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阅读鉴赏专题(含答案解析)

古诗词阅读鉴赏专题(含答案解析)

(三)古代诗歌阅读(6分)

5.阅读下面的清诗,然后回答问题。(6分)

客发笤溪①

叶燮②

客心如水水如愁,容易归帆趁疾流。

忽讶船窗送吴语,故山月已挂船头。

【注】①叶燮(1627.1703),清代诗论家。②笤溪是流经诗人家乡吴兴的一条河流。

(1)“客心如水水如愁”是如何表现“愁”的?(3分)

(2)诗歌末联两句表达了诗人怎样的心情?(3分)

(三)(6分)

5.(6分)

(1)诗句运mT比喻、顶针的手法,将客愁比成源源不断的流水;又将客愁与流水相比,突出客愁绵长。

(2)末联两句表现了诗人船到家乡那一瞬间的感受。通过两个情景表现这种感受:先是突然听到乡音吴语,竞不敢相信已到家乡,接着抬头望故山明月,充满归乡的喜悦之情。

㈢古代诗歌鉴赏(6分)

阅读下面这首诗歌,按要求答题。(6分,每小题各3分)

和晋陵陆丞早春游望

杜审言

独有宦游人,偏惊物候新。

云霞出海曙,梅柳渡江春。

淑气催黄鸟,晴光转绿蘋。

忽闻歌古调,归思欲沾巾。

【注】这是一首和诗。原唱是晋陵陆丞作的《早春游望》。

8.(1)这首诗的颔联、颈联描写出一幅怎样的江南春天风光?请简要分析。(3分)

(2)开头两句整理是如何表现宦游江南的矛盾心情的?(3分)

8.(1)答案:描写了江南早春风光:云蒸霞蔚,梅柳摇曳,春水荡漾,春和景明,黄莺啼唱,一池浮萍生机盎然,凸显出江南春天生机勃勃、万象更新的特征。(评分要点:分析意象2分,指出特征1分。)

(2)答案:整理用“独有”“偏惊”生动地表现了自己虽面对江南美丽春色,却因别家离乡、在外做官,对异乡的新春物候变化反而感到惊心的矛盾心情。(评分要点:紧扣“独有”“偏惊”作分析2分,指出游宦他乡1分。)(二)古代诗歌阅读(6分)

阅读下面这两首诗,完成7━8题。

山歌

无名氏

月子弯弯照九州,几家欢乐几家愁?

几家夫妇同罗帐?几家飘散在他州?

舟中读元九诗

白居易

把君诗卷灯前读,诗尽灯残天未明。

眼痛灭灯犹暗坐,逆风吹浪打船声。

[注]唐宪宗元和十年,宰相武元衡遇刺身死,白居易上书要求严缉凶手,因此得罪权贵,被贬为江州司马。东去九江途中的一个深夜,诗人细读元稹诗卷,写下这首诗。

7.这两首不同朝代的诗在写作手法上有异曲同工之妙,妙在何处,作简要赏析。(4分)

8.这两首诗各表达了什么感情?(2分)

(二)(6分)

7.两首诗都是反复使用一个字词的类迭修辞(1分)。第一首第二句通过“几家欢乐”与“几家愁”的对比来发问,这个问句的涵盖而极大。此诗三四句是二句发问的具体化,选择了爱情生活与家庭生活的满足与欠缺来打动人心,引起共鸣。通篇连用四个“几家”发问,而不作答,发人深省,有悠悠不尽的情思。(2分)

第二首诗人从“点灯”到“灯残”,再到“灯灭”,巧妙从时间上交代他心事重重,通宵未眠。(1分)

8.第一首短短四句,道尽了世上苦乐,人世间的不平(1分)

第二首表达了诗人郁闷、凄苦、悲愤的感情。(1分)

5.阅读下面的宋诗,然后回答问题。(6分)

溪亭

林景熙

清秋有馀思,日暮尚溪亭。

高树月初白,微风酒半醒。

独行穿落叶,闲坐数流萤。

何处渔歌起?孤灯隔远汀。

(1)诗人运用了哪些反映时间变化的意象来表现其情感?(2分)

(2)请结合全诗,评析第三联中“穿”、“数”二字的艺术效果。(4分)

5.(1)用“日暮”即落日,“月初白”即初升的月亮这两个意象,表现时间由傍晚到明月初升的变化,表现整理的孤独寂寞情感。(2)“独行穿落叶,闲坐数流萤”句中“穿”字写出了在萧萧落叶中穿行,而无人相伴的孤独。一人独坐而无聊,一个“数”字表现了主人公的动作神态,更表现出闲极无聊的寂寞情感。

(三)古代诗歌阅读(8分)

9、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按要求答题。

中夜起望西园值月上柳宗元

觉闻繁露坠,开户临西园。寒月上东岭,泠泠疏竹根。

石泉远逾响,山鸟时一喧。倚楹遂至旦,寂寞将何言。

[注]本诗作于柳宗元被贬永州之时。西园位于整理永州愚溪住宅以西。

(1)本诗颈联采用了什么艺术手法,请简要分析。(4分)

(2)诗人“寂寞”的原因有哪些?请结合相关诗句简要分析。(4分)(1)以动写静,或反衬。(1分)远处传来从石上流出的泉水声,似乎这泉声愈远而愈响,山上的鸟儿有时打破岑寂,偶尔鸣叫一声。(1分)泉和鸟的声响反衬了环境的幽静。(1分)突显了诗人被贬谪后心境的寂寞。(1分)(2)谪居僻远之地(环境凄清),被贬孤独愁苦,情怀无人理解。(2分)首句描写了诗人辗转反侧,夜不成寐,百无聊赖中,连露水滴落的细微声音也听到了的情形,诗人抓住在静夜中听到的各种细微的声响来进行描写,以声写静,表现诗人所处环境的空旷寂寞,从而抒发了他谪居中郁悒孤独愁苦的情怀。2分(原因2分,结合相关诗句简要分析2点)

【诗歌鉴赏】

中夜起望西园值月上

柳宗元

觉闻繁露坠,开户临西园。寒月上东岭,泠泠疏竹根。

石泉远逾响,山鸟时一喧。倚楹遂至旦,寂寞将何言。

注解

泠泠:拟水声,使人有夜凉之水的感觉

倚楹:靠着门柱

柳宗元生平

柳宗元,字子厚,唐代河东(今山西省永济市)人,代宗大历八年(773年)出生于京城长安,宪宗元和十四年(819年)客死于柳州。一代著名文学家、思想家,享年不到50岁。因为他是河东人,终于柳州刺史任上,所以号柳河东或柳柳州。

赏析:

这首五言古诗作于诗人贬谪永州之时。西园位于整理永州愚溪住宅以西。

半夜了,四野万籁无声。诗人辗转反侧,夜不成寐,百无聊赖中,连露水滴落的细微声音也听到了,多么寂静的环境啊!露水下降,本来是不易觉察到

的,这里用“闻”,是有意把细腻的感觉显示出来。于是他干脆起床,“开户临西园”。

来到西园,只见:一轮寒月从东岭升起,清凉月色,照射疏竹,仿佛听到一泓流水穿过竹根,发出泠泠的声响。“泠泠”两字用得极妙。“月”上用一个“寒”字来形容,与下句的“泠泠”相了解,又与首句的“繁露坠”有关。露重月光寒,夜已深沉,潇潇疏竹,泠泠水声,点染出一种幽清的意境,令人有夜凉如水之感。在这极为静谧的中夜,再侧耳细听,听得远处传来从石上流出的泉水声,似乎这泉声愈远而愈响,山上的鸟儿有时打破岑寂,偶尔鸣叫一声。

“石泉远逾响”,看来难以理解,然而这个“逾”字,却更能显出四野的空旷和寂静。山鸟时而一鸣,固然也反衬出夜的静谧,同时也表明月色的皎洁,竟使山鸟误以为天明而鸣叫。"露" "月" "泉" "鸟"这四种意象相互融合,以动衬静,突显了诗人被贬谪后所处环境的空旷寂寞。

面对这幅空旷寂寞的景象,诗人斜倚着柱子,观看,谛听,一直到天明。诗人“倚楹至旦”的沉思苦闷形象,发人深思。他在这样清绝的景色中想些什么呢?“寂寞将何言”一句,可谓此时无言胜有言。“寂寞”两字透出了心迹,他感到自己复杂的情怀无法用言语来表达。

这首诗,构思新巧,诗人抓住在静夜中听到的各种细微的声响,来进行描写,以有声写无声,表现诗人所处环境的空旷寂寞,从而衬托他谪居中郁悒的情怀,即事成咏,随景寓情。从表面看来,似有自得之趣,而终难如陶、韦之超脱。

注解:

[1] 中夜:半夜。值:碰上……的时候。

[2] 觉(jiào):睡醒。繁露:浓重的露水。

[3] 临:面对。西园:指诗人住房西面的菜圃。

[4] 东岭:指住处东面的山岭。

[5] 泠泠(ling 灵):形容声音清越。

[6] 逾(yú余):更加。

[7] 时一喧(xuān 宣):不时叫一声。

[8] 倚(yĭ 乙):斜靠着。楹(yíng 营):房屋的柱子。旦:天明、天亮。

[9] 言:说。

今译:

夜半醒来听到了浓重的露珠滴落声,

打开门来面对愚溪西边依稀的菜园。

一轮清冷的月亮正在东边的岭上升起,

清越的声音是水流冲刷着稀疏的竹根。

泉水从岩石上飞泻而下越远越觉响亮,

山中的鸟儿不时地叫一声实在惊人心魂。

我斜靠在房柱上一直等到天亮,

心中寂寞到这般还有什么话可言。

赏析:

元和五年(810),这已是柳宗元被贬永州的第六个年头了。以前住无定所居无安室的他,终于在潇水西冉溪畔购得一地,经过疏泉穿池,构亭筑屋,终于与农圃为邻住了下来,还自己经营了菜园,“甘为永州民”。并与一位身份较低的女子结合,生了女儿。而在这期间所写的《中夜起望西园值月上》,则叙述了诗人触景生情而引发的一种别样的心境。

