透明散射体(例如毛玻璃)时,在散射表面或附近的光场中可以观察到一种无规分布的亮暗斑点,称为激光散斑(Laser Speckles)或斑纹。如果散射体足够粗糙,这种分布所形成的图样是非常特殊和美丽的(对比度为1)。

激光散斑是由无规散射体被相干光照射产生的,因此是一种随机过程。要研究它必须使用概率统计的方法。通过统计方法的研究,可以得到对散斑的强度分布、对比度和散斑运动规律等特点的认识。 图1 光散斑的产生(图中为透射式,也可以是反射式的情形) 图1说明激光散斑具体的产生过程。当激光照射在粗糙表面上时,表面上的每一点都要散射光。因此在空间各点都要接受到来自物体上各个点散射的光,这些光虽然是相干的,但它们的振幅和位相都不相同,而且是无规分布的。来自粗糙表面上各个小面积元射来的基元光波的复振幅互相迭加,形成一定的统计分布。由于毛玻璃足够粗糙,所以激光散斑的亮暗对比强烈,而散斑的大小要根据光路情况来决定。散斑场按光路分为两种,一种散斑场是在自由空间中传播而形成的(也称客观散斑),另一种是由透镜成像形成的(也称主观散斑)。在本实验中我们只研究前一种情况。当单色激光穿过具有粗糙表面的玻璃板,在某一距离

材料缺陷检测技术

材料(构件)缺陷检测技术 摘要:无损检测技术是随着现代工业技术的发展而发展起来的,总得来说,无损检测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早期称作无损探伤,它的作用是在不破坏产品的前提下,检测出人眼无法看见的缺陷,以满足工程中的需要;第二阶段称为无损检测,它不是检测,它不是检测最终产品,而是要测量过程工艺参数;第三阶段称为无损评价,它不仅要检测缺陷是否存在和位置信息,还要测出缺陷的类型、尺寸、形状、取向以及对材料的力学行为的影响。,无损检测的类型有很多,根据美国国家航天局统计分析,大概有六大类,70余种。因为材料(构件)缺陷检验在航空航天,建筑,交通,工业,运输都有广泛的应用,也是这些行业正常运行的必要保障,也为国家和人民提供产品质量和安全保障,所以,现如今人们发明了各种各样的材料缺陷检测设备和装置,如:超声检测、红外检测、电子错位散斑干涉、交变磁场测量法等无损伤检测技术。下面我将对一些现如今主要运用的检测技术对其原理、优缺点做一下介绍。 关键词:无损检测,超声检测;红外检测;电子错位散斑干涉;交变磁场检测 引言:材料或构件在使用中难免会有疲劳损伤、荷载 损伤和被腐蚀,即使是全新加工制作的构件也难免有 缺陷。及时发现材料或构件的缺陷有利于减少损失, 保障安全。如今有很多各种各样的探伤检测设备,可 以根据不同需要选择对应的检测设备和方法。下面将 对比介绍一下现在普遍运用的检测手段和方法。 1.超声探伤检测 超声波进入物体遇到缺陷时,一部分声波会产 生反射,发射和接收器可对反射波进行分析,就能 异常精确地测出缺陷来.并且能显示内部缺陷的位 置和大小,测定材料厚度等。除探伤外,超声波还 可用于测定材料的厚度,使用较广泛的是数字式超 声测厚仪,可用来测定化工管道、船体钢板等易腐 蚀物件的厚度。利用测定超声波在材料中的声速、 衰减或共振频率可测定金属材料的晶粒度、弹性模量(见拉伸试验)、硬度、内应力、钢的淬硬层深度、球墨铸铁的球化程度等。 此外,穿透式超声法在检验纤维增强塑料和蜂窝结构材料方面的应用也已日益广泛。原理: 超声波是频率高于20千赫的机械波。在超声探伤中常用的频率为0.5~10兆赫。这种机械波在材料中能以一定的速度和方向传播,遇到声阻抗不同的异质界面(如缺陷或被测物件的底面等)就会产生反射。这种反射现象可被用来进行超声波探伤,最常用的是脉冲回波探伤法探伤,脉冲振荡器发出的电压加在探头上(用压电陶瓷或石英晶片制超声探伤仪

激光散斑和激光多普勒测量

激光散斑和激光多普勒测量 从图1.3 可知,激光散斑主要应用于微循环的血流监测,这是因为激光散斑测量 法相对于放射性微球技术 [25] 、荧光示踪检测法 [26] 和氢离子稀释 [27] 等方法,具有非接触、 无创伤、能对血流分布快速成像等优点。具有相同优点的另外一种光学检测技术——激光多普勒速度测量技术,是利用粒子散射光的强度波动引起的多普勒频移来测量散射子的速度,它可用于监控血流以及人体其它组织或器官的运动。激光多普勒技术用于测量血流速度的研究始于20 世纪70 年代,至今已经发展为成熟的医疗诊断工具。与激光多普勒技术不同的是,激光散斑是受激光照射物体产生的随机干涉效应的颗粒状图案。如果物体由单个移动散射体(如血细胞)组成,散射图案会有波动。这些波动包含了散射体运动变化的信息。尽管激光散斑技术看起来和激光多普勒技术大相径庭,一个是多普勒现象,一个是干涉现象,但是通过数学分析,这两种方法在最终的数学表达上是可以统一的 (1.1 a)描述的是频率变化引起的强度变化,(1.1 b)是相位变化引起的强度变化。可以 看出激光散斑和激光多普勒是观察同一现象的两种不同途径,却各有自身的发展。 相干光照射的运动散射粒子会引起光强的随机波动,其物理基础可以通过两种方 式来表示:随机相干图案的波动(时间积分和微分的时变散斑或动态散斑)和不同频率之间产生的拍频和混频(多普勒频移)。图1.4 展示了运动散射粒子引起的随机光强波动的测量方法。 .2 激光散斑测量与统计特性 5 固体或流体的散射粒子运动时,会产生多普勒频移。对同向运动的散射体,其所 有的或大部分的散射光具有相同的频移,这时需要加入参考光源来产生频率差。不移动的参考光源与运动散射粒子频移的频率差与散射粒子的运动速度相关,这就是典型的激光多普勒测速仪的外差测量法。当散射粒子运动产生的多普勒频移具有一定的范围,即产生了多普勒频移谱,这时频移之间会发生相互的自拍频,在零频附近展开,此为频率的零差,可以使用光子相干光谱测量 [14,15] 。

