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院手术分级及管理制度

医院手术分级及管理制度

一、手术分级:

1.一级手术:包括常见的小型手术和术中较少出现并发症的中小型手术。这类手术通常不需要复杂设备和技术,手术风险较低,总体安全性较高。例子包括皮肤疾病的切除手术、简单断骨的手术等。

2.二级手术:包括中等风险的手术,需要较高水平的外科技术和较复

杂的医疗设备。这类手术的风险相对较高,有一定的手术并发症的可能性,需要更为严谨的操作和监测。例子包括肿瘤切除手术、复杂骨折手术等。

三级手术:包括高风险的手术,需要高级外科技术和高端医疗设备。

这类手术的风险性极高,需要具备丰富的经验和技术,在手术全程进行严

密的监测和操作。例子包括开颅手术、胸腔镜手术等。

二、手术管理:

1.手术前管理:包括术前检查、手术安排和术前准备。术前检查包括

患者的病史及体格检查、特殊检查和化验等,以评估患者手术风险并制定

手术方案。手术安排需要考虑手术科室的工作量、手术室的空余时间以及

患者的急诊程度等因素。术前准备包括患者术前禁食、术前皮肤消毒和手

术室准备等。

2.手术中管理:包括手术间操作规范和术中安全措施。手术间患者定位、手术部位标记、手术器械准备、手术无菌操作等,都是确保手术安全

和质量的重要环节。术中安全措施包括监测患者的生命体征、手术人员的

手术流程控制、术中出现问题的应急处理等。

3.手术后管理:包括术后监护和术后护理。术后监护需要密切观察患者的生命体征,及时处理手术并发症,确保患者的安全和舒适。术后护理则包括恢复期的药物管理、饮食护理、伤口处理及定期术后复查等。

手术分级及管理制度的目的是为了确保手术的安全、高效和质量。医院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制定相应的手术分级和管理规则,并建立相应的质控机构,通过术前、术中和术后的监管和评估,提高手术质量,减少手术风险。同时,医院还应加强培训和技能提升,确保医务人员具备足够的手术技术和管理水平,为患者提供安全、有效的手术服务。

医院手术分级管理制度

医院手术分级管理制度 •相关推荐 医院手术分级管理制度(通用11篇) 在快速变化和不断变革的今天,制度的使用频率逐渐增多,制度是国家机关、社会团体、企事业单位,为了维护正常的工作、劳动、学习、生活的秩序,保证国家各项政策的顺利执行和各项工作的正常开展,依照法律、法令、政策而制订的具有法规性或指导性与约束力的应用文。那么什么样的制度才是有效的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医院手术分级管理制度,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医院手术分级管理制度篇1 一、医师分级 1.住院医师:取得执业医师资格后的医师。 2.主治医师:取得主治医师资格后的医师。 3.正、副主任医师:取得相应资格后的医师。 二、手术分级;手术根据复杂程度分为 1.一级手术:普通常见的.基本手术。 2.二级手术:中等手术。 3.三级手术:疑难重症大手术。 4.四级手术:新开展的重大手术、残废性手术、科研项目。 三、各级医师参加手术的范围 医生根据技术水平高低施行不同级别手术。原则上一、二级手术由主治医师主持,住院医师参加,禁止低级别医师做高级别手术。 四、手术批准权限: 决定手术治疗方式、参加人员及具体分工 1.一、二、三级择期手术由科主任批准。 2.急诊手术由二线班批准。 3.四级手术由医务科及主管院长批准。 医院手术分级管理制度篇2 为了加快临床医师人才培养,确保医疗安全,医院实行手术分级

管理,使各级医师手术责任分明,促使我院手术管理科学化、规范化。 (一)手术分级管理实行科主任负责制,各级医师应严格执行。原则上不得越级手术或跨级手术。 (二)各级医师手术责任分明,带下级做的手术上级医师可以指导下级医师手术,原则上不做术者。 (三)急诊手术例外,但需请示上级医师或科室主任。 (四)低聘人员按实际聘任技术职务执行手术分级制度。 (五)新开展的手术须由副主任医师以上人员参与把关。 (六)进修医师不能单独做为手术者实施手术。 医院手术分级管理制度篇3 一、凡需施行手术的病员,术前要完成必要地检查,尽可能明确诊断,严格掌握手术指征。 二、凡施行重大手术、复杂疑难手术、危险性较大手术,诊断未明确的探查手术(急症例外)以及新开展的手术,均需进行术前讨论,由科主任或病区主任主持,经管医师书写术前讨论记录,并且主治医师签字。术前讨论以进一步明确诊断、手术适应症、手术方式、步骤、麻醉及术中术后可能发生的问题及其对策,确定术者和助手。一般手术由经管医师书写术前小结。 三、手术批准权限:原则上是逐级审批。 (1)、住院医师主持手术,由主治医师审批。 (2)、主治医师主持手术,由副主任医师、主任医师、科主任审批。 (3)、重大手术、复杂疑难手术、新开展的大手术;由主治医师提出报告,经科主任审定,报医务科请求院长审批。 (4)、一般急症,需进行手术者,由当班二线医师批准。疑难重症,须报告主任批准。 (5)、审批者,应按手术分级标准进行审批,如遇特殊情况需超过标准者,应请示科主任同意后方可执行。否则发生问题由审批者负责。未经审批自行决定者,由本人承担责任。 四、手术分级规定:一般分为三种。 (1)、一般手术,如阑尾摘除、疝修补、简单乳房切除、急性脓胸