这是一个深秋的夜晚。永州的深秋本来气候宜人,但身处异乡的柳宗元却感到寒气阵阵。是夜梦醒时分,正是夜半,窗外亮如白昼,适才的梦境仍历历在目,耳畔传来“嘀嗒、嘀嗒”的声音,点点敲在诗人心扉上。诗人辗转反侧,再也无法入眠,于是披衣下床,循声开门探听。原来是屋前菜圃中露珠滴落,露水凝重,掷地有声。东边岭上升起的月儿显得格外清冷,寒气拂面,耳畔传来溪涧泉流冲刷竹根的“泠泠”声,泉水从岩石上飞泻而下,愈流愈远,越远却显得越发响亮。随着清越的流水,心也飞到了久远的时空……山上不时传来几声凄厉的鸟鸣,莫非鸟儿也有心灵感应?! 就这样,诗人靠在柱子上望着愚溪西畔的菜园,直至天边破晓,心底的寂寞感彻骨铭心,经久弥深。

寂寞从何而来呢?除了远离京城,心绪起伏这“僇人”(囚徒)之常情外,更有诗人自己境遇的特殊缘由。人思归乡,可诗人家破人亡,家安在?亲人何在?严父慈母都已作古,贤妻杨氏夭折,皆弃他而去,家道空落,这是其一。

其二,“故旧”已天各一方,“新交”多已北归。昔日的“同志”,仅剩鸿雁往来,同病相怜;而“谪吏”、“新交”的相继北去,加之求助无果,留给他的是无限的困惑与无尽的落寞。更让诗人悲凉的是“旧我”不再,聪颖早慧、自视甚高的少年“奇童”,超取显美、卓励风发的青年朝官,而今的南荒“系囚”才过而立之年,正是年富力强、建功立业之际,却百病集身,精神萎顿,惶惶如“丧家之犬”。悲悲相迭,让诗人透心凉骨。

本诗是一首五言律诗,对仗工整,读来琅琅上口,全诗着力写声音,有繁露坠落声,泠泠泉流声,以及山鸟的喧叫声,更有月光银辉泻地,反衬出的是内心的黯淡、凄凉、孤寂。看到四周起伏环绕的山峦,就觉得自己像被囚禁在其中一样,境界空旷而冷寂,“寂寞而莫我知”之感寒彻灵魂。诗人正是通过有声世界巧妙而鲜明地刻画出了“自我”形象,给读者以无尽的想象与同情,“不眠之心”之寂寥几乎令人伸手可触,呼之欲出

7.阅读下面两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6分)

子夜吴歌

李白

秋歌冬歌

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明朝驿使发,一夜絮征袍。

秋风吹不尽,总是玉关情。素手抽针冷,那堪把剪刀。

何日平胡虏,良人罢远征。裁缝寄远道,几日到临洮?

(1)请分析两首诗各是如何表达思妇之情的。(3分)

(2)喜爱“含蓄”的读者认为,若删去《秋歌》末二句作绝句,“更觉浑含无尽”。你认为能删去吗?为什么?(3分)

7.(1)《秋歌》是运用情景交融的表现手法表达思妇的思夫之情的。(1分)“长安一片月”是景语,但又能引起思妇的情思;“万户捣衣声”的特定氛围,极易触发思妇之情;“吹不尽”的“秋风”,更能撩人愁绪。诗歌就是这样做到情景交融的。(2分)《冬歌》则是通过赶在“明朝驿使发”前“一夜絮征袍”以“寄远道”的情事,来表现女子思念征夫的感情的。(1分)

(2)不能删去。因为慷慨天然是民歌本色,而且从内容上看,从闺情说到“罢远征”,更具社会意义,表现出古代劳动人民对和平生活的向往,大大深化了诗歌的思想内容。或:能删去。在前四句,秋月、杵声、秋风已经形成浑然天成的境界,虽无人出现而“玉关情”自浓。删去后两句使思妇之情更含蓄,更耐人寻味。

(三)古诗鉴赏(6分)

6.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回答问题。

听筝

柳中庸

抽弦促柱听秦筝,无限秦人悲怨声。似逐春风知柳态,如随啼鸟识花情。

谁家独夜愁灯影?何处空楼思月明?更入几重离别恨,江南歧路洛阳城。

(1)这首诗题目是“听筝”,首联即写诗人凝神细听,颔联主要运用什么艺术手法来描写音乐给听者带来的感受?(2分)

(2)有人说颈联中“独”与“空”勘称诗人炼字的典范,请对这两个字作简要赏析。(4分)

6.(1)这首诗主要通过联想想象,运用比喻手法通过对“柳态”和“啼鸟”的描摹写出了分别后的伤感和思念;以视觉写听觉,化无形为有形,更加形象可感。

(2)“独”突出了孑然枯坐、愁对孤灯的形象,“空”表现离人远行、无所依从的情景;这两个字渲染了一种孤寂、凄清的气氛,极写了人物内心的忧郁和思念。

8、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6分)

小寒食①舟中作

(唐)杜甫

佳辰强饮食犹寒,隐几萧条戴鹖冠②。

春水船如天上坐,老年花似雾中看。

娟娟戏蝶过闲幔,片片轻鸥下急湍。

云白山青万余里,愁看直北是长安。

【注】①小寒食:指寒食的次日,清明前一天。②鹖(hé)冠:传为楚隐者鹖冠子所戴的鹖羽所制之冠。

(1)诗中“春水船如天上坐,老年花似雾中看”紧接首联,十分传神地写出了诗人凭几舟中的所见所感,是历来为人传诵的名句。请对其艺术效果作简要赏析。(3分)

(2)诗题中有“舟中作”,这三字包含了整理什么样的情感,请简要回答。(3分)

8、(1)春来水涨,江流浩漫,所以在舟中漂荡起伏犹如坐在天上云间;诗人身体衰迈,老眼昏花,看岸边的花草犹如隔着一层薄雾。“天上坐”、“雾中看”非常切合年迈多病舟中观景的实际,读来倍觉真切。而在真切中又渗出一层空灵漫渺,把整理起伏的心潮也带了出来。这种心潮起伏不只是诗人暗自伤老,也包含着更深的意绪:时局的动荡不定,变乱无常,不也如同隔雾看花,真象难明么!笔触细腻含蓄,使读者不能不惊叹诗人忧思之深以及观察力与表现力的精湛了。(2)诗歌以“舟中作”入题,一是真实地反映了杜甫晚年孤独困苦的处境,二是从自身想到国家不安,天下多少人民像自己一样流离失所,既叹已,又忧国忧民。

5.阅读下面的诗歌,然后回答问题。(6分)

淮中晚泊犊头

[宋]苏舜钦

春阴垂野草青青,时有幽花一树明。

晚泊孤舟古祠下,满川风雨看潮生。

(1)本诗前两句描写了怎样的情景?(3分)

(2)请从动静的角度简要赏析本诗后两句“晚泊孤舟古祠下,满川风雨看潮生”。(3分)

5.(1)在阴云低垂,野苹青青的背景下,岸边不时有一树盛开的鲜花;(1分),明丽的色彩打破了沉闷的气氛,令人眼前豁然一亮。(2分)

(2)孤舟古庙,冷寂凄迷;风雨满川,江潮汹涌,画面动静对比鲜明(1分)。诗人静中观动,看风雨吹,潮水起伏,(1分)表现出诗人从容、超然物外的心境(1分)。(或“表现出诗人孤寂、失意的不平静心境”(1分)。)

5.阅读下面的清诗,完成后面题目。(6分)

喜雨口号①

蒲松龄

一夜松风撼远潮,满庭疏雨响潇潇。陇头禾黍知何似?槛外新抽几叶蕉。

【注】①口号:古人常用的诗题,意为随口吟成的诗。久旱逢雨,诗人随口吟成此诗。

(1)请说出诗题中“喜”的具体内涵。(3分)

(2)请简要分析“陇头禾黍知何似”中“知何似”用语的妙处。(3分)

5.(6分)

(1)(3分)诗人为禾黍重获生机而喜,为民生疾苦得以缓解而喜。(答对一点得2分)

(2)(3分)答案示例:“知何似”采用疑问的形式,强调了诗人对“禾黍”的关注,并为读者提供了丰富的联想和想象空间,达到了言有尽而意无穷的效果。(如从其他角度作答,言之成理亦可)

古代诗歌阅读(6分)

阅读下面的一首宋诗,完成第5题。

题壁①

无名氏

一团茅草乱蓬蓬,蓦地烧天蓦地空。

争似②满炉煨榾柮③,漫腾腾地暖烘烘。

[注]①题壁:据(宋诗纪事)卷九十六记载,这是题写在嵩山峻极中院的法堂后檐壁间的诗。本诗选自《千家诗》。②争似:怎似。③榾柮③(gu duo):树根。

5.本诗以烧火为喻,通过茅草与树根的对比,劝谕世人,做人不能虚空而要扎实。请具体分析本诗所运用的对比手法。(6分)

5.(6分)

答案要点:①茅草燃烧前后情况的对比,两个“蓦地”强调其时间之短、反差之大。·②烧茅草与烧树根不同状态对比,“蓦地烧天”与“漫腾腾地”

突出茅草的轰轰烈烈与树根的不动声色。③“蓦地空”与“暖烘烘”对比,强调二者结果一虚空、一实在。④对比的运用,使形象更加鲜明,道理更加清楚,给读者的感觉更为强烈。(答对一个要点得1分,语言表达2分) 5.阅读下面的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蓦山溪·自述

宋自逊

壶山居士,未老心先懒。爱学道人家,办竹几、蒲团茗碗。青山可买,小结屋三间,开一径,俯清溪,修竹栽教满。

客来便请,随分家常饭。若肯小留连,更薄酒,三杯两盏,吟诗度曲,风月任招呼。身外事,不关心,自有天公管。

注:宋自逊生活在南宋覆亡前那段激烈动荡时期。

(1)请简要概括词的上片与下片分别写了什么内容。(2分)

(2)“身外事,不关心,自有天公管”是一种什么样的生活方式,你如何来评价整理这种人生态度?(4分)

5.(1)上片主要描写了诗人简洁清幽的居住的环境,下片主要写自己处世的随和的态度与闲吟的自在生活。

(2)是一种焚香煮茗,倚竹闲吟,登山长啸,垂钓清溪的事事不关心的隐士生活方式。评价:假如人世间没有民族与家国利益需要去奋斗,这种生活方式也许无可厚非;然而这正是南宋倾覆前激烈动荡时期,战云四合,血雨飘风,词人却躲进青山,不免过于冷漠,过于忘情,过于自私,这样的人生态度是不值得肯定的。

5.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完成后面的问题。(6分)

送柴侍御

王昌龄

流水①通波接武冈,送君不觉有离伤。

青山一道同云雨,明月何曾是两乡?