复合材料缺陷激光散斑数字成像无损检测技术

复合材料缺陷激光散斑数字成像无损检测技术 帅家盛 (北京嘉盛国安科技有限公司) 一、应用背景: 复合材料在航空、航天、兵器、船舶、汽车、建筑、医疗、制药、压力容器、橡胶工业等行业中占的比例越来越大,然而复合材料在生产和使用过程易产生开胶、分层、冲击损伤、渗水、蜂窝变形等缺陷,缺陷的扩展给装备带来安全隐患。目前国内复合材料的检测普遍采用落后的敲击法、超声波、声阻检测方法,这些方法普遍存在灵敏度低、对操作者要求高、缺陷难以定量和定位、检测速度慢等问题。国外普遍采用先进的激光错位散斑成像无损检测技术,不仅检测灵敏度高,缺陷可以直观数码成像,还可以精确测量缺陷的尺寸、位置,操作简捷方便、速度快,成为复合材料生产或现场无损检测专门解决方案。 成立于1977年的美国激光技术有限公司(LTI)是世界激光散斑成像无损检测技术的领导者,其激光散斑成像技术克服了其它检测手段和早期激光干涉检测技术的许多瓶颈和局限,广泛应用于飞机、火箭、卫星、导弹、舰船、飞船、装甲等生产或在役检测,在实践中证实了巨大的成本效益和超强的无损检测能力。 二、数字激光散斑成像检测原理和特点: 1、基本检测原理: 激光错位散斑无损检测系统利用共路径干涉计对工件表面对加载变化的离面变形一次导数进行成像,原理如下图所示: 上图左为用LTI迈克逊错位散斑成像干涉仪检测带有一个120mm直径平底孔平板结构试件的原理示意图,平板中部被加载后表面产生变形,被激光错位镜头和高端摄像头进行实时采集和数字相移处理,输出到计算机处理器操作系统,检测结果可以在电脑屏幕上实时成像显示,如右图所示。 图中激光错位探头通常使用经过两个重要改进的迈克逊干涉计:其一、一个镜片被精确的倾斜,从而得到了一个相对于工件第二张图像的一个剪切偏移量(或错位图像)。剪切量是一个矢量,它包括一个角度和一个位移量。剪切量决定了干涉计对表面位移导数的灵敏度。在检测视野内,剪切矢量偏置的两幅激光散斑图像的对应点在工件表面上方发生干涉。两张剪切图像的单频激光聚焦在CCD摄像头的感光像素阵列上。剪切图像对应点发出的光发生干涉。接着,从一张存储参考图像中减去 149

散斑干涉实验

数字散斑干涉法测量横梁的面内位移 摘要:运用数字散斑干涉法研究横梁的面内位移。数字散斑计量采用CCD记录数字散斑图,因此不需要进行显影和定影等冲洗处理。数字散斑计量除了可以采用相加模式外,还可以采用相减模式。采用相减模式不需要进行滤波处理即可显现干涉条纹。 关键词:数字散斑干涉法,面内位移,散斑图。 20世纪70年代采用光电子器件(摄像机)代替全息地底片记录散斑图并存储在磁带上,由摄像机输入的物体变形后的散斑图通过电子处理方法不断与磁带中存储的物体变形前的散斑图进行比较后显示器上显示散斑干涉条纹,这种方法称为电子散斑干涉法。 进入20世纪80年代,随着计算机技术、电荷耦和器件和数字图像处理技术的快速发展,散斑计量技术进入了数字化时代,出现了数字散斑干涉法。数字散斑干涉法把物体变形前后的散斑图通过采样和量化变成数字图像,通过数字图像处理再现干涉条纹或相位分布。目前,数字散斑干涉已经取代了电子散斑干涉法。 另外,随着计算机技术,光电子技术与图像处理技术的发展,出现了数字散斑相关技术。同时,基于散斑计量技术,还出现了粒子图像测速技术。数字散斑计量的基本原理与传统散斑计量(也称为光学散斑计量)相同,差别主要表现在传统散斑计量由于采用全息底片记录散斑图,因此需要进行显影和定影等冲洗过程。另外,传统散斑计量只能采用相加模式,因此必须进行滤波处理,以便消除直流分量从而显现干涉条纹。而数字散斑计量由于采用CCD 记录数字散斑图,因此不需要进行显影和定影等冲洗处理。另外通过CCD记录的物体变形前后的数字散斑图可以存储咋同一帧存中,也可以存储在不同的帧存中,因此数字散斑计量除了可以采用相加模式,还可以采用相减模式或相关模式。采用相减模式不需要进行滤波处理即可显现干涉条纹。 目前该技术可进行变形、振型、形状、温度分布和无损检测等方面的测量,建筑物现场监测、复合材料的无损检测、焊缝质量检测、表面粗糙度检测等方面的研究都有过详细的报道。总之,该技术在航空航天、轮机工程、土木电子及生物医学等领域的测试中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1、实验目的 采用数字散斑干涉技术和相移干涉技术测量物体的残余变形分布,通过相位解展开技术获取残余变形场的连续相位分布。加深对散斑干涉的感性认识,学会使用数字散斑计量技术对散斑干涉进行分析以及位移的计算。 2、实验设备和器具