医院手术分级及管理制度

医院手术分级及管理制度 一、手术分级: 1.一级手术:包括常见的小型手术和术中较少出现并发症的中小型手术。这类手术通常不需要复杂设备和技术,手术风险较低,总体安全性较高。例子包括皮肤疾病的切除手术、简单断骨的手术等。 2.二级手术:包括中等风险的手术,需要较高水平的外科技术和较复 杂的医疗设备。这类手术的风险相对较高,有一定的手术并发症的可能性,需要更为严谨的操作和监测。例子包括肿瘤切除手术、复杂骨折手术等。 三级手术:包括高风险的手术,需要高级外科技术和高端医疗设备。 这类手术的风险性极高,需要具备丰富的经验和技术,在手术全程进行严 密的监测和操作。例子包括开颅手术、胸腔镜手术等。 二、手术管理: 1.手术前管理:包括术前检查、手术安排和术前准备。术前检查包括 患者的病史及体格检查、特殊检查和化验等,以评估患者手术风险并制定 手术方案。手术安排需要考虑手术科室的工作量、手术室的空余时间以及 患者的急诊程度等因素。术前准备包括患者术前禁食、术前皮肤消毒和手 术室准备等。 2.手术中管理:包括手术间操作规范和术中安全措施。手术间患者定位、手术部位标记、手术器械准备、手术无菌操作等,都是确保手术安全 和质量的重要环节。术中安全措施包括监测患者的生命体征、手术人员的 手术流程控制、术中出现问题的应急处理等。

3.手术后管理:包括术后监护和术后护理。术后监护需要密切观察患者的生命体征,及时处理手术并发症,确保患者的安全和舒适。术后护理则包括恢复期的药物管理、饮食护理、伤口处理及定期术后复查等。 手术分级及管理制度的目的是为了确保手术的安全、高效和质量。医院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制定相应的手术分级和管理规则,并建立相应的质控机构,通过术前、术中和术后的监管和评估,提高手术质量,减少手术风险。同时,医院还应加强培训和技能提升,确保医务人员具备足够的手术技术和管理水平,为患者提供安全、有效的手术服务。

医院手术分级及管理制度

附件一: 海丰县中医医院手术分级管理制度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加强医院手术技术临床应用管理,保障医疗安全,提高医疗质量,加强各外科科室和医师的手术管理,制定本规范制度。 第二条本规范根据《医疗机构管理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执业医师法》、《医疗事故处理条例》和《侵权责任法》,结合我院实际而制定。 第三条本规范适用于全院各临床手术科室。 第二章临床手术分级 第四条手术及有创操作指各种开放性手术、腔镜手术及介入治疗(以下统称手术)。依据其技术难度、复杂程度和风险水平,将手术分 一级手术:手术过程简单,手术技术难度低的普通常见小手术。 二级手术:手术过程不复杂,手术技术难度不大的各种中等手术; 三级手术:手术过程较复杂,手术技术有一定难度的各种重大手术; 第三章手术医师分级 第五条所有手术医师均应依法取得执业医师资格,且执业地点在本院。根据其取得的卫生技术资格及其相应受聘职务,规定手术医师的分级。 (一)住院医师 1、低年资住院医师:从事住院医师工作3年以内,或硕士生毕业,从事住院医师2年以内者。 2、高年资住院医师:从事住院医师工作3年以上,或硕士生毕业取得执业医师资格,并从事住院医师2年以上者。 (二)主治医师 1、低年资主治医师:担任主治医师3年以内者。 2、高年资主治医师:担任主治医师3年以上者。 (三)副主任医师 1、低年资副主任医师:担任副主任医师3年以内。 2、高年资副主任医师:担任副主任医师3年以上者。 (四)主任医师 第四章手术医师分级及准入 第六条所有手术医师均应依法取得执业医师资格,且执业地点在本院。 1、住院医师:在上级医师指导下,逐步开展并熟练掌握一级手术。 2、主治医师:熟练掌握一、二级手术,并在上级医师指导下,逐步开展三级手术。 3、低年资副主任医师:熟练掌握一、二、三级手术,在上级医师参与指导下,逐步开展四级手术。 4、高年资副主任医师:熟练完成一、二、三级手术,在主任医师指导下,开展四级手术。亦可根据实际情况单独完成部分四级手术、开展新的手术。 5、主任医师:熟练完成各级手术,特别是完成开展新的手术或引进的新手术,或重大探索性科研项目手术。 第七条根据手术医师从事专业、手术资格以及实际操作技能等,应明确手术医师可主持开展的手术项目,并实行动态管理。 1、资格准入:各级医师在规定的具有申报资格的相应手术分类中同时具备下列条件者可获得相应手术资格准入:做为一助完成例数>15例;在上级医师指导下作为术者完成例数>5例者;该类手术操作及治疗过程中无严重并发症及医疗纠纷;经病区、科室两级评议通过

最新医院手术分级管理制度

最新医院手术分级管理制度 最新医院手术分级管理制度范本 在当下社会,制度对人们来说越来越重要,制度是要求大家共同遵守的办事规程或行动准则。大家知道制度的格式吗?以下是小编整理的最新医院手术分级管理制度范本,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最新医院手术分级管理制度篇1 为了确保手术及有创操作的安全和质量,加强我院各级医师的手术及有创操作的管理,根据国务院《医疗机构管理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执业医师法》等文件精神,结合我院实际,经院手术授权管理委员会、院办公会研究通过,特制定本制度。 一、手术及有创操作分级 手术及有创操作指各种开放性手术、腔镜手术及介入治疗(以下统称手术)。依据其技术难度、复杂性和风险度,将手术分为四类: (一)四级手术:技术难度大、手术过程复杂、风险度大的各种手术。 (二)三级手术:技术难度较大、手术过程较复杂、风险度较大的各种手术。 (三)二级手术:技术难度一般、手术过程不复杂、风险度中等的各种手术。 (四)一级手术:技术难度较低、手术过程简单、风险度较小的各种手术。 二、手术医师分级 依据其卫生技术资格、受聘技术职务及从事相应技术岗位工作的年限等,规定手术医师的分级。所有手术医师均应依法取得执业医师资格。 (一)住院医师 1、低年资住院医师:从事住院医师岗位工作3年以内,或获得硕士学位、曾从事住院医师岗位工作2年以内者。 2、高年资历住院医师:从事住院医师岗位工作3年以上,或获得