注:①流水,即沅水,流经武冈。

(1)这首诗是整理为送别友人而写,第二句为什么说“不觉有离伤”?请简要分析。(4分)

(2)起句“流水通波”,一作“沅水通流”。你认为哪一种版本更好?为什么?(2分)

5.(1)原因一:虽友人即将别离,但两地流水通波.云雨相同,明月共睹。虽人分两地,但情同一心,离而不远,别而来分。原因二:诗人是用既乐观开朗又深情婉转的语言,宽慰友人。(答对一条原因给2分,答对两条原因给4分。)(2)示例一:“流水通波”更好,流水迢迢,烟波浩淼,诗人离别的怅惘与别后的思念渗透在字里行间。(1分)“流水”泛指水流,可以引发读者的想象。(1分)

示例二:“沅水通流”更好,写出了水流的名称.与武冈相呼应,突出水路相同,诗人与友人别而未分。(1分)“流水通波”则泛指水流,过于笼统。(1分)

5.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6分)

淮阴行五首(其四)

刘禹锡

何物令侬羡?羡郎船尾燕。

衔泥趁樯竿,宿食长相见。

古人在评论此诗时曾说本诗运用了比兴托物抒怀的手法,来表现诗中女主人的思想感情。你是否同意这一说法?为什么?试结合三、四句加以赏析。

答:同意。本诗用比兴托物抒怀的手法,诗人不说女主人想以身相随远行的丈夫,而说羡慕随船远行的燕子,婉转达意,以曲取胜,羡慕燕子,意在希望能像燕子那样天天见到自己丈夫的食宿情况,出语温柔体贴,细腻地表达了少妇对丈夫的深情厚爱。

5.阅读下面的一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6分)

泊歙浦

方岳

此路难为别,丹枫似去年。人行秋色里,雁落客愁边。

霜月倚寒渚,江声惊夜船。孤城吹角处,独立渺风烟。

(1)诗人运用了哪些意象?表达了他怎样的情感?(3分)

(2)请结合全诗,谈谈颈联中“惊”字的好处。(3分)

5.(6分)

(1)(3分)诗人运用了“秋雁”“霜月”“寒渚”“夜船”“孤城”等意象展现了深秋时孤舟旅泊的情景,表达了整理身为游子的羁旅愁怅之感。(点出3个意象1分,4个以上意象2分,指明情感1 分)

(2)(3分)“惊”为“惊醒”或“惊起”之意。深夜的涛声惊醒了夜泊江边的整理。诗人运用了拟人的手法.将“江声”人格化,与寒江有机融合,寒上加寒,展现出广阔凄请的背景。“惊”字表现出游子夜中被涛声惊醒,更感旅况凄凉的情态。(析字1分,修辞手法分析1分,结合诗句分析合理1分)5.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回答问题。(6分)

送别杜审言①

宋之问

卧病人事绝,嗟君万里行。

河桥不相送,江树远含情。

别路追孙楚,维舟吊屈平。

可惜龙泉剑,流落在丰城。②

①公元698年,杜审言坐事贬吉州(今江西吉安)司户参军,宋之问写此诗以赠。②《晋书。张华传》:“斗牛之间,常有紫气。豫章雷焕曰:”宝剑之气,上彻于天。‘华问在何郡?焕曰:“在豫章丰城。’即补焕丰城令。焕到县掘狱基,入地四丈余,得一石函,光气非常。中有双剑,并刻题,一曰龙泉,一曰太阿。是夕斗牛间气不复见焉。”丰城(今江西丰城县)与杜审言的贬谪地吉州同属江西。

(1)这是一首送别诗,首联“嗟”字用得好,说说诗人嗟叹什么?(3分)(2)试分析此诗末联用典手法。(3分)

5.(1)(3分)一是惜别,因同知己离别而怅惘;二是伤怀,为故人被贬而感伤;三是慨叹,由友人被贬而感慨宦海沉浮,宠辱无常。(各一分)

(2)(3分)整理在此用龙泉剑被埋没的故事,分明是喻友人的怀才不遇(1分)用龙泉剑终于被有识之士发现,重见光明,喻友人也终将脱颖而出,再得起用(1分),于愤懑不平中寄托了对友人的深情抚慰与热切期望(1分)。5.阅读下面这首诗歌,然后回答问题。(6分)

落日怅望马戴

孤云与归鸟,千里片时间。念我何留滞,辞家久未还。

微阳下乔木,远烧入秋山。临水不敢照,恐惊平昔颜。

(1).诗歌题为“落日怅望”,从全诗内容看,整理惆怅的原因是什么?(3分)

(2).结合全诗,从情景关系的角度分析这首诗(3分)

(1)客中久滞、思乡情切(可从颔联得到答案);年华渐老、感时伤逝(可从尾联得到答案)。(3分)

(2)整理见景生情,(1分)由“孤云”“归鸟”疾速飞去,想到自己的久滞不归,由此勾起乡“念”;(1分)由夕阳落山回光返照的情景唤起迟暮之“惊”,想到自己年华老去,生出无限伤感。(1分)

落日怅望整理:马戴

孤云与归鸟,千里片时间。念我何留滞,辞家久未还。

微阳下乔木,远烧入秋山。临水不敢照,恐惊平昔颜!

沈德潜评此诗云:“意格俱好,在晚唐中可云轩鹤立鸡群矣。”(《唐诗别裁》)这里所说的“意”,是指诗的思想感情,全诗以乡愁为主题,曲折地表现了诗人的坎坷不遇,而不显得衰飒;所谓“格”,主要地是指谋篇布局方面的艺术技巧。这首诗在艺术上最突出的特色,可以说就是:情景分写。情与景,是抒情诗的主要内涵;情景交融,是许多优秀诗作的重要艺术手段。然而此诗用情景分写之法,却又是另外一番景象。

开头二句写诗人在黄昏日落之时,满怀惆怅地遥望乡关,首先跃入眼帘的是仰视所见的景物:“孤云与归鸟,千里片时间。”晚云孤飞于天际,归鸟投宿于林间,凭着它们有形和无形的羽翼,虽有千里之远也片时可达。诗以“千里”与“片时”作强烈比照,写出云、鸟的自由无碍和飞行之速;但是,这绝不是纯客观的景物描写,而是诗人“怅望”所见,而且这种景物又是触发诗人情思的契

机和媒介:“念我何留滞,辞家久未还。”原来,诗人久客异地,他的乡关之思早已深深地郁积在胸中了。因此,颔联由外界景物的描绘自然地转入内心情感的直接抒发,不言惆怅而满纸生愁,不言归心似箭而实际上早已望穿秋水前面写情之后,颈联又变换笔墨写景,景物描写不但切合诗人眼前的情境,而且由近到远,层次分明。夕阳从近处的树梢往下沉落,它的余晖返照秋山,一片火红,象野火在远远的秋山上燃烧,渐渐地隐没在山的后面。“入”字写出夕照的逐渐暗淡,也表明了诗人伫望之久,忆念之殷。不仅如此,这种夕阳西下余晖返照之景,不但加重了诗人的乡愁,而且更深一层地触发了诗人内心深处感时伤逝的情绪。客中久滞,渐老岁华;日暮登临,益添愁思,徘徊水边,不敢临流照影,恐怕照见自己颜貌非复平昔而心惊。其实诗人何尝不知自己容颜渐老,其所以“临水不敢照”者,怕一见一生悲,又增怅闷耳。“临水不敢照,恐惊平昔颜!”尾联充溢着一种惆怅落寞的心绪,以此收束,留下了袅袅余音。

情景分写确是此诗谋篇布局上的一个特点。这种写法,对于这首诗来说,究竟起什么特殊艺术效果呢?细细玩味,是颇见匠心的。全篇是写“落日怅望”之情,二句景二句情相间写来,诗情就被分成两步递进:先是落日前云去鸟飞的景象勾起乡“念”,继而是夕阳下山回光返照的情景唤起迟暮之“惊”,显示出情绪的发展、深化。若不管格律,诗句稍颠倒次序可作:“孤云与归鸟,千里片时间。微阳下乔木,远烧入秋山。念我何留滞,辞家久未还。临水不敢照,恐惊平昔颜。”如此前半景后半情,也是通常写法,但显得稍平,没有上述那种层层递进、曲达其意的好处。而“宿鸟归飞急”引起归心似箭,紧接“辞家久未还”云云,既很自然,而又有速(千里片时)与迟(久留滞)对比,所以是“起得超脱,接得浑劲”(见《瀛奎律髓》纪批)。如改成前半景后半情格局(如上述),则又失去这层好处。

李重华《贞一斋诗说》指出:“诗有情有景,且以律诗浅言之,四句两联,必须情景互换,方不复沓。”他所说的“情景互换”,就是“情景分写”。当然,这种分写绝不是分割,而是彼此独立而又互相映衬,共同构成诗的永不凋敝的美。马戴这一首望乡之曲就是这样,它的乐音越过一千多年的历史长河遥遥传来,至今仍然能挑响我们心中的弦索。

6.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完成后面题目。(6分)

宫词(其八十三)

王建

教遍宫娥唱遍词,暗中头白没人知。

楼中日日歌声好,不问从初①学阿谁。

【注】①从初:当初。

本诗运用了反复和对比的手法,请各举一例并作简要分析。

(1)关于反复。(3分)

(2)关于对比。(3分)

6.(6分)

(1)(3分)