毕业设计论文——激光散斑测物体位移

武汉轻工大学 毕业设计(论文) 论文题目:基于激光散斑进行位移测量 院系: 电气与电子工程学院 学号: 101204222 姓名: 王斌 专业: 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 指导老师: 李丹 二零一四年五月

摘要 用散斑法测量无题的位移、应变、振动、等是散斑法在实验力学中的主要应用之一。这种测量方法不但有非接触的优点,而且可以测量面内及离面的位移。物体表面以及内部的应变、比较圆满地解决振动与瞬变的问题。本文主要介绍了散斑测量技术的发展情况,对激光散斑的特性进行了系统的分析。 激光散斑测量法是在全息方法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测量方法,这种方法具有很强的实用价值。散斑位移测量不仅可以实现离面微位移的测量,也可以进行面内微位移测量。主要是对面内微位移进行了测量研究,利用设计的测量系统将物体发生位移前后的散斑图由CCD记录下来,分别用数字散斑相关法和散斑照相法对散斑图像进行了分析处理,并得出了相应的结论。最后,对以上两种测量法的特点和测量误差产生的原因都作了简单的分析和比较。 关键词:激光散斑;位移测量;数字图像处理;位移散斑图

Abstract One main application of the speckle measurement method in experimental mechanics is to measure the displacement, strain, vibration and so on. This method can not only processed non-contact measurement, but also can measure the in-plane or out-plane displacement and transient. In this paper, we introduced the development of speckle measurement technique, and systemically analyzed the characters of speckle. The laser speckle based on holography is of great practical value and can measure micro-displacement. In surface micro-displacement is focused on in this paper. The two laser speckle patterns are respectively shot before and after the object is moved. Digital speckle correlation method and speckle photography are used to measure a small displacement moved along x or y axle. The above two methods are compared at the end of the paper. Keywords:laser speckle; displacement measurement; digital image process; displacement of speckle pattern

激光散斑位移测量方法研究

第23卷 第1期2008年3月 北京机械工业学院学报 Journal of Beijing I nstitute ofM achinery Vol.23No.1 Dec.2008 文章编号:1008-1658(2008)01-0039-03 激光散斑位移测量方法研究 李晓英,郎晓萍 (北京信息科技大学 光电信息与通信工程学院,北京100192) 摘 要:激光散斑测量法是在全息方法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测量方法,这种方法具有很强的实用价值。散斑位移测量不仅可以实现离面微位移的测量,也可以进行面内微位移测量。 主要是对面内微位移进行了测量研究,利用设计的测量系统将物体发生位移前后的散斑图由CCD 记录下来,分别用数字散斑相关法和散斑照相法对散斑图像进行了分析处理,并得出了相应的结论。最后,对以上两种测量法的特点和测量误差产生的原因都作了简单的分析和比较。 关 键 词:激光散斑;位移测量;数字图像处理 中图分类号:O436.1 文献标识码:A Research of d ispl acem en t m ea surem en t ba sed on l a ser speckle L I Xiao2ying,LANG Xiao2p ing (School of Phot oelectric I nfor mati on and Telecommunicati on Engineering, Beijing I nfor mati on Science and Technol ogy University,Beijing100192,China) Abstract:The laser s peckle based on hol ography is of great p ractical value and can measure m icr o2 dis p lace ment.I n surface m icr o2dis p lace ment is focused on in this paper.The t w o laser s peckle patterns are res pectively shot bef ore and after the object is moved.D igital s peckle correlati on method and s peckle phot ography are used t o measure a s mall dis p lace ment moved al ong x or y axle.The above t w o methods are compared at the end of the paper. Key words:laser s peckle;dis p lace ment measure ment;digital i m age p r ocess 散斑测量与其他测量方法相比具有光路简单、成本低、调试及操作方便等优点,从而在位移测量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其实,散斑不仅可测量物体的位移和形变,还可测量振动、无损探伤等等。散斑在精细无损计量方面具有很大的发展潜力,是目前研究的一个热点[1]。所以对散斑特性和规律研究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2]。 1激光散斑测量基本原理 1.1散斑照相法 当一束激光射到粗糙物体表面时,光被物体表面反射后在成像空间形成散斑。若将物体发生微小位移前后的散斑分别对记录介质曝光一次,就会得到一副双曝光散斑图,光强度分布为: I(x,y)=I0(x,y)+I0(x-Δx,y-Δy)(1) I0(x,y)表示第一次曝光光强,I0(x-Δx,y-Δy)表示第二次曝光光强,Δx,Δy分别指物体发生的面内微位移。根据全息原理知,记录介质的振幅透过率与光强成线性关系,即: t(x,y)=a-bI(x,y)(2)式中,a与b为常数。 因为当物体发生一个较小的面内位移时,可以认为前后两张散斑图的微观结构相同,仅有一个相对位移。当用一束细平行激光照射该散斑图时,在接收平面上可以接受到散斑图的夫琅和费衍射图样(杨氏条纹),其振幅分布由记录介质振幅透过率的傅里叶变换决定,经分析可得出微位移和条纹间距之间的关系[3,4]: Δx= λL M d x Δy= λL M d y (3) 收稿日期:2008-01-16 作者简介:李晓英(1975-),女,山西原平市人,北京信息科技大学光电信息与通信工程学院讲师,硕士,主要从事光学的教学与研究工作。