硕士学位、并曾从事住院医师岗位工作2年以上者。 (二)主治医师 1、低年资主治医师:从事主治医师岗位工作3年以内,或获得临床博士学位、从事主治医师岗位工作2年以内者。 2、高年资主治医师:从事主治医师岗位工作3年以上,或获得临床博士学位、从事主治医师岗位工作2年以上者。 (三)副主任医师: 1、低年资副主任医师:从事副主任医师岗位工作3年以内,或有博士后学历、从事副主任医师岗位工作2年以上者。 2、高年资副主任医师:从事副主任医师岗位工作3年以上者。 (四)主任医师:受聘主任医师岗位工作者。 三、各级医师手术权限 (一)低年资住院医师:在上级医师指导下,可主持一级手术。 (二)高年资住院医师:在熟练掌握一级手术的基础上,在上级医师临场指导下可逐步开展二级手术。 (三)低年资主治医师:可主持二级手术,在上级医师临场指导下,逐步开展三级手术。 (四)高年资主治医师:可主持三级手术。 (五)低年资副主任医师:可主持三级手术,在上级医师临场指导下,逐步开展四级手术。 (六)高年资副主任医师:可主持四级手术,在上级医师临场指导下或根据实际情况科主持新技术、新项目手术及科研项目手术。 (七)主任医师:可主持四级手术以及一般新技术、新项目或经主管部门批准的高风险科研项目手术。 四、手术审批权限 手术审批权限是指对拟施行的不同级别手术以及不同情况、不同类别手术的审批权限。 (一)常规手术 1、四级手术:科主任审批,由高年资副主任医师以上医师报批手术通知单。

医院手术分级管理制度

医院手术分级管理制度 医院手术分级管理制度 随着社会一步步向前发展,需要使用制度的场合越来越多,制度泛指以规则或运作模式,规范个体行动的一种社会结构。那么相关的制度到底是怎么制定的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医院手术分级管理制度,欢迎大家分享。 一、手术分级 本规定所指手术主要包括各种开放性手术、腹腔镜手术、内镜手术及介入治疗等有创操作。依据手术技术难度、复杂性和风险程度,将手术分为四级。 (一)四级手术:技术难度大、手术过程复杂、风险度大的各种手术。 (二)三级手术:技术难度较大、手术过程较复杂、风险度较大的各种手术。 (三)二级手术:技术难度一般、手术过程不复杂、风险度中等的各种手术。 (四)一级手术:技术难度较低、手术过程简单、风险度较小的各种手术。 二、医师手术权限 根据医师取得的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受聘技术职务及从事相应技术岗位工作的年限等,在审核其专业能力后授予相应手术权限。 (一)住院医师 1、低年资住院医师:从事住院医师工作3年以内(含3年),或硕士生毕业取得执业医师资格,从事住院医师2年以内(含2年)者,可实施一级手术。 2、高年资住院医师:从事住院医师工作3年以上,或硕士生毕业取得执业医师资格,并从事住院医师2年以上者,在熟练掌握一级手术的基础上,可实施难度和风险较小的二级手术。 (二)主治医师 1、低年资主治医师:担任主治医师3年以内(含3年),或专业学

位博士研究生毕业2年以内(含2年)者,可实施二级手术。 2、高年资主治医师:担任主治医师3年以上,或专业学位博士研究生毕业2年以上者,在熟练掌握二级手术的基础上,可实施难度和风险较小的三级手术。 (三)副主任医师 1、低年资副主任医师:担任副主任医师3年以内(含3年),可实施三级手术。 2、高年资副主任医师:担任副主任医师3年以上者,在熟练掌握三级手术的基础上,可实施难度和风险较小的四级手术、新技术手术及科研项目手术。 (四)主任医师 受聘主任医师岗位工作者,可实施四级手术、新技术手术及经主管部门批准的高风险科研项目手术。 三、手术审批权限 手术审批权限是指对拟施行的不同级别手术的审批权限,是控制手术质量的关键环节之一。 (一)择期手术 二级及以上手术须经科主任或副主任医师及以上医师审批,一级手术须经科主任或主治医师及以上医师审批。 (二)急诊手术 原则上按择期手术的审批权限由各级值班医生审批。急诊手术应由具备实施手术的相应级别的医师实施手术。但若遇超范围急诊抢救手术的情况下,在上级医生暂时不能到场实施手术期间,任何级别的值班医生在不违背上级医生口头指示的前提下,有权、也必须按具体情况实施其认为合理的抢救手术,不得延误抢救时机。 (三)门诊手术 门诊手术须经手术室负责医生或施术医生复诊同意后,方可实施。医务人员实施门诊手术须严格落实围手术期和院感各项管理制度,对手术过程要有扼要记录,并登记存档。 (四)外出会诊手术

手术分级分类管理制度

手术分级分类管理制度 1、手术分级管理制度指为保障患者安全,按照手术风险程度、复杂程度、难易程度和资源消耗不同,对手术进行分级管理的制度。 2、本制度所称手术是指医疗机构及其医务人员使用手术器械在人体局部进行操作,以去除病变组织、修复损伤、移植组织或器官、植入医疗器械、缓解病痛、改善机体功能或形态等为目的的诊断或者治疗措施。 3、按照手术风险性和难易程度不同,手术分为四级 (1)一级手术是指风险较低、过程简单、技术难度低的手术; (2)二级手术是指有一定风险、过程复杂程度一般、有一定技术难度的手术; (3)三级手术是指风险较高、过程较复杂、难度较大的手术; (4)四级手术是指风险高、过程复杂、难度大的手术。 4、医疗机构应当开展与其级别和诊疗科目相适应的手术。 5、医疗机构按照《医疗技术临床应用管理办法》规定,获得第二类、第三类医疗技术临床应用资格后,方可开展相应手术。 6、三级医院重点开展三、四级手术。二级医院重点开展二、三级手术。一级医院、乡镇卫生院可以开展一、二级手术,重点开展一级手术。 7、二级医院开展四级手术应当符合下列条件: (1)符合二级甲等医院的标准; (2)有重症医学科和与拟开展四级手术相适应的诊疗科目; (3)具备开展四级手术的人员、设备、设施等必要条件; (4)经省级卫生行政部门批准。