答案示例1:“教遍宫娥唱遍词”一句两个“遍”字间隔反复,强调了老乐师授徒的倾心与辛劳。

答案示例2:“楼中日日歌声好”一句两个“日”字叠词反复,强调了弟子演出的精彩与走红。

(2)(3分)

白头乐师无人过问与弟子天天有人喝彩构成鲜明对比,突出了诗人对老乐师的同情,以及对世态炎凉的慨叹。

6.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8分)

虞美人梳楼

蒋捷

丝丝杨柳丝丝雨,春在溟濛处。楼儿忒小不藏愁,几度和云飞去觅归舟。天怜客子乡关远,借与花消遣。海棠红近绿栏杆,才卷朱帘却又晚风寒。

(1)“楼儿忒小不藏愁”一句运用了怎样的的表现手法,有什么作用?(4分)(2)“天怜客子乡关远,借与花消遣”抒发了整理怎样的情感?请简要分析。(4分)

6.(1)比喻,整理把抽象的思想情绪,比喻为可以存放在小楼中的形象的、具体的物质,且言“楼儿忒小不藏愁”,表现了词人愁思的深重。(2)写词

2021年中考语文古诗词唐诗宋词共50首阅读赏析(有答案解析)

2021年中考语文古诗词唐诗宋词共50首阅读赏析 一、【甲】慈恩寺偶题①[唐]郑谷 往事悠悠②添浩叹,劳生扰扰③竟何能?故山④岁晚不归去,高塔⑤晴来独自登。 林下听经秋苑鹿,江边扫叶夕阳僧。吟馀却起双峰念,曾看庵西瀑布冰。 【乙】经故洛城⑥[唐]王贞白 卜世⑦何久远,由来仰圣明。山河徒自壮,周召⑧不长生。 几主任奸谄,诸侯各战争。但馀崩垒⑨在,今古共伤情。 【注】①慈恩寺:唐代寺院名,旧寺在陕西长安东南曲江北。偶题:偶然而题。②悠悠:长久,遥远。 ③扰扰:形容纷乱的样子。④故山:指家乡。⑤高塔:指慈恩寺的大雁塔。⑥经故洛城:经,经过;故,以前;洛城,洛阳城,唐朝都城。⑦卜世:预测传国的世数。亦泛指国运。⑧周召:周成王时共同辅政的周公旦和召公奭的并称。两人分陕而治,皆有美政。⑨崩垒:倒塌的宫墙。 1.下列对两首诗的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两首诗都描绘了诗人在逗留之地的所见所感,流露出诗人对国家命运的关切和忧虑。 B.甲诗首联写往事悠悠,生活劳碌纷乱,没有安宁,给人的唯有喟叹与无奈。 C.乙诗颈联写自古君主都听任奸臣把持朝政,陷害忠良,致使诸侯混战,民不聊生,国家衰败。 D.甲诗尾联写诗人报国无门,顿起归隐山林、出家为僧的念头;乙诗尾联写昔日富丽堂皇的唐都城只剩下残垣断壁,使古今之人伤心伤情。 2.下列对两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甲诗融叙事、写景、抒情为一体,格调凄凉黯淡,所表达的情绪低沉;乙诗重议论,表达了诗人对国家命运的关切和忧虑。 B.甲诗首联的“悠悠”“扰扰”,运用叠词,慨叹悠悠往事和劳碌纷乱的生活。 C.乙诗颈联虚实结合并运用对比的手法,写出了国家衰败和灭亡的原因。 D.乙诗表达的心境与杜牧《泊秦淮》所表达的心境有相通之处。 1.C 【解析】“几主”是几多君主的意思,并不是自古以来所有的君主的意思。 2.C 【解析】颈联是实写,并没有运用虚实结合的手法,也没有构成对比关系。 二、【甲】送李副使赴碛西①官军 [唐]岑参 火山六月应更热,赤亭道口行人绝。知君惯度祁连②城,岂能愁见轮台③月。 脱鞍暂入酒家垆,送君万里西击胡。功名只向马上取,真是英雄一丈夫。 【乙】送李侍御赴安西④[唐]高适

中考语文专题训练:古诗词鉴赏【含答案解析】

中考语文古诗词鉴赏 (一)古诗文阅读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李白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 1.诗人在“杨花落尽子规啼”—句里写了哪些景物?渲染了怎样的气氛? 2.从“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两句中,你解读出了诗人哪些情感? (二)阅读下面的宋词,完成1-2题。 清平乐 独宿博山王氏庵 辛弃疾 绕床饥鼠,蝙蝠翻灯舞。屋上松风吹急雨,破纸窗间自语。平生塞北江南,归来华发苍颜。布被秋宵梦觉,眼前万里江山。 (1)请简要赏析上片“破纸窗间自语”一句。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全词抒发了词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请概括作答。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阅读《江城子?密州出猎》一词,完成1—2题. 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 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17.用简明的语言概括词的上阕、下阕的内容。 上阕: 下阕: 18.下面对该词的理解品味有误的一项是:() A. 此词是苏轼的第一首最具豪放风格的作品,表现他决心抗击辽、夏侵略的爱国壮志。自此,他树起了“自是一家”的旗帜,提高了词品,扩大了词的界境。 B. 开篇着一“聊”一“狂”两字,更见作者的潇洒豪放,也隐约透露出怨愤之情;再用一个“卷”字,写出众多人马像疾风一样驰骋山冈的壮观的出猎场面。 C. 用典故是古诗词创作常用艺术手法之一,用典故能含蓄委婉地表情达意。词中下阕采用冯唐持节赦免魏尚的典故,表达了作者希望朝廷悯恤年老,免去罪名的愿望。 D. 结尾三句卒章显志,表明作者想要驰骋沙场、为国杀敌、一展宏图的强烈愿望和远大的志向,其耿耿忠心溢于言表,凸显了刚强威武的英雄气概。 (四)阅读诗歌,完成1一3题。

古诗词阅读鉴赏专题(含答案解析)

古诗词阅读鉴赏专题(含答案解析) (三)古代诗歌阅读(6分) 5.阅读下面的清诗,然后回答问题。(6分) 客发笤溪① 叶燮② 客心如水水如愁,容易归帆趁疾流。 忽讶船窗送吴语,故山月已挂船头。 【注】①叶燮(1627.1703),清代诗论家。②笤溪是流经诗人家乡吴兴的一条河流。 (1)“客心如水水如愁”是如何表现“愁”的?(3分) (2)诗歌末联两句表达了诗人怎样的心情?(3分) (三)(6分) 5.(6分) (1)诗句运mT比喻、顶针的手法,将客愁比成源源不断的流水;又将客愁与流水相比,突出客愁绵长。 (2)末联两句表现了诗人船到家乡那一瞬间的感受。通过两个情景表现这种感受:先是突然听到乡音吴语,竞不敢相信已到家乡,接着抬头望故山明月,充满归乡的喜悦之情。 ㈢古代诗歌鉴赏(6分) 阅读下面这首诗歌,按要求答题。(6分,每小题各3分) 和晋陵陆丞早春游望 杜审言 独有宦游人,偏惊物候新。 云霞出海曙,梅柳渡江春。 淑气催黄鸟,晴光转绿蘋。 忽闻歌古调,归思欲沾巾。 【注】这是一首和诗。原唱是晋陵陆丞作的《早春游望》。

8.(1)这首诗的颔联、颈联描写出一幅怎样的江南春天风光?请简要分析。(3分) (2)开头两句整理是如何表现宦游江南的矛盾心情的?(3分) 8.(1)答案:描写了江南早春风光:云蒸霞蔚,梅柳摇曳,春水荡漾,春和景明,黄莺啼唱,一池浮萍生机盎然,凸显出江南春天生机勃勃、万象更新的特征。(评分要点:分析意象2分,指出特征1分。) (2)答案:整理用“独有”“偏惊”生动地表现了自己虽面对江南美丽春色,却因别家离乡、在外做官,对异乡的新春物候变化反而感到惊心的矛盾心情。(评分要点:紧扣“独有”“偏惊”作分析2分,指出游宦他乡1分。)(二)古代诗歌阅读(6分) 阅读下面这两首诗,完成7━8题。 山歌 无名氏 月子弯弯照九州,几家欢乐几家愁? 几家夫妇同罗帐?几家飘散在他州? 舟中读元九诗 白居易 把君诗卷灯前读,诗尽灯残天未明。 眼痛灭灯犹暗坐,逆风吹浪打船声。 [注]唐宪宗元和十年,宰相武元衡遇刺身死,白居易上书要求严缉凶手,因此得罪权贵,被贬为江州司马。东去九江途中的一个深夜,诗人细读元稹诗卷,写下这首诗。 7.这两首不同朝代的诗在写作手法上有异曲同工之妙,妙在何处,作简要赏析。(4分) 8.这两首诗各表达了什么感情?(2分) (二)(6分)

精选精练课外古诗词鉴赏100首(含答案)

精选精练课外古诗词鉴赏100首(含答案) 1.采桑子欧阳修 十年前是尊前客,月白风清。忧患凋零,老去光阴速可惊。 鬓华虽改心无改,试把金觥①。旧曲重听,犹似当年醉里声。 注:①金觥:大酒杯。 词的上阙运用了哪种艺术手法,请具体分析。 词的下阙表达了词人什么样的情感。 【答案】【小题1】 ①“月白风清”运用了借景抒情的手法,借明朗美好的景色,表达了诗人处境的顺利,心情的愉悦(从衬托角度,答成以乐景衬托愉悦心情也行)②上阙前后对比:用十年前愉悦心情和在忧患凋零中老去的伤感构成对比。 【小题2】 “鬓华虽改心无改”,而今年岁已老,但他那颗充满活力的心,却还似从前一样,老当益壮,不愿服老。 【解析】本题考查对诗歌内容以及写作特色的分析理解能力。文章写作技巧有用典、联想想象、衬托或烘托、象征、对比、直抒胸臆、借景抒情、托物言志等等。答题时结合词的内容和表达的情感方面分析。结合具体句子分析,“月白风清”运用了借景抒情的手法,借明朗美好的景色,表达了诗人处境的顺利,心情的愉悦(从衬托角度,答成以乐景衬托愉悦心情也行)。上阙前后对比:用十年前愉悦心情和在忧患凋零中老去的伤感构成对比。 此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及其作者情感的理解把握能力。解答时,应先通读全诗,理清诗意;然后细读诗歌的关键语句,把握文章的思想感情;最后结合全诗内容分析品味即可。结合词的内容,“鬓华虽改心无改”,而今年岁已老,但他那颗充满活力的心,却还似从前一样,老当益壮,不愿服老。 2.阅读诗歌,完成下列各题。 潍县署中画竹呈年伯①包大中丞括② 【清】郑板桥 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 些小③吾曹④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 【注】①年伯:古称同榜考取的人为同年,同年的父辈为年伯。②包大中丞括:包括,人名;大中丞,官名。③些小:指官职卑微。④吾曹:我们。 (1)这首诗首句有何作用? (2)结合最后一句,说出全诗寄予了作者什么情感。 【答案】(1)本题考查诗句在诗中的作用.诗句意思:在书斋躺着休息,听见风吹竹叶发出萧萧之声,立即联想是百姓啼饥号寒的怨声.交代了作者的身份或环境,引出下文作者的思考,点题,与尾句呼应.