激光散斑测量实验报告

实验报告 陈杨 PB05210097 物理二班 实验题目:激光散斑测量 实验目的: 了解单光束散斑技术的基本概念,并应用此技术测量激光散斑的大小和毛玻璃的面内位移。 实验内容: 本实验中用到的一些已知量:(与本次实验的数据略有不同) 激光波长λ = 0.0006328mm 常数π = 3.14159265 CCD像素大小=0.014mm 激光器内氦氖激光管的长度d=250mm 会聚透镜的焦距f’=50mm 激光出射口到透镜距离d1=650mm 透镜到毛玻璃距离=d2+P1=150mm 毛玻璃到CCD探测阵列面P2=550mm 毛玻璃垂直光路位移量dξ和dη, dξ=3小格=0.03mm,dη=0 光路参数:P1=96.45mm ρ(P1)=96.47mm P2= 550mm dξ=3小格=0.03mm (理论值) 数据及处理: 光路参数: P1+d2=15cm P2=52.5cm

d1=激光出射口到反射镜的距离+反射镜到透镜距离=33.6+28.5=62.1cm f ’=5cm d=250mm λ=632.8nm (1)理论值S 的计算: 经过透镜后其高斯光束会发生变换,在透镜后方形成新的高斯光束 由实验讲义给的公式: 2'2 012'11 '' 2)()1(d f W f d d f f λπ+--- = πλd W 01= 201W d πλ= 代入数据,可得: '' 1 21 221''12 2 22 01 02 2 2 2101102 d 15(1)() 5 62.11559.6332439.63362.12515511f d f cm P d d f f cm cm P cm cm cm cm cm cm cm cm d W W d d W d f f W λπ πλ???? ? ? ???? ?????? ?? ? ? ? ? ? ? ? ????? ???? -=-=--+-=-+ =≈-+= = -+-+= 可得 由公式-31.80010cm ≈? 此新高斯光束射到毛玻璃上的光斑大小W 可以由计算氦氖激光器的

激光散斑检测与三维激光检测

激光散斑检测与三维激光检测 专业:测控技术与仪器 学号:12081403 姓名:黄春萍

引言 激光的发现进一步扩大了光学技术的应用范围,提高了光学技术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激光的引入不仅使经典干涉技术开拓了测试范围,也提高了测量精度,而且激光技术大大带动了全息、散斑技术在工程应用方面的进展。传统的干涉仪只能检测透明介质的性能和检测光学表面的缺陷,而全息、散斑干涉的功能扩展到检测任何粗糙表面的形变、位移等力学特性。从而为无损检测技术开拓了一条宽阔的发展之路,并大大提高了检测精度、检出率和可信度。 当激光甚至白光自物体表面漫反射,或通过透明散射体时,在散射体附近或表面广场中,可以观察到或照相记录下一种无规则分布的明暗颗粒状斑纹,成为散斑。近年来发展起来的散斑摄影术和散斑干涉度量术,正是应用了激光的散斑形成一种崭新的光学测量方法,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一、激光散斑 1.激光散斑特性 (1)经透镜成像形成的散斑为主观散斑,在自由空间传播形成的散斑是客观散斑 (2)散斑的大小,位移及运动是有规律的,它可以反映激光照明区域内物体及传播介质的物理性质和动态变化。 (3)随机过程,统计方法研究散斑的强度分布,对比度和大小分布等。

2.散斑的概念及研究方法 激光自散射体的表面漫反射或通过一个透明散射体(例如毛玻璃)时,在散射表面或附近的光场中可以观察到一种无规分布的亮暗斑点,称为激光散斑(laser Speckles)或斑纹。 激光散斑是由无规散射体被相干光照射产生的,因此是一种随机过程。要研究它必须使用概率统计的方法。通过统计方法的研究,可以得到对散斑的强度分布、对比度和散斑运动规律等特点的认识。3. 散斑的成因及散斑的类型 在光场通过自由空间传播的条件下,从可见光波长这个尺度看,物体的表面一般都很粗糙,这样的表面可以看作是由无规分布的大量面元构成。当相干光照明这样的表面时,每个面元就相当于一个衍射单元,而整个表面则相当于大量衍射单元构成的“位相光栅”。对比较粗糙的表面来说,不同衍射单元给入射光引入的附加位相之差可达2π的若干倍。经由表面上不同面元透射或反射的光振动在空间相遇时将发生干涉。由于诸面元无规分布而且数量很大,随着观察点的改变,干涉效果将急剧而无规地变化,从而形成具有无规分布的颗粒