8、择期手术患者,需要全身麻醉(含基础麻醉)或者需要输血时,其手术级别相应提升一级。麻醉前评估(ASA)Ⅲ级以上,且需要全身麻醉支持时,应当在三级医院或者经省级卫生行政部门批准准予开展部分四级手术的二级甲等医院实施手术。 9、遇有急危重症患者确需行急诊手术以挽救生命时,医疗机构可以越级开展手术,并做好以下工作: (1)维护患者合法权益,履行知情同意的相关程序; (2)请上级医院进行急会诊; (3)手术结束后24小时内,向核发其《医疗机构执业许可证》的卫生行政部门备案。 10、医疗机构应当根据手术级别、专业特点、医师实际被聘任的专业技术岗位和手术技能,组织本机构专家组对医师进行临床应用能力技术审核,审核合格后授予相应的手术权限。 11、医疗机构应当定期评估医师技术能力,适时调整医师手术权限,并纳入医师技术档案管理。 12、除急危重症患者需急诊手术抢救外,外聘医师、会诊医师不得开展超出实施手术医疗机构所能开展最高级别的手术。进修医师手术权限管理按照卫生部和省级卫生行政部门相关规定执行。 13、医疗机构应当建立手术分级管理工作制度和手术分级管 理目录。 14、手术医师分级 所有手术医师均应依法取得执业医师资格,且执业地点在本院。根据其取得的卫生技术资格及其相应受聘职务,规定手术医师的分级。

医院手术分级管理及审批制度

手术分级管理及审批制度 为确保医疗质量,保障医疗安全,维护患者合法权益,规范手术及有创操作管理,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执业医师法》、《医疗机构管理条例》,参照有关资料,制定本制度。 一、手术及有创操作分类与分级 手术及有创操作指各类开放性手术、腔镜手术及介入治疗(以下统称手术)。 (一)手术分类 1、常规手术指手术对象为一般群众或普通患者且无司法纠纷或纠纷隐患的择期手术病例。 2、急诊手术。 3、特殊手术:凡属下列之一的视为特殊手术。 ①被手术者系外宾、华侨、港、澳、台同胞的。 ②被手术者系特殊保健对象如高级干部、著名专家、学者、知名人士及民主党派负责人。 ③各种原因导致毁容或致残的。 ④可能引起司法纠纷的。 ⑤同一病人24小时内需再次手术的。 ⑥外院医师来院参加手术者。 (二)手术分级 依据其技术难度、复杂性和风险度,将分为四级: 1、一级手术:技术难度较低、手术过程简单、风险度较小的各种手术。 2、二级手术:技术难度一般、手术过程不复杂、风险度中等的各种手术。 3、三级手术:技术难度较大、手术过程较复杂、风险度较大的各种手术。 4、四级手术:技术难度大、手术过程复杂、风险度大的手术。 二、手术医师分级与手术权限 (一)手术医师分级:依据卫生技术资格、受聘技术职务及从事相应技术岗位工作年限等,规定手术医师的分级。 1、住院医师:①低年资住院医师:从事住院医师岗位工作3年以内,或硕士毕业从事住院医师岗位工作2年以内者。②高年资住院医师:从事住院医师岗

位工作3年以上,或硕士毕业从事住院医师岗位工作2年以上者。 2、主治医师:①低年资主治医师:从事主治医师岗位工作3年以内。②高年资主治医师:从事主治医师岗位工作3年以上。 3、副主任医师:①低年资副主任医师:从事副主任医师岗位工作3年以内。 ②高年资副主任医师:从事副主任医师岗位工作3年以上。 4、主任医师:①低年资主任医师:从事主任医师岗位工作3年以内。②高年资主任医师:从事主任医师岗位工作3年以上。 (二)各级医师手术权限 1、低年资住院医师:在上级医师指导下,逐步开展并熟练掌握一级手术。 2、高年资住院医师:主持一级手术,并在上级医师临场指导下可逐步开展二级手术。 3、低年资主治医师:可主持一、二级手术。 4、高年资主治医师:可主持一、二、三级手术。 5、低年资副主任医师:可主持三级手术,在上级医师临场指导下,逐步开展四级手术。 6、高年资副主任医师:可主持四级手术,在主任医师临场指导下或根据实际情况可主持一般新技术、新项目手术及科研项目手术。 7、主任医师:可主持四级手术及重大新技术、新项目手术,以及经主管部门批准,主持高风险科研项目手术。 三、手术审批权限 手术审批权限指对拟施行的不同级别手术及不同情况、不同类别手术的审批权限。 (一)常规手术 1、四级手术:报医务部审核,必要时经院内会诊或报主管院领导审批,由科主任签发手术通知单。 2、三级手术:由科主任组织全科进行术前讨论,由科主任审批,医疗组长或副主任医师以上人员签发手术通知单。 3、二级手术:由医疗组长组织在医疗组内进行术前讨论,由医疗组长或副主任医师以上人员审批,由高年资主治医师以上人员签发手术通知单。 4、一级手术:主治医师以上审批并签发手术通知单。

医院手术分级管理制度(优秀6篇)

医院手术分级管理制度(优秀6篇) 章手术审批权限篇一 第八条手术审批权限是指对各类手术的审批权限,是控制和手术质量的关键。 (一)正常择期手术 1、一般手术:原则上经科室术前讨论,由科主任或科主任授权的科室副主任审批。 2、四类手术:由科主任审批,高年资副主任医师以上人员签发手术通知单,报医务科备案。特殊病例手术须填写《重大、致残手术审批单》,科主任根据科内讨论情况,签署意见后报医务科,由院领导批复后施行。 3、开展重大探索性、科研性、医疗机构临床准入管理的手术项目,应按规定报上级卫生部门审批,重大涉及生命安全和社会环境的项目还需按规定上报国家有关部门批复。 (二) 特殊手术 凡属下列之一的可视作特殊手术: (1)手术可能导致毁容或致残的; (2)同一患者因并发症需再次手术的; (3)高风险手术; (4)本单位新开展的`手术; (5)可能引起或涉及医疗纠纷的手术;