高考古诗词鉴赏训练及答案(十八篇)

高考古诗词鉴赏训练及答案(十八篇) 孤山寺端上人①房写望 林逋 底处②凭阑思渺然?孤山塔后阁西偏。 阴沉画轴林间寺,零落棋枰③葑上田④。 秋景有时飞独鸟,夕阳无事起寒烟。 迟留更爱吾庐近,只待重来看雪天。 [注]①端上人:一个名叫端的和尚。②底处:何处。③枰:棋盘。④葑上田:又称架田,古人将木框浮于水面,框内充满葑泥,水涨水落而架田不颠覆。 (1)诗人在诗中描写了哪些意象? (2)请对颔联作简要的赏析。 2.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悲秋南宋·黄公度 万里西风入晚扉,高斋怅望独移时。 迢迢别浦帆双去,漠漠平芜天四垂。 雨意欲晴山鸟乐,寒声初到井梧知。 丈夫感慨关时事,不学楚人儿女悲。 [注]诗人黄公度因反对朝廷推行的投降求和政策,被扣上“讥谤”国事的罪名,贬为肇庆府通判。 (1)请从“景”与“情”的角度,赏析本诗的颔联。 (2)颈联中“山鸟”和“井梧”是带有喻意的艺术形象,指出“山鸟”和“井梧”分别喻指哪类人? (3)黄公度的这首《悲秋》格调高致,请结合诗歌内容作简要分析。 3.阅读下面两首诗歌,完成下列试题。 叹疆场隋代民歌 闻道行人至,妆梳对镜台。泪痕犹尚在,笑靥自然开。 到家[金]刘汲 三载尘劳虑,翻然尽一除。园林未摇落,庭菊正扶疏。

绕屋看新树,开箱检旧书。依然故山色,潇洒入吾庐。 (1)这两首诗所写内容的共同点是什么?试分别概括两首诗表达的思想感情。 (2)试对“依然故山色,潇洒入吾庐”两句进行赏析。 4.阅读下面的隋诗和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人日思归薛道衡(隋)蜀道后期张说(唐) 入春才七日,离家已两年。客心争日月,来往预期程。 人归落雁后,思发在花前。秋风不相待,先至洛阳城。 注:人日:正月初七。 (1)试对薛诗前两句中的虚词作简要赏析。 (2)薛诗的三、四句和张诗的三、四句在写法上有何异同,试做简要分析。 5.阅读下面两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澄迈驿通潮阁①二首 苏轼 【问题】 倦客愁闻归路遥,眼明飞阁俯长桥。 贪看白鹭横秋浦,不觉青林没晚潮。 【问题】 余生欲老海南村,帝遣巫阳招我魂②。 杳杳天低鹘没处,青山一发是中原。” 注:①这两首七绝作于元符三年(1100年),诗人离儋州之前。澄迈,县名,在今海南岛;通潮阁,一名通明阁,在澄迈县西。②帝遣巫阳招我魂:帝,指上帝;巫阳,古代女巫名。这里诗人化用《楚辞·招魂》之意,借上帝以指朝廷,借招魂以指奉旨内迁。 (1)古典诗词特别将就炼字,请简要分析第一首诗,“贪看白鹭横秋浦”中“横”字的妙处。 (2)从“景”与“情”的关系角度比较这两首诗,看看有何不同,请简析。 6.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回答下面问题。 梦回林景熙 梦回荒馆月笼秋,何处砧声唤客愁。 深夜无风莲叶响,水寒更有未眠鸥。

高考古诗词鉴赏试题及解析

高考古诗词鉴赏试题及解析 高考古诗词鉴赏试题及解析 在日复一日的学习、工作或生活中,应该没有人没接触过古诗词鉴赏吧?古诗词鉴赏就是根据诗词内容,找出其中的意象,体会其中意境,分析作者真正想要书法的感情。很多人在面对古诗词鉴赏的时候都很头疼吧?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高考古诗词鉴赏试题及解析,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高考古诗词鉴赏试题及解析篇1 一、全国卷Ⅱ 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梦中作① 欧阳修 夜凉吹笛千山月,路暗迷人百种花。 棋罢不知人换世②,酒阑③无奈客思家。 注:①本诗约作于皇祐元年(1049),当时作者因支持范仲淹新政而被贬谪到颍州,②传说晋时有一人进山砍柴,见两童子在下棋,于是置斧旁观,等一盘棋结束,斧已烂掉,回家后发现早已换了人间。 ③酒阑:酒尽。 (1)这首诗表现了作者什么样的心情? (2)你认为这首诗在写作上有什么特色? 参考答案: (1)因仕途失意而对前途忧虑和无可奈何的心情;②希望脱离官场返回家乡的心情 (2)一句一个场景;拟景写情,情景交融;对仗十分工巧。 赏析: 这是一首体制十分奇特、艺术手法十分讲究的诗。一句一绝,四句诗是四个不同的独立意境,虽然此诗四个画面各自独立,然而组合在一起却又成为一幅构思完整、意境连绵的图画。全诗一句一截,各自独立,描绘了秋夜、春宵、棋罢、酒阑四个不同的意境,好像四幅

单轴画。扬慎《升庵诗话》卷十一认为,杜甫《绝句》:“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鸳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是此诗之祖。不过,细细体味,这四句给人的意象又是统一的,正可以诗题的一个“梦”字贯通。因为是梦,故尔有意识流动变幻不定,前后不连贯的特点,使诗中的景和事显得迷离惝忆,隐隐绰绰,游移不定,似是而非。末句是全诗之关目,一个“客”字便是梦的原由,梦的主旨,梦的归宿。李后主尚有“梦里不知身是客”的时候,到底给人片刻慰籍。可欧阳公表现的梦,却是客愁贯穿于始终,令人抑郁不展,魇魔难去。日有所思则夜有所梦,可见这客愁之深之切了。诗题“梦中作”,这当然不可能,可全诗却给人以无庸置疑的梦境之感,有如身历亲受。诗人良苦用心和绝妙手笔,可发一赞叹。 二、新课标全国卷 阅读下面这首乐府诗,完成试题。 雨雪曲 江总① 雨雪隔榆溪②,从军度陇西③。绕阵看狐迹,依山见马蹄。 天寒旗彩坏,地暗鼓声低。漫漫愁云起,苍苍别路迷。 注:①江总(518-590):南朝陈文学家,字总持,济阳考城(今河南兰考)人。历侍梁、陈、隋三朝。②榆溪:指边塞。③陇西:在今甘肃东部。 (1)这首诗描写了什么样的环境?末句中的“别路”是什么意思? (2)诗人把“旗彩坏”、“鼓声低”分别接在“天寒”、“地暗”之后,这样写有什么好处?这首诗表现了戍卒什么样的情感? 参考答案: (1)这首诗描写了边地雨雪交加、荒凉苦寒的环境。“别路”的意思是戍卒离别家乡到边关的路。 (2)这样写的好处是,不仅点明了边塞“天寒”“地暗”的环境,也真实生动地透露出戍卒在这种环境中产生的“旗彩坏”“鼓声低”的心理感受。这首诗表现了戍卒身处辽远而艰苦的边塞的思乡之情。 赏析:

高考古诗词鉴赏专题训练(含答案)

高考古诗词鉴赏专题训练(含答 案) 1.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2)题。 州宅堂前荷花 *成大[注] 凌波仙子静中芳,也带酣红学醉妆。 有意十分开晓露,无情一饷敛斜阳。 泥根玉雪元无染,风叶青葱亦自香。 想得石湖花正好,接天云锦画船凉。 [注] *成大(1126-1193),今**人,晚年退居家乡石湖。此诗为*成大外任地方官时所作。 (1)本诗颔联描写精妙,请试作分析。 答: (2)同是写荷花,本诗与周敦颐的《爱莲说》相比,抒发的情感有何异同?请结合诗歌后两联作简要分析。 答: 答案:(1)颔联运用拟人、对比的手法,写出了荷花晨昏各异的神态与风韵。"有意十分开晓露”准确写出清晨荷花带着晶莹的露珠尽情绽放的风姿;"无情一饷敛斜阳”生动再现荷花在落日的余晖中敛起花瓣冷艳庄重的情态。 (2)相同点:都抒发了对荷花的喜爱与赞美之情,并且借花喻人,表达出坚守理想和情操、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高洁志向。 不同点:本诗尾联,诗人由州宅堂前的荷花,想到自己家乡石湖的荷花以及往来穿梭的游船画舫,表达了诗人的思乡之情和归隐之心。