剪切电子散斑干涉仪的实验应用

万方数据

图1是剪切散斑的光路图 L:扩束镜;M:反射镜;W:Wollaston棱镜;P:偏振镜。楔块的楔角为a,肛是折射率,在像平面上被测量物体的剪切量: 觑’=Dl(肛一1)口 同样地,如折合到物体表面的剪切量为 n 既=甄7is.--0=Do(p—1)口(1) 工,l 其中D。和D。分别为透镜到物体表面和到成像平面的距离。这里假设楔块的楔角是沿x方向。图2为剪切散斑记录光路。同样,如楔块的楔角是沿Y方向的则剪切也是沿,,方向。 图2剪切散斑记录光路 对于整个物体来说,在像平面上形成了两个互相剪切的像,它们的波前分别为: U(X,y)=otexp[O(x,,,)](2) U(菇+舐,Y)=aexp[o(x+舐,Y)](3) 这里a表示光的振幅分布,p(菇,,,)和p(z+缸,Y)分别表示为两个剪切像的相位分布。这样,在像平面上两个像叠加结果为: Ur=re(茗,Y)=ty(菇+舐,y)(4) 其光强则为: ,=UrUr‘=2a2[1+cos∥_]r] ∥x=秒(菇+融,),)一日(茁,,,)(5) 当物体变形后,光波将形成一个相位的相应变化△∥。变形后的光强将变为: ,’=2a2[1+1308(∥x+△∥j)](6) 在剪切电子散斑干涉中,采用光电子元件(通常CCD摄像机)进行记录并直接输入计算机。它采用与电子散斑干涉法相同的信息表征模式,即用变形前后两幅散斑图像相减,其合成的记录光强为式(5)和现代科学仪器20081(6)相减: Ir=I,7(r)一,(r)I =|4Ⅱ2sinh学】sin学I(7)这种相减方式把本底光强或背景光强去除,而突 出了由于变形引起的相位变化△矽。的结果。当△勿。=2nor+儡r/2,其中,l=0,4-1,4-2…时,,,为极大值,即为亮条纹,从(7)可以看出,通过计算机可以很快地、直接地获得表示物体位移导数的条纹图。但是由于其存在的高频散斑的调制,图像质量较差,所以,必须采用滤波以及相位处理的方法进一步处理。 3实验设备 我们实验所采用的剪切电子散斑干涉仪是由同济大学与上海71l研究所联合研制的。剪切电子散斑干涉大多使用剪切棱镜,棱镜是由两个直角棱镜组成,当一束光垂直人射到棱镜表面上时,在后表面形成两束互相分开的,振动方向互相垂直的平面偏振光。这两束光互为参考光和物光而干涉,但其振动方向互相垂直,所以需要在棱镜后加一块偏振片,使其振动方向相同。图3为ESSPI的内部构造,图4为整套设备。它的优点在于光路布置简单,两束相干光波强度基本相等,因而可达到等光强的要求。: 图3仪器内部构造 图4整套设备  万方数据

激光散斑测量技术与应用研究

激光散斑计量技术是在多学科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现代光学测量方法,选题较为合理。请尽快确定课题完成方式,完善相关技术路线,开展课题调研论证工作。80 激光散斑测量技术与应用研究 1 前言 近些年来,激光散斑计量技术发展迅速,已在许多领域得到了广泛应用。迄今为止,散斑测量技术经历了两个发展阶段:第一阶段1965-1978年,这一发展阶段以纯光学的相干计量技术为主,形成了一系列纯光学的全息散斑计量方法。对计量机理的解释,主要是用传统的干涉计量理论。第二阶段70年代末开始,这一发展阶段是以光电结合的精密计量技术为主的,全息散斑计量技术向着高精度、高速度及自动化方向发展,同时,发展出了用统计学方法解释的新理论,该理论更适合描述空间随机分布光场。 激光散斑计量技术是在多学科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现代光学测量方法,主要有:直接照相法,双曝光法,电子散斑干涉法,错位散斑干涉法和散斑相关测量技术等。它具有全场,非接触,高精度,高灵敏度和实时快速等优点。现已广泛应用于振动,位移,形变,断裂及粗糙度的测量等方面,成为无损计量领域的有效工具,是当前国际上的热门研究课题之一。 图1.1 激光散斑的技术和应用发展时间路线图 2 激光散斑测量基本理论 1)散斑的形成 一般地说,电磁波以至粒子束经受介质的无规散射后,其散射场常会呈现确定分布的斑纹结构,这就是所谓的散斑。散斑的形成必须具备两个基本条件: 1)必须有可能发生散射光的粗糙表面。为了使散射光较均匀,则粗糙表面的深度必须大于波长; 2)入射光线的相干度要足够高,例如使用激光 从可见光波长这个尺度看,粗糙的物体表面可以看作是由无规分布的大量面元构成。当相干光照明这样的表面时,每个面元就相当于一个衍射单元,而整个表面则相当于大量衍射单元构成的“位相光栅”。相干光照射时,不同的面元对