(6)被手术者系外宾,华侨,港、澳、台同胞,特殊人士等; (7)外院医师来院参加手术者、异地行医必须按《中华人民共和国执业医师法》有关规定办理相关手续。 凡属上述情况之一的可视作特殊手术,须经科室认真进行术前讨论,经科主任签字后,报医务科备案,必要时经院内会诊或报主管院领导审批。执业医师,异单位,异地行医手术,需按《执业医师法》的要求办理相关审批手续。外藉医师的执业手续按国家有关规定审批。此外,在急诊或紧急情况下,为抢救患者生命,经治医师应当机立断,争分夺秒积极抢救,并及时向上级医师和总值班汇报,不得延误抢救时机。 章临床手术分级篇二 第四条手术及有创操作指各种开放性手术、腔镜手术及介入治疗(以下统称手术)。依据其技术难度、复杂程度和风险水平,将手术分为四级:? 一类手术:手术过程简单,手术技术难度低的普通常见小手术。 二类手术:手术过程不复杂,手术技术难度不大的各种中等手术; 三类手术:手术过程较复杂,手术技术有一定难度的各种重大手术; 四类手术:手术过程复杂,手术技术难度大的各种手术? 章手术医师分级篇三 第五条所有手术医师均应依法取得执业医师资格,且执业地点在本院。根据其取得的卫生技术资格及其相应受聘职务,规定手术医师的分级。 (一)住院医师 1、低年资住院医师:从事住院医师工作3年以内,或硕士生毕业,

医院手术分级及管理制度

医院手术分级及管理制度 一、引言 医院手术是一项高风险的医疗行为,对于患者的生命安全具有重要 的影响。为了保障手术的安全和质量,医院制定了手术分级及管理制度。本文将对医院手术分级及管理制度进行探讨和分析。 二、手术分级的意义 手术分级是根据手术的难度和风险等级将手术进行分类,以便医务 人员可以更好地评估手术风险并采取相应的措施。手术分级的意义在于: 1.提高患者安全:手术分级可以帮助医务人员识别高风险手术,并 采取必要的预防措施,从而减少手术风险,提高患者的安全性。 2.优化资源配置:通过手术分级,医院可以更准确地估计手术所需 的人力、物力和时间等资源,合理安排手术室的使用和手术排班,提 高手术效率。 三、手术分级的原则 医院手术分级应遵循以下原则: 1.根据手术难度和风险进行分类:手术分级应考虑手术的复杂程度、创伤程度、并发症风险等因素,将手术划分为不同级别。 2.参考专业指南和临床实践:手术分级应参考国家和国际专业指南,结合本院实际情况进行调整和完善。

3.适度灵活:手术分级应具备一定的灵活性,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调整,确保手术分级的准确性和实用性。 四、手术分级的具体内容 1.一级手术:包括常规手术和低风险手术,操作简单,风险较低。一级手术可以由主治医师或副主任医师负责。 2.二级手术:包括中等风险手术,操作相对复杂,存在一定的并发症风险。二级手术应由副主任医师或主任医师负责,并配备相应的手术团队。 3.三级手术:包括高风险手术,操作复杂,并发症风险较高。三级手术应由主任医师或高级专家负责,并配备精湛的手术团队和先进的设备。 五、手术管理制度 为了落实手术分级,医院需要建立完善的手术管理制度,确保手术的安全和质量。 1.手术前评估:所有患者在手术前应进行全面的评估,包括患者的身体状况、手术风险、术前准备等,以便医务人员做出合理的手术决策。 2.手术安全核查:手术前,手术团队应进行手术安全核查,确认患者身份、手术部位、手术项目等信息,以避免手术差错。

医院手术分级与管理制度

医院手术分级与管理制度 一、手术分级 手术分级是按照手术的复杂程度和风险大小将手术划分为不同的等级,一般分为三级:一级手术、二级手术和三级手术。 1.一级手术:指常规手术,手术复杂程度低,风险小。如拔牙、缝合 伤口等。 2.二级手术:指手术复杂程度适中,需要更多专业技术支持的手术。 如拆除异物、切除肿瘤等。 3.三级手术:指手术难度较高,风险较大,需要高级专业技术支持的 手术。如心脏手术、器官移植等。 通过手术分级,可以实现手术资源的合理调配,将高风险手术集中在 有条件的医院进行,确保手术的安全性和成功率。 二、手术风险评估 手术风险评估是对患者的整体情况进行综合评估,包括病情、身体状况、手术风险等方面。通过手术风险评估,可以确定手术是否适合患者, 以及采取何种手术方式。 手术风险评估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病情评估:包括疾病的严重性、病程、合并症等。评估病情的严重 性有助于确定手术的急缓程度。 2.身体状况评估:包括年龄、身体状况、营养状况等。评估身体状况 有助于判断手术对患者身体的影响。

3.手术风险评估:包括手术本身的风险和手术后的风险。评估手术风 险有助于制定手术方案和预防并发症的发生。 通过手术风险评估,可以提前识别高风险患者,采取相应的预防措施,减少手术风险,确保手术的安全性。 三、手术管理 手术管理是手术过程中对患者、器械、药物等进行全面管理的措施。 1.术前准备:包括患者的病历评估、手术安排、手术前准备等。在手 术前,要对患者的病情进行全面评估,确保患者适合进行手术,并做好手 术前的准备工作。 2.术中管理:包括手术过程中的安全控制、感染控制、术中监测等。 术中要严格控制手术操作规范,保持手术场地的洁净,确保手术器械的无菌,做好患者术中监测,及时发现问题并采取相应措施。 3.术后管理:包括手术后的康复护理、并发症预防和处理等。术后要 做好患者的康复护理,预防并处理术后并发症,确保手术的顺利完成。 通过手术管理,可以确保手术全程的安全性和有效性,降低手术风险,提高手术的成功率。 综上所述,医院手术分级与管理制度是一项重要的规章制度,它通过 手术的分级、风险评估和管理等措施,确保手术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手术 分级有助于合理调配手术资源,手术风险评估可以确定手术适应症和手术 方式,手术管理是手术全程的综合管理措施。通过遵守医院手术分级与管 理制度,可以提高医院手术的质量和安全水平。