2.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1)~(2)题。 眉峰碧 无名氏 蹙破眉峰碧。纤手还重执。镇日①相看未足时,忍便使鸳鸯只②!薄暮投村驿。风雨愁通夕。窗外芭蕉窗里人,分明叶上心头滴。 [注] ①镇日:整天,从早到晚。②只:孤独的。 (1)"窗外芭蕉窗里人,分明叶上心头滴”一句既形象,又充满情感。请结合词句作简要分析。 答: (2)请简要分析柳永的《雨霖铃》与这首词的异曲同工之处。 答: 答案:(1)"窗外芭蕉”和"窗里人”本无联系,但在特定的环境氛围中,窗里人通过联想把芭蕉和自己联系在一起,与后句的雨水"心头”"滴”组合在一起。"分明叶上心头滴”一句,在丰富形象的基础上,表达出了非常强烈的感情。具体说就是:雨水滴在叶上,也滴在心头。可更进一步理解为,愁绪像雨水滴在叶上一样不住地涌上心头。作者用具体可感的雨水,将心中不断涌起的愁绪十分生动、形象、强烈地表现了出来。 (2)细节描写"执手”相同,以分手前的动作表现情感。借哀景写哀情相同。使用虚实结合手法相同:本词上片虚写回忆,下片抒写现实感受;《雨霖铃》相反,上片写眼前分离之景,下片写对未来的想象。 3.阅读下面两首宋词,回答问题。 浣溪沙 苏轼① 其二 旋抹红妆看使君,三三五五棘篱门,相挨踏破茜罗裙②。 老幼扶携收麦社,乌鸢翔舞赛神③村,道逢醉叟卧黄昏。 其三 麻叶层层苘叶光,谁家煮茧一村香?隔篱娇语络丝娘。 垂白杖藜抬醉眼,捋青捣麨④软⑤饥肠,问言豆叶几时黄? [注] ①公元1078年(北宋元丰元年)**发生严重春旱,作者作为**太守,曾往石潭求雨,得雨后,又往石潭谢雨,沿途经过农村,写了一组《浣溪沙》词记途中观感。②茜罗裙:红色的罗裙。③赛神:也叫迎神赛会,用仪仗、鼓乐、杂戏迎神出庙,周游街巷。④捣麨:炒干后捣成粉末。⑤软:本字为"餪”,有"送食”之义。

【古诗文阅读】古诗词鉴赏专项训练及试题答案解析(6套)

【古诗文阅读】古诗词鉴赏专项训练及试题答案解析(6套) 早晴至报恩山寺 文与可 山石??磴①道微,拂松穿竹露沾衣。 烟开远水双鸥落,日照高林一雉飞。 大麦未收治圃晚,小蚕犹卧斫桑稀。 暮烟已合牛羊下,信马林间步月归。 【注】①磴:石级。 (1)钱钟书在《宋诗评论》中评价文与可“在诗里描摹风景,常跟绘画联结起来”, 创造了以画写诗的手法,请结合本诗的颔联和颈联,谈谈你的理解。 (2)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解析】(1)本题主要考查分析诗歌表现手法的能力。分析时,要紧扣“以画写诗”的题干提示,抓住具体的意象进行分析。(2)本题主要考查赏析诗歌思想感情的能力。本 诗是一首山水田园诗,体现了诗人闲适、恬淡和喜悦的心情,分析时要结合具体诗句阐述。 【答案】(1)两联的景色描写由远及近,动静相生,形色相映,很有画面感。颔联 描绘出一幅烟开远水,日照高林,鸥落雉飞的动态画面。颈联描绘的则是一幅大麦满园、 蚕卧桑叶的静态画面。(2)本首诗表现诗人闲适、恬淡、喜悦的心情。首联诗人清晨沿着 山路拂松穿竹,露水打湿了衣裳。颔联和颈联写太阳升起后诗人所见的清新明丽的山林乡 村景色。尾联写在村庄的晚景中,诗人踏着月色信步回到住处。这些无不流露出诗人对山 寺的喜爱和内心的闲适恬淡之情。 2.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和沈石田落花诗 [明]唐寅 万紫千红莫谩夸,今朝粉蝶过邻家。 昭君偏遇毛延寿,炀帝难留张丽华。 深院青春空白锁,平原红日又西斜。 小桥流水闲村落,不见啼莺有吠蛙。

(1)诗中颔联主要运用了哪种表现手法?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请结合全诗,赏析尾联的妙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1)本题考查分析表现手法和思想情感的能力。本诗颔联借助历史故事说理,自然是用典手法,需要分析出作者怀才不遇的苦闷之情来。(2)本题考查炼句的能力。解答本题,要从结构和内容两个方面作答。 【答案】(1)用典。使用了王昭君不被赏识,张丽华不得君王留幸之典,表达出诗 人怀才不遇,仕途不顺,不得重用的苦闷。(2)“不见莺啼有吠蛙”寓指春去夏至,花落 时节;呼应首联(或呼应标题)以景结尾,委婉地表现了作者的孤独寂寞(或无奈与自嘲)。 3. 阅读 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添盆中石菖蒲水仙花水 杨万里[注] 旧诗一读一番新,读罢昏然一欠伸。 无数盆花争诉渴,老夫却要作闲人。 【注】杨万里:号诚斋,南宋诗人,主张积极备战,正直敢言。因自己的抱负无法 施展,遂辞官归家,闲居乡里,后痛恨奸相专权,终忧愤而死。 (1)全诗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请简要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有评论认为,全诗的精妙处就在于“无数盆花争诉渴”的“争诉渴”三字上。 “争诉渴”三字有怎样的妙处?请简要赏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21年高考古诗词鉴赏真题及答案解析(7套)

2021年高考古诗词鉴赏真题及答案解析(7套) 20__年高考古诗词鉴赏真题及答案解析(7套) 1.(20__?全国卷Ⅰ)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小题。 野歌 __ 鸦翎羽箭山桑弓,__射落衔__。 麻衣__冲__,带酒日晚歌__。 男儿屈穷心不穷,枯荣不等嗔__。 寒风又变为__,条条看即烟濛濛。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弯弓射鸿,麻衣冲锋、饮酒高歌都是诗人排解心头苦闷与抑郁的方式。 B.诗人虽不得不接受生活贫穷的命运,但意志并未消沉,气概仍然豪迈。 C.诗中形容春柳的方式与韩愈《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相同,较为常见。 D.本诗前半描写场景,后半感事抒怀,描写与抒情紧密关联,脉络清晰。 (2)诗中最后两句有何含意?请简要分析。 【答案】 (1)B (2)意味凛冽的寒风终将过去,和煦的春风拂绿枯柳,缀满嫩绿的柳条好像轻烟笼罩一般摇曳多姿;表达了诗人虽感叹不遇于时,但不甘沉沦的乐观,自勉之情。 【解析】 (1)“不得不接受生活贫穷”错误,文中是因为“身受压抑遭遇理想困窘”而不是生活的贫困。置身于压抑和阴森的社会环境,面对炎凉的世风、冷漠的人情,诗人依然肥衣冲风、饮酒高歌,其感情何其沉郁愤激,其气概何其慷慨豪迈!B项符合题意。

这道题考查对诗歌句子内容的理解力。整体理解诗歌,把尾联放进整首诗理解。《野歌》是唐代诗人李贺创作的一首诗。此诗前四句紧扣诗题叙事,后四句诗人脱口抒怀,表达了诗人“屈穷心不穷”的高远志向,寄寓了诗人对未来的热情向往。全诗以写景收结,寓议论、抒情于景物描写之中,意境深远,脉络清晰,音节浏亮,基调昂扬,充满了激情。在诗人心目中,严冬过后终将是生机盎然的春天:“寒风又变为春柳,条条看即烟蒙蒙。”他能够乐观自信地在困境中唱出“天眼何时开,古剑庸一吼”(《赠陈商》)的诗句,迸发出施展抱负、实现理想的呼声。正因为诗人对光明未来充满信心,因此他在遭谗落第回到家乡的同年秋天(元和三年九、十月间)再次来到洛阳寻求政治出路,冬天西去长安求仕,第二年(元和四年,公元809年)的春天谋取了奉礼郎一职,当上了从九品上的小京官,终于开始了他并不适意的政治生涯。 意味凛冽的寒风终将过去,和煦的春风拂绿枯柳,缀满嫩绿的柳条好像轻烟笼罩一般摇曳多姿;表达了诗人虽感叹不遇于时,但不甘沉沦的乐观,自勉之情。 【点评】诗歌选择题选项设置上有了变化,原来是具体句子词语的理解、手法的运用。今年基本侧重整体理解。 【翻译】 拉开山桑木制成的弓,仰天射出用乌鸦羽毛作箭羽的箭,弦响箭飞,高空中口衔芦苇疾飞而过的大雁应声中箭,跌落下来。穿着肥硕宽大的黑色粗麻布衣服,迎着呼啸的北风,在田野里烧烤着猎获物,饮酒高歌,直到暮色四起,黄昏来临。大丈夫虽身受压抑遭遇困窘,才志不得伸展,但心志不可沉沦。愤怒问天公:上天为什么要作有枯有荣这样不公平的安排?凛冽寒风终将过去,即将到来的应是和煦春风拂绿枯柳。到那时缀满嫩绿的柳条看上去正好像轻烟笼罩一般摇曳多姿。 野歌: 在____放声高歌。 鸦翎羽箭: 用乌鸦羽毛做成的箭。山桑: 即__,木质坚韧,可制弓箭。

2023中考备考语文古诗词阅读赏析精选10首达标检测题(含答案解析)

中考备考语文古诗词阅读赏析达标检测10题 一、阅读下面这首古诗,回答问题。(4分) 木兰诗(节选) 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归来见天子,天子坐明堂。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可汗问所欲,木兰不用尚书郎,愿驰千里足,送儿还故乡。 爷娘闻女来,出郭相扶将;阿姊闻妹来,当户理红妆;小弟闻姊来,磨刀霍霍向猪羊。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脱我战时袍,著我旧时裳。当窗理云鬓,对镜帖花黄。出门看火伴,火伴皆惊忙: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 1.“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意在表现什么?(2分) 答: 2.从遣词造句角度赏析“小弟闻姊来,磨刀霍霍向猪羊”。(2分) 答: 二、阅读下面诗歌,回答问题。(4分) 钱塘湖春行 [唐]白居易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1.“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这两句诗中的“”字和“”字生动有趣地写出了早春给自然界带来的生机和活力。(2分) 2.诗中哪些景物体现早春的特点?诗人描绘这些景物表达了怎样的情感?(2分) 答: 三、阅读下面这首古诗,回答问题。(4分) 十五从军征