数字散斑干涉(DSPI)研究的文献综述

数字散斑干涉振动测量技术研究进展 摘要:数字散斑干涉技术(DSPI)是一种光学测试方法,具有非接触、高灵敏度、全场、实时、无损检测的特点,在振动测量方面有着较大的优势。本文从图像处理、相移技术等方面阐述了数字散斑干涉振动测量的发展现状,并对其中的关键技术进行了比较和分析。 关键词:数字散斑干涉,振动测量,数字图像处理,相移技术 Research Progress on V ibration Measurement Using Digital Speckle Pattern Interferometry Abstract:Digital speckle pattern interferometry (DSPI) is an optical testing and measuring method,a non-contact, high-sensitivity, full-field, real-time, non-destructive one, which has an advantage in vibration analysis. This paper introduces the recent progress on DSPI vibration measurement from aspects of digital image processing and phase shifting, also compares and analyzes their key technologies. Keywords:Digital speckle pattern interferometry; Vibration measurement; Digital image processing; Phase shifting 0 引言 散斑计量技术是现代光测力学技术中的一种。它具有非接触、无损、全场、高精度、实时测量的特点,在轮廓、应变、位移和振动测量方面有着广泛的应用前景[1]。目前广泛采用的振动测试技术,包括加速度传感器、应变式传感器等,由于均为单点测量,且会为结构带来附加质量,从而对振动产生影响,无法应用于微小振动测量。数字散斑干涉振动测量技术可以直接显示被测表面的模态振型,并且对环境稳定性的要求低于全息干涉方法[2],这一系列优势使数字散斑干涉法成为激光测振技术中的一个重要分支。 采用激光散斑来研究振动测量的方法,最先由Massey于1968年开始进行研究。随后发展起来的散斑剪切干涉法[3],从而实现了对振动中形变的导数进行测量。在最初的散斑计量技术中,用于记录散斑条纹图的介质为全息干板。此后,随着电子技术的发展,出现了采用磁带记录散斑图的测量方法,即电子散斑测量技术,最初于20世纪70年代初由J.N.Butters和J.A.Leendertz

激光散斑检测中剪切散斑干涉术和相移ESPI技术介绍讲解

激光散斑检测中剪切散斑干涉术和相移ESPI技术介绍 孙小勇周克印王开福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无损检测中心南京中国210016) 摘要:本文介绍了剪切散斑干涉术和相移ESPI技术成像的原理,对剪切散斑干涉术和相移ESPI技术应用于无损检测领域中散斑图像的获取方法进行了说明,列举了两种方法所得的散斑图,并比较了剪切散斑干涉术和相移ESPI技术在无损检测领域的应用,可为激光散斑检测技术应用到无损检测工作提供有益的参考。 关键词:无损检测剪切散斑干涉术相移ESPI技术 引言:激光散斑检测技术在无损检测应用广泛。与非光测技术相比,激光散斑检测技术具有非接触,高精度和全场等优点,是无损检测领域的一种重要和新兴的检测方法,随着激光散斑测量技术的发展,采用CCD摄像机输出干涉图像信号,可直接将输出的数字化信号与计算机连接,自动处理,并可在计算机屏幕上实时观察到干涉图形,现场应用十分方便。 在激光散斑应用于无损检测领域过程中,出现了剪切散斑干涉和相移ESPI两种技术,本文将就两种技术进行介绍并比较其在应用过程中的差异。 1、剪切散斑干涉技术: 1.1剪切散斑干涉的原理 电子剪切散斑干涉技术能直接测定位移的微分,对于应变非常有利。其基本原理是一般散斑干涉测量和剪切机理的结合,其装置是在一般散斑干涉测量光路的透镜前加上错位元件一剪切镜,通过不同的剪切元件,形成剪切散斑。其光路如图1所示,由激光器发出的激光经扩束镜照射在具有漫反射的物体上时,漫反射的光线通过剪切镜将产生偏折,在像平面上产生两个错位的像。它们在像平面上互相干涉,形成散斑干涉图像。该图像通过透镜由CCD经图像卡采集到计算机中,并对

激光技术在检测领域中的应用

摘要:激光具有单色性好、方向性好、强度高的特点, 使其在无损检测领域的应用不断扩大, 并逐渐形成了激光全息、激光散斑、激光超声、激光轮廓测量、激光瞬时热成像等无损检测新技术。随着成本低、性能高、安全性好的激光器的出现,将进一步降低检测成本,推动无损检测技术的发展。本文综述了几种激光无损检测技术的原理及应用、发展情况。 关键词:激光全息; 激光散斑;激光超声; 激光轮廓测量 激光技术在无损检测领域的应用始于上世纪末, 由于激光本身所具有的独特性能, 使其在无损检测领域的应用不断扩大, 并逐渐形成了激光全息、激光散斑、激光超声、激光轮廓测量、激光瞬时热成像等无损检测新技术。 无损检测是以不改变被检测对象的状态和使用性能为前提, 应用物理或化学现象对各种工程材料、零部件和产品进行有效的检测和测试, 借以评价它们的完整性、连续性、安全可靠性及其它机械、物理性能的一门综合性科学技术。随着现代工业和科技的发展, 新材料、新工艺不断涌现,对检测范围、精度的要求也不断提高, 促使人们不断研究新的检测方法以适应实际应用的需要。 1激光技术在无损检测领域中的应用 1.1激光全息无损检测技术 激光全息无损检测约占激光全息术总应用的25%。其检测的基本原理是通过对被测物体施加外加载荷, 利用有缺陷部位的形变量与其他部位不同的特点, 通过加载前后所形成的全息图像的叠加来反映材料、结构内部是否存在缺陷。图1所示为激光全息无损检测的基本原理。 激光全息无损检测技术的发展方向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 1) 将全息图记录在非线性记录材料上, 以实现干涉图像的实时显示。 ( 2) 利用计算机图像处理技术获取干涉条纹的实时定量数据。 ( 3) 采用新的干涉技术, 如相移干涉技术, 在原来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全息技术的分辨率和准确性。 图1激光全息检测示意图