医院手术分级管理制度

医院手术分级管理制度 一、目的 落实《医疗质量管理办法》《医疗质量安全核心制度要点》要求,规范各级医师手术操作权限,提高医疗质量,保障患者安全。 二、定义 手术分级管理制度,指为保障患者安全,按照手术风险程度、复杂程度、难易程度和资源消耗不同,对手术进行分级管理的制度。 三、适用范围 全院手术科室、麻醉科、手术室。 四、制度内容 (一)手术分级 1.根据手术的风险性和难易程度不同,将本院的手术分为四级并进行管理: 一级手术是指风险较低、过程简单、技术难度低的手术; 二级手术是指有一定风险、过程复杂程度一般、有一定技术难度的手术; 三级手术是指风险较高、过程较复杂、难度较大的手术; 四级手术是指风险高、过程复杂、难度大的手术。 (二)手术医师分级 本制度所指医师,系在我院注册的执业医师。根据手术医师

取得的卫生专业技术职称,将其分为四级:住院医师、主治医师、副主任医师和主任医师。建立手术分级授权管理机制,建立手术医师技术档案。 (三)各级医师手术权限 1.住院医师:限于一级手术。 2.主治医师:限于二级及以下手术;在具备二级手术资质准入的基础上,经授权后可以开展部分三、四级手术。 3.副主任医师:限于三级及以下手术;具备三级及以下手术资质准入的基础上,经授权后可以开展部分四级手术。 4.主任医师:四级手术以及本专业其他各级手术。 任何级别医师所作的外科手术级别,均不可超出所受聘医院的外科手术执业范围。 (四)手术审批权限 手术审批权限是指对拟施行的不同级别手术以及不同情况、不同类别手术的审批权限。 1.常规手术 (1)一级手术:主管的主治医师以上医师审批,并可签发手术通知单。 (2)二级手术:科主任审批,签发手术通知单。 (3)三级手术:科主任审批,签发手术通知单。 (4)四级手术:科主任审批,签发手术通知单。 2.急诊手术 在急诊或紧急情况下,为抢救病员生命,值班医师应当机立断,争分夺秒积极进行急诊、抢救手术的安排,并迅速向科室主

手术分级管理制度

手术分级管理制度 手术分级管理制度指为保障患者安全,按照手术风险程度、复杂程度、难易程度和资源消耗不同,对手术进行分级管理的制度。 一、手术分级 手术指各种开放性手术、腔镜手术、介入手术等,依据其技术难度、复杂性和风险度不同,将手术分为四级: 一级手术是指风险较低、过程简单、技术难度低的普通手术。 二级手术是指有一定风险、过程复杂程度一般、有一定技术难度的手术。 三级手术是指风险较高、过程较复杂、难度较大的手术。 四级手术是指风险高、过程复杂、难度大的手术。 跨专业复合型手术:涉及到2个专业及以上的手术且技术难度较大、手术过程较复杂、风险较大的各级手术。 新技术、新项目手术:指经医院学术委员会讨论通过同意开展的新手术项目。 手术科室组织本科室专家对本科室所施行的手术作出分级规定,并上报医务科存档。若有经医院有关程序审批同意后新开展的手术项目,应及时进行“手术分级”,并上报医务科。若

业务发展了,科室可根据实际情况对已分级的手术进行重新分级,但不能没有依据地降低手术级别。 二、手术医师分级 根据其取得的卫生技术资格、受聘职称及从事相应技术岗位工作的年限等规定手术医师的分级,分为住院医师、主治医师、副主任医师、主任医师。 (一)住院医师 1.低年资住院医师:处置住院医师岗位工作3年以内,或获得硕士学位、处置临床住院医师岗位工作2年以内者。 2.高年资住院医师:处置住院医师岗位工作3年及以上,或获得硕士学位、处置临床住院医师岗位工作2年及以上者。 (二)主治医师 1.低年资主治医师:从事主治医师岗位工作3年以内,或获得临床硕士及以上学位、从事临床主治医师岗位工作2年以内者。 2.高年资主治医师:处置主治医师岗位工作3年及以上,或获得临床硕士及以上学位、处置临床主治医师岗位工作2及年以上者。 (三)副主任医师

医院手术分级管理制度

医院手术分级管理制度 为了加强医院和医师的手术管理,确保手术安全和手术质量,预防医疗事故发生,根据《医疗机构管理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执业医师法》、《医疗技术临床应用管理办法》和《医疗事故处理条例》,结合我院实际情况,特制定本管理制度。 一、手术分级 手术(含有创操作)指各种开放性手术、腔镜手术及介入治疗。依据其技术难度、复杂性和风险度,手术分为四级: 一级手术:风险较低、过程简单、技术难度低的普通手术。 二级手术:有一定风险、操作过程复杂程度一般、有一定技术难度的手术。 三级手术:风险较高、操作过程较复杂、难度较大的手术。 四级手术:风险高、操作过程复杂、难度大的重大手术。 二、手术医师分级 依据其卫生技术资格、受聘技术职务及从事相应技术岗位工作年限,手术医师共分为七级。所有手术医师均应依法取得《医师资格证书》、《医师执业证书》。对有特殊要求的手术,手术医师必须具备相应的资质。各级医师岗位以我院聘任时间为准。 1、低年资住院医师:从事住院医师岗位工作3年以内 (含3年)。 2、高年资住院医师:从事住院医师岗位工作3年以上。 3、低年资主治医师:从事主治医师岗位工作3年以内 (含3年)。 4、高年资主治医师:从事主治医师岗位工作3年以上。

5、低年资副主任医师:从事副主任医师岗位工作3年以内(含3年)。 6、高年资副主任医师:从事副主任医师岗位工作3年以上者。 7、主任医师:受聘主任医师岗位工作者。 三、手术权限 手术权限是指对拟施行的不同级别手术以及不同情况、不同类别手术的手术执行权限。 (一)常规手术 常规手术指除特殊手术、器官移植、高度风险手术等以外的手术。 1、低年资住院医师:在上级医师指导下可开展一级手术。 2、高年资住院医师:可独立开展一级手术。 3、低年资主治医师:在上级医师指导下可开展二级手术。 4、高年资主治医师:可独立开展二级手术。 5、低年资副主任医师:在上级医师指导下可开展三级手术。 6、高年资副主任医师:可独立开展三级手术。 7、主任医师:可主持四级手术以及一般新技术、新项目手术或经主管部门批准的高风险科研项目手术。 医师执行手术分级标准时应结合自身的专业特长。开展专业特长外的同级别手术需经科主任审核确定。对医师在某些手术或操作中确有特长,开展越级手术时须经本人提出申请,科室主任签字,经院手术委员会审核批准后执行。手术医师因各种原因不能胜任其相应级别手术时,科主任有权根据该医师水平确定其手术级别,报医务处备案。(二)特殊手术