十五从军征,八十始得归。 道逢乡里人:“家中有阿谁?” “遥看是君家,松柏冢累累。” 兔从狗窦入,雉从梁上飞。 中庭生旅谷,井上生旅葵。 舂谷持作饭,采葵持作羹。 羹饭一时熟,不知饴阿谁。 出门东向看,泪落沾我衣。 1.前两句中的“十五”“八十”运用了哪种修辞手法?这样写的目的是什么?(2分)答: 2.此诗抒发了老翁怎样的心情?通过哪些诗句体现出来的?(2分) 答: 四、阅读下面的诗歌,回答问题。(4分) 游山西村 陆游 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箫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 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 1.本诗颔联和颈联是从哪两个方面描写山西村的?(2分) 答: 2.请结合“无时”一词,分析尾联中作者所表达的情感。(2分) 答:

2023届高考专题复习:古诗词鉴赏专题(含答案)

古诗词鉴赏专题 全国Ⅰ卷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奉和袭美抱疾杜门见寄次韵 陆龟蒙 虽失春城醉上期,下帷裁遍未裁诗。 因吟郢岸百亩蕙,欲采商崖三秀芝。 栖野鹤笼宽使织,施山僧饭别教炊。 但医沈约重瞳健,不怕江花不满枝。 【注】①袭美,即陆龟蒙的好友皮日休。②下帷:放下室内悬挂的帷幕,指教书。裁诗:作诗。③《楚辞·离骚》:“余既滋兰之九畹兮,又树蕙之百亩。”比喻培养人才。④商崖:这里泛指山崖。⑤沈约,南朝诗人,史载其眼中有两个瞳孔。这里以沈约代指皮日休。 14.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作者写作此诗之时,皮日休正患病居家,闭门谢客,与外界不通音讯。 B. 由于友人患病,原有的约会被暂时搁置,作者游春的诗篇也未能写出。 C. 作者虽然身在书斋从事教学,但心中盼望能走进自然,领略美好春光。 D. 尾联使用了关于沈约的典故,可以由此推测皮日休所患的疾病是目疾。 15. 请简要概括本诗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全国II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1小题,9分) 5.(9分)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各题。 读史 王安石 自古功名亦苦辛,行藏终欲付何人。 当时黮闇犹承误①,末俗纷纭更乱真。 糟粕所传非粹美②,丹青难写是精神。 区区岂尽高贤意,独守千秋纸上尘。 【注】①黮闇:蒙昧,糊涂。②糟粕:这里用来指代典籍,也作“糟魄”,《庄子天道》:“然则君之所读者,古人之糟魄已夫。”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这首诗从大处着眼,并非是针对某个具体的历史事件、历史人物而作。B.历代高人贤士一世奔忙,建立功业,但无法避免身后湮没无闻的可能。C.历史人物在其所处的时代已经难免被误解,在世俗的传言中更会失真。D.颈联的上下两句反复陈说,表明诗人的观点,堪称这首诗的警策之语。(2)这首诗阐述了一个什么样的道理?对我们有何启示? 全国Ⅰ卷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苦笋 陆游 藜藿盘中忽眼明①,骈头脱襁白玉婴。 极知耿介种性别,苦节乃与生俱生。

(名师整理)最新语文中考《古诗词鉴赏》专题训练(含答案解析)

(名师整理)最新语文中考《古诗词鉴赏》专题训练(含答案 解析) 中考古诗词鉴赏专题 (一)课内古诗词 (一)(2019云南)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1-2题。 游山西村 陆游 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策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 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 1.本诗颔联和颈联是从哪两个方面描写山西村的? 答案:颔联从自然环境和地理形势写山西村,颈联从祭祀活动和风土人情来写山西村。 2.请结合:“无时”一词,分析尾联中作者所表达的情感。 答案:“无时”的意是没有固定时间,即随时,表达出了作者对山西村的喜爱和想要隐居此地愜意生活的思想感情。 (二)(2019乌鲁木齐)对下面这首诗的理解与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使至塞上 1 王维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A. 首联以简练的笔墨写自己奉命出使。“单车”是说随从不多,规格不高。“欲问边” 交代了出使的目的,即前往边塞慰问将士。 B. 颔联两句一虚一实,既叙事又写景。诗人将自己比作飘飞的蓬

草、北归的大雁,暗写了自己被排挤出朝廷的飘零、孤寂之感。 C. 颈联历来为人称道。“孤烟”本显苍凉,“直”却给人劲拔、坚毅之态;“落日”本带给人伤感之情,“圆”字却又显得亲切温暖。 D. 尾联巧用“燕然”的典故,既感慨自己遭逢种种厄运、不得朝廷重用的境遇,又赞扬了将士们奋勇杀敌、以身报国的爱国热情。 E. 这首诗角度新颖,艺术构思不落俗套,语言自然精练,写景状物逼真传神,抒发情感深沉饱满,情景交融,内蕴丰富,意境雄浑。 答案:BD 导析:考查对诗歌的理解与赏析。在理解诗文内容的基础上,结合选项逐一分析选择作答。B 项,颔联“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采用的是虚实结合的写法,“出汉塞”写作者以监察御使的身份出塞宣慰,访察军情,这是实写。诗人又运用了比喻的手法,写自己就像随风而去的蓬草一样飘出汉塞,又像振翅北飞的大雁飞入胡天,这是虚写。故选项中的一虚一实的说法不准确。D项,尾联巧“燕然”的典故,流露出作者向往建功立业的心情,同时也虚写战争取得胜利,流露出对都护的赞叹。并没有表现“感慨自己遭逢种种厄运、不得朝廷重用的 2 境遇”。据此分析,本题的答案为B和D。 (三)(2019新疆兵团)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后面小题。 行路难(其一) 李白 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 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 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1. 对这首诗的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A. 诗歌采用乐府古题“行路难”,以叙事开篇,渐而过渡到抒情。

2024年中考语文专题复习:课外古诗文阅读练习题(含答案解析)

2024年中考语文专题复习:课外古诗文阅读练习题 第一组 (一)冬至日独游吉祥寺【1】 〔宋〕苏轼 井底微阳【2】回未回,萧萧寒雨湿枯荄【3】 何人更似苏夫子,不是花时肯独来。 【注释】[1]吉祥寺:即后来的广福寺,寺中牡丹最盛。[2]微阳:指阳气始生。古有“冬至一阳生”的说法。[3]菱(gāi):草根,木根。 1.下列选项中,对诗歌内容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A.首句,诗人用“回未回”写出冬至前后气候的变化。 B.第二句,描写了淅淅沥沥的寒雨淋湿枯草,湿润了草根。 C.此诗前两句写景,后两句抒情。 D.此诗写诗人冬至日游览吉祥寺赏花,别有一番情调。 2.“不是花时肯独来”中“独”字别有意味,请谈谈你的理解。 (二)训俭示康 吾本寒家,世以清白相承。吾性不喜华靡,自为乳儿,长者加以金银华美之服,辄羞赧弃去之。二十忝科名,闻喜宴独不戴花。同年曰:“君赐不可违也。”乃簪一花。平生衣取蔽寒,食取充腹;亦不敢服.垢弊以矫俗干名,但.顺吾性而已。 众人皆以奢靡为荣,吾心独以俭素为美。人皆嗤吾固陋,吾不以为病.。应之曰:“孔子称‘与其不逊也宁固。’又曰‘以约失之者鲜矣。’又曰‘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古人以俭为美德,今人乃以俭相诟病。嘻,异哉!” 1.解释文中加点的词 (1)亦不敢服.垢弊以矫俗干名() (2)但.顺吾性而已() (3)吾不以为病.() 2.翻译画横线的句子

(1)闻喜宴独不戴花. (2)众人皆以奢靡为荣,吾心独以俭素为美。 3.文中作者列举了哪三个事例来说明自己不喜欢奢靡的作风?请用自己的话简要概括。 第二组 (一)于郡城送明卿①之江西 李攀龙 青枫飒飒雨凄凄,秋色遥看入楚迷。 谁向孤舟怜逐客,白云相送大江西。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第二句中的“迷”字包含两层意思:既是对当时景色的真实描写,点明了凄凄秋雨中特有的迷蒙景色,又暗示了友人前途的渺茫。 B.三、四句虚拟一问一答,不是实写。 C.“谁向孤舟怜逐客”点出诗人的身份,把诗人自己遭受政治打击后孤独困厄的处境和盘托出。 D.“白云相送大江西”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赋予白云以人的情感,将诗人自己的情感巧妙寄托其中。 2.这首诗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二)

2020中考语文古诗词鉴赏专题复习(精选10篇,含解析)

古诗词鉴赏专题复习 一、阅读下面一首诗,完成下面小题。(共4分)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刘禹锡 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 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 1.请从炼字的角度,赏析颔联中的“空”或“翻”字。(2分) 【答案】“空”的意思是“白白地”“徒然”,离别多年,被贬归来本以为可以和好友相聚,结果却是朋友凋零。表达了对老友的思念。“翻”的意思是“反而”,离开家乡多年,回到家乡,无人知晓,惊觉时间飞逝,已不复当初。表达了作者对岁月流逝、人事变迁的怅惘。 【解析】此题考查的是对诗句的赏析。“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空”的意思是是“白白地”,说自己在外二十三年,如今回来,许多老朋友都已去世,只能徒然地吟诵“闻笛赋”表示悼念而已。此番回来恍如隔世,觉得人事全非,不再是旧日的光景了。后一句中的“翻”意思是“反而”,这里用王质烂柯的典故,既暗示了自己贬谪时间的长久,又表现了世态的变迁,以及回归之后生疏而怅惘的心情,含义十分丰富。 2.这首诗虽含忧伤,但更见豁达。请结合颈联,作简要分析。(2分) 【答案】运用比喻,以“沉舟”和“病树”比喻被贬谪的自己,用“千帆”和“万木”比喻仕途得意的新贵,饱含着作者对身世的慨叹,蕴含了新陈代谢的哲理,社会总是要向前发展的,未来总比现在更好,体现了作者的豁达乐观。 【解析】此题考查的是对诗人感情的理解。“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意思是“沉船的旁边正有千艘船驶过,病树的前头却也是万木争春”。刘禹锡以沉舟、病树比喻自己,固然感到惆怅,却又相当达观。沉舟侧畔,有千帆竞发;病树前头,正万木皆春。他从白诗中翻出这二句,反而劝慰白居易不必为自己的寂寞、蹉跎而忧伤,对世事的变迁和仕宦的升沉,表现出豁达的襟怀。 二、阅读下面诗歌,完成后面小题。(4分)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李白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1.本诗首句写“杨花”和“子规”,有哪些作用?(2分) 【答案】“杨花落尽子规啼”,首句写景兼点出时令。漂泊无定的杨花、叫着“不如归去”的子规,描绘出南国的暮春景象,烘托出一种哀伤愁恻的气氛,又含有飘零之感、离别之恨在内。融情入景,表达诗人的关切和同情。既点明题目,又为下二句抒情做铺垫。