电子剪切散斑干涉技术

第3章剪切散斑干涉技术 3.1 剪切散斑干涉技术的概念 剪切散斑干涉技术(Shearography)因其快速准确的检测能力在航空航天领域得到广泛认可,它与红外热成像检测技术(Thermography)一样,都是一种高效率的无接触无损检测技术,可以用于进行大面积的检测,在检测同时可以提供被测构件的完整图像的即时成像功能。与Thermography 不同的是Shearography 是一种光学传感技术,它利用激光照射在构件身上产生的散斑,对构件的表面破损、变形进行全面检测,所以它也是一种散斑干涉测量技术。 Shearography源自1971年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Dennis Gabor发明的全息干涉技术(Holography),可以说Shearography属于Holography系列,是Holography的一个简化版本。 由于Holography需要在宁静、避震的环境下才能发挥出功效,香港大学机械工程学系教授洪友仁于1980年将Holography改良,于是发明了Shearography,之后便将其应用于检测汽车轮胎上,不久洛杉矶发生飞机爆胎意外,FAA开始强制要求所有航空公司必须用Shearography检测飞机轮胎,自此之后,因轮胎问题而引起的飞机意外很少有发生。 近年来美国LTI(Laser Technology Inc.)公司开始将Shearography用于飞机无损检测。他们开发出基于Shearography的标准无损检测系统,可以用来检测部件的分层、脱胶、裂纹、空隙、冲击损伤、损坏的修补部位以及任何对结构完整性造成影响的缺陷。它可以应用于许多不同材料的检测,包括碾压材料,复合材料,蜂窝结构以及泡沫材料等,尤其对蜂窝结构的检测得心应手。 Shearography起初只作为一种生产工具应用于B-2隐形轰炸机计划,经过几年的评估,它的适用性和灵敏度得到证明后,航空宇航部件生产线便全线装备这套系统,目前NASA正使用它为航天飞机、Delta IV以及X-33实验机服务。

激光散斑成像的研究进展

激光散斑成像的研究进展 摘要:事实上激光散斑成像在我们的生活中早就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只是我们平常没有注意而已。例如在医学方面:利用激光散斑成像仪监测肠系膜上微循环血流时空响应特性,此发明一种利用激光散斑成像仪监测肠系膜上微循环血流时空响应特性的方法,包括光路和成像系统。光路由氦氖激光器发出的光束耦合到光纤束形成均匀扩散光束构成;成像系统由带CCD相机的立体显微镜、图像采集卡与图像采集控制软件、信号分析软件构成(1)。利用激光散斑成像监测光动力治疗的血管损伤效应,研究表明,通过对血管管径和血流速度的监测,激光散斑衬比成像技术可以用于评估光动力治疗过程中的肿瘤周围血管损伤效应(2)。在与环境相关的方面:近几年,研究出了一种先进的方法检测环境污染浓度的方法,提出了一种利用激光散斑和散斑照相技术的污染扩散非定常瞬时全场浓度测量的新方法。根据污染烟雾粒子成像、粒子散射、统计光学以及数字图像处理技术,从理论上详细论证了浓度场全场测量的原理和此方法测量的局限性,为进一步设计浓度场测量系统提供了参考依据(3)。当然激光散斑成像,主要是用在成像方面。特别是现代、随着照相技术的快速发展,激光散斑成像占据了越来越重要的地位。 关键词:激光散斑成像技术成像监测时空散斑效应外差探测信号引言:激光散斑技术由来已久,在牛顿的那个时代就已经开始被人们认识,那时牛顿就已经认识到“恒星闪烁”而“行星不闪烁”。随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激光散斑得到了越来越重要的应用。是在成像方面,可以利用激光成像技术研究坐骨神经刺激时大老鼠躯体的感觉;在军事方面,有了合成孔径激光雷达监测激光散斑时空效应。 激光散斑的基础知识 对于激光散斑在很久以前人类就已经开始了研究。1730年牛顿已经注意到"恒星闪烁"而行星不闪烁,光源发出的光被随机介质散射在空间形成的一种斑纹。1960年世界出现了激光器,高度相干性的激光照在粗糙表面很容易看到这种图样,散斑携带大量有用信息。散斑在工程技术方面等各方面有广泛的应用。散斑的理论是统计光学的一部分,与光的相干理论在很多地方相似和相通。最初人们主要研究如何减弱散斑的影响,在研究的过程中人们发现散斑携带了大量的光束和光束所通过的物体大量信息。于是产生了许多的应用。例如用散光的对比度测量物体的粗糙度,利用散斑的动态情况测量物体的运动速度,利用散斑进行光学处理,甚至利用散斑验光等。