医院手术分级管理制度

医院手术分级管理制度 (一)定义 指为保障患者安全,按照手术风险程度、复杂程度、难易程度和资源消耗不同,对手术进行分级管理的制度。 (二)基本要求 1、手术分级 按照手术风险性、手术过程的复杂性和手术技术难易程度等要求,把手术分为四级: 一级手术:指风险较低、过程简单,技术难度低的手术。 二级手术:指有一定风险、过程复杂程度一般、有一定技术难度的手术; 三级手术:指风险较高、过程较复杂、难度较大的手术; 四级手术:指风险高、过程复杂、难度大的手术。 2、手术医师分级 所有手术医师均应依法取得执业医师资格,且执业地点在本院。根据其取得的卫生技术资格及其相应受聘职务,规定手术医师的分级。 (1)住院医师: 低年资住院医师:从事住院医师工作3年以内,或硕士生毕业2年以内; 高年资住院医师:从事住院医师工作3年以上,或硕士生毕业2年以上者。 (2)主治医师: 低年资主治医师:从事主治医师岗位工作3年以内,或临床博士研究生毕业从事主治医师工作2年以内。 高年资主治医师:从事主治医师岗位工作3年以上,或临床博士研究生毕业从事主治医师工作2年以上。 (3)副主任医师: 低年资副主任医师:从事副主任医师岗位工作3年以内。 高年资副主任医师:从事副主任医师岗位工作3年以上。

(4)主任医师 主任医师:从事主任医师岗位工作3年以内。 资深主任医师:从事主任医师岗位工作3年以上。 3、各级医师手术授权原则 (1)低年资住院医师:在上级医师指导下,可主持开展一级手术。 (2)高年资住院医师:主持开展一级手术。在熟练掌握一级手术的基础上,在上级医师临场指导下可逐步开展二级手术。 (3)低年资主治医师:可主持开展一级、二级手术。 (4)高年资主治医师:主持开展一级、二级手术。经上级医师批准,可逐步开展三级手术。 (5)低年资副主任医师:可主持开展一级、二级、三级手术,在上级医师临场指导下,逐步开展四级手术。 (6)高年资副主任医师:可主持开展一级、二级、三级、四级手术,在上级医师临场指导下或根据实际情况可主持一般新技术、新项目手术及科研项目手术。 (7)主任医师:可主持开展四级手术及新技术、新项目手术和一般科研项目手术,经主管部门批准主持高风险、重大探索性科研项目手术。 4、高风险有创操作技术医师分级管理授权原则 (1)手术科室被聘为主治及以上技术职称的各级医师可以承担高风险(二级)有创操作技术;非手术科室被聘为副主任及以上技术职称的医师(根据业务工作需要的特殊科室必要时可授权于主治医师)可以承担高风险(二级)有创操作技术;其他各级执业医师可以承担普通有创操作技术。 (2)临床科室因特殊工作需要,须由下级医师承担上一级手术、介入诊疗和高风险有创技术操作时,应经科室质量管理小组讨论,科主任同意,报请医院医疗技术管理委员会研究决定后给予授权。 5、限制类技术涉及手术的手术分级管理要求 (1)医院符合涉及手术的限制类技术相应的技术规范要求,并纳入医院手术分级管理目录; (2)涉及手术的限制类技术相关人员符合相应的资质与人员准入要求;

医院手术分级管理制度

手术分级管理制度 一. 目的为加强我院各级医师的手术分级管理,确保手术安全和质量,,特制订本制度。 二. 定义我院各级医师分别授权开展不同的手术类别的规定。 三. 职责 1.医务部负责制定和修订手术分级管理制度。 2.手术科室的医师负责执行手术分级管理制度。 3.手术科室主任负责监督和检查本科室手术分级管理制度的执行。 4.医务部负责监督和检查全院手术分级管理制度的执行。 5.主管院长负责监督检查医务部考核手术分级管理制度的执行情况。四. 程序 1. 手术分级 (1)四级手术:技术难度大、手术过程复杂、风险度大的各种手术。 (2)三级手术:技术难度较大、手术过程较复杂、风险度较大的各种手术。 (3)二级手术:技术难度一般、手术过程不复杂、风险度中等的各种手术。 (4)一级手术:技术难度较低、手术过程简单、风险度较小的各种手术。 2.手术医师分级手术医师必须具备医师资格证和与执业范围相符的执业医 师证。 (1)住院医师 ①低年资住院医师:从事住院医师工作3年以内。 ②高年资住院医师:从事住院医师工作3年以上。 (2)主治医师 ①低年资主治医师:担任主治医师3年以内。 ②高年资主治医师:担任主治医师3年以上。 (3)副主任医师:

①低年资副主任医师:担任副主任医师3年以内。 ②高年资副主任医师:担任副主任医师3年以上。 (4)主任医师: ①低年资主任医师:担任主任医师3年以内。 ②高年资主任医师:担任主任医师3年以上。 3.各级医师手术范围 (1)住院医师 ①低年资住院医师:一级手术 ②高年资住院医师:一级手术、二级手术 (2)低年资主治医师:一级手术、二级手术、三级手术 (3)高年资主治医师(含)以上职称医师:一级手术、二级手术、三级手术、四级手术 4.准入审批流程、标准 (1)临床手术科室专业核心小组根据卫生部《医疗机构手术分级管理办法》中的相关规定,明确各级医师可以开展手术级别权限,填写《临床科室医师手术分级登记表》,经专业核心小组责任人签署意见后上报医务部。 (2)医务部组织医院医疗质量管理委员会对《临床科室医师手术分级登记表》进行审定,签署意见并备案。 (3)医师需要晋级手术资格授权的,须按要求填写《医师手术资格晋级申请表》,提交专业核心小组秘书,经专业核心小组讨论后,由专业核心小组责任人签署意见后,上报医务部。 4)医务部组织医院医疗质量管理委员会对《医师手术资格晋级申请 表》进行审核,签署意见并备案。 (5)医务部将临床手术医师手术分级授权记录记入其《医师档案》中。