古诗词鉴赏题及答案

古诗词鉴赏题及答案 【篇一:初中课外古诗赏析练习题及答案】 >阅读下列各首古诗, 然后回答问题。 一、墨梅 王冕 我家洗砚池头树,朵朵花开淡墨痕。不要人夸颜色好,只留清气满 乾坤。 【注释】①墨梅:水墨画的梅花。②洗砚池:写字、画画后洗笔洗 砚的池子。 1、诗中的梅花有哪些特点? 2、诗人借墨梅要表达怎样的思想品格? (答案:1、花色淡墨,花香清芬。2、表现了诗人鄙薄流俗,独善 其身,孤芳自赏的品格。) 二、别董大 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 识君? 【注释】①董大:指唐代著名的琴师董庭兰。②黄云:乌云。③曛:昏暗。白日曛,即太阳黯淡无光。 1、“千里”,有人写作“十里”,你认为用那个字更好?为什么? 2、诗的后两句表达了对友人怎样的情谊?这两句与王维送别诗“劝 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的格调有什么不同? (答案:1、用“千”字好。“千里”境界壮阔,可以着力渲染凄寒悲苦 的气氛,又与诗的后两句情调相谐。2、表达了对友人的劝慰和赞美 之情,鼓励朋友乐观豪迈,积极进取。这两句诗气势雄壮,胸襟开阔,一扫缠绵忧怨的老调,是壮伟之音。) 三、渡汉江 宋之问 岭外音书断,经冬复历春。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 【注释】①这首诗写于作者贬谪岭南逃归途中。 1、诗歌前两句里的“断”和“复”反映诗人怎样的贬谪生活? 2、按常理说后两句似乎写作“近乡情更切,急欲问来人”更恰当,这 里的“怯”和“不敢”反映了怎样的心理? (答案1、作者贬居岭外,思念亲人,又长期得不到家人的任何音讯,精神极为痛苦。2、因为一方面固然日夜在思念家人,另一方面

却又时刻担心家人的命运,怕他们由于自己的牵累或其他原因遭到不幸。这种抒写,更显真切、耐人咀嚼。) 四、山行留客 张旭 山光物态弄春晖,莫为轻阴便拟归。纵使晴明无雨色,入云深处亦沾衣。 【注释】①物态:景物的样子,这里指(山中的)景色。②便拟归:就打算回去。 1、首句的“弄”字历来为人称道,请从修辞和表达效果上品味这个炼字。 2、诗中哪两个字说明客人要回去的原因?哪一句以退为进,表达了作者对自然景色的喜爱与希望同友人共赏美景的愿望? (答案:1、这个“弄”字,用拟人的手法,化静为动,将万物沐浴在春光中的静景写活了, 给景物注入了无限的生机与活力,同时也给客人留下了一个广阔的想象空间,仿佛是要让客人自己意识到——如此美景,留下来是值得的!2、轻阴,入云深处亦沾衣 五、绝句 杜甫 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 【注释】①泥融:指冻泥融化,又软又湿。 1、诗的前两句选用了哪些意象描画了春天的景象? 2、后两句中的“泥融”、“沙暖”呼应了前面哪两个字?一“飞”一“睡”有着怎 样不同的情态? (答案:1、“迟日”、“江山”、“春风”、““花草”。2、呼应“迟日”,这是工笔细描的特定画面,既有燕子翩飞的动态描绘,又有鸳鸯慵睡的静态写照。飞燕的繁忙蕴含着春天的勃勃生机,鸳鸯的闲适则透出温柔的春意,一动一静,相映成趣。) 六、江上渔者 范仲淹 江上往来人,但爱鲈鱼美。君看一叶舟,出没风波里。 【注释】①渔者:捕鱼的人。②但:只。③鲈鱼:一种头大口大、体扁鳞细、背青腹白、味道鲜美的鱼。 1、这首诗主要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有什么表达效果?

2024届中考语文复习专题:专题 古诗词鉴赏(讲义)(原卷版+解析版)

古诗文阅读鉴赏 古代诗歌鉴赏是中考语文考试中每年必考的内容,要求学生能阅读浅易的古代诗词,其中考查的内容主要表现在对古代诗词的基本常识的掌握,对作品中词语及句子的理解,对表现手法的作用的分析,对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进行初步的鉴赏,对作品的思想内容进行评价。所谓的阅读浅易,也就是初步鉴赏,主要就是针对诗词本身的内容、形象、情感、语言、表达技巧做概要、粗浅的赏析。 【中考真题练手】 (2023·山东潍坊·统考中考真题)阅读下面的唐诗,完成下面小题。千里思 郑锡① 渭水通胡苑,轮台望汉关。 帛书秋海断,锦字夜机②闲。 旅梦虫催晓,边心雁带还。 惟余两乡思,一夕度关山。 [注]①郑锡,唐朝登宝年间进士,官至礼部员外。②机:原意是弩机,代指武器。 1.下面对诗歌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用“通”和“望”连接四个地方,紧扣诗题“千里思”。“望”是“思”的具体表现。 B.颔联意为:家乡来信被深秋大漠阻断;想写封家书,却战事不断、枕戈达旦。

C.“两乡思”是“独在异乡为异客”的羁旅之人的思乡之情。“惟余”极言思乡之切。 D.“一夕度关山”与“关山度若飞”都写出了迅速越过关山、立即奔赴战场的状态。 2.请简要分析“虫”和“雁”两个意象在表达思乡情感方面的作用。【答案】1.D 2.示例:羁留异乡,好梦难圆,伴随着秋虫的鸣叫,天已经破晓了。“虫”鸣“催晓”,以动衬静渲染了凄凉孤寂的氛围,抒发了诗人内心的凄苦之情。身在他乡,真希望鸿雁尽快将书信传递给家人。“雁”更好地表达了诗人的思乡之情。 【解析】1.本题考查理解诗歌。 D.有误,“惟余两乡思,一夕度关山”的意思是:只剩下两地乡思之情,想一天晚上快速度关山。因此,“一夕度关山”写出了诗人想快速回到家乡的思乡之情,并不是写诗人立即奔赴战场的状态。 故选D。 2.本题考查分析诗歌的意象。 “旅梦虫催晓,边心雁带还”意思是旅人的思乡之梦被虫鸣声打破了,身在边关而心在家乡,希望鸿雁尽快将书信传给家人。两句中“旅梦”指旅人的思乡之梦;“虫催晓”指虫鸣,天已破晓;“边心”指身在边关而心在家乡;“雁带还”指希望鸿雁尽快将书信传给家人。据此概括出答案即可。 (2023·湖南邵阳·统考中考真题) 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

广东省2020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语文试卷精选汇编:古诗词鉴赏专题(含答案)

古诗词鉴赏专题 珠海市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14〜15题。 《人日寄杜二拾遗①》 高适 人曰题诗寄草堂,遥怜故人思故乡。 柳条弄色不忍见,梅花满枝空断肠。 身在南藩无所预,心怀百忧复千虑。 今年人日空相忆,明年人日知何处? 一卧东山三十春,岂知书剑老风尘。 龙钟还忝二千石②,愧尔东西南北人! 【注】:①人日:旧俗以农历正月初七为人日。杜二拾遗:即杜甫。②二千石:汉制,郡守俸禄为二千石。此时,高适任蜀州(治所在今四川崇庆)刺史。 14.以下对于本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思故乡”是说杜甫,也是说诗人,一个“思”字将二人的情感紧密地联结起来。 B.梅花开满枝条,让人空自断肠,这“断肠”与“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意同。 C.诗人身在南蕃,想参预朝政却不能,难免心中百忧又千虑,其忧国情怀于此可见。 D.瞻望未来,深感渺茫,回顾往昔,闲散自适,而今携书佩剑奔走宦途,慷慨豪迈。 15.诗的最后两句有何含意?抒发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请简要分析。(6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 【文本简析】本试题选高适《人日寄杜二拾遗》为鉴赏材料。 高适(704—765年),字达夫,一字仲武,唐代诗人。曾任刑部侍郎、散骑常侍,封渤海县侯,世称高常侍。作为著名的边塞诗人,高适与岑参并称“高岑”。其诗笔力雄健,气势奔放,洋溢着盛唐时期所特有的奋发进取、蓬勃向上的时代精神。《人日寄杜二拾遗》是高适晚年在蜀州(今四川崇州)任刺史时创作的一首七言古体诗,有别于其一贯的风格,虽12句,但言浅情真,易于理解。杜甫接到这首诗时,竟至“泪洒行间,读终篇末”(《追酬高蜀州人日见寄并序》)。这首怀友思乡的诗之所以感人,主要是它饱含着特定的历史内容,把个人遭际与国家命运紧密连结起来了。 14.【参考答案】D 【命题立意】本题综合考查考生鉴赏诗歌的语言、表达技巧、形象和情感的能力。能力层级为D级。 【试题分析】D项是对诗歌后六句的理解。“岂知书剑老风尘”意为“哪里料到书剑飘零终老风尘”,有无奈有愤激。D项认为此句“慷慨豪迈”错误。 15.【参考答案】诗句含意:自己老迈之身,辱居刺史之位,国家多事而无所作为,内心有愧于到处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