激光散斑的测量讲解

激光散斑的测量 By 金秀儒 物理三班 Pb05206218

实验题目:激光散斑的测量 学号:PB05206218 姓名:金秀儒 实验目的: 了解激光散斑的统计特性,学会两种处理激光散斑的重要方法----自相关函数法和互相关函数法。 实验仪器: 氦氖激光器,全反射镜,双偏振片,透镜,毛玻璃, CCD ,计算机。 实验原理: 激光自散射体的表面漫反射或通过一个透明散射体时,在散射体表面或附近的光场中可以观察到一种无规则分布的亮暗斑点,称为激光散斑。 (1)自相关函数 假设观察面任意两点上的散斑光强分布为I 11(x ,y ),22I (x ,y ), 我们定义光强分布的自相关函数为: G (x1,y1;x2,y2)=〈I(x1,y1) I(x2,y2) 〉 进行归一化处理,可以得到归一化的自相关函数为: 222(,)()/1exp[()/]g x y G x I x y S ??=?<>=+-?+? (2)两个散斑场光强分布的互相关函数: 假设观察面任意一点Q1上的散斑光强分布为I 11(x ,y ),当散射体发生一个变化后(如散射体发生一个微小的平移220d d d ξη= +Q2上的散斑光强分布为I'11(x ,y ) 定义光强分布的互相关函数为:11221122GC x ,y ;x ,y )=(;可以,归一化的互相关函数为:21212 22 (1/()) (1/()) (,)1exp{[ ]}exp{[ ]}C x d P P y d P P g x y S S ξηρρ?++?++??=+-- 实验光路图 1.氦氖激光器 2.双偏振片 3.全反射镜 4.透镜 5.毛玻璃 https://www.360docs.net/doc/6b14617345.html,D 7. 计算机

全息干涉与散斑干涉综述

全息干涉与散斑干涉技术综述报告 全息干涉无损检测技术是无损检测技术中的一个新分支,它是20世纪60年代末期发展起来的,是全息干 涉计量技术的重要应用。 我们知道结构在外力的作用下,将产生表面变形。若结构存在缺陷,则对应缺陷表面部位的表面变形与 结构无缺陷部位的表面变形是不同的。这是因为缺陷的存在,使得缺陷部位的结构的刚度、强度、热传导系 数等物理量均发生变化的结果。因而缺陷部位的局部变形与结构的整体变形就不一样。应用全息干涉计量技 术就可以把这种不同表面的变形转换为光强表示的干涉条纹由感光介质记录下来。 而激光散斑技术是在激光全息实验中,我们观察被激光所照射的试件表面,就可以看到上面有无数的小 斑点,因而观察不到条纹,因此在前期,散斑是被看作是噪声来对待的,直到随着人们对全息干涉技术的进 一步了解,才发现虽然这些斑点的大小位置都是随机分布的,但所有的斑点综合是符合统计规律的,在同样 的照射和记录条件下,一个漫反射表面对应着一个确定的散斑场,即散斑与形成散斑的物体表面是一一对应的。在一定范围内,散斑场的运动是和物体表面上各点的运动一一对应的,这就启发人们根据散斑运动检测,来获得物体表面运动的信息,从而计算位移、应变和应力等一些力学量。 因此全息和激光散斑方法由于其固有的高灵敏度,在非破坏性测试领域发现了越来越多的应用。可探测 到表面及地下的裂缝、空洞、脱层和分层等缺陷。由于这些方法测量了在外部加载或其他条件的影响下,在 这三个维度下研究对象的变形,它们也可以用于质量控制,也可以用于设计阶段。激光散斑的方法,还利用 了电子检测和处理的发展(称为电视全息术),并可用于实时定量评价。本综述报告主要介绍利用光纤光刻技术,对全息和激光散斑测量方法进行了全面的研究,这两种方法都适用于焊接、复合材料的检验。 Introduction Holography is a two step process of recording a wavefront and then reconstructing the wave. While Holography is often used to obtain the recreations of beautiful 3-dimensional scenes, there are several engineering applications, the most common and important one being Holographic Non-Destructive Testing . This is accomplished with holographic interferometry, wherein interferometry is carried out with holographically generated wavefronts . A speckle pattern is generated when an object with a rough surface is illuminated with a highly coherent source of light such as laser. Initially this speckle noise was considered as the bane of holographers, until it was realized that these speckles carry information about the surface that produce them. Again, as in the case of holography, the combination of interferometric concepts with speckle pattern correlation gave rise to speckle interferometry . The developments in electronic detection and processing further added wings to laser speckle methods giving rise to Electronic Speckle Pattern Interferometry (ESPI), or “TV Holography”. This paper describes a brief outline of holographic and speckle methods for Non-Destructive Testing applications, wherein the deformations of an object under load are measured in a non-contact way. Measurement of surface shapes using contouring and derivatives of displacement using Shearography are also presented. 1.Holography The schematic for recording a hologram is shown in Fig.1. The light from a laser is split into two beams. One beam illuminates the object and the other beam is used as a reference. At the recording plane, an interference of the Fig. 1 : Experimental arrangement for recording a hologram. wavefront scattered by the object with the reference wavefront takes place. A recording is made on a high resolution photographic plate. The developed plate, now called a “Hologram”, when illuminated by the reference wave, reconstructs the object wave. There are several recording geometries such as in-line, off-axis, image plane, Fourier Transform, reflection and rainbow holograms. The theory behind the recording and reconstruction of object wavefront is well documented . 1.1Holographic Interferometry (HI) While holography is used to obtain recreations of beautiful 3-D scenes, most engineering applications of holography make use of its ability to record slightly different scenes and display the minute differences between them. This technique is called Holographic Interferometry (HI). He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