(完整版)手术分级管理制度

北京恒和中西医结合医院 手术分级管理制度 为了加强手术技术临床应用管理,确保手术安全和手术质量,预防医疗不良事件发生,加强各级医师的管理:根据国务院《医疗机构管理条例》、《执业医师法》、《侵权责任法》和《医疗技术临床应用管理办法》、《医疗机构手术分级管理办法(试行)》等有关资料,结合我院实际管理的要求,制定本制度。 一、手术分类、分级 本规定所指手术主要包括各种开放性手术、腔镜手术及介入治疗等有创操作。 (一)手术分类 《医疗技术临床应用管理办法》将医疗技术分为三类,其中卫生部负责对涉及重大伦理问题、高风险、安全有效性尚需进一步验证和需要使用稀缺资源的第三类医疗技术制定目录和进行临床应用管理:安全有效性确切、涉及一定伦理问题的第二类医疗技术由省级卫生行政部门负责制定目录并管理:通过常规管理能确保安全有效性的第一类技术由医疗机构管理。 第三类医疗技术首次应用于临床前,必须经过卫生部组织的安全性论证、伦理审查和技术审核。第二类医疗技术临床应用由省级卫生行政部门进行审核。医务人员开展第一类医疗技术临床应用的,医疗机构可自行审核。 (二)手术分级 《医疗技术临床应用管理办法》规定,医疗机构要建立手术分级制度,依据其技术难度、复杂性和风险度,将手术分为四级。 (一)四级手术:技术难度大、手术过程复杂、风险度大的各种手术。 (二)三级手术:技术难度较大、手术过程较复杂、风险度较大的各种手术。 指疑难、重症手术和需6—7人以上人员共同完成的大手术。各种门脉高压症的分流术、肝叶切除术、恶性肿瘤根治术、各种颅类肿瘤切除术、巨大肿瘤切除术等属此类。 (三)二级手术:技术难度一般、手术过程不复杂、风险度中等的各种手术。 指需3—4人共同完成的中等手术,如:胃大部分切除术、胆囊切除术、肺叶切除术、前列腺切除术、剖宫产术、子宫切除术等。二类手术应在住院部手术室完成。是住院治疗较多的一种类型。 (四)一级手术:技术难度较低、手术过程简单、风险度较小的各种手术。 指普通常见的2人可完成的小手术,如:小面积清创缝合、单纯性修补术、体表良性肿瘤切除术、人流术、刮宫术、阑尾摘除术等。许多一类手术可在门诊手术室完成。 二、手术医师分级及手术权限 卫生部要求医疗机构对具有不同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的医师开展不同级别的手术进行限定,在审核其专业能力后授予相应手术权限。本规范依据医师取得的卫生技术资格、受聘技术职务及从事相应技术岗位工作的年限等,规定手术医师的分级及相应手术权限。 (一)住院医师 1、低年资住院医师:从事住院医师工作3年以内,或硕士生毕业,从事住院医师2年以内者,在上级医师指导下,可主持一级手术。

手术分级管理制度

手术分级管理制度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了加强医疗机构手术分级管理,提高医疗质量,保障医疗安全,维护患者合法权益,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执业医师法》、《医疗机构管理条例》、《医疗事故处理条例》、《医疗技术临床应用管理办法》等相关法律、法规、规章和规范性文件,制定本办法。第二条本办法所称手术是指医疗机构及其医务人员使用手术器械在人体局部进行操作,以去除病变组织、修复损伤、移植组织或器官、缓解病痛、改善机体功能或形态等为目的的诊断或治疗措施。第三条医疗机构实行手术分级管理制度。手术分级管理目录由卫生部另行制定。 第四条本办法适用于各级各类医疗机构手术管理工作。第五条卫生部负责全国医疗机构手术分级管理工作的监督管理。

县级以上地方卫生行政部门负责本行政区域内医疗机构手术分级管理工作的监督管理。 第二章手术分级及授权管理 第六条医疗机构应当建立健全本机构手术分级管理工作制度,由医务部门负责日常监督管理工作。 第七条根据风险性和难易程度分歧,手术分为四级:一级手术是指风险较低、进程简单、技术难度低的普通手术;二级手术是指有一定风险、进程复杂程度普通、有一定技术难度的手术; 三级手术是指风险较高、过程较复杂、难度较大的手术;四级手术是指风险高、过程复杂、难度大的重大手术。第八条医疗机构应当开展与机构级别和登记的诊疗科目相符的手术。 第九条三级医院可以开展各级手术,重点开展三、四级手术。第十条二级医院重点开展二、三级手术。

作为区域性医疗中心的二级甲等医院如具备开展甲级手术的必要条件(包括场地、人员、设备等)的,经省级卫生行政部门批准后,可以开展部分四级手术。登记有重症医学科诊疗科目的二级甲等综合医院,如开展与其诊疗科目相适应的四级手术项目,应当向省级卫生行政部门提出申请,经批准后方可开展。 第十一条一级医院(含卫生院)可以开展一级手术。具备麻醉科设置,并拥有性能良好的急诊抢救设备的一级甲等综合医院,如开展与其诊疗科目相适应的二级手术项目,应当向核发其《医疗机构执业许可证》的卫生行政部门提出申请,经批准并向地市级卫生行政部门备案后方可开展。 第十二条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卫生服务站、中小学卫生保健所、门诊部、诊所、卫生所(室)、医务室等,除为挽救患者生命而实施的急救性外科止血或小伤口处置及其他省级卫生行政部门有明确规定的项目外,一律不得开展一级及以上级别的手术。第十三条择期手术患者,若需要全身麻醉(含基础麻醉)或